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学术研究编辑王冰

发布时间:

学术研究编辑王冰

王冰对祖国医学理论的某些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芮,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气以折之攻之。病之大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识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削,焰光扑灭。”王氏认为人火与龙火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火。前者属一般的火热,其性质属阳热而伤阴液,可以用寒凉药物治疗。在论述水液的输布代谢时,他谈到了肺、脾二脏的重要作用,其注释尤其强调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方面的功能。他所提出的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理论,为历代医家所遵奉。他把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四类:“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二者不因气动而外有所成;三者始因气动而病生于内;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所谓 “气动”,是指脏气的变乱,即把病变分作因气动和不因气动两类,而每类中又辨其为外感或内伤。这种分类方法将病因病机结合在一起,有别于三因学说,备受后世宣扬。王冰在“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原则指导下,临证强调应明辨阴阳水火。对于真阴虚损者,主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阳气不足者,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认为“寒之不寒,责其无水”,就是说用寒药治疗热证无效,就要考虑是否属于阴虚水亏所致的虚热;“热之不热,责其无火”,就是说用热药治疗寒证无效,就要考虑是否属于阳虚火衰的虚寒。此外,他还就有关“正治、反治”问题加以探讨。如说:“逆者正治也,从者反治也。逆病气而正治,则以寒攻热,以热攻寒。虽从顺病气,乃反治法也。”对于五郁之病的治疗,王氏分别采用吐、汗、下、渗、泄等方法,使《素问》五郁治法更加明确具体。

1、2006年2月至5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访问学者(博士项目)2、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美国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威廉?帕特森大学(William Paterson University)国家公派留学3、2007年11月14至18日,入选全美国家传播学会(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简称NCA)第93届年会大会志愿者4、2007年11月间,以英语为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媒介研究方向研究生讲授中西书写传统比较专题(A Comparative Study of Writing systems between West and China)5、2005年夏季和2006年夏季,两次应邀为《长江航运报》记者、编辑和通讯员进行采编培训和评稿工作,并作“深度报道如何深入”的报告。6、2009年6月25日,参加广州日报社“2009全媒体研修班”,并为记者编辑做了题为“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中西全媒体比较”的报告。7、2009年7月-8月间 选拔参加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承办新闻传播学及研究方法前沿暑期学校。授予结业证书。

学术研究编辑部

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的直属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院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坚持办刊方向,遵守国家出版法规,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增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等服务。 二、 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负责提出、确定本刊的指导原则和编辑方针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制定学报编辑部工作规程及有关条例并督促实施。 四、负责提交年度学报出版计划,研究、决定本刊的栏目和内容。 五、负责做好组稿、选稿、审稿、定稿、校对、出版、发行的各项组织安排工作。 六、负责安排来稿的登记、编号,及时向作者反馈处理意见,并做好保密工作。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七、负责来稿的初审,做好来稿的专家复审,常务副主编、主编终审,特别稿件编委会复核等组织工作。 八、组织编辑人员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和业务进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术水平。 九、负责本部门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报批、实施上网等工作;负责本部门年度档案收集、整理和建档归档工作。 十、完成学校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编辑部工作岗位职责1.编辑部主任 (1)负责编辑部的行政事务及编辑出版业务的领导工作,包括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安排、召开编前、编后会及编辑部的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印刷质量问题的把关等。 (2)协助主编组织召开编委会,组织评刊活动,收集编委、作者、读者对学报的办刊质量、栏目设置及编辑工作的意见,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 (3)制定每期的编辑出版计划及终审、终校工作。 (4)负责分管栏目稿件的初审、送审及编校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讨论。 (5)定期召开编辑部工作会议,组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6)负责对外联系及交流工作,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会、研究会的有关活动。 2.编辑 (1)负责分管栏目的初审、送审及编校工作,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 (2)承担编辑部的通联工作。包括与出版局、质检中心、各数据库中心、学会、研究会的外联工作。 (3)承担编辑部的编务工作,包括来稿登记、稿费发放、财务报销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4)负责维护学报(社科版)的网站运行以及数据库更新工作。 (5)负责学报的发行及交流。 (6)做好编辑部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政治素质:判断有无政治错误,这对期刊来说是一票否决的,每次评刊,有政治错误就完了,降级整顿。业务素质:要有专业水平,看文章有无学术水平,在学术前沿什么位置,当然抄袭,现在不用操心了,有软件一查就出来,方便了编辑。法律素质:发表文章不能违法,如版权法、著作权法等等。语言文字素质:编辑校对最要基本功扎实。心理素质: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能够坐冷板凳。

中国学术研究编辑部

学术刊物 1、《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于2007年3月25日创刊,由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属内部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政治经济与法律教学研究、语言与文学教学研究、教育教学法研究、艺术学与传播学研究、史学与图书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等栏目。 2、《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9年10月1日创刊,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主办,由铁岭师专、朝阳师专、锦州师专、抚顺师专、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承办。中心编辑部设在铁岭。属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固定转载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CEPS中文电子书刊服务、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一、创立时间不同

1、知网是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

2、维普网创建于2000年。

3、万方数据库《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始建于1988年。

二、定位不同

1、知网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采用自主开发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并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

2、维普网是全球著名的中文专业信息服务网站,以及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文献服务网站。

3、万方数据库是由万方数据公司开发的,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

三、内容资源不同

1、中国知网服务内容包括:

(1)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提供CNKI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

(2)数字出版平台:提供学科专业数字图书馆和行业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平台由个人数字图书馆、机构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学习平台等。

(3)文献数据评价:主要统计内容包括:A、中国正式出版的7000 多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献量及其分类统计表;B、各期刊论文的引文量、引文链接量及其分类统计表;C、期刊论文作者发文量、被引量及其机构统计表;D、CNKI中心网站访问量及分IP地址统计表。

(4)知识检索::文献搜索、数字搜索、翻译助手、图形搜索、专业主题、学术资源、学术统计分析。

2、维普网服务内容包括:

维普网一直致力于对海量的报刊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分析,采集、加工等深层次开发和推广应用。现公司的业务范围已涉及数据库出版发行、知识网络传播、期刊分销、电子期刊制作发行、网络广告、文献资料数字化工程以及基于电子信息资源的多种个性化服务。

3、万方数据库服务内容包括:

(1)成果专利:国内的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以及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

(2)中外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情报所提供的中国国家标准、建设标准、建材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国际电工标准、欧洲标准以及美、英、德、法国国家标准和日本工业标准等。

(3)科技文献:包括会议文献、专业文献、综合文献和英文文献,涵盖面广,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4)机构:包括我国著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信息机构的信息。

(5)台湾系列:内容为台湾地区的科技、经济、法规等相关信息。

(6)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我国各学科领域的学位论文。

扩展资料:

知网工程的具体目标:

1、大规模集成整合知识信息资源,整体提高资源的综合和增值利用价值;

2、建设知识资源互联网传播扩散与增值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资源共享、数字化学习、知识创新信息化条件;

3、建设知识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平台,为社会各方面提供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信息化手段;

4、为知识资源生产出版部门创造互联网出版发行的市场环境与商业机制,大力促进文化出版事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与跨越式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知网

百度百科-维普网

百度百科-万方数据库

本系统的主要统计内容包括:A.中国正式出版的6000 多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献量及其分类统计表;B.各期刊论文的引文量、引文链接量及其分类统计表;C.期刊论文作者发文量、被引量及其机构统计表;D.CNKI中心网站访问量及分IP地址统计表。上述内容以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为基数,自本系统运行之日起,逐月更新,从而为各期刊编辑部了解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与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观察窗口。也为各学科期刊之间的比较与评价提供了一组客观、公正的数据参考。希望本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我国学术期刊整体的繁荣和发展。但是在此我们也必须郑重声明:1.鉴于信息的动态性,本系统在任一时间下载的数据页面不能作为正式评价的证明;2.本系统的统计结果仅在 CNKI 统计当时的资源收录及用户范围内有效;3.各期刊编辑部的文献计量指标一律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按年度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为准,该报告的2002-2005版数据可在本系统中查询。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二〇〇七年元月

这些报纸不要随便订,都是搞钱的,可以自己去找些有兴趣的看看

半月谈总编辑王

近年来,在助人方面出现的个别现象,让不少人一时间产生了一种道德恐惧,并发出“好人难做”的感慨。于是,面对摔倒的老人,有的人望而却步了。 众所周知,“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社会上也在不断演绎著这样的动人故事。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出现了个别偏离道德标准的现象。比如,有时候,路边摔倒的老人没人搀扶;有人与歹徒搏斗,没人相帮;有人不幸落水,无人搭救…… 于是,有人感叹:“道德滑坡,好人难寻。” 道德领域出现的一些现象,也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早在2011年9月27日上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举行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新闻释出会,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在谈及“老人倒地无人搀扶”现象时表示,这绝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扶老携幼、扶危济困是中国人不容置疑的价值判断。 会上,王世明也对中国人“道德滑坡”一说作出回应。 他认为,评价中国人的道德,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从事实当中得出结论。从主流上看,中国人呈现了良好道德风貌。他对三个方面的事实进行分析后说:“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有道德、讲道德的民族,文明古国就是文明古国。这是主流,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的基本面貌。” 王世明称,扶老携幼这种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来说,我们的态度就是应该去做,不能不做,没有二话可说。事实也印证了王世明的观点。 “好人好报”需要制度撑腰 一边是“好人难做”的感叹,一边是有很多人仍无怨无悔地践行着公民道德。 有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有个别好人受到了伤害,另一个方面是因为不少人仍相信“好人有好报”的亘古道理,并坚守着自己的良知。 基于此,有人建议“要保护好人,让好人有好报”。 央视《道德观察》主持人路一鸣在其微博中说:“道德本身相当脆弱,没有强硬的制度作支撑,道德自己是挺不起腰杆的。几个判例,就可以改变我们从小受了十几年的‘助人为乐’理念,击垮人心中的善意。那些站在武汉88岁老人身边围观的人,未必都是铁石心肠的看客,但让良心去对抗可能的恶意,谁为他们撑腰?” 一位网友发帖说:“在处理类似的案件中,司法机关究竟该保护什么?值得思考。别忘了,法院的一纸判决能推动道德的进步,也能促使道德的退化。” 其实,理性地看,做不做好事,已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也成了一个法律方面的问题。 因此,有观察家指出:“相关部门应当建立保护好人的机制,降低做好人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比如,免除善意救助者的责任。” 《半月谈内部版》执行主编王新亚为此曾撰文说:“面对‘老人倒了无人扶’、‘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等现实问题时,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向道德模范学习,做一个维护社会公德、坚守私德底线的人?无疑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大多都不具备足够的勇气,我们还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保障,尤其是坚实的制度保障。” 王新亚说:“ 说到制度保障,当务之急就是司法保障的完善,一定要让公德行为者免受利欲薰心者的反噬,再者就是行政法规的完善,让公德行为者能够享受应有的人身、利益保障。” 王新亚还建议:“ 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不仅要保护有德者,还要惩罚失德者。必须建立对失德行为的有效惩罚制度,让失德者遭到人人鄙夷、人人反对,而不是人人羡慕、人人效仿。当每一个有德者都受到尊崇,每一个失德者都遭到唾弃,道德自然会成为人们向往的追求,道德之风也自然将回归社会的主流。值得欣慰的是,公民道德的体制机制保障建设已经引起国家重视,相关工作正在稳步开展。” 让道德之光温暖全社会 近日,江苏镇江一位75岁老人病发昏倒路边,一位女孩和三位保安果断进行救援。在“彭宇案”逐渐产生“晕轮反应”的背景下,在“救人有风险,救前需思量”的流行语境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了人们关于“扶与不扶”的争论。这种正面的回应,剥离了个人利益的算计,纯粹而温暖,值得我们学习。 尽管曾经发生过个别“救人被告”的事件,尽管这些事件的主角以及他们的“悲情”让人心生寒意,但这不能成为“麻木不仁”和“见死不救”的借口。武汉一老人摔倒后因无人救助而死亡的事件,深深地刺痛了人们的心。不少人暗自思量:如果当时伸手去扶一把,老人也许就能得救。然而彼时路人却都“害怕惹麻烦”,避之唯恐不及。而镇江的这位女孩和三位保安遇到相似情况,却能够勇敢地上前救援。这里面除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社会和他人起码的信任外,更多的是对人性和良知的坚守,而这恰恰是当今社会需要倡扬的精神元素。 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社会弊病并不能代表社会全貌。就在各种关于“人性冷漠”、“道德滑坡”的提法甚嚣尘上之时,许许多多温暖的故事也在不断发生。在赣州南门文化广场,一位交警俯身背起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最美奶奶”柴小女奋力救起落水孩子不幸牺牲;“板凳妈妈”许月华37年带大138个孤儿……听着这些柔软的故事,我们还能断定当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吗?拿“搀扶老人”来说,尽管一些地方出现了“讹诈”现象,但终究难以掩盖“救人受称颂”的光芒。 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审视一下社会、人心。如果用心去品味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就不会对少数人“因行善被讹诈”的个例太过敏感,就可能在该出手时,勇敢地伸出手。此外,不妨做一些换位思考。如果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审视一下“摔倒不扶”与“见死不救”,不免会黯然神伤。青丝变白发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今天因为“有人被讹”就放弃“尊老爱老”、“见义勇为”的良知坚守,我们能以什么资格要求下一辈“搀扶我们”? 基于道德层面的救赎,归根到底离不开对人性和良知的坚守,离不开道德的自觉,镇江女孩、保安不怕惹是非果断救人是个典型案例。对于他们的义举,我们理应去学习和践行,见贤思齐有助于形成全民的道德自觉。培根说,“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全社会都奉行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正是我们要追求的道德理想。 (如能帮到您,望您采纳!谢谢~~)

他们就是既得利益者其实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就像行人可以肆无忌惮的穿过马路,即使最终被证实他们错了,就因为这样,也不外乎赔礼道歉了事,出事了。因为被扶者或其家属无论讹诈或者只是判断错误不会受到制裁与惩罚,这是一个法律问题,所以就可以放心大胆去做,不需要负责任,无论行人是否有错。满意请采纳,一旦不能证明,计程车肆无忌惮横行一样,他们是弱势群体,才车祸频频

扶不扶老人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在传统道德氛围里,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然而,在今天却成为一个道德选择难题。从2006年“彭宇案”,到今年“殷红彬案”、“许云鹤案”,这一难题由于执法因素的介入,变得使人更加困惑。不久前,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专业技术指导也无助于破解社会道德难题。 由此,我们更联想到:信任,本是一个和谐社会里最基本的要求—— 不是吗?当你开启水龙头,要相信里头流出来的水没有毒;过马路,要相信所有汽车都会在亮红灯的时候停下来;坐高铁、地铁,要相信它不会突然追尾;就是你睡觉,也要相信这屋不是“楼脆脆”;遇事报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盗贼的同伙……如果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喝白水也怕有害元素,我们还能吃什么? 讲小道理,如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所说:“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时,早上甚至会没办法从床上爬起来。”讲大道理,一个缺乏信任的民族没有希望,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家没有未来。大到社会,小到个人,没有信任,便如大海里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标识。 也许这个话题并不那么简单。如果正如学者们尖锐指出的:社会信任远不是靠一个时期的舆论引导或政治动员就能建立的。那么,我们该如何重建中国的社会信任?《思想者》特邀3位学者就此发表看法,以飨读者。 毕竟,我们是“老百姓”,不要变成“老不信”。十人中有九人缺德,不是德不好;十人中一人有德,就是德尚在。总得使有德的人多起来,总得让道德的土壤厚起来。古人说“厚德载物”,其实“厚德”,才能承载市场经济。 重建信任:“原汤化原食” “信任危机”来自“信仰危机”。毋庸讳言,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存在信仰危机,其形成主要肇始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过度追逐物质利益,人的发展片面化,忽视或无视信仰和人生价值。加上中国传统信仰的世俗性与西方信仰的崇高性简单对接,有些人便会远离崇高,随顺世俗;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和社会问题,一时间是非难分,荣辱莫辨;而信仰、道德教育虽有好的顶层设计却难接地气,在耀眼的金钱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当前信任危机的蔓延,主因是传统的信任在市场经济面前遭遇了尴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字当头,“信”也低头,熙熙攘攘,信任没了!

月6日,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识清楚,救助者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人到医院或打急救电话。(9月7日《扬子晚报 》) 老人家跌倒,怎么扶、需要哪些医学知识,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并实践的过程,不是一篇报道就能够保证所有人在遇到老人跌倒的时候,就能够按照“技术指南”中的每一步进行操作。而目前,争议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扶”,而是“扶不扶”! 看到老人跌倒在地,人们通常的第一个想法是:哎呀,真可怜,岁数那么大了,不知道这一摔会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但是,随着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案,再到最近的南通长途司机好心救人却被诬陷肇事,人们的情感逐渐偏移,从最初对跌倒人的同情、对助人者的尊敬,转移到对助人者的同情、对跌到人的无视。才有了老太被活活卡死在护栏上、摔倒的老大爷隔了一个小时才被送进医院这些令人寒心的后续事件发生。 作为路人,你是否问过自己:当我遇到跌倒的老人时,扶还是不扶?如果当时没有摄像头、没有录影、甚至没有来往的行人作证的时候,我敢向他/她伸出援手吗? 作为受害人,你是否问过自己:当别人来帮助我的时候,我应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对待这些陌生的好心人?以后别人摔倒,我会像别人帮助我一样帮助别人吗? 作为受害人家属,你说是否问过自己:我的亲人是如何脱离危险的?谁在他/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 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如果那个跌倒的、被夹住的、急需帮助的人是自己,你希望别人怎么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都会遇到路滑摔跤,往大了说,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老人跌倒扶不扶”拷问的不仅仅是几个当事人,更考验整个社会的公德心,考验每个人的良心!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如果我们能少一点私心,如果国家法制再细致一点……也许就会大量出现“金发女孩给晕倒老人喂水”这样的情景,也就不会出现“老人被护栏夹死,众人围观”的惨剧。

该怎么扶起跌倒的道德?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的辉煌!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拾荒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小悦悦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在网诺上引起轩然 *** 。或许你可以愤怒声讨,甚至人肉冷血路人,但当你挥舞道德大棒的时候,底气是否真的很足?小悦悦的死亡,看似个意外,实则是一道关于“道德”的考题。如果自己身临现场,又会作何抉择?是马上救人、报警,还是假装看不见、绕路而过呢?我想,当很多人面对这样的考题时,会无从下手。 十八,并不单纯只是一个数字,而是折射出我们现在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扪心自问,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扭曲的价值导向譬如金钱至上、为了成功甚至可以不择手段等等,导致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异化。而一些本应该坚守、珍视和传承的传统价值、道德观念,却在急速丢失,究竟是谁的错?当一次又一次得逞而又逃脱责任时,我们变得敏感而脆弱。于是,我们将冷漠当成了人生的必修课;于是,这个世界就少了温情。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否太过于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呢? 在一件又一件的“意外”发生之后,我们开始反思,这似乎是对的。但是,我们知道亡羊补牢,可以改正错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会未雨绸缪,避免错误呢?难道犯错之后,才可以解决问题吗?每一次的“意外”发生之后,并不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去补救就可以的,那可是人命啊!当我们在面对鲜活的人命、跳动的心时,怎么能选择漠视呢? 我们不能屈从于这些现象,更不能长叹甚至承认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我们的道德底线。有时候我也觉得:社会就相当于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好与坏交织在一起,令人辨不清方向。而当“道德”这根“网丝”被抽断,人们的生活就将面临着无尽的黑暗。 从毒奶粉、地沟油到小悦悦事件,中国人是否真的到了最缺德的时候了呢?是不是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可以重新出发去寻找曾经的那个礼仪之邦呢?当今时代的中国之所以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人性的泯灭,道德的缺失!而现在的我们,又该怎么扶起跌倒的道德?

去年春晚有一个小品,就是说这个事。希望回答,让你满意。

我们大家应该还记得春晚上《扶不扶》的小品吧?好人郝建扶了一个摔倒的老太太,却被当成了撞人者。现实生活中,也有小品情景再现。 一个热心小伙儿看见一位老人在商店门前摔倒了,赶紧上前将其扶起,不料,老人来了一句:“你害 *** 啥?”后来,警方调取了监控录影,还原了老人自己摔倒的真相。这是近日发生在洛阳的一个真事。 有了“被讹”的先例,好心的人们苦恼起来:老人摔倒,扶不扶?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给了我答案。 最近,爷爷身体不适,要在医院动手术,爸爸和姑姑上班很忙,妈妈只好请假去照顾爷爷,家里只剩下奶奶一人。 一天中午放学后,妈妈接着我就往家赶,突然接到了奶奶的电话。妈妈一接电话,却是一个陌生人在说话:“哦,大姐,您妈刚才在路上摔倒了,我把她扶了起来,又问了她家在哪,把她扶回了家,我在她的手机里找到了您的手机号……”“好的,好,我这就回去!”妈妈加快了回家的速度。 到了家,只见奶奶在床上躺着,一位二三十岁的叔叔站在奶奶旁边。“我饿了,冰箱里没有现成的,我只好自己出去买,一不小心摔倒了,多亏了这个小伙子!”“大娘,这是应该的!”被奶奶一夸,那个叔叔害羞地挠了挠头。 奶奶只是腿上擦破了点皮,没有大碍。知道奶奶没事,那个叔叔才放心离开。 现在,我有了答案:老人摔倒了应该扶!让我们都争做“活雷锋”!

老人摔倒扶不扶作文 第一篇 老人跌倒到底我们该不该扶起来? 这个讨论我觉得很有必要。尊老爱幼、救死扶伤历来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谁家没有老人,谁人不会变老? 由于媒体曝光出诸多诸如彭宇案之类的扶助跌倒老人做好事反被老人诬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理判断”等逻辑推理的理由判决钜额赔款等案例,越来越多的人对搀扶跌倒老人心存忌惮。 简单不过的举手之劳,有可能惹来无尽的麻烦。社会公德,传统道德,在我们犹豫的目光中渐渐丧失。 当跌倒老人该不该扶作为问题,被全社会、被公众、被媒体热烈讨论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某种程度上这个社会的公德已经破产了。显然,似乎作为社会人,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无良的南京法官、天津法官,以及制裁那些诬赖彭宇们的老人,理应受到谴责,但见死不救的围观者,是否也会受到道德、公义和良心的谴责? 武汉市88岁的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摔倒后,众多围观者无人敢伸出援手,最终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件让整个社会震惊。公众对老人跌倒出现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整个社会都应该检讨,甚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检讨。以前一直觉得类似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应该怎么扶这些事情不是个问题,但现在还真成了一个大问题。类似南京法官、武汉老人这样的案例,虽然不能说是普遍的现象,但其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却是很严峻的。 我们对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讨论,这绝非故意夸大问题的严重性,而是针对目前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滑坡出现的现象提出质疑,因为类似人情冷漠、麻木不仁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跌倒老人身上,还有其它的案例,比如见义勇为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故事,比如围观跳楼自杀时出现一片幸灾乐祸的“快跳”的喊声,比如公车上乘客对小偷熟视无睹的常态等等,不一而足,这都早已成了全社会反思的问题,完全是一个社会问题。 自从南京徐老太事件开始,中国就开始进入国民道德沦丧期,开始瓦解中国人民的道德,想徐老太这种人开始肆意妄为,有法律支援,又可以获取钜额的回报,而且没有任何成本。而彭宇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从而开始冷漠国人的同情心,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尔后如钓鱼执法等一系列事件,彻底麻木人们的怜悯之心,造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导致八旬老人倒地1个多小时而无人敢伸出援助之手。我可以肯定,大多数围观昔都是善良的人,可是谁也承担不起那巨大的代价。你能说人们冷漠? 苍蝇多的地方,是垃圾的原因还是苍蝇的原因?

老人跌倒到底我们该不该扶起来? 这个讨论我觉得很有必要。尊老爱幼、救死扶伤历来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谁家没有老人,谁人不会变老? 由于媒体曝光出诸多诸如彭宇案之类的扶助跌倒老人做好事反被老人诬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理判断”等逻辑推理的理由判决钜额赔款等案例,越来越多的人对搀扶跌倒老人心存忌惮。 简单不过的举手之劳,有可能惹来无尽的麻烦。社会公德,传统道德,在我们犹豫的目光中渐渐丧失。 当跌倒老人该不该扶作为问题,被全社会、被公众、被媒体热烈讨论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某种程度上这个社会的公德已经破产了。显然,似乎作为社会人,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无良的南京法官、天津法官,以及制裁那些诬赖彭宇们的老人,理应受到谴责,但见死不救的围观者,是否也会受到道德、公义和良心的谴责? 武汉市88岁的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摔倒后,众多围观者无人敢伸出援手,最终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件让整个社会震惊。公众对老人跌倒出现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整个社会都应该检讨,甚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检讨。以前一直觉得类似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应该怎么扶这些事情不是个问题,但现在还真成了一个大问题。类似南京法官、武汉老人这样的案例,虽然不能说是普遍的现象,但其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却是很严峻的。 我们对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讨论,这绝非故意夸大问题的严重性,而是针对目前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滑坡出现的现象提出质疑,因为类似人情冷漠、麻木不仁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跌倒老人身上,还有其它的案例,比如见义勇为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故事,比如围观跳楼自杀时出现一片幸灾乐祸的“快跳”的喊声,比如公车上乘客对小偷熟视无睹的常态等等,不一而足,这都早已成了全社会反思的问题,完全是一个社会问题。 自从南京徐老太事件开始,中国就开始进入国民道德沦丧期,开始瓦解中国人民的道德,想徐老太这种人开始肆意妄为,有法律支援,又可以获取钜额的回报,而且没有任何成本。而彭宇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从而开始冷漠国人的同情心,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尔后如钓鱼执法等一系列事件,彻底麻木人们的怜悯之心,造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导致八旬老人倒地1个多小时而无人敢伸出援助之手。我可以肯定,大多数围观昔都是善良的人,可是谁也承担不起那巨大的代价。你能说人们冷漠? 苍蝇多的地方,是垃圾的原因还是苍蝇的原因?

建设和谐社会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所以生在21世纪的我们更要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而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础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和谐就是和平,和谐就是友好地相处。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是人与人的和谐;尊老爱幼、乐于奉献,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总之,我们身边处处都有和谐,处处都能发现和谐。我眼里的和谐是这样的: 一个香蕉皮在路边孤零零地躺着,没有人注意,没人把它扔进它该去的地方——垃圾桶。人们对它熟视无睹。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妈妈,老师说要保护环境,那里有个香蕉皮,我们去把它捡起来吧!”在人群的吵闹声中,这个稚嫩的声音打动了我,在人群的嘈杂声中,谁的话比这个稚嫩的声音更有分量呢? 平时我是坐车去上学。车来车去,一日又一日,甚是平常。但是有一天早晨,却很不平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车跟往常一样,发动引擎,开出了车站。当一位老奶奶上车时,一位同学忽然起身离座,说:“老奶奶您坐!”我又被这一幕感动了,尊老爱幼,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他身上展现著! 播下一颗种子,收获一片希望;播下良好的行为,收获人生的精彩。让和谐的影子跟随我们真诚的步伐,风吹不去,雨打不散,如影随形,让我们携手同行,从你做起,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建设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未来。

优秀动画片儿特曼奖。

主管单位:主办单位: 中共河南省委老干部局编辑单位: 《老人春秋》杂志社社 长: 刘枫主 编: 刘照直主办单位河南省委老干部局编辑出版老人春秋杂志社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3773国内统一刊号CN41-1217/C邮发代号36-62国外发行代号6114M联合征定代号LD411217主管单位: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主办单位: 河北省委老干部局;河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湖北省民政厅编辑单位: 《老人世界》编辑部社 长: 周金生主 编: 张玉生期刊分类: 月刊 创刊年份: 1988国内刊号: CN 13-1123/C 国际刊号: ISSN 1003-4846邮发代号: 18-186 定 价: 2.5元/期主办单位/河北省委老干部局 河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 河北省民政厅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河北省委老干部局国内总发行/石家庄市邮政局出版/老人世界杂志社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编辑/《老人世界》编辑部 传真/ 邮编/050051社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408号主管单位: 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单位: 新华通讯社编辑单位: 《半月谈》杂志社地 址: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邮政编码: 100043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网 址: 国内刊号: CN 11-1271/D国际刊号: ISSN 1002-7335邮发代号: 2-510定 价: 2.7元/期《家庭医生》总 编:关勋添 87331972地址: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中山大学北校区期刊楼6楼邮编:510080杂志社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广利路77号东洲大厦B座23~26楼邮编:510620《家庭》:社长、总编辑 徐春莲电话:

老师责任心强,认真,负责,可以信任!

法学研究编辑

《法学研究》前身为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于1954年创办的《政法研究》(1957年法学研究所成立后转入法学所,于1966年停刊)。改革开放后,为了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法制建设,推动法学研究的开展,1978年3月,法学研究所召开了法学研究规划会议,后组织两个调查组分赴各地调查,撰写了“法学研究规划和调查综合情况”的报告,提出“力争在今年年底以前恢复《政法研究》的出版”的建议。1978年法学研究所正式挂牌后,经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批准,决定创办《法学研究》。同年,法学研究所设立《法学研究》编辑部,编辑出版了《法学研究》试刊第1期及第2期。1979年4月,《法学研究》正式创刊。1978年3月——法学所召开法学研究规划会议,会上提出办刊问题,并派出两个调查组分赴各地调查。1978年4月——调查组提交“法学研究规划和调查综合情况”的报告,其中提出“力争在今年年底以前恢复《政法研究》的出版”的建议。1978年9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批准,我所决定正式创办《法学研究》杂志。1978年12月——出版《法学研究》1978年试刊(内部发行)。1979年 1 月——法学研究规划会议在北京召开,芮沐作“法学研究发展纲要(草稿)”的说明。1979年 2月——出版《法学研究》1979年试刊(内部发行)。1979年 4月——《法学研究》正式创刊。在第1期《法学研究》上,开辟了“关于法的继承性”的讨论专栏,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办刊宗旨。1979年 6月——《法学研究》第2期开辟了“关于无罪推定”的讨论专栏。法学研究编辑部召开法学座谈会,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继续解放思想、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问题展开广泛讨论。1979年 8月——《法学研究》第4期发表《我国法制建设三十年》文章,首次对我国建国三十年来法制建设状况进行回顾。1979年12月——《法学研究》第5期开辟“关于法治和人治”以及“在实施刑法中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讨论专栏。 《法学研究》创刊一年来,其办刊宗旨和风格,在法学界引起很大反响。1980年 1月——《法学研究》杂志篇幅由48页扩为64页。1980年第1期开辟《关于法的阶级性》的讨论专栏,对法是否单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提出质疑。1980年 5月——自《法学研究》第4期起,开始关于“国有企业财产权的性质”的专题讨论。1980年12月——法学研究编辑部负责人正式任命。法学所所长孙亚明兼法学研究杂志主编,吴建璠为副主编,张尚鷟、刘瀚分别为编辑部正副主任。1982年10月——王叔文等在《法学研究》第5期上发表文章,论述党的12大提出的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性。1983年 1月——《法学研究》杂志篇幅由64页扩为80页。 编辑部负责人变更,张尚鷟为主编,刘瀚为副主编,廖增昀、张令杰分别为正副主任。1983年12月——李步云在《法学研究》第6期上撰文,阐明新时期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1984年 1月——《法学研究》杂志篇幅由80页扩为96页。1984年 6月——法学研究编辑部就评选“研究现实问题的优秀理论文章”刊发致读者信及选票。1984年10月——《法学研究》第6期刊登读者来信,建议出版《中国法律年鉴》。1985年 2月——《法学研究》中青年作者优秀理论文章评选结果揭晓,十篇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1985年 7月——法学研究编辑部负责人变更,主任为张令杰。1985年10月——法学研究编辑部与其他单位联合在西安举行青年法学工作者理论讨论会。1986年 2月——《法学研究》第1期开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新体系”专题讨论。1986年10月——法学研究编辑部邀请部分法学家座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 《法学研究》第5期开展关于刑事责任的专题讨论。1987年 2月——《法学研究》开辟“专题讨论”、“工作研究”、“立法建议”、“商榷与争鸣”、“读史札记”、“书评”等多种栏目,使刊物风格丰富多彩。1987年 6月——《法学研究》主编变更为吴大英,副主编为刘瀚和梁慧星。1988年10月——《法学研究》主编变更为李步云,副主编为张令杰。法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法学研究》第5期刊登法学所简介。1989年 2月——法学所和本刊编辑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法制改革学术讨论会。1989年 4月——《法学研究》杂志复刊十周年,《法学研究》第2期出纪念专刊。1990年 9月——由法学研究编辑部编写的《新中国 民法学研究综述》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年 5月——由法学研究编辑部等14家法学期刊主编参加的“中国法学期刊主编联谊座谈会”在武汉召开。1992年 3月——法学研究杂志社成立,张令杰兼社长。1992年12月——由法学研究编辑部编写的《中国法学研究年鉴》1991年卷出版。1993年 2月——自1993年始,《法学研究》杂志改由法学研究杂志社出版。第一期发表刘瀚、夏勇的文章《法理学面临的新课题》。1993年12月——《法学研究》第6期发表法学所课题组文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理论思考与对策建议》。1994年 6月——《法学研究》主编变更为王宝树,副主编为张广兴。张少喻任编辑部副主任。1994年 6月——《法学研究》第3期发表“中国社会发展与权利保护”青年学者笔谈文集。1995年4月——法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变更为张广兴,法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变更为张新宝。1995年 1月——《法学研究》第1期刊登由法学所主办、由《法学研究》编辑部等十多家法律报刊参加的“中国法治之路”有奖征文活动启事。 自该年第1期始,刊登主要由本刊编辑撰写的发表在每年第1期的上一年度法学研究状况述评。1995年 4月——《法学研究》开展复刊百期纪念暨优秀论文评奖活动。1995年12月——《法学研究》第6期公布一百期优秀论文评选结果,34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1996年 2月——《法学研究》自第1期始,扩版至160页,并改为单月出版。1996年 2月——《法学研究》全面更新版式。封面刊登要目,封二为版权页,第1期封三刊登《法学研究》注释体例。1996年 3月——《法学研究》第2期刊登王家福等的文章《论依法治国》。1996年 4月——《法学研究》第3期刊登法学所举办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国法治之路”青年法律论文有奖征文评选结果。1997年 5月——本刊举办刑法学研讨会。1997年 6月——《法学研究》第3期刊登法学所和本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纪要。1997年 7月——第一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暨第2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评选活动开始,本刊第4期刊登启事。本刊编辑部与辽宁大学法律系联合召开“二十世纪中国法学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1998年10月——本刊编辑部与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20世纪中国法学与法制现代化”研讨会。1999年 1月——《法学研究》主编变更为梁慧星。自该年始,《法学研究》文章前后增加中英文提要及关键词。1999年 4月——本刊编辑部召开宪法修改问题座谈会。1999年5月——本刊参加法学所主办“依法治国与司法体制改革”研讨会。1999年10月——本刊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期刊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首届中国期刊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殊荣。1999年12月——本刊编辑部与《法商研究》编辑部在武汉联合召开“法理学向何处去”专题讨论会。2000年 5月——本刊参加由法学所及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举办的“依法治国与法律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2000年7月——本刊与山东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全国法解释问题”学术研讨会。2001年 3月——本刊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研究司在北京召开“政府规则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2001年 7月——本刊与黑龙江大学法学院联合召开“苏联俄罗斯法学对中国法学的影响”学术研讨会。2002年 1月——法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变更为张广兴。2002年 2月——自第1期始向作者提供该期所发文章的《法学研究》单行本。2002年 7月——《法学研究》副主编增补张志铭(兼)。2002年 9月——本刊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期刊奖。本刊参加法学所举办的“中国法治论坛——纪念现行宪法颁布2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3年 1月——自2003年始,《法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China Law Report共同归法学研究杂志社管理;夏勇任总编辑。自第1期始,因法学所出版《中国法治状况灰皮书》,故《法学研究》每年第1期刊发的上一年度学科研究述评终止。

法学三大核心期刊是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

1、《法学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法学研究编辑部编辑、法学研究杂志社出版的法学刊物。前身是中国政法学会1953年创刊、1957年停办的《政法研究》。综合影响因子为0.644,是CSSCI南大核心期刊。

2、《中国法学》杂志是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杂志知网显示,《中国法学》被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等收录。

《中国法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1995年起该刊连续四次获得中国期刊界最高奖国家期刊奖,2013年3月《中国法学》英文版创刊。

据2016年10月中国知网显示,《中国法学》出版文献量3799篇、总下载量3825906次、总被引量124935次、复合影响因子7.555、综合影响因子4.806。对于其他法学类期刊来说,相对较高。

3、《中外法学》创刊于1978年,是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法学核心期刊。学术者天下之公器。本刊恪守学术为公之理想,笃行学术观照现实之理念,为中外法律同仁提供一个言说、分享和对话之学术平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