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山歌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山歌毕业论文

论歌曲的处理和表现大家知道,一幅画、一篇文章或一件工艺品,一经作者创作出来,便可供人们阅读或欣赏,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风格,从而受到感染和启发。而歌唱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一首歌虽由词作者、曲作者创作而成,但毕竟只停留在纸上,人们不能直接从纸上来听到它、欣赏它,就好象一幢十分漂亮的房子,修好后却没有人去住,不知道这幢房子的价值在哪,因此就必须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把歌的曲调、内容介绍给听众。演唱者在尊重歌曲作者的原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歌曲的分析理解,对歌曲进行研究和处理后,再将歌曲演唱出来的过程,称为“二度创作”,而我们也知道,只要不是哑巴,要歌唱一首歌并不很难,难就难在如何唱好它,那需要我们的歌唱者必须在唱的每一首歌上下一番工夫了。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歌曲的处理与表现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一、 熟悉和了解作品唱好一首歌,首先要了解作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在你不熟悉、不了解它的情况下唱一首歌,如果只知道拿起来看也不看张嘴就唱,那么要想准确地将它 的内容风格表达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我记得我在学唱《鞭打我吧》这首歌时,因为只顾赶时间还课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认为唱会旋律就行了,什么歌曲的情感、吐字、气口等等都没做好,结果唱出来的效果就象“杀了我吧”一样,所以在拿到一首歌时,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要熟读歌词,因为我生长的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较密的内陆山城,所以地方方言特多,我刚开始学唱歌是时候吐字很不准确,特别是平舌(z、c、s)和翘舌(zh、ch、sh)的差别十分明显,像把《黄水谣》中的水(shui)唱成(sui),山(shan)唱成(san),闹了许多笑话。歌词发音不准确,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妨碍,势必影响听众对你所演唱的歌曲的理解,你的演唱对听众的感染力定会逊色不少,所以一定要把歌词读熟读准,以免影响歌曲的表现。唱熟曲调、唱准音高、节拍并注意乐感,熟悉歌谱和正确地把握音准节奏,是对作品从音乐上分析研究的基础。有些歌曲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拍子,如《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唱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有的歌曲因为内容表现的需要,节拍就比较复杂;有的由3/4、2/4、6/4等各种节拍组织在一起;有的由6/8、7/8、9/8、3/8等节拍组成。如歌曲《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这首歌曲比较复杂,难以掌握,它就需要我们反反复复地唱熟、唱准。另外,有许多的歌曲中还有转调和一些临时升降音,如果不下一番工夫是很难唱准音高的,并且会之间影响歌曲的完美表现。在演唱歌曲时,还要注意安排好气口,在我们演唱的歌曲中,大多数旋律乐句与歌词的句子基本一致,像歌曲《玛依拉》基本上就是结束一个乐句,就换一口气,这样很便于演唱者的演唱,而一些复杂的歌曲,特别是一些外国歌剧中的选曲,有时旋律与句子的气口会产生一些不一致的现象,经常会碰到句子的换气气口在旋律的一个节拍中间,使演唱起来有些困难,就会产生破句或来不及的现象。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众所周知他的气息是非常棒的,但是假设他在演唱某首歌曲器时,不注意气口问题,随便换气,试问听众还能欣赏他优美动听完美无缺的歌声吗?二、 掌握好歌曲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标志。我们在掌握歌曲的节奏时,既要做到准确稳定。更需富有动感,充满活力。比如二拍子的节奏是强、弱强弱;三拍子是节奏是强、弱、弱;四拍子则是强、弱、次强、弱,这些看似简单的节拍特点,在歌曲演唱的实践中却未必容易做到,甚至常常被演唱者所忽视,致使歌曲的演唱缺少基本的律动感。所谓准确稳定即唱快的曲子内心一定要有稳定的节拍感,要做到快而不乱,有些人在唱快节奏的歌曲时,乱得一团糟,听者根本不知在唱什么,就象《好汉歌》里的“风风火火闯九州”一样,只感觉到一阵火暴就结束了,而唱慢的曲子则应要强调流动感,要做到慢而不滞,否则沉重呆板,就会失去丰富的表现力。节奏的强弱处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演唱歌曲时,如不注意请弱的处理,那么歌曲会唱得平淡无味,节奏中强调的强弱感则失去意义,就象三拍子,它是一种典型的圆舞曲风格,形式十分受到人们的喜爱。约翰·施特劳斯的名作《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圆舞曲的风格特点,那欢腾的河流、美丽的森林、歌词的小鸟……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许多人又不免回想起优美典雅的宫廷舞蹈,如果演奏者根本不处理节奏中的强弱关系,那就不知这首舞曲会使人产生什么样的想象了。还有节奏中的弱起小节也很值得重视,象0××|0× ××|等等这些节奏如果在演唱中不注意,那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歌曲的表现色彩。三、 注意歌曲的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曲作者对调式、调性的运用直接影响歌曲的基本情绪,我们要正确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对这方面就应引起注意。一般来说,大调式的歌曲,常表现雄壮明朗或喜悦自信的情绪,如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晚会圆舞曲》等,而小调的歌曲常表现柔和忧伤或暗淡、哀痛的情绪,如《摇篮曲》(舒伯特曲)等,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这一规律的特殊情况。总之,调式调性可作为分析作品的主要参考内容之一。歌曲还具有各种不同的曲式,最常见的为单段体,也称一步曲式。一般由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具有完整乐思的锻炼,每一乐句小节数相等的称为方整性结构,如《花非花》;再有,如二部曲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全曲结构方整,富有歌唱性,每段由两个四小节的乐句组成,通过八度大跳,使情感有明显的起伏,经过重复,然后级进下行,平稳地结束全曲。歌唱者要是熟悉调式曲式,那么在歌曲表现与处理中是大有帮助的。四、 抓住歌曲的时代特征、思想与风格艺术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象,那么每一首歌曲也比如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面藐和社会风尚等等,演唱者应该透过歌词的内在含义,去挖掘围绕着以上各种主题思想的本质,如歌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真谛的领悟,还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是对大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丑恶现象的讽刺等等,比如《我悲伤啊,我痛苦》(格林卡曲)这首歌,歌中表达了女主人公安东尼的悲伤、痛苦、对社会黑暗的血泪控诉。如果歌唱者在拿到一首新歌的时候,不去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那么歌唱者在演唱这首歌时就不会很好的表现这首歌,又如歌曲《满江红》是古曲与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对转战南北的艰苦岁月的回忆,对国耻未雪的感叹和要“收复山河”的壮志。除了以上所述的时代性、思想性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民族风格,每个民族由于他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生活习惯,经过千百年的酝酿,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背景。如我们侗族的侗族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而驰名中外的苗族飞歌,却又是高亢悠扬的山歌。这些民歌,大都是以歌唱人民生活、爱情、风俗等为主题,它们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所以演唱者一定要把握好各民族地方色彩,以免唱出来的歌让人不知出自何处。五、 演唱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好的演唱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嗓音,更紧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有一次我观看了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赛况,心中颇有感触。现在的某些音乐制作家只顾利润和突出自己个性,在选择培养歌星时,根本不考虑他(她)的文化修养和音乐方面的素质如何,经过一番精心的包装后,通过新闻媒体大肆宣扬,于是中国一夜之间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天王”、“歌后”以及一些低级庸俗的歌曲也涌入了社会市场,当他们看到那些面对比赛中如此简单的文学常识、基本乐理、视唱谱例而无可奈何的歌手们,心中究竟有何感受?如果这些参赛歌手都是一些有层次、素质比较高的人,那么那种满脸愧色、尴尬万分的场面也许就不会出现在国人的面前了。可悲呀!再来看看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洛宾,他不仅是一名著名的曲作家,同时也是一名词作家,如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如果王老没有很好的文学艺术修养,他也不会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好歌。十九世纪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威尔第,他的许多歌剧《茶花女》、《弄臣》等都是在文学巨著的影响下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演唱者在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上,把文学中那份精美、那份使人喷饭出激情的火焰的思想运用在歌曲的表现中去,那么艺术将会更高雅、更辉煌,听众将会更进一步的理解它、认识它、接受它、喜爱它。六、 歌词的表现在于情真意切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笛南·爱斯坦曾经说过:“感情是歌词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歌词增强艺术性达到以情感人、声情并茂呢?记得在上声乐课时,老师都要求学生“唱出感情,以情带声并理解歌词的真正意义,理解歌曲的感情基础。”这些话虽然十分平淡,但都反映了歌唱者只有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才能正确理解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演唱起来才能情真意切。假如一个演唱者对歌曲不做分析、研究,根本不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感情,将歌曲演唱得平平淡淡,那么演唱者自己都不能为歌曲感动,听众又怎能被他感动呢?歌剧中那些留在人们心中的鲜明动人的音乐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如卡门、费加罗、玛仁卡等,都是艺术家用心去体会、用情感来表演所塑造的形象。当然在歌曲、情感表现中也不要太过分,有些人想唱好的心情过于迫切,结果适得其反;而有些人则是表现的意图不明确,往往不考虑如何真实地表现作品本身,一味只想表现自己,这样演唱就会曲解原作的创作意图,从而经不起艺术严肃性与科学性的考验;再则是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有误,在演唱悲愤哀怒的歌曲时,演唱者的脸部表现或语气声音却是高兴的,而真是兴奋的歌曲却又麻木不仁,漠然置之;还有就是在动真情演唱时,还得学会有控制地适度地表现,如果正唱到悲伤时,失去了分寸感以致失声痛哭,泣不成声,这也是不行的。总之,一首歌曲的演唱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演唱者本身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你越能把复杂的现象或问题分析透彻,那么,你对它的了解和认识也越深入,解决与表现它的手段也就越有效。

山歌,是一种具有一定旋律,采用单唱或者对歌的形式,通过语言来进行交流的艺术形式,属于口承文化遗产。广泛流行于东亚地区,尤其以中国西南部云南、贵州、广西一带最为典型。本论文以笔者家乡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一带的山歌传承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探究当代社会变迁中山歌的传承和适应情况。 地处黔滇交界的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从有少数民族居住开始便有了山歌。当地的山歌传承与传统农耕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以布依族传承的山歌最为典型和完整。其后迁入黔地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山歌的发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变,当地的青年们纷纷外出读书、工作,原有社会结构逐渐解体,山歌活动也随之衰落。进入21世纪以后,出现了歌会表演或者专门雇佣歌师灌制的CD、VCD的商业活动。这种经济活动一度使山歌文化得到广泛延伸,但对山歌本身而言,这究竟是一种传统文化复兴还是一种文化复兴的“假象”呢? 2005年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潮流的影响下,水城县文化部门也开始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山歌也名列其中。

百色山歌毕业论文

论歌曲的处理和表现大家知道,一幅画、一篇文章或一件工艺品,一经作者创作出来,便可供人们阅读或欣赏,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风格,从而受到感染和启发。而歌唱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一首歌虽由词作者、曲作者创作而成,但毕竟只停留在纸上,人们不能直接从纸上来听到它、欣赏它,就好象一幢十分漂亮的房子,修好后却没有人去住,不知道这幢房子的价值在哪,因此就必须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把歌的曲调、内容介绍给听众。演唱者在尊重歌曲作者的原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歌曲的分析理解,对歌曲进行研究和处理后,再将歌曲演唱出来的过程,称为“二度创作”,而我们也知道,只要不是哑巴,要歌唱一首歌并不很难,难就难在如何唱好它,那需要我们的歌唱者必须在唱的每一首歌上下一番工夫了。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歌曲的处理与表现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一、 熟悉和了解作品唱好一首歌,首先要了解作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在你不熟悉、不了解它的情况下唱一首歌,如果只知道拿起来看也不看张嘴就唱,那么要想准确地将它 的内容风格表达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我记得我在学唱《鞭打我吧》这首歌时,因为只顾赶时间还课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认为唱会旋律就行了,什么歌曲的情感、吐字、气口等等都没做好,结果唱出来的效果就象“杀了我吧”一样,所以在拿到一首歌时,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要熟读歌词,因为我生长的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较密的内陆山城,所以地方方言特多,我刚开始学唱歌是时候吐字很不准确,特别是平舌(z、c、s)和翘舌(zh、ch、sh)的差别十分明显,像把《黄水谣》中的水(shui)唱成(sui),山(shan)唱成(san),闹了许多笑话。歌词发音不准确,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妨碍,势必影响听众对你所演唱的歌曲的理解,你的演唱对听众的感染力定会逊色不少,所以一定要把歌词读熟读准,以免影响歌曲的表现。唱熟曲调、唱准音高、节拍并注意乐感,熟悉歌谱和正确地把握音准节奏,是对作品从音乐上分析研究的基础。有些歌曲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拍子,如《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唱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有的歌曲因为内容表现的需要,节拍就比较复杂;有的由3/4、2/4、6/4等各种节拍组织在一起;有的由6/8、7/8、9/8、3/8等节拍组成。如歌曲《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这首歌曲比较复杂,难以掌握,它就需要我们反反复复地唱熟、唱准。另外,有许多的歌曲中还有转调和一些临时升降音,如果不下一番工夫是很难唱准音高的,并且会之间影响歌曲的完美表现。在演唱歌曲时,还要注意安排好气口,在我们演唱的歌曲中,大多数旋律乐句与歌词的句子基本一致,像歌曲《玛依拉》基本上就是结束一个乐句,就换一口气,这样很便于演唱者的演唱,而一些复杂的歌曲,特别是一些外国歌剧中的选曲,有时旋律与句子的气口会产生一些不一致的现象,经常会碰到句子的换气气口在旋律的一个节拍中间,使演唱起来有些困难,就会产生破句或来不及的现象。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众所周知他的气息是非常棒的,但是假设他在演唱某首歌曲器时,不注意气口问题,随便换气,试问听众还能欣赏他优美动听完美无缺的歌声吗?二、 掌握好歌曲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标志。我们在掌握歌曲的节奏时,既要做到准确稳定。更需富有动感,充满活力。比如二拍子的节奏是强、弱强弱;三拍子是节奏是强、弱、弱;四拍子则是强、弱、次强、弱,这些看似简单的节拍特点,在歌曲演唱的实践中却未必容易做到,甚至常常被演唱者所忽视,致使歌曲的演唱缺少基本的律动感。所谓准确稳定即唱快的曲子内心一定要有稳定的节拍感,要做到快而不乱,有些人在唱快节奏的歌曲时,乱得一团糟,听者根本不知在唱什么,就象《好汉歌》里的“风风火火闯九州”一样,只感觉到一阵火暴就结束了,而唱慢的曲子则应要强调流动感,要做到慢而不滞,否则沉重呆板,就会失去丰富的表现力。节奏的强弱处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演唱歌曲时,如不注意请弱的处理,那么歌曲会唱得平淡无味,节奏中强调的强弱感则失去意义,就象三拍子,它是一种典型的圆舞曲风格,形式十分受到人们的喜爱。约翰·施特劳斯的名作《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圆舞曲的风格特点,那欢腾的河流、美丽的森林、歌词的小鸟……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许多人又不免回想起优美典雅的宫廷舞蹈,如果演奏者根本不处理节奏中的强弱关系,那就不知这首舞曲会使人产生什么样的想象了。还有节奏中的弱起小节也很值得重视,象0××|0× ××|等等这些节奏如果在演唱中不注意,那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歌曲的表现色彩。三、 注意歌曲的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曲作者对调式、调性的运用直接影响歌曲的基本情绪,我们要正确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对这方面就应引起注意。一般来说,大调式的歌曲,常表现雄壮明朗或喜悦自信的情绪,如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晚会圆舞曲》等,而小调的歌曲常表现柔和忧伤或暗淡、哀痛的情绪,如《摇篮曲》(舒伯特曲)等,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这一规律的特殊情况。总之,调式调性可作为分析作品的主要参考内容之一。歌曲还具有各种不同的曲式,最常见的为单段体,也称一步曲式。一般由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具有完整乐思的锻炼,每一乐句小节数相等的称为方整性结构,如《花非花》;再有,如二部曲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全曲结构方整,富有歌唱性,每段由两个四小节的乐句组成,通过八度大跳,使情感有明显的起伏,经过重复,然后级进下行,平稳地结束全曲。歌唱者要是熟悉调式曲式,那么在歌曲表现与处理中是大有帮助的。四、 抓住歌曲的时代特征、思想与风格艺术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象,那么每一首歌曲也比如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面藐和社会风尚等等,演唱者应该透过歌词的内在含义,去挖掘围绕着以上各种主题思想的本质,如歌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真谛的领悟,还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是对大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丑恶现象的讽刺等等,比如《我悲伤啊,我痛苦》(格林卡曲)这首歌,歌中表达了女主人公安东尼的悲伤、痛苦、对社会黑暗的血泪控诉。如果歌唱者在拿到一首新歌的时候,不去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那么歌唱者在演唱这首歌时就不会很好的表现这首歌,又如歌曲《满江红》是古曲与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对转战南北的艰苦岁月的回忆,对国耻未雪的感叹和要“收复山河”的壮志。除了以上所述的时代性、思想性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民族风格,每个民族由于他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生活习惯,经过千百年的酝酿,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背景。如我们侗族的侗族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而驰名中外的苗族飞歌,却又是高亢悠扬的山歌。这些民歌,大都是以歌唱人民生活、爱情、风俗等为主题,它们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所以演唱者一定要把握好各民族地方色彩,以免唱出来的歌让人不知出自何处。五、 演唱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好的演唱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嗓音,更紧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有一次我观看了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赛况,心中颇有感触。现在的某些音乐制作家只顾利润和突出自己个性,在选择培养歌星时,根本不考虑他(她)的文化修养和音乐方面的素质如何,经过一番精心的包装后,通过新闻媒体大肆宣扬,于是中国一夜之间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天王”、“歌后”以及一些低级庸俗的歌曲也涌入了社会市场,当他们看到那些面对比赛中如此简单的文学常识、基本乐理、视唱谱例而无可奈何的歌手们,心中究竟有何感受?如果这些参赛歌手都是一些有层次、素质比较高的人,那么那种满脸愧色、尴尬万分的场面也许就不会出现在国人的面前了。可悲呀!再来看看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洛宾,他不仅是一名著名的曲作家,同时也是一名词作家,如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如果王老没有很好的文学艺术修养,他也不会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好歌。十九世纪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威尔第,他的许多歌剧《茶花女》、《弄臣》等都是在文学巨著的影响下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演唱者在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上,把文学中那份精美、那份使人喷饭出激情的火焰的思想运用在歌曲的表现中去,那么艺术将会更高雅、更辉煌,听众将会更进一步的理解它、认识它、接受它、喜爱它。六、 歌词的表现在于情真意切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笛南·爱斯坦曾经说过:“感情是歌词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歌词增强艺术性达到以情感人、声情并茂呢?记得在上声乐课时,老师都要求学生“唱出感情,以情带声并理解歌词的真正意义,理解歌曲的感情基础。”这些话虽然十分平淡,但都反映了歌唱者只有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才能正确理解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演唱起来才能情真意切。假如一个演唱者对歌曲不做分析、研究,根本不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感情,将歌曲演唱得平平淡淡,那么演唱者自己都不能为歌曲感动,听众又怎能被他感动呢?歌剧中那些留在人们心中的鲜明动人的音乐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如卡门、费加罗、玛仁卡等,都是艺术家用心去体会、用情感来表演所塑造的形象。当然在歌曲、情感表现中也不要太过分,有些人想唱好的心情过于迫切,结果适得其反;而有些人则是表现的意图不明确,往往不考虑如何真实地表现作品本身,一味只想表现自己,这样演唱就会曲解原作的创作意图,从而经不起艺术严肃性与科学性的考验;再则是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有误,在演唱悲愤哀怒的歌曲时,演唱者的脸部表现或语气声音却是高兴的,而真是兴奋的歌曲却又麻木不仁,漠然置之;还有就是在动真情演唱时,还得学会有控制地适度地表现,如果正唱到悲伤时,失去了分寸感以致失声痛哭,泣不成声,这也是不行的。总之,一首歌曲的演唱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演唱者本身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你越能把复杂的现象或问题分析透彻,那么,你对它的了解和认识也越深入,解决与表现它的手段也就越有效。

写作思路:可以围绕山歌的现状和发展思路进行描述。

山歌该走出大山,山歌可以在保留自身基本特色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手段进行包装,与流行时尚相融合;同时向同根的客家歌种、剧种借鉴,吸收一切有益的成分,给兴国山歌注进新鲜血液,满足多数受众的视觉、听觉要求。山歌不断创新,与时代合调,为走出大山,走上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扩展资料

发展山歌文化应继续打造山歌文化品牌,在全县举办以兴国山歌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节,开展民俗表演大赛,突出节庆活动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非遗特点,促使兴国山歌以更加契合时代需求的方式得到传承保护和延续发展。

全力做好教育传承。建议政府要充分利用普查成果,积极推进兴国山歌进校园、进课堂、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鼓励中小学开设兴国山歌相关的课程,发挥非遗传承、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兴国山歌展示展演等对外交流活动,让兴国山歌走出去、特色走出去、品牌走出去。同时,学习和借鉴其他县市区保护经验,更有力有效、有声有色地做好山歌保护工作。

集居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域的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文山州以及广东的连山,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有独特的文化,从古百越族群及西瓯、骆越部族开始,就产生了歌圩的风俗,壮语称之为“歌埠”、“隆垌”,俗称之为“歌圩”。“歌圩”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值时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聚集于山坡上或田垌里,对唱山歌,以山歌寻求配偶,或以山歌交朋结友,传达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以歌圩文化构筑成为一种歌化与诗化的特殊文化形态。   对于山歌文化的起源,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学者们一致认为,壮族山歌文化是在壮民族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族传统。关于壮族山歌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对偶婚说。对偶婚说认为,壮族山歌文化起源于远古的族外择偶(对偶婚制)活动。持这种观点的论者,主要依据的是相关古籍和民族或地方志中的有关记载和民间传说。二是娱神说。娱神说观点存在争议。坚持该观点的论者认为,壮族山歌文化源于古代的民间宗教信仰,古人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通常祈求神灵保佑,便以歌赞神和乐神。山歌文化便源于此。质疑该观点的论者认为以情歌为主体内容的山歌文化不可能在严肃的娱神过程中产生,并认为用宗教解释山歌文化的产生缺乏科学性。以上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山歌起源的两种不同看法,虽说起源还没有弄清楚,但学术的讨论,确实可以指给我们不同的研究方向,促使我们更好地前进。 歌唱文化的风俗,代代传承,成为壮族一种特色文化,其典型就是以歌仙刘三姐为代表,她是歌圩的“儿女”,是壮族山歌文化的符号、形象代表;以当代观点来说,她亦是一种品牌。20 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将壮族歌圩定为“三月三歌节”。每年的歌节活动,由政府主持,从农村转向都市举行,将之与改革开放的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即以山歌搭台,由经贸唱戏。后来再发展变成了影响广泛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将壮族的山歌(歌节)文化推向世界。    山歌文化在整个广西地区分布广泛,其中以百色地区较为聚集,山歌的表现形式类型多样,下面以百色市田阳县的山歌文化作为一个代表,以小见大,粗略地阐述一下山歌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是壮族歌咏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歌咏文化底蕴深厚,有壮、汉、瑶三个民族的各具特色的山歌,以壮族山歌为主体。田阳的壮族山歌有三个歌种:田州山歌、古美山歌、德保山歌。三个民族的山歌都反映出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山歌作为壮族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际手段是各种歌俗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歌师、歌手们的学歌、教歌经历透示出“熏陶+口传+歌书+磨练”传统的山歌传承模式。传统社会山歌的传承动力反映了社会的“奖惩”理论:对文化规范的遵守是通过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积极的奖励和消极的惩罚来实现的,从而形成“文化迫力”,而也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化导致“文化迫力”的改变,是使山歌传承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  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处右江中游,总面积 2393.82 平方公里,辖 15 个乡镇,152 个行政村,总人口 33 万,境内居住壮、汉、瑶等民族,其中壮族占约 90%。境内有平原台地、丘陵、山地三种地形,中间低、南北高、东西狭、南北宽,素有“两山一谷”之称。南部石山区为喀斯特溶岩地貌,北部土山地区为砂页岩地貌。全县有大小河流 12 条,以右江为主干河,自西向东流经6 个乡镇。田阳县地处低维度,靠近北回归线,属南亚亚热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平均气温 18-22℃,年无霜期多达 307-352 天,能够满足一年三熟需要。如此自然条件之下,田阳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西南蔬菜基地,盛产芒果,为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芒果之乡”。农业的发达使田阳成为百色革命老区率先脱贫县之一。   在唐代以前,壮族地区尤其是桂西一代,仍处于原始氏族部落制末期的社会状态。壮族先民为农耕部落,散居在崇山峻岭和丘陵地带之中,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天然的交通险阻,不仅对外交往缺乏,各个部落之间各自为政,也没有密切的联系,“往往推出一长者为王,也不能远相统摄”。这样长期稳定的社会形态使壮族原始社会的解体十分缓慢。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田阳属秦属象郡。汉武帝平定南越王赵佗,在岭南建立在较为严密的郡县制度,田阳属增食县。这期间虽然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壮族地区的统治,但仍未达到直接统治的程度,只能仍然“以其故治”的治理措施(《资治通鉴》卷21);到东汉中央对岭南少数民族地区“羁縻而绥抚之”,为羁縻制度的开端。唐代以前,田州居民被称为“獠民”和“猎民”,宋代称为“西源蛮”和“广源蛮”,又称“土人”。宋时,朝廷认为田州土人“风俗荒怪”、“婚姻野合”、“杀人祭鬼”,或“掘人坟墓,藏其骸骨”等等,难以控制,于是设置羁縻田州,实行土官制,采取“以土人治土人”的办法治理。宋崇宁年间(1102-1106 年),岑翔率兵平定右江一带诸峒(其组织形式类似部落),并定居田州,田州土司制度从此形成,岑翔为田州岑氏土官始祖。自此至清光绪元年(1875 年)改土归流。这种“树其首长,使其绥抚”的以夷治夷的统治政策,使田阳壮族地区氏族部落的社会结构及其生活方式的解体十分缓慢。社会进程的缓慢影响到文化的发展,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田阳壮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原始古朴色彩。这些在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上都有反映。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缓慢的社会进程使田阳壮族文化的发展如一条缓缓的稳定流淌的河流,是田阳壮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重要因素。   田阳县是百色地区建置最早的县,壮族文化资源灿烂丰富,民族风情浓郁。2002年布洛陀文化遗址在田阳县的敢壮山发现,敢壮山被认为是壮族文化的发祥地。田阳县内保存有许多古老的、原生态的壮族文化,如歌咏文化、布洛陀文化。田阳壮族民间普遍喜爱对唱山歌,歌咏文化发达。李调元《粤东笔记》:“东西粤皆尚歌,而西粤土司中尤盛。”壮族人们的生活意愿、理想追求、情感交流、生产知识、历史故事、道德规范、天文地理、物候气象等,都以歌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以歌代言,无处不唱,无事不歌。民间崇拜鬼神,信仰布洛陀,布洛陀神话、传说、古歌、《布洛陀经诗》在民间普遍流传,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开始到三月初九,在敢壮山上举行大规模的祭拜布洛陀活动,并形成敢壮山歌圩。  在田阳,田州山歌最丰富,流行的区域最广泛。田州山歌主要流行在田州镇、百育、头塘、玉凤、坤平、那满、那坡等乡镇,范围为右江河谷及田阳北部土山地区;田州山歌有欢歌、赞歌、孝义歌、目莲土经歌、结义歌、情歌等四十多种;曲调为微调式,一调多用,问字要音,句式结构及押韵均较自由,多以五言为一句,长短句为补,内容多少不论,最短四句,最长可达数十至百行,以抒情见长。如《启歌》:想乐出家门,想欢上山岭;乐就乐正月,欢就欢早春。三月雨淋地,四月把田耙;夫妻忙做活,送饭到田埂。另一首《问巾歌》:男:今日阳光热似火,出汗没有巾来抹,用手抹太辣,妹送巾给哥。妹:哥问妹要巾,妹妹对哥说,巾挂在星上,巾挂太阳角,哥要就判断,别要石头来打落。  有些歌俗是单纯因唱山歌而成俗的,如一些歌圩、歌会,而很多歌俗是伴随其他的民俗事像出现,或是因为其他民俗事像的出现而出现。通观壮族人们唱山歌的时间、场合,往往是重要的或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场合,如出生、满月、祝寿、婚典、丧礼等人生礼仪,或者是某个纪念性节日,破土动工、上梁、如火等等,在这些时间、场合中,人们聚集在一起。人多而有交流,山歌作为最能够表情达意的言语方式而成为人们的首选。在壮族民间普遍的以歌代言,已经证明了山歌比言说更能表达出人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母娘岩与敢壮山歌圩》的民间传说中就已经表明山歌比言说更佳的表达功能:祖公布洛陀接受了子孙们的祝寿,为表达自己高兴之极的心情而唱起山歌,子孙们在这样重大的场合也是用山歌与各方远道而来的亲人们倾诉思念之情,相互交流。要言之,山歌的能够充分表情达意的特长使它成为一些重要社交场合的首选交流手段。如在人生礼仪的几个阶段所唱的特定的歌,都是为了交流,表达言说无法表达的意思。可以说,在壮族人们的心目中,山歌是一种比言说更高级的表达手段和工具。人们在唱山歌、对歌的时候,享受的是思想交流的快乐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酣畅淋漓的表达出来后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2004 年的春节举行的山歌比赛,玉凤一位 28 岁的女歌手获得冠军,上台领了奖她用山歌向评委们致谢,表达自己获奖是得到了评委们的支持,时任评委的黄达佳马上用山歌回应说,阿妹唱得好,是自己有水平,与评委们无关。这样一推一脱,两人竟仅仅因为相互赞扬、相互谦虚而在台上就唱了 40 分钟,最后因时间关系才依依不舍的结束。歌咏文化是生命体验的文化。不进入那个生命体验阶段,就不能进入那个文化状态。文化不只是学到的,还是体验的结果。到歌场中体验,在对歌中体验,体验越多,理解越多,爱之愈深。2004年敢壮山歌圩上一位田东来的老歌手形象的道出为什么对歌的人能够如痴如醉,胶着在一起,越唱越有精神:“像牛打架,不觉得累。”这完全是壮族人本性的自然、本真的流露,生命的激情燃烧。在这种燃烧中体验快乐。唱歌已经成为生命的一种需求。壮族人们在不断的寻找体验的机会,在生活中本性的不断流露,生命激情的不断燃烧,于是在壮族人们对生活中才会出现如此多的歌俗。  综上对田阳山歌为代表的壮族山歌的分析,壮族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有力地加强了壮民族的民族情感的延续,为壮民族文明的传承﹑为区域壮民族文化的重构﹑为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山西民歌研究论文

600字都写不了了,1000……

这是我曾经的 音乐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是把音乐当做商品,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音乐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它主要是指音像业、音乐商业演出等以音乐作品商品化作为核心的产业。其中,唱片公司是音乐产业链得以形成的核心环节,是传统音乐产业的主宰者。但是,随着宽带技术、MP3 技术、P2P 技术、新型数字音乐播放设备出现,改变了传统音乐产业中音乐产品的生产、分销流通乃至消费形式,使得数字化、无形化的纯数字音乐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传递。这种科学技术,必将给音乐产业带来巨大冲击。本文着重论述音乐产业各行业分析及促进民族音乐繁荣的可行性:一、音像制品行业1. 行业描述与现状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 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数据指出,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 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但效果甚微。2. 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古琴、二胡、古筝等);根据生活需求(特定目的)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3. 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笔者认为,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二、音乐商业演出1. 国内市场演出(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上个世纪90 年代初,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 年的12 万元增至2000 年超过1000万元。2007 年12 月22 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 月6 日,总计演出120 场,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3)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 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突显其文化价值,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2. 国际市场演出(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代理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3)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 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三、数字音乐市场1. 行业描述与现状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2006 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 亿,无线音乐118.9 亿,互联网音乐1.17 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2. 行业特点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3. 数字音乐市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除了个人喜好,也会按“新、奇、特”标准,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由此,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保护其类型多样化,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参考文献:[1 ]张萌.植根本土跻身世界[J].人民音乐,2007(3).[2]杨加猛.中国在线音乐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分析[J].特区经济,2008(4).本文关键词:音乐文化产业民族音乐

中国民歌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都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山花杂志诗歌投稿

1 《山花》杂志是由贵州省文联主管/主办,贵州山花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编辑出版的文学期刊,是贵州唯一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多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曾与《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作家》并称中国文学期刊“四小名旦”。《山花》也是全国唯一向世界100所著名大学图书馆及国内100所知名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赠阅的杂志。 《山花》创刊于1950年,曾用刊名《新黔文艺》《贵州文艺》,后改名《山花》。蹇先艾、叶辛、何士光、何锐等先后担任过《山花》主编,现任主编李寂荡。 《山花》因鲜明的个性和开阔的视野而富有冲击力,长期以来,由于高举文学精神的旗帜而得到读者的喜爱和作家、学者的推崇。除纯文学文本外,《山花》亦注重“视觉人文”,提供大量前卫美术作品。既凸显文学精神,又聚焦视觉艺术,使《山花》成为独具特色的杂志。 2 2019年01期目录 朱大可→ 香道师 马小盐→ 文化游牧者的小说嬉戏(评论) 冯圆芳 朱大可→ 重塑神话、历史和现实的三重气质(访谈) 霍香结→ 汤错,以及通往它的道路(中篇)  ——档案中的汤错概念实体与十六世纪的日常生活 李宏伟 霍香结→ 写作须“切己”,否则就丧失了写作的元动力(访谈)   ——关于《汤错,以及通往它的道路》及霍香结的写作 小说苑 肖克凡→ 吉祥如意(中篇) 开端季 大头马→ 在南极跑马拉松(非虚构) 张承志专栏 张承志→ 从今日丸写给他 诗文间读 黄德海→ 从金克木说到剑宗   ——“诗文间读”缘起 诗人自选 苍城子→ 我怀揣孤寂,朝落日走去(组诗) 陈子弘→ 春居何处(五首) 巫  昂→ 美国往事(组诗) 大视野 刘  艳→ “情绪的体操”与“抽象的抒情”  ——抒情传统与沈从文的小说 视觉人文 杜曦云 尚扬→ 视觉方式的特性及对待方法论的态度 3 投稿方式及声明 近期,本刊发现有不法分子冒用《山花》名义,仿造我刊版式,出版假刊。 另据全国文学报刊联盟消息,世纪期刊网涉嫌冒用含我刊在内的全国多家文学期刊名义,在网上征稿,并欺诈作者,取所谓“审稿费”。 特此严正声明,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所谓的“审稿费”和“版面费”。同时,本刊对这类严重侵害刊物和作者正当权益的行为绝不姑息,希望广大作者、读者能提供相关线索,提供有效线索者,我刊将赠刊一年。 现将期刊联系方式公布如下: 投稿邮箱:     官方网站: 官方博客: 官方微博: 联系电话: 4 ISSN 0559-7218 CN 52-1008/I 国内代号:66-1 国外代号:M574 投稿方式: 联系地址: 贵阳市科学路66号山花杂志社 550002 联系电话:

诗歌投稿网站中华诗词论坛 诗歌报论坛 唐诗宋词论坛 诗中国论坛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 中国诗词文学论坛 大家诗歌论坛 诗生活论坛 中国诗人论坛 天下诗歌论坛 泉州诗词学会论坛 徐州诗联网论坛 诗三百论坛 紫月诗刊论坛 国内重点诗歌期刊的投稿地址邮编 期刊投稿地址及收件人===================================================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大钟楼邮政局518信箱《诗歌月刊》社 牧野先生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子川先生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梦亦非先生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赵翼如女士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言木先生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琦培先生收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34号《莽原》编辑部 杨雪芹编辑收450003 河南郑州市经七路34号《莾原》杂志社 张晓雪 编辑收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文德路170号4楼《广州文艺 》杂志社 任丽璋老师收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文德路170号4楼《广州文艺 》杂志社 诗歌编辑收100025 北京25支局037信箱《新青年诗库》编辑部 贺琴收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交通巷12号《青年作家》杂志社 诗歌编辑收200040 上海市巨鹿路675号《上海文学》杂志社 诗歌编辑收518008 深圳市红岭中路不拾遗038号五楼《特区文学》杂志社 诗歌编辑收734500 甘肃省民乐县委组织部 王登学 435002 湖北省黄石市《东楚晚报》专副刊部 向天笑 556000 贵州省凯里市北京西路8号 徐小溪(伤痕)530022 广西南宁市望园路9号阳光之旅杂志社 伍迁 530006 广西南宁市大学路广西民族学院6坡14栋132号 苏雁(大雁)收252000 山东省聊城市天同证券公司聊城营业部 夏鲲鹏(夏昶)431700 湖北省天门市天古路闸北巷13号 宋尾收 311800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 边建松收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皂君东里29号楼307室 段蕊(屹立的脆弱)收300450 天津远洋劳务合作公司经理办 杨家明(不休)收 063300 河北省丰南市河北理工学院基础分部19# 张华(山上石)收213017 江苏常州市北环路32号红星集团《红星人》报 胡正勇收 650106 昆明市丰宁邮政投递站46—06号信箱 余新进(余地)收475002 河南开封市新宋路9号贵都花园1#楼7#诗界网吧 李拜天收519075 广东省珠海市新香洲健民路147号 陈剑文(见闻)收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柴旦木路青海省交通学校办公室 韩永玲收529100 广东省新会市会城同德三路25号417信箱 邓志娜(霄无)收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益丰路55弄25号302室 鸣钟(mcone)收324006 浙江省杭州市 工业大学浙西分校52#信箱 叶锋敏(山叶)收325102 浙江永嘉瓯北镇罗滨小区B组团6幢601室 卓铁锋(易涵)收430079 武汉市雄楚大街省邮校718号 李以亮收110001 沈阳市和平区同泽北大街9号都市青年报 黄书包收550000 贵州省贵阳市宝山北路372号贵州都市报经济部 田峰(西楚)收311100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梅堰小区1-4-608# 胡蔚中收250200 山东省章丘市委宣传部 赵兴林(云亮)收150046 黑龙江省哈尔滨锅炉厂劳务中心 陈光玲(转)马永波收100022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5号北京金地公司 赖大安(老谷)收741000 甘肃省天水市《天水报》社 王若冰先生收735000 甘肃省酒泉市西大街《阳关》编辑部 林染先生收735000 甘肃省酒泉市西大街《阳关》编辑部 孙江先生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558号《飞天》编辑部 何来先生收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558号《飞天》编辑部 李老乡先生收850000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区文联作家协会 马丽华女士收850000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晚报》副刊部 诗歌编辑收830000 新疆乌鲁木齐市青年路20号乌鲁木齐晚报副刊部 李瑜先生收830000 新疆乌鲁木齐市 区文联作家协会转章德益先生收830000 新疆乌鲁木齐市 区文联作家协会转周涛先生收150001 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区跃景街20号《北方文学》编辑部诗歌编辑收161005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鹤城体育场南2门《青年文学家》诗歌编辑收150010 哈尔滨市田地街91号《诗林》编辑部 主编收150010 哈尔滨市田地街91号《诗林》编辑部 西北区选稿编辑收158100 黑龙江鸡西市北山路9号《雪花》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10041 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31号《鸭绿江》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16012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6号《海燕》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10003 沈阳市和平区北三经街66号《芒种》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10003 沈阳市和平区北三经街66号《诗潮》编辑部 主编收110003 沈阳市和平区北三经街66号《诗潮》编辑部 西北区选稿编辑收130021 长春市人民大街167号《作家》编辑部 曲有源先生收130021 长春市人民大街167号《作家》编辑部 宗仁发主编收130021 长春市建设广场83-2号《参花》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30061 长春市同志街5号《春风》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30021 长春市清华路4-1号《青春诗歌》编辑部 主编收130021 长春市清华路4-1号《青春诗歌》编辑部 西北区选稿编辑收100031 北京前门西大街97号《北京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00705 北京朝内大街166号《当代》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00011 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十月》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300020 天津张自忠路189号《散文》主编收 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秀水胡同50号《青少年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050061 石家庄和平路新闻里8号《名家》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市石岗大街市庄路66号《长城》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054001 河北省邢台市顺德路136号《散文百家》编辑部 主编收010020 呼和浩特市锡林北路内蒙古文化大楼《草原(汉)》社 诗歌编辑收010020 呼和浩特中山西路43号《五月风(汉)》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017004 内蒙古东胜市鄂尔多斯东路9号《鄂尔多斯(汉)》社 诗歌编辑收024000 内蒙古赤峰市铁南街文联大楼《百柳(汉)》社 诗歌编辑收030001 太原市南华门东4条《山西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030000 太原迎泽大街378号省文联《火花》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510030 广州市文德路75号《作品》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510075 广州市水荫路11号《花城》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570203 海口市海府路69号5楼《天涯》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530023 南宁市建政路28号《广西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541001 广西桂林市榕城路41号《南方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410006 长沙市银盆南路67号《芙蓉》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413001 湖南益阳市体育场东侧《散文诗》编辑部 冯明德先生收430077 武汉市武昌东湖路417号《长江文艺》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443002 湖北省宜昌市清波路17号《江河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443000 湖北宜昌市云集路市委大院《三峡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30001 合肥市宿州路55号《清明》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475000 河南开封省府前街72号《东京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710061 西安市翠华南路105号《延河》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716000 陕西省延安市七里铺《延安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750004 银川市文化东街23号《朔方》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750004 银川市民生巷23号《黄河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832000 新疆石河子市艾青诗歌馆《绿风诗刊(汉)》社 主编先生收832000 新疆石河子市艾青诗歌馆《绿风诗刊(汉)》社 西北区选稿编辑收830002 新疆乌鲁木齐市光明路15号《绿洲(汉)》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830000 新疆乌鲁木齐市友好南路22号《中国西部文学(汉)》诗歌编辑收835000 新疆伊宁市解放路86号《伊犁河(汉)》诗歌编辑收200040 上海市巨鹿路675号《收获》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00040 上海市巨鹿路675号《上海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10024 南京市颐和路2号《钟山》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10018 南京市沙塘园7号3楼《青春》杂志社 诗歌编辑收210024 南京市颐和路2号《雨花》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13002 江苏常州市横兴弄102号《翠苑》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23001 江苏淮阴市健康西路140号《崛起》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南路10号《山东文学》诗歌编辑收266003 山东青岛市信号山路25号《青岛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洪楼南路10号 《时代文学》诗歌编辑收350002 福州市西洪路凤凰池省文联《福建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350001 福州市东水路76号14层《海峡》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361003 福建厦门市公园南路2号《厦门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350002 福州市西洪路凤凰池《散文天地》编辑部 主编收330002 南昌市新魏路17号《百花洲》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复330046 南昌市八一大道371号《星火》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330006 南昌市二七北路395号《鹃花》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400015 重庆市中山三路重庆村30号《红岩》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511340 广州市增城新塘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薛广明(子洋)100078 北京丰台区分钟寺庄子公司庄子网 韩浩月063018 唐山市新华东道70号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人事部 张玉成(东篱)530028 广西南宁市竹溪路126号 广西市场报社权益保护部 于小尘100025 北京市 北京电视台文艺部《书海导航》节目组 黄殿琴女士收------ 台湾 台北市邮政14-57号信箱《秋水》诗刊社 涂静怡主编收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曹剑先生收510030 广州市文德北路170号文化大楼三楼省文联理论室 周西篱女士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梁平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张新泉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转 流沙河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李自国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杨牧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杨青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萧融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晓静女士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家发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干海兵先生收122000 辽宁省藩阳市文化路三段四号市文联 萨仁图娅主席收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69-371号省社科院哲文所 朱子庆先生收510601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周未》报 马莉女士收510110 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过11号《华夏诗报》社 野曼先生收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市委院内《西宁晚报》副刊部 赵秋玲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市委院内《西宁晚报》社 林锡纯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西宁电视台总编室 尢颖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昆仑路省水利厅办公室 孙爱霞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北大街省审计厅办公室 拜玉莲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小桥大街西宁供电局 马元彪810000 青海省共和县公安局 孟旬女士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西门口省建设银行工会 左建国 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西门口省建设银行工会 徐春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西端《青海日报》社 王文沪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西端《青海日报》社 肖治业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西端《青海日报》文艺部 韩元魁 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西端《青海日报》文艺部 马 钧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青海湖》编辑部 马学功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青海湖》编辑部转 章灿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青海湖》编辑部 崔长英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青海省财政厅编辑部 蒋兆钟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青海青年报》社 主编收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青海青年报》社副刊部 诗歌编辑 收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青海人民出版社文教室 班果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青海人民出版社文教室 谷风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省综合楼省作家协会 晓梅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省综合楼省作家协会转 白渔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省综合楼省作家协会转 王立道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省综合楼省作家协会转 朱奇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省综合楼省作家协会转 董家平老师810000 青海省海北州德令哈市《瀚海潮》编辑部 主编 收810000 青海省海北州德令哈市《瀚海潮》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路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办公室 吕霞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青海师大中文系教师办公室 肖黛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市综合楼内市文联 刘会彬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青海省人大常委会 格桑多杰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省综合缕内省文联理论室 葛建中400000 重庆市《重庆晚报》副刊部转 邢秀玲老师264200 山东省威海市《威海晚报》副刊部 燎原先生253013 山东省德州市三八中路九号312信箱《鲁风诗刊》社 大鹏鸟528300 广东省顺德大良丹桂路26号《家电与消费》杂志社 黄虹燕 收435002 湖北省黄石市《东楚晚报》专副刊部 向天笑 收750004 宁夏银川市《银川晚报》社 平原100000 北京市《光明日报》社副刊部 韩小惠 女士收 674200 云南省永胜县委宣传部 陈洪金收 231400 安徽省桐城市委大院桐城报社 陈俊收 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日报>>副刊部 蓝马 收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小西天文慧园13号楼1501室 沈浩波 收 571000 海南省海口市作家协会(《椰城》编辑部) 林贤治主席收100009 北京市东城区北兵马司17号《中华诗词》杂志社 张超收 233000 安徽蚌埠市朝阳路1271号金厦苑3-2-202 刘钦贤先生收510062 广州市龙口西路太阳广场宝阳阁6A 李芳(芳原)510601 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日报文艺部 陈美华收 102444 北京市房山区葫芦垡诗歌创作中心《女诗人》编辑部 陈霞转雨竹 450006 河南郑州市桐柏南路《作家新一代》编辑部 剑客收 615300 四川普格农机厂发星工作室《独立》编辑部 发星收 510600 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寺右新马路133号深华大厦1006室 瓦兰收 550022 贵阳市野鸭塘茶园村教师宿舍 哑默 先生收 510620 广州市体育东邮局048信箱《中国新诗年鉴》编辑部 杨克收 350003 福州市鼓屏路116号《丑石》诗报 谢宜兴收 200002 上海浙江中路379号《城市诗人》编辑部 铁舞收 233600 安徽省涡阳县人民法院 张小山收(《诗歌参考》) 400020 重庆江北区观音桥邮局031信箱国际汉诗诗坛编辑部 张智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文化馆《第三说》编辑部 安琪女士收 100025 北京朝阳区八里庄南里5号大楼407室 孙文涛 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下半月刊 林莾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下半月刊 蓝野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下半月刊 李志强先生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下半月刊 谢建平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下半月刊 艾龙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下半月刊 谯达摩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编辑部 高洪波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编辑部 叶延滨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编辑部 李小雨女士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编辑部转 丁国成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朱先树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刘章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杨子敏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周良沛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柯岩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绿原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雷抒雁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李瑛先生收100708 北京东西12条21号中青社《青年文学》杂志社 柳宗宣先生收 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 陈永春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 商震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 何安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 吴仁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 韩作荣老师收510360 广州市海珠区芳村大道西218号203室 郑玲收 050021 河北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杂志社 郁葱先生收050021 河北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杂志社 张庆岭先生收050021 河北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杂志社 刘松林先生收050021 河北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杂志社 缪克先生收050021 河北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杂志社 苏醒先生收050021 河北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杂志社 宋峻梁先生收130021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头24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张洪波先生收 050021 河北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杂志社 赵丽华女士收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大钟楼邮政局518信箱《诗歌月刊》社 王明韵先生收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大钟楼邮政局518信箱《诗歌月刊》社 朱国琼先生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梦亦非先生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赵翼如女士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收

诗歌散文投稿地址 ☆《时代作家报》 关注实力作家诗人,长期策划出版各类文艺作品集。 通信地址:北京25支局037信箱 邮编:100025 咨询电话: 电子信箱: ☆大型民刊《伯乐》 伯乐期刊长期征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并策划出版图书。) 投稿地址:100025北京25支局033信箱*伯乐文学编辑部收 电子信箱: 语言通道:010-6515736265761589 伯乐文学论坛: http://sh.netsh.com/bbs/16050/☆《边缘艺术》总第七辑2003年3月出版. 本期重点推荐中国水墨画大师李世南先生的"僧缘作品"。 投稿地址:100101 北京朝阳区安立路66号安立花园2D-1101室 电话联系:010-64907253 电子信箱: ☆著名民刊《诗参考》每年出一期。 投稿地址:100088北京海淀区北三环中路67号*中央电视台新影中心王立忠收 诗参考论坛: http://sh.netsh.com/bbs/19481/☆ 《国际汉语诗坛》 投稿地址:400020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邮局031信箱张智收 ☆《独立》民刊 投稿地址:615300四川普格县农机厂内发星工作室发星收 ☆《新诗界》季刊 投稿地址:100089北京市8938信箱李青松收 ☆《守望》民刊 电话联系:0313-3039481 投稿地址:075100河北宣化大北街10号温国收 ☆《爆炸》民刊 投稿地址:467000河南平顶山市湛河南路12号楼1单元10号张杰收 论坛投稿: http://bj3.netsh.com/bbs/103264/☆《放弃》民刊 投稿地址:365400福建宁化地税局鬼叔中收 ☆《年度诗选》主编 投稿地址:250014山东济南市文化东路*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张清华收 ☆《诗歌与人》民刊 投稿地址:510500广州市沙河顶新一街14号黄礼孩收 ☆《新城市》民刊 投稿地址:200435上海临汾路1320弄13号404室达陆收 ☆《诗前沿》民刊 投稿地址:100025北京朝阳区八里庄南里5号大楼407室孙文涛收 ☆《在人间》民刊 投稿地址: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新华路湖州师院598号信箱王平收 ☆《寄身虫》民刊 投稿地址:深圳福田皇冈村三龙花园13幢803室农夫收 ☆《存在》民刊 投稿地址:四川内江市艺术馆(邱家咀干校内)刘泽球或陶春收 ☆《中华文学选刊》期刊 投稿地址:100705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编辑部收 ☆《艺术广角》期刊 投稿地址:110003沈阳市和平区8经街74号编辑部收 ☆《上海文学》期刊 投稿地址:200040上海市巨鹿路675号编辑部收 ☆《中华诗词》期刊 投稿地址:100009北京市东城区北兵马司17号编辑部收 ☆《文学自由谈》期刊 投稿地址:300040 天津市新华路237号文学自由谈杂志社编辑部收 ☆《作品与争鸣》期刊 投稿地址:100025北京市慈云寺邮局005信箱编辑部收 ☆《中西诗歌》期刊 投稿地址:510510广州市同和邮局121信箱编辑部收 ☆《中国新诗刊》民刊 电话联系:010-89594064 投稿地址:101100北京通州区龙旺庄23幢141室飞沙收 网上论坛: http://bj3.netsh.com/bbs/128724/☆《香稻诗报》民刊 投稿地址:124010 辽宁盘锦市邮政218信箱编辑部收 ☆《翼》民刊 投稿地址:100732北京建内大街5号文学所周瓒收 ☆《槎诗刊》民刊 投稿地址:517000广东河源市华达街1号《河源青年》编辑部东方舟收 ☆《第三说》民刊 投稿地址:363000福建省漳州市大同路市图书馆康城收 电子信箱: ☆《方向》民刊 电话联系:0953-6012685(办)0953-6011261(宅) 投稿地址:751500宁夏盐池县文化馆美术室《方向》诗社何武东 ☆《黄河文学》期刊 投稿地址:150004银川市民生街23号编辑部收 ☆《山花》期刊 投稿地址:550002贵阳市科学路66号 编辑部收 ☆《芙蓉》期刊 投稿地址:410006长沙银盆南路67号主编:萧元 ☆《大家》双月期刊 投稿地址:650034昆明市环城西路609号云南新闻出版大楼10层 电子信箱: ☆《作品》期刊 投稿地址:510635广州市天河北路龙口西路552号广东文学艺术中心7楼编辑部收 ☆《台湾诗学》期刊 投稿地址:台中逢甲邮局25-427号信箱(注:地址用繁体写) 电子信箱: 电话联系:0911-132371 ☆《葡萄园诗刊》期刊 投稿地址:239莺歌镇莺桃路182巷96弄37号4楼(注:地址用繁体写) ☆《诗艺文出版社》 投稿地址:台北县新店市三民路75巷2弄3号(注:地址用繁体写) 电子信箱: ☆《扬子江》诗刊 投稿地址:210034南京市颐和路2号编辑部收 ☆《绿风》诗刊 投稿地址:832000新疆石河子北二路艾青诗歌馆《绿风》编辑部收 ☆《诗选刊》月刊 投稿地址:050021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 ☆《诗潮》双月刊 投稿地址:110003沈阳市和平区北三经街66号编辑部收 ☆《星星》诗刊 投稿地址:610012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上半月或下半月编辑部一起收 论坛投稿: http://bj2.netsh.com/bbs/95633/☆《诗刊》半月刊 投稿地址:100026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上半月或下半月编辑部一起收 ☆《诗歌月刊》 投稿地址:230001安徽合肥市大钟楼邮局518信箱编辑部收 网上投稿: http://www.cn44.net/☆《墓草工作室》不定期编辑网刊或民刊选集等 通信地址:100025北京25支局037信箱苏向辉(墓草)收

阅读山花杂志的投稿须知,怎么投稿就明白了。投稿邮箱:

山花编辑部/杂志社投稿须知

1、所来稿件必须注明作者详细联系方式 ,如邮编、详细的邮寄地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电子信箱、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籍贯、职务、职称、学历、研究方向,工作单位)等。

2、文学作品评介、文学批评等文学评论性文章亦在征稿范围内。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文内说明,切勿一稿多投,所来稿件一律文责自负。

4、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网络数据库全文收录,凡在本刊登载的作品既视为同意上网。

5、参考文献应引自正规出版物,引自网上的文献应注明网址。基金项目资助文章请详细注明基金类型、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等。

6、本刊推出了理事单位和广告计划,具体操作事宜可直接来信来电与编辑部商谈。

备注:请大家在文章里面留下您详细的联系方式(包括联系电话、手机、通信地址、邮编、邮箱、QQ等),并写明您要具体发表在哪一本刊物上,以便杂志社的编辑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巴山背二歌论文范文

水乌金山星际

背二歌唱词以七言格律体为主,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衬词常用实词,调式为徵调式,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没有构成起、承、转、合,属天高腔山歌,唱腔高亢悠扬,风格粗犷豪放,结束时为长吁短叹的一声甩腔,极具地域特色。巴山背二歌的语言诙谐、风趣,均为即兴创作,多用双关语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巴山背二歌的歌词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格律诗,其写作手法多用赋、比、兴。如:弯弯背架像条船,情哥背铁又背盐,鸡叫三道就起身,太阳落坡才团圆。巴山背二歌的衬词除了常用虚词外,还有像巴山其它民歌的衬词一样用实词作衬词,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特色之一。如果背二哥们歌唱自己的生活,其衬词往往只有贤友儿、情兄儿等,这类衬词指背二哥们相互打招呼;如果唱情歌,其衬词则为贤妹儿、情妹儿或情哥儿。巴山背二歌的调试全都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其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其唱腔高亢悠扬,能翻山越岭、穿云钻雾,结束时都有长气短叹的一声甩腔--耶-嘿!巴山背二歌在曲牌上有很多种,具体上南江唱的背二歌、通江唱的背二歌曲牌又有点不同。但它整个音乐旋律的大框架都属于大巴山的风格。它只是有些微小的差异,但是背二歌的歌词各地又是不同的,比如,这个巴山背二哥将要走累了,为了想消除疲劳,就唱情歌。比如背二哥走累了,一杵打起,看到河里有个姑娘,他要逗这个小媳妇,他马上打杵就唱:河里涨水沙浪沙,妹过跳凳眼发花,你是哪家的大小姐,要不要我来把你拉。这个女人马上就回答他:对门哥哥你没来拉,我是蜜蜂扑过的花,我已开花结过果,你没在我身上想办法。大家就笑一伙,力量就恢复了。相比青海的花儿、广西的情歌、信天游,大巴山的背二歌唱词非常丰富,也是最美的。很多唱词是没法去改动的。比如说:下蛋鸡母脸儿红,娼妇婆娘大不同,走路好似风摆柳,一对眼睛像灯笼。还有一首:清早起来去爬坡,露水荞儿笑呵呵,我问荞儿笑啥子,就笑昨晚你两个……作为一种山歌,巴山背二歌生动地反映了背二哥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演唱,往往是一人领唱众人帮合。有歌颂勤劳勇敢、劳苦艰辛内容的背二歌;有歌唱背运工具,歌唱劳动的背二歌;有反映为消除疲劳而专唱风流歌为内容的背二歌等等。如:高高的大巴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要想翻越巴山顶,只有背二哥的铁脚杆。背上千斤翻巴山,铁打腰杆都压弯,打双赤脚路难走,七十二道脚不干。又如:拐扒子儿二尺小,上坡下坡离不得它,过河踩水探探浅,亲生儿子不如它。巴山背二歌中,歌唱爱情的内容极为丰富。这与背二哥沉重背运的艰辛有关,他们用情歌来消除劳动中的疲劳。正像背二哥所唱的:一天不唱那东西,天上太阳不偏西。巴山背二歌是巴山人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研究巴人历史的依据,是承载巴山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歌词多用赋、比、兴手法,生动形象传神,所表达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妙不可言;其旋律清新流畅,唱腔高亢明亮,风格粗犷豪放,极具地域特色。60年代初,重庆市歌舞团、四川省歌舞团、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到巴中采风,曾编排了舞蹈作品《巴山背二哥》和声乐作品《巴山背二歌》,原生态的巴山背二歌曾被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录播。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剧,背运业由原来的长途背运演变为今天的短途背运,且从业人数越来越少,巴山背二歌正逐步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濒临危机,急需保护。

巴山背二歌是在巴山背二哥的艰苦劳动中产生的,它的历史无疑与背二哥的历史一样悠久。他们在那深山沟、大山里辛勤的劳动,十分艰苦,什么蛇倒退、鬼见愁,走在那种路上只准前行,不准后退,只要后退就可能掉下岩去。而且因为山里的野兽很多,背夫不成群结队就可能被野兽袭击、吃掉。所以很自然的结合成一个背二哥队伍,羊肠小道难行,像原来的米仓古道的栈道,它是前人用錾子打的一个脚印,只能放一只脚在里面走,加上中午肚子又饿了,太阳又热,山上只有那个懒蝉子在叫唤,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精疲力尽,老背二哥杵子一打起,要想吃他那热馒头,就要慢慢往上爬。几句山歌一吼,大家情绪就来了,巴山背二歌就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巴山背二哥在大巴山区大概有3000年的历史,从米仓古道、汉壁古道,就是汉中到通江、梁州到巴州的路,这些古道就是背二哥背运往来的必经之道,那么米仓古道有3000年历史,所以背二哥这种背运的劳动方式至少也是3000年历史,有准确记载历史就是唐玄奘到西天取经,他取回的经书就是背二哥用的这种平肩背夹背起回来的。所以巴山背二歌也应该有3000年的历史了巴山背二哥一代又一代翻越巴山,长途跋涉在这些古道上,背运粮草,或运输武器,或背运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物质交换,为推动川陕物质交流、经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现存于陕西长安县兴教寺慈恩塔院内一块石碑上,有一幅宋代工匠仿原碑图刻的《玄奘取经图》,图中玄奘背经书所用的工具与今天巴山背二哥所背的背架一模一样,说明唐代以前,人们就开始使用背架这种运输工具了。巴山背二歌是随着巴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而产生的,人们在巴中古道上组成庞大的队伍背运货物,在劳动中创造了巴山背二歌。庞大的背运队伍在漫长的背运途中更唱迭合,相互学习交流,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属自发式传承,由于背二歌旋律优美,情趣盎然,故在民间广泛传唱。《巴州志·风俗篇》载:康熙雍正年间,春田栽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今,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由此说明,在劳动中歌唱可使人忘其疲劳,因而从事长途背运的巴山背二哥唱山歌,消除疲劳现象也出于自然并一直延传至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