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人机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

人机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人机工程学在欧洲是以劳动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英国有欧洲开展人机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于1950年成立了英国人机学研究会,1957年创办会刊《Ergonomics》。美国于1957年成立人类因素工程学会,同时发行了会刊。日本于1963年成立日本人间工学研究会。苏联、德国、法国、荷兰、瑞典、丹麦、芬兰、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开展了人机工程学的研究。1960年成立国际人机学协会。我国进入80年代以后,也开始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关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命名,各国有所不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欧洲称作Ergonomics(人机学),美国称作Human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和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人类因素工程学),日本称为人间工学,目前普遍采用的是Ergonomics,我国曾译为人类工效学,人机工程学、人机学等。

人体工程学,或者称为人机工程学、人机工学,是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宗旨是研究人与人造产品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对人一机关系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寻找最佳的人一机协调关系,为设计提供依据。设计是为人类提供生理和心理需求满足的活动,那么,应该说有两个学科是为设计提出人一机关系可靠依据的,即人体工程学和心理学,特别是消费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在60 、70 年代有相当显著的发展,对干设计的进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人体工程的中心是解决人机之间关系的问题,其中包括:l )人造的产品、设备、设施、环境的设计与创造;2 )对于人类工作和活动过程的设计;3 )对于服务的设计;4 )对于人类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合适程度的评估。人体工程学的目的是以下两个方面:l )提高人类工作和活动的效应和效率;2 )保证和提高人类追求的某些价值,比如卫生、安全、满足等等。人体工程学的接触方式或者工作方法是把人类能力、特征、行为、动机以系统的方法引人设计过程中去。其实,自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营造居所以来,就已经有人体工程的因素。因为要满足和适合人体的要求,在工具、用品、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人的因素,首先是尺寸合适,高低合适,方便使用,设计和制作时更考虑到安全、效率。所以说,人体工程的发展,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人体工程的开始是在工具制作、建造住宅的行为中自然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设计上采用人体因素具有非常长的历史了。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人体工程学则是20 世纪才形成的,它的主要服务对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手工产品,而更多地与大工业化的产品密切关联,现代工业的复杂性,使以前完全靠设计师的感觉、靠经验积累的人体工程方式完全落伍,无法适应新的设计需求,因此,是工业化迫使这个学科形成。工业化时代的人体工程学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l )机械时代(1750-1590 年)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机械和产品,新产生了大量从来没有过的新产品,特别是机械产品,人在使用、操纵这些新产品时出现了以前使用传统产品所没有过的问题,因此,如何在设计新产品时考虑产品与人的物理因素,特别是尺寸因素关系,就成为设计师(当时主要是工程师)考虑的问题之一这个时期的设计主要是简单地为寻找符合使用者的尺度的设计细节,即在设计上注重与人体配合的长短、宽窄、大小尺寸,但是,对于真正的适应性,特别是效率性、安全性,则还没有适当地考虑。因此,这个阶段可以说还没有真正地发展出人体工程学来。2 )技术革命时期(1570-1945 年)自从1870 年前后开始,由于工业技术发展,进人了技术革命阶段,这个时期主要的特征是能源的广泛采用,称为能源革命时期。上一个阶段的能源主要是蒸汽能源,而这个时期则产生了采用汽油的内燃机、采用电的电动机等等新的能源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技术和生产的面貌。新的能源被农业、工业、运输等采用,新的产品也层出不穷,汽车、飞机、内燃机车、电话、电灯、各种新的机器设备、家用电器、农业机械、各种生产机械和工具等等,在这个阶段被广泛采用,因此,设计问题变得比较复杂起来。第一个阶段单纯考虑人体尺寸的方式,明显表现出它的不足,人-机关系在设计上显得日益重要。人体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刺激因素是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因为战争而导致大量的武器设备生产,如何使武器、兵器、军事工具和设备达到最大效应,使这些产品能够最大可能地适应人的使用要求,变成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军事工业得到国家的全力资助,研究也就得到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主要国家和美国都卷入了战争浩劫,法国、德国、俄国这几个欧洲主要国家都投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从1914 年到1918 年期间,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欧洲大陆混战,伤亡惨重。为了在战场上占上风,各国都一方面投人更大的兵力,另一方面则全力研制新的武器,坦克、飞机、机关枪、大炮等等都迅速投人战场,这些武器虽然具有比以前所有的武器都更大的杀伤能力,但是,由于设计时间短暂,无论是功能、效率还是方便使用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何使现代化武器适合战争需要,提高它们的效率,使武器能够更好地为士兵掌握,成为当时参战各国的政府关注的问题。其中,美国和英国政府更开始考虑在武器和其他战争设备上适应人的设计。适应人的设计是人体工程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大发展,重点已经不仅仅是尺度适合,而是如何全面符合人的需求。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后有了新的进步,工程技术人员开始把研究的注意点转移到如何在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发展出适应人的需求的设计上,开始了关系到人在工作中的适应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变得更加复杂。这个时期的军队使用更加复杂的兵器,而战争设备也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设备复杂得多。飞机、坦克自不必说,新的大型航空母舰、远程轰炸机、雷达设备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战争不但在规模上比任何一次战争都要大得多,并且也复杂得多。多兵种协调作战、海陆空立体战争、世界范围的战争计划、世界范围的战争补给协调等等,都使设计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除了设计出适应人的产品这个问题之外,此时另外一个主要的设计问题出在不少战争设备、兵器设备在设计上非常不安全,军用车辆的座椅在颠簸运行中不能保障乘员的安全、空降部队的装备设计经常出现恶性故障、坦克乘员无法得到比较好的视野、登陆舰艇作业的困难,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必须通过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找到如何为作战中的人更好的设计方法成为关键。因此,新的设计开始从以前的为适应人的设计转移到为工作的人的设计上。这是人体工程学的一个新的重大进步。3 )为人的思维的设计阶段(1945-)自从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逐渐进人高速度的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自动化技术、电脑技术、通讯技术、材料技术等等的进步,导致大量崭新的产品问世。机械不仅仅是为人省力的工具,它同时能够为人节省思维耗费的时间。从技术角度来说,上述的第一和第二阶段都是为了扩展人的肌肉力量设计的,而战后的人体工程学研究转移到扩大人的思维力量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人体工程学的一个重点的发展是从比较集中为军事装备设计服务转人为民用设备、为生产服务,它开始进人制造业、通讯业和运输业,为提高这些范畴的效率、安全、准确水平而得到发展。大量的自动化设备、电脑设备都必须采用控制系统,战后的控制系统越来越复杂,无论是简单的汽车仪表盘还是复杂的核电站控制中心,都牵涉到控制效率问题。如何设计出更加具有效率、更加准确的仪表盘,包括显示设备和按钮设备,越来越为设计界关注。这是人体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战后初期阶段称为按钮时期,主要的力量在于控制系统的仪表版设计,特别侧重于各种开关器、各种按钮设计的合理。目的在于使控制系统更加准确、无误、反应快捷。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到70 年代达到高潮,当时设计界广泛认为人体工程学是能够导致良好设计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一方面,这个学科的研究、发展和运用得到迅速的完善,另外一方面,人体工程学的重要性则在某种程度上被夸大了。可以说,70 年代是人体工程学泛滥、夸大的阶段,也是人体工程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得到理论、试验上的完善化的阶段。随着技术科学的发展,设计的日益成熟,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中的位置、它的使用方式逐步成熟。以下,简单地介绍人体工程学涉及的基本内容。人体工程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一机关系方面,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这几个方面:人体工程学基本内容:1 .什么是人体工程学?对于这个学科的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其中包括:人体工程学的产生、发展、运用和现状人体工程学的研究资料基础和收集方法2 .信息输人。从信息理论的研究角度入手,必须由输人开始研究,包括如下内容:信息输人与处理过程视觉显示听觉、触觉和嗅觉显示语言传达3 .人类的输人与输出系统。输人的信息经过脑活动的处理之后,转为输出信号和指令:人类的活动:本质与影响人类的控制系统控制手工工具与设备4 .工作环境与安排。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类存在的空间,包括:在工程环境中人体因素的设计物理空间与安排5 .环境。具体到人造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内容:O 照明环境气氛噪音运动为了提供一个对于人体工程学具体内容比较详细的了解,以下,就人体工程学中有关人一机系统关系这一个因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以补充有关人体工程学内容的解释。一、人一机系统的大环境(一)我们使用的环境:1 .人一机系统(机在此代表所有的人造产品和环境)2 .物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 l )人类使用的物理空间,以及相关的设备。这里包括直接空间和间接空间;( 2 )物理空间的附属因素,比如照明、环境气氛(包括污染水平),噪音等;3 .个人用品与保护用品。(二)人一机系统的种类:1 .人工系统:2 .机械系统;3 .自动系统。(三)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的功能关系和运作程序:系统储存信息输人-感觉(信息接受)-信息处理和决定行动(具体控制或者通讯)-输出二、人体工程学的数据基础-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确定;(二)不同的种类;(三)抽样;(四)数据和资料的收集;(五)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六)标准的确立;(七)标准的种类:1 .人类表现的度量标准;2 .心理反应的标准;3 .主观反应标准;4 .事故频率。三、信息输人和程序信息输入经过神经系统的过程:感觉-短期储存-选择筛选-有限渠道-输出渠道-效应-储存-有条件地储存(一)人类记忆中的信息(二)人类反应中的信息(三)影响人类信息接收的因素:1 .噪音与信号感觉体系(TSD) ;2 .速度负担与刺激负担;3 .时间的享有:4 .视觉输人量的享有。四、视觉(一)视觉的过程;(二)视觉的敏锐性;(三)不同种类的视觉敏锐性;检验视觉敏锐性的通常方法:最低分辨能力敏锐性测试(MSA)(四)视觉对色彩的选择与反应区别;(五)黑暗适应能力;(六)亮度对比能力;(七)照明;1 .时间因素2 .照度3 .眩光度(Glare )4 .多种因素的组合5 .运动与照明的关系(八)年龄(经验)与照明识别的关系。五、定量性视觉显示设计(一)基本定量性视觉显示设计:1 .移动尺度针,固定尺度表;2 .固定尺度针,称动尺度表;3 .数字显示。(二)可读性和可读能力:可读性设计的几种基本方法:1 .组合纵向式;2 .组合圆圈式;3 .数字分开式;4 .圆圈分开式。(三)定量显示设计的特殊性质:1 .尺度表单位的长度,第一个单位最好是在0.05-0.07 英尺左右;2 .尺度表的标识;3 .尺度表数字的进阶方式:0 , l , 2 , 3 ,5 , 15 , 25 , 10 , 100 , 1000 ,4 .指针设计;5 .定量显示设计的综合因素。(四)定性视觉显示设计:1 .定性设计的定量基础;2 .色彩与图案作为定性视觉显示设计的方法;3 .信号和紧急灯光设计:对信号与紧急灯光的反应;尺寸;照明情况;暴露时间;光线的色彩;闪光的频率;光线的背景。(五)形状显示设计:飞机位置显示设计(六)平面视觉显示设计:关系因素;各种图表选择;纵横图表选择;色彩种类多少控制;阅读能力判断;举例:地下铁图表(七)数字或字母视觉显示设计1 .字体笔划宽度;字体比例宽度;字体选择;字体尺寸大小选择。2 .阅读能力的判断3 .电子显示设计时字体的选择4 .电子与数字混合一起时的阅读能力判断(八)视觉符号和代号1 .视觉符号:数字、字母、形状、位置符号、色彩五种视觉符号与代号;视觉符号与代号和色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2 .符号的设计:( l )直接解释法:一目了然的图形;( 2 )间接解释法:注意:解释人的背景,文化,教育,误差水平( 3 )反应时间测试。(九)道路与交通标志:1 .符号与文字的比较;2 .具体的道路和交通标志应用。(十)特殊情况显示设计:(十一)视觉显示设计的一般注意规律:1 .定量尺度表:数码与开窗式设计比较合适,前提是有足够的阅读时间;长尺度表,采用移动尺度比固定尺度合适。2 .定性显示设计:采用固定尺度,移动针比较合适;如果有一批显示内容,采用圆圈式尺度,利用时钟方式安排,比较容易阅读。3 .信号与紧急光线设计:如果尺寸小,必须持续照明和显示;如果北京色彩反差水平低,必须采用红色。闪光时间可以在1-10 秒之间,容易为人觉察。4 .形状显示设计:背景固定,形状移动;形状与线条混合采用,比较容易识别。5 .数字与字母显示设计:最重要的因素是字体、尺寸、对比关系;字母或者数字应该按照三个或者四个一组组合,增进短时记忆;字体的长宽比例非常重要。6 .符号设计:重要因素:形状与背景,形状的边缘,完整,简单,统一六、语言传达(一)语言的本质;(二)语言的要素:元音与辅音(三)语言的密度;(四)语言的频率分布;(五)语言的明确水准。七、人类的输人与输出系统(一)人类的活动:本质和效应:1 .人体运动的生物工程学基础:骨骼结构肌肉结构神经系统对于肌肉结构的控制2 .人体运动的种类:舒展扩展扭转推动细节分析3 .运动的度量方法:骨骼运动影响的度量;肌肉运动的度量;精神活动的度量;主观和客观反应性。4 .表现度量5 .人体物理活动的能源消耗度量:按照劳动水平分等级;按照运动水平分等级;按照活动水平分等级。6 .力量的持续性:手臂的力量;手臂力量的持续性;下肢的力量;下肢力量的持续性;其它部分的力量与持续性分析。7 .运动的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间;选择反应时间。8 .定点活动方式:定点活动的时间与运动尺度;定点活动的方向;定点活动的盲点;持续性活动;受控的运动;重复的运动;静止反应。9 .体力劳动:举提劳动:频率与能源的消耗,频率的高低携带劳动:推动劳动。10 .工作负担:工作负担的定义;工作负担和能力;工作负担和压力;压力的影响;工作因素对于工作负担的影响作用。八、人类控制系统:(一)人类输人与输出渠道:感觉反应渠道: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反应。1 .输人与输出之间的关系;2 .影响人类控制系统的因素。(二)显示与控制的物理安排:以煤气炉灶设计为例(三)旋转式设计与控制效率: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设计;汽车方向盘设计。(四)追踪作业的实质:输入与输出的追踪;追踪设计;设计系统的次序;追踪设计的促进与支援方法;影响追踪设计的因素;显示的种类:迫寻和补偿式追踪显示的误差;对以前追踪的复查;参与;频率与自我追踪频率关系;追踪的时间差。九、控制设计(一)控制的功能(二)控制的种类:手指按钮;脚踏;简单开关;旋转式开关;旋钮;旋转手柄;方向盘;手柄;脚开关。(三)开关的识别以上是有关人一机关系和人一机关系控制系统的基本内容,人体工程学还包括其它的几个范畴,即:一、工作环境与安排;二、在工程环境中人体因素的设计;三、物理空间与安排;四、有关环境因素的几个主要方面,即照明、环境气氛、噪音和运动影响等等。对于这几个范畴的具体内容,也都有同样详细的研究。这些成果对干设计来说,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本书篇幅有限,在此不可能具体全部介绍。必须注意到的是:人体工程学80 年代以来的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从人与他的生存、工作、娱乐环境的关系、从人与环境的心理关系方面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因此导致了一个界于人体工程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新边缘学科-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hychology)的产生。

变式教学的起源与发展论文研究

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创新。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应该是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后,进一步的深化和熟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运用课本的知识举一反三,应用数学“变式教学”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一、概念性变式 数学概念在教学中的变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改变概念的外延的呈现,即概念外在形式在变化,属于概念外延集合的变式;另一类是改变数学概念的内涵,即呈现于原概念有某些相同非本质属性的反例,它不属于原概念的外延集合。概念性变式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获取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与较全面的认识。 1.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 所谓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是指对该概念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是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概念性变式。它的心理学依据是,概念变式在转换事物非本质特征时呈现了事物表象的多样性,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使他们认识概念外延集合的各种典型代表。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一般教师都会给出一些“非标准”的梯形让学生识别,以帮助学生排除标准图形所带来的负面干扰,避免出现误将“上底长,下底短,腰反向(腰相等),无直角”等非本质属性当作梯形本质特征的片面认识。 那么,这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与时俱进”呢?我认为可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变“教师演,学生看”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仍以“梯形的认识”教学为例,我尝试了两种方式。 一是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沿直线剪成两个四边形,使它们都不是平行四边形(如图1)。 二是让学生用半透明的长方形与三角形纸片重叠出四边形(如图2)。 同样是观察变化非本质属性的变式图形,但观察对象不是教师提供的,而是学生自己动手构造的,两种方式都能使学生在生成性操作与观察活动中动态地认识发现梯形的共同特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也说明变式直观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及独立性的发挥。 2.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 所谓本质属性,是指该类事物独有的、必然具有的,因而也是能与其他事物加以区分的属性。教学中适当地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通过辨析,从反例、错误中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上述两种概念变式也可以结合使用。例如“垂直”的概念辨析,图中是标准图形,是本质属性的改变,则是非本质属性的改变,它们从正反两面揭示了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看图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达到多角度理解概念,确切地把握概念本质特征的教学目标。 二、过程性变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背景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实施过程性变式,旨在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变式铺垫,建立学习对象与学习者已有知识内在、合理的联系,使学生逐步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数学课程改革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的体现。 1.意义建构的过程变式 意义建构的过程是新信息与长时记忆进行试验联系的过程,其中伴随着一个随时对建构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为达成所学数学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教师就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学习者独立问题的解决实际能力与在成人知道下或更有能力的伙伴合作下所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意义建构的变式教学,就是强调教师通过适当的、动态的变式,引发、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形成,最终实现潜在的发展水平。教学中,教师们常有的过程性变式教学策略“铺垫”就是形成数学知识意义建构的有效教学方式。 2.规律探究的过程变式 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比较适合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内容,比如关于物体面与体的很多计算公式,它们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层次性。 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为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对图形的转换以及对转换思路“将面积计算公式未知的图形转换成面积计算公式已知的图形”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都是探究梯形面积公式时可利用的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叙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接着提出探究目标:找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启发学生思考: ①你打算把梯形转化为什么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 ②怎么转化,是拼,还是割补,还是划分? ③你会计算转化后图形的面积吗? ④试一试,总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各种转化变式的出现是随机的,一节课内学生想到的变式种数也有较大的差异。我的对策是学生能得出几种就出示、交流几种,不求全。如果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三条基本思路和拼、割补、划分的三种基本方法有缺失,就启发感兴趣的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同样,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不同算法,也不强求统一成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标准形式。因为多样化的算法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这也是实施过程性变式的目的之一。事实上学生最终都会认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标准形式:。 不同的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探究的过程性变式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究与体验,教师构建适当的变异空间,铺设适当的潜在距离,不同学生经历的过程、获得结果与感悟有所差异是自然的、正常的。 三、训练性变式 数学训练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训练性变式包括训练题目的变式、解决方法的变式与训练实施的变式。数学的训练变式由来已久,很多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设计、实施变式训练,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最为关注的是解题方法的变式,追求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这里着重从习题的设计的视角讨论训练题的变式。 1.扩缩性变式 扩缩性变式就是依据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在习题设计时采用改变条件或改变问题的方式,使数学问题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扩)或由复杂到简单(缩)地发生变化,以帮助学生“拾级而上”。“扩”反映了认知与训练逐步递进的发展、变化与深入,是一种“由薄到厚”的学习、训练过程;“缩”则体现了数学的“化归”思想.是一种“由厚到薄”的学习、训练过程。 例如.“解方程”的综合性练习可设计如下变式题组: 这是由简到繁的设计,意在凸显方程求解过程就是运用等式性质不断化简方程的过程,最终得到最简方程x=2,从而帮助学生明确解方程的思路,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实践表明,学生通过练习,确能有所感悟。 扩缩性变式在小学数学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训练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通常表现为把一个只需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改变成需要两步、三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或者相反。这是问题解决复习课最常用的教学与训练方式之一,它能让学生看到实际问题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以简驭繁”的思路。 2.可逆性变式 可逆性变式是指数学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互相置换的变化。它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正向思维训练的同时关注逆向思维的训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可逆性变式也是实际问题解决的常用教学手段。例如,要求学生将求路程的题目改编成求时间或求速度的题目。实践表明,经常进行这种实际问题改编的口头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问题的结构,多侧面地掌握数量关系。 3.情境性变式 情境性变式主要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学,通常是保留问题的数学模型,改变问题情境的内容。情境性变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以“鸡兔同笼”问题为原型,我们设计了一组情境性变式: ①拼装9辆三轮车和自行车,共用了22个车轮。三轮车和自行车各装了几辆? ②l8个同学同时在6张乒乓球桌上进行单打、双打比赛。有几个同学在单打? 通过练习.使学生透过不同的问题情境看到相同的数学实质,如果列成方程,这些方程具有相同的结构形式:⑴设三轮车装了x辆,依题意,得方程3x+2(9-x)=22;⑵设有x张球桌在单打,依题意,得方程2x+4(6-x)=18。 显然,这对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对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4.开放性变式 开放性变式是指改变题目的条件或者问题,使答案或解题策略具有多样性。它能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促进发散性思维的生成,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开放性变式可以分为条件开放、结论开放、策略开放三种类型。 条件开放如“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小明和小刚骑车同时从相距500米的甲乙两地出发,小明每分钟行200米,小刚每分钟行300米,多少时间后,两人相距5000米”。这里去掉了两人的运动方向,导致出现相向、背向、同向(小明在前或小刚在前)等多种情况。 结论开放如“把正方形划分成四个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你能想到几种分法”。 策略开放最常见的就是所谓“一题多解”的训练。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一般来说,开放性变式训练应当在一定的基础性练习之后。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设计并酌情进行。恰到好处的条件开放、结论开放、策略开放的变式训练,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数学练习的兴趣,在达成知识技能学习目标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 此外,上面分别讨论的几种变式训练方式也可以综合使用,即形成“综合性变式”。例如,上面扩缩性变式给出的方程,其方程的解都是x=2,反过来,要求学生“写出解是x=2的方程”。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可逆性变式与开放性变式相结合的变式训练。 变式教学可以让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因材施教,继续完善好“变式”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并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1 运用变式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主动性才能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给人一种新鲜、生动的感觉,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3.2 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它突出与众不同。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在课堂中运用变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多探讨,多争论,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创造性,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3 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变式教学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但不改变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学习时不只是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从本质看问题,同时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和减少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从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变式教学可以让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总之,在新课标下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因材施教,继续完善好“变式”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并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隶书的起源与发展研究报告论文

起源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嬴政统一文字后,汉朝复兴和发掘传统文字的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而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大家李志敏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对当时的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但未必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1]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 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但是也有人认为,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例如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

隶书的起源: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隶书的发展:

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

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在这里,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不光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的。

隶书的结构特点: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研究的论文

民歌民歌(FOLK)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 (FOLK),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 (FOLK),所指的是主要以木结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美国民歌手 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说是最早的民歌唱片录音,所以普遍被认定是现代民歌 (FOLK)的祖师。之后 PETE SEEGER、 THE WEAVERS继续推动这类音乐。六十年代越战,反战民歌手如 BOB DYLAN、JOAN BAEZ、PETER、PAUL AND MARY等成为时代的呼声。 民歌,人民之歌。 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不其然会产生一类别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 他们会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而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 如此类推,我便会发觉可以有中国的民歌,美国的民歌,英国、俄国、苏格兰、澳洲或非洲民歌等等。就像如果这几天大家有到海运大厦天台参与德国啤酒节,大家一定到听到不少他们以结他、手风琴等奏出的的普鲁士民谣。 民歌/谣的特色,是在於其能否反影它的出处和环境、文化特色/质,而不只是在乎其使用的乐器的多少、轻重。(当然无可否认,乐器本身很多时亦能反影民歌本身的文化背境。)今天,我们活在香港,民歌音乐的文化早以支配在西方篷裙之下,我们今天说的民歌,大多数也就是西方(美国)的民歌。 美国的文化对比上说(中、英、欧洲大陆等)都比较短;在我们听到一些美国怨曲、跳舞音乐、爵士乐曲外,在乘接中、西部人民的心灵,我们会听到不少第二代美国本土人民的心曲,拓荒者的Country Fork Music, 好像Woody Guthrie's ‘This land is my land'、 Oh Susanna、Michael, Row the Boat ashore等等,此为典形的美国民歌。而 The Weavers (Pete Seeger)、The Kingston Trio、The Highway Man等可以说我所认识的是美国民歌的先驱。 至於被称为美国现代(六十年代称之为现代,而我们2004年被称为处於后现代的尾声) 民歌之父的是 Bob Dylan。 Bob Dylan 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民歌之父',是因为其在六十年代首先以他典形反叛、控诉加上其如诗的文字( lyric) 写出了不少能代表当代美国土地、文化,新一代知识份子、年青人的心态的乐曲。 而该等文字、歌曲,又真的能直接、间接及一代一代地影响著美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不止於音乐文化)。 Ps. 至於其他大家能常常听到的西方民歌手有:,PPM最喜的(相信是) Peter, Paul and Mary, Simon and Garfunkel, Donovan, Joni Mitchell, John Denver .......等等, 唐代诗人崔颐写了一首传诵千古的<黄鹤楼>,令后来登上黄鹤楼的李白对著眼前美景,却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颐题诗在上头」之喟叹。 在下当然不是李白,只是开个玩笑。本来我也想从宏观的角度去写写「何谓民歌」这个题目,只可惜被Mel兄捷足先登了(一笑)。这里只好来个狗尾续貂,零星补充一下。 民歌和民谣的涵意实有点区别,民谣的「谣」字,有「虚」、「无」的意思,亦即所谓谣言、谣传。「民谣」是泛指古时在民间流传的歌曲,而作曲者已无可稽考,这些我们才会叫做民谣(当然也可叫民歌),所以我们会说现代民「歌」或城市民「歌」,而不应有现代民「谣」或城市民「谣」之说。 至於英文的"Folk Song"是否有古今之分,在下并无考究,不敢胡说。 我们在西洋歌剧或中国地方戏曲,不难发觉其音乐的部份,亦能充分反映一个族群的色彩性格、文化传统,但我们不会称之为民歌,并不尽然是它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而是这类传统音乐,在没有留声机的年代,是宫庭贵族、知识份子或上层社会的「专利品」,并没有在民间普及,所以「流传民间」是成为民歌的最基本条件。 上世纪至今英语是强势语言,在多个领域影响著全世界,民歌亦然。我们这一代人,受欧美民歌薰陶至今。60年代欧美民歌在市场力量推动下作多元发展,臻至圆熟之境。事实上,欧美民歌在音乐上的价值和意义,是值得我们充份推崇和肯定的。 民歌是人民其中一个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而每个族群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性格色彩,所以各地民歌的风格亦有不同。在下认为玩民歌要玩得好,关键是否能玩出那种民歌的真性情、那种民歌feel,这个"feel"字,民歌友一看便明;但对民歌较为陌生的朋友可能不明所以。在下亦无法具体说明甚么叫"民歌feel",试举两个例子作结:当年有朋友向我说:「罗大佑作曲好是真的好,但他唱歌不大好。」我听后莞尔一笑,回答他:「难道你觉得罗文唱<鹿港小镇>、唱<未来的主人翁>,会唱得比罗大佑好吗?」民歌的种类和特点劳动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后一类歌,有些也配合劳动动作而歌唱,一般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仪礼歌,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夜郎,过路君子吟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之类。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如祭灶王爷求福、祭龙王爷求雨所唱的歌。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时政歌,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认识和态度的。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中国古代的时政歌谣,不少以童谣形式出现,其书面记录,较多见于各朝史书的《五行志》中。时政歌谣大致可分三类:①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歌谣,这类作品数量最多;②赞扬廉洁、爱国官吏的歌谣;③历代农民起义的歌谣,这类歌谣,体现农民的觉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浓。 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会家庭生活和日常劳动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现农民和妇女生活的为多。关于农民生活的歌,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旧社会所过的非人生活,揭露地主残酷剥削和贪婪吝啬的本质。流传相当普遍的《十二月长工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长工与地主的尖锐矛盾。妇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间妇女之口。女性从一出生即受歧视的童年,到像货物一样被买卖的出嫁;从备受虐待摧残的小媳妇生涯,到熬成婆后仍无幸福可言的毕生悲惨遭遇,在妇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蕴含着对美满生活的憧憬。在资本主义兴起后的近代歌谣中,常迸发出反抗的时代强音。 情歌,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于对偶婚与对偶婚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替时期,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在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②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③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④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乱了心》。⑤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儿歌一词,中国"五四"以后才普遍使用。古代称为"孺子歌"、"小儿谣"等。儿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具有时政歌谣性质的所谓"童谣",一般非真正的儿歌。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 中国不仅不同民族和地域,民歌形式往往各异,即使在同一民族和地区中,也常有多种样式。 句式方面:如汉族民歌,除七言体外,还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达十几字一句的。纳西族民歌和苗族古歌,几乎都是五言句,水族的歌多为前三言、后四言的特殊复式句。 章段结构方面:四句头最多。陕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区流行赶五句。两句一首的有陕北信天游、内蒙古爬山歌、晋西北的山曲、壮族"师"体歌等。藏族"鲁"体歌,多三至五句成章,三章成首,且句子之间讲究对应。"谐"体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或八句成首的。僳僳族民歌,凡两句两句唱的,均分为上句与下句,上下句要求对仗。汉族各地流传的小调歌词,体例各有格套,如四季调为四段式,五更调为五段式,十送等为十段式,十二月调为十二段式等。西北"花儿"的河湟、洮岷、陇中三派,格式各异。各族民歌中,还有不少章、段、句数是不固定的。 用韵方面:汉族民歌押尾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韵,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韵,两句一首的每句有韵。蒙族民歌则多押头韵,在大多数四行为一章,上、下两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行都要求押韵。各民族的民歌中,还有押腰韵、腰脚韵、头脚韵或腰韵、尾韵相互为韵的。壮族的"勒脚欢",西北各族的"花儿",有特殊的押韵法。 表现手法方面: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运用。揭露抨击性的时政歌谣,常用谐音、隐语。双关语在情歌中运用较多。拟人化手法,儿歌中较为常见。纳西族的相会调,在大量运用谐音同时,通篇以物拟人,如用蜂花、鱼水相会,比喻男女间的爱情。 民歌的风格,因地区、民族等不同而异。傣族民歌明丽,赫哲族民歌粗犷。汉族民歌,北方的多偏于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较婉约。但同为南方民歌,吴歌又比楚歌更显细腻。同是花儿,不同民族或地区,也各有特色。中央台有一个专门讲诉民歌的节目叫《魅力28》,是有董卿主持的,这个节目会用各种不同的手法去诠释一首民歌,还会讲这首民歌的由来。

起源和发展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已经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这些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唐代民歌的创作也相当繁盛。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里的向往,只是一种对皇家的讽刺而已。 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可谓一针见血。 到了元明时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其中,以颖州的刘福通声势最大,他率领了10万农民,头包红中,号“红军”,所向无敌,所以歌谣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进入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 清朝统治中国后,人民清醒地看到,统治阶级昏聩贪婪,这是招致外侮、陷国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悲惨的年代,老百姓连温饱都不可得,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天子坐金銮,朝政乱一团,黎民苦中昔,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 1900年,袁世凯奉他的主子——清皇帝之命,到山东执行血腥屠杀政策,杀害无数义和团将士。人民恨透了袁世凯,便唱出了“杀了袁龟蛋,我们好吃饭”的歌谣。人们在袁世凯巡抚衙门的墙壁上,画上一个戴红顶花翎的大乌龟,爬在一个洋人的屁股后。这幅漫画和歌谣,发泄了老百姓对袁世凯的痛恨心情。 随着清朝的垮台,民国以来,帝国主义为了扶植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军阀,残害中国人民,支持袁世凯称帝,当时袁世凯听见北京街上有许多卖元宵的,认为大犯忌讳,把元宵当成“袁消”,于是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叫卖元宵,硬把元宵改为“汤圆”,于是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 自从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仇恨,日益增长,他们讥讽卖日货的商人:“绿坎肩,真是阔,绿帽子,也不错,叫你再贩日本货!” 作为历史的见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丽史诗,在民歌中有着鲜明的反映。如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农民这样唱道: “边区本是根据地,赶走了鬼子杀汉奸。”“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主,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抽毛译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 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已经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这些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唐代民歌的创作也相当繁盛。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里的向往,只是一种对皇家的讽刺而已。 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可谓一针见血。 到了元明时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其中,以颖州的刘福通声势最大,他率领了10万农民,头包红中,号“红军”,所向无敌,所以歌谣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进入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 清朝统治中国后,人民清醒地看到,统治阶级昏聩贪婪,这是招致外侮、陷国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悲惨的年代,老百姓连温饱都不可得,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天子坐金銮,朝政乱一团,黎民苦中昔,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 1900年,袁世凯奉他的主子——清皇帝之命,到山东执行血腥屠杀政策,杀害无数义和团将士。人民恨透了袁世凯,便唱出了“杀了袁龟蛋,我们好吃饭”的歌谣。人们在袁世凯巡抚衙门的墙壁上,画上一个戴红顶花翎的大乌龟,爬在一个洋人的屁股后。这幅漫画和歌谣,发泄了老百姓对袁世凯的痛恨心情。 随着清朝的垮台,民国以来,帝国主义为了扶植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军阀,残害中国人民,支持袁世凯称帝,当时袁世凯听见北京街上有许多卖元宵的,认为大犯忌讳,把元宵当成“袁消”,于是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叫卖元宵,硬把元宵改为“汤圆”,于是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 自从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仇恨,日益增长,他们讥讽卖日货的商人:“绿坎肩,真是阔,绿帽子,也不错,叫你再贩日本货!” 作为历史的见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丽史诗,在民歌中有着鲜明的反映。如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农民这样唱道: “边区本是根据地,赶走了鬼子杀汉奸。”“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主,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抽毛译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 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写中国民歌的分类。50---100字度。第二:写 中国民歌与流行歌曲(或者通俗歌曲)的比较。(在你看来,它们的的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100---200字度。第三:选一到两首(著名或比较广泛流传的)民歌来分析与评价。200---300字度一首。第四:写你对中国民歌的感想。可以用一首来做例子,从歌曲的曲调、节奏、风格、出自那里、怎样流传的?例如:从生活中、一个故事。。。200---300字度。在网上找,应该可以找到一些你需要的吧。。。。。

人机工程学对美术展的论文

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展示设计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广泛领域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其内涵的课题。空间在展示设计中处于灵魂地位,展示活动需要传达的信息必须通过空间展现在公众面前,空间为我们的感知活动提供了场所,没有空间,我们将无法获得信息也无法和人交流。总之,正确处理好空间的问题是展示设计中的精髓;正确认识空间与展示设计的关系是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较好的运用“空间”语言则可以赋予一个设计以实质的意义和生命力。下面我们将讨论展示设计中所涉及的空间的问题。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的空间展示形式展示设计的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在空间设计上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展示形式是首先要遵从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展示空间的性质和人的因素决定的。人在展示空间中处于参观运动的状态,是在运动中体验并获得最终的空间感受的。这就要求展示空间必须以此为依据,以最合理的方法安排观众的参观流线,使观众在流动中,完整地、经济地介入展示活动,尽可能不走或少走重复的路线,尤其是不在展示的重点区域内重复,在空间处理上做到尤如音乐旋律般的流畅,抑扬顿挫分明有致.使整个设计顺理成章。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人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魅力和设计的无限趣味。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是采用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围透划分空间的处理手法,使人进人展览空间之后,沿隔断布置所形成的参观路线不断前进,在行进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几个层次的空间。设计师在该馆在空间处理上,采用灵巧的划分空间的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无限的空间中包含着有限,以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导向,使整个空间的展示形式流畅、有节奏,让人们在不断变换的视觉构图中欣赏到全方位的空间。中国的园林艺术在这点上与展示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如园林在空间序列上讲究启承转合,明暗开合;在游览路线上讲究移步换景,情景交融。这些都值得在考虑空间展示形式时采纳借鉴。在空间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使空间更好的服务于人展示设计空间的基本结构由场所结构、路径结构、领域结构所组成,其中场所结构属性是展示空间的基本属性。因为场所反映了人与空间这个最基本的关系。它体现了以人为主体。通过中心(亦即场所)、方向(亦即路径)、区域(亦即领域)协同作用的关系“力”,即“突出了社会心理状态中人的位置”。是人赋予了展示空间的第四维性,使它从虚幻的状态通过人在展示环境中的行动显现出实在性,同时人在对这种空间的体验过程中,获得全部的心理感受。“人”是展示空间最终服务的对象,所以人做为高级动物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是展示设计必须满足的一个方面。展示设计需要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这是在进行展示空间分析时的基本依据。人类需要舒适和谐的展示环境,声色俱全的展示效果,信息丰富的展示内容,安全便捷的空间规划,考虑周到的服务设施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在精神上对展示设计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设计师仔细地分析参观者的活动行为并在设汁中以科学的态度对人机工程学给以充分的重视,使展示空间的形状,尺寸与人体尺度之间有恰当的配合,使空间内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与人们在空间中行动和感知的方式配合得适宜、协调,这是最基本的空间要求。同时人们应该是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如果不能创造一个给人以心理上亲近温暖感觉的空间,那即便是利用了最先进展示手段的环境也只是冷冰冰的机械组成的没有生机的躯壳。一个充满人性化的展示空间才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设计。以最有效的空间位置展示展品展品是展示空间的主角,以最有效的场所位置向观众呈现展品是划分空间的首要目的。逻辑地设计展示的秩序、编排展示的计划、对展区的合理分配是利用空间达到最佳展示效果的前提。因此,设计师中必须将空间问题与展示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不同的展示内容有与之相对应的展示形式和空间划分。如商业性质的展示活动要求场地较为开阔,空间与空间之间相互渗透以便互动交流,展品的位置要显眼,对于那些展示视觉中心点如声、光、电、动态及模拟仿真等展示形式,要给以充分的、突出的展示空间以增强对人的视觉冲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给展品以合理的位置是展示空间规划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能否做成一个成功的展示设计的关键。保证展示环境的辅助空间和整个空间的安全性在一些大型的展示活动中,可能包括各种仪器、机械、装备及模型等需要消耗能源的设备。这些设备的运行大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持,如电力、压缩空气、蒸汽等,这些辅助设施也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必须考虑将这些设备的空间与展示环境隔离开,以防止噪声、有害气体的污染,并做好安全防范。考虑好对这些辅助空间的处理是顺利完成整个展示活动的保障。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观众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所以必须重视展示空间的安全性。如参观流线的安排必须设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因素,如停电、火警、意外灾害等,必须考虑到相应的应急措施。在大型的展示活动中,必须有足够的疏散通道和应急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系统等。为了给观众提供方便,展示的空间设计中要相应的考虑到观众的通行、休息的方便,尽可能地考虑到伤残者的特殊需求,以谋求“无障碍”设计,这也是现代展示设计发展的一个趋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