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实验研究类论文正文部分

发布时间:

实验研究类论文正文部分

学年论文格式和要求 一、论文结构: 1,标题;2,作者姓名;3,中文摘要;4,关键词;5,正文; 6,注释及参考文献; 二、打印纸张规格:A4纸; 三、字体,字号 (1)论文标题:主标题――黑体,二号,居中;副标题――三号,仿宋; (2)摘要,关键词:小四号,楷体,左。

问题一:论文正文部分包括结束语吗 你埂的! 这个是可以肯定地说,包括的! 论文正文包括:摘要,绪论,各章节,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 只要是论文中你写的都是正文部分! 但是,论文字数的话,需要从绪论到结论为止! 望采纳! 问题二:科技论文一般包括哪些部分?其中,研究性论文的正文包括哪几部分 学年论文格式和要求 一、论文结构: 1,标题;2,作者姓名;3,中文摘要;4,关键词;5,正文; 6,注释及参考文献; 二、打印纸张规格:A4纸; 三、字体,字号 (1)论文标题:主标题黑体,二号,居中;副标题三号,仿宋; (2)摘要,关键词:小四号,楷体,左。 问题三:学术论文的正文包括那三部分 1.题目 要求简明扼要,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汉字。如有特殊要求,可加注副标题。 2.摘要 论文摘要应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应在300汉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对应。 3.关键词:从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或术语作为关键词。 4.目录:目录文字应简明扼要。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5.引言应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范围及应解决的问题。引言应简明扼要,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 6.正文 正文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一般由标题、文字、图、表格和公式等部分组成。该部分要运用各方面实验结果、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7.结束语 结束语应概括说明所进行工作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和特色,指出创新所在,并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特别是对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要着重指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结论要简单、明确,篇幅不宜过长。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正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及原话、主要数据等必须在正文后注明出处。 9.附录(可选) 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或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问题四:论文的正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5分 哪方面的? 问题五:写论文时 正文包括什么?? 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 问题六:论文分为哪几部分? 论文的写作 一 论文基本结构 国家标准局1987年颁布《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 1,一般格式: 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 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 ⑽ 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二 正文的基本构成 1,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 前置部分:题名 ,论文作者,摘要,关键词 主体部分:绪论(引言,导论,序论,引论)正文,结论,注释,参考文献,后记(致谢) 2,正文的基本构成:绪论,本论(直线推论) 结论 (并列分论) ⑵ 提纲项目: 题目 基本论点 内容纲要 一,大项目(上位论点,大段段旨) 一,中项目(下位论点,段旨) ① 小项目(段中心,一个材料) 标题写法:简洁,扼要,别人不易误解 句子写法:具体,明确 3,论文提纲编写 ⑴ 论文写作设计图:(三级标目) 一, 二, 一 三, 二 1. 三 2. 3. 4,执笔顺序与起草方法 ⑴ 顺序 自然顺序:结论―本论―结论 颠倒顺序:本论―结论―结论 ⑵ 方法(初稿)一气呵成;分部写成. 5,学术论文的构段 ⑴ 统一,完整的规范段(另兼义段,不完整段) ⑵ 段首和段尾主句显示段旨.(也有段中或兼置首尾) ⑶ 容量运当,一般长段较多 问题七:论文里正文一级标题,正文二级标题指什么啊? 通常一个内容比较多的文档,比如教科书,需要设置篇、章、节、小节之类的标题,第一级标题就是“篇”这个级别的标题,第二、第三...依此类推。按照这样编辑,便于查找、阅读。 问题八:毕业论文分哪几部分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问题九:毕业论文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啊?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特制定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一、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填写与打印: 毕业设计(论文)统一使用学校印制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评语、毕业设计(论文)封面、毕业设计(论文)用纸。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评语按要求认真填写,字体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手写一律用黑或蓝黑墨水。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 签字,经院长(系主任)签字后发出。毕业论文(设计)必须用仿宋体打印于学校统一的毕业论文专用纸上。 二、论文撰写主要格式及要求: 1、标题: 论文题目--黑体小二 2、中英文摘要:(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摘要字样--加粗仿宋体小三号 摘要正文--仿宋小四 关键词--加粗仿宋小四 3、论文正文: (1)论文正文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 (2)论文正文打印要求: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加粗仿宋体字 第二层次(节)题序和标题用四号加粗仿宋体字 第三层次(条)题序和标题用小四号加粗仿宋体字 正文用仿宋体小四号(英文用新罗马体12号) (3)论文页面设置注意装订线,页码一律用小5号字标明;正文采用单倍行距,标准字符间距。 三、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1、标题: 标题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标题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 2、论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 论文摘要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在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以250个左右实词为宜。 设计总说明主要介绍设计任务来源、设计标准、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资料,中文字数要在1500~2000字以内,外文字数以1000个左右实词为宜。 3、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一、……、1、……、(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4、正文: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包括: (1)选题背景:说明本设计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 (2)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 (3)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指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4)结果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 (5)结论或总结: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结论要写得概括、简短。 5、谢辞: 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6、参考文献与附录: 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可向读者提供的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一般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宜过多,但应列入主要的文献可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在2篇以上。 附录是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

论文正文包括五部分:前言、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结果与分析、结论。

引言和结论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这部分的写作一般需要交代清楚文章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目的,可以对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结论作简要介绍,引言部分篇幅不宜过长,要开门见山,迅速入题,并且能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抓住读者,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结论是文章正文的结尾部分,这部分是全文的最终结论,是经过前述严密的证明和推论得出的结论,所以这部分也是归纳总结,要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不宜提出新观点,语言表达要简洁有力。

一篇完整优秀的毕业论文必然要具备以下的常规部分:前言、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结果与分析、结论。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论文需要作个性化的补充。写好一篇论文其实就是在讲好一个故事,讲好一个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的故事。每一个章节都有需要交代给读者需要的信息,章节间环环相扣,每一章既有前一站的佐证又是下一章的铺垫,环环相扣体现作者的论证逻辑。

实验研究类科技论文各部分的内容

科技论文一般包括以下9个部分:题名、论文作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论文正文的写作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具体要求有如下几点: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事实准确,数据准确,计算准确,语言准确;内容丰富,文字简练,避免重复、繁琐;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表达形式与内容相适应;不泄密,对需保密的资料应作技术处理。正文写作时主要注意下述2点:抓住基本观点。正文部分乃至整篇论文总是以作者的基本观点为轴线,要用材料(事实或数据说明观点,形成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观点不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或主观臆造的,正确的观点来自客观实际,来自对反映客观事物特征的材料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在基本观点上,对新发现的问题要详尽分析和阐述,若不能深入,也要严密论证,否则得不出正确的、有价值的结论,说服不了读者,更不会为读者所接受;而对一般性的问题只需作简明扼要的叙述,对与基本观点不相干的问题则完全不要费笔墨,哪怕只有一句一字。注重准确性,即科学性。对科学技术论文特别强调科学性,要贯串在论文的始终,正文部分对科学性的要求则更加突出。写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绝不能弄虚作假,也不能粗心大意。数据的采集、记录、整理、表达等都不应出现技术性错误。叙述事实,介绍情况,分析、论证和讨论问题时,遣词造句要准确,力求避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词不达意。给出的式子、数据、图表,以及文字、符号等都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任何细小的疏漏。7结论科技论文一般在正文后面要有结论。结论是实验、观测结果和理论分析的逻辑发展,是将实验、观测得到的数据、结果,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整篇论文的总论点。

科技论文正文包含:第一基础理论介绍,第二前人成果对比分析,第三自己成果的实现部分阐述,第四测试结果或者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基本上正文就包含这几个部分,其实科技论文比一般的社会科学类论文要好写一些,主要侧重在讲述实习过程,你可以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有很多关于论文方面的写作知识和教程,可以多学习下,对你论文科研有一定帮助的

怎么写作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由于学科、专业、涉及的课题和论述的题材不同,并没有统一的格式和写法。但不论是什么题目的科技论文,有一个醒目的标题很重要。由于标题是科技论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应简明扼要、突出主题,避免不必要的修饰语和谦逊词。一篇好的论文,立论与谋篇非常重要,即需要确立整篇科技论文的总论点(即主题)和分论点;安排好结构,组织好材料,并合理运用逻辑方法,通过论据来论证分论点和总论点,最后得出客观的结论;论文的组织也应在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和前后照应诸方面体现出结构的严密和思路的清晰。好的写作水平来自长期的锻炼和积累,但好的科技论文,首先要遵循科技论文写作的标准和规范。科技论文主要由前置部分(文章名、作者、单位、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附件(作者简介、外文简介等)构成。以下就科技论文写作中各主要构成部分应遵循的标准、规范及注意事项作简要介绍。1 摘要及关键词1.1的摘要摘要的主要功能是:使读者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为科技情报人员和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避免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可以这么说,摘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利用情况和期刊的知名度。1.1.1 摘要分类(写法)(1)报道性摘要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摘要,相当于简介。一般用来反映科技论文的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与结论,在有限的字数(300字左右)内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该研究的创新之处。(2)指示性摘要指明一次文献的论题及取得的成果的性质和水平,其目的是使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可用此类摘要(100字左右)。(3)报道 指示性摘要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以200字左右为宜。1.1.2 编写注意事项(1)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 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慎用长句。(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摘要中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其中的缩略语、略称、代号,除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1.2 关键词关键词是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从其题目名、层次标题和正文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论点、技术关键点等的词或词组。关键词选用得是否恰当关系到该文被检索、引用的概率及该文成果或技术的推广和利用率。每篇论文应选出3~8个关键词。2引言部分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工作的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简洁预示本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但不必展开讨论。技改类论文可通过简单介绍改造前的状况及为什么要改造等引出具体的改造内容;经验总结类论文可在引言部分简单介绍技术概况和所做的工作,为正文部分的具体介绍作铺垫。因此,作为引言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引言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也不应是摘要的注释,一般应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结论中应有解答;简短的引言最好不要分段论述,不要有插图、列表和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3 正文部分正文的论述方式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有关各方面作综合的论述;另一种是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按研究内容的实际情况划分为几个阶段,再对各阶段的成果依次进行论述。由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不同,具体的改造或经验的不同, 对正文的写作和编排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正文一般应包括研究的对象、方法、结果和讨论这几个部分。正文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应尽量利用事实和数据说理。凡是用简要语言能够讲述清楚的内容,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可用图或表来说明,图或表要具有自明性,即图表本身给出的信息就能表达清楚要说明的问题,避免用图和表重复反映文字叙述中相同的数据和内容。引用的资料,尤其是引用他人的成果应注明出处。切忌用教科书式的方法撰写科技论文,对已有的知识避免重复论证和描述,尽量采用标注参考文献的方法;对用到的某些数学辅助手段,应防止过分注意细节的数学推演,必要时可采用附录的形式供读者选阅。正文中涉及到量和单位、插图、表格、数学式、化学式、数字用法、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参考文献等,都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要求。文中插图应明确指明是剖面图、示意图、简图或准确图名;变量的量符号用斜体,所有计量单位用正体。目前科技论文文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包括:专业术语使用不当,如电流还在用电流强度、比热容还在用已过时的比热等;单位不正确,如压力现在国标要求统一用Pa、kPa或MPa,不能再用mmHg、mmH2O、kgf/cm2,热能只能用J、kJ、MJ等。这些在撰写科技论文时都应注意。4 结论部分结论(或讨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尽管多数科技论文的作者都采用结论的方式作结束,并通过它传达自已欲向读者表述的主要意向, 但它并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在文中不可能明显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结论不应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它应以正文中的实验或考察得到的现象、数据的阐述为依据,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以下内容:(1) 由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2) 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3) 与先前已发表过的(包括他人和作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4) 本论文在理论上和实用上的意义及价值;(5) 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5 参考文献部分参考文献是作者为表明自己的论据、数据、方法等出处而提供给读者参阅、查找而直接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具体著录格式参见GB7714287)。著录参考文献有5个方面的作用:(1)可以反映著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著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科技论文的起点和深度;(2)能方便地把论著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3)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资料,以对科技论文中的引言有更详尽的了解;(4)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5)有助于科技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6 结束语以上对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结构、要求及为什么有这些要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希望能有助于科技人员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规范将自己的知识、成果或经验以论文的形式著录出来并得到发表,使自己的成绩得到业界的承认和/或推广应用。

科技小论文1、标题?科技论文标题选择与确定问题,除了遵循前述的方法外,其标题应尽量少用副标题。同时,这种标题不能用艺术加工过的文学语言,更不得用口号式的标题。它最基本的要求是醒目、能鲜明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题,以便引起读者关注。科技论文标题还要避免使用符号和特殊术语,应该使用一般常用的通俗化的词语,以使本学科专家或同行一看便知,而且外学科的人员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群众也能理解,这才有利于交流与传播。? 2、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该项主要体现论文作者的文责自负的精神,记录了作者辛勤劳动及其对人类科学技术事业所做出的奉献。因此,发表论文必签署作者姓名。署名时,可用集体名称,或用个人名义。个人署名只用真实姓名,切不可使用笔名,别名。并写明工作单位和住址。以便联系。?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趋于综合化、社会化,需要较多人员参加研究,署名时,可按其贡献大小,排序署名。只参加某部分,某一实验及对研究工作给以支助的人,不再署名,可在致谢中写明。?3、摘要?摘要又称提要,一般论文的前面都有摘要。设立该项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概略了解论文的内容,以便确定是否阅读全文、或其中一部分,同时也是为了方便科技信息人员编文摘和索引检索工具。摘要是论文的基本思想的缩影,虽然放在前面,但它是在全文完稿后才撰写的。有时,为了国际学术交流,还要把中文摘要译成英文或其他文种。其摘要所撰写内容大体如下:? (1)本课题研究范围,目的以及在该学科中所占的位置。 (2)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3)主要成果及其实用价值。? (4)主要结论? 文摘撰写要求是:准确而高度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不作评价。文字要求精炼、明白,用字严格推敲。文摘内容中一般不举例证,不讲过程,不做工作对比,不用图、图解、简表、化学结构式等,只用标准科学命名,术语、惯用缩写、符号。其字数一般不超过正文的5%近年来,为了便于制作索引和电子计算机检索,要求在摘要之后提出本篇论文的关键词(或主题词),以供检索之用。?4、引言?引言是一篇科技论文的开场白,它写在正文之前。每篇论文引言,主要用以说明论文主题,总纲。常见的引言包括下述内容:? (1)课题的提出背景、性质范围、研究目的及其重要性。 (2)前人研究经过、成果、问题及其评价。? (3)概述达到理想答案的方法。? 引言一般不分段落,若论文内容较长、涉及面较广,可按上述三个内容分成三个段落。引言里,作者不应表示谦意,也不能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对论文评价,应让读者去作。 5、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占全篇幅的绝大部分。论文的创造性主要通过本部分表达出来,同时,也反映出论文的学术水平。写好正文要有材料、内容,然后有概念、判断、推理、最终形成观点,也就是说,都应该按照逻辑思维规律来安排组织结构。这样就能顺理成章。正文一般由以下各部分构成: (1)研究或实验目的? (2)实验材料(设备)和方法? 科研课题从开始到成果的全过程,都要运用实验材料、设备以及观察方法。因此,应将选用的材料(包括原料、材料、样品,添加物和试剂等)、设备和实验(观测)的方法,加以说明,以便他人据此重复验证。说明时,如果采用通用材料,设备和通用方法,只需简单提及。如果采用又有改进的特殊材料和实验方法,就应较详细的加以说明。如果文章在国外期刊上刊载,便于对外交流,就需要标明材料成分,对照外标号做相应的说明。

实验性研究论文有哪些部分

论文基本结构 国家标准局1987年颁布《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 1,一般格式: 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 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⑽ 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二 正文的基本构成 1,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 前置部分:题名 ,论文作者,摘要,关键词 主体部分:绪论(引言,导论,序论,引论)正文,结论,注释,参考文献,后记(致谢) 2,正文的基本构成:绪论,本论(直线推论) 结论 (并列分论) ⑵ 提纲项目: 题目 基本论点 内容纲要 一,大项目(上位论点,大段段旨) 一,中项目(下位论点,段旨) ① 小项目(段中心,一个材料) 标题写法:简洁,扼要,别人不易误解 句子写法:具体,明确 3,论文提纲编写 ⑴ 论文写作设计图:(三级标目) 一, 二, 一 三, 二 1. 三 2. 3. 4,执笔顺序与起草方法 ⑴ 顺序 自然顺序:结论—本论—结论 颠倒顺序:本论—结论—结论 ⑵ 方法(初稿)一气呵成;分部写成. 5,学术论文的构段 ⑴ 统一,完整的规范段(另兼义段,不完整段) ⑵ 段首和段尾主句显示段旨.(也有段中或兼置首尾) ⑶ 容量运当,一般长段较多 6,表达: ⑴ 明确的观点; ⑵ 结构讲究方法; ⑶ 明快地叙述. 7,修改:整体着眼,大处入手.先整体,后局部;先观点,后材料;先编章,后语句 8,引文和加注 ⑴ 引文:尽量少引,不可断章取义,考虑读者是不理解,引文与解说要界限分明,核对无误,未正式公布材料一般不得引用.网上发布的材料不宜引用. ⑵ 加注:段中注(夹注)脚注,章,节附注 ,尾注 引文要加注码,一般用①②③,如注释很少也可加"*"(星号). ⑶ 注释体例 目的: 1,是为了满足读者查证,检索的实际需要 2,是规范的学术研究所必须的"附件",它显示着一个学术成果的视野,质量,水准,趣味等诸多方面 3,对待注释的态度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诸如引用他人观点或语句不作注释或在注释中不客观,翔实地注明真实出处,将第二手材料说成第一手材料等等,均有违学术道德. 2,注释的格式 I.中文注释 A.引用专著 说明:(1)作者姓名后不加冒号或逗事情,直接跟加书名号的书名; (2)引用著作为译著的必须注出译者的名字,一般情况下在书名后和出版地点前; (3)如作者不限一人,作者姓名间以顿号分开;如作者为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个作者姓名,在后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这两点也适用于译者; (4)如书名中有副标题,以破折号与标题隔开,如:《波佩的面纱——日内瓦学科派文论选》; (5)如所引著作系多卷本,卷数直接置于书号名之后,中间不再加逗号,也可以卷数加括号内的形式表示 (6)如出版者名字中已包含了出版地,则不必另注明出版地B.引用编著 说明:(1)在编者姓名之后必须根据原信息准确地注明"编","主编","编选"等. C.引用文集或刊物,报纸文章 (7)出版年代后不加"版"字; (8)引文页码应力求准确,如引文跨越了两页,需注明II.外文注释 引用如系外文的论著,均应给出原著的版权信息,无须译为中文,以便读者查找原文. A.引用专著 说明:(1)作者与书名间加逗号;(2)书名须用袋子斜体,不用书名号;(3)] 书名中的正副标题间以冒号或逗号隔开,不用破折号;(4)如所引著作为译著需注明译者. B.引用编著 C.引用文集或刊物文章 D.引用报纸文章

IMRAD或IMRAD,导言,方法,结果和讨论,是一种常见的组织结构(文档格式)。IMRaD 是原始研究类型科学期刊文章结构的最突出规范。

作为学术期刊的标准格式

自 20 世纪上半叶以来, 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采用 IMRAD 格式。IMRAD 结构已经开始主导科学领域的学术写作,尤其是在经验生物医学领域。大多数公共卫生期刊文章的结构都反映了这一趋势。

尽管 IMRAD 结构起源于经验科学,但它现在也经常出现在广泛学科的学术期刊上. 许多科学期刊现在不仅更喜欢这种结构,而且还在给作者的说明中使用 IMRAD 首字母缩略词作为指导工具,建议使用四个术语作为主要标题。

例如,在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以前称为温哥华指南)发布的《提交给生物医学期刊的稿件的统一要求》中明确推荐:

观察性和实验性文章的文本通常(但不一定)分为以下部分:介绍、方法、结果和讨论。这种所谓的“IMRAD”结构并不是一种随意的出版格式,而是科学发现过程的直接反映。

长篇文章可能需要在某些部分(尤其是结果和讨论)中使用副标题来阐明其内容。其他类型的文章,例如案例报告、评论和社论,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格式。

优点

IMRAD 结构已被证明是成功的,因为它有助于文献回顾,使读者能够更快地浏览文章以找到与其目的相关的材料。

但是 IMRAD 的整齐顺序很少与所呈现的研究的事件或想法的实际顺序相对应;IMRAD 结构有效地支持重新排序,消除不必要的细节,并允许读者评估相关和重要信息的有序且无噪音的呈现。

通过以理想的顺序总结研究过程,没有不必要的细节,它可以向读者清晰、合乎逻辑地呈现最相关的信息。

论文的写作一论文基本结构国家标准局1987年颁布《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1,一般格式:⑴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⑵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①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⑶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⑷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⑸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⑹正文⑺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⑻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⑼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⑽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二正文的基本构成1,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前置部分:题名,论文作者,摘要,关键词主体部分:绪论(引言,导论,序论,引论)正文,结论,注释,参考文献,后记(致谢)2,正文的基本构成:绪论,本论(直线推论)结论(并列分论)⑵提纲项目: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一,大项目(上位论点,大段段旨)一,中项目(下位论点,段旨)①小项目(段中心,一个材料)标题写法:简洁,扼要,别人不易误解句子写法:具体,明确3,论文提纲编写⑴论文写作设计图:(三级标目)一,二,一三,二1.三2.3.4,执笔顺序与起草方法⑴顺序自然顺序:结论-本论-结论颠倒顺序:本论-结论-结论⑵方法(初稿)一气呵成;分部写成.5,学术论文的构段⑴统一,完整的规范段(另兼义段,不完整段)⑵段首和段尾主句显示段旨.(也有段中或兼置首尾)⑶容量运当,一般长段较多

1、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2、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设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3、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4、关键词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5、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功能就是:展开论题,分析论证。正文的内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证,揭示出各专业领域客观事物内部错综复杂的联系及其规律性。

正文撰写的内容反映出文章的逻辑思维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论文的可理解性和论证的说服力。正文撰写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备充分,思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

6、结论

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

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资料)附在论文的后面,较多的应加页列出,至少要离开文末四行。书写论文引用的文献资料方式,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直接引用原文,需要加上引号;间接引用,只是转述大意,又称意引,不加引号。对于引用的文章内容,要忠实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不能前后矛盾,牵强附会;论文写作中,作者应表明对引文的观点,立场即称赞或反对的态度。

8、致谢

按照GB7713-87的规定,致谢语句可以放在正文后,体现对下列方面致谢: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和支持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

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其他应感谢的组织和人。在我们的毕业论文中的致谢里主要感谢导师和对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9、附录

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附录中。例如问卷调查原件、数据、图表及其说明等。

论文种类:

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

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

2、论辩型

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

3、综述型

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

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

正交实验研究论文

(数据挖掘)上有很多文献是处理数据的,你去找些资料参考下

周中1 傅鹤林1 刘宝琛1 谭捍华2 龙万学2 罗强2

(1.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2.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 土石混合体作为土和石块的介质耦合体,具有非均质性、非连续性及试样的难以采集性等独特的性质,从而给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土石混合体属于典型的多孔介质,其渗透特性与颗粒的大小、孔隙比及颗粒形状关系密切。本文采用室内正交实验,利用自制的常水头渗透仪,研究了砾石含量、孔隙比和颗粒形状三个因素在不同水平下对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三种因素对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的影响顺序及各因素的显著性水平。提出了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计算公式,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了计算公式的正确性,为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的理论计算提供了一个简明有用的计算工具。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多孔介质 渗透性能 计算公式 正交试验

土石混合体一般由作为骨料的砾石或块石与作为充填料的粘土或砂组成,是介于土体与岩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地质体,是土和石块的介质耦合体[1]。因为土石混合体具有物质组成的复杂性、结构分布的不规则性以及试样的难以采集性等独特的性质,从而给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目前人们对于它的研究仍处于探索之中[2]。渗透与强度和变形特性,都是土力学中所要研究的主要力学性质,其在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的作用[3]。土石混合体属于典型的非均质多孔介质[4],其渗透特性与颗粒的大小、颗粒组成、孔隙比及颗粒形状关系密切。土的渗透系数可以通过室内试验由达西定理计算得出,然而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系数却难以确定,主要原因是:取样困难;难以进行常规的渗透试验;大尺度的渗透试验不仅造价高准确性差,而且试验结果离散度大,难以掌握其规律性。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对土石混合体渗透性能进行研究的资料,现有研究成果局限于利用物理和数值模拟试验对其变形和力学性质进行研究,而对渗透性还未涉及。因此,能够求出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的计算公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本文研究土石混合体中砾石含量、孔隙比(压实度)和颗粒形状三个因素在不同水平下对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系数的影响,找出三因素与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计算公式。

1 土石混合体渗透性能的正交试验

1.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在室内试验中考虑砾石含量、孔隙比(压实度)和颗粒形状三个因素对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的影响,就每种因素拟考虑3个水平。对于这种3因素3水平的试验,如果考虑每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对基材的影响,则根据组合可得有33组试验,这对人力、物力与时间来说都是一种浪费,因此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来研究这一问题更为合理。本试验所选取的正交表为L9(34),考虑试验误差的影响,但不考虑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即假定他们之间相互没有影响)。共需9组试验,每组作平行试验3次,共27次渗透试验。本试验中采用的因素与对应的水平数如表1所示,其中粗粒形状分为球形体、六面体和三棱锥3个水平,分别由卵石、强风化石块和新打碎的碎石来近似替代。

表1 正交试验的因素水平

1.2 试样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试验所取土样为正在修建的上瑞高速公路贵州段晴隆隧道出口处典型性土石混合体,其天然状态土的物理指标及颗粒级配曲线见表2和图1。由图1可知现场取回土样的不均匀系数Cu为12.31,说明土样中包含的粒径级数较多,粗细粒径之间差别较大,颗粒级配曲线的曲率系数Cc为1.59,级配优良。

表2 天然状态土的基本物理指标

图1 天然状态土的颗粒级配曲线

1.3 大型渗透仪的研制

《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规定粗粒土的室内渗透系数需由常水头渗透仪测试,国内常用的常水头渗透仪是70型渗透仪。70型渗透仪的筒身内径为9.44cm,试验材料的最大粒径为2cm,规范[5]要求筒身内径应为最大粒径的8~10倍,因此70型渗透仪的筒身内径过小,有必要研制大尺寸的渗透仪。自制渗透仪的内径和试样高度至少应为最大颗粒粒径的8倍,即至少应为16cm,另外,考虑到边界效应,试样的上下两头分别增加2cm,因此,自制渗透仪的内径和试样高分别取为16cm和20cm。考虑到土石混合体的渗透性较强,选取进排水管的口径为2cm。自制的大型常水头渗透仪的如图2 和图3所示。

图2 常水头渗透仪示意图

数据单位为cm

图3 自制渗透仪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试验结果

按正交试验表L9(34)的安排,共需作9组试验,每组试验作平行试验3次,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并乘以温度校正系数 ,即可求出每组试验20℃时的渗透系数,渗透系数的测量结果见表3。

表3 渗透试验测定结果

续表

2.2 试验分析

运用正交试验的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分析各因素对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影响的主次顺序,绘出因素水平影响趋势图,求出各因素的显著性水平。

2.2.1 直观分析

对试验所得的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系数进行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并画出各因素的水平影响趋势图。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表见表4,3个因素与渗透系数的关系见图4。

表4 极差分析表

图4 各因素与渗透系数的关系

A—砾石含量;B—孔隙比;C—粗粒形状

由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表可以看出,对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影响的主次顺序为A→B→C,即砾石含量→孔隙比→颗粒形状。由各因素与渗透系数的关系图可以看出砾石含量越多渗透系数越大,孔隙比越大渗透系数越大,颗粒磨圆度越大渗透系数越小。在路基工程及大坝工程中,可以通过调节粗颗粒的含量、压实度及颗粒形状以获得工程所需的渗透系数。

2.2.2 方差分析

为了确定因素各水平对应的试验结果的差异是由因素水平不同引起的,还是由试验误差引起的,并对影响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的各因素的显著性水平给予精确的数量评估,需采用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方差分析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1)因素各水平对应的试验结果的差异是由因素水平不同引起的,而不是由试验误差引起的;

(2)砾石含量对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的影响高度显著,孔隙比对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的影响显著,颗粒形状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的影响不显著。

3 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

3.1 渗透系数与砾石含量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系数与颗粒的大小及级配有关,本文选择等效粒径d20和曲率系数Cc来表示土的颗粒大小和颗粒级配,原因是文献[3]认为等效粒径d20比其他粒径特征系数更能准确地表示颗粒的大小,而与颗粒级配有关的系数是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不均匀系数Cu只反映土粒组成的离散程度,曲率系数Cc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颗粒组成曲线的特性,因而曲率系数Cc更适合于评价土的颗粒级配。不同砾石含量的颗粒级配曲线如图5所示。由图5可以求出各曲线的粒径特征系数,见表6。

图5 试样的颗粒级配曲线

表6 不同粗粒含量时的粒径特征

由图6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系数k与函数f(d20,Cc)呈线性关系,其中 。

图6 k20-f(d20,Cc)关系曲线

3.2 渗透系数与密实度之间的关系

由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可知,孔隙率e对渗透系数的影响虽不如粗粒含量大,但也是很显著的。在其他条件相同时,k与 呈线性关系,如图7所示。

土石混合体

3.3 渗透系数与颗粒形状之间的关系

狄凯尔与海阿特(Tikell and Hiatt)于1938年探讨了颗粒的“棱角性”与“圆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并指出颗粒的棱角性越大,渗透系数越大[6]。由正交试验分析表可知Cs1∶Cs2∶Cs3=0.9∶1∶1.2,并且将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当形状系数Cs1=0.18,Cs2=0.2,Cs3=0.24时与试验结果最为接近,此结论与卡门(Carmen)的研究成果[7]相近。

3.4 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系数

由以上分析可知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系数与颗粒大小、颗粒级配、颗粒形状及孔隙比有关,同时渗透流体对渗透性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受液体的动力粘滞度η的影响,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渗透系数k 与g/η 成正比[3,4,7]。因此,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系数计算公式为

土石混合体

式中:k为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系数,cm/s;Cs为颗粒的形状系数,m-3;d20为等效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重占总土重的20%,m;Cc为颗粒级配曲率系数, ;e为孔隙比;g为重力加速度,9.8 N;η 为液体的动力粘滞度,kPa · s(10-6),η20=1.01×10-6kPa·s。

由公式(1)计算出20℃时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系数k20列于表7。与其他物理力学参数相比,土石混合体的渗透性变化范围要大得多。同时,受宏观构造和微观结构复杂性的影响,其渗透性具有高度的不均匀性[8]。为进一步验证公式(1)的正确性,将实测值与由公式(1)得出的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见图8。由图8可知由公式(1)计算出的渗透系数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9组试样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1%,这对于离散性很强的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系数来说已经具有足够的精确性。

表7 计算值与实测值对应关系

图8 计算值与实测值关系

4 结论

(1)通过正交试验获取了砾石含量、孔隙比和颗粒形状对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影响的主次顺序,并得出各因素的显著性水平,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调整土石混合体的砾石含量、孔隙比(压实度)和颗粒形状,以达到控制其渗透能力的目的。

(2)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系数与等效粒径d20和曲率系数Cc组成的函数 成正比,并与孔隙比函数 成正比。

(3)提出了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的计算公式,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了计算公式的正确性,为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的定量预测提供了一个简明有用的计算工具。

参考文献

[1]油新华.土石混合体随机结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1:1~18

[2]油新华,汤劲松.土石混合体野外水平推剪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10):1537~1540,60~129

[3]刘杰.土的渗透稳定与渗流控制.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1~20

[4]薛定谔A E.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物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141~17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114~120

[6] Tickell FG,Hiatt WN.Effect of angularity of grains o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unconsolidated sands.AAPG Bulletin,1938,22(9):1272~1274

[7]黄文熙.土的工程性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60~129

[8]邱贤德,阎宗岭,刘立等.堆石体粒径特征对其渗透性的影响.岩土力学,2004,25(6):950~954

正交试验设计法,就是使用已经造好了的表格--正交表--来安排试验并进行资料分析的一种方法。它简单易行,计算表格化,使用者能够迅速掌握。下边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正交试验设计法的基本思想。 [例1]为提高某化工产品的转化率,选择了三个有关因素进行条件试验,反应温度(A),反应时间(B),用碱量(C),并确定了它们的试验范围: A:80-90℃ B:90-150分钟 C:5-7% 试验目的是搞清楚因子A、B、C对转化率有什么影响,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从而确定最适生产条件,即温度、时间及用碱量各为多少才能使转化率高。试制定试验方案。 这里,对因子A,在试验范围内选了三个水平;因子B和C也都取三个水平: A:A1=80℃,A2=85℃,A3=90℃ B:B1=90分,B2=120分,B3=150分 C:C1=5%,C2=6%,C3=7% 当然,在正交试验设计中,因子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而定量因子各水平间的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我的实验是三因素三水平,做正交的话就是9次实验(我做一次实验得出一组资料就是一个月啊)。 我看不少论文上都是分两大步骤: 一、正交设计 1、进行正交设计,设计出后续的实验方案。 2、根据正交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不写出过程,不做图表,因为各单因素的搭配是随机的,没法画曲线图分析),只给出结果。 3、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正交分析,得出各单因素的影响大小。 (在正交设计这部分,我就得做九个实验啊) 二、单因素实验 对正交设计的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所补充的实验,这次所做的实验具有可比性,可以对单个因素影响效果做曲线图分析。 如此一来,那我的实验岂不是就做了两遍(虽然这两遍实验的控制因素水平可能不一样)。 做这么多实验就啥时候毕业呀。 我的问题是: 有人说先单因素方便确定正交设计的因素水平。 2 ,我不想做正交设计。想直接用简单比较法得出最优实验方案算了,不过这样做出的论文不够炫,感觉没有技术含量,和人家做正交设计的相比就差了一大截。 很是头疼,定不下来方案。希望各位走过路过的朋友帮帮忙,

正交试验设计(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又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据正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正交试验设计是分式析因设计的主要方法。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日本著名的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正交试验选择的水平组合列成表格,称为正交表。例如作一个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按全面实验要求,须进行3的3次方=27 种组合的实验,且尚未考虑每一组合的重复数。若按L9(3)3 正交表按排实验,只需作9 次,按L18(3)7 正交表进行18 次实验,显然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因而正交实验设计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汗,这里不能打出来正确的表达,反正学这个的都知道具体的写法) 正交表是一整套规则的设计表格,L 为正交表的代号,n 为试验的次数,t为水平数,c 为列数,也就是可能安排最多的因素个数。例如L9(34),它表示需作9次实验,最多可观察4 个因素,每个因素均为3 水平。一个正交表中也可以各列的水平数不相等,我们称它为混合型正交表,如L8(4×24) ,此表的5 列中有1 列为4 水平,4 列为2水平。根据正交表的资料结构看出,正交表是一个n 行c 列的表,其中第j 列由数码1,2,… Sj 组成,这些数码均各出现N/S 次,例如表11 中,第二列的数码个数为3,S=3 ,即由1、2、3 组成,各数码均出现N/3=9/3=3次。

正交实验设计 当析因设计要求的实验次数太多时,一个非常自然的想法就是从析因设计的水平组合中,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水平组合进行试验。因此就出现了分式析因设计(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s),但是对于试验设计知识较少的实际工作者来说,选择适当的分式析因设计还是比较困难的。 正交试验设计(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又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据正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正交试验设计是分式析因设计的主要方法。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日本著名的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正交试验选择的水平组合列成表格,称为正交表。例如作一个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按全面实验要求,须进行33=27种组合的实验,且尚未考虑每一组合的重复数。若按L9(3)3正交表按排实验,只需作9次,按L18(3)7正交表进行18次实验,显然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因而正交实验设计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1.正交表 正交表是一整套规则的设计表格,用 。L为正交表的代号,n为试验的次数,t为水平数,c为列数,也就是可能安排最多的因素个数。例如L9(34), (表11),它表示需作9次实验,最多可观察4个因素,每个因素均为3水平。一个正交表中也可以各列的水平数不相等,我们称它为混合型正交表,如L8(4×24) (表12),此表的5列中,有1列为4水平,4列为2水平。根据正交表的资料结构看出,正交表是一个n行c列的表,其中第j列由数码1,2,… Sj 组成,这些数码均各出现N/S 次,例如表11中,第二列的数码个数为3,S=3 ,即由1、2、3组成,各数码均出现 次。 正交表具有以下两项性质: (1)每一列中,不同的数字出现的次数相等。例如在两水平正交表中,任何一列都有数码“1”与“2”,且任何一列中它们出现的次数是相等的;如在三水平正交表中,任何一列都有“1”、“2”、“3”,且在任一列的出现数均相等。 (2)任意两列中数字的排列方式齐全而且均衡。例如在两水平正交表中,任何两列(同一横行内)有序对子共有4种:(1,1)、(1,2)、(2,1)、(2,2)。每种对数出现次数相等。在三水平情况下,任何两列(同一横行内)有序对共有9种,1.1、1.2、1.3、2.1、2.2、2.3、3.1、3.2、3.3,且每对出现数也均相等。 以上两点充分的体现了正交表的两大优越性,即“均匀分散性,整齐可比”。通俗的说,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与另一个因素各水平各碰一次,这就是正交性。 2. 互动作用表 每一张正交表后都附有相应的互动作用表,它是专门用来安排互动作用试验。表14就是L8(27)表的互动作用表。 安排互动作用的试验时,是将两个因素的互动作用当作一个新的因素,占用一列,为互动作用列,从表14中可查出L8(27)正交表中的任何两列的互动作用列。表中带( )的为主因素的列号,它与另一主因素的互动列为第一个列号从左向右,第二个列号顺次由下向上,二者相交的号为二者的互动作用列。例如将A因素排为第(1)列,B因素排为第(2)列,两数字相交为3,则第3列为A×B互动作用列。又如可以看到第4列与第6列的互动列是第2列,等等。 3.正交实验的表头设计 表头设计是正交设计的关键,它承担著将各因素及互动作用合理安排到正交表的各列中的重要任务,因此一个表头设计就是一个设计方案。 表头设计的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列数 根据试验目的,选择处理因素与不可忽略的互动作用,明确其共有多少个数,如果对研究中的某些问题尚不太了解,列可多一些,但一般不宜过多。当每个试验号无重复,只有1个试验资料时,可设2个或多个空白列,作为计算误差项之用。 (2)确定各因素的水平数 根据研究目的,一般二水平(有、无)可作因素筛选用;也可适用于试验次数少、分批进行的研究。三水平可观察变化趋势,选择最佳搭配;多水平能以一次满足试验要求。 (3)选定正交表 根据确定的列数(c)与水平数(t)选择相应的正交表。例如观察5个因素8个一级互动作用,留两个空白列,且每个因素取2水平,则适宜选L16(215)表。由于同水平的正交表有多个,如L8(27)、L12(211)、L16(215),一般只要表中列数比考虑需要观察的个数稍多一点即可,这样省工省时。 (4)表头安排 应优先考虑互动作用不可忽略的处理因素,按照不可混杂的原则,将它们及互动作用首先在表头排妥,而后再将剩余各因素任意安排在各列上。例如某专案考察4个因素A、B、C、D及A×B互动作用,各因素均为2水平,现选取L8(27)表,由于AB两因素需要观察其互动作用,故将二者优先安排在第1、2列,根据互动作用表查得A×B应排在第3列,于是C排在第4列,由于A×C互动在第5列,B×C互动作用在第6列,虽然未考查A×C与B×C,为避免混杂之嫌,D就排在第7列。

(5)组织实施方案 根据选定正交表中各因素占有列的水平数列,构成实施方案表,按实验号依次进行,共作n次实验,每次实验按表中横行的各水平组合进行。例如L9(34)表,若安排四个因素,第一次实验A、B、C、D四因素均取1水平,第二次实验A因素1水平,B、C、D取2水平,……第九次实验A、B因素取3水平,C因素取2水平,D因素取1水平。实验结果资料记录在该行的末尾。因此整个设计过程我们可用一句话归纳为:“因素顺序上列、水平对号入座,实验横著作”。 4.二水平有互动作用的正交实验设计与方差分析 例8 某研究室研究影响某试剂回收率的三个因素,包括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每个因素都为二水平,各因素及其水平见表16。选用L8(27)正交表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见表17。 首先计算Ij 与IIj ,Ij为第j列第1水平各试验结果取值之和,IIj为第j列第2水平各试验结果取值之和。然后进行方差分析。过程为: 求:总离差平方和 各列离差平方和 SSj= 本例各列离均差平方和见表10最底部一行。即各空列SSj之和。即误差平方和 自由度v为各列水平数减1,互动作用项的自由度为相交因素自由度的乘积。 分析结果见表18。 从表18看出,在α=0.05水准上,只有C因素与A×B互动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A因素影响最小,考虑到互动作用A×B的影响较大,且它们的二水平为优。在C2的情况下, 有B1A2和B1,A1两种组合状况下的回收率最高。考虑到B因素影响较A因素影响大些,而B中选B1为好,故选A2B1。这样最后决定最佳配方为A2B1C2,即80℃,反应时间2.5h,原料配比为1.2:1。 如果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在资料是只需要输入试验因素和实验结果的内容,互动作用界的内容不用输入,然后按照表头定义要分析的模型进行方差分析。

L44 正交实验表 所在列 1 2 3 4 因素 A B C D 实验01 1 1 1 1 实验02 1 2 2 2 实验03 1 3 3 3 实验04 1 4 4 4 实验05 2 1 2 3 实验06 2 2 1 4 实验07 2 3 4 1 实验08 2 4 3 2 实验09 3 1 3 4 实验10 3 2 4 3 实验11 3 3 1 2 实验12 3 4 2 1 实验13 4 1 4 2 实验14 4 2 3 1 实验15 4 3 2 4 实验16 4 4 1 3 L46 实验计划表 所在列 1 2 3 4 5 6 因素 A B C D E F 实验01 1 1 1 1 1 1 实验02 1 2 2 2 2 2 实验03 1 3 3 3 3 3 实验04 1 4 4 4 4 4 实验05 2 1 1 2 2 3 实验06 2 2 2 1 1 4 实验07 2 3 3 4 4 1 实验08 2 4 4 3 3 2 实验09 3 1 2 3 4 1 实验10 3 2 1 4 3 2 实验11 3 3 4 1 2 3 实验12 3 4 3 2 1 4 实验13 4 1 2 4 3 3 实验14 4 2 1 3 4 4 实验15 4 3 4 2 1 1 实验16 4 4 3 1 2 2 实验17 1 1 4 1 4 2 实验18 1 2 3 2 3 1 实验19 1 3 2 3 2 4 实验20 1 4 1 4 1 3 实验21 2 1 4 2 3 4 实验22 2 2 3 1 4 3 实验23 2 3 2 4 1 2 实验24 2 4 1 3 2 1 实验25 3 1 3 3 1 2 实验26 3 2 4 4 2 1 实验27 3 3 1 1 3 4 实验28 3 4 2 2 4 3 实验29 4 1 3 4 2 4 实验30 4 2 4 3 1 3 实验31 4 3 1 2 4 2 实验32 4 4 2 1 3 1

L44 正交实验表 所在列 1 2 3 4 因素 A B C D 实验01 1 1 1 1 实验02 1 2 2 2 实验03 1 3 3 3 实验04 1 4 4 4 实验05 2 1 2 3 实验06 2 2 1 4 实验07 2 3 4 1 实验08 2 4 3 2 实验09 3 1 3 4 实验10 3 2 4 3 实验11 3 3 1 2 实验12 3 4 2 1 实验13 4 1 4 2 实验14 4 2 3 1 实验15 4 3 2 4 实验16 4 4 1 3

L46 实验计划表

所在列 1 2 3 4 5 6 因素 A B C D E F 实验01 1 1 1 1 1 1 实验02 1 2 2 2 2 2 实验03 1 3 3 3 3 3 实验04 1 4 4 4 4 4 实验05 2 1 1 2 2 3 实验06 2 2 2 1 1 4 实验07 2 3 3 4 4 1 实验08 2 4 4 3 3 2 实验09 3 1 2 3 4 1 实验10 3 2 1 4 3 2 实验11 3 3 4 1 2 3 实验12 3 4 3 2 1 4 实验13 4 1 2 4 3 3 实验14 4 2 1 3 4 4 实验15 4 3 4 2 1 1 实验16 4 4 3 1 2 2 实验17 1 1 4 1 4 2 实验18 1 2 3 2 3 1 实验19 1 3 2 3 2 4 实验20 1 4 1 4 1 3 实验21 2 1 4 2 3 4 实验22 2 2 3 1 4 3 实验23 2 3 2 4 1 2 实验24 2 4 1 3 2 1 实验25 3 1 3 3 1 2 实验26 3 2 4 4 2 1 实验27 3 3 1 1 3 4 实验28 3 4 2 2 4 3 实验29 4 1 3 4 2 4 实验30 4 2 4 3 1 3 实验31 4 3 1 2 4 2 实验32 4 4 2 1 3 1

以上仅供参考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正交实验设计 当析因设计要求的实验次数太多时,一个非常自然的想法就是从析因设计的水平组合中,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水平组合进行试验。因此就出现了分式析因设计(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s),但是对于试验设计知识较少的实际工作者来说,选择适当的分式析因设计还是比较困难的。 正交试验设计(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又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据正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正交试验设计是分式析因设计的主要方法。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日本著名的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正交试验选择的水平组合列成表格,称为正交表。例如作一个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按全面实验要求,须进行33=27种组合的实验,且尚未考虑每一组合的重复数。若按L9(3)3正交表按排实验,只需作9次,按L18(3)7正交表进行18次实验,显然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因而正交实验设计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1.正交表 正交表是一整套规则的设计表格,用 。L为正交表的代号,n为试验的次数,t为水平数,c为列数,也就是可能安排最多的因素个数。例如L9(34), (表11),它表示需作9次实验,最多可观察4个因素,每个因素均为3水平。一个正交表中也可以各列的水平数不相等,我们称它为混合型正交表,如L8(4×24) (表12),此表的5列中,有1列为4水平,4列为2水平。根据正交表的资料结构看出,正交表是一个n行c列的表,其中第j列由数码1,2,… Sj 组成,这些数码均各出现N/S 次,例如表11中,第二列的数码个数为3,S=3 ,即由1、2、3组成,各数码均出现 次。 正交表具有以下两项性质: (1)每一列中,不同的数字出现的次数相等。例如在两水平正交表中,任何一列都有数码“1”与“2”,且任何一列中它们出现的次数是相等的;如在三水平正交表中,任何一列都有“1”、“2”、“3”,且在任一列的出现数均相等。 (2)任意两列中数字的排列方式齐全而且均衡。例如在两水平正交表中,任何两列(同一横行内)有序对子共有4种:(1,1)、(1,2)、(2,1)、(2,2)。每种对数出现次数相等。在三水平情况下,任何两列(同一横行内)有序对共有9种,1.1、1.2、1.3、2.1、2.2、2.3、3.1、3.2、3.3,且每对出现数也均相等。 以上两点充分的体现了正交表的两大优越性,即“均匀分散性,整齐可比”。通俗的说,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与另一个因素各水平各碰一次,这就是正交性。 2. 互动作用表 每一张正交表后都附有相应的互动作用表,它是专门用来安排互动作用试验。表14就是L8(27)表的互动作用表。 安排互动作用的试验时,是将两个因素的互动作用当作一个新的因素,占用一列,为互动作用列,从表14中可查出L8(27)正交表中的任何两列的互动作用列。表中带( )的为主因素的列号,它与另一主因素的互动列为第一个列号从左向右,第二个列号顺次由下向上,二者相交的号为二者的互动作用列。例如将A因素排为第(1)列,B因素排为第(2)列,两数字相交为3,则第3列为A×B互动作用列。又如可以看到第4列与第6列的互动列是第2列,等等。 3.正交实验的表头设计 表头设计是正交设计的关键,它承担著将各因素及互动作用合理安排到正交表的各列中的重要任务,因此一个表头设计就是一个设计方案。 表头设计的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列数 根据试验目的,选择处理因素与不可忽略的互动作用,明确其共有多少个数,如果对研究中的某些问题尚不太了解,列可多一些,但一般不宜过多。当每个试验号无重复,只有1个试验资料时,可设2个或多个空白列,作为计算误差项之用。 (2)确定各因素的水平数 根据研究目的,一般二水平(有、无)可作因素筛选用;也可适用于试验次数少、分批进行的研究。三水平可观察变化趋势,选择最佳搭配;多水平能以一次满足试验要求。 (3)选定正交表 根据确定的列数©与水平数(t)选择相应的正交表。例如观察5个因素8个一级互动作用,留两个空白列,且每个因素取2水平,则适宜选L16(215)表。由于同水平的正交表有多个,如L8(27)、L12(211)、L16(215),一般只要表中列数比考虑需要观察的个数稍多一点即可,这样省工省时。 (4)表头安排 应优先考虑互动作用不可忽略的处理因素,按照不可混杂的原则,将它们及互动作用首先在表头排妥,而后再将剩余各因素任意安排在各列上。例如某专案考察4个因素A、B、C、D及A×B互动作用,各因素均为2水平,现选取L8(27)表,由于AB两因素需要观察其互动作用,故将二者优先安排在第1、2列,根据互动作用表查得A×B应排在第3列,于是C排在第4列,由于A×C互动在第5列,B×C互动作用在第6列,虽然未考查A×C与B×C,为避免混杂之嫌,D就排在第7列。 (5)组织实施方案 根据选定正交表中各因素占有列的水平数列,构成实施方案表,按实验号依次进行,共作n次实验,每次实验按表中横行的各水平组合进行。例如L9(34)表,若安排四个因素,第一次实验A、B、C、D四因素均取1水平,第二次实验A因素1水平,B、C、D取2水平,……第九次实验A、B因素取3水平,C因素取2水平,D因素取1水平。实验结果资料记录在该行的末尾。因此整个设计过程我们可用一句话归纳为:“因素顺序上列、水平对号入座,实验横著作”。 4.二水平有互动作用的正交实验设计与方差分析 例8 某研究室研究影响某试剂回收率的三个因素,包括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每个因素都为二水平,各因素及其水平见表16。选用L8(27)正交表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见表17。 首先计算Ij 与IIj ,Ij为第j列第1水平各试验结果取值之和,IIj为第j列第2水平各试验结果取值之和。然后进行方差分析。过程为: 求:总离差平方和 各列离差平方和 SSj= 本例各列离均差平方和见表10最底部一行。即各空列SSj之和。即误差平方和 自由度v为各列水平数减1,互动作用项的自由度为相交因素自由度的乘积。 分析结果见表18。 从表18看出,在α=0.05水准上,只有C因素与A×B互动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A因素影响最小,考虑到互动作用A×B的影响较大,且它们的二水平为优。在C2的情况下, 有B1A2和B1,A1两种组合状况下的回收率最高。考虑到B因素影响较A因素影响大些,而B中选B1为好,故选A2B1。这样最后决定最佳配方为A2B1C2,即80℃,反应时间2.5h,原料配比为1.2:1。 如果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在资料是只需要输入试验因素和实验结果的内容,互动作用界的内容不用输入,然后按照表头定义要分析的模型进行方差分析。

需要资料分析+qq

F值是均方与自由度的比值,F比值是F值与其在相应显著性水平下的F临界值的比值,二者都可以作为反应显著性差异的引数

毕业论文实验部分

论文框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介绍

简要地总结论文主题,说明为什么这个主题有价值,也许还可以概述一下你的主要结果。

2、背景信息(可选)

简短地介绍背景信息是必要的,特别是当你的论文涉及两个或多个传统领域时。

3、新技术回顾

这部分回顾了与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

4、研究问题或问题陈述

工程论文倾向于提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学科则是用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来表述。在这两种情况下,有三个主要部分:

5、描述你如何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

论文的这一部分形式更加自由,可以有一个或几个部分和子部分。

6、结论

结论部分通常涵盖三件事,并且每一件事都应该有一个单独的小节: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列表与第3部分中给出的技术现状综述紧密相关。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必须在论文正文中提及。参考书目可能包括论文中没有直接引用的作品。

8、附录

一般来说,太过具体的材料不适合在论文主体中出现,但可供考官仔细阅读,以充分说服他们。

毕业论文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摘要、前言、文献综述、理论综述、对策建议及改进措施、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以及附录等等。当然,根据写作要求的不同,正文里面还包括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等等。嘉木1011,专注论文写发。第一部分—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精华和浓缩,论文的水平,研究的层次基本上通过摘要都能看出来。所以这部分内容一定不能忽视。本科论文摘要基本上五百字左右就够用了。根据背景引出问题,然后阐述解决措施,最后给出的建议以及结论,预期达到的效果。第二部分—前言也是论文正文的第一部分,通常是以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为主,这部分内容要注意不要混淆,不能重复,干万不能把背景当现状,把目的当意义。第三部分—综述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文献综述也有自己的格式和内容要求,主要阐述一些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存在哪些局限性,还有哪些改进的空间,主要是为了引出自己论文研究的的方向,关于这部分内容,嘉木在这里不再赘述。第四部分—理论综述每一个论文选题,都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没有理论依据做支撑,研究的学术性就大打折扣,这部分主要写与自己论文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为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第五部分—正文重点这是论文的核心,也是最能体现研究成果的地方,在这个部分,你要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对策建议、改进措施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进行强有力的证明。要尽可能的体现出论文的研究价值,这部分要占用大量篇幅和时间精力。第六部分—全文总结这里就是相当于摘要,但是要更详细一点,要和摘要有所区别。第七部分—致谢致谢要符合规范要求,不能天马行空,花里胡哨,更不能晔众取宠。第八部分—参考文献将引用的文献进行归类并按照引用顺序进行标准,参考文献数量要符合要求,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引用的种类要齐全,外文文献引用等等,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但也需要认真对待。

毕业论文的基本框架通常都包括摘要,这是用来介绍技术发展的;还有实验部分,这是来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的以及结论部分,这是对自己的实验进行总结的部分。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2.论文摘要:摘要是一篇浓缩后的小论文,体现“论文研究”的主要原因、采用的主要方法以及取得的研究结果。在论文摘要中最好不要出现“本文”、“本论文”、“本研究”、“本课题”等字眼,尽量不出现序号、注解、“文中”、“本章”、“介绍”、“讨论”等表示方法。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一般约300汉字。3.中文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涉及的内容、领域从大到小排列,便于文献编目与查询。中文摘要中的“关键词”不能出现英文缩写词,实在不能回避之处,也应用中文表示。例如:若需用“TCP”作关键词,那么应用“传输控制协议”作关键词。 4.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用词应准确,使用本学科通用的词汇,语句通顺;摘要中主语(作用)常常省略,因而一般使用被动语态;应使用正确的语态,并要注意主、谓语的一致,必要的冠词不能省略。5.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且翻译准确无误。6.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7.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1)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2)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3)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算法、语言程序等。10.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参考文献至少15篇,参考文献必须给出页码。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按论文(设计)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将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论文(设计)的组成部分。11.谢辞:简述自己通过毕业论文的体会,对在完成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导师、校内外专家、实验技术人员、同学等表示感谢。二、1.标题:要求简洁、确切、鲜明。2.中文摘要:扼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练。摘要约300汉字。3.关键词:从说明书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4.英文摘要:英文摘要用词应准确,使用本学科通用的词汇,语句通顺;并注意主、谓语的一致,必要的冠词不能省略。5.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且翻译准确无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