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网络暴力

发布时间: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网络暴力

网上的喷子有两种。 一种是简单粗暴的,张嘴就是脏话,句句不离生殖,就是为了辱骂你而喷。 另一种是讨论问题时,双重标准满地打滚胡搅蛮缠,抓住你一两句话断章取义,毫无思辨的喷子。 个人认为第一种还比较好打发,第二种更加碍眼。我偶尔玩玩网络游戏时,经常会遇到第一种人。 从其语言来看,大多也是教育水平不高,家教不好的。看这些人骂街时,往往会很有画面感。 恍惚可见,在昏黄噪杂地板满布一道道黑脚印的网吧里,一个穿着邋遢、眼神游移、头发油腻的汉子,在被烟灰覆盖的键盘上奋指敲击一句句他所能想到最精妙的言辞,嘴里不时会用声调尖细的方言重复满意的段落。摁下回车,将脏话送到网络另一端后,抓起旁边的冰红茶狠狠灌了一气,然后随手将空瓶扔到身后的垃圾堆放区。抓起烟灰缸上的烟屁,使劲嘬了一口,咳嗽几声,将烟屁掐灭在洒过方便面汤的鼠标垫上。 每当这种画面在我脑中闪过时,实话说,我就生不起气来了。看看自己的居室和书架上的书,反而还涌起一阵强烈的负罪感。 好多年前,我还会和他们对骂,写一些阴险刁钻的言辞欺辱他们没什么知识的大脑。 后来懂事儿了就不这样浪费时间了。首先是,我用特别高水平的话骂他们,他们未必能看懂。其次是想明白自己和对方的差距时,就发现这毫无意义了。 我有一次陪朋友玩游戏时,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喷子。 大概就是我朋友拿了游戏里一个什么东西,让他拿不了,于是他就开始骂上了。 我那位朋友的涵养也非常好,并没太过于激动,直接回了他一句“有病吧。” 然后两边就互相喷上了。我朋友好歹是上过学的,很快就索然无味,除了偶尔呵呵两声,在公共频道里替对方的智商和家教哀叹,也不跟他多废话了。 我旁观了一会儿,觉得有点烦,但是又不想加入战团。主要是之前嘲讽了几句,便被对方施以暴风骤雨般热情的问候。 但对方并没有打住的意思,而是越骂越来劲,并且呼朋唤友,在公共频道里组团问候我们。 玩游戏时左下角一直在刷针对你的脏话,这多少是有点扫兴的,癞蛤蟆不咬你也很膈应啊。 我觉得放任这样不管,会显得我方声势太弱,并助涨对方气焰。于是打算也刷点什么。 将游戏窗口缩小一些后,我打开网页,翻出一篇文章来。我在游戏里水平很菜,于是也比较闲。在操作的空余之间,我就随手复制那篇文章里的一段,再转手黏贴到公共频道里。 至今还记得很清楚,那是人民日报一篇社论,叫《打牢基础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文章还算长,我每次复制都整段的刷,比他打字骂人快多了。一篇文章刷完,我就随手又打开另一篇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章来继续黏贴。 那一晚上公共频道都很和谐,洋溢着对改革开放的深刻理解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与信心。 没用多久,不只是那个喷子,公共频道里一个说话的人都没了。只能看到我在嘚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必要性。 诚然,除了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底层群众,也有读过书自诩高素质人群的家伙会用不停的骂脏话这种不怎么上档次的方式对别人进行攻击。 以前在某个网站,我曾遭到某位文化人这样问候。这位仁兄当年在北京电视台工作,整天人五人六装大尾巴狼,跟在女网友帖子底下一口一口小X老师献巧儿。网名有个醉字儿。 于是我把他骂过的所有脏话都整理下来,做成了签名。其中不乏对女性的深切问候以及他对生殖过程表达的高度兴趣。然后在他所有出没过的贴子里回了一遍。 特别是他那些和女网友探讨阳春白雪品味人生鸡汤的贴子里,我也会一本正经的回复一下,当然是为了晒签名。 有人说文化流氓不在乎这个,你越这样他越得意。不过我的目的倒不是恶心他,而是要给别人看。 在他将这些当做自己豪情四射嬉笑怒骂的伟大事迹时,也会有人和我一样看出来丫就是个斯文败类。喜欢文化流氓的你管不了,但讨厌他的人多了,他就成了小丑。 这是我针对第一种喷子的举措。 不过真正讨厌的还是第二种。 他们一般不会说什么脏话,而是对你冷嘲热讽,阴阳怪气。 你在认认真真讨论问题,他拿不出什么干货,却偏偏横挑鼻子竖挑眼,抓住你的某句话不放,拼命放大你的纰漏,来彰显自己的高深。 当你拿出可靠的硬东西来反驳他时,他要么装死看不见,要么满地打滚撒泼耍赖。 这些人的另一项拿手好戏就是双重标准。 他们支持的,杀人放火都是有理有据。他们反对的,多吃了块肉都该枪毙。 “凡是我们支持的,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别人支持的,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黑。” 我称之为喷子的两个凡是。 对这种人就不能认真。 虽然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至今为止,最常用的的手段就是拉黑,不能拉黑就不搭理他。但是碰上某些精神实在不正常的,还会换上马甲来继续恶心你。 顺便说句,在网上我遇到的蜀黑吴蜜几乎全是这样的。纯粹为了黑而黑,根本不想跟你认真讨论。 你开个帖子讲汉魏攻防,他就进来呵呵一句开始扯荆州。 你说关羽斩颜良,他就进来呵呵一句开始念叨麦城断头关二狗。 你说张辽威震逍遥津,他就进来呵呵一句开始感叹周郎烧赤壁,顺便黑一把诸葛亮。 我他妈怕了你我跟别人聊曹操打吕布行吗?他还会进来呵呵一句,开始意淫小霸王其乐无穷。 我的朋友里也有吴蜜,不过他们都不是这种无脑蜀黑。真是万幸。 一个神志正常思路清晰会用脑子的人,绝不会为了赞美自己喜爱的事物就去拼命贬低别人,并不肯正视自己喜爱事物的缺陷。 我是标准的季汉狂热粉,但我也会承认关羽性格的巨大缺陷以及政治上的低情商。并赞美东吴太史慈这种重信有义,充满骑士精神的热血好男儿。 好吧,题外话结束,继续说第二种喷子。 碰到这种喷子出现,或者你预计到他们将要出现,唯一的手段就是尽量减少会与他们摩擦的几率。 抬手不打笑脸人,当你对他们表现出善意后,一般都会降低他们跟你斗嘴皮子的心思。 他进来呵呵,你先不要生气。哪怕肚子里把对方八辈儿祖宗都骂遍了,也笑呵呵的回复。 承认自己的不足,认同对方的部分观点,你要告诉他:“我们中国现在发展文化,向文化进军,有人提出一个主张,把大帽子一扣,说他是资产阶级的,那文化的发展就完蛋了。”所以我们要百花齐放,要百家争鸣。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要有服务意识,不分什么彼此,求同存异。 尖利的对抗会正中这帮喷子下怀,软软的回应才能避免无谓的争吵。 对于第二种喷子,我说的回应方法是在无法避免时的无奈之举。为了节省大家时间又不破坏心情。 平时遇到这种人,当然还是能避则避。不理他就得了。 我非常讨厌这些没营养的争吵,舌头痒痒了去马路牙子上蹭蹭,别浪费别人的生命。 我的时间太宝贵了,只能花在有价值的人身上。是什么导致了喷子思维以及如何转变喷子思维呢?以下是个人看法。 在心理学上喷子思维的诱因: 1,社会比较理论&保护自尊 社会比较(Leon Festinger,1954)是指我们经常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获得对自己的评价。在这样的比较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我们常常会在内心对优于自己的人产生诋毁。(尤其是这些人是我们身边的人时) 比如常见以下现象: “秀恩爱,分的快!” “你这是来拉仇恨的吗?” 当一个人自尊被伤害时,这种为了保护自尊而出现的“比较”和“诋毁”更加常见。 比如听说一些土豪带着美女去北大清华参观,看到路过的学生骂一句“穷学生!”是真的因为此土豪鄙视一切穷人吗?自然不是的,我敢说他不会对公司的最基层下属说“穷工人!”所以土豪骂“穷学生”只不过是在一群高知识的人面前找自尊而已,而这种找自尊的方法就是从1000个特点中找出一个对方比自己弱的。而土豪在其下属面前不需要保护自尊,所以也没必要鄙视。 类似的情况还常见于运动场,当一个没品的足球后卫被梅西过掉时,他有时也会骂一句“死侏儒!”因为这几乎是他能找到的比对方强的唯一一点了。 那么如何解决呢?如何降低在“社会比较”方面的喷子属性? ①培养独立性自尊,减少社会比较。自尊一般有2种,依赖性自尊和独立性自尊,前者是把自己的自尊建立在外在事物(比如金钱、名誉等)之上,所以需要不断地通过跟别人对比才能获得自尊;后者(独立性自尊)是把自己的自尊建立在对自己的良好感觉和信任感之上,“我知道我很棒,这就够了”,所以没必要跟别人对比。 相比独立性自尊,依赖性自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喷或者诋毁别人)、波动性(较大的情绪波动)以及焦虑水平。所以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可以更多地通过减少比较、增加努力程度等方式来提高独立性自尊,降低依赖性自尊。(两者都不可能变成0,都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比例不同) ②不要把朋友当潜在竞争者。想象一下:扎克伯格创业成功,我们会羡慕他崇拜他,而如果他恰好是你的室友,你可能会嫉妒他。这是因为受进化的影响(氏族社会同一族群内争夺有限的交配资源),我们潜意识经常把周围的朋友当成竞争者。因此我的建议是,当你的朋友成功了,给他一个由衷的祝福,即时内心有些不爽,但是不要在意,这只不过是进化的遗迹而已。 ③不要放大你的生物化学反应。其实有时候我们莫名其妙喷周围的人,只不过是受短期内激素水平的影响。比如有研究证明,女性在排卵期对其他女性的敌意会增强。或者你被某些电影激发出的高肾上腺素水平提高了你的攻击性。这时你要明白:发生在你情绪上的,只不过是生物化学反应,并不是你性格的体现,不要过分放大它。 2,基本归因错误 另一种盲目乱喷的表现是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当我们评价别人时,经常把别人的行为归因到态度和性格等内在因素;而当我们评价自己时,经常把行为归因为环境等外部因素。 因此假设你是销售经理,当你下属销售不好,你第一反应是“你怎么不够努力?”而当你自己销售不好,你第一反应是“唉,现在客户太难拉了!” 为什么这样呢? 这是因为信息的易得性不同。当你观察别人时,别人的态度、行为等信息是易得的,而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是你不知道的,所以你根据易得性信息,自然认为这是别人的性格导致的。当你观察自己时,你自己的态度行为反而是难以察觉到,而你所处的环境更加容易被察觉,所以你往往更加倾向于归因为环境因素。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往往觉得别人十恶不赦,丝毫不顾及可能是环境影响: 比如你男朋友晚回家可能并不是其态度的体现(比如不爱你了),更可能是其环境的作用(老板强迫),而这时不管对方当时所处的环境就盲目乱喷(你这么不在意我!),明显是思维懒惰的表现(懒得了解对方的环境)。 比如下属业绩不好,可能并不是因为他太笨或者不够努力(态度因素),而是环境影响(整个行业都不景气),这时作为老板你需要了解事情的本质。 再比如我们骂暴恐案的实施者都是十恶不赦的混蛋,认为他们的暴力是性格的体现(天生惨无人道),但是忽略了他们所处的极端环境:他们只不过是被洗脑了。其实换个角度,如果让100个未经过思维训练的普通人跟他们处在一样的环境—“信息单一来源”、“权威型强迫”、“减少控制感”、“增加角色感”、“药物作用”等,可能有一半人也会变成暴徒。毕竟洗脑的作用太大了(详细百度:米尔格纳姆权威实验和斯坦福监狱实验)或许我们更应该去骂的是对这些人实施洗脑术的人。 既然“基本归因错误”如此常见,那我们如何归因呢? 可以参照心理学家凯利在1967提出的“三维归因理论”,比如当你看到下属迟到了,你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他是只在本公司上班迟到,还是不论做什么都拖拖拉拉? 他是经常迟到,还是只有今天迟到? 其他人今天迟到了吗? 如果他做其他事不迟到,而且只今天迟到,那么可能的原因是他个人遇到了急事(可以原谅);如果今天其他人也都迟到,那么可能是公司问题,比如昨天加班,也可以原谅。 通过这样的方法,你可以显著把“对人”和“对事”给区分开,降低盲目乱喷的概率。 3,隧道视野 导致喷子思维的另一个原因是“隧道视野”。 如果你在新闻头条看到这个: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想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唉,世风日下啊!上海市民真是开放!” 那如果我换一个新闻标题“上海市本年市民有99.999%以上的人未参与公众裸拍行为”,你会怎么想?“嗯,上海市民素质真高,裸拍率不到十万分之一。” 而实际上这两条新闻是一样的。 这就叫“隧道视野”,我们喜欢人为放大少数事件的影响,忽略主体。 比如你在台上给500人演讲,看到有一个人睡着了,你会盯着这个人看,然后想“唉,我的演讲真失败,你看他都睡着了!”然后下一场演讲,499个人睡着了,只有一个人兴高采烈地在听,你会盯着那个听的人,然后想“嗯,我讲的还是不错的,你看他听得多认真!”所以,面对很优秀的个体,人往往还是容易注意到TA的缺点,因为那就像500个人中睡着的一个,在其他优点的对比下如此明显,因此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放开去喷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当说到小米公司,无数人所谓的“商业分析师”去喷它,即使小米已经是在很多方面优秀的公司,比如成功地改变了市场的竞争基础、被证明的商业模式、巨大的现金流等。甚至无数自媒体人“为喷小米而生”。(PS,仅为举例用,我不是米粉也不是米黑,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陈述事实。) 但是当看到某个10人团队的初创公司,即使他们根本连基本的商业模式都没找到,更别说“质量把关”“供应链管理”了,我们还是更容易去赞扬他们,“嗯,这个想法真是创新!” 所以,面对优秀的成功者,我们在100个优点中找一个缺点拿来喷,而在不成功的人中,我们在100个缺点中找一个1优点来赞美。 如果你想做一个客观的人,请关注更具统计意义的“大多数”,这可以让你减低隧道视野对判断的负面影响;当然如果仅仅是媒体,还是得关注更加博眼球的“小部分”。 4,万能药思维 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身体不舒服,走进了医院。然后医生没有对你进行任何的询问,甚至几乎都没有看你一眼,就说:把这个药吃了,每天三次。你会不会觉得奇怪?当你用质疑医生时,他说:我前两个病人都是吃这个药治好的,因此预计你吃这个药也能好! 喷子思维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万能药思维”—我们潜意识认为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样的。总之,当你有一把钥匙,你看什么东西长得都像锁。 所以我们看到,刚入职的产品经理在喷:58同城的UI界面简直挫的一逼啊,要是让我来设计,绝对分分钟高大上。 嗯,你潜意识觉得“高大上的精美设计”是一切互联网产品的解决方案,而忽视了不同企业的定位不同。 如果你做微信或者linkedIN,嗯,一定要精美!但是58同城的主要客户是有刚性需求(租房、找工作)的中小从业者,它的定位是“啥都有的大杂烩”,精美的设计反而不如这样简单粗暴的字符陈列管用。58同城不是高档西餐厅,而是城市小吃街—啥都有,都不贵,虽然脏乱差,但我们吃的就是这个情怀!给烧烤摊弄上高大上的装修,反而会让客人受不了。 所以,你在一个问题上取得了成功,并不代表你的“成功经验”具有普适性。因此在你拿着自己的“成功经验”去喷别人之前,先搞清楚:你们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吗?在英语文化中,有一类人被称为haters。hate仇恨,加上代表人的er,来形容那些内隐地被嫉妒驱使着,而习惯性仇恨别人的人们。 2000年,一个名叫3LW的R&B乐队在他们的的一首歌曲中写到“haters gonna hate”,之后,就像“给力”、“宅男”这些古老的网红词一样, haters终于被牛津大词典收录,成为了有名分的正经词。 牛津词典中对haters的解释是:总体来说,对任何人/事有强烈的厌恶,或持批评态度。 现在在Facebook、Reddit、Twitter上也经常会看到「haters gonna hate」这句话。 但到底要怎么理解haters?中文直译「怀恨在心者、仇恨者」来指代haters未免无法完全涵盖它的意思,并且译不出那种气势。 但随着网络文化发展,也诞生了一个可以较为完美对应haters的词:喷子。 现在也有另一个词:diss们:专门提反对意见的人,他们贬低、诋毁、轻视disparage、不尊重disrespect别人或者其他任何事物。(造句:我家爱豆这么努力,diss们速速退散。) 喷子们(haters)都是什么样子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见识到喷子们的全部嘴脸,我们才能不漏不错地斩杀。下面这些特点常常出现在喷子们的身上: 见不得别人好 看谁都不顺眼:永远在批判他人、给予负性评价 (但要澄清:并不是所有的批评都是出于贬低和侮辱。建设性的、有价值的意见能够促使人们进步。) 带有主观恶意的人身攻击 只关注缺点 有些人认为喷子们之所以鸡蛋里挑骨头,完全是出于羡慕嫉妒恨。但haters和喷子们不一定是出于嫉妒才对他人恶语相向。嫉妒的前提是你想要变成嫉妒的那个人的样子。而喷子们不一定想要成为他们喷的人,他们只是想单纯地捅你一刀。(……蛤?)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 1 网络环境是个大温床 喷子们常见于网络上,匿名(或无法识别出真实身份)这一特点,让喷子们有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随意发泄自己的愤怒,口无遮拦,反正大家又不知道是谁说的(或者要找出是谁比较困难)。 2 喷子也有基因? 环境对人们言行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些人一匿名就变喷子。但除此之外,真的就有些人是自带喷子属性吗? 研究告诉我们,还真是这样。人们的秉性中会存在这样一种倾向(dispositional attitude):喜欢、或厌恶外界的一切刺激。虽然这种倾向很微弱,但它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却是巨大的。 所以,如果要问,喷子是天生的吗?嗯……也不能说完全不是吧。 3 一些因素让喷子们得以持续喷下去 每个人在网络浏览、阅读的过程都是在确认自己的观点,我们会更加注意到那些与自己已有观点相符的观点,也倾向于忽略那些与自己价值观不符的内容,这称之为注意偏差。 因此普通人对于外界的信息可以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喷子们则是完全闭着眼乱喷,他们只坚信自己的观点,并和其他喷子反复地相互认同。 遇到喷子,我们怎么办? 如果你遭遇了喷子,那么说明,你的言语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了。 一开始我们都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对负性评论免疫。这可能是一种防御方式,你骂你的,I don't care(摊手)。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并不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事实是:这些负性评价真的,很,伤,人。如果你不能处理好这些烂事,它会影响你自己的生活,影响你做正事。 并不是只有明星这些公众人物才会受到公开的批评,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要面临一些来自他人的批评,也许是熟人、也许Ta对你了解甚少、也可能一无所知。 那么,既然我们无法生活在无菌的真空里,那么要怎样去面对这些“总要面对的”喷子? 1 忽略它 Ignore it 直接阻截掉信息渠道,尽力避免去看到这些负性评论。比如有些明星关掉自己的评论区,或者开了评论区但根本不看,这就很好地阻隔了自己的视线,免于遭罪。虽然不堪的文字可以阻隔,但恶意却总能通过其他方式传递到你身边。 2 分析它 Analyse it 虽然喷子们给予的负性评论大多是毫无建设性地乱喷,但也不乏其中可能就有一两条是真正有价值的建议。如果你能做到心平气和,兼容并包的心态,来从看似恶毒的言语中,看出他们“为了让你进步”的苦心,那么就坐下来,分析一下吧~ 3 处理它 Deal with it 如果你不愿深究这些恶意的指指点点,但由于一些原因,也屏蔽不掉。那么,don’t take it personally,不要觉得那些话是针对自己的。在面对喷子的时候,练就一副厚脸皮是很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面对喷子的态度,体现了我们是否有独立完整的自尊。如果把自尊和自我价值完全与他人的评价联系起来,那么一旦遭到反对意见,就有全面崩溃的可能。所以,我们不需过于重视外界的认同,那无异于自取烦恼。 所以,当你在网上,或现实中遇到喷子怎么办? Don't let them get you.参考资料: Ann Friedman. (2013). Haters Gonna Hate. What’s a Woman to Do About It? Carl Richard. (2016). Learning How to Deal With the Haters. The New York Times. Gregory S. Parks. (2016). The psychology of haters. The Huffington post. Sarah Kliff. (2013). Researchers take on crucial question: Are haters gonna hate? The Washington pos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2013, August 26). Why do haters have to hate? Newly identified personality trait holds clues. ScienceDaily.最后,分享一个故事。 有两个人吵了一天,一人说3X8=24,另一个人说3X8=21,相争不下告到县衙。县官听完便说: “把三八二十四的那个人拖出去打二十板!” 二十四的人就不满: “明明是他蠢,如何打我?” 县官答: “跟三八二十一的人能吵上一天,还说你不蠢?不打你打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和听不懂人话的人较劲,因为最后受伤的可能是自己。 觉得此话甚是有理! 直面了这个网络的精彩,也便留了下来,从起先纯粹的旁观者渐渐的亦变成了分享者。 段子逗乐,亦有故事,偶吐干货,杂而不湿。 不求闻达于贵乎,只图内心我乐意,足矣。 但也慢慢印证了一个道理,我到底不是人民币,就不必奢求讨每个人的欢喜,那些迈出国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喷子也适时的出现了。好吧,我也逐步适应并理解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明白了与之争辩的无力和徒劳,最重要的是我以前曾经在《百家讲坛》上看到过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讲授的关于“三季人”的故事,觉得获益匪浅,就把它搬过来,以飨知友,以期共勉! “三季人”指的是那些不可理喻的人或者指代无知的人。 他是这般说的: 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越是不懂的人,讲话声音越大,以后你在哪里都可以看到,凡是那个声音最大的人就是最不懂的人。你懂,你讲话声音那么大干什么,所以后来我们读庄子的话才读的懂“夏虫不可以语冰”,你跟夏天的虫你讲什么冰,那是你糊涂,你跟他讲什么冰,那这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吗?你如果去问孔子,孔子说本来就这样,你见人不说人话,那不是鬼话连篇吗?万一有一天你真的碰到鬼,你不讲鬼话,你怎么沟通呢?我们都搞错了,这个绝对不是投机取巧,这个是随机应变。 原文是这样的: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翻译过来就是: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故,以后大凡有喷子黑子之流,管你是九段还是十八段,管你是天朝第一还是宇宙最牛,弟均以“三季人”以赠之。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我们非常震惊的现象,尤其是这段时间,相信大家都在网络上看到了这样一则非常让人震惊的新闻,那就是人民日报谈网络欺凌的现象,其实对于网络欺凌我们应该有否定的态度,对于这种网络欺凌,我们一定要严厉的打击。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这种现象一定要严厉的打击,同时也一定要去拒绝这样的情况发生,这些年来在网络上的网络欺凌是非常常见的,而且对于我们的生活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对这件事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确认识,我们要对此持有否定的态度,我们一定要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去否定,要去拒绝,只有这样子才能够保障我们的生活能够达到我们想要的地步。

除此之外,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国家能够重视网络欺凌这样的现象,因为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而且总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让很多无辜的人因此收到很严重的伤害,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政府,一定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去约束这样的行为,一定要让这样的行为出现的时候,就遭受到严格的法律惩罚,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得,是我们所有人都非常希望能够去制止的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显的知道,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勇敢地拒绝,一定要告诉对方,我们是拒绝网络欺凌等,同时面对于网络欺凌的欺凌者,我们还要去有应有的法律,进行严格的惩罚,任何人做出这样错误的行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都要让自己遭受到巨大的惩罚。

随意辱骂、人肉当事人、侵犯当事人名誉、披露个人隐私、侮辱当事人尊严等行为属于网暴,而这些行为要得到平台的管理才能杜绝。

我们应该保持一个非常理智的状态,要对一些欺凌的事情做出反抗,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和谐。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点评

2020国考申论备考:时评文章到底怎么用在申论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很重要,但是对于大部分备考考生而言,在做积累时,更多的是盲目的、机械的,最后感觉收获不多,所以,今天专家给大家讲讲时评文章到底怎么用。一、选好平台:在“精”不在“多”时评类文章的选读,一要保证权威性;二要保障时效性;三要保证领域对。所以给大家推荐两款手机APP:央视新闻、人民日报。这两款APP都专门设有“评论”和“评锐度”两个专栏,刊发评论员文章。同时,文章不仅更新速度能紧紧“咬住”热点事件且热点事件多为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领域话题,与申论考试材料涉及领域基本趋同。因此,只要持之以恒,每天积累“跬步”,学之有“道”,掌握科学方法,切中学习要义,定会在文章写作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二、学之有“道”:学素材、学观点、学语言(一)学素材素材积累,是学习的基础。在进行素材积累时,大家可以做好“档案整理”,例如可以将看到的素材按照五大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进行分类;同时,为了尽最大可能保证事件的准确性,又能最大限度减小记录压力,可以将事件按照“主体+处境+做法+结果”,进行梳理。例如:社会:温州乐清再次发生“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陕西汉中共享单车首次被交警贴上“罚单”等。这样一方面,新闻事件的系统性会比较强;另一方面通过梳理事件主要内容还可以提升提炼概括能力,一举两得。(二)学观点观点积累,是学习的关键。纵观近几年国考文章写作,写作主题与材料依然会有很大关系,但是,文章考察切入点即从哪个角度考察对材料的看法仍然很灵活,且越来越深邃,更加关注一个考生能够对一个具体的话题谈出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所以,考生在进行时评文章学习时,积累评论员的观点既能保证对同一事件有全面、多棱角的认知,又能够通过积累提升自己的思考力、见解力。例如:高铁“霸座男”,最近引发公众唾弃,随后济南铁路公安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孙某治安罚款200元的处罚,铁路客运部门也在铁路征信体系中记录该旅客信息,并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购票乘坐火车。人民日报对此评论刊文,仔细阅读,可以整理如下观点:1、这次“霸座男”之所以能迅速得到处罚,与网络发酵不无关系,但不能每次出现问题,都依赖舆论的“推力”,最为有效率的平息事态、维系公正,还需执法果断;2、公共服务机构不能纵容这样的“小恶”,执法者不能站在破坏者的一边,拿大众的公共资源、闲置资源为违规者买单,搞无原则的息事宁人,那样只会让守规则的人被羞辱;3、规则需要舆论谴责“围观”,更需要依法依规维护,只有这样这“霸”那“痞”的现象才会越来越少。(三)学语言时评文章的语言并非有多华丽,更多传递的是客观和理性,所以在阅读时评文章时,对于表达观点、思想的句子和词汇积累必不可少。例如,在高铁“霸座男”时评文章中,可以积累如下语句:“一个列车的文明标杆:恶小不可为,恶小亦会受罚。”;“‘小恶’必罚,‘小善’当为。”;“对于“小恶”有没有惩戒能力,恰恰成为考验一个社会微观法治水平的标尺。”;“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注重规则的社会,我们需要多些较真儿,少些‘差不多得了’。”

近日,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媒体称领导干部重应酬轻学习会助长社交庸俗之风》,再提学习重要性,认为“领导干部减少应酬、勤于学习,不仅是个人的生活安排和精神追求,也是岗位要求和工作责任,事关社会风气的引领和干部作风的价值导向。”号召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学而不怠,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弘扬优良作风、提升工作能力,不负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笔者联想到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与新任市委书记座谈时,勉励他们把学习作为工作与生活的习惯,多读书少应酬,善于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虚心向先进学习。 读书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用读书助推学习习惯养成,借助读书把学习升华为精神追求,培养成第一爱好,内化为自觉行动,无疑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读书做到“三要”很重要。要多读书。把空闲时间用来多读书,自然就少一点时间抽根烟、喝口酒、吃顿饭。把心思和精力完全转移到读书上,内心多一份澄净,品行多一份守护,自然就少一些杂念,少一些无谓的应酬。毛泽东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要有这种如饥似渴、嗜书如命的精神,让书籍充实自己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能力。 要爱读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养成习惯最好的保障。如果不爱读书,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不是把读书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来培养和对待,那么读书就成了一种附加的任务,只会被动接受,甚至会消极排斥,很难持之以恒,最终结果只能是书也不爱读,读也读不好,好也好不到那里去。要善读书。善读书就是善于挤时间读书。有些领导干部总是感叹没时间读书,而其实就像鲁迅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时间是绵延不绝、毫无罅隙的,任何时候只要你去抓总会抓得到,哪怕只有一秒。善读书就是善于博览群书。要相信“开卷有益”,不论杂志还是报刊,不管小说还是散文,它们都有自己的价值,读起来就会有收获。善读书就是善于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如是说。

你不要认为这是假大空的话,如果你考上公务员,写文章就是要这个路子。看《人民日报》的社论关键要分析人家是如何写文章的,从什么角度剖析,文章的构造,用语手法。其专业术语,对写作或是基础常识都会有很好的辅助效果。除了人民日报,所在省的党报也应该多看。党报上有最新的政策动态,熟悉之能保证申论写作时随时联系热点并自在阐述、发挥。人民日报上有一版“理论”,上面文章都是各地党政大员结合当地实际,对中央大政方针在当地的贯彻落实提出的标准策论。这些文章都是最标准的学习范本。特别需要仔细揣摩深入学习悉心领会。这类东西是当代第一流的申论策论,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你在这上面要下准备申论的最多的功夫。

我会把【人民日报】的金句写进作文里的,因为它的语言非常的优美,并且有很强的说服力。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2017

北朝鲜于西元2017年5月5日灭亡,朝鲜半岛实现统一

我经常会把这些句子写进作文当中,比如能好好地睡一觉,犹如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当伸出手指指责别人的时候,还有三根手指正指向自己,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时隔半个月没出人民日报了,许多童鞋在后台催小编了,想要再出一期人民日报相关内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最新的人民日报时评京剧,记得来不及摘抄的要收藏哦。

第一个金句:文明其表,制度其里,在建设文明城市中提升文明新高度。

使用主题,道德规范及制度实施需要病假而行等。事例:文明其表,制度其里。旅游文明的形成需要循循善诱的劝导,也离不开严管重罚的跟进。一方面要持续更新游客行为指南,让公共行为有规可依,另一方面则要用好执法的手段,提高不文明行为的代价。

第二个金句: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历史莫敢忘,吾辈当自强。

适用主题,中华历史中华文明精神等,事例: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尽管冬衣单薄、粮弹匮乏,志愿军将士依然敢打必胜,牺牲时依然保持冲锋队形,冻僵后化作冰雕也矗立在战壕之中。在狂轰滥炸的上甘岭,尽管敌人的炮火把山头炸低了两米多,也无法撼动志愿军坚守的阵地,无法迫使志愿军后退一步。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群最可爱的人,用血与火、生与死的钢铁意志,诠释了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万众一心、戮力同心的民族力量,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

最后,你在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呢?你会运用作文素材了吗?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的话,那就多多点赞,多多支持,多多转发吧。小编在这里,就谢谢大家了。

会有很多人将人民日报里面的一些金句写进作文,而且是非常适合的,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500字

这个从网上能搜到的,另外找报纸看一下

出名的都能但代表?阿娇不是大陆的,若果是可能已是好几届了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中国巨轮依然破浪前行 任仲平 (一)历史常常以惊心动魄留下深刻印记,也常常以峰回路转写下绚丽篇章。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巨浪滔天,世界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险象环生。 2009年,中国经受了新世纪(23.22,-0.03,-0.13%)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 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信心和勇气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风雨中走过,风暴中挺立。大考之年,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二)这是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答卷。 2009年初,曾有外国媒体如此预言,“中国已经开始经济衰落,也许将比美国经济还要恶化”,“中国难以继续奇迹”,它“只是个身陷囹圄的大国”。 7个月之后,这家杂志刊登题为“中国能否拯救世界”的封面文章,封面上一只熊猫正拿着气筒给瘪了的地球打气。那时,中国上半年7.1%的增速,“几乎成为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 2009年末,还是这家杂志将“中国工人”评为年度人物。原因是:尽管一年前许多人认为“保八”是一个梦想,但是中国做到了。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使得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 从否定到肯定,从当初的疑虑到后来的赞誉,一年时光,很多人颠覆了对中国的认识。但在看法不断校正、结论不断修改中,一个更大的疑问是——“为什么是中国”? 为什么是中国?危机袭来,世界经济一片肃杀。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或奋力自救,或联手反击,但大都收效有限,许多经济体步履沉重。中国如何能在世界经济衰退的漩涡中“风景这边独好”? 为什么是中国?外贸依存度60%以上,中国本应成为金融危机席卷下的重灾区。在外部需求骤然减少、出口增幅急速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又如何能越过激流险滩,成为“2009年显著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 在2009年末的中国答卷上,写着这样的数字——这一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50%。这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新格局。在新的世界经济版图中,这份答卷标注着沉甸甸的“中国分量”。 是什么让中国经济将“不可能的奇迹”继续下去?是什么让中国人民在危机袭来之际奋发前行?是什么让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国家”,书写了难以置信的“中国答卷”? (三)在外人眼里,“中国经济的复苏故事堪称神奇”,而在中国人看来,这“神奇的故事”始于党中央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 早在2007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必须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增强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当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做到未雨绸缪,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要及早制定预案,妥善应对,趋利避害。2008年2月,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总书记又提出,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次贷危机蔓延等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这种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审时度势的深刻认识,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2008年11月党中央作出三个重要判断—— 第一,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第三,危机给我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关口,大智慧。回头再看,在不进则退的险峻形势下,党中央的三个重要判断,无疑是一年来中国决胜千里的信心之源。这个判断,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打消了疑惧,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明确了方向。 局面豁然开朗。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见事早、行动快、驾驭全局的“中国部署”——党中央、国务院打破常规,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及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政策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中国经济应对冲击的重中之重。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出拳重、措施实、力度空前的“中国行动”——加大投资,刺激消费,给经济“输血”,帮企业闯关。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一系列“组合拳”,力度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底气足、视野宽、统筹兼顾的“中国主张”——“从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应对之策忙而不乱,既解近忧又谋长远。 还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把握“中国故事”的脉络。2009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元旦讲话中强调“必胜信心”;3月的全国两会上,在江苏、广东代表团解析“机遇”,鼓劲打气;4月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提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月底在山东,勉励大家“拧成一股绳”;6月在黑龙江重申“增强信心”;7月云南调研提出“危中求进,化危为机”;8月新疆考察强调“改革发展,团结稳定”;9月在第六十四届联大倡导“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10月考察山东,提出“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12月考察广东,强调“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生命”…… 这一年,所有中央领导同志都风尘仆仆,深入实际,身临一线,调研指导。中央领导同志一年的足迹,凸显了三个主题词:信心,变革,合作。它清晰地传递着应对冲击的“中国思路”,呈现了坚定的意志、开阔的视野和大国的责任。国际舆论评价:“中国领导人展现出驾驭复杂局面的大智慧。” (四)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的水平高低,体现其“国家能力”的强弱。 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对危急情况的应对水平,往往更能直观地呈现“国家能力”的高下。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金融危机自华尔街决堤而出,席卷全球:美国季度GDP创下27年来的最大降幅,道琼斯指数暴跌近半;日本、欧元区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反映国际贸易的领先指数——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高台跳水,短短6个月便从11689点下探至663点……世界经济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在此后充满煎熬的一年内,面对经济急剧下滑的颓势,很多国家危讯不断,中国经济也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罕有的巨大困难。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中国经济就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交出了一份全球瞩目的中国答卷。 这是一份“关于速度”的答卷。10.6%、10.1%、9%、6.8%、6.1%、7.9%、8.9%,将2008年以来近七个季度的GDP增幅连成一条曲线,是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昂首回升,“保八”已无悬念。 这是一份“关于质量”的答卷。2009年的中国生动诠释了“好”与“快”的发展辩证法。在稳定外需的同时扩大内需,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开始转向依靠“三驾马车”并头齐驱。以发展方式之变应对外部环境之变,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八项区域发展规划、十一个重大科技专项陆续启动,抑制六大行业产能过剩,“4万亿”源源流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增长更有质量,发展更有后劲。 这是一份“关于温度”的答卷。“越是在经济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中国没有简单地搬用“凯恩斯式刺激”,也没有“撒胡椒面”,而是将一揽子计划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超过110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改革稳健推进。GDP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这是一份“关于责任”的答卷。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把自己的事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中国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危机爆发之初,国际投资大亨索罗斯预言:“各国能否有效对付本轮金融危机,关键在于各自的政策效力。” 在这份应对冲击的“中国答卷”上,我们看到执政党对形势的判断有了丰富的现实依托,看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系列国家目标得以实现,看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国家理念得到践行,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贡献。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国家能力”的最好注脚。 (五)强大的“国家能力”,让中华民族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团结更加紧密,信心更加坚定,应对更加主动。“国家能力”的背后,是执政党的决策能力、制度的保障能力、理论的指导能力。 有了执政党的决策,才能第一时间形成国家意志,确定导向鲜明的国家目标。有了制度的支撑,才能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保证国家意志付诸实践。有了理论的引领,才能把握规律,立足长远谋划未来。 没有党中央在严峻形势下的准确判断,没有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国家决策”,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主动性;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没有全国一盘棋的社会机制,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战斗力;没有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视野,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创造性。 或许外界的目光,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彭斯判断,中国应对危机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应对危机的时间选择正确,延迟几个月就可能错失良机。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评价,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联合国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出台的刺激措施是世界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战略转折点。 (六)当金融危机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入死胡同,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暴露无遗,被推到“十字路口”的中国,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印证了迎战危机的“国家能力”。 这一制度优势,使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铸就迎难而上的“中国力量”。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腹地,从城市到乡村,从政府到企业,全国一盘棋,决策顺畅,执行高效。从中央到地方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杠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整个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共御艰辛的严冬,迎接发展的春天。 这一制度优势,使我们能用多种手段推动发展,保证有序有力的“中国效率”。一方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科学性、预见性,灵活把握“政府之手”的高效;一方面坚持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之手”的神妙,激发民间的创造力。既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效弥补市场经济的自身不足,确保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有适合本国国情、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基础。正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中国越是处于危急关头,越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 (七)纵观历史,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曾重创世界经济,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从传统模式之“危”中,看到科学发展之“机”,奠定了化危为机“国家能力”的理论基础。 危机面前,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标本兼治、远近结合,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把统筹兼顾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根本方法,兼顾长期与短期,协调内需与外需,统一民生与国计,既成功化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眼前之急”,又通过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谋得“长远之功”。 危机面前,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基本立足点,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强度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度鼓励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做到了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地奋力突围,抢抓机遇。广东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天津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高地,锻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许多省区市强劲增长、力撑大局,中国经济新的强大引擎已在轰鸣。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地高度重视培育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产业,高度重视打造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市场主体。国内高技术产业“抗压力”增强、增长势头迅猛,文化产业发挥“反周期调节”的特点,通过深化体制改革逆势上扬,撑起一片新天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科学发展这一总揽全局、把握未来的清晰思路,奠定了中国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新跨越的基础。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出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迎来了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历史机遇。 (八)几百年来,中国从未抵达这样的位置。 当国际舆论感慨“中国方舟拯救了世界经济”,当外国政要确信“中国缺席的谈判没有任何意义”,当世人惊叹“2009年的年度大事就是中国突然跻身世界外交和经济舞台最前沿”,我们看到,金融危机重塑了世界经济版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声音被世界认真倾听,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力量”举世瞩目。 这样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完全源于经济与科技的落后,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GDP仍占全球的1/3。老大帝国实力不衰,余威仍在,却终至山河破碎、备受凌辱,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能力”的持续下降。当政者对人民凝聚力的丧失、国家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衰退,让偌大的中国一盘散沙,这才会在列强环伺中一触即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锻造出坚不可摧的“国家能力”。 这种能力,曾在抗击“5•12”特大地震中震撼世界;这种能力,曾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大放异彩,如今又在应战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展现威力。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证明了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 (九)走过激流,中国巨轮依然破浪前行。 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也是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又一次崭新的开局。 一年前,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前进的道路,总是越过一岭又一峰,闯过一关又一坎”。一年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提出“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共同迎接奋发有为的2010年”。 我们将继续书写答卷。 我们会再次获得成功。团队意识是大局意识、配合意识、协作意识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目的是形成向心力,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有一本书叫《狼图腾》,通过对群狼捕食的描述,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团队”意识。狼群高效的团队协作性,使它们在攻击目标时往往无往而不胜。独狼的力量是单薄的,但群狼的力量则是强大的,这就是“1+1>2”的效果。大家知道,每年在美国篮球大赛结束后,常会从各优胜队中挑出最优秀的队员,组成一支“梦之队”赴各地比赛,但结果总是令球迷失望——胜少负多。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虽然他们都是最顶尖的篮球选手,但是由于平时分属不同球队,无法在短期内培养团队精神,不能形成有效的团队出击。“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只有我们班子每位成员不断强化“团队”意识,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否则,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行其是,各自为战,那只能是一盘散沙,难成大事。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最新

可以多关注下人民网和新华网还有半月谈。这些网站都有时政信息,您平时多积累一些,在考试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的作答。申论考试时要从阅读给定材料入手,在归纳概括、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应用文写作、申论写作上花大量时间备考。提高自己的理论政策水平、热点知识储备、思想表达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多看人民日报上的评论文章,多思考一些社会热点、多动手写一些申论文章,相信申论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破的。

我经常会把这些句子写进作文当中,比如能好好地睡一觉,犹如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当伸出手指指责别人的时候,还有三根手指正指向自己,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时隔半个月没出人民日报了,许多童鞋在后台催小编了,想要再出一期人民日报相关内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最新的人民日报时评京剧,记得来不及摘抄的要收藏哦。

第一个金句:文明其表,制度其里,在建设文明城市中提升文明新高度。

使用主题,道德规范及制度实施需要病假而行等。事例:文明其表,制度其里。旅游文明的形成需要循循善诱的劝导,也离不开严管重罚的跟进。一方面要持续更新游客行为指南,让公共行为有规可依,另一方面则要用好执法的手段,提高不文明行为的代价。

第二个金句: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历史莫敢忘,吾辈当自强。

适用主题,中华历史中华文明精神等,事例: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尽管冬衣单薄、粮弹匮乏,志愿军将士依然敢打必胜,牺牲时依然保持冲锋队形,冻僵后化作冰雕也矗立在战壕之中。在狂轰滥炸的上甘岭,尽管敌人的炮火把山头炸低了两米多,也无法撼动志愿军坚守的阵地,无法迫使志愿军后退一步。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群最可爱的人,用血与火、生与死的钢铁意志,诠释了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万众一心、戮力同心的民族力量,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

最后,你在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呢?你会运用作文素材了吗?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的话,那就多多点赞,多多支持,多多转发吧。小编在这里,就谢谢大家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