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煤炭资源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煤炭资源研究论文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在能源供给结构中,煤炭一直居第1位。在产煤大区内蒙古,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更高,约占90%以上。内蒙古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潜在价值巨大。然而,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观念和体制上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开采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忽视生态环境的倾向比较严重。因此,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协调,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以及为中东部地区提供能源供应,从而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研究内蒙古能源问题的意义所在。一、内蒙古煤炭资源状况(一)煤炭资源状况内蒙古是我国煤炭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煤层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全区118.3万平方公里,现已查明含煤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0%。全区101个旗县区中,有67个旗县区储存煤炭资源。全区累计探明的保有储量为2317.1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22%。探明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煤田有19个,100亿吨以上的煤田有6处。其中准格尔煤田储量253亿吨,锡林郭勒胜利煤田214亿吨,呼伦贝尔煤田215亿吨,东胜煤田736亿吨。目前,内蒙古共有各类煤矿1228处,其中国有重点煤矿67处,地方国有煤矿96处,乡镇集体煤矿1065处。形成了乌达、海勃湾、包头、平庄、大雁、扎赉诺尔、霍林河、伊敏、准格尔、神东等1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矿区以及胜利、白音花、宝日希勒、万利等4个国家重点建设矿区。内蒙古煤炭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资源分布广、总量多;二是种类齐全、品质优良,以低变质烟煤和褐煤为主,低硫优质煤占总储量的70%,低灰、低硫烟煤又占优质煤的60%;三是煤层埋藏浅、厚煤层多、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简单、层位稳定、煤田规模大、易开采;四是主要煤系中的共生、伴生矿产资源丰富,为其他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了便利。(二)煤炭生产、消费状况“十五”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区内外能源市场需求旺盛,刺激了我区能源工业、特别是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煤炭产量增长迅速。2005年全区煤炭产量达到了25607万吨,比2004年增长20.60%,比2001年增长了313.62%,不仅大大超出了自治区“十五”规划9500万吨的目标,也超出了2010年年产量达到13200万吨的远景目标。2001~2005年的5年间,内蒙古共生产原煤8亿吨,向区外输出煤炭4.55亿吨,约占总量的57%。内蒙古已成为我国煤炭资源大区、产量大区和输出大区。截至2005年底,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996.69万kw,年发电量达到1070.02亿kw/h,比2000年增长了243.62%。随着全国能源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大型能源企业纷纷到我区投资建设能源项目,推进了我区煤炭工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了煤炭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特别是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等项目的实施,推动了煤炭工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二、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内蒙古丰富的煤炭资源曾经并将继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然而伴随能源开发,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凸现了诸如能源资源问题、能源环境问题、能源效率问题、能源利益问题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一)能源资源问题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能源资源主体仍是煤炭、油气等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资源,其地质资源的生成要以千百万年计,并且这些资源的绝对量是有限的。当前,这些资源的浪费性消耗就是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能源资源的缺失。因此,在能源资源战略管理上,应在充分研究能源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认真评估能源需求以及增长、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在尽力提高能源资源的采储比、推进能源资源节约的情况下,有效地促进能源生产和需求的平衡。在能源产业管理战略上,鉴于小型能源生产企业的资源采储比普遍低于大中型企业,在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要限制小型能源企业的发展。(二)能源利益问题一批中央企业在能源资源开发中担当主力,加快了能源开发。但是由于利益分配机制尚未理顺,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政府和当地群众之间的利益冲突正在不断升级,已经影响了未来能源的有序开发。目前央企和地方煤矿相比,同样采1吨煤留给县级地方财政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差8~9倍;而且对地方长远产业规划缺乏统筹考虑。许多能源产区地方政府都不甘心央企从地方廉价输出一次性能源产品,希望借开发之势发展附加值更高的能源利用和深加工项目,保障地方的长远利益。例如煤炭主产区希望摆布更多的电厂和高耗能项目,但从事能源一次性开采的中央企业基本上不考虑地方的规划,许多地方的长远产业发展规划多年来仍然是“一纸蓝图”。在煤炭主产区,一方面是外来资本的扩张与积累,另一方面是当地群众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争夺。由于利益分配失衡,导致畸形的开发态势。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晋陕蒙地区资源争夺热,使一些地方以割让资源为条件饥不择食地引进能源开发和利用项目,为今后的有序开发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更有甚者,个人通过各种手段从政府那里买下一块资源,以便日后倒卖资源发大财,这种炒卖资源的行为不仅滋生腐败,更重要的是扰乱了正常的开发秩序。 (三)能源环境问题内蒙古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均分布在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带。这些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相当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煤炭的开采、加工、储运、燃烧使用过程中,会破坏地表,污染地下水资源,排放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烟尘,造成大气污染。火力发电需用大量的水资源,会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而排出的废水又会污染河流湖泊及地下水。资料表明,平均每开采万吨煤炭可造成草原或农田塌陷0.2公顷,开采1吨原煤需排放2吨污水。 内蒙古西部、晋陕蒙交界地区的能源开发区生态原本就十分脆弱,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地质灾害日渐加剧,地下水枯竭,地表植被大面积枯死。但目前采空塌陷区没有明确的赔偿机制,采空区的生态治理和恢复投资在煤炭生产成本中列支较少。 (四)能源效率问题当前,我们的能源开采、运输、加工转化以及利用效率还很低,一方面是能源短缺,另一方面,能源浪费又是惊人的。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目前我国的能源综合利用总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考虑到开采、运输后,我国能源总效率不到10%,这就意味着90%左右的能源资源在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掉了。2005年中国每万元GDP能耗为1.22吨标准煤,与发达国家或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每万元产值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和地区的4.3倍,更是日本的9倍。而相关数据资料表明,内蒙古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得多。2005年内蒙古每万元产值能耗为2.48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单位工业增加值耗能水平为5.67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9倍。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广东省相比更是分别高出3.14倍和5.25倍。我区90%的小煤矿采用非正规采煤方法,资源回采率仅为30%。 这些数据既反映了目前的能源使用浪费,但也充分表明了内蒙古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在节能增效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三、推进内蒙古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路能源资源属于战略性资源。在能源资源的开发、转换、利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外部性,就是说能源资源不仅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更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进行强有力的调控。事实也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能源问题上都有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对于煤炭这个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统筹考虑开发规模、资源接续、产业升级、替代产业的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方案。(一)坚持节能为本,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修订节约能源法。我国的能源形势、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法律已经不能适应实践需要。许多规定过于原则化,倡导性条款多,惩戒性条款少,缺乏强制力和可操作性。通过修订,完善政府节能管理、监督和服务体系,形成统一负责、分工协作的节能管理体制。加强节约能源法与可再生能源法的衔接,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交通和民用领域的应用。明确国家鼓励节能的经济政策和具体措施,建立“谁节能,谁受益”的机制,不能纵容个体浪费,代价却由社会来承担的行为。建立以节能为导向的财税价格政策体系,将现行消费税征收范围扩大到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及其产品,逐步调高税率,使之与节能需要相适应,最终达到提高用能成本,激励市场主体自觉节能,遏制能源浪费的政策效果。全面实施资源税以储量计征的办法,规范和提高税率,防止资源浪费和破坏性开采。建立以节能为导向的市场准入制度。尽快制订和完善各类产品能效标准、行业能耗准入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公共建筑用能设备运行标准。对主要耗能行业和产品要实行适度超前的能效标准,逐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明显缩小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生产,引导社会消费。严格节能目标责任制,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各级政府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中,要专门报告节能工作情况。建立适应节能需要的统计体系和工作制度。(二)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体现资源环境成本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建立的基础是纯粹经济系统分析,对与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的资源环境系统没有加以考虑,没有体现资源价值,没有计入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及其损耗;其投入产出核算未涉及存量与流量之间相互关系。对于生产者而言,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也没有将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者的资产进行核算,使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为此,应通过“绿色GDP”和建立绿色会计系统,将资源与环境的真实价值反映在其中,将其作为考核能源开发地区和企业的指标,从制度上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要明晰全要素产权,扭转传统的生产要素观念,将产权变革的视角从资金、劳动力及其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领域扩展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从产权上对其加以明确,并根据实际建立起市场化的产权交易规则,通过规范的市场行为和活动,实现资源、环境类生产要素产权的有序让渡。在不断拓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范围的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全过程有偿使用制度。资源有偿使用的内涵不仅要包括开采价格和附加开发成本,还要包括资源恢复、处理和更新的费用。(三)尽快建立资源与环境损耗补偿机制能源资源(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造成资源价值的改变。如果资源的产权关系是明确的,成本结构是合理的,那么,这种损耗就可以通过能源产品供需双方的等价交换而得到合理的补偿;反之,如果能源产品的价值与价格相背离,能源产品购买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是以牺牲能源开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当其全部资本存量(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产品资本)随时间推移保持一定增长时,其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为此需要建立可持续收入的概念,即将资源的折旧也纳入到产品的销售价格中,使能源开发主体可以通过能源产品的市场交换获得对资源进行补偿的合理收入。在此可以采用用户成本法和净价格法,通过对资源总储量、开采量、开采年限、开采成本、资源租金的分析,借助资源总价值的计算来实现。需要尽快建立地区之间合理的贸易协同关系。因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非均衡状态且差距愈显扩大,加上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和运行,有可能使建立在市场运行关系基础上的环境问题、利益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在贸易结构上的不对等,东部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西移以及东部在发展过程中得到的西部地区以资源、环境、效益为代价而给予的支持,都使得各地区在环境破坏的责任、环境保护的能力、经济利益的分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分歧,而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竞争能力、人力资本存量等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表现出的严重不对称,又使得地区间的贸易关系日趋复杂,使西部资源输出地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所以,建立协调各地区贸易关系的统一规则显得十分紧迫而又非常必要。 (四)建立规范有序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内蒙古环境问题欠账多,历史遗留包袱重,国家应加大对内蒙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具体规定一定时期内向内蒙古转移支付的比例和递增比例,以确保中央财政向内蒙古转移支付的份额,重点支持内蒙古经济建设和环境治理。 针对内蒙古工业发展畸重,能源工业又以煤炭开发为主的状况,中央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地方政府所采取的结构调整政策,特别是在一些产业互补、产业替代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领域,中央政府更应给予大力扶持。应对一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可再生能源开发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政策、减免税收政策。当前,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资金配套政策实际上限制了内蒙古争取中央建设资金的能力。因此,从“补偿”的角度出发,对有关资金配套的要求改为将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转移支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五)坚持多能并举、环境优先,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在积极有效地推进节能增效的基础上,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大力调整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减少煤炭等常规能源的消耗,鼓励和支持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逐步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中国能源消耗的70%以上来自煤炭,而采煤产生的甲烷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据首位。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1.4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其中尤以晋陕蒙含气区煤层气资源量最大,为17.25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1/2以上。其中,内蒙古境内2000米以上浅煤层气资源估计储量为7万亿立方米。如果在各个矿区对煤层气加以开发利用,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的煤炭资源大省,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如何提高煤炭的利用率成了煤炭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煤炭深加工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个体现,是煤炭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当代,每个企业都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其中又以人力资源的应用最为重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又以怎样激励人为核心。但是,黑龙江省有相当一部分煤炭深加工企业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这使得企业人员激励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对激励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从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同时,对影响人员激励的因素进行分析;此外,将激励和影响激励效果的因素进行分类,利用数学函数的方法对其建立相应的函数方程,借鉴经济学的无差异曲线、能力约束曲线、均衡组合等方法,在综合管理学的激励效果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激励组合模型,进一步分析模型不同变量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然后,给出了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方法。本研究旨在对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一些参考。最后,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业为综合应用案例进行探讨和说明。关键词:煤炭深加工;人员激励;激励组合模型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 绪论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1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41.4 本章小结 6第二章 激励理论概述 72.1 管理学激励理论 72.2 经济学激励理论 132.3 本章小结 14第三章 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问题 153.1 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的特点 153.2 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问题 163.3 本章小结 20第四章 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因素分析 214.1 外界因素分析 214.2 个人因素分析 244.3 本章小结 27第五章 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模型 285.1 激励函数 285.2 激励组合模型 315.3 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组合模型的策略分析 405.4 本章小结 41第六章 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方法 426.1 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 426.2 中层管理人员的激励 446.3 科技人员的激励 456.4 一般员工的激励 476.5 其他人员的激励 486.6 本章小结 49第七章 综合应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研究 507.1 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业概况 507.2 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现状 517.3 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组合分析 527.4 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方法 547.5 本章小结 59结论 60致谢 61参考文献 1 刘宝庵.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137-1602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8-1703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著.管理学原理[M].第7版.孙键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53-4674 A.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McGraw-Hill,1954.231-2925 F.Herzberg,B.Mausner,and B.Snyderman.The Motivation to Work,John Wiley,1959(6):45-476 姜宝钧.实用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7 B.F.Skinner.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New York:Free Press,1953:181-1968 卢 江.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2819 V.H.Vroom.Work and Motivation,John Wiley,1964(6):75-8310 L.S.Adams.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65.267-30011 E.A.Locke,E.Frederick,C.Lee,and P.Bobko.Effect of Self-Efficacy,Goals,and Task Strategies on Task Performanc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4:241-25112 杨秀君.目标设置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1):153-15513 M.Siegall.The Simplistic Five: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Teaching Motivation,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eaching Review,1987,12(4):141-14314龙君伟.校本人事开发与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7-12515 王祖成.世界上最有效的管理:激励[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8-2916 王福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28-26017 陆国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2-21618陈国富.委托—代理与机制设计:激励理论前沿专题[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0-3919 杜遵海.关于煤炭企业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思考[J].煤炭企业管理,2005(4):59-6020 王振生.解决煤炭行业人才短缺问题之我见[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2):104-10621 刘衍杰,李铁,杨立军.实施煤炭深加工战略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5(1):13-1422 江建华.浅谈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J].煤炭经济研究,2005(3):72-7323 刘 伟,刘金明.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策[J].江西煤炭科技,2005(1):68-6924 张海娟.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5(3):21-2425 王廷弼.问题与对策:关于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2):48-5026 夏泽育.谈煤炭行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24-2827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8-8828 黎诣远.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9-8429 李善民.西方经济学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67-7530 贺家铁,曾德明,姚艳红.公司高级管理层激励组合模型设计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5(12):52-5431 朱清香,胡望斌.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模型设计[J].东方论坛,2003(3):121-12532 李 垣,张完定.管理者激励组合的理论探讨(J).管理工程学报,2002(3):54-5633 张望军,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1,22(6):90-9634 解东辉.浅析煤炭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J].煤炭经济研究,2005(5):43 -4435 颜爱民,宋夏伟,袁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301-30636 王福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258-26537 王建香.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大众标准化,2005(1):10-1738 黄 雯.湖北建筑业高层次人才激励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5 39 汤 睿.济钢科技人员激励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240 朱先奇,刘庆玲.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49-5141 王 莉.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工业及第振兴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42 马桂兰.黑龙江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改制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343 胡 静.激励机制的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 :〔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200444 李 霞.论我国国企人力资本激励机制[D] :〔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管理学院,200445丁 琦.浅析煤炭企业人才队伍现状[J].山东煤炭科技,2005(1):7846 王振生.解决煤炭行业人才短缺问题之我见[J].煤炭高等教育,2004(2):35-3747 李伟昌.企业激励方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48黄玉春.人力资本定价及激励[D] :〔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

山东煤炭资源的仓储问题研究论文

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

山西省是中国的煤炭产业大省,分析山西省煤炭产业安全现状,着重探讨山西省煤炭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据此提出提高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以期使煤炭产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煤炭安全管理;安全生产;解决对策

引言

山西省煤炭储量很丰富,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煤炭的开采在不断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山西省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受山西省地质结构等影响,要更多的注意煤炭安全开采工作,在发展煤炭产业时,做好煤炭安全管理工作是保证煤炭产业正常发展的必要前提。尽管现在引入了一些新技术,但是开采煤矿本来就是一件充满危险的工作,矿底的情况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就更要重视煤矿开采的安全问题。煤炭产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本文针对当前山西省煤炭产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对加强煤炭产业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增强煤炭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一定作用。

一、山西省煤炭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山西省的很多煤矿都是在地下作业,加上地形的影响,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和顶板事故等频发,而且毫无节制的开采导致开采条件更加复杂化,也带来更多的安全问题。山西煤矿生产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a)煤矿周围自然环境差,地质结构复杂,这就容易造成灾害;b)矿井数量很多,但各自开采,导致矿井林立,生产能力分散且低下,对于煤炭资源的浪费严重;c)受山西省经济发展限制,机器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且安全设施并不合理;d)参与煤矿开采的工人都是一些没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综合素质差。山西省很多煤矿安全管理工作都是通过工作人员的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管理,这种方式很容易受到管理者的自我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利于煤炭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1-2]。

二、山西省煤炭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煤炭开采是一项高危作业,在煤炭产业的发展中,总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设备落后、地质条件影响等都不利于煤炭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容易引发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2.1煤炭安全管理技术落后

因为煤矿产业是一个很庞大的产业,但是在山西省的很多地方对煤矿安全管理工作还是停留在20世纪的生产总承包制,没有形成多元的企业结构,没有广泛地使用高新技术,依然保留着传统的、以生产经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方式,同时煤炭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形成逐层负责的机制,这就在整体上使山西省的煤矿安全管理技术水平落后。

2.2开采煤矿存在的安全隐患

山西省目前煤炭生产方面缺少专业的人员指导,因为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但是大多煤矿都是私人产业,由于经营者对于煤炭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很多工人都是外地来的打工者,他们在工作前都没有进行详细的员工培训,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事故发生。同时,因为煤矿工人的上班时间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工作时间,平均时间都在10h~14h,在长时间的黑暗中工作并且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极易发生意外事故[3]。

2.3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管

中国对煤炭工业安全监管的基本机构是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及以下的各省煤炭安全监察局,但是,各省内的煤炭安全管理监察体系就没有那么详细了。山西省内因为从事煤炭方面的工作者数量很多,并没有全面的煤炭安全管理监察体系,这就导致山西省内的煤炭安全管理监察工作不完善。同时,在山西省很多煤矿企业内部并没有达到国家对煤炭安全管理监察的标准,不能做到对于煤矿危险源的监控动态化、系统化,导致监察工作不能很好的落实。

2.4灾害的认识及防范措施不足

近年,国家加大了对煤炭产业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注重对煤矿生产和经营者的安全管理培训,煤矿工作人员及管理者的素质都有了很大提升。由于近年开采煤矿的数量增多,但对地质资料不了解,使得开采难度增大了很多。同时,过分重视生产而忽视安全工作,导致发生地表坍塌、人员伤亡、瓦斯爆炸事故,这些事故都证明了山西省目前煤炭安全管理工作并不健全[4]。

三、对策分析

3.1建立煤矿生产过程人员管理电子监控系统

煤矿作业是一个很危险的工作,难免会有意外事故的发生。在一些矿井中,会存在隐瞒不报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煤炭安全管理部门提高现有的技术管理手段,改变传统的监督、监察方法,加强对矿下工作人员的监测,同时重视工作人员的`考勤系统,确保能够及时了解矿下工作人员的安全情况。同时,可以安装RFID射频识别系统,加强对人、车、物等信息数据的采集,更好地监测矿井情况,引进新的技术尽可能做到对于矿下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

3.2引进新技术重视管理

不论何种行业,安全生产都是第一位,尤其在煤炭开采工作中,更要重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安全观念、最长工作时间、最低薪酬标准等。在矿下工作,要做到人与机器的有效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工作效率。要想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实施,就需要加强操作人员作业的可靠性及机器的稳定性。同时,也要做到安全的物流管理,及时传递生产工序中的安全物品,从而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更好地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3.3应用信息技术远程实时监测危险源

为了更好地达到对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管,就需要合理运用传感器,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及时收集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及时传送到煤炭安全管理中心,达到远程监控的目的。同时,也要设计好传感器的灵敏度,做到提前预警,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频率[5]。

3.4加快资源整合

山西省煤矿众多,这就吸引了很多投资商去开采煤矿,但是为了更好地保证煤矿开采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对众多小煤矿进行资源整合:清理越层开采的小煤窑,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的小煤矿,大力惩治非法开采者。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整治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山西省煤矿资源整合,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做到安全管理。为了实现更快的资源整合、提高煤炭安全管理水平,应该关停不合法的小煤矿,同时加强大煤矿的国有化控制,淘汰落后的生产企业,从根本上提高山西省的煤炭安全生产条件[6]。

四、结语

煤矿生产是一项复杂而有长久的工程,煤矿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煤矿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山西省作为中国的煤炭大省,在煤炭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尽可能提高山西省煤炭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晓煜,付建华,梁嘉琨,等.煤矿安全管理与监察工作指导[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苏曾庆.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12(4):182-183.

[3]汪元辉.安全系统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4]付飞.煤炭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及分析对策[J].能源与节能,2017(3):11-12.

[5]陈伟伟,梁钊.煤矿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3(3):112-113.

[6]姜兴国,孙磊,刘景波.煤矿企业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煤炭技术,2006,25(2):142-143.

摘要 :

煤矿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生命线,煤矿行业因其生产环节以及生产环境的特殊性,安全管理更显的尤为重要,唯有完善好煤矿安全技术管理机制,才能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长久持续健康发展,为煤矿安全生产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立足于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实际,表明了重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意义所在,分析总结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从而促进煤矿行业更好更快的安全发展。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

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煤矿安全生产涉及的范围相对广泛,社会的影响性相对较大,因此,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一旦做不到位,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一方面会损坏煤矿企业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小到煤矿企业,大到社会,都造成一定的威胁。煤矿安全是煤矿生产的前提和保障,更是促进煤矿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煤矿行业一般都作业于安全隐患较多、危险系数较高的环境中,因此,进行科学完善的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不仅是保护人身安全的需要,更是有效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效益的重要保障。

一、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煤矿工人的综合素质低下,威胁安全生产

当前,我国煤矿企业也正在进行各种改革,用人体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这样的变化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好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另一方面却给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带来威胁。煤矿企业的合同制临时性工人的增多,不仅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而且由于临时性的煤矿工人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打工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存在着较强的临时雇佣观念,缺乏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安全生产的知识和安全生产的意识都比较薄弱,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与此同时,煤矿管理人员大多来源于煤矿中吃苦耐劳的生产先进者,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科学性的认知,甚至存在着煤矿出煤免不了违章的错误思想。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的煤矿事故都源于违章操作,对安全生产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1.2过分重视生产产量,忽视安全生产规程

煤炭行业的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导致很多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过分重视煤炭生产的产量,忽视安全生产规程,没有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更没有正确的引导企业的煤矿工人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和生产流程。尤其是在生产过程中,煤矿生产和煤矿安全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多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并不能坚持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原则,而是将煤矿生产的产量看的更加重要,认为煤炭生产的产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产量是硬标准,质量是次标准,安全是软标准。尽管很多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了安全风险抵押制度,但是实施的力度还比较小,甚至只停留在表层。在生产作业规程学习的环节,甚至很多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只是象征性的读一读,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到生产人员的思想中。

1.3欠缺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力量薄弱

当前,很多煤矿企业为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以往存在的很多安全管理机构当作不必要的部门就行撤销或者合并。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大幅度的减少,这就更加使得安全生产的管理力量更加薄弱。与此同时,煤矿企业中现存的安全管理人员也存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不仅是安监人员,又是瓦检人员,致使安全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难以明晰,很难做到监管到位,对煤矿生产造成一定的生产隐患。另一方面,很多政府部门派驻的安全管理人员最终被依附于企业的合并科室里,在职责履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阻碍和束缚,很难最大限度的发挥职责与权力。

1.4安全生产投足力度不足

我国的煤炭企业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就是安全生产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这就使得大部分的煤炭企业都面临着煤矿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具体分析原因:①很多煤炭企业的负责人只是注重煤炭生产的产量,加班加点进行煤炭生产,致使煤炭生产的机器设备老化陈旧,机械安全生产事故频发。②当前煤矿市场并不十分景气,煤炭供大于求,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资金周转不开,使得安全生产的周转资金减少,煤炭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安全设备的维护与更新,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隐患的几率。与此同时,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和管理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甚至招聘人员都更侧重于廉价的劳动力,却忽视了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二、煤矿安全技术管理的解决对策

2.1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强制安全生产管理

我国针对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出台了多项明确的法律法规,比如《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规程》等等。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呈现表明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已经上升到了法律法规的强制层面。煤矿企业应该以此为起点,严格落实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借助法律的力量,强化企业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力度,依法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要在企业内部深入宣传法律法规的内容,树立煤矿生产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另一方面,企业的相关部门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不断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整顿。

2.2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我国的煤炭企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始逐步由单一生产到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不能要依靠生产产量,更要注重安全生产。因此,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更要不断的推进,加大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由过去的软指标慢慢变成硬性指标考核的一部分,将安全生产考核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去抓,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经济增长力度。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应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人人有责。将安全生产管理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里,营造一个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责任制氛围,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3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完善安全生产设施设备

煤矿职工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提高煤矿职工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隐患。企业应该不断对用工制度进行合理的配置,对煤矿工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和教育,加大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宣传,同时,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安全生产设施设备,在煤矿企业高产高效生产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的顺利持续进行。

三、结语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煤矿行业更是国家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领域,国家对煤矿行业更是提出了“安全生产是第一位”的政策方针。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完善更是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大力完善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石新,王文涛,肖石英.中国煤炭企业安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张志呈,李春晓.我国煤矿事故多发性和实现本质安全管理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3]刘文俊,周志强,李石新.煤矿企业员工行为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及安全文化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1).

[4]吴平德,陈建国.建立长效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实现安全生产[G]//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5]周小燕.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的培训、危险源辨识和绩效测量规范运行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摘要:

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首先,对安全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提出我国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不断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质量。

关键词:

煤矿;安全管理;培训;设备;作业人员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是世界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给人民和国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对人民的生活、国内的安定团结、我国的国际形象均造成了严重影响。而国内近年来关于煤矿安全管理的研究从未中断,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该论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更深刻的发现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进而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让煤矿安全事故消弭于无形。

一、安全管理的概念界定

何谓安全管理呢?樊亚静(2015)在《某基层储备仓库仓储安全管理研究》中指出:“安全管理是人类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按照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对生产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对于这种概念界定作者较为认同。为了对安全管理更好的进行理解,我们可以将安全管理的概念简化为:为防止出现安全事故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手段。

二、我国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主要是安全管理存在问题。那么,我国的煤矿安全管理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下面,作者简要论述如下:

2.1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存在不协调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始终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一直以来并未形成较为系统、稳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与机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与机制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的局面。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也存在体制与机制不协调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多个部门同时管理一个煤矿,但是这些部门均缺乏足够的权力。很多地方部门只是在一味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对于煤矿的安全管理却未做出足够努力。

(2)煤矿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存在交叉,且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也相对不够,造成了安全管理出现混乱。

2.2煤矿作业设备存在不安全因素

对于一个煤矿来说,安全生产应始终放在第一位。从近年来所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很多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均是因为相关作业设备存在不安全因素所造成的。例如,煤矿在引进新设备时,新设备的质量存在问题,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有一部分煤矿作业设备由于年久失修,也存在安全隐患。如果相关人员对这些设备未及时进行检查和修理,也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2.3煤矿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存在很多小煤矿,这些小煤矿在安全管理体制方面的建设较为欠缺。由于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因此,也很容易造成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即使是一些大型煤矿在安全管理体制方面也并不是那么完善。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现,虽然很多煤矿均建立了系统的安全管理体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却并未有效执行。一旦发生事故才会真正重视起来。这种情况目前也普遍存在。

2.4对煤矿作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有部分煤矿并未对煤矿作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下井之后很容易会做出某种不安全行为,威胁煤矿安全生产。这种情况在大型煤矿中存在的较少,对于一些小煤矿来说则体现的较为明显。为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质量,尽可能杜绝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煤矿必须要加强对作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提高煤矿安全管理质量的相关对策

存在问题必须要及时有效予以解决。为有效解决我国煤矿安全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

3.1协调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

为进一步做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协调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与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将煤矿管理权赋予特定部门,打破多个部门对同一煤矿进行管理的格局。除此之外,还应赋予该管理部门足够的权力,便于该部门对煤矿安全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

(2)建立监察部门,对煤矿安全管理进行定期抽查和长期监督,一旦发现煤矿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必须要对煤矿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追责。这样的做法对于促进煤矿安全管理质量的提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与机制的进一步协调。

3.2对煤矿作业设备进行管理

煤矿作业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基于此种情况,煤矿在引进新设备时,相关部门必须要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一旦发现引进设备出现问题必须要及时予以更换,并严格禁止这样的设备投入生产。除此之外,煤矿还应该安排专门人员对作业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一旦发现作业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必须要予以及时修理或更换,从而更好地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

3.3健全煤矿的安全管理体制

为了更好地保证安全生产,煤矿必须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安全管理体制建立之后,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一旦发现相关安全管理体制存在欠缺,必须要及时予以调整和完善。尤其是一些小煤矿,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帮助其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除此之外,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建立之后,相关部门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其进行检查,检查煤矿是否有严格遵循安全管理制度。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煤矿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制,进而用体制促进安全,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

3.4加强煤矿作业人员的培训

为有效杜绝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煤矿在工作人员上岗之前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上岗培训。培训考核通过之后方能正式上岗。除此之外,在日常的工作之余,还应该积极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具体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1)指派本煤矿内资深的老员工对大家进行专业培训,传授实践操作中的具体安全工作经验。

(2)从外部聘请专家对本煤矿的作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其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四、结束语

煤矿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实上,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我国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此不做一一赘述。希望文章的写作可以充分引起煤矿安全管理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有效进行煤矿安全管理,进而有效杜绝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它不仅关乎到煤矿的安全生产,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樊亚静.某基层储备仓库仓储安全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2]李俊.煤矿安全管理要素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2).

[3]汪永芝,吴健斌.浅析煤矿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煤炭工程,2011(5).

[4]林杨.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全与健康,2010(3).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也是可利用的资源,具有双重性。若将其作为废弃物堆放处理,不仅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因其含硫,在自燃、风化时还会严重污染环境。本人根据不同种类煤矸石组成特点,介绍了国内外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的多种方法,并重点分析了采用化学法制备絮凝剂、净水剂技术。同时指出了国内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方向。

按照全国第三次煤田预测划分,山东省全部含煤区域均属于华北赋煤区,根据区域性大断裂、大地构造单元分区及主采煤层的层位、煤质、聚煤规律等将全省划分为5个赋煤带,结合成煤时代共划分了26个煤田(图1-2;表1-1)。本研究区包括了阳谷-茌平煤田、黄河北煤田、章丘煤田、淄博煤田、昌邑煤田、五图煤田、坊子煤田所在区域及其以北的山东省境内区域。

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探获煤炭资源储量510.1×108t,其中,已完成勘查工作(勘探以上)的区块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361.9×108t,目前正在进行的勘查区块的资源量(333+334)约148.2×108t。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中,保有资源储量320.4×108t(包括基础储量约69.4×108t,经济可采储量仅46.3×108t左右),已利用资源储量242.5×108t,尚未利用资源储量118.4×108t。

山东省煤炭资源分布具有以下特点:①地理位置西部资源丰富,东部贫乏。以沂沭断裂带为界,以东地区仅占全省总量的2.5%;以西地区则占全省总量的97.5%。②地质时代晚古生代、新生代煤炭多,中生代煤炭少。山东省聚煤期共有四期,分别是:石炭-二叠纪、早-中侏罗世、古近-新近纪和第四纪,石炭-二叠纪煤炭资源储量占总资源储量的94.1%,早-中侏罗世占0.3%,古近纪占5.6%;新近纪煤层规模小,分布局限,仅见于昌乐、临朐一带,经济意义不大;第四纪泥炭分布在鲁东沿海一带,无开发价值。③煤炭种类较多,但以烟煤为主。全省煤炭种类有烟煤、褐煤、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及天然焦,其中烟煤占81.6%、无烟煤占7.2%、褐煤和长焰煤占6.9%、天然焦占4.3%。④埋藏深度深部多、浅部少。符合当前开采技术要求埋深小于1000m的预测资源量占总预测资源量的18.4%;埋深1000~1500m的占41.9%;埋深1500~2000m的占39.6%。

图1-2 山东省赋煤单元划分示意图

表1-1 山东省赋煤单元划分表

煤炭板块最新投资策略研究论文

煤炭股第3季度业绩很好,机会很大.假如国家收资源税,对煤炭股是利空.仅供参考.

煤炭开采作为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一直是支撑消费增长非常重要的行业。最近不少股民朋友都在公众号问我,中煤能源 601898怎么样呀?值不值得上车?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讲讲,中煤能源这支煤炭开采板块的热门股。(一)煤炭开采行业分析一、从基本面看煤炭开采的投资逻辑首先,大家要明白煤炭开采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解释一下煤炭开采行业具体意思就是开采煤炭资源的行业,产品包括动力煤、焦煤和无烟煤等,主要应用于电力、冶金和化工等行业,作为我国基础能源行业的一个类型,也是国家经济的重点支柱行业。下面给大家从需求侧和供给侧来分析下煤炭开采板块的投资逻辑:★从需求侧来看:1、居民用电:火电耗煤的需求在渐渐的升高,动力煤、以及焦煤等煤种的供应量不能满足需求量了。工业用电方面要求有非常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2、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属于重要的保障。能源主流:现在煤炭还是社会最首要能源,占比国内发电的60%的比例。 3、全部煤炭开采行业均受到环保力度强化、进口补位不足的多个因素影响。★从供给侧来看:煤炭的供应量总体上还是呈现紧张的局面,另外也随着宏观经济整体开始复苏,会导致煤炭的消费量和需求量整体上升。又因为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煤炭的供给比较紧张。综合各方面因素,由于下游的煤炭需求旺盛,煤炭开采行业供给情况紧张,未来煤炭开采行业景气度将达到更高水平。未来煤炭开采行业景气度将持续走高。二、从近期盘面技术面、资金面看煤炭开采后市走势盘面基本情况煤炭开采行业截止2022-11-25收盘,煤炭开采指数1875.59, 涨跌幅1.56%。大盘VS行业日期 大盘 行业11月17日 -0.15% -2.85%11月18日 -0.58% -1.19%11月21日 -0.39% -0.01%11月22日 0.13% 0.25%11月23日 0.26% 0.73%11月24日 -0.25% 0.83%11月25日 0.4% 1.98%近7日以来该行业走势明显向下,跑输大盘。如果你想了解有关煤炭开采后期走势如何?又或者想知道后市应该关注哪些方向?直接点击下方链接,获取研究员对行(二)中煤能源个股分析一、中煤能源公司基本情况你关注的这支中煤能源601898,总市值1252.94亿元。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集煤炭生产和贸易、煤化工、煤矿装备制造、坑口发电、金融及相关服务。主要产品为动力煤、炼焦煤、聚烯烃、尿素、甲醇等。中煤能源是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于2006年8月22日独家发起设立的股份制公司,并于2008年2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公司立身于煤炭主业,它拥有十分丰富的煤炭资源、多样化的煤炭产品以及现代化煤炭开采、洗选、混配生产技术工艺和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综合实力在煤炭行业名列前茅。如果你想要知道煤炭开采加工-煤炭开采行业下还有哪些股票值得关注?点击下方链接,直接领取牛股名单:二、中煤能源产品分析——煤炭业务优势明显从营业收入上来看,公司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煤炭生产和贸易、煤化工、煤矿装备制造、坑口发电、金融及相关服务等业务。在煤炭业务方面,中煤能源的煤炭主业规模优势突出,煤炭开采、洗选和混配技术行业领先,煤矿生产成本比全国大多数煤炭企业低。公司拥有很多煤炭资源,主体开发的山西平朔矿区、内蒙鄂尔多斯呼吉尔特矿区是中国重要的动力煤生产基地,山西乡宁矿区的炼焦煤资源是国内低硫、特低磷的优质炼焦煤资源,2018年收购国投晋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后新增无烟煤资源3.2亿吨。同时,中煤能源煤炭重点建设项目收获积极进展,母杜柴登煤矿、纳林河二号煤矿投产运营,小回沟煤矿已经形成了联合试运转的条件,大海则煤矿、里必煤矿等项目稳步推进,或许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三、中煤能源运营分析——持续平稳经营,煤炭产销双增根据我们调研得到的情况,在生产方面,中煤能源集中精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勠力强化精细化管理,渐渐地加强现场作业管理水平,为了让生产装置可以实现安全稳定的运行方式。对对标管理进行深化,狠抓生产、技术、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节支降耗、提质增效,协同煤化工的运营创新高。2021上半年,公司主要煤化工产品产量约等于230.6万吨,同比达到了20.2%的增长。在销售方面,中煤能源在煤化工产品的销售方面,统一实行集中管理。公司克服了价格方面出现大幅波动,物流运输不畅等一些不利因素,对营销策略进行灵活调整,对客户结构做不断优化,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要提升售后服务。积极争取第三方物流运价优惠政策,比较正确地布局前沿仓库,逐步实现煤化工产品全产全销。2021上半年,一共完成了255.4万吨的煤化工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达到了17.9%。煤炭产量销量齐升,业绩驱动力相当强。四、中煤能源财务分析——2021年度业绩预告产销双增,业绩有望增厚中煤能源1月15日发布 2021 年度业绩预告。公司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公司预计2021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7.7亿至143.8亿元,同比增长99.4%至143.6%。根据公告测算,四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86亿元~25.24亿元,2021年公司煤炭产销双增。煤化工业务经营井井有条,具有规模以及一体化协同的优势之处,景气度比较高。2021年,中国经济呈现稳中加固、稳步向好的发展前进,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随着煤化工产品的需求上升,让产品价格逐渐上涨,行业盈利恢复明显。展望未来,煤化工盈利受与油价关联密切的产品价格和原料煤炭价格综合影响,受双碳目标影响,煤化工项目新建或受严格控制,导致产品价格弹性或大于原料,价差中枢或有所提升。公司煤炭主业有望价稳量增,煤化工业务高景气有望持续,公司盈利成长性值得期待。

大型煤炭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

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制定出高效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从而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环境和机制。当前,在煤炭行业去产能的背景下,对于多元化经营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一方面由于一些落后产能子公司的关闭退出产生了大量的富裕人员,此类人员由于常年在同一单位工作,业务技能相对单一,多数年龄偏大,面向市场再就业困难较多;另一方面集团内部的一些新新企业或处于业务上升期的子公司又出现因缺员而影响生产经营的状况。

由于大型集团化企业的子公司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如果集团内部一些关闭企业裁员而一些企业又另行招用人员,既造成了集团内部人力资源的浪费也额外增加了企业的招工成本,另外批量裁员还会造成一定的法律和信访稳定风险。因此,建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发掘内部潜力,促进人员在企业内部合理流动,是解决结构性超缺员矛盾、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一、当前形势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

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配置机制,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长期以来受行业、体制等多重因素的约束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国家整体煤炭去产能影响下,一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遇到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不够灵活,员工在集团成员企业之间流动不畅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一个突出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员工的内部流动来合理安排资源,达到小企业所不能及的人力资源配置效果。但许多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却缺乏员工在成员企业之间内部流动的机制和氛围,一些员工在其子公司内部一离职就直接脱离了集团,而一些急需用人的子公司又另行面向社会招用新职工。这种人才的“一次性消费”的做法,忽视了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吸收、流动与优化重组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在用人方面重使用、轻培养,存在“即用即招”的短期行为目前许多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采取“现用现雇”的用人模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期性投资很少,对人才“重”使用而“轻”开发的现象比较普遍。根据调查发现,在教育培训方面,30%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只是象征性的拨一点教育费、培训费,人年均不到10元;20%左右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教育培训费人年均在10—30元之间;仅有5%以下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逐年增加人力资源的投资。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办法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企业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继而长久保留人才的重要前提。遗憾的是,激励机制却是当前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内部管理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员工而言,除了薪酬和福利待遇之外,他们同样看中工作满意度、归属感、职业发展前景、成长空间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当他们觉得当前所在岗位无法达到这些要求时,就会寻求改变,向外跳槽。

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意义。

如何盘活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存量,促进人员合理、有序流动,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是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建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不仅可以在解决结构性超员矛盾,同时还能够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产生有效的激励,达到企业人力资源高效利用和增值的目的。

(一)建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有利于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通过在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内部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各种“跑道”和动力源,使员工处于一种持续的激活状态,调动了员工主动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让员工从人才观上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把自己的前途和企业的前途连接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活力甚至奇迹。员工在集团内部流动,还可以保证下属各子公司之间的开放性,弱化进出壁垒,增强团队精神,提高凝聚力,避免人才流失。

(二)建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有利于改革人才的评价标准,建立市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引入竞争机制,实施赛场选材,对铲除积淀层,破除论资排辈的旧观念,确立不重年龄重水平、不重资历重实绩的新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挖掘各个层面的潜在人才,将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从市场当中上选拔出来。同时,有利于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实现人力资源的多重开发,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去掌握多种技能来适应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建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层次,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管理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使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人才的吸纳、维系、激励和持续不断的开发与培训,合理储备人才资源总量,提高人力资源层次,优化人力资源布局,实现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同时,还可以有效配置和管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促进内部员工的'合理、科学、规范地流动,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人才信息资源共享,缓解人才信息分布的不均衡局面,最终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开展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对于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来讲,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进行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试点,探索可推广的运行模式。

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建设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过程中,可以首先选取若干下属子公司作为试点单位,通过积极尝试多种途径,优化内部人员配置,引导员工正向流动,探索可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广的市场运行模式,这方面具体做法有:通过考核、培训、转岗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促进不同专业间合理流动,缓解集团“总量缺员,各专业超缺不一”的矛盾;通过挂职锻炼、岗位竞聘的方式促进集团和下属各子公司间人员合理流动;针对人员结构不平衡情况,以薪酬奖励为导向,引导通用岗位人员通过专有工种技能鉴定,有序向生产岗位流动,同时鼓励机关部室管理人员充实生产一线等。

(二)加强制度保障,优化用工方式,实现各类用工的集约管理和高效利用。

制度保障是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开展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根本保证,这方面具体做法有:

一是要制定岗位竞聘、挂职(挂岗)锻炼、劳务协作、临时借用、人才帮扶等配套管理办法,统一规范人力资源配置方式;

二是要建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考核机制,全面监督管控各单位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及运营管理状况;

三是需制订待岗、转岗人员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员工实行待岗管理和培训上岗的原则,配套制订考核激励办法;

四是尝试推行缺员岗位“一岗多能津贴”、“兼岗津贴”等薪酬激励试点,探索建立差异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引导人员从超员岗位向缺员岗位流动。

(三)重视员工需求,健全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深化员工绩效管理。

充分发挥薪酬激励导向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应高度重视员工需求,注重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可以通过系统的评价体系来评估员工的发展潜质和发展方向,在充分结合员工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将最合适的人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将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此外,应完善人才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优化集团人才梯次结构,通过设立首席专家、首席技师等措施,拓宽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鼓励员工爱岗敬业,促进员工岗位成才。同时,要不断健全绩效与薪酬的联动机制,理顺内部收入分配关系,使薪酬分配向高端人才、关键岗位、一线员工倾斜,充分发挥薪酬制度的导向作用,引导员工向缺员岗位、生产一线流动。

(四)创新运行员工培训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作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的活动主体,员工队伍的素质能力是决定市场能否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为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应以全员性岗位动态培训为切入点,不断创新运行员工培训长效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加强岗位适应性培训,进一步推动在岗培训,在培养人才队伍“领头羊”、提升一线“三无人员”能力素质的同时,带动了集团整体人力资源素质水平的攀升。同时,实施一体化的生产技能晋阶培训体系,以“统一协作、滚动晋阶、试点先行、配套完善”的工作目标,建设和应用“网络大学”,提高生产技能人员的素质,为员工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雷静。浅论建设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J]。江西电力,2013,(6):23—24。

[2]卫平。建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思考[J]。中国有色金属,2016,(7):62—63。

[3]朱士会。浅谈如何建立大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J]。商场现代化,2013,(25):146。

摘要: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的煤炭资源大省,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如何提高煤炭的利用率成了煤炭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煤炭深加工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个体现,是煤炭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当代,每个企业都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其中又以人力资源的应用最为重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又以怎样激励人为核心。但是,黑龙江省有相当一部分煤炭深加工企业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这使得企业人员激励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对激励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从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同时,对影响人员激励的因素进行分析;此外,将激励和影响激励效果的因素进行分类,利用数学函数的方法对其建立相应的函数方程,借鉴经济学的无差异曲线、能力约束曲线、均衡组合等方法,在综合管理学的激励效果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激励组合模型,进一步分析模型不同变量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然后,给出了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方法。本研究旨在对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一些参考。最后,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业为综合应用案例进行探讨和说明。关键词:煤炭深加工;人员激励;激励组合模型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 绪论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1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41.4 本章小结 6第二章 激励理论概述 72.1 管理学激励理论 72.2 经济学激励理论 132.3 本章小结 14第三章 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问题 153.1 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的特点 153.2 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问题 163.3 本章小结 20第四章 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因素分析 214.1 外界因素分析 214.2 个人因素分析 244.3 本章小结 27第五章 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模型 285.1 激励函数 285.2 激励组合模型 315.3 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组合模型的策略分析 405.4 本章小结 41第六章 黑龙江省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方法 426.1 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 426.2 中层管理人员的激励 446.3 科技人员的激励 456.4 一般员工的激励 476.5 其他人员的激励 486.6 本章小结 49第七章 综合应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研究 507.1 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业概况 507.2 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现状 517.3 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组合分析 527.4 七台河市煤炭深加工企业人员激励方法 547.5 本章小结 59结论 60致谢 61参考文献 1 刘宝庵.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137-1602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8-1703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著.管理学原理[M].第7版.孙键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53-4674 A.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McGraw-Hill,1954.231-2925 F.Herzberg,B.Mausner,and B.Snyderman.The Motivation to Work,John Wiley,1959(6):45-476 姜宝钧.实用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7 B.F.Skinner.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New York:Free Press,1953:181-1968 卢 江.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2819 V.H.Vroom.Work and Motivation,John Wiley,1964(6):75-8310 L.S.Adams.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65.267-30011 E.A.Locke,E.Frederick,C.Lee,and P.Bobko.Effect of Self-Efficacy,Goals,and Task Strategies on Task Performanc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4:241-25112 杨秀君.目标设置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1):153-15513 M.Siegall.The Simplistic Five: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Teaching Motivation,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eaching Review,1987,12(4):141-14314龙君伟.校本人事开发与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7-12515 王祖成.世界上最有效的管理:激励[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8-2916 王福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28-26017 陆国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2-21618陈国富.委托—代理与机制设计:激励理论前沿专题[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0-3919 杜遵海.关于煤炭企业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思考[J].煤炭企业管理,2005(4):59-6020 王振生.解决煤炭行业人才短缺问题之我见[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2):104-10621 刘衍杰,李铁,杨立军.实施煤炭深加工战略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5(1):13-1422 江建华.浅谈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J].煤炭经济研究,2005(3):72-7323 刘 伟,刘金明.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策[J].江西煤炭科技,2005(1):68-6924 张海娟.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5(3):21-2425 王廷弼.问题与对策:关于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2):48-5026 夏泽育.谈煤炭行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24-2827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8-8828 黎诣远.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9-8429 李善民.西方经济学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67-7530 贺家铁,曾德明,姚艳红.公司高级管理层激励组合模型设计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5(12):52-5431 朱清香,胡望斌.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模型设计[J].东方论坛,2003(3):121-12532 李 垣,张完定.管理者激励组合的理论探讨(J).管理工程学报,2002(3):54-5633 张望军,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1,22(6):90-9634 解东辉.浅析煤炭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J].煤炭经济研究,2005(5):43 -4435 颜爱民,宋夏伟,袁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301-30636 王福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258-26537 王建香.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大众标准化,2005(1):10-1738 黄 雯.湖北建筑业高层次人才激励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5 39 汤 睿.济钢科技人员激励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240 朱先奇,刘庆玲.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49-5141 王 莉.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工业及第振兴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42 马桂兰.黑龙江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改制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343 胡 静.激励机制的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 :〔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200444 李 霞.论我国国企人力资本激励机制[D] :〔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管理学院,200445丁 琦.浅析煤炭企业人才队伍现状[J].山东煤炭科技,2005(1):7846 王振生.解决煤炭行业人才短缺问题之我见[J].煤炭高等教育,2004(2):35-3747 李伟昌.企业激励方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48黄玉春.人力资本定价及激励[D] :〔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

能源煤炭法规论文范文

能源开发利用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能源与环境科技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能源与环境科技论文范文篇一 能源问题\环境污染与“节能减排” 摘要:本文就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现状做了阐述,并就如何尽快的转变生产方式、生活和消费方式,如何让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作了总结。 Abstract: This paper energy crisi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on how the changes as soon as possible modes of production, living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how to make energy conservation a conscious action of society as a whole are summarized. 关键词:能源危机 环境污染 节能减排 Key words: energy crisi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一、能源概述及能源问题 能源 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在高炉中熔化铁矿石需要热能,开动机器需要机械能,使用电器需要电能等等,总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能源息息相关。 世界能源问题 从长远和全球的观点来看,所谓“能源问题”,就是化石能源短缺或接近枯竭的问题,确切地说就是“石油问题”。 什么是“石油问题”? 若突然截断石油来源,很多国家的经济将处于瘫痪状态。没有人比日本人更能理解什么是“石油问题”和石油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其99%的石油消费都依赖进口,而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甚至日用品都与石油密切相关。 能源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中国能源问题,已经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改革没有出路,很难委曲求全的时候了。”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能源尚可自给自足,因为我国有自己的煤,自己的油田,丰富的水能资源以及生物能源(主要是沼气)。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油价上涨也并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总体平稳增长。然而, 若无远虑,必有后患。 目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70%, 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至3倍,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石油进口量仅次于美国。根据国研中心的研究报告,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的下限为4.5亿吨,上限为6.1亿吨,而预计届时国内的产量只有1.8亿到2亿吨,这就意味着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至少将达到55%以上,与目前美国58%的对外依存度大体相当。显然中国的能源和部分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已经严重约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例如,工业“三废”不加处理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放射性泄露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等。 中国环境污染问题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5个。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据我国专家偏保守的估计,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归因百分比为30%以上。 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有待解决。全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声级基本在70――76分贝之间;据40多个城市监测,92.8%的城市交通噪声平均声级超过70分贝的极限值;多数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状况也呈逐渐恶化趋势,全国2/3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堆存量以平均每年2000万吨的速度增长。1992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到6.2亿吨,堆存量达到59.2亿吨,占地5.5万公顷。城市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1992年达到8262万吨,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固体废物中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扬尘污染大气,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堆存物污染农田,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并成为重大的环境隐患。 三、中国应对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的措施――节能减排 与国际经济接轨,中国面临巨大压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令人担忧――发展中消耗了太多的能源和原材料。 比如,中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或许更令人尴尬的结果是,比印度还多3倍。这种增长基本上是靠外延扩大再生产,靠拼资源、拼能源取得的。这种以高物耗、高能耗、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如不彻底改变,既难以持久,也无法同他国竞争。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我们必须要有措施和对策。 第一、开源。我们的煤炭储量很丰富,但要提高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中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日本的10.3%),这些资源更不能再廉价出卖,因为它是非可再生资源,储量也是有限的;大力发展水电和生物能等可再生的能源,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但绝大部分还未开发利用,生物能的利用率还很低,中国农村的麦杆等农业副产品基本上是放火烧掉了,这样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它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将可能是摆脱能源危机的最终出路。 第二、节能减排,实施清洁生产和提倡文明消费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不能盲目地跟随西方工业化国家利用化石能源发展工业,不能盲目地加速地增加私家汽车……,否则,中国必将提前遭受能源危机的冲击!只有实施清洁生产和大力提倡文明消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变革,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公众是否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如果13亿中国人每人少用一双一次性木筷,一张白纸,一张贺年卡,全国加起来将是多么巨大的数字,相当于保护多大的一片森林!如果全国照明灯具全部改换成节能灯,那么全国一年可节电约600亿度,而要生产这么多电,则需要300亿公斤煤炭。推进节能减排,仅有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广大企业的落实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全体城乡居民的支持和参与! 让我们每一个公民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着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共同创造更加节约、更加洁净、更加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 能源与环境科技论文范文篇二 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研究 [摘要]能源开发利用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我国能源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的现状与缺陷,我国能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和战略问题。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的现状,指出其缺陷,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能源 环境问题 法律规制 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 X50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11-2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会有更高的要求,能源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使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更加沉重的压力。由能源开发利用导致的能源环境问题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之一。法律作为现代社会权威、有效的社会调整方式,在此问题的解决上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1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与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钻井废水、洗井废水、采出水回注的污水排放;气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层水,含有硫、卤素以及锂、钾、溴、铯等元素,其主要危害是使土壤盐渍化;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硫化氢排放;炼油废水、废气(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烃类、一氧化碳和颗粒物)、废渣(催化剂、吸附剂反应后产物)排放;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等。 (2)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生物栖息环境造成影响,此外还产生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燃烧同时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3)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和水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 (4)核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核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阶段:核燃料生产和辐射后燃料的处理。由于人类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各种来源的天然放射性辐射之中,通常燃料生产过程的放射性污染较轻,一般不构成严重危害。 (5)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的不利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整体上较传统化石能源来说,更加清洁安全,但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仍然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2我国能源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的现状与缺陷 为了有效地控制能源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能源活动的管理。 2.1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的一般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环境立法。通过相关环境立法,我国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能源环境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电力立法。电力是由一次能源转化来的优质二次能源,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能源。电力行业是环境污染的重要产生源泉,作为规范电力建设、生产、供应和使用活动的电力立法,其中也必然涉及环境保护的规定。 (2)法律规制的缺陷。一些实践中与能源行业密切相关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如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还有待进一步法制化,为其施行提供更多的法律支撑。我国在能源立法的问题能源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上还做的远远不够,其根源在于我国能源立法的极度弱化。仅仅依靠环境立法中的一些普适性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2.2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石油天然气法,也没有系统规范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相关规定散见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 (2)法律规制的缺陷。其缺陷主要包括:立法不健全,空白较多;现行规定过时,亟待修改;多头管理,执法不力。 2.3煤炭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我国《煤炭法》第十一条确立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目前煤炭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有关立法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中。 (2)法律规制的缺陷。以上法律规定对减少煤炭勘探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燃煤污染尤其是二氧化硫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系上与具体制度上还存在着很多缺陷。 2.4水电开发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水电开发对保证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污染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对立与协调成为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水电是利用水能进行发电,因而属于可再生能源。 (2)法律规制的缺陷。我国针对水电开发环境保护的立法还处于严重缺位的状态。就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而言,现行的立法技术性规范居多,缺乏明确的监管、程序、责任追究等规定,导致该制度的执行在实践中遇到很大的困难。 2.5核能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核能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主要是放射性物质环境污染的防治问题。 (2)法律规制的缺陷。期主要问题是:立法空白;现行立法文件的问题。 2.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可再生能源相对传统化石能源来说属于清洁能源,但是其开发利用仍可能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2)法律规制的缺陷。加强开发利用的管制仍然很有必要。根据前面对法律规制的现状分析,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主要问题就是立法空白较多,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都缺乏必要的专门规定,有可能导致开发的混乱和无序,污染和破坏环境。 3我国能源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的完善 3.1完善相关环境及能源立法,加强能源环境问题的一般法律规制 (1)完善有关环境立法。我国有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法规体系建设上,应制定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国家环境政策法》,并通过制定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及完善现有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构建比较完善的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的法律框架。 (2)完善有关能源立法。能源是环境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而环境则是能源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只有实现能源法与环境法更紧密的结合,才能有效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因此,未来我国应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强完善相关立法。 3.2完善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加强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相应地我们也应更加关注其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完善立法,提高执法水平。 3.3完善煤炭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主体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急速增长,煤炭高强度开发,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大幅增加,已经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 3.4完善水电开发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从世界范围看,促进水电发展都是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一部分。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水电建设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支撑作用。在水电开发中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电建设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电工程建设体系,是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 3.5完善核能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积极推进核能开发利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而“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一直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3.6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为了避免无序发展,破坏环境,立法应当具有一定超前性,未雨绸缪,对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问题予以一定规制。未来我国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予以完善: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推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环境友好技术的发展;适当的时候由国务院出台或者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海洋局、环保部等联合出台《可再生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办法)》,就该问题作系统规定;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标准、导则,完善环评制度;地热能开发利用及潮汐电站建设运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大,未来应重点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适时出台相关的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利用政策引导、资金、技术支持等手段推动农村新能源的发展,减少高污染、低效率的秸秆、薪柴等的直接燃烧利用。看了"能源与环境科技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科技论文范文 2. 环境治理优秀论文范文 3. 有关保护环境论文范文 4. 关于节能环保科技论文 5. 建筑节能新技术论文范文

[摘要]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资源型地区是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需要尽快和深入地发展循环经济。本文从意义、条件、出现问题和对策等方面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煤炭资源型城市; 探索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对物质不断进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主导产业链条前后拉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研究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资源型地区是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 一、理论思考:加快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在当前具有特殊意义 从维护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当前,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症结和隐患。解决瓶颈制约、确保能源安全已成为党和政府极为关注和投入巨大精力破解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次性能源主体的煤炭,怎样对其实现科学利用、合理利用、高效利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恰恰是科学、合理、高效利用煤炭的一把“金钥匙”,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意义深远。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中央做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的一个重大决策,其工作的重点是抓好能源、资源的节约。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问题,工艺粗放、加工层次浅,一些原本可以再深加工利用的煤产品废弃严重,主要耗能设备设计效率平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80%左右,系统运行效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25%左右,单位建筑工程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1.5倍,远远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建国初,受“有水快流”思想的影响,煤炭资源型城市先生产建设、后污染治理带来的后遗症较为严重。目前全国每年洗煤排出洗矸4500万吨,洗煤废水40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等,大都没有综合利用。粗放、不能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造成大量废弃物,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日益严重,这既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政治的安定、人心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需靠循环经济来充分挖掘资源的利用潜能。 从煤炭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所有煤炭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煤竭城衰的潜在威胁。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煤炭资源型城市必须高度重视两个问题:一是不失时机地发展非煤替代产业,解决经济发展单纯依赖煤炭的问题;二是延伸产业链条,使单位产量煤炭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变扩大开采的外延式扩张为多方挖潜的内涵式扩张。从现实条件和各地的实践经验看,第一点是长远战略,但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见效;第二点则潜力巨大,有条件较快见效。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以此为重要内涵的,抓好它是煤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之举。 二、基础审视: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正当其时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配套的内外部条件的支撑和保障。通过对背景条件、政策导向、物质基础、技术能力的综合审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1.国内外示范和样板渐获成功。国际上,美国杜邦公司在化工生产中提出的“3R制造法”,开启了企业循环生产的先河;世界著名的循环工业生态园区丹麦的卡伦堡工业科技园区,通过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使循环经济获得了成功。在国内,从2001年开始,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广东南海高科技生态工业园区,以煤铝电联产为核心的包头生态产业园区等相继规划建设,2002年3月贵阳市开始了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建设,部分试点已取得阶段成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的经验。 2.政策扶持、理论指导和社会共识渐趋有利。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在研究制定《国务院资源利用条例》,这些法律法规都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依据。近期中央多次重要会议的领导讲话及下发的文件都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说是把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探索更加深入,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前所未有地关注,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 07-03-09 11:42:00 ] 作者:未知 编辑:studa203.充足的物质基础创造了发展空间。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已不再单单停留在原煤开采销售层面,随着产业链条不断拉伸,洗选、焦化等日渐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柱。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下游产品应运而生,如原煤洗选过程中产生了矸石和煤泥,焦炭生产形成了副产品煤气和焦油等等,再生利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4.煤炭综合开发能力显著增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型高效选煤、煤炭直接和间接液化、地下煤层气开发以及高流煤地面汽化等洁净煤技术和煤炭深加工技术有了新突破,煤矸石、粉煤灰、煤气、煤焦油等综合利用技术日趋成熟,全国已建成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电厂120多座,煤矸石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近百条。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生产水泥、生物肥料、复合肥料的技术,也都有了新提高。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任何新经济模式的推行,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循环经济也不例外。更主要的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也存在一些自身条件的制约,压力更大,对外部条件的支持保障相应地有更多要求。 症结之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尽管中央和省反复强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但一些煤炭资源城市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形势理解不深刻,缺乏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对煤炭循环经济还存在概念上的不理解,对其内涵、作用知之甚少等等问题。对策建议:形成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强大宣传攻势,分层次广泛开展研讨活动,在煤炭资源型城市还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专项培训。 症结之二:科学研究不到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理论和科研上的支持。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很深层次,不利于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这方面仅靠一个或几个煤炭资源型城市去攻关、去探索,恐怕效果不会好。对策建议:尽快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对煤炭循环经济进行统一规划。同时,应该把一些发展基本成熟、条件基本具备、具有代表性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纳入典型培养范围,重点扶持,以点带面,推动循环经济“遍地开花”。 症结之三:产业支持不到位。煤炭循环经济本身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项目早开工一天,就会减少一天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目前国家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项目的发展,在政策上还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先扶持。对策建议:国家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应在项目审批、规划用地、基本建设、铁路运力和上网电力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也可以研究形成专项的政策规定,以促进该产业健康发展。 症结之四:投入保证不到位。循环经济项目往往需要较大的投入,为给国家提供较多的煤炭,煤炭资源型城市往往是“先开发后建设、先生产后生活”,有限的资金都用在了煤炭的建设和开采上,导致自身的投入能力很弱。对策建议:国家应从循环经济项目的公益性着眼,放宽税费优惠范围,将其列入国债投资的重点,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最大限度地给予资金支持。

如果是2000字我看也不是专业性质的那就还是说点浅显的好。这是3000多字的,我觉得你把一些看着不必要的东西删删就可以了煤炭安全管理2002年以来,我国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急速增长,煤炭市场供应严重短缺。面对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受利益驱动,小煤矿遍地开花,大煤矿超能力生产,“大矿大干,小矿蛮干”,直接导致“大矿大难,小矿多难”。据国家安监局煤矿事故统计显示,我国煤矿产量约占全世界的35%,但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却占了全球的近80%,频发的矿难已成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老大难”问题,拷问着我国煤矿安全体制的有效性。矿难频发的原因根据调研分析,除我国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因素外,引发矿难频发的主要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煤矿平均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安全保障不足。全国有23300多座小煤矿,平均年产量不到3万吨,其总产量虽然仅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但死亡人数却占了三分之二。在2005年全国21.1亿吨煤炭产量中,约有7亿吨安全生产保障条件不足,乡镇煤矿原煤产量仅占全国煤矿的38%,而事故死亡人数和特大事故起数所占比例均超过了70%。煤炭行业人才严重短缺和断档。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对山西煤炭行业从业人员队伍的调查表明,煤炭生产第一线技术员数量不足安全生产最低要求的半数,其中采掘区技术人员更为短缺,高级技工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不到3%;地方煤炭企业一线采掘区工人80%为更换频繁的农民工,乡镇矿工人中95%为临时工。煤矿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安全欠账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研究中心2004年12月发布的《全国国有煤矿安全保障能力调研报告》指出:2004年全国原煤产量为19.5亿吨,但具有安全保障的生产能力仅为12亿吨,4亿吨需要对安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1.5亿吨是安全状况不达标的,另外2亿吨是不具备基本安全条件的小煤矿和已报废或破产的矿井生产的。目前,中国国有煤矿的安全投入欠账达500多亿元,生产设备超期服役的约占三分之一。投入不足已成为当前煤炭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官煤勾结,亦官亦商。在许多矿难中都能够看到官煤勾结的影子。众多官员参股煤矿,还有许多煤矿老板亦官亦商,甚至是安监官员。去年8月,国务院下达撤资令,要求公职人员限期主动从煤矿撤资。据监察部统计,截止2005年12月23日,有4878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登记在煤矿投资入股,登记入股资金7.37亿元,已经撤资5.62亿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一些地方撤资进程缓慢。局部利益至上,经济指标主导一切。地方政府盲目发展经济的巨大冲动,导致干部错误的政绩观,需要当地小煤矿提供资金支持和代表成绩的经济数字,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官商利益链条。一些地方,中央政策、国家法律不能严格执行,被所谓的地方发展和局部利益所取代,甚至成了谁也不好公开反对的潜规则。这种表面看起来不涉及金钱交易的官商利益链条也是造成许多煤矿非法开采、屡发事故的重要原因。体制缺陷导致的短期行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许多煤矿不景气,大部分集体煤矿由于无力投入而被租赁、承包或转包,承包以后的矿主只关心承包期的利益,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因此累积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非法违规开采现象严重。2005年7-8月,全国煤矿60%的重特大事故发生在已责令关闭或停产整顿但仍然违法生产的煤矿。由于停产整顿、关闭工作不落实,特别是为数众多的一些小煤矿,一些矿主,无视法律,漠视生命,管理混乱,从事违法违规生产的煤矿已经成为滋生事故、吞噬矿工生命的陷阱,对全国煤矿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行业管理弱化,工作不落实,监管缺位和渎职失职。一些地方政府忽视煤矿的安全生产,地方安监部门和煤监机构在煤矿整顿关闭问题上缺乏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作风,等待观望甚至渎职失职,有令不行,有案不查,有法不依,为煤矿的违法经营提供了可乘之机。恶性循环,雪上加霜。由于煤炭是我国的主要一次能源,以燃煤为主的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煤、电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电缺找煤,煤缺找矿,于是大矿增产,小矿开花,诸上原因,矿难频发;于是大矿整顿、小矿关闭、遣散矿工、产量下降;于是电力告缺、要求增煤、运输告紧、悲情再现。几点建议改变发展观与现有经济增长模式,从根本上遏止矿难。矿难问题,说到底是发展观问题。矿难频发是我国高能耗、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的市场反映。下决心遏止矿难,必须要改变发展观,彻底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首先,要坚定地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煤炭资源应实行高度谨慎的保护性限量开发,确保能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到煤炭生产企业,要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生产规模,提高回采率,大力提倡环境友好的“绿色开采”,坚决杜绝超能力、超负荷、超定员的掠夺性开采。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力度,遏制高能耗、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过度需求,将煤炭需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正确的政绩观。要从政府的绩效评价、干部任用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引入安全生产、资源利用率等考核指标,让科学发展观扎根于各级政府对经济社会事物的管理之中,大力倡导和扶持以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培养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是保证安全生产、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淘汰小煤矿,扶持发展一批现代化大煤矿和煤炭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煤炭企业,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从而大幅度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促进煤炭生产秩序和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同时还应该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推进煤炭经济走上集约、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对高风险产业如“煤制油”等,应科学规划,先示范,再规模,切忌一窝蜂上马。此外,还要特别警惕以发展这类高风险产业的名义圈占资源,造成新的煤炭资源流失和浪费。放开资源市场,尽快补齐煤矿安全欠账。为了尽快弥补安全生产方面的欠账、政府要增加投入,要确保煤矿安全费用的提取和专款专用。除此之外,可以考虑出让一部分煤矿的国有股权,用所得资金填补安全旧债。另外要积极推进煤炭资源的市场化运营,通过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流转引入外部资本,使企业的安全生产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全方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煤炭从业人员素质。目前,煤炭生产一线大多数是农民轮换工,文化水平低,技术素质差。特定的用工方式既影响到农民工学习技术的主动性,也影响到企业对农民工技术素质的进一步培养。另外,随着大学招生和就业形式的变革,进入煤炭企业的大学生逐年减少,煤矿生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以煤炭大省山西为例,2003年全省煤矿工程类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为1599人,而到煤矿企业工作的还不足100人。人员素质低也是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政府、企业应采用多种形式与途径(例如定向培养、“三校生”、高职、岗位培训等),进行煤炭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包括强制安全生产培训,全面提高煤炭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加科技投入,加大攻关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针对我国煤矿安全领域需要重点突破的共性和重大关键技术,应该由国家和一些重要的产煤大省联合设立科技专项资金,以大型煤矿企业为主体,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调动多方面的科技资源,迅速提高我国煤矿安全领域的科技研发水平和装备水平,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最大限度减少井下作业人员,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过于依赖人力开采而导致死亡率过高的局面。要特别加强对突发性事故的预测预防技术研究,有效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坚决打击违法违规活动。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监管部门的责任,将长效管理机制和专项治理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安全生产防治体系。还要对监管者进行有效监管,坚定不移地加大反腐力度,严防各种形式的官商勾结。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健全和完善群众监督和举报体系,使违法行为和非法违规煤矿无藏身之地。要鼓励煤矿企业职工对本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举报,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的作用,维护煤矿职工的合法权益。深化改革,构筑煤炭安全生产的整体氛围。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煤炭生产成本中应包括安全、环保成本,而已在生产成本中的工资又偏低(有资料统计,煤炭职工的平均年收入仅1.85万元,不足电力行业的1/3),亦需适当增加,因此煤价有所提高势在必然。但作为大户的电煤定价却难以做到煤电之间的公平对等博弈。类似这样的问题也影响着煤炭的安全生产,因此,深化改革,构筑煤炭安全生产的整体氛围是以政府为主的整个社会的责任。

煤炭行业新闻研究论文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2003年世界煤炭产量约50亿t,煤炭事故死亡总数8000人。当年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80%以上,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产煤国家煤矿事故死亡总数,全国每年还有十几万的事故伤残人员。我国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约为印度的10倍,美国的100倍。尤其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在国内外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亟需建立一种有效的多方制约性的安全生产保障机制,以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积极性,降低经营风险,优化煤炭企业安全系统。 1 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是指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活动的各种保障因素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发挥煤矿安全生产保障功能的运行机制。它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动态、复杂的运行系统。要从根本上扭转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不仅要重视安全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与开发,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安全生产保障上进行研究。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改革和调整了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体制,又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安全许可证制度,提高了煤炭行业准入标准,明确提出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并提出以经济政策促进安全生产。特别是在2004年6月召开的“中国责任保险发论坛”上提出了保险业应该与煤炭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但是,如何发挥政府、保险业和煤炭行业三者的作用,保障煤炭企业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实现政府、保险业、煤炭行业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系统性、制约性和互动性的有效结合,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煤炭行业传统的体制是“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这样一种以企业为主、行业管理为辅的安全生产保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目前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 1)从实践上来看,安全评价不是煤炭企业的自觉行为,而是在一定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必须进行的工作,因此,煤炭企业很容易将安全评价简单地理解为“办安全许可证”,评价完成取得安全许可证之后就放松了对安全生产的持续改进。 2)煤炭企业在取得安全许可证之后,有可能失去对安全投入的关注。我国在2000年就成立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0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几年来,安全监察局的监察力度逐渐提高,但没有真正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系统中的保障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系统进行优化。 3)煤炭企业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由于缺乏安全评价和安全监察的实质性制约作用,企业看不出安全投入的产出效果,因此,煤炭企业的安全投资普遍较少,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隐患。 4)煤炭企业基本上被从社会保险统筹制度中排除出来,在发生工伤事故时,只能由企业按规定赔偿支付,赔偿数额非常少;而且目前的煤炭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商业保险的重要性,或是不愿承担保险费支出成本,每次安全事故发生后,国家出于安定民心,大部分是由国家出面给予的,从而使煤炭企业失去了投资的积极性。 5)国有重点、国有地方、乡镇煤矿中安全投入、安全状况差别甚大,但国家的税收和吨煤安全费用提取费率却一样,没有调节和浮动,严重挫伤了企业对安全投入的积极性。 6)煤炭企业(除私人企业外)法人均实行任命和聘任制,导致企业法人在其任期内安全投入少,并存在侥幸心理。 总之,上述各个方面均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而且最重要的是,目前所采取的各种安全治理手段和措施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和实质上的制约性,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充分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的安全保障机制,没有真正改善和优化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系统。 2 建立多方制约性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构成涉及很多方面,如有关煤矿安全生产与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煤矿安全评价方法,商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的制定依据,安全监察体系与制度,煤炭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体制等等。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建立是将某些法律法规政策、方法、策略和手段等根据企业整体安全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把煤炭企业的生产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应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机制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调整和动态优化,从而达到最优目的,以便充分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潜力,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使煤炭企业安全系统中的各种关系协调配合,以最终实现煤炭企业整个安全系统的综合优化。在这种思路下,煤炭企业安全保障机制的核心是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除了煤炭企业自身的管理行为发挥作用外,还应通过政府、保险公司和煤炭行业协会等外部因素影响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以实现煤炭企业安全系统的动态整体优化。而政府、保险公司和煤炭行业协会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2.1 政府进行安全评价,确定煤炭企业的安全级别 政府(如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要是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委托安全评价中介机构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状况进行分级评价,定出安全级别,政府部门进行核查后对煤炭企业安全状况给予定级,发放安全许可证。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还要对已取得安全许可证和已评定级别的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和确定事故发生后的责任,并决定是否降低或取消安全许可证。煤炭企业为了取得安全许可证,得到比较理想的安全级别,就会按照评价指标的要求进行安全工程建设、安全设施和安全设备、仪器仪表的投入,确定了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物质保障基础,即“硬件基础”。使得煤炭企业增加了安全投资的积极性,奠定了安全生产的基本物质基础,也确定了煤炭企业安全的投入和成本水平。因此,煤炭企业就要权衡安全投入与安全成本,这两者之间的合理比例要使安全系统处于一种最优状态。 2.2 强制煤炭企业进行商业保险,并实行浮动费率制 政府以强制性政策,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利用商业保险运行机制,根据政府部门所确定的煤炭企业安全级别,采取浮动费率的形式收取保险费,作为煤炭行业的准入条件之一。安全级别高的企业,保险费率低;安全级别低的企业,保险费率高;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商业保险公司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赔付。煤炭企业的安全级别,决定了煤炭企业商业保险费的负担程度,也确定了煤炭企业安全成本水平。通过研究商业保险费率与企业安全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差别保险费率对煤炭企业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得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作用能充分发挥。 2.3 成立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 煤炭行业协会主要是通过国家所赋予法律效力的政策,成立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所有煤炭企业要按一定的标准提取安全基金,交给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形成同业工伤保险基金。我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工伤保险应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煤炭行业协会的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指导,除了与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外,重点在于事故预防,其有权对政府提出重新评价煤炭企业级别的建议,有权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煤炭企业予以强制性停产,能够与保险公司进行安全事故的责任鉴定和确定煤炭企业的赔偿标准和监督执行赔偿;实现事故预防、医疗康复和工伤补偿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机制。而煤炭行业协会的同业工伤保险基金制度,使保险基金的缴纳构成了煤矿安全成本的内容,同时大部分工伤保险基金主要用于各个煤炭企业的安全事故预防,使得企业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安全文化宣传,确立煤炭企业的安全保障机制的“软件基础”,降低煤炭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提高安全事故的事后赔偿水平,保护了企业职工的利益。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实际上通过基金的运用不断地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系统进行着动态优化,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作用。 2.4 实行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进行有效的安全绩效考核,并通过与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商业保险公司、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的良性互动机制,综合内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实现煤炭企业安全系统的最优化目标,最终通过安全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建立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整体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关系图 3 实施多方制约性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意义 3.1 促使煤炭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有效遏止事故发生 事实上,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安全投入不足是其一。截止2003年底,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对于安全投入欠帐164亿元。实践表明:安全状况好的企业,安全投入都合理到位。为实现煤炭企业整体安全的最终目的,煤炭企业从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就要注重安全投入。因为安全投入水平,决定着煤炭企业是否能够获得安全许可证,是否能够取得理想的安全级别;而安全级别又影响到缴纳商业保险费的费率,以及缴纳工伤保险基金的比例;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实行,同样能够提高企业对于安全投入的重视。因此,通过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建立,促使煤炭企业加大投入,从而最终有效遏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使煤炭行业成为一个安全的行业。 3.2 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互赢” 煤炭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保障机制运行的同时,与政府、保险公司和行业协会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机制。政府部门限制和提高了行业准入条件,有效制止那些不能达到安全评价标准的不合格企业进入煤炭行业,从根本上既保护了煤炭资源,又降低了整个行业的风险程度。同时,通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安全监察,加大了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压力,不能有任何安全管理上的松懈,使国家安全生产监察部门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保险公司借助于各种商业保险,既扩大了业务种类和范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在事故发生后通过事故调查形成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监督。而成立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是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工伤保险体系,突出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性,保护了从业人员的利益,减轻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由于保险机制的引入,大大减轻了以往煤矿事故发生后各级政府进行的大量事后工作,使政府从烦乱的事故处理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运用安全保障系统的动态优化理念,不断提高煤炭企业安全水平 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状况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动,使得煤炭企业要不断地进行安全系统的调整。例如,随着煤矿开采的进展、开采技术的采用、煤层地质状况的改变等内部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要做到整体安全最优化,也需要不断地优化安全生产的保障系统。而煤矿安全监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提合理化建议,以及保险公司的监督等外部影响因素,同样使企业要不断地改善安全生产状况。正是这种动态的优化理念,促使煤炭企业为实现安全生产的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完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机制。 3.4 有利于煤炭企业树立科学的安全发展观 煤炭企业有着优良的成本节约观念,无论从矿井设计、设备购置和仪器仪表的配置,以及安全管理费用的支出等方面,都从节约成本为出发点,特别是在前几年煤炭整个行业发展萎靡之时,更是如此,但必须认识到,节约成本也有其不可避免的负面作用,减少了安全投入,埋下了安全隐患,事故发生所造成的后果远远超过所节约的成本,而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机会成本更是难以估计。建立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并通过各种影响因素的动态调整,就是要在安全投入和安全产出之间进行权衡,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提高安全投入水平的同时,要使安全投入所带来的效益超过安全投入所发生的成本,树立一种科学的安全发展观。

煤炭企业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作用的认识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煤炭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且由于开采过度而造成了排放不合理、大气污染等弊端。面对如此严峻的发展形势,煤炭企业急需寻找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不但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还能降低开采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本文就是从管理会计这一会计业务在煤炭企业中的实际应用入手,探讨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和煤炭企业采用管理会计产生的作用以及笔者自己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煤炭企业 管理会计 作用

新时期的煤炭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巨大的考验,不仅要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价值不断的增长,还要处理好生产中可能导致的社会环境问题,同时要实现企业向节能型、清洁性企业的转型。这对煤炭企业的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企业怎样通过管理会计,不断地适应经济的变革与社会要求,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参与作用,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实现的目的,这都是煤炭企业在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的,需要企业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与总结,才能更好地管理企业,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一、管理会计的职能和作用。

(一)管理会计的职能。

管理会计是由成本会计不断演变来的,因而成本会计的信息通常是与财务会计共同分享的,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就从成本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了可以和财务会计并驾齐驱的独立会计管理项目。而且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企业中单纯的财务会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了,不能帮助企业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因此衍生出了管理会计,通过让会计发挥出对企业的规划、管理、总结作用,最终实现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不断创造经济价值的目标。

(二)管理会计的作用。

在企业中,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是对企业的未来进行规划的会计。它的主要职责就是针对企业现如今的财务状况,进行考察和评价,并且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经营做出规划和决策。管理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内部发展进行管理,通过对财务会计信息以及企业的其他经济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给管理层提供相关的管理意见、决策。一般是通过对本阶段的总结与考核,得出在下一阶段以及未来的预测性、计划性、决策性信息。

二、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不断白热化,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煤炭企业的下一阶段该如何发展成为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通过内部的管理与规划实现企业的转型,促进企业进一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重价值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山西省为例,虽然它是我国的煤炭大省,但是在大多数煤炭企业中会计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善,而且往往因为煤矿企业的老板更加注重追求利润,会计只是发挥了基本的记录收支功能,没有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不能及时地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建议与规划,最终导致资源的无故浪费。部分煤炭企业虽然意识到了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的时候过于死板,认为管理会计是对内的,财务会计是对外的,不能让二者巧妙结合,管理会计往往会因为对企业的某些财务状况掌握不够及时和准确,对企业的未来做出规划时就不够科学合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会计制度也要不断的发展,才能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

煤炭行业比起其他的行业来,显得尤为特殊,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煤炭企业要从成本、收益以及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并做出决策,这都依赖于管理会计给管理层提供相关的数据、分析材料。因而,将企业的会计职能上升到管理会计的层面,充分地分析企业的具体财务情况,及时有效地指挥各个环节的有效进行,对企业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指导,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用于生产的成本,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用尽可能小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利益,最终达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

三、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的应用现状。

虽然随着对管理会计这个重要职能的认识逐渐深入,煤炭企业中已经能够积极地应用管理会计了,但是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对理论的认识不够。

因为管理会计是从成本会计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对于管理会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其概念上还有许多含混不清的情况,而且在我国国内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观念,仍旧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所以很多的煤炭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够,或者是有所偏颇,因而在煤炭企业中实现管理会计在理论基础上就有所欠缺。

(二)管理会计师的素质不够高。

这里的管理会计师素质是内涵比较丰富与复杂的。煤炭企业中的管理会计师不是只具备相关的会计知识就可以了,还要对本企业的行业特征了如指掌,甚至还要对心理学、行为学有所涉猎;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业务水平,还需要能够整体把握企业的发展情况,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能够以一种高瞻远瞩的目光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

(三)管理层的价值观念不够正确。

管理会计究竟能不能在企业的管理中发挥作用,能不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取决于使用这种管理手段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企业管理层。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规划与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数据、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符合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决策,以供领导层参考。但是,通过近年来的不断观察,我国的煤炭产业一直是提供基础能源的主要产业,一直是满负荷运转的状态,而且有很多的煤炭企业被短时期的暴利影响,不再考虑煤炭企业的未来与长远发展,只重视近期的利益,忽略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及时地调整内部结构,优化技术与管理理念,仍旧用陈旧的观念管理企业,因而很容易导致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从内部进行改革与创新,不能及时转型,最后被时代淘汰。

四、如何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针对以上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的现状,要想让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对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做出贡献,就应该对管理会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做出改进。

(一)理论方面的不足。

针对理论方面的不足,我国应该加快对管理会计的进一步研究,以早日实现对管理会计的界定。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形成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企业应用管理会计,使企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二)实践应用方面。

1、注重与实际的结合。

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十分迅速的,而且经济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但是不管经济环境怎么变化,企业都应该冷静对待,通过不断强化内部管理结构,不断优化会计管理的方式,更加熟练地掌握它的管理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对企业现在状况的审查、考核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管理作用,以真正实现煤炭企业从内部预防外部经济环境带来的威胁。

2、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

要区别于传统煤矿企业用经验、习惯管理企业的旧观点与体制,提高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用更加科学的手段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提高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可以把管理会计当做管理层的傀儡,要真正实现管理、监督、考核作用,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培养和提高管理会计师的素养。

随着大量院校的兴办和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从学校走向企业与社会。虽然,这些会计师拥有较高的会计师执业技能,但是在其他方面尚有许多欠缺之处。例如对于煤炭企业的认识不够,在经验上有所欠缺,在遇到具体的统计、分析案例时不能冷静处理。有部分会计师是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的,但他们不根据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仅仅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很容易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而,煤炭企业要想实现管理会计在管理中的巨大作用,就要不断地对会计师进行培训、审核、考察,以提高会计师的素质,更好地发挥规划管理作用。

4、加强企业特色化管理。

因为煤炭企业是资源型的企业,因而它的经济活动开展与其他的企业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在企业内部进行管理会计的审核、考察时,要充分考虑到行业的特色,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

五、总结。

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高速发展下还暗藏着许多的隐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应该引起煤炭企业的关注,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矛盾,实现企业从资源能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减少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大气污染等问题。即通过管理会计,将企业的未来进行合理、科学规划,使得企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重价值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留生,辛奉来.当前煤炭形势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管理学家,2014(11).

[2]米俊敏.煤炭企业引入管理会计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1).

[3]黄海.浅谈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0(11).

[摘要]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资源型地区是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需要尽快和深入地发展循环经济。本文从意义、条件、出现问题和对策等方面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煤炭资源型城市; 探索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对物质不断进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主导产业链条前后拉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研究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资源型地区是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 一、理论思考:加快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在当前具有特殊意义 从维护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当前,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症结和隐患。解决瓶颈制约、确保能源安全已成为党和政府极为关注和投入巨大精力破解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次性能源主体的煤炭,怎样对其实现科学利用、合理利用、高效利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恰恰是科学、合理、高效利用煤炭的一把“金钥匙”,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意义深远。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中央做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的一个重大决策,其工作的重点是抓好能源、资源的节约。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问题,工艺粗放、加工层次浅,一些原本可以再深加工利用的煤产品废弃严重,主要耗能设备设计效率平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80%左右,系统运行效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25%左右,单位建筑工程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1.5倍,远远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建国初,受“有水快流”思想的影响,煤炭资源型城市先生产建设、后污染治理带来的后遗症较为严重。目前全国每年洗煤排出洗矸4500万吨,洗煤废水40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等,大都没有综合利用。粗放、不能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造成大量废弃物,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日益严重,这既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政治的安定、人心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需靠循环经济来充分挖掘资源的利用潜能。 从煤炭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所有煤炭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煤竭城衰的潜在威胁。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煤炭资源型城市必须高度重视两个问题:一是不失时机地发展非煤替代产业,解决经济发展单纯依赖煤炭的问题;二是延伸产业链条,使单位产量煤炭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变扩大开采的外延式扩张为多方挖潜的内涵式扩张。从现实条件和各地的实践经验看,第一点是长远战略,但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见效;第二点则潜力巨大,有条件较快见效。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以此为重要内涵的,抓好它是煤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之举。 二、基础审视: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正当其时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配套的内外部条件的支撑和保障。通过对背景条件、政策导向、物质基础、技术能力的综合审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1.国内外示范和样板渐获成功。国际上,美国杜邦公司在化工生产中提出的“3R制造法”,开启了企业循环生产的先河;世界著名的循环工业生态园区丹麦的卡伦堡工业科技园区,通过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使循环经济获得了成功。在国内,从2001年开始,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广东南海高科技生态工业园区,以煤铝电联产为核心的包头生态产业园区等相继规划建设,2002年3月贵阳市开始了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建设,部分试点已取得阶段成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的经验。 2.政策扶持、理论指导和社会共识渐趋有利。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在研究制定《国务院资源利用条例》,这些法律法规都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依据。近期中央多次重要会议的领导讲话及下发的文件都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说是把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探索更加深入,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前所未有地关注,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 07-03-09 11:42:00 ] 作者:未知 编辑:studa203.充足的物质基础创造了发展空间。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已不再单单停留在原煤开采销售层面,随着产业链条不断拉伸,洗选、焦化等日渐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柱。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下游产品应运而生,如原煤洗选过程中产生了矸石和煤泥,焦炭生产形成了副产品煤气和焦油等等,再生利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4.煤炭综合开发能力显著增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型高效选煤、煤炭直接和间接液化、地下煤层气开发以及高流煤地面汽化等洁净煤技术和煤炭深加工技术有了新突破,煤矸石、粉煤灰、煤气、煤焦油等综合利用技术日趋成熟,全国已建成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电厂120多座,煤矸石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近百条。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生产水泥、生物肥料、复合肥料的技术,也都有了新提高。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任何新经济模式的推行,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循环经济也不例外。更主要的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也存在一些自身条件的制约,压力更大,对外部条件的支持保障相应地有更多要求。 症结之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尽管中央和省反复强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但一些煤炭资源城市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形势理解不深刻,缺乏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对煤炭循环经济还存在概念上的不理解,对其内涵、作用知之甚少等等问题。对策建议:形成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强大宣传攻势,分层次广泛开展研讨活动,在煤炭资源型城市还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专项培训。 症结之二:科学研究不到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理论和科研上的支持。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很深层次,不利于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这方面仅靠一个或几个煤炭资源型城市去攻关、去探索,恐怕效果不会好。对策建议:尽快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对煤炭循环经济进行统一规划。同时,应该把一些发展基本成熟、条件基本具备、具有代表性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纳入典型培养范围,重点扶持,以点带面,推动循环经济“遍地开花”。 症结之三:产业支持不到位。煤炭循环经济本身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项目早开工一天,就会减少一天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目前国家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项目的发展,在政策上还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先扶持。对策建议:国家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应在项目审批、规划用地、基本建设、铁路运力和上网电力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也可以研究形成专项的政策规定,以促进该产业健康发展。 症结之四:投入保证不到位。循环经济项目往往需要较大的投入,为给国家提供较多的煤炭,煤炭资源型城市往往是“先开发后建设、先生产后生活”,有限的资金都用在了煤炭的建设和开采上,导致自身的投入能力很弱。对策建议:国家应从循环经济项目的公益性着眼,放宽税费优惠范围,将其列入国债投资的重点,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最大限度地给予资金支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