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必要在企业生产中推行生产标准化建设,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下面是我整理了企业生产管理论文摘要,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浅析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
摘 要: 企业管理 面临诸多问题,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在各地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如果不加强对它们的管理,管理企业生产和发展规模,甚至生存问题都将受到制约。本文阐述了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模式管理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 措施 ,并对我国准备进行生产模式更新的机械生产制造企业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机械生产制造企业 生产管理 弊端 措施
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不断变化的。由于企业的生产背景不同、企业规模不同、人员素质的比不同和企业领导的 思维方式 不同,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也存在千差万别。我国生产管理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产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显得落后。
一、在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中寻在问题及弊端
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生产调度为中心"控制整个生产,与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模式。这种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着以下弊端:
1、企业的"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使库存大量增加。
“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是指各个零部件生产阶段,各自都以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速度生产零部件,而后推到下一个阶段,由此逐级下推形成"串联",平行下推形成“并联”,直到推到最后的总装配,构成了多级驱动推进方式。由于生产是"以多动力源"的多级驱动,加各生产阶段的产量必然会形成“长线”和“短线”。长线零部件“宣泄不畅”进入库存。加大库存量,而短线零部件影响配套装配,形成短缺件。当“长线”越长,“短线”越短时,使各种库存不但不能起到协调生产,造成在制品积压,流动资金周转慢,生产周期长。给产品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劳动生产率。以及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2、生产单一(少品种)产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变化很快。消费需求多样化,从而引起产品的寿命周期相应缩短,为适应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必将使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成为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方式的主流。在传统生产体制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方式,不但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排斥多样化经营,靠增大批量降低成本生产。这样的生产非常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提高效益。
3、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相脱节,计划控制力弱。
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计划的编制过程中,作为厂一级的生产计划只能以产品为单位,按台份下达到各生产阶段,而不能下达到生产车问内部。生产车间内部则根据厂级生产计划,以零件为单位自行编制本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由于各生产车间的工艺、对象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致使各生产车间产量进度不尽相同。而厂级计划是以产品为单位编制的,对各车间以零件为单位的生产作业计划不能起到控制作用。导致计划控制力弱。
二、如何更新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模式
面对新形势,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应更新生产管理观念。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构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管理模式,我国的制造业必然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
1、生产组织方面,“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转变为“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是指在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生产阶段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都是以产品为单位流动和传递的。该生产方式因为各生产阶段之间和各生产阶段内部的单位口径的不一致,“"物流”和“信息流”的单位是统一的,它克服了“以产品为中心”方式由于其单位口径不一致造成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割裂和脱节,使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之问的信息传递无障碍,从而使各生产阶段之间及其内部的“物流”和“信息流”都能受控于统一的控制中心。
2、品种结构方面,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调度为中心”控制进度的管理方式,是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当今,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多样化面前。这种生产方式逐渐显露出其缺乏柔性,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弱点;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从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生产方式的转换成为可能。而当今的企业必须面向用户,适应市场,并依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进行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大量生产方式正逐渐丧失其优势,而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方式将成为主流。
3、生产管理制度方面,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管理基础丁作是一个薄弱环节,生产管理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和非标准化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反映在管理业务、管理 方法 、生产操作、生产过程、报表文件、数据资料等各个方面。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现代生产管理要求的是科学化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要完全按照各种 规章制度 、作业标准、条例等执行,一切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按作业标准操作,按程序管理。
三、在管理模式更新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少企业也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方法,但当前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企业之间的生产管理水平差别比较大。因此,在生产管理模式更新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明确生产管理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
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生产准备系统;二是生产 操作系统 ;三是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处理好生产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使各个系统相互服从,相互协调,及时有效地运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强大,从而有利于加速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
2.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过于重视企业制度创新,忽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必然会影响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因此。企业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三者紧密相结合,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及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或者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出新的生产方法。
3、企业在引进中注意消化吸收和创新。
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一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实行单件生产方式的企业以及资金雄厚,管理水平高,有一定计算机管理基础的企业,引进MRPⅡ或ERP模式较为适宜;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加工装配型机械生产制造企业而言,首先引进准时生产(JIT)思想一般更有适应性。待企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再进行“二次引进开发创新”,推行ERP模式。无论精益生产(LP)模式还ERP模式,对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有其不适应方面。LP模式强调生产管理中消灭一切浪费,但在目前我国生产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ERP虽可以使企业库存大幅度降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却要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支持,需要较大的投资。我国的企业应积极地吸取两种先进模式的思想精华,探索二者结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逐步推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生产管理新模式。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企业生产管理论文摘要
5S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基础,是日本企业最独到、最成功的管理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5s现场管理论文2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5s现场管理论文2000字篇一 试论企业如何有效推行5S管理 摘要:5S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本文从策划、培训、宣传、方法、样板、细节、检查等方面,就企业如何有效推行5S管理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在推行5S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一定启发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5S;管理;有效;推行 5S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基础,是日本企业最独到、最成功的管理方式。因此,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认识到5S管理的重要性,在逐步推行5S管理。但不容乐观的是,一些企业在推行5S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或者喊一大堆口号、制定一大堆制度,但实际上却很难付诸行动,甚至根本无法实施,或把它仅仅理解成打扫卫生[1]等等。实践表明,推行5S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经过策划、动员、实施、内部检查等过程;为保证最终的效果,5S管理还应结合管理中每一过程、每一步骤,策划出多种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实施方案、检查标准等等。下面就企业如何有效推行5S管理,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精心策划,周密部署 推行5S管理工作如同进行一场战斗,要取得胜利,事先就要进行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要制订推行目标,明确要求;要成立领导小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5S管理工作的策划、计划、实施和检查等工作;企业各部门也应成立推行组织机构,根据组织总体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提出部门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并具体落实到责任人等。只有做到周密的策划和部署,才能为全面开展5S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培训,提高认识 5S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因此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活动[1]。而且,如果没有全体员工的参与,5S活动的开展就失去了群众基础、成了空中楼阁。在推行5S管理之初,大多数员工并不了解5S是什么及5S的真正含义,甚至思想上还有抵触情绪,认为科研、生产任务繁重,哪有时间再去做这些“打扫卫生”的事情。作为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如果大部分员工认识不到位,是不会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除重点对企业骨干人员培训外,还应对企业其他人员进行层层培训,甚至要逐渐深入培训,使所有员工对5S能理解、有认识,减少阻力,增加积极性。 三、宣传造势,营造气氛 为全面推进5S管理活动,宣传造势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增强5S活动开展的气氛[3]。在5S的开展过程中,企业可通过宣传栏、电子看板、局域网等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各部门也应积极制订5S宣传计划,开展宣传活动,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通过对5S知识的宣传,让员工对5S概念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5S工作进展的宣传,让员工了解推行的动态,促进工作的持续开展;对推行5S的先进经验事迹的及时宣传,使大家互相学习、借鉴,促进共同提高和发展。必要时,还可以借助行政手段对开展5S管理活动的阶段结果进行奖罚,并醒目地公示、宣传。 四、讲究方法,落到实处 1.制订计划,责任到人。5S推行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落到实处。企业在总计划的基础上,每个月都要制订详细、具体的开展计划,并根据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计划,使计划真正能够指导和督促工作。每月初5S专项计划都要落实到各部门,各部门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自己的具体推行计划,再将计划落实到每位员工,即每项工作、每个区域都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并实行日检、周检制度。只有这样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5S推行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2.正确处理“舍”“得”关系 凡事有得就有失。5S管理要取得成效,也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 (1)在空间上的舍得处理。5S管理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整理”。“整理”就是清理物品,明确判断要与不要,不要的坚决舍弃。过去我们只有物质价值概念,而没有空间价值概念,要将那些落满灰尘的物品扫地出门时,心中总不免有些不舍。因此,应该改变观念,将无用物品坚决清理出去后,我们看到的是空间增大、库存减少、寻找时间减少、故障减少、生产效率得到提升的整理效果。 (2)时间上的舍得处理。在企业,往往由于任务重、时间紧,员工的工具就乱拿乱放、物品乱堆乱摆,结果不仅许多时间被浪费在心急火燎的四处寻找上,而且有时还忙中出错,造成意外损失。“整顿”工作是对必要的物品根据用处、用法和使用频率实行定置管理,明确数量,摆放整齐,加以标识,使取放方便。这要舍去、投入一定的时间,但寻找必须品的时间则减少为零。 (3)形象上的舍得处理。外在形象一般可以反映出内在实力。企业外在的形象,是提升士气、减低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产品不良率的基础工程。因此要舍得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改变企业的生产环境、工作环境,以提高企业形象。 (4)效益上的舍得处理。追求最大利润和实现社会效益是企业永恒的目标。不可否认,管理活动所带来的效益与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效益相比,不那么明显,也难立竿见影。于是,在5S管理活动中,一些人只看到在开展5S管理活动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看不到5S管理带来的效益,就对5S管理的舍得产生了怀疑。实际上开展5S管理减少了寻找、搬运的时间,降低了库存成本、减少了半成品在线上的停留,减少了不良消耗等等,而且确保科研和生产安全的预防成本的付出,使企业树立起安全意识,清除各种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帮助企业免除可能遭受的灭顶之灾;提升企业形象、提高质量,争取到订单等等,所取得的效益会难以估量。因此在5S管理中,对投入和产出的帐要全面算、长远地算。 3.标准化,持之以恒 5S管理终极目的是“素养”。5S管理要达到这个终极目的,长期有效,一方面要使“整理、整顿、清扫”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设法使全体职工养成遵守规则、按程序办事的良好习惯,具备长期坚持执行制度的“素养”。对于后者,应是开展5S管理工作的重点。 中国人凡事有“搞运动”的习惯,在企业管理上也常见如此,或者开始劲头十足,此后逐渐松懈、泄气。因此,推行5S不能再沿习以往搞运动的方式,而要将5S管理纳入企业制度管理,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常见的“运动一过,又全面复辟”,或“一紧、二松、三垮、四重来”[1]的现象发生。 4.运用目视管理,提高效率 现场目视管理,是利用图表、看板、颜色,把工作现场中发生的问题点、异常、浪费等,以及有关质量、成本、交付日期、安全和有关生产活动等状况变成为一目了然的状态,以便迅速而容易采取对策,防止错误再发生的管理方法。 在5S管理活动中,目视管理对于提高和维持现场安全状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路标、通道线、区域、产品状态的标识,安全色、安全标志的大量使用等,它能让人迅速判断现场环境的安全与否,且准确性高。其中,看板管理的作用独特,反映了一个部门的管理水平。如班组管理看板、质量看板、计划管理看板、人员去向板等。它不但将管理内容展示出来,宣传了本部门,同时可以促进本部门的管理工作。 5.样板先行,重在效果 在推行5S管理开始阶段,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5S样板区非常重要。因为5S的开展必须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不考虑单位的实际,照抄照搬是不可取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选取一些比较典型区域或部门作为样板区,为5S的全面推广起示范、促进作用。 6.细节着手,夯实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5S管理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工作,需要从细节着手。从企业的整体来看,5S管理中,应对每个现场的5S推行工作都进行仔细的安排,保证不留盲点。对于每个部门或车间等基层单位来说,关注细节就更加的重要和必需。比如:对各种标识、表格、标牌都应进行精心的设计,对过道、会议室等公共区域的责任制要明确、认真落实等。 7.检查督导,持续改进 检查督导在5S管理推广活动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3]。这虽然会增加员工的压力,但是同时使员工更快、更直接地明确行动方向,知道存在的不足,促使改进。企业可通过请专家进行现场检查指导,有效地推进现场管理工作的改进。还可成立5S检查小组,在5S推行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进行检查督导,保证5S管理推行达到要求和按时完成。 8.几点值得关注的问题 (1)推行5S管理,避免流于表面和形式。企业在5S开展过程中应着眼于有利于科研生产工作的开展,要以实用为主,以方便工作为主,不能只考虑气氛热烈、做表面文章。 (2)推行5S管理,应强调创新意识。各行业、各组织、各部门工作性质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根据本企业的工作特点,进行5S管理创新,才能使5S的推行不脱离本单位实际,真正起到促进本组织基础管理水平提高的作用;另外,要不断推动5S管理上新台阶,要研究解决新问题,特别要有创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李新莲,李维浩.推进5S活动,加强现场管理[J].冶金政工研究,2003,(4):27-28. [2]柳屹立.5S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J].现代企业,2005,(5):15-16. [3]魏南.企业5S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江苏冶金,2007,(1):61-65. 5s现场管理论文2000字篇二 运用5s现场管理法改善某医院餐饮部的生产状况 【摘要】本文采用精益生产方法之一的5S现场管理法,对某医院餐饮部进行剖析,针对本部门自身特点运用5S方法进行合理改善,为本部门将来的发展奠定现代的管理基础。 【关键词】精益生产5S餐饮 一5S方法的简介 5S起源于日本,是现场管理的基础,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等五个项目。1986年,日本的5S的著作逐渐问世,从而对整个现场管理模式起到了冲击的作用,并由此掀起了5S的热潮。5S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等改善现场环境的质量和员工的思维方法,使企业能有效地迈向全面质量管理。5S水平的高低代表着管理者对现场管理认识的高低,这又决定了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5S活动,从现场管理着手改进企业“体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某医院餐饮部当前情况研究 1项目背景:本医院为某市第二大医院,位于市中心位置,其餐饮部于1992年成立,主要面向本医院员工及住院人员使用。餐饮部位于本医院院内南侧地下一层,面积约为200平方米,室内格局为一间办公室,厨房,面二区,洗菜区,储藏室(地上一层),洗碗区,大厅。有员工科长一名,财会部两人,采购部一人,营养师一人,管理员一人,工作人员14人,共计20人。每餐客流量高峰时为500人左右,低谷时为200人左右。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保证餐饮部提供充足三餐的前提下,减少因过多生产,操作不当,储藏不当引起的浪费,以及改善餐饮部生产及用餐环境。该医院将于2014年初搬于新址,于此时运用5s改善本部门的运营情况,一方面是当前管理的需要所致,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将来的新址的大环境,届时该餐饮部将重建,其面积约为400-500平方米,员工数也将扩充,势必需要引进新的管理理念。 2现场诊断:通过现场诊断发现,现场问题主要体现为三点: 1)工艺技术方面较为薄弱。现场是传统的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工序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作为同行业餐饮业,存在较大差异;2)细节的忽略。在现场可以见到原材料,衣服零落现象,员工解释因为空间不足等原因;3)团队精神和跨部门协作的缺失。部门之间的工作存在大量的互相推诿,工作更缺乏主动性,而是被动的等、靠、要。4)作为服务行业,用餐人员,外来等随意出入工作情况明显,对本部门产品质量有所影响。5)采购部仓库库存量较大。对于食品加工业其原材料占地面积较大,且易腐易烂,库存积压过大,导致原材料浪费现象明显。 三解决方案 1建立推行组织 a成立推行办公室:该医院后勤院长,餐饮部科长。b明确目标:改变现场的工作环境,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改善餐饮部生产及用餐环境。c划定委员会成员的主要责任:科长负责将5S与现场效率改善结合,推行效率消除浪费活动彻底解决生产现场混乱和效率低的问题;推行全员的5S培训,结合现场指导和督察考核,从根本上杜绝随手、随意的不良习惯;成立跨部门的专案小组,对现存的跨部门问题专项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梳理矛盾关系,确定新的流程,防止问题重复发生。d划分小组明确其责任区:第一组,科长,财会部3人。组长科长。责任区:办公室。第二组,质检部:营养师,采购部:采购员,管理员。共3人。组长管理员。责任区:仓库。第三组,生产部一:面二人员7人。A员工为组长。责任区:面二区。第四组,生产部二:厨房人员5,及清洁员2人。厨师长为组长。责任区:厨房,洗菜及洗碗区,大厅。 由本单位的主要领导担任精益生产活动组织的主要职务,表示对实施精益生产的重视和支持,而科长负责全面掌管具体事项的实施。 2建立核心团队:只有建立核心团队,才能更好的实施精益生产改善方案。首先,要使核心团队在思想上有所转变,接纳精益生产这一思维;其次,以各个部门的职责为基础,有所侧重的推广精益生产的思想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 管理部门:培训各部门员工,并定期考核;生产部:负责实施精益生产改造的核心部分,包括加工设备重新布局和流程再造,降低二型浪费;采购部:配合生产部,实现原材料最低保有量下的充足,与库存量的最低化,质检部:在保证生产部高效生产的前提下合理搭配食材,降低食品质量不合格率,提高产品质量;财务部:负责统计精益生产实施前后,财务数据反应的生产加工成本的变化。 3拟定推行方案及目标 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5s现场检查表: 4教育:a各个小组有侧重点的对本组员工进行教育,包括:5S现场管理法的内容及目的、实施方法及评比标准;b新进员工5S现场管理法的培训。通过教育,可以让员工充分感知到5S的实施给自己工作环境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主动而非强迫的去实施5S,并维护好其成果。 5实施:a实施的前期准备;b操作间、办公区等全面大清扫;c操作间布局重置,使得上下工序之间所用设备有所衔接,消除二次浪费;d分门别类摆放原材料、在制品及成品,与不合格品区别开来;e严格执行“5S检查表”;f信息及时反馈;g及时整改 6查核:现场查核;现场解答问题及疑惑。 7评比及奖惩:企业定期举办各小组竞赛评比活动,按照排名先后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 8反思与改善:对不合格的项目进行改善,有尚有缺陷的问题加以反思并修正。 9纳入定期管理活动:进一步完善标准,改善制度;时时强化5S现场管理。 四项目收益 我们从人员意识着手,在本部门内大范围开展培训,结合各种宣传及奖惩活动,营造了良好的5S氛围;然后从每一扇门窗、每一个工具柜、每一个抽屉开始指导,逐步由里到外、由难到易,经过一段时间的全员努力,5S终于在本部门每个员工心里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现场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改观,营造了一个明朗温馨、活性有序的生产环境,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员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要我做到我要做,逐步养成了事事讲究,事事做到最好的良好习惯;在一段时间的推进工作中,从员工到管理人员都得到了严格的考验和锻炼,造就一批独立思考、从全局着眼,具体着手的改善型员工,从而满足本部门进一步发展的需求;配合本医院的愿景,夯实了基础,提高了现场管理水平,达到了提升本部门餐饮质量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塑造本医院的良好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冯燕宁,精益生产与全面质量管理,中国质量,2008 [2]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张冬匀,基于精益生产理论的生产现场改善方法的应用,机电工程,2008 作者简介:王宇,女,(1986-),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现就读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11级研究生,主要研究企业管理学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看了“5s现场管理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5s现场管理论文 2. 车间5s管理论文 3. 5s车间管理论文 4. 车间现场管理论文 5. 浅谈车间现场管理论文
生产管理是每个生产型企业进行持续经营的基础,也是企业获得稳定收益的关健,做好生产管理工作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中论述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企业应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努力成为创新的主体。
论文关键字: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
多年来,我国企业为生存发展问题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虽取得一定成效,担多为体制上的改革。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才发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体制的不适应,而且还存在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核心技术匮乏,因此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赢得竞争,至关重要的就是必须技术与管理同时创新。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的结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渐凸现并逐步趋强。这一切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内容的转变必须要求经济模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实体的企业及其管理也应紧随其变,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趋势。
从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每当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也都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或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采购工程师麦尔斯,因注重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要采购的物品进行功能分析,即“为什么要采购这种物品”,“到底需要他们的那些功能”,因此成功地解决了战时稀缺物品的代用品问题,不仅满足了生产、保证了供应,而且还降低了成本,最后,这种功能分析的 方法 发展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价值工程。
随着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 经验 的引进,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如80年代推行的企业承包责任制,90年代进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等,都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我国自1995年以来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8月20日)明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作为以创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始终面临竞争压力,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使技术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中更符合市场的需要;企业具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以及相关配套能力。总之企业具有直接面向市场,论文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内在优势,有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企业深知必须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形成自有核心技术,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企业应该,必需亦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中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统计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涉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涉及国家发展和强大,事关重大。
三、认真学习,提高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胡锦涛曾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促进企业加速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安全地保障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在涉及国家战略高技术,国家重要产业及经济安全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我们必须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是我国国家安全地战略基石。
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能政治独立。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国际竞争,自主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转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立国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的竞争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创新能力。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已从过去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向创造能力,技术和管理的优势,知识产权成为重要的竞争工具。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拥有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提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核心,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是国家安全地重大保证。
四、努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对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亦是一个长期坚持费力的过程,决非举手之劳,朝夕之功。建立“创新型”国家更需长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使企业成为技术与管理创新的主体,有许多艰苦工作要做。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采取坚决 措施 ,按照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的要求,脚踏实地,苦练内功,提高创新能力。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
为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的复杂对变性,必须将企业构造成一个学习型地组织,使企业面对变化的世界才能不断适应、生存和发展。学习不仅是对企业、而且也是对企业里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每一个员工,这一点也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三)强化或建设企业技术中心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结合企业实际,围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定课题,加大投入(尽快使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占全年销售总额的2%~5%),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进行开发创新工作。
(四)管理观念实现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配置主体,是效率和效益的追求者。传统的 企业管理 只是为“利润”而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是他们过早衰亡的原因。企业只有跳出仅为自身谋利的狭隘的单个小系统,而从将环境包括在内的更大系统出发来考虑、构思企业的发展战略,(例如现在国内外有一些企业针对竞争中的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为了寻求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宽容战略”、“双赢战略”、“利益共享”战略等,都是改变传统的竞争而营造一种合作与和谐的氛围,)才有可能是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形成企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科技创新,以人为本
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关键。企业要认真做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工作。
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对物的管理,而忽视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其行为的调整,造成企业管理方法僵化,生产效率低下,并使企业处理信息迟钝、决定缓慢,缺乏弹性,从而也就失去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管理必须从以物为中心的“物本”管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上来,把人视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充分发挥“人”这一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因素的根本作用,重新认识和确立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强调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价值和尊严。
企业要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必须艰苦的坚持推进。我们如何从全面和战略的高度去深刻认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把自主创新与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齐心协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事。要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历史属于面向未来、刻苦顽强、坚忍不拔、开拓前进的人们。
参考文献
1、离散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与生产信息系统匹配度研究安胜敏天津大学2008-06-01
2、面向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创新方法的类型选择及建议张璐天津大学2014-06-01
论文导读:当前,大多数建筑企业能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积极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同时,政府对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促进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
当前,大多数建筑企业能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积极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同时,政府对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促进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但是,近年来事故率依然居高不下,建筑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加大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力度尤为重要。
下面就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作一下分析:
1.市场不规范,影响了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建筑市场环境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潜在因素。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的垫资、拖欠工程款、肢解工程和非法挂靠、违法分包等行为,行业管理部门在查处力度上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市场监管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不良的市场环境势必然影响安全生产管理,主要表现在一些安全生产制度、管理措施难以在施工现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形同虚设,总承包企业与分承包企业(尤其是业主方指定的分包商)在现场管理上缺乏相互配合合作的机制,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和难以预测的后果。
2.建筑企业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安全管理人员少,安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安全投入不足,在安全上少投入成为企业利润挖潜的一种变相手段,安全自查、自控工作形式化,企业安全检查工作虚设,建筑企业过份依赖监督机构和监理单位,安全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形成严格明确细化的过程安全控制,全过程安全控制运行体系无法得到有效运行。
第二、建设工程的流水施工作业,使得作业人员经常更换工作地点和环境。建设工程的作业场所和工作内容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随着工程进展,作业人员所面对的工作环境、作业条件、施工技术等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给施工企业带来很大的安全风险。第三、施工企业与项目部分离,使安全措施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一个施工企业往往同时承担多个项目的施工作业,企业与项目部通常是分离状态。这种分离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更多的由项目部承担。但是,由于项目的临时性和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压力也相应增大,公司的安全措施往往被忽视。
第四、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复杂多变。 建筑施工的高能耗、施工作业的高强度、施工作业现场限制、施工现场的噪声、热量、有害气体和尘土,劳动对象规模大且高空作业多,以及工人经常露天作业,受天气、温度影响大,这些都是工人经常面对的不利工作环境和负荷。第五、施工作业的标准化程度达不到使得施工现场危险因素增多。工程的建设是有许多方参加,需要多种专业技术知识;建筑企业数量多,其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技术装备、资金实力参差不齐。这些使得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增加,管理层次多,管理关系复杂。
3.建设工程各方主体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位
根据现状,许多项目经理实质上是项目利润的主要受益人,有时项目经理比公司还更加追逐利润,更加忽视安全。造成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培训 教育 流于形式,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安全防护不符合标准要求,未能建立起真正有效运转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一些建设单位,包括有些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单位,未能真正重视和履行法规规定的安全责任,未能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付给施工单位必要的管理费和规费,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忽视安全生产管理等。
4.作业人员稳定性差、流动性大、生产技能和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建筑施工现场是这些务工者主要选择场所。由于体制上的不完善和管理上的滞后,大量既没有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又缺乏施工现场 安全教育 的务工者上岗后,对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一无所知,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缺乏规范作业的知识,这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5.保障安全生产的各个环境要素不完善
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低价中标,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无资质单位挂靠、以包代管现象突出;建筑行业生产力水平偏低,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科技进步在推动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对策,当前建筑工程市场逐步规范,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模式正在完善。针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如何做好依法监督、长效管理,我们除了要继续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外,还要从源头做起,解决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1规范工程建设各方的市场行为。
从招标投标开始把关,采取措施,保证建设资金的落实。加强施工成本管理,正确界定合理成本价,避免无序竞争。参照国内外的成熟经验,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的专项费用,专款专用,不得作为优惠条件和挪作他用,由专门部门负责。加大建设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追究力度,明确其不良行为在安全事故中的连带责任,抑制目前存在的建设单位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拖欠工程款、肢解工程项目发包等不良行为和不顾科学生产程序,一味追求施工进度的现象。
5.2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减少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安全生产中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是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要求;二是明确具体安全生产程序;三是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责任落实到人;四是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培训要求;五是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责任。同时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办法,通过考核,奖优罚劣,提高全体从业人员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自觉性,使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得到巩固,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从制度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5.3加强监理人员安全职责。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实现安全监理、监督互补,彻底解决监管不力和缺位问题。细化监理安全责任,并在审查施工企业相关资格、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文明措施费使用计划、现场防护、安全技术措施、严格检查危险性较大工程作业情况、督促整改安全隐患等方面充分发挥监理企业的监管作用。
5.4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行政监督。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在办理质量安全监督登记及施工许可证时应按照中标承诺中人员保证体系进行登记把关。工程建设参与各方主体应重点监督施工现场是否建立健全上述保证体系,保证体系是否有效运行,是否具备持续改进功能。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安全责任是否落实,施工企业各有关人员安全责任是否履行,如发现违法违规,不履行安全责任,坚决处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安全通病问题实行专项整治。充分发挥项目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推行项目负责人安全扣分制;超过分值,进行强制培训,降低项目负责人资格等级,直至取消项目负责人执业资格。处罚企业时,同时处罚项目负责人;政府对企业上交罚款情况定期汇总公示;通报批评企业与工程的同时,也要通报批评项目负责人甚至总监理工程师。
5.5加强企业安全 文化 建设,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成分和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而目前不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还比较落后,要加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重视安全生产,不断学习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大安全管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水平,增强操作人员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从而提高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建筑施工一线工人的安全意识。针对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差、缺乏自我防护意识等现状,充分利用民工学校等教学资源,对建筑工人的建筑工程基础知识、安全基本要求进行强制性培训;鼓励技术工人参加技术等级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大力组建多工种、多专业劳务分包企业,使建筑企业结构分类更趋合理,真正形成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级分工模式。项目部可定期开展经常性施工事故实例讲解,消除安全技术管理人员或班组长的“成功经验”误导;加强对安全储备必要性的充分认识,使“要人人安全”转变为“人人要求安全的自觉行为。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安全管理法规、标准不健全,安全监督体制、安全信息建设体系不完善有关。同时,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较低;安全生产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管理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少;工人素质较低,安全保护意识差;施工安全管
理不规范、不严格。而工程建设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施工难度不断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针对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要从整顿建筑市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监理职责、加强行政监督、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等方面不断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基于ERP的家具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周宏威东北林业大学2006-05-01
2、现代造船模式下的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研究岳卫宏武汉理工大学2011-10-01
5S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基础,是日本企业最独到、最成功的管理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5s现场管理论文2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5s现场管理论文2000字篇一 试论企业如何有效推行5S管理 摘要:5S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本文从策划、培训、宣传、方法、样板、细节、检查等方面,就企业如何有效推行5S管理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在推行5S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一定启发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5S;管理;有效;推行 5S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基础,是日本企业最独到、最成功的管理方式。因此,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认识到5S管理的重要性,在逐步推行5S管理。但不容乐观的是,一些企业在推行5S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或者喊一大堆口号、制定一大堆制度,但实际上却很难付诸行动,甚至根本无法实施,或把它仅仅理解成打扫卫生[1]等等。实践表明,推行5S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经过策划、动员、实施、内部检查等过程;为保证最终的效果,5S管理还应结合管理中每一过程、每一步骤,策划出多种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实施方案、检查标准等等。下面就企业如何有效推行5S管理,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精心策划,周密部署 推行5S管理工作如同进行一场战斗,要取得胜利,事先就要进行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要制订推行目标,明确要求;要成立领导小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5S管理工作的策划、计划、实施和检查等工作;企业各部门也应成立推行组织机构,根据组织总体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提出部门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并具体落实到责任人等。只有做到周密的策划和部署,才能为全面开展5S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培训,提高认识 5S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因此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活动[1]。而且,如果没有全体员工的参与,5S活动的开展就失去了群众基础、成了空中楼阁。在推行5S管理之初,大多数员工并不了解5S是什么及5S的真正含义,甚至思想上还有抵触情绪,认为科研、生产任务繁重,哪有时间再去做这些“打扫卫生”的事情。作为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如果大部分员工认识不到位,是不会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除重点对企业骨干人员培训外,还应对企业其他人员进行层层培训,甚至要逐渐深入培训,使所有员工对5S能理解、有认识,减少阻力,增加积极性。 三、宣传造势,营造气氛 为全面推进5S管理活动,宣传造势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增强5S活动开展的气氛[3]。在5S的开展过程中,企业可通过宣传栏、电子看板、局域网等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各部门也应积极制订5S宣传计划,开展宣传活动,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通过对5S知识的宣传,让员工对5S概念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5S工作进展的宣传,让员工了解推行的动态,促进工作的持续开展;对推行5S的先进经验事迹的及时宣传,使大家互相学习、借鉴,促进共同提高和发展。必要时,还可以借助行政手段对开展5S管理活动的阶段结果进行奖罚,并醒目地公示、宣传。 四、讲究方法,落到实处 1.制订计划,责任到人。5S推行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落到实处。企业在总计划的基础上,每个月都要制订详细、具体的开展计划,并根据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计划,使计划真正能够指导和督促工作。每月初5S专项计划都要落实到各部门,各部门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自己的具体推行计划,再将计划落实到每位员工,即每项工作、每个区域都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并实行日检、周检制度。只有这样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5S推行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2.正确处理“舍”“得”关系 凡事有得就有失。5S管理要取得成效,也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 (1)在空间上的舍得处理。5S管理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整理”。“整理”就是清理物品,明确判断要与不要,不要的坚决舍弃。过去我们只有物质价值概念,而没有空间价值概念,要将那些落满灰尘的物品扫地出门时,心中总不免有些不舍。因此,应该改变观念,将无用物品坚决清理出去后,我们看到的是空间增大、库存减少、寻找时间减少、故障减少、生产效率得到提升的整理效果。 (2)时间上的舍得处理。在企业,往往由于任务重、时间紧,员工的工具就乱拿乱放、物品乱堆乱摆,结果不仅许多时间被浪费在心急火燎的四处寻找上,而且有时还忙中出错,造成意外损失。“整顿”工作是对必要的物品根据用处、用法和使用频率实行定置管理,明确数量,摆放整齐,加以标识,使取放方便。这要舍去、投入一定的时间,但寻找必须品的时间则减少为零。 (3)形象上的舍得处理。外在形象一般可以反映出内在实力。企业外在的形象,是提升士气、减低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产品不良率的基础工程。因此要舍得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改变企业的生产环境、工作环境,以提高企业形象。 (4)效益上的舍得处理。追求最大利润和实现社会效益是企业永恒的目标。不可否认,管理活动所带来的效益与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效益相比,不那么明显,也难立竿见影。于是,在5S管理活动中,一些人只看到在开展5S管理活动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看不到5S管理带来的效益,就对5S管理的舍得产生了怀疑。实际上开展5S管理减少了寻找、搬运的时间,降低了库存成本、减少了半成品在线上的停留,减少了不良消耗等等,而且确保科研和生产安全的预防成本的付出,使企业树立起安全意识,清除各种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帮助企业免除可能遭受的灭顶之灾;提升企业形象、提高质量,争取到订单等等,所取得的效益会难以估量。因此在5S管理中,对投入和产出的帐要全面算、长远地算。 3.标准化,持之以恒 5S管理终极目的是“素养”。5S管理要达到这个终极目的,长期有效,一方面要使“整理、整顿、清扫”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设法使全体职工养成遵守规则、按程序办事的良好习惯,具备长期坚持执行制度的“素养”。对于后者,应是开展5S管理工作的重点。 中国人凡事有“搞运动”的习惯,在企业管理上也常见如此,或者开始劲头十足,此后逐渐松懈、泄气。因此,推行5S不能再沿习以往搞运动的方式,而要将5S管理纳入企业制度管理,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常见的“运动一过,又全面复辟”,或“一紧、二松、三垮、四重来”[1]的现象发生。 4.运用目视管理,提高效率 现场目视管理,是利用图表、看板、颜色,把工作现场中发生的问题点、异常、浪费等,以及有关质量、成本、交付日期、安全和有关生产活动等状况变成为一目了然的状态,以便迅速而容易采取对策,防止错误再发生的管理方法。 在5S管理活动中,目视管理对于提高和维持现场安全状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路标、通道线、区域、产品状态的标识,安全色、安全标志的大量使用等,它能让人迅速判断现场环境的安全与否,且准确性高。其中,看板管理的作用独特,反映了一个部门的管理水平。如班组管理看板、质量看板、计划管理看板、人员去向板等。它不但将管理内容展示出来,宣传了本部门,同时可以促进本部门的管理工作。 5.样板先行,重在效果 在推行5S管理开始阶段,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5S样板区非常重要。因为5S的开展必须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不考虑单位的实际,照抄照搬是不可取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选取一些比较典型区域或部门作为样板区,为5S的全面推广起示范、促进作用。 6.细节着手,夯实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5S管理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工作,需要从细节着手。从企业的整体来看,5S管理中,应对每个现场的5S推行工作都进行仔细的安排,保证不留盲点。对于每个部门或车间等基层单位来说,关注细节就更加的重要和必需。比如:对各种标识、表格、标牌都应进行精心的设计,对过道、会议室等公共区域的责任制要明确、认真落实等。 7.检查督导,持续改进 检查督导在5S管理推广活动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3]。这虽然会增加员工的压力,但是同时使员工更快、更直接地明确行动方向,知道存在的不足,促使改进。企业可通过请专家进行现场检查指导,有效地推进现场管理工作的改进。还可成立5S检查小组,在5S推行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进行检查督导,保证5S管理推行达到要求和按时完成。 8.几点值得关注的问题 (1)推行5S管理,避免流于表面和形式。企业在5S开展过程中应着眼于有利于科研生产工作的开展,要以实用为主,以方便工作为主,不能只考虑气氛热烈、做表面文章。 (2)推行5S管理,应强调创新意识。各行业、各组织、各部门工作性质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根据本企业的工作特点,进行5S管理创新,才能使5S的推行不脱离本单位实际,真正起到促进本组织基础管理水平提高的作用;另外,要不断推动5S管理上新台阶,要研究解决新问题,特别要有创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李新莲,李维浩.推进5S活动,加强现场管理[J].冶金政工研究,2003,(4):27-28. [2]柳屹立.5S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J].现代企业,2005,(5):15-16. [3]魏南.企业5S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江苏冶金,2007,(1):61-65. 5s现场管理论文2000字篇二 运用5s现场管理法改善某医院餐饮部的生产状况 【摘要】本文采用精益生产方法之一的5S现场管理法,对某医院餐饮部进行剖析,针对本部门自身特点运用5S方法进行合理改善,为本部门将来的发展奠定现代的管理基础。 【关键词】精益生产5S餐饮 一5S方法的简介 5S起源于日本,是现场管理的基础,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等五个项目。1986年,日本的5S的著作逐渐问世,从而对整个现场管理模式起到了冲击的作用,并由此掀起了5S的热潮。5S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等改善现场环境的质量和员工的思维方法,使企业能有效地迈向全面质量管理。5S水平的高低代表着管理者对现场管理认识的高低,这又决定了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5S活动,从现场管理着手改进企业“体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某医院餐饮部当前情况研究 1项目背景:本医院为某市第二大医院,位于市中心位置,其餐饮部于1992年成立,主要面向本医院员工及住院人员使用。餐饮部位于本医院院内南侧地下一层,面积约为200平方米,室内格局为一间办公室,厨房,面二区,洗菜区,储藏室(地上一层),洗碗区,大厅。有员工科长一名,财会部两人,采购部一人,营养师一人,管理员一人,工作人员14人,共计20人。每餐客流量高峰时为500人左右,低谷时为200人左右。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保证餐饮部提供充足三餐的前提下,减少因过多生产,操作不当,储藏不当引起的浪费,以及改善餐饮部生产及用餐环境。该医院将于2014年初搬于新址,于此时运用5s改善本部门的运营情况,一方面是当前管理的需要所致,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将来的新址的大环境,届时该餐饮部将重建,其面积约为400-500平方米,员工数也将扩充,势必需要引进新的管理理念。 2现场诊断:通过现场诊断发现,现场问题主要体现为三点: 1)工艺技术方面较为薄弱。现场是传统的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工序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作为同行业餐饮业,存在较大差异;2)细节的忽略。在现场可以见到原材料,衣服零落现象,员工解释因为空间不足等原因;3)团队精神和跨部门协作的缺失。部门之间的工作存在大量的互相推诿,工作更缺乏主动性,而是被动的等、靠、要。4)作为服务行业,用餐人员,外来等随意出入工作情况明显,对本部门产品质量有所影响。5)采购部仓库库存量较大。对于食品加工业其原材料占地面积较大,且易腐易烂,库存积压过大,导致原材料浪费现象明显。 三解决方案 1建立推行组织 a成立推行办公室:该医院后勤院长,餐饮部科长。b明确目标:改变现场的工作环境,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改善餐饮部生产及用餐环境。c划定委员会成员的主要责任:科长负责将5S与现场效率改善结合,推行效率消除浪费活动彻底解决生产现场混乱和效率低的问题;推行全员的5S培训,结合现场指导和督察考核,从根本上杜绝随手、随意的不良习惯;成立跨部门的专案小组,对现存的跨部门问题专项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梳理矛盾关系,确定新的流程,防止问题重复发生。d划分小组明确其责任区:第一组,科长,财会部3人。组长科长。责任区:办公室。第二组,质检部:营养师,采购部:采购员,管理员。共3人。组长管理员。责任区:仓库。第三组,生产部一:面二人员7人。A员工为组长。责任区:面二区。第四组,生产部二:厨房人员5,及清洁员2人。厨师长为组长。责任区:厨房,洗菜及洗碗区,大厅。 由本单位的主要领导担任精益生产活动组织的主要职务,表示对实施精益生产的重视和支持,而科长负责全面掌管具体事项的实施。 2建立核心团队:只有建立核心团队,才能更好的实施精益生产改善方案。首先,要使核心团队在思想上有所转变,接纳精益生产这一思维;其次,以各个部门的职责为基础,有所侧重的推广精益生产的思想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 管理部门:培训各部门员工,并定期考核;生产部:负责实施精益生产改造的核心部分,包括加工设备重新布局和流程再造,降低二型浪费;采购部:配合生产部,实现原材料最低保有量下的充足,与库存量的最低化,质检部:在保证生产部高效生产的前提下合理搭配食材,降低食品质量不合格率,提高产品质量;财务部:负责统计精益生产实施前后,财务数据反应的生产加工成本的变化。 3拟定推行方案及目标 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5s现场检查表: 4教育:a各个小组有侧重点的对本组员工进行教育,包括:5S现场管理法的内容及目的、实施方法及评比标准;b新进员工5S现场管理法的培训。通过教育,可以让员工充分感知到5S的实施给自己工作环境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主动而非强迫的去实施5S,并维护好其成果。 5实施:a实施的前期准备;b操作间、办公区等全面大清扫;c操作间布局重置,使得上下工序之间所用设备有所衔接,消除二次浪费;d分门别类摆放原材料、在制品及成品,与不合格品区别开来;e严格执行“5S检查表”;f信息及时反馈;g及时整改 6查核:现场查核;现场解答问题及疑惑。 7评比及奖惩:企业定期举办各小组竞赛评比活动,按照排名先后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 8反思与改善:对不合格的项目进行改善,有尚有缺陷的问题加以反思并修正。 9纳入定期管理活动:进一步完善标准,改善制度;时时强化5S现场管理。 四项目收益 我们从人员意识着手,在本部门内大范围开展培训,结合各种宣传及奖惩活动,营造了良好的5S氛围;然后从每一扇门窗、每一个工具柜、每一个抽屉开始指导,逐步由里到外、由难到易,经过一段时间的全员努力,5S终于在本部门每个员工心里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现场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改观,营造了一个明朗温馨、活性有序的生产环境,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员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要我做到我要做,逐步养成了事事讲究,事事做到最好的良好习惯;在一段时间的推进工作中,从员工到管理人员都得到了严格的考验和锻炼,造就一批独立思考、从全局着眼,具体着手的改善型员工,从而满足本部门进一步发展的需求;配合本医院的愿景,夯实了基础,提高了现场管理水平,达到了提升本部门餐饮质量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塑造本医院的良好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冯燕宁,精益生产与全面质量管理,中国质量,2008 [2]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张冬匀,基于精益生产理论的生产现场改善方法的应用,机电工程,2008 作者简介:王宇,女,(1986-),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现就读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11级研究生,主要研究企业管理学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看了“5s现场管理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5s现场管理论文 2. 车间5s管理论文 3. 5s车间管理论文 4. 车间现场管理论文 5. 浅谈车间现场管理论文
论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11-11 13:59:00 ] 编辑:cw2112549摘 要: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差”的特点,房地产开发只重视项目开发而不重视管理,更不重视风险的管理,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机构缺失、风险管理手段单一,使房地产项目中的诸多风险因素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导致房地产项目的失败。为了避免和减少风险因素对项目的影响,认真探究了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以期能够为有效化解房地产开发项目运行中的风险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75-02��1 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是风险管理流程实施的具体手段,建立风险管理方法体系有助于各个流程的具体执行。经过多年的发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更加成熟和多样化,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风险的全面分析提供了可能。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体系犹如一个方法库,将各个流程的风险管理方法汇总起来,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找出其在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适用范围,在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时,可以针对各个阶段的特点快速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目标体系是核心,所有的人员、流程和方法必须围绕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定和执行;组织体系是基础,从组织制度上保证风险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培养全员风险管理的氛围;流程体系是关键,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的风险都要按照风险管理流程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方法体系是手段,促进全部风险的管理。四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房地产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各个体系的具体关系(如图1)。�2 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2.1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用来确定风险来源和进行风险分类的过程。风险识别是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工作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风险识别。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不同,风险分类和分组的依据也不同。�2.2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是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估计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在此基础上将风险按照高、中、低风险对风险进行排序,编制风险列表,最后根据风险的程度进行专题风险研究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分析的范围比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的范围要宽,应该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各个阶段的工作特点来对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2.3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监控�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监控是对风险应对计划执行情况的修正和提高的过程,也是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保障。风险监控不仅仅依据风险应对计划采取风险应对措施,还应该随着项目的深入,对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进行修正,对风险应对计划进行修改,即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控和再识别的循环过程。�3 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的应对策略�3.1 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根据风险预测评价,经过权衡利弊得失,采取放弃、中止开发项目,或改变开发项目条件,以避开风险源地,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的措施。通常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或可能损失后果太严重,又无其他风险管理措施可用时,常采用风险回避。风险回避的做法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放弃或终止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活动;另一种是改变活动方案,或改变工作方法。可以看出,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手段,有些迫不得己的意味。因为回避风险虽然能避免损失,但同时也失去了获利的机会。所以,在选取风险应对措施时最好慎用风险回避这种防范手段。�3.2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及发生后,采取的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缩小风险损失程度的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目的,风险控制可以分为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前者以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为目的;后者以缩小风险的损失程度为目的。风险控制从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入手,消除和减少风险隐患,降低损失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因而,它是一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措施。由于风险控制措施成本低、效益好,不会产生不良后遗症。因此对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种种风险,应优先采用风险控制措施。3.3 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所采取的措施。风险转移与风险回避不同,它不是放弃或中止项目开发,而是将开发活动中风险可能所致损失的法律责任转嫁给他人承担。风险转移也不同于风险控制,它不像风险控制那样是直接调节风险因素达到降低风险损失概率和程度,而是将风脸转移出去而间接达到降低自身的损失程度。�风险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合同、保证、期货和保险。合同形式有固定总价合同、成本报酬合同、单价合同等;保险有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和人身险。各种合同的对开发商和承包商的风险影响程度不同,开发商可以根据项目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合同形式,合理转移风险,参见表1。�风险转移一般在以下情况下采用:(1)风险的转移方和被转移方(风险接受方)之间的损失可以清楚地计算和划分,否则双方之间无法进行风险转移;(2)被转移人能够且愿意承担适当的风险;(3)风险转移的成本低于其他风险管理措施。�3.4 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是房地产开发者自己承担风险事件所致损失。在房地产开发中,对一些无法回避,难以控制和转移的风险,或因冒该风险可能获得较大利益时,在不影响开发者根本利益、大局利益的前提下,常采取风险自留措施。风险自留可分成两大类:计划性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风险自留。计划性风险自留是主动风险自留,其具体措施有:(l)自己保险;(2)专属保险;(3)损失摊销;(4)借款补偿;(5)自负额保险。非计划自留是被动自留,通过风险应急准备金来应对。风险自留对策应与风险控制对策结合使用,实行风险自留对策时,应尽可能地保证重大项目风险己经保险或实施了风险控制计划。风险自留对策也应与保险对策相比较,以便做出更利于节约风险管理成本的决定。�3.5 风险利用�风险利用是指开发商利用人们惧怕风险、追求安全的心理,通过参与确实存在风险的开发活动,依靠自身扎实的风险管理工作,兴利抑弊,谋求自身最大收益的行为。风险利用是风险管理的较高层次,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必须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娴熟的技巧和高度的应变能力,才能对风险的可利用性和可利用价值进行分析,有效利用。例如在当前的土地市场化的条件下,经营性土地必须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取得。但是有些精明的房地产开发商却另辟蹊径,从土地一级开发入手,通过争取某地块土地一级开发的开发权,为获得二级开发权打基础。因为如果进行了土地一级开发,就从某种程度上提前对土地的相关信息进行了了解。在进行土地进入二级市场上市交易时具有先天的优势,获取二级开发权的几率就更大。即所谓的“曲线拿地”,就是很好地利用了政策风险。�4 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应对中注意的问题�4.1 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应具有针对性�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是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项目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制定应对措施时不可能照搬现有的模式,必须根据项目自身的条件和项目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制定应对计划时必须克服侥幸心理,为了减少费用支出,不对风险做有效的防范。�4.2 注重应对管理方法的组合�无论是风险控制、风险转移还是风险自留等,每种风险应对措施都有它的局限性,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应注重多种方法的组合,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出多种方案,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避免单一方案无效带来的措手不及。�4.3 注意应对管理的经济性�为了避免或减轻风险获取较高的回报,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本着节省的原则,有必要对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做一个综合评估。比如在应对不可预测的风险时,往往可以采取保险或风险自留的方法,但是哪个方法更经济有效呢,就可以根据投保的费用和风险预留金的支出做一个比较,从而选出更加经济有效的措施。�参考文献�〔1〕�陈蕾.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特点及政策效应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7,(8).�〔2〕�陈煌红,张欣.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3).�〔3〕�陈祖.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难点的探讨与分析〔J〕.四川建材,2006,(2).�〔4〕�邓田生,徐杰军.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设计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2006,(11
【摘要】 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的蓬勃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正在成为世界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企业信息化成为中国信息化领域最受关注的发展重点,并被明确为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国策的实施重点。党的十六大再次充分强调了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房地产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更是刻不容缓。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的蓬勃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正在成为世界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企业信息化成为中国信息化领域最受关注的发展重点,并被明确为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国策的实施重点。党的十六大再次充分强调了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房地产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更是刻不容缓。一、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具体到一个企业,就是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指房地产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决策、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以知识和信息为增值的主体和对象,要求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求企业的所有员工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和信息的作用,这就迫使企业去进行信息化建设,而企业信息化又恰恰提供了一个知识和信息被获取、被增值的平台。当前,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靠正确的决策,而决策的基础就是信息。房地产企业要准确、快速地获取和处理信息,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它可大大减少人力资源,提高效率,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可以通过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准确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从而获得更多的商机。还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预见性,从而大大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实力。二、我国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2003年 “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评选结果和 “中国企业500强”的榜单相比,各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其信息化水平大体相当。一般市场化程度高,和国际接轨比较早的行业,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如IT、通信、金融、汽车、电力等行业,在企业信息化500强中占的比重最高。前15强中除了排在第14位的中国五金矿业进出口总公司外,其余14 家全部是这五个行业中的尖兵。而在这次评出的信息化500强中,房地产企业却大都名落孙山,挤进500强名单的也只有4家,而且名次也都不好:北京城建 104名、万科132名、河北建设集团189名、建业住宅集团470。虽然现有的数据还不支持进一步的分析,但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程度和企业实力不成比例是这次排名中最突出的问题。信息技术在美国、欧洲等房地产行业中的应用已很普及,行业发展的信息化程度较高。而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起步较晚,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房地产行业在国内的迅猛发展,经过房地产界的一批有识之士的实践,我国的房地产信息化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而且地区差异较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同国外相比,信息技术在中国房地产产业中的应用和发展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基础设施配备较差。网络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配备较差。在我国这几年虽然在网络建设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际电信联盟对全球 178 个国家和地区,依据以下标准: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上网费用、国民素质、上网连线速度、使用因特网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等等。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因特网普及情况的最新排名,北欧诸国位居榜首,我国内地地区名列第 84位,属于中等普及国家。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任重道远。2、技术软件落后。这里所指的软件,并不单指计算机软件,而是指我国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在我国目前普及的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都是国外知名厂商开发研制的,而国内自行开发研制的非常少;而网络安全问题仍然是一个全球关注,急需解决的难题。这种情况严重的制约了我们信息技术更快的发展。3、法律、银行支付体系不配套。房地产电子商务的发展除了要有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外,还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税收体系、便利的银行支付体系与之相配套。我国目前尚无针对网络规范及网络犯罪的法律;我国的税收及征税体系不完善。由于这些社会软件不配套,房地产电子商务的普及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三、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内容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所包含的内容有其自身的行业特点,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房地产项目设计信息化。房地产企业的设计应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实现房地产设计自动化、智能化,缩短开发,试制的周期,提高房地产设计的产品质量,增加房地产产品品种。2、房地产项目生产过程信息化。就是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老设备进行改造,使生产技术装备智能化。另一方面采用智能仪器和电子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测、处理、控制,实现生产的自动化。这是确保产品质量、增加产量、降低成本的关键环节,是企业获得高效益的技术途径。3、房地产产品/服务销售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全新的方法概念,如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等手段,实现房地产企业产品/服务销售的信息化,扩大销售降低成本,增进客户满意度。4、房地产企业管理信息化。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对企业全过程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转变为对信息的管理,减少管理层次,削掉不增值环节,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实现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最佳组合。5、房地产企业决策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企业内外部信息并进行科学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和速度。四、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步骤1、对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培训。进行信息化及管理知识的培训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个基础环节,应组织业务与技术骨干配合服务商,尽快实现技术对接和知识转移。此外,多角度、分层次地对企业全员进行理念灌输和操作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有步骤、全方位的培训,营造项目实施的理论环境和知识平台。2、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改造、重组。业务流程是信息化系统的提纲,只有提纲清晰,才能纲举目张。按要求绘制当前运行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与服务商共同对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管理流程进行优化重组,是确定组织功能和进行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式。3、组织具体实施。全程贯彻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企业当前需要与 长远发展结合起来。通常是将项目分解为财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等几个模块逐一实施。加强对项目实施进度的组织管理,严格控制系统实施内容和范围的随意变动。按实施要求,对各类基础数据进行整理与核对,确保录入系统的数据正确有效。4、建立良好的绩效评价机制。项目正式实施进入正常状态一段时间后,就要对照系统实施目标,对企业业务流程各节点和运营链进行业绩和效能的评价,具体考核在以下三方面是否取得突破性进展:(1)通过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过程,强化企业的监控指导职能;(2)通过随时可以查询的各类报表及业务信息,便于公司决策层针对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反应;(3)通过不断积累的业务数据和分析指标,提高资源流同步化能力和系统决策水平。改善措施要遵循“企业竞争力最大化”原则,涉及具体部门的特殊业务需求,要与服务商论证后分别对系统予以修正,使系统更贴近运营方式,确保健康稳定运行。5、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系统的成功上线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起步,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应用中发挥其作用。首先是要充分利用系统,不断获得经营战略和经济效益的投资回报。同时要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咨询与系统维护队伍,并积极培养系统应用与维护的后续梯队,推动企业持续性的管理变革与应用深化。五、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前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1、住宅发展智能化。网络时代人们对家居的要求是高度智能化,在21世纪发展智能化住宅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将被列为评价楼盘综合性能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指标。社区提供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的软硬件设施和服务是家居功能向外拓展的必要条件。智能化的物业管理深入到各单位住宅,真正实现建筑智能化到社区管理的智能化。2、大力发展房地产行业的电子商务。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电子商务的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急剧扩大,各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拓展全球市场的有效手段。在这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下,房地产电 子商务将会成为21世纪整个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房地产电子商务在目前可从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方式、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方式、网上信息发布、建立虚拟企业及虚拟政府等方面的业务展开。3、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网站功能。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将成为房地产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这将彻底改变传统的购房方式。房地产网站建设将为购房者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市场服务新模式,将会扩大房地产信息服务的内容,建立房地产在线咨询服务系统,引入城市电子地图,实现网上售楼。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互补性的房地产专业网站之间开始合作,网站在市场、技术、内容上获得发展机会;作为工作平台和交易平台,与传统产业展开广泛的合作,从而提高旧经济的运作效率;同时房地产企业上网的数量将明显增加。4、房地产企业业务高度信息化。对于传统的房地产产业来说,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与未来网络社会相适应,不论是普通的消费者还是专业的房地产企业,都将要求房地产业务的高度信息化。同样在企业与企业合作当中,也只有运用了网络信息技术,才能保证有更多的市场机会。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认识的不断加深,政府、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房地产信息技术的利用在中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价值和作用在房地产行业正得到逐步体现。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中国房地产业界正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加入WTO后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生产管理是每个生产型企业进行持续经营的基础,也是企业获得稳定收益的关健,做好生产管理工作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中论述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企业应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努力成为创新的主体。
论文关键字: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
多年来,我国企业为生存发展问题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虽取得一定成效,担多为体制上的改革。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才发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体制的不适应,而且还存在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核心技术匮乏,因此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赢得竞争,至关重要的就是必须技术与管理同时创新。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的结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渐凸现并逐步趋强。这一切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内容的转变必须要求经济模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实体的企业及其管理也应紧随其变,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趋势。
从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每当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也都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或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采购工程师麦尔斯,因注重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要采购的物品进行功能分析,即“为什么要采购这种物品”,“到底需要他们的那些功能”,因此成功地解决了战时稀缺物品的代用品问题,不仅满足了生产、保证了供应,而且还降低了成本,最后,这种功能分析的 方法 发展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价值工程。
随着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 经验 的引进,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如80年代推行的企业承包责任制,90年代进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等,都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我国自1995年以来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8月20日)明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作为以创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始终面临竞争压力,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使技术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中更符合市场的需要;企业具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以及相关配套能力。总之企业具有直接面向市场,论文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内在优势,有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企业深知必须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形成自有核心技术,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企业应该,必需亦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中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统计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涉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涉及国家发展和强大,事关重大。
三、认真学习,提高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胡锦涛曾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促进企业加速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安全地保障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在涉及国家战略高技术,国家重要产业及经济安全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我们必须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是我国国家安全地战略基石。
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能政治独立。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国际竞争,自主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转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立国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的竞争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创新能力。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已从过去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向创造能力,技术和管理的优势,知识产权成为重要的竞争工具。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拥有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提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核心,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是国家安全地重大保证。
四、努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对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亦是一个长期坚持费力的过程,决非举手之劳,朝夕之功。建立“创新型”国家更需长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使企业成为技术与管理创新的主体,有许多艰苦工作要做。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采取坚决 措施 ,按照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的要求,脚踏实地,苦练内功,提高创新能力。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
为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的复杂对变性,必须将企业构造成一个学习型地组织,使企业面对变化的世界才能不断适应、生存和发展。学习不仅是对企业、而且也是对企业里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每一个员工,这一点也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三)强化或建设企业技术中心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结合企业实际,围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定课题,加大投入(尽快使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占全年销售总额的2%~5%),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进行开发创新工作。
(四)管理观念实现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配置主体,是效率和效益的追求者。传统的 企业管理 只是为“利润”而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是他们过早衰亡的原因。企业只有跳出仅为自身谋利的狭隘的单个小系统,而从将环境包括在内的更大系统出发来考虑、构思企业的发展战略,(例如现在国内外有一些企业针对竞争中的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为了寻求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宽容战略”、“双赢战略”、“利益共享”战略等,都是改变传统的竞争而营造一种合作与和谐的氛围,)才有可能是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形成企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科技创新,以人为本
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关键。企业要认真做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工作。
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对物的管理,而忽视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其行为的调整,造成企业管理方法僵化,生产效率低下,并使企业处理信息迟钝、决定缓慢,缺乏弹性,从而也就失去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管理必须从以物为中心的“物本”管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上来,把人视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充分发挥“人”这一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因素的根本作用,重新认识和确立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强调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价值和尊严。
企业要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必须艰苦的坚持推进。我们如何从全面和战略的高度去深刻认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把自主创新与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齐心协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事。要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历史属于面向未来、刻苦顽强、坚忍不拔、开拓前进的人们。
参考文献
1、离散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与生产信息系统匹配度研究安胜敏天津大学2008-06-01
2、面向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创新方法的类型选择及建议张璐天津大学2014-06-01
论文导读:当前,大多数建筑企业能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积极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同时,政府对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促进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
当前,大多数建筑企业能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积极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同时,政府对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促进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但是,近年来事故率依然居高不下,建筑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加大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力度尤为重要。
下面就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作一下分析:
1.市场不规范,影响了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建筑市场环境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潜在因素。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的垫资、拖欠工程款、肢解工程和非法挂靠、违法分包等行为,行业管理部门在查处力度上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市场监管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不良的市场环境势必然影响安全生产管理,主要表现在一些安全生产制度、管理措施难以在施工现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形同虚设,总承包企业与分承包企业(尤其是业主方指定的分包商)在现场管理上缺乏相互配合合作的机制,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和难以预测的后果。
2.建筑企业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安全管理人员少,安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安全投入不足,在安全上少投入成为企业利润挖潜的一种变相手段,安全自查、自控工作形式化,企业安全检查工作虚设,建筑企业过份依赖监督机构和监理单位,安全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形成严格明确细化的过程安全控制,全过程安全控制运行体系无法得到有效运行。
第二、建设工程的流水施工作业,使得作业人员经常更换工作地点和环境。建设工程的作业场所和工作内容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随着工程进展,作业人员所面对的工作环境、作业条件、施工技术等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给施工企业带来很大的安全风险。第三、施工企业与项目部分离,使安全措施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一个施工企业往往同时承担多个项目的施工作业,企业与项目部通常是分离状态。这种分离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更多的由项目部承担。但是,由于项目的临时性和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压力也相应增大,公司的安全措施往往被忽视。
第四、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复杂多变。 建筑施工的高能耗、施工作业的高强度、施工作业现场限制、施工现场的噪声、热量、有害气体和尘土,劳动对象规模大且高空作业多,以及工人经常露天作业,受天气、温度影响大,这些都是工人经常面对的不利工作环境和负荷。第五、施工作业的标准化程度达不到使得施工现场危险因素增多。工程的建设是有许多方参加,需要多种专业技术知识;建筑企业数量多,其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技术装备、资金实力参差不齐。这些使得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增加,管理层次多,管理关系复杂。
3.建设工程各方主体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位
根据现状,许多项目经理实质上是项目利润的主要受益人,有时项目经理比公司还更加追逐利润,更加忽视安全。造成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培训 教育 流于形式,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安全防护不符合标准要求,未能建立起真正有效运转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一些建设单位,包括有些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单位,未能真正重视和履行法规规定的安全责任,未能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付给施工单位必要的管理费和规费,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忽视安全生产管理等。
4.作业人员稳定性差、流动性大、生产技能和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建筑施工现场是这些务工者主要选择场所。由于体制上的不完善和管理上的滞后,大量既没有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又缺乏施工现场 安全教育 的务工者上岗后,对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一无所知,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缺乏规范作业的知识,这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5.保障安全生产的各个环境要素不完善
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低价中标,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无资质单位挂靠、以包代管现象突出;建筑行业生产力水平偏低,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科技进步在推动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对策,当前建筑工程市场逐步规范,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模式正在完善。针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如何做好依法监督、长效管理,我们除了要继续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外,还要从源头做起,解决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1规范工程建设各方的市场行为。
从招标投标开始把关,采取措施,保证建设资金的落实。加强施工成本管理,正确界定合理成本价,避免无序竞争。参照国内外的成熟经验,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的专项费用,专款专用,不得作为优惠条件和挪作他用,由专门部门负责。加大建设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追究力度,明确其不良行为在安全事故中的连带责任,抑制目前存在的建设单位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拖欠工程款、肢解工程项目发包等不良行为和不顾科学生产程序,一味追求施工进度的现象。
5.2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减少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安全生产中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是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要求;二是明确具体安全生产程序;三是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责任落实到人;四是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培训要求;五是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责任。同时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办法,通过考核,奖优罚劣,提高全体从业人员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自觉性,使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得到巩固,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从制度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5.3加强监理人员安全职责。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实现安全监理、监督互补,彻底解决监管不力和缺位问题。细化监理安全责任,并在审查施工企业相关资格、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文明措施费使用计划、现场防护、安全技术措施、严格检查危险性较大工程作业情况、督促整改安全隐患等方面充分发挥监理企业的监管作用。
5.4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行政监督。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在办理质量安全监督登记及施工许可证时应按照中标承诺中人员保证体系进行登记把关。工程建设参与各方主体应重点监督施工现场是否建立健全上述保证体系,保证体系是否有效运行,是否具备持续改进功能。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安全责任是否落实,施工企业各有关人员安全责任是否履行,如发现违法违规,不履行安全责任,坚决处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安全通病问题实行专项整治。充分发挥项目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推行项目负责人安全扣分制;超过分值,进行强制培训,降低项目负责人资格等级,直至取消项目负责人执业资格。处罚企业时,同时处罚项目负责人;政府对企业上交罚款情况定期汇总公示;通报批评企业与工程的同时,也要通报批评项目负责人甚至总监理工程师。
5.5加强企业安全 文化 建设,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成分和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而目前不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还比较落后,要加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重视安全生产,不断学习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大安全管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水平,增强操作人员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从而提高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建筑施工一线工人的安全意识。针对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差、缺乏自我防护意识等现状,充分利用民工学校等教学资源,对建筑工人的建筑工程基础知识、安全基本要求进行强制性培训;鼓励技术工人参加技术等级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大力组建多工种、多专业劳务分包企业,使建筑企业结构分类更趋合理,真正形成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级分工模式。项目部可定期开展经常性施工事故实例讲解,消除安全技术管理人员或班组长的“成功经验”误导;加强对安全储备必要性的充分认识,使“要人人安全”转变为“人人要求安全的自觉行为。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安全管理法规、标准不健全,安全监督体制、安全信息建设体系不完善有关。同时,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较低;安全生产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管理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少;工人素质较低,安全保护意识差;施工安全管
理不规范、不严格。而工程建设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施工难度不断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针对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要从整顿建筑市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监理职责、加强行政监督、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等方面不断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基于ERP的家具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周宏威东北林业大学2006-05-01
2、现代造船模式下的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研究岳卫宏武汉理工大学2011-10-01
我们有必要在企业生产中推行生产标准化建设,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下面是我整理了企业生产管理论文摘要,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浅析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
摘 要: 企业管理 面临诸多问题,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在各地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如果不加强对它们的管理,管理企业生产和发展规模,甚至生存问题都将受到制约。本文阐述了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模式管理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 措施 ,并对我国准备进行生产模式更新的机械生产制造企业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机械生产制造企业 生产管理 弊端 措施
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不断变化的。由于企业的生产背景不同、企业规模不同、人员素质的比不同和企业领导的 思维方式 不同,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也存在千差万别。我国生产管理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产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显得落后。
一、在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中寻在问题及弊端
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生产调度为中心"控制整个生产,与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模式。这种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着以下弊端:
1、企业的"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使库存大量增加。
“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是指各个零部件生产阶段,各自都以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速度生产零部件,而后推到下一个阶段,由此逐级下推形成"串联",平行下推形成“并联”,直到推到最后的总装配,构成了多级驱动推进方式。由于生产是"以多动力源"的多级驱动,加各生产阶段的产量必然会形成“长线”和“短线”。长线零部件“宣泄不畅”进入库存。加大库存量,而短线零部件影响配套装配,形成短缺件。当“长线”越长,“短线”越短时,使各种库存不但不能起到协调生产,造成在制品积压,流动资金周转慢,生产周期长。给产品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劳动生产率。以及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2、生产单一(少品种)产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变化很快。消费需求多样化,从而引起产品的寿命周期相应缩短,为适应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必将使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成为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方式的主流。在传统生产体制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方式,不但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排斥多样化经营,靠增大批量降低成本生产。这样的生产非常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提高效益。
3、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相脱节,计划控制力弱。
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计划的编制过程中,作为厂一级的生产计划只能以产品为单位,按台份下达到各生产阶段,而不能下达到生产车问内部。生产车间内部则根据厂级生产计划,以零件为单位自行编制本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由于各生产车间的工艺、对象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致使各生产车间产量进度不尽相同。而厂级计划是以产品为单位编制的,对各车间以零件为单位的生产作业计划不能起到控制作用。导致计划控制力弱。
二、如何更新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模式
面对新形势,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应更新生产管理观念。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构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管理模式,我国的制造业必然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
1、生产组织方面,“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转变为“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是指在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生产阶段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都是以产品为单位流动和传递的。该生产方式因为各生产阶段之间和各生产阶段内部的单位口径的不一致,“"物流”和“信息流”的单位是统一的,它克服了“以产品为中心”方式由于其单位口径不一致造成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割裂和脱节,使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之问的信息传递无障碍,从而使各生产阶段之间及其内部的“物流”和“信息流”都能受控于统一的控制中心。
2、品种结构方面,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调度为中心”控制进度的管理方式,是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当今,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多样化面前。这种生产方式逐渐显露出其缺乏柔性,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弱点;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从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生产方式的转换成为可能。而当今的企业必须面向用户,适应市场,并依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进行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大量生产方式正逐渐丧失其优势,而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方式将成为主流。
3、生产管理制度方面,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管理基础丁作是一个薄弱环节,生产管理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和非标准化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反映在管理业务、管理 方法 、生产操作、生产过程、报表文件、数据资料等各个方面。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现代生产管理要求的是科学化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要完全按照各种 规章制度 、作业标准、条例等执行,一切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按作业标准操作,按程序管理。
三、在管理模式更新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少企业也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方法,但当前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企业之间的生产管理水平差别比较大。因此,在生产管理模式更新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明确生产管理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
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生产准备系统;二是生产 操作系统 ;三是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处理好生产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使各个系统相互服从,相互协调,及时有效地运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强大,从而有利于加速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
2.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过于重视企业制度创新,忽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必然会影响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因此。企业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三者紧密相结合,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及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或者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出新的生产方法。
3、企业在引进中注意消化吸收和创新。
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一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实行单件生产方式的企业以及资金雄厚,管理水平高,有一定计算机管理基础的企业,引进MRPⅡ或ERP模式较为适宜;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加工装配型机械生产制造企业而言,首先引进准时生产(JIT)思想一般更有适应性。待企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再进行“二次引进开发创新”,推行ERP模式。无论精益生产(LP)模式还ERP模式,对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有其不适应方面。LP模式强调生产管理中消灭一切浪费,但在目前我国生产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ERP虽可以使企业库存大幅度降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却要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支持,需要较大的投资。我国的企业应积极地吸取两种先进模式的思想精华,探索二者结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逐步推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生产管理新模式。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企业生产管理论文摘要
摘要:假日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但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制约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制衡因素。对假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正负效应分别作以分析。并针对假日经济所带来的负效应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假日经济;经济增长;正负效应1假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国家的相关政策也适时增加了国民的休假时间。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双休日制度,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短途旅游、娱乐、探亲访友、健身休闲等,假日经济出现萌芽。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的办法》,其决定实施的黄金周制度是假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全年休假达到11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1.2%。其中五一、十一和春节为法定假日,在节假日期间出游人数的与日俱增,其假日消费带动了客运、货运、餐饮、酒店、零售业、通讯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8年,国务院取消五一长假,但法定节假日总数增加一天,使得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新增为国家法定假日,打散了长假,增加了小假日。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可以大致归类为自发无序、有序管理、可持续性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多种因素促进了假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首先,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是假日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其次,各种文化的冲击,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的变化,假日消费形式不再局限于家人团聚的家宴、假日购物,旅游等多形式的假日消费成为主体。再次,依托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使人们有了更多、更集中的闲暇时间。最后就是物资供给的改善,经济的不断增长使得社会物资供给极大丰富,交通、通讯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都是假日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假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2.1假日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从模型上分析,假设经济封闭,根据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Y=C+I+G,假日经济分别从C,I,G三方增加了国民收入。闲暇时间的集中及客观条件的推动,闲暇时间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无论人们是将闲暇时间用于学习还是出于经济动机都会增加对社会上物品和劳务的需求。巨大的需求使商家瞄准了市场,假日经济成为一块巨大的蛋糕,引致了各方投资,无论是在原基础上的再投资还是新假日市场的开发。闲暇时间的集中性也加大了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耗损,作为整个市场的管理者,更多的政府支出用于节假日人力物力的买单。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巨大乘数效应,最终推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2有效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假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主要划分为三个领域,旅游业、餐饮娱乐业和次相关产业,这个领域基本上都属于第三产业,假日经济不但可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也可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有效的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并且,假日经济的很多相关产业就业门槛不高,为中下层城镇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2.3假日经济有利于回笼货币,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任何实行商品经济的国家都需要有计划的投放货币和回笼货币,从而使整个经济得以正常的运转。假日经济可以促进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为国家回笼大量资金的同时增加了财政收入,加速资金周转,抑制通胀,在稳定物价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4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假日经济是具有以“旅游经济为中心”。以次相关产业发散为特点的发散经济,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其中包括旅游,购物,餐饮,宾馆酒店,交通运输业等多产业。假日经济促使了我国经济产业从单一化、物质化逐步向多元化和精神化发展,带动我国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实现了我国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有效倾斜,使我国产业结构更加优化。3假日经济所存在的负面效应3.1滞需效应在节假日,各大商场和卖场往往以低价和折扣促销,用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长期以来,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预期不断的下降,假日促销使得假日和平时价格悬殊较大,导致消费行为滞留在各个假日,造成了在节假日疯狂购物而平日卖场萧条的现象,易造成从热卖到滞销的降骤。这会对商品经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恶化,不免有人质疑:假日经济是创造需求还是转移需求。3.2基础设施滞后及资源环境的破坏凸显“共时化”消费的弊端过于集中的消费导致全国很多旅游景区出于超负荷的经营状态,景区容量不足,旅游业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致使我国大量资源无效流失,影响了我国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味;假日经济在拉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第三产业等社会服务体系中所存在的种种不足,导致服务质量欠佳;市民外出“一票难求”,使得原本出于极其必要的出行受到阻碍,游客回返购票也成了一大问题;市内各大卖场比肩接踵,道路交通严重堵塞,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我国缺乏对消费流量的适度控制和有效的分流措施凸显假日经济弊端,使假日经济失去了原本的价值。3.3加大了地域间经济的不平衡我国居民的消费地域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在假日中显得更为突出,消费地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旅游型城市,然而农村是我国最大的市场,假日经济并没有和农村市场产生较多的交集,农村消费市场的滞后会抑制我国全社会消费总量的增长,也加大了地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4针对假日经济对中国经济正负效应所提出的相关建议4.1顺应规律,多样化假日经济为避开集中休假的弊端,2008年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调整政策,已经对假日经济所凸显出来的弊端进行了调整,取消一个黄金周,增加了传统小假日的调休。公休假的时间安排也可以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安排带薪休假时间,避开高峰期。新的休假制度可以根据消费者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休假,避免集中式休假行为。4.2创新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假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有很大的潜力,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给商家们开辟了不同的致富之路,产品与服务应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丰富假日市场,因此有必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必将假日经济禁锢在旅游业、商业等领域。同时也可将假日消费推广到农村市场,我国新的休假制度119天假日,有105天使短假,农村旅游将是吸纳近郊和短程游得最佳载体。因此开发农村假日消费产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充分挖掘假日消费的深度和广度是很有意义的。4.3优化消费环境。走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在假日经济市场中,卖方的盲目投资,服务质量低下,哄抬物价凸显出卖方市场的非理性经营行为。“一次性买卖”数量占假日经济成为多数。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1)完善配套服务措施,完善假日消费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相关产业服务质量。(2)加强消费市场监管,促使各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对于物价的管理,借助各方媒体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费、服务低效。(3)创立假日经济的品牌效应,做特色化的产品与服务,极力消除由假日经济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走假日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我已经发到你邮箱了
我国是工程机械生产、制造和开发工程机械具有极好远景的大国,随着整个工业生产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机械产品性能日益提高。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3000字机械类论文参考 范文 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3000字机械类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析工程机械管理的维护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铁路、市政工程等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机械在工程施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着工程机械使用性能的发挥。只有做好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达到安全、优质、均衡、高效、低消耗地完成施工生产任务,才能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对当前工程机械管理维护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并针对如何做好工程机械管理维护工作提出了有效的解决 措施 , 总结 了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要求。 关键词:工程机械 管理 维护 随着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程机械成为施工企业的重要生产力。各种工程机械的广泛应用,不仅加快了工程施工进度,而且提高了施工质量。然而,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着工程机械使用性能的发挥。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做好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故障的预防、机械设备完好状态的保持以及设备功效的充分发挥。因此,搞好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维护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就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工程机械管理维护工作的主要问题 1. 1机械设备使用不规范 由于部分操作人员对施工技术、设备使用知识所知甚少,尤其是短期聘用人员的技术素质低,不注重具体的施工条件和作业 方法 ,使机械设备一直处于超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甚至违章操作等,从而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此外,工程项目结束后设备不能按进行认真的保养、维护,被调配到新的工程项目后,机械设备常常出现故障,既花费了较大精力与高额费用进行整修,又严重贻误了正常施工工期。 1.2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面广,机械设备、人员调动频繁。管理部门盲目地精简机械设备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或将其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脱节,致使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形成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混乱,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 1. 3忽视机械设备更新换代 目前部分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故障及老化现象重视程度不够,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较慢。部分管理人员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贪图方便,不考虑机械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甚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破旧机械和报废机械,致使机械的故障率大大增加。 不仅给施工人员带来安全威胁,而且造成整体的施工效率低下,整体施工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下降,最终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1.4机械设备保养落实不到位 施工企业在设备管理使用上常常是重使用轻保养,操作人员只是注重使用,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另外,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许多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从而造成设备故障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当出现问题时,操作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不能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致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降低。 2、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及维护的对策 只有大力抓好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及维护工作,才能提高企业设备管理维护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机械的维护管理工作。 2.1完善机械管理体制,规范机械管理工作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一切为了工程” 和“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的理念。要搞好机械管理工作,不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还要建立健全机械管理制度,加强机械的统一管理,建立详细的机械技术档案,并定期组织检查,技术档案要有专人负责保管;另外,实行绩效制度 ,充分发挥机械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将服务质量标准与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和项目部的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机械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2.2严格落实机械保养制度,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转 合理的使用机械设备是其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是施工企业的所需所求,而维护保养是最大程度发挥机械效益的必备前提。要想使用好的机械,首先要维护保养好机械。反过来,维护保养好机械的目的,就是为了机械使用好,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机械的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制度,同时建立奖惩机制,把机械的技术状况、维修保养、安全运行、消耗费用等列入奖惩内容,以加强广大操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延长机械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2. 3加大机械技术培训力度,强化专业队伍技术素质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加大机械技术培训力度,科学合理地使用和维护机械,更是确保机械投资回报率最好的方式,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径途。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操作和维修人员不断地加强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科学地使用和维护机械。通过机械技术培训,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2.4落实机械更新换代或改造,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 机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施工效率和竞争力。因此,作为企业要以长远利益着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必须严格落实机械报废标准,做好机械的更新换代工作。 在这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机械更新换代的原则,通过检测,将磨损严重,长久闲置且技术性能落后、耗能高、效率低, 修理 维护费用高,已不能达到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机械设备,必须坚决进行更新,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了机械设备的良好状态,才能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语 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切实加强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相互协调,以科学为指导,积极去研究、探索和采用先进的管理维护方法,逐步使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昊,刘小波.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 [J].山西建筑,2007,(30) . [2]卢英军.浅谈工程机械的管理及维护[J].科技资讯,2008,(20) . [3]马杰.加强工程机械管理维护的几点建议[J].科技促进发展,2009,( 12). 3000字机械类论文参考范文篇2 浅探国内工程机械企业之资本运作 摘要:根据近三年年国内工程机行业发展状况,从柳工企业资本运作的成功 经验 ,谈谈收购兼并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工程机械资本运作收购兼并 引言 我国是工程机械生产、制造和开发工程机械具有极好远景的大国,同时,我国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买进和卖出各类工程机械产品的品种多、数量大、源源不断、货源充足,大中小型的各类产品都有市场需求。 加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从销售收入上来说偏小,一年的生产和销售总量在前七、八年刚刚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大关,够不上当时世界工程机械行业500强的门槛。现在(2008年)虽销售总量超过2500亿人民币大关,但那些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2000多个企业销售量的总和,我们行业的总量还达不到卡特彼勒公司一家营销总量的水平。 正因为我们行业的营销规模太小、实力尚弱,所以无力也无法和国际竞争对 手相 抗衡。在这个前提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卡特彼勒、小松、日立和神钢等国外行业巨头进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通过合资、独资、并购或重组等形式,建立了一些工程机械企业,掠夺走了大量本该属于中国的财富,这也是国际工程机械行业巨头利用其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市场运营优势给我们弱势行业带来的损失,属于改革开放之初外资外企利用这一类合并、兼并、改组等方式给我们行业造成的损失。而另一类合并、兼并、改组或重组,则是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之间进行的,特别近两年进行的红红火火,各取所需,达到双赢,为行业瞩目。 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在未来国际国内一体化的市场上,将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达到整合,其结果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将只剩下少数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或品牌,与跨国公司巨头并存,其他企业或消失或退出行业另谋出路。 这样,在未来国际工程机械与配套件市场上,会出现两种不同实力的企业类型,形成两大产品格局:一是以卡特彼勒、小松等国际工程机械行业巨头为代表,提供高可靠性、高成本、高档次配置的工程机械产品;二是以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集团为代表,提供高可靠性、低成本、中低档配置的工程机械产品。形成两种不同档次的工程机械产品格局,正是由于行业经过并购或重组方式所产生的积极结果。现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近几年所出现的一些并购、重组情况阐述如下,以看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近年来的一些发展趋势。 一、近三年年国内工程机行业发展状况 自从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工程机械行业逐步从低谷走向稳健增长的态势,由于钢材价格的大幅的下调,使得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得以获得较低成本的库存,同时由于金融危机以前工程机械行业2008年年初的价格相对2007年有一定的提升,使得未来国内工程机械上市公司的收益相当可观。随着国家出台4万亿的投资政策,财政投资的重点方向是加快铁路、农村基础设施、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使得工程机械行业迎来新发展的契机。实际上,未来两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显示,销售收入规模逐年递增。 二、工程机械资本运作 在市场经济推动下的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家们,知道需要把企业在国内和国外两个销售市场有利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张的情况下,都争先恐后地把企业规模做大,只有把企业做大了,做强了,才能不被兼并的可能,才能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因此,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企业掀起了一股企业扩张高潮,兼并收购高潮。大企业兼并小企业,或者选择强强合作的方式。工程机械行业企业资本运作主要集中表现在企业收购兼并,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增发股票,收购同行企业或上游关键配件厂家。 或者是为了丰富产品线的需要收购,例如,2008年,柳工为了快速实现工程机械产品线上的补充,快速实现其起重机生产的战略目标,成功收购安徽蚌埠市振冲安利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全部股份,将这个国有企业改制失败的烂摊子经过3年时间的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整合人力、财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使新的企业年销售收入翻几倍,从原来国内行业排名第十名到在工程机械行业起重机销售榜上国内行业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三、柳工企业资本运作的成功经验 2008年1月,柳工投资20亿元在天津滨海新区空港物流加工区建成北部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研制装载机、推土机及 其它 工程机械产品,年销售规模1万台以上,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2008年3月, 柳工宣布以8957万元价格收购安徽蚌埠市振冲安利工程机械有限公司100%的股份,并在被收购公司的基础上,成立“安徽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 5 3 7 5 万元。在出击安徽收购之前,柳工已收购扬州的企业并宣布在天津基地建立装载机厂和推土机厂的举措。2008年10月24日,柳工叉车阳和 基地正式投产。柳工叉车是“十一五”期间的战略投资项目,同时亦是广西统筹推进的新开工重大项目。已完工的阳和基地一期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0.73万平方米,总投资2.24亿元,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具备年产1万台叉车的生产能力。2008年,江阳柳工有限公司新厂区开业仪式在江阳举行。新厂区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占地150亩,其中生产车间面积3万平方米左右,年设计生产能力为2500台压路机,今年第一季度试产期内实现压路机产销300台,创下了历史新高。今年的生产目标是实现产销1400台。2012年产销将达到3500台。 江阳柳工立志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压路机制造基地。2008年4月初,柳工首个海外配件中心在荷兰建立并投入使用,加快了柳工零配件业务的国际化进程,柳工在荷兰的配件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2010年4月,在江苏省常州市投资建设柳工东部基地,成立柳工常州挖掘机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2.8 亿元人民币。常州当地政府有意将常州柳工所在的常州武进区打造成国内最大的挖掘机生产基地,很多业内主要厂商都已进驻,这样交流行业信息和业内合作都很便捷,获得更多外界资源的支持,帮助柳工快速做大做强挖掘机业务。 四、收购兼并需要注意的事项 尽管工程机械行业的资本扩张方式很多,只有外延式资本运作的方式发展最迅速,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近些年整合、兼并重组,目的就是要迅速能做大做强。大企业兼并小企业,下游企业收购上游企业。 兼并是一项高技术内涵的经营手段,如果操作得当,所能获得的收益是十分巨大的,但高收益的东西永远伴随着高风险。为了保证投资和收益的安全,降低其伴随的风险,在兼并造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风险: (一)资本、资产方面的风险 1、注册资本问题 目前,随着新 公司法 对注册资本数额的降低,广大投资人通过兴办公司来实现资产增值的热情不断高涨。在打算进行收购公司时,收购人应该首先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查询目标公司的基本信息,其中应该主要查询公司的注册资本的情况。在此,收购方需要分清实缴资本和注册资本的关系,要弄清该目标公司是否有虚假出资的情形(查清出资是否办理了相关转移手续或者是否进行了有效交付);同时要特别关注公司是否有抽逃资本等情况出现。 2、公司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问题 在决定购买公司时,要关注公司资产的构成结构、股权配置、资产担保、不良资产等情况。 第一、在全部资产中,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具体比例需要分清。在出资中,货币出资占所有出资的比例如何需要明确,非货币资产是否办理了所有权转移手续等同样需要弄清。只有在弄清目标公司的流动比率以后,才能很好的预测公司将来的运营能力。 第二、需要厘清目标公司的股权配置情况。首先要掌握各股东所持股权的比例,是否存在优先股等方面的情况;其次,要考察是否存在有关联关系的股东。 第三、有担保限制的资产会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等有影响,所以要将有担保的资产和没有担保的资产进行分别考察。 第四、要重点关注公司的不良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可折旧度、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以及将要报废和不可回收的资产等情况需要尤其重点考察。 同时,公司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是收购公司时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公司的负债中,要分清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分清可以抵消和不可以抵消的债务。资产和债务的结构与比率,决定着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二)财务会计制度方面的风险 实践中,有许多公司都没有专门的财会人员。只是在月末以及年终报账的时候才从外面请兼职会计进行财会核算。有的公司干脆就没有规范和详细的财会制度,完全由公司负责人自己处理财务事项。因为这些原因,很多公司都建立了对内账簿和对外账簿。所以,收购方在收购目标公司时,需要对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详细的考察,防止目标公司进行多列收益而故意抬高公司价值的情况出现,客观合理地评定目标公司的价值。 (三)税务方面的风险 注册资本在五百万以下的公司不会经常成为税务机关关注的重点。因此,很多小公司都没有依法纳税。所以,如果收购方收购注册资本比较小的公司时,一定要特别关注目标公司的税务问题,弄清其是否足额以及按时交纳了税款。否则,可能会被税务机关查处,刚购买的公司可能没多久就被工商局吊销了营业执照。 (四)可能的诉讼风险 目标公司是否合法地与其原有劳动者签订和有效的 劳动合同 ,是否足额以及按时给员工缴纳了社会 保险 ,是否按时支付了员工工资。考察这些情况,为的是保证购买公司以后不会导致先前员工提起劳动争议方面的诉讼的问题出现。 3000字机械类论文参考范文篇3 试谈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加强成本控制 一、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必须要进行企业成本控制,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在追求着利润最大化,收入与成本之差就是利润,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要严格把控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才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机械制造业的运营过程中,从采购生产的各个方面来严格控制成本,降低费用支出,可以做到全方位的降低成本的效果,从而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化并可持续发展;对于用户而言,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更有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机械产品的生产成本越低,其价格下降的幅度就比较大,就越具有竞争力,从而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促进企业的健康经营发展;从职工方面考虑,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工作量比较大,职工的收入与付出的劳动力不成正比时,职工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然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有更多的利润,这就为提高职工的薪资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有利于企业留用大量的人才,从而提升产品的质量,促进企业高质量低成本经营的良性循环。所以说,加强成本控制对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极其重要。 二、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 (一)企业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问题 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材料费用所占的成本比重较大,材料的消耗量比较大,而且企业在消耗材料时不能做到回收复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当企业能够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来购进原材料时,就对采购成本进行了一定的控制,管理层控制采购成本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容易忽视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供货周期等隐形成本,造成总成本的增加,而且采购人员企业在原材料的选取上,没有做到货比三家,通常会产生余料和残料,增加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数量,这无疑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且机械装备企业对采购商的财务控制制度的执行力比较差,通常会产生职权和责任不到位的现象,从而失去了财务上的监督,使得采购部门的采购费用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容易导致成本的增加。 (二)企业生产制造的成本控制问题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职工的劳动力水平在多数机械制造企业都比较低,企业的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因为其劳动强度较大,而且薪资水平达不到与劳动力成正比的状态,就容易造成职工的消极情绪,从而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存在较大的隐患,从而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中的设备需要不断更新,在生产过程中的毁损问题也时常发生,也就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三)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成本控制问题 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从库存管理方面来说,企业要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产品进行管理和控制,对仓库及储存、入库出库类型和单据缺乏有限的管理,不能及时反映各种物资的流动问题,不科学的库存管理使得成本核算受到限制,容易产生账实不符的情况,为企业增加了成本隐患问题;从企业资金的管理方面来说,拥有了生产资金才有可能使企业正常生产,企业的生产资金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就会造成企业不能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筹资成本和资金的使用成本就会增加,久而久之,企业资金链就会断裂,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威胁;在不断发展的现代企业中,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缺乏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就不能有效的传递企业内部信息,再生产销售方面有可能会产生脱节的现象,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三、加强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管理 对于机械装备制造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要加强企业材料采购管理,积极推进材料的回收再利用,积极向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方向来引导采购人员的观念和采购管理层的思想,充分了解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及其生产特点,逐步提升采购人员的综合素养,然后进行货比三家的策略来合理的选择供货商,并且要避免单一的采购模式,减少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数量,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还要不断完善其内部财务制度,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和权利所在,在财务上对采购部门进行监督,有效地控制采购费用,以便更好地控制采购成本。 (二)加强企业生产制造过程的成本控制管理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要进行成本的全面控制,采取差异化成本管理战略,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的管控,同时也要提高职工的劳动效率,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留用大量的劳动人才,以高效率的工作为企业创造高质量的产品,从而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也会产生设备的磨损成本,对于企业的旧设备,应该采取更新设备或者进行融资租赁的方法来提高企业设备的生产效率,以此来控制企业的生产损失,而且生产过程中,职工的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应该针对职工的绩效和工作效率进行测评,从而了解职工专业技能方面的欠缺,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专业培训,加强职工运用设备的技能,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虽然增加了职工培训成本,但职工进行有效培训后的隐性效果将会在生产效率上反映出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将会使企业的生产利润大大增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加强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问题上,需要建立合理的成本控制系统,从多个方面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加强采购人员对降低成本的执行力,提升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培训职工的专业操作技能,完善企业的库存管理机制和资金管理机制,从多个方面来加强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1. 关于机械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2. 机械方面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3. 关于机械方面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4. 关于机械方面的论文范文 5. 机械类学习报告范文 6. 机械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我们有,还可以选择,,但不能发出来.可以联系,需要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