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企业信息化建设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企业信息化建设毕业论文

可以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应用系统三个层次进行理解。 管理思想:ERP首先体现管理思想,其宗旨是通过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信息数据,帮助企业整合各种资源,提升运营效率和经营水平。软件产品:ERP管理思想通过实施成熟的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来体现。这些软件系统基于优化和通用的业务流程开发,实现在统一技术平台上的信息共享。 应用系统:ERP系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ERP管理理念与企业业务实践,借助ERP应用软件,贯彻统一的业务流程,存储企业各项基础业务数据,产生管理报表,全面体现企业经营状况,形成完整的综合管理系统。三、应用ERP系统的优点支挣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各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建立协同发展机制。 规避决策风险。 提高管理水半。ERP集成优化了标准流程,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能够改善传统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管理和监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优化资源分配。 ERP系统在流程管理和基础管理方面的贡献: 流程管理: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实现与国际领先的管理理念、管理流程和管理工具方面的接轨。 基础管理:整合优化企业资源,提升企业整体监控能力,帮助企业领导防范经营风险,提高反应速度。 1.搞好ERP前期的管理咨询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实施ERP后效果不理想,原因就在于管理咨询未能做到位。因此,实施ERP,管理咨询一定要做深、做精。通过顾问的指导和示范,企业学会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完善基础管理和数据,共同提出改善组织、管理标准,能够指导企业改进生产与管理的可行方案。最起码要能为顺利实施ERP梳理核心流程和支持流程,建立合理的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提供ERP需要的、准确的基础管理数据。 2.制定与实施ERP系统工程相匹配的长远目标 同时,ERP实施要真正成功,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清楚、能进行交流和衡量的目标。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很少有企业能有较明确的目标。如果有的话,可能是一些降低库存、提高竞争力、提高运作效率等一些笼统、零星、难以衡量的远景,而不是有关企业战略计划及其量化了的目标。 3.组织实施ERP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推动力 多数企业将实施ERP视为单纯的信息化建设,因此将项目交给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办公室或信息支持中心负责。但是,这类部门缺乏对物资、生产、管理和财务专业知识的了解以及实际运作能力,同时也缺少必要的权威,很难有效地组织与调动各部门。他们只能保证系统开通起来,很难保证系统成功地运转和达到预定目标。4.生产方式变革 国内外成功实例表明,迅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是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习惯了70多年大量生产方式的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遭遇到日本最猛烈的冲击。美国骨干企业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变革,终于重新夺回了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美国企业的成功,说明了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是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和捷径。而这一点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才能实现。5.完善基础数据管理 资料显示,企业基础管理数据不全和不准确是普遍现象。由于ERP是根据特定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编制的集成管理软件,ERP只会机械地执行人为的、固化了的程序命令,处理(包括储存)指定的信息,但不能加工(鉴别和转换)它们。因此,数据不准,经过ERP处理后仍旧不准。六、ERP系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局限性 从工业工程师的视角看,ERP是在既定生产方式模式下开发出来的一套企业集成管理(软件)系统。ERP提供了企业达到更高层次经营管理能力的系统构架和平台,但并不一定保证企业能够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率。许多企业对ERP的本质认识还很模糊,仍有相当多的人认为ERP是IT技术,只要按照系统流程,如同设置电话、计算机一样,就可以达到目的。然而,事实绝非这么简单。如果企业不具备、不符合该系统原始开发环境或条件,就不能简单地取得相同的效果。 ERP应用成功的前提是必须对企业实施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而我国企业同发达国家同等规模企业相比,生产、组织、管理、文化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若想ERP应用成功,企业必须进行必要的机构调整,即对公司进行结构改革,这同时也是公司工作流程的优化过程。这不但能为ERP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也使公司业务处理流程趋于合理化。这个过程也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疑将使用另一重要手段,即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七、企业标准化对企业管理的贡献 1.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根本任务是以有限的资源投入,生产出符合顾客需求和期望的产品,并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获得最大利益以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为此,企业必须把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加以系统、科学地管理,降低成本消耗,提高质量和效率,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企业生产、技术、经营活动中,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首先,标准化直接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质和量的方面提供了共同遵循和重复使用的准则:其次,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必须通过制定、贯彻和实施标准,建立起系统的、可控的、符合客观规律和行为科学的最佳秩序;再其次,充分利用标准化的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原则,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各项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生产的社会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为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在全社会进行跨国界的专业化分工,现代产品的功能和结构越来越复杂,要求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全球化。这样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必须依赖标准化,使生产活动高度协调统一,使生产的全过程受控并有序地、系统地联系起来。 3.标准化是实现管理科学和现代化的基础 企业的科学管理离不开标准化,早在1911年,“管理之父”泰勒就在《工业管理原理》一书中指出:标准化为企业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标准是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企业各项活动的依据。标准化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组织起来,按系统工程的原理,使输入转变为输出成为增值的过程,各项活动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建立起生产、经营的最佳秩序。 4.企业标准化有利于促进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使用高新技术,实现技术进步 企业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不仅能对常规的标准化信息及情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使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岗位能及时获得并使用有效的标准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应用计算机、数据库、传感技术、网络和远程通迅技术在电子商务、计算机辅助生产、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方面推动企业技术革命,使企业运用新技术获得更大的成功。八、企业标准化与ERP系统共同作用于企业,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当前企业的生产规模、经济实力、技术能力已经不完全是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主要条件,而信息化手段和能力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手段。而ERP系统正是能够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为企业决策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据企业大量基础数据信息,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从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某些人认为引进ERP系统,就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标准化就失去了作用,这句话显然是不对的。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本身并不能创造任何东西,不会变革企业管理,信息化只能加快对信息的响应和处理速度,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办事效率而已。而企业如果按照企业标准化要求建立起企业标准体系表,并能贯彻实施此标准体系表,将能从大到企业战略规划管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产品开发创新、优化经营管理、加速技术改造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小到企业每一项业务都有其工作流程,做到企业从上到下的有序、高效运行管理。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当然ERP系统把企业的基础数据进行了集成,是企业达到更高层次经营管理能力的构架和平台,提高了企业在竞争中的反应速度。当然企业的管理水平越高,越能充分发挥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优势。所以企业标准化与ERP系统是相辅相成地共同作用于企业,相互促进。能有效地充分利用这两种手段对企业管理的贡献,将不可估量地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希望能帮到您。

浅析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_企业战略论文[摘要]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低下,依然是传统的增长模式,技术装备、信息化水平、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虽然众多中小企业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仍困难重重。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信息化是带动企业工作创新和升级,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是以ERP为主展开的,利用ERP系统,能把先进的管理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带来1个企业的组织创新、流程优化和管理变革。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几千家企业系统运用ERP,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国有股份企业和合资公司,很多企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单项计算机的应用,应用水平和应用效率不高。虽然ERP实施成功率已提高到20%,但却都以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居多,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我国企业的99%,却只有10%左右实施了信息化,而且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管理水平等原因,实施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1、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1.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是1个企业提高运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和降低运营成本的手段,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管理。信息化管理冲破了人们原有的观念,更新传统的管理方法。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目前企业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内部组织结构和运作程序上,都有许多不适应信息化的地方,管理的不规范,成为企业推进信息化的瓶颈。因此,企业信息化必须对传统管理进行变革,否则,信息化管理难以推进。目前,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推动下,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潮流。企业信息化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如何去搞,怎样搞好,并如何加快进程的问题。但现在有许多中小企业对此认识不足,企业领导思想犹豫,认为信息化是1个很遥远的事情,态度不很积极。有的企业认为企业当前效益好,不急于信息化;有的企业认为自己基础差,人才缺乏,无法信息化。有了这些认识,推进信息化就缺乏力度,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缺乏深度。因此,改变企业管理者的观念,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企业管理者要把实施信息化当作1个非常紧迫的事情,是关系到企业生死攸关的事情,只有实现管理信息化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企业信息化目标不明确信息化通过规范企业管理,加速信息的传递,参与企业决策,进行协同合作,以达到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替代手工劳动,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而这些只是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的目标。如果按照这样的初级目标进行信息化,势必会造成企业资金和人力的严重浪费,而且会影响信息化的升级和发展。每个企业都要按照企业的经营战略需求确定信息化的目标。企业的信息化要有长远经营战略。另外在具体实施时,企业还缺乏明确量化的信息化应用目标,大多数企业做得不到位,都是1些宏观定性的目标,微观量化的可操作的目标比较少,比如企业管理基础问题、管理模式问题、企业库存问题、企业生产问题、企业市场问题、企业战略问题等,还有同指标反映企业管理状况的目标,都没有去作深度研究和分析,从而失去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可操作性的目标。3.企业信息化仅限于会计信息化现在有1些中小企业已认识到信息化的价值,纷纷购置电脑,购买1些电算化软件,就认为实施了企业信息化,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观点。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都有这样错误的观点,把办公自动化管理和会计信息化看作企业的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信息化要求企业的信息系统的覆盖面遍及整个企业和与企业有往来的各个单位。4.企业管理落后,创新力度不够中小企业长期处于粗放的管理状态,无法适应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应用,比如ERP、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没有好的管理环境,无法在企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企业创新力度不够,无法通过创新来提高企业落后的管理水平,来适应和满足ERP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应用。企业即使目前暂时不进行信息化管理,也要通过创新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创新力度不够,还表现在企业领导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整个中国的大环境的问题,还没有形成足以使企业的领导下决心去改变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发展的大环境。2、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活动重组和优化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企业进行集成化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外部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信息化是1个过程,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际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1.从会计信息化逐步升级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据IT168的调查结果,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比率分别是:财务管理75%,办公自动化12%,协同管理12%,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高端应用普及程度较低。企业实施信息化需要有个认识的过程,逐步深入。我国企业信息化走在前头的是会计电算化,所以许多企业都在会计领域率先实现电算化,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以会计电算化为切入点,然后逐渐增加其他模块,不断进行信息化的扩展和升级,使会计电算化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1个部分,和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达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不断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2.选择适合企业的ERP软件面对全球化竞争,应用ERP提升竞争力成为我国许多企业的共识。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大量中小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来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现在面临的是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应用阶段。ERP作为当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先进技术、系统,在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历史性角色。企业要选择适用的ERP软件,分析自己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不是越先进就越好,先进的东西不1定适合所有企业。对于规模不是很大的中小企业最好选择中等规模的国际化软件产品,这样不但从成本上有1个合理的投入,关键是实施难度相对小很多,软件对于企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产品的功能相对比较全面,可以满足企业管理标准化和国际化的需求。另外企业选择的系统要有较好的扩展性,有友好的开放的技术平台,而且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与软件企业密切合作,有好的技术支持。3.加强数据的准备工作很多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和软件公司谈,购买软件就可以,而忽视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有人用“3分技术、7分管理、102分数据”来形容数据的重要性。有许多企业在最初实施时不以为然,但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因为数据不全,数据不准确,只要有1个数据出问题,就会影响全局。企业要做好标准化和物料编码工作,这是实施信息化的1个基础工作,要结合国家标准和企业习惯进行编写,做到数出1家,数据共享。4.企业信息化可以由专家引路信息化建设和实施,是1个风险很高的项目,是1个系统工程,企业不能“闭门造车”,要借助外脑来帮助企业做好这个项目。因此企业要引入管理咨询。企业在没有实施信息化系统之前,企业领导1般都心里没有底,没有实施过信息系统,不可能对整个信息系统有深刻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领导可以提出要求,至于如何做,怎样做,可以交给有经验专家或咨询顾问帮助考虑。在准备阶段,由专家协助企业做需求分析、信息化的管理方案、软件选型、计算机的配置、编码的指导、人力资金的投入计划等项工作。在实施阶段,要处理的问题更多,信息化系统是1个企业行为,要和企业文化相结合,软件系统不是买来就能够使用的,从基础数据的建立开始,逐步推进系统的实施,处理异常情况,都有实际应用的问题,这时都需要有经验的专家指导,这样能够缩短实施的周期,少走弯路,以便系统的成功实施。5.做好培训工作要求企业对所有员工进行ERP等先进管理思想的培训,使所有员工都能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新理论,进而转化为生产力。针对不同系统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组织培训是极其必要的。由于培训不足导致系统实施项目受阻、项目拖期、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经验教训比比皆是。培训要贯穿整个系统实施过程,每实施1步都要进行相应内容的培训。同时要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夹生饭”的问题,因为随着系统的实施,对系统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业务提出的新问题,都要通过培训来解决。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上课培训,开会讨论、分发学习资料组织阅读、带领企业有关人员到用户走访,了解其他企业的实施情况进行学习,都可以作为培训的形式,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灵活进行。同时可以把培训纳入到部门考核当中,对于关键内容组织答卷考试、评分,人事部门记录在案,利用以上手段可以加强培训的效果。6.实施信息化建设要量力而行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和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结合实际,量力而行。有条件的,可以直接上ERP等管理信息系统,如有困难,也可以从解决财务管理、物资管理、销售管理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步实施。企业信息化并不是高不可攀、神秘高深的事情,关键是因企制宜,对症下药。总之,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应适应新经济时代的挑战,及时走上信息化之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参考文献[1]彭运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7):58-61.[2]刘谦.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进1步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5):14-18.[3]王钊.ERP在我国企业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3):33-35.[4]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ERP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50-156.

1.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创新2.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化建设3.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4.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5.管理重组是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益的根本途径6.数据质量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建设7.论信息化建设与现代企业管理8.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企业管理9.试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10.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创新研究11.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12.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的典型问题13.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重组14.建设中小型施工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15.谈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16.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18.对我国服装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讨19.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20.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点滴如果这些合适的话,,请你留下你的邮箱。。。我发给你已经发送//

企业信息化毕业设计论文

浅析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_企业战略论文[摘要]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低下,依然是传统的增长模式,技术装备、信息化水平、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虽然众多中小企业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仍困难重重。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信息化是带动企业工作创新和升级,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是以ERP为主展开的,利用ERP系统,能把先进的管理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带来1个企业的组织创新、流程优化和管理变革。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几千家企业系统运用ERP,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国有股份企业和合资公司,很多企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单项计算机的应用,应用水平和应用效率不高。虽然ERP实施成功率已提高到20%,但却都以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居多,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我国企业的99%,却只有10%左右实施了信息化,而且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管理水平等原因,实施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1、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1.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是1个企业提高运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和降低运营成本的手段,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管理。信息化管理冲破了人们原有的观念,更新传统的管理方法。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目前企业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内部组织结构和运作程序上,都有许多不适应信息化的地方,管理的不规范,成为企业推进信息化的瓶颈。因此,企业信息化必须对传统管理进行变革,否则,信息化管理难以推进。目前,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推动下,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潮流。企业信息化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如何去搞,怎样搞好,并如何加快进程的问题。但现在有许多中小企业对此认识不足,企业领导思想犹豫,认为信息化是1个很遥远的事情,态度不很积极。有的企业认为企业当前效益好,不急于信息化;有的企业认为自己基础差,人才缺乏,无法信息化。有了这些认识,推进信息化就缺乏力度,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缺乏深度。因此,改变企业管理者的观念,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企业管理者要把实施信息化当作1个非常紧迫的事情,是关系到企业生死攸关的事情,只有实现管理信息化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企业信息化目标不明确信息化通过规范企业管理,加速信息的传递,参与企业决策,进行协同合作,以达到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替代手工劳动,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而这些只是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的目标。如果按照这样的初级目标进行信息化,势必会造成企业资金和人力的严重浪费,而且会影响信息化的升级和发展。每个企业都要按照企业的经营战略需求确定信息化的目标。企业的信息化要有长远经营战略。另外在具体实施时,企业还缺乏明确量化的信息化应用目标,大多数企业做得不到位,都是1些宏观定性的目标,微观量化的可操作的目标比较少,比如企业管理基础问题、管理模式问题、企业库存问题、企业生产问题、企业市场问题、企业战略问题等,还有同指标反映企业管理状况的目标,都没有去作深度研究和分析,从而失去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可操作性的目标。3.企业信息化仅限于会计信息化现在有1些中小企业已认识到信息化的价值,纷纷购置电脑,购买1些电算化软件,就认为实施了企业信息化,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观点。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都有这样错误的观点,把办公自动化管理和会计信息化看作企业的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信息化要求企业的信息系统的覆盖面遍及整个企业和与企业有往来的各个单位。4.企业管理落后,创新力度不够中小企业长期处于粗放的管理状态,无法适应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应用,比如ERP、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没有好的管理环境,无法在企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企业创新力度不够,无法通过创新来提高企业落后的管理水平,来适应和满足ERP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应用。企业即使目前暂时不进行信息化管理,也要通过创新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创新力度不够,还表现在企业领导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整个中国的大环境的问题,还没有形成足以使企业的领导下决心去改变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发展的大环境。2、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活动重组和优化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企业进行集成化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外部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信息化是1个过程,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际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1.从会计信息化逐步升级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据IT168的调查结果,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比率分别是:财务管理75%,办公自动化12%,协同管理12%,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高端应用普及程度较低。企业实施信息化需要有个认识的过程,逐步深入。我国企业信息化走在前头的是会计电算化,所以许多企业都在会计领域率先实现电算化,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以会计电算化为切入点,然后逐渐增加其他模块,不断进行信息化的扩展和升级,使会计电算化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1个部分,和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达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不断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2.选择适合企业的ERP软件面对全球化竞争,应用ERP提升竞争力成为我国许多企业的共识。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大量中小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来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现在面临的是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应用阶段。ERP作为当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先进技术、系统,在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历史性角色。企业要选择适用的ERP软件,分析自己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不是越先进就越好,先进的东西不1定适合所有企业。对于规模不是很大的中小企业最好选择中等规模的国际化软件产品,这样不但从成本上有1个合理的投入,关键是实施难度相对小很多,软件对于企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产品的功能相对比较全面,可以满足企业管理标准化和国际化的需求。另外企业选择的系统要有较好的扩展性,有友好的开放的技术平台,而且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与软件企业密切合作,有好的技术支持。3.加强数据的准备工作很多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和软件公司谈,购买软件就可以,而忽视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有人用“3分技术、7分管理、102分数据”来形容数据的重要性。有许多企业在最初实施时不以为然,但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因为数据不全,数据不准确,只要有1个数据出问题,就会影响全局。企业要做好标准化和物料编码工作,这是实施信息化的1个基础工作,要结合国家标准和企业习惯进行编写,做到数出1家,数据共享。4.企业信息化可以由专家引路信息化建设和实施,是1个风险很高的项目,是1个系统工程,企业不能“闭门造车”,要借助外脑来帮助企业做好这个项目。因此企业要引入管理咨询。企业在没有实施信息化系统之前,企业领导1般都心里没有底,没有实施过信息系统,不可能对整个信息系统有深刻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领导可以提出要求,至于如何做,怎样做,可以交给有经验专家或咨询顾问帮助考虑。在准备阶段,由专家协助企业做需求分析、信息化的管理方案、软件选型、计算机的配置、编码的指导、人力资金的投入计划等项工作。在实施阶段,要处理的问题更多,信息化系统是1个企业行为,要和企业文化相结合,软件系统不是买来就能够使用的,从基础数据的建立开始,逐步推进系统的实施,处理异常情况,都有实际应用的问题,这时都需要有经验的专家指导,这样能够缩短实施的周期,少走弯路,以便系统的成功实施。5.做好培训工作要求企业对所有员工进行ERP等先进管理思想的培训,使所有员工都能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新理论,进而转化为生产力。针对不同系统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组织培训是极其必要的。由于培训不足导致系统实施项目受阻、项目拖期、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经验教训比比皆是。培训要贯穿整个系统实施过程,每实施1步都要进行相应内容的培训。同时要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夹生饭”的问题,因为随着系统的实施,对系统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业务提出的新问题,都要通过培训来解决。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上课培训,开会讨论、分发学习资料组织阅读、带领企业有关人员到用户走访,了解其他企业的实施情况进行学习,都可以作为培训的形式,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灵活进行。同时可以把培训纳入到部门考核当中,对于关键内容组织答卷考试、评分,人事部门记录在案,利用以上手段可以加强培训的效果。6.实施信息化建设要量力而行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和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结合实际,量力而行。有条件的,可以直接上ERP等管理信息系统,如有困难,也可以从解决财务管理、物资管理、销售管理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步实施。企业信息化并不是高不可攀、神秘高深的事情,关键是因企制宜,对症下药。总之,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应适应新经济时代的挑战,及时走上信息化之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参考文献[1]彭运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7):58-61.[2]刘谦.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进1步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5):14-18.[3]王钊.ERP在我国企业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3):33-35.[4]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ERP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50-156.

1.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创新2.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化建设3.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4.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5.管理重组是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益的根本途径6.数据质量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建设7.论信息化建设与现代企业管理8.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企业管理9.试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10.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创新研究11.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12.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的典型问题13.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重组14.建设中小型施工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15.谈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16.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18.对我国服装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讨19.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20.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点滴如果这些合适的话,,请你留下你的邮箱。。。我发给你已经发送//

论文想写好,先要找好相关资料,列好大纲,确定好题目,老师同意后在下笔希望能够帮助你,关于企业信息化管理专业论文是我们特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相似度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信息安全论文 企业信息系统运行与操作安全解决方案 姓 名: 学 校: 班 级: 作业时间: 2 010 年 5 月 共 10 页 第1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摘要 本文阐述了企业的信息系统运行与操作中的管理制度的建设, 以及在运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 各类信息安全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对策。总结了解决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需采取管理手段和 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综合解决方案。 引言 信息系统安全是指信息系统包含的所有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 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信息系统连续正常运行。 信息系统本身存在着来自人文环境、技术环境和物理自然环境的安全风险,其安全威胁无时 无处不在。对于大型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而言,不可能试图单凭利用一些集成了信息安全技 术的安全产品来解决,而必须考虑技术、管理和制度的因素,全方位地、综合解决系统安全问题, 建立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从技术上看,任何新建立的系统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都可能存在着只有在实际运行中才能发现的缺陷。另外,随着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系统也会暴露出不足之处或不 相适应之处,这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问题。从管理上看, 就是对信息系统的 运行进行控制,记录其运行状态,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补充,以便使信息系统真正符合管理决策的需要,为管理 决策服务。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应该由一个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负责, 在一套完整的操作规范与管理规范 的约束下,靠全体管理与使用信息系统的人员共同来完成。运行管理的目标是使信息系统在一个预期的时间内 能正常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生其应有的效益。 一、企业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后,企业的业务流程、工作方法、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企业原有的一套管理制度,例如内部控制制度已不在适应新环境下的管理需求,因此 需要制定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 1.各类机房安全运行管理制度 各类机房安全运行管理制度 共 10 页 第2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设立机房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给计算机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护计算机设备;二是防止各种 非法人员进入机房,保护机房内的设备、机内的程序和数据的安全。机房安全运行是通过制定与贯彻执行机房 管理制度来实施的。机房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有权进入机房人员的资格审查。 一般说来, 系统管理员、操作员、录入员、审核员、维护人员以及 其他系统管理员批准的有关人员可进入机房,系统维护员不能单独入机房; (2)机房内的各种环境要求。比如机房的卫生要求,防水要求; (3)机房内的各种环境设备的管理要求; (4)机房中禁止的活动或行为,例如,严禁吸烟、喝水等; (5)设备和材料进出机房的管理要求,等等。 2.信息系统的其他管理制度 .信息系统的运行制度,还表现为软件、数据、信息等其他要素必须处于监控之中。其他管理制度包括如下: (1)必须有重要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管理制度; (2)必须有数据管理制度,如重要输入数据的审核、输出数据备份保管等制度; (3)必须有权限管理制度,做到密码专管专用,定期更改并在失控后立即报告; (4)必须有网络通信安全管理制度; (5)必须有病毒的防治管理制度,及时检查、清除计算机病毒,并备有检测、清除的记录; (6)必须有人员调离的安全管理制度。 人员调离的 同时马上收回钥匙、移交工作、更换口令、取消账号, 并向被调离的工作人员申明其保密义务,人员的录用调入必须经过人事组织技术部门的考核和接受相应的安全 教育。 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文档与记录管理制度 二、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文档与记录管理制度 企业信息系统运 1、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文档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的文档 是系统开发过程的记录, 是系统维护人员的指南,是开发人员与用户交流的工具。 规范的文档意味着系统是工程化、规范化开发的,意味着信息系统的质量有了程序上的保障。文档的欠缺、文 档的随意性和文档的不规范,极有可能导致原来的系统开发人员流动后,系统难以维护、难以升级,变成一个 没有扩展性、没有生命力的系统。所以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 术和正确的系统开发方法,同时还要做好文档的管理工作。 系统文档不是一次性形成的,它是在系统开发、设计、实施、维护过程中不断地按阶段依次推进编写、修 改、完善与积累而形成的。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主要文档有:系统开发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开 共 10 页 第3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发计划书、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报告、系统测试计划与测试报告、系统使用与维护手 册、系统评价报告、系统开发月报与系统开发总结报告等。 文档的重要性决定了文档管理的重要性,文档管理是有序地、规范地开发与运行信息系统所必须做好的重 要工作。目前我国信息系统的文档内容与要求基本上已有了较统一的规定。根据不同的性质,可将文档分为技 术文档、管理文档及记录文档等若干类。 系统文档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系统的运行及情况的变化,它们会有局部的修改与补充,当变化较大时,系 统文档将以新的版本提出。 系统文档的管理工作主要有: 1.文档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 (1)文档标准与格式规范的制定; (2)明确文档的制定、修改和审核的权限; (3)制定文档资料管理制度。例如文档的收存、保管与借用手续的办理等。 2.维护文档的一致性 信息系统开发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一旦需要对某一文档进行修改,要及时、准确地修改 与之相关的文档;否则将会引起系统开发工作的混乱。而这一过程又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 3.维护文档的可追踪性 为保持文档的一致性与可追踪性, 所有文档都要收全, 集中统一保管。 2、企业信息系统日常记录管理。 、企业信息系统日常记录管理。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是为了保证系统能长期有效地正常运转而进行的活动,具体有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及系统的适应性维护等工作。 1.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从每天工作站点计算机的打开、应用系统的进入、功能项的选择与执行,到下班前的数据备份、存档、关 机等,按严格要求来说都要就系统软硬件及数据等的运作情况作记录。 运行情况有正常、 不正常与无法运行 等,后两种情况应将所见的现象、发生的时间及可能的原因作尽量详细的记录。为了避免记录工作流于形式, 通常的做法是在系统中设置自动记录功能。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责任与制度,一些重要的运行情况及所遇到的 问题,例如多人共用或涉及敏感信息的计算机及功能项的使用等仍应作书面记录。 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应事先制定尽可能详尽的规章制度,具体工作主要由使用人员完成。系统运行情况无 论是自动记录还是由人工记录,都应作为基本的系统文档作长期保管,以备系统维护时参考。 2.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 共 10 页 第4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系统的维护包括硬件维护与软件维护两部分。软件维护主要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三 种。正确性维护是指诊断和修正错误的过程;适应性维护是指当企业的外部环境、业务流程发生变化时,为了 与之适应而进行的系统修改活动;完善性维护是指为了满足用户在功能或改进已有功能的需求而进行的系统修 改活动。软件维护还可分为操作性维护与程序维护两种。操作性维护主要是利用软件的各种自定义功能来修改 软件,以适应企业变化;操作性维护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性维护。程序维护主要是指需要修改程序的各项维护工 作。 维护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最重要、最费时的工作,其应贯穿于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不断重复出现, 直至系统过时和报废为止。现有统计资料表明:软件系统生命周期各部分的工作量中,软件维护的工作量一般 占 70%以上,因此,各单位应加强维护工作的管理,以保证软件的故障及时得到排除,软件及时满足企业管理 工作的需要。加强维护管理是系统安全、有效、正常运行的保证之一。 在硬件维护工作中,较大的维护工作一般是由销售厂家进行的。使用单位一般只进行一些小的维护工作, 一般通过程序命令或各种软件工具即可满足要求。使用单位一般可不配备专职的硬件维护员。硬件维护员可由 软件维护员担任,即通常所说的系统维护员。 对于使用商品化软件的单位,程序维护工作是由销售厂家负责,单位负责操作维护。单位可不配备专职维 护员,而由指定的系统操作员兼任。 对于自行开发软件的单位一般应配备专职的系统维护员,系统维护员负责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的维护工 作,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系统诉正常运行,负责日常的各类代码、标准摘要、数据及源程序的改正性维护、适 应性维护工作,有时还负责完善性的维护。 在数据或信息方面,须日常加以维护的有备份、存档、整理及初始化等。大部分的日常维护应该由专门的 软件来处理,但处理功能的选择与控制一般还是由使用人员或专业人员来完成。 为安全考虑, 每天操作完毕 后,都要对更动过的或新增加的数据作备份。一般讲,工作站点上的或独享的数据由使用人员备份,服务器上 的或多项功能共享的数据由专业人员备份。除正本数据外,至少要求有两个以上的备份,并以单双方式轮流制 作,以防刚被损坏的正本数据冲掉上次的备份。数据正本与备份应分别存于不同的磁盘上或其他存储介质上。 数据存档或归档是当工作数据积累到一定数量或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转入档案数据库的处理,作为档案存储的 数据成为历史数据。为防万一,档案数据也应有两份以上。数据的整理是关于数据文件或数据表的索引、记录 顺序的调整等,数据整理可使数据的查询与引用更为快捷与方便,对数据的完整性与正确性也很有好处。在系 统正常运行后数据的初始化主要是指以月度或年度为时间企业的数据文件或数据表的切换与结转数等的预置。 维护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制定维护管理制度和组织实施来实现的。 维护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系 统维护的任务、 维护工作的承担人员、软件维护的内容、硬件维护的内容、系统维护的操作权限、软件修改的 手续。共 10 页 第5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3.系统的适应性维护 企业是社会环境的子系统,企业为适应环境,为求生存与发展,也必然要作相应的变革。作为支持企业实 现战略目标的企业信息系统自然地也要作不断的改进与提高。从技术角度看,一个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 一些缺陷与错误,它们会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为使系统能始终正常运行,所暴露出的问题必须及时地 予以解决。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及克服本身存在的不足对系统作调整、修改与扩充即为系统的适应性维护。 实践已证明系统维护与系统运行始终并存, 系统维护所付出的代价往往要超过系统开发的代价, 系统维护 的好坏将 显著地影响系统的运行质量、系统的适应性及系统的生命期。我国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好后,不 能很好地投入运行或难以维持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重开发轻维护所造成的。 系统的适应性维护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的工作, 并以系统运行情况记录与日常维护记录为基础, 其内容有: (1)系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与调整; (2)系统缺陷的记录、分析与解决方案的设计; (3)系统结构的调整、更新与扩充; (4)系统功能的增设、修改; (5)系统数据结构的调整与扩充; (6)各工作站点应用系统的功能重组; (7)系统硬件的维修、更新与添置; (8)系统维护的记录及维护手册的修订等。 信息系统的维护不仅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所必须.也是使系统始终能适应系统环境,支持并推动企业战略目 标实现的重要保证。系统适应性维护应由企业信息管理机构领导负责,指定专人落实。为强调该项工作的重要 性,在工作条件的配备上及工作业绩的评定上与系统的开发同等看待。 三、系统的安全监控管理 系统的安全监控管理现代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共享资源,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加速普及,以开放性和共享 性为特征的网络技术给信息系统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就日益突出起来。 企业信息系统是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资源建立起来的, 系统的各种软硬件设备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信息系统所处理和存储的信息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它们既有日常业务处理信息、技术信息,也有涉及企业高层 的计划、决策信息,其中有相当部分信息是企业极为重要的并有保密要求的,这些信息几乎反映了企业所有方 面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如果信息系统软硬件的损坏或信息的泄漏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 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 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极其重要的信息系统管理工作。 一方面是信息安全与保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信息系统普及和应用使得信息系统深入到企业管理的不同 层面,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又使得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交往日益广泛与频繁。近年来世界范围共 10 页 第6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内的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泛滥等问题,使信息系统安全上的脆弱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信息系统安全 的问题显得越发重要。 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系统的安全是为防止有意或无意的破坏系统软硬件及信息 资源行为的发生,避免企业遭受损失所采取的措施;信息系统的保密是为防止有意窃取信息资源行为的发生, 使企业免受损失而采取的措施。 1.影响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因素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所造成: (1)自然现象或电源不正常引起的软硬件损坏与数据破坏了,例如地震、火灾、存储系统、数据通信等; (2)操作失误导致的数据破坏; (3)病毒侵扰导致的软件与数据的破坏; (4)人为对系统软硬件及数据所作的破坏。 2.维护措施 为了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我们应该重点地采取措施,做好以下工作: (1)依照国家法规及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严密的信息系统安全与保密制度,作深入的宣传与教育,提高 每一位涉及信息系统的人员的安全与保密意识。 (2)制定信息系统损害恢复规程,明确在信息系统遇到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而遭受损害时应采取的各种恢 复方案与具体步骤。 (3)配备齐全的安全设备,如稳压电源、电源保护装置、空调器等。 (4)设置切实可靠的系统访问控制机制,包括系统功能的选用与数据读写的权限、用户身份的确认等。 (5)完整地制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备份,并结合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与系统维护,做好数据的备份及 备份的保管工作。 (6)敏感数据尽可能以隔离方式存放,由专人保管。 上述措施必须完整地严格地贯彻,尤其是人的安全保密意识,必须强调自觉、认真的参与,承担各自的责 任。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问题。 四、企业信息安全事故报告与处置管理 安全事故就是能导致资产丢失与损害的任何事件,为把安全事故的损害降到最低的程度,追踪并从事件中吸取 教训,组织应明确有关事故、故障和薄弱点的部门,并根据安全事故与故障的反应过程建立一个报告、反应、 评价和惩戒的机制。 1、控制目标-报告安全事故和脆弱性 、控制目标-共 10 页 第7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目标:确保与信息系统有关的安全事件和弱点的沟通能够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应该准备好正常的事件报告和分类程序,这类程序用来报告可能对机构的财产安全造成影响的不同种类的 事件和弱点,所有的员工、合同方和第三方用户都应该知晓这套报告程序。他们需要尽可能快地将信息安全事 件和弱点报告给指定的联系方。控制措施-安全事故报告, 组织应明确信息安全事故报告的方式、报告的内容、 报告的受理部门,即安全事件应在被发现之后尽快由适当的受理途径进行通报。 应当尽可能快速地通过适当管理渠道报告安全事故。组织的普通员工通常是安全事件的最早发现者,如果 安全事件能及时发现并报告相应的主管部门,做出及时的处理,能使组织的经济损失及声誉损失降到最低。 为及时发现安全事件,组织应建立正式的报告程序,分别对安全事故的报告做出明确规定。应当让所有员工和 第三方的签约人都了解报告程序并鼓励他们在安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尽快报告。还应当建立起事故反应机 制,以便在接到事故报告时,有关部门能及时采取的措施。 应当建立适当的反馈机制,确保在处理完事故之后,使员工能够知道所报告事故的处理结果。同时可以用 这些事故来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使他们了解发生了什么情况、对这种情况怎样做出反应并且将来如何避免这 些事故。针对不同的类型的安全事件,做出相应的应急计划,规定事件处理步骤,基于以下因素区分操作的优 先次序:①保护人员的生命与安全②保护敏感资料③保护重要的数据资源④防止系统被破坏将信息系统遭受的 损失降至最低对非法入侵进行司法取证系统恢复运行。 控制措施-安全弱点报告,应当要求信息服务的使用者记下并报告任何观察到的或可疑的有关系统或服务方面 的安全弱点或受到的威胁。应当要求信息服务的用户注意并报告任何观察到或者预测到的系统或者服务中存在 的弱点、或者是受到的威胁。用户应当尽快向管理层或者服务供应商报告此类事件。应当告知用户,一旦发现 安全弱点,就会及时报告,而不要试图去证实弱点存在,因为测试系统缺陷的行为可能会被安全管理人员或安 全监控设施看作是对系统的攻击。 2、控制目标-信息安全事故管理和改进 、控制目标- 目标:确保使用持续有效的方法管理信息安全事故 一旦信息安全事件和弱点报告上来,应该立即明确责任,按照规程进行有效处理。应该应用一个连续性的 改进过程对信息安全事故进行响应、监视、评估和总体管理。如果需要证据的话,则应该搜集证据以满足法律 的要求。 职责和程序: 应建立管理职责和程序,以快速、有效和有序的响应信息安全事故, 除了对信息安全事件和弱点进行报告外, 还应该利用系统的监视、报警和发现脆弱性的功能来检测信息安全事故。在建立信息安全事故管理目标时,要 与管理层达成一致意见,应该确保负责信息安全事故的管理人员理解在组织中处理信息安全事故时,事故处理 优先权的规则。 控制措施-从事故中吸取教训, 应当有相应的机制来量化并监测信息安全事故的类型、大小和造成的损失。 共 10 页 第8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安全事件发生后,安全主管 部门应对事故的类型、严重程度、发生的原因、性质、频率、产生的损失、责任人 进行调查确认,形成事故或故障评价资料。已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可以作为信息安 全教育与培训的案例,以便 组织内相关的人员从事故中学习,以避免再次出现;如果安全事件再次发生,能够更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 控制措施-收集证据 当安全事故发生后需要对个人或组织采取法律行动(无论是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时,都应当以符合法 律规定的形式收集、保留并提交证据。当组织需要实施惩戒行动时,应该制定和遵循组织内部收集和提交证据 的规范程序。证据规则包括: 证据的可用性:证据能被法律部门采纳,可在法庭上出示; 证据的有效性:证据的质量和完整性。 为了确保证据的可用性,组织应该保证自己的信息系统在采集证据过程中,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为保证证据的有效性,组织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来保证证据的质量和完整性控制要求,在从证据被发现到 存储和处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应当建立较强的审计轨迹。 任何司法取证工作都只允许在原始证据材料的拷贝上进行,以确保所有证据材料的完整性都得到了妥善保 护。证据材料的拷贝应该在可信赖人员的监督下进行,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进行的拷贝,谁进行的拷贝,使用 了什么工具和程序进行的拷贝,这些都应该记录在日志中。 五、企业信息系统操作安全管理 1、 操作权限: 、 操作权限:为了企业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参照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操作权限管理 制度。如: (1). 网络服务器、备份服务器,网络设备、备份设备必须由专人专管不得随意使用。所有设备必须设置 不同权限的密码。系统管理员、操作员、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操作员严格区分。明确权限范围,不得 越权操作。 ⑵ . 系统操作权限管理和管理人员岗位工作职责制度 应明确各计算机岗位职责、权限,严禁串岗、替岗。 ⑶. 每个管理员和不同管理权限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对外泄密码,因密码外泄造成网络遭受损失的,将按 我中心有关制度严肃处理。 ⑷ . 每个管理人员必须定期变更设备密码,严禁设置弱密码,密码一经设置和更改,管理人员必须负责 做好密码备份,并报分管副主任和网络管理科备份。 2、操作规范 、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操作权限管理制度。如:共 10 页 第9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系统使用管理 ⑴ .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必须对系统的操作使用做出严格的控制⑼ ⑵ .在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前,由信息主管根据单位主管的要求确定本系统的合法有权使 用、人员及其 操作权限,并报单位主管审核批准后地系统内授权其使用权,运行中需按同样手续办理。 ⑶ .对各使用人员明确划分使用操作权限,形成适当的分工牵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⑷ .为每个操作人员都设置不同操作密码,谢绝无并人员用机器做其他工作。 ⑸ .设立“计算机使用登记簿”,任何人均须登记方可用机。 ⑹ .任何人员不得直接打开数据库文件进行操作, 不允许随意增删改数据、 原程序和数据库文件 结构。 ⑺ .操作人员不允许进行系统性操作。 ⑻ .操作人员应按规定范围内对系统进行操作,负责数据的输入、运算、记帐和打印有关帐表。 ⑼ .档案管理员负责应对存档数据、软盘、帐表和文档资料进行统一复制、核对和保管。 ⑽ .系统管理员应做好日常检查监督工作,发现不规范应及时制 止,并采取措施避免同样情况 再次 发生。 用户上机操作规程 用户上机操作规程 (1).上机人员必须是会计有权使用人员,经过培训合格并经财务主管正式认可后,才能上机操作。 (2).操作人员上机操作前后,应进行上机操作登记,填写真实姓名、上机时间、操作内容,供系 统管理 员检查核实。 (3).操作人员上机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尽量减少占用机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操作人员的操作密码应注意保密,不能随意泄露,密码要不定期变更。 (5).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操作权限操作,不得越权或擅自上机操作。 (6).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凭证输入数据,不得擅自修改凭证数据。 (7).每次上机工作完毕后都要作好工作备份,以防意外事故。 (8).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操作人员如要离开工作现场, 必须在离开前退出系统, 以防止其他人越 权操作。 总结: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安全问题,全面分析整个系统,并对系统中各子系统 的交界面给予特别的强调,在系统寿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应用系统安全管理,会得到最大的效益。系统安 全管理主要在给定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减少事件损失,并且尽可能地减少因安全问题对运行中系统进行 的修改。系统安全管理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安全程序计划进行记录,交流和完成管理部门确定的任务, 以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 共 10 页 第 10 页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

浅谈工程施工企业会计的信息化论文

摘 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企业会计工作模式的巨大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工程施工企业逐步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这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现状,本文对会计信息化及工程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路径进行浅谈。

关键词: 工程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会计模式,引发了企业会计模式的巨大变革。会计信息化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对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确保会计信息及时性、准确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的科学化,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一、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即全面运用网络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对企业所有会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通过建立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及经济运行提供及时、完整、有效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会计业务处理的高度自动化、信息共享化,并且可以实时、快速地提供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对企业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未来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会计信息化将计算机、通信、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融入到会计学科之中,并与传统会计工作模式相结合,使其在会计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会计信息化简化了传统手工作业流程,使会计工作免受领导干预,同时又承担了诸多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使得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大为减少;其二,会计信息化将有关会计业务的所有数据集成于数据库,实现了实时获取、处理、报告信息,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对共享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三,会计信息化系统对会计信息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动态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水平;其四,会计信息系统是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系统,实现了处理会计信息的多元化和智能化,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二、工程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路径

施工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具有其特殊性,它是集房地产开发、市政工程、建材工业、建筑施工、房修装饰及设备安装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就目前情况来看,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虽然在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应用了软件系统,但是无法将这些独立的业务单元系统相整合,使得信息数据不能在各个部门之间共享。并且这些系统的扩展性较差,只能处理本业务单位的工作事项,不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集成、全面的决策信息。所以,工程施工企业应努力实现会计信息化,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一)建立会计信息系统

工程施工企业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配置齐全计算机硬件设备,这里主要是指满足会计信息化要求的硬件系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单机系统、多用户系统等模式;其二,系统软件的配置。系统软件起着扩充计算机功能、优化调配计算机资源的作用,其应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安全保密性、数据维护能力等;其三,会计软件的配置。工程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会计核算精确、使用安全、功能完备、操作简单的会计软件,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应购买通用、质量高、售后维护好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会计软件中的软件模块应满足施工企业的管理要求,应该配备项目造价分析管理、项目验工计价管理、施工预算管理、项目预测决策分析管理等模块。

(二)建立数据库系统

基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数据库系统应面向施工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部流程,不仅能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服务,还应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实现关联化,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不仅有助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还有助于其他管理部门及时了解会计信息。

(三)完善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

施工企业在发展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中,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控制传统会计模式转变为会计信息化模式所带来的风险,如系统资源安全风险、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等。笔者认为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工程施工企业应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将原有的会计岗位细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明确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各工作岗位的职责,通过强化岗位之间的内部牵制效力与授权审批制度,彻底遏制舞弊、越权等违规乱纪的行为发生。其中,基本会计岗位应设置会计主管、核算、出纳、档案管理以及稽核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应设置计算机管理、计算机维护、上机操作、会计软件系统管理等工作岗位。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会计工作的要求,对上述会计岗位进行合理划分和调整。

2.建立会计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做好会计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内数据完整、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会计工作得以连续进行的有力保障,所以,施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制定会计信息档案防护制度,做好防盗、防磁、防潮、防火等工作;做好会计信息档案备份工作,对于磁性存贮介质应定期检查,防止由于介质被破坏而造成档案丢失;制定会计信息档案保密制度,严禁任何形式的会计信息在未经单位领导同意的前提下,不得擅自拿出单位或外借;会计档案不得随意放置,应放入专门的档案管理室,严防档案丢失、损毁及泄密等

3.建立系统维护制度。确保信息安全是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会计信息化高度依赖计算机进行工作,将信息数据高度集中,一旦遭遇机器故障、人为操作失误或恶意程序攻击,就会使数据遭到致命性破坏。所以,施工企业应建立系统维护制度,对会计信息化的安全加强控制。如,设置系统操作权限、制定内部操作制度、上机操作日志控制、供电系统安全性管理等。此外,针对网络病毒、木马程序等问题,施工企业应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四)组建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

处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环境的会计人员,不但应具备会计、管理、审计、税务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运用先

进信息技术完成对管理资源和信息系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建立,会计信息系统也随之发生着变革,所以,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满足会计信息化需求的应变能力,以推动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此外,企业还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企业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提高高、中层管理人员、财会人员、IT负责人的职业道德水准、业务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力求组建一支涉及多学科、多层次的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

结论:

总而言之,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工程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尽快实现会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善平.工程施工企业中会计信息化的实现[J].现代商业.2008(14).

[2]王海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信息化探讨[J].财经界(学术).2010(9).

信息化下企业财务会计挑战与对策论文

在经济深化改革的情况下,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此,要提高企业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就需要重视企业财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出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方式,应对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会计的挑战,将企业财务信息化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促进企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发展也成为大家的共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信息化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结合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的背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经营效率。

一、信息化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

(一)信息化条件下电子商务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会对会计假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其相关会计核算方法产生影响。会计主体假设是为了从空间上明确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商务企业最大的特点是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而持续经营假设在电子商务时代目前发展多年的基础上,相关的信息产生以及关系之间的维护都需要根据当前市场的情况进行变化。而在会计分期以及货币计量方面,由于在电子商务模式以及信息化条件下交易的基础上,会计分期假设的相关原则基本上是达不到要求的,完全是因为是暂时的虚拟企业网络,并且基于其动态特性,就更加使其发展过程中不能具有一致的会计期间。

(二)信息化条件下电子商务对会计管理环境的影响

在会计管理环境方面,因为相关信息化条件下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发展的特殊性,大多数的企业有关的会计信息以及相关的数据需要存放,基本上是存放在计算机或移动闪存驱动器中,如果这些存储设备出现问题,就会使得这些信息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甚至危及企业的财务决策。会计核算在电子商务情况下的会计核算流程,是根据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硬件作为基础,而第三方担保平台作为企业以及卖方与买方的中介,对这整个活动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影响了会计核算的方式。

(三)信息化条件下电子商务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在会计准则方面,会计核算的一般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在互联网以及信息化条件下模式发展的环境下,会使得这些数据处理过程与传统的处理方法不一样。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这一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财务数据被修改,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财务数据被泄露,除此之外还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实的情况发生。企业业务流程通常是根据历史成本解决,相关资本的处置不会影响到实质。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根据电子商务企业资产的最新值,倘若产生的是历史成本核算,那么就会使得经营业绩会不能及时地反映,对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信息化条件下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在对会计核算方法方面,使用商业以及互联网平台可以使得会计业务处理显得更加便利。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电子商务根据财务部门的有关信息,使得这些会计数据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形式,结合会计电算化有关信息,使得这些信息可以有效的传送至银行以及相关税务部门。信息化条件下电子商务公司根据其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对会计核算中的签字以及盖章方面的有关传统手段都可以进一步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能够准时快速的使得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会计信息得以满足发展需要。

二、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会计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经济发展也在不断步入新常态的趋势下,为了应对可能带来的新挑战,企业体系内也在出现改革,特别是财务会计机制也需要进行变革,以适应这种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状态。

(一)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会计意识薄弱

在互联网以及信息化条件下模式发展的环境下,会使得这些数据处理过程与传统的处理方法不一样。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这一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财务数据被修改,甚至被拦截,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财务数据被泄露,除此之外还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实的情况发生。企业业务流程通常是根据历史成本解决,相关资本的处置不会影响到实质。某些企业的管理方式较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相比有些落后,对财务会计在防范风险,加强管理,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信息化可能带来的连续性错误

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信息错误的连续性是源于手工记账的方式能够进行定期的核对,财务信息发生错误后连续性影响不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基础上的'企业财务,如果一方面信息点出现问题,就会附带出现连续性的错误。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财务系统是基于会计人员的原始数据进行编制的数据基础,一旦一个财务信息出现问题,就会连带影响到企业财务工作的质量。所以在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中,财务信息不准确就会增加财务信息的错误率,不能使得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开展。

(三)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资源也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资源,是企业发展以及财务会计环境中相当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企业在用信息资源方面存在使用不当、信息不完全等问题,在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企业目前残酷的竞争态势下,这类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也没有及时增强其在人才培养、市场调研以及新产品的设计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在这一互联网发展环境下,原来的管理方法无法与当前的会计管理环境进行适应,就会进一步制约了这类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在财务方面的决策反应。

三、信息化条件下研究企业财务会计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宽理论研究的视野

信息化条件下,需要把整个财务会计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有利于拓宽财务应用理论研究的视野。在信息化的财务系统基础上。它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析和设计与其成分或部分截然不同的整体,考虑所有的侧面和一切可变因素,并且把问题的社会方面和技术方面联系起来。财务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所组成,而其本身又构成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把财务看作是一个系统,有利于拓宽财务应用理论研究的视野。

(二)有利于提升财务会计的质量

伴随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下,作为一种综合性系统管理机制,财务会计是企业以及企业得以运行的基础,也在限制着其他管理方式。它更是企业以及企业运营财务会计的重要推动力,这套机制需要全方位的协调跟进,每个系统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得整个财务会计系统的质量出现问题。有鉴于此,财务会计机制的强化需要以一种系统化、联系化的视角来看待,确保企业的财务会计机制可以有规章有序的得以开展下去,发挥出应有的功效。

(三)有利于冲破财务会计的困境

随着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互联网迅速的发展也带来了新型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会。企业在市场和互联网经济发展中也开始注重自主经营以及自我发展,纷纷构建起企业的自主营销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但是,由于传统企业发展体系的制约,其互联网型的电子商务运营机制并没有真正进行转换。传统财务会计管理的思想仍然严重,内部管理比较滞后,导致企业在处理财务的时候出现问题,这样在信息化条件下,就可以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条件来冲破财务会计的困境。

四、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企业内控文化和意识

在信息化条件下和经济深化改革中,良好的企业内控文化可以为企业财务会计环境的改进和高效运行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可以在提升企业凝聚力的同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首先应该意识到财务会计对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作用,进而建立相应的财务会计文化。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会计是一种全员控制,首先就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使高层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认识到财务会计的重要性,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真正适合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使财务会计文化深入到企业上下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观念里。

(二)加强财务信息化的会计核算

完善相应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和软件由于基于信息化的企业财务工作是建立在高质量的信息化系统和软件基础上的。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也要不断加强企业的内部核算审计,同时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地完善财务信息化系统和软件,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质量。并且要注意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培养具备过硬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具备计算机信息管理、法律、信息等诸多方面的技能。

(三)完善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政策

在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企业目前残酷的竞争态势下,这类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为了增强其在人才培养、市场调研以及新产品的涉及方面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投入,并且在实际的发展中专注于经营管理活动方面,除此之外还对信息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投入。在这一互联网发展环境下,改进原来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与当前的会计管理环境进行适应,就会进一步促进这类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在财务方面的决策反应。信息化条件下电子商务也在不断发展,进而影响到其会计核算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空间距离,从而使得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效率得以抬升。伴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对当前企业载电子商务和信息系统化的财务会计挑战和对策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现阶段在信息化浪潮下财务会计机制的薄弱地方,有针对性的提出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内控文化和意识,加强财务信息化的会计核算,完善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等相应的改进措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论文格式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信息安全论文 企业信息系统运行与操作安全解决方案 姓 名: 学 校: 班 级: 作业时间: 2 010 年 5 月 共 10 页 第1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摘要 本文阐述了企业的信息系统运行与操作中的管理制度的建设, 以及在运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 各类信息安全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对策。总结了解决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需采取管理手段和 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综合解决方案。 引言 信息系统安全是指信息系统包含的所有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 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信息系统连续正常运行。 信息系统本身存在着来自人文环境、技术环境和物理自然环境的安全风险,其安全威胁无时 无处不在。对于大型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而言,不可能试图单凭利用一些集成了信息安全技 术的安全产品来解决,而必须考虑技术、管理和制度的因素,全方位地、综合解决系统安全问题, 建立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从技术上看,任何新建立的系统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都可能存在着只有在实际运行中才能发现的缺陷。另外,随着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系统也会暴露出不足之处或不 相适应之处,这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问题。从管理上看, 就是对信息系统的 运行进行控制,记录其运行状态,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补充,以便使信息系统真正符合管理决策的需要,为管理 决策服务。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应该由一个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负责, 在一套完整的操作规范与管理规范 的约束下,靠全体管理与使用信息系统的人员共同来完成。运行管理的目标是使信息系统在一个预期的时间内 能正常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生其应有的效益。 一、企业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后,企业的业务流程、工作方法、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企业原有的一套管理制度,例如内部控制制度已不在适应新环境下的管理需求,因此 需要制定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 1.各类机房安全运行管理制度 各类机房安全运行管理制度 共 10 页 第2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设立机房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给计算机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护计算机设备;二是防止各种 非法人员进入机房,保护机房内的设备、机内的程序和数据的安全。机房安全运行是通过制定与贯彻执行机房 管理制度来实施的。机房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有权进入机房人员的资格审查。 一般说来, 系统管理员、操作员、录入员、审核员、维护人员以及 其他系统管理员批准的有关人员可进入机房,系统维护员不能单独入机房; (2)机房内的各种环境要求。比如机房的卫生要求,防水要求; (3)机房内的各种环境设备的管理要求; (4)机房中禁止的活动或行为,例如,严禁吸烟、喝水等; (5)设备和材料进出机房的管理要求,等等。 2.信息系统的其他管理制度 .信息系统的运行制度,还表现为软件、数据、信息等其他要素必须处于监控之中。其他管理制度包括如下: (1)必须有重要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管理制度; (2)必须有数据管理制度,如重要输入数据的审核、输出数据备份保管等制度; (3)必须有权限管理制度,做到密码专管专用,定期更改并在失控后立即报告; (4)必须有网络通信安全管理制度; (5)必须有病毒的防治管理制度,及时检查、清除计算机病毒,并备有检测、清除的记录; (6)必须有人员调离的安全管理制度。 人员调离的 同时马上收回钥匙、移交工作、更换口令、取消账号, 并向被调离的工作人员申明其保密义务,人员的录用调入必须经过人事组织技术部门的考核和接受相应的安全 教育。 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文档与记录管理制度 二、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文档与记录管理制度 企业信息系统运 1、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文档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的文档 是系统开发过程的记录, 是系统维护人员的指南,是开发人员与用户交流的工具。 规范的文档意味着系统是工程化、规范化开发的,意味着信息系统的质量有了程序上的保障。文档的欠缺、文 档的随意性和文档的不规范,极有可能导致原来的系统开发人员流动后,系统难以维护、难以升级,变成一个 没有扩展性、没有生命力的系统。所以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 术和正确的系统开发方法,同时还要做好文档的管理工作。 系统文档不是一次性形成的,它是在系统开发、设计、实施、维护过程中不断地按阶段依次推进编写、修 改、完善与积累而形成的。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主要文档有:系统开发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开 共 10 页 第3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发计划书、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报告、系统测试计划与测试报告、系统使用与维护手 册、系统评价报告、系统开发月报与系统开发总结报告等。 文档的重要性决定了文档管理的重要性,文档管理是有序地、规范地开发与运行信息系统所必须做好的重 要工作。目前我国信息系统的文档内容与要求基本上已有了较统一的规定。根据不同的性质,可将文档分为技 术文档、管理文档及记录文档等若干类。 系统文档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系统的运行及情况的变化,它们会有局部的修改与补充,当变化较大时,系 统文档将以新的版本提出。 系统文档的管理工作主要有: 1.文档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 (1)文档标准与格式规范的制定; (2)明确文档的制定、修改和审核的权限; (3)制定文档资料管理制度。例如文档的收存、保管与借用手续的办理等。 2.维护文档的一致性 信息系统开发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一旦需要对某一文档进行修改,要及时、准确地修改 与之相关的文档;否则将会引起系统开发工作的混乱。而这一过程又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 3.维护文档的可追踪性 为保持文档的一致性与可追踪性, 所有文档都要收全, 集中统一保管。 2、企业信息系统日常记录管理。 、企业信息系统日常记录管理。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是为了保证系统能长期有效地正常运转而进行的活动,具体有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及系统的适应性维护等工作。 1.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从每天工作站点计算机的打开、应用系统的进入、功能项的选择与执行,到下班前的数据备份、存档、关 机等,按严格要求来说都要就系统软硬件及数据等的运作情况作记录。 运行情况有正常、 不正常与无法运行 等,后两种情况应将所见的现象、发生的时间及可能的原因作尽量详细的记录。为了避免记录工作流于形式, 通常的做法是在系统中设置自动记录功能。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责任与制度,一些重要的运行情况及所遇到的 问题,例如多人共用或涉及敏感信息的计算机及功能项的使用等仍应作书面记录。 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应事先制定尽可能详尽的规章制度,具体工作主要由使用人员完成。系统运行情况无 论是自动记录还是由人工记录,都应作为基本的系统文档作长期保管,以备系统维护时参考。 2.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 共 10 页 第4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系统的维护包括硬件维护与软件维护两部分。软件维护主要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三 种。正确性维护是指诊断和修正错误的过程;适应性维护是指当企业的外部环境、业务流程发生变化时,为了 与之适应而进行的系统修改活动;完善性维护是指为了满足用户在功能或改进已有功能的需求而进行的系统修 改活动。软件维护还可分为操作性维护与程序维护两种。操作性维护主要是利用软件的各种自定义功能来修改 软件,以适应企业变化;操作性维护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性维护。程序维护主要是指需要修改程序的各项维护工 作。 维护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最重要、最费时的工作,其应贯穿于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不断重复出现, 直至系统过时和报废为止。现有统计资料表明:软件系统生命周期各部分的工作量中,软件维护的工作量一般 占 70%以上,因此,各单位应加强维护工作的管理,以保证软件的故障及时得到排除,软件及时满足企业管理 工作的需要。加强维护管理是系统安全、有效、正常运行的保证之一。 在硬件维护工作中,较大的维护工作一般是由销售厂家进行的。使用单位一般只进行一些小的维护工作, 一般通过程序命令或各种软件工具即可满足要求。使用单位一般可不配备专职的硬件维护员。硬件维护员可由 软件维护员担任,即通常所说的系统维护员。 对于使用商品化软件的单位,程序维护工作是由销售厂家负责,单位负责操作维护。单位可不配备专职维 护员,而由指定的系统操作员兼任。 对于自行开发软件的单位一般应配备专职的系统维护员,系统维护员负责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的维护工 作,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系统诉正常运行,负责日常的各类代码、标准摘要、数据及源程序的改正性维护、适 应性维护工作,有时还负责完善性的维护。 在数据或信息方面,须日常加以维护的有备份、存档、整理及初始化等。大部分的日常维护应该由专门的 软件来处理,但处理功能的选择与控制一般还是由使用人员或专业人员来完成。 为安全考虑, 每天操作完毕 后,都要对更动过的或新增加的数据作备份。一般讲,工作站点上的或独享的数据由使用人员备份,服务器上 的或多项功能共享的数据由专业人员备份。除正本数据外,至少要求有两个以上的备份,并以单双方式轮流制 作,以防刚被损坏的正本数据冲掉上次的备份。数据正本与备份应分别存于不同的磁盘上或其他存储介质上。 数据存档或归档是当工作数据积累到一定数量或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转入档案数据库的处理,作为档案存储的 数据成为历史数据。为防万一,档案数据也应有两份以上。数据的整理是关于数据文件或数据表的索引、记录 顺序的调整等,数据整理可使数据的查询与引用更为快捷与方便,对数据的完整性与正确性也很有好处。在系 统正常运行后数据的初始化主要是指以月度或年度为时间企业的数据文件或数据表的切换与结转数等的预置。 维护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制定维护管理制度和组织实施来实现的。 维护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系 统维护的任务、 维护工作的承担人员、软件维护的内容、硬件维护的内容、系统维护的操作权限、软件修改的 手续。共 10 页 第5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3.系统的适应性维护 企业是社会环境的子系统,企业为适应环境,为求生存与发展,也必然要作相应的变革。作为支持企业实 现战略目标的企业信息系统自然地也要作不断的改进与提高。从技术角度看,一个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 一些缺陷与错误,它们会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为使系统能始终正常运行,所暴露出的问题必须及时地 予以解决。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及克服本身存在的不足对系统作调整、修改与扩充即为系统的适应性维护。 实践已证明系统维护与系统运行始终并存, 系统维护所付出的代价往往要超过系统开发的代价, 系统维护 的好坏将 显著地影响系统的运行质量、系统的适应性及系统的生命期。我国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好后,不 能很好地投入运行或难以维持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重开发轻维护所造成的。 系统的适应性维护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的工作, 并以系统运行情况记录与日常维护记录为基础, 其内容有: (1)系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与调整; (2)系统缺陷的记录、分析与解决方案的设计; (3)系统结构的调整、更新与扩充; (4)系统功能的增设、修改; (5)系统数据结构的调整与扩充; (6)各工作站点应用系统的功能重组; (7)系统硬件的维修、更新与添置; (8)系统维护的记录及维护手册的修订等。 信息系统的维护不仅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所必须.也是使系统始终能适应系统环境,支持并推动企业战略目 标实现的重要保证。系统适应性维护应由企业信息管理机构领导负责,指定专人落实。为强调该项工作的重要 性,在工作条件的配备上及工作业绩的评定上与系统的开发同等看待。 三、系统的安全监控管理 系统的安全监控管理现代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共享资源,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加速普及,以开放性和共享 性为特征的网络技术给信息系统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就日益突出起来。 企业信息系统是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资源建立起来的, 系统的各种软硬件设备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信息系统所处理和存储的信息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它们既有日常业务处理信息、技术信息,也有涉及企业高层 的计划、决策信息,其中有相当部分信息是企业极为重要的并有保密要求的,这些信息几乎反映了企业所有方 面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如果信息系统软硬件的损坏或信息的泄漏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 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 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极其重要的信息系统管理工作。 一方面是信息安全与保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信息系统普及和应用使得信息系统深入到企业管理的不同 层面,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又使得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交往日益广泛与频繁。近年来世界范围共 10 页 第6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内的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泛滥等问题,使信息系统安全上的脆弱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信息系统安全 的问题显得越发重要。 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系统的安全是为防止有意或无意的破坏系统软硬件及信息 资源行为的发生,避免企业遭受损失所采取的措施;信息系统的保密是为防止有意窃取信息资源行为的发生, 使企业免受损失而采取的措施。 1.影响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因素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所造成: (1)自然现象或电源不正常引起的软硬件损坏与数据破坏了,例如地震、火灾、存储系统、数据通信等; (2)操作失误导致的数据破坏; (3)病毒侵扰导致的软件与数据的破坏; (4)人为对系统软硬件及数据所作的破坏。 2.维护措施 为了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我们应该重点地采取措施,做好以下工作: (1)依照国家法规及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严密的信息系统安全与保密制度,作深入的宣传与教育,提高 每一位涉及信息系统的人员的安全与保密意识。 (2)制定信息系统损害恢复规程,明确在信息系统遇到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而遭受损害时应采取的各种恢 复方案与具体步骤。 (3)配备齐全的安全设备,如稳压电源、电源保护装置、空调器等。 (4)设置切实可靠的系统访问控制机制,包括系统功能的选用与数据读写的权限、用户身份的确认等。 (5)完整地制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备份,并结合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与系统维护,做好数据的备份及 备份的保管工作。 (6)敏感数据尽可能以隔离方式存放,由专人保管。 上述措施必须完整地严格地贯彻,尤其是人的安全保密意识,必须强调自觉、认真的参与,承担各自的责 任。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问题。 四、企业信息安全事故报告与处置管理 安全事故就是能导致资产丢失与损害的任何事件,为把安全事故的损害降到最低的程度,追踪并从事件中吸取 教训,组织应明确有关事故、故障和薄弱点的部门,并根据安全事故与故障的反应过程建立一个报告、反应、 评价和惩戒的机制。 1、控制目标-报告安全事故和脆弱性 、控制目标-共 10 页 第7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目标:确保与信息系统有关的安全事件和弱点的沟通能够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应该准备好正常的事件报告和分类程序,这类程序用来报告可能对机构的财产安全造成影响的不同种类的 事件和弱点,所有的员工、合同方和第三方用户都应该知晓这套报告程序。他们需要尽可能快地将信息安全事 件和弱点报告给指定的联系方。控制措施-安全事故报告, 组织应明确信息安全事故报告的方式、报告的内容、 报告的受理部门,即安全事件应在被发现之后尽快由适当的受理途径进行通报。 应当尽可能快速地通过适当管理渠道报告安全事故。组织的普通员工通常是安全事件的最早发现者,如果 安全事件能及时发现并报告相应的主管部门,做出及时的处理,能使组织的经济损失及声誉损失降到最低。 为及时发现安全事件,组织应建立正式的报告程序,分别对安全事故的报告做出明确规定。应当让所有员工和 第三方的签约人都了解报告程序并鼓励他们在安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尽快报告。还应当建立起事故反应机 制,以便在接到事故报告时,有关部门能及时采取的措施。 应当建立适当的反馈机制,确保在处理完事故之后,使员工能够知道所报告事故的处理结果。同时可以用 这些事故来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使他们了解发生了什么情况、对这种情况怎样做出反应并且将来如何避免这 些事故。针对不同的类型的安全事件,做出相应的应急计划,规定事件处理步骤,基于以下因素区分操作的优 先次序:①保护人员的生命与安全②保护敏感资料③保护重要的数据资源④防止系统被破坏将信息系统遭受的 损失降至最低对非法入侵进行司法取证系统恢复运行。 控制措施-安全弱点报告,应当要求信息服务的使用者记下并报告任何观察到的或可疑的有关系统或服务方面 的安全弱点或受到的威胁。应当要求信息服务的用户注意并报告任何观察到或者预测到的系统或者服务中存在 的弱点、或者是受到的威胁。用户应当尽快向管理层或者服务供应商报告此类事件。应当告知用户,一旦发现 安全弱点,就会及时报告,而不要试图去证实弱点存在,因为测试系统缺陷的行为可能会被安全管理人员或安 全监控设施看作是对系统的攻击。 2、控制目标-信息安全事故管理和改进 、控制目标- 目标:确保使用持续有效的方法管理信息安全事故 一旦信息安全事件和弱点报告上来,应该立即明确责任,按照规程进行有效处理。应该应用一个连续性的 改进过程对信息安全事故进行响应、监视、评估和总体管理。如果需要证据的话,则应该搜集证据以满足法律 的要求。 职责和程序: 应建立管理职责和程序,以快速、有效和有序的响应信息安全事故, 除了对信息安全事件和弱点进行报告外, 还应该利用系统的监视、报警和发现脆弱性的功能来检测信息安全事故。在建立信息安全事故管理目标时,要 与管理层达成一致意见,应该确保负责信息安全事故的管理人员理解在组织中处理信息安全事故时,事故处理 优先权的规则。 控制措施-从事故中吸取教训, 应当有相应的机制来量化并监测信息安全事故的类型、大小和造成的损失。 共 10 页 第8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安全事件发生后,安全主管 部门应对事故的类型、严重程度、发生的原因、性质、频率、产生的损失、责任人 进行调查确认,形成事故或故障评价资料。已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可以作为信息安 全教育与培训的案例,以便 组织内相关的人员从事故中学习,以避免再次出现;如果安全事件再次发生,能够更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 控制措施-收集证据 当安全事故发生后需要对个人或组织采取法律行动(无论是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时,都应当以符合法 律规定的形式收集、保留并提交证据。当组织需要实施惩戒行动时,应该制定和遵循组织内部收集和提交证据 的规范程序。证据规则包括: 证据的可用性:证据能被法律部门采纳,可在法庭上出示; 证据的有效性:证据的质量和完整性。 为了确保证据的可用性,组织应该保证自己的信息系统在采集证据过程中,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为保证证据的有效性,组织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来保证证据的质量和完整性控制要求,在从证据被发现到 存储和处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应当建立较强的审计轨迹。 任何司法取证工作都只允许在原始证据材料的拷贝上进行,以确保所有证据材料的完整性都得到了妥善保 护。证据材料的拷贝应该在可信赖人员的监督下进行,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进行的拷贝,谁进行的拷贝,使用 了什么工具和程序进行的拷贝,这些都应该记录在日志中。 五、企业信息系统操作安全管理 1、 操作权限: 、 操作权限:为了企业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参照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操作权限管理 制度。如: (1). 网络服务器、备份服务器,网络设备、备份设备必须由专人专管不得随意使用。所有设备必须设置 不同权限的密码。系统管理员、操作员、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操作员严格区分。明确权限范围,不得 越权操作。 ⑵ . 系统操作权限管理和管理人员岗位工作职责制度 应明确各计算机岗位职责、权限,严禁串岗、替岗。 ⑶. 每个管理员和不同管理权限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对外泄密码,因密码外泄造成网络遭受损失的,将按 我中心有关制度严肃处理。 ⑷ . 每个管理人员必须定期变更设备密码,严禁设置弱密码,密码一经设置和更改,管理人员必须负责 做好密码备份,并报分管副主任和网络管理科备份。 2、操作规范 、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操作权限管理制度。如:共 10 页 第9页 信息安全论文 学号: 系统使用管理 ⑴ .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必须对系统的操作使用做出严格的控制⑼ ⑵ .在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前,由信息主管根据单位主管的要求确定本系统的合法有权使 用、人员及其 操作权限,并报单位主管审核批准后地系统内授权其使用权,运行中需按同样手续办理。 ⑶ .对各使用人员明确划分使用操作权限,形成适当的分工牵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⑷ .为每个操作人员都设置不同操作密码,谢绝无并人员用机器做其他工作。 ⑸ .设立“计算机使用登记簿”,任何人均须登记方可用机。 ⑹ .任何人员不得直接打开数据库文件进行操作, 不允许随意增删改数据、 原程序和数据库文件 结构。 ⑺ .操作人员不允许进行系统性操作。 ⑻ .操作人员应按规定范围内对系统进行操作,负责数据的输入、运算、记帐和打印有关帐表。 ⑼ .档案管理员负责应对存档数据、软盘、帐表和文档资料进行统一复制、核对和保管。 ⑽ .系统管理员应做好日常检查监督工作,发现不规范应及时制 止,并采取措施避免同样情况 再次 发生。 用户上机操作规程 用户上机操作规程 (1).上机人员必须是会计有权使用人员,经过培训合格并经财务主管正式认可后,才能上机操作。 (2).操作人员上机操作前后,应进行上机操作登记,填写真实姓名、上机时间、操作内容,供系 统管理 员检查核实。 (3).操作人员上机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尽量减少占用机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操作人员的操作密码应注意保密,不能随意泄露,密码要不定期变更。 (5).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操作权限操作,不得越权或擅自上机操作。 (6).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凭证输入数据,不得擅自修改凭证数据。 (7).每次上机工作完毕后都要作好工作备份,以防意外事故。 (8).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操作人员如要离开工作现场, 必须在离开前退出系统, 以防止其他人越 权操作。 总结: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安全问题,全面分析整个系统,并对系统中各子系统 的交界面给予特别的强调,在系统寿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应用系统安全管理,会得到最大的效益。系统安 全管理主要在给定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减少事件损失,并且尽可能地减少因安全问题对运行中系统进行 的修改。系统安全管理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安全程序计划进行记录,交流和完成管理部门确定的任务, 以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 共 10 页 第 10 页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升探究论文

摘要 :会计是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工具,对于企业会计而言,会计的作用伴随企业的发展而不断革新,从最初的单纯记账,到财务管理和分析,再到管理会计,会计也逐渐细分为会计与财务管理。这其中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会计职能的升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的重要意义,进而说明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基础,阐明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升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工具之一,这一点主要基于会计对于企业管理的基础支持作用。会计信息化解放了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基础核算所占用的巨大劳动力,优化了企业会计部门所承担的财务决策支持作用发挥效能,并在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会计信息化模式,实现了会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发展。但必须认识到,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企业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企业不断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正确认识,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持续推进与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以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会计核算效率提升的必然选择

会计信息化最初的起源是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将会计手工劳动的计算机化模拟,提高了会计人员的核算效率。伴随企业规模扩张,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的要求不断提升,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会计信息化软件的`网络版发展,给总账及报表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提供了工具。如在企业对分子公司进行合并报表编制过程中,通过网络版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可以快速形成合并报表,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编制合并报表的工作量。

(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会计支持决策提升的必然选择

会计信息化在解放会计工作人员繁重劳动的同时,使得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在财务管理理论快速发展的当下,企业财务人员的职能逐步转变到企业决策支持的领域当中,为企业资本资金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其中,会计信息化也在发生功能上的变更,通过数据积累与分析,提高财务人员对企业决策事项的支持效率,逐步转变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职能地位。

(三)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会计规模管理提升的必然选择

伴随实体经济持续发展,企业集团越来越多,企业多元化发展和数量极发展,使得企业会计自身管理的难度越来越高,在规模化管理中的需求越来越高。大型企业集团都在发展的ERP系统即是对会计信息化的延伸,是企业整体信息化的代表。当前,国内的金蝶、用友、浪潮等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发商,都在财务共享系统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创新,相关系统也不断成熟,为企业集团会计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使得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管理能力与水平大幅提升。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体系搭建仍需不断改进

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体系搭建尤为重要。但在实践操作中,有的企业对系统搭建并不重视,缺乏顶层设计,仅仅照搬照抄某个会计系统,或是购买现成软件,使得会计信息化的定位较为初步,不利于后期发展。也有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在需求分析方面较为忽视,没有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使得会计信息化缺乏延展性,或是与其他系统的接口难以建立,形成数据信息孤岛,制约企业整体效率提升。

(二)会计信息化实施推进仍需不断加强

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需要企业引起高度重视,并有效实施。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中,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发展不重视,认为会计信息化是企业财务部门自己的事情,没有通盘考虑,使得会计信息化实施效率较低。有的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实施中缺乏时间计划,职能分工较为粗浅,在实施中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使得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三)会计信息化改进完善仍需不断提高

会计信息化是一项循环往复的工作,需要企业在不断发展中不断提升与改进,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企业往往没有认识到持续改进的重要作用。有的企业没有建立会计信息化改进机制,将会计信息化理解为会计电算化,而没有在会计职能提升的同时,更新会计信息化的功能。也有的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对评估重点、监督体系、协同发展等事项没有具体研究与实施,使得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支持效果较弱。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会计信息化顶层设计,充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会计信息化的功能有较强的理解与设计。二是加强会计信息化功能需求的充分论证,在各部门中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求细致把关,特别是与企业其他部门相关系统的连接事项。三是提高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延展性设计,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发展具有前瞻性,不断增强会计信息化的广泛适应性。

(二)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化实施推进

一是加强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其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层次,从顶层加强管理。二是加强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职能分工,明确会计部门、信息部门和其他涉及部门的各自职责,制定时间计划,提高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效率。三是加强会计人员培训,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形成会计信息化与会计人员素质的整体协同提升。

(三)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化改进完善

一是建立会计信息化改进机制,对于企业对会计的职能要求要不断提升,并据以设计会计信息化发展思路,不断提升会计信息化功能。二是定期开展对会计信息化的评估工作,明确评估重点,不断推进会计信息化发展。三是建立统一的会计监督体系,将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考评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此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 ,们代做的。。

浅析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_企业战略论文[摘要]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低下,依然是传统的增长模式,技术装备、信息化水平、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虽然众多中小企业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仍困难重重。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信息化是带动企业工作创新和升级,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是以ERP为主展开的,利用ERP系统,能把先进的管理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带来1个企业的组织创新、流程优化和管理变革。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几千家企业系统运用ERP,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国有股份企业和合资公司,很多企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单项计算机的应用,应用水平和应用效率不高。虽然ERP实施成功率已提高到20%,但却都以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居多,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我国企业的99%,却只有10%左右实施了信息化,而且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管理水平等原因,实施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1、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1.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是1个企业提高运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和降低运营成本的手段,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管理。信息化管理冲破了人们原有的观念,更新传统的管理方法。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目前企业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内部组织结构和运作程序上,都有许多不适应信息化的地方,管理的不规范,成为企业推进信息化的瓶颈。因此,企业信息化必须对传统管理进行变革,否则,信息化管理难以推进。目前,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推动下,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潮流。企业信息化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如何去搞,怎样搞好,并如何加快进程的问题。但现在有许多中小企业对此认识不足,企业领导思想犹豫,认为信息化是1个很遥远的事情,态度不很积极。有的企业认为企业当前效益好,不急于信息化;有的企业认为自己基础差,人才缺乏,无法信息化。有了这些认识,推进信息化就缺乏力度,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缺乏深度。因此,改变企业管理者的观念,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企业管理者要把实施信息化当作1个非常紧迫的事情,是关系到企业生死攸关的事情,只有实现管理信息化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企业信息化目标不明确信息化通过规范企业管理,加速信息的传递,参与企业决策,进行协同合作,以达到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替代手工劳动,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而这些只是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的目标。如果按照这样的初级目标进行信息化,势必会造成企业资金和人力的严重浪费,而且会影响信息化的升级和发展。每个企业都要按照企业的经营战略需求确定信息化的目标。企业的信息化要有长远经营战略。另外在具体实施时,企业还缺乏明确量化的信息化应用目标,大多数企业做得不到位,都是1些宏观定性的目标,微观量化的可操作的目标比较少,比如企业管理基础问题、管理模式问题、企业库存问题、企业生产问题、企业市场问题、企业战略问题等,还有同指标反映企业管理状况的目标,都没有去作深度研究和分析,从而失去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可操作性的目标。3.企业信息化仅限于会计信息化现在有1些中小企业已认识到信息化的价值,纷纷购置电脑,购买1些电算化软件,就认为实施了企业信息化,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观点。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都有这样错误的观点,把办公自动化管理和会计信息化看作企业的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信息化要求企业的信息系统的覆盖面遍及整个企业和与企业有往来的各个单位。4.企业管理落后,创新力度不够中小企业长期处于粗放的管理状态,无法适应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应用,比如ERP、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没有好的管理环境,无法在企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企业创新力度不够,无法通过创新来提高企业落后的管理水平,来适应和满足ERP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应用。企业即使目前暂时不进行信息化管理,也要通过创新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创新力度不够,还表现在企业领导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整个中国的大环境的问题,还没有形成足以使企业的领导下决心去改变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发展的大环境。2、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活动重组和优化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企业进行集成化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外部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信息化是1个过程,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际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1.从会计信息化逐步升级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据IT168的调查结果,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比率分别是:财务管理75%,办公自动化12%,协同管理12%,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高端应用普及程度较低。企业实施信息化需要有个认识的过程,逐步深入。我国企业信息化走在前头的是会计电算化,所以许多企业都在会计领域率先实现电算化,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以会计电算化为切入点,然后逐渐增加其他模块,不断进行信息化的扩展和升级,使会计电算化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1个部分,和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达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不断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2.选择适合企业的ERP软件面对全球化竞争,应用ERP提升竞争力成为我国许多企业的共识。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大量中小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来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现在面临的是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应用阶段。ERP作为当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先进技术、系统,在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历史性角色。企业要选择适用的ERP软件,分析自己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不是越先进就越好,先进的东西不1定适合所有企业。对于规模不是很大的中小企业最好选择中等规模的国际化软件产品,这样不但从成本上有1个合理的投入,关键是实施难度相对小很多,软件对于企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产品的功能相对比较全面,可以满足企业管理标准化和国际化的需求。另外企业选择的系统要有较好的扩展性,有友好的开放的技术平台,而且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与软件企业密切合作,有好的技术支持。3.加强数据的准备工作很多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和软件公司谈,购买软件就可以,而忽视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有人用“3分技术、7分管理、102分数据”来形容数据的重要性。有许多企业在最初实施时不以为然,但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因为数据不全,数据不准确,只要有1个数据出问题,就会影响全局。企业要做好标准化和物料编码工作,这是实施信息化的1个基础工作,要结合国家标准和企业习惯进行编写,做到数出1家,数据共享。4.企业信息化可以由专家引路信息化建设和实施,是1个风险很高的项目,是1个系统工程,企业不能“闭门造车”,要借助外脑来帮助企业做好这个项目。因此企业要引入管理咨询。企业在没有实施信息化系统之前,企业领导1般都心里没有底,没有实施过信息系统,不可能对整个信息系统有深刻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领导可以提出要求,至于如何做,怎样做,可以交给有经验专家或咨询顾问帮助考虑。在准备阶段,由专家协助企业做需求分析、信息化的管理方案、软件选型、计算机的配置、编码的指导、人力资金的投入计划等项工作。在实施阶段,要处理的问题更多,信息化系统是1个企业行为,要和企业文化相结合,软件系统不是买来就能够使用的,从基础数据的建立开始,逐步推进系统的实施,处理异常情况,都有实际应用的问题,这时都需要有经验的专家指导,这样能够缩短实施的周期,少走弯路,以便系统的成功实施。5.做好培训工作要求企业对所有员工进行ERP等先进管理思想的培训,使所有员工都能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新理论,进而转化为生产力。针对不同系统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组织培训是极其必要的。由于培训不足导致系统实施项目受阻、项目拖期、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经验教训比比皆是。培训要贯穿整个系统实施过程,每实施1步都要进行相应内容的培训。同时要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夹生饭”的问题,因为随着系统的实施,对系统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业务提出的新问题,都要通过培训来解决。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上课培训,开会讨论、分发学习资料组织阅读、带领企业有关人员到用户走访,了解其他企业的实施情况进行学习,都可以作为培训的形式,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灵活进行。同时可以把培训纳入到部门考核当中,对于关键内容组织答卷考试、评分,人事部门记录在案,利用以上手段可以加强培训的效果。6.实施信息化建设要量力而行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和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结合实际,量力而行。有条件的,可以直接上ERP等管理信息系统,如有困难,也可以从解决财务管理、物资管理、销售管理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步实施。企业信息化并不是高不可攀、神秘高深的事情,关键是因企制宜,对症下药。总之,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应适应新经济时代的挑战,及时走上信息化之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参考文献[1]彭运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7):58-61.[2]刘谦.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进1步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5):14-18.[3]王钊.ERP在我国企业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3):33-35.[4]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ERP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50-156.

工业信息化建设论文

信息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众所周知,21世纪已经进入高速信息化的时代,手机,互联网等信息终端无时无刻不在干预着我们的生活,据统计,整个中国的手机用户突破5亿,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两项数据均在世界位列第一,如此庞大的信息市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断取得突破,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了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新的历史高度。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第三次浪潮几乎没有遭遇到地域的限制,这是一次全球性的浪潮。新的经济不再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不再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依托,而是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而发展高技术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为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目前经济的分类有这么一种说法:一是朝阳经济,另一种是夕阳经济。多数传统产业已成夕阳经济,现代经济的主要职能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分配,而不再是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也许,对于某些国家或企业而言,今后的生产对象主要是“比特(Byte)”,而不是具体以原子构成的产品。信息经济是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经济形式。数字革命、互联网、电子商务和通信技术在这种新经济形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器。(一)、信息技术使知识和信息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尤其是微计算机革命和数字化革命使信息资源计算机化,把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有用、有经济价值的信息。人们可以以任何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以任何方式按用户的要求进行检索和利用,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真正意义上和使用价值上把信息变成资源,进而成了现代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最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智力。由于创意、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构成成分,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所拥有的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在新经济的客观现实面前,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把信息作为独立于资本、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一般说来,经济系统活动过程中都有三股流,即由生产资料、劳动资料等组成的物流;由劳动力和其他能源组成的能量流;以及由组织、计划、指导、协调、控制、管理等组成的为达到一定目标的信息流。信息在这里发挥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作用,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流中的反馈信息调节物流和能量流的数量、方向、速度和目标。信息流可驾驭经济系统中的人和物做合乎目的、有规则的活动。在同样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情况下,不同的信息输入会引起不同的经济效果,创造出不同的价值,经济系统中的信息可以转变为价值增值的一种手段。(二)、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与改造,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它正在创立新的产业,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设计、制造和营销管理都已经或正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和生产线代替或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降低了成本。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与集成,逐步走向全球化。工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导致国家实力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三)、信息技术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效率与效益。在信息时代,由于知识的大量产生、创新的不断进行、信息的迅速传递、经济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因而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愈益缩短。在信息技术领先的美国,30年来美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一直居世界首位,但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的比例却由30年前占劳动人口总数的33%减少到17%。再过10年,还将降到12%。到了2020年将只占不到2%。现在一些自动化程度高的工厂,几乎已经不使用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了。事实上,由于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90年代以来,美国持续实现高增长、高就业、低通涨,预算赤字减小,利率降低,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美国联邦政府商业部发表的关于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对美国经济影响的年度报告称:信息技术产业是推动美国目前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在过去5年中,虽然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只占整个经济的8%,但美国经济增长的1/3归功于该行业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惊人发展已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人的生产、消费、通信和娱乐方式。二、信息产业的建设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重头戏,先进的IT产业将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日本将信息化的成败、IT产业的兴衰与日本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紧密联系,订下信息化立国目标,力争在5年之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韩国认为,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决定国际竞争力的时代,信息化、网络化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是决定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大计。欧盟则把建立信息社会与统一欧洲市场和推行欧元等重大项目并列,当作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来抓。虽然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的普遍需要,但是各国的信息化战略仍然有各自鲜明的特色。事实证明,立足本国或本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不随波逐流,才能在滚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下面,我们看一下芬兰这个以信息化带动经济增长的个例:芬兰是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信息技术已融入芬兰整个社会。在近几年的国际竞争力评比中,芬兰一直名列前茅。究其原因,除了芬兰政府长期重视发展教育,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并增加科技投入外,还与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芬兰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量投资,目前已获得巨大效益。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和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芬兰全国的劳动生产率目前正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芬兰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相当快,其工业劳动生产率在交通和信息产业方面甚至已超过美国。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已成为芬兰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目前,90%的芬兰企业已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芬兰企业普遍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有关生产活动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销售提供了充分有力的依据,并且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目前,芬兰所有工业企业都已广泛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服务行业的绝大部分公司企业也已开始普及使用电脑。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雇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8%至18%。过去10多年里,芬兰在大力发展信息与通信产业的同时,还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其传统的森林工业、金属及机械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20世纪90年代以来,芬兰国家技术开发中心先后协调和资助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实施智能系统应用计划、芬兰中小企业信息化计划等项目,大大促进了芬兰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信息技术改造,芬兰森林工业、金属及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得到加强,成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综合体,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在当前全球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芬兰政府于2003年9月通过了一项进一步发展信息社会的规划,力争通过全社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强芬兰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消除地区之间的差距,确保全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芬兰政府力求通过这一规划达到以下目标:所有公民都有机会享受信息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并能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利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芬兰所有的公司企业、团体和组织都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改进其服务并加强其竞争力;各行各业的员工都能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确保芬兰不断获得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劳动力;进一步加大在科研和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以确保芬兰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继续走在世界前列。三、我国信息技术的产业战略我国传统的信息产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对传统信息新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国家一系列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信息与信息产业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产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不仅需求旺盛,发展迅速,而且竞争激烈,效益提高,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倍增作用与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战略产业。但也不难发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许多领域在国际上并没有什么竞争力,在这新形势下,我国要在21世纪进入世界信息产业大国和强国的行列,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推行工业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方针,研究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规律,处理好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统一决策、多层次分级管理、多元化和多样化经营的关系。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的挑战和机遇,发达国家已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建立网络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决不能埋头工业化而置信息化于不顾,也不能脱离工业化现状盲目追求信息化,而应实施“机遇战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用信息化促成工业化,引导新世纪的工业向高增值、高竞争力、高信息含量的方向发展,用工业化支持信息化,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二)、分析国内外环境,注重研究和开发,抓好大型企业集团和放活中小企业相结合,运用市场机制与依靠政策法规相结合,加强协调,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与结构。收集技术、市场等信息,分析国际国内影响各部分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变化,捕捉机遇,供宏观决策和微观经营参考。这种工作在我国相当薄弱,亟需加强。增加研究和开发费用,加强研究和开发力量,使企业逐步成为研究和开发的主体。在信息产业中既有竞争性产业又有基础性产业。对前者而言,引入竞争机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后者而言,近几年来的国际经验表明,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也是提高服务质量、抑制价格上涨的有效手段。过去被认为是“天然垄断”的行业,由于技术变革和市场变迁,现在已开始程度不同地加入竞争行列。所以,运用市场机制对发展信息产业来说是绝对必要的。但反映市场规律的政策法规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和十分重要的。因为政府在信息产业发展全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没有政府的干预和协调,市场是不会自行发挥正面作用而无负面效应的。当然,政府的干预必须合理,协调必须恰当。同时,这种干预和协调要及时、灵活,并富于弹性。任何盲目指挥的后果不会亚于市场的失败。政府是帮助而不是代替企业,解决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产业指明发展方向,在全球生产链中找到本国产业的定位,积极扩展本国产业的营销渠道,并根据世界行情不失时机地调整本国产业的相应结构。(三)、从领导、规划、管理、政策等各方面,积极加强信息产业的薄弱环节,即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其与信息产业其他部分发展相适应,并逐步发挥它对信息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信息服务业包括数据库服务、软件服务、网络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行业,它们在整个信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未被我国社会各界所充分认识。信息产业的其他部分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惟有这一部分处于多头分散管理以至无人管理的状态。由于信息产业各个部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电子工业和邮电事业等部门开始把业务范围向信息应用服务或信息增值服务延伸,出现“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通信产业”等新称谓,而且这两个部门在数据联网服务的领域相互交叉重叠,有所争夺。事实上,信息服务业同电子工业和邮电事业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差别。为了遵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律,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理应有单独的管理部门。同时还应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虽然国家计委的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司在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国信息协会也对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问题多次呼吁和写报告,但是由于没有对口的管理部门,全国性的业务协调和规范化管理以及有关投资、财税、信贷、资费(价格)等等政策扶植,迟迟难于落实而告吹。信息服务业滞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短期内似乎不甚明显,但时间越长后果的严重性将越来越清晰。因此,需及早解决信息服务业的管理和发展问题。(四)、人才为本,教育为先,为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初期,曾大规模培养工业化所需的人才,并源源不断地从其他战线向工业战线输送人才。当时的一个口号是,“要造就一支产业大军”。那么,在现今信息化启动时期,我国同样需要高瞻远瞩,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为信息化所需要的发展信息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应适当增加信息科技、信息工程、信息经济、信息管理等院系。在信息产业的各部门和单位内,应大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在企业实践中,应物色和造就一批信息企业家。同时,还应创造条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工作,使他们致力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合理规范信息产业领域各类人才的流动,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发展信息产业效劳。信息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利润,而且关系到一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中的能力和地位。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时代的规律,加速培育自己的信息产业,发展信息经济,使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增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论文想写好,先要找好相关资料,列好大纲,确定好题目,老师同意后在下笔希望能够帮助你,关于企业信息化管理专业论文是我们特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相似度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是的 我给你基于ERP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 基于ERP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我发给你 应该详细的阐述一下ERP的作用以及你的理解! 加我 给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