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以圆形为主题的创意画论文

发布时间:

以圆形为主题的创意画论文

图形创意 第一章 图形和图形创意 一、图形 1、图形概念及含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图形概念与设计学科中的图形概念有一定的差别。传统:由绘写刻印等手段产生的图画记号,是区别于文字、词语,语言的视觉形式,但已不能涵盖现代设计中图形概念的全部。设计:与信息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概念: 图形是所有能够利用来产生视觉图像并转为信息传达的视觉符号,是由绘、写、刻、印以及现代电子技术、摄影及外理等手段产生的能传达信息的图像记号。含义:图形是说明性的图画形象,是为了向别人阐释某个观念或传达某种内容的视觉形象。较音乐更直接、现实,较文字更含蓄,更有意味。 2、图形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由人类劳动生活的记事符号始。洞穴和岩壁的绘画图形成为联络信息,沟通、表达情感和意识的媒介。图形的三次革命: 原始符号演变成文字。 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诞生。前者促进图形的传播和应用,后者使视觉信息得以批量化的复制。 19世记科技和工业的变革,最具代表性的是摄影的发明和由此带来的制版方式及印刷技术的革新。传播的广泛性使图形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3、图形语言与传播图形语言是形象、色彩、质感等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图形语言具备许多优势:信息量多;容易识别记忆;震憾力强:国际化。图形语言是一种图画式语言,通过视觉传播。图形语言是象征表现的语言,需观众理解,联想,以及视觉经验。二、现代图形设计1、现代图形设计的趋势(1)强化图形语言。传统图形偏重于装饰,而现在更着重于图形语言的表达。2)学科专业的融合。语言学、传播学、市场学、心理学、符号学、美学,哲学等。(3)电脑的运用。促进图形设计的大发展。(4)传播途径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网络2、现代图形设计的观念(1)个性化 自由创意的个性表现2)信息化 信息量大 准确有效(3)符号化 视觉形式单纯、简洁而容易记忆,能在瞬间抓住观众。三、图形创意理念1、创意的概念创造性的意念和将意念或构想转化成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形式的思维过程。创意的核心是创造性。图形创意概念:以图形为造型元素的说明性图画形象,经一定的形式构成和规律性变化,赋予图形本身更深刻的寓意和更宽广的视觉心理层面的创造性行为。2、图形创意理念注意两点:有意识的破坏原生物,只有破坏才能更好的构筑新的物形。大胆变化,只有变化才能让图形产生新颖的视觉效果,建立新观念。第二章、图形创意思维和创意的发掘一、图形创意的思维基础 (方法)(表达)1、思维方法(1)常规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即逻辑思维。环境保护想到动物的生死,保护生态想到自然灾害。(2)逆向思维结果向原因的推演,即因果倒置。动物的生死想到环境保护,自然灾害想到保护生态。(3)反常思维是一种偶然性的思维质变,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极具创造力的思维方法。(4)发散思维是由“点”到“面”的思维方式。如暴力,可能用枪、刀、拳头、血液、以及一个眼神。2、思维表达1)寓意和象征 借其它事物来寄托本意(烟的危害用子弹)(枚瑰寓意爱情)(2)想象和联想 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新形象是经过加工、改造所形成的。(汽车装上翅膀,人头换上计算机,摩托车装上猎豹的身体等。)二、图形创意的思维模式1、产生新图形的手断组合关系 把形象或意义上不同的事物,通过分析找出相关的联系,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视觉形象。体量大小 把生活中体量大的物体缩小,或把生活中体量小的物体放大,造成不一样的夸张、对比。位置方向 把形象或意义有相似的事物互换,或将原形象分离,完全反转或部份反转。信息诱导 用象征和寓意的方法,使观众看后回味无穷。2、图形创意的思维推演1)新奇推演 (有无推演 反正推演) 有无推演:增加或减少原来的特征。反正推演:推出相反的词义或一个矛盾的事物。如战争与和平,污染与环保。 2)逻辑推演 (功能推演 词义推演) 功能推演:结合 粘贴—扣子—拉链—嫁接词义推演:危险 冲撞—红绿灯—叹号— 眼神—血液3)联想推演 (形象推演 色彩推演等) 形象推演:椭圆—蛋—卵石—面包……色彩推演:红色—血—革命—牺牲—战争

用圆设计美丽的图案教程:

1、圆形可以画出一个太阳。先画一个圆形,然后给圆形添加火焰,一个太阳就形成了。

2、圆形可以画出一个笑脸。先画一个圆形,然后加上眼睛和弯弯的嘴巴,一个圆圆的笑脸就画好了。

3、圆形可以画出一个熊猫,先画一个圆形,然后给它加上带黑眼圈的眼睛、黑色鼻子和黑色耳朵,再画上黑白色的身体,一个由圆形组成的熊猫就画好了。

4、圆形可以画出一幅眼镜。先画两个相近的圆形,然后画上眼镜支架,一幅由圆形组成的眼睛就画好了。

5、圆形可以画出一个足球。先画一个圆形,然后加上黑白色的足球纹路,一个由圆形组成的足球就画好了。

只要自己有想象力创造力,有耐心,很细心,就很容易用圆设计出很多好看的图案,例如圆圆的太阳,圆圆的月亮等等。

以形意拳为主题的论文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中国武术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目前的武术运动员虽然同时很快的学会多种风格迥异的套路,但是对于其技击和攻防含义大多并不清楚。 传统武术中,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例如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对敌总是使用一个招式崩拳,而且严格来说只是半个招式,但是却足以击败对手。[编辑本段]武术套路成因 武术比赛中的棍术表演对于中国武术套路形成的原因,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认识。 [1]套路的产生原因是为了提到士兵身体素质,增强战斗力;或者是为了表演而加强艺术性的成分。 [2]套路是为了保存武术的技击动作,作为武术的基本训练手段。还有人从中国传统的礼仪出发,认为武术套路的产生是出于礼节性的需要。[编辑本段]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编辑本段]中国传统武术套路 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中国奥运团中的武术表演队震撼欧洲,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声呐喊;46年后的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号角。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立,为武术推向世界在组织上更加有了保证。此后的10多年间,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竞技比赛,武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1999年6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单项协会组织正式接纳,武术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时间,武术能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进入奥运会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武术自身的文化特性以及它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比较出发,对武术套路能否进入奥运,如何进入奥运进行探讨分析,以寻求武术套路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途径。 1 武术套路的传统特性 1.1 庞杂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孕育了“自然体育”形态的武术,使其深具庞杂性的特点。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就其功能来说,一个拳种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防身,又可用于娱乐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从运动形式来看,既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编成的拳法和器械套路,又有实战意义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以针对某一项身体技能为主,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各种功法。从风格流派上讲,不仅有内、外家之说,南、北派之分,武当、少林之别,而且还有以各种门类划分的“太极门”、“八卦门”、“形意门”、“地躺门”以及长拳类、短打类等等不同风格的派别。这些旨趣不同,刚柔各异的拳种套路,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使武术表现出形式内容庞杂、风格流派广博的特点。 造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这种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相对封闭性。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宗法制,使人们聚族而居,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这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武术技艺往往只流传于一个家族中,或在某一地区流传,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拳种和流派。而且,武术是以个体身体运动为基础的,由于习武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动机目的、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表现在攻防动作上必然有所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同时,传统的习惯于浑然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使武术这一自然性体育万能化,有着多元的社会功能,如一个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术很可能成为其主要的文化生活,农闲时习武健身,在喜庆节日与庙会集市等场所欢庆娱乐,竞武较艺。宗族纠纷时,又是械斗自卫的手段。这种多元化的功能,也是导致武术庞杂化、多样性特点的一个原因。 1.2 内倾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套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修炼过程讲究“身心俱炼”,它的运动技术主要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与西方体育相比表现了更大的内倾性。所谓的“内”,主要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品质,所谓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动作。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它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长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形意拳中的“心与意和、意与气和、气与力和”等,都是这种“内外合一”,整体和谐要求的具体体现。 武术套路的内倾性表现了中华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武术与其它具体的外在竞技不同,难以划定。武术劲力是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来实现。手、眼、身、步形体动势是内在精、气、神的反映,形与神,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内劲、内气、内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不尽,体味不尽,常常成为练习者体悟不止的“终身之艺”。 武术套路内倾性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天人合一”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成为武术练功的指导思想。而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则是武术训练的生理学依据。如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于是武术练功依照这一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精、气、神的转化,并提出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中华武术的民族特色之所在。 1.3 竞艺性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指出,作为动物之一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亦具有竞争的本能。《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中:“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论述都认为竞争是人的本性。起源于搏杀格斗的中国武术,自然也充满着竞争性。如《管子·七法》中记载的“春秋角试”盛况,《典论·自序》中记载的曹丕以蔗为杖与奋威将军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台”,都说明了人们从比武中显示自身强大和战胜对手的能力与渴望。尤其是在先秦封建文化的两大支柱儒道体系尚未形成前,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要竞技活动。《春秋》有一段典型例证:鲁嘻公元年鲁国公子季友在战场上击败莒拿军队,俘虏莒拿归来,季友却要与莒拿徒手相博,再决雄雌。这种追求战场上胜利之外的另一种竞技胜利的心态正是人们竞争性人格的表现。 由此可以窥见,武术无论从技术原源、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好勇、争强、决胜是走向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但是,随着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占据社会正统之后,对人们竞争天性的逐步压抑,必然导致社会竞技精神的逐渐萎缩。 正如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对于武术套路也不例外。“道”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无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温良恭谦让”的儒家处世思想,无不对武术发生渗透、规范的作用。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大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深受影响,偏重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武术套路的出现,使武术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争理”与“仁义”扭转,使它的竞争性逐渐向竞艺性转化。 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以后走向平民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套路也深受其影响,不仅技术艺术化,而且演练更加艺术化,尤其表现为整体的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在武术套路中,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尤注重从精神、节奏、风格中体现一种整体的意境,将自身“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气势如虹,气韵生动,表现出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概。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少林武术》)。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汤一介先生曾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特性:一为崇尚自然,二为人与自然和谐,三为人际和谐(德行实践)。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性逐渐地弱化了武术的竞争性,最终使其走向娱乐、走向竞艺。[编辑本段]武术套路比赛规则 1. 武术竞赛性质 竞赛分组 类型分为:个人赛,团体赛,个人及团体赛。 年龄分为:成年组,十八周岁以上(含十八周岁);少年组,十二周岁至十八周岁以下; 儿童组,十二周岁以下。 成绩分为:甲、乙组。 注: 竞赛性质由竞赛规程决定 2. 武术竞赛项目 一、长拳。二.太极拳。三.南拳。四.剑术。五.刀 术。六.枪术。七.棍术。八.其他拳术。九.其他器械。十.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十一.集体项目(集体拳术、集体单器械、集体双器械、集体软器械)。 其他拳术又可分为四类: 一.形意、八卦、八极。 二 .通臂、劈挂、翻子。 三.地躺、象形拳。 四.查拳、花拳、炮拳、红拳、华拳、少林拳等。 其他器械又可分为三类: 一单器械。二.双器械。三.软器械。 3. 武术竞赛时裁判员服装 裁判员应着赛会规定的统一服装,佩戴统一的裁判标志 4. 武术竞赛运动员服装 一. 比赛时,必须穿规定的服装 二. 服装上不得有多余的附带物。 三. 鞋子为武术鞋或运动鞋。 5. 武术竞赛长拳套路内容规定 一.拳、掌、勾三种拳型 和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五种步型,其中弓步不得少4次,马步和虚步不得少于2 次, 二.五种拳法(其中冲拳不得少于5次)、五种掌法和两种肘法(其中必须有一种进攻性肘法)。 三.屈伸、直摆、扫转、击响四种不同组别的腿法(其中屈伸性腿法不得少于两种三次)。 四.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其中必须有一种持久性平衡。。 五.三种不同组别的跳跃。 六.指定动作。 6. 武术竞赛太极拳套路的内容规定 整个套路至少包括四种腿法和六种不同组别的动作, 发劲跳跃动作可做也可不做。 7. 武术竞赛南拳套路内容规定 一.拳、掌、爪三种主要手型和马步(或一字马步、二字马步)、弓步(或丁字弓步)、虚 步、 跪步(或骑龙步及单、双蝶步)、独立步五种步型。其中弓步不少于6次,马步不少于4次,虚步、独立步不少于2次。 二.手法、肘法、桥法、步法中的一部分。 三.三种不同的腿法动作。 四.三种不同的跳跃动作。 五.指定动作。 8. 武术竞赛刀术套路内容规定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于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于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刀法。 三.刀术套路缠头刀和裹脑刀均不少于3次。 四.指定动作。 9.武术竞赛剑术套路的内客规定 一.弓步、仆步、虚步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 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剑法。 三.剑术套路必须有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其中必须有两种持久性平衡。 四.指定动作。 10.武术竞赛枪术套路内容规定 一.弓步、仆步、虚步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枪法。 三.完整的 "拦、拿、扎枪"不得少于10次。 四.指定动作。 11.武术竞赛棍术套路的内容规定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枪法。 三.指定动作。 12.武术竞赛刀、剑的规格要求 刀、剑的规格按运动员的身高确定使用的型号: 型号;身高m; 刀、剑长度cm ;刀重量kg; 剑重量kg [1; 1.5以下;72 ;0.625 ;0.555] [2; 1.5—1.55以下; 74; 0.650; 0.565] [3; 1.55—1.60以下; 76; 0.675; 0.575] [4; 1.60—1.65以下; 78; 0.700; 0.600 ] [5; 1.65—1.70以下; 80; 0.725; 0.625] [6; 1.70—1.75以下; 82; 0.740; 0.633] [7; 1..75—1.85以下; 86; 0.810; 0.725] [8; 1.85以上; 90; 0.910; 0.775] 刀的硬度:刀身直立,自重下垂不得出现明显弯曲,应有一定弹性。 剑的硬度:剑身直立,自重下垂,剑身不得弯曲。 刀彩:不得超过刀的长度,彩绸上不得带有其它附加饰物。 刀剑在外力作用下弯至90度,弯曲3分钟不变形。 13.武术竞赛枪的规格要求 枪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直立举手,从脚底到指端的长度。枪杆(除枪尖外)下半段的直径为:成年男子不得少于2.30厘米;成年女子和男子少年组不得少于2.15厘米,少年女子组的不得少于2.00厘米;儿童组不受限制。枪缨的长度不得短于20厘米。 14.武术竞赛棍的规格要求 棍的长度最短必须等于本人身高。棍身下半段的直径与枪杆相同 上半段的直径不得少于如下规定: 成年组男子:1.80厘米; 成年组女子:1.60厘米; 少年组男子;1.60厘米; 少年组女子:1.40厘米; 儿童组不受限制。 15.武术竞赛配乐规定 除集体项目外,任何项目在比赛时均不得配乐。 16.运动员比赛顺序 运动员的比赛顺序应在竞赛委员会的监督下,由编排组用电脑抽签决定,或赛前由各队派代表抽签决定。临场由运动员自己抽签决定。 17.武术套路的完成时间 (1)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不得少于1分20秒。 (2)太极拳自选套路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3)太极拳竞选套路5—6分钟(到5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4)太极剑、集体项目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5)其它项目:单练不得少于1分20秒。对练不得少于50秒。 (6)如分年龄组时,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成年组1分20 秒,少年组1分10秒,儿童组1分钟。 18.武术套路比赛的礼仪 抱拳礼:并步站立,左掌右拳相抱于胸前(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齐胸高,拳、掌与胸间距为20—30厘米。 抱刀礼:并步站立,左手抱刀,,刀刃向上;屈臂抬刀横于胸前右手成掌,掌心附于左拇指第一指节,齐胸高并与胸距为20—30厘米。 持剑礼:并步站立,左手持刀,屈臂抬剑,剑身贴前臂斜横于胸前;掌附于左食指根节,高与胸齐,两手与胸距为20—30厘米。 持枪礼:并步站立,左手持枪(棍)把(靠把端三分之一处),屈臂于胸前,枪(棍)身直立;右手成掌附于左拇指第二指节上,两手与胸距为20—30厘米。[ 前言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武术套路作为一项充满活力的运动项目,是由风格各异的技术动作组成,具有攻防内涵、蕴含哲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竞技武术的发展,逐步融合了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使武术的竞技体系更加完善,成为了世界体育的一部分。随着竞技武术套路项目日益朝着“高、难、美、新”方向发展,并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宗旨相结合,武术套路竞赛也越来越激烈起来。因此,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1 套路技术的分析还有的到下面地址看吧,自己组织下材料就OK了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运动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其突出特点是他的每一个动作都体现功防含义。所以自古以来,武术不仅是健体强身的运动项目,同时也是提高功防技能,克敌制胜的有效技击方法。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冷兵器逐渐被淘汰。武术运动的健身价值得以凸显。因为武术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满足各类人群和不同年龄段人士的健身需求。如少年儿童可以习练刚健有力,多穿蹦跳跃的长拳类;壮年可选择浑厚、稳健、劲力充实饱满的形意拳;身体灵活,身手矫捷的可以选练神态各异,各具风格的象形拳(如猴拳、醉拳)。喜欢舞枪弄棒的又有斧钺钩叉,刀枪剑棍。中老年人有舒缓柔和的太极拳、太极剑。因为武术动作多样,可长可短,所以不受场地环境、气候地域限制,可谓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各类拳术、兵器的武术套路,在编排上都蕴含阴阳辩证,攻防互制的辩证关系。在习练过程中意念容易集中,这样从生理学的高机神经活动规律讲,容易形成优势兴奋灶。相对讲可有效促使患有慢病的皮层中枢进入抑制状态,这对机体健康的恢复产生心理、生理上的良好影响。所以武术健身可有效防治慢性病。在武术练习中每完成一个动作都要体现左右对应,上下相随,不偏不倚。处处体现活而不乱,松而不懈。这对提高机体控制能力,维持阴阳平衡是十分有好处的。中医讲阴平阳秘,百病不染。武术练习非常重视动作与呼吸的配合。特别讲究要气沉丹田。道家讲呼吸过脐,寿与天齐。意思是说,呼吸深度越大,越有利于健康。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功防含义,在练习过程中既要在形体上充分表现其攻防含义,又要在内在精神方面予以体现,这就是所谓的内外双修,形神兼备,。这对提高心理素质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都是其他任何运动项目无法相比。综上所述,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也是开展全面健身运动的最好选择。

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中国武术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目前的武术运动员虽然同时很快的学会多种风格迥异的套路,但是对于其技击和攻防含义大多并不清楚。 传统武术中,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例如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对敌总是使用一个招式崩拳,而且严格来说只是半个招式,但是却足以击败对手。[编辑本段]武术套路成因 武术比赛中的棍术表演对于中国武术套路形成的原因,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认识。 [1]套路的产生原因是为了提到士兵身体素质,增强战斗力;或者是为了表演而加强艺术性的成分。 [2]套路是为了保存武术的技击动作,作为武术的基本训练手段。还有人从中国传统的礼仪出发,认为武术套路的产生是出于礼节性的需要。[编辑本段]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编辑本段]中国传统武术套路 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中国奥运团中的武术表演队震撼欧洲,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声呐喊;46年后的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号角。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立,为武术推向世界在组织上更加有了保证。此后的10多年间,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竞技比赛,武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1999年6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单项协会组织正式接纳,武术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时间,武术能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进入奥运会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武术自身的文化特性以及它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比较出发,对武术套路能否进入奥运,如何进入奥运进行探讨分析,以寻求武术套路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途径。 1 武术套路的传统特性 1.1 庞杂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孕育了“自然体育”形态的武术,使其深具庞杂性的特点。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就其功能来说,一个拳种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防身,又可用于娱乐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从运动形式来看,既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编成的拳法和器械套路,又有实战意义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以针对某一项身体技能为主,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各种功法。从风格流派上讲,不仅有内、外家之说,南、北派之分,武当、少林之别,而且还有以各种门类划分的“太极门”、“八卦门”、“形意门”、“地躺门”以及长拳类、短打类等等不同风格的派别。这些旨趣不同,刚柔各异的拳种套路,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使武术表现出形式内容庞杂、风格流派广博的特点。 造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这种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相对封闭性。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宗法制,使人们聚族而居,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这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武术技艺往往只流传于一个家族中,或在某一地区流传,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拳种和流派。而且,武术是以个体身体运动为基础的,由于习武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动机目的、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表现在攻防动作上必然有所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同时,传统的习惯于浑然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使武术这一自然性体育万能化,有着多元的社会功能,如一个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术很可能成为其主要的文化生活,农闲时习武健身,在喜庆节日与庙会集市等场所欢庆娱乐,竞武较艺。宗族纠纷时,又是械斗自卫的手段。这种多元化的功能,也是导致武术庞杂化、多样性特点的一个原因。 1.2 内倾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套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修炼过程讲究“身心俱炼”,它的运动技术主要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与西方体育相比表现了更大的内倾性。所谓的“内”,主要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品质,所谓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动作。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它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长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形意拳中的“心与意和、意与气和、气与力和”等,都是这种“内外合一”,整体和谐要求的具体体现。 武术套路的内倾性表现了中华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武术与其它具体的外在竞技不同,难以划定。武术劲力是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来实现。手、眼、身、步形体动势是内在精、气、神的反映,形与神,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内劲、内气、内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不尽,体味不尽,常常成为练习者体悟不止的“终身之艺”。 武术套路内倾性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天人合一”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成为武术练功的指导思想。而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则是武术训练的生理学依据。如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于是武术练功依照这一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精、气、神的转化,并提出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中华武术的民族特色之所在。 1.3 竞艺性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指出,作为动物之一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亦具有竞争的本能。《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中:“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论述都认为竞争是人的本性。起源于搏杀格斗的中国武术,自然也充满着竞争性。如《管子·七法》中记载的“春秋角试”盛况,《典论·自序》中记载的曹丕以蔗为杖与奋威将军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台”,都说明了人们从比武中显示自身强大和战胜对手的能力与渴望。尤其是在先秦封建文化的两大支柱儒道体系尚未形成前,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要竞技活动。《春秋》有一段典型例证:鲁嘻公元年鲁国公子季友在战场上击败莒拿军队,俘虏莒拿归来,季友却要与莒拿徒手相博,再决雄雌。这种追求战场上胜利之外的另一种竞技胜利的心态正是人们竞争性人格的表现。 由此可以窥见,武术无论从技术原源、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好勇、争强、决胜是走向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但是,随着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占据社会正统之后,对人们竞争天性的逐步压抑,必然导致社会竞技精神的逐渐萎缩。 正如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对于武术套路也不例外。“道”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无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温良恭谦让”的儒家处世思想,无不对武术发生渗透、规范的作用。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大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深受影响,偏重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武术套路的出现,使武术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争理”与“仁义”扭转,使它的竞争性逐渐向竞艺性转化。 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以后走向平民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套路也深受其影响,不仅技术艺术化,而且演练更加艺术化,尤其表现为整体的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在武术套路中,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尤注重从精神、节奏、风格中体现一种整体的意境,将自身“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气势如虹,气韵生动,表现出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概。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少林武术》)。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汤一介先生曾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特性:一为崇尚自然,二为人与自然和谐,三为人际和谐(德行实践)。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性逐渐地弱化了武术的竞争性,最终使其走向娱乐、走向竞艺。[编辑本段]武术套路比赛规则 1. 武术竞赛性质 竞赛分组 类型分为:个人赛,团体赛,个人及团体赛。 年龄分为:成年组,十八周岁以上(含十八周岁);少年组,十二周岁至十八周岁以下; 儿童组,十二周岁以下。 成绩分为:甲、乙组。 注: 竞赛性质由竞赛规程决定 2. 武术竞赛项目 一、长拳。二.太极拳。三.南拳。四.剑术。五.刀 术。六.枪术。七.棍术。八.其他拳术。九.其他器械。十.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十一.集体项目(集体拳术、集体单器械、集体双器械、集体软器械)。 其他拳术又可分为四类: 一.形意、八卦、八极。 二 .通臂、劈挂、翻子。 三.地躺、象形拳。 四.查拳、花拳、炮拳、红拳、华拳、少林拳等。 其他器械又可分为三类: 一单器械。二.双器械。三.软器械。 3. 武术竞赛时裁判员服装 裁判员应着赛会规定的统一服装,佩戴统一的裁判标志 4. 武术竞赛运动员服装 一. 比赛时,必须穿规定的服装 二. 服装上不得有多余的附带物。 三. 鞋子为武术鞋或运动鞋。 5. 武术竞赛长拳套路内容规定 一.拳、掌、勾三种拳型 和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五种步型,其中弓步不得少4次,马步和虚步不得少于2 次, 二.五种拳法(其中冲拳不得少于5次)、五种掌法和两种肘法(其中必须有一种进攻性肘法)。 三.屈伸、直摆、扫转、击响四种不同组别的腿法(其中屈伸性腿法不得少于两种三次)。 四.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其中必须有一种持久性平衡。。 五.三种不同组别的跳跃。 六.指定动作。 6. 武术竞赛太极拳套路的内容规定 整个套路至少包括四种腿法和六种不同组别的动作, 发劲跳跃动作可做也可不做。 7. 武术竞赛南拳套路内容规定 一.拳、掌、爪三种主要手型和马步(或一字马步、二字马步)、弓步(或丁字弓步)、虚 步、 跪步(或骑龙步及单、双蝶步)、独立步五种步型。其中弓步不少于6次,马步不少于4次,虚步、独立步不少于2次。 二.手法、肘法、桥法、步法中的一部分。 三.三种不同的腿法动作。 四.三种不同的跳跃动作。 五.指定动作。 8. 武术竞赛刀术套路内容规定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于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于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刀法。 三.刀术套路缠头刀和裹脑刀均不少于3次。 四.指定动作。 9.武术竞赛剑术套路的内客规定 一.弓步、仆步、虚步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 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剑法。 三.剑术套路必须有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其中必须有两种持久性平衡。 四.指定动作。 10.武术竞赛枪术套路内容规定 一.弓步、仆步、虚步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枪法。 三.完整的 "拦、拿、扎枪"不得少于10次。 四.指定动作。 11.武术竞赛棍术套路的内容规定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枪法。 三.指定动作。 12.武术竞赛刀、剑的规格要求 刀、剑的规格按运动员的身高确定使用的型号: 型号;身高m; 刀、剑长度cm ;刀重量kg; 剑重量kg [1; 1.5以下;72 ;0.625 ;0.555] [2; 1.5—1.55以下; 74; 0.650; 0.565] [3; 1.55—1.60以下; 76; 0.675; 0.575] [4; 1.60—1.65以下; 78; 0.700; 0.600 ] [5; 1.65—1.70以下; 80; 0.725; 0.625] [6; 1.70—1.75以下; 82; 0.740; 0.633] [7; 1..75—1.85以下; 86; 0.810; 0.725] [8; 1.85以上; 90; 0.910; 0.775] 刀的硬度:刀身直立,自重下垂不得出现明显弯曲,应有一定弹性。 剑的硬度:剑身直立,自重下垂,剑身不得弯曲。 刀彩:不得超过刀的长度,彩绸上不得带有其它附加饰物。 刀剑在外力作用下弯至90度,弯曲3分钟不变形。 13.武术竞赛枪的规格要求 枪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直立举手,从脚底到指端的长度。枪杆(除枪尖外)下半段的直径为:成年男子不得少于2.30厘米;成年女子和男子少年组不得少于2.15厘米,少年女子组的不得少于2.00厘米;儿童组不受限制。枪缨的长度不得短于20厘米。 14.武术竞赛棍的规格要求 棍的长度最短必须等于本人身高。棍身下半段的直径与枪杆相同 上半段的直径不得少于如下规定: 成年组男子:1.80厘米; 成年组女子:1.60厘米; 少年组男子;1.60厘米; 少年组女子:1.40厘米; 儿童组不受限制。 15.武术竞赛配乐规定 除集体项目外,任何项目在比赛时均不得配乐。 16.运动员比赛顺序 运动员的比赛顺序应在竞赛委员会的监督下,由编排组用电脑抽签决定,或赛前由各队派代表抽签决定。临场由运动员自己抽签决定。 17.武术套路的完成时间 (1)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不得少于1分20秒。 (2)太极拳自选套路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3)太极拳竞选套路5—6分钟(到5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4)太极剑、集体项目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5)其它项目:单练不得少于1分20秒。对练不得少于50秒。 (6)如分年龄组时,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成年组1分20 秒,少年组1分10秒,儿童组1分钟。 18.武术套路比赛的礼仪 抱拳礼:并步站立,左掌右拳相抱于胸前(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齐胸高,拳、掌与胸间距为20—30厘米。 抱刀礼:并步站立,左手抱刀,,刀刃向上;屈臂抬刀横于胸前右手成掌,掌心附于左拇指第一指节,齐胸高并与胸距为20—30厘米。 持剑礼:并步站立,左手持刀,屈臂抬剑,剑身贴前臂斜横于胸前;掌附于左食指根节,高与胸齐,两手与胸距为20—30厘米。 持枪礼:并步站立,左手持枪(棍)把(靠把端三分之一处),屈臂于胸前,枪(棍)身直立;右手成掌附于左拇指第二指节上,两手与胸距为20—30厘米。[ 前言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武术套路作为一项充满活力的运动项目,是由风格各异的技术动作组成,具有攻防内涵、蕴含哲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竞技武术的发展,逐步融合了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使武术的竞技体系更加完善,成为了世界体育的一部分。随着竞技武术套路项目日益朝着“高、难、美、新”方向发展,并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宗旨相结合,武术套路竞赛也越来越激烈起来。因此,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以创新为主题的形势政策论文

生命因创新而轻舞飞扬 当今社会,缺乏创新者总是会被时代遗忘,善于创新的人总是被尊以高位。年轻的牙膏厂经理只将牙膏口扩大一毫米,便让销售业绩大大增加这样的人谁会不赞叹羡慕呢?但是,赞叹中的人,只要将传统思维抛到一边,或许,就可以让生命轻舞飞扬。 创新始于观察。在早期,笔与墨水是分开的。人们写字时,便把笔伸到墨水中,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但谁也没有在意。后来,一个机灵鬼发现了这种问题,便将二者融合为一体,这样,自来水笔就诞生了。为何以前人们都没有发现呢?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生命的关注与审视,也就缺少了细心观察的眼睛。观察是创新时必不可少的品质,而拥有这一品质的人就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创新机会。如果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就是缺乏创新力的表现,他们便会与创新之神失之交臂,他们也就丧失了铸就绚烂人生的机会。 创新需要积极的心态。众所周知,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画家。然而面对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改进作品风格。相传齐白石曾五易画风。正是因为这种积极的心态,不屑于作画,所以晚年的绘画就更加行云流水,而被世人所尊重。但如果他成功后自满于曾经的辉煌,只在原来的风格中打转,很难想象齐白石日后的成就。如果你消极对待生活还奢求创新,对不起,创新的位置只能留给别人。它只属于具有积极心态的人。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用创新的力量填充生命的蓝图。 创新也需要继承。有人就问了,继承前人的经验不就没有自己的创新了吗?不,陈东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虽然有着武汉大学的文凭和创业经历,但1996年当他站在保险业的大门口时,还只是一个“学生”。但是,他走访了21个世界顶级保险集团,所有见闻都被他带了回来。率先继承让他站在了保险业的制高点上,而他率先创新的经营模式也使之闻名于中国。当今世界的很多人违背规律,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并标榜为创新,结果磕得头破血流。继承说白了就是借鉴,就是用一种独特的方法为自己的创新铺平道路。借鉴是量,创新是质,一定量的积累,最终量变必将引起质变。继承不过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创新。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去随意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在别人的正确引导下创新才显得更有意义。 永葆一颗向往创新的心,细心观察,保持心态,善于继承,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神话。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因创新而轻舞飞扬。

《科技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孙丽霞,吕景城摘 要: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是和谐社会系统运行的核心动力。科学技术通过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体现出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系统运行;科技创新;价值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是和谐社会系统运行的核心动力。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科技发展对建立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科学技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性作用。1 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当代科学技术向人类提供了可以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的潜力和手段。高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人类借助高科技仪器设备和手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更精确认识自然界,进一步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把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造福于人类。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光年乃至更遥远的太空,从而为探索人类所不知的太空的奥秘提供了方便。高科技的广泛使用,必然会对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从而加速和谐社会社会发展的进程。利用当代科学技术,还可以不断扩大人类劳动的对象和内容,从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资源和能源日益短缺的问题。工业革命以来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方式由于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受到人们的质疑,特别是资源和能源日益短缺,引起了世人深切的忧虑。很显然,幻想回到从前对现代人类社会是太过奢侈的向往。因而,比较现实的态度是,利用当代高新技术,不断寻找和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不断提高现有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节约使用资源和能源。通过寻找和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不断改变现有资源结构和能源结构。利用科学技术,将能源和物质投入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可以重新加以利用。当代科学研究的发展,预示着下一世纪的聚变反应堆有可能成为终极能源,从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能源危机。纳米技术将引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科学技术正步步逼近自然界的各种极限,超高温、超低温、超真空、超导、超强磁场和彻底失重等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宇宙空间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的进展预示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宇宙工厂时代,无限开拓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领域。2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人是科技的主体,科技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也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武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保证。“科技贫困”不仅会导致物质的贫困,也会导致精神的贫困,精神的贫困会导致愚昧和迷信。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强调的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由于人类对科技的滥用,也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因此,人类在利用科技的发展谋福利的同时,应该把它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点。为此,应该发展“安全科技”,即不污染自然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不会造成消费异化和大规模的失业的科技,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资源开发技术等。同时,还要强化人的科技意识和环境意识,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扩大人的视野,启迪人的心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喜的是,“安全科技”已逐渐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流。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到现代水平,出现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理论,涌现出核能科学技术、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半导体科学技术、激光科学技术、光导纤维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以及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现代生物高新技术等。这些高新技术在以其自身价值和功能影响人类及其社会的同时,对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微电子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材料消耗和环境污染,新能源开发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无污染能源,人工合成材料缓解自然资源紧缺状况,方兴未艾的“数字城市”,以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为依托,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挖掘手段为触角,时刻监控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准确地预测着人类社会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开辟着新的途径。3 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讲:3•1 科技进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73)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阐述,指出了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工业文明下,人们从不怀疑自己作为人的躯体,却常常怀疑自己作为人的灵魂,不断重复的机械生产、普遍扩张的工具理性,使人沦落为没有自由、没有个性的“活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特别是生产全面自动化的实现,将把人从单调重复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将不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沉重的负担,而变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人将由此摆脱对人和物的依赖,自由时间大量增加。由此,人们将自由运用自己创造的自由时间,充分地张扬自由和个性,把人类能力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终将变为现实。3•2 科技进步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因此,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科技发展对改善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从一国范围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知识劳动者的大量出现,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乃至一切阶级差别将消失,人们将摆脱固定分工的束缚,在生产中和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中将实现完全平等;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国家间的科技竞争不可避免,但同时也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例如信息科技领域,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光纤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等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领域中全面领先。为了共同的进步,加强科技合作十分必要,而且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国际互联网络,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为技术合作创造了条件。由此,人与人之间消除敌对情绪,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便有了实践的基础。此外,科技发展还带来了人们交往手段的革命。比如通讯和网络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乃至否定了传统的熟人社会交往方式,使人们置于一个广袤无限的交往世界中,并超越交往活动具体场所限制及渐次扩散的局限性,进入普遍交往的境地,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自我”和“社会”的交互联结。[2]3•3 科技进步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科学技术是人类智力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打破专制、等级、特权、不平等、不公正,给个体带来了思想、行为的极大自由,普遍提升了人类智力,对人类文明、世界和平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科学精神、理论、方法等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3]同时,科学技术为人类实现民主政治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信息和通讯科技的网络空间、整合与连接、及时性、去中心化等特性为公民参与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4]。比如,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政府,打破了传统的行政机关的物理组织界限,政府部门的行政流程得以整合和贯通,使得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可以通过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沟通,使人人参政议政成为可能。同时,由于网络的无边界性和隐蔽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它来自由发表意见,由衷表达自己的意愿。近年来,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或公开个人电子邮件地址,公民和社会团体得以经常方便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科技对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正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开辟新市场,新领域。你想知道以创新为话题的优秀 议论文 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以创新为话题的优秀议论文,一起来看看吧!以创新为话题的优秀议论文篇1 有一个词在网络这个交流平台上总是被屏蔽——抄袭。所以我一般用借鉴加上引号来代替这个词。当然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词,创新。 何为创新?创造新的东西,便是创新。历经前人所没有经历过的,那便是创新。创新不仅仅是个人,还有民族,还有世界。创新的力量,便是支持着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那是支持一个国家站着发展的动力,那可是推动了一个时代被尊崇的荣耀。 其实我想说一句真实的话。与国界无关,与尊严也无关。 很多人说不支持国产就是卖国。其实不然,这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产怎么支持。动漫抄袭,产品抄袭,很多人大言不惭的称自己为国漫、国产救星,那么你们怎么拯救?不思索怎么创新,只会一味的贬低外国产品?好吧,谩骂也是创新。那么,只会一味的贬低外国产品不去行动这叫创新?其实贬低国内产品的人也有错,你们争吵的这些功夫,已经够国外有多少东西被创造出来上市了。 我其实很期待“中国制造”可以变成“中国创造”,我也曾欢欣的想过,如果真的创造出来会如何,我也这样的希望过,中国不要因为那些丢人现眼的家伙而背负上抄袭的骂名。 我希望创新,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创新的主力大军。 创新,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只要你愿意创新,如果你想有创新的能力。你暂时比不上别人不要紧,那么为什么不努力?为什么要去抄袭?为什么不用创新去证明自己。 有些人让自己的名字成为抄袭的代名词,被人嘲讽还好意思去告别人保护自己的版权。有些人甚至支持抄袭者,说被抄袭是那些原创者的荣幸。这算什么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怎么可以活下去,一个没有创新力量的民族又如何屹立于民族之林?一个没有创新的时代又如何永远留在后人的心中? 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只是人们不愿去触碰它可以带来的辉煌,他们选择与它背道而驰,获得短暂的荣耀,却背负上了道德和法律的枷锁,永世不得翻身。 创新真的就这么难么?创新所带来的,为何不去接受。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它的力量真正显现的时候,连天地和时光都要为它停下脚步,为它高唱赞歌。 创新的力量可以使一个时代成为荣耀,可以使一个国家挺起脊梁,可以使一个人收获他所没有的荣耀和地位,创新的力量可以从头到尾的改变一段本无法触及的命运。 它让我相信未来,它让一个国家有未来,它让世界为之震撼,它让时代为之崛起。 以创新为话题的优秀议论文篇2 社会流行创新,当今社会似乎更流行。创新是个好东西,与时俱进的创新更不能少。瓦特在沸水的启示下开拓创新,新创蒸汽机。对人类的贡献是,一个字:大。两个字:很大。三个字:非常大!这都是创新的力量与功劳的表现。 说“似乎”更流行是因为我感觉到现在的所谓创新像是已经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却还穿着笔挺的名牌西服走在街上的资本家――兜里出除了皱巴巴的卫生纸外,什么也没有。这样的创新比乞丐穿名牌还荒.唐。穿不起学着别人穿――乞丐嘛,不存在什么,没有骨气就不行。创不起的也就学着别人创了。导致了追求创新的流行,不――是泛滥!是追新的泛滥。所以说“似乎流行”而不是流行。 创新泛滥的一种表现是:脱皮创新。 就说“科学算命”吧!这是一个新东西,把“科学”和“算命”相提并论也算是一种创新,就像把霍金相提并论一样荒.唐。这里所说的“科学”只是一件衣服而已。这叫用以“科学”为盾“算命”为矛的矛盾谋财害命。所以“科学算命”只是封建思想披了现代模样的衣服罢了。这种换衣服式的创新是一个笑料,还有人相信就更是一个笑料,如果这时候还有人笑得出来就毋庸置疑是一个笑话了!因为我们与时俱进的创新已经变的笑料百出了却还有人笑。我哭笑不得。 创新泛滥的另一种表现是:瞎模仿式。 创新是引人进步的,如今变得引人注目,可恨的是注目后发现所谓的创新千篇一律。 就说创新 作文 网站的有些 文章 吧!有一类文章内容基本上是:两个异性少年患病相识,日久生情,于是相约日久深情,想不到没过多久就有一个患绝症而死,另一个只有看看日出了。这样的文章看一篇:欲哭!看第二篇:言苦!看第三篇:呕吐!打开第四篇时:马上关掉――以防止跳楼。想更多的了解一下花朵们写的作文,可是又怕遇到“人鬼疏途”的“感人 故事 ”。所以只好作罢。心想:每对早恋的都要死一个,祖国的花朵岂不要死光光!几天几夜想不明白。后来在创网里发表《母亲》。有人留言:不催哦!意思是没有让他哭。我不禁一阵心惊。看来我母亲不“死”不“伤”他是不会哭的了。于是我顿时明白“感人故事”的来源是:瞎模仿。目的是:赚眼泪。结果是:赔眼泪――没人看!再加上花朵们还没死光光就证明这些“引人注目”的所谓创新文章是模仿的。真是“见别人吃玻璃,他牙痒痒”,痒痒也就罢了,还要学,也不怕吐血。拜一个和自己相当的人为师,还死心塌地一心学他。结果只会是:他差,你比他更差! 创新的泛滥不仅仅是这些而已。泛滥是不好的。这和只有你有金币你叫:珍藏!每个人都有金币你就要叫:真惨!是一个道理,物以稀为贵嘛!可是不能为了显贵在和我认识十几年后突然认真地说:“我来自火星!”那样我会死掉!如果创新再如此泛滥下去,不敢肯定不会有人说:地球是静止的! 在我看来创新是让人摆脱束缚的东西。可是事实证明是人被创新束缚了。带着:“创新就要新”的思想负担去创新。结果越创越稀,脱离实际,不着边际。直叫创新蒙上天方夜谭的阴影。 “新”是相对于“旧”而存在的。真正的创新是继承与开拓的完美结合。按目前的情况看,继承已是一种创新了――少有人再继承优良传统了。然而我们要的不仅仅是继承,我们要的是真真正正的创新。 醒醒吧!花朵们! 以创新为话题的优秀议论文篇3 这天,我在不经意间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它的题目叫做《苹果里的星星》。读过这篇文章之后,我深受启发。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一个小孩向父亲 报告 幼儿园的新闻,说自己学会了新东西。说话间拿出一把小刀和一个苹果得意地向父亲炫耀。他准备向父亲展示自己切的苹果。于是他把苹果一切两半,可是切错了。这个小孩是把苹果横放下去,拦腰向下切。可是在这个切错的苹果里,却意外地看到了一颗清晰的五角星。 读过这篇简短的小故事,我深有感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形成一种惯有的思维定式,而一旦有了新的想法和行为,也往往会受到排挤和压迫。所以,我们要抛开这种惯有的思维 方法 ,去创新,去另辟捷径,这样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们才可以懂得更多。同样,在我们的学习中不也是这样吗?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在做练习的时候,找到跟老师不同的方法,这时多数同学可能会舍弃自己的思路,而选择老师所讲的。其实,我们不妨顺着自己的思路做下去,去进行创新,因为有很多题目往往会有多种解题方法。如果我们经常进行创新,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不再使我们仅仅局限在某一种思维上,从而让我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了解事物,更加清楚掌握事物多个方面的利与弊,增强我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创新,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懂得更多的道理。 猜你喜欢:1. 高中作文关于创新的议论文4篇 2. 关于创新的议论文5篇 3. 创新与成功议论文 4. 创新塑造成功的议论文 5. 关于创新的作文5篇

创新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小鸟飞行需要翅膀,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从前有一种病,只要人得了这种病,便无药可治,只能慢慢地被病魔折磨至死。有一位化学家,他不幸得了这种病,他四处求医,也没有将病治好。有一天,他听说有个村子里有一口能治好这种病的井,只要喝了井中的水,便能治好这种病。化学家喝了水后不久便药到病除了。化学家对井水产生了兴趣,对井水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井水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芒硝,对这种病有神奇功效。中国有名古话,常有所疑,是创新的开端。勇于破疑,是他新的动力。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用疑惑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现象,就产生去破疑的动力。常年喝井水的村民没有因为井水能治病产生疑问,而化学家则对井水产生了疑惑,最终发现了井水的秘密。如果说化学家仅仅因为井水治好病感到庆幸,那么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这充分说明了创新精神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如果行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它只会停滞不前,反而有可能会倒退。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行业才得到发展。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坚持创新,个人才能体现价值,企业才能获得优势,国家才能繁荣富强。勇于创新烈日下,一群饥渴的鳄鱼陷身于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面对这种情形,只有一只小鳄鱼起身离开了池塘,它尝试着去寻找新的生存的绿洲。塘中之水愈来愈少,最强壮的鳄鱼开始不断地吞噬身边的同类,苟且幸存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然而却不见有鳄鱼离开。池塘似乎完全干涸了,惟一的大鳄鱼也耐不住饥渴而死去了。然而,那只勇敢的小鳄鱼呢,它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中,而是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这是我读的一篇短文的大致内容。读后,我获得了不小的启示。试想,如若不是小鳄鱼勇于尝试,寻求另一条生路,那它也难逃丧生池塘的厄运;而其它的鳄鱼,如果它们不安于现状,勇于尝试,那么它们又怎会落得身死干塘的可悲结局!由此可见,勇于尝试的精神多么重要!纵观古今,凡有成者,他们无不具有勇于尝试的精神。灯泡的发明者爱迪生为了找到一种合适的材料作灯丝,竟不屈不饶地进行了8000多次尝试。试验初期,他找了1600种耐热材料,反复试验了近2000次,结果发现只有白金较为合适,但白金比黄金还贵重些,这就是说实验失败了。面对这样的失败,一般的人肯定会选择放弃,然而他没有,而是继续尝试着从植物中发掘理想的灯丝材料,先后又尝试了6000多种植物。通过不断的尝试,爱迪生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这“光明”之光,与其说是电之光,还不如说是勇于尝试的精神之光。其实,我们只要细细想想就会惊奇地发现,他所取得的一千多项成果中,竟没有哪一项不是不断尝试的结晶。“一次尝试,就有一次收获”,他的这句话正道出了他的成功的秘诀。还有研制出雷管的诺贝尔、发现了雷电规律的罗蒙诺索夫、第一次架飞机飞上了天空的莱特兄弟……他们所取得的一个个惊人的成就,又有哪一个不是尝试之花结出的硕果呢?写到这里,我在想:在崇拜伟大人物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崇拜造就伟大人物的勇于尝试的精神呢?不仅在科学上需要这种精神,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也同样需要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吗?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向课本质疑,尝试着与同学合作探讨,还应尝试着理解别人、关心别人……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将得到增长;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能力将得到提升;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人性将得到升华。不断的尝试,我们将攀上一个又一个智慧的高峰。朋友们,勇于尝试吧!它几乎是一切成就的催生婆。敢于创新中国人,怕是最崇尚古代文化了,对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的取舍,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清朝书法家翁方纲和刘墉,一个对古人书法刻意求似,一个却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翁问刘:“哪一笔是学古人的?”刘反问翁:“哪一笔是自己的?”这在文坛的记录中留下了诙谐又富于哲理的一笔。人们总是喜欢以古为师,在师古的基础上,求不同,求发展,才会有独特的风格,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翁的形似神似,固然值得称道;但刘墉师古而不拘泥于古,在古人字体的神韵中,加入自己的风格,则尤为可贵。因为只有这样,书法才会发展,才有前途。事实上,翁方纲所崇尚的欧体也正是当年欧阳洵融各家笔意而成的。因此,世上没有靠描摹而成的风格,没有因刻意求似而成的大作。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车轮不断向前,正是因为有了吸收和舍弃,才有了新事物。工业大革命时,人们不局限于仅用手工劳作,才去发明机器;人们不局限于仅在地上行走,才去研制飞机;人们不局限于仅用煤作为能源,才去探索电力的奥秘……如今,人类已可以遨游太空,而无数科学家却仍在努力地探索着,在研究、发展新的、更科学的规律;让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不能没在历史,但也不能忘记,那仅仅是古人的业绩。君不见“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只有师古而不泥于古,推陈出新,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我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不拘一格”敢于质疑,敢于放开思路,敢于创新。一味拘泥于书本和公式,只会变得头脑僵化,不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世界。生活需要创新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一位学者画了四种不同的图形,让人们在其中选出一种与其余三种不同的图形。于是人们便根据自己对此不同的认识,各抒己见。这样,一道题得出了不同答案。这件事足以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创新,答案就会笼统单调;没有创新,世界就不会丰富多彩;没有创新,社会就不会发展进步。创新是丰富生活的手段。没有创新,我想,世界上第一盏电灯还没有诞生,我们还要在煤油灯暗淡的光下生活一辈子;第一架飞机还没有出现,人们要经过几个月乃至几十年的功夫历经艰辛,长途跋涉才能到达目的地;没有创新,社会便不会如此现代化,人们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如此紧密。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美是生活,美是创新。”这一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应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去装饰我们的生活。古之人尚知创造,今天我们又哪里能抛弃创造,抛弃创新呢?创新是生活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动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争相创新。不创新就会落伍,不创新就会滞后。我国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要想求生存,要想使我们的国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更要加快创新的脚步要使创新落实到社会每个行业、每个角落。教育要创新,改革要创新,科技要创新。我们应当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克服前边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向创新这个方向迈进。我们的生活需要创新,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我们要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正如那位学者出的一道题会得出不同的有理有据的答案那样,其实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若是只能得出一种答案,那么我们就要从主观方面看看我们是不是思想僵化,是不是被局限在框框里了。因此,创新还应破除旧观念,老框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迈出前进道路上坚实的步伐,走向新世纪。给出这几篇让您参考,希望您满意~~~

以审美意识形态为主题的论文

“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作者】 童庆炳;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00088; 【文献出处】 文学前沿 , The Frontier of Literature, 编辑部邮箱 1999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论; 政治意识形态; 文艺学; 第一原理; 意识形态性; 审美反映; 文学理论研究; 新时期; 文学作品; 社会意识形态; 【摘要】 <正> 一、问题的提出当新时期开始之际,对于文艺学界来说,所面对的是"文革"时期留下的"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一套僵硬的理论和口号。文学理论的泛政治化泛哲学化是当时最为严重的问题。诚然文学理论是有政治性的,是必须以一定的哲学为基础的,但单一政治的或哲学的对文学问题的解决,把文学仅仅说成是政治斗争的晴雨表,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并不能解决文学自身的种种复杂问题,尤其不能揭示文学固有的特征问题。文学理论是做政治的附庸,还是要寻找自己的学理的园地,成为当时在这一领域工作的人们必须作出的选择。我认为新时期的文艺学建设就是从这种选择开始的。我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就是由一部分学者率先提出的关于文学的"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 【DOI】 CNKI:SUN:WXQY.0.1999-01-011 原文pdf格式已发送至指定邮箱,请查收@jdxu1989附件包括:_审美意识形态论_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pdf (691.13K)

已发送到你的邮箱,

浅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整体性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这不是把文学看成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说“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所谓的“意识形态”是对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并不存在一种称为“意识形态”的实体。苏联著名“审美学派”的主将阿布罗夫曾说过: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愈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意识形态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意识形态只存在于它的具体的形态中,没有一种超越于这些具体形态的所谓一般的意识形态。第二,所有这些具体形态的意识形态都各自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意识形态对象的差异,导致它们在形式上的差异。这样不同的意识形态有了自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完整的思想领域。例如,西方的浪慢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总的说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秩序表示不满,对于在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人性的丧失、人的异化、人的悲修的生存状况以及非人的生活环境等,进行“诗意的裁判”。在这种情况下,审美意识形态自身就成为一个独特的思想系统,它的整体性也就充分显现出来。 二、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复合结构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作为独特的思想系统,并非“纯审美主义”或“审美中心主义”。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总的说是一种复合结构,这可以从下面几点加以说明: 第一, 从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确表现出集团的、群体的倾向性,这是毋须讳言的。这里所说的集团、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止阶级。例如,工人、农民、商人、官吏、知识分子等,都是社会的不同集团与群体。不同集团、群体的作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他们的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写中,从而表现出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但是,无论属于哪个集团和群体的作家,其思想感情也不会总是被束缚在集团或群体的倾向上面口作家也是人,必然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必然会有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识,必然会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间题。如果体现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那就必然会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从而超越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一部作品的审美描写中,往往既含有某个集团和群体的意识,同时又渗透了人类共通的惫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集团倾向性和人类共通性的统一,是文学审哭意识形态性的重要性质。 第二, 第二,从功能上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既是认识的,又是情感的。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包含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识的因索。即使是那些自称是’‘反理性”的作品,也包含了对现实的认识,只是其认识可能是虚幻的、谬误的而已。有的作品,其认识表现为对现实的批判解析,例如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有的作品则表现为对现实发展的预测和期待,许多浪漫主义的作品都是如此;有的作品看似十分客观、冷静、精确,似乎作者完全不表达对现实的看法,其实这些作品不过是“冷眼深情”,或者用鲁迅的话说“热到发冷的热情,。但是,文学的反映包含的认识,又不同于哲学认识论上或科学上的认识。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学的认识与作家情感态度完全交融在一起。或者说,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情感评价渗透在具体的艺术描写中,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理解。在这里,认识与情感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 那么,这样的认识与情感结合的形态,究竟是什么呢?黑格尔把它称为Pathos,朱光潜先生译为“情致。黑格尔说: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所打动的是在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弦子,每一个人都知道一种真正的悄致所蕴含的价值和理‘性,而且容易把它认识出来。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的力量。〔’王黑格尔的意思是,悄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可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视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人们可以逐渐领会它,但无法用抽象的言辞来限定它。 有人问歌德,他的《浮士德》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德不予回答,他认为人们不能将《浮士德》所写的复杂、丰富、灿烂的生活缩小起来,用一根细小的思想导线来加以说明。这些都说明文学的审美意识是认识与情感的交融,就像盐溶于水那样,无痕有味,很难用抽象的词语来说明。 第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上看,既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在文学活动中,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一般都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如果一个作家正在描写一处美景,却在想人非非地动心思要“占有”这处美景,那么他的创作就会因这种‘’走神”而不能艺术地描写,使创作归于失败。 一个正在剧场欣赏嗜奥赛罗》的男子,若因剧情的刺激而想起自己的妻子有外遇的苦恼,那么他就会因这一考虑而愤然离开剧场。在创作和欣赏的时刻,必须排除功利得失的考虑,才能进人文学的世界。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狄德罗(1]iderur,1713一1784)说:你是否在你的朋友或情人刚死的时候就作哀悼诗呢?不会的。谁在这个当儿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霉只有当剧烈的痛苦巳经过去,感受盯极端灵敏程度有所下降,灾祸已经远离,只有到这个时候当事人才能够回想起他失去的幸福,才能够估量他蒙受的损失,记忆才和想象结合起来,去回味和放大过去的甜蜜的时光。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才能控制自己,才能做出好文章。他说他伤心痛哭,其实当他用心安排他的诗句的声韵的时候,他顾不上流泪。如果眼睛还在流泪,笔就会从手里落下,当事人就会受感情的驭遣,写不下去。 狄德罗的意思是,当朋友或情人刚死的时候,满心是得失利害的考虑,同时还要处理实际的丧事等,这个时候功利性最强,是不可能进行写作的。只有在与朋友或情入的死拉开了一段距离之后,功利得失的考虑大大减弱.这时候才能唤起记忆,才能发挥想象力,创作才有可能。这个说法是完全符合创作实际的。中国古代文论讲究文学创作和欣赏时的“虚静”说,也是审美无功利的理论。我们说文学审美惫识在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并不是说就绝对无功利了。实际上,无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读者的欣赏在无功利的背后都潜伏着功利性。在间接性上看,创作是为人生的,为社会的,就是所谓的“无功利”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态度,更不必说,文学创作往往有很强的现实性的一面,或批判社会,或揭示人生的意义,或表达人民的愿望,或展望人类的理想等等,其功利性是很明显的。就是那些社会性比较淡的作品,也能脚冶人的性悄,“陶冶性情”也是一种功利。所以鲁迅说:文学“给人的愉快与休息,是劳作和战斗前的准备‘,。[幻鲁迅还说过,文学是“无用之用”。这意思就是说,文学意识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了实现间接的有功利性。 第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从方式上看,既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文学有不同的对现实的把握方式,有的作品运用了神话、传奇、荒诞、幻想等(如《西游记》)来反映生活;有的作品则“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如<红楼梦》)来再现生活。但不论把握方式有何不同,文学按其本性是假定性的。所谓假定性就是指文学的虚拟的性质。文学的真实性是在假定性中透露出来的,可以说是“假中求真”。一方面,它不是生活本身,纯粹是子虚乌有: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的还真。文学作品就是这种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体。著名画家毕加索说过: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想。但是真实永远不会在画布上实现,因为它所实现的是作品和现实之间发生的联系而已。毕加索是从艺术本性的角度来谈艺术的假定性的,实际上把生活转移到文本中去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假定。文学的假定性不但表现在那些描神画鬼、神奇幻想的作品上面.就是那些以反映生活本来面貌的完全写实的作品里似定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艺术的假定性,也就没有文学。但是假定性如果不同真实性结合,那就成为虚假的谎言,那就没有价值了。艺术真实性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艺术真实性呢?艺术真实性是指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粉合生活发展的逻辑,有了这种合理的逻辑,也就可以被读者理解,大家也就会觉得它真实。换句话说,一件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由于作家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中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不在所写的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的人、事、景、物是否展现了整体的必然的联系。“合理,,是艺术真实性的客观方面,艺术真实性还有主观方面,因此除了“合理”之外,还有‘’合情”。因为文学审美惫识不是直接用道理说出,而是主要以情感作为中介,所以“合理”必须与“合情”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艺术真实。所谓“合情”就是指作品必须表现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悄和真诚的意向可以将合理的虚构升华为艺术的真实。 参考文献:1、黑格尔 《美学》 商务印书馆 1979 2、鲁迅 《鲁迅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3、大卫-麦克里南 《意识形态》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4、里克-伊克尔顿 《审美意识形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大学生以意识形态为主题论文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3000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3000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摘 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促进大学生成才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成才,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关系 实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非常及时的,我们应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的理论和指导意义。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层意蕴(一)理论意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存之本,它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在所有社会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新的认识、丰富和发展,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又一次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创新,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二)现实意蕴它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立,政治体制改革深入、经济有了极大发展,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同时,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战略任务的大前提下提出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事实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以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去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矛盾,才能以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素质必须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内外各个方面。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理论创新,并且它为当代大学生成才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是形势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告诉我们,在我们在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可忽视的矛盾,成长中的大学生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加强正确的思想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方向、成才目标,激发了精神动力和规范了行为准则,对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具有极大意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活泼、积极向上的主流趋势,主要表现在:绝大多数赞成或接受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赞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赞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做出贡献。但我们也应看到,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多元化促使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价值观混乱;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渺茫的,淡化理想追求、忽视共同理想,关注个人利益、集体观念较差;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强,注重金钱实惠、追求奢侈享受,轻视道德品质,忘却艰苦奋斗,团结意识较弱,心理素质较差等等。更确切地说,当代大学生对于千百年来人类所确立的一些基本的道德信念发生了动摇,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道路产生疑惑。这些价值观方面出现的问题与党倡导的主流价值形态产生背离,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有助于大学生成才一种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处于何等地位,固然有许多外在的原因,但归根到底取决于这种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以及它满足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的构建是新时期新的伟大工程,对于推进高校建设和促进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以它们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具有其他意识形态无可比拟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有助于大学生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进一步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我们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在新时期形势下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善有导向作用,而在它指导下创造的各种有利的客观因素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和活动的舞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更多的机遇。正所谓青年就是未来,要使我们国家以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屹立于国际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轻一代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群体,而思想理论素质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因此,年轻的一代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而深入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党和政府所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自觉地拥护并贯彻执行之,促进大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二)大学生成才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周围的环境条件,并在实践中逐渐学会适应、利用和驾驭环境,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正所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学生成才了反过来又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人才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建设者,是社会最有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动力,而人是生产力各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创新和最快掌握新技术的往往是青年,这当中大学生又占有很大比例,可以说他们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在不断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上最开放、最能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大学生成才了也就意味着他们在认识国情和实践的基础上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他们认识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他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改革创新能力的增强……另外,当代大学生学习目的是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这又能使这一群体融个人理想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这一切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需要的。即是说,在大学生得到社会认可成为真正的人才后他们能更深刻的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进而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只有这样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周围的环境才会符合人类的发展,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因此,大学生成才有助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有助于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建设,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 四、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是建设。在高等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努力研究在高校师生员工特别是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和方法措施。在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社会、学校、教师所进行的一切工作,对于培养对象的成才来说都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而大学生自身在成才过程中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就大学生群体而言,首先也是最为基本的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实现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相协调,培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知荣辱。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是好的,所以我们就必须从大学生群体这一整体出发,使少部分大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用多数带动少数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坚定的信仰是很关键的部分,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学习、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从国家角度看,“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工作的实践中,以更好更多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产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这一切,都需要国家的政治导向、法律保障,需要国家科学有力的舆论导向、文化辐射、政策激励、制度安排等。党中央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与完善,加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力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中。从高等学校来看,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地,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培养学生成才主要通过教育教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为大学生所感知、认同与掌握并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就必须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的路径与渠道,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大学生能否成才,高校教师的素质至为关键。高校校园的讲台毋庸置疑地反映了当代社会思潮、经济建设、学术研究等的最新动向,影响甚大。教师首先要做到真懂、真信、真实践,以自身的思想境界和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帮助大学生塑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品格和素养。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的精髓。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既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又兼顾大学生接受的可能性,妥善处理好“一”和“多”的辩证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摄多元、规范多变,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教育视角,统筹教育规律与学生接受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先进的、科学的价值体系,但是先进性和科学性并不能完全代替其接受的有效性。如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价值追求,就需正视大学生接受价值教育的需要程度和内在机制。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成才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价值观方面表现出鲜明的自主选择性特征。因此,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遵循大学生主体接受规律。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基于自身的思想基础和内在需要,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能动地选择和接受教育影响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是能动和受动的辩证统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从大学生的价值需要和认知结构出发,培养积极主动的接受意识,引导大学生通过价值辨析和自我强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外化为现实的行为方式。转化教育内容,统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行为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具有先进导向和兼收并蓄的体系,在实践中形成并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当代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在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表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逐渐由理论原则向现实生活转变,倾向于接受与自身思想行为实际相近相关的事物。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在清晰阐释这一体系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统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行为实际,引导大学生将之运用到认识和处理现实的思想行为问题中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确保大学生“真学、真信、真用”。为此,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层次及现状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切实做到“四个结合”,努力完成“一个转化”。“四个结合”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将准确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大学生个人理想相结合,实现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大学生精神风貌相结合,使之内化成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家园和不竭动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日常行为相结合,使之成为大学生行为选择的依据和规范。“一个转化”是指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模式,统筹广谱教育与分层次教育。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开展广谱教育,为大学生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特点和规律开展分层次教育。开展广谱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共同思想基础。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为学生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实践体验式教育。通过主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设在企业、社区、乡村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中;开设网络教学课堂,实现教与学的网上互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明确是非、感悟真理,在践行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广泛运用法律、政治、艺术、哲学等多种表现形式,具体生动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最大限度地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理论共识。开展分层次教育,应把握学生成长特点,加强纵向时序与横向内容的和谐统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进行整体思想引领的基础上,还应根据学生的年级特征、专业特征、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引导。为此,要因时施教,根据不同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特征开展阶段性教育;要因业施教,探索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学生特质开展针对性教育;要因群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学生党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需要,加强互助教育和典范教育;要因人施教,根据每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推行成长规划书制度,实现一对一的跟踪式培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