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总结论文

发布时间: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总结论文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药搭配使用越来越普遍了,但是两者搭配也有一些禁忌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篇1:《中西药配伍禁忌》 摘要:中西药联用在临床日趋普遍,如若配伍不当,则易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疗效降低,增加毒副作用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从药物配伍时发生的变化,谈谈对药动学,药效学的影响,目的在于提醒临床,注意中西药配伍的变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西药配伍;相互作用;配伍禁忌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西药合理应用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治疗范围,缩短疗程等优点,但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如配伍不合理,会产生单一药没有的不良反应,合用后产生拮抗作用,甚至增加毒性。因此深入探讨中西药的配伍变化,对临床中西药合用的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下从几个方面对中西药配伍产生的相互作用做一简析。 1 对药动学的影响 1.1 对吸收的影响 1.1.1 理化因素对吸收的影响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所以中西药合用产生的理化变化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是中西药相互作用对吸收影响的主要因素。它包括中西药成份之间的络合、螯合、吸附等作用,根据中药的成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①络合、螯合作用对吸收的影响:主要含有钙离子、镁离子、铝离子铁离子、铋离子等阳性金属离子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四环素类、异烟肼等配伍。因此类药物结构中含有酰胺基和多个酚羟基,与含上述金属离子的中药合用后。生成难溶性的络合物或螯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含钙离子的中药:石膏、海螵蛸、石决明、虎骨、龙骨、龙齿、牡蛎、蛤壳、瓦楞子等;含铝离子的有明矾;含铁离子的有代赭石、自然铜、禹余粮;含铁、镁离子的有礞石;含镁、铝离子的有滑石;含铁、镁、铝的有磁石;含铁、铝、镁、钙的有赤石脂,钟乳石等。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可与维生素B1、B6形成螯合物使两者的作用均受影响。 ②形成难溶性盐影响吸收:含有雄黄、朱砂、鞣质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遇部分西药易形成难溶性盐影响吸收。雄黄的主要成分为AsS,这类药物与含有铁盐的西药同服时,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砷酸盐,不利于机体吸收,导致其疗效降低;朱砂的主要成份为硫化汞,含朱砂的中药和中成药与还原性溴化钾、碘化钾、三溴合剂配伍时,汞离子可与溴或碘络合生成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腐蚀胃肠道黏膜引起出血,引起药源性肠炎;含有鞣质成份的中药遇铁剂形成不溶性沉淀,沉淀物不能被小肠吸收;含有鞣质较多的中药可与地高辛等强心药生成盐沉淀,难于吸收;含有有机酸成份的中药可与钙离子、镁离子、铝离子等金属离子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相应的盐,不利于吸收。 ③吸附作用影响吸收:煅炭的中药如血余炭、蒲黄炭、炮姜炭、地榆炭、棕榈炭等,在炮制过程中可生成大量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使煅炭中药在胃肠道中产生强大的吸附作用,能吸附蛋白质、维生素、生物碱、激素、抗生素等,所以各种酶制剂、维生素及抗生素不宜与之联用,由于其吸附作用,影响其吸收;吸附作用还表现在含鞣质的中药及其制剂中,因为鞣质具有吸附作用,可使上述药物的透膜吸收减少。含鞣质较多的中药有大黄、虎杖、五倍子、石榴皮、侧柏叶、地榆、枣树皮、仙鹤草等。 1.1.2 酸碱因素对吸收的影响碱性较强的中药不宜与酸性较强的中药合用,而含有机酸的中药不宜与在碱性环境中吸收的中药合用。碱性中药如硼砂、煅牡蛎、女金丹等,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药物在碱性条件下排泄减少,吸收增加,血药浓度上升,同时增加脑组织中的浓度,使其毒付作用增强,故长期应用时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相反与使尿液酸化药物诺氟沙星、呋喃妥因、吲哚美辛、头孢类抗生素合用时,使此类药物的解离度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降低;冰硼散可使尿液碱化,增加青霉素与磺胺类药物的排泄速度,降低药物的有效浓度,使其抗菌作用明显降低;含有有机酸的中药如乌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木瓜、陈皮、川芎、女贞子等中药及其制剂,可使磺胺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溶解度降低,增加肾毒性,引起结晶尿或血尿;红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作用强,当与山楂冲剂同服时,可使血浆pH值降低,导致红霉素分解,失去抗菌作用。 含有皂苷的中药如人参、三七、桔梗等中药不宜与酸性较强的药物如维生素C同服,酸性环境中皂苷易在酶的作用下水解而失效;含有蒽醌类物质的药物如大黄、虎杖、何首乌等在碱性溶液中易氧化失效,故不可与碱性药物同服。 1.1.3 药理因素对吸收的影响 中西药合用常常产生药理性的拮抗作用或增加毒副作用。如含蛋白质及其水解物的中成药珍珠丸、清热解毒丸等不宜与小檗碱同服,因其所含蛋白质等成份水解生成的多种氨基酸可拮抗小檗碱的抗菌效果,影响其抗杆菌的疗效;含氰苷的中药如杏仁、桃仁、枇杷叶等,如与中枢镇咳药长期配伍,中药所含氰苷在胃酸作用下经酶水解生成具有镇咳作用的氢氰酸,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二者联用加重中枢镇咳药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含氰苷的药物不宜与吗啡、杜冷丁等麻醉、镇静、止咳药及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合用,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含强心苷的中药如夹竹桃、万年青、福寿草等与羧苄西林、两性霉素B联用可引起低钾血症,低钾血症可增加心肌对含强心苷类药的敏感性,诱发中毒反应;含酶的中药如神曲、麦芽、豆豉及其制剂,不宜与抗生素类同服,产生拮抗作用,不仅降低前者的药物活性,也降低后者的抗菌活性,如果联用要间隔3h。 1.1.4 其它 因素对吸收的影响甘草、鹿茸、何首乌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能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可使甘油、乳酸等各种成糖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减弱胰岛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等到降血糖药物的疗效;含碘的中药与异烟肼合用,在胃酸条件下,碘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可使后者的抗痨作用下降;银杏叶与地高辛合用,可提高主动脉内皮细胞钙离子水平,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易引起中毒,临床上两药合用时,注意适当降低地高辛的剂量,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红霉素不宜与穿心莲同服,因红霉素可抑制穿心莲促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含颠茄类生物碱的中药及制剂,不宜与强心苷类同服,因为颠茄类生物碱可抑制胃排空和肠蠕动,使强心苷类药物吸收增加,易引起中毒;颠茄类生物碱药物与红霉素合用时,可使红霉素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被胃酸破坏而降低疗效。 1.2 对分布的影响 中西药配伍后,不同的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使药物的血药浓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组织分布。如绣球葡属植物和黑柳可以取代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西药华法林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华法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治疗效果;含有鞣质类化合物的中药在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时,导致血及肝脏内磺胺类药物浓度增加,严重者发生中毒性肝炎。 1.3 对代谢的影响 1.3.1 肝药酶诱导剂的作用中药的醑剂、酊剂、流浸膏剂中不同浓度的含有乙醇。乙醇是常见的肝药酶诱导剂,在与西药如苯巴妥、苯妥英钠、利福平、二甲双胍等具有酶促用的药物合用时,使上述药物在体内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效降低。 1.3.2 肝药酶抑制的作用麻黄及含有麻黄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哮喘冲剂、半夏露、通宣理肺丸等中成药,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合用,如痢特灵、优降宁、苯乙肼、甲基苄肼、异烟肼等。二者合用时,单胺氧化酶抑制可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一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被酶破坏,贮存于神经未梢中,而麻黄中的有效成份麻黄碱,可促使这些递质大量释放,可引起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运动失调及心肌梗塞、严重可引起高血压危象。 1.4 对排泄的影响 尿液的酸碱性会影响肾脏的重吸收,酸化或碱化尿液可促进或减少药物的排泄。如山楂、乌梅等能酸化尿液,使利福平、阿斯匹林等酸性药物的吸收增加,加重肾脏的毒性反应;而与碱性药物四环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合用时,使其排泄增加,疗效降低,其与磺胺类药物同服,使乙酰化后的磺胺溶解度降低,易在肾小管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 2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若中西药配伍不当会使两者在疗效上产生拈抗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最常见的是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会使阿斯匹林所致的溃疡的发生率增加,会使血糖升高,从而减弱降糖药的疗效;甘草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可使强心苷类药物中毒率增加;麻黄及含有麻黄的制剂不能与降压药合用,因麻黄碱可收缩动脉血管,使血压升高,台用时产生药理性拮抗。关于药理性的拮抗在影响吸收的因素中已经说过,对吸收的影响是药动学方面的,对药效学的影响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其结果是一致的,那就是影响临床联合用药的目的。 3讨论 上面主要阐述了中西药配伍对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由于中药成份的特殊性。中西药配伍的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所以中西药配伍禁忌还不止于此,如中药注射液与常用输液间仍然存在着配伍禁忌,关于中西药配伍的问题还有待于在临床应用中引起注意,不断探索,使中西药合用更加合理,达到增加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篇2:《中西药配伍中的禁忌》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中西药并用的机率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中西药之间相互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不仅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使药物疗效降低,毒副反应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现就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如下。 1有些中西药联用,降低疗效 1.1中西药联用生成难溶性络合物 含Fe2+、Fe3+、Mg2+、Al3+、Ca2+等多种二价以上金属阳离子的中成药,如桔红丸、明目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清胃黄连丸、女金丹、朱砂安神丸、当归浸膏丸、复方五味子片、追风丸等,与四环素族抗生素、异烟肼联用,生成难溶性络合物,影响吸收,降低疗效。 1.2中西药配伍形成沉淀,导致变性或失活 1.2.1含鞣质的中药及中成药与金属离子制剂、强心苷、含氨基比林成分的药物等合用,能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发生沉淀、变性、失活而降低药物疗效。含鞣质的中药及中成药与胰酶、淀粉酶、胃蛋白酶等合用,会使上述酶制剂灭活,降低其生物利用度,也能使多种抗生素、维生素B1、B6失去活性而影响其吸收利用。 1.2.2黄连、黄柏、川乌、附子、麻黄、马钱子、洋金花、延胡索等含生物碱的中药及其制剂与酶制剂、金属盐类、碘化物联用,会产生沉淀反应,使药效降低或失去治疗作用。 1.3中西药合用影响疗效 1.3.1甘草、鹿茸及其制剂,如复方甘草合剂、甘草片、参茸片、鹿茸片等与本药降糖药胰岛素、优降糖、甲苯磺丁脲、降糖灵等同服,因甘草、鹿茸的类皮质激素功能有升血糖作用,多而降低了降血糖药物的疗效。 1.3.2含乙醇的中成药,如国公药酒、骨刺消痛液等药酒,若与西药鲁米那、苯妥英纳、安乃近、胰岛素、甲苯磺丁脲等同服,因乙醇能增强肝药酶活性,使上述西药在体内代谢加速,从而降低疗效。 1.3.3麻黄及其制剂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是交感神经兴奋剂,能对抗降压药的作用,故不宜与复方降压片、降压灵、胍乙腚等药物合用,也不宜与镇静催眠药如氯丙嗪等联用。 1.3.4延胡索及其制剂不宜与咖啡因、苯丙胺等同用,因延胡索所含的生物碱有对抗中枢兴奋作用,而使药效降低。 1.3.5含雄黄的的中成药,如牛黄消炎丸、六神丸、牛黄解毒丸、安宫牛黄丸等,不宜与亚铁盐、亚硝酸盐类同服,因雄黄的主要成分为ASS,可生成硫代砷酸盐使疗效下降。 2有些中西药联用,发生毒副反应 2.1中西药联用,可能造成中毒 2.1.1含大量有机酸的中药及制剂能增加呋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在肾脏的重吸收,加重对肾脏的毒性,故不宜长期合用。 2.1.2含雄黄的中成药也不宜与硝酸盐、硫酸盐同服,因这些西药在胃液里可产生微量硝酸、硫酸,使雄黄所含的ASS氧化,增加毒性。 2.1.3中药麻黄及制剂,不宜与洋地黄、地高辛、毒毛旋花子苷K等强心药配伍,因麻黄碱能兴奋心肌,而致心律加快,故增加强心药对心脏的毒性。 2.2中西药配伍不恰当可发生危险 2.2.1含麻黄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气管炎丸、气管炎糖浆、哮喘片、止嗽定喘丸等,若与西药单胺转化酶抑制剂如痢特灵、优降宁、闷可乐、苯乙肼等并用,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口服后可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介质不被酶破坏而贮存于神经末梢中,而麻黄里的麻黄碱可促使贮存于神经末梢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严重时可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2.2.2桃仁、苦杏仁、白果、枇杷仁等含氰苷的中药及制剂若同麻醉、镇静、止咳等西药合用,会引起严重的呼吸中枢抑制,甚至使病人死于呼吸衰竭。 2.2.3甘草及其制剂不宜与利尿酸、氯噻嗪类利尿药合用,因为合用能使血清钾离子浓度降低,有可能加重引起低血钾的危险。 2.3中西药合用,有时可使用毒副反应增强 2.3.1中药麻黄及制剂,不宜与肾上腺素联用,因麻黄碱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若与肾上腺素配伍应用,可增加后者的毒副作用。不宜与异烟肼联用,联用会使副作用增强;不宜与氨茶碱并用,虽二者均为平喘药,但临床观察表明,两药合用,疗效不仅不及单独使用,而且毒副反应如头痛、头昏、心律失常等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2.3.2含朱砂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健脑丸、人丹、七厘散、紫雪丹、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还原性西药如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碘化钠、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同服,以免生成有毒的溴化汞、碘化汞等沉淀物,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3小结 中药与西药的配合使用可能存在的的配伍禁忌也许不止这些,这就要求广大医药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 总结 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谢惠民.合理用药[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7. [2]张象麟.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7-88. [3]夏秋欣.临床护理药理学手册[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4-5. [4]朱璐卡,胡国华,王井和,等.射干麻黄汤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及血清IgE,IL-4,TNT-α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0):2265-2266. [5]李宁.关注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165. 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篇3:《浅谈中西药联用及配伍禁忌》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深入发展,中西药联用的情况日趋普遍,且已成为我国临床治疗的重要和普遍的手段。中西药联合若用之得当则可产生协同作用甚至相加作用,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反之如不了解各药物成分的性质,配伍不当,可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性[1]。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不合理的中西药配伍使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笔者就中西药联用的研究 方法 及临床常见的中西药配伍禁忌分析如下。 1 中西药联用的研究方法 1.1 药效学方法 此类研究方法是通过对如血压、血糖、血沉等临床可测数值的测定;或者通过对如头痛、咳嗽、溃疡愈合、抗菌活性等患者可感觉或临床可观察到的症状或现象的改变来评价配伍用药的结果。 1.2 药效学和药动学相结合的方法 这种方法既有药动学参数的采集,又有临床疗效的客观表现,使药物相互作用结果的判断更加趋于正确。 2 药物相互作用分类 2.1 传统的药剂配伍分类 ①理化的配伍变化:主要指药物伍用后产生沉淀、吸附、螯合、缩合、水解等理化反应;②药理的配伍变化:不利的药理伍用其结果可产生拮抗作用而影响疗效,使病情延误。如吗丁啉与654-2伍用可促进胃动力作用抵消;相加、协同作用增加毒副作用,如链霉素与庆大霉素伍用,抗菌作用增强,但耳毒性相加。 2.2 按药效学分类 主要指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加、协同、拮抗。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产生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临床用药追求中西药的协同作用,但拮抗作用的机会同样也很多,这不但降低药效,而且还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甚至诱发某些药源性疾病。例如:含钙离子的中药石膏、牡蛎、珍珠母等,对神经有抑制作用。与某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西药,如洋地黄类强心苷、心可定、心痛定等合用时可引起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呈现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可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使甘油、乳酸及各种成糖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与水杨酸钠合用,能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与强心苷类西药同服,可加重其毒性反应;与降糖药胰岛素、D860、优降糖等同服时,能产生相互拮抗,减弱降糖药的效应。与西药双氢克尿噻等排钾利尿剂合用,可导致低血钾症的发生。甘草制剂如甘草浸膏,不宜与利血平、降压灵、复方降压片等降压药并用。因甘草能可引起高血压及发生低血钾现象,与利血平等降压药物相拮抗。含麻黄碱的中药及其中成药,如复方川贝精片、莱阳梨止咳糖浆、复方枇杷糖浆等不宜与强心药、降压药合用。因麻黄碱具有兴奋心肌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合用可使强心药的作用增强,毒性增加,易致心律失常及心衰毒性反应。另外,麻黄碱也具有兴奋α受体和收缩周围血管的作用,减弱降压药降压作用,使疗效降低,甚至使血压难以控制,严重者可使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加重。 3 药物相互作用的处理原则 3.1 改变用药途径 如选择分开服用或注射用药,可避免直接的物理或化学作用和大多数影响药物吸收的配伍。 3.2 调整药量 主要指相加作用的配伍或监测血药浓度。 3.3 临床观察及血生化监测 主要指增加毒副作用的配伍。 3.4 拒绝调剂 无法用药剂方法解决的配伍应禁止伍用,请医师修改后再进行调剂。 4 配伍禁忌 4.1 四环素与异烟肼等不能与石膏、龙骨、牡蛎等含钙、镁离子丰富的药并用,因会生成难溶于水的络合物,影响前者的吸收,使疗效降低。 4.2 舒肝丸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因舒肝丸中含有芍药,有解痉、镇痛作用,而甲氧氯普 胺则能加强胃肠收缩,两者合用作用相反,会相互降低疗效。 4.3 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防风通圣丸与化学药复方利血平、帕吉林不能同时服用,因前三种中成药均含有麻黄素,能使动脉收缩,升高血压,联合应用影响降压效果。 4.4 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吗啡、哌替啶、可待因不能同时服用,因前者含有苦杏仁苷,有抑制呼吸作用,同时服用易致呼吸衰竭产生[2]。 4.5 中成药益心丹、麝香保心丸、六神丸不宜与化学药普罗帕酮、奎尼丁同时服用,因有导致心脏骤停的可能。 4.6 抗结核药异烟肼不宜与昆布合用,因昆布片中含碘,在胃酸条件下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烟酸、氧化物和氮气,失去抗结核杆菌的功能。 4.7 乳酶生不宜与黄连上清丸联合应用,因为其中的黄连素成份明显抑制乳酶生的活性,使其失去消化能力。 4.8 磺胺类药不能与富含有机酸的乌梅、五味子、山楂等同用,因可导致磺胺药在尿中形成结晶[3]。 4.9 双黄连注射剂与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注射剂配伍后,溶液pH值升高,药物的溶解度降低,有沉淀产生;双黄连注射剂与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注射液配伍后,颜色变为棕黑色。 4.10 头孢曲松与川芎嗪注射液配伍后,可产生白色混浊及结晶;川芎嗪注射液与青霉素G配伍可产生沉淀。 4.11 红霉素注射液与菌栀黄注射液混合后可产生浑浊。 4.12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与穿琥宁注射液配伍后可有沉淀产生。 4.13 刺五加注射液与双嘧达莫、维拉帕米注射液配伍后可有沉淀产生。 2 小结 中西药联合产生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也很多,若用之不当,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医师与西医师,应在中西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在联合应用时,应从物理、化学、药理、用药顺序、用药时间、剂量和患者个体差异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了解中西药配伍禁忌,掌握配伍原则,力求进行最佳的配伍,谨慎用药,从而达到理想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达到安全、合理有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瑜红,黄川峰.116张不合理中西药配伍处方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8):137. [2] 席秋红,任光瑞,马雅斌.中西药配伍不合理剖析.新疆中医药,2007,25(4):86-87. [3] 李靖.中西药不合理配伍应用的预防.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5,3(10):92-93. 猜你喜欢: 1. 浅谈中医药的文化养生 2. 药学论文精选 3. 关于安全合理用药的论文 4. 药学毕业论文3000字 5.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6. 关于药学的论文

具体什么药?

药物相互作用的毕业论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卫生医药体制的改革,药学事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我国西药制药常用技术工艺分析

[摘 要]西药和中药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最初的西药是通过引进的方式进入到我国的,所以当前我们也经常会使用这种说法,所以说,非中药都可以视作西药,当前我国的西药并不全是由西方传入的,西药的相关理论也在不断的深入和发展。我国也开始研究很多西药,这使得我国也具备了研制西药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得更加的全面,我国的医疗事业也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本文对我国西药研制和生产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西药 制药设备 技术工艺 经济指标 发展

和中医相比,西药在使用之后会呈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见效的速度也更快,虽然很多西药都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但是它能够更好的缓解患者身体上的病痛,这也为患者后期的治疗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所以西药在治疗急性病症上有着非常好的效果,甚至在当前我国的很多患者对西药的依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中药,所以西药在我国的医学界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对西药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也为我国西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我国西药制备的技术和工艺也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1、我国西药制药设备

制药设备在西药生产的过程中是一个相对比较基础的要素,这是西药和中药在制取中非常不同的一点,也可以说,只要设备的性能是西药制取质量和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我国的西药发展中对制药设备的性能和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尤其在我国实行了GMP之后,我国西药制取行业也有了非常好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实行了这个标准之后,对药品制备的控制就更加的严格,在管理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规范性,设备的型号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所有的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都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清洗,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药品生产的卫生和安全。此外,制药设备需要具备很好的操作性,操作的流程不要过于复杂,在维修和保养方面也应该有非常好的便捷性,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避免采取不当的方法而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使用性能比较好的西药制取设备还可以有效的节约制药资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会更小一些。这也是西药制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选择西药制药设备的过程中要对很多因素都予以充分的考虑,保证其能满足GMP相关要求的同时,还要对设备的外观以及完整性进行仔细的检查,还要对其功能进行检测,保证其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很好的满足药品生产的相关标准和要求,不同的药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对药品的生产设备也有着非常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西药生产和制备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同时还要根据相关的标准和要求选择综合效益最高的设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制药的先进性。

2、我国西药制药的技术工艺

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国的西药制取技术也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同时我国的很多技术还是在不断的完善。而当前我国的西药制药技术都是在公司和车间的大环境下完成生产的,所以在实际的生产中也需要对制药技术和工艺也就是公司的相关技术和车间来组合而成的。

2.1 公司工艺技术分析

公司工艺技术分析主要是分析考核各车间产品质量、技术经济指标和技术进展情况,找出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提出解决办法,总结规律性的经验,指导全公司的生产技术工作。工艺技术分析活动由生产总监主持,技术管理中心负责综合,会同质量部、供应部和生产车间对各项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作全面分析,每月(季)组织车间和有关部门工艺技术人员召开一次分析会,并记录备查。

2.2 车间工艺技术分析

车间工艺技术分析主要是总结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升降的趋势和原因,检查革新、技改措施和“三废”治理等进行情况和效果,提出车间可自行解决的办法、措施和要求公司组织解决的生产技术关键问题。车间技术分析活动由车间主任主持,工艺技术主任(或工艺技术员)负责综合,对车间技术经济质量情况进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和保证生产的稳定、均衡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每月末组织班组长和技术、设备等管理人员召开一次分析会,并记录备查。

3、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下达和考核

3.1 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下达

由技术管理中心结合本公司的生产技术组织水平和近年的实际完成情况,编制较为进步、合理的各产品技经计划指标,经生产总监批准由公司下达各车间和有关科室执行。技术管理中心应于月、季、年终编写全司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报表,并写出技术分析文字资料,主送生产总监,同时抄送各生产车间和财务,以推动和加强对工艺技术的指导。

3.2 技术经济指标的考核

在进行西药制取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和考核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环节对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车间的实际工作量进行检查和考核,同时还要根据各个车间的实际完成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奖励或者惩罚,这种做法对于提高各个车间自身的工作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提高了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3.3 同品种厂之间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技术管理中心应努力与省内外同品种不同生产厂之间建立定期(月、季、年)的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资料分析交流活动,以利总结经验,学习先进,认识差距,赶超目标,不断提高本公司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水平。同品种厂之间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应与二级技术分析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

4、我国西药制药技术发展分析

在西药制药技术的发展中,除了利用遗传学等学科技术来开拓发展西药制药技术,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西药研制。生物医药技术也是未来我国西药制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医药研制,很好的解决了以往西药制药中的细菌与病菌问题,且不易使病毒产生抗体,能够以生物的方式来根治疾病,治疗效果更佳。并且利用生物医药技术进行西药的研发与生产,也对于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相关发展原则。

同时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

近些年来,需要制药工程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就整体发展现状而言还不甚理想。尤其是在近些年来,各种药物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给整个制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可为给制药工艺的引用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国内不断推出的各种只要政策很适合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这使得整个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尤其是在西药制取工艺当中,我国的设计能力、技术能力以及设备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逐渐缩小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为我国制药工程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结语

总之,我国在西药的应用与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发展水平还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为了能够提高我国的西药生产技术工艺水平,我们除了要加强科研以外,还应该不断的改进制药设备,做好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不断发展生物科技,提高西药生产管理水平,从而保证西药制药质量,促进我国的西药生产产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华锋.浅析关于制药设备的管理方法[J].科技资讯.2006(07).

[2] 苏欣.对制药流程全密闭生产系统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

现代制药技术分析

[摘 要]生产过程的控制包括工艺保证和现场监督,即首先要有先进、合理、稳定的生产工艺,其次要严格执行批准的生产工艺

[关键词]工艺 技术 分析

一、工艺技术分析管理

工艺技术分析管理一般按照公司、车间二级进行。若企业规模比较小(产值在1亿元以内)或生产剂型(品种)比较单一,则可将二级分析合并进行。

1、公司级工艺技术分析

公司级工艺技术分析主要是分析考核各车间产品质量、技术经济指标和技术进展情况,找出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提出解决办法,总结规律性的经验,指导全公司的生产技术工作。公司级工艺技术分析活动由生产总监主持,技术管理中心负责综合,会同质量部、供应部和生产车间对各项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作全面分析,每月(季)组织车间和有关部门工艺技术人员召开一次分析会,并记录备查。

2、车间工艺技术分析

车间工艺技术分析主要是总结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升降的趋势和原因,检查革新、技改措施和“三废”治理等进行情况和效果,提出车间可自行解决的办法、措施和要求公司组织解决的生产技术关键问题。车间技术分析活动由车间主任主持,工艺技术主任(或工艺技术员)负责综台,对车间技术经济质量情况进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和保证生产的稳定、均衡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每月末组织班组长和技术、设备等管理人员召开一次分析会,并记录备查。

二、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

由技术管理中心结合本公司的生产技术组织水平和近年的实际完成情况,编制较为进步、台理的各产品技经计划指标,经生产总监批准由公司下达各车间和有关科室执行。技术管理中心应于月、季、年终编写全司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报表,并写出技术分析文字资料,主送生产总监,同时抄送各生产车间和财务,以推动和加强对工艺技术的指导。

三、技术指标分析的内容

1、成品率

成品率是指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根据产品产出的合格成品情况与核定的产品材料总投入量,所确定的一定比率关系。中药与西药成品率的计算方法不同,中药一般是规定理论产量只能投规定的处方量,中药成品率=实际产量/理论批量*100%;西药一般以主药含量的标示量来定规格,西药成品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其中理论产量=原料折纯量,觎格。通过考察成品率可计算出实际收率和每件产品的原辅料实际成本,与定额或历年实际成品率比较可知生产水平提高或降低了。

中药成品率以B颗粒为例,每1400kgB药材,生产1000kgB颗粒,每袋装10g,见表1。其中,理论出膏率和理论成品率为历年平均值,作为标准数值,以标准数值的±1%作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出膏率、成品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至于是药材质量或生产过程造成异常则要进一步查找原因。

2、中药材的加工得率

中药材的加工得率是指一定量的原药材经过加工炮制整理后得到净药材的重量与领用原药材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计算得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得率比较,可了解原药材的质量。以酒制山茱萸为例,取山茱萸,除去杂质和残留果核,得山茱萸肉,每100kg山茱萸肉加20kg黄酒,拌匀,置蒸煮锅内,蒸至酒吸尽,取出,干燥。以定额的±2%作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的得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

3、中药出粉率

中药出粉率是指处方量的净药材经过干燥、灭菌、粉碎后得到药材细粉的重量与投入处方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计算出粉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出粉率比较,可了解净药材的质量和粉碎等工艺损耗。以W丸为例,20味药中的熟地黄等8味粗粉碎,乌鸡等12味加黄酒炖后与那些粗粉混匀,干燥,再粉碎成细粉。以定额的±1%作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的得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

4、灌装成品率

灌装成品率是指液体制剂经过配制、过滤、灌装后得到的量与配制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计算灌装成品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灌装成品率比较,可了解过滤和灌装损耗,其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成品率。P口服溶液为例,批量40万支。以定额的±1%怍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的得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

5、提取含量转移率

提取含量转移率是指一定量的净药材经过提取、浓缩、精制后得到的浸膏中所含有效成分总量与净药材中所含有效成分总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考察提取含量转移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提取含量转移率比较,可了解提取是否完全。以提取黄芩为例,以定额的±5%作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的得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

6、提取浸膏得率

提取浸膏得率是指一定量的净药材提取、浓缩、精制后得到的浸膏量与投入的净药材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考察提取浸膏得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提取浸膏得率比较,可了解药材的质量、提取是否完全。

7、提取乙醇消耗

提取乙醇消耗是指提取工艺投入的乙醇经回收后得到的乙醇量与投入量之间的差异。通过考察提取乙醇消耗并与定额消耗比较,可了解提取、回收等过程的乙醇损耗。将每月的实际投入量减去月底的盘存量即为当月实际消耗量。每月的节约(或超耗)数乘以每公斤乙醇的价格,则可得出每月的盈亏金额。

8、西药原料消耗定额

西药原料消耗定额是指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允许耗用的纯西药原料量。因西药原料一般比较贵重,考察西药原料实际消耗是否超定额更能直接反映原料成本的盈亏。若固定纯西药原料的价格,将每批西药原料盈亏数乘以价格,则得到每批的盈亏金额。

9、工艺损耗

工艺损耗是指原料至半成品、半成品至成品等各工序的生产工艺损耗与检验误差的和。考察工艺损耗能直观的反映各工序的损耗,便于进行过程控制。以某公司三个胶囊产品全年各工序损耗为例,见表8。工序包括填充、抛光、铝塑、外包。如药粉的质量(轻重,颗粒的粗细),胶囊的质量,填充设备等可影响填充工序损耗,通过实际损耗与定额或历年损耗比较,可发现生产过程是否正常,不正常是哪个工序出了问题。

四、小结

做好制药企业工艺分析的前提是要结合本企业实际生产剂型、品种建立相应的详尽的生产台账,并如实填写相应数据。

根据本企业的生产实际选择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可以根据历史生产水平或理论水平而定,要切合实际并有一定的水平。

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规模选择分析频次,生产车间的工艺技术员应对每批产品进行分析,月度召开车间级工艺技术分析会;公司级工艺技术分析可以分月底,季度,半年度和度分析。

在撰写药学 毕业 论文过程中,一个好的论文题目除了给整篇 文章 画龙点睛外,还直接决定着论文的内容、范围、框架结构以及选用的参考资料。下面我将为你推荐药学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到你!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抗生素滥用举例 2. 抗菌药合理使用 3.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现状研究 4. 药品的 广告 管理 5. 药品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6. 药物不良反应 7. 药物相互作用 8. 中西药合用的优缺点 9. 给药时间与人体生物节律 10. 药物依赖性 11. 药物代谢酶在药物合用中的作用 12. 给药方式与药物疗效 13.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4. 谈谈你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15.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16.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良反应调查 17.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18.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19.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GAP在中药发展中的应用。 2. 中药的质量控制(可以具体到某个药材或者某一种中药制剂) 3. 中药临床不良反应监控及分析(可以具体到某个药材或者某一种中药制剂) 4.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5. 请结合临床实践谈谈你对中药现代化的理解 6. 中药新制剂研制工艺研究(可以针对某一医院制剂) 7. 我国制药工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8. 制药工艺学教学模式及 学习 方法 的探讨 9. 药物(写一具体名字)的工艺优化方法的探讨 10. 药物(写一具体名字)的合成研究 11. 相转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2. 酶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 新药研发中药品质量控制的探讨 14. 新药研发中对溶剂的选择原则 15. 药厂“三废”处理方法的探讨 16. 药厂污水处理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7. 高效液相色谱应用新进展 18. 固相萃取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9. “设计性”实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 高效液相色谱整体柱在药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 2. 急性脑卒中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3. 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 4.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5. 脑血管病治疗药物进展 6. 血栓形成机制及其治疗进展 7. 缺血性脑卒中单元规范化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与管理 8. 支气管哮喘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9. 肺结核的药物治疗进展 10. 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11. 降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12. 抗艾滋病药物研究进展 13.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14. 恶性肿瘤防治现状 15.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16.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药物治疗 17. 国内植物药研究的新进展。 18. 国外植物药研究的新进展。 19. 2010年版药典(一部)在中药质量监控中的变化。 20. 植物资源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四) 1. ****药品的 市场营销 策划方案 2. ****药品 市场调查 报告 3. ****医药企业营销实务中的4PS组合运用 4. ****医药企业产品策略分析 5. ****医药企业价格策略分析 6. ****医药企业 渠道 策略分析 7. ****医药企业广告策略分析 8. ****医药企业公共关系营销策略分析 9. ******医药新产品市场定位分析 10. ******公司医药代表的管理 11. ****新医改背景下医药市场的特点及营销策略 12. ****农村医药市场的特点及营销策略 13. ****传统医药保健品企业的直销分析 14. ******医药商品的“绿色营销”。 15. ****医药企业物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6.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探析 17. ****平价药店的价格策略分析 18. ****药品品牌管理 19. ****地区医药企业营销人员现状调查 20. ****医药企业的营销战略选择 猜你喜欢: 1.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2.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 3. 药学类毕业论文题目 4. 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5. 药学系毕业论文题目

基于中西药相互作用研究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且在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一、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1.疾病预防。如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2.疾病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 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西医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二、理论互补发展 建国初期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1954年以后中西团结合作的真正实现,是中西医结合迈出的第一步。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中,“西学中”人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体。后来随着中医院校正规教育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学习西医而由中医成长为中西医结合人才者逐渐增多。这类人才与“西学中”相比,虽有西医学基础不够坚实的缺陷,但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学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确立现代科学方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关键。现代科学方法当然包括现代医学方法。一般而言,生命科学不过是物理、化学、数学等非生命科学在生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方法论的统一性,现代医学与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亲和性,是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近两百年来,现代科学的进展带来西医的飞速发展。西医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探讨生理、病理,从而带动新的疗法及药物的发明。在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医学界认识到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帮助人们了解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组织和器官,直至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其治疗手段的发展可归结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为目标的靶向治疗、代表药物等。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应当向西医学习,打开黑箱,探求脏腑经络阴阳的本质,各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系统、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药治疗不仅能表现为临床疗效,而且要从分子机理上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说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且把这当作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肾本质的研究、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实质等。 三、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 具体而言,就是用队列研究、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规范中医的“辨证”。例如冠心病全都归于数种乃至一种证型,并以固定的方药施治,再以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判断疗效。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以病统证,及于方药的治疗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证的客观化及疗效的可重复性。 这种方法将中医辨“证”的特点纳入到了西医诊“病”的体系之中,简化了中医的思维,易于掌握,方便西医运用中成药,例如治疗心衰用参麦针,治疗发热用清开灵,等等,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是证。通过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属于何证,便可制定相应的法、方、药,如药证相符,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需进一步思考辨证、用药是否正确。成功治疗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类似的患者就会考虑以相同的理法方药略作调整加以应用,同一类证可以用同一类方,《伤寒论》即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 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47. [2]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05.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医学论文范文 3.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4.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谈谈中西药联用

引言:中西药联用体现中西医结合,但不是药效的机械相加,药味简便的重叠。下面就是我来谈谈中西药联用,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据本草文献记载,中西药联用大约始于20世纪初。近年来,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药物品种日益增多,同时由于中西药结合工作的开展,为了加速疾病的治愈,中西药联用治疗疾病已为临床广泛采用。现将临床上常见的中西药联用合理与不合理现象作一分析。

[论文关键词] 中西药联用合理:协同增效;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药量,缩短疗程;免疫调节。中西药联用不合理:降低疗效;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

1中西药联用合理

1.1协同增效 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时同用,因为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可抑制氢化可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活,使其在血液中浓度升高,从而使疗效增强。枳实与庆大霉素联用,因为枳实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有利于庆大霉素进入胆道,增强抗感染作用。茵陈蒿及含茵陈蒿的复方与灰黄霉素联用,因为茵陈蒿所含的羟基苯丁酮能促进胆汁的分泌,而胆汁能增加灰黄霉素的溶解度,促进其吸收,从而增强灰黄霉素的抗菌作用。

1.2 降低毒副作用 芍药甘草汤与解痉药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消除腹胀、便秘等副作用。黄连、黄柏等具有较强抗菌的中药与抗生素类药联用可减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黄精、骨碎补、甘草等与链霉素联用,可消除或减少链霉素引发的耳鸣、耳聋等不良反应。逍遥散有保肝作用,与西药抗痨药联用,能减轻西药抗痨药对肝脏的损害。含麻黄类中药治疗哮喘,常因含麻黄素而导致中枢神经兴奋,若与巴比妥类西药联用,可减轻此副作用。

1.3.1 减少药量,缩短疗程 休克或低血压患者,应用多巴胺、阿拉明等升压药后,血压仍不能维持时,加用参附注射液后,血压即趋平稳。当血压回升后,升压药停用或减量时,又可出现血压下降,如果预用参附注射液,即便停用或减量使用上述升压药,血压也可维持和稳定。因为参附注射液与阿拉明、多巴胺等合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参附注射液(由红参、附片、丹参组成)中红参、附子具有强心、镇痛、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和加强心脏收缩功能。可见参附注射液与阿拉明、多巴胺等升压药同用,可加强升压药的作用,减少升压药的用量、缩短疗程。

1.3.2 桂枝汤类、人参类方剂与皮质激素类西药联用,可减少西药用量和副作用。

1.3.3 柴胡桂枝汤等具有抗癫痫作用的中药复方与西药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副作用。

1.4 免疫调节

1.4.1 抗炎6号与抗生素联用,据研究报道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三药联用,对中性粒细胞的随机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链霉素、氯霉素单独应用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若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联用,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抑制率可达35.4%。中成药抗炎6号(由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鱼腥草组成)不仅能够稳定而持久地促进中性粒细胞的随机移动和趋化性,而且能够完全解除由上述三种抗生素联用时随机移动和趋化性的抑制,还可使趋化性远远超出正常值。研究提示清热解毒中药用于细菌感染疾病,不仅是单纯的杀菌或抑菌,而且对增加机体免疫力有很大意义。抗炎6号除具有直接解除细菌内毒素的作用外,并对补体旁路途径也有激活作用,间接对内毒素进行降解。因此抗炎6号能杀菌、抑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降解内毒素可能是与抗生素联用治疗感染性疾病疗效增强的理论基础。

1.4.2 扶正中药女贞子、石韦、补骨脂、山茱萸、玄参等能保护动物由于注射环磷酰胺而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提高机体免疫力。据统计175例肿瘤患者,在化疗、放疗时配合扶正药,有156例不发生白细胞下降,有效率接近90%。1.4.3 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等与西药抗肿瘤药联用,可以提高疗效。其中的中药可以提高天然杀伤细胞活性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2 中西药联用不合理

2.1 降低疗效

2.1.1 拮抗降效 糖尿病患者在口服甲苯磺丁脲、降糖灵等降血糖药物时,若与甘草、鹿茸及其制剂合用,可降低降糖药的效果。因为甘草口服后,所含甘草酸可水解成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结构;鹿茸的成分也有糖皮质激素样结构,糖皮质激素能使氨基酸、蛋白质从骨骼肌中转移到肝脏,由于酶的作用使葡萄糖与糖原的产生增加,故有升血糖作用,这与降血糖药物产生药理拮抗,而降低降糖疗效。

含有麻黄的制剂,如麻杏石甘片、止咳定喘膏、川贝精片、防风通圣散等用于止咳化痰平喘,麻黄是拟肾上腺素药,主要成分为麻黄碱,能使血管收缩而升高血压,此类药与降压药产生药理拮抗,而降低降压疗效。

2.1.2 形成难溶性物质,影响吸收,降低疗效 丹参注射液不宜与喹诺酮类注射液合用[1]。丹参注射液是由丹参和降香制成的复方中药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水溶性的丹参素、原儿茶酚酸及降香挥发油[2],丹参素、原儿茶酚酸等具有弱酸性,在碱中溶解,在酸中则沉淀析出。丹参注射液中加入喹诺酮类注射液(ph值约4.1)可使丹参注射液的ph值降低,使其脂溶性丹参酮及水溶性原儿茶酚酸和儿茶酚衍生物等沉淀析出。张玉瑛报道[3],在丹参注射液中加入环丙沙星,可出现沉淀和小片状沉淀物。同理,丹参注射液与心得安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胃复安注射液等合用亦可产生沉淀。

2.2 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

2.2.1 萝芙木及含生物碱的中药如麻黄、麻杏石甘汤、九分散、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哮喘冲剂等不宜与优降宁、苯乙肼、呋喃唑酮等配伍。优降宁可抑制单胺氧化酶使肾上腺素神经末梢贮存的'递质灭活受阻,而使麻黄及其制剂中的麻黄碱升压作用显著加强,从而可导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4]。

2.2.2 含麻黄碱的中药及其制剂,如复方川贝精片、莱阳梨止咳糖浆、复方枇杷糖浆、止咳定喘膏、半夏露等,不宜与强心药合药。麻黄碱可兴奋心肌β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因而可使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药的作用增强,毒性增加,易致心律失常及心衰等不良反应[5]。含莨菪烷类生物碱的中药及制剂,如曼陀罗、洋金花、天仙子,颠茄合剂等,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配伍。莨菪烷类生物碱具有松弛平滑肌减慢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使肌体对强心苷类药物的吸收和蓄积增加,加上心衰患者对强心苷的作用敏感,易引起中毒反应[6、7]。

2.2.3 含有钙离子的中药如石膏、龙骨、瓦楞子等,均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因为强心苷类药物作用时通过心肌释放钙离子,而含大量钙离子的中药会加强强心苷的作用和毒性,对洋地黄苷尤应注意。复方甘草片与强心苷类药物配伍,易导致心脏对强心苷敏感而引起中毒[8]。

综上所述,中西药联用体现中西医结合,但不是药效的机械相加,药味简便的重叠。而应在现代医药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上,临床医师根据药物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个体差异,通过临床用药实践,进行中西药合理联用,产生协同作用,增加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药量,缩短疗程;提高肌体免疫力,促进体质恢复,真正起到理想的协同作用,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避免中西药不合理联用,产生拮抗降效,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在不明配伍药理情况下,建议中西药相隔一定时间用药,以避免不合理联用。实现用药安全、有效、合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黎开华,陈桂钧.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喹诺酮类注射液配伍禁忌[J] .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1,17(2):120 .

[2] 赵新先编著 .中药注射剂[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6 .

[3] 张玉英 . 丹参注射液与环丙沙星注射液配伍禁忌问题[J]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5):28 .

[4] 刘安详 . 浅析中西药合理配伍及配伍禁忌[J] . 药学实践杂志,1997,15(5):281 .

[5] 白 明,雷建林,忤文英 . 中西药配伍禁忌及临床分析[J] .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4):58 .

[6] 刘安详 . 浅析中西药合理配伍及配伍禁忌[J] . 药学实践杂志,1997,15(5):281 .

[7] 贾公孚,谢惠民. 中西药相互作用与联合用药[M]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3 .

[8] 刘安详 . 浅析中西药合理配伍及配伍禁忌[J] . 药学实践杂志,1997,15(5):281 .

中西药联合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中西药联合运用的情况已日趋广泛。自晚清著名的中西医汇通学家张锡纯创立石膏阿斯匹林汤;张山雷创外科用的〔樟丹油膏铅丹(Pb3O4)、氧化锌(ZnO)、樟冰、凡士林〕开始,中西药联合运用已近百年。中西药合用的效果正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中西药联用,在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均十分普遍,在许多基层医院已成临床用药的常规。据北京市中医院的统计,该院应用汤剂为主并用西药的患者,占用汤剂患者的13.63%;用中成药为主并用中成药的患者,占有中成药患者的24.7%;用西药为主并用中成药的患者,占用西药患者的57.34%。许多地、市尤其县级和县级以下医疗单位则比率更高。究其原因,人们普遍认为,中药药性平和、安全,与西药合用可以增强疗效;有些病人求愈心切,看过中医,又看西医;有的医师求稳,用药是多多益善,中西医双保险。这些都是目前中西药合用的主要因素。但关键是在于如何深入开展中西药联合运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扬长避短,经济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西药物,这将是适合我国国情,有着广阔前景的研究课题。中药在我国的运用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已积累起极其丰富的药物作用知识。中药学产生、丰富和发展的全部历史表明,其主要内容如药物的产生、用药理论,药物选用等都体现着医药结合的整体观思想。中药的合用强调辨证论治,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一张处方中的药物构成一个有机的功效整体,而不是简单地药-症对号入座。近年国内对于单味中药的药理研究有长足的进步,但不能脱离或取代传统的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西药的使用重在症-效对座,然而,客观情况并不如此简单。如咳嗽作为一个常见症状,选取用咳必清、可待因等,但临床医师多选用川贝枇杷露、痰咳净、雪梨膏、咳特灵等中成药,或用汤药。因为中医对咳嗽是作为内科一个疾病来对待,分外感、内伤两大类,而外感又有寒热之异,内伤则有肺虚、痰湿、肝火等不同,治疗亦选用相应的方药,总以辨证论治为依据。上海医科大学脏象研究室从动物实验中发现温补肾阳药能保护肾上腺免受外源性激素的抑制,但将这一结果盲目运用于临床之后却发现问题。这是因为临床上大剂量激素较长期运用后会出现面红、兴奋失眠、五心烦热等阴虚阳讥、内热火旺的现象,若再加上温补肾阳的热性药,这好比火上浇油。按中医药理论大剂量激素所产生的虚热证可采用大补阴丸治疗于是重新设计了实验方案,选用了生地、知母与生甘草,在所见的成人14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以30~40mg/日强的松与上述中药同用,不公激素的疗效未受影响,而且减少了副作用。后来的滋阴降火以监制激素的反馈内抑制实验证实:生地、知母、甘草各种组合以臁单味药均有拮抗激素内抑制作用,且以知母为最强,而对长期中小剂量激素者以及当激素减量时则以配合温肾阳中药为主。但最后选择仍然以中医的"辨证为主要依据。这充分表明中西药合用必须遵循各自的理论不能简单地相加,更不是药物的堆砌。中西药的合理配伍有赖于大量的药理学实验研究,但目前更多是临床的直接运用。所以从药理螳、化学、生物学和中药药性理论出发研究中西药联合运用的规律及其配伍禁忌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对于中西药联用亦引起了重视。日本著名汉方医家寺泽捷年对大量中西药联用的现状进行了综合报道。如日本治疗感冒药"ガゼ"5号(半夏、厚朴浸膏、扑热息痛、咖啡因)。日本还有将甘草甜素、半胱氨酸、甘氨酸溶于生理盐水,作为抗过敏和解毒药用于临床,将十全大补汤与自力霉素C、顺铂(cis-platin)及其他化疗药物联用,可增强药物抗肿瘤活性,并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尤为可贵的是,近年来日本汉方医家进行了许多中西药合用的实验研究。如:阪田氏证实糖皮质激素与柴胡皂甙a合用能使甾体类药物的抗肉芽肿作用增强;柴胡皂甙b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对甾体类药所致血中三酸甘油脂的上升有抑制作用,肝中各种酶的活性亦因合用柴胡皂甙而有所增加。荻原幸夫用大鼠炎症模型的研究发现,小柴胡汤与强的松并用,显著减少肾上腺萎缩,改善合成类固醇剂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等。类似报导涉及汉方与各类西藏自治区药的联合运用,这些对于已经广泛运用于临床的中西药联用都将是极大的帮助。综观中西药联用的现状,一方面,中西药联用增加了疗效,缩短了病程,其运用机率越来越高,逐渐为群众所接受,对其运用的规律、禁忌报道也是越来越多,说明中西药合用这一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方式,正引起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面另一方面,盲目运用,双管齐下,不讲禁忌,造成浪费甚至是药源性疾病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因此,研究中西药之间相互作用不仅有深远的学术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探究

[摘要] 中成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其疗效确切稳定、使用方便、易于携带和保存,深受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的重视,中国现有的中成药有8 000余种,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品种和新剂型也相继出现。随着中成药的普及,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凸显。两重性是药物的基本特性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即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以引起不良反应。

[关键词] 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预防措施

[Abstract ] Chinese medicin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in China, since its efficacy is stable, easy to use, easy to carry and store, and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by clinicians attention to China's existing more than 8,000 kinds of medicine in recent decad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large number of new varieties and new forms have also emerged. With the popular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s are also increasingly prominent. Duality is one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rugs, medicine is no exception, as is a "double-edged sword" that can play a role in preventing and curing diseases, can also cause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 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s; causes; preventive measures

很多患者受中成药无副作用、比西药安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适当或滥用中成药,以至起不到应有的疗效,不仅造成了中药资源的大量浪费,还严重地影响了中成药的安全性评价。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包括辨证地选择药物的品种、剂型、用法、用量、使用疗程、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引发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近年来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中成药尤其是中成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逐年成倍增长[1-2],合理使用中成药,并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意义重大,本文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加以分析。

1 产生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

1.1 药物的自身因素

药物本身具有两重性,中成药也不例外是一把“双刃剑”,其即可起到防病治病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3]。某些中成药还含有毒性成分,如朱砂、 蟾 酥、川乌、马兜铃、细辛等,过量或长期使用即可引起中毒,导致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还有中成药包装说明不清晰,或中药被农药、化肥污染变质,假冒伪劣品种混杂也是导致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1.2 不合理用药

大部分患者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中成药无不良反应,在剂量方面要求不严格,随意增加药量或长期服用造成蓄积,导致患者超剂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用,如马兜铃、关木通、鸦胆子等超量或长期服用很容易出现肝肾方面的副作用甚至会造成成瘾性[3],超剂量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1.3 辨证不准确

使用中成药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施治。比如最常见的咳嗽有外感风寒咳嗽、内伤痰饮咳嗽、肺逆咳嗽、肺燥咳嗽等。只有辨证准确对症下药才能起到应有的治疗作用,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如果不分寒热虚实,药证不符,轻则与病无益,重则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在综合医院使用中成药的大部分是西医,存在着以药名套用病名的现象,不良反应在所难免。

1.4 特异体质

儿童、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小,较为敏感;妇女三期对许多药物敏感,可引起月经过多、流产、泌乳减少等。中成药所含的蛋白质等成分具有产生过敏质的基础,少数过敏体质的患者用药后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1.5 不适当的中西药配伍

临床上为了增强疗效或治疗并发症,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现象很普遍,中西药合用增加了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机会,中药是含有很多成分的天然药物,众多中西药联合应用于同一机体,其药理作用相当复杂。有的中西药合用可产生 拮 抗作用降低疗效,有的甚至可产生毒性物质[4],如含汞的中成药朱砂安神丸等与西药溴化钠、碘化钠等同用会导致药源性肠炎。

1.6 中成药剂型和生产工艺不完善

中成药成分复杂,每味中药都含有很多种成分,在药理、毒理不甚明确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由于提取工艺不完善,植物蛋白质等非药杂质不能完全除尽,常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后果,如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引起的不良反应屡有发生。

2 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监察

加强对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的监察,完善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临床药师应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监测患者用药安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有害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证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减少和避免药源性伤害。

2.2 合理用药

辨证用药,采用合理剂型、剂量和疗程,尤其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及原有肝脏功能不良的患者,更应采用合理用药方案,中病即止,需长期服药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2.3 注意药物过敏史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变态反应应及时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2.4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据统计,5种药物合用副作用为18%,6种以上药物合用副作用为80%,中西药联合应用应遵循药简力专、取长补短、发挥独特药效和各自优势的原则,对单味中药或西药疗效可靠的疾病,一般不联合用药。

2.5 提高药品的生产质量

严格控制中药种植、采收、加工、炮制、制备工艺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增强量化指标。严格控制中药新剂型的质量,改变给药途径后,药物的体内过程也可能随之改变,中草药中的半抗原类物质就有可能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导致变态反应增多。同时由于中草药成分复杂,在生产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其中所含成分及其在制剂生产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添加剂与有效成分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等,严格控制质量,把中药变态反应减少到最低程度[5]。

[参考文献]

[1]林红.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浅析[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 7(10):21-22.

[2]白玉国,张爱琴,刘翎.2002年82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3(2):153-155.

[3]卢红星.中药不合理用药寻因[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361-1362.

[4]王倩,张艳从,解丽君,等.我国1990年~1999年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0,11(5):226-228.

[5]陈坚,丁宗政,陈秋潮,等.中药注射剂临床探讨[J].中成药,1996,18(9):52.

药用植物学论文总结

我可以给你,不上传,

《药用植物学概论》的教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为54学时和实验实训部分为36学时。 理论部分又分为①种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和②系统分类部分。 在种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中,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显微结构特征;组织的类型和细胞特点;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和解剖结构特点。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识别细胞、各类组织的结构和特征,器官的主要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徒手切片、染色、临时装片等方法和技术。掌握生物绘图的方法。了解石蜡制片技术。 在系统分类部分讲授各大类群植物时,重点讲授各类群的特征,同时应注意有关类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获得较完整的系统分类概念。讲授各类及各门植物的特征和分类时,要分清主次,做到重点突出,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有些代表植物放在实验课中讲授和观察来代替课堂讲授。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各大类群,重点科、属及其特征,分布,药用情况;了解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名词术语,基本概念,熟记若干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科属种的拉丁学名。 实验实训部分又分为实验教学、野外实训教学和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教学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实验实训课时由原来的12学时增加到36学时。 药用植物学实验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显微实验主要安排在生物学实验室内,让学生学会使用普通生物显微镜和体视显微镜(解剖镜)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各种临时显微标本片的制作、腊叶标本的制作。 第二部分:形态实验主要安排在药用植物园,分类学实验安排在药用植物园、标本中心。在药用植物园、标本中心内通过观察药用植物,加深印象,认识每一种常用药用植物;通过解剖花、掌握植物分类的要点、物候学观察,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规。利用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按照分类系统排列。通过分科、分属腊叶标本的观察,系统地掌握药用植物分类学方法,并熟悉一些重要药用植物类群的特点,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部分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主要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学生。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主要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行。在这里学生主要学习如何配置药用植物培养基、制作棉花塞、灭菌消毒以及接种技术。在校内实践基地里,从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到药用植物的育苗,再到药用植物的种植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能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在培养学生的技能方面侧重于药用资源开发。 野外教学实习环节对提高药用植物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桂林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宜,地形复杂,造就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完好,药用植物丰富,民风淳朴,适宜建立野外实习基地;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市内各大公园和“两江四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环境,这给我校药用植物专业的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认真开展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侧重于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药用植物的育苗,再到药用植物的种植等方面

现在毕业论文都需要查重,不能直接使用网上的文章,下面列举不同目的下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的获取方式。你如果是想获取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资料,可以去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询,里面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你如果是不知道中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先看学校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然后找篇优秀的中药学毕业论文模仿。本科毕业论文不对外公布、不上知网等数据库,网上流传的很多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佳且不是定稿,参照时注意鉴别。优秀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你可以去学校图书馆等内部数据库寻找,或者找论文指导老师求助一篇。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实验类居多,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实验数据和图谱需要实验获取,如果在校外实习,无法获取实验数据和图谱时,可以去药标网求助。中药学实验类毕业论文专业性强,只有本专业的并且有实验条件的才可很好的完成。

谈药用植物学的实践教学改革赵宜红,李寅超(郑州大学药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对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改进传统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重视野外实习,并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自由开放型实验,旨在提高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关键词: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805(2007)12-3148-02在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教学要求既涵盖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的一般原则,又要突出药用植物学的学科特点[1]。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践和文献报道,就如何提高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以及在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自由开放型实验室初步尝试,谈谈自己的见解。1改进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1. 1传统的实验教学传统的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带教老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己经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操作也有较详尽而规范的要求和不断的督导,但是学生因为缺少实验学习的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不去分析实验的机理,不去探讨实验中的问题,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在教学活动中大打折扣。1. 2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改进为了配合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改革,对药用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进行一些必要改革。在实验内容方面,可以把实验内容分为四部分,即基本实验技术;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方法方面:对于不同的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实验课的学习获取知识[2, 3]。1. 2. 1基本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技术是指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技术、显微化学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药品、试剂、染液等的配制,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等等,这些基础性的实验技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并在期末的实验考核中能有所反映。实验教学方法就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进行验证的教学方法。1. 2. 2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为目的,通过药用植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和观察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与结构观察;植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结构观察;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结构观察等实验。这些实验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验课显得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如果我们尝试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如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采取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实验,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实验要点和实验注意事项简要提示,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然后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对有些实验的材料,除了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外,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如细胞、植物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观察、分类学上的实验都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穿插徒手切片法、染色法、生物绘图法等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1. 2. 3综合性实验主要针对的是植物分类学的实验,以基本实验技术和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的技能为基础,变实验室单一观察的方法为实验室与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把传统分类学实验设计为以比较解剖和野外资源调查为主的综合实验。比如,先通过学习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不同类群的植物,总结各类植物的特征,然后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对比和扩展实验,巩固理论知识。如对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常见重要类群的特征和分布特点;校园常见物种的鉴定,检索表的编制;某一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珍惜濒危植物的调查等均可设计为综合实验。通过综合性的实验,使学生既了解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植物资源的丰富性,又增强学生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1. 2. 4探索性实验通过基本技能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植物学基础知识、操作和动手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确定几个研究方向,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检查修改后,利用野外实习和课外假日时间来完成实验的题目。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科研能力,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和将来的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重视野外实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6]2. 1对生态环境的观察任何生物的生存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环境,药用植物也不例外。野外实习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生态环境。指出各类生态环境的特点,尤其指出重点考查的药用植物的主要生态环境。2. 2对单株植物的观察在观察其形态后,要注重从植物的分类学特征上进行观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对于一些当地特产的药用植物要重点观察药用部分器官的形态特征。对于细部的观察可以在采集后整理标本时进行。2. 3培养学生的采集标本能力2. 3. 1对采集标本的选择药用植物的采集要特别注意其标本的典型性和完整性。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采标本要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在同种植物中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谓完整性,是指整株标本的根、茎、叶、花、果俱全,尤其要采带花的,因为花是鉴定种类的主要依据。对于地下部分有突出特征的药用植物,如百合科、薯蓣科等,应注意采集这此植物的鳞茎、根茎等,它们也是鉴定物种的重要依据。遇到雌雄异株的植物,应分别采集雌、雄株。草木植物的茎生叶和基生叶不同时要注意采集基生叶,如茵陈、荠菜等。寄生植物采集时要把寄生全部或部分采下,并注明关系。2. 3. 2采集的注意事项采集标本要注重质量,尽量减少野外采集的数量,对于植物的产地、生活环境、性状、花的颜色、采集日期等都要做详细记录,这对标本的鉴定和研究有很大帮助。一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