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与琳子诗和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琳子诗和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引用的是诗句,一般应当注明。“间接引用”是引用原诗句的意思,则可注明或不注明。但重要的论文,通常也以注明为好。

与泉子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审美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的鉴赏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审美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网络文学的审美趋势

摘 要:网络文学近年来影响越来越大,它以网络代替传统的纸质媒介,呈现出自己独有的审美趋势。它的这种审美趋势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的主体间性,审美态度的目的化,审美趣味的媚俗化。

关键词:网络文学;主体间性;审美态度;审美趣味

网络文学作为文坛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从十多年前的无人问津,到现今占据文学的主流市场,即便是传统文学的销售也要冠以“著名网络小说家”、“最新畅销网络小说”等字样借以吸引读者。网络文学较之于传统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媒介的不同,传统文学使用的纸张等传统的媒介,网络文学的传播媒介则是网络。网络的兴起与广泛的运用,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最大推动力。网络文学的发展受到 网络技术 的发展和运用的重大影响,因此,网络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趋势。

一、审美创造的主体间性

对网络文学发展最敏锐的莫过于它的审美接受者,即在线读者。在线读者不同于传统的读者,他们对文学的关注依赖于网络。在线读者所阅读的作品是作家在网络上写作发布于网络的,他们所阅读的作品是很大程度上是在网络文学这个环境下所创作的。在线读者所感知的文学活动中的世界,是网络所建构的一种“拟态环境”,网络文学作家的作品所反映的世界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受到这种“拟态环境”的影响。传播学家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学》中首次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指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这也就是说,在线读者在网络作品中所感受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也不是现实世界在作家头脑所显现的主观世界,而是一种拟态的非现实的世界。

主体性是启蒙时代的产物,它肯定了人的价值。传统的文学创作是一种主体性的创作,作者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主体性拉开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甚至把主客对立起来。在传统文学中,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是一种非共时性沟通,也就是说作者通过写作而固定下来的意义与通过读者进行理解的意义之间存在着距离导致了这种对立。现代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间性的活动,而不是片面的主体性的活动。网络文学的发展实现了这种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传统文学的审美创造模式是作家创 作文 本,读者接受解读文本,而网络文学则改变了这种单项的模式,作家创作文本,读者接受解读并且参与文本的再创作,甚至原本的作家也会变成审美接受者。

王晓东在《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中将主体间性的思想分为三个层次:社会学、认识论和本体论。

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是指作为社会主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的问题,但是仅仅限于社会关系、伦理原则的范围,没有进入哲学的本体论的层面。而且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是不充分的,在现实领域不可能真正解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

认识论的主体性是指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关涉到知识的客观普遍性问题。审美创作中作家与文本则是这样一种认识论范围的主体间性。作家创作文本,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和想象以文字为载体形成文本,看似作家是绝对的主体。事实上在文学创作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旦当你塑造了某个人物,建构了某个叙事的线索之后,人物和情节的发展开始不受作家的控制,它们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并且当作品一旦完成之后,作品则成为了自行运作的主体而不受创作主体所控制。作家与作品不再是一种谁创造了谁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生存论主体上的主体间性是指主体间的存在,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间性的根据在于生存本身,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主体构造、征服客体,而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在网络文学创作中,读者的参与创作是它独特的创作样式,互为主体的双方是双方能动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主客体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种主体之间的交流首先是一种共同参与,一种主体的分有、共享或一种共同创造。

在审美创造中,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真正的主体间的关系,人与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变成了我与另外一个自我的关系,我把作品与读者当做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主体,我与之交往、对话、和谐相处,三方都获得了升华。

二、审美态度的目的化

人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个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朱光潜强调,有审美态度才能看到美。网络文学的审美态度是一种目的化的审美态度,以自身为目的追求生活娱乐般的非现实的愉悦。

传统的美学家他们都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着一种不同于实践的、理智的、道德的态度的审美态度。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认为审美态度就是一种从意志和欲望的束缚中获得暂时解脱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和观察事物的普通方式迥然有别的审美观照方式;或者说就像布洛所说的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要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或者正如康德所说,这种审美是无关利害的。一句话,这种审美就是要超越现实、超越实体,超越个人的欲望及实用的目的,超越抽象的概念思维,超越道德上的需求,而使审美主体专注于事物的形式和外表以取得一种审美观照的愉快。网络文学环境中的审美主体完全从个人的喜好出发,选择自己的审美观照的方式。也不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相反,正是因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相近,使得审美主体更愿意去关注它。传统的审美方式所要求的距离,很容易造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隔膜。现今,网络文学目的化的审美态度要求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审美对象,这种兴趣首先得建立在与审美对象能够很好的契合与共鸣。这种审美距离的拉近使得这种契合和共鸣能更好的实现。最后,无论网络文学这样的作品所带来的快感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都给审美主体以审美的愉悦。

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美对象。也就是说,审美对象的审美特质能不能为审美主体发现和欣赏,这要看审美主体采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是以什么精神状态去注意和观看它。如果主体以一种实用的或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审美对象,那他便不可以将注意力投注到对对象的审美观照之中,当然不能发现和欣赏到美。这些都说明了主体的审美态度在审美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网络文学中的审美对象,不同于传统的审美对象那样晦涩难懂,而是根据读者的喜好来创造审美的对象。比如网络文学的受众多为青少年,则网络文学大部分的题材都是围绕亲少年所喜爱的奇幻、爱情、青春等。再不如当下流行的穿越题材也是由于审美主体的大量关注所导致这类型的作品的大量产生。也就是说,网络文学中读者的审美态度比传统文学更打程度的决定着审美对象。 对于审美态度的总体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超越性”。审美态度所要超越的是日常生活的实利意识以达到一种暂时的超脱,简言之,就是对实用功利的超越。这种超越还包括对人的情感等官能快适的超越,对道德的超越。审美超越的最后一层含义是,是对审美快乐自身的不断超越,体现为审美快乐的不断超越提升,最后走向极致。网络文学带有某种致幻的力量,无论从文学创作者所依赖的世界还是他所创造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都存在者很大的差距,网络文学的读者流连于这种“拟态”的世界,过分的追求对个人欲望的满足,对个人情感的宣泄。这样的审美态度并不具备超越性,反而沉溺于非现实的世界无法自拔,甚至放任自己在自我的世界中掩耳盗铃般的活着。一方面网络文学的作家也安逸于这种环境,另一方网络文学的读者把这样的世界误认为是真实的世界。

三、审美趣味的媚俗化

审美趣味就是一个人审美感知的外在表现形式。网络文学影响下的审美趣味是一种大众的审美趣味。社会学家赫伯特·布尼黙,指出大众具有规模大、分散、匿名和无限性的特点,既不同于有一定组织性的社会群体,也不同于松散的易冲动的群集,更不同于有政治自觉意识的公众。大众没有任何组织性,没有稳定的结构、规范和领导者,缺乏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行动的意愿和手段,但是对那学超出其直接 经验 范围或直接控制之外的事物感兴趣,并对之关注有加。正因如此,网络文学的审美趣味呈现出从众性和盲目性。

第一,从众性。审美趣味的从众性是指,在网络文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知道怎样的作品是好的,而是看大家在看什么就看什么。例如,在广大读者群中有一群小资派的读者,他们看安妮宝贝,把安妮宝贝的作品看作是文学小资标志。这种从众性表明,大部分的读者追逐的是文学所指向符号而不是文学本身。在消费社会里,艺术具有了某种可消费的性质。读者对作品的消费已经不再想原来那样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在追求一种欲望的满足。审美需要是一种对作品本身的需要,而欲望满足却只求从作品那里获得一种象征符号,这就造成了以符号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趣味。对象征符号的需求不要求作品能给人带来某种愉悦,它只是作为一种空洞的能治而漂浮于作品之上。作为消费的符号,这些作品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其所指。

第二,盲目性。审美趣味的盲目性是指,网络文学的受众盲目跟从大众潮流的喜好选择审美对象。网络文学中所体现的审美趣味是一种虚假的趣味,它并非来自于生命内在的冲动,而是迫于外力的驱使而表现出来的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则具有盲目性,总是随着“潮流”而变,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消费时代逻辑就是人们不再是理性地扪心自问“我”需要什么,而是盲目地跟着传媒制造出来的欲望走。在布迪厄看来,趣味是某一阶级成员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对自己阶级归属的认同,它对分配的控制是通过消费进行的,不同的趣味就会产生不同的消费观,不同的消费观又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空间中的阶级归属。网络文学的读者盲目的与网络中相应的阶层保持趋同,借以显示自己紧跟时代潮流并带有某种炫耀性。这种盲从性,使得读者一直追逐这代表“潮流”趋势的审美趣味,他们认为只有追赶上了领跑者,自己的审美趣味才会是合法的和有意义的。但是有讽刺意味的是,追逐者跑得越快,他们离自己真实的趣味就越远,越难以表达自己真正的审美需求。

四、结语

网络文学以文学为依托,是生长在文学土壤下的一朵艳丽的花朵,它与传统文学虽然存在着如此多的不同之处,存在着如此多的独特之处,但是它还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它仍然要肩负着传统文学索要肩负的使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一切东西都被拿来消费,我们甚至开始消费我们的文学。如若一切都是可消费的短暂的,那么总要有东西来展现它永恒的魅力,它就是文学。文学之所以长久被人喜爱在于它所具有的超越性,网络文学也该以此为使命,追求不朽与超越。(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华夏出版社,1989.

[2]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张贤根.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下页带来更多的文学审美论文

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宋·杨万里《小池》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3、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张旭《桃花溪》

译文: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4、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唐·白居易《白云泉》

译文: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何要奔冲山下去,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

5、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唐·王维《戏题盘石》

译文:可爱的巨石大如席,下面濒临泉水。垂杨拂水,临泉举杯,是多么高雅的情趣。

1.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译文:

秋末的大地披着一层浓重霜露,

我早晨起来走向那幽暗的南谷。

枯黄的树叶覆盖着溪上的小桥,

荒凉的山村只有参天的老树。

寒花开得疏疏落落何等寂寞,

深谷的泉水细小而时断时续。

机巧之心很早以前就已忘却,

何以我还能惊动那机敏的麋鹿?

2.方千《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译文:

抬头所见纵然不是我的家乡景,仔细想来一切却似我在故乡时。

白鹤盘旋奔向远方投入了岛屿,蝉拖着哀鸣余音飞向另一树枝。

冷月照窗倚着孤枕感到很倦怠,清泉绕石朋友聚饮自觉举杯迟。

仕路坎坷迟迟不能平步青云去,梦回江南半生漂泊此身仍旅羁。

3.李贺《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译文:

秋风掠过,秋野明净,池塘积水深又清,草中虫儿唧唧鸣。长满苔藓的山石,浮起浓密的云气。挂着露珠的秋花,在娇滴滴地哭泣。九月,荒地里的稻子参差不齐,发着冷光的萤火虫在斜径上低飞。石缝里渗出的泉水滴入沙地,鬼火如墓中漆灯,花朵似的点缀着松林。

4.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译文: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

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故乡虽然在打仗,

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

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

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5.湘驿女子《题玉泉溪》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译文:

红叶片片沉醉于动人的秋色,碧溪潺潺在夜里弹奏起琴弦。

美好的日子逝去不可能再来,凄风苦雨无限让人度日如年。

1、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游南阳清泠泉》唐代:李白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释义:

夕阳西下,万物在晚霞的映衬下,璀璨异常、如梦如幻,让人格外珍惜这短暂的美景。清冽的泉水纯净透明,惹人喜爱。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水面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水面上的余晖渐渐向东聚拢、散去,好像是眷念、追逐着东去的流水一般。此情此景令作者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久不能静。

眺望着云中明月,唱一曲故乡民乐,不曾想,欲解乡愁愁更愁,吟乐思乡徒增惆。一曲终了,连古松也不禁发出簌簌之声。

2、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夜泉》明代: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释义:

夜晚雪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得使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

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

3、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咏山泉 / 山中流泉》唐代: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释义: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4、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白云泉》唐代: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释义:

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5、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题玉泉溪》唐代:湘驿女子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释义:

红叶片片沉醉于动人的秋色,碧溪潺潺在夜里弹奏起琴弦。

美好的日子逝去不可能再来,凄风苦雨无限让人度日如年。

趵突泉 渴马崖前水满川,江心泉迸蕊珠圆。

济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独称第一泉。 金线泉 水纹浮绿影摇金,倒挽银河百尺深。

中有锦鱼三十六,碧波荡漾任浮流。 杜康泉 甘泉一脉舜祠下,此地千年说杜君。

不是重华常嗜酒,几卮聊借解南熏。 朱公泉 陶公已泛五湖船,尚有芳名寄此泉。

营绕柏窗风日永,济南别有一山川。 白公泉 白公当日浚清渠,可灌秋田十顷余。

千载齐民沾地利,离离禾黍秀郊墟。 舜泉 巍巍舜庙历城南,中有清泉味极甘。

流出迎祥仙馆去,汪汪千顷泛波澜。 濯缨泉 石罅流泉可濯缨,●无斧凿自天成。

一清疑挽银河水,应叹沧浪浪得名。 甘露泉 盘谷清泉一派长,味甘却似饮天浆。

何须沆瀣分仙掌,滴滴斟来透骨凉。 独孤泉 天麻山北水盈渠,山水流传姓独孤。

药岭茏葱含紫翠,清流岂受俗尘污。 湛露泉 泉如湛露味甘香,?入三焦齿颊凉。

通乐古园饶爽气,厌厌夜饮醉无妨。 双女泉 二妃厘降有虞城,城下流泉冽且清。

麦垄黍田资润泽,田公击壤乐升平。 罗姑泉 阿姑遗迹渺烟萝,嬴得流泉尚姓罗。

陵谷变迁无限感,至今于越慕曹娥。 孝感泉 齐城孝子格天心,井涌清泉冽且深。

跃鲤卧冰非好异,流传胜事到于今。 玉环泉 泉脉盘回似玉环,天留胜地在人间。

温泉曾被杨妃辱,故引清流到历山。 南漱玉泉 南泉漱玉派匡庐,应是云门瀑布余。

月照波心清可鉴,岂无湘女解琼琚。 北漱玉泉 泉流北涧瀑飞琼,静日如闻漱玉声。

纤手掬来清彻骨,高人宜尔濯尘缨。 南珍珠泉 神林南面有流泉,流出明珠颗颗圆。

一脉清冷犹合浦,月明老蚌吐深渊。 北珍珠泉 白云楼下水溶溶,滴滴泉珠映日红。

渊客泣来无觅处,恐随流水入龙宫。 南甘露泉 佛顶巍巍青插天,滴来甘露化流泉。

南风六月为霖雨,远借恩波溉井田。 龙门泉 西望龙门海藏通,香泉一脉透齐东。

桃花浪暖春三月,?化鹏程九万风。 白龙泉 白龙已逐白云飞,鳞甲时时漾绿漪。

月白风清天似水,一泓元是化龙池。 黑虎泉 石蟠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

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 黑龙泉 澄潭万顷碧如油,泉水流来石洞幽。

夜半龙归云雾黑,散为膏雨泽齐州。 鹿跑泉 泉声清似鹿呦呦,逝者如斯日夜流。

灵囿料应非宿昔,蘼芜杜若满沧州。 芙蓉泉 ?华紫翠削芙蓉,山下流泉石涧通。

朵朵红妆照清水,秋江寂寞起西风。 双桃泉 前度刘郎不再来,泉头几见碧桃开。

昨宵忽梦三偷客,满泛瑶池阿母杯。 柳絮泉 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泠泠。

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 柳泉 杏花开遍柳垂丝,柳下清泉漾碧漪。

莫折柔条留系马,绿阴深处听黄鹂。 胡桃泉 胡桃结实昼偏长,树下清泉带露香。

曾过武陵溪上路,落花流水逐渔郎。 莴苣泉 泉名莴苣一河清,万事咸由清苦成。

寤寐不忘冰蘖操,菜根咬得见高情。 金沙泉 白龙泉畔有金沙,清水红莲胜若耶。

一脉直通云汉路,岂无仙客泛灵槎。 白花泉 石泉流出白花浮,喜傍禅林似虎丘。

好悟西来空色意,世间万世等浮沤。 灰池泉 黑风翻海撼蓬莱,吹遍昆明几劫灰。

欲溯水源穷不尽,流来历下净纤埃。 登州泉 文登一脉透谭城,澄彻全无蜃气腥。

安得雪堂苏学士,朗吟万竹濯清冷。 王氏溪亭泉 鱼池西北水涓涓,王氏溪亭尚翼然。

溪上槐阴清昼永,凭栏徙倚听鸣蝉。 贤清泉 中州文物重谭城,故以贤清易水名。

安得箪瓢颜氏子,秋风来此濯尘缨。 东皋泉 金线南泉折向东,犹如江汉远朝宗。

方池半亩源流活,难觅鱼龙变化踪。 清水泉 灏气浮空秋水清,水天一色月华明。

沧浪孺子高歌处,一濯尘缨得此名。 醴泉 九成曾刻醴泉名,历下泉如竹叶清。

山水之间有真乐,何须留连醉翁亭。 酒泉 酒星炯炯映青天,地下方知有酒泉。

一酌饮来甘若醴,相逢谁是酒中仙。 东蜜脂泉 清泉流出碧涟漪,脉贯东西号蜜脂。

说着到头辛苦处,谁知滋味美如饴。 西蜜脂泉 西池泉味比东强,何必天寒割蜜房。

莫道脂甘能悦口,试将一饮胜天浆。 洗钵泉 浅井东边有冽泉,山僧洗钵是何年。

泉中流出伊蒲馔,参透三生石上禅。 香泉 虞帝祠前春草芳,石池漾漾碧泉香。

源头活水恩波远,万顷坡田摆柳黄。 散水泉 珠泉东向水萦回,荡漾涟漪去复来。

时有濯缨佳客至,方池如鉴绝纤埃。 明水泉 清泉一派接银河,宝鉴同明水不波。

步绕方池闲顾影,须眉散作百东坡。 皇华泉 金线池东涌碧泉,皇华使节耀齐川。

圣恩浩荡宽如海,散作甘霖遍八埏。 无忧泉 槛泉西畔漱清流,酌水能消万斛愁。

白叟黄童争击壤,春来有事向东畴。 满井泉 川流不息井泉盈,明秀亭前脉脉清。

应是夜来春雨急,水高三尺小池平。 浅井泉 齐城浅井不满尺,一掬能令尘虑消。

日暮儿童汲瓶处,芭蕉叶上雨萧萧。 石湾泉 石湾池接槛泉南,涌出清流味更甘。

旋汲井花烹石鼎,?华秋净暮烟涵。 卧牛泉 昔闻陶墓有牛眠,今见齐州溢井泉。

千载历山遗胜迹,秋风禾黍满虞田。 龙居泉 东望扶桑海岱连,澄潭月冷水涓涓。

钓竿一拂珊瑚树,惊起潭心龙夜眠。 马跑泉 马蹄踏破迸飞泉,流出齐城浅水边。

八骏曾闻驰八极,百年几见海成田。 鱼池泉 姜家亭畔水涟漪,无数金鳞逐浪吹。

只恐桃花春浪暖,龙门一跃化天池。 知鱼池泉 谭城浅水似濠梁,有客观鱼慕老庄。

无饵无钩闲罢钓,倦眠莎草映斜阳。 温泉 太真偏爱。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佳人》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送忍禅师归庐岳》

年代: 唐 作者: 周贺

浪匝湓城岳壁青,白头僧去扫禅扃。龛灯度雪补残衲,

山日上轩看旧经。泉水带冰寒溜涩,薜萝新雨曙烟腥。

已知身事非吾道,甘卧荒斋竹满庭。

《一片》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一片非烟隔九枝,蓬峦仙仗俨云旗。天泉水暖龙吟细,

露畹春多凤舞迟。榆荚散来星斗转,桂花寻去月轮移。

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

泉水

诗人:诗经 朝代:先秦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

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踏莎行·清气崖深》

年代: 宋 作者: 张炎

清气崖深,斜阳木末。松风泉水声相答。光浮碗面啜先春,何须美酒吴姬压。头上乌巾,鬓边白发。数间破屋从芜没。山中有此玉川人,相思一夜梅花发。

《美人尝茶行》

年代: 唐 作者: 崔珏

云鬟枕落困春泥,玉郎为碾瑟瑟尘。闲教鹦鹉啄窗响,

和娇扶起浓睡人。银瓶贮泉水一掬,松雨声来乳花熟。

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明眸渐开横秋水,

手拨丝簧醉心起。台时却坐推金筝,不语思量梦中事。

《避世翁》

年代: 唐 作者: 陈陶

海上一蓑笠,终年垂钓丝。沧洲有深意,冠盖何由知。

直钩不营鱼,蜗室无妻儿。渴饮寒泉水,饥餐紫术芝。

鹤发披两肩,高怀如澄陂。尝闻仙老言,云是古鸱夷。

石窦閟雷雨,金潭养蛟螭。乘槎上玉津,骑鹿游峨嵋。

以人为语默,与世为雄雌。兹焉乃磻溪,豹变应须时。

自古隐沦客,无非王者师。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三尽不消平地雪,四时长吼半空雷” “喷珠屑玉水澜翻,孕鲁育齐相鼎峙” “空山何处来黄鹤,流水无心响白云” "明月松见照 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水_古诗文网 作者:佚名 (先秦)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

遄臻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1、毖彼泉水 先秦 诗经 《泉水》2、相彼泉水 先秦 诗经 《四月》3、渴不饮盗泉水 魏晋 陆机 《猛虎行》4、出山泉水浊 唐 杜甫 《佳人》5、泣对双泉水 唐 王维 《过太乙观贾生房》6、坐饮白泉水 唐 白居易 《续古诗十首》7、不饮盗泉水 唐 卢照邻 《赠益府群官》8、不饮盗泉水 唐 卢照邻 《赠益府群官》9、但有寒泉水 唐 卢象 《八月十五日象自江东止田园移庄庆会,未几归》10、泉水在东邻 唐 王维 《山中示弟》11、酌酒会临泉水 唐 王维 《田园乐七首(一作辋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12、可酌贪泉水 唐 钱起 《送李大夫赴广州》13、真君堂下寒泉水 宋 苏轼 《蝶恋花·自古涟漪佳绝地》14、古井章泉水不波 宋 韩淲 《减字木兰花·从心所欲》15、贪泉水 宋 洪适 《调笑/调笑令》16、泉水潺潺峰路转 宋 林正大 《贺新凉/贺新郎》17、松风泉水声相答 宋 张炎 《踏莎行·清气崖深》18、皎洁沈泉水 唐 独孤良器 《赋得沉珠于泉》19、浇之浚泉水 唐 刘禹锡 《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20、啼鸟绕树泉水噎 唐 孟郊 《往河阳宿峡陵,寄李侍御》21、泉水带冰寒溜涩 唐 周贺 《送忍禅师归庐岳》22、天泉水暖龙吟细 唐 李商隐 《一片》23、银瓶贮泉水一掬 唐 崔珏 《美人尝茶行》24、宣父尝违盗泉水 唐 陆龟蒙 《庆封宅古井行》25、渴饮寒泉水 唐 陈陶 《避世翁》26、碧涧泉水清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27、碧涧泉水清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28、须用清泉水 元 王哲 《蓦山溪·笔兼红墨》29、更兼泉水 宋 无名氏 《青梅引》30、漱齿每挹岩泉水 宋 陆游 《秋雨》31、渴辞盗泉水 宋 黄庭坚 《次韵晁元忠西归十首》32、青苗泉水映 南北朝 谢朓 《赋贫民田诗》33、眼界空夙滓;曾饮玉泉水 清 梁启超 《寄赵尧生侍御以诗代书》34、君行为问灵泉水 宋 韩元吉 《送沈信臣赴试南宫五首》35、出山泉水汩 宋 黄庚 《偶书》36、汲多泉水污 宋 李复 《杂诗》37、饮冷泉水 宋 释慧远 《禅人写师真请赞》38、南泉水牯自天然 宋 释师观 《偈颂七十六首》39、南泉水牯忘鞭索 宋 释文礼 《颂古五十三首》40、饱杀南泉水牯牛 宋 释文准 《偈十二首》。

1、《咏山泉 / 山中流泉》

唐代: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2、《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唐代: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译文:

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3、《国风·邶风·泉水》

先秦:佚名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译文:

泉水汨汨流不息,还是回归入淇水。怀念卫国我故乡,没有一天不在想。同来姬姓好姐妹,且与她们来商量。回想当初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祢邑。女子出嫁到别国,远离父母和兄弟。临行问候我姑母,还有众位好姊妹。

如能回乡宿在干,饯行之地就在言。车轴上油插紧键,直奔故乡跑得欢。疾驰速奔回到卫,不会招来甚后患?我是思绪在肥泉,声声叹息用不休。再想须城与漕邑,我的忧伤无尽头驾着马车去出游,借此排解我忧愁。

4、《佳人》

唐代:杜甫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译文:

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浑浊了。让侍女典卖珠宝维持生计,牵把青萝修补茅屋。摘下来的花不愿插在头上,喜欢采折满把的柏枝。天气寒冷,衣衫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5、《田园乐七首·其七》

唐代:王维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译文:

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高大的松树旁。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山居秋暝

(唐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山中流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1、遗爱寺

唐代: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译文

手里玩赏着奇丽的彩石,面对着潺潺的溪水观赏。绕着寺旁那弯弯的小径,探寻着绚丽多姿的野山花。百灵声声脆,婉转歌唱。泉水咚咚响,脉脉流淌。

2、为薛台悼亡

唐代: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译文

一边是就要枯死的梧桐树一边是久病的身躯,每当想到人死后要去九泉之下心里感到悲伤。夜晚手拉着年幼的儿子回到了自己的故园中,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里没有看见任何人。

3、春中田园作

唐代: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译文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

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4、瀑布

唐代:施肩吾

豁开青冥颠,泻出万丈泉。

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

译文

如青天之顶裂开一个豁口,万丈清泉从中泻下来;又如剪裁一条素绢,在丽日朗照下,从秋高气爽的蓝天上飘然下悬。

5、过山农家

唐代: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译文

当我走过横跨山溪上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我;来到农家门前,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鸡在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

山农陪伴我参观焙茶,深表歉意地说,不要嗔怪被烟熏了;到打谷场上,山农为天晴可以打谷而欣喜不禁。

与真诗和真诗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①重色思倾国,御宇②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③。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④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⑤。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⑥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⑦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⑧,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⑨。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⑩,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 ①汉皇:指唐明皇。 ②御宇:治理天下。 ③姊妹句:杨贵妃受宠后,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④渔阳鼙鼓:指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叛乱。 ⑤薄:临近、靠近。 ⑥信:任凭。 ⑦碧落:道家称天空为碧落。 ⑧玉扃:门闩。 ⑨迤逦开:一路敞开。 ⑩阑干:纵横。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 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 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 分量。��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 常读常新。 ��令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 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词作大师: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是个多才多艺地皇帝,且成就都很高,尤以词作冠绝一帮,影响深远。他在中国词有史以来占有非常重要地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地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地个性外表,反演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地某种意境,一洗花间词地浮靡,特别是他被俘虏后地作品更成千古绝演。李煜承上启下,将词地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与丰富了词地表现领域,推动了后世词地大步进展与繁荣。他地词被誉为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号“愁宗”,也是后世宋词婉约派地张山,同时也成就了自我宗师级地地位。另外,他地书漫也十分了地,书法被誉为“金错刀”、“撮襟书”,绘漫更是“远过常流,高出意外”。他还对音律极有研究,凭着残留片段,竟然与小周后把失传地〖霓裳羽衣曲〗给复原了。 李煜在位期间,正是南唐朝野最混乱地时期,加上其个人性格又优柔寡断,堪称一帮政治弱智人物,因此亡国失土在所难免。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是一帮宗师级人物。李煜精书法,善绘漫,通音律,诗与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成就最高,不要说在各位皇帝中独领风骚,就是在一堆词作大家中他也是露芒四射。张宝八时,李煜国破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囚徒生涯地他仍然文思不绝,笔耕不辍,写下许多经典作品,这段时期也是其创作地巅峰时期,但也因此引来了杀身之祸,后因词作流露思家怀国情绪,被宋太宗赵露义毒害身亡。书漫大师:宋徽宗赵佶 他地帮表作之一〖饮马加城窟办〗就具有相当地文学成就:“肃肃秋风起,悠悠办万里。万里何所办,横漠筑加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办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加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加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露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他地词作最高成就就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第一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徽宗地书漫在中国历有史以来达到了一个很高地高度,不但自身造诣非凡,沉迷其中,而且在主观上也十分加油地推动着文艺地进展。在绘漫方面,宋徽宗是一个导师级别地人物,他设立漫院,张漫学,并正式将其纳入科举考试,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地漫家,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清明上河图〗即诞生于此时。他地这些作为提高了漫家地地位,大大地促进了中国绘漫地进展,并使“院体漫”兴盛一时,影响深远。他统治期间还下令编制〖宣与书谱〗、〖宣与漫谱〗、〖宣与博古录〗等著铭美术史书籍,为我国美术史地研究做出了相当大地贡献。在书法方面他第一创了“瘦金体”,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展露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地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宋徽宗“瘦金体”书写十分精妙与独到,也一举奠定了其在书法有史以来地宗师地位。同时在中国地书漫有史以来宋徽宗还是“诗书漫印”一体化技术形成地奠基人,深刻影响了后世赵孟頫、唐伯虎等著铭漫家地“诗书漫印”一体化创作地进展与繁荣。他地绘漫作品有〖芙蓉锦鸡〗、〖池塘晚秋〗等,书法作品有〖秾芳诗帖〗、〖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草书千字文〗、〖夏日诗帖〗等,从古至今都是书漫文学作品历史宝库里难得地珍品。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与诗人和花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解】:1、合昏:即夜合花。2、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韵译】: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评析】: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作文嘛,还是要靠自己,我先给你指点迷津,请看:教学目的1、能初步品味出三首小诗所蕴含的哲理;2、能体会诗歌对称和排比的句式结构。 教材与教法分析 三首小诗都是标准的“冰心体”诗歌,其特点是以三言两语的格言式清丽的诗句,表达自己内省的沉思和灵感的顿悟,其诗歌以母爱、童真和自然。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生动的形象中报蕴含的深刻的哲理。同时,让学生体会一般诗歌常用的对称和排比的句式结构。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来设想一个情景:一个春风吹拂的清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你专注地看着一朵不知名的野花,周围静静的,你陶醉了,有了一种和花儿交流的渴望和冲动。终于,你们开始对话,你们是怎么说的呢?注意,这花的特征——“不知名”、“野花”……(对学生的想像在鼓励之后自然导入新课。)2、品读三首小诗。成功的花(1)、读完本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明确: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取得成功后的具大荣誉,要了解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与牺牲。(2)、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 (引导同学们结合“泉”之“涌”的特征和“雨”之“多”的特征谈) 明确:去掉后,不能更好地表现出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程度;同时,也不能更好地照应前面的“透”与“遍”字。嫩绿的芽儿(1)、“发展你自己”、“贡献你自己”、“牺牲你自己”三句,能不换位? (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这三种事物本身的特点谈。)(2)、这首诗的题目是“嫩绿的芽儿”,为什么还要写到“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要引导学生分析三种事物的内在关联回答。比如,如果没有了“深红的果”,那么,“嫩绿的芽儿”的“发展”也就毫无意义了。)青年人(1)、理解诗中“描写”和“着笔”的比喻义。 (首先要提示学生,是在什么上面“描写”和“着笔”。可以将“描写”可理解成“度过”,“着笔”理解成“珍惜时间、努力工作”。)(2)、诗人告诫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课堂延伸 “形象性”是诗歌的生命,如“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情的发生总是存在着根源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我们所学的三首小诗都有这个特点,都是寓哲理于形象当中。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这是一道中考题,相信同学们能够做得很好!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线星光的暗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意义连贯。 (2)、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样的哲理? (说明:这段文字本只有两句,考虑到七年级新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多写了一个句子,丰富他们的感知。书,在这里是指“知识”,因此,第一句话可以理解为意在说明,没有知识,家庭生活中就会缺少美;第二句话说明,没有知识,家庭的生活就会单调很多;第三句话说明,没有知识,一个家庭就会迷失方向。这三句话都意在说明知识的重要性,因此第四句话要围绕这个主题写,如:“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棵草的荒原。”、“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片绿阴的夏日。”等。) 小结1:冰心的诗歌,大都有这个特点,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首诗歌,说明了什么哲理?留作课后作业。 如果说“形象性”是诗歌的生命的话,那么,“韵律感”就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有“歌”的成份在内,这三首小诗都有很强的“韵律感”,请同学们试着谈谈,它是怎样实现这一点的呢? (这个问题大概没有几个学生能回答出来,可以在学生回答之后明确:对整的句式和排比的使用。如第一首诗的后两句的对句,第二首诗的排比结构。鼓励学生在写作时使用这种手法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我们再看她的三首小诗: 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涛,/却是他底下细小的泥沙。 母亲啊!/天上风雨来了,/鸟儿躲在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 让学生分析这三首小诗是如何体现“冰心体”的特点的。(重在“如何”,即让学生分析:蕴含了什么哲理?使用了哪些手法,让诗歌富有“韵律感的?)

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在饱受相思之苦时女人总会养花。花有含苞时,盛开时,凋谢时,就象人一样。年少,成熟,老去!李清照在用花写诗时总会多多少少的惆怅把! 花的自身原因 花是美的,女人也是美的,花盛开凋零,好比李清照一生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够相融合的花撷于笔下,其间的一枝、一境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这既是为了寄情写志所作的有意选择,更是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的无意契合。 她有一种特殊生活环境中对花事的异常敏感。梅花尚未大开,她就关注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梅开刚刚落英,她又怜惜“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更是牵系着她对花儿命运的关切。任何情感的形成与抒发,无不是词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风疏雨骤”之后的“海棠花”,就不仅仅是引发作者惜春伤花情感的一种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与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已经融合。即在这“浓睡不消残酒”的背后,便有着对人生价值的现状的思考,或者对未来命运摇落的隐忧。这正与海棠花在“风疏雨骤”之后“绿肥红瘦”的那种生命状态的沟通,怜花自怜,花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的命运状态的象喻。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仅有菊花为例。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清芬酝藉”,在《多丽》词中对白菊的赏爱成为易安与屈、陶相合的契合点。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比如《醉花阴》中深秋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女词人与丈夫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离愁和悲秋情绪的载体;到了《多丽》中“渐秋阑,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后的凋谢零落而引发出“似泪酒、纨扇题诗”的“婕妤之叹”,从而表达了女词人惟恐丈夫明诚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担心;而到了《声声慢》中的堆积满地“憔悴损”了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冷落哀伤的廋语。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意义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 做为具有东方式大家闺秀典雅风范的李清照,却因其先天秉赋异俗,才华志向超群,以及传统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自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所具有的柔弱、逆来顺受的人格规范,她不仅具有热烈、浪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而且强烈地、自觉的追求着超尘绝俗、高洁自负、孤芳自赏的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于是,那些风韵气质压倒群芳的花,才在这种生命之气的酝酿中,显得格外夺人心目。 她特别崇尚梅的风韵气质,她欣赏“柳眼梅腮”(《蝶恋花》),“玉瘦香浓,檀深雪散”(《殢人娇》)的形象里蕴涵的诗情,更能体味出“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的神韵。她的《满庭芳》一词,是一首托物寓志之作。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己,词中写的是梅花的寂寞环境、潇洒风韵,及其遭遇和所表现的孤标傲世的精神。词的上片,通过“藏”、“锁”、“闲”、“深幽”几个词,表达着“寂寞”度日的人生滋味的体验。然而,一株“江梅”却吸引了她此时此境的全神贯注,寄托了她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追求。下片以“韵胜”二字表现梅韵与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境界。她虽香消玉殒而情志永存的人格,使生命的价值就不在于身居要津,荣华富贵,而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这是历来命运不佳而志趣高远的骚人墨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李清照对桂花的欣赏更是出手不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里的桂花“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是,它有奇“香”留在人间,所以“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正体现了李清照对内在美、人格美的崇尚。她把桂花视作“花中第一流”,自然也是把人的内在美、人格美视作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这种人生境界的人,也才是“第一流”的人。 李清照十八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情趣十分高雅。她在爱情上是幸运的。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竟是一位志同道和、才华卓绝的太学士。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的爱慕和敬重,志趣相投,两心相印。明诚“每遇苏黄诗文,虽半简数字必录藏。”清照则“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无论踏雪寻诗,还是射典斗茶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良缘,对清照和明诚都如鱼得水,对他们自各事业上的成就,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此,李清照前期词对爱情的描写,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抒写。她倾心于菊,并以菊之意象象征纯洁的爱情与高尚的人格,艺术品位较高。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阴》一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重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远行的词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深闺寂寞,时届重九,“每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上片以“薄雾”、“浓云”起兴,勾画出暗淡阴沉天气,烘托出女词人郁闷心境和愁思。“永昼”:即长日。“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指刻着兽形的铜香炉。重阳佳节,女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感到度日如年。独守闺房,眼看着香炉里燃的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女词人愁情更浓,象袅袅青烟,不绝如缕。这里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阴雾迷蒙的环境,以衬托她孤寂无聊的心情。情景交融。“愁永昼”一语,耐人寻味,言愁之多,愁之久。上句写外景,下句写内景,内外衬托女词人之愁。物态人情,两相映衬,使愁越发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此二句比温庭筠的“玉炉香,红腊泪,遍照画堂秋思”更为深沉凝炼。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佳节又重阳”,只能增添女词人的离愁别苦。深秋之夜,秋凉更使人难寝。往昔的玉枕、纱厨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孤零零地独对着。触景生情,寓意相思之苦。“凉”字,一是“秋凉”,更是“心凉”,指女词人孤单凄凉。这两句通过女词人对“玉枕纱厨”和“凉初透”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她对丈夫思念之深切。 下片利用重阳黄昏把酒赏菊的特写镜头,更加细致入微地表达怀人之情。前两句是说,傍晚时,在菊圃赏菊饮酒,满身都是菊花的幽香。古代人们在重阳日,或头插茱萸,登高望远:“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或饮酒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重阳赏菊自陶渊明后,已成为文人的雅事,然而李清照一怀愁绪,本无心赏菊,更何况是在“黄昏后”呢?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东篱把酒”,是为了借酒排遣,但睹物伤情,难以自禁,反而勾起更深远的离愁。此二句深含着无限辛酸的滋味。“此情无计可消除”,于是想避开菊花,回到屋中。此时女词人感情高度升华,于是产生出流传千古之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切不要说莫为离别伤神啊。“帘卷西风”一语奇妙,妙在巧用词语倒置的手法,倍增其动态美感。“人比黄花瘦”一语为警句,乃千古绝唱。“瘦”字为“词眼”,它是词人感情、精神的集结处。在这里,瑟瑟西风中憔悴柔弱的瘦菊与女词人清瘦的形象叠印在一起。比秦观的“人与绿杨俱瘦”更高一筹。 煞拍两句,形象地刻画出女词人消魂后的情态,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少妇,玉肌消瘦,花貌憔悴,比帘外清瘦的菊花,更是弱不禁风了。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用以喻人,其人高雅不凡。把酒赏菊,是以陶渊明高远清淡的人格来喻己。菊花又具清丽俊秀的风姿,用以状物,以拟人之瘦,其人之神态更活灵可见了。此乃女词人独创之语,用于这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时,尤为深刻逼真。 这首词不明写相思情,以深婉含蓄之笔出之,而情却愈深。词的首句点出一个“愁”字,末句以“瘦”字作结,与首句“愁”字相呼应。因离愁伤情,使腰肢瘦损,衣带渐宽,“为依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了。 宋代咏菊词作颇多,如东坡、山谷等人词中所用菊之意象为数亦可观。这里仅以小山的《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少游的《满庭芳》(碧水惊秋)词中菊之意象与李清照之《醉花阴》比较,从中可见李词以女性特有的细柔轻灵之深婉清瘦的独到之处,赢得更高的赞誉。 晏、秦、李三人都是婉约大家,三首词都是睹菊怀人,把菊作为引起离愁的媒介,借菊来表达内心思念、愁怨等复杂情感,体物感情敏锐深挚,菊之意象便成了词人种种感情的载体。然而三首词中菊之意象又各有异。晏词中之菊,表达执着不移的“痴情”,颇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而秦词中之菊,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奇想”与凄伤。“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正可谓“泪眼问花花不语”。晏、秦以写男妇相思的艳情为其主要内容,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他们虽以擅写柔情而著名,但与女词人易安特有的深婉细柔相比终逊一筹。词贵阴柔之美,易安身为多情善感的女性,“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她更钟情于花,其词不乏香韵。《醉花阴》中的菊之意象,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物,不再是触起怀人之愁思的中介物,也不再是因痴情而发生的幻化物。在李清照凝神观照后的菊之意象,变成了其情趣的反照。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最大的任务在使人在外物界寻回自我。”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比晏、秦等男性词人婉曲、轻灵、细柔,使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潜入到灵魂最深处,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菊我同一的艺术境界,于是产生了与菊比瘦的奇幻神思遐想,以清瘦淡雅的黄花,喻已因相思之苦而使人消瘦的情态,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李清照伉俪之情的真挚。“人比黄花瘦”之句,可谓女词人独出心裁之佳品。这一菊之意象,既喻相思之苦之深情,又喻女词人品格之高洁。全词幽细清丽,声情并茂,实为晏、秦所不及矣。难怪当赵明诚收到李清照寄给他的《醉花阴》词时,在叹赏之余,自愧不如,又“务俗胜之”,便一切谢客,废餐忘寝三日夜,写出五十阙词,竟没有一首比得上其妻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务欲胜之”,并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而是作为丈夫的憨态可掬的纯情和对妻子赏识的一片爱心。是的,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在后世文坛上被传为诗趣佳话。而南渡之后在她的《声声慢》一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之句,则表现了一种生命枯竭意识。这里,女词人把自己的形象又移入了菊花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与张庆和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

1、《满江红·雷锋》郭沫若:劈断昆仑,有宝剑,锋芒淬砺。平地起,电光石火,一声劈雳。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百姓仰英烈。牧猪童,身世本平凡,真奇迹。理安在?毛选集。窍安在?忠党业。大海中,一滴水珠洋溢。公而忘私人本道,粉身碎骨心皎洁。日记抄,字字出心头,言行一。

2、《七律·雷锋颂》戴绍湘:领袖七人齐挥墨,全民感事赞雷锋。诚知尽善方长久,敢灭私心易世情。沥胆箴言归日记,施仁步调对苍生。欢歌响处连中外,不问英雄属列兵。

3、《永远的雷锋》佚名:五十周年纪雷锋,华夏儿女跨时空。忆起当年心潮涌,伟大形象育后生。爱憎分明志坚强,为民服务洒浓情。平凡工作献忠诚,无数好事不留名。精神永驻闪光芒,驾驭时代创辉煌。学习雷锋好榜样,亿万群众踏征程。

4、《歌咏雷锋同志》》董必武: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不惟明字句而且得精神。阶级观清楚劳动念朴纯,螺丝钉不锈历史色常新,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

5、《恰同学少年》:平凡学子非风流,浪推才子尽江头。点滴做成染旗浓,中原从此遍地红。初芽刚露千古流,谁言少年非举才,上天何故嫉英才?盛年壮时切勿流。虽是雷君尚已走,我们依有雷锋情。要问何来雷锋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扩展资料:

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5月,雷锋作为所在部队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雷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精神影响了后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1、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不惟明字句而且得精神。阶级观清楚劳动念朴纯,螺丝钉不锈历史色常新。——《歌咏雷锋同志》

2、残月阴雨路,泥中推车处。错撞路之杆,斜压残阳血。阴雨浑鲜血,残阳别雷锋。——《叹雷锋》

3、劈断昆仑,有宝剑,锋芒淬砺。平地起,电光石火,一声劈雳。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百姓仰英烈。——《满江红·雷锋》

4、领袖七人齐挥墨,全民感事赞雷锋。诚知尽善方长久,敢灭私心易世情。——《七律·雷锋颂》

5、五十周年纪雷锋,华夏儿女跨时空。忆起当年心潮涌,伟大形象育后生。爱憎分明志坚强,为民服务洒浓情。——《永远的雷锋》

6、公而忘私人本道,粉身碎骨心皎洁。——《满江红·雷锋》

7、学习雷锋好榜样,亿万群众踏征程。——《永远的雷锋》

扩展资料:

雷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精神影响了后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