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加强学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加强学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班主任论文的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班主任论文的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着,赵玮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萧宗六.学校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法]卢梭着;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美]马斯洛着;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

[7]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耿玉明.学校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徐生娥.中学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1]王志君.普通高中班级管理柔性化改革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2]庄惠玲.走向学生自主管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3]刘军宁.高一班级管理实效性的调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14]范海强.科学-人文管理与民办中学的师资队伍建设[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15]常虹.大职业教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16]何志燕.苏霍姆林斯基校园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17]谢玥.量化管理理论基础探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3)

[18]谭明进.对高中班级实行量化管理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19]刘彩凤,常桂英.班级量化管理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2)

[20]王俊江.量化管理与自我教育--班级管理中的经验和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10)

[21]王随仁.怎样开展班级量化管理[J].河南教育,2000(4)

[22]崔为民.小议班级量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

[23]范玉敏,李锋.关于中专学校班级量化管理的质疑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24]庞云凤.班级量化管理中谨防"过度理由效应"[J].河南教育,2000(7)

[25]李丽华,孙小芹.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26]霍永丽.班级量化管理的补充--班级软管理[J].班主任,2005(1)

[27]段炼,朱育婷.班级量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8(12)

[28]孙华.量化管理应体现人本管理思想[J].教育导刊,1998(11)

[29]曾祖斌.浅议中小学班级量化管理的利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30]宁学功.学校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教学与管理,2002(23)

[31]高琪,张锐.班级量化管理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J].班主任之友,2004(4)

[32]莫熙朝.班级量化管理的背后[J].广东教育,2007(5)

[33]范学谦,吴国萍.奖惩预警机制在班级量化管理中的应用[J].班主任,2007(2)

[34]张明芹.我们的态度"评优"不是班级管理的目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7)

[35]任语静.学校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人格修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3)

[36]臧美莹.浅析硬件设施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37]张春来.如何制定和执行班级规则[J].教师之友,2001(11)

[38]陈学梅.人治为主、法治为辅、刚柔并济--班级公约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39]曹红英.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新教育,2014(24)

[40]刘明伟.论学校教育中量化管理的弊端[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7)

[41]王豫.对学校管理工作中量化管理扩大化的质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42]陆梅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3]张铤.论高校"量化-柔性"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44]徐鉴民.浅谈"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J].甘肃农业,2006(7)

[45]柳士彬,谭业云.环境潜教育:潜教育的实施型态[J].山东教育(中学版),2000(10)

[46]荣炳新.构建和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4(2)

[47]黄正平.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班主任,2011(9)

[48]贺桂平.以"法"治班初体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6)

[49]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8)

[50]陈志利.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奥秘:一种文化视角的解读[J].基础教育,2011(4)

[51]陈志利,张新平.自下而上:苏霍姆林斯基校长学的思维及贡献[J].基础教育,2012(4)

[52]刘建设.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53]龚舟.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缺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11(1)

[54]贾永儒.以学生为本,让班级管理人性化、民主化[J].才智,2012(2)

[55]刘永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量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56]黄崴.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57]韩秀元.量化积分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育,2011(8)

[58]杜永芳.班级量化管理的好处[J].青海教育,2007(5)

[59]龙永钊.谨防班级量化管理异化育人行为[J].班主任,2006(1)

[60]刘艳萍.浅谈班级管理的目标定位[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

[61]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62]王效美,杨红艳.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与途径[J].素质教育,2013(7)

[63]李可.数字量化:发展还是桎梏?[N].光明日报,2010,10(8)::11

[64]杨柳.河北衡水中学的真实一面:半军事化管理,带橘子进教室要受警告[N].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18):12

[65]林祺,匡怡蒙."超级高考工厂"争议中前行[N].重庆晨报,2014,4(23):6

加强毕业论文管理

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一是要严格要求,杜绝抄袭。二是要严格把关,不合格的重新撰写。

是会影响到这位学生的毕业的,而且毕业论文被鸡吃掉了,对于这位学生造成的打击也是非常严重的,但是这件事情在农学院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可以提前和自己的导师进行这方面的沟通。

这个应该不至于,毕竟是实践论文,就算吃掉了,也是可以解释清楚的事情。

会影响其毕业。这两天,有一篇关于东北农业大学的新闻刷屏了:大学生毕业论文“被鸡吃掉”?是否影响其毕业资格呢?答案“是的 ”。

一、论文被“吃掉”?

据报道,一名农大的本科毕业生在网上爆料称,自己的毕业论文被某高校大一新生的导师、其他同学“截取”,并在其他同学提供的自己这篇论文审稿报告中发现“不符合学校要求却大卖特卖”。据悉,这名老师此前只要求这名学生写一篇英文论文,而且还没让学生将英文论文用“Word+ excel+ power”文件保存为电子文档,但未要求学生提供纸质版论文。因此这名学生有机会获得学校要求他上交的纸质版证书(“Word+ excel+ power”)。如果这名学生实在不想交纸质版论文或者说他不愿意交纸质版论文但又无法提供纸质版证书将严重影响其毕业资格时,这名学生就可以选择以电子版或者书面声明放弃该毕业资格并重新上传相关毕业论文电子版证书。

二、会影响其毕业资格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研究生毕业论文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中规定:高校要加强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和管理工作。严格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对无故不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给予处分等处理措施。

三、毕业难,是因为学校的不负责造成的。

很多学生觉得,这是学校不负责的结果。但是,“毕业难”真的是因为学校的不负责吗?其实,“毕业难”的确有一部分原因在其中。关于论文被“吃掉”,我们一般认为是由于学校对于学生们的学业考核不重视,或者说在考试中发挥失常导致。

学校档案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档案是人类 社会进步、 发展、延续的真实历史记录,其涵盖了政府、社会 组织、企事业和公民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资料。下面是我整理的档案管理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浅谈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359-02

摘 要 档案是人类 社会进步、 发展、延续的真实历史记录,其涵盖了政府、社会 组织、企事业和公民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资料。当今知识 经济新时代,档案 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勇于 实践。档案 管理通过与 计算机、 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提高档案服务利用效率。

关键词 档案管理 意义 问题 措施

一、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 政治、经济、科学 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态的历史记录。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档案事业主要由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档案室(团体、学校、工厂、企业、事业单位等统一保管和管理档案的内部机构)、档案馆等机构组成,档案管理就是通过对各级档案部门的监管,进一步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促进档案开放与运用,发挥档案功能。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单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单位健康发展的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档案记载着单位的发展史,对研究本单位的工作成绩和科学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便于单位高层人员及时了解单位整体状况,适时调整策略提供准确依据,并为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另一方面有利于有关各方面准确认识单位的工作成果,为单位与各有关方面进行有意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应该不断地更新档案管理观念,勇敢探索和尝试新的档案管理手段,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二、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已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档案管理的领域,因此,新形势下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从传统的档案管理逐渐过渡到现代化管理,节省了大量时间、人力、物力的消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现代化档案管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1.档案载体的转变

在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文进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档,电子图纸也以手工制作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出现。保存电子文档资料显然要比保存纸质文档要方便,但纸质文档“原始记录”的真实性作用也是电子文档所不可取代的。

2.档案的分类变化

档案的传统分类方案将被打破,取而代之以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散在几个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依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便于查找提高了效率。传统分类方案对于数量较少、问题较单一的档案分类还是有实用性的,如何分类应根据需要恰当运用。

3.档案接收和保管方式上转变

在电子 环境中,如果档案人员不积极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过程,文件很可能不存在或至少不可能被鉴定、保存、编目或者提供利用。这就是说档案人员如果不进入到信息集成系统中去,则很难掌握到信息的核心部分甚至接收不到档案。新时期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使用电子信息系统。

4.电子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

(1)电子档案原件的真实性问题

在使用计算机形成文件材料的过程中,拟稿者无法留下自己的笔迹,单位负责人也无法在形成的文件材料磁盘上签发。电子文件很容易被删改,改后不留任何痕迹,很难确定该份材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2)电子档案保存的长久性问题

很多单位将会实现无纸化办公,这种方法确实为档案的归档存储简化了程序,也方便了利用,但是一旦网络突然瘫痪或被毁,电子文件可能会在一瞬间同时消失,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电子档案内容的保密性问题

用网络的任何终端设备都能索取到存储在网络某一个设备上的电子文件。另一方面,一个终端上的电子文件也可同时发给若干个网络终端。这对于在一段时间需保密的内容或限制提供利用的内容的安全保密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三、提高新时期档案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我国新时期的档案工作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信息化的重大转变,而如何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提高档案的利用水平,成为档案工作者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新时期档案管理的核心是管理手段和保护技术的现代化,要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档案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更新各级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同时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逐步构建起各地档案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2.要科学地制定、贯彻和修订各项标准,使档案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

计算机技术的 应用是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中心,而电子计算机的高效率是以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化为基础的。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

3.增强档案信息获取能力

长期以来档案部门始终未能摆脱“重藏轻用”的局面,而在当今信息时代,社会将更多地从信息服务的功能上去要求和评价档案部门,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增强鉴定和评估能力以引导利用者获得更多的档案信息。

4.加快数据准备,推进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科学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会使计算机因数据准备不足而无法使用甚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进展速度。在著录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在推进 计算机 管理的过程中,应先根据各全宗的重要程度、价值大小、利用率高低和是否开放的情况对所有全宗进行排序,将那些可以开放的核心档案和 社会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优先加工整理。这样就可以加快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进程和提高社会利用的效率。

(2)分级次著录,省时省力

在著录过程中,可将反映问题单一或查考价值不高的档案进行案卷级著录;对那些一卷内几个文件涉及同一个内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档案进行文件组合级著录;而对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问题庞杂的文件则进行文件级著录。

(3)分门别类,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

对于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房档”、“案件”等,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

5.加强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

电子文件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确保电子文件档案的安全是当今档案 工作遇到的新课题。在电子文件大量产生的今天,档案部门进行电子文件接收归档的首要任务是对所需归档电子文件信息内容的原始性、真实性鉴定,制定科学、合理及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统一的归档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基本结构标准,这也是全面实施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的基础。尽可能把文件各个阶段的管理要求放在设计阶段予以考虑,以功能合理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作为管好电子文件的先决条件。同时加强立法,确保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

6.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

档案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这才能适应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要注意加强档案主体意识和获取意识 教育,利用档案信息守法意识,加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保密意识,传播意识和更新转换意识。要从重管理、轻利用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变“封闭型”为“开放型”,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到为知识 经济和各项事业 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轨道上来。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档案工作者要紧跟时代要求,不断建设和完善档案服务体系,努力创新服务机制,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为档案事业的不断辉煌进步贡献力量。

总之,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并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适应新时期要求、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办公自动化的广泛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对传统的档案工作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必将促使档案工作从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进行一次彻底革命。档案部门要尽快认清形势,采取有力措施,从工作重点和方式上来一次大转变,从人才和技术力量上来一次大储备,以勇敢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霍金龙.谈电子档案管理问题.山西档案.2009(增刊).

[3]刘巨普.城建档案管理的理论与 实践.档案出版社.2004.

[4]刘晓红.档案工作的创新思考.就业与保障.2005.04.

[5]宋长山.加强档案信息开发的思考.兰台内外.2005.06.

[6]钟晓芸.论现代档案工作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档案管理论文

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 :高校档案工作者档案素质及业务能力直接决定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高校档案工作者流动性大,新时代对档案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和相关档案部门要做好高校档案工作者后期的职业教育和业务再培训,以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 :SPOC理论;职业教育;高校档案工作者

1SPOC理论

SPOC概念最早在2012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rmandoFox教授提出,所谓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是指小众私密在线课程。SPOC理念提出的旨在通过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慕课)将优质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知识的建构及生成,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让学习者更加深刻理解课堂知识,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MOOC具有参与人数多、在线资源共享及访问的开放式等优点,但其开发成本高、完成率低等不足也是较为明显的。SPOC则是从MOOC教育理念中衍化而成,融合了在线学习与校园课堂教学的创新特点,将MOOC教育资源应用于特定人群及规模小的教学方案中。SPOC典型教育模式便是在传统校园课堂中采用MOOC讲座音视频或在线评价功能实现课堂教学辅助功能,是MOOC校本化,融合校园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一种教学创新。

2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教育

高校档案工作者的档案素质及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高校档案工作者流动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工作者总体素质及业务能力提升。为此,做好后期的职业教育和再培训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2.1途径

总结多年来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培训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1)岗位培训。根据档案岗位需要及职责变化,组织高校在职档案工作者在上岗前开展的业务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通常时间较短,内容更具针对性;(2)继续教育培训。为优化高校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知识水平,高校组织档案工作者定期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这种教育培训周期性长,知识丰富;(3)短期培训。不同于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短期培训见效快、时间短,方式灵活,如以会代训、以交流研讨代训等。

2.2类型

从高校档案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内容来看,主要的类型有:(1)针对性培训。主要是针对高校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新业务或新知识专门开展的一类培训,如新标准、制度及办法的颁布或实施后所开展的系统培训;(2)适用性培训。主要针对高校档案管理在职人员不脱岗,为丰富其知识结构,掌握新技能开展的一类培训;(3)技能性培训。在高校档案理论学习培训基础上,结合高校档案业务特点和实际需要开展的技能培训,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4)适应性培训。使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紧紧围绕新时代档案特点和现实需要,加强培训和知识更新再学习,提升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及服务;(5)专业性培训。不同行业或领域,其档案管理专业各自有着明显的行业或专业特点,如机关、院校、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等,通过高校档案的专业性培训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技能。

2.3问题

与在校进行档案专业全职学习或脱岗学习相比,高校档案工作者的培训和学习大多需要兼顾工与学,传统的培训途径或类型难以适应当前高校在职档案工作者的业务再培训和再提升:(1)工学矛盾。高校专职档案工作者少,业务工作量大,工作与学习之间难免存在冲突。(2)经费问题。传统的组织专题学习或教育培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3)耗时较长。档案专业培训的目的在于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但传统高校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及其知识点的培训消化吸收需要较长时间,集中培训信息量大,消耗时间长,且培训效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等等。

3基于SPOC理论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教育

3.1课前设置

(1)特征分析。目的明确。高校档案业务性强,通过学习、培训能够掌握最新要求、标准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积极性高。高校档案工作者学习的内容与高校档案实际应用联系紧密,且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因此,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时间较短。高校档案工作者身兼多职,工作忙、时间紧、任务重,多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2)功能定位。人人能学。利用“泛在计算”实现时时、处处学习,利用计算机及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学习的无障碍化。时时教辅。利用SPOC理念,为高校档案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开发和搭建个性化、系统化学习的平台,专门针对高校档案立卷、高校电子文件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高校档案编研等等,通过专业教学目标、标准及课程评价体系,融入SPOC等在线课程教学特点,构建档案学员乐于学,教师乐于教的平台。如清华大学创办的“学堂在线”网络课程;北大创立的“网络开放课程”等。(3)教学目标。从高校档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校档案管理的实际出发,旨在通过教育培训提升档案工作者档案素养和业务能力,实现高校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挖掘高校档案的资源利用价值。(4)总体设计。依据高校档案学员特点、功能定位及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为“线上理论知识化,示范操作结合化,实际问题线下化”。即,线上主要通过视频方式讲解;示范操作采用线上演示与线下个别或小组辅导相结合;实际操作问题采用线下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操作等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2内容设置

根据线上、线下等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教育流程及模式的需要,基于SPOC理论的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教育的课程设备内容主要包括:(1)分解专业知识。高校档案职业教育组织者应将高校档案管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理论知识及内容进行分解,分类别、分载体等做好专业档案知识分解,并将其录制成若干视频供学员学习使用。如“高校档案编研选题”、“高校档案页码标识标注规则”等等。(2)录播教育视频。利用现代录播教育设备,将分解后的专业知识根据选题,拍摄成5-10分钟左右的教育视频,录制完成后上传至专门的学习的平台,供学员点播学习。(3)设置学习任务。加强高校档案工作者学习教育的行为约束和管控,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任务设置相应的任务点,如按照顺序播放,只有完成上一章节的学习任务才可进行下一步环节的内容学习。(4)插入问题及答案。针对任务点的设置及档案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为了增强学员学习效果,在视频播放过程中设置与该章节或者理论知识相应的问题,供学员学习时及时回答,巩固学习效果。(5)在线交流讨论。针对档案专业教育培训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设置开放式问题供学员讨论,讨论的平台可以群或微信群,突破在线交流的时空限制。(6)实际操作。高校档案管理中应用到的.新理念和操作具有较强的实效性特点,需要线下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操作或应用,才能帮助学员掌握知识及要点。如口述档案整理等等。

3.3智能评价

课程的评价及考核是保证整个学习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SPOC校本资源库建设及培训平台的搭建,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平台使得课程评价和考核更加的智能化。(1)评价方案。基于SPOC在线教学课程特点,将视频学习完成率、网上作业得分、学员课程讨论、提问及解答等结果作为学员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2)评价手段。根据客观题和主观题采用不同评价手段,如客观题利用系统中的自动组卷、自动评分实现评价,而主观题则可以采用同伴审查方式评价。教师可以预先设置相应的评分标准。(3)评价结果保证。在评价标准上积极引入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或行业评价标准;在档案工作者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内容方面要紧紧围绕高校档案学习知识点和技能点设置;借助网络平台建立个人学习培训电子档案袋,定期查阅学员的学习情况,确保全程监控,结果客观、真实和可靠。

结语

随着高校档案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广大高校档案工作者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高校管理者要积极引入SPOC理念,为高校档案工作者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在职教育搭建良好平台,提高优质资源的互通共享,提高高校档案管理的水平,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傅晓晔,罗润喜.浅谈档案人员的职业培训[J].档案与社会,2004(6):43.

[2]徐萍.浅谈档案人员的素质与修养[J].决策与信息,2015(4):77.

[3]闫丽.基于SPOC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6):32.

[4]步雅芸.面向SPOC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5(11):12—15.

高校学生管理文章参考文献

关于班主任论文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班主任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P6

[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P23

[3]王柳珍.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J].[EB/OL].2006

[4]B.A.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编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P22

[5]金晓华.浅谈赏识教育[J].邵阳师专学报.2003,3.P89

[6]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94—195.

[7]黄艳.赏识教育与“后进生”教育问题的探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01

[8]卢彬彬.赏识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实证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501.

[9]程婷.近几年关于赏识教育的研究综述[J].沈阳.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P33

[10]韩丽萍.赏识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新论.2009,11.P26

[11]李海英.赏识教育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P79

[1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P123

[13]邹惠芬.小学生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基础学科.2013,2.P21

[14]李小燕.小学赏识教育初探[J].新课程.2012,3.P23

[15]兰利.赏识教育的功能及实施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2006,2.P64—65

[16]张永彬.浅谈赏识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9.P56—57

[17]严俊辉.浅谈赏识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P23—24

[18]崔学鸿.赏识教育出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18.P22

[19]周泓.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3.P36

[20]李睿鹏.简析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17.P37

[21]赖永健.“赏识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西部教育研究.2010,12第10卷第4期.P88

[22]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94—195.

[23]骆舒洪、周卫红.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11期.P8—9.

[24]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31

[2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P45

[26]白铭欣主编.班级管理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P29—30

[1]现代心理学流派[M].出版.2003.26—61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2004.36—54

[3]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1997.52—85

[4]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文集[J].1999

[5]叶澜著.“新基础教育”——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2006

[6]叶澜、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2000.59—102

[7]邰江波.班级岗位轮换制——走向民主与公正的起点[J].中国教师.2007.2—45

[8].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2001.12—142

[9]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M].2006.34—95

[10].学校管理实话[M].华东师范入学出版社.2004.73—152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10期

[5]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6]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日

[8]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17]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9]肖正德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

[20]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21]康永久,施铁如,刘良华等整理教育叙事:来自广州的视角[J],《教育导刊》2003年12月

[22]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2月12期

[23]韦桂美,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科研回归生活的方式[J],《教书育人》2004.10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着,赵玮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萧宗六.学校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法]卢梭着;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美]马斯洛着;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

[7]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耿玉明.学校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徐生娥.中学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1]王志君.普通高中班级管理柔性化改革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2]庄惠玲.走向学生自主管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3]刘军宁.高一班级管理实效性的调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14]范海强.科学—人文管理与民办中学的师资队伍建设[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15]常虹.大职业教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16]何志燕.苏霍姆林斯基校园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17]谢玥.量化管理理论基础探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3)

[18]谭明进.对高中班级实行量化管理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19]刘彩凤,常桂英.班级量化管理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2)

[20]王俊江.量化管理与自我教育——班级管理中的经验和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10)

[21]王随仁.怎样开展班级量化管理[J].河南教育,2000(4)

[22]崔为民.小议班级量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

[23]范玉敏,李锋.关于中专学校班级量化管理的质疑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24]庞云凤.班级量化管理中谨防"过度理由效应"[J].河南教育,2000(7)

[25]李丽华,孙小芹.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26]霍永丽.班级量化管理的补充——班级软管理[J].班主任,2005(1)

[27]段炼,朱育婷.班级量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8(12)

[28]孙华.量化管理应体现人本管理思想[J].教育导刊,1998(11)

[29]曾祖斌.浅议中小学班级量化管理的利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30]宁学功.学校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教学与管理,2002(23)

[31]高琪,张锐.班级量化管理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J].班主任之友,2004(4)

[32]莫熙朝.班级量化管理的'背后[J].广东教育,2007(5)

[33]范学谦,吴国萍.奖惩预警机制在班级量化管理中的应用[J].班主任,2007(2)

[34]张明芹.我们的态度"评优"不是班级管理的目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7)

[35]任语静.学校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人格修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3)

[36]臧美莹.浅析硬件设施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37]张春来.如何制定和执行班级规则[J].教师之友,2001(11)

[38]陈学梅.人治为主、法治为辅、刚柔并济——班级公约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39]曹红英.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新教育,2014(24)

[40]刘明伟.论学校教育中量化管理的弊端[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7)

[41]王豫.对学校管理工作中量化管理扩大化的质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42]陆梅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3]张铤.论高校"量化—柔性"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44]徐鉴民.浅谈"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J].甘肃农业,2006(7)

[45]柳士彬,谭业云.环境潜教育:潜教育的实施型态[J].山东教育(中学版),2000(10)

[46]荣炳新.构建和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4(2)

[47]黄正平.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班主任,2011(9)

[48]贺桂平.以"法"治班初体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6)

[49]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8)

[50]陈志利.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奥秘:一种文化视角的解读[J].基础教育,2011(4)

[51]陈志利,张新平.自下而上:苏霍姆林斯基校长学的思维及贡献[J].基础教育,2012(4)

[52]刘建设.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53]龚舟.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缺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11(1)

[54]贾永儒.以学生为本,让班级管理人性化、民主化[J].才智,2012(2)

[55]刘永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量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56]黄崴.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57]韩秀元.量化积分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育,2011(8)

[58]杜永芳.班级量化管理的好处[J].青海教育,2007(5)

[59]龙永钊.谨防班级量化管理异化育人行为[J].班主任,2006(1)

[60]刘艳萍.浅谈班级管理的目标定位[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

[61]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62]王效美,杨红艳.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与途径[J].素质教育,2013(7)

[63]李可.数字量化:发展还是桎梏?[N].光明日报,2010,10(8):11

[64]杨柳.河北衡水中学的真实一面:半军事化管理,带橘子进教室要受警告[N].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18):12

[65]林祺,匡怡蒙."超级高考工厂"争议中前行[N].重庆晨报,2014,4(23):6

[1]袁佩奇.班主任工作细节之:感恩教育[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0).

[2]周传刚.弘扬传统美德 实施感恩教育[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11).

[3]周容.寸草报春晖: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课外阅读,2010(7).

[4]刘昌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视界,2012(26).

[1]王荣德.现代教师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51.

[2]韩传信.德育原理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3]蔡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4.

序号 题名 作者 作者单位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1 基于ASP技术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袁芳 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1-03-18 322 和田师专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买提肉孜·买吐逊; 刘小勇 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 新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处 【期刊】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10-05 323 中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刘才 吉林大学 【硕士】吉林大学 2009-11-01 1794 基于ASP.Net技术和工作流技术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舒建武 浙江工业大学 【硕士】浙江工业大学 2009-04-01 5375 基于校园网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任美璇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中国海洋大学 2009-06-01 0 3886 泸职院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丁可 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电子科技大学 2009-04-01 0 2017 基于JAVA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李伟 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电子科技大学 2009-04-01 0 5788 J2EE框架及全文检索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徐立峰 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电子科技大学 2009-10-01 249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何颖斐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华东师范大学 2010-05-01 14510 基于.NET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唐玉芳; 张永胜 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期刊】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0-04-1011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付冬波; 辛伟彬 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期刊】科技广场 2010-05-30 8112 高校二级学院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于雪涛; 奚砚涛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期刊】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09-11-18 1 9513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刘畅 吉林大学 【硕士】吉林大学 2010-04-01 18514 基于JSP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来学伟 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期刊】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30 1 16015 三层C/S模型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曹惠茹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期刊】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09-05-18 0 8216 基于B/S结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梁小晓 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10 6817 现代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沈高洁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学院 科技信息 2010-12-25 4718 基于Web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梁小晓; 韦崇岗 四川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 四川理工学院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2-20 4819 基于Web技术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陈建新 嘉兴学院平湖校区教育系 【期刊】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08-25 5220 基于Visual FoxPro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概述 覃其兴; 宁艳珍 广西银行学校 【期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10-1521 基于J2ME-GPRS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许立春; 陈勇; 李传之 宿迁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宿迁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期刊】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12-16 3 15622 基于B/S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刘奇付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期刊】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0-01-18 21223 基于Web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陈可赢 厦门华厦职业学院 【期刊】厦门科技 2010-04-15 11424 基于MFC和ACCESS数据库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周山 吉林大学 【硕士】吉林大学 2009-10-01 38925 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蒋友正 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01 9826 基于B/S模式下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马味 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电子科技大学 2009-04-0127 在.NET框架下设计和开发中职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陈守辉 青岛第二卫生学校 【期刊】中国科技信息 2010-01-01 12928 VB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赵亚娟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1-02-03 9029 黑龙江东方学院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田崇瑞 黑龙江大学 【硕士】黑龙江大学 2009-11-01 3830 成都东软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赖阳星 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电子科技大学 2010-10-0131 独立学院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鲁明昆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12-23 3732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周钦 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福建电脑 2010-04-25 8733 基于UML建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黄小英 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期刊】大众科技 2009-08-10 19234 老年大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牛伟志 山东大学 【硕士】山东大学 2009-10-10 3235 基于Web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彭玉华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信息工程学院 【期刊】民营科技 2010-09-2036 基于SSH2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秦衡 山东省电力学校 【期刊】科技信息 2010-01-05 11837 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胡越; 龙辉霞; 张俊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9-28 13138 基于JSP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刘岩 淮南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期刊】科技信息 2010-09-05 14739 Visual Basic程序开发技术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李宝林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03-1540 软件工程学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探究 孙剑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期刊】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0-07-2041 基于.NET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王凌云; 马廷斌 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期刊】科技信息 2009-05-05 1 19442 基于ASP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模式研究 胡琴; 吴俊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 江西中医学院 【期刊】科技广场 2010-05-30 3843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应用 靳京阳; 武立博; 张峰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中国成人教育 2010-09-15 7044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黄飞; 金美善 空军航空大学基础部 【期刊】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05-25 16145 基于VFP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贺伟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信息工程系 【期刊】福建电脑 2010-04-25 7146 基于网络B/S结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刘再跃; 裘昌利 空军航空大学基础部 【期刊】现代情报 2009-04-25 2 23147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与主模块构成 李鹏 黑龙江大学 【期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8-25 2 30648 基于Delphi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肖倩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期刊】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07-05 6949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刘晓云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07-15 11950 基于ASP.net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方献梅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河池学院 【期刊】科技信息 2010-08-1552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钟彩华 南昌大学 【硕士】南昌大学 2009-12-30 19153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郝海燕; 樊占亭 咸阳师范学院物理系 科技信息 2010-11-05 4454 基于ASP.NET2.0技术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卢成均 重庆文理学院计算机学院 【期刊】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8-18 1 19655 中职学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汤力 西南石油大学 【硕士】西南石油大学 2010-05-01 2256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王新涛 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期刊】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2-15 17557 辽阳技师学院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曾粤宁 吉林大学 【硕士】吉林大学 2010-10-01 5158 学生信息资料管理系统开发与实现 周子立; 叶碧玲; 蒋胜山; 毛国新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丽水中学 【期刊】计算机时代 2010-06-02 4959 统一建模语言及其在学生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刘英; 王志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校; 新疆昌吉卫校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12-15 860 基于B/S模式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林涛; 蒋建峰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中国西部科技 2010-12-1592 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赵艳 吉林大学 【硕士】吉林大学 2010-10-01 12593 基于ADO.NET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杨平乐; 刘树森; 高雅 江苏科技大学 【期刊】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0-05-10 3 10994 基于DELPHI及数据挖掘的学生管理分析系统 袁星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硕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5-01 0 27395 利用ASP技术实现学生信息管理 王建芳 河南省滑县第一职业中专 科技信息 2011-01-15 2296 CDIO模式在数据库开发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李宏力; 高素梅 天津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期刊】计算机教育 2010-06-10 5697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孙家宝 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01 9498 基于VB.NET的学生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王骏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0199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吴丽娜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01

PDCA循环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 本文阐述了pdca循环法的基本内涵,并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就如何应用pdca循环法不断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全面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性,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提出了有效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 pdca循环法; 高校; 学生管理; 应用

实践证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的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与智力,对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后勤保障社会化、互联网、校园网的广泛普及应用,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也逐渐显现出来,直接制约和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用的发挥。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与思考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思路,成为当前做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一种工作实施办法叫pdca循环法,本文将采用这个办法研究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一、pdca循环

pdca循环是由出生于美国而成名于日本的耶鲁大学博士、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兹·戴明(edwards deming)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又称为戴明循环或戴明环。它实质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为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益,所进行的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工作的循环过程。其循环过程的4个阶段必须环环相扣,不得中断;且每一个循环都紧密衔接,周而复始,从而形成大环套小环、不断循环、不断上升、持续改进的特点。pdca循环作为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在生产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企业在全面质量管理中通过应用pdca循环都达到了提升产品质量与企业形象的目的。 同样,应用pdca循环对持续改进、不断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果,也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pdca循环在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学生管理工作非常烦琐,仅处理日常事务就让人身心疲惫,很多学生管理工作者事事操心但又力不从心,总感到每件事情都很难做得圆满。此时,我们就需要梳理每个环节,分析原因。相对而言,企业质量管理中所常用的pdca循环法就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它完全可推广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帮助我们在做事情时尽管不能做得十全十美,但可做得更好。本文将根据本院校的工作实例阐述学生管理工作的pdca循环过程。

(一) 计划阶段

学生管理工作计划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而设计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过程。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计划,既要全面步署,也要突出重点。一方面要根据工作目标制订全面具体的实施计划,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调研分析现阶段学生工作的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针对主要原因制订出解决问题的计划措施。以下结合我院学生工作的年度计划探讨在这一阶段应该怎样做计划。

我校是一所年轻的高职院校,办学几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很多工作还在摸索中前行。2008-2009学年工作计划中明确了学年工作目标,对整个学年每个月需要做的主要事情做了行事历,包括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助学借款、勤工助学、招生就业、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通过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新学年重点解决一些问题:在迎新工作中赞助方、执行广告公司与我校三方在过程中协调难;素质拓展计划执行初期,由于没认证软件导致认证手续烦琐又缺乏监督;在奖、助、贷工作中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心理健康教育在院系中重视不够,并缺乏有效方法;招生方面没有找到有效方法解决每年要求转专业的.问题;每年为就业率在痛苦中挣扎,没有做到全员参与,“统一下一盘棋”;勤工助学岗位职责不公平,学生有意见,工作懈怠;校园文化活动虽然很活跃,但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工作队伍中,辅导员专业培训不够,人员也不够,班主任工作经常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在具体做每项工作计划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总结,对计划不断修正,保证其可行性。

(二)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对于整个学生管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先按拟订计划严谨地实施,同时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及时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很有可能发现按原计划做会有不合理之处,我们要边做边调整,拿一个最合理的方案。实施阶段有很多具体的事情要落实,做这些事情时同样可以遵循pdca循环法,这也是大循环里面的小循环。以下将介绍我院素质拓展工作如何在大循环中进行小循环,依此类推,实施阶段每项工作都可以用这种自身的小循环方式。

为了寻求一种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他们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和机制,我院全面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简单说来就是将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认证计分,形成素质拓展成绩,成为学生必修的“课程”,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培养综合素质。实施计划之初,由院团委组织各院系团委书记到某高校调研取经,因为该高校被评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标兵。回来后由院团委制定了我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纲要,其中详细规定实施步骤、实施环节、计分方式和计分标准等等。成立了学院、院系、班级三级素拓认证机构。为了加强认证计分环节的实效性,院团委购买了北京某高校的素拓计分软件进行成绩录入。同时进行全员宣传,印制小册子,公布此项计划的做法。由专人到各院系给学生干部、认证小组成员进行素拓培训。一切准备就绪后马上全面铺开。

(三) 检查阶段

学生管理工作检查阶段是把计划执行的结果与计划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完成计划,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通常计划执行的结果与计划存在一定的偏差,管理人员必须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找到产生偏差的主次因素,提出相应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2008年开展了素质拓展工作后,虽然我们认真按计划一步步去落实,但其间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问题有:

1. 开展初期,购买的素拓软件根本不能完成计分功能。为了寻求适用的软件,我们找了多个高校咨询,但也没有找到,最终还是联合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自主研发。但资金没有,校内技术全面的专业人员都没有空,认证环节卡壳了,只能先用表格利用人工来审核,大量浪费纸张,效率低下,监管力度薄弱。

2. 宣传工作和系统的培训力度不够,很多学生都不了解,也不感兴趣,觉得是被逼着去做的。对不完善的制度很不满意,不想配合。

3. 认证小组反映,很多学生为了获得素拓加分,提供了五花八门的证书,无法辨清真伪,同时这么多证书根本不知哪些该加分,哪些不该加分。

4. 很多学生无论做什么都要想到加分,哪怕有些是本分的工作。如在校运会上,学生会干部开展工作要求加分,有些学生自发组织一个啦啦队,喊了一天自己觉得很辛苦就要求加分。

5. 监管力度不够,出现很多乱加分现象,使得这项工作没有公信力。

6. 我们把素质拓展分数和成绩分数相加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分数,素质拓展分数和成绩分数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60%。现在发现这个比例使到有些成绩很差的学生,参加了很多活动后,结果综合测评排名直升至班上前几名;而成绩很好的,参加活动少,综合测评却一下跌到倒数前几名。这充分说明需要调整这两个分值所占的比例,以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

解决措施:(1) 开发了一个适合我院素拓计划的软件;(2)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尤其是各级认证小组的培训;(3) 学生干部参与组织活动以另外专门的项目加分,但不参与该次活动的认证计分;(4) 不定期召开征求意见会,对素拓软件某些技术环节是否符合操作实际进行论证,以求实效;(5) 学生综合测评分数中,素质拓展分数和成绩分数所占比例调整为30%和70%。

(四) 处理阶段

在学生管理工作处理阶段,一方面要对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作为下一轮循环借鉴之用;另一方面也要找出该轮循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而且把出现的问题转移到下一轮pdca循环中去解决。

我院素质拓展有待加强的方面有:一是素拓软件某些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学生参与素拓计划要培养自觉性和积极的态度。这些方面将会在新一轮的pdca循环中加以改善。

三、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行pdca循环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在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采用pdca循环可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具体作用表现为:一是pdca循环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顺序不断循环,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管理的质量。二是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环环相扣,大环套小环,不断促进,每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改进与创新由多个小型的pdca循环来保证。三是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循环,质量不断上升,每次pdca循环都是在上次循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对上次循环而言,每次pdca循环都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在新的台阶上开始新的pdca循环,实现新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全民. “pdca”循环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2008(2).

[2] 刘健. 运用pdca循环理论有效推进高校目标管理[j]. 科技创业月刊,2010(5).

校长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浅论校长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以校长的职责为视角 伊川县直中学  王社坤 摘要:中小学校长有所为有所不为既是依法治校的要求,也是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当以《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对校长提出的要求作为衡量标准。 关键词:校长;职责;依法治校;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目前的管理工作中,校长经常面临着困惑,有的校长总担心下属不尽职尽责 ,怕出差错,因而对学校事务亲历亲为,结果是出力不讨好,校长疲惫不堪,下属还不同情,认为校长对自己不信任。有的校长则做甩手掌柜,学校出问题后悔不已。事事亲为管理效果不佳,无为而治又容易出问题,那么,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到底该怎么做呢?答案是:校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问题的关键是对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做正确理解。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依法治校的要求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针在教育领域内的重要体现,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校长是依法治校的关键,其依法治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依法治校的成败,其依法治校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依法治校的水平。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校长职责之所在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是中小学依法治校的法律依据。根据《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目前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根据《教育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校长要负责管理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事务。因此,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校长做好管理工作,首要任务是明确校长的职责。 关于校长到底承担什么职责,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答案也五花八门。有人认为,保护学生生命最重要的责任,同时也是对校长最最基本的要求。[1]有人认为,学校的教育是一项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充实生命内涵,拓展生命敬礼,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工程,教师的生命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学校的生命力在于用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的根本职责在于培养学校文化。[2]有人认为,校长的核心使命是策划、领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校长的主要职责。[3]也有人从“不为”角度界定校长的职责,例如,“不把校长当官做、不把学校当企业、不做甩手掌柜”[4]、“ 不为私心移节、不为玩物丧志、不为名利失德、不为懈怠傲物、不为短视毁业、不为权重傲物”[5],等等 学者的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由于立足点的不同,这些观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其主要缺陷在于多从宏观角度、从道义角度界定校长职责,缺乏可操作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这就从宏观引领、质量提升、管理保障三个方面规定了校长的专业标准,为明确中小学校长的职责提供了依据,为学校管理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其中,“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是灵魂,要求校长从宏观方面引领学校发展;“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是关键,要求校长必须重视提升学校育人质量;“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是保障,要求校长负责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这些职责都是事关学校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事项,校长在这些事项上应当“有所为”,在具体的操作上则大可以放手让各级管理人员去做,“有所不为”。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是由我国依法治校的现状决定的 依法治校的实质在于用法律的思维模式来管理学校,其最高境界在于使管理活动最终达到法律精神所体现的公平与正义。目前中小学管理很大的弊端在于,校长专权,搞“一言堂”“家长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权力的失衡。教育领域的公平、公正,要靠相互制衡的管理体系来作为保障。形成相互制衡的学校管理体系,必须要求校长明确上至校长、下至一般教师的职责与任务,从而使各级人员明确自己的定位。运用法律的思维模式来管理学校,更是要求校长必须在宏观上有所为,领导、监督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这也就决定了校长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在很多时候是要置身于事外,站在更高的角度做宏观指导。 我国依法治校的现实是怎样的呢?我国依法治校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以对学校发展最为关键的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为例,章程是学校内部的“宪法”,规章制度应当以章程为依据来制定。这是事关学校定位和发展的大事,是校长应当有所为的事项,但是根据学者的调查,有58%的学校有章程,38%的学校没有章程,甚至还有4%的管理者没有听说过章程。在章程实际发挥的作用方面,有68%的管理者认为章程有用,30%的管理者认为章程的作用很小,2%的管理者认为章程没有用。在规章制度与章程的关系方面,有67%的管理者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与章程一致,有28%的管理者认为规章制度与章程的关系是松散的,还有5%的管理者认为规章制度与章程没有关系。[6] 许多校长对于这些大事存在糊涂认识,对细节问题却很热心,比如亲自查班级考勤情况,监督学校卫生情况,等等。一句话,许多校长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国依法治校严峻的现实决定了校长必须有所为,将主要精力放在依法管理学校的根本问题上;应当有所不为,对具体操作和执行额问题应当放手让承担具体岗位职责的人去做。 二、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是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需要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建立分工明确、团结合作的管理团队的需要 从管理学角度看,校长是学校的舵手,但校长不可能自己管理整个学校,学校管理、学校具体事务的操作是需要管理团队来共同完成的。如果校长做甩手掌柜,事事不为,则会失去舵手的地位,从而成为学校的摆设,对学校的发展难以发挥领导作用,同时也会造成学校管理的一般散沙与混乱。如果校长事事亲为会怎么样呢?如前所述,校长不可能对学校所有的事项都具体操办,而是需要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如果把学校比喻为一个人,校长就是学校的“大脑”,教务、后勤、行政、组织等各个部门则是人的“四肢”。缺少“大脑”的指挥,“四肢无法”就无法灵活运转,甚至胡乱运转。没有“四肢”的配合,“大脑”的决策也就无法落实。作为校长,必须让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忙”起来,让自己“闲”下来。[7]因此,学校内部管理团队的建设对学校正常运转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建立建立分工明确、团结合作的管理团队,需要校长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性的需要 学校工作的关键是管理,管理的关键是管人,管人的关键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校长的决策、指挥,离不开管理团队的分工负责、协调配合,更离不开一线教职工的切实执行。积极性是切实执行学校决策和规章制度的保障。如果教职工缺乏积极性,只是将学校决策当做命令来执行,其效果将会事倍功半。如果能够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使教职工将学校事务当做自己的事务,将学校规章制度内化为自律的东西,其管理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是管理的行家,是民主管理的行家,是善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行家。既然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校长如果事事亲历亲为,就会使教师和管理人员感觉到不被信任,就会抹杀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如果校长事事不为,就无从建立校长在学校和教师中的地位,很难领导教师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因此,提高管理水平,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校长必须学会在该做的方面有所为,在该放手的方面有所不为。 三、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实践 有所为有所不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究竟在哪些方面该有所为,在哪些方面该有所不为,学术界进行了很多探讨,但笔者认为以《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对校长提出的要求作为衡量标准比较合理。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标准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针对校长的“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项专业职责,提出相应的行为能力要求,这是校长应当有所作为的方面。 1.规划学校发展。学校发展规划是体现学校发展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前提。作为校长,要组织力量认真研判学校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发展方向,提出发展措施,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规划方案,并组织落实学校发展规划,监测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2.营造育人文化。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优质的教育环境,离不开良好的育人文化。文化环境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育人文化既体现在校园环境等硬件建设方面,也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等软件建设方面。作为校长,要组织专家力量论证学校特色文化的定位,凝聚学校文化建设力量,引领全体教职工打造符合学校特色文化定位的校园环境,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精心设计和组织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绿色健康的校园信息网络。 3.领导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和基础性工作,发展规划要落实到教学中,育人文化的培育也要在课程教学中体现。更为关键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课程教学。作为校长,并不一定要亲自去上课,而是要宏观上负责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积极组织教学改革。校长要站在领导者的高度,宏观把控课程教学的实施。实践中,有些校长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自己上课和听课上,过于关注微观细节。这是不可取的。 4. 引领教师成长。专业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的依靠力量,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中坚力量。作为校长,必须负责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和物质保障。对于事关教师发展的制度和活动,如教师轮岗交流制度、优教优酬的激励制度、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等,校长都要密切关注,在关键节点进行引导。 5. 优化内部管理。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高效内部管理制度既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学校领导班子凝聚力的关键。作为校长,要善于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尊重和支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建立健全学校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 6. 调适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学校落实发展规划、提升育人质量不可或缺的要件。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推进,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大背景下,学生、家长、社区、学校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都有重要影响。作为校长,要善于协调学生家长、社区、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社会力量,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为学校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育人环境。 (二)实践“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的注意事项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的规定可以看作是衡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标准,但是这些事项并不是要求校长具体去做这些事情,而是要在这些方面有所为。具体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建立分工合作的管理团队 首先,要建立由校长、各处主任及职能部门、教职工组成的分层管理团队,校长负责计划决策和制定目标,各处主任及所在的职能部门负责落实目标,教职员工负责完成任务、实现目标。[8]其次,建立职责清晰、分工合作的管理团队,关键是要选对人,做对事。不同岗位需要不同性格的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善于用人的领导在组建管理团队时会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特长,弃其所短,用其所长。比如,后勤管理人员,必须用认真细心的人;教研组长,必须用既有一定教育教学水平、又有协调能力的人;办公室人员,则必须用细心周到、公关能力比较强的人,等等。校长善于和持续观察团队成员的特点、能力和优势,适合什么位置就放在什么位置,不适合就要及时更换。因此,作为校长要善于发现教职工的优点,将其匹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去。 2.校长既要学会放权,又要学会管控局势 校长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要“抓大放小”。大事清楚,强调的就是校长要“有所为”。如果校长“大事不清楚”,就没法对学校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校长负责最后会导致校长乱负责。因而校长“大事清楚”就要注意“抓大”,对学校的大事一定要牢牢掌控。何谓大事?事关学校的生存,事关学校的发展,就是学校的大事,比如学校的重大改革、招生、建设等。对于这些大事,校长当然不能做“甩手掌柜”,而是要牢牢掌控宏观决策权力,密切关注决策的落实与事态的发展,做到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小事糊涂,强调的是校长要“有所不为”。如果校长学不会“小事清楚”,就会陷入日常管理工作的泥潭,没有精力和时间考虑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因而“小事糊涂”就是要“放小”,将具体的管理工作下放给不同的管理人员,为中层干部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空间。 参考文献: [1]胡中锋.校长的首要职责是生命的守护[J].教育导刊,2011,(08):1. [2]劳建洪.校长的根本职责在于培育学校文化[J].教育,2015,(06):48-49. [3]郭英.校长职责与学校管理[J].中国冶金教育,2004,(02):83-85. [4]张道明.校长要有所不为[J].教学与管理,2016,(17):11-12. [5]李成秋.校长要自觉做到“六不为”[J].江西教育,2007,(05):31. [6]段茹宏.依法治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9,(21):27-29. [7]寇新文.小学校长管理策略浅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S2):80-81. [8]魏希德.校长应“有所不为”[J].教学与管理,2004,(08):12-13.

适当的目标能够诱发人产生动机和内驱力,激励人不断上进。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引导教师参与制定集体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和个人成长规划,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意义、达到目标的途径以及实现目标后的相关利益等。那么校长如何管理好学校教师?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一、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好功课,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师有责任把课程计划、课程教学标准和教科书所规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深刻地领会知识并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小学课程大多是工具课、基础课,许多内容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学习基础。为了教好功课,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应该以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新成就来充实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是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如果教师没有把功课教好,没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人民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但教师中只管教,不管导,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至于思想品德教育,那是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还觉得思想品德教育,要费时间、花气力,责任感差的教师,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课堂上能完成教学计划,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职责。这些旧的观念,必须帮助教师转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责。我们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师必须既管教,又管导;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也说明了教师管教管导的重要性。教师管教管导,是从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一代提出来的,也是根据教学规律提出来的。教师管教管导不仅课堂教学应该如此,课外校外也应该如此。如果教师只管教,不管导,只教书,不育人,只管课内,不管课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三、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学生体质,不仅是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所有科任教师也有责任。例如,学生长期坐的姿势不正,便会引起其脊椎变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便会导致视力减退、神经衰弱等症状。有的教师经常拖堂,不按时下课,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对学生的健康也是有害的。如果教师热衷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对学生健康漠不关心,也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四、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校外各种有益活动,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阔学生眼界、增长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育、陶冶品德、促进身心健康等都有积极作用。许多著名的文艺、体育、科技人才的成长,往往得益于课外校外活动。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要依靠教师去组织、去指导,教师也有责任去把这种活动组织好、指导好。如果教师把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当作一种额外负担,不关心、不支持学生课外校外活动,不愿意承担这方面的任务,就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而也不算是称职的教师。

五、协调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三者协调一致,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在三者中起主导作用。但学校不能孤军作战,必须取得家庭、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巨大作用。因此,教师应和家庭、社会取得密切联系,协调一致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班主任在这方面的任务更重,科任教师有责任配合班主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六、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和文化业务水平

教师要教好功课,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指导组织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和文化业务水平。因此,努力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也是教师的职责之一。如果教师不愿意学习,不求上进,抱残守缺,拒绝接受新的知识,必然成为不称职的教师。

一、目标激励

适当的目标能够诱发人产生动机和内驱力,激励人不断上进。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引导教师参与制定集体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和个人成长规划,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意义、达到目标的途径以及实现目标后的相关利益等。当教师沿着规划的路径实现既定目标,且目标成果得到及时肯定时,就会产生满足感,感到工作有盼头,干起来有劲头。如我们学校确定中远期的办学目标是努力构建“一个布局结构合理,环境优美,既蕴涵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又充满幸福气息的现代化新型校园”,近期目标是通过一年的努力将学校建设成我县大、小楠溪流域办学设施比较完善,在小楠溪流域有一定影响的农村示范性小学。根据学校总体目标我们分别细化确定各位行政人员和全体教师的近期奋斗目标,这样教师努力的方向就比较明确,工作也就有目标了。

二、公平激励

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要把自己的努力和所得的报酬与另一个和自己条件相近的人的努力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一方比值大于另一方,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会影响人际关系,导致员工消极怠工,不思进取。在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诸多因素中,公平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学校领导在学校管理中,一定要注意公平性的问题,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科学的考核评估制度,营造“赛马不相马”的竟争机制,尤其是在评先树优、奖金分配、提拔员工、培训进修等教师比较敏感的问题上,做到没有亲疏、厚薄之分,做到程序合理,过程、标准和结果都公开,实行阳光操作,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公平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只有当教师感到自己付出与获得基本平衡,认为公平合理时,才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积极进取的氛围。

三、参与激励

杜威所言“在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所以,学校领导要将学校还给老师,老师才是学校的主人,不要把老师看作是被管理的对象。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让他们广泛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管理和学校大事的讨论和决策,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涉及到福利、评先进、评职称和学校发展等大事情,不要一人说了算,要集体决定。使教师感到管理者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感到自己的一定地位和作用,以此增强广大教职工的认同感及主人翁意识,从而形成“上下同欲”的局面,使学校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情感激励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学校管理者,过分强调制度,过分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甚至用一些硬性规定卡老师的现象。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师的劳动特点,缺乏情感勾通,致使一些教师在工作中产生抵触情绪,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改变以上现状,学校管理者就必须牢固树立从“管理”到“服务”、从“控制”到“解放”、从“用人工作”到“用工作育人”等学校教育管理理念,变革传统的监管式、行政约束式的管理方式,实施以激励,尤其是以情感激励为主要方式的人本化管理。如制度条文的制定尽量留有一定的弹性,在制度的表述上尽量以“倡导”、“期待”等体现人本思想的表述代替“严禁”、“不准”等词语,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把教师当做朋友和亲人,放大他们的优点,容忍他们的不足,这样教师就会尽心竭力的努力工作。

五、垂范激励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透射出学校管理中校长自身模范作用的重要性。作为学校的掌舵人和领头雁,工作中校长要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做好引领,在工作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到的事,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一是领好班子,抓好班子建设,使班子成员在教师面前起表率作用;

二是学习要领,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引领好;

三是工作要领先,不仅工作想在前,还要深入到过程中去,抓好落实。只有当领导做出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师者之首、师者之师、师者之友,广大教师才会心悦诚服,工作才会主动。

六、赏识激励

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得到赞赏,赏识与期待能给予人们无穷的力量。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期待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不仅要要求教师赏识学生、激励学生,自己也要赏识教师、激励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及时抓住教师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做法,给予恰当的评价与褒奖,鼓励教师做最好的自我,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校长的目光中读到这样的话语 :“努力吧,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你的闪光点都能得到展示。”、“别灰心,再来一次好吗?”、“你进步很快!相信你能做得更好。”当教师感到被欣赏、信任、尊重和期待时,他们就会备受鼓舞,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论文摘要: 团队管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运用到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能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成长的双赢,也是校园管理文化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本文就校长在团队管理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校长如何组建和管理教师团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论文关键词: 教师团队 团队管理 校长

团队管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种企业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因其灵活性大、效率高等优点,备受企业组织的推崇。目前,大中企业的团队建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借鉴这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把学校教师组建成一个个工作团队,通过团队管理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能更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成效。

一、教师团队的内涵与特点

(一)教师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学校某一教育教学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教师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具体来说,教师团队是由一起工作的教研组成员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师组成,彼此沟通、相互信任、通过合作、互补的方式,实现团队共同的教育目标。如将学校的重要教研人员组成“学术团队”、优秀的学科教师组成“教学智囊团队”、学校一帮一教师组成“青蓝团队”、班主任老师组成“爱心团队”、爱读书的老师组成“读书—分享团队”、爱写作的老师组成“随笔共写团队”等。

(二)教师团队的特点

教师团队是由具有很好的人文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组成的优秀群体,与其他团队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团队作用的发挥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往往是掌握某一领域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在团队工作中,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在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整个团队的创新与发展。

2、团队工作的长效性。教育是一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教师团队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团队工作成效可影响学生一生,因此教师团队工作具有长效性。

3、教师团队教育价值的自我实现性。教师团队的工作对象是人,工作成果是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价值的自我实现除了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外,对工作对象的情感、精神的回报期待会更高。

二、中小学校实行教师团队管理模式的意义

1、可以实现学校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双赢。从学校来讲,高效的教师团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的独特优势,更加有效地激励教师,促进学校的发展;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依靠高效教师团队的支撑与帮助,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并相互扶持,取长补短,能加快个人成长的步伐。

2、教师团队管理是校园管理文化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新的教师团队合作可以打破传统教师以年级组或学科组为单位进行教学与管理,成员以个人意愿的方式参与工作,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彼此增进感情,体现一种健康、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教师团队多种形式,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学校文化带来新鲜的内容和形式。

三、校长在教师团队管理中的角色地位

(一)团队精神的培养者

团队精神是教师团队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校长是团队的核心领导,更是团队精神的首要培养者。

(二)团队信息的沟通者

一个教师团队能否协同一致的向前发展,其前提和基础之一就是沟通,所以校长做好了教师团队的沟通也就做好了团队的管理。

(三)团队士气的激励者

团队目标实现过程中总会有困难与挫折,校长的意气风发、勇气十足,热情洋溢,幽默风趣能感染与激励教师团队的成员。

(四)团队榜样的树立者

校长是团队建设中的角色模范,其价值观念、言行都是团队成员的效仿者,因此校长要树立自己在团队中的榜样,同时也要树立团队中其他优秀教师的榜样。

(五)团队工作的服务者

校长在团队中是服务型领导者,要善于把团队中的各种人才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上,能够倾听成员的困难与需要,为成员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

四、教师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一)校长如何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

第一步:分析教师队伍的现状。校长要找出每位教师优缺点,以优化组合、整体搭配、优势互补为组建原则,考虑教师性别、性格、知识结构、教龄、教学水平等,组建成各种教师团队。

第二步:设定教师团队的目标。目标是团队的工作动力,是形成团队精神的关键因素,因此校长要和团队每位成员一起制定和认可教育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找到努力的方向。

第三步:确立实现团队教育目标的方法及行动。校长要制定好如何建立教师的相互关系和信任,如何激励与引导教师增强责任感,如何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措施。

(二)校长如何管理教师团队

1、强化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1)通过各种活动训练,增强合作意识是培养教师“团队精神”的有效方法。

(2)让每位教师参与到适合自己的团队中来,培养全体成员的团体情感。

(3)加强沟通和协调,校长可通过Email、博客等途径,鼓励教师相互信任,营造平等、公平的团队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分享团队的工作成果,让成员将团队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为以文本、图片或图像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供大家评论与探讨。

2、创新团队管理的制度。制度是教师团队管理的有力保障,它能规范教师的行为,鼓励团队成员的信心,因此,校长想要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不断地创新团队管理制度,如组建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让团队成员能释放活力,共享成功。

3、遵循“鲍雷夫法则”。校长在教师团队管理中,请牢记由美国管理学家鲍雷夫提出的鲍雷夫法则:最重要的八个字“我承认我犯过错误”,校长承认错误,不仅是一种容人的表现,也是自己的一种反省;最重要的七个字“你干了一件好事”,关心、鼓励教师,这才是团队合作;最重要的六个字“你的看法如何”,让所有教师发表在团队中的感受,参与到团队的决策和管理中,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最重要的五个字“我们一起干”,这是校长和团队成员的一种决心,一种态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最重要的四个字“不妨试试”,试试就是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不妨”就是不太在意结果,重在参与和成长;最重要的三个字“谢谢您”,把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礼貌用语,变成一种最真诚的心灵表达;最重要的二个字“我们”,校长时刻牢记是在与教师合作,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要独断专行;最重要的一个字“您”, 时刻牢记尊重你的合作伙伴——您而不是你,这是一种尊重的理念表达。

4、管理过程中做到感情与智慧并用。其一,校长在工作中体现出对团队教师的关爱。如校长给团队教师写甜蜜的之言片语,给团队制作附有学校特色的名片,为教师的生日订送蛋糕或温馨短信,节假日第一时间在校门口为教师发送校长亲笔写的贺卡或鲜花等;其二,校长要给自己的工作思考与实践增添燃料:校长每年问一次你自己及你的教师团队这样的问题“我做的哪些事能帮助和支持你们团队的工作?我有哪些做法会妨碍你们团队的发展?有哪些能帮助你们的事我还没有做”等。

参考文献:

[1]Elaine K、McEwan著、吴艳艳译、卓越校长的7个习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2]梁东荣、论中小学教师团队精神的重塑、当代教育科学,2005.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