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论文提纲林黛玉的研究意义

发布时间:

论文提纲林黛玉的研究意义

在百度上面找找不久行了那

林黛玉的原型是林云铭,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痴情.妩媚.多愁善感

弱不禁风,敏感,浅殇式微笑2010回答

关于研究林黛玉的论文提纲

秦可卿可认为情可轻

痴情.妩媚.多愁善感

秦可卿1.先简单介绍,简单说明来历,人物关系,与简单经历,早夭伊始。2.第五回中有判词,摘录,再简单翻译一下,透过原著判词,结合现在,进行新的阐述。摘录一些原著中对秦可卿的描写,然后进行说明,说明中一定要结合秦可卿的生平与事迹,特别要说明一些关于秦可卿与公公暧昧以至于早夭的因果与心理。3.引用一些其他学者对于秦可卿的点评,推荐一个人的评论,周思源的评论很有见地,可以引用一下。当然引用也是为了带出自己的见解,所以之后一定要说出自己的一些见解。附:可以对《石头记》中曹雪芹对秦可卿这个人物描写的前后改动来说事,说说曹雪芹在秦可卿这个人物上的写作心理。 林黛玉:套路是差不多的,林黛玉的论文相对简单得多,因为林黛玉在文中的篇幅是很多的,人物塑造上也更加全面,所以在写论文时,传统的一些论文阐述是比较简单的,评论林黛玉的文章与学者也非常多,所以你可以充分的借鉴。但是只进行传统的阐述与借鉴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你自己的角度见解,这样才是一篇有见地的论文,才会是一篇好的论文。要通过什么角度来说自己的看法呢?我帮你想了想,可以用男人的角度来看林黛玉,论一轮林黛玉为什么会让宝玉喜欢,为什么会让男人读后喜欢她,为什么会让男人读后怜惜她,为什么会让男人读后惋惜她。略想了几个方面,可说美貌,可说病态,可说男人的保护弱小心理,等等。。。。。 胆大造次,学识浅显,望你能写出好的论文。 东

在百度上面找找不久行了那

写林黛玉论文的题目

<<林黛玉的幸福>>,中心是:早亡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却也是她的大幸.

如果写黛玉葬花情节的话,《自作香坟葬落英》如果写黛玉在大观园生活的话《愁城》如果写大观园整体的话《聚若春梦散如烟》

论林黛玉的矜持及其文化意蕴 摘要:林黛玉在《红楼梦》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具时代的典型意义,她作为封建末世的古典女性,虽有着一定的追求自由的叛逆意识,但同时也潜藏着封建礼教的阴影,这种阴影在“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林黛玉身上体现出来的是矜持。她的矜持具有一种丰富而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它是美学的、伦理道德的、历史的、心理的。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矜持;文化艺术内涵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说不尽的人物形象,她生活在封建末世,是一个才貌兼备的古典美女,她为恋爱而生,为恋爱而死,孤傲任性等等,这些都是历来评论家们对她的艺术概括。然而在这个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身上,似乎还潜藏着一股暗流,那就是封建礼教逼迫而成的淑女风度,这种风度便是林黛玉的矜持。本文将从各种角度分析林黛玉在爱情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矜持,揭示其丰富而又深刻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艺术内涵。 一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棵绛珠草的化身,她具有天然的灵性,而赤霞宫神瑛侍者用甘露对她的灌溉,使她的一生饱含爱的诗情。她为爱而生,却又生在一个黑暗的时代,在无法选择的社会和家庭环境里,她经历了一场爱情劫难之后,带着她未了的爱而魂归离恨天。正如蒋和森先生所说:“生命对于她,不是一首充满诗情的恋歌,就是一场充满眼泪的磨难。在这之间,没有其他任何转身的空隙。”[1]爱情,是林黛玉生活中唯一可望见的光芒,甚至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她与贾宝玉同气相求,互为知己。青梅竹马的贾宝玉对林黛玉一片真情,他把林黛玉的喜怒哀乐、忧愁病痛放在心上,对她在意下心,呵护唯谨。他也是真正关心和了解林黛玉的人,他不仅知疼知热,护短争长,还深知黛玉的心思,懂得她诗中、话中甚至形体语言中包含的深义,他是黛玉的知心、知己和知音。所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但黛玉却并未因此而真正幸福,她不得不在自由的恋爱中诚惶诚恐,坚守着一条心理防线,直到她生命结束。因此,在恋爱中,不管是初恋阶段还是热恋阶段,她总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她的矜持。文本有关于宝黛爱情的情节中就有许多例子,每个例子都蕴含着作者别有用心的深意,是人物在各个生活场面展现出矜持的实证。第一,宝黛共读《西厢记》。文中描写,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双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儿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说这些混话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这里,曹雪芹的才子之笔用了极精当的词语把一个贵族少女那种娇羞嗔怒的神态语言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笔墨并不是白费的,曹雪芹的妙笔是要展示林黛玉矜持而动人的一面。第二,凤姐打趣,宝玉失态。在二十五回有这样的描写,凤姐对黛玉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都大笑起来。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儿不言语。这是一处。另一处是,“这里宝玉拉住黛玉的手,只是嘻嘻的笑,又不说话。黛玉不觉又红了脸,挣着要走。”这种描写看似细微却不难看出曹雪芹的苦心,林黛玉的形象也正是在这种点点滴滴的描写中丰满起来的,这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痕迹,因为女孩子的矜持是一种很细腻的感情流露,她的表现极其细微含蓄,不细心的人是很难描写出这种心理变化的。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细腻之笔。第三,探黛玉,比鸳鸯。二十六回,宝玉去探黛玉,黛玉在午休中说了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恰好被宝玉听到了,“林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接下来便是宝玉的言语造次了。他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登时撂下脸来,说道:“你说什么?”宝玉笑道:“我何尝说什么?”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一面哭着,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在这个例子中,也许很多人都会替宝玉感到无辜,可以讲,他的言辞是一种进入“忘我”境界的自然流露,他那么爱黛玉,疼都来不及,怎么会有取笑之心呢?这只不过是黛玉自尊而害羞心理在作怪,使她一次次为维护其淑女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矜持。宝玉的意思,黛玉是愿意接受的;她不能接受的是宝玉的表达方式。一个大家闺秀,不能随便让一个异性开玩笑,尤其不能让一个异性用轻佻的口吻称之为配偶。传统强调明媒正娶,所谓明媒正娶,即旨在以仪式的庄重性提高女性的身份和婚姻的严肃性。可以看出黛玉对身份是很看重的。第四,吵架过后有关宝黛的各个场面。在宝黛最大的一次吵架之后,宝玉去潇湘馆找黛玉,两个人在那里流泪时,因宝玉忘了带手帕,黛玉摔了手帕给他,宝玉见她摔了帕子来,忙接住拭了泪,又挨近前些,伸手拉了黛玉一只手,笑道:“我的五脏都揉碎了,你还只是哭。走罢,我同你往老太太那里去罢。”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了,还是这么涎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这一个例子最能证明黛玉的矜持,本来两个人和好了,黛玉摔手帕给他,这本是一个很有深意的情人之间的爱的表示,而宝玉拉她的手之后,接下来应该是更进一步的亲昵,但黛玉却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骂宝玉涎皮赖脸的不懂道理,其实她这里的“道理”就是封建礼教的伦理道德。可以说,这是黛玉第一次采取了自觉意识的语言和行为来维护自己矜持的淑女形象。她的矜持随着她年龄的增长也有个成长过程,长大了就没有小时那种亲密,这是女孩自觉意识中集体无意识的内化。同时他们的爱情也渐趋成熟,黛玉的矜持也表明她越来越矛盾和痛苦。正像王昆仑所讲:“越当爱情需要发展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封建礼教束缚的严紧,因此使这姑娘表现出爱悦的反面。……宝黛之间开始了内心与行迹两方相矛盾的痛苦了。”[2]第三十二回,黛玉听到宝玉在人前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时她所惊者乃宝玉在人前称扬于她,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再有就是宝玉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她拭泪。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这么动手动脚的!”但她后来又因自己的话而后悔,看到宝玉急得一脸汗,也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这是何等的矛盾!第三十四回,宝玉被打,黛玉去看他时,知道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就要走,她怕被看到她因为哭泣而肿得像桃儿一样的眼睛,怕别人取笑她。第四十五回,黛玉因为自己说了“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儿了”这句话的未忖度而后悔,羞的脸飞红。等等这些例子,无一不在说明黛玉内心深处的那一方不可侵犯的领土,那是封建社会里一般女子都有的道德意念,林黛玉也有,在这一方土地上她用自己的尊严搭建起一座城堡,里面就住着她的矜持。综上所有的例子,可以看到黛玉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矜持,不是脸红就是生气,不是着急跺脚就是流泪。然而这些无意识的动作表情只能说明林黛玉的纯真直率。她叛逆,但她也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她也是个大家闺秀,在她的骨子里这种烙印是去不掉的,只是她比其他女子表现得较为自然而耐人寻味而已。这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他塑造了一个更完美的古典美女,让她更真实地体现时代的内容。用红学家的话来概括为:“这一艺术形象为什么这样深入人心,也许,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爱情,悲剧的爱情。”“林黛玉所以能打动人们,因为她是一个黑暗世界里的叛逆者,她体现着那一时代妇女们的某些希望和痛苦。”[3]林黛玉在爱情中所表现出来的矜持,对于活在那个时代的她来说是必要的,而且是女性美的体现,但林黛玉的这种美却是在矛盾中体现的,她敢于冲破一些禁忌和宝玉自由恋爱,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她的矜持,确实令人心动而怜爱。她的这种矜持给她增添了许多女性阴柔美的韵味。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也有其矜持,例如宝钗,但她的矜持是对封建礼教的绝对遵从,是与封建势力水乳交融的一个淑女形象,她总体上端庄稳重,却没有少女纯真的性情,像封建社会铸造出来的木偶一样,很骄矜,造作。林黛玉总体上却是天然去雕琢的纯真美,在她可爱的叛逆中时而无意识地表露出她的矜持,这种矜持是在矛盾中产生的,那些例子证明,她在渴望宝玉的表白与害怕中挣扎,种种矜持是她沉重的精神枷锁的无意识体现。尽管说她的矜持是必要的,但也使她在爱情中失去了一些机会,也是一种悲剧。这也是王昆仑先生所说的宝黛恋爱的深刻和特殊之处,“一方面爱的火焰非常炽烈,一方面爱的情绪又无法交流。”“在特殊环境的规定之下,他们的爱情只能是严石重压下的激流,浓云包围中的暗月;具体说,他们只能有无声的渴望,过敏的猜疑和浪费的争吵,而不能有现代人的明朗通畅。”[4]这就是那个时代必要的矜持。在爱情中,林黛玉是矜持到底的,她最后毅然地绝粒,以求速死来对那个阴冷而潮湿的社会作最高形式的抗议,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她最矜持的一种抗议。当然,作为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黛玉在与宝玉的接触中也有很多不避嫌的地方,像第十九回中就写到有一天黛玉自在床上歇午觉,宝玉将黛玉唤醒,和黛玉歪着说话儿,乃至宝玉将两手呵了两口,便伸手向黛玉膈肢窝内两肋下乱挠。在这个例子中,他们的关系还只是处于朦胧中的初恋阶段,他们这种亲密是一种自由活泼的接触。他们自小就被贾母安排住在一起,青梅竹马的感情自然而然地使他们自小与别人不同,像第二十七回宝钗的想法所暗示的那样:“宝玉和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无忌,喜怒无常。”在长辈们的眼里,那时的他们只不过是两小无猜的兄妹,他们并没有拿着男女授受不亲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亲密行为,基于此,宝黛之间自然就有较多的自由恋爱空间,也就有了较多的不避嫌之处。然而,如上文所述,黛玉的矜持是有个成长过程的,当她越接近当时一般女子的结婚年龄时,她的矜持就日益凸现了,上述例子已证明。但如第五十四回中写到的这种例子,即贾母命宝玉为姐妹们斟酒并要求他们都要饮干,而宝玉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这一不避嫌的举措应是她性格中任性反抗的一面,这一面我们并未否认,但也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她骨子里尚存的矜持。若深入体味,这应是她与宝玉之间一个默契的地方,是一种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只能说明他们的情意之深。二从传统文化的审美艺术角度来看,以矜持端庄、温文尔雅为特征的女性美观念是明末清初小说戏曲家塑造理想女性形象时的自觉意识。到曹雪芹的笔下,尽管有所突破,但还不彻底,因此林黛玉的矜持是曹雪芹在塑造时抹不去的传统女性美观念意识驱动下的一个投影。从美学上来分析,这个投影是优美而可贵的,不仅是一种神韵美,也是一种情态美。但不管是文化层面还是美学层面,这两个层面都是相联系的,因为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展示的多方面的美学内蕴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对女性德、容、言、功的要求密不可分。作为小说家,其创作心理必然带有时代性,曹雪芹生活在清代,清代许多积淀下来的文化氛围难免会影响他的思想,进而影响他所创作的人物。就他对女性美观念这一思想意识而言,发展到清代,在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影响下,必然带有其时代的审美准则。综观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历史上开始对女性行为规范,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有关女性行为规范的规定,所贯穿的思想:一是男女有别,一是男尊女卑。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就包含着许多有关女性行为规范的内容。像孟子对“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的行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赞同男女有别,认为“男女授受不亲”,而对某些不得不“相授”的行为,则提出了“礼”与“权”的行为准则。像这类例子的著述还有很多,总之他们对待女性的态度基本上是轻视的、贬低的。秦汉时代,国家开始以法令的形式推行礼教。就对女性行为的规范而言,强化了女性的“贞”的意识。汉代开始就出现了专门的女教书,这就是班昭的《女诫》和刘向的《列女传》。在这些传统的集体意识的熏染下,随着社会对女性“德行”的关注,特别是女教书的流播,明清时代逐渐形成了女性美的另一传统,即注重品德修养,强调内在气质与外在举止相统一,以端庄、文雅、谦和、含蓄为外在特征,以深切地体现出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为内在特征的女性美传统。这种女性美的标准渐渐地就演绎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以致对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女性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曹雪芹毫无例外地也以这一模式去构造他的人物形象,像宝钗、李纨,她们都是端庄谦和的典型,而黛玉,则是作者力图突破固有的审美模式但有所保留的叛逆女性,事实已证明黛玉也是那一时代的一个淑女,是一个独特的古典淑女,前面大量的例子已经证明林黛玉她矜持含蓄的一面。曹雪芹保留了这一面必要而能体现女性优美的旗帜。黛玉的美正如一评论所言:“她全然是浸透着中国优秀古典文学和精神传统的优美形象,是被中华民族的历史杰出诗人所熏陶出来的有着浓郁诗人气质的少女,是一个相当诗化了的清气逼人的人物,有着一种说不出的神韵美,有着惊世骇俗的独特风采。”“这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物,显示了一种综合美,既不缺乏女子所特有的温柔,缠绵,更有着一般女子所难具有的某些似乎只属于男子的可贵品质。”[5] 另外,林黛玉在爱情中的娇嗔矜持,实际上也是对宝玉爱极了的表现,是“情重愈斟情”,是“求全之毁”。她的平等观念使她决不容许宝玉不专情于她,而作为一个贵族小姐,她又不敢正面表白爱情,所以只得以或哭或恼的方式去进行试探,同时发泄自己的不满。这正好表现了女子所特有的情态美,正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第八回回前所评点:“幻情浓处故多嗔,岂独颦儿爱妒人”。西方美学重视空间感,中国美学则重视生命感,表现在东方艺术非常着重“灵”而排斥“肉”的诱惑,中国艺术不管其内容所反映是什么,都有一个“灵”在跳跃,中国人对人的评价,向来注重的是气质、风度、人格、教养等。林黛玉的矜持正体现着一种教养和人格美,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人格美是我们的感觉能领悟的世界中的最高的美。”[6]林黛玉在人格上的尊严使她一心想着宝玉,却又不明说,也不许宝玉挑明,在那里一味相思,埋怨伤心,生病。这即是其内在气质与外在特征的糅合体现。可以说,人品的外表神态和内在素质的一致,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美学准则。三《红楼梦》写了宝黛爱情,但不仅仅是为了歌颂他们的爱情,为的是写使他们爱情一波三折的背后东西,曹雪芹刻画林黛玉的矜持,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其古典含蓄美,为的也是写使她矜持背后的社会内容。曹雪芹结合清朝封建末世的时代特征来塑造贵族少女林黛玉的形象是反映现实的。林黛玉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人的复杂性的活生生的形象,她是一个富有社会内容的活人,反映着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风貌,因此这个人物形象远大于思想,是一个典型性很高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不是缺乏真实性的单一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人物。林黛玉之所以矜持,用蒋和森的话说:“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个少女始终没有脱去金闺小姐的阶级本性,同时又是由于在她的身上堆积着太厚的历史层岩。”[7]那是怎样的一种“历史层岩”呢?正像宝玉的“多情”一样,黛玉的“矜持”具有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是这两个伟大的艺术典型最动人之处和文本的精粹所在。《红楼梦》孕育和诞生的年代,正是清王朝号称极盛的康、雍、乾时期,是封建中国最后一度的回光返照。表面上歌舞升平,政局稳定,而骨子里却充溢着沉积已久的历史苦闷和难以界说的种种骚动。古老的封建中国在政治伦理中心和宗法小农经济的控制下,已绵延了两千年,时日既久,生机渐衰,为在封闭的旧壳内谋求稳定的局面,无数的士人怀着“补天”的理想走完了艰难的一生:程颢、程熙、朱熹、方孝孺、张居正、黄道周……历史发展的悲剧内涵令人沉思。而明代中叶带有异质倾向的局部商品经济和个性自由的呐喊,随着明末的动荡和清兵入关,亦已萎缩成心理的潜流。于是,伴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探索者陷入迷茫之中,即使有个别敏锐的士子感悟到“天”已残破难补,但却无法从历史发展的理论高度解释盛世内衰的具体内涵,无法跳出或回归、或虚无、或放纵这古老中国晚期探求者的三界五常。文学上,经过明中叶感情的高扬,易代之际发生了变化,变得历史反省的意味很浓:深沉、冷静而又感伤苦涩。《桃花扇》、《长生殿》、纳兰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风雨凄凉、人世沧桑的喟叹映现出一个阶级层共同的时代感受,那正是近于绝望的、飘零无根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心灵悲音。①这是沉郁的历史大背景。林黛玉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诞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她寄托着文人士子的情怀,而就她的矜持这一点来讲,不难想象这是一个人在追求个性自由中不定时的窒息。难以摆脱的大背景是造成这种窒息的闷气。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于是林黛玉在追求自己的爱情时内心总存在着一股阻力,使她做出一些并不希望出现而又不自觉要出现的矜持,这就是伦理道德对个性生命序的深层设计。爱情,在那个时代,就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严重叛乱。封建统治者所“恶”的并不是淫乱,而是正当的爱情。因为如果容许爱情自由,势必打破男尊女卑、一夫多妻、宗法制度等一系列封建秩序,而且为封建专制者最禁忌的人权也将势必通过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得到苏醒。伦理道德往往是和历史相结合的,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包含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所有出现的深刻问题都会形成一种历史气质,历史心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在历史的演变下形成的气质同样会强加于每个人,进而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例如封建社会强加于人,进而内化为当时女性自觉意识的“淑女”气质。所谓“封建淑女”,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很难有严格的界定,即使从《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算起,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它的内涵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在封建道德的辞典里,满足“三从四德”的要求,符合“德言工容”的标准,在“才”与“德”的关系中,又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则,这样的女子,是大体可以称作“封建淑女”的。虽然明清时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如李贽、颜元、汪中、袁枚等都曾就妇女的“节”、“礼”、“学”、“见”等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但整个社会的总体看法并未能因之改变。②黛玉身上也无疑保留了“封建淑女”的部分气质特点,但又基于个人修养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特点和时代风尚,她是一个“淑女的理想化”人物形象。黛玉渴望和追求心中“美好”的真谛、纯真的爱情,却受到封建传统的无形压抑,以及封建家族的重重阻挠,在无限凄苦中魂归离恨天。如果说《红楼梦》产生的年代是导致黛玉矜持一面的大背景,那么说贾府环境则是不可忽略的具体背景。大背景笼罩着整个社会,具体的环境则是大背景的现实体现。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实质上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贾府自有一定之规,即“凭他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见了外人,还是要行出正经礼教来的”,“若一味地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得怎样,也是该打死的”。在讲究“横竖礼体不错”的贾府,面对这条绝不含糊的硬指标,孙辈的外来客林黛玉更无特殊化的任何理由。她来到贾府之后,且不说集体无意识的驱动和特定环境的暗示,单就客观条件看,贾府也并未对她放任自流。抵达当晚,贾府就配齐了整套侍从班子,其中包括“凡饮食、言语、行步、礼节皆教之”的四位教引嬷嬷。此外,长辈平辈甚至丫环也不时指点。而大观园看似众姐妹自由的天地,但它始终是在贾府的围墙之内的,置身其中的女儿们也是脱不开封建礼教的桎梏的,它未尝不可以被看作是拘役女儿们、使她们行动不得自由活动的牢笼,就如同龄官对提着笼中雀的贾蔷说的:“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牢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生干这个!”在大观园中,林黛玉无疑是最具自我意识、最具独立个性的女性形象。但她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孤傲、反抗和叛逆,其实也是颇为有限的,即使她借以嘲笑、挖苦他人的思想前提仍是深深依赖于传统的价值标准的。她一方面痛恨自己所处的混乱污秽的社会环境,以实际行动向之宣战;一方面为了生存,她又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向现实低头。生活对于她来说是无边无际的矛盾和痛苦。总之,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林黛玉的矜持表现是必然的。她的..................... 参考文献: 1、[1][3][7][8][9]蒋和森,红楼梦论稿?林黛玉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2][4]王昆仑文集?林黛玉的恋爱悲剧[M],北京团结出版社,1988。 3、[5]蒋晓兰,论林黛玉的真与美[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4、[6]辛未艾译,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注释: ①本处论点参阅了李汉秋,胡益民:《清代小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197页。 ②参阅唐富龄:《明清文学史?清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版。

锄土葬花花溅泪,枯竹纷落诉潇湘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研究论文

我有《红楼梦》的论文,“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里的诗词在古典小说中是「名属教坊第一部1.」的。林黛玉的诗词在书中又是当就魁首。不仅是诗会夺魁所仗,更是她生命所系,灵魂所寄。她欢乐时写诗,痛苦时写诗,在绝望离开世界的前夕,还要挣命似地将诗帕,诗本子投入火中,让她的诗先她而离开恶浊,可见她对这些诗词何等重视。 「诗渐凡庸人可想2.」。诗确是一个人心灵无可遮掩的坦露。因此从林黛玉的诗词来省识它的春风面目,该是多么饶有兴味。 人的政治理想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日常言行中的。作为「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知己,林黛玉也不会没有鲜明的政治理想的。不满恶浊的社会,反抗对美好青春的摧残,同往自由、幸福,正是黛玉由切肤之痛所产生的政治理想。这点在它的名篇佳构中是连翩飞舞的,「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等等,近于大声疾呼了。还有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卸透露了更多的消息: 骤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这是黛玉创作的一个谜语,虽是逢场作戏,但它的政治理想确乎脱口而出了。千里马不需要费工夫以疆锁来约束它,它是自觉前进的,一到用武之地就会勇猛非凡,大显身手,立功成名的,这是正面阐述对人材应有饱态度,当然也是对当时以名缠利锁糟塌人材的不满,这些游戏外衣里的电石火光,确表示黛玉决非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人。这也可纠正多年来认为林黛玉好像只是个「恋爱至上」主义者而没有一点政治理想的误解。 从思想家的眼睛看来,林黛玉最可贵的是对封建正统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兴嘲弄。这点在它的诗词中表露是多方面的(五美吟)最为突出。五首诗明白如话。咏西施,说西施因美而失去自由,不及东施因丑而自在。咏虞姬,说当叛徒被杀不如守义自剔。咏明妃,说悲剧由于皇帝所托非人。咏绿珠,论绿珠为石崇殉葬完全不值得。咏红拂,赞扬私奔是正义壮举。 这些完全是与封建正统思想、社会与论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四、五两首。封建社会一贯是提倡并要求女子「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女篇悦己者容」。黛玉认为绿珠大可不必「效死于君前3.」,这种「落花犹是坠楼人4.」的从一而终是不值得的,这正是对误认玩弄为热爱的愚昧的揭示与惋惜。 红拂原是隋相杨素的「侍妓」,因为看到晋谒杨素的李靖英姿焕发,谈吐不凡,两人情投意合,就和李靖一起出逃了5.。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背主,叛夫,值得几个「死罪」。而黛玉卸热烈地进行了卧颂,称红拂为「女丈夫」,认为那些老将就木的行尸走肉无权「羁縻」她。可见封建正统观点在黛玉心中是处于何等地位。 一思想还可以从她阅读「牡丹亭」,「西厢记」这些封建统治者称为「诲淫」之书而爱不释手看出来,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中竟然随口引用作为酒令,以及用「银样蜡枪头」来回敬,鼓励贾宝玉对自己的挑逗、求爱。可见林黛玉对这些「正人君子」所谓的「邪说」是如何的一拍部合而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林黛玉的思想何等开放! 黛玉诗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葬化词」,这首绝妙好词,是颦卿述怀,又是她自挽词。是它的光辉品质的集中体现。脂砚斋主人曾三阅其讨,「举笔四,不能加批」,可见它的动人力量。诗的核心,是表现黛玉的质本溪来还洁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而格。 这首诗既有理想的彩虹「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又有现实的严酷」,「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力霜剑严相逼,更有至死不渝的抗争」,「质本溪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哀怨凄楚,「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正是将美毁灭给人看的严酷社会的真实反映。如果有什么「消极因素」,是不应由黛玉负责的,鲁迅早就批评过,不要「自已跌入书中」,便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何况弱不经风的黛玉并不是「牵表逐马加卷蓬」的李波小妹,它的反抗只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暂足「红消香断」。 另外,黛玉当时写这首诗的心境是极其悲痛的,既是吃了「闭门羹」,触动了寄人篱下之痛,又眼见恋爱的对象在和别人「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位「对象」更是自己一贯视为知己的,竟这样拒她于门外,两男觅新欢,痛何如哉?那有时间冷静地思考,顾全「小姐」的身份,在冷落、妒忌交织的情况下,再加上「落花」的触发,就将胸中的愁苦一古脑儿倾泻出来了。如泣如诉的「葬化词」,字字血,声声泪,是一幅心灵的解剖图,是独抱百洁,至死不渝的宣言书。 林黛玉诗词里所表现的「目下无尘孤高自许」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所表现。门第显赫,风流俊俏的北静王在林黛玉眼中是个「臭男人」;而装傻乞讨的刘姥姥则是个「母煌虫」。可是,林黛玉也有雅量高致、长于自责的时候呢?紫丫头尖锐批评,她笑著接受;自己的力作屈居人下,她一笑置之;夺了魁时,在一片赞美声中刮又说自己「那个也不好,到府伤于纤巧些」并由衷地评议别人的佳句。 这种雅量、自责在诗里也有明显的流露,如咏白海棠,前半写其清丽绝俗的环境与不同尘俗的色香,这是她自己的写照,该是琼楼玉宇的仙品,可是刮「月窟仙人缝稿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也有满腔哀怨。是否是怀才不遇,世无伯乐呢?她并未斥责外人的不赏识,而是说自己:「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正是不求闻达,反求诸己,雅量、自责的勾画。 曹雪芹拿出这首诗时采取了不同一般的手法,先是贾宝玉为首二句「喝起采来,说『从何处想来』!」又写众人看到再下二句「也都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冉看下四句,「都道:『是这首为上』」。可是被思想僵化而又全无诗才的事纫压为第二,并且武断地取消了别人的争辩权,「再有多说者必罚」。对于以请为第一生命的黛玉来说,对它的作品如此不公,她完全应该奋起力争,可是她自始至终只是「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可见她绝非不能容物,受不起委屈。 这方面还有一首在读了别人「污蔑」它的文字后,「又气又笑」写出来的诗: 「无端弄笔是何人?抄袭南华庄于人,不悔自家无见识,刮将丑语试他人。」这首诗在黛玉诗词中可说是「粗劣」的,纯似打油。但这里面不也表现出黛玉对胡扯八道的「人身攻击」能进行诚恳、直率而风趣的批评吗? 贾宝玉对他们的「污蔑」是这样的:焚花散庸,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淑情意,而闺阁之美恋相类矣……钗、玉、花荐……者迷惑陷缠天下者也。这里贾宝玉很明显要使「美恶相类」,和稀泥了。并且还说要「灰黛玉之灵窍」,特别是将黛玉也打入花、霹、薛的行列,「迷惑陷缠天下者」,这不是对黛玉的极大污蔑么?照理一贯爱使「小性儿」的黛玉会暴跳如雷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可是她看了只觉得「又气又笑」,只是指出贾是「无见识」如果认识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的批评是诚恳、直率而不伤感情的,这对一个女子来说实在是不容易做到的。 也许有人说那些由于是来自贾宝玉,是她的「亲爱者」,她才笔下留情的,如果是别人为的,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她封别人的态度吧。「性爱的本性乃是排他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对待「情敌」会使出自己的「绝招」,林黛玉也曾担心史湘云会因金麒麟而和贾宝玉成好事,为此搞过「盯梢」和「窃听」。这说明黛玉也有可以理解的「排他」言行。那么,她对自己最大的情敌—薛宝钗的态度怎样呢? 黛玉明知既有「金玉姻缘」之说,又深知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她也曾奚落过宝钗,当宝钗向她表稍规劝(不要看闲书)、关怀(送燕窝),她并未感激涕零,也未有片纸只字答谢,而当薛向她坦露心灵的空虚、痛苦时,她封写出了:子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扰,况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向薛表示了「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感情,可见黛玉并不为强烈的「教育」和丰富的物质所动,而却为别人,那怕是情敌的痛苦献上自己赤诚的心。这正是极富同情心,善良的真情流露。这首诗虽可能是高颚的续笔,但它只是表现了林对薛的痛苦的同情,而不是和薛的所有思想「合流」,绝非分裂了林的性格、形象、恰恰相反,正是和盘托出黛玉的胸无城府、诚挚、忠厚、善良天真,极富同情心的佳篇。 谁能在爱情的镜子前面将自己的灵魂遮掩?黛玉诗词中光芒四射的是那些表达坚贞执看的爱情篇章。最典型的是一唱三双的题帕诗: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酒闲抛琅为谁?尺帕鲛鮹劳惠赠,为君哪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常拭拂,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泪痕渍也无? 这组诗,首述垂泪的原困——为君。次述垂泪的时间之长——镇日,三述垂泪之多——渍满了窗前的手竿竹。将自己对贾宝玉的爱情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一点也不像妙词通戏语时佯装要「告诉舅母」了。 这三首诗似乎还不如「得成比目何辟死,愿作贺鸯不羡仙」似的明朗,黛玉、宝钗等都探望过了,宝玉因时间苍促,又?于傍人,未能和黛玉「交心」,轨先支走「西洋花点于哈巴」袭人,再特遣心腹晴雯送两条半新的手绢给黛玉,暗示我决不会屈服,我俩将一如既往,照旧相爱。「林黛玉体会出绢子的意思来,不觉神痴心醉,想到:宝玉能领会我这一番苦意,又令我可喜。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可能如意不能,又令我可悲。要不是这个意思,忽然好好的送两块帕子来,竟又令我可笑了。再想到私相传达又觉可俱。他既如此,我却每每烦恼伤心,反觉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由不得余意缠绵,使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帕上写。 可见这是黛玉和宝玉小有灵犀的一次喷发(唯一的在诗里的一次喷发),明确表稍和宝玉心心相印,以心相许。这以心相许可贵的意义在于,此时并不是宝玉金榜题名或腰缠万贯的春风得意之时,而是宝玉因不肖种种而大受睡挞力「失足」受刑之时—封建时代的化身贾政亲自动手要「处死」这「逆子」的艰难时刻。是林黛玉在一个关键时刻向一个封建势力的叛逆儿献上坚贞执著的爱情,这当然更是对宝玉叛逆行为的难以估量的巨大支持,这就更为光彩逼人。其耀眼的光芒就不是「愿作鸳鸯不羡仙」之类单纯的男女之爱所可相比的。当然这种爱情诗,爱情表达是林黛玉式的。既有崔莺莺约叉追求又畏俱的内容,却又无崔的「仰酬厚德难从礼」的直率,而是含蓄的凝聚著自己生命之泉的表达。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无不对林黛玉敏捷的诗才和不断的艺术追求赞美不迭。别人在苦思冥想,她「一挥而就」,从落花揭示哲理,以玩具寄寓理想,「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字字句句闪烁著不同凡晌的「询淡疑仙,思幽近鬼」的异彩。贾宝玉固然甘拜下风,爱她的遗赠(「绿蜡」),谢它的捉刀,当她的「拉拉队」,真是压倒须眉!是不是她只是靠她的聪明脑袋,特殊的气质呢?(红楼梦)里略有交待。 从到姥姥到它的书房中参观,惊叹不像小姐的闺房而像公子的书房—全是书,可见她在学习上是很花过一番功夫的。再如她主动的教香菱学诗,一个对诗一窍不通的丫头,能在它的薰陶下很短的时间里变成「诗翁」,这位「诗翁」之师的话教修养就可见端倪。再以对「重帘不倦留香久」和「大漠孤烟直」等的评说,以及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不拘也不要紧的警辟诗论,可知她是学古不泥、博采众长的,这正表现了她不倦地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 这些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这一回里有突出的表现。 这一次赛诗会,题目是早已拟好,要以不同的角度歌喝菊花。「命题作文」,本非易事,何况菊花,陶潜早写了妙领白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人更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等名句。这种赏菊会,完全应该「我辈此中宜饮酒,先生在上莫题诗」。可见这一摹少男少女偏偏要就菊拟题举行赛诗会,直堪称斗胆。可是,今天看来,黛玉的诗,不仅能在大观园里的赛诗会上夺魁,就是与唐、宋名家相比也毫无逊色。 这三首诗(咏菊)、(间菊)、(菊梦),立意新颖,风格别具,揉合了她的思想感情,将菊花引为同调,视为知己。以秀雅流丽的诗句写出独特的感受,避开了菊花与清高的士大夫吻合的一面,巧妙地强调了与女子相融的一面。意新语俊,生面别开。例如(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如,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应归萤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淡者,解语何妨活片时。 无一字提到「问」,无一字提到「菊」,而字字说的「问」,字字说的「菊」,字字说的「问菊」,更字字说的自己。 「孤标」两句将菊花的生理因素升华为人的社会因素,揭示了不同流合污、不迫名逐利的高尚人士的普遍心理,意义就更深广了,从未经人道过,闪现出新鲜的霞光。这三首诗没有冷避的典故,没有浓艳的词句,自然舒卷,圆润美妙。既无「人比黄花瘦」14的悲叹,更不似曹雪芹友人敦氏的「瓦罐移来云水香,小庭一夜绽新黄」的仅俗。(咏菊)更是个性鲜明,秀句驾人。(菊梦)则别有一种蒙隆美(不是蒙陇诗),与诗相得益彰。 这三首诗,完全可看出黛玉的诗才与追求。它们理所当然的博得了一致的好评,连曾莫名其妙地压过她名次的事约也不得不宣布:今日公评:(咏菊)第一,(同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篇魁了。所以,宝玉听说,喜得拍手叫道:极是!极公!,「值得注意的是黛玉并未因此躇踌满志,而是认为自己的诗「伤手纤巧」,并细心体会了他人之长,指出别人的佳句是「背面敷粉」,「妙绝」,「意思深远」!这些都表现了黛玉的诗才,以及她对创作的深知其中甘苦和刻意求工。 从林黛玉诗词看来,她是有理想的,并为理想的实现市热烈追求。她也是清醒的,她知道自己的结局是「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冷月葬许魂」。这些在她的诗词,诸如(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篇章中明白如画地写出来了: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秋窗风雨夕)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隆空刀痕。(桃花行)这些已将封建势力对地无穷无尽,除死力休的折磨,以及她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15.的必然悲惨的前途历历画出。 而(唐多令.柳絮)更毫无掩饰,毫无幻想: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知人命薄,空缝卷,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刀嫁与东风春不管,竟你去,忍淹留!柳絮,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重要的道具。自以谢道蕴说出「末若柳絮因风起」的佳句,「咏絮」才就成了才女的代名词,(红楼梦)给黛玉和「终审判词」就是「堪怜咏絮才」而在这次诗会上,宝钗以按捺不住的胜利喜悦。借咏柳絮,作了示威,要借「好风」「上青云」了,得意忘形,溢于言表。 而黛玉呢,借柳絮的飘泊无主,伤悼自己的「红颜薄命,缠绵悲戚」与宝钗适成对照。宣示著近在眉睫的不可挽救的失败。这首词形像地说明了林黛玉并未沈迷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她已透过「温情脉脉的面沙」16.看清了风刀霜剑的环境,正象一个医生得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其内心倍于常人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林黛玉的诗词如果按写出时间排列,是这样的:大观园题咏、书贾宝玉继之后、更香谜、葬化词、题帕诗、咏白海棠、咏菊花、螃蟹咏、代别离、芦雪庭联句、走马打谜、五美吟、桃花行、咏柳絮、中秋夜大观园联句、琴曲。从这些顺序所流露内容来看,穆斯虽给了林黛玉两支彩笔,一支描绘希望,一支描绘失望,这二文笔有时各自挥毫,有时双管齐下;但是,希望这支笔的彩墨太少了。因而其诗词常常总是失望大于希望。 林黛玉开始虽是不敢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但还敢舞文弄墨嘲笑外祖母的心肝,还能毛遂自荐似的给宝玉扔纸团子,富有少女的天真、谐趣,这些都是她心上希望之光的折射。可是随著时间的推移,误会拉开了愁苦的闸门,如泣如诉。如葬化词诉说了她心头的委屈与失望,然而这失望之中还明白宣告质白洁来还洁去——志不可夺的希望。到题帕时,希望明朗化了,失望也加重了,并且两者交织在一起,虽枕上袖边常拂红泪,琅有终身可托之君,不过这时已像一个饱经优患的人,消失了天真兴活泼,增加了矜持相哀戚。 咏柳絮时,则失望远远压倒了希望,已听到黛玉「他生末上此生休」的心谱了。这不断变化的诗词,此是她性格不断变化的展示,「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朱淑贞诗),「势狰狞」的环境不断地「严相逼」,正是它的性情变化,失望取代希望的社会因素。 通过林黛玉诗词的匆匆巡礼,可以看到林黛玉诗词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姑娘「大家都认为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是温柔,从林黛玉的诗中看来,她既有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温柔、缠绵,又有一般女于所难具有的品质。她的「自画像」最浓重的笔墨是才华杰出、品格高尚,而又常常「泪与秋河相似」的「眼泪仙子」。这位眼泪仙子在旧社会曾掀起过「林黛玉热」,引起多少人如痴如狂的赞美、咏叹、向往,「开谈不说(红楼梦),毕竟此公太糊涂」17.,但是,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林黛玉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能不能从她的形像中得到新的敢示呢?还是就请来论事吧! 不可否认林黛玉的诗词里的林黛玉是整个(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艺术形像的缩影,诗词里的林黛玉也是愁苦的、病态的,呈现在心头的理想他只是遥远天边的一抹彩红,甚至还似乎是隐在雾中的朦胧,她的内心「中有双丝网,上有千千结」,充满了矛盾。从不知「乐观」二字,实在缺乏韧性的战厨精神,像彩虹虽然绚丽,但易于消失,像水晶虽然明彻,但易于破碎,像鲜花虽然明媚,但易于凋零。她的生命如此短促确与她的不够豁达的心胸有关。但是,我们且不说它的「阴暗面」是旧社会的浓重投影,就诗词里表现的形像而言,她的灵魂是光明磊落的,在她复杂、矛盾的性格中光明是主导的。 她悲观,但不管怎样痛苦决不放弃理想! 她高傲,但不管怎样才富学丰总不断努力并且长于自责! 她妒忌,但一遇到别人的伤心事,妒忌就化成同情—她敏感的疑,但一遇到「巧宗儿」,宁可啃书本,决不求助「关系学」……这些都不值,我们深长思之吗?至于林黛玉诗词里的词语,常见的是「泪」、「怨」、「塞姻」、「衰草」、「落花」,这些伤感色彩的词,正是表现她特有形象、感情不可缺少的「零件」。用这些「零件」组成的「小夜曲」和「薤露」之歌,真实地表现了自己悲惨的命运,显示了那一时代大厦将领的腐朽。正是以自己的毁灭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就林黛玉的诗词来说,是尽善尽美、不可或缺的。法国著名艺术家安格尔说过:「新的思想是在那些被认为过时的人物身上产生的」18。林黛玉是一个过时的人物了,但是,她的诗词中体现的光明磊落的灵魂。以自己的血泪现身说法控诉封建社会的不平,所有这一切,对於今天要求建设高度精神文明来说,难到没有新的启迪吗? 注释: 1.白居易(琵琶行)。又,本文未详注出处的皆引自(红楼梦)。 2.自珍(己士梁诗)。3.晋.石崇传。4.杜牧诗。5.唐奇.扎髻客传。 6.乐府诗选.李波小妹歌。7.辛弃疾词。8.恩格斯语。9.卢照翎(长安古意)。 10.丹(艺术)。11.清词选集评.纳美性德词评。12.唐.元积诗。 13.黄鹤楼上的对联。14.李清照(醉花)。15.陶潜(挽歌)。 16.(共产党宣言)语。17.一粟:(红楼梦卷)。18.安格尔纯艺术。 回答者: 冰灵沁月 - 魔法师 四级 2-24 20:37一楼说那么多全是扯淡。。。废话连篇,不着边际。。。黛玉的诗就是雪芹的诗,直接找雪芹诗的评论就成了。 回答者: 殊曼苏 - 江湖新秀 四级 2-25 17:44452 参考资料:45 回答者: 紫藤烟雨1 - 试用期 一级 2-25 18:21真棒 回答者: 红色警戒123456 - 试用期 一级 2-27 15:14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诗词可以算得是一绝了,虽然人们并不说她好,但你可以看的出。在贾元妃省亲时,只限一匾一诗,但是,黛玉不费吹灰之力,随手一掏,贾元妃却说是一绝,但宝玉磨蹭半天,也只写四首一般般的诗来,最后一首还是黛玉替他写的,仍居为上品。在诗社中,她不慌不忙地玩弄东西,直到香尽时,写下一首诗,便扬长而去,这才是个性;秋日里她菊花诗夺魁;等等。从这些里不难看出黛玉是一个有才有貌,有个性的仙人 回答者: 风中的枚瑰 - 秀才 二级 2-27 19:27一点关于《红楼梦》的感想 宝玉初见黛玉,便形容她:“两穹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其实我一直不喜欢这个虽然是倾城倾国却又多愁多病且一味孤芳自赏的水一般的殇花女子。固然黛玉的才情不可否认,但她成天自怨自艾及弱不禁风的样子,也着实叫我不痛快。当然,黛玉也有使我叹服不已的“焚稿断情”的清烈。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卓文君式的“闻君有两意,特来相决绝”一些吧!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写黛玉葬花的诗句。或许对于一些人,红颜早逝,反是一种幸运。否则,等到日后一人对影自怜,更悲戚。 至于宝玉,很矛盾了。看他对家中林妹妹的痴情,想不感动很难。每每看到宝玉说:“任凭那若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起化烟,化灰……”总是忍不住释卷。在那时,一个男人,不恋功名,不恋富贵,只是心系家中那袅袅婷婷的神仙妹妹,实属不易呀!但同样因为他是否个男人,我又思量出对他的不屑来了。你说贾宝玉好端端一个大男人,却偏偏弄个名号叫“怡红公子”,好住不住又住进怡红院里头,这名字怎么听怎么像是“洇花之地”,于是无端的就把这宝哥哥和“老鸨”联系起来了。之后再读《红豆词》总觉得不是滋味,什么“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花柳花满画楼……”么,整一个同性恋。 暂且打住吧。 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就像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直为我们耳熟能详:两个相恋的人,却不能终成眷属。实际上也不是我对黛玉有偏见的缘故,但终究觉得他们俩的结局完全是天注定了的。“自古多情原多病”,纳兰的这句诗不可能来的毫无根据,而个人以为,用来形容宝玉和黛玉是再恰当不过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这是第一点:多情多愁又多病。第二点,就是缘份的问题了。你想啊,若是说宝玉和黛玉无缘吧,那为什么两人今生偏遇着他(她)一个是通灵宝玉,一个是绛珠仙草,在前世便结下了奇缘。只是在今昔世投胎还俗愿罢了。没缘份不可能了。但若又是有缘,为什么宝玉有“通灵玉”,宝钗有“金锁片”,湘云有“金麒麟”,唯独黛玉什么都没有呢?金玉良缘?一生的泪……注定了多灾多难的“木古情缘”!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两人到底有多少眼泪,哪里经得住这样子春流到夏,秋流到冬呢?于是最多的心事,也终虚化。宝玉和宝钗成婚本是假,黛玉却信了。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弄到最后几个人全是死的死,病的病……何苦?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来有还无”。乱点鸳鸯谱,做什么?作孽吧!反正人都这样,什么时候想到了,高兴了,就全凭自己的意愿横插一脚,完全不顾及结果。然后等事情完了再转回头来哭天抢地,却根本无济于事。悔,也没有用了。 其实,心里更偏向宝钗一些,甚至喜欢凤姐也比黛玉多。宝钗和凤姐都是城府极深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个“有头脑的精明女人”,但显然无法办到的原因吧,所以总有些“向往”。尽管心里也清楚,正是“心机重”、“城府深”,在最后害死了王熙凤,但还是忍不住会想,反正个人觉得“一肚子花花肠子”,也比“林妹妹”、“宝哥哥”最后“悔青了的肠子”来得好。死在别人手里,肯定不如死在自己手上来得明白。 人总有闭上眼的那一天,一旦死了,活着的时候说的,就全变成空话。“莫失莫忘,不离不弃”,留着还有什么用呢?给我们看呗!然后再让我们来说,宝玉和黛玉如何如何,宝玉和宝钗如何如何……但仍旧无力回天。活的,有可能给说死了,但死的,没有办法给说得活过来。 不过,即使是彼岸花,即便深知无法摘取,遇见了,也还定止不住要往心里装。人生有没完成的梦,下辈子才有奔头么! 人说,世间有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说什么在劫难违呀!不过是舍不得松手的借口罢了。毕竟,这若真是劫,也是“桃花劫”,也要自己心甘情愿赖在里头不出来才行呀! 人世间的女子吧,纵使有了妖那勾人的容颜,也学不来她们的决绝,有的只是痴,属于人的痴缠。 生死相许……生死相许的真相便是:你许了他仙,他却只还你以人的背叛。有的存心,有的无意。……无人可怨,怪只怪人生的不可抗拒。 人生若只如此初见,多好?你是你,我是我,两不相侵。没有开始,亦没有结束。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非常之短暂。 躲不开命运纠缠,倒不如就闲闲看过花开花落。于是,弹指之间,又过千年。 回答者: _残香M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诗词可以算得是一绝了,虽然人们并不说她好,但你可以看的出。在贾元妃省亲时,只限一匾一诗,但是,黛玉不费吹灰之力,随手一掏,贾元妃却说是一绝,但宝玉磨蹭半天,也只写四首一般般的诗来,最后一首还是黛玉替他写的,仍居为上品。在诗社中,她不慌不忙地玩弄东西,直到香尽时,写下一首诗,便扬长而去,这才是个性;秋日里她菊花诗夺魁;等等。从这些里不难看出黛玉是一个有才有貌,有个性的仙人

红楼梦里的诗词在古典小说中是「名属教坊第一部1.」的。林黛玉的诗词在书中又是当就魁首。不仅是诗会夺魁所仗,更是她生命所系,灵魂所寄。她欢乐时写诗,痛苦时写诗,在绝望离开世界的前夕,还要挣命似地将诗帕,诗本子投入火中,让她的诗先她而离开恶浊,可见她对这些诗词何等重视。「诗渐凡庸人可想2.」。诗确是一个人心灵无可遮掩的坦露。因此从林黛玉的诗词来省识它的春风面目,该是多么饶有兴味。人的政治理想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日常言行中的。作为「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知己,林黛玉也不会没有鲜明的政治理想的。不满恶浊的社会,反抗对美好青春的摧残,同往自由、幸福,正是黛玉由切肤之痛所产生的政治理想。这点在它的名篇佳构中是连翩飞舞的,「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等等,近于大声疾呼了。还有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卸透露了更多的消息:骤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这是黛玉创作的一个谜语,虽是逢场作戏,但它的政治理想确乎脱口而出了。千里马不需要费工夫以疆锁来约束它,它是自觉前进的,一到用武之地就会勇猛非凡,大显身手,立功成名的,这是正面阐述对人材应有饱态度,当然也是对当时以名缠利锁糟塌人材的不满,这些游戏外衣里的电石火光,确表示黛玉决非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人。这也可纠正多年来认为林黛玉好像只是个「恋爱至上」主义者而没有一点政治理想的误解。从思想家的眼睛看来,林黛玉最可贵的是对封建正统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兴嘲弄。这点在它的诗词中表露是多方面的(五美吟)最为突出。五首诗明白如话。咏西施,说西施因美而失去自由,不及东施因丑而自在。咏虞姬,说当叛徒被杀不如守义自剔。咏明妃,说悲剧由于皇帝所托非人。咏绿珠,论绿珠为石崇殉葬完全不值得。咏红拂,赞扬私奔是正义壮举。这些完全是与封建正统思想、社会与论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四、五两首。封建社会一贯是提倡并要求女子「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女篇悦己者容」。黛玉认为绿珠大可不必「效死于君前3.」,这种「落花犹是坠楼人4.」的从一而终是不值得的,这正是对误认玩弄为热爱的愚昧的揭示与惋惜。红拂原是隋相杨素的「侍妓」,因为看到晋谒杨素的李靖英姿焕发,谈吐不凡,两人情投意合,就和李靖一起出逃了5.。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背主,叛夫,值得几个「死罪」。而黛玉卸热烈地进行了卧颂,称红拂为「女丈夫」,认为那些老将就木的行尸走肉无权「羁縻」她。可见封建正统观点在黛玉心中是处于何等地位。一思想还可以从她阅读「牡丹亭」,「西厢记」这些封建统治者称为「诲淫」之书而爱不释手看出来,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中竟然随口引用作为酒令,以及用「银样蜡枪头」来回敬,鼓励贾宝玉对自己的挑逗、求爱。可见林黛玉对这些「正人君子」所谓的「邪说」是如何的一拍部合而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林黛玉的思想何等开放!黛玉诗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葬化词」,这首绝妙好词,是颦卿述怀,又是她自挽词。是它的光辉品质的集中体现。脂砚斋主人曾三阅其讨,「举笔四,不能加批」,可见它的动人力量。诗的核心,是表现黛玉的质本溪来还洁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而格。这首诗既有理想的彩虹「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又有现实的严酷」,「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力霜剑严相逼,更有至死不渝的抗争」,「质本溪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哀怨凄楚,「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正是将美毁灭给人看的严酷社会的真实反映。如果有什么「消极因素」,是不应由黛玉负责的,鲁迅早就批评过,不要「自已跌入书中」,便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何况弱不经风的黛玉并不是「牵表逐马加卷蓬」的李波小妹,它的反抗只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暂足「红消香断」。另外,黛玉当时写这首诗的心境是极其悲痛的,既是吃了「闭门羹」,触动了寄人篱下之痛,又眼见恋爱的对象在和别人「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位「对象」更是自己一贯视为知己的,竟这样拒她于门外,两男觅新欢,痛何如哉?那有时间冷静地思考,顾全「小姐」的身份,在冷落、妒忌交织的情况下,再加上「落花」的触发,就将胸中的愁苦一古脑儿倾泻出来了。如泣如诉的「葬化词」,字字血,声声泪,是一幅心灵的解剖图,是独抱百洁,至死不渝的宣言书。林黛玉诗词里所表现的「目下无尘孤高自许」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所表现。门第显赫,风流俊俏的北静王在林黛玉眼中是个「臭男人」;而装傻乞讨的刘姥姥则是个「母煌虫」。可是,林黛玉也有雅量高致、长于自责的时候呢?紫丫头尖锐批评,她笑著接受;自己的力作屈居人下,她一笑置之;夺了魁时,在一片赞美声中刮又说自己「那个也不好,到府伤于纤巧些」并由衷地评议别人的佳句。这种雅量、自责在诗里也有明显的流露,如咏白海棠,前半写其清丽绝俗的环境与不同尘俗的色香,这是她自己的写照,该是琼楼玉宇的仙品,可是刮「月窟仙人缝稿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也有满腔哀怨。是否是怀才不遇,世无伯乐呢?她并未斥责外人的不赏识,而是说自己:「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正是不求闻达,反求诸己,雅量、自责的勾画。曹雪芹拿出这首诗时采取了不同一般的手法,先是贾宝玉为首二句「喝起采来,说『从何处想来』!」又写众人看到再下二句「也都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冉看下四句,「都道:『是这首为上』」。可是被思想僵化而又全无诗才的事纫压为第二,并且武断地取消了别人的争辩权,「再有多说者必罚」。对于以请为第一生命的黛玉来说,对它的作品如此不公,她完全应该奋起力争,可是她自始至终只是「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可见她绝非不能容物,受不起委屈。这方面还有一首在读了别人「污蔑」它的文字后,「又气又笑」写出来的诗:「无端弄笔是何人?抄袭南华庄于人,不悔自家无见识,刮将丑语试他人。」这首诗在黛玉诗词中可说是「粗劣」的,纯似打油。但这里面不也表现出黛玉对胡扯八道的「人身攻击」能进行诚恳、直率而风趣的批评吗?贾宝玉对他们的「污蔑」是这样的:焚花散庸,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淑情意,而闺阁之美恋相类矣……钗、玉、花荐……者迷惑陷缠天下者也。这里贾宝玉很明显要使「美恶相类」,和稀泥了。并且还说要「灰黛玉之灵窍」,特别是将黛玉也打入花、霹、薛的行列,「迷惑陷缠天下者」,这不是对黛玉的极大污蔑么?照理一贯爱使「小性儿」的黛玉会暴跳如雷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可是她看了只觉得「又气又笑」,只是指出贾是「无见识」如果认识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的批评是诚恳、直率而不伤感情的,这对一个女子来说实在是不容易做到的。也许有人说那些由于是来自贾宝玉,是她的「亲爱者」,她才笔下留情的,如果是别人为的,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她封别人的态度吧。「性爱的本性乃是排他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对待「情敌」会使出自己的「绝招」,林黛玉也曾担心史湘云会因金麒麟而和贾宝玉成好事,为此搞过「盯梢」和「窃听」。这说明黛玉也有可以理解的「排他」言行。那么,她对自己最大的情敌—薛宝钗的态度怎样呢?黛玉明知既有「金玉姻缘」之说,又深知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她也曾奚落过宝钗,当宝钗向她表稍规劝(不要看闲书)、关怀(送燕窝),她并未感激涕零,也未有片纸只字答谢,而当薛向她坦露心灵的空虚、痛苦时,她封写出了:子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扰,况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向薛表示了「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感情,可见黛玉并不为强烈的「教育」和丰富的物质所动,而却为别人,那怕是情敌的痛苦献上自己赤诚的心。这正是极富同情心,善良的真情流露。这首诗虽可能是高颚的续笔,但它只是表现了林对薛的痛苦的同情,而不是和薛的所有思想「合流」,绝非分裂了林的性格、形象、恰恰相反,正是和盘托出黛玉的胸无城府、诚挚、忠厚、善良天真,极富同情心的佳篇。谁能在爱情的镜子前面将自己的灵魂遮掩?黛玉诗词中光芒四射的是那些表达坚贞执看的爱情篇章。最典型的是一唱三双的题帕诗:眼空蓄泪泪空垂,暗酒闲抛琅为谁?尺帕鲛鮹劳惠赠,为君哪得不伤悲?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常拭拂,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泪痕渍也无?这组诗,首述垂泪的原困——为君。次述垂泪的时间之长——镇日,三述垂泪之多——渍满了窗前的手竿竹。将自己对贾宝玉的爱情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一点也不像妙词通戏语时佯装要「告诉舅母」了。这三首诗似乎还不如「得成比目何辟死,愿作贺鸯不羡仙」似的明朗,黛玉、宝钗等都探望过了,宝玉因时间苍促,又?于傍人,未能和黛玉「交心」,轨先支走「西洋花点于哈巴」袭人,再特遣心腹晴雯送两条半新的手绢给黛玉,暗示我决不会屈服,我俩将一如既往,照旧相爱。「林黛玉体会出绢子的意思来,不觉神痴心醉,想到:宝玉能领会我这一番苦意,又令我可喜。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可能如意不能,又令我可悲。要不是这个意思,忽然好好的送两块帕子来,竟又令我可笑了。再想到私相传达又觉可俱。他既如此,我却每每烦恼伤心,反觉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由不得余意缠绵,使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帕上写。可见这是黛玉和宝玉小有灵犀的一次喷发(唯一的在诗里的一次喷发),明确表稍和宝玉心心相印,以心相许。这以心相许可贵的意义在于,此时并不是宝玉金榜题名或腰缠万贯的春风得意之时,而是宝玉因不肖种种而大受睡挞力「失足」受刑之时—封建时代的化身贾政亲自动手要「处死」这「逆子」的艰难时刻。是林黛玉在一个关键时刻向一个封建势力的叛逆儿献上坚贞执著的爱情,这当然更是对宝玉叛逆行为的难以估量的巨大支持,这就更为光彩逼人。其耀眼的光芒就不是「愿作鸳鸯不羡仙」之类单纯的男女之爱所可相比的。当然这种爱情诗,爱情表达是林黛玉式的。既有崔莺莺约叉追求又畏俱的内容,却又无崔的「仰酬厚德难从礼」的直率,而是含蓄的凝聚著自己生命之泉的表达。凡是读过(红楼梦)的,无不对林黛玉敏捷的诗才和不断的艺术追求赞美不迭。别人在苦思冥想,她「一挥而就」,从落花揭示哲理,以玩具寄寓理想,「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字字句句闪烁著不同凡晌的「询淡疑仙,思幽近鬼」的异彩。贾宝玉固然甘拜下风,爱她的遗赠(「绿蜡」),谢它的捉刀,当她的「拉拉队」,真是压倒须眉!是不是她只是靠她的聪明脑袋,特殊的气质呢?(红楼梦)里略有交待。从到姥姥到它的书房中参观,惊叹不像小姐的闺房而像公子的书房—全是书,可见她在学习上是很花过一番功夫的。再如她主动的教香菱学诗,一个对诗一窍不通的丫头,能在它的薰陶下很短的时间里变成「诗翁」,这位「诗翁」之师的话教修养就可见端倪。再以对「重帘不倦留香久」和「大漠孤烟直」等的评说,以及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不拘也不要紧的警辟诗论,可知她是学古不泥、博采众长的,这正表现了她不倦地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些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这一回里有突出的表现。这一次赛诗会,题目是早已拟好,要以不同的角度歌喝菊花。「命题作文」,本非易事,何况菊花,陶潜早写了妙领白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人更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等名句。这种赏菊会,完全应该「我辈此中宜饮酒,先生在上莫题诗」。可见这一摹少男少女偏偏要就菊拟题举行赛诗会,直堪称斗胆。可是,今天看来,黛玉的诗,不仅能在大观园里的赛诗会上夺魁,就是与唐、宋名家相比也毫无逊色。这三首诗(咏菊)、(间菊)、(菊梦),立意新颖,风格别具,揉合了她的思想感情,将菊花引为同调,视为知己。以秀雅流丽的诗句写出独特的感受,避开了菊花与清高的士大夫吻合的一面,巧妙地强调了与女子相融的一面。意新语俊,生面别开。例如(问菊):欲讯秋情众莫如,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应归萤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淡者,解语何妨活片时。无一字提到「问」,无一字提到「菊」,而字字说的「问」,字字说的「菊」,字字说的「问菊」,更字字说的自己。「孤标」两句将菊花的生理因素升华为人的社会因素,揭示了不同流合污、不迫名逐利的高尚人士的普遍心理,意义就更深广了,从未经人道过,闪现出新鲜的霞光。这三首诗没有冷避的典故,没有浓艳的词句,自然舒卷,圆润美妙。既无「人比黄花瘦」14的悲叹,更不似曹雪芹友人敦氏的「瓦罐移来云水香,小庭一夜绽新黄」的仅俗。(咏菊)更是个性鲜明,秀句驾人。(菊梦)则别有一种蒙隆美(不是蒙陇诗),与诗相得益彰。这三首诗,完全可看出黛玉的诗才与追求。它们理所当然的博得了一致的好评,连曾莫名其妙地压过她名次的事约也不得不宣布:今日公评:(咏菊)第一,(同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篇魁了。所以,宝玉听说,喜得拍手叫道:极是!极公!,「值得注意的是黛玉并未因此躇踌满志,而是认为自己的诗「伤手纤巧」,并细心体会了他人之长,指出别人的佳句是「背面敷粉」,「妙绝」,「意思深远」!这些都表现了黛玉的诗才,以及她对创作的深知其中甘苦和刻意求工。从林黛玉诗词看来,她是有理想的,并为理想的实现市热烈追求。她也是清醒的,她知道自己的结局是「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冷月葬许魂」。这些在她的诗词,诸如(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篇章中明白如画地写出来了: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秋窗风雨夕)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隆空刀痕。(桃花行)这些已将封建势力对地无穷无尽,除死力休的折磨,以及她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15.的必然悲惨的前途历历画出。而(唐多令.柳絮)更毫无掩饰,毫无幻想: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知人命薄,空缝卷,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刀嫁与东风春不管,竟你去,忍淹留!柳絮,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重要的道具。自以谢道蕴说出「末若柳絮因风起」的佳句,「咏絮」才就成了才女的代名词,(红楼梦)给黛玉和「终审判词」就是「堪怜咏絮才」而在这次诗会上,宝钗以按捺不住的胜利喜悦。借咏柳絮,作了示威,要借「好风」「上青云」了,得意忘形,溢于言表。而黛玉呢,借柳絮的飘泊无主,伤悼自己的「红颜薄命,缠绵悲戚」与宝钗适成对照。宣示著近在眉睫的不可挽救的失败。这首词形像地说明了林黛玉并未沈迷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她已透过「温情脉脉的面沙」16.看清了风刀霜剑的环境,正象一个医生得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其内心倍于常人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林黛玉的诗词如果按写出时间排列,是这样的:大观园题咏、书贾宝玉继之后、更香谜、葬化词、题帕诗、咏白海棠、咏菊花、螃蟹咏、代别离、芦雪庭联句、走马打谜、五美吟、桃花行、咏柳絮、中秋夜大观园联句、琴曲。从这些顺序所流露内容来看,穆斯虽给了林黛玉两支彩笔,一支描绘希望,一支描绘失望,这二文笔有时各自挥毫,有时双管齐下;但是,希望这支笔的彩墨太少了。因而其诗词常常总是失望大于希望。林黛玉开始虽是不敢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但还敢舞文弄墨嘲笑外祖母的心肝,还能毛遂自荐似的给宝玉扔纸团子,富有少女的天真、谐趣,这些都是她心上希望之光的折射。可是随著时间的推移,误会拉开了愁苦的闸门,如泣如诉。如葬化词诉说了她心头的委屈与失望,然而这失望之中还明白宣告质白洁来还洁去——志不可夺的希望。到题帕时,希望明朗化了,失望也加重了,并且两者交织在一起,虽枕上袖边常拂红泪,琅有终身可托之君,不过这时已像一个饱经优患的人,消失了天真兴活泼,增加了矜持相哀戚。咏柳絮时,则失望远远压倒了希望,已听到黛玉「他生末上此生休」的心谱了。这不断变化的诗词,此是她性格不断变化的展示,「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朱淑贞诗),「势狰狞」的环境不断地「严相逼」,正是它的性情变化,失望取代希望的社会因素。通过林黛玉诗词的匆匆巡礼,可以看到林黛玉诗词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姑娘「大家都认为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是温柔,从林黛玉的诗中看来,她既有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温柔、缠绵,又有一般女于所难具有的品质。她的「自画像」最浓重的笔墨是才华杰出、品格高尚,而又常常「泪与秋河相似」的「眼泪仙子」。这位眼泪仙子在旧社会曾掀起过「林黛玉热」,引起多少人如痴如狂的赞美、咏叹、向往,「开谈不说(红楼梦),毕竟此公太糊涂」17.,但是,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林黛玉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能不能从她的形像中得到新的敢示呢?还是就请来论事吧!不可否认林黛玉的诗词里的林黛玉是整个(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艺术形像的缩影,诗词里的林黛玉也是愁苦的、病态的,呈现在心头的理想他只是遥远天边的一抹彩红,甚至还似乎是隐在雾中的朦胧,她的内心「中有双丝网,上有千千结」,充满了矛盾。从不知「乐观」二字,实在缺乏韧性的战厨精神,像彩虹虽然绚丽,但易于消失,像水晶虽然明彻,但易于破碎,像鲜花虽然明媚,但易于凋零。她的生命如此短促确与她的不够豁达的心胸有关。但是,我们且不说它的「阴暗面」是旧社会的浓重投影,就诗词里表现的形像而言,她的灵魂是光明磊落的,在她复杂、矛盾的性格中光明是主导的。她悲观,但不管怎样痛苦决不放弃理想!她高傲,但不管怎样才富学丰总不断努力并且长于自责!她妒忌,但一遇到别人的伤心事,妒忌就化成同情—她敏感的疑,但一遇到「巧宗儿」,宁可啃书本,决不求助「关系学」……这些都不值,我们深长思之吗?至于林黛玉诗词里的词语,常见的是「泪」、「怨」、「塞姻」、「衰草」、「落花」,这些伤感色彩的词,正是表现她特有形象、感情不可缺少的「零件」。用这些「零件」组成的「小夜曲」和「薤露」之歌,真实地表现了自己悲惨的命运,显示了那一时代大厦将领的腐朽。正是以自己的毁灭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就林黛玉的诗词来说,是尽善尽美、不可或缺的。法国著名艺术家安格尔说过:「新的思想是在那些被认为过时的人物身上产生的」18。林黛玉是一个过时的人物了,但是,她的诗词中体现的光明磊落的灵魂。以自己的血泪现身说法控诉封建社会的不平,所有这一切,对於今天要求建设高度精神文明来说,难到没有新的启迪吗?注释:1.白居易(琵琶行)。又,本文未详注出处的皆引自(红楼梦)。2.自珍(己士梁诗)。3.晋.石崇传。4.杜牧诗。5.唐奇.扎髻客传。6.乐府诗选.李波小妹歌。7.辛弃疾词。8.恩格斯语。9.卢照翎(长安古意)。10.丹(艺术)。11.清词选集评.纳美性德词评。12.唐.元积诗。13.黄鹤楼上的对联。14.李清照(醉花)。15.陶潜(挽歌)。16.(共产党宣言)语。17.一粟:(红楼梦卷)。18.安格尔纯艺术。

浅析林黛玉的毕业论文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1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论点:通观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出中国古代封建家族、封建社会衰败没落,“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巨大悲剧;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只是贯串其中一支主要的咏叹调对唱,却也是注定的不可逆转的人生悲剧。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宝玉黛玉的爱情之花,具有一种永远的凄艳之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是民主主义的萌芽,是作者真善美的寄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其爱情形象的悲剧魅力,永远留在读者的心中。 本论: 总述 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 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 。 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 3、林黛玉小气多疑的性格特征。 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因。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 结论:林黛玉的思想性格有其鲜明的阶级烙印和时代烙印;她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并没有脱离封建主义的思想而独立。而后这种情况又是与当时虽有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但这种萌芽尚不能脱离封建主义经济母体而独立发展的状况相一致。 目 录 2 内容摘要1 关键词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3、林黛玉小性多疑的性格特征4 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 林黛玉的思想性格,既有尊重自我、敏感、尖刻、孤高、脆弱的一面,又有尊重别人、 笃实、宽厚、谦和、坚强的一面。前者是外在的,后者是内在的,二者在她身上是辩证的统一。其内在联系是:从人生哲学上说,就是黛玉的谁尊重我,我就尊重谁的处事原则,这种处事原则饱含着近代平等观念的萌芽。从政治思想上说,就是黛玉的坚持叛逆本阶级给青年一代所指定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观念。从婚姻观上说,就是黛玉的坚持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前提,而爱情又必须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这三者,也就形成了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关键词] 脆弱;坚强;叛逆;小气;宽厚;自尊又自卑; [正文]《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她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姐妹兄弟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字相伴,进入京城后,便长住贾府与宝玉相亲相爱。她生性孤傲,纯洁率真,小气多疑,是封建的叛逆者。她藐视功名权贵,和宝玉有共同的理想和志向,真心相爱,但爱情被王夫人等残忍的扼杀了。林黛玉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便到头来既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为什么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特征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 (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寄人篱下,因而什么事情都显得小心在意,唯恐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本来性格的外面有“小心眼”的一面。林黛玉的“小心眼”谁都知道,可她“小心眼”的背后是坦诚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真是相爱,但她也面临着许多的压力。她把薜宝钗、史湘云看成情敌,说话刻薄尖刻,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薜宝钗生病,贾宝玉去探望,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她来了,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薜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然而率真的林黛玉在表露着自己缺点的同时,也向人们畅开了她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的眼中,容不得半点微尘,但也不见前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就锋芒毕露地相对。但也就事论事,论过之后也丢在了一边,正是这种坦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不把她当外人。有时候缺了她,大家都感到空虚寂寞。她的灵魂是清澈的,“小心眼”、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瑕疵罢了。在大观园里,她把薜宝钗当情敌,但后来又坦诚相见,结为姐妹,谱写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薜宝钗的善意批评所感动,深情的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而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既太感谢激你,往日既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表面“小心眼”的林黛玉却能做到,再说小气是说不过去的。林黛玉不仅在十二钗面前表现很宽容,就是丫环面前也不例外,丫环紫娟就曾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经常闹别扭的事批评林黛玉:“宝在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当然此类事情中,紫娟有许多不明就理的,但林黛玉也却一声也不责怪她。在这些方面,被人们视之为“小心眼”,“行动爱恼人”的林黛玉表现得非常豁达和宽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当宝钗提出给她送燕窝时,林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别人不知,还以为林黛玉真是个多心的人。其实,林黛玉怀疑薜宝钗是有原因的,薜宝钗确实对林黛玉奸诈过。林黛玉对她怀有戒心是很自然的。而当林黛玉处在孤苦、愁闷的心境下,薜宝钗给她捎来一点燕窝说几句悄悄话之后,就把心都全盘掏出来给薜宝钗,把内心的秘密都说给了薜宝钗。在这里,林黛玉仅凭几件小事就相信了薜宝钗,不仅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还把自己过去对她不尊敬的看法也直率地告诉了对方。这一切并不是她幼稚不知,而正是反映了她朴实纯洁而直率的美德。 (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的是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种表面现象,在其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着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林黛玉母亲去世后,进入京城寄人篱下。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心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的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说话尖酸刻薄等事情都是和她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像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微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在《红楼梦》的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难囊,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了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咬”。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她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赔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对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短赔不是。咋舌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心眼”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1]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到怡红院敲门,刚好碰到晴雯生气,没听清是林黛玉的声音,而不开门,林黛玉就错疑在贾宝玉身上,就“独立墙角边花阴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回去后,又“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薜宝钗史湘云都曾受过贾宝玉不留情面的顶撞,她们也不过是满脸通红而已,而林黛玉却只因一点误会受了点委屈就撕心裂肺的痛苦,实可见其自尊心的强烈了。要列举林黛玉为捍卫自己的自尊心而表现的事例太多了。但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莫过于林黛玉在处理爱情问题表现出的尊严,生命与爱情皆可抛了。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林黛玉发现宝玉看的是《会真记》后,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并也笑道:“果然有趣”。可当贾宝玉借机说出:“我就是一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是,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顿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生气地指着宝玉说:“你这该死的的胡说,好好的把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说到欺负时,早又把眼睛弄红了,;转身就走。这一切,可见林黛玉的自尊心是何等的强烈了。总而言之,对林黛玉来说,自尊和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所以,她时时刻刻在人面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饰她内心的自卑。(3)林黛玉小性多疑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在性格上是有些缺陷的,使得她有时在贾府内不受一些人的欢迎,那她是怎么样小性多疑的呢?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有这么一段“二人正说话,只见紫娟进来,宝玉笑道:“紫娟,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喝。”黛玉道:“别理他,你先给我舀水去罢。”紫娟道:“他是客,自然先沏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沏茶去了。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共鸳账,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林黛玉登时急了,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逼得贾宝玉慌忙赌咒发誓:“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明明是两人一同看的《西厢记》,书中这些言语,林黛玉早就烂熟于心。这时宝玉随口一说倒成了“调笑”她了。细揣林黛玉的心理,大概是因为当时有紫娟在场,不得不矜持一下,生怕被别人取笑了去。而紫娟对林黛玉却是忠心耿耿,甚至为了她不惜顶撞贾府“正经主子”。林黛玉对自己身边贴心的人尚且如此防备,可见其生性多疑。还有一次林黛玉夜访怡红院的时候,正遇着晴雯和别的丫头拌嘴,没听出她的声音,林黛玉叫门不开,便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了;只听见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两人。林黛玉心中越发动了起,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然后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久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在这里,林黛玉不仅多疑,想象力更是丰富,可以将完全不相干,不合情理的事情掺杂在一起,从而坐实了贾宝玉的无情的罪名。而在此之前,宝玉就对她说过,掏心窝子的话“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她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远你的呢?这样掰开揉碎的明白话,都不能打消她心头的疑虑,可见林黛玉实在是一个不明白的人了。再从逻辑上推敲,就算是现在单元楼,站在门外也不可能听到里面人们正常的音量的对话声,再加上宝玉宝钗都不是会大声喧哗的人,林黛玉站在大门外,是绝对不可能听到。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两人,这些只不过是林黛玉疑心病发作引起的幻听而已。这跟林黛玉生性多疑是分不开的。 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因 从上可以看出,林黛玉本来是个纯洁、率真、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的人,但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影响,造成了各种复杂性格的特征。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到夜间下雨,宝玉要从黛玉那里回去: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下来,命点一枝小蜡,递与宝玉道:“这个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了打破了,所以没有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怎么忽然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这些开启黛玉的心扉之处,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息,其心地何等之纯净而美好!但黛玉又“小心眼”说话尖酸刻薄、小气多疑等。比如,第十九回“意绵绵静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的香”。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谷香罢了。”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害得宝玉一时解不下来,就问:“什么‘暖香’?”她却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后来还是宝玉解得围。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冷香”的就是薛宝钗一人,而林黛玉说的那个“人家”当然就是指宝钗了。从这里比方出来,一句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亏他相的确良倒出快!”这一番明褒暗贬的话,倒是着实刻画出了林黛玉的小气多疑。从林黛玉这么多的生活事情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造成这样复杂性格的原因。林黛玉生活的贾府是一个典型传统势力十分顽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这里我可以找到,许多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比如正是这种觉醒了的人的价值观念,所以她挚着地追求着实在的人生和真正的爱情,热恋着“心王熙凤“戏效彩斑衣”那样令人恶心的“孝心”。宝钗在饮食、穿衣、点戏、猜谜等各个方面对贾母所献的殷勤和在作诗方面对元妃的奉承以及在丫环面前的所作所为。王夫人在人面前的假慈悲,“薜姨妈的爱语慰痴颦”等封建社会的遗毒。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绰渠沟”的人生道路。这样她那高洁的不肯折节媚俗,孤极傲世的性格就必然和世俗隔隔不入。因此,由于林黛玉坚持其固有的高洁本性,因而就不见容于这污绰世俗的更大不满。就是这些原因,循环往复的作用,形成林黛玉性格与现实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就形成了林黛玉丰富复杂格特征。 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允许他们之间的爱 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向他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今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大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作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毁灭了,林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没得到美满的婚姻。林黛玉毕竟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得到封建势必力的认可,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她没有贾宝玉那样自信,她担心着将来不知如何,更多是预感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显得无能为力。事实是有一团乌云笼罩在他们的爱情空上,而乌云的制造者是贾母,贾母对她的心肝宝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长期萦绕于心的重要问题。林黛玉成为她安排中的一个牺牲品,林黛玉小心眼儿,在大观园中得罪了周围很多人,婚姻之事也没有替她着想,她的性格孤傲,对别人没有一点而顾忌,直率惊人,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她的叛逆思想,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是那样的勇敢绝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此外,她强烈的自尊心也是造成她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比如,在第二十六回“萧湘馆春困发幽情”一节中表现得也很充分。当宝玉当着林黛玉的面对丫环紫鹃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时,林黛玉是气得“登时撂下脸来”,还哭着说:“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哭着下床往外就走。林黛玉为什么这样大发作呢?当宝玉来时就明明听到林黛玉在床上忘情地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足以说明林黛玉心中对宝玉的爱恋是无限火热的。每日都为宝玉神昏不定,思曲缠绵,而且自己口中说的就是那所谓的“混话”。本来宝玉话中的内容、词语的实质是可以带给林黛玉爱情的喜悦的,但宝玉表达爱情的方式却伤了她的尊严,令她无法接受,可见,她这种强烈的自尊心注定了她的爱情悲剧。这样一个美丽、柔弱、勇敢的悲剧形象,永远铭刻在读者的心中,屹在中国文学史上。总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多侧面性。其性格特征是时代所赋予的,是在与污绰的世俗斗争中形成的。她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人,是成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成了千古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 竟气得昏厥过去。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其次,林黛玉常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 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任情率性,清高孤傲,单纯坦诚,执著地迫求自主的人格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可惜红颜薄命,情路坎坷,她的自尊叛逆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终以悲剧收场。本文将从林黛玉的气质个性、性格成因以及她的悲剧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简析。

关键词 :林黛玉;人物形象;悲剧意义

引言

在《红楼梦》中,薛、史、林三位是描写较多的角色,其中林黛玉的个性使她从大观园的众姐妹中脱颖而出,“潇湘妃子”表现了曹雪芹想要描绘的不食尘世烟火、跳出人世间的仙子形象,又把竹子安排在潇湘馆以衬黛玉之品格。如此精心安排,黛玉的一生却以悲剧收场,这不得不让我们有所思考:林黛玉的魅力从何而来?她的悲剧又有什么意义?

1.气质个性

1.1 容颜娇美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曹雪芹呈现的林黛玉的第一印象,娇俏柔弱,惹人怜爱。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风流,娇美动人,即使是自小混在胭脂粉里的宝玉也动了情。作者借凤姐的赞扬和宝玉动情的痴态,侧面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使得多少后人对林妹妹心驰神往。

1.2 才华出众

黛玉的诗才不只是《红楼梦》众人知道,所有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为之倾倒。

《红楼梦》动用大量笔墨、创造了大量诗词来显示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的诗人气度。在贵妃省亲时,借元春对黛玉替宝玉所作的诗的另眼相看,侧面体现黛玉的才华在园中姐妹的超然地位。她触景生情所作的《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佳作,一一体现了她的多愁善感和高超的诗才。而且黛玉写诗往往是“一挥而就”。写诗时她信手拈来之作总能引来喝彩,这衬托出了她的才思敏捷,且高于大观园中众才女,也可见她积淀之深。黛玉的诗并不局限于伤春悲秋, 还会写出像“毫端蕴秀临霜写, 口齿噙香对月吟”这样潇洒的,像“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种富于哲学意味的诗;也有“铁甲长戈死未忘”“驰城逐堑势狰狞”的铮铮之意, 也有“盛世无饥馁, 何需耕织忙”这样颂圣的。这些诗反映了她性格的多面性,使形象更立体,也表现了她能够驾驭多种题材的强大能力更可以从诗中看出她所具备的不屈服于世俗的傲骨。因为这些,红学家赞她“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既有质量又有数量更有性情的诗人。

1.3 清高孤傲

林黛玉被许多人认为尖酸刻薄,实际上这只是她率真、不做作的表现。她不像赵姨娘一样,为了寻求在贾府中的一席之地,违背自己的本性,最后连自己的女儿也瞧不起她了。她也瞧不起刘姥姥,将其称为“母蝗虫”,并不是因为对方身份低微,而是因为刘姥姥为了巴结贾府作践自己以逗趣取乐。她自尊自重,也尊重别人,所以对于香菱的请教,她能热枕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她给香菱耐心地讲解诗的做法以及要求,她还将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香菱,为她挑选出阅读篇目,乃至帮她批改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对香菱尚可如此,可见她的孤傲并不绝对。在元妃省亲时,她奉旨作了一首五言律诗应景,显示了她的洁身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更反映了她对地主阶级的大胆叛逆思想。

1.4 多愁善感

初入贾府,林黛玉就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她明白虽然自己作为贾母的外孙女,可以得到她的“呵护”,但毕竟不是其“孙女”,自己不可能享受到作为贾府人员的各种待遇,自己的生活是寄人篱下的。在生活琐事中,林黛玉能够用敏感的心去洞察人情世故,但面对各种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也只能自哀自叹。在爱情中,宝钗和宝玉的“金玉之说”使敏感的她更感威胁,一次次耍小性子也是为了试探对方的真心。后来贾府的一系列变故、封建家长们的一系列手段对她身心造成的伤害因敏感而多愁的性格放大得更大,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她最终加重病情,吐血而亡。

2.性格成因

黛玉的美貌是她的先天优势,她的气质是后天培养的。首先,她的才华来自于父母对她的教养。林家因为“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且“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命中无子”,对唯一的后代黛玉“爱之如掌上明珠”,“使她识几个字”,“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充男孩养的办法让黛玉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也是她才华出众的原因。且年幼丧母,先生可以教他读书,却无法传播封建礼教,这样让她的思想与一般传统女性有所不同,她不顺从于封建思想,她要叛逆,要争取自由。

黛玉的清高是从父亲林如海那耳濡目染来的。林如海的身份是前科的探花,生前又是巡盐御史,林家更是书香世家,他的嫡妻是贾家人,但林如海与贾家的接触并不亲密。可见他对贾府的腐败奢靡是不屑的,他是清高的。黛玉作为他的女儿,对金银之物需要却并不上心。孤傲则来源于从小被捧在掌心上的她对逢源别人的不屑。另外,她对宝玉一心一意,宝玉虽对她也有情有义,但宝玉对众女儿是博爱的,黛玉的孤傲不失为小女儿吃醋的表现。

黛玉也是自卑的。从掌上明珠到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是“外孙女”不是“正主儿”,背后缺少家族的支持,这些都是她自卑的根源。她将自己寄托在与宝玉的“木石情缘”上,这一寄托又被更让大家看好的“金玉良缘”打破。她的自卑使她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她的敏感又让她多愁,注定了最后的'悲剧。

3.悲剧意义

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这一点从全文开篇的“还泪之说”便可以看出。作为封建体制下的贵族小姐,她的思想中却很少有封建的色彩。她的思想行为与她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自然逃不了被环境吞没的悲剧。黛玉象征了封建社会女性的独立意识,她的死是用最决绝的方法来证明她与封建制度抗争的意志。她是封建家族文化的叛逆者和牺牲者,也代表了女性摆脱封建束缚的自我意识的开始。贾府的衰败意味着封建体制的没落,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红楼梦》曹雪芹著

[2] 王瑜. 林黛玉形象摭谈

[3] 黄锦群.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现代解读

[4] 田爱兴.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5] 龙朔. 浅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

陈诺楠(1997.09― )女,浙江杭州,本科,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潘文彬(1988.08― )男,浙江杭州,硕士,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教师,职称: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

试论林黛玉的爱情世界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要遇见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在这奇缘的牵引下,与贾宝玉相识、相知、相恋,任由情感的浪潮将自己淹没。综观她的前世今生皆为一个情字:从前世的绛珠仙子还泪报恩,下凡于世,到今世在自家私塾也“不与今日女子相同”,再至后来与宝玉相爱的她,更是一往情深且至死不渝,她对于情的痴可谓世间难得。可以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

人生若只如初见

因情而生的黛玉,亦为情而活。可以说黛玉在贾府生活下去的勇气就是对爱情的憧憬与追求。回顾两人情感之路,其实宝玉和黛玉的关系是在儿童伴侣的日常生活中深植起来的。年幼的他们同枕而憩、抓痒说笑、坦然闲谈、天真无邪、两小无猜,无任何做作之处。正当两个孩子昼则同行同止、夜则同止同息,如胶似漆时,不想忽然来了个薛宝钗,而且她还有一个金锁,而宝玉有一块玉,正应了“金玉良缘”的征兆。也就有了黛玉看见宝玉在宝钗房中鉴赏金锁时,说的一句“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其潜台词是说“既有了我,为什么又来一个宝钗呢?”黛玉的“小性儿”便从这里萌芽了:别人劝宝玉不吃冷酒,黛玉感到你为什么先前不听我的劝告呢?别人分宫花给各位姑娘,她感到大家挑剩的才轮到我。宝玉身上悬挂的荷包被小厮们尽行解去,她误以为连自己送的也随意给了别人,又开始变恼。后见宝玉戴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时,她又愧又低头不语。愧的是用小心眼揣度误会了你;气的是你为什么不早说明,让自己失态。而宝玉此时也是委屈得恼了“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得给我东西……”黛玉也是越发声噎气堵,矜持转而为羞愧,转而为恼怒,种种纠结转为泪下潸然。这就是黛玉典型式的恋爱,于无礼之中含着些许恋爱时女子的娇气和对宝玉的深深眷恋。虽是冤案,但冲突却是孩子气的,无伤大碍。随后不久又有了十九回的静日玉生香:黛玉在床上歇午,宝玉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鬼话,像这么纯美的场景在宝黛恋爱史上也是少有的。

自幼惯于孤独的黛玉,除宝玉之外不觉得需要别人之存在,而宝玉却不太孤独,身边永远围绕着许多女子,他们二人相处很少没有第三者闯入,尤其尴尬的是“一语未了,人说宝姑娘来了”。宝钗不但长得美艳妩媚,常使宝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守时,赢得贾府上下一致好评,更使黛玉多了一层担忧。所以纵然在明朗的童年之恋中,黛玉也常感到被扰害和需要防范的痛苦。很快黛玉便跨入了迂回痛苦的恋爱第二期。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两个小伴侣不觉已成了少年,他们的年龄、身体、智慧都在发育,对于感情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童年式的相处,而是要求心灵上的沟通。于是《西厢记》这类的传奇故事启发了黛玉,她会把一部《西厢记》一气读完,“只管出神,心里还默默记诵。”只觉得“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不过越当情欲诱力加强,越意识到礼教束缚的严紧。黛玉表现出的更是爱悦的极端:在人多的场合暗敲宝玉;人少的场合闹猜忌矛盾;独处时见落花流泪,听艳曲惊心。

此时的黛玉感到面前似有两个情敌:一个是美貌端庄的宝姐姐,一个是形神爽朗的云妹妹,而宝玉也在这艳彩缤纷中眩惑,黛玉在形势威胁下战栗。她惯于以自己的尖刻语言穿过宝玉去“射击”情敌,凡黛玉和宝钗湘云的抵触,在形式上总会变成宝黛冲突。宝钗生日贾母请戏子唱戏祝贺,黛玉因此事向宝玉发牢骚;元春赏赐众姐妹礼物独宝钗与宝玉的一样,黛玉也向宝玉发牢骚。因此宝钗、湘云存在他们身边一天,他和宝玉的关系就一天得不到平静和谐。

在婚配命定的时代,“金玉之论”当然是公认的权威,黛玉哪能不畏惧?她常常旁敲侧击对宝玉说“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其实这更是黛玉心底的凄恻之声。偏巧史湘云又有个金麒麟,与宝玉在清虚观收藏打算送给湘云的那只相似。恋爱中的女子心思本就细密,何况黛玉生着七巧玲珑心,她怕宝玉和那些外传野史里的才子一样,皆因小玩物与他人结合,所以她来到窗外窥视,听到的却是宝玉推自己为唯一的知己,金玉良缘的宿命论在宝玉心中不值得一提。

帮你,搞定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