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报纸中关于可持续的文章

发布时间:

报纸中关于可持续的文章

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惟一的家园,是她哺育了我们,人类为了报答她,便把地球称为人类的母亲。起初我们的母亲十分健壮,但随着人类的繁衍,科技的进步,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辆辆汽车在道路中穿梭。人们舒服了,地球就苦了。汽车排出的尾气,破坏了地球妈妈的衣裳——大气层,使紫外线直接射入地球的皮肤。很多人把垃圾扔进河道里,既弄得蚊蝇飞舞,还污染了地球的血液。人们还乱砍乱伐树木,使地球妈妈的绿皮肤日渐减少,代替的而是黄色的伤疤——大片大片的沙漠。我们就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吗?我们就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付出吗?地震、海啸、超强台风,灾难性气候与我们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已越来越多。由于大量有毒农药及催化剂的使用,畸形胎儿的出生已显得不足为怪。地球已开始发怒,人类不可避免将受到惩罚,面对越来越多的疾病及死亡的威胁,我们人类难道无动于衷吗?节约能源、整治环境、减少人口、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已成为我们紧迫要干的几件事。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可不能将自己可爱的家园遭塌的一塌胡涂,否则我们何以面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多做做有益于地球免受伤害的事,地球只有一个,让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一个健康的地球吧!这是我自己写的

地理小论文之低碳生活 最近在哥本哈根刚刚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为各方热点。会中提到了一个新颖的词汇“低碳”,这个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即将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生活的最重要因素。这篇论文的主题是低碳生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低碳”什么是“碳汇”碳汇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定义,将“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称之为“碳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森林具有碳汇功能,而且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减排。总而言之,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就泛称为碳汇林业。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笔者以为,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再简化为“勤、俭”二字。“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近几百年来,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让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正是这一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所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觉悟,有了新认识。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世界被气候问题所困扰,但世界是由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组成,我们必须各自做出努力在这一理念上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在目前阶段,我们还必须在全面、公正、有区别的原则下处理如下难题: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国家与全球利益的冲突与共赢,行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利益的博弈与调整,国家意志与社团利益的对立统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共享与互助等。由此足见,要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会带来怎样的挑战。“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理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我们明白了“低碳生活”的意义,但我们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低碳生活”呢?低碳生活方式生活中有很多低碳细节是可以做到的,我列举了以下几点: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脸洗手,而且绝对是天然的美白产品;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另外我们还发现一些不容易注意的几点:1.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2.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和平板显示器; 3.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4.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5.用在附近公园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6.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

在这个信息化的先进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起居都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逐渐改善。然而,人们生活好了以后,将面临着另一项问题——环保。 如今,人类渐渐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因为每年地球的绿色植被的覆盖率都在以迅速下滑的趋势,野生动物的种类都在不断的朝向灭绝的方向迈着大的步伐前进。银杉,水杉,朱鹮,欧洲大雷鸟,美洲白鹭等珍稀的动植物都在濒临灭绝。然而在广东,果子狸等动物依旧使食客们大快朵颐。人类理所当然的遭到了报应,非典,禽流感风暴双双向人类发起攻击,导致众多人死亡,这难道不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吗? 中国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链条,叫做食物链。按照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食物链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类是捕食性食物链,以植物为基础,由植物到小动物,再到大动物,后者可以捕食前者:青草→蝗虫→蛙→蛇→鹰,就属于这种类型。二是寄生性食物链,以大动物为基础,由小动物寄生在大动物身上: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就属于这种类型。三是腐生性食物链,也称分解链,在死的动植物残体上,从繁殖细菌、真菌及某些土壤动物开始: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就属于这种类型。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不正是将自己带上死亡的道路吗? 影响生态平衡有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火山爆发、雷击火灾、地震、泥石流等,属于自然因素;过度垦荒、放牧,乱捕滥猎等等,属于人为因素。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如埃及阿斯旺大坝挡住了肥沃的淤泥,使尼罗河下游的土地贫瘠化;河里的营养物质减少,使尼罗河三角洲和地中海的渔业生产受影响,埃及沙丁鱼的捕捞量减少。又如印度北部山区由于森林资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结果两千多人被淹死,4万头牲畜被冲走。 为什么会有两千多人淹死,为什么会有4万头牲畜被冲走,说到底还是森林保护的问题。森林是大自然的保护神。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在下雨时节,森林可以通过林冠和地面的残枝落叶等物截住雨滴,减轻雨滴对地面的冲击,增加雨水渗入土地的速度和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减小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林木盘根错节的根系又能保护土壤,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如果土壤没有了森林的保护,便失去了涵养水分的能力,大雨一来,浊流滚滚,人们花几千年时间开垦的一层薄薄的土壤,被雨水冲刷殆尽。这些泥沙流入江河,进而淤塞水库,使其失去蓄水能力。森林涵养水源,降雨量的70%要渗流到地下,如果没有森林,就会出现有雨洪水泛滥,无雨干旱成灾的状况。 森林还是大自然的清洁工。在保护环境方面,森林的生态效益大大高于直接经济效益。芬兰一年生产价值17亿马克的木材,而森林的生态效益提供的价值达53亿马克。美国森林直接提供的价值和生态效益的价值之比是1∶9。 森林不但是大自然的清洁工,还是制造氧气的"工厂"。据测定,一亩森林一般每天产生氧气48.7千克,能满足65个人一天的需要。森林能够吸收有害物质。1公顷的柳杉林,每个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女贞、丁香、梧桐、垂柳、桧柏、洋槐等对减轻氟化氢有很好作用。森林能够保持水土。20厘米厚的表土层,如果被雨水冲刷干净,林地需57.7万年,草地要8.2万年,耕地是46年,裸地为18年。这说明,缺少森林植被会使土壤侵蚀加剧。 我认为处理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还是建造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一个国家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栖息地、重要自然历史遗迹及重要水源地带等划出界限,加以保护的自然地域。它包括生态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特定自然对象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禁伐区、禁渔区、禁猎区;冰川遗迹、温泉、化石群等。 空说无用,还得实干,为了祖国,为了世界,为了全人类的命运,让我们用额头上的汗水去换取人类的美好将来吧!环保建议书 市长叔叔: 我是华强小学的一名小学生。 我从小就在南宁长大,南宁是怎么变化的,我都看到了。从一个不知名的城市变成了一个中国绿色城市,开展了民歌节,南博会…… 现在在南宁,到处可以看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等字样。在马路边上,各种各样的垃圾桶美丽极了。最近,大家都提倡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分开。 可是,我觉得光有分类是不行的,要在垃圾桶上写一些可回收一类的垃圾和不可回收的一类垃圾的种类,不是每个人都想我们一样接受知识多,知道什么是可回收和不回收的垃圾是什么,想那些民工,他们不知道,就会乱丢一气,这样反而不好。不仅起不到环保和垃圾分类的作用,反而会给那些垃圾场的工作人员带来工作的困扰。 此外,我还发现一个蛮严重的问题。 有一天,我和妈妈还有姥姥一起去坐公共汽车,想要去烈士陵园扫墓。开始我们是开开心心的出门啊,可是当我们去公共汽车车站等车的时候,发现旁边有一个垃圾桶,里面的垃圾已经发臭了,路过的行人纷纷五着鼻子绕到走,我们走过的时候一会闻见一股很大的腐臭味。 后来,我在去过的地方,凡是有垃圾桶的,我就仔细观察有没有臭味。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现在的垃圾桶都是固定的,不像以前那种可以把垃圾倒出来,可是为什么会发臭呢??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垃圾桶是固定的,那些环卫工人早晨清垃圾桶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把表面的垃圾捡出来,并没有清理到底部。有一次,我就去问他们为什么不把垃圾清理干净?他们说不是不想,是因为垃圾桶是固定的,所以手不能伸到底部,垃圾又不能倒出来,所以就只能把垃圾留在里面了。 由此可见,垃圾桶发臭,不是因为环卫工人不尽责,而是因为垃圾桶的设计有问题。我在此希望,为了南宁的美丽,为了空气的清新,请市长叔叔再叫人设计过一些既实用,有好看的垃圾桶,不要再让那些臭味来污染我们清新的空气。

发达国家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05年10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组团考察了欧洲部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情况。德国、法国政府都很注重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区重建,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 德国在联邦经济部下设联邦地区发展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州政府设立地区发展委员会,市政府成立劳动局和经济促进会等职能部门,负责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综合协调。法国于1963年成立了由政府10多个部门组成的矿区重组部际小组,负责全国煤炭矿区重振工作;并成立了由大区行政长官、有关部门和煤炭公司组成的北加莱大区重组小组。目前矿区重组部际小组已并入国家领土整治与地区行动署。法国领土整治与地区行动署编制140人,挂靠法国内政部,署长直接对总理负责,负责筹划、推动、协调国家领土规划以及老工业基地重振工作。二、把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德国、法国在矿山关闭过程中均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优先目标。一是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创业咨询和提供小额优惠贷款,支持矿工创业。二是政府对创造就业的企业给予补贴。德国规定:新企业创造了一定数量新就业岗位,且保持5年以上,可为企业提供相当于投资额12%—23%的补贴。三是允许矿工提前退休。如法国允许工龄满25年或年龄超过45岁的矿工提前退休,享受80%的退休工资(正常退休工资60%),并对提前退休人员免费培训。四是确保煤炭关闭后矿工的医药费来源,并对职业病如尘肺病进行免费治疗。五是由国家出资对矿工住房进行改造。六是对矿工进行免费转岗培训。此外,法国政府还出资在矿区建立高等院校,1960年在北加莱大区兴建了Valenciennes大学,1990年又建立LENS大学,学生大部分来自矿区。 三、采取多种措施支持资源枯竭地区产业发展(一)在进行生产力布局时,优先在矿区布点上世纪70年代初,汽车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法国政府将当时还是国有企业的雷诺汽车发动机厂设在了北加莱地区。最近,法国政府决定在朗斯市投资1.2亿欧元建设卢浮宫分馆。(二)出台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德国出于自身能源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就业压力等方面的考虑,对煤炭工业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1)价格补贴。1996年至1998年,联邦政府给予主营煤炭业的鲁尔集团的补贴就分别为104亿、97亿、85亿马克。(2)税收优惠。对煤炭公司所得税予以退还、豁免或扣除,还允许煤炭企业加速折旧。(3)投资补贴。对煤矿生产合理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安排转岗人员等提供各种补助。(4)环保资助。为治理矿区环境提供资助,一般由州政府负担1/3,联邦政府负担2/3。(5)研究和发展补助等。(三)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1984年,法国政府出资成立矿区工业化基金,1990—2000年每年提供1500万欧元,帮助矿区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此外,法国政府还组建了“矿区再工业化金融公司”,作为国家支持转型地区的资金渠道。该公司由中央政府、大区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组建,其运作方式类似于投资银行。公司创建15年来,资本从1000万法郎增加到1.2亿法郎,为230个企业提供了2.8亿法郎贷款,新创就业机会2.1万个。 四、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来投资一是大力进行环境整治,改善生态环境。资源型城市环境破坏严重,废弃地较多,德国、法国政府为此投入大量资金。如北加莱大区每年改造500-600公顷的废弃土地,资金由欧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三方共同出资。鲁尔区许多报废的矿井得到了重新修整,有的成为传统工业展览、教育或培训实习的基地。二是积极为外来投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德国、法国及其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也有许多支持政策,包括税收支持和投资补贴等。五、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矿区复垦德国矿山法规定:矿区业主必须对矿区复垦提出具体可靠的措施;必须预留复垦专项资金,其数量由复垦的任务量确定,一般占企业年利润的3%;必须对因开矿所占用的森林、草地进行等面积异地恢复。矿山法对开发和复垦也提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和质量标准。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目前已复垦的耕地、草地、森林和人工湖错落有致,面貌焕然一新。六、建立培养从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的专门队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专业队伍和培养专门人才。法国领土整治与地区行动署的一位资深顾问认为,从事老工业基地重振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的专业人员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是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知识,二是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三是区域经济方面的知识。目前,法国已经形成了一支从事老工业基地重振的专业队伍。中央政府有转型专员,地方有转型中心。此外,还有从事转型工作的专业公司,当某个地方出现问题时,中央政府将派出转型专员与地方政府及转型中心共同开展工作。德国联邦政府也成立了一些专门从事老矿区复垦工作的专业公司。

可持续发展文章

到20世纪90年代,资源耗竭、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挡在了各国的发展道路上,于是各国便开始寻找一种不损害生态和谐和社会公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此,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就成为中国理论界极其关注的热点,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又强调经济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伦理化.传统的以追求财富总量为目标的发展实践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社会繁荣,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问题.而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社会——自然之间复杂的联系和深邃的关系内涵,它的理论形成和发展体现着人类价值观、发展观的反思、变革、重建. 2.可持续发展鼓励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决不意味着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强调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它意味着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改善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提高总要素生产率,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道路,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方面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它要求人类在经济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追求的公平不仅指本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且指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它要求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的同时,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在自然资源不断消耗的条件下,用其他形式财富代替自然资本,并在时间推移的长河中使我们的后代维持可接受的、至少是不下降的福利水平.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表现为水污染、酸雨、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的估算,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以快速发展的1993年为例,当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为1085亿元. 2.资源短缺和浪费巨大.中国的人均资源极为短缺,但在短缺的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资源浪费严重,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 3.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西部地区经济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倚重,不仅使其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而月.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有: (1)可持续发展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理论到战略的形成,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从实践效果看,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从政府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虽然被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但它在发展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不够明确. 在中长期计划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往往被作为与经济发展战略平行的社会发展领域的发展战略来看待,其内容都只是涉及人口控制、社会发展、医疗保健、资源环境等;从公众角度看,虽然近几年环境意识有所觉醒,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全国公众心目中相当淡薄.他们片面强调消费水平中的物质含量,没有积极参与到有关影响他们环境利益的决策过程中.这样必然导致政府片面的追求GDP数量的增加而忽视发展质量的改善,同时无视公众与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企业在利润极大化机制的驱动下,不可能主动将生产所带来的环境代价纳入成本核算中,导致大量无需支付治理成本的废弃物的产生,整个社会的公共环境质量受到严重破坏. (2)制度缺陷导致市场失灵.表现为: 首先,清晰的产权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然而,臭氧层、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等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其产权难以界定或界定的成本很高,这将会导致所有人都可以在无需付费的情况下自由享用和无节制地争夺稀缺的环境资源,其结果是造成环境资源的过度浪费,甚至枯竭. 其次,相当一部分资源的产权是无归属的,在产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其资源使用的负外部效应几乎是毫无约束地向自然圈扩散,从而形成“公地的悲剧”的演化过程;单个经济主体不考虑资源使用的社会成本,而只是以自身的成本收益去衡量是否继续投资,由于大部分外部效应是由其他个体承担,故其生产成本相对较小.在这种成本收益关系下,该厂商会尽可能加大使用资源的力度,而不去理会整个社会的收益已远远小于成本.这种个体最优决策和社会整体最优决策的矛盾,使这些资源的使用难以保持可持续性. 最后,现行资源价格机制的缺陷,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由于传统习惯、信息不通畅及政府对经济活动强制性干预等原因,资源的价格不能正常地反映生产成本. (3)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机制的缺陷.首先,在决策机制上缺乏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由多个部门联合抓,但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环保部门地位偏低.而且部门和地方的“条块”分割使发展经济的决策往往缺乏综合、长远的考虑,跨行业和地区的问题经常被搁置.其次,在控制机制上,“政绩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冲突.在我国,用“政绩”尤其是经济增长指标来考核各级干部的制度非常普遍.为体现“政绩”各级干部在任期内都把GDP增长放在第一位,而生态环境往往成为政绩攀比的牺牲品.最后可持续发展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不明,动力机制难以建立.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建立绿色GDP指标的关键在于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从近年来各国实践经验看,自然资源和环境核算大体包括四方面内容: (1)人们对资源破坏(掠夺式开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为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所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或开支; (3)由于过度采掘和大量消耗,导致资源衰竭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4)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社会负效应.实行绿色 GDP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进社会福利.同时采用绿色GDP这一总量指标,也有助于更实际的测算一国或地区的生产能力. 2.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凋发展.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治理技术为基础,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因此,我国必须把技术创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1)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各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运用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予以扶持.企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我国大多数企业从根本上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或苦于技术创新资金的短缺而只能维持现状,放弃技术创新这个具有正外部性效应的选择.因此,政府应对主动开发应用无害生态环境技术的企业通过财政贴补和税收支出等手段,予以政策上的扶持. 3.进行体制创新,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发挥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综合调控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进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部门协调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形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权利和义务,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重视地方政府参与可持续发展宏观决策.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宣传和组织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拓宽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渠道. (2)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灵活配置环境资源、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具有独特效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要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积极培育环境资源市场,建立合理的环境与资源价格体系,合理运用金融、财政、价格等手段进行环境管理,从经济利益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进行价格改革,取消扭曲资源价格的补贴,减少资源利用上的浪费. 4.不断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完善各种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排他性产权,克服共有资源造成的“公地的悲剧”.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其中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这一束权利可以结合于同一产权主体,也可在不同的主体间分割.根据这一思路,凡是能够私有的资源可以采取私有途径,对一些必须由国家所有的资源,可将其占有和支配权明晰给地方政府、企业和集体,由此形成明晰的排他性权利.实施这一产权明晰的结果可以保证对资源滥用的克制,从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在利益分配上应倾向于产权所有者,对产权所有者过于苛刻的利益分配会导致过度开发资源来维持当前生产、生活,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再生. (3)创造一种有效执行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度环境,实现资源的跨期优化配置. 5.加强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建议. (1)拓宽环保资金筹措渠道,切实增加环保资金的财政投入.为此,要建立政府环保投资增长机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一定时期内政府环保投资占 GDP的比例或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明确规定环保投资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当然,在我国财力有限、财政支出刚性较强的情况下,要大幅度提高环保的财政支出尚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有必要寻求其他的资金筹措渠道.借鉴一些经济转型国家的做法,我们可考虑建立环保专项基金,有偿使用和滚动发展,基金主要来源是排污费、罚没收入等. (2)改革现行的环境收费制度.一要将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同时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提高税率,使其能够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实际价值.二要改革排污收费制度,改变目前的超标排污费制度为达标排污收费制度、超标排放加倍收费并予以处罚的制度. (3)适时开征环境税,用税收手段来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其目的在于减少环境中的污染,减少对能源、自然资源的使用,筹集资金用于环保行为,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措施有:开征新税种;对现行的税制进行调整(完善资源税制度、在现有的税种中增加环境保护条款). (4)财政应大力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一个正外部效应很大,具有公益事业性的“朝阳”产业,国家应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税收支出等手段,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6.应做好区域经济的政府协调工作.尽管市场协调能够推动各个区域效率的提高,但它无力克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是其功能的缺陷.因此,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就成为必然选择.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应该贯彻以下原则: (1)适度倾斜,即要有重点地改善生产力的布局.倾斜的重点可以随地区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而调整.现在东部地区已经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国家有必要及时调整倾斜政策,把投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着重改善中西部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 (2)优势互补.东部地区应发挥其区位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外资源与技术,扶持发展技术含量高、创汇高、附加价值大、能源与原材料消耗低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要立足资源开发,主要发展能源与原材料工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在重庆、西安、兰州等城市也应发展资源导向型的高技术产业,培育西部地区的增长极. (3)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协调,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因此,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这样,中西部地区就能通过市场交易把其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并形成其较强的对东部地区经济技术的吸纳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浅论水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水 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人类尤其是贫水国或准贫水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入手,剖析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解决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些想法。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几个主要水问题及其原因浅析 由于我国水资源、降雨量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加之受历史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及原因浅析如下: (一)旱涝灾害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七大江河都曾发生过大洪水。进入90年代,我国又连续发生几次大水。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大水;1994年,珠江、长江、辽河和黄河流域均发生大洪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又发生大洪水。 不仅是水灾,进入90年代,每年受旱面积竟达0.27亿hm2,比50年代增加一倍半以上,成灾面积增加3倍。华北平原每年有1/4的耕地遭受干旱之害,1/6耕地沙化严重。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有2.2亿hm2,其中可灌溉的草原仅33.3万hm2。目前全国农村有7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城市有300多座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约有108座。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我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变化较大,从而导致降雨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枯雨期又出现旱灾。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江河湖堤及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有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有些工程在设计、施工中由于人为原因,甚至出现“豆腐碴”工程。其次,由于资金限制,我国许多地方水利工程不健全,建设维护资金匮乏。再者由于水土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影响到气候,从而加大了恶劣气候发生的几率。历史上由于人们不断地围湖造田、修堤防洪,从而导致洪水渲泻和调蓄的空间减小,另外一个方面,加高堤防等于抬高了洪水位,从而使防洪负担和防汛风险进一步增加,万一出事,将造成更大的灾害。 (二)沙漠化触目惊心 1994年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沙漠面积已达168.9万km2,而且每年正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荒漠化不仅威胁着北京城,而且影响到全国近1/3的国土,受影响人口近4亿。去年连续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引起许多耕地被损,许多城市甚至包括我们首都北京都将成为“楼兰古城”。沙漠化严重及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最重要的原因是森林植被覆盖率极低,而根本原因就是水资源的溃乏。其实上述现象是相互影响的,植被及森林覆盖率少必将影响区域气候,减少土壤含水率,而缺水也必将减少植物存活的机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水环境继续恶化 到了90年代中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7万km2,占国内面积的38%,每年流失水土50亿t,相当于全球水土流失总量的12%。据测定仅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有400万t,相当于我国全年生产化肥的总量,一到暴雨期,多少条大小“黄河”令人触目惊心。有人担心:如不注意,长江也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水土流失不但造成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减少水灾害带来困难,如河床抬高、大坝(堤)防洪能力减少、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防洪标准和兴利效益等。 据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为584亿t。在10万km的评价河段中,水在Ⅳ类以上的污染河长占47%。北方辽、黄、海、淮等流域,污水与地表径流的比例高达1∶14~1∶6,全国湖泊约有75%以上的水域、近岸海域约有53%以上受到显著污染。根据全国118座大城市浅层地下水的调查,97.5%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重度污染。 水污染严重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还相对落后,同时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所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明显地要高于其它国家。再者水污染和大气及环境污染是密不可分的,空气中的诸如硫的氧化物经溶解在水中或经降雨形成酸雨污染水体,环境中的金属、磷等化合物经氧化、分解作用最终也会成为水体的污染源。另外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不能对大气、水进行充分的净化也是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用水效率不高和水浪费现象并存 虽然我国面临较大的水问题,但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而先进国家为0.7甚至0.8。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m3,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据统计为30%~40%,实际可能更低,而发达国家为75%~85%。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NextPage]二、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资源不断得到改善或保护,人类的生产关系、文明程度不断地进步、提高。 由于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构成地球物质循环的基本载体,是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水的角度,研究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水与可持续发展 要想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水与人类、水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生态系统及资源的良性循环问题。众所周知,水的三态变化是在太阳能作用下的循环,人类生存过程是生物循环的组成部分和特例。地球资源也是在一个大的循环系统之中,在这个循环中水作为载体、太阳作为动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生产、生活只有在不破坏这个循环的环节和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将水作为生态及资源循环的一个环节加以研究,了解水循环、人类生存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关系,将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加大科研力度,掌握水、生态及物质循环规律 据研究,世界上所有与水有关的问题,如旱灾、洪灾、污染和水土流失,不外乎是因为打破了大自然的循环。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自然规律和先进科技,在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减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使自然和人类发展融为一体,互为促进。 水资源研究要将地理、地质、气象、水文、农业、林业、水利、土壤、环境、社会、经济等学科结合起来。加大科技力度,首先要充分研究导致水资源、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减少污水排放量和生产使用环境污染物,加大封山造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力度。同时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并建立相关机构。 (1)建立全国的水资源调度及监测中心,负责全国水资源规划利用和水质监测,同时负责与气象、环境及大气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2)加强洪水及灾害(包括海啸、台风等)中长期预报、沙漠化治理、堤坝隐患发现和加固技术研究和应用。 (3)加速污水处理及水循环体系研究,合理优化工农业生产(包括采用节水高效农业)及生活用水(包括水质和水量),加大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倡导建立农村及城市生态保护圈。 (4)加强国际合作做好地球资源保护工作,提高科技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是按水系划分的,没有行政上的区域划分,水存在于地面也可存在于地下,水有固态、液态、也有气态。于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就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调度。全面规划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液态水与气态水、咸水与淡水的合理规划。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近年来实现的引大入秦、引黄济津和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地理上全面规划。许多海滨城市采用海水冲厕是咸淡水的合理利用。广西地区许多为岩溶地质,地下水资源丰富,于是地下地上联合调度就是必须的。当然采取地下水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的副作用,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等问题。 (三)加快依法治水步伐 完善水法制建设,充分利用经济杆杠,加速水的商品化和治水法制化。 四、结语 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企业可持续发展类文章

如何有效地利用组织资源获得效益最大化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它包含以下内涵:管理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管理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通过群体的力量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应当是有效的,管理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有较好的效果;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生成强大的竞争能力,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协调时运用各种职能的过程,也就是在管理学范畴内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职能的过程。因此,基于上述的定义,对于如何有效地利用组织资源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问题,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管理是应用学科,他必须通过适当的管理方法才能实现其应用价值,而管理方法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方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有哪些管理方法,他具体包括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和管理的技术方法,他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方法体系。作为管理者必须对管理方法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第二,要明白什么是决策,如何进行决策,决策的依据与原则是什么。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因为要是决策达到最优,必须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能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条件是不能被满足的,所以其原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第三,管理者要正确的编制计划。因为计划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为了保证编制的计划合理,确定能实现决策的组织落实,计划编制过程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其科学的编制方法应该如下: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有效的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制定主要计划、制定派生计划以及制定预算,用预算是计划数字化。第四,组织设计要合理。成功的演出,不仅需要每个演员的天才的表演,而且要求有优秀的剧本,同样,组织的高效的运行,首先要求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从而必须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另外,在组织里我们应该遵循因事设 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权责对等原则、命令统一原则等。在一个,要合理的分配权力,正确运用集权与分权,权衡他们的利弊。第五,在有一个好的组织结构后,还要为这些机构的不同岗位选配合适的人员,所以还要有一个合理的人员配备。在人员配备中必须遵循因事择人的原则、因材器使的原则、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另外在管理人员的选聘上,我们可以选择从外部选聘或内部提拔等方式,外部招聘具有外来优势,没有历史包袱,可以迅速的打开局面,也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而内部提升可以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有力备品者迅速展开工作。但他们二者之间都有各自的缺点,所以我们要慎重衡量。第六,正确对待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积极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正确设置直线与参谋,处理直线与参谋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第七,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被组织成员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组织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发展功能,持续功能,所以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其又是所有人的价值行为导向,所以组织文化至关重要。第八,领导者要做好正确的领导。领导者的工作是一门艺术,领导要做好领导的本职工作;领导要善于同下属交谈,倾听下属意见;领导要争取众人的信任和合作,要做自己时间的主人,合理的使用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企业可持续发展初探[内容提要]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私营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以私营企业众义达集团的创立、发展和不断壮大,阐明在新时代里,人们要敢于直面挑战,突破旧观念,勇于创新,通过不断完善、调整自己,逐步开辟出一条充满光明的前途,如此,私营企业也会大有作为[关键词] 私营企业 可持续发展 有效途径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可持续性发展提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如何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并保持自己始终赢利的问题,不是一个方面就能解决的,而是靠企业内部外部相互协调系统发展的战略组合近年来随着第一批“政策型、暴发型”企业发展的日趋平静,而且很多企业都成了“流星”,现存的公司利润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企业发展面临新的“瓶颈”期。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持续性发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流星”企业都是产品成功型企业,也就是凭借企业家的胆略和敏锐,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机遇、某个产品、某个项目、某种稀缺资源使企业迅速做大,但这种成功并不等于企业的成功,更谈不上企业的持续成功。而一些目前“如日中天”的企业是否在激荡的环境中仍然保持自己的发展速度,企业如何使自己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摆在了所有企业的面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并将创新机制具体落实到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中,寻求自身独有的竞争整合优势。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有效益,有效益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而且必须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保证其效益的持续性,也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角度而言,企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企业利润的保持和不断增长,但是企业获得何种利润,基于现实和自身行业企业特点,有不同的表现和看法.主要表现有追逐垄断利润和超经济收入. 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它不仅要求企业目前的发展,同时要求企业未期的发展。因此要求企业具有一种促进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论文主要结合当今理论界的相关的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的论述以及国内外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事例,具体联系北京众义达商贸集团有限公司的现状,运用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市场营销学、员工激励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当前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二 众义达公司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一)众义达公司现状北京众义达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前身为北京众义达物资贸易有限公司。总注册资本1.2亿元人民币,是一家以汽车销售和汽车维修服务为主业的综合性集团型企业,自成立以来,先后取得上海大众、上汽双龙、上汽汇众、东风悦达起亚、一汽大众、上汽荣威、上海大众斯科达、安徽奇瑞等国内外数家汽车知名品牌的代理权,年销量在北京地区居于同行业前列。同时,为分散经营风险,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还涉足进出口贸易、通信及数码产品代理等行业并已初见成效。目前集团投资控股的子公司包括:北京众义达汇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众义达汇龙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众义达汇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众义达汇福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众义达汇鑫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汇霖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北京汇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众义达汽修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北京众义达映月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众星汇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此外,还有广州、天津、大连等分公司及汽车俱乐部直属业务部门公司目前处于行业中的中上游水平,但是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竞争者的增加,行业份额的减少,同时,由于市场的国际化和纵深扩展化,如何在激烈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公司的中短期目标是将众义达集团发展成为在汽车销售服务领域内以多品牌4S店、快修连锁网络、二手车鉴定评估、汽车俱乐部综合服务为依托的汽车专业化销售服务集团。以网站、ERP、OA、VIP卡和会员卡为依托,集中集团线上线下各方面资源,打造集团一体化的信息资源平台,将更多的相关业务配置到该平台上来,不断提升平台的附加值,在集团内形成顾客服务价值链。领先行业实现汽车产业销售服务的电子商务化,形成公司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涉猎其它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领域,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集团的可持续发展。长期目标则是在5年内,使集团成为体制现代化、管理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以较强的品牌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在汽车流通行业树立领航者的地位,进入国内及国际资本市场并成为具备较高经济效益及社会声望的上市企业集团。以“敬业、信誉、创新、发展”为企业精神,众义达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视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向管理要效益,以高品质服务,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塑公司企业文化,形成集团统一的愿景、使命、企业价值观及经营服务理念, 改变公司运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弊端,提高全员的服务意识,修改公司现有的用人机制和薪资体系,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满意度,树立员工主人翁精神,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要保证自己不要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要改变心态,改变作风,要成为这次企业文化变革的表率,积极主动地参与推动是成功的关键,要为变革承担责任,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领先的技术、高素质员工、先进管理理念是提供给每位客户优质服务的保障。加强集团服务品牌和员工服务素质建设,严格培训和考核,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增加客户对“众义达”整体服务的品牌依赖性;(二) 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1、 企业的传统观念传统观念认为:任何工作中都难免出错;出了错,改了就行。这种观念带来的是大量的浪费和低效率(包括返工、返修)。但人们对此却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在企业内部,管理者是理所当然的中心,所有人都围着领导转,所有的事都围着领导说的话办。事办好了,是领导有方;事办错了,责任由下面办事的人承担。在这样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受到严重的“瓶颈”制约。2、 管理流程集团规模越来越大,实力更强的同时,也增大了管理和规范的难度,作为私营企业如何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每一个私营企业管理者在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最应高度关注的课题。公司的管理流程不能有效衔接,管理责任不清,致使质量问题重复发生。以汇龙公司为例:截止到8月底,公司的维修台次已经由3月初25台次/天上升到了40台次/天,维修业务量大幅度提高,效益也明显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客户投诉也明显上升,客户满意度却不尽满意。比如说:常规保养车辆未做保养清零,质量检验遗漏项目;管理流程脱节导致维修进厂时间过长,配件供应不及时等等。当然,其他公司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维修过程。这反映出了公司维修质量管理流程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 资金成本运做如果一个维修企业,汽车维修的质量很好,但成本高,在厂时间长,用户也不会欢迎,照样会失去竞争力.从今年上半年的市场环境来看,确实由于新车型的增多,竞争进一步加剧,经营所面临的成本压力也在上升。此外,由于多个投资项目的上马周期重叠,确实给资金运筹带来考验。就拿快修连锁来说,短期内很难收支平衡,那么就需要有新的“血液”注入,这样才能进行下去。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有突破,好的项目是需要资金的。公司的不良资产长期闲置,没有充分利用,这也是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三 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一) 观念的创新工作本来一次就做好,做不好是不正常的。在做好工作的正常条件还没有具备之前,就不要先做;而应先创造条件,创造好条件之后再做。因此,工作只能一次就做好,不能出错。转变传统观念,特别是“以管理者为中心”变为“以顾客为中心”,将“管理者指挥员工”变为“管理者为员工服务”。进行全员质量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将满足客户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深刻理解“顾客满意”的思想。管理者和所有员工获得利益的唯一途径是使公司获利。公司获利的唯一来源是顾客购买。顾客购买的唯一原因是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好、价格便宜,能使顾客满意。因此企业的每一个人和一切活动都自然以顾客为中心。管理者一方面为顾客服务,另一方面为员工服务,只有为员工创造出有利条件,才能使员工更好的为顾客服务。在这种体制下,凡是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增强顾客满意的改进,都直接与增加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相一致。这时,各种质量改进的建议和措施自然会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全员进行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客户,对维修质量有什么要求?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对于管理人员来讲,如果自己是维修人员,工作中出现质量问题会有何想法?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和理解?对现场执行人员来讲,如果自己是管理者,如何对工作进行指导?对出现的问题怎么看待?),如此来鼓励大家,以自己希望得到的服务方式去为自己的顾客服务,要将每个服务对象都作为自己的重要客户。(二) 推行全面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是一个无止境的全面提高过程,是全体员工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市场开发设计、生产维修、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用经济的手段维修出客户满意的车辆,以及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从过去的事后检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改进为主。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即过程管理(人、机、料、法、环),体现在一切生产、技术、经营活动之中,并且通过企业的工作效率、客户满意度、维修质量和经济效益体现出来。以企业的内、外部客户满意度为核心,发挥团队精神,将质量管理贯彻到每一个工作环节(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并牢记:下一道工序就是客户。1、 制定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各个部门人员在保证和提高产品服务部质量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权限。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企业的上层管理者侧重于质量决策,并统一组织、协调各部门、各环环节;中层的管理者则要实施领导层的决策,执行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能;基层管理则要求职工严格按标准、规章制度、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2、 建立一套以质量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奖惩制度和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质是责任和奖惩,利用这一有效手段,把各阶段、各环节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既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又能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整体(奖惩分为精神方面的和物质方面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和个人利益挂钩。3、 引入监管机制,也可以称为全面质量管理抽查小组,可以由不同的人员组成。5S管理可以构成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良好基础,不定期的、持续性的检查。负责发现问题、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具体实施奖惩办法。监督全员的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协同各部门简捷高效的处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彻底解决贯彻难的问题)。提高企业执行力。(三) 加强资金成本运做从集团长远发展来看,目前正处于一个战略转折的关键时期,正迎来一个机会难得的业务重组和业务结构优化的巨大机遇时期!能不能把握这个机遇,在新项目的顺利投产与原有业务的重组优化之间取得合理平衡,是公司走出波谷、趁势崛起、实现战略转折的核心题目!因此应加快现有业务的优化重组,强化资产的投资回报;以开放式的合资合作盘活项目资源,进一步审慎而周密地统筹项目投产周期;加强支出控制与加快资金周转,提高企业抗风险系数.今后应相对减少固定资产投入,增加无形资产和流动资产转化增值比例,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要强化利润考核,改善不良资产,从资产最大化转化为利润最大化;要更加重视资本运营,积极探索融资租赁、资产整体租赁、债务重组、合资合作等轻资产运营策略。众义达集团立足汽车行业,不断深入拓展,以汽车销售为核心业务,积极发展汽车售后服务以及与汽车相关的增值服务,有选择的尝试其他相关产业,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要解决好变革中的这些问题,各级主管是关键。能否将企业价值观推行下去,首先自己是不是能接受企业价值观?文化创新活动中,各级领导首先要审视一下自己,如果你是问题的一部分,就需要首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各级主管要带头参与,承担责任,要建立一个开放、沟通、大家参与的氛围,才能把员工的活力和激情调动起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创新。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有效益,有效益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而且必须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保证其效益的持续性,也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等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企业就无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也无法保持企业永继发展的能力。所以,企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强调的是发展而不是增长。无论是企业的生产规模还是企业的市场规模,都存在着一个增长的有限性。增长是一个量的变化,发展是一个质的变化。一个企业不一定变得更大,但一定要变得更好。企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不断地创新,而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改革论坛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朝阳依旧明媚,天空依旧灿烂。但对于我来说,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在历史上的这一天,有一批和我年龄相仿的人,不畏强敌,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尊严的捍卫,今天,我骄傲的站在这个舞台上,借此机会,再次表达青年人的热情与忠诚。我演讲的题目是" 弘扬正气 ,倡导文明,热爱企业,从我做起"。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小分子,我现在的工作目的和我的童年憧憬基本一致,即展示自我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和谐美满的生活。后来,我才发现,自己这个简单淳朴的目标,实现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发现,作为某公司这个大家庭中一员的我,即使生活已经得以保障,但是,生活中诸多不和谐,还是让我不能安宁。出去购物,却遭缺斤短俩与假冒伪劣;和周围的人稍有矛盾,便会迎来恶语相击;乘公车上班,却被烟雾笼罩;美化环境,修身养性的花草树木,却伤痕累累,惨不忍睹。 我仔细思索,一个人,或许平淡无奇,或许光彩照人,但不重视文明礼仪,他就是没有素质和综合优良品质的,不是一个合格的人。那么,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肯定不会有幸福。如果一个企业中拥有部分这样的职工,也会给企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我是区区维修工一个,无权无力制止社会上现存的所有不文明,也没有足够的血性和胆魄,像前辈一样召集我的同学和朋友举行一次轰轰烈烈的行动。去贬斥一些不良行为,惩罚那些有不良行为的人。但我,作为企业中的一员,看到自己企业中存在不文明行为,我却不能熟视无睹,我深恶痛绝,我要大声呼吁。看看吧,在企业中,有许多老人与小孩,他们需要和谐的环境,忙碌的同事,他们需要真诚的朋友,优美的自然环境,它们需要精心的呵护,我们的企业需要进步,更需要有高素质和修养的员工。 企业对一个职工来说,是一个要托付终生的地方,它等同于我们的家。我想,和我一起生活在企业的大部分职工,都和我一样,希望有和谐文明、安定祥和的生活,希望生活在文明的氛围之中。而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都 弘扬正气 ,倡导文明,积极主动的把我们的企业营造成一个人人向往的和谐美满的大家庭。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碰见过抢钱的劫匪,也没有能力援助失学的儿童。所以,我始终没有干过一件能够被认为是" 弘扬正气 ,倡导文明"的大事。对我来说, "倡导文明",就是指,实实在在的工作,将文明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里,并长长久久的坚持下去。做为企业中一员,我想,我最应该做的有三件事情:一、遵守劳动纪律,出色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二、乐于助人,善待一切,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三、积极宣传监督,倡导周围的人讲文明,树正气。我想,企业中的每一名职工,如果都能够做好上面的三件事情,那我们的企业又将会是一个朝气蓬勃,生机旺盛的家庭。正如珍妮·古道尔博士所说:"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一个人都能带来变化。那么诸多小的变化积累在一起,就是一个面貌的改观。 人的生命如同彩虹般灿烂,也如同彩虹般短暂,要活出怎样的精彩,要留下怎样的英名,全由你自己考虑,自己作主,自己把握。而我要做的,就是拿出自己仅有的勇气,正义凛然的去维护企业的形象。同时倡导所有的人,讲文明,树正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我们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去做好应该做的事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拥有崇高的精神情操,才能在平凡的岁月中,感受不平常的气息。让我们都伸出自己的双手,为将我们的企业构建的更加和谐美满而奋斗。希望采纳

关于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中,由于人口的稀少以及人们所掌握的控制与破坏自然的力量非常有限,因而他们对自然的开发离自然的承载极限还非常遥远。相对于稀少的人口及有限的开发力量而言,自然的财富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人们无须担心自己的行为会毁灭后代的生存家园;即使一个地方的局部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人们还可迁徙到别的地方去生存。

加之人们的知识非常有限,无法准确地预见其行为的遥远后果,所以,对遥远的后代的伦理关怀基本上没有进入古人的思维视野。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完全改变了人类的代际图景。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一方面,由于人口的爆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与废物排放量的剧增,人类对地球的开发正在接近地球的承载极限;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增加,我们已经能够准确地预见我们的行为对于后代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因而,如何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地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的问题,便跃入了当代人的思维视野。

生态建设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区域发展的热点问题。 1、生态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前提是全面发展,中心是协调发展,根本是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要为今天的发展尽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建设生态市,正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提出来的。我们要通过生态市的建设,实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经济发展走上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之路,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在整体上的全面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发展。 2、生态市建设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尺度。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以机电、化工、轻纺、建筑四大产业为主,其中机电和化工是我们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化工业的蓬勃发展,部分区域的环境恶化趋势日益加剧,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如果我们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随着经济总量增长,甚至高于经济总量增长,那么,离累积性环境问题的爆发将为期不远,到那时我们不仅将失去发展空间,甚至会影响生存的空间。 生态市建设的适时提出,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途径。坚持通过污染治理消除污染严重的劣势,发掘生态经济发展较快的“潜在优势“,保持杭州湾新区的区位与集聚优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我市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重新整合和配置,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从而紧紧抓住21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由龙山时代和曹娥江时代直接迈向杭州湾时代,呼应大绍兴,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不断增强上虞区域竞争力,进而在国内外两个市场有所突破,赢得先机。 3、生态市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 层次,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追求。开始注重城市的人居环境,普遍关心环境卫生、生态质量等问题,而且迫切要求这些方面尽快得到更大的改善。经过这几年对城市污染源的综合整治,我们上虞的生态环境与前几年相比应该说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我们这些党员干部,怎么去为人民服务?怎么去实践“三个代表”?贯彻“三个代表”,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建设生态市,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居住环境,是一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一项为民尽责、民为谋利、为民兴业的民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为人民群众创造优美、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住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总之,生态市建设是大势所趋,时代所期,人心所向。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建设生态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上虞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 : 1、发展生态工业 优化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生态优先,发展第一,强化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意识。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项目和企业,重点扶持机电、节能环保产业,改造提升轻纺等传统产业,适度发展化工业和新型建材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限制压缩重污染和高耗低效产业,形成以机电、化工、轻纺、节能环保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其它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 合理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以企业规模化、产业集聚化、经济特色化、污染治理集中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为目标,加快实施“北工中城南闲”的市域发展战略。按照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市区——中心镇——一般镇三级城镇发展布局和高效、集约化的城市产业发展要求,按照梯度集聚、合理规划的原则和环境资源禀赋特点,优化全市工业空间和产业布局。建立工业发展严控区,做大做强杭州湾上虞新区,做优做高上虞经济开发区,做活做特乡镇(街道)工业集聚区。重点扶持杭州湾上虞新区、上虞经济开发区和丰惠劳保用品、崧厦伞业等一批重点开发区和特色工业集聚区,整合、压缩不规范的乡镇工业集聚区。采取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向工业集聚区集聚,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上三高速、329和104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杭州湾上虞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为集聚发展区,以丰惠、小越、崧厦、章镇、上浦为发展点,符合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市域集聚态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引导废水、废气排放量较大的项目和企业向杭州湾上虞新区集聚,严格控制化工、印染等废水、废气污染较严重的建设项目在杭州湾上虞新区外落户建设,严格控制造纸、食品脱水加工等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建设项目在污水集中收集输送管网之外的区域选址建设,分散在城区内和虞中、虞南地区对环境污染影响较大的工业企业限期转产或搬迁。 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园区。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审计,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鼓励选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生产工艺、设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工业生态链,实现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未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准投产。组织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完善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生态化改造 2、发展生态农业 建设特色优势生态农业。调整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品种结构,逐步提高经济作物、水产养殖、林特产品和畜禽产品在农业中的比重,重点发展蔬菜、水产、花卉、茶果、畜牧五大产业,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形成稳定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开拓市场、优化结构、提高品位、增加效益”的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名特优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在城郊和虞中平原水网地区构筑城郊型优高农业区,建设优质蔬菜产区、花木种植区、名优特色水果种植区、高档水产养殖区;在虞南丘陵山地构筑生态型农林特产区,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区、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区,建设“后花园”、“休闲区”。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 推行绿色生产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推行绿色生产营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实施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组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着力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生态农业。突出发展茶叶、干果、水果、蔬菜、竹笋等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名特优农产品。 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引进推广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新品种。积极推广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动植物品种优化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科学用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各类有害药物。实施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突出安全卫生指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检测体系。 3、发展生态旅游 全面整合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紧紧围绕“打造虞南旅游休闲基地,建设长三角都市后花园”的总体发展目标,着力构筑曹娥江滨水观览游憩带、春晖白马湖文化生态休闲区、洪山湖祝家庄古典风情休闲度假区、陈溪一覆卮山健身运动休闲区、四明一凤鸣山养生游览度假区、东山文化观光区“一带五区”的生态旅游框架,努力成为杭、甬旅游集散城市的副中心及浙东黄金旅游线上的旅游节点。切实加强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维护景区资源和当地生态系统,打造优美舒适的生态旅游环境。提高旅游区的文化品位,挖掘、包装具有上虞特色的“东山文化”、“曹娥文化”、“虞舜文化”、“英台文化”、“春晖白马文化”、“青瓷文化”和“名士文化”,打响生态旅游品牌,做大、做精生态旅游产业。 第三、加强生态建设。 这是建设生态市的重点,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突出抓好三点: 一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发挥城区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森林进城”,建设以山体为绿被,以河流水系、交通绿地为脉络,街道、小区、单位绿地为补充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区绿地生态体系。充分利用滨江优势,实施曹娥江“一江两岸”绿化景观带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城市中心景观区,展现生态型城市的魅力。利用杭甬运河、百松河、西横河三河贯穿城区的自然条件,精心打造城区碧水绿林人文景观带。加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在人民路、三环路、四环路、南北中心大道、百松公路、百丰公路、329国道、104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建设纵横交错的绿色生态走廊。加强百官半山、丰山、曹娥凤凰山、峰山等自然山体的景观建设和森林、植被保护,建设城区生态休闲绿地,建设市民广场、青春广场,合理布置街道绿化,增强城市“绿肺”功能。二是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整治村落环境。结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每年100个行政村的进度,开展“百村整治”示范活动。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的要求,全面规划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拆旧建新,改造“空心村”,植树绿化,整治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达到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布局优化、住宅美化、服务强化等八化要求,以良好的居住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优质的社区服务实现农村城镇化。同时选择生态优势突出、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大力开展生态村建设工作,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三是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城镇排水系统。新建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对现有合流制管道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并在道路改造、旧城改造中逐步建成分流制。近期重点加快建制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步伐,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尽快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截污范围内建制镇的生活污水纳管统一处理工作,保证至2007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60%以上。非城市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内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按照集中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予以实施,并尽可能考虑与工业集聚区合建集中污水处理厂。章镇、丰惠、汤浦等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较大乡镇可分别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其余南部各乡镇由于人口不多,且较为分散,应采取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池或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至2007年,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外的建制镇必须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加快建设和完善城镇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建设相应的环卫基地和环卫设施,积极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近期加快改造、扩建位于城东驿亭镇的城市垃圾填埋场,以满足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需要,其它各乡镇近期必须完成现有垃圾填埋场规范化改造,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中期结合杭州湾上虞新区热电厂建设,建设生活垃圾焚烧设施,集中处置市区和道墟、崧厦、小越、驿亭、谢塘、盖北、沥海等乡镇及杭州湾上虞新区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一般可燃固体废弃物;并逐步关闭这些乡镇的小型垃圾填埋场,做好覆土、绿化和防渗等工作;同时在这些乡镇建设密闭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提高垃圾收运效率。在小型垃圾焚烧设施技术经济条件可行的情况下,在虞南的丰惠、章镇建设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其它乡镇因较为分散,仍以建设小型无害化垃圾填埋场自行填埋处置为主,或建设垃圾堆肥厂进行综合处理。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渐进发展的过程,任务重、时间长、要求高。各级各部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坚持不懈地把生态市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创建机制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建立以党政一把手为首,由分管相关工作的副市长、有关部门及重大工程项目的负责人组成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实施,协调解决生态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问题,确定各阶段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和处理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对各项生态建设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办公室要保证人员编制到位和资金保障到位。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明确分管领导,明确职能科室或办公室。同时要加强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之间的配合、联系和协调,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推动机制。 建立生态市建设首长负责制,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将生态市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生态市建设工作中取得成绩的予以相应的奖励,对严重影响生态市建设或发生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领导给予必要的处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把生态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纳入对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年度考核内容,并将生态市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逐项分解,下达到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建立生态市建设评估机制和行政效能监察机制,按照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对全市及各乡镇、各部门生态市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科学地分析和评价生态市建设的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市级有关部门、单位要严格按照生态市建设的职责要求,把生态市建设内容结合到本部门的重点工作中。各乡镇(街道)要按照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要求,抓紧制订工作计划,切实抓好落实。使建设任务落实到基层,实现任务到人,措施到位,确保生态市建设工作卓成有效。 2、抓好项目,落实政策,保障创建成效 建设生态市,关键要抓项目。没有一定数量、质量的项目,建设生态市就是空中楼阁。抓住了项目,也就是抓住了生态市建设的“牛鼻子”。我们在招商引资活动中,要利用生态品牌引项目、争项目、建项目。重点是抓好生态项目的开发、筛选、包装、申报和实施工作,以生态项目推动生态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要选择对生态市建设、上虞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强、社会效益好、近期可以启动的项目,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拓宽思路,多思考、多挖掘。凡是可以利用生态条件,可以挂上生态市建设的项目都可以充分挖掘出来。环保、发计、经贸等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及时综合和筛选。 建设生态市,必须要有相关配套的政策保障。切实加大创建生态市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要优先保证用地、用水、用电,并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到2012年,市政府计划安排295.15亿元的资金用于生态市建设,各乡镇(街道)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单位也要筹措相应的资金用于生态市重点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和对社会资金的导向作用,坚持以改革的思路,运用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机制,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市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年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以及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拨出300万元资金,专项奖励、补助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创建生态镇(街道)村等项目和在生态市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制定鼓励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加大退耕还林工作力度。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对资源受益者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 3、强化宣传,全民参与,营造创建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拓宽思想,创新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态市建设的舆论宣传,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使生态市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单位和市民明确自己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加强消费引导,大力推行绿化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风尚。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培育和弘扬。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教育,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使人民群众像关注经济增长数字那样关注环境质量的改善,像关心社会稳定那样关心环境安全。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是不具备现代文明意识和公民这样一种共识。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畅通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和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舆论监督力度,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不定期地公布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的信息,扩大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如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信息等,为公众关注环保、参与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条件。把开展生态市建设切实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实现生态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论文 大家的生活都是离不开生活的,你我的生活都与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谁都离不开谁的。 我校地处工业比较发达的东北塘镇农坝村,这里是镇里的工业园区。前几年,工厂像雨后春笋在农坝村安营扎寨,铸件厂、橡塑厂、印染厂等好多企业虽然是本村的一些老牌企业,也是村里的骨干企业,起步早,根底深,但都是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是废气、废水、废物等污染源的诞生地。在这里,以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工厂上空,出现一条条“黄龙”,据同学们后来查资料了解到这些“黄龙”里可能隐藏着剧毒的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它的毒性约为众所周知的一氧化硫毒性的10倍。它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硝酸酸雾,刺激人的呼吸器官,轻则引起慢性气管炎,重则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是产生癌症的发病因素。因此,人们称它为“污染大气的毒龙”。在农坝村的北面,是一条横贯东西的锡北运河,自从沿河造起了印染厂后,河水就一直没清澈过,河里的水经常脏得不能洗东西,也养不了鱼虾河蚌,老百姓为此没少埋怨过。 为了教育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充分认识当前人类所处的环境,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我校近几年不仅加强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还多次邀请校外辅导员来校宣讲,举办环保知识图片展,开展大中队主题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走访群众,实地调查和考察等活动,使更多的学生亲眼目睹了我村的环境变化和整治状况。同学们也为此写出了多篇调查小报告、小论文,建议书,印发给家长和群众。表明了当今小学生对本地环保工作的关心和保护自身身心健康的强烈愿望。 很多来我校就读的学生,主要是一些来自我国边缘山区的孩子,不仅通过上网了解,还在平时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无锡这个改革开放城市的现代发展气息,体验到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类居住环境被污染后所带来的事故隐患和后遗症。我校的一些外来学生以前因长期居住在西北、西南农村,有的来自偏远山区,那里虽然经济条件落后,但周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所以一到我们号称“鱼米之乡”的江南,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心目中的江南,除了人多车多钱多,就是工厂、高楼多,由于遍地都是工厂,各地都有“三废”的存在,有一阵子,市场上很难买到没有被污染过的大米、蔬菜水果,甚至连有的水产品也因水质关系,沾染了异味。就拿我村来说,当初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田野再也见不到了,水稻田面积从原来的一千多亩缩减到如今的二、三百亩。走在村道上,眼前见到的除了厂房还是厂房。就连我们的校园也已被周围的工厂几乎包围了起来,学生视野被阻不说,还要常年受噪音、废气的侵袭,人人苦不堪言。有的小学生也会说:“如果靠这样占用农田造厂,污染环境来发展经济,那我们宁愿贫穷一些”。多么诚挚的感言啊!不知我们的一些企业领导听了有何感想?确实,这种状况不光是我们这里有,恐怕其它地方都有,是我国目前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当前已到了非化大力气整治的时候。 可喜的是近年来农坝村村领导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整治工作。在组织学生到村委和工厂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村里每年都要召开有关环保的座谈会,听取汇报,研究部署整治工作。还经常组织相关负责同志到工厂、家庭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现在村里不仅给多家企业签订了环境整治协议书,还和村里的几十家商店、摊贩签定了清洁卫生责任书。一方面减少了大气污染和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促使部分企业、店铺化本钱投资改造原有的旧设备,尽力降低污染源的毒性,将“三废”排放降到最低程度。村里还高度重视了本村公共环境设施建设,先后投资数百万元,率先实现了家家通自来水,喝上清洁的太湖水;户户通有线电视和电话,方便老百姓了解新闻动态,及时反映问题。今年,又将条条道路浇上了柏油或水泥,两旁还安装了路灯,使得原本既窄又脏的村道变得既宽敞又整洁。现在村里有农贸市场、老年活动室、多家中型超市,人们出门购物娱乐既方便,又快速。难怪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外乡人,将它误认为是市镇呢。村领导还根据群众意见,在各自然村统一建起了数十只大花坛,里面种植了月季、海棠、紫荆、杜鹃、樱花、香樟、广玉兰等花木,一年四季,各个村落,鲜花不断,香味扑鼻,仿佛置身于公园一样。村里还每年出资对几条主干河道进行淤泥清理,使河道常年保持水流畅通,水质干净。村里还对家庭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作了统一规划,在全村布置投放了数百只垃圾箱和塑料粪桶进行集中处理。在村委门口,我们可醒目看到一排用不锈钢建的宣传橱窗,里面不仅经常张贴环保知识资料和图片,还定期公布各单位、各村民小组对于环境整治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果。通过一系列的工作,现在农坝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老百姓对自己所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作为在农坝村工作多年的一份子,而且是肩负培养下一代重任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我经历了农坝村这十多年来的变化发展,感慨万分。我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对一些主管领导来说,是不是太为难了?但通过农坝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我从内心明白了: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人类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否则是以小失大,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而自食其果。综观历史上全球发生的多次特大灾难事故,那些热衷于靠毁田毁林来开发景观,靠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能人”,还不应该清醒吗?其实许多有识之士早在多年前就坦言:从眼前看,重视环境保护,可能会影响当地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但这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使群众增收。实现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途径就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联想到近几年中,我国各地因破坏生态环境而造成的自然灾难和人身伤亡事故,难道这不是血的教训吗?听说前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已采取相关政策关闭小煤矿、停止小炼焦,健全和发展国有煤矿,扶持开发大机焦,这是煤炭和焦化产业的升级换代,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税收,还减少了环境污染,可谓一箭双雕,地方和财政皆大欢喜。由此,我们的某些企业不值得借鉴吗? 现在的孩子虽然对环保的意识还比较朦胧,对周围一些涉及环保不力而引发的事故,也可能熟视无睹或者漠不关心,但并不能说明环保与孩子们无关。相反。我们的孩子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要从我们每个人身上做起。保护环境,清洁空气、水源,还大自然本来面目,这是所有孩子们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童心是最宝贵的,童言是最真心的。我们不能让幼小的心灵因此蒙上阴影。从儿童身上,我们要看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全民动员,人人出力。,~~~~~~~~~~~~~

可持续论文范文

作为教育管理学史逻辑展开的教育管理学,发展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开始注重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采取内外部共同改革的模式来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本文将以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基本思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人类文明的进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可持续发展策略深入人心,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需要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之中的重要推动力,也须将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到位。本文将对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为后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部门约束过多

大学教育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之中的关键环节,难以避免地会受到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约束。从目前来看,这一点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低下,模式单一落后。对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的整个管理体系和模式以及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要求其按照上级出台的文件和命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因此,整个教学管理体系行政色彩十分浓厚,学校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对于老师,从教材的选择,试题的编排到教学计划和内容的安排,都须接受行政管理部门的提前审批,对不符合相应管理要求的内容进行修改甚至删除,并未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求老师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作出了硬性指标和规定,因此很多老师面临着课业和科研的双重压力。

2.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过多

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过多是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之中的普遍问题。很多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抓进度并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在未进行实地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制定,并对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定期的检查。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学校和老师承担过多的教学压力,为了完成教学指标,很多学校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

3.学科之间存在较大的壁垒

教学管理是大学教育管理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和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大学诸多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壁垒。我国高校在进行教学时,大多采取西方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学的专业化和精简化,这种模式尽管能使学生对专业有更加精深的了解,但是极易导致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融合和沟通,学科壁垒的形成使得学生难以对大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宏观的掌握,在知识构建上也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因此难以真正地实现大学教育管理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也导致教师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与合作,外加上落后的教职制度以及职称晋升激励机制使得不同学科的教师往往只注重自主研究,忽视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点不仅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难以采取系统化、联系化的教学方式,而且还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4.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乏

意识指导实践,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乏导致我国高校难以进行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我国诸多高校仍然采取终身教授制,这种教职制度导致教师故步自封,局限于以往的荣誉以及现在的安稳状态,难以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和隔阂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与沟通,教师也并未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因此难以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科研项目的开展。最后,职称晋升制度直接与薪金水平挂钩,导致许多教师将经济效益作为自身的目标,在进行学术研究和科研活动时,并不是自身对学术的忠诚与热爱,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二、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加强政府对大学教育管理的推动

为了促进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自身的理念,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通过简政放权来给予大学自我管理的机会和空间,使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地开展和管理;其次,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大学校园的管理现状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综合实力,让有经验的老师和权威专家进行教科书的选择以及考试内容的安排,从而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是大学教育管理的引导者和风向标,因此需要发挥方向上的引导作用,而非进行实际管理的干预,通过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来增强大学管理的活力,使其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

3.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大学教育管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科分离这一现状,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在进行教学科目设计以及教学内容安排时,需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并找出学科之间的共通处,引导老师进行教学活动。另外老师也需形成跨学科研究合作的正确理念,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观,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加强与跨学科老师之间的科研合作,从而在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养成正确的认识观。

4.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落实该教育管理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老师,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在进行教学活动及学术研究时,加强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将系统观作为自身教学和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还需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灌输和培养,并为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

三、大学教育管理就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本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

大学作为连接学生和社会的桥梁,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跳板和垫脚石,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可持续发展策略要求大学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将就业作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校,首先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真正地实现对口教育,让学生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其次则要求学校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之中了解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不足之处。最后则需学校设立就业服务中心,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的通畅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从而使其顺利的就业。

2.实现校企结合

校企结合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在大学教育管理中,校企结合能够实现专业对口,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来进行教学目标和计划的联合制定,真正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3.实现专家教师管理

效益第一是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中的重要原则,在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革新时,也将效率和质量作为自身的目标,通过组建委员会以及开展研讨会来实现专家和教师管理学校,并由其担任教学管理之中的各个职位。这种直接由专家和教师进行大学教育管理的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专家有着深厚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是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风向标,可以通过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来保障整个体系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作为教学的一线人物,对整个教学情况以及发展方向有着最及时、最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清晰地认识到现有的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矛盾与不足。因此,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能够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与社会动态的基础之上进行管理行为的调整和革新,并有效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管理体系和模式这三者之间的矛盾。

4.辅助以一定的学生管理

大学生作为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生代,既是大学校园之中的主体,又是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被管理者。因为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强,心智也较成熟,因此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时可以在专家管理的同时辅助以一定的学生管理。大学管理包括学生文化创新成绩管理、学生寝室管理、校园秩序管理以及校园环境管理,在这四个板块之中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往往处于消极的被动状态,自身的民主参与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整个管理效率比较低下。因此针对此现象需要学校转变管理理念,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让学生在四个管理板块之中担任一定的职位,赋予其合理的权利,在合理的领域之内直接实现学生管理学生模式。这一点能加深学生对校园管理的认识,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履行义务并使用一定的管理权力。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学生管理学生的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又能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地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学教育管理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社会、学校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并将该理念落实到理论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这一点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人类文明进程有着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肖飞.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大学[J].沈阳师范学报,2011(02).

[2]倪文静.大学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摘要]在高校中,学生党员的培养是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好共产党未来先锋力量就要依靠学生党员们的努力。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培养高校学生党员是为党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重要人才来源,但这些学生党员该如何进行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探究解决方案,更好地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

[关键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工作一直是校党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高素质的青年学生的聚集地,集合了一批批有各色专业特长的学生,是选拔优秀干部及学生党员的重要场所。另外,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怎样的接班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能照搬照抄非学生党员的管理方式,必须结合学生党员个性鲜明、有良好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创新办法,找出适合高校大学生党员的一套管理体系。

一、存在于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有要改进之处。尤其是今年来,随着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方式也应创新办法,不断完善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体制。

(一)学生党员自我管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党和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不够高,对自身教育认识不足。在高校中,绝大部分学生党员都掌握了良好的党的理论知识,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师生中树立良好的带头人形象。但也存在有的大学生入党后人存在党性意识淡薄、组织观念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上虽然先入了党,但思想上未真正入党。有些学生党员甚至认为提交入党申请书后,每次考试通过,走完发展程序就算入党了。大学生党员首先应端正入党动机。入党是光荣地,但不应将它作为为政治道路铺路的垫脚石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而对于党的理论、路线、宗旨理解不深,没能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正确的入党动机是经受组织考验的基石。因为有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二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些学生党员存在入党前为了使自身思想行为符合入党标准注重自身,入党后就松了口气的错误思想;有些大学生党员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思想;甚至有些预备党员认为预备期只是一种形式,不重视在预备期间自我修养的提升。他们认为从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只要预备期满,就可转正。只要踏进了党的大门,政治上就有了保护伞,开始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三是学习上重专业知识轻自我修养提升。有些学生党员一味埋头学习专业知识,不注重自身党的有关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的人和事的关心减少了,这样使自己周围缺少朋友。专业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自身修养提升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获得幸福感的终极法宝。

(二)党组织生活单一,流于形式

在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党组织按照党内的明确的规定,开展如“三会一课”制度、公开进行民主评议、为每位党员配备培养联系人、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等,真正做到将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认真落到实处,让每一位正式的党员也有一直接受教育的机会,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些党组织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上缺乏创新,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习惯于念念报纸、读读文件、看看电教片、传达上级讲话,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一些基层党组织甚至对政治生活涵盖的范围缺乏足够认识,狭隘地认为党内生活仅限于“三会一课”,而且其组织的“三会一课”也多流于形式。

二、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高校大学生党员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支部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两方面发现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做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改善提供基础。

(一)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原因

在校大学生党员身负两种角色,一是学校学生,二是党组织的一员。但他们常常关注的事自己的发展,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角度上,换句话说,就是常以“学生”自处,在待人接物上,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在新时期下,学生党员接收到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个性需求趋向于多样化,为深入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及政治素养增加了难度。学生党员往往缺少主体意识,仅限于完成党交给自己的工作,没有把自己看做是党组织生活中的主人。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迅速增加和支部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主动要求入党的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的难度逐渐加强,教育的广度及深度有待加强。由于学校的党组织缺乏物资、资金及人才,基层组织难以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及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情况。组织的宣传和管理不到位,缺乏有特色的、创新性的党性活动,在校内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党务知识了解不深,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党员和党支部的教育管理。学生党支部成员间的交流不深,支部压力巨大,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的措施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养,锻炼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党员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也应结合党的理论,以此为指导,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风”建设。针对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发现原因、分析原因并基于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了以下对策:

(一)完善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应该从入口开始把关,从推优开始,紧抓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党的有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入党,做到各个阶段都有高素养的正式党员跟进,对要入党的学生进行考察,不仅要有书面的党知识的考察,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考察。期间,若出现不合格者,及时做出处理,例如延期发展或不予以发展,真正做到每一个入党的学生都能从思想上入党,做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在选择学生上党课时,可以将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优异或是学生干部优先考虑,提高党课的面授效果。党课的上课内容应以常识性的知识为主,增加学生党内知识量的储备,确保授课质量,进一步保证学生党员在普通学生中的优良形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工作中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大学生党员参与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党员间的交流学习工作,倡导学生利用党的理论知识在生活实际运用中进行分析研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增进理解。在校内,团支部和学生社团是良好的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平台。在这里开展工作,不仅能是党员的沟通协调能力,甚至党支部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参与学院、系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绕过他们时刻接受来自广大群众的检验、监督,时刻检验自己,不定期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通过带动促进,让他们带动其他部门,进而达到一起进步的效果。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优秀党员的摇篮。面对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党员群体,结合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端的交流平台,创新党的理论知识和党内活动的形式,这将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将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落到实处,进而在整个校园中刮起一股新的风潮。努力开展好群众的教育管理活动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工作,这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也同样适用。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党员思想的先进性,树立以为中华崛起为时代己任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输送好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练崇潮.怎样把好学生党员质量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伍处文.深入开展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6):1.

[3]陈健.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06(1).

[4]周慧如.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J].工会论坛,2008(5).

到20世纪90年代,资源耗竭、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挡在了各国的发展道路上,于是各国便开始寻找一种不损害生态和谐和社会公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此,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就成为中国理论界极其关注的热点,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又强调经济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伦理化.传统的以追求财富总量为目标的发展实践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社会繁荣,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问题.而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社会——自然之间复杂的联系和深邃的关系内涵,它的理论形成和发展体现着人类价值观、发展观的反思、变革、重建. 2.可持续发展鼓励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决不意味着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强调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它意味着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改善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提高总要素生产率,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道路,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方面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它要求人类在经济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追求的公平不仅指本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且指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它要求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的同时,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在自然资源不断消耗的条件下,用其他形式财富代替自然资本,并在时间推移的长河中使我们的后代维持可接受的、至少是不下降的福利水平.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表现为水污染、酸雨、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的估算,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以快速发展的1993年为例,当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为1085亿元. 2.资源短缺和浪费巨大.中国的人均资源极为短缺,但在短缺的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资源浪费严重,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 3.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西部地区经济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倚重,不仅使其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而月.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有: (1)可持续发展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理论到战略的形成,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从实践效果看,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从政府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虽然被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但它在发展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不够明确. 在中长期计划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往往被作为与经济发展战略平行的社会发展领域的发展战略来看待,其内容都只是涉及人口控制、社会发展、医疗保健、资源环境等;从公众角度看,虽然近几年环境意识有所觉醒,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全国公众心目中相当淡薄.他们片面强调消费水平中的物质含量,没有积极参与到有关影响他们环境利益的决策过程中.这样必然导致政府片面的追求GDP数量的增加而忽视发展质量的改善,同时无视公众与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企业在利润极大化机制的驱动下,不可能主动将生产所带来的环境代价纳入成本核算中,导致大量无需支付治理成本的废弃物的产生,整个社会的公共环境质量受到严重破坏. (2)制度缺陷导致市场失灵.表现为: 首先,清晰的产权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然而,臭氧层、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等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其产权难以界定或界定的成本很高,这将会导致所有人都可以在无需付费的情况下自由享用和无节制地争夺稀缺的环境资源,其结果是造成环境资源的过度浪费,甚至枯竭. 其次,相当一部分资源的产权是无归属的,在产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其资源使用的负外部效应几乎是毫无约束地向自然圈扩散,从而形成“公地的悲剧”的演化过程;单个经济主体不考虑资源使用的社会成本,而只是以自身的成本收益去衡量是否继续投资,由于大部分外部效应是由其他个体承担,故其生产成本相对较小.在这种成本收益关系下,该厂商会尽可能加大使用资源的力度,而不去理会整个社会的收益已远远小于成本.这种个体最优决策和社会整体最优决策的矛盾,使这些资源的使用难以保持可持续性. 最后,现行资源价格机制的缺陷,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由于传统习惯、信息不通畅及政府对经济活动强制性干预等原因,资源的价格不能正常地反映生产成本. (3)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机制的缺陷.首先,在决策机制上缺乏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由多个部门联合抓,但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环保部门地位偏低.而且部门和地方的“条块”分割使发展经济的决策往往缺乏综合、长远的考虑,跨行业和地区的问题经常被搁置.其次,在控制机制上,“政绩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冲突.在我国,用“政绩”尤其是经济增长指标来考核各级干部的制度非常普遍.为体现“政绩”各级干部在任期内都把GDP增长放在第一位,而生态环境往往成为政绩攀比的牺牲品.最后可持续发展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不明,动力机制难以建立.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建立绿色GDP指标的关键在于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从近年来各国实践经验看,自然资源和环境核算大体包括四方面内容: (1)人们对资源破坏(掠夺式开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为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所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或开支; (3)由于过度采掘和大量消耗,导致资源衰竭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4)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社会负效应.实行绿色 GDP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进社会福利.同时采用绿色GDP这一总量指标,也有助于更实际的测算一国或地区的生产能力. 2.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凋发展.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治理技术为基础,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因此,我国必须把技术创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1)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各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运用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予以扶持.企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我国大多数企业从根本上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或苦于技术创新资金的短缺而只能维持现状,放弃技术创新这个具有正外部性效应的选择.因此,政府应对主动开发应用无害生态环境技术的企业通过财政贴补和税收支出等手段,予以政策上的扶持. 3.进行体制创新,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发挥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综合调控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进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部门协调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形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权利和义务,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重视地方政府参与可持续发展宏观决策.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宣传和组织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拓宽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渠道. (2)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灵活配置环境资源、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具有独特效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要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积极培育环境资源市场,建立合理的环境与资源价格体系,合理运用金融、财政、价格等手段进行环境管理,从经济利益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进行价格改革,取消扭曲资源价格的补贴,减少资源利用上的浪费. 4.不断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完善各种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排他性产权,克服共有资源造成的“公地的悲剧”.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其中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这一束权利可以结合于同一产权主体,也可在不同的主体间分割.根据这一思路,凡是能够私有的资源可以采取私有途径,对一些必须由国家所有的资源,可将其占有和支配权明晰给地方政府、企业和集体,由此形成明晰的排他性权利.实施这一产权明晰的结果可以保证对资源滥用的克制,从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在利益分配上应倾向于产权所有者,对产权所有者过于苛刻的利益分配会导致过度开发资源来维持当前生产、生活,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再生. (3)创造一种有效执行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度环境,实现资源的跨期优化配置. 5.加强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建议. (1)拓宽环保资金筹措渠道,切实增加环保资金的财政投入.为此,要建立政府环保投资增长机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一定时期内政府环保投资占 GDP的比例或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明确规定环保投资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当然,在我国财力有限、财政支出刚性较强的情况下,要大幅度提高环保的财政支出尚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有必要寻求其他的资金筹措渠道.借鉴一些经济转型国家的做法,我们可考虑建立环保专项基金,有偿使用和滚动发展,基金主要来源是排污费、罚没收入等. (2)改革现行的环境收费制度.一要将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同时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提高税率,使其能够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实际价值.二要改革排污收费制度,改变目前的超标排污费制度为达标排污收费制度、超标排放加倍收费并予以处罚的制度. (3)适时开征环境税,用税收手段来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其目的在于减少环境中的污染,减少对能源、自然资源的使用,筹集资金用于环保行为,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措施有:开征新税种;对现行的税制进行调整(完善资源税制度、在现有的税种中增加环境保护条款). (4)财政应大力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一个正外部效应很大,具有公益事业性的“朝阳”产业,国家应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税收支出等手段,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6.应做好区域经济的政府协调工作.尽管市场协调能够推动各个区域效率的提高,但它无力克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是其功能的缺陷.因此,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就成为必然选择.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应该贯彻以下原则: (1)适度倾斜,即要有重点地改善生产力的布局.倾斜的重点可以随地区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而调整.现在东部地区已经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国家有必要及时调整倾斜政策,把投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着重改善中西部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 (2)优势互补.东部地区应发挥其区位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外资源与技术,扶持发展技术含量高、创汇高、附加价值大、能源与原材料消耗低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要立足资源开发,主要发展能源与原材料工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在重庆、西安、兰州等城市也应发展资源导向型的高技术产业,培育西部地区的增长极. (3)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协调,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因此,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这样,中西部地区就能通过市场交易把其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并形成其较强的对东部地区经济技术的吸纳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