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论文

发布时间: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论文

尽管说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了,美国是第一梯队,我国是第二梯队,尤其在军事方面,已经是除了美国,俄罗斯以外的第三大国了,我国的科学论文从数量上来说,可能已经是每年世界第一多了,但是从政治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我国只是科技大国,并非科技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超级计算机、 生命科学、 载人航天等诸多高科技领域确实已跻身世界前列,但科技整体水平及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落后,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对一个国家科技力的评价是全面整体地分析。综上所述,我国仅是科技大国,并非科技强国。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落后就会挨打,我们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走科技创新道路。然而,山寨企业泛滥、知识产权意识缺乏、科技人才短缺,这些问题说明当前我国创新环境恶劣、创新能力薄弱。这不仅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转型升级,也会制约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此,加强科技创新,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让科技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已经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当务之急。 建设科技强国,务求解放思想,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前提。“在中国,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我们就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这是一位科技界大佬的呐喊与呼吁。诚然,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2020年以来发生的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就是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一次“突击检验”。无论是“火神山”“雷神山”在患者医治方面的敢于突破,还是检测试剂的高效与创新,还是“国药”“科兴”疫苗的快速临床,从体制机制到举国体制,从国内走向国际,都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日益增强的国际引领力。为什么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并取得阶段性胜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科研攻关。因此,思想突破,观念革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更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前提。 建设科技强国,加大政策扶持,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根本。“道在日新,艺亦需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我们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夯实基础,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科技创新做大做强的同时,政府也要为科技创新扫除发展障碍,使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只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揭榜挂帅”。在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创新绩效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强化科技标准建设,简化科技创新流程,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技强国,加强人才培养,是推进科技创新的保障。“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只有加强人才培养,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才能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科技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实践与积累。无论是“嫦娥”升天,还是“蛟龙”入海,抑或高铁走出国门,都反映出我国科技的巨大进步。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科技体制一定会越来越完善,科技创新一定会越来越“给力”,最终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建设科技强国论文2000字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800字篇二作者:安渔 时间:2019-12-30 09:48:33每当看到客机在空中翱翔时;每当看到俄美两个军事大国的新型战机试飞成功时;每当看到航空战争片时,我的心中就会出现一丝微微的激动。我的理想便是能够制造出一种世界最先进的战机。你问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因为现在中国的军事和科技相对落后,和美国等先进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就想做这样一个科学家,来努力赶超发达国家。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富有的国度,可是在明、清两朝,因为不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其他国家迅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还在原地踏步。于是,他们侵占了我们的领土,掠夺了我们的财富。所以,我们一定要自醒、自强。国家的强盛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才能使百姓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经济,才能使国家更富裕。我们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现在所学都是为了工业制造水平的提高在打基础。现今,我们用的手机、汽车等都无一不体现出了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我还想用先进的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现在必须要努力学习、虚心求教、勇于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有一直保持着勤奋学习的信念,我才能为实现我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石,也为了实现将来更高的梦想而准备。中国正等待着新一轮的“人才崛起”。我们不能被别的国家的利益所迷惑,应该想到有了国家的强盛,才有我们民族的强大。我们要有“天下兴衰,你我有责”的责任感。国家需要我们掌握高新技术的新一代,来真正实现科技强国梦!

由于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不断追求,使得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了各企业争夺的焦点。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2000字科技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是人类文明的阶梯和标志!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学技术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一生产力,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资源、战略资源、是一种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财富,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从经济发展上讲它是生产力 ,从政治上讲它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上讲它是推动力,从军事上讲它是威慑力 。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今天,科学技术在人们眼中俨然成了“阿拉丁神灯”,它带给人类如此缤繁的奇迹,点缀着我方方面面的生活,似乎人类需要的所有,科技都可以满足我们。但是,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这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因为对立和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因此,对于科学技术的作用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看待,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主次矛盾要求我们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虽然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这不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完全依赖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是由人类发现创造的,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劳动,就没有科学技术。因此,科技的发展方向和程度还是掌握在我们人类的手中。对科学的崇拜使我们陷入误区。一方面,科技使人类在更大程度上进入了自由的王国,另一方面,科学的潜在威胁也在一点一点向人类逼近。正如英国科学家兼作家所说的:技术具有两面性,行善与威慑,在全部历史中它给我们带来福祸。由此看来,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是极其贴切的。

电脑就是最好的例证。电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人手一机的现象,普及率可以和手机相抗衡,且应用方向更为广泛。邮局的工作变得更轻松,因为人们已不再通过写信的方式与人联系,直接在电脑上发E-mail,聊QQ,或用MSN;图书馆也变得门可罗雀,想要查资料,学习,就直接在键盘上敲一下,然后按一下“Enter”键,就大功告成了;商场也慢慢被取代,网上购物已然变成一种趋势,足不出户,就什么都可以购买到,人们的生活达到了一种空前的便利。另一方面,电脑在给人创造便捷的同时,也慢慢使人们的生活产生许多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开始沉迷于网络的虚性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框框,他们选择了消极地逃避,在虚幻的世界里,他们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地做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的事情。由此产生的色情、暴力,违法、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事业乃至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样是由电脑引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电脑黑客和电脑病毒。因为方便,所以很多企业、银行,以及国家机构将自己内部的资料存在电脑中,可是这给某些人窃取资料的机会,甚至从中谋取暴利。他们这些人就是所谓的电脑黑客,同样令人发指的就是电脑病毒,它们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电脑、网络的使用。最近上课时,经常听到老师对电脑病毒的抱怨,常常在上课时目睹老师的笔记本电脑因中病毒而出现问题。 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危机事件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由于日本的8.9级大地震使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导致的核泄漏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恐慌。一方面核能是人们公认的清洁能源,可以长久利用的能源,而另一方面,人们又担心核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导致核污染,被辐射,被危害。因此,如何驾驭好这一把双刃剑就是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更恶劣的是,不少国家积极进行核试验、发展和技术是为了制造大规模杀伤性的核武器,以此可以在核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无疑是人类在自掘坟墓,当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了两颗原子弹就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长久危害。我想,当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关系公式的时候一定想不到核能会被后人用在残酷的战争上吧。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农药,肥料使农作物大大增产,但与此同时农药,肥料又使粮食,菜,果,甚至饲料,肉类蛋类都会浸染上某些毒素,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科技发展是使人类加剧了对大自然的进一步掠夺,导致资源进一步枯竭,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大到“全球化”问题,小到新药品的出现,这些都是对我们人类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我们人类要驾驭好科技这把双刃剑,否则可能地震,火山频繁活动,酸雨逆流成河,核污染泛滥,瘟疫横行,人类可能真的会迎来电影“后天”的情形!

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工具,它本身无所谓善恶,即它是价值中立的。每一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都要伴随大量弊端的出现。科技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打开了装有各种灾难和祸患的“潘多拉魔盒”,像火一样,既具有照亮自我的功能,也具有毁坏自我的力量,它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恩赐,也给我们带来破坏的威胁。科技所带来的后果的好坏依赖于使用科技的人。好人可用它为善,坏人则可用它为恶。但是人仅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可靠的,只有制度才能约束人的行为,因此我们要多研究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通过专门机构立法并监督实施来规范科技成果的应用,消除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使科技发展更好的服务人类、造福人类. 科技不能完全独立地发展,人类的智慧必须时刻关注这把"双刃剑",这样才能开辟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对任何问题的分析上,我们都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我们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就应该是这样,既要看到它积极地一面,也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揭示出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这样科学技术的最本质的特点才能最真实的得以反映。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浅谈我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引言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中国的发展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780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大幅增长。

二.中国发展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

三.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

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认真履行相应的国际责任。迄今,中国共参与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现正在执行维和任务的有1900多人,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四.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个战略抉择,立足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在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开始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思考自己的发展,并以一系列合作共赢的实际举动逐渐打消了各方的猜疑与忧虑,创造了对自身发展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用自己的真诚,塑造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和平形象。30年来,中国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了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五.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坚持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各国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能源安全,坚持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推动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总结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写作思路:不要平铺直叙地进行,要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使描写更加具体,给读者主体化之感。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正文: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听到了时代的声音和祖国的召唤,扛起责任的大旗,牢记使命,以知识建设祖国,用科技创造强国。科技强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科教兴国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22年来,科教兴国战略结出的累累硕果正在反哺中国经济,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勇气、创新能力、创新速度将最新科学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向着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方向发展。

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现实意义:

1、可以打破欧美发达过的对尖端技术的封锁;

2、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打破更多的行业规则,让科技服务于人民;

3、独立自主的科研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4、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5、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抢抓历史交汇机遇期的必然选择。

加强党的建设论文1500字

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加深对重大意义的理解,中央领导同志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起草决定的考虑:一是考虑到今年是建国60周,应该对党建经验作一总结;二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继续为实现社会主义兰图奋斗;三是为巩固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继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四是面对党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对新形势下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上述讲的四个方面就是起草《决定》的背景。这四个方面,可以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总结60年执政党建设经验和实现社会主义兰图目标的需要;二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新要求。 (一)制定这个决定是总结执政党建设经验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图目标的需要 党中央之所以就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作出决定,这与我们党执政60年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一是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三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三大转变,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使党中央深深地感到:只有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建设和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尤其要看到。我们党正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总结建国60年来执政党建设的宝贵经验,探索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对未来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制定这个决定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要求。 十七届四全会公报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面临一系列考验问题。党不仅面临着执政的考验,而且还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党的队伍和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坚强不坚强,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另一方面,我们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问题。所以,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应该看到,“十一五”规划已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各个领域都在创新,领导创新的中国共产党,自身必须创新,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创新。然而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还不能适应创新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人还没有强烈地创新意识,只满足于按照常规和传统习惯开展工作,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很不适应;二是一些人还缺乏创新勇气,口头上谈创新但不敢抓住机遇大胆创新;三是有些人虽有勇气创新却没有好的思路和办法进行创新,创来创去不见成效,丧失了信心。这些情况说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业,我们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必须狠下功夫才能成功。

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及时健全完善基层组织系统,实现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全覆盖。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大力推行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加大党务公开力度,积极引导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把党建工作重心放在党支部建设上,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努力提高党员素质,不断壮大党员队伍,逐步消灭无党员班组,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要规范党务工作机构设置,完善党务干部培养选拔制度,建立党务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稳定政工干部队伍,为加强党建工作提供支持和保证。着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力度,严格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结果与单位评先评优、班子成员绩效考核和提拔任用“三挂钩”制度。要着眼源头治理,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落实。要围绕生产经营目标,进一步加强专项监督检查,强化经营管理薄弱环节,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要加强纪检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抓好工团组织建设。群众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切实坚持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原则,把工团组织工作纳入企业党建工作总体格局,认真落实自治区总工会和自治区团委等上级工团组织的有关工作部署,以“五星级职代会”“五四先进团委”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工团基层组织建设。要围绕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引导各级工团组织融入中心开展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激励和引导广大职工和团员青年立足岗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论文写作技巧:

1、论文的难点并不在于开题和题目的确认,而是当你确认好题目后,与导师的反复沟通与逐条修改。

2、往往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坚持不住了, 因为信息的不理解,或者对八股制式的陌生感,使得很多朋友都是在机械地书写论文。

3、其实只要掌握精髓,并不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挡在大家面前的山是要通过一步一步挖掘,移除的。

4、确定好论文主体,根据导师的建议,就是一步一步书写论文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论文综述的整理、引用理论的确认、论文主体的书写、论文的八股文要求满足、字数上的满足。

例文:

在党的建设中,制度建设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建设,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加强党的建设,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这不仅强调了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指明了制度建设的方向。制度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规范党的执政行为。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制度建设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系统工程。

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治本之策来抓,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加强党的建设逐步探索出的重要经验之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重要的一点就是依靠完善的制度提升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永葆党的先进性。

在党的思想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思想建设的经常性,并巩固和发展取得的成果;在党的组织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化,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在党的作风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确保党员干部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防止和克服不良作风;在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强壮党的肌体,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同腐败行为、不正之风等作坚决的斗争,有效防止腐败发生。总之,科学的、成熟的制度,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根本。

制度建设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依靠制度实施执政行为是当代政党执政的普遍准则和规律。党的执政能力集中体现在党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力、影响力和控制力,这要靠党的各个方面建设的协调,尤其靠制度建设来维系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建立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治本之策。为此,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

把执政地位的巩固作为制度建设的现实追求,把执政使命的完成作为衡量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不断提高党的各项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制度建设是民主法治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主完善、人权保障、法律至上和法制完备,这是当今民主法治时代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征,而制度则是实现构建民主法治社会的根本保证。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紧民主权力制度建设、法律制度建设、司法体制机制建设。

公共财产制度建设、收人分配制度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形成一套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机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使民主法治社会具有牢固的长效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加强自身建设,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把党的根本宗旨真正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1.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制定、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把坚持党的宗旨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制定、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也就是说,制定政策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执行政策必须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在坚持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关系。无论制定政策还是执行政策,都要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不能只顾当前利益而忘了长远利益,也不能只讲长远利益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既要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不能把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凌驾于全局利益之上,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搞断章取义、各取所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尊重和保护各个方面的正当利益。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通过我们的政策措施和具体工作,把各个方面群众的利益兼顾好、协调好。要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我们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情况千差万别,各地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难免会存在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地区已经先富起来,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走上了富裕之路。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目前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我们要正确处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切实解决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既保护发达地区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和比较困难的群众,带领他们走向共同富裕。广大共产党员既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在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又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奉献意识,处处体现共产党员应有的思想境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和创造性工作,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获取自己的正当利益;又要带头弘扬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社会主义道德,热情关心、支持和帮助周围群众共同发展,努力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当有些时候某些方面的现行政策还不够完善时,作为共产党员,不能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去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而是要立足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觉用党员标准。用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积极向党的组织和有关部门提出完善现行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使现行政策更好地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共产党员模范执行现行政策应有的正确态度。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老老实实向人民学习,真心诚意为人民服务。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拥有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谁就有力量、有智慧、有办法,就能战胜困难,为人民多作贡献。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比较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其中很多矛盾和问题与基层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每个党员都应该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广交朋友,交心谈心,及时了解民情,准确反映民意。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自觉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及时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热心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的看上去琐碎,但对每个群众和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大事。胡锦涛同志要求我们,“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盼,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办好每一件实事。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当前尤其要想方设法帮助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乡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群众、受灾地区群众、工资被民期拖欠的农民工等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3.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早在1929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红四军的任务是打仗、筹粮、做群众工作。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是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件大事,也是新形势下落实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随着国际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群众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使群众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团结群众的工作,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还必须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设身处地、平等待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力戒简单粗暴、强迫命令。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和党员的表率作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改变那种“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状况。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针对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浅出说理,运用事实说话,做好释疑解惑、凝聚人心、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采取示范引导的方法,通过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共同前进。要采取提供服务的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建立健全制度.;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工作机制,及时准确地了解人民群众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服务。怎样为他们服务,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通过建立健全做好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制度来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加强党的建设论文2000字

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及时健全完善基层组织系统,实现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全覆盖。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大力推行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加大党务公开力度,积极引导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把党建工作重心放在党支部建设上,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努力提高党员素质,不断壮大党员队伍,逐步消灭无党员班组,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要规范党务工作机构设置,完善党务干部培养选拔制度,建立党务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稳定政工干部队伍,为加强党建工作提供支持和保证。着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力度,严格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结果与单位评先评优、班子成员绩效考核和提拔任用“三挂钩”制度。要着眼源头治理,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落实。要围绕生产经营目标,进一步加强专项监督检查,强化经营管理薄弱环节,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要加强纪检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抓好工团组织建设。群众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切实坚持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原则,把工团组织工作纳入企业党建工作总体格局,认真落实自治区总工会和自治区团委等上级工团组织的有关工作部署,以“五星级职代会”“五四先进团委”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工团基层组织建设。要围绕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引导各级工团组织融入中心开展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激励和引导广大职工和团员青年立足岗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加深对重大意义的理解,中央领导同志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起草决定的考虑:一是考虑到今年是建国60周,应该对党建经验作一总结;二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继续为实现社会主义兰图奋斗;三是为巩固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继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四是面对党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对新形势下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上述讲的四个方面就是起草《决定》的背景。这四个方面,可以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总结60年执政党建设经验和实现社会主义兰图目标的需要;二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新要求。 (一)制定这个决定是总结执政党建设经验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图目标的需要 党中央之所以就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作出决定,这与我们党执政60年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一是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三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三大转变,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使党中央深深地感到:只有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建设和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尤其要看到。我们党正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总结建国60年来执政党建设的宝贵经验,探索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对未来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制定这个决定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要求。 十七届四全会公报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面临一系列考验问题。党不仅面临着执政的考验,而且还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党的队伍和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坚强不坚强,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另一方面,我们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问题。所以,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应该看到,“十一五”规划已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各个领域都在创新,领导创新的中国共产党,自身必须创新,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创新。然而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还不能适应创新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人还没有强烈地创新意识,只满足于按照常规和传统习惯开展工作,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很不适应;二是一些人还缺乏创新勇气,口头上谈创新但不敢抓住机遇大胆创新;三是有些人虽有勇气创新却没有好的思路和办法进行创新,创来创去不见成效,丧失了信心。这些情况说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业,我们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必须狠下功夫才能成功。

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的根本。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在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下,要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能改的坚决改,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不能改的坚决守住。一定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出发,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广泛凝聚全党全国共识、最大限度聚集推进改革合力的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必然涉及各种社会关系、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没有坚强的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改革就不可能顺利推进。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才能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强大力量。3、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也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紧迫课题。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可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的自身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为了实现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领导。4、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要着力抓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把握改革方向,凝聚改革共识。牢牢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主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引导全党同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二是完善推进改革落实的机制。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三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四是营造全面深化改革良好社会环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

加强纪律建设研究的论文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铸就忠诚国门卫士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这反映出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实现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的边检警察队伍,以铸就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法律的忠诚国门卫士为己任和目标。如何按照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大力加强边检队伍廉政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边检警营,全面优化文化育警环境,是边检队伍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民警政治素质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一、加强边检队伍廉政文化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纵观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就是如何消除社会公共权力或社会公职行为中存在的以权钱交易为主要特征的腐败现象,建立廉洁、高效、勤政的公共权力机关和公职行为。目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我们队伍中的一些问题还依然存在。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观念层面上,对廉政文化建设在边检队伍特殊的重要意义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贪为耻、以廉为荣”的警营氛围尚不浓厚;在组织层面上,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尚不明确;在物质层面上,与廉政文化建设相配套的硬件设施尚不齐全;在行为层面上,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员积极参与廉政文化建设、自觉投身反腐败斗争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是开展边检队伍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一)廉政文化建设是边检队伍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当前,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腐败的滋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但最根本的还在于落后腐朽的文化影响侵蚀了人们的思想。重惩治的反腐败斗争策略,虽然可以对腐败分子形成强大的心理威慑,却难以从源头上铲除催生腐败现象的思想根源和崇腐羡腐的社会心理。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形成一种崇廉尚洁、贬斥腐败的社会评价,形成一种以“八荣八耻”为价值取向的良好风尚。廉政文化建设是边检队伍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廉政文化建设的提出,反映了边检队伍反腐败斗争由侧重惩处遏制向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向发展,是反腐倡廉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二)廉政文化建设是边检队伍建立健全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文化依托。近年来,我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制权、管钱、用人的制度体系。同时重视监督,采取了一系列监督措施。但是,面对屡禁不止的腐败现象,这些制度的功能发挥不尽理想,监督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些制度难以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或在执行中受到“潜规则”的影响而走样变形;由于缺乏群众的积极参与,监督又难以取得成效。从操作的层面看,我们并不缺乏制度条文和监督措施。从文化层面看,就暴露出我们在制度观念和监督意识的培养上的缺失。反腐制度要顺利执行,不仅取决于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还要靠人们的制度观念来推动;监督工作要取得实效,不仅取决于监督的权威性,还要以人们的监督意识为保证。因此,以廉政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把反腐倡廉教育面向整个边检队伍,使广大民警从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上全面认同制度、服从制度,积极参与和自觉接受监督,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文化依托。(三)新招民警廉政教育是边检队伍文化塑警的重要内容。现在边检队伍每年都在大规模的招收大学生民警,边检警察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也越来越成为热门。新招来的大学生民警,由于受西方腐朽文化、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心理不成熟和行为个性化等特征影响,廉政意识的缺失已成为影响他们廉政文化建设和民警整体素质的障碍,但他们充满活力和朝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他们中间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弘扬廉政文化,培育廉政理念,用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免疫水平和抗腐防变的能力,使他们始终保持蓬勃的精神状态和坚定的意志品格,把他们培养成反腐败斗争的中坚力量,是全面加强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边检队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边检事业对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因此,加强新招民警的廉政教育,是边检队伍文化塑警的重要内容,边检民警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队伍惩防腐败体系、加强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二、加强边检队伍警营廉政文化建设应突出针对性和主动性当前,在推进边检队伍警营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边检队伍尚未能注重体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整体教育面窄,建设的理论水平为廉政文化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缺乏个性、效果欠佳的现象还十分明显。边检队伍应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一)要进行廉政文化的分层教育 。一是要对领导干部加强廉洁从政教育。我们要组织领导干部读廉政书,听廉政课,观警示片,进行公开廉政承诺,开辟廉政专栏,实施廉政监督,大力营造廉洁奉公的廉政文化环境氛围,引导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强化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廉政意识,筑牢不想腐败的思想基础,构建起思想道德防线。二是要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洁敬业教育。在党员干部中,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活动,以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情操为核心,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先进性意识、实践先进性要求、树立先进性形象、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三是要对一线民警进行廉洁品格教育。把廉政文化活动融入到加强民警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活动中,使他们真正学会辨别真、善、美,为边检工作打下廉洁、廉政的思想基础。把廉洁品格教育作为民警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广大民警能够始终置身于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二)要加强廉政文化的理论研究。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的思考,文化建设方向就会出现偏差。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黄宗羲的吏治廉洁等大量的廉政理论,当前“ 三个代表”、“ 执政为民”等廉政理论,是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石。然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边检队伍应当组织专家、业务骨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角度、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理论研讨活动,对边检队伍廉政文化的理念、廉政文化的特点规律、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可行性的科学论证,进一步提升廉政文化重要载体,使民警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树立正确的廉政文化观,自觉抵制腐败文化的侵袭,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三)要加强廉政文化的实践活动。鼓励和支持民警走出警营,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把廉政教育与廉政文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民警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责任心,树立牢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和良好的边检职业道德。同时,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如举办以廉政为主题的看电影活动、文艺晚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讲演比赛、摄影书画展、专题辅导报告、英模事迹报告会、参观警示教育展览,吸引民警踊跃参与廉政文化建设活动,自觉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切实增强廉政文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文化育警的浓郁氛围。三、加强边检队伍廉政文化建设应增强实效性和创造性(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对民警加强廉洁诚信、公正廉明、艰苦朴素、廉洁自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一方面可以将廉政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民警进行廉政教育;另一方面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民警再教育培训学习中,对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和民警进行进行廉政教育,可利用自己的网络优势,办好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廉政教育。此外,还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内容上要编写有关诚信为人、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为内容的廉政文化教程。在形式上要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组织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加强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运用先进典型开展廉政教育:一是要结合正在开展的“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活动,深入基层挖掘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警的优秀人物,这有助于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亲合力、吸引力。二是要改变“独木难成林”的现象,要注意挖掘、塑造和培养具特色的先进典型群体,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去引导、激励广大民警树立“敬廉崇洁”的道德观,增强用先进典型激励自己自觉性,从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三)强化警营文化的载体功能。警营文化是队伍培育和建设廉政文化的平台,扩大警营文化中的廉政内涵,提升警营文化的廉政品位,是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的最佳方式。就边检队伍而言,可以召开廉政报告会、举办廉政演讲比赛、开展廉政知识竞赛等,以增强廉政文化的知识性;可以举办廉政文艺晚会、廉政小品大赛、廉政漫画展等,以增强廉政文化的文艺性;还可以组织建立廉政文化长廊、制作廉政警句警示牌、开辟廉政文化宣传橱窗等,以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力。( 四)规范党、团委员会活动。队伍应切实加强对党、团委员会活动的管理,发挥廉政文化在党、团委员会建设的指导作用,开展各种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增加民警参与的力度,拓展民警实践廉政行为的途径,从而提升廉政文化的辐射力,提高和培养民警参与监督、接受监督的廉政素质,形成新形势下通过党、团委员会活动开展廉政教育的新局面。( 五)加强廉政网络阵地的建设。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传媒工具,是现代文化传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边检廉政教育网站,通过开设符合民警兴趣爱好的专栏、专题、网页、廉政论坛等手段,广泛宣传廉政文化、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使网络成为廉政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思想阵地和精神阵地,构建廉政文化的网络舞台。综上所述,边检队伍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担负着守卫祖国大门的历史使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弘扬优秀的廉政文化,拓展廉政文化建设渠道,为全社会廉政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目前中国治国方略的科学总结,对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全面依法治国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形势下,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当前必须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志关于“四个全面”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四个全面”的逻辑联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现阶段事业发展,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从“四个全面”逻辑联系的高度,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意义。“四个全面”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把握全局、深谋远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承前启后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从理论创新的起点看,“四个全面”彰显了鲜明的事业导向、问题导向和改革导向;从重大主题的关系看,“四个全面”有总有分、层层深入;从逻辑演绎的过程看,“四个全面”有破有立、对立统一。“四个全面”是一个辩证统一体,统一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我们党探索执政理念和治国理政规律的重大理论创新。从“四个全面”的逻辑联系看,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法治保障的基础地位。其他三个“全面”同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关系,本质上是现代化与法治化、改革与法治、党和法的关系。没有法治的保障和支撑,其他三个“全面”就难以落实,“四个全面”的理论架构也会出现缺陷。二是法治价值的定向作用。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综观“四个全面”,没有公平正义的社会基础,全面小康社会就如镜中花、水中月;没有法治精神的引领,改革就会迷失方向;没有法治信仰和法律制度,党的宗旨就难以实现。

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标志着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日臻完善,国家治理的战略格局日趋定型。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三个战略举措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

推进每一个“全面”,都既要考虑具体情况,更要从“四个全面”的大局来统筹谋划。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特征和深刻内涵。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依法治国是目标与措施、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战略举措服从战略目标,战略目标依托战略举措。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同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依法治国。从现代化进程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步,法治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法治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形成和发展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立为我国的政治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理念载入宪法。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公开向世界表明,中国将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任务。提出从制度上、程序上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012年11月,党的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党的报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和要求,重点集中在两个字上,即“全”和“快”。“全”是对“依法治国”的“空间”要求;“快”是对“依法治国”的“时间”要求。全面回顾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总结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成功实践,对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矛盾纠纷持续高发和多发的时期,如果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缺乏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感,就很容易造成对一些事件处理失当、使社会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并且有可能演化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要使我们这样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全面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靠法治,要靠全面推进和落实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只有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但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变革,也是一次全面的社会制度创新。人们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变革容易受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在变革的过程中容也易出现停顿、反复甚至逆转的现象。为了把我们的思想从各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传统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我们需要要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和基本方式,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等形式,有效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制度方面的空白、缺陷和冲突,切实把科学发展这一重要理念做到制度化、法治化,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制度保障。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迫切要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一面光辉旗帜。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所以我们才有力地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保证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保证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和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不断提高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党的明确提出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把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进报告,成为全党上下的共同要求。法治日益受到重视的进程,体现着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这也意味着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要做到宪法法律至上。 三、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一)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首要前提是要加强立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经过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使我们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法律的基础是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法律当然也要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对科学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自觉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变化,不断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

(二)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当在继续全面推进科学立法工作的同时,把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级行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带头严格执法,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为全社会作出表率。要着力提高在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力争在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三)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切实保证司法公正

司法权威是法制权威的重要体现。要坚持以公正树权威,以公正促和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职能作用。我们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各级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自身的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努力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和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法律六进”工作,推动“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实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要着力引导全体人民自觉遵守法律,使人们在全社会形成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深情阐述中国梦、布局深化改革蓝图、厉行法治治国、铁腕正风反腐……两年多来,以为的党中央,从党的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

梦想承载希望、成就未来,是一个国家、民族奋然前行的精神火炬。无疑,中国梦一经提出,迅速点燃了亿万华夏儿女心中的激情,凝聚了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说,中国梦是轴心,那么“四个全面”就是轴距,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所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站在时代和全局战略高度,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抓住发展新课题,提出并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是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所谓发展,就是要适应经济新常态,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方式上来,在合理区间内实现经济稳健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所谓全面,就是尽快补齐短板,不让一个人掉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同时享有蓝天绿水,享有健康身心,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习曾强调:“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既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以果敢、坚忍、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做勇于改革的先锋和善于改革的表率;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觉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做一名关心社会改革发展的 “积极公民”,成为改革发展事业的建设者、推动者、主人翁。

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撑。在新的征程中,法治会越来越被重视,依法治国的理念亦逐步深入人心,只要全面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法治氛围,广大群众就能享受到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美好生活,才能牢牢铸就“中国梦”的基石。总之,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国家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这已经不仅事关人民的福祉,更关乎中华民族的命运。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起着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作用,而且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为重点加强纪律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然,“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圆梦的征程中,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但只要不动摇、不折腾、不倒退,用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寸接着一寸进,积小胜为大胜,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人治与法治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两种对立的治国理念和制度。中国历史上的人治与封建专制、小农经济相联系,强调当权者个人作用与权威,“皇权至上”、“君言即法”、“口含天宪”。人治社会也是有法律的,封建思想家曾提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发者弱则国弱”但那是约束普通民众的法,皇帝个人权力不受任何法律制约。在人治社会里,社会的稳定、进步完全取决于当权者个人的贤明。所谓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要求用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管理国家、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现代意义的法治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正是资产阶级法治才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创造了近代西方文明。尽管人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维护封建秩序不失为一种方法,但从历史发展长过程看,法治优于人治的结论无需争论。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社会进步,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此。与人治条件下统治者个人意志至上及其多变性、随意性相反,法治则强调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以此作为社会治理的最高规则。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作用,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进行,人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是法治的内在要求和与人治的最大区别。历史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不发达、封建影响根深蒂固,加上在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领导,领导者人的个人作用往往显得很突出,胜利后这些传统延续下来,没有及时发展党内民主、人民民主民主并使之制度化,因而几乎都存在人治大于法治的情况,从权力过于集中于个人、个人崇拜滋长开始,发展到后来,就是人治取代法治。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发生了,1950年代后期国家经济、政治上的一系列错误,都与此有关。痛定思痛,邓小平于1992年以质朴的语言讲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曲折之后在认识的巨大飞跃。历史表明,一般性地承认法律重要还远远不够,只有时刻警惕以人治取代法治,牢固树立法治的至高权威,在法治基础上发挥人的作用,才能把依法治国方略贯彻下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