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象征手法的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象征手法的论文开题报告

大学中文系是文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中文系学生以文学为学习对象,文学阅读是他们的学业内容,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文系 毕业 论文的开题 报告 ,欢迎阅读。 中文系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篇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研究方案 进度安排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第一阶段2015.12 确定题目 第三阶段 2015.3 完成开题报告 第六阶段 2015.6 导师审评,修改并最终定稿,进行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系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篇2 文章 摘要:选题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 (1)它只是通过身体倾斜的角度来决定是否报警,而不是按照真正的生理状况,必然会出现很高的误报率。 (2)它无非是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了别人注意,却并没有使整个过程简化,所以对于提高救护效率不会起到实质影响。结合我自己的设想和现有设施的缺陷,我希望做出一套 倒地后急救体系 :当病人倒地之后,用一个监测装置感知病人诸如血压、脉搏等生理状况并进行数值分析。一旦确定病人已经发病,就发出无线电信号给最近的急救站,急救站通过gps定位病人的位置并以最快的速度调度急救人员。但是,经过两个多月的探讨,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我几乎到了要放弃的地步。但是,在老师不断的鼓励和启发下,有一天,灵感幸运地光顾了我的大脑 声光求助,有线、无线电话报警都是成熟的技术,关键在于没有一个能判断病人因其他原因跌倒与突然发病而跌倒的智能开关装置。一旦这个设计能够实现,选题将会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和社会价值。首先它使病人在急救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上得到了最大的保障,很大程度降低了突发性疾病的危险性;其次,它会使急救行业出现新的概念、新的运营模式,也会促进相关产品(如gps)的普及和推广;另外,它可以使众多患有突发性疾病的中老年人以轻松、乐观的情绪面对生活,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将非常可观。 目前主要有两大 实施方案 :一是通过逻辑电路进行信号运算、识别;二是使用单片机编程识别。医学开题第一种方案的好处是处理问题直接,但当需要处理的信号相当复杂时,依靠单片机编程就显得比较合适。选取哪种方案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第四阶段:把以上各阶段结果整合到一起,完成成品。 中文系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篇3 论文题目:论《水浒传》中的血腥暴力描写及其 文化 内涵 开题报告内容 选题背景 血腥 ,本词原指血液的腥臭气味,后来还用以形容战斗或屠杀的残酷。也可表示场面的惨烈。近几年由于翻拍名著的热潮一次次涌来,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都被翻拍成电视剧,其中就不乏像《水浒传》、《红楼梦》等这些四大名著。而其中对于新版《水浒传》翻拍过程中,对原著的极大还原,也使得 一部分人对电视剧中直观 的血腥暴力场面产生了一阵阵热议。 《水浒传》里有不少凶杀场面的描写,甚至吃人肉, 开人肉馒头店等等。我们《水浒传》的研究者,或熟视无睹, 讳莫如深,或严厉谴责, 残暴 血腥 杀人魔王 。但是,这都不能解决问题。《水浒传》里的残暴、血腥描写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乱杀人,吃人肉对不对?当然不对,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是为什么读者在读《水浒传》时并不觉得恐怖? 选择本题主要是想从历史、文化、人物、史实等几个方面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水浒传》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读,例如, 《水浒》小说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水浒传》的女性意识,水浒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运用,《水浒中》中的生命伦理意识,《水浒传》的各种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观、价值观,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的细节进行剖析等等。 学术界不少学者对《水浒传》所歌颂的梁山好汉形象提出了质疑,如大陆学者陈洪、孙勇进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说水浒》在夏志清教授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汉野蛮暴戾的行为,在指责了武松的血溅鸳鸯楼、宋江的计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杀小衙内、吴用的烧杀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无感慨地说: 水浒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气冲鼻的行为,连追求正义的幌子都没有, 完全是为蛮荒的嗜血心理所驱。 初步设想 拟解决的问题 把最重要的 血腥 的意义进行深刻全面的解析,将血腥与暴力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弥补以往研究成果陈旧性和狭隘性。 将人物,意义,时间等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分析,以添补以往研究的一些领域的匮乏和粗浅。 论文撰写过程中拟采取的 方法 和手段 层次分析法 从 血腥 的表面入手,进行更深一层的意义的挖掘。 系统分析法 把《水浒传》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人物刻画、写作方式、写作特点、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其血腥描写的具体含义和文化影响,引出暴力美学的部分内容,最后得出暴力血腥描写的最终含义。 论文撰写提纲 何为 血腥 血腥的定义 血腥与其他相关暴力美学的关系 其他作品对血腥和暴力的描写 《水浒传》中为什么会有 血腥 当时的历史文化条件 作者与读者当时的普遍心理与情绪影响 人物刻画的必备条件 此血非彼血 血腥 的现实文化意义与内涵 现代社会 审美观念及其当时历史语境的不同 作者的心态以及环境熏染之下衍生出的情感宣泄 作者创作过程中潜在的暴力美学思维 结语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选题意义和目的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不要生搬硬套:1.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2.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总之,意义和目的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研究象征手法的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象征手法的作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喜欢高大的白杨、顽强的小草,还喜欢常青的松柏、傲雪的梅花。可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梧桐树。

记得我家刚搬来时,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枝繁叶茂,像一个巨人一样伸展着四肢。秋去冬来,一个新的学期开始了,有好几家人,把它们砍伐下来,去作小饭桌的木标,过了不长时间,春天又悄悄的来临了,在春姑娘的抚慰下,受伤的梧桐,又一点点的探出头来,吸润这春雨的乳汁,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将绿意送给了人间。就这样年复一年,梧桐不知留下了多少后代,有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为人们无私的奉献,我最敬佩的一点就是它顽强的生命力,哪怕剩下细小的一段,即使有麻绳般粗,它也要顽强的钻出地面,张开嫩芽,茁壮成长为梧桐中的一员。梧桐不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有一种倔强的性格。不知为什么,被移植后的小树苗,就会被从根部砍掉,然后再用土埋起来,只见地面留下了一个个小堆。过了几天,这些小土堆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些幼芽像一个个头带头签顽皮的孩子,悄悄的跳出地面,眼看着它们徐徐蹦跳,不久就长成了大小伙了,像粗粗的柱子,拔地而起。以倔强的性格,向大自然展示了自己顽强不屈的精神。

春天,我在树下避雨;夏天,我在树下乘凉;秋天,我在树下玩叶子;冬天,我在树下玩雪。总之,梧桐树爱给我无限美好的回忆,带给我一段快乐的童年。

梧桐,这一段快乐的童年,是你主宰的。所以我爱着着顽强的梧桐,爱着这让我快乐的梧桐!

有的人说牡丹富贵,有的人觉得玫瑰纯洁无暇,有的人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有的人喜欢松柏万古长青,而我却喜欢那默默无闻的小草。

小草是报春的使者。春天,当万物都没有醒来时,小草却有了一些小小的变化。在一片枯黄的草地中,已有了星星点点的绿色,那是有些小草悄悄地钻出了头,那嫩绿的颜色给人新的希望。虽然河水并未解冻,虽然寒风依然刺骨,虽然人们还都穿着厚厚的大衣,但它们已挺直了腰板,苏醒了过来,像一个个小战士蓄势待发。又过了些日子,天气变暖了,小草都是绿油油的,让人看着心里很舒服。

小草的生命力是顽强的,泥土里有小草,石板缝里有小草,岩石上也有小草。小时候我问妈妈:“妈妈,岩石上有什么养分,小草是怎么在那里生长的呢?”妈妈说:“孩子,小草不像有些植物,看着很美丽,但很难养植。小草却不同了,不管风吹还是雨打,日晒还是雨淋,泥土还是岩石,它都能努力生长。那玫瑰虽然像童话里的公主一样美丽,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谢了,小草不同。诗中说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管小草受到怎样的伤害,不管是受到大火、洪水、还是干旱,来年春天它又会生长出来的。孩子,你长大后一定要做像小草一样的人才行。要坚强,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不论遇到什么样困难都要像小草一样去克服,这样你才是一个有用的人。”

环绕小村的青青翠竹已和我的童年一样只留在记忆之中了,连片的竹林把古老的水乡小村妆成绿的世界,袅袅婷婷的竹子齐齐伸向天际,似我童年那高不可攀的梦想,似剪的竹叶把春夏秋冬一一剪去,只留下片片破碎的回忆。多情的暖风,把竹的清香送入鼻息,沁人心脾。无比的清纯,溶入深深的记忆,时时回味。

竹影摇曳的日子已成过去,只有那编有美丽图案的竹席依然在夏日里伴着怕热的我,失去生命力的竹子整个被用作了晾衣服的工具,长年的日晒雨淋,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绿色,变成了泛黄的回忆。

也没见竹子的开花,但它却真正地在我的面前消失了,也许是现在的孩子已经不需要这样的竹林了,他们更多地拥有了昂贵的玩具。已都是独生子女了,父母们也不放心让他们进入竹林,因为竹林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危险,在幽深的竹林里我也曾经遭遇过蛇。

竹子的清高或许是它消失的真正原因,有一日,小村的边上建起了一座小化工厂,从此竹子就走向了灭绝。没有竹的日子,人们一样快乐,那是经济腾飞的结果。然而,竹林在我的心中却占据了很大的一块,在竹林中,有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有过我的欢笑、我的快乐。

鲜嫩的竹笋是我最喜欢的食物,笋衣包成的粽子又是那样的异常清香。日暮西斜时,成群的鸟雀是我追击的目标,虽说手中有的只是一把由几根橡皮筋制成的弹弓,射出的小石子未必能击中鸟雀,但兴奋的心情却是无法形容的。爬竹子、荡秋千、掏鸟窝……竹的清雅高洁,因此与文人墨客产生了不解之缘,以至于到了"不可居无竹"的地步。在院子里种上一丛竹子,它在带给你绿色的同时,也给生活增添了一份雅致,于是就有了"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偏疑粉,萧萧渐引风。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唯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自是子猷偏爱汝,虚心高节雪霜中。"的感慨,元稹与刘兼把新竹的静幽和坚贞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隐在山间的的小舍,那几丛青翠的竹子就是全部的装饰,隐士就像仙者神客,在院间品茗赏竹,这大概就是我们从小就被灌入的世外仙境之美景吧。

文人爱竹,不单是爱它的秀美,更因它的高洁,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正是文人学者毕生所追求的,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给予竹的刚正之誉;"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是竹的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的坚强;"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是竹的清高;"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侵见前峰。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阴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是竹的可人。能得到如此的美誉,人们自然而然地也就喜欢竹了。

竹的伟大还在于它能制成各色的物品,小巧精致的竹篮能盛放物品;坚实的竹凳、竹椅能让人坐着舒心;精制的竹席又是盛夏必不可少的。竹制的钓杆虽不是金贵之物,但却是实用的。小时就是用它一次次为餐桌上增添了新鲜的鱼汤,在那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这样的日子也就算是幸福了。竹还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秀长的竹节制成一支支竹笛、箫等乐器,随即,天空中就会响起一曲曲动人的思乡曲,竹把我们的情感融化在这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之中。"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这是苏轼对竹的一往情深;"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先娟娟秀,风吹片片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是杜甫笔下竹的娟秀……有了文坛先圣们的'赞美,竹子也就更加被文人墨客看好了。

然而就竹的秉性,它容不得半点的乌烟瘴气,一旦身陷其间,宁愿以死亡来面对,于是,家乡的竹林因此变成了一片荒土。

虽已无童年时的竹林,但心中的竹林依旧,带着一丝惆怅,找出横卧于抽屉中的竹笛,那悠悠的思乡曲又一次回荡在耳畔。青翠的竹子,我心中永远的爱。

打小,我妈就对我说:“鹏鹏,生你的时候就是昼夜平分、春暖花开的春分日,记得那天,阳光很美,微风夹杂者花香,从老远的地方飘过来。”

或许,我和春季就是有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是在我生日那天就是百花齐放的日子,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花,各种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花争相开放。

之后,来到余高,度过我在余高的第一个生日之后,樱花节也随之而来。那美得让人窒息的樱花,再一次不禁让我回忆起我妈说的那一天生我的日子。

苍劲的枝干,直冲云霄,而粉嫩的花朵,娇小的,让人产生一种怜香惜玉之感的花儿,于枝干毫无生分的融合在了一起,真是自然的神来之笔。细细观察,小小的花儿之中,是娇弱的花蕊,黄色的花心,典雅的,如精巧的匠工小心翼翼地如雕琢玉石般细心地雕琢起来的花朵,别样诱人。而密密麻麻的花儿,一簇接着一簇,紧紧挨着的白色粉色的花儿,远处望去,如同一片白白的云般,不啻仙境,花儿组成的海,那一片花海中,褐色的粗粗的枝干挺立其中,俨然一位仙人,仙风道骨般远离俗世。

树上还有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还有一绽芬芳的花儿,五瓣淡雅的花,异常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点缀在褐黑色的枝干上,如同一位严肃帝王身上的装饰品一般,即使艳丽,妖媚却仍掩饰不住帝王独属的那一份华贵、傲气的一面。

人们都说樱花如弱不禁风的女子一般,在春季里羞出女子的娇羞,清脆欲滴的美丽。然而只有真正知识樱花的人才知道,樱花本不是被世人所不知的像女子般的秀气,其实樱花是充斥者傲气,傲世百花的奇花,或许,许许多多的人们只知道,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其实不然,樱花本是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高寒属的花,只是后来被带到了日本而已。樱花生长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经受着严寒与缺氧的环境,由此可知,樱花和梅花是一样,一样在严寒中是不羁的。

樱花是仙人,是帝王,是不羁的灵魂。樱花的伟岸在于融洽的组合,看似不堪一击的花儿,却承载着不易屈服的灵魂,笔直褐黑色的枝干,伟岸的身体,海纳百川的大度,却是象征着那一份永远不屈服的精神。花儿,那傲立群芳的姿态,樱花只有你才拥有,不似莲花的娇弱,不似梅花的孤寂,不似牡丹的自负。只有樱花,柔弱不乏刚劲,艳丽不乏朴实。樱花,最美的是你,花海般的花儿,泰山般的躯干,一次又一次地映在了我的心头。樱花,你是刚性的男儿!激情的男儿!

这片草丛刚失过火一个月,到处都是黑色,本来我以为这些小草不会再活过来了,但是,我却从黑色中看到了星星点点的绿色!

小草那坚强的生命力,使我感到佩服。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那些扎根边疆,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祖国需要他们,他们就会立即赶到第一线。不管生活环境多么恶劣,不管工作多么艰苦,他们都没有退缩过。

他们都不会退缩,如果我们退缩了,那么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这样做难道不会感到愧疚吗?

以前,我还很小,不觉得那工作有多么伟大,只是觉得那些人很傻:放着那么多工作不做,就专挑一个最辛苦的做。我现在知道了,他们不是为了别的,就是祖国的繁荣富强!

看着那些嫩绿的小芽,我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心想:小草会把这种精神一直传递下去吧!

呼呼呼,呼呼呼。春风姑娘在空中轻声呼唤着沉睡的小草:小草快醒醒啊,春天到了。

小草被叫醒了。它在土里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听到了春风姑娘的呼唤声,小草扭动身子,一个劲地向上钻。小草终于钻出了地面,它睁开眼睛一看!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春天,小草嫩绿嫩绿的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给大地增加了许多生机。

夏天,一棵棵小草长得绿油油的,十分茂盛。远远望去,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地毯。秋天,小草换上了一件淡黄色的新衣服。在秋风中慢慢干枯。

冬天到了,小草变得枯黄枯黄。有时候,小草被人们烧掉了。但是,它的根牢牢地抓住土壤,盼望着春天的再次到来。

水,您在地球上扮演着各种角色。

当您是雨时,在春天,您飘向草地,帮助小草儿成长;您越过树梢,帮助花朵儿含苞开放。在夏天,您与大海相融,看着鱼儿在您体内嬉戏;您融于干涸的土地,使土地充满了水分。在秋天,您与秋叶翩翩起舞,造就一幅美丽的画面;您与秋风合奏,造就一律动听的旋律。在冬天,您冰冷的身体侵入悬崖边的梅花枝里,使它成了傲梅,拥有了坚强的性格。有了您,草儿能茁壮,花儿鲜艳,鱼儿欢笑,大地湿润,景色优美,自然音乐动听。所以不能没您。

当您是海时,您的颜色,使地球像披着蔚蓝色的纱衣;您的营养,喂养着您身体里的生物,肥硕的鱼儿与水生植物构成了海底世界;您身体内的盐被人们提炼出来,当做食物的调料,这才有了人间美味。如果没您,地球不在是美丽的蓝色星球;如果没您,“鱼”这个词也不再有;如果没您,食物不再是香美的。所以不能没您。

当您是雪时,您雪白的身体,在冬天给大地添上一片银白色,充满了安详,安静的氛围。当您停下将您那雪白的身体撒向大地时,整个被银白色覆盖的地方充满了嬉戏声。孩子们纷纷出户,拥抱着您,用您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太阳出来时,您变回来您的原貌——水,接而您蒸发成云,等待着下一个春天。因为有了您飘向大地的风姿卓越,才有了“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您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希望的降临。因为有了您,才有了那冬天的愉悦。所以不能没。

当您被称作水时,您将给予干渴的人,您将阻止火犯下滔天大罪,您将化作露珠停留在植物上,使它们充分吸收您,您将脏东西变得干净,您将与米成为兄弟。

如果没您,火会吞噬世界,植物会枯萎,世界会被污染,世界不会再有欢笑声。所以,不能没您。

不能没您,因为您象征欢乐,象征万物的创造者,象征母亲,象征生命的希望。

您是我们的朋友,您有各种角色,所以不能没有您。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以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

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

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历来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发了。

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强的石头,刺破硬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轻霜而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是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是为了赞美小草,那小草到底有什么特点呢?白居易为什么要赞美小草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小草吧!

小草的生命力是世上最顽强的!无论在天涯、石缝等格证难以生长的地方,小草差不多都生长在这些地方。瞧!小草的生命力多顽强!多想那生活中大写坚持不懈的人啊!就像运动员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习,最后取得成功。

小草生命力顽强,差不多哪里都有长,似乎已经成为了最不起眼的植物了!但是小草的品质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就像诗人白居易写的一样,它虽然被熊熊大火烧得一干二净,可那微微的春风吹过,小草又长了出来。

这可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

一阵秋风吹黄山上了银杏树叶,吹红了枫树叶,吹开了沉睡的野菊花。一场秋雨迎来了秋姑娘。

当站在林海中,阵阵秋风吹来,我仿佛领略到了“秋姑娘”的一片心意,是她用神奇之笔画出美妙的图画,让我心旷神怡。

“哗哗”随着大地的一阵摇曳,一片片银杏树叶飘然而下,瞧,它们飘下来时,有的就像黄碟在飞舞,有的就像舞蹈家那样轻盈地旋转着。我拾起一片叶子,细细地端详着,它全身黄黄的,黄的像稻谷,全身小小的,活像一把小扇子。

再向远处一望,呵!山上的枫树叶犹如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火焰一般,再一看,嘿!又像喝醉了的大汉似的。近观,叶子上的叶脉清晰可见,就好像一顶皇冠,难怪古人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呀!”

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永远会对我们微笑!

象征: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艺术手法之探析前言说明: 本文是我首篇比较正规的学术论文。足足花了我三个月时间。我本人是余秋雨的忠实读者。不仅因为他是余姚人,更因为他是一位自文笔、思想、见识乃至人格都让我非常钦佩的作家。所以我觉得,我有责任与义务去深入地研究他。 2006年八月,慈溪市出版了一本书,叫作《慈溪余秋雨研究》,作为一个余姚人,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按现在的县域划分,余秋雨的故乡已经在慈溪了,现在,连余秋雨研究都被慈溪捷足先登了。难道余姚能够给予余秋雨的只剩下那些可怜的历史残片了吗?我这么问着自己,又翻着《慈溪余秋雨研究》,一种紧迫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两者交汇,终于触使我用心写作此文。 决心下了,但是当我正式动手写作此文时,还是感到困难重重。毕竟我以前没怎么写过正规的论文,对余秋雨的喜爱也主要在感性的与理性的欣赏方面,让我上升到学理层次,说出个所以然来,还真是难倒我了。但是,我必须这么做。因为慈溪的余秋雨研究已经抢先一步了,我要做的是后发制人,发挥后发优势,博采众长,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发起冲锋,尽一个余姚人的一份微薄之力。怎么办?好在这时,机缘巧合,我获得了浙江大学黄健教授的帮助,在黄教授一次又一次细心的指导下,历经三个月,六易其稿,《象征: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艺术手法之探析》终于写成。其中正文一万二千字,连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总数在一万五千字以上。现将此文作若干次发布。 也借此向所有人宣告,在余秋雨的故乡——余姚,已经有了还算比较专业比较深入的余秋雨研究!(也许由于本人视野所限,余姚早已有了非常专业的余秋雨研究。果真如此,那么,我将很乐意向他表示最诚挚的祝贺。) 象征: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艺术手法之探析(应建君)【内容摘要】在余秋雨散文中,象征手法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研究了秋雨散文中象征手法的丰富性,象征手法的艺术运用,以及其象征意蕴与审美风格。其中象征手法的丰富性从人物象征、事件象征、寓言象征、山水象征、物件象征五个方面作了展开。前言中,对余秋雨在象征手法的系统认识方面作了必要的阐述。【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象征手法;丰富性引 言: 余秋雨对象征手法从定义、在艺术创造中的地位、特征、美学意义等都有过详细而系统的论述。他认为,象征就是有限形式对无限内容的直观显示。通俗地讲就是以“一个可触可摸的直觉形式构建出一个宏大而深刻的意蕴。” 而这是几乎就触及到了艺术的根本。他说:“艺术,就其本质而言便是一种象征。” 并引用了法国前期象征主义的代表波德莱饵、后期象主义的代表人物瓦莱里、叶芝的话,“在艺术家眼里,世间万物都在互为表象,组成了一个象征的森林。” “象征主义既追求实世界高于现实的精神世界,又要把精神世界凝聚在个体生命力上,是一种极大和极小之间的呼应。” “在艺术中,一切文本都包含着连续的难以言语的象征主义。他主张的象征主义,必须挣脱就事论事和外在意志的干扰,找到一种充满生命力,又经得起不断开掘的形式。” 关于象征的特征,余秋雨引用科勒律治的表述:“象征的特征是‘在个性中半透明式地反映着特殊种类的特性,或者在特殊种类的特性中反映着一般种类的特性。。。。。。最后,通过短暂,并在短暂中半透明地反映着永恒。’”。简单地说象征的特征就是半透明双层性。所谓双层就是象征所包含的本体与象征体两层。半透明指本体与象征体之间的关系。即本体应该清晰但又不遮掩象征体,若隐若现。象征的真妙处在于既让外层清晰可视,又不能成为阻隔人们视线的屏障,人们可以透过外层看到藏在它背后的宏大、广阔而又深远的意义。 对于象征的美学意义,余秋雨也有过相当精彩的见解。比如对符号象征产生的审美心理,他作了如下概括:“首先,符号的抽象性使寄寓的物象提升到抽象的高度,使欣赏者面对具体物象而获得一种广阔感和自由感。其次,符号的通用性带来审美上的同步性,因而使创造者和欣赏者一起产生一种略带隐蔽的社会认同感。再次,符号的跳跃性使欣赏者享受了一种以少胜多、由此及彼的想象、思考、联结的自由,发挥了他们的审美主动性。”一、余秋雨散文中象征手法的丰富性 正是基于余秋雨本人对象征手法深入的认识以及相当的重视,所以在他的散文中,象征手法有相当普遍的运用,形式丰富多样,人物象征、事件象征、寓言象征、山水象征、物件象征无所不有。 1、人物象征 以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来构建出一个种族群体的宏大意蕴,即为人物象征。余秋雨散文中的不少人物具有这种明显的象征性。比如《道士塔》中的那个王道士。在余秋雨的笔下,王道士的形象是大众化的——无论是形貌还是精神,余秋雨写道:“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的做法呢?由于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所以对美丧失最基本的鉴赏能力,无法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的价值作出最基本的判断。所以他会对精美的雕像、壁画熟视无睹,为了让洞窟里亮堂一些他可以毫不犹豫的拿石灰在这些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上一层又一层地涂刷。他会拿个铁锤,敲碎那不知何朝何代的塑像,仅仅只是由于“她们的体态婀娜得过于招摇,她们的浅笑柔美得有点尴尬。” 与他的道士身份有点不符。同样因为无知,他会与外国冒险家做交易,“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鸡蛋。” 所以匈牙利人斯坦因能用一叠银圆换取二十四大箱子经卷、五箱织卷和绘画;法国人伯希和能用少量银圆换去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以至“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读到这些,任谁都会气愤填膺,怒不可遏。但是,仔细地看完这篇《道士塔》,再合上书本,冷静地想一想,我们都会为我们的情绪化的冲动感到惭愧。正如余秋雨在文中所说的那样:“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是的,王道士是错步上前的小丑,与小丑相对应的大丑却是我们的民族。王道士是当时中国最大数量的底层民众群体的典型代表。他的错误不仅属于他自己,更属于我们整个民族 我们不妨作这么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这个人不是王道士,而是张道士、李道士。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这个结果又能够改变吗?当时的底层民众大多生活贫苦,一天到晚为生活奔波。他们知识不多,又身处于社会底层,所以也不曾受到过多少的尊敬。现在发现这些古物了,自己不知道它的价值,自感事情重大,已经报告县里的长官了,但是县官除了让自己下次再送一点外就不闻、不问、不管、不理。这等于是认可了自己自由处分这些古物的权力。这时候,外国探险家来了,趋之若骛,又诱之以利,恭之以礼。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卖呢?我想,几乎把任何一个当时的中国底层民众放到王道士的位置都可以演绎出一个类似的故事。所不同的是无非是把愤怒的对象,由王道士变成了张三与李四。 更直截的人物象征在我看来是《垂钓》里的两位垂钓者。(见《霜冷长河》19页)一胖,一瘦。胖者钓绳上挂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鱼不断地咬钩,他不断地忙碌,也不断地收获;瘦者的钓绳上仅仅挂着一个钓钩,但是硕大无比,他一心只钓大鱼。很长时间了,鱼还是没有上钩,他一无所获,但他还是执着地紧握着他的钓竿。两者一个象征着生活中重视物质的人,另一个象征着重视精神的人。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人类。当然这个象征还可以挖掘下去。胖者演绎着一部人生喜剧,瘦子演绎着一部人生悲剧,合起来演绎着一个完整的人生;同时,两者互为两极,互相证明各自的价值,对立共存,从这个角度来讲,两人又象征着人世间的种种对立统一。就这样,无数复杂而高深的意蕴具象为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让人不禁徜徉于诱人的理趣世界。

《灯》是巴金先生创作于1942年的一篇 散文 ,读着它,仿佛随着巴老又回到了他作为有思想有热情的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解读《灯》的象征意义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解读《灯》的象征意义论文篇1 《灯》反映了巴金先生的一贯追求,也反映了他“灯”的情结。与小说相比,散文并不是巴金先生的主体创作内容,但散文作为他小说创作的补充和内容的延续,更明确地谈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和人生态度。在“灯”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黑暗背景,但于黑暗中却有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热情之火无处不在,化成灯寓于每一段文字中。这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散文,构思美,手法美,语言美,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探究背景、组织学生研读交流、课外拓展等手段深刻体味巴金以“灯”为象征物的深刻内涵。 一、创设情境、唤醒情感记忆 成功地导入一篇课文,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的导语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唤醒他们情感记忆为目标。可以设计这样两个步骤: (一)渲染情境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四周一片漆黑,在暴风雪中,你一个人冒风顶雪,摸索前行。此刻,你最渴望见到什么?预设答案:灯。追问:灯光起到什么作用?灯光能给你这样一个在黑夜中摸索的行路人带来什么?指名一两个学生回答之后,教师 总结 :灯给黑暗中的人照亮指引带来光明,给困境中的人温暖勇气带来希望。继续追问:此刻,我不知道你要走向哪里,但是我能不能问你一句:你最渴望回到哪里?预设答案:家。指名一两个学生回答为什么。教师总结:家就是有个人点着灯在等你,不管多晚,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温暖你的心。 (二)导入课题 生活中,我们都离不了灯,看到“灯”,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指路、照明;深一层的,会想到灯某个方面的抽象作用:给人温暖、勇气和希望。以长篇小说《家》斐声文坛的巴金先生写过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题目就是《灯》,那么他对灯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感悟,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巴金先生的《灯》。 此导语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初步感知灯的象征意义,为文意的理解奠定情感基础。 二、理清思路、研讨灯的象征意义 对于作者巴金,课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巴金在线”,课上学生自主介绍交流巴金的生平和创作,初步感知巴金是有思想有热情的作家。要探寻出灯的象征意义,必须理清 文章 思路和写作背景。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可以做如下设计: (一)自主学习探究课文依次写了哪几盏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分析:五盏灯。前两盏是“我”亲身经历的灯,是无意受惠,不仅为身体指路,而且为灵魂“指路”;后三盏灯是“我”听说的灯,是有意施惠,为亲人、情人、陌生人传递亲情、爱情和友情,它不仅为亲人导航,而且为人生导航。 (二)师生互动,研读课文,理清线索通过第一步骤的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给课文中每盏灯起个名字:第一盏灯是从平房里射出来的,我们叫它“平房灯”;第二盏灯是在雪夜里亮起来的,我们叫它雪夜灯;第三盏为“姐姐灯”;顺着这个思路,第四盏为情人灯;第五盏为恩人灯。 至此,教师可点拨提示,揭示散文特点:这五盏灯就像五颗闪亮的珍珠,它们需要一根红线来贯穿,这红线是什么呢?预设答案:灯。 1.教师点拨分析外在线索。预习提示告诉我们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灯”就是这个“物”,是本文一条外在的线索,文章都是围绕“灯”组织材料的:作者半夜惊醒到走廊见到灯光,这就是眼前所见的平房灯,接着回忆自己风雪夜走出迷阵的经历,然后作者联想起“哈里希岛的 传说 ”和“希洛与利安得尔的 故事 ”,最后又回忆“友人投江”的故事。这所有的材料都是围绕灯来写的,如果前两个材料是写无意中使人受惠的灯,那么“哈里希岛的传说”和“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就是有意为亲人、情人而点的灯,最后的“友人投江”的故事是有意为陌生人所点的灯。 2.教师点拨分析外在线索。文章还有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呢?教师点拨: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贯穿首尾,也形成一条线索,大家看首尾两段,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预设答案:从“窒闷”到“微笑”。继续点拨:再看文章中间,还有没有表现情感变化的关键词?预设答案: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3.总结散文特点。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窒闷—安定、畅快—微笑”。这是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内外两条线索交织,使得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凑,这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预设答案:形散神不散。 (三)探寻“灯”的象征意义 1.创设问题。作者讲述了五盏灯的故事,每一盏都有感动我们的地方。这五盏灯,你最喜欢哪一盏呢?请大家选择一盏自己最喜欢的灯,然后告诉大家你喜欢这盏灯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回答过程中及时予以肯定、引导。 预设答案: 平房灯。因为这盏灯是最平凡、最常见的。它也许是为了等待亲人归来而点的,也许仅仅是为了方便过路人而点的。不管为谁而点,它都给所有看见它的人们带来了光明,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雪夜灯。因为它使一个在雪夜中行走的人看到了光明,并且灯带来了温暖,使人受到鼓舞,因此不再孤单,不再害怕,有勇气继续前行。 姐姐灯。我喜欢姐姐为弟弟点的长夜孤灯,它寄托了姐姐对弟弟最深切的爱与关怀,虽然姐姐最终没有等到弟弟归来,但她让我明白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非亲情莫属。 情人灯。这里的灯不仅是灯,还是一个纯洁的少女对爱情的坚持,是超越暴风雨的希望,给了她所爱的人勇气,是希洛对爱情执着的守候。而利安得尔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泅过海峡,只为了和心爱的人儿见上一面。 恩人灯。因为它让一个绝望的人重新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鼓舞他积极乐观地活下去。这盏灯是发生在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的身上的。这盏灯有多层涵义,一方面,它象征着人性的善良、美丽,另一方面,它也让作者的友人改变了生活的态度,对生活有了信心,也有了奋斗的决心。 2.探寻写作背景,研讨象征意义。首先教师设疑:这篇文章写于中国的哪个历史时期?预设答案:抗日战争时期。 通过写作年代推知时代背景,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三光政策),闹得中国人民人心惶惶;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许多人对抗战的前途感到迷茫,正如作者的友人一样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对生活彻底绝望。那么作者的心境怎样的呢?教师补充介绍下列资料。 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定执著。 我怀疑过“将来”吗?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吗?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吗?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 “我无法使这颗心安静,便找出放在箱子里的一叠旧稿,拿起笔来校改。夜悄悄地在窗外进行,灯里的油在渐渐地减少,我的两只脚渐渐地变得不灵活了。就在这寒冷的冬夜里,我编好了这本小书。”“这些不像样的零碎的文章,都被一个信念贯穿着,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因此我愿意把它们献给读者。”介绍这段资料之后,继续设疑:这时候整个中国处于最黑暗的时刻,特别需要什么?预设答案:在他们心灵点燃一盏灯,激励他们英勇奋进。教师继续点拨: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借助“灯”敬告世人,有一盏灯在我们前方,它照亮我们前方的道路,道路是艰难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国人英勇无畏地走下去,中国的明天必定是一片辉煌。作者以此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从中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念,激励他们英勇奋进。 如今,抗日烽火已逝,冲破特定政治和时代局限,《灯》中还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教师点拨:灯本来只是一个具体物质,可以给我们指路、照明。但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平房灯让我们感受到了光明与希望,雪夜灯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姐姐灯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真挚,情人灯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恩人灯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当然,这五盏灯并不是孤立的。正因为人世间充满了真、善、美,所以我们的心总能感受到温暖;正因为心是温热的,所以不管经历怎样的挫折磨难,我们总能看到光明与希望。由此看来,灯已经不仅仅是灯,一个具体的物质,它的意义已经升华并被赋予了另一种意义,那就是象征意义,它已经成为一盏心灵之灯、精神之灯。 总结:文章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人类向往光明、坚定信念、正义必胜的愿望,抒发生命需要精神支柱的感想。 可以说,《灯》是一篇给缺少抗战信心的人鼓气的作品,也是一篇启迪人们思考人生问题的作品。 明确:用具体物象赋予它特定的意义,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的手法,称为象征。 本部分设计两个环节:一是梳理课文,理清内外两条线索,揭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本文的构思美;二是学习象征手法,体会象征带来语言的含蓄美和启发联想的两大作用。 重点是揭示灯光的象征意义:灯的时代意义;灯的普遍意义。 三、学习象征手法 研讨出《灯》的象征意义之后,对象征手法的概念和作用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解和运用。 (一)象征的概念 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在这里,“灯”是具体的形象,希望、光明、信念和真情是抽象的概念。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一些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比如说高尔基的一首 散文诗 《海燕》,作者借赞美海燕来赞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用莲来象征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象征手法的作用 古往今来,有许多作家喜欢使用象征手法。它可以使文章具有含蓄美,并能启发人们的联想。引导学生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体会象征带来的含蓄美。 1.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师点拨:请大家先说出关键词(不是单靠,米)的象征意义,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预设答案:“米”象征人们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活着不能只为了物质享受,还要有精神追求。人活着还要靠“精神食粮”,大家回到原文第11段,看看这里的“精神食粮”指什么?预设答案:指的是坚定的信心,顽强不屈的精神。 2.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预设答案:这里的“灯光”象征光明、希望、温暖、真情。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信:光明、希望、温暖和真情是永恒的,它们永远不会从我们心里消失。 象征手法另一个作用是启发人们的联想。这里的联想,一方面是说能启发我们从“灯”联想到光明、希望、温暖和真情,另一方面,也是说能启发我们从文中的灯联想到文章以外的灯。那么,读了这篇散文,你还能联想到什么灯?要求学生联系传说、诗文或自身情感经历,以“我想起了……”开头说一段话。 生讨论,自由发言,交流感想。教师拓展思维:大家的联想非常丰富,而且升华了灯的象征意义。老师也联想到了一些灯……展示图片:宝莲灯、阿拉丁神灯、飞蛾扑火、何当共剪西窗烛、小桔灯、老师窗前的灯等。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师点拨引导:梅花,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干,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这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这是一种在雪中才显得更加纯白的花,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到的花。是的,那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 请同学们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张贴在读书栏里,供大家交流阅读。象征手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适当的拓展运用可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深化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四、研读拓展、点亮心灯 (一)感受巴金精神巴金先生在抗日战争最黑暗的岁月里,不仅用自己黑色的眼睛找到了光明,而且,他站在高山之巅,举起一支希望的火把,把光明播撒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灵。 1.巴金的《黑夜行舟》。还不满19岁,巴金就创作了这首《黑夜行舟》,他在谈《黑夜行舟》的创作时说:“我看见远方一盏红灯闪闪发光,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这段话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 2.从巴金的话语、画像、感动中国获奖词了解巴金给我们的精神启示。作为一个世纪老人,巴金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是他说“看够了人间的苦难,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从伤痕里滴下来的血一直给我点燃希望的火种。 放巴金像,教师描述画像:在一片火红的枫树林中,巴老背靠躺椅,脸上露出舒心慈祥的笑容,画面背景苍苍莽莽,前景一大片火红的枫叶,仿佛先生燃烧的心。 2003年,巴老获选《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词为:“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学生集体朗读,感受巴金精神)教师:2005年,百岁老人巴金离开了我们,在他生前最爱的红玫瑰和交响乐中远行,这一天,自发来自全国各地千余人到上海龙华殡仪馆,送巴老最后一程。拄着拐杖白发苍苍的老人来了,穿着校服的学生来了,操着口音风尘仆仆的家乡人来了……他们虽然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巴金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他是我们的楷模,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走进网上的巴金纪念馆,有这样一句话:“人走了,灯亮着。”巴金,这个名字几乎就是一座灯塔,巴金光辉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二)引导学生点亮心灯,树立坚定信念出示幻灯片:老舍:《茶馆》《骆驼祥子》;三毛:《撒哈拉沙漠》;海明威:《老人与海》;川端康成:《雪国》《伊豆的舞女》;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教师设疑:这些作家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最后都是以人为的 方法 结束了生命,这正应了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学生交流讨论后不难得出结论:这些作家都功成名就,有的在本国和世界文坛上具有崇高威望,有的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或者由于精神的极度空虚,或者由于难以忍受病痛的折磨,或者由于自己的思想与社会不可调和……总之,他们自杀不是由于生存条件的原因,而是由于生命之灯,希望之灯的熄灭造成的。 继续设疑:那么我们怎样点亮心灯呢?出示幻灯,学生朗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教师激情:同学们,生活中总会遇到激流险滩。假如生活欺你,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灯光,它象征着人间的温暖与美好的情谊,它象征着对生活的信念与希望。它可以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安慰,它可以给我们的人生导航,它甚至可以拯救我们的生命。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一定要在心中点燃一盏灯啊!这个步骤的设计主要是学习作者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引导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树立坚定信念。至此,课堂内外,学生的生活与文本阅读,学生的积累与文本的拓展都打成一片,连成一体。 《灯》的内容及简介篇2 灯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1,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2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 经验 。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3,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4;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5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6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7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 捕鱼 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土希洛8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灯》的创作背景 1941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同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的时刻,国家和民族处于重重的灾难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巴金于1942年2月在桂林写下这篇散文,并于当月编入散文集《废园外》。他在该集的《后记》中说:“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的暗云紧紧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又说:“这些不像样的零碎文章,都是被一个信念贯串着的,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的最后胜利。” 猜你喜欢: 1. 伊索寓言故事《灯》 2. 《灯光》句子赏析 3. 语文课文《拉亮了灯等你》阅读答案 4. 什么是管型氙灯 管型氙灯的工作原理 5. 《灯光》教案设计

关于象征主义的论文开题报告

白鲸的开题报告

《白鲸》(Moby Dick)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发表的一篇海洋题材的小说,小说中既描绘了捕鲸水手的悲惨生活,也说明了依靠捕鲸而繁荣起来的城市是靠捕鲸人的尸体建立起来的。

英文题目:on the symbolic meaning in melville’s moby dick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3《白鲸》中主题的象征意义

3.1 复仇主题的象征意义

3.2 人与自然主题的象征意义

4《白鲸》两大线索的象征意义

4.1埃哈伯与莫比.迪克线索

4.1.1 埃哈伯的象征意义

4.1.2 莫比.迪克的象征意义

4.1.3 白色的象征意义

4.2伊西梅尔与捕鲸活动线索

4.2.1 伊西梅尔的象征意义

4.2.2 捕鲸活动的象征意义

4.2.3 皮阔得号的象征意义

4.2.4 大海的象征意义

5 结论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in melville’s moby dick

ⅰ introduction

ⅱ literature review

ⅲ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themes

3.1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revenge

3.2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human and nature

ⅳ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wo main clues

4.1 ahab and moby dick

4.1.1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hab

4.1.2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moby dick

4.1.3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white

4.2 ishmael and the hunting

4.2.1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ishmael

4.2.2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hunting

4.2.3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pequod

4.2.4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sea

ⅴ conclusion

选题目的与意义:

美国象征主义大师麦尔维尔因《白鲸》而闻名于世。作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麦尔维尔一度被他的时代所误解,进而为时代所遗忘。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才逐渐被重新发现。其作品,尤其是《白鲸》,受到评论者的称赞,从而他也被列入美国伟大作家的行列。《白鲸》于1851年发表,但当时并没有重大的反响,直到1919年以后才被文学界重视,并且被称为是一部“可以让读者任意理解的巨著”。

《白鲸》能够获得如此声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象征意义。近年来的《白鲸》热,促使许多学者致力于《白鲸》的多方面研究,并且其象征意义的研究经久不衰。《白鲸》的象征意义已经被挖掘出多重意义,本文从作品的主题、线索方面对其象征意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对其象征意义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白鲸》是麦尔维尔最著名的作品,是一部极具复杂性的美国文学杰作,评论家一致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自1851年问世以来,它给读者和评论家没带来了令人生畏的挑战。近年来的`《白鲸》热,促使许多学者致力于《白鲸》的多方面研究,并且其象征意义的研究经久不衰。对于麦尔维尔评论家们一致认为他和霍桑一样是一位象征主义的大师。在英美评论界对《白鲸》的研究主要涉及的种族、阶级、文化以及体裁方面。很少有作品专门介绍它的象征意义。有关其象征意义的研究散布在关于该作品的不同的评论文章中。在中国《白鲸》的象征意义已经被挖掘出多重意义,关于《白鲸》中莫比·狄克的象征意义已经达到共识。学者们从大自然的角度、从社会政治的角度、从善与恶的角度对其象征意义进行了研究。主要的文章包括:陈秋红(1997)《〈白鲸〉象征意义的文化阐述》;肖谊(2004)《超越浪漫主义的史诗——简论〈白鲸〉的现代性》。其他的关于《白鲸》象征意义的研究还包括对于埃哈伯、大海、皮阔得号、以及这次航行本身等的研究。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其中所包含的象征意蕴仍需不断的探究。

bibliography

[1] chase, richard. 1957. 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 [m].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press, ltd.

[2] chen, q. 1997.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moby dick.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2.(陈秋红,《〈白鲸〉象征意义的文化阐述》,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3] chang, y. 2008.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lawrence, d. h. 1984. “from herman melville’s moby dick” [a]. the united state: bantam books.

[5] lawrence, d. h. 1961. studies in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 [m]. new york: viking press.

[6] li, x. 2004. life.tragedy. revelation-on the symbol of death in moby dick. jounal of

sichuan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march,20:2. (李晓宁,《人生﹒悲剧﹒启示-论《白鲸》中死亡的象征意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20卷第2期。)

[7] liu, j. 2005. on symbol of death in moby dick. journal of jia mus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mar. 23:2. (刘杰的《论〈白鲸〉中的象征意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第23卷第2期。)

[8] mcsweeney, kerry. 1986. moby dick: ishmael’s mighty book [m]. boston: twayne.

[9] melville, herman. 1984. moby dick [m]. the united states: bantam books.

[10] mcwilliams, john p. 1984. jr. hawthorne, melville and the american character, a

looking-glass busines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wu, d. 1998.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篇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红字》讲述了17世纪清教殖民统治下,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奇灵渥斯遭遇海难,白兰以为他在海难中已经遭遇不幸。在孤独中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然而白兰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后来丈夫齐灵渥斯却平安地回到了新英格兰,并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当他查出白兰的情人是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便开始折磨这位愧疚不已的年轻牧师。最终,齐灵渥斯因偏狂报复而身败名裂;丁梅斯代尔不堪愧疚,身心俱毁,临终前在公开承认了通奸事实;只有海丝特勇敢地面对未来,准备带着女儿去欧洲开始新的生活。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天赋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他是一位真正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作家,因而一直享誉英美和世界文坛,至今盛名不衰。进入二十世纪,美国的文学日趋成熟,涌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如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福克纳等。这些作家无不从霍桑那里深受教益,无怪乎有人称霍桑是“作家中的作家”。

红字的象征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红字》讲述了17世纪清教殖民统治下,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奇灵渥斯遭遇海难,白兰以为他在海难中已经遭遇不幸。在孤独中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然而白兰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后来丈夫齐灵渥斯却平安地回到了新英格兰,并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当他查出白兰的情人是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便开始折磨这位愧疚不已的年轻牧师。最终,齐灵渥斯因偏狂报复而身败名裂;丁梅斯代尔不堪愧疚,身心俱毁,临终前在公开承认了通奸事实;只有海丝特勇敢地面对未来,准备带着女儿去欧洲开始新的生活。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天赋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他是一位真正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作家,因而一直享誉英美和世界文坛,至今盛名不衰。进入二十世纪,美国的文学日趋成熟,涌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如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福克纳等。这些作家无不从霍桑那里深受教益,无怪乎有人称霍桑是“作家中的作家”。

一年一度毕业季,几分伤感积分离愁。伤感之余是否还在为毕业论文发愁?好了,话不多说,我直接为大家送上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一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撒纳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人之一。他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想像、象征寓意和大量主观色彩浓重的心理分析描写来突出主题、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亦表现出神秘主义的晦涩。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霍桑更是将这一语言技巧发挥的淋漓尽致,赋予了红色字母“A”丰富的内涵。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字母“A”在小说中的各种象征意义来理解《红字》这部经典著作。

[关键词] 《红字》 字母“A” 象征意义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借助具体的事物、形象来揭示抽象的概念或含义,从而诱发读者的想像力和联想力。“撒纳尼尔•霍桑善于运用象征性的事物来揭示具体事物背后的深层涵义”,被视为现代文学象征主义的先驱。在小说《红字》中,霍桑运用最为娴熟的艺术手法也是象征。他赋予了字母“A”及赫丝特等四位主人公丰富多样的深层意义,本文着重对贯穿整部作品始末的字母“A”加以分析,以此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作为小说名字的“红字”贯穿于故事的全过程,并带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在小说的最开始,字母“A”是女主人公赫丝特罪恶的象征,随着故事的发展,字母“A”最终成为了“能干”、“受钦佩”、“天使”的代名词。

小说伊始主人公赫丝特•普林在差役的押解下,怀抱婴儿走上了波士顿议会厅外的示众台被教庭示众。因犯有通奸罪,赫丝特被判处终身佩戴红色的“A”字(Adultery的第一个字母,意为通奸),无论什么时候她走在大街上都将被其他教会会员鄙视。在众多清教徒的眼中,赫丝特胸前佩戴的“A”无疑是罪恶和耻辱的标记。然而霍桑对红色字母“A”的描写却似乎想要赋予它另外一种涵义,“她的胸前有一个用漂亮的红布缝制的A形标记,而标记的饰边却是以金黄色的线精心刺绣出的华美图案。”

尽管深受清教思想毒害的清教徒们把红字“A”看作是通奸的标记,事实上,它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A”不仅是赫丝特深爱着的恋人丁梅斯代尔(Arthur Dimmesdale)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也是法语中爱情(Amour)这个词的首字母,因此,红字“A”相应地代表了赫丝特对丁梅斯代尔的忠贞爱情。这一点从赫丝特被带往示众台的过程中她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来,“于是,她将孩子移开,耽在胳膊上,面孔泛出滚烫的红晕,且挂着高傲的微笑,以一种不容蔑视的目光环顾了一下四周的市民以及邻人。”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人,赫丝特甘愿受罚,独自承担了所有的罪责、独自承受着众人恶毒的语言及唾沫和白眼;监禁期满后,赫丝特完全可以扔掉胸前的“A”、离开新英格兰那个让她饱受屈辱的地方,但是她选择了留下,因为她心爱的“那个人就住在这里,此处有他踏出的脚印。她自认为和那个人结成了一种在这个世界上得不到承认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将把他们一道送上末日审判席,并将审判席变为他们婚礼的祭坛,使他们在茫无涯际的来世结合在一起。”这也正说明了在她的心中仍然保有对丁梅斯代尔的爱。正是这份爱给了她勇气和力量得以忍受巨大的痛苦,也正是这份爱支持她仍然留在了新英格兰期待美好的生活。因此可以说,霍桑展示给我们的红色字母“A”并不仅仅是罪恶的标记,它也象征着赫丝特与丁梅斯代尔之间纯洁而伟大的爱情。

赫丝特能做一手好活计,她第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胸前佩戴的A形标记就可以看出,她的`针线活真是巧夺天工。凭借这种活计就是女红,海丝特仍可以养活自己以及一天天长大的孩子,过着衣食不愁的生活。除了维持生计,赫丝特别无所求,把余出的钱拿出一点打扮自己的孩子,而其余的则捐献给慈善事业,施舍给比她幸运的穷苦百姓,尽管这些受了恩惠的人时常侮辱她。赫丝特天性善良,在人们遇到困难时,她都尽可能地给以帮助,“没有任何人能像她那样乐善好施,那样喜欢周济贫困者。”“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灾难发生,她都会立刻找到自己的位置,服务于公众或造福于个人。”“那刺绣的红字闪射出非凡的光芒,给人带来慰藉。在别的地方它是罪恶的标志,但在病房里却成为蜡烛。”

久而久之,赫丝特表现出的温暖和宝贵的天性逐渐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好感,而她胸前所佩戴带的红色字母“A”在众人的心中也有了另外一番含义:“红字成了她事业的象征。她乐于助人,而且精明强干和富于同情之心,最后,许多人都拒绝再用原来的意思解释红色的‘A’字了。他们说那字的意思是‘能干’(Able),因为赫丝特•普林虽然是个妇道人家,但却无比坚强有力。”他们不再把红字看作罪恶的标记——一种对她的漫长和凄惨的惩罚——而是视为她积德行善的象征。

看到丁梅斯代尔饱受折磨的痛苦,赫丝特最初试图说服前夫老罗杰•齐林沃思放弃报复行为;劝说失败之后她就与丁梅斯代尔在树林中会面,告知丁梅斯代尔事实真相后,又劝说他和她们母女一起离开此地,并为这次旅行做好了准备。丁梅斯代尔在大庭广众之下要她和珠儿一起再次站到令她受辱的刑台后,她又站在了上面,帮助牧师完成了用生命所作的对上帝的赎罪。丁梅斯代尔先生去世不久,老罗杰•齐林沃思便一命乌呼了,这之后红字的佩戴者赫丝特•普林也不知了去向。然而多年后,她又回到了波士顿,重捡起了久别的耻辱,又戴上了那个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如此悲惨故事的标记。“在悠悠的岁月里,赫丝特的生活充满了辛勤劳作、对他人的体贴以及自我献身精神,因此,红字不再是一种招致世人嘲笑和唾弃的标记,而变成了引人哀伤,令人望而生畏、肃然起敬的东西。”[2]赫丝特•普林无私无怨,在生活中尽己所能帮助别人,尤其是女人,在她们感情经受磨难时,“或是由于不受重视和无人追求,心里想不开,产生了忧郁的负担”时,[2]赫丝特总是尽全力安慰她们,为她们出谋划策,从而又给红字赋予了天使(Angel)这一全新的象征意义。正如任晓晋和魏玲在他们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赫丝特通过她的美德赢得了小镇人的尊敬,她的行为为红色字母‘A’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在人们的心中,它就像修女胸前的十字架,是天使的象征。”

红字象征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红字》讲述了17世纪清教殖民统治下,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奇灵渥斯遭遇海难,白兰以为他在海难中已经遭遇不幸。在孤独中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然而白兰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后来丈夫齐灵渥斯却平安地回到了新英格兰,并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当他查出白兰的情人是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便开始折磨这位愧疚不已的年轻牧师。最终,齐灵渥斯因偏狂报复而身败名裂;丁梅斯代尔不堪愧疚,身心俱毁,临终前在公开承认了通奸事实;只有海丝特勇敢地面对未来,准备带着女儿去欧洲开始新的生活。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天赋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他是一位真正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作家,因而一直享誉英美和世界文坛,至今盛名不衰。进入二十世纪,美国的文学日趋成熟,涌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如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福克纳等。这些作家无不从霍桑那里深受教益,无怪乎有人称霍桑是“作家中的作家”。

一、 故事梗概海斯特·白兰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奉父母之命嫁给一个年老的学者罗格·齐灵渥斯,却爱上了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并与后者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珠儿。海斯特因犯了通奸罪,按照当时的法律,必须处以在胸前佩带红A字并示众的惩罚。海斯特勇敢地站上行刑台独自一人承担了人们的谴责和唾弃,她的情人丁梅斯代尔却在名誉、地位与爱情中痛苦挣扎。在远离社会,被人群隔离的环境中,海斯特受尽屈辱,母女俩相依为命,却依然顽强地活着。海斯特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感动了丁梅斯代尔,也让他的良心大受刺激,最终他心力交瘁地病倒了。一直在暗中观察的海斯特的丈夫罗格·齐灵渥斯医生了解到实情以后,一心想要置丁梅斯代尔于死地。两个有情人逃脱不成,于是丁梅斯代尔在新市长就职那天,携情人和女儿走上行刑台,当众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死在海斯特的怀抱中,得到了灵魂的救赎。海斯特独自一人将珠儿抚养成人后,又回到情人埋葬的地方波士顿,用自己的“崇高的道德和助人精神”,把胸前绣着的红A字变成了道德与光荣的象征,直到老死。 二、 姓名象征 (一)主人公海斯特(Hester Prynne) 海斯特是小说的灵魂人物,她的名字海斯特(Hester)来源于希腊语的Hestier,是神话中一位非常美丽的女神。在小说中,海斯特也是类似的形象,她有着白瓷黑漆的双眸,浓密乌亮的头发,一眼望去让人印象深刻。她不仅美丽善良,同时又勇敢坚强,为了保护爱人宁愿独自承受众人的谴责。面对自己的女儿,尽管这个小生灵时刻让她铭记起痛苦的罪行,她仍然没有放弃母亲的责任和义务,把女儿教育成了一个善良、诚实的人。海斯特最终靠自己的热情和真诚赢得了身边每个人的认可和尊重,洗清了自己身上的耻辱。 海斯特还是勇敢追求真爱的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人物。在霍桑笔下,她的身上集中了反叛精神和女权主义的个性,是清教徒统治下妇女觉醒形象的正面典型。她敢于同世俗和清教主义作勇敢斗争和不屈反抗,敢于反抗宗教主义的压迫。面对齐灵渥斯的疯狂报复,她面不改色、义正辞严;面对爱人丁梅斯代尔的退缩,她不断鼓励;面对人们的或谴责质疑或感谢赞美,她不卑不亢,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周围的人,也征服了读者的心。虽然是清教徒统治和男权主义下的牺牲品,她却在和社会的斗争中不断完善了人格,升华了自己的灵魂。 (二)丁梅斯代尔(Arthur Dimmesdale) 丁梅斯代尔是海斯特的情人。他的名字缩写“AD”恰好也是通奸罪“Adultery”的缩写,同时把丁梅斯代尔的名字拆开来看,“dim”象征着懦弱和胆小,从外表上来看,他是一个虔诚的、受人尊敬的牧师,而他的名字则代表了这位年轻牧师内心怯懦的性格。他深深藏起了对于海斯特的爱情,只有在森林这样黑暗的环境中才表现出来。面对他人,他隐藏了自己的罪行,不敢告诉世人真相。 然而在长达7年的痛苦与煎熬中,他带着心口的红字“A”与自己的良心作斗争。最终,在海斯特的鼓励下,他勇敢地站出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坦然地走向死亡,完成了灵与肉的救赎。在整个故事中,他是最为接近人性的栩栩如生的形象。 (三)齐灵渥斯(Roger Chillingworth) 齐灵渥斯是小说的负面人物。作为海斯特的丈夫,妻子的背叛让他成为整个故事的受害人。然而他放大了自己人格中恶的一面,最后自己成了施害的一方。他的名字“Chillingworth”象征着他性格中冷漠(chilling)的一面。他外表畸形,两眼闪着幽光,嘴脸丑恶,表情狰狞,表面上是一个衣冠楚楚的学者,内心里却不断被罪恶所侵蚀。作为故事中复仇和恶魔的形象,在得知妻子背叛了自己之后,他由爱生恨,毅然放弃了自己德高望重的学者身份,一心寻仇,不惜抛弃“博爱”的***精神。他伪装成了一个医生,用痛苦、恐惧和懊恼折磨可怜的年轻牧师。在牧师死后一年,别无追求的他也孤独地死去,他的仇恨心理也最终让他丧命。 (四)女儿珠儿(Pearl) 珠儿的名字在英文中是“珍珠”的意思,然而她也许是故事中最为复杂最难以理解的象征。在小说中,珠儿的象征意义是不断变化的:从最初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罪行”的恶果,到后来经历人性的洗礼,成为了无限生命力的象征。 珠儿的存在时刻提醒着她的母亲自己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珠儿仿佛红字“A”的化身,假如珠儿没有出生,海斯特或许便不用受到“通奸罪”的折磨,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珠儿是海斯特生命中唯一的珍宝,她为海斯特带来了快乐,让她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同时,珠儿也是丁梅斯代尔决定坦然承认自己罪行的重要因素。她用自己的行为方式,刺激丁梅斯代尔作出了正确的抉择。最后,丁梅斯代尔走上绞架,紧紧握住海斯特和珠儿的手,珠儿亲吻了他的双唇,在这一吻中,丁梅斯代尔完成了内心解脱和自我救赎。珠儿也升华成为了小说中救赎的象征。 三、 红字“A”的象征意义 红字“A”贯穿了故事始末,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导火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A”的象征意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故事的最初,它是罪行的象征,是妇女邪恶欲望的体现。海斯特因为犯了与年轻牧师通奸的罪行,胸前佩戴了一个红色的“A”字。海斯特因为这羞耻的红字饱受身心的折磨;同时,作为有生命的罪孽的象征珠儿,时时刻刻提醒海斯特红字“A”的意义,让海斯特的痛苦更加难以忍受。 其次,随着作家的深入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海斯特悲惨的遭遇是建立在父母、丈夫对她不理解的基础之上,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年轻时父母安排的没有爱情的婚姻不能给她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齐灵渥斯与她的婚姻也是建立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身边最亲的人都不理解她,可以想象她的人生在遇到真爱丁梅斯代尔以前是多么痛苦。而当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却被以通奸罪告示天下时,所有的人对她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她落得被全镇人隔离的下场。红字“A”也可以看做是她内心巨大痛苦(Agony)的象征。 然而勇敢坚强的海斯特忍辱负重,承担了一切罪名。在艰苦的环境中,靠自己不懈地努力,教育女儿长大成人。她还潜心学习刺绣,织出来的刺绣巧夺天工、美妙绝伦。她秉着一颗善良的心,不计较人们对她的谴责和鄙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热情地伸出自己的双手,不遗余力地帮他们排忧解难。最后,在人们心目中,“A”成为了“能干(Able)”的象征。海斯特凭着自己的善良心地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红字“A”甚至成为了人们心中天使(Angel)的象征。她在争取个性解放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努力,最后还重返故乡,教导其他的妇女要相信男权主义终会被时代所抛弃,女人终将获得自己的话语权,会出现“一个更光明的时期,到世界成熟的时候,到了天国降临的时期”,男人与女人能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创造更大的幸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