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论文查重53

发布时间:

论文查重53

当然有救。

在谈论如何降重时的大大大……大前提,一定是论文框架导师认可了,结构不会再进行大范围的改动,如果目前你不符合这种情况,请点击左上角关闭退出,继续写论文吧。

为什么这么无情呢,因为框架结构是论文的灵魂。如果框架结构大变动,很可能出现精心做的一盘黑暗料理,被马桶一键回收这种人间惨剧。

那么如何将论文重复率从50%降到7%呢?先来缕清几个问题。

一、到底连续多少字重复算抄袭?

要说对知网最深的恐惧,那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连续14个字重复即判定为抄袭”,这是关于查重最不走心的谣言。

可以说,知网是目前检测范围最广、来源数据最权威、检测算法最严格、高校采用率最高的论文网站,基本上是各大高校首选。

知网查重单篇文献中低于3%的抄袭是不会被检测的。举个栗子:检测的第一章为5000字,若对比发现引疑似抄袭的文字在150字以内,是不会被检测出来。如果高于3%,就会按照“相似度”来判断是否抄袭。也就是即使论文是自己写的,但是句意和别人差不多,也有可能被判定为抄袭。

所以在提交知网论文检测时,一定要整篇上传,提交符合学校规定格式的文稿进行检测,以求影响达到最小。Ps:知网引入了OCR智能识别系统,可以有效针对图片、表格中的内容进行识别抓取,所以文字转表格、图片这招,无效。

很多学校也采用了维普查重系统。因为它的查重机制十分严苛,虽然数据库不如知网强大,对于英文类检测也不全面,只能检测到复制粘贴的表格,检测结果相对于知网来说也不够精准的,但这都不妨碍它成为最变态的查重网站!

因为维普的查重依据是

关键词识别!

就是说,即便论文是你自己写的,但是你的关键词和其他文章的关键词重复,系统也会判定你抄袭。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在不改变句意的情况下,尽量将关键词之间的距离拉开。

万方的查重依据主要体现在重复的字数上,也就是,一个句子连续十几个字与他人内容重复,这个句子就会飘红,判定为抄袭。但万方的数据库不含英文,一旦涉及到英文,就无法对其进行查重。所以相对于知网而言,万方的查重报告只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为什么你的引用算抄袭?

以知网为例,随着知网查重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智能化,因此,即使存在引用,只要格式正确、标记出处,一般都会被识别,以绿色字体标注。

但为什么你的引用就飘红算抄袭了?这里还是因为知网的阈值问题,高于3%的重复率统一算抄袭。

所以写作的时候,不要以为引用都标注出来了,就没事了。还是举栗子:检测的第一章为5000字,若引用A文献在150字以内,是不会被检测出来。若继续引用了B文献,总引用字数超过150字,那么B文献分布于第一章中的文字都会被标红,即便打断成句子,只要超过20字就会被标注。第二章4000字,引用文献量要在120字以下,不会被检测出来,以此类推。

说到这,你会发现:引用超标的计算方式是按章计算的,这实际上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修改方法:不要选一篇文献引用,尽可能多的选择多篇文献,一篇截取几句,这样不会被检测出来。章与章之间控制好引用字数,就不算重复率。

三、让论文起死回生的降重方法

论文的要求是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不改变学术用语,字数不能减,无错别字。

所以网上介绍的空格法、翻译法、插字法、颠倒顺序法,还是慎用吧,保不齐是火上浇油。

下面就隆重介绍几个行之有效又不鸡贼的降重方法。

1、同义词、近义词转换

包括名词、动词、限定词(形容词、副词)进行同义词、近义词转换。

常见过渡词

2、核心词解释

简单的话复杂化,复杂的句子,拆开详细解释。

3、增加限定类的词

比如形容词、副词,可以把它在后面加上具体说明。多增加一些不关键的词(如副词、形容词)。结构相似要进行拆分,比如“做好XX和XX”可以拆分为,“做好XX,加强XX”。

4、转换语法

例如积极句改成被动句,这中间一定要注意关键词不能改动。

PaperTest与PaperPass等整个Paper系列都有他的局限性。与知网查重结果的差异较大,这边有进行过详细对比。而且他们很多还不提供在线改重,实时查重功能。小强(厦门)科技公司推出的论查查论文查重系统可靠性更好,论查查所属小强(厦门)科技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品质保证好。系统查重与知网只有3到5个百分点的差距,查重速度快,1万字论文,1到2分钟就出结果,同时提供在线按句改重,在线按句实时查重,功能不限制,不收费。系统提供Google翻译人工智能降重,提供包年包月VIP,有效期内,不限次数。宿舍包一个,有时2个宿舍包一个VIP,很省钱。

论文的查重率是50%是不可能通过论文的查重的,以前通过论文的查重的最低标准都是论文的查重率不超过30%

1、英文文档翻译方法

论文查重的范围大部分都是中文文献,涉及到外文文献还是较少的,所以在网上找一些与自己论文相关的外文文献进行借鉴,这样也对自己有帮助。

2、“汉英汉”互换法

当你看到一篇中文文档中的几个段落不能用在你自己的文章中时,你只能花很多时间重写一个句子来重写,还是干脆放弃?先是中译英,然后英译中,通过自己的手动修改以及润色,注意要保持原文意思,不能改得面目全非。

3、原句转换法

很多学校基本用的是知网查重,虽然有的学校会提供查重机会,但是有限制的,所以很多人都是不断进行修改,并且还处于焦虑状态。

4、将其转换为“表格,图片”模式

一般图片是不会重复的,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把一个文本变成一个表单。或者在大量引用时,插入文本截图作为图片,然后设置图片的上下文格式,这样图片就能完全覆盖文本,看起来基本没差别,论文查重系统也无法检测出来,之后打印即可。

网页链接

发表的论文查重率53

毕业生的论文查重率为低于30%为合格

期刊发表查重率要求——期刊论文查重率一般不得超过多少1.每个杂志社要求都不一样,知网查重率一般不得超过30%,也有要求不得超过15%的,只要文献符合规定就可以,另外在自助查重的时候一定选择和杂志社一样的查重软件,确保查重结果一致。2.一个杂志社之所以能吸引读者,树立自己的品牌,最重要的是杂志的内容。杂志社需要优质的文章,而投稿者需要借助杂志社来提高自身价值。之前没有查重软件的时候,审核靠完全靠人工,进来有了软件,节省了很人力物力。但人工审核还是不能或缺,查重软件只能做为初次筛选,把重复率过高的直接pass掉,剩下的再人工审核。3.知网期刊查重可以去除作者吗?答案是第一作者一定可以识别出来,并生成一份去除本人已发表报告单,非第一作者,系统一般识别不出来,故没有去除本人已发表报告单,结果重复率会很高,高达80%以上。期刊发表论文对格式要求往往比较严格,对于常常只注重论文内容不注意形式的作者们来说,期刊发表论文的格式要求直接影响编辑的审稿印象和成功通过与否,显得格外的重要。想在杂志社发稿,简单的靠重复率合格未必能发布,有许多问题都值得去注意,最后祝大家顺利投稿发布。

一、发表期刊论文查重率合格。 发表期刊论文对于需要评定职称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在发表论文之前,也需要查重。一般来说,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查重率取决于杂志或学报的要求。如果你想知道你需要发表期刊的查重率,你可以查看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查重规定。如果没有,请参考以下查重范围值: 1.普通(省级或国家级)期刊的查重率在25%-30%之间。 2.核心期刊的查重率一般应控制在5%-10%以内。 二、期刊论文查重软件有哪些? 很多作者在提交论文到杂志或学报之前都会主动查重论文,但面对复杂的查重软件,作者通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杂志或学报用什么查重软件来检查论文的重复率。 一般来说,杂志和学报发表的论文都需要通过内容查重系统检测,期刊内部检测系统主要分为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和社会科学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SMLC),涵盖的数据库和收录的文章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使用这两种查重系统进行检测,作者必须根据自己的文章是科技期刊还是社会科学期刊,然后选择合适的论文查重系统来检测要发表的论文。 paperfree 和papertime ,由于价格优势,也有很多人用来检测他们的论文初稿和中稿。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提交之前,一定要及时了解杂志或学报使用什么样的论文检测系统。最终定稿时,一定要用杂志规定的系统进行检测。

当今社会或大学中,对专业水平的要求非常高,而论文最能体现一个人学术水平,所以在职称晋升等方面,都有论文要求,那么,发表论文的查重率是多少?paperfree小编给大家讲解。 要在杂志上发表论文,就必须确保其查重符合杂志社的要求,在不同的期刊上,杂志社要求的查重标准也不相同,所以是要去分的,一般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在论文中的查重率要在30%以下,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所以就是要保证论文的查重在百分之十以下,所以杂志社对论文的查重也很严格。 期刊发表过程中论文查重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降重的技巧来降低论文的查重率,这样才能达到杂志社的要求,减少查重率,就是把论文中的重复部分转换成图表,这样才能很好地降重。

查重硕士论文53系统

一般硕士论文采用是知网VIP5.3或者tmlc2查重系统检测,研究生专用的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5.3(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此系统还有独特的“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该库中记录的是一年前所有使用过知网VIP查重系统检测过的研究生论文,所以研究生采用知网VIP最准确。硕士毕业生的论文查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大部分院校还是设置了本校的硕士论文合格标准,因此硕士论文重复率是否合格,主要看本校设置的论文重复率标准是多少,硕士论文重复率一般在10%~15%以下算合格。也就是说,硕士生撰写的毕业论文重复率最好是在10%左右会比较容易通过。

可以查重毕业论文的系统:

一、知网论文查重系统

很多人一看到知网,会认为这肯定不是免费的论文查重系统,并且查重费用还很高,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如果使用校外的知网查重系统,肯定是要收费的,价格也很贵,如果有人跟你说他在知网上查重论文不花钱,不是就是傻子,要么就是的那一个。那怎样才能免费进行知网查重呢?很简单,只要学校与知网有查重方面的合作就可以,不过也是要支付查重费用的,只是查重费用是由学校出,我们是不用花钱的,可以免费查重2次的样子,次数有限,大家一定不要浪费了,不然去外面的知网查重系统很贵的!

二、Paper系列论文查重系统

可以免费检测论文的查重系统主要集中在Paper系列中,几乎所有Paper开头的论文查重系统都可以免费查重论文,只是免费查重的规则和力度不一样而已,这里分享三个用得比较多,口碑比较好的免费查重系统:PaperPP、PaperQuery、PaperGood,免费的力度都差不多,查重准确度都比较高,很适合检测论文初稿、中稿,一般只要检测论文正文部分的重复率就可以了,如果学校有查重要求,就根据学校的要求来进行。在参加免费活动前,记得先登录账号,这样系统才能将查重字数赠送到对应账号中,赠送的免费查重字数不可用于论文降重哦,只能用于查重。

这里提醒大家一句,不要为了免费检测论文而选择一些陌生的论文查重系统,不是每个论文查重系统都那么靠谱,安全的。

参考资料:《可以免费检测论文的查重系统》

这个具体看学校要求的,一般是知网检测系统要求20内吧。研究生用的是5.1或者tmlc。可以直接到图书馆查重,也可以到一些自助查重网站,全程自助安全。↓

论文查重53版本是啥意思

从字面意义上看,论文查重就是检查论文的重复率,即抄袭程度,论文重复的关键词就是重复率。论文的查重率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计算出来的,查重过程是由系统将论文与系统对比库中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一一数据比对的,有重复的句段就会被标注,论文全部内容比对完成之后就会计算重复率,也就是计算重复部分对于全篇论文的所占比重。论文是为了检查论文的重复率,那我们又为什么要检查论文?自然是有原因的,查重就是为了减少并防止出现抄袭现象,也就是为了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而在一定文化程度能够得到有效方法提高教学论文的质量就是更有意义的目的,促进教育学生学习氛围风气的健康良性经济发展。

因此,复习论文很有必要,也很重要,现在写论文的人越来越多,但论文的质量出现了不平衡。不过这也不代表论文查重率低的论文质量就一定很好,这个标准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首先,学术诚信对学术界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论文审稿也能有效地保护原著的权益。

毕业论文查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遏制学生们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会严重地影响学术创新,所谓论文查重就是通过论文检测系统,将提交的论文与系统数据库的资料进行相似度的比对检测,目前已成为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地使用。大部分的高校一般对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会要求总相似度小于30%才能合格,如果总相似比大于30%的话则需要进行返修,修改完后可申请一次复查。推荐同学们使用cnkitime学术不端论文查重免费网站,大学生版(专/本科毕业论文定稿)、研究生版(硕博毕业论文定稿)、期刊职称版(期刊投稿,职称评审)以上版本均可免费查重不限篇数。

如果你的论文因学术不端而失败,情节严重的学校将直接取消本次论文答辩的资格,并延迟论文答辩。一般来说,论文答辩将在六个月后一年内推迟。修改后,学生论文将再次接受查重。只有通过考试,你才能顺利毕业。如果情节不是很严重,一般导师会给出修改意见,然后规定论文将在一定时间内修改,然后重新检查论文,重新检查论文,然后提交自己的论文。只有通过导师和学院的审查,你才能参加论文答辩。如果你通过了,你仍然可以正常毕业。因此,每个人在写论文时都必须确保论文的原创性,并确保论文中没有学术不端行为。

将论文上传至查重系统进行检测的一个过程简称为论文查重,论文查重是用来核查论文当中的重复率、引用率、格式排版等问题,只有通过学校的论文查重环节,才能迎来答辩环节。学校设立论文查重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学生在写作论文时出现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也为了提高毕业生论文的质量,旨在学术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

论文查重

简单来说就是查重文章重复率,你的论文上传以后会自动跟查重系统对比库的文章进行比对,从而标红,体现出重复。

所以,论文最好是自己去写。网络上的数据库都有收录的哦。

力学学报第53卷第9期

蔡睿贤专长为能源利用与工程热物理。 蔡睿贤在分析复杂总能系统中,创立了比较法,并由此总结出各种总能系统的多种简明定性规律;建立了强调正确评价准则的热力学分析学说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合理准则与系统分析。在叶轮机械理论方面,全面发展了中心流线法,有些内容已列入国内外教科书中;在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方面首先导出了环壁约束条件与给出一系列三元标准解析解。 首次集体发现了实用机组中内围带对轴流式压气机不稳定性能的影响,对国内后来多种型号机组的调试起了重要作用。导出了工程热物理各分学科的一系列代数显示解析解,如非定常带激波可压流与非线性导热的解析解等。研究方向及成果:长期从事叶轮机械、燃气轮机、热力循环及总能系统领域的研究。在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方面全面发展了吴仲华教授的中心流线法,在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中提出环壁约束条件;在总能系统热力分析方面创建了比较法及建立了强调评价准则的学派,得出一系列崭新的结论并指出某些权威著作的谬误,得到国际权威的公开承认;在理论方面,给出了工程热物理领域不同学科问题的多个解析解。在研制国内燃气轮机中,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轴流式压气机内环对其喘振的影响,对该机组及以后国内多台压气机的调试与防喘均发挥很大作用,此外,还解决了转子易弯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计算方法。 曾主持完成国家攀登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一项,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专著 出版时间图书名称图书作者出版社1964年《平面叶栅的中心流线法解析解-中心流线法的某些发展》蔡睿贤编 清华大学燃气轮机教研组2002年《热工手册》任泽霈,蔡睿贤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蔡睿贤论文选集》蔡睿贤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文献 时间文献名称作者期刊名称2012对中国能源的基本认识蔡睿贤科技导报,(第13期) 2009热力机械基本方程的严格解析解蔡睿贤机械工程学报,(第3期)2009峰后岩石非Darcy渗流的一维非定常严格简明解析解蔡睿贤,李元媛,蒋润花力学学报(第4期)2008一维非定常完全气体热声流的代数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刘启斌工程热物理学报(第4期)2008求解数理方程解析解的一种新方法:混合分离变量法蔡睿贤,刘启斌中国科学(G辑)(第9期)2008一维非定常完全气体热声流的代数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刘启斌工程热物理学报(第4期)2008.能源动力系统应与环境相协调[蔡睿贤,金红光,林汝谋创新科技(第3期)2007关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个别见解蔡睿贤,张国强中国科学基金(第3期)2006环管中非定常非Newton旋流的代数显式解析解蔡睿贤,苟晨华中国科学G辑(第4期) 2005关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思考蔡睿贤,张娜科技导报(第9期)2005多孔介质中考虑各向异性自然对流Brinkman模型的解析解(Ⅱ)蔡睿贤,苟晨华,张娜中国科学G辑(第2期)2004考虑旋流的非定常几何一维流动解析解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4期)2004强化节能措施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蔡睿贤,陈益群中国政协(第7期)2003漫谈能源蔡睿贤苏南科技开发(第8期).2003含湿毛细多孔介质传热与传质基本方程的一组代数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娜机械工程学报(第6期)2003多孔介质快速干燥过程热质耦合方程的代数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娜工程热物理学报(第2期)2003多孔介质中温度与浓度梯度耦合自然对流基本方程的代数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娜,刘蔚蔚自然科学进展(第8期)2002西部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蔡睿贤石油知识(第2期)2002确定科研评价准则要万分慎重蔡睿贤中国科学院院刊(第5期)2002变热物性非定常导热方程的一些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娜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3期)2002柱坐标下变热物性非定常轴对称导热方程的解析解蔡睿贤,张娜自然科学进展(第11期)2002理想气体非定常有摩擦有传热—维流动的显式波动解析解蔡睿贤,张娜中国科学(E辑)(第1-3期)2002理想气体非定常有摩擦有传热一维流动的显式波动解析解蔡睿贤,张娜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第2期)2002Explicit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anisotropic B蔡睿贤,张娜中国科学(英文版)(第6期)2002.多孔介质中自然对流 Brinkman 模型的解析解蔡睿贤,张娜中国科学(A辑)(第1-6期)2001蔡睿贤.非定常可压等熵流非线性方程显式解析解的推导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6期)2001有关对转涡轮基本设计与应用的进一步思考蔡睿贤航空动力学报(第3期)2001.两相非定常流的一些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冬阳机械工程学报(第9期)2001Explicit analytical wave solutions of unsteady 1D ideal gas flow with friction and heat transfer蔡睿贤,张娜中国科学(英文版)(第4期)2000.锅炉受热面动态过程的一套显式解析特解蔡睿贤,张娜机械工程学报(第7期)2000工程热物理学科中的若干解析解蔡睿贤,蔡档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2期)2000Explicit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couple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or porous material drying蔡睿贤,张娜自然科学进展(第2期)2000Explicit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coupled diffe蔡睿贤,张娜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第2期)1999能源利用中的气动热力学前沿问题和新设计体系的研究:1998年度主要研究进展蔡睿贤基础研究(第3期)1999干燥多孔物料的耦合传热传质方程组的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娜自然科学进展(第10期)1999球体内不定常作Fourier导热的一维代数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娜自然科学进展(第1期)1999.One-dimensional algebraic explicit analytical solu蔡睿贤,张娜,何咏梅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第1期)1997完全气体一元变截面不定常带激波流动的一套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6期)1998能源利用中的气动热力学前沿问题和新设计体系的研究:攀登项目3年主要研究进展蔡睿贤基础研究(第3期).1998生物导热基本方程的一维不定常解析解蔡睿贤,张娜.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第3期)1998Unsteady one-dimensional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蔡睿贤,张娜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第6期)1998关于完全气体无粘可压流动的解析解蔡睿贤,朱永波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6期)1998单轴恒速燃气轮机及其功热并供装置的典型变工况特性蔡睿贤,张娜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6期)1998集成电路芯片非Fourier导热方程的显式解析解蔡睿贤,张娜科学通报(第1-24期)1997论可再生能源动力装置的评价指标及优化方向蔡睿贤,张娜太阳能学报(第1-4期)1996完全气体一元变截面有传热有摩擦流动的一些不定常解析解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 1996能源利用中的气动热力学前沿问题和新设计体系研究进展蔡睿贤基础研究(第4期)1996对排气污染罚款数量级的讨论蔡睿贤中国软科学杂志(第2期)1995Analytical solution of unsteady one-dimensional bi蔡睿贤科学通报(英文版)(第19期)19951995年6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总结报告(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纲)蔡睿贤燃气轮机技术(第3期) 1995典型联合循环的性能简明示式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95一维不定常生物传热方程的解析解蔡睿贤科学通报(第7-24期)1994轴流对转风扇典型基元级基本分析蔡睿贤流体机械(第12期)1994排气全燃型联合循环设计点性能简明估计公式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94燃气轮机发电装置最佳效率初探蔡睿贤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5期)1994透平平面叶栅叶型损失通用图的一种算例蔡睿贤,何咏梅燃气轮机技术(第3期)1993一些一元变截面不定常可压缩完全气体等熵流的解析解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93补燃对常规联合循环效率的影响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3期)1993对转涡轮特有叶型自动设计程序蔡睿贤,何咏梅,魏星禄航空动力学报(第2期)1992对转涡轮基本分析蔡睿贤航空学报(A辑)(第1期)1992一元变截面不定常可压缩完全气体等熵流的解析解蔡睿贤科学通报(第9-24期)1992三对转涡轮及其基本分析蔡睿贤,魏星禄航空动力学报(第1期)1992透平叶栅自动设计程序蔡睿贤,何咏梅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90余热锅炉变工况计算蔡睿贤,胡自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9燃气轮机回热循环新析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8A RAPID ENGINEERING METHOD FOR SOLVING POISSON EQU蔡睿贤科学通报(英文版)(第5期)1988轴流式叶栅完全反问题工程解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7双连通区域中Poisson方程的快速工程解蔡睿贤科学通报(第1-6期)1987功热并供评价准则及燃气轮机功热并供基本分析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7功热并供评价准则及燃气轮机功热并供基本分析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6APPROXIMAT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PRACTICAL ST蔡睿贤,张世铮,逯根寿,林汝谋科学通报(英文版)(第21期)1986注蒸汽燃气轮机实际循环热效率的近似简明热力学关系蔡睿贤,张世铮,逯根寿,林汝谋科学通报(第6期)1985一些常压流化床燃煤联合循环方案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4发展总能系统是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蔡睿贤节能(第8期)1984校验叶轮机械三维数值解的某些解析解蔡睿贤,蒋洪德,孙春林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3余热锅炉节点温差及其对联合循环性能的影响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3CONSTRAINT ON DESIGN PARAMETERS AND TWIST OF S_1 S蔡睿贤中国科学(英文版)(第4期)1983中心流线法在亚声速与跨声速区中的准确度蔡睿贤机械工程学报(第1期)1982叶轮机械设计自变数在内外环壁面上的限制条件及轴流式叶轮机械 S1流面的翘曲蔡睿贤中国科学(第7-12期)1982燃气轮机起动与压气机低速特性蔡睿贤动力工程(第5期)1982.叶轮机械设计自变数在内外环壁面上的限制条件及轴流式叶轮机械S1流面的翘曲蔡睿贤中国科学(A辑)(第7-12期)1981余热锅炉式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循环近似热力学分析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1平面叶栅中心流线法反问题计算机程序及算例蔡睿贤,沈建文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0平面叶栅跨声速流动的计算--中心流线法的某些发展(四)蔡睿贤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80静叶内围带对轴流式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及4500马力机车燃气轮机的热力性能蔡睿贤,王锡刚,彭惠君,吴步敬工程热物理学报(第1-4期)1979在任意回转流面上设计轴流式叶轮机械叶栅——中心流线法的某些发展蔡睿贤机械工程学报(第1期)1979解轴对称流道位流的中心流线法——中心流线法的某些发展蔡睿贤机械工程学报(第2期)1966平面叶栅的中心流线法解析解——中心流线法的某些发展(一)蔡睿贤机械工程学报(第1期)1964在燃烧室及后燃室中产生给定温度燃气所需燃料的计算公式的讨论蔡睿贤机械工程学报(第3期)1958小功率燃气透平转速的选择蔡睿贤清华大学学报(第3期)1958小功率燃气透平转速的选择蔡睿贤重型机械(第12期) 蔡先生在清华大学十六年,在博士后政策咨询、评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导过多名“百人计划”入选者、博士后,数十名研究生,受到蔡院士点拨、解惑和帮助者,多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蔡先生培养的众多精英后辈和学生,遍布美国、加拿大以及国内各地, 指导过10多名博士生和10多名硕士生, 有三位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蔡院士直接授课的学生毕业后,有四位被评为院士,还有十几位成长为国家部级干部, 十多位研究员或教授、多位公司或工厂的总工程师。

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34篇,其中SCI收录52篇,EI收录74篇, 发表的论文被正面他引502次,其中被国内外学者在SCI源期刊上他引195次,被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S)论文他引35次。21篇论文被美国韦恩州立大学Raouf A.lbrahim教授在其专著(Vibroimpact dynamics-Modeling,Mapping and Applications,Spring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9)中引用。[1] Luo Guanwei(罗冠炜), Xie Jianhua(谢建华) , Sun Xunfang(孙训方). Quasi-periodic and chaotic behaviour of a two-dergree-of-freedom impact system in a strong resonance case.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99, 12(3): 279-282 (1999年SCI收录)[2] G.W. Luo, J.H Xie. Periodic motions and transition phenomena in a two-degrees-of- freedom system with perfectly plastic impact.Physics Letters A, 1999, 263: 83-90 (1999年SCI收录)[3] G. W. Luo , J. H. Xie. Hopf bifurcation of a two-degree-of-freedom vibro-impact system.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98, 213(3): 391-408 (1999年SCI收录,SA收录)[4] G. W. Luo,J.H. Xie.Bifurcations and chaos in a system with impacts.Physica D, 2001, 148: 183-200 ((2001年SCI收录)[5] G. W. Luo,J. H Xie. Hopf bifurcations and chaos of a two-degree-of-freedom vibro-impact system in two strong resonance cas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2002, 37(1):19-34 (2002年 SCI收录,EI Compendex收录)[6] G.W. Luo,J.H Xie.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 of periodic vibro-impact and chaos of a dual component system.Physics Letters A, 2003,313: 267-273 (2003年SCI收录)[7] Luo Guanwei,Xie Jianhua.Research in stability of periodic motion, bifurcation and chaos in a vibratory system with a clearence.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2003, 16(2): 127-133. (2003年 SCI收录)[8] Luo Guanwei,Chu Yandong,Yanlong Zhang and Jianhua Xie,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 of a vibro-bounce system,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2005, 21(2): 197-206. (2005年 SCI收录)[9] G. W. Luo,J. H. Xie.Stability of periodic motion, bifurcations and chaos of a two-degree- of-freedom vibratory system with symmetrical rigid stop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4, (2004年 SCI收录)[10] G.W. Luo,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s and routes to chaos of the vibratory systems contacting stops.Physics Letters A, 2004,323: 210-217 (2004年 SCI收录)[11] G.W. Luo, J.H Xie. Periodic motions and global bifurcations of a two-degree-of-freedom system with plastic vibro-impact.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1, 240(5), 837-858 (2001年SCI收录, EI Compendex收录, SA收录)[12] Luo Guanwei, Chang Yingxiang, Zhang Shengchuan. Periodic and Chaotic Motions of an Impact Forming Machinery with Double Masses.Key Engineering Material, 2004, 274: 421-426 (2004年 SCI收录)[13] G. W. Luo, J. H. Xie. Periodic and chaotic behavior of a class of vibro-impact systems contacting a single sto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Group Theory and Nonlinear Optics, 2002, 9(2): 99-127[14] G. W. Luo, J. H. Xie. Subharmonic bifurcations and chaos of the vibro-impact systems in a strong resonance c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Group Theory and Nonlinear Optics, 2002, 9(3): 239-254.[15] G. W. Luo, J. H. Xie. Bifurcation and chaos in dynamics of the vibratory systems with a ga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Group Theory and Nonlinear Optics, 2003, 10(3): 229-255[16] Zhao Wenli, Zhou Xiaojun, Luo Guanwei. Bifurcation and chaos research on dry friction system in the spring fault condi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2003, 17(24): 4395-4401. (2003年 SCI收录)[17] Lu Huaiwei, Wei Yun, Wu Kaijun, Zhang Baoge, Luo Guanwei. Design of all-fiber asymmetric interleaver with 22 and 33 fiber couplers.Acta Optica Sinica, 2011[18] Ding Wangcai, Li Guofang, Luo Guanwei, Xie Jianhua. Torus and its locking, doubling, chaos of a vibro-impact system.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2012[19] Lu Huai-Wei, Wu Kai-Jun, Wei Yun, Zhang Bao-Ge, Luo Guan-Wei. Study of all-fiber asymmetric interleaver based on two-stage cascaded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Optics Communications, 2012[20] Yang Liu, Dehghan Mehdi, Yu Jian-Ning, Luo Guan-Wei. Inverse problem of time-dependent heat sources numerical reconstruction.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011[21] LUO G W, LV X H, LV XF. Zhu Dynamics of vibro-impact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large dissip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2008(SCI)[22] LUO G W, LV X H. Dynamics of a Plastic Impact System with oscilletory and Progressive Mo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2008(SCI)[23] G.W. Luo, Y.L. Zhang, J.H. Xie. 1:3 resonance bifurcation of a three-degree-of-freedom vibratory system with symmetrical rigid stops.Physics Letters A, 2008, 372(17):2026-2031(SCI收录)[24] G.W. Luo, Y.L. Zhang, J.H. Xie. Bifurcation sequences of vibroimpact systems near a 1:2 strong resonance point.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2009, 10(1): 1-15(SCI收录)[25] G.W. Luo, Y.L. Zhang, Y.D. Chu, J.G. Zhang. 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s of fixed points in a class of vibratory systems with symmetrical rigid stops.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2007,8(4):1272- 1292(SCI收录)[26] G.W. Luo, Y.L. Zhang, J.G. Zhang. Dynamical behavior of a class of vibratory systems with symmetrical rigid stops near the point of 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6, 297(1-2):17-36(SCI收录)[27] G.W. Luo, Y.L. Zhang, J.N. Yu. Dynamical behavior of vibro-impact machinery near a point of 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6,292 (1-2): 242-278(SCI收录)[28] Guanwei Luo, Yanlong Zhang, Jianhua Xie, Jiangang Zhang. Periodic- impact motions and bifurcations of vibro-impact systems near 1:4 strong resonance point.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2008,13(5):1002- 1014(SCI收录)[29] Guanwei Luo, Yanlong Zhang. Analyses of impact motions of harmonically excited systems having rigid amplitude constrai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07,34(11):1883-1905(SCI收录)[30] Luo Guanwei, Zhang Yanlong, Yao Huiming. Periodic Motions and Bifurcations of a Plastic Impact Machine.Key Engineering Material, 2007, 340-341,307-312(SCI、EI Compendex收录)[31] Luo Guanwei, Zhang Yanlong, Xie, Jianhua, Zhang Jiangang. Vibro-impact dynamics near a strong resonance point.Acta Mechanica Sinica, 2007, 23(3): 329-341(SCI、EI Compendex收录)[32] G.W. Luo, Y.D. Chu, Y.L. Zhang, J.G. Zhang. Double Neimark–Sacker bifurcation and torus bifurcation of a class of vibratory systems with symmetrical rigid stop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6, 298(1-2):154-179(SCI收录)[33] Guanwei Luo, Yandong Chu, Yanlong Zhang, Jianhua Xie. 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 of a vibro-bounce system.Acta Mech Sinica, 2005,21(2): 197-206(SCI、EI Compendex收录)[34]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高维映射的Hopf分叉分析及其在冲击振动系统中的应用.振动工程学报, 1999,13(3): 360-366. (2000年 EI收录)[35]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存在间隙的两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及全局分叉.铁道学报, 1999, 21(6): 24-29. (2000年 EI收录)[36]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具有单侧刚性约束的两自度振动系统在强共振条件下的拟周期运动与混沌.固体力学学报, 2000, 21 (2):138-144.[37] 罗冠炜, 谢建华. 一类含间隙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稳定性、分岔与混沌形成过程.固体力学学报, 2003, 24(3): 284-292.[38]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两自由度塑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力学学报, 2000, 32(5): 579-586.[39]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单自由度塑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及其分岔特点.中国机械工程, 2001, 12(11): 1297-1300.[40]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具有单侧刚性约束的塑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与稳定性.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6(3): 61-66. (2000年 EI收录)[41] 罗冠炜, 谢建华. 强共振情况下冲击成型机的亚谐与Hopf分岔.力学学报, 2003, 35(5): 592-598.[42] 罗冠炜, 谢建华. 冲击振动落砂机的周期运动稳定性与分岔.机械工程学报, 2003, 39(1): 74-78. (2003年 EI Compendex收录)[43] 罗冠炜,俞建宁, 尧辉明, 谢建华. 含间隙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和分岔.机械工程学报, 2006[44] 罗冠炜,褚衍东, 朱喜峰, 谢建华. 塑性碰撞机械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和分岔.机械工程学报, 2006[45] 何忠韬, 罗冠炜.基于涡流管制热原理的汽车清洗方法水.机械工程学报,2005[46] 罗冠炜, 谢建华. 一类冲击振动系统在强共振条件下的亚谐分岔与Hopf分岔.爆炸与冲击, 2003, 29(1): 67-73. (2003年 EI Compendex收录)[47] 罗冠炜,徐岩, 谢建华. 冲击消振器的概周期碰振运动分析.爆炸与冲击, 2003, 29(4): 360- 367.[48] 罗冠炜, 谢建华. 双质体冲击振动成型机周期运动的稳定性与全局分岔.工程力学, 2004, 21(1): 118-124.[49] 罗冠炜, 张艳龙, 谢建华. 含对称刚性约束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和分岔。工程力学,2007[50] 罗冠炜, 张艳龙, 张建刚, 谢建华. 冲击振动成型机周期运动的Hopf-flip 余维二分岔与混沌.工程力学, 2007[51] 罗冠炜, 褚衍东, 谢建华. 多自由度含间隙振动系统周期运动的Hopf-pitchfork余维二分岔.工程力学, 2006[52] 罗冠炜, 张艳龙, 谢建华. 多自由度含间隙振动系统周期运动的二重Hopf分岔.工程力学, 2006[53] 罗冠炜, 俞建宁, 尧辉明, 褚衍东. 小型振动冲击式打桩机的周期运动和分岔.工程力学, 2006[54] 罗冠炜. 碰撞振动系统的复杂分叉与混沌.工程力学, 2001[55]罗冠炜. 客车转向架蛇行运动的Hopf 分叉.工程力学, 2001[56]任万勇, 罗冠炜. 转8A货车转向架重要承载部件的模态试验与分析.工程力学, 1999[57]任恩恩, 鲁彦, 鲁怀伟, 罗冠炜. 全光纤MZI型三信道波长交错滤波器的改进.光学・精密工程, 2010[58] 罗冠炜, 谢建华. 具有单侧刚性约束的两自由度振动系统在强共振条件下的拟周期与混沌.固体力学学报, 2000[59] 罗冠炜, 谢建华, 康胜. 双质体冲击式成型机的周期运动在强共振情况下的亚谐分叉与 Hopf 分叉.力学学报, 2003[60] 罗冠炜, 谢建华. 存在间隙的两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及全局分叉.铁道学报,1999[61]赵文礼, 郑国忠, 罗冠炜. 干摩擦车辆系统的周期运动和稳定性.铁道车辆, 2003[62]鲁怀伟, 马莉, 蒲会兰, 罗冠炜. 非平稳机械振动噪声中瞬态故障信号的检测.铁道学报,2003[63] 罗冠炜, 褚衍东, 苟向锋. 一类碰撞振动系统的概周期运动及混沌形成过程.机械强度,2005,27(4):445-451[64] 鲁怀伟,张玉娥,罗冠炜。基于 2×2 和 3×3 耦合器的级联马赫曾德干涉仪型波长交错滤波器.光学・精密工程, 2007[65] 鲁怀伟, 褚衍东, 罗冠炜. 种新型级联MZ 波长交错器的设计与实验.光电子・激光,2007[66] 鲁怀伟, 章宝歌, 李敏芝, 罗冠炜. 基于双耦合器的平坦型全光纤波长交错滤波器.光学・精密工程, 2006[67] 罗冠炜, 谢建华. 高维映射的Hopf分叉分析及其在冲击振动系统中的应用.振动工程学报, 1999[68] 谢飞鸿, 罗冠炜, 关惠平, 王庆贤. 金属爆炸焊接数值计算及工程应用.焊接学报, 2005[69] Luo Guanwei, Xie Jianhua. Complex dynamical behaviour of a vibratory system with a single stop. Proceedings of the Asia-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 2001, 513-516.[70] Luo Guanwei, Xie Jianhua, Sun Xunfang. Hopf bifurcations of two-of-freedom vibro-impcat system in week and strong resonance cases.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ICNM-III). 1998: 711-715. (1999年ISTP收录, EI Compendex收录)[71] Luo Guanwei, Kang Sheng. Hopf bifurcation of periodic motion of an impact-forming machinery. Proceedings of the Asia-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 2001, 85-88. (2002年ISTP收录)[72] Luo Guanwei, Yao Huiming, Gao Pu. Chaotic vibration of cutting lathe. Mechanics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for Science and Experiments. Science Press New York Ltd. 2001, 524-527. (2003年EI Compendex收录, ISTP收录)[73] Luo Guanwei, Yao Huiming. Bifurcation and chaos in dynamics of railroad vehicle.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bration Engineering. 2002, 439-443. (2003年ISTP收录)[74] Luo Guanwei, Xie Jianhua. Periodic motion and global bifurcation of a two-degree-of- freedom vibratory system with a gap.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ICNM-IV), 2002, 1122-1126. (2003年ISTP收录)[75] Luo Guanwei, Yao Huiming. Unusual routes from periodic motion to chaos for a vibro-impact system. Third Inter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ptical Engineering, 2002, Vol.4537, 453-456. (2002年ISTP收录, EI Compendex收录)

[1]赵成刚等(2004),土力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李宏男,赵成刚等(1996),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建筑工业出版社。 [1]Zhao Chenggang,Li Weihua et al, (2005),An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dynamic analysis in three-medium coupled systems and its application,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Vol.282, Issues3-5,PP1169-1181。(SCI、EI检索)[2]Zhao Chenggang,Li Weihua et al, (2005), An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biot dynamic formulation in fluid-saturated porous media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rigid foundation,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Vol.282, Issues3-5,PP1155-1168 。(SCI、EI检索)[3]Zhao Chenggang,Yang Zhenmao et al, (2005),INFLUENTIAL FACTORS OF LOESS LIQUEFACTION AND PORE PRESSURE DEVELOPMENT,ACTA MECHANICS SINICA,Vol.21,No.2.:129-132.(SCI、EI检索)[4]赵成刚、闫华林、李伟华、李亮(2005), 考虑耦合质量影响的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计算力学学报,Vol.22,No.5(EI检索)[5]赵成刚、李伟华(2003),三种介质耦联系统动力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及其应用,地震学报, Vol.25,No.3..(EI检索)[6]赵成刚,曾巧玲(2002),如何用好土力学—对青年土木工程师谈土力学的理论与应用,力学与实践,Vol.24,No.6.[7]赵成刚,尤昌龙(2001),饱和砂土液化与稳态强度,土木工程学报, Vol.34,No.3。[8]赵成刚、李伟华等(2001),流体饱和两相多孔介质动力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岩土工程学报, Vol.23,No.2。[9]赵成刚,于子忠(1999),关于饱和砂土的稳态强度:概念与试验的讨论, 岩土工程学报, Vol.21,No.5。[10]赵成刚,高福平(1999),波在饱和多孔介质与弹性固体介质交界面上的界面效应,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卷11期。[11]赵成刚等,(1998),固体、流体多相孔隙介质中的波动理论及其数值模拟进展,力学进展,28卷,1期。[12]赵成刚、高福平,(1998),波从单项介质向两相饱和多孔介质入射时在交界面上的反射于透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8卷1期,pp。131-139。[13]赵成刚、高福平(1996),波在单相介质向两相饱和多孔介质入射考虑能量耗散时在交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增刊。[14]赵成刚等(1995),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道路系统震害预测,华南地震,15卷3期。[15]Zhao Chenggang et al.(1994),Substructure method of semi-analytic boundary element and application to seismic scatter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Vol.8, No.4.[16] 赵成刚(1993),生命线地震工程的几个基本问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3卷2期。[17] 赵成刚等(1993),给定烈度下供水系统受灾程度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卷1期。[18] 赵成刚(1993),以概率为基础的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组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6卷2期。[19] 赵成刚等(1993),用三位半解析边界元法分析凸起山包对地震波的散射,中国地震,9卷2期。[20] 赵成刚等(1992), 地下管线的模糊随机动力可靠性分析,土木工程学报, 25卷6期。[21] 赵成刚等(1992),管网系统抗震问题述评,自然灾害学报,1卷2期。[22] 赵成刚等(1991),关于加权残值法的充要条件及其权函数的选择,力学学报,23卷3期。[23] 赵成刚等(1991),三维半解析边界元法及其在波动问题中的应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1卷2期。[24] 赵成刚等(1991),边界元在地震波动问题中的应用简介,世界地震工程,7卷3期。[25]赵成刚等(1988),地下管线抗震问题评述,世界地震工程,4卷4期。[26] 赵成刚等(1987),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的组合方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7卷3期。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会议上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27] Zhao Chenggang and Yang Qingshan. (1996), Some basic studies on lifelin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of traffic and trasport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Beijing, China. (ISTP检索)[28] 赵成刚等(1995),地下管道地震反应分析与应用研究综述,第三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9] 赵成刚等(1994),道路系统地震经济损失和拱桥的震害预测,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论文集。[30] 赵成刚等(1993),地震波作用下地下管道的模糊随机反应和可靠性分析,全国首届结构与介质互相作用会议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31] 赵成刚等(1992),弹性动力学和静力学中边界积分方程的充要性,第三届边界元法学术会议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32] 赵成刚等(1991),管网系统抗震问题,首届结构工程会议论文集,〈结构工程专刊〉。以指导的在读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赵成刚为第二作者的公开发表的论文[33]李亮,赵成刚(2005),基于SMP破坏准则的土体弹塑性动力本构模型,工程力学,22卷3期, PP. 139-143。(EI检索)[34]杨振茂,赵成刚(2005),饱和黄土液化的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ol.24,No.5.(EI检索)[35]陈俊生(硕士生),赵成刚(2005),论对称与非对称的Biot固结有限元方程组间的一致性,工程力学,Vol.22, No.1..(EI检索)[35]贾其军,赵成刚(2005),低饱和度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理论及其应用,岩土力学,Vol.26, No.4. (EI检索)[36]张志宏,赵成刚(2005),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及粘土层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水土保持学报,19卷1期。[37]董俊(硕士生),赵成刚(2005),三维半球形凹陷饱和土场地对平面P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地球物理学报,Vol.48,No.3..(SCIE检索)[38]李伟华,赵成刚(2004),饱和土沉积谷场地对平面SV波的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地球物理学报,Vol.47,No.5。(SCIE检索)[39]李伟华,赵成刚(2003),圆弧形凹陷饱和土场地对平面P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地球物理学报,Vol.46,No.4.(SCIE检索)[40]李亮,赵成刚(2004),基于SMP破坏准则的饱和砂土弹塑性模型,应用力学学报,21卷4期。(EI检索)[41]李伟华,赵成刚(2004),饱和土半空间中圆柱空洞对平面P波的散射,岩土力学,Vol.25,No.12(EI检索)[42]GUO Xuan & ZHAO ChengGang(2004), Case Study On Effect of Ground Lateral Flow On Piles Foundation Due to Soil Liquefaction,Progress In Saf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IV)Part A,p950-956,(EI和ISTP检索),科学出版社,BeiJing /NewYork,2004.10[43]杨振茂,赵成刚(2004),饱和黄土液化与稳态强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ol.23,No.22.(EI检索)[44]李亮,赵成刚(2004),饱和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研究进展,世界地震工程,Vol.20,No.1.[45]杨振茂,赵成刚(2004),黄土与砂土液化特性的对比——土液化与防灾减灾,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Vol.14,No.11。[46]杨振茂,赵成刚(2003),饱和黄土液化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土木工程学报,Vol.36,No.11.[47]李伟华,赵成刚(2003),沉积谷场地对平面P波的散射,岩土工程学报,Vol.25,No.3.[48] 李亮,赵成刚(2003),考虑质量耦合效应的流体饱和孔隙介质波动方程,固体力学学报, Vol.24,No.2。[49] 贾其军,赵成刚(2003),河滩相软土实验工程观测成果分析,工程地质学报,Vol.11,No.3.[50] 饶为国,赵成刚(2002),桩-网复合地基应力比分析与计算,土木工程学报, Vol.35,No.2。[51] 饶为国,赵成刚(2002),一个可考虑结构性影响的土体本构模型,固体力学学报,Vol.23,No.1。[52] 饶为国,赵成刚(2002),复合地基工后沉降的薄板变形模拟,应用力学学报,19卷2期。[53] 饶为国,赵成刚(2002),高速铁路高填复合路堤边坡安全问题探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Vol.12,No.5。[54]尤昌龙,赵成刚(2002), 高原斜坡软土地区路基施工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 Vol.24,No.4。[55]李亮,赵成刚(2002),斜撑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计算分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Vol.12,No.4。[56] 李伟华,赵成刚(2001),关于流体饱和两相多孔介质动力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的讨论,岩土工程学报, Vol.23,No.6。[57] Shi Peixin, Zhao Chenggang,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dynamic analysis in three medium coupling systems and its 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dern concrete composites infrastructures, Nov. 2000. Beijing .(ISTP检索)[58] LI Liang,Zhao Chenggang, Study on elasto-plastic seismic response of frame structure with brac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raffic induced vibrations & controls, Nov., 2001, Beijing. (ISTP检索)[59] 高福平 , 赵成刚 (1998), 饱和多孔介质与固体单项介质界面上波的反射与透射, 第五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土动力学理论与实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其他非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60] 陈文化,赵成刚(2000),地基温度场和湿度场数值模拟及人工边界问题,岩土工程学报, Vol.22,No.5。(EI检索)[61] 曾巧玲,赵成刚(1997),隧道火灾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与试验,铁道学报,19卷3期。(EI检索)[62] Zeng Qiapling, Zhao Chenggang, Application of a semi-analytic element method for analyzing transient three-dimension temperature field in tunnel after fire,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e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Beijing, China.[63] 王东伟,赵成刚(1995),生命线工程可靠性分析,自然灾害学报,增刊。[64] 朱昱,赵成刚(1995),神经元网络在桥梁震害预测中的应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增刊。[65] 袁晓铭,赵成刚(1994),地表下介质的横向非均匀对埋置管道地震反应的影响,中国青年科学技术论文精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66] 周贵荣,赵成刚(1993),日本道路系统震後对策简介,世界地震工程,9卷3期。[67] 杜修力,赵成刚(1990),边界积分方程的充要性,计算数学,增刊。[68] 王进廷,杜修力,赵成刚(2002),液固两相饱和介质波动分析的一种显式有限元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1卷7期。[69] 王进廷,杜修力,赵成刚(2003),分层介质中波动传播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3卷1期。[70] 张兴强,阎树旺,赵成刚(2002),台背填土受交通荷载反复作用和桥台影响分析,公路,2002年,5期。[71] 杜修力,张锐,赵成刚(1995),广东珠江三角洲电力系统震害预测,华南地震,15卷3期。[72] 张锐,杜修力,赵成刚(1995),广东珠江三角洲通信系统震害预测,华南地震,15卷3期。[73] 陈文化,崔杰,门福录,赵成刚(2000),建筑物非均质地基的地震液化有效应力判别法,水利学报,2000年10期。(EI检索)[74] 张兴强,阎树旺,邓卫东,赵成刚(2000),交通荷载作用下加筋路基的变形分析,固体力学学报,23卷增刊[75]蒲军平,刘岩,王元丰,赵成刚,(2002),基于精细时程积分的结构动力响应降维分析,清华大学学报,Vol.42,No.2.(EI检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