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体育绘图体育学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体育绘图体育学研究的论文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关于对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关系分析 摘要: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与体育相关,在社科研究持续拓展,信息传播技术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因而很容易引发混淆。本文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分别进行了解读,阐述了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提出了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结合途径。 体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体育文学诞生于远古时期,对后世的体育文学具有极大的影响,而体育文学的创作又随着全球各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而得到了发展。假如说体育事业将会万古长青,那么体育文学和体育事业将会得到共同发展。在如今体育文学和体育文化共同发展的形势下,体育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新的变化。就体育文学作品的内涵来看,作家们已不再限于从金牌来看,而是从更为广阔的生活面来获取更多的信息,让体育价值在不同意义上显现出来。体育文学作品立足于剖析体育问题,让体育在各不相同的价值层面上表现为文化现象。因此,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体育作品当中的文化,而且要让体育文学从冠军文学当中摆脱出来,立足于文化,开辟出更为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 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的解读 体育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一种运用身体运动来求得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具有竞技性、娱乐性以及教育性等特点的社会活动,而体育文化则是一种以人类的体育行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现象,是出于人对于体育之所需,在现实中对各类体育活动和活动组织形式所采取的活动规范以及设施之构成。所谓体育文化,主要是指关系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文化的综合。其主要包括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以及体育物质条件等。一般来说,体育文化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以及体育观念文化三个部分构成。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体育文化不但应当满足人类自然本质之所需,而且还应当满足现代人对于体育文化之需要,所以,体育和人之间能够构成较为稳定的价值关系。假如应用文化的定义,体育文化即为人类社会活动与体育活动当中所设置起来的一整套规范化价值体系,主要用于满足人的自身需要与改造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类型。 体育文学将体育与文学进行很好的结合。体育文学随着文学与体育的形成而不断发展,而从体育文学出现之日起,人类的运动就成为了文学中的重要主题。文学可以把体育运动当中原本的辉煌切实转变成永恒的美,不但能够抒发出从自由体育运动所激发出来的情感,并且能够揭示出体育和社会之间更为深刻与复杂之联系。远古时期的体育和军事、祭礼、娱乐以及生产劳动等活动结合在一起;现代社会范畴内的体育是锻炼人的身体以及增强体质的各类活动,主要有田径、体操、游泳、武术、登山、滑雪、摔跤以及自行车等多个项目。实际上,当前体育的范围已经大大超出了身体锻炼的范围。如今,还包含身体锻炼、游戏等竞争要素的各类身体运动均为体育。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相同点 1.两者产生的根源一致 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源自于人们的体育运动。一是体育文化主要来自于体育运动。体育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种身体文化的样式,也是人体运动发展之后的产物。人在满足了自身的基本物质生活要求之后,身体运动已经从采集、狩猎与捕鱼等物质生活需求物的得到与生产的体力劳动当中脱离开来,摆脱了纯生物性以及物质功利性。一旦人们将身体运动视为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有目的和有选择性地挖掘人体的潜力,并且积极地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其身体运动也就具有了体育文化的含义。 2.两者的发展轨迹一致 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伴随着体育活动之发展而得到发展,所以说发展的轨迹是一致的。体育文化之产生是在人们从动物性转化为人性过程当中各类因素进行综合演化之结果,即体育文化是人在改造自我时,从动物的本能转变为自觉行为人性时,将原始的野性和进攻性运用劳动、游戏、教育和合理竞争关系逐步加以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这就是体育文化。体育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同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体育文化始终是一个逐渐加以发展的漫长过程,也是人类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但是,在人和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体育文化的认识尚不清晰。有资料证明,人类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造成的直接影响,还是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全球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体育科技人员得到了大量新发现,由此而更多地从体育哲学与人文社会学视野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逐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方向发展。虽然早期体育因为人们所生活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但是其所创造出来的体育形态、性质与目的大体上是一致的。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学会了跑、跳和攀爬等大量技能以及生产知识,并且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代代传承下来,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逐步形成了如今绚烂多姿的体育文化。 3.两者均具备民族性 体育文化是以民族形式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对于民族体育之产生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各个社会生活共同体之中,语言、宗教、道德、艺术以及民族气质的稳定性等共同构建起各类传统文化,从而证明了一种传统文化迥异于另一种传统文化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各民族因传统文化之影响,在体育文化上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而且是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的,从而表现出很强的民族性,体育文学同样如此。因为民族在产生与发展中所产生的语言、性格、民族风貌、风土人情、传统道德以及生活方式等,让各民族文学均打上了本民族的印迹,而体育文学作为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自然也就具备了民族特性。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不同点 1.两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体育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形式:其一是健身性,也就是为了健康的身体而选择参与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其二是竞争性。竞争为体育之灵魂,缺少竞争也就意味着没有超越,自然也就不会有创新与发展;其三是休闲娱乐性。休闲体育不但能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而且还能让人原本高度紧张的神经有所放松,从而调节现代人的情绪与心理;其四是教育性。这是因为体育竞技场中的体育道德也是社会公德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2.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 体育文化之特点可分成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两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非常显著的整体性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强调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练神和练形之间的和谐统一、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意识。西方体育文化所具备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清晰明确、竞争公平公正、尺度客观标准、评价合理准确,所以也被称为物理体育。西方国家的体育运动往往能让人感受到十分强劲的竞争,激发人们勇于进取,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战术来攻击对方,并且更加合理地满足人所具有的原始动力,也就是具有攻击性的宣泄,与此同时,也能造就现代人强烈的竞争意识。 体育文学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一是体育文学作品是作家出于直接受到源自于体育的灵感而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体育文学以体育为主要题材,包含了许多具体的体育项目。二是,体育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多为体育界人士,且着重表现人物的坚忍不拔和顽强不屈的精神。体育文学作品情节的展开和体育活动自身是息息相关的,而且作品中孕育了对体育精神的高度赞美与歌颂。体育文学作品通常会涉及某一项具体的体育运动,然而作者在创作的意图上并无十分明确的体育意识。体育文学作品的主人公一般与体育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但是该人物的性格发展往往与作品所描述的体育运动间缺少必然联系,而且体育文学作品情节会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会更加注重在社会与人性的层面进行深入的挖掘,却不执意表现出某种体育精神。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结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文化对于我国文学影响的不断深入,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之间从冲突走向了结合。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了每次文化交流与结合均能带来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立足于推动交流与融合,为体育文学之发展增光添彩。 1.体育文化促进了体育文学的发展 人类运用体育竞技能够持续不断地挑战自身的体能、心理以及精神之极限,这正是人类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从而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体育的基本精神就是让个人在精神、肉体与道义上得到整体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完善的人。作为体现人类的理想追求,体现人的心灵文学和体育精神理想是一致的。自从我国体育全面登上世界体坛以来,就在1982年的德黑兰亚运会上首获金牌榜第一名,在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榜第四名,让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样一来,就在当时的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文学始终是和时代、和生活同步的,体育热必然会很好地促进体育文化事业之发展,而同一时期的体育文学作品则紧紧地跟上了时代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情感联系在一起。在1984年奥运会前后,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严文并、臧克家、田间、苏叔阳等就撰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我国体育健儿的优秀战绩欢呼不已,比如,臧克家撰写了《欢情――女排凯旋》,冰心则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了《使我感动和鼓舞的女排“三连冠”》等。我国体育健儿的巨大成就甚至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影响了包括作家在内的广大群众,推动他们写出了大量反映体育健儿拼搏历程的优秀体育文学作品。 2.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实现了体育文学的繁荣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加强,西方各类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大量涌进中国,一些作家开始认识到生活的视野应当不断扩大,从而提升与加强了文化方面的意识,并以清醒的理性精神来重新审视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让新形势下的体育文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这类作品能够开阔我国作家的视野以及思路,加快了我国体育文学题材和主题等的丰富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20世纪80年代体育文化的促进,批判性创作理念才真正为作家们所接受与共享,促使其创作出诸多精品力作,让我国体育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比如,作家刘心武所撰写的《5・19长镜头》、作家赵瑜所撰写的《兵败汉城》就是受到西方现代思潮影响所创作出来的体育文学佳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是两个差异甚大的概念,然而两者均源于体育运动,而且随着体育运动的逐步发展而得到发展。鉴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现代体育的持续发展,体育文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趋势变得更加显著,也必然能够得到更快发展,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 【2】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4】董海琳.陈俊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与交融【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5】魏一峰.新时期体育兵败与报告文学【J】.成宁学院学报,2007(4). 【6】韩坤.对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论”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8(5). 看了“体育学术论文范文两篇”的人还看: 1. 大学体育论文范文 2. 大学体育毕业论文范文 3. 体育论文范文 4.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5.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从历史上看,我国体育长期被看作政治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与社会的隔阂导致体育总是处在一条狭窄的通道内成长,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缺乏学科间的流动与渗透,彼此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陌路人”,学科之间的距离跨度很大。在体育科学自我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别是体育学学科成立以后,体育加速了与其他学科融合并产生新兴边缘学科的进度,例如,哲学家们在体育中探求哲学精神, 体育科学则在哲学中去寻找智慧,寻找思维方法,以对体育和体育科学自身进行反思和剖析,体育哲学就是这两个距离遥远的学科的大跨度融合的结晶。在体育界,许多学者积极地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学科理论知识、基本概念、方法移植并融合到体育科学中,创立了许多诸如体育人类学、体育未来学、体育环境学等等远距离、大跨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 体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体育现象。体育现象既包括体育中的自然现象,又包括体育中的社会现象,还包括体育的主体――人。如此,以上述三元为基础,构成了一个多元的、分化的,并且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充满活力的体系。面对体育现象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体育科学必然要产生新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并逐步使研究系统化和理论化。由于体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所以,其发展空间比较广阔,再加以体育现象的范畴随社会发展的快速延展,导致体育学相较其他学科而言,新学科的产生节奏会更快,体育学的学科体系更具开放性。从整体角度看,体育学的研究重心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这有如下两条原因,其一,体育教育学和体育训练学是中国体育中比较古老的学科,也基本属于体育学界自创的学科,研究人员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比较熟悉,研究的基础比较雄厚;其二,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是体育学的基本实践,在体育学的学科体系中处于一个基础性的位置,它是体育现象中的一种本原现象,因此,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体育学的另外一个研究热点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中体育与经济相关联的主题,这主要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产业化、营销、市场、消费已经成为体育自身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在体育学界,人们从多个视角切入体育学热点的研究,研究成果是丰富多彩的。 确定以对二级学科的研究为起点,在此基础上,把握体育学整体的研究热点,这种研究路线会更清晰和准确。进而形成“体育学――二级学科――研究主题――关键词”这样一个由学科到关键词的梯次结构框架。选择CNKI进行统计和研究。为了解决体育学论文的关键词专指度过于宽泛的问题,我将同类关键词被关注的程度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为辨识学科热点提供了线索和思路。一般情况下,关键词被标引的次数越多,该关键词所涉及的主题就越有可能是一个研究热点。 一、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和理论●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 高等学校体育创新发展规律及特点 ● 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相互关系● 高等学校体育评价● 高等学校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 高等学校体育科研现状与对策● 中外高等学校体育比较研究二、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 体育教学质量标准和体育课程评价标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与效果●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组织形式、教学方法● 大、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衔接● 高等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体育学习理论建构与实践● 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三、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活动现状● 社会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文化● 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制和运行机制●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每天锻炼一小时”组织实施

体育绘图体育学研究的论文

从历史上看,我国体育长期被看作政治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与社会的隔阂导致体育总是处在一条狭窄的通道内成长,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缺乏学科间的流动与渗透,彼此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陌路人”,学科之间的距离跨度很大。在体育科学自我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别是体育学学科成立以后,体育加速了与其他学科融合并产生新兴边缘学科的进度,例如,哲学家们在体育中探求哲学精神, 体育科学则在哲学中去寻找智慧,寻找思维方法,以对体育和体育科学自身进行反思和剖析,体育哲学就是这两个距离遥远的学科的大跨度融合的结晶。在体育界,许多学者积极地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学科理论知识、基本概念、方法移植并融合到体育科学中,创立了许多诸如体育人类学、体育未来学、体育环境学等等远距离、大跨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 体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体育现象。体育现象既包括体育中的自然现象,又包括体育中的社会现象,还包括体育的主体――人。如此,以上述三元为基础,构成了一个多元的、分化的,并且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充满活力的体系。面对体育现象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体育科学必然要产生新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并逐步使研究系统化和理论化。由于体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所以,其发展空间比较广阔,再加以体育现象的范畴随社会发展的快速延展,导致体育学相较其他学科而言,新学科的产生节奏会更快,体育学的学科体系更具开放性。从整体角度看,体育学的研究重心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这有如下两条原因,其一,体育教育学和体育训练学是中国体育中比较古老的学科,也基本属于体育学界自创的学科,研究人员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比较熟悉,研究的基础比较雄厚;其二,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是体育学的基本实践,在体育学的学科体系中处于一个基础性的位置,它是体育现象中的一种本原现象,因此,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体育学的另外一个研究热点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中体育与经济相关联的主题,这主要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产业化、营销、市场、消费已经成为体育自身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在体育学界,人们从多个视角切入体育学热点的研究,研究成果是丰富多彩的。 确定以对二级学科的研究为起点,在此基础上,把握体育学整体的研究热点,这种研究路线会更清晰和准确。进而形成“体育学――二级学科――研究主题――关键词”这样一个由学科到关键词的梯次结构框架。选择CNKI进行统计和研究。为了解决体育学论文的关键词专指度过于宽泛的问题,我将同类关键词被关注的程度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为辨识学科热点提供了线索和思路。一般情况下,关键词被标引的次数越多,该关键词所涉及的主题就越有可能是一个研究热点。 一、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和理论●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 高等学校体育创新发展规律及特点 ● 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相互关系● 高等学校体育评价● 高等学校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 高等学校体育科研现状与对策● 中外高等学校体育比较研究二、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 体育教学质量标准和体育课程评价标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与效果●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组织形式、教学方法● 大、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衔接● 高等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体育学习理论建构与实践● 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三、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活动现状● 社会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文化● 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制和运行机制●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每天锻炼一小时”组织实施

这方面的内容还真不少。我也是看了很多资料才知道的。

【题名】:体育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作用分析体育科学研究论文(TiYuKeJiLunWenXieZuoGeShiJiZuoYongFenXiTiYuKeXueYanJiuLunWen)【关键词】:体育科技论文 作用分析 写作格式 比较分析方法 文献资料法 写作规范 科研论文【keywords】:TiYuKeJiLunWen ZuoYongFenXi XieZuoGeShi BiJiaoFenXiFangFa WenXianZiLiaoFa XieZuoGuiFan KeYanLunWen【作者】:赵云宏 王宇 【来源】: 知识词典【期刊名称】:体育科学研究(TiYuKeXueYanJiu)【国际标准刊号】:1007-7413 【国内统一刊号】:35-1189【作者单位】:台州学院体育系,浙江台州317000(TaiZhouXueYuanTiYuXi,ZheJiangTaiZhou317000)【分类号】:F842.684 G31 【页码】:-29-31 【出版年】:2002.2

关于体育体育的论文题目

学术堂为体育生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体育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论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2、论体育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3、论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与选择4、论体育教学艺术5、论体育游戏的游戏性6、论体育伤害侵权中的自甘冒险7、论体育科学学术社团的改革与发展8、论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9、论体育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10、论体育报道中的民族主义情结11、论体育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12、延边地区朝鲜族体育价值观的调查报告13、论体育营销与品牌国际化14、论体育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15、聚焦生命-论体育与青少年挫折教育16、论体育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17、论体育舞蹈的审美教育功能18、论体育课程环境19、论体育新闻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20、论体育舞蹈竞技与艺术双重取向的特征

1、与体育相结合的特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探索2、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分析3、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基于体育部门的会计管理模式探究5、体育彩票的经济学特征及管理策略6、对完善我国体育运动品牌价格定位管理的思考7、论体育训练单位的财务管理8、竞技体育精神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9、体育类专业财务管理教材及教学方法的研究10、体育企业管理中家族成员问题初探11、上海儿童体育消费现状的分析12、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查研究13、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CUVA)的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与分析14、山西晋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15、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精选210句)

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我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2、内江市体育高考生运动训练研究

3、内江市轻体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4、内江师范学院公体女生中体育“差生”成因及对策

5、中学生健美操兴趣培养方法研究

6、西部地区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7、剑阁县中学体育教学资源研究

8、健美操教学教法探索研究

9、健美操基本动作的分类研究

10、竞技健美操训练方法的探索

11、大众健身操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

12、健美操特殊课种的范畴与挖掘

13、武术竞赛规则的演变对套路发展的影响

14、武术套路中侧踢抱腿的技术分析

15、体育课对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16、传统武术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17、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18、制约广安社区休闲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19、山东淄博市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20、软式排球在我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21、内江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分析

22、体育社团组织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功能研究

23、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4、四川省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分析

25、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发展研究

26、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27、浅析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前景

28、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研究

29、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调查分析

30、普通高校足球专业学生训练能力培养对策探讨

31、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技术能力培养探讨

32、现代足球比赛动态探讨

33、内江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34、现代足球比赛快速反击打法特征的思考

35、农村中小学足球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36、内江师范学院第九届大学生足球比赛的思考

37、我院小型足球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38、四十二式太极拳对老年人健身价值的探讨

39、传统武术在学校开展的价值研究

40、武当武术在十堰地区学校开展的调查研究

41、08奥运后武术走向的研究

42、淄博地区太极拳开展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43、论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关系

44、浅谈中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45、论篮板球在比赛中的作用

46、内江师范学院健康教育课程调查研究

47、内江师范学院公体太极拳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48、有氧健身操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分析研究

49、论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关系及对策研究

50、试论体育的商业化发展

51、莲花十八项的开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以贵州铜仁地区为个案

52、论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3、试论农村体育的现代转型——广安临水县御临乡的个案研究

54、试论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以贵州德江第一中学为例

55、内江老年体育活动研究

56、内江师范学院体育社团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篮球协会为例

57、中学体育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内江市龙会中学为例

58、寿光市文家第二初级中学体育课中游戏活动的开展的`现状调查分析

59、滨州市休闲体育的发展研究

60、浅谈体育类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影响

61、基层短跑运动员训练前准备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6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研究

63、简阳市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64、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65、普通高校健美操协会功能的调查分析

66、浅析中学体育教师性格对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的影响

67、阆中市中学田径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68、攀枝花学院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69、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策略分析

70、潍坊市潍城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分析

71、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72、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探讨

73、体育新课标教材的使用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

74、浅析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7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76、学校体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的研究;

77、学校体育与健康的研究;

7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79、学生体育与健康状况及对策的研究;

80、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81、“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研究;

8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学校贯彻和实施的研究;

83、学生余暇体育的研究;

84、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

85、素质教育与(大、中、小学校)体育改革的研究;

86、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研究;

87、素质教育与体育师资培养提高的研究;

88、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途径的研究;

89、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研究;

90、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材建设的研究;

91、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的实例分析;

92、体育考试原则、作用、项目及标准制订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93、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94、两类课程一体化的研究;

95、学校体育与中小学生减负相关因素的研究;

96、现代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97、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98、大、中、小学校竞技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99、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研究;

100、影响学生健康的环境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101、优化学校体育管理机构的研究;

102、关于实施在、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研究;

103、学校体育与体育产业化的研究;

104、学校体育设施开发利用的研究;

105、知识经济对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

106、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体育锻炼中有关心理因素的研究;

107、计算机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科研中应用的研究;

108、学校体育科研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109、体能训练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110、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1、大学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分析

2、体育教育评价与体育教育改革的分析

3、体育教育中大众体育教育研究

4、了解世界高等体育教育动态 扩展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影响

5、分析体育教育管理对初中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6、加强现代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推动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7、初中体育教育实施快乐体育教育方法探讨

8、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

9、以谈体育教育向以人为本转变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

10、试析体育教育教育对体育教育市场规范化的影响

11、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1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13、终身体育教育与家庭体育教育的目标研究

14、古代西方体育教育与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15、从美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

16、高校体育教育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7、美国高质量体育教育在我国小学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18、试论终身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实施

19、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教育能力

20、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状况及农业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21、融合共享: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22、现代体育文化发展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23、当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4、素质教育培养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创新途径

25、如何重视我们的体育教育?

26、高中体育教育现状及反思

27、中学体育教育要与时俱进

28、民族地区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29、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研究

30、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1、高校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分析

32、从运动动机角度探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

33、谈谈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34、浅议中学体育教育策略新观点

35、谈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6、构建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体系与实践研究

37、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途径刍议

38、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游泳专修课改革的思考

39、实施快乐体育教育,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40、学前体育教育工作研究

41、论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

42、基于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43、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之我见

44、浅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体能训练

45、体育教育生态发展之我见

46、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初中体育教育问卷调查及分析

47、“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中的构建与实验研究

48、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问题研究

49、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保障体系研究

50、浅析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51、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创新改革途径

52、高职体育教育改革

53、社会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与重构

54、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55、浅谈幼儿体育教育现状及解决对策

56、中外体育教育研究现状的比较

57、体育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58、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浅谈

59、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0、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61、如何对初中生进行体育教育

62、高校师范生公共体育教育策略的研究

63、中美特殊体育教育法律制度的比较

64、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价值诉求的成因分析

65、浅谈中职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的结合

66、体育新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67、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68、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发展策略初探

69、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

70、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调查分析

71、浅谈初中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72、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花棍舞特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7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岗前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74、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思考

75、体育教育对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

76、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77、儒家思想对当代学校体育教育影响之研究

78、高校体育教育视野下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健康的价值探讨

79、试论学校体育教育方法与终身体育意识

80、探究中学体育教育对德育培养的渗透

81、论生命教育内涵及与体育教育之契合

82、体育教育与训练要点分析

83、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之我见

84、对体育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一些思考

85、“健康导向”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探索研究

86、以学生体质分析为导向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之我见

87、合肥师范学院体育教育实习的课堂教学现状研究

88、美国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及借鉴意义

89、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探析

90、中小学校体育教育之拙见

91、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9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岗前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93、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育的有效性

94、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其素质教育浅谈

95、浅析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及提高途径

96、陶行知体育教育思想在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97、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研究

98、浅析中学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及现状研究

99、浅谈终身体育教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的发展

100、集约化高校园区体育教育资源与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

社会体育学体育学研究的论文

简析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简析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体育与社会体育这两个容易混淆的议题,以二者的内涵和涉及社会问题的侧重点为出发点,分析它们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探讨二者之问的相互联系,为我国今后的体育理论研究和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论文关键词:

体育;体育社会;社会体育

引言

很明显,在世界许多社会中,体育运动已成为其社会和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通过媒体和体育运动联系起来,大多数城市的报纸用整个版面来报道体育,报道的篇幅往往超过了、或其他人们关心的某些专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与朋友、家人谈论体育运动——在工作场所、家中、酒吧和学校等,甚至与陌生人在汽车站、机场、街道上也谈论这些事情。体育运动及其形象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资源相对丰富、媒体发达的国家里的人们更是如此。那么体育与社会,社会与体育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这样一种相互交织的现象能否认定为是一种体育文化,或者定义为一种社会问题?有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将其区分开来,或者说是准确定位呢?出于这些疑虑,讨论体育社会和社会体育,弄清二者间的联系和区别,已成为我国体育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体育社会”的内涵及延展

“社会”(Society)这一术语指的是这样一种人的集合体:生活在确定的疆界之内,因某种政治制度而联合,并具有用以区别于其他集合体的自我认同感(R0sec,1998)。社会是一个包涵很多因素的大系统,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个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体育运动与等,都不是孤立地发展的,而是在社会这个大系统内相互依存,变化相关的。体育运动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它是伴随着思想、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教育等从古延续至今的。体育运动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与诸多社会中的文化意识形态紧密相连;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其与社会的关联度、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不断增强,于是,一个包含着独特的体育运动特点和社会要素的亚社会——“体育社会”逐渐形成。在这样一个亚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其中许多问题单用传统的体育理论和方法已无法解决,如球场暴力问题、体育政治化问题、体育的种族歧视等;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繁荣,体育运动在现代生活中变得愈发流行和具体,以至于体育形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无处不在的部分,因此把它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变得合乎逻辑、顺理成章。而“体育”——这个从运动与社会生活各领域之间的关联来展示和理解我们人类身体的各种活动的学科(JayJ。C0ak—ley,20o3)也应运而生。

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就是要把体育作为一个下位体系去研究它与社会的关系。体育社会学的侧重点在于它在社会大背景下以现实存在的`体育为主线,运用社会学的观点、方法和原则透视体育现象,研究体育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失调,影响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简言之,就是一种社会的病变或失调现象。

所以,“体育社会”,准确地说是体育社会学,连同它的学科性质在内的话,可以这样表述其涵义:“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分支和体育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体育与社会的关系,并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形态去考察它的结构、功能,以及研究体育中的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

2社会体育的概念体系诠释

“社会体育”、“大众体育”、“群众体育”这三个词在我国一直被混淆,体育理论研究者至今为止也没有谁能肃清三者的真正含义,大家都是见仁见智、各持己见,这给我们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开展相关工作带来了困扰。

您的社会体育专业的论文具体题目是什么,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论文想写好,先要找好相关资料,列好大纲,确定好题目,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先选好自己喜欢的提出,但是要有可行性,如果再兼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就更好。选好题之后,要理顺写作的思路,即分好章节。一般分为:摘要、关键字、引言;正文则一般分为4-5章;之后是结论;再者是参考材料、致谢。思路理顺了,资料找好了,也就基本上完成一大半了。

前 言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只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材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很少考虑互动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着教师转,围着教材转,教师一板一眼地教,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学练,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在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下,学生“身顺而心违”成为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机器,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许多教师曾试图改变这些不良状况,并为此做出一些努力和尝试,但又往往矫枉过正,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看,这是怱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而造成的,它使体育课堂教学要么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抗战和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要么使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混乱,气氛过于活跃,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厌学,使得本应深受学生垚爱的体育课变的枯燥无味。就因为这样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更全面的认识体育课堂教学,从而遵循教学规律,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实模式。 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索 一、浅谈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索 (一)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由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只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材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很少考虑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着教师转,围着教材转,教师一板一眼地教,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学练,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在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下,学生“身顺而心违”,成为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机器,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地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许多教师曾试图改变这些不良状况,并为此做出一些努力和尝试,但又往往是矫枉过正,采取了“放羊式”的方法,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而造成的。它使体育课堂教学要么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要么使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混乱,气氛过于活跃,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使得本应该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人们从这种“以教为中心”中看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和被动性无止境地延伸,又从“以学为中心”中看到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冷漠和学生主动性的放任自流。教学中的两个极端,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更全面地认识体育课堂教学,从而遵循教学规律,努力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二)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1、理论依据基本依据:“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这是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根本依据:“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练(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是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 2、特点 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善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的自主学练和独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厂由于该模式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基本原则,所以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该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教学目标是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从教育对象看,要求全体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3)其教学关系为民主、互助、合作、和谐发展;(4)其教学程序和方法是问题情境、自主研究、自主学练、交流反馈、启发导学、强化训练、迁移应用;(5)其教学要素包括语言、场地器材、价值、人际关系;(6)评价方式是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1]。(三)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应用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课型教学结构有所不同,但一般都遵循的程序。1、创设情境,确立目标,激发动机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包括创建学习情境,整理学练旧知识,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铺垫,明确学练内容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向中激发学习动机,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这是保证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学习最佳效果的前提。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阶梯性。从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实际出发,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运用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引导他们以高度的注意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例如:在初中双手胸前投篮的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假如我们改变双手胸前传球的出手角度,传球的弧度,并且瞄准一个标志会是怎样的呢?此问题的展出,学生会带着疑问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尝试性学练或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2、自主探究,掌握新知,提出疑问这是自主探究性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是该模式的核心。此环节是对我国传统的“开而俘达”启发学生自学策略的正确运用和进一步发展,可以真正使教师从“演员”、“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导演”、“伴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而非塑造学生,是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找出规律,而不是给真理、给规律,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举措。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根据学练目标和上一环节中的问题,紧密结合新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不但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还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练,主动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此时体脑并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发能力,提高素质。仍以双手胸前投篮为例,把在高弧度传球的基础上,瞄准篮圈的动作展示出来,那么双手胸前投篮的动作技术就迎刃而解了。同时提出,假如出手角度小,弧度低,单凭手臂用力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从而再提炼出双手胸前投篮的动作技术要领。此时,学生也就弄清了类似的传球、投篮课四肢协调用力,正确把握球的出手角度、飞行路线等问题。显然,这比有些教师照课本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3、反馈交流,启发导学,解疑释难 这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体现多维人际互动的重要环节。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小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影响过程。人际互动过程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际互动是通过影响课堂气氛,课堂中的交流、反馈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在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学练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自学练的情况,采取的方法有提问、示范、讨论、点拨导学、检测、信息反馈等多维互动的方式[2]。这样能让学生充分显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讲解示范更有针对性,特别是使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例如,在技巧的综合课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了单个动作后,再让学生进行组合动作的练习,再根据不同方式的组合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创编出多种组合的动作范例。这样做,既摸清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的情况,又用新创编的动作组合训练了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自主学练的能力。4、强化训练,总结巩固,迁移应用这是强调该模式的整体效益的关键环节,是对前三个环节的评价、发展和升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学练目标,设计一些能兼顾到全体学生学情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学练,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在学练过程中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功效。 例如,在障碍跑教学过程中,学完了单个跨越障碍的方法后,让每个学练小组利用单个障碍组合,看全班—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排列,然后再全班进行学练实践,哪些组合最合理。(四)运用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完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把握。总的要求注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身心为基础,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具体实施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和学练要求,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 2、该模式是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综合应用。所以,适应于各种课型。 3、实践时对该模式的教学程序可作灵活调整。可略去某个程序;可合并相关程序;可调换程序的顺序;可在某堂课中某个或几个程序重复出现。(五)教学建议1、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好渗透学法的准备,使教法和学法同步进行。2、要树立教是为了学和以学定教的思想,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课堂教学要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做到教法的选择要有利于学法的指导;学法的选择要有利于教法的实现,使教法和学法融为一体。 4、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讲解技术动作时,要注意提醒学法,启发学生科学观察和积极思考。该模式的实施离不开先进的教学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此,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是有效实施该模式的重要条件。 二、自主探究学习在体育课中的探究 (一)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1、在教学中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前提,以主动地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体育教学中的自主探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建立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上的健康教学理念。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看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养成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动手观察中探究,学会自主学习。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特体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2、在形式上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而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缺少不得这种气氛。要获得这种氛围的手段之一,便是在形式上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首先教师打破传统的整队编组,应让学生自由组合,兴趣组合,使学生产生一种“自由感”,从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自主性得以发挥。同时,老师可提供了许多器材,让学生自己去熟悉、研究,并应用,这样可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并引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营造丰富多样的教学空间,以缩短师生间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师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群体空间,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3、在思维上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在思维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新课适当导入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练习的方法。这样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区别动作的利弊。最后教师给学生组织一个研究探讨的空间,让学生讨论每组的动作,及出现的问题,在本节课的目标下那个动作最佳?此时,把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了更为广阔自由的天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形成“思想风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 自主探究的模式不仅要在形式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还应在思维上给予他们自由想象的权利。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度转化为一个自主探究者。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活动前的策划者,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疑难处的参与者和研究者,要搭建一架无形的“梯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登攀中拾级而上。因此教师在思维上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理解,这样就变“吸收—存储—再现”为“探究—鼓励—创新”。 (三)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习方式,而探究即为自主学习的方式。因此要讲究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使之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把他们心灵深处被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 1、引导发现感悟,注重尝试性。 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许多问题的发现,不仅使课堂处处闪烁探究、创新的火花,更使学生进人到深层次的学习探索阶段。 在课中,做完一个动作后,多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还有新的想法吗?”让学生阐述内心真切的感受。正因为重视了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才会产生标新立异,具有时代气息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尝试、自悟、自问、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尝试性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内驱力。 2、鼓励参与合作,追求探究性。 ⑴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 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术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⑵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主动探究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权力,每一个学生应该有选择学习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出一些自由空间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动作;练习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课堂学习中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⑶建立合作小组,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 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安排练习次序,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报告员”(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教练员”(纠正小组同学的错误,正确示范动作)、“形象大使”(观察组内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练习时能否相互提醒、做动作时能否相互帮助)等,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做到组内互助合作,小组间竞争夺标的氛围。 ⑷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主动探究能力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紧扣教材,选择重点、难点、疑点作为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分工合作,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满足了研究的需要,体验到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学会了怎样合作。 为了减少学生研究探索学习的梯度,课堂上利用教材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更多的在课外搞好人际关系,创设愉悦的合作氛围。为此要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要热情地帮助他人排忧解难。使自己在学会探究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3、激活变通思维,培养独创性。 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表达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练习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多形态的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内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注 释注释[1],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第2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注释[2],王建军 ,《体育教学》 第19页 参考文献1、张武升著的《教学艺术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2、张涵主编:《美学大观》,河南人民出版社 3、张武升著:《教学艺术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4、方东树:《昭味詹言》5、《探究性学习的研究》6、张建祥的《浅谈体育课的兴趣》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出版7、《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 后 记体育教学需要从社会生活需求中寻找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体育教师在保障师生身心健康方面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自主探究学习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运用。重过程而非重结果的目标定位,需要在评价中予以体现,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②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③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④重视方法和技能;⑤重视交流与合作;⑥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不仅教师的引导指点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不断的发展。每个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主动的输入必要的有序的与探究目标直接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运用,就能对探究的目标有一定的认识,并能感到经过自己探究获取知识的愉快,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次论文写作过程中特别感谢导师 教授的指导,同时也感谢微机室主任王继勇等同仁的大力协助

关于学校体育的论文

关于体育教学的论文

一、对初中体育教学单元的概念的解读,以及其重要意义的阐述

体育教学单元是体育教学中的基本单位,它以课为最根本基础。具有连续性、时段性的特点。即一个单元既不能跨学期、学年,且也不能在同一个教学时段内选用两种不同的教材。因此,单元教学计划必须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体育教学的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好了,就意味着可以将体育教学提升到比较高的水平。由此可见,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有多么的重要。优秀的单元设计,可以为确保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完整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此外,优秀的单元设计能全面考虑到体育教材完整性和层次性,重视其实用性和可行性,对体育教学大纲中的不足可以弥补,如此使得体育教学内容完善且实用。

二、在制订单元教学计划中的注意事项

1.合理选择和搭配教材内容。当教师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一点的就是,新旧教材的体系是有区别的。旧教材是以学期为单位,且分成了上下册,因此内容比较明晰。教师制定的单元计划只要依据课时就可以,非常简单。而新课程下的体育教材就明显不同,没有明确规定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是以学段为单位。此种情况下,教师若不能对教材吃透,就很难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2.依据地方特点。为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充分考虑到了学校当地的特点,更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需求作为优先,逐渐从传统的单一到多样化的改变。因此,校本课程教学不仅是提高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是一种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制定一个合理的单元教学的校本课程方案设计,能真正落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单元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恰当把握。作为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必须具有研讨精神。对新的教材要尽快掌握和熟悉,对教学中出现的困惑要及时解决,对教材的整体难易程度要心中有数,唯有如此,在制定单元计划的时候,你才能创造性地使用多样教学手段,制定计划的时候也能游刃有余。

三、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应遵循的科学原则

1.不间断性原则。不间断性,强调的是在对初中体育的教学单元进行设计的时候,其教学内容无论怎样的扩展,必须是在现有的体育知识的基础之上,且必须保证其是有效的,延续的。唯有如此,体育教学知识的前后知识是连贯的,才能使得在日常教学中不会出现教学形式以及情景和内容的频繁改变,从而反映体育技术。

2.时效性原则。对教学时间的.具体要求,是明显区别于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标志。一些初中体育教师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那就是本来适合在冬季开展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夏季,或反之。针对此点,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在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将安全健康放在单元教学设计的首位,然后遵循实效性原则要将体育教学内容的适宜季节充分考虑其中。

3.节约性原则。如今,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富民强,国家对教育投资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多学校体育器材配置已日趋完善。然而在偏远地区,山区学校的体育器材还是不能与体育教学相配套,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在设计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务必不能奢侈浪费,一定要考虑到教学成本,且不能随意的变更。节约性原则既节约了资金,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因为考虑的周密性而节约了组织教学的时间。

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的科学探讨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模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抛开旧的传统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对教学进行指导。新的教育理念的认知,不能只是单纯的了解,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的实施。教师必须给自己插上学习理论和进行教学实践的一对翅膀,这样才能将新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到位。

2.学习方法要灵活多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样选择。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倡导的是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在体育教学所传授的学习方法中,既指的是学生,也指的是老师,师生共同学习,是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双赢方案。因此新课标的实施过程,实则就是一个教师学与教,到学生学到不用学的过程。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寻求多种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融入到单元设计之中,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同时教师还要对学习方法给予高效的指导,最终实现学生能够自己探索,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目标。

3.充分提高学生课堂的主导地位。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之下,对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在单元模块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因循传统的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加大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注。在整个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心筹备,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一切准备后之后,最后让学生尽情表现。

4.体育教师在课时设置上,要科学合理。在新课程标准中,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的安排,看似给教师增加了难度,实则是给了一线教师广阔的发挥空间。单元教学计划必须根据体育单元的教学容量、内容的需要,同时还要兼顾到学期教学规划和教学目标。

5.做到重点掌握,难点突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后对重点要进反复讲解、诠释。对难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突破,确保每个学生重点掌握,难点突破。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张弛有度,教学组织才能游刃有余。

6.单元设计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注重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在实际的日常常规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不行的,这些都无法取代来自学生的自身实践感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活动去感觉领悟,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预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给他们体验和反思的机会,在这样的环节中,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

五、结束语

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学单元设计,是确保课堂高效、高质的保证。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可以说,如果单元设计设计的科学得到,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良好,我们的工作也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反之,不仅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发展是不利的。在日常的教学中,上述问题,教师往往不能足够的注意或者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们的初中体育教学,同时也影响到初中整个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针对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我们对要注意的事项、遵循原则、应对策略进行科学探讨,从而制定出高效科学的单元计划,对整个初中体育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体育运动 越来越成为素质 教育 下的一个重要的学科,体育运动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同时体育运动相关的论文也有很多。下面我整理了关于体育运动的论文,供你参考。体育运动的论文 范文 篇一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 很多人在运动之后都叫苦连天,浑身酸痛,好几天都感觉很累,缓不过来。这很正常,运动量大了或者改变训练 方法 ,许多健身 爱好 者就会感觉疲劳。可是,身体累,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好好补补,但好好吃就能补回来吗?怎么才能科学的恢复过来呢?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疑问。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现象,只要不是因为疾病所造成的或者是过度疲劳,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疲劳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当然前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积累起来就会造成过度疲劳,不利于身体锻炼,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因而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简述运动性疲劳 (一)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疲劳概念的特点是:①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②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二)心理疲劳与身体疲劳 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力 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身体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身体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二、消除运动疲劳 体育锻炼后身体会产生一定的疲劳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科学论文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放慢,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动作慢、不协调是肌肉疲劳的表现;第二方面是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是神经疲劳的表现;第三方面是内脏疲劳,其表现为;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快等。 由于运动量不同,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产生的疲劳也有不同程度之分。一般将疲劳分成三个层次:轻度、中度和非常疲劳。运动后产生疲劳感是正常的。轻度疲劳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中度疲劳通过采取一系列手段也很快能消除,不会影响身体;但如果重度疲劳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损伤身体。研究证明,运动员提高体育成绩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性。 疲劳是由于活动使工作能力及身体机能暂时降低的现象。根据疲劳产生的机制和疲劳的分类,消除疲劳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消除疲劳的途径 1.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如整理活动、水浴、蒸汽浴、桑拿浴、理疗、按摩等,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及营养物质的补充。 2.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来消除疲劳。如睡眠、气功、心理恢复、放松练习、音乐疗法等。 3.通过吸氧、补充营养物质及利用某些中药来调节身体机能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失去的物质,促进疲劳的消除。 (二)、消除疲劳的方法 1、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深的结果,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睡眠时机体感觉减退,意识消失,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睡眠。青少年和成年运动员每天要保证8至9小时的睡眠,特别是在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应适当延长,机体的疲劳能得到有效得恢复。 2、科学的整理活动 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减少心血输出量,致使血压降低,造成暂时脑贫血,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对机能的恢复、疲劳消除和肌肉酸痛的消除都不利。因此,在运动后应做适当的整理活动。做整理活动时量不宜大,动作尽量缓慢、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如进行慢跑、走或做放松操,同时进行深呼吸;也可随音乐进行放松跳动等。若活动量过大则会超量恢复,疲劳不但不会消除还有增加。 3、按摩 按摩是加速疲劳消除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按摩方法有机械按摩(按摩椅、带式按摩机、按摩床、滚动放松机和小型按摩器)、水力按摩、气压按摩以及人工按摩。通过按摩不仅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而且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加速疲劳的消除。 按摩的部位,根据项目的特点和疲劳程度而定,一般将按摩的重点放在运动负荷最大的部位。采用人工按摩时,肌肉部位以揉捏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抖动和扣打等手法;关节部位以揉为主,穿插使用按压、搓和运拉,按摩开始和结束时用推摩和擦摩的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与整理活动一并使用,也可在运动结束洗澡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当运动员非常疲劳时,需休息2至3小时再按摩。 4、温水浴 运动后进行温水浴,可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同时可使汗腺分泌增加,肌肉放松,达到加速消除疲劳的目的。温水浴的水温为40℃士2℃,每次10-15分钟,勿超过20分钟。 5、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主要是意念活动。运动后通过一定的套语暗示,可消除神经紧张、心理压抑,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疲劳的消除和机能恢复。目前常用的有自我暗示和自我催眠。如:在全身自然舒适的状态下进行暗示——“我躺在一个舒适的地方,空气新鲜;我放松了,没劲了,眼皮发沉,劲部放松,腰背放松,大、小腿放松,全身放松”。在设计暗示语时,勿须考虑语言修饰和语言的逻辑性。暗示放松时间为l0分钟左右。 6、药物疗法 为了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可适当使用一些药物,在排除兴奋剂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维生素或天然提取的专用药物。这样能有效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加速新陈代谢,补充能量;减少组织的耗氧量,减少氧债,改善循环尤其是微循环,提高生物氧化过程,补充肌肉营养;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扩张冠状动脉。日前常用的有维生素B1、B12,维生素C、维生素E,黄芪、刺五加、参三七、人参、鹿茸、冬虫草和花粉等。 另外,保持良好的心情,也能加快疲劳的恢复。 三、结论 总之,运动性疲劳虽然不是疾病,但疲劳得到累积的话,对人的身体各各机能也会有不良的反应,因此我们要及时的对运动性疲劳加以恢复。以上介绍的方法针对性强,没有条件的,可以选择几种恢复法,如温水浴、按摩、心理疗法等,完全不用花费多少,就得到身体的放松和疲劳的恢复,何乐而不为呢。 体育运动的论文范文篇二 体育游戏是人们比较喜欢的 文化 娱乐项目之一,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特别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材这一艺术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技能,及时培养学生坚毅,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和集体主义观念等优良品质,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深入地运用游戏教材效果更好,更合理,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下面我谈谈对此问题的几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1.体育游戏在准备部分的运用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部分主要任务就是用较短时间,迅速将学生组织起来,集中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机体从相对静止的状态进入到比较活跃状态,为基本部分的教学做好准备。然而,大多数教师在体育课准备活动部分都采用常规性准备活动,让学生绕操场慢跑几圈,做几节徒手操,身体各个关节活动一下就算完成。如果不管讲授什么内容,都千篇一律,长此以往,只限于这一种模式的情况,不但不能活动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兴趣,而且对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是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内容,任务适时安排一些体育游戏来提高学习兴趣。假如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双手胸前传球,如按上述准备活动的安排,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准备部分中,就可以以游戏的方法安排“头上跨下传接力”、“运球接力”等游戏,使学生在竞赛中既活动了身体,又掌握了球性。 2.体育游戏在基本部分的运用 基本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新教材、复习旧教材,使学生牢固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各种基本动作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牢固的掌握。但多次重复某一动作,学生会感到单调枯燥。如,上 短跑 课时,过去就是一味强调反复练习次数,时间一长学生就产生了厌烦情绪,感到没有意思,以至对体育课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改变过去的那种单一的教学法,利用游戏竞赛的方法,将全班学生按技能分成若干个组,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比赛。如,“迎面接力”,“15米行进间高抬腿——15米后蹬跑——15米冲刺跑”。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不仅愿意做,还会大大的增强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更重要的是动作技术的形成是在不断的泛化,强化中实现的。所以我们认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掌握动作技术和技能,也只能靠不断的反复练习,诱导强化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的生理规律来看,教学中只靠强硬的命令,没有科学有趣的教法和组织形式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基本部分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游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效内容。 再如, 长跑 项目是学生的头痛的一个项目。如果教师始终采用一种练习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头疼,单调,学习情绪和意志品质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教学内容把长跑课变成游戏课。如,采用“ 接力跑 ”、“追逐跑”、“领先跑”、“队形变换跑”……这样既能使单纯的跑变成各种形式的跑,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3.游戏在结束部分的运用 结束部分的主要任务是有组织地结束教学活动,使学生身体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这部分的体育游戏做以动作缓和,运动量小的形式进行,为了不使学生兴奋性提高,竞赛性的游戏要少,相对间隔时间要大。主要以看、听、说等形式进行,把音乐、舞蹈融进于练习之中,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达到积极放松和恢复的目的。 4.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体育游戏作为基本内容的辅助性练习和专项练习应紧扣课的基本内容.时间不要太长。游戏的动作必须在动作技术已经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来安排,对于动作要求高,难度大,危险性较大的内容,在选择游戏进行专项练习时一定要慎重。否则易形成不正确的动作定型,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好的影响。 (2)在安排游戏过程中,学生性别不容忽视。在游戏创编和选用上,由于男女学生在心理、生理上发育的不同,从而使他们在身体素质,承受运动负荷大小不同,要求不能千篇一律。 体育运动的论文范文篇三 浅谈 体操 教学中保护帮助“以人为本” 保护与帮助是体操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体操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确的运用保护和帮助,有利于减轻练习者的心理负担,消除顾虑,增强信心,预防运动损伤,便于尽快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动作,提高动作质量。因此,加强保护与帮助在体操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在保护和帮助中,我们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有胆大粗心的,小胆心细的;对器材有畏惧心理而不敢做动作的等等,这些特点就要求教师在教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合理的保护帮助手段对其进行帮助,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1.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网络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本问题加以研究得出结论,供大家参考。 2.结论与分析 2.1 以人为本的诠释 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 严格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 人力资源管理 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而我们在体操教学中,借鉴其原则,在保护和帮助中运用其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分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和完成动作。 2.2 保护和帮助的重要性 在体操教学中,因思想方面的原因造成运动损伤往往比例较大。其主要表现是准备活动不充分,没有保护与帮助,麻痹大意等。出现这种情况,多因保护与帮助未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且未采取相应的保护 措施 ,包括教师自己进行和指定学生之间进行的保护与帮助。为此在体操教学中必须提高对保护与帮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教师和学生在实施保护与帮助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不仅将其看做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而且要认识到这是维护和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加速掌握动作技术进程的有力措施。克服“动作简单,不必保护与帮助”的错误思想,做到耐心细致,即使没有出现危险,也不能麻痹大意,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危险,要有舍己救人的精神,不惜一切竭力救援,使练习者摆脱险境。此外,教师除了指定有关人员实施保护与帮助外,应加强课堂纪律的教育,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严密组织好课堂教学,合理运用教法,安排好运动强度和密度,为保护和帮助创造良好的条件。 2.3保护帮助在教学中的作用 2.3.1加速学生对难度动作的掌握 有的体操动作难度较大,练习者难以独自完成,必须在保护帮助下完成,如双杠的手倒立、跳马的前手翻、吊环的后摆上、自由操的后空翻等。这些较难的动作,对于一般练习者的神经系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有很高的要求,在练习过程中要想建立动作概念,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必须在保护帮助下完成。 2.3.2消除练习者的恐惧心理 由于体操动作复杂多样,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见到,而在体操中是常见的。如回环、翻转、腾越等。人在翻转时处于腾空状态,有时甚至要连续做几个翻转,这对人的心理压力极大。要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只有反复实践才行。由于人体在一些器械上处于一定的高度且有复杂的空间变化,因此有可能造成脱手碰撞等危险情况,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器械的恐惧,为了保障学习的安全,在教学中要不断地采用正确的保护帮助,使学生消除恐惧心理。 2.3.3根据不同的对象做到区别对待 对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特点,在运用保护帮助上应做到区别对待。例如,对肥胖型的学生多助力,以诱导性助力帮助方法,逐步进人正式动作的练习。 3.合理运用“以人为本”原则 3.1保护帮助方法的“以人为本” 保护帮助方法分三种:准备活动中的保护帮助、器械上的保护帮助、他人的保护帮助。 在一般准备活动的基础上需要强调的是,进人具体练习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准备活动。如腕、颈、背等关节往往受伤比例较大一些,因此,在准备活动中根据上述部位的关节做专门的练习,注意局部负荷量,合理安排项目顺序等,是值得教师认真对待的问题。在项目和动作的调配上,支撑项目和悬垂项目,跳跃项目和技巧项目,支撑和垂悬动作等不要重复进行。 在准备活动时要采用“以人为本”,掌握学生的兴奋点,合理利用合理的活动帮助学生充分热身,为下面的课程做好准备。学生中有好动的,你让他跟你正规的做徒手操,拉柔韧,他没激情。根本就热不了身,极大影响下面的课程,那教师就可以采取别的方法帮助去热身,比如,教师和学生互动做个游戏等,积极性起来了,也热身了,目的达到了,那么课也就能在学生积极性很高的情况下完成。这就从根本上发挥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没有保护与帮助的情况下造成受伤,除表明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严密的组织教学外,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欠缺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由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出现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能“自护”。故进行保护与帮助时,要取得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师要在每个动作要领的示范讲解后,及时向学生传授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使学生在练习中能独立运用,这是不断提高保护与帮助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教会学生在出现危险情况时,顺势做曲臂、团身、滚动、下蹲等,保持全身肌肉紧张,减缓冲击地面的力量,避免头部直接触地,此外改变动作性质和身体姿势。中止练习,紧握器械等亦是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 器械上的保护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完成动作的根本。学生能否完成动作,不仅仅是靠自身的大胆和对技术的掌握来衡量,也要靠教师对学生在完成动作中的保护帮助的合理程度来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要了解,能从本质上帮助学生完成动作,这是“以人为本”原则的良好体现。 保护和帮助不当亦会造成运动伤害,主要反映在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和手段上。这方面既包括了教师对所传授的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是否清楚,也包括学生对该动作的保护帮助是否理解和灵活运用。为掌握好某动作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必须根据动作技术的需要,处理好站位和观察,操作部位和操作手法,操作时机和脱保等关系。眼疾手快、步伐灵活,判断准确是保护与帮助成败的关键。首先有正确的站位和能迅速起动的身体姿势。一般是两腿自然前后或左右开立,两膝微屈,两手放于体前,上体前倾,为迅速起动做好准备。双杠支撑的动作一般站在器械的侧面,悬垂类后摆动作应站在器械后侧下方,翻转类动作则应根据动作的特点和变化站在做动作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后侧方。在选择好有效位置和保持迅速起动姿势后,要冷静观察练习者完成动作的情况,对技术变化大的动作,手眼协调地作出反映。一旦发现有危险,要立即移动到练习者重心轨迹的垂直线位置,运用保护或帮助的方法,使其完成动作或中断练习。一般而言,对绕横轴翻转动作是观察其头部和身体姿势,对绕纵轴的 翻转和摆动动作是观察其肩部或躯干,而绕复合轴的动作则应观察其身体姿势的变化和完成动作的规格。 他人的保护帮助,所说“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的不明显,但也是存在的。一学生做动作,而另一学生采取保护动作时,主动保护帮助的学生要根据被保护的学生的现场情况来采取措施,这样才能保护到位,减少伤害的发生。 3.2 保护帮助手法上的“以人为本” 保护手法有直接助力、间接助力两种方法 直接助力的操作的手法包括保护手法和帮助手法。常用的保护方法有接、抱、挡和拨等,可以使练习者改变身体位置,减缓或加快动作的速度,避免剧烈摔倒和砸碰器械而获得较为安全的落地姿势。帮助手法有托、送、挡、拨、搓、扶、推、提、拉、压、扶持等。如前手翻(顶、托、扶持)具体运用时应根据动作要求和当时情况决定。 之所以有这些手法,最主要的还是学生自身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不好,教师就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如:托、送、拨等手法,帮助学生完成动作。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的这些措施,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间接助力主要有信号帮助、标志物帮助和障碍物帮助等手法。信号帮助:常用掌声、语言作为帮助手段。如双杠手倒立时常用收腹、前移、后移等。标志物帮助:通常用竹杆、小旗、实心球等实物。如鱼跃前滚翻时可用竹竿做高度标志、跳马可有小旗做步点标志等。障碍物帮助:常用绳子等实物。如:前空翻时可用绳子做障碍物,让学生越过这个高度。 这些辅助手法的运用,能极大的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学生做动作时,有这些手法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集中注意力。这些手法的运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而采取的,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以人为本”。 4. 结论 4.1保护和帮助在体操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是体操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去除对体操的恐惧感,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体操课上的更好。 4.2保护和帮助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充实与完善才能提高作用及质量。因此保护和帮助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加强实践环节达到教学的目的。 4.3保护和帮助的方法和手法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运用要以“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依据贯彻到每节课中。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论文 2. 关于体育运动的短文 3. 大学体育论文范文 4. 有关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论文 5. 体育论文范文 6. 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