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计量经济学旅游发展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计量经济学旅游发展论文题目

《我国专业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数据可以去人大经济论坛下载《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GDP数据。模型可以是一般的回归模型,也可以做面板数据模型

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剖析\x0d\x0a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x0d\x0a对**国际旅游收入的预测与分析\x0d\x0a旅游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分析\x0d\x0a++省农业产业增长与结构调整研究\x0d\x0a++省居民消费行为研究\x0d\x0a++省经济增长模式与结构调整路径研究\x0d\x0a城市化对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x0d\x0a市场化对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x0d\x0a城市化对泛珠三角区域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x0d\x0a市场化对泛珠三角区域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x0d\x0a科技体制改革对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x0d\x0a产出增加效益对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x0d\x0a投入节约效益对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x0d\x0a外商直接投资对海南旅游业的影响分析\x0d\x0a++旅游产业对海南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x0d\x0a++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禀赋影响研究\x0d\x0a++旅游增长和房地产投资的相关性分析\x0d\x0a++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与旅游消费关系的定量分析\x0d\x0a++旅游业的评价及旅客满意度调查\x0d\x0a++各市县旅游经济差别研究\x0d\x0a城镇居民消费状况研究\x0d\x0a大学生心理问题问卷分析\x0d\x0a大学生电脑需求分析\x0d\x0a++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x0d\x0a++旅游收入分析\x0d\x0a++经济发展长期趋势分析\x0d\x0a++各市县经济效益分析\x0d\x0a农民人均收入和支出因素分析 \x0d\x0a农民家庭收入影响因素分析\x0d\x0a. 证券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x0d\x0a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养老问题研究\x0d\x0a对我国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x0d\x0a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x0d\x0a工业企业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x0d\x0a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x0d\x0a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研究\x0d\x0a关于企业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研究\x0d\x0a试论层次分析法在新农村建设评价中的应用\x0d\x0a关于改善统计学专业就业问题的教育取向研究\x0d\x0a试论企业盈利预测及其可靠性分析\x0d\x0a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可靠性和离散性的统计分析\x0d\x0a关于企业内部绩效统计评价的探讨\x0d\x0a试论投入产出技术在经济结构统计中的应用\x0d\x0a旅游经济动向预测方法的探析

我国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我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模型我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公共投资取向与经济增长分析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餐饮业区域市场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的再探析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工资收入差异分析城镇人均收入与人均通讯消费分析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影响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分析影响股价指数的因素分析影响我国电力产量的因素分析影响中国汽车产量的多因素分析私家车拥有量的计量分析我国汽车需求的因素分析

出生活1978年,

计量经济学论文旅游参考文献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小组成员:组长:指导教师:日期:2010/年5月27日2006年我国各城市的GDP变动的多因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以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其它可量化横截面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进行数量化分析。关键词:GDPY(亿元)多因素分析模型计量经济学检验一、引言部分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GDP在创造的同时也被相应的生产要素分走了,主要体现为劳动报酬和利润。在现代社会政府还要以税收的形式拿走一部分GDP。本文主要研究就业人数L(万人)、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K(亿元)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之后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的影响。二、文献综述注:2006年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总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6年就业人数L(万人)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6年资本形成总额K(亿元)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本表按2006年价格计算;2006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三、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GDP建立以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其它可量化横截面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进行数量化分析。掌握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和比较、筛选模型的方法。四、实验内容根据生产函数理论,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其中,L、K分别为产出GDP的过程中投入的劳动与资金,本文未考虑时间变量即技术进步的影响。上表列出了我国2006年我国各个城市的GDP的有关统计资料;其中产出Y为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可比价),L、K分别为2006年年末职工人数和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可比价)。五、建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参数估计、检验及修正(一)我们先建立Y1与L的关系模型:其中,Y1——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实际GDP(亿元)L——2006年年末职工人数(万人)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的检验利用EVIEWS软件,经回归分析,作出Y1与L的散点图如下: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DependentVariable: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4:45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31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1647.264517.2169-3.1848610.0034L14.994170.71254921.042990.0000R-squared0.938534Meandependentvar7387.979AdjustedR-squared0.936415S.D.dependentvar6367.139S.E.ofregression1605.545Akaikeinfocriterion17.66266Sumsquaredresid74755513Schwarzcriterion17.75517Loglikelihood-271.7712F-statistic442.8073Durbin-Watsonstat1.503388Prob(F-statistic)0.000000可见,L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劳动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14.9941,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0.936415,F值为442.8073,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L的P检验值为0,小于0.05,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二)建立Y1与K1的关系模型:其中,Y1——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实际GDP(亿元)K1——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实际投入额)(亿元)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的检验利用EVIEWS软件,经回归分析,作出Y1与K1的散点图如下: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DependentVariable: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7:16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31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705.0563393.0357-1.7938730.0833K12.2411060.08675125.833850.0000R-squared0.958357Meandependentvar7387.979AdjustedR-squared0.956921S.D.dependentvar6367.139S.E.ofregression1321.537Akaikeinfocriterion17.27332Sumsquaredresid50647333Schwarzcriterion17.36583Loglikelihood-265.7364F-statistic667.3880Durbin-Watsonstat1.697910Prob(F-statistic)0.000000可见,K1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2.241106,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0.956921,F值为667.3880,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K1的P检验值为0,小于0.05,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通过两个模型的可绝系数、调整可决系数、T检验、F检验、P值检验的比较,明显的,Y1与K1的关系模型优于Y1与L的关系模型。因此,在以Y1与K1的关系模型为基础模型的条件下,建立二元关系模型。(三)建立Y1与K1和L的二元关系模型其中,Y1——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实际GDP(亿元)K1——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实际投入额)(亿元)L——2006年年末职工人数(万人)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DependentVariable: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7:23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31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1369.643303.2218-4.5169680.0001K11.3367960.1761047.5909360.0000L6.5222681.1906065.4781070.0000R-squared0.979900Meandependentvar7387.979AdjustedR-squared0.978464S.D.dependentvar6367.139S.E.ofregression934.3899Akaikeinfocriterion16.60943Sumsquaredresid24446367Schwarzcriterion16.74820Loglikelihood-254.4462F-statistic682.5040Durbin-Watsonstat1.633165Prob(F-statistic)0.000000可见,K1和L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0.978464,F值为682.5040,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K1和L的P检验值为0,均小于0.05,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通过两个模型的可绝系数、调整可决系数、T检验、F检验、P值检验的比较,明显的,Y1与K1和L的关系模型优于Y1与K1的关系模型。因此,建立二元关系模型更符合实际经济情况。(四)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C-D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为:,对于此类非线性函数,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建立模型。方式1:转化成线性模型进行估计;在模型两端同时取对数,得:在EViews软件的命令窗口中依次键入以下命令:GENRLNY1=log(Y1)GENRLNL=log(L)GENRLNK1=log(K1)LSLNY1CLNLLNK1则估计结果如图所示。DependentVariable:LN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7:29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31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0.2423450.1981801.2228530.2316LNK10.6665000.0827078.0585380.0000LNL0.4933220.0881285.5977750.0000R-squared0.988755Meandependentvar8.504486AdjustedR-squared0.987951S.D.dependentvar1.037058S.E.ofregression0.113834Akaikeinfocriterion-1.416379Sumsquaredresid0.362831Schwarzcriterion-1.277606Loglikelihood24.95388F-statistic1230.946Durbin-Watsonstat1.295173Prob(F-statistic)0.000000可见,K1和L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0.987951,F值为1230.946,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K1和L的P检验值为0,均小于0.05,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通过对以上模型的可决系数、调整可决系数、F检验的比较,明显的,该模型最优。因此,选用该模型为以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其它可量化横截面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六、总结综上所述,我们采用截面数据拟合的模型成功的反映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Y1与就业人数L(万人)和各地区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的资本形成总额K1(亿元)间的数量关系,是一个成功的模型。从模型中看出,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Y1与就业人数L(万人)和各地区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的资本形成总额K1(亿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密切吻合,验证了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的正确。参考文献:1、《国民经济核算——国家统计年鉴2007》2、《价格指数——国家统计年鉴2007》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作者:许宪春编著,

文化经济与旅游发展论文

旅游 文化 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 教育 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 方法 。

关键词:旅游文化;特征

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游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以下简称为“OBOR”)是21世纪初中国为了实现“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合作”而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OBOR战略开始付诸行动。OBOR分为陆路与海路。陆路从西安向西,横穿西亚抵达欧洲荷兰的鹿特丹。海路从长三角、珠三角沿东南亚向西,经非洲过黑海最后抵达欧洲的鹿特丹。因此,新世纪下的OBOR一端为日益崛起的中华经济圈,另一端连接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共同体———欧州联盟,中间是经济潜力巨大的西亚、东南亚和非洲。在OBOR战略构想下,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对话,必将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研究OBOR战略下的旅游文化特征,对促进旅游、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OBOR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研究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因此,OBOR战略沿线必将呈现出人类古代文明繁荣的鲜活再现、为欣赏旖旎风光的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线路游、沿线OBOR友好城市互办旅游推广活动游、体育活动交流观光、参与、体验游和“新海上丝绸之路游轮游”等5大特征,相应的文化也呈现出这五大特征。

1.1人类古文明的鲜活再现

丝绸之路是跨越文明、贯穿古今的古代经济发展之路,对丝绸之路的重游是对人类古文明的探索与考察,具有旅游和文化挖掘发现的双重意义。2014年,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三国联合递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类古文明推向新的历史舞台。透过OBOR,不仅可以探索考察中国自秦、汉至清的灿烂文明与文化,而且还可以探索考察西亚、中亚、欧洲诸国的文明发展史,对比中外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差异。

1.1.1博大丰富的汉前文明

OBOR的陆路起点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其历史变迁是华夏文明发展的缩影。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出的旅游圈,能充分体现中华古文明。西安早在汉朝以前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曾是周、秦的都城,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将人们带回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兵马俑则展现出了大秦帝国的强盛国力。对OBOR起点城市的考察,人们可以领略汉前中华文字的形成变化、陶器制作工艺、古建筑的特征、古代天文体系、别树一帜的中国数学及丝绸文化等等。

1.1.2影响深远的汉文化

汉代是中华历史上科技与文化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从汉代建立到灭亡的四百多年间,汉代王朝与古罗马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大帝国,汉王朝雄踞东方,开拓了OBOR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走廊。而且在汉代,西南丝绸之路也在这个时期开辟,从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到缅甸、印度,将汉朝先进的文化技术传播到东南亚。因此,汉代是OBOR战略的起始朝代,考察旅游OBOR的内涵与文化功能在于探索和考证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汉代文化。其中著名的建筑文化,有著名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为证,可见汉代的建筑科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还有史学瑰宝的《史记》和《汉书》;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如今在成都、西安、安徽宏村、浙江等地还保留着这种比较原始的造纸术,对人们了解汉代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汉代的《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以及地震仪等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入了解和考察探索汉代文化,对OBOR旅游品质的提升、内涵建设、转型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3辉煌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以强大国力为依托,以蓬勃发展的世俗文化为主体,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思想兼容、形式多样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大量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对外文化的输入输出,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其中丝绸之路OBOR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和平台作用。辉煌的隋唐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便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畅通和频繁。考察OBOR线路,不少历史遗迹和名胜景点都是对唐朝文化的重新认知。就科技而言,隋唐发明了火药,将印刷术发展到雕版印刷,代表作有《金刚经》,建造了辉煌的长安城和赵州桥。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历史时期诗人辈出,影响深远,如初唐的陈子昂、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李白、杜甫,田园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等。OBOR线路考察诗人的出生地、作品等,对认识和发扬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提升了OBOR区域旅游的品质与内涵。位于OBOR线路上的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其中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集绘画、书法、乐舞于一体,有很高的旅游、考察、研究价值。辉煌的隋唐文化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而隋唐文明遗留至今,保留完好的大多分布在OBOR,因此对OBOR旅游线路的开发,是中国旅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领域。

1.1.4鼎盛的宋朝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品质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宋朝时期,文学、科学、理学、史学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宋代有大文豪苏轼,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散文 家范仲淹等。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对中华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还有无数的著名画家,最能代表中 国画 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 山水画 的博大意境,如今被制作成3D技术重现的《 清明 上河图》等。此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陶瓷窑为代表的手工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南北宋时期文化的OBOR综合规划,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提升途径。

1.1.5文学艺术空前的元、明文化

元、明是中国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代。元朝进行了大一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发展,各民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特别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研究考察元代文化,对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乃至世界和平共处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重回元朝时代的OBOR线路,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明继承元代文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呈现出平民化与世俗化。在文学方面,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在明朝完成。在明朝,宗教方面,天主教传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萌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OBOR的南线,明朝文化深远的影响着东南亚和南亚。随着丝绸文化的不断影响,中国的庭院建筑随之传入西方。

1.1.6历史巨变中的清代文化

中华民族领先世界文明几千年,而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自大,直接导致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未能影响中国,从而使中国沦为后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了防止明朝复辟,清关闭了南方的泉州、宁波等重要港口,在北方驻扎重兵,严重影响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与科技的交流。清代前期国力强盛,国内安定,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戏剧和绘画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后期逐步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反封建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和特征。1.1.7神秘的中西亚文化中西亚位于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地带,素有“五海三洲”之名,是OBOR的重要枢纽和中间连接点,承担着连接亚洲中华经济圈和欧盟两大经济体的作用。中西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但富有石油资源。中西亚还是人类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有辉煌灿烂的古巴比伦,是伊斯兰教、__和犹太教的发源地。研究考察OBOR线路,不仅可以考察探索文明古国中国,还能接触神秘的中西亚文化,最后抵达体验欧洲的近代文明,因此,OBOR是一条古今文明的文化之旅。

1.2OBOR精品线路文化兴起

OBOR大战略下,国内旅游将此作为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契机和平台,各地纷纷以OBOR为依托,出台《XXX旅游总体规划纲要》,形成精品线路游,并以精品线路为平台,提升精品线路文化。精品线路将极大的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随着三部委联合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颁布,建设精品线路的步伐在加快。OBOR是世界最精华的旅游资源带,汇集了世界4/5的文明,古代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古罗马均被OBOR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人类古文明的历史及进程。据新华网报道,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确定为“OBOR旅游年”,推动了国际旅游的发展。北方线路上,甘肃出台《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计划至2020年建成20个游客容量为300万人次的大景区,形成华夏寻根线、黄河风情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主题精品品牌线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靠OBOR战略体系,着眼于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区位优势,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开放的最前沿,把丝绸之路做成品牌,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旅游概念。此外,湖北、湖南、四川、重庆、陕西、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均以OBOR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把OBOR线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拓旅游文化发展新境界。

1.3OBOR沿线城市文化交流频繁

OBOR战略体系下,国内城市之间,国际城市之间,OBOR线路带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宽广深入。OBOR战略前提下,形成全新的四大城市文化交流线路体系:

1.3.1西北方向的新亚欧陆桥城市文化交流

从西安经兰州,通过乌鲁木齐 出国 境线,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乌鲁木齐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成为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西北方向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内容广泛,涵盖教育、城市交通、宗教信仰、城市文化等,有利于促进城市、区域的共同繁荣。

1.3.2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

以福建大中城市为核心区,通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中国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连接了日本、韩国等许多大中城市,对东亚的稳定和促进东亚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1.3.3西南方向的中国-南亚-西亚城市文化交流

从成都、重庆经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促进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3.4东北方向的中蒙俄城市文化交流

从东三省向东连接绥芬河、海参崴出海口,向西连接俄罗斯赤塔,通过老亚欧大陆桥抵达欧洲。目前,东北方向已开通“津满欧”、“苏满欧”、“粤满欧”、“沈满欧”等“中俄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并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随着OBOR线路高铁的建设运营,东北方向的经济带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广将出现繁荣鼎盛的新局面。

1.4体育活动文化交流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对促进国家之间、城市之间、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就曾经以“小球撬动了大球”,通过兵乓球的比赛展开了对美国的外交。如今的国际化体育赛事如NBA、F1、奥运会、洲际运动会、 足球 等,都是国家和民族展示各自文化的平台。OBOR战略体系下,体育活动文化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加深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对实现区域和平稳定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5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起始于秦代,繁荣于隋唐,鼎盛于明代,以广州为起点,连接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其中最为著名的郑和下西洋。2013年,国家主席提出了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从而拉开了建设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的序幕。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既包括古代文明的交流,也包括现代文明的交流。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区域一体化、区域繁荣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并与亚投行遥相呼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两大战略举措。

2OBOR旅游文化新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OBOR战略体系下,随着高铁的建设发展、亚投行的建设运行,OBOR旅游承载着传播古代文明,发扬人类文明,建设现代文明的重任。在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体验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文化。OBOR集中了世界4/5的文明,新OBOR旅游呈现出旅游文化互补、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等新内涵与发展趋势。

2.1国内国际旅游文化互补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华。目前,旅游文化已经趋于大众化,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进入瓶颈阶段[1]。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文化的单一和旅游文化的互补性不强。实际上,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2]。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兴趣产品、服务的开发、再生产及营销;(二)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特征、体验模式及行为。就这两点而言,只有旅游文化互补,旅游文化才能发展。OBOR线路涉及众多的城市和全世界主要的人类文明和现代文化,因此,出现极强的旅游文化互补,能更好地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2.2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蓬勃发展。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发展,对外文化输出趋势明显,而对内文化输入、吸收、演变的趋势缓慢,这就呈现出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国内很多景区接待的游客多为境内游客,境外游客较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出境游方面,出境游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增速[3],远远高于入境游,不仅产生了国际旅游的不平衡发展,也导致了国际旅游文化失衡现象。OBOR战略下,境内境外旅游有机结合,成为系统旅游下的两个有机部分,这两部分各有特色,但又高度统一在OBOR下,因此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成为OBOR旅游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将出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2.3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

OBOR是贯穿古今文明的线路,将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5000年的文明中,天文、算术、教育、哲学、科技、学制等,都有着历史意义,与现代文明一起,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2.4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OBOR战略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沿线沿路城市和区域的共同发展,用文化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带来新的旅游消费观念,人们在日益国际化的旅游文化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在旅游活动中帮助他人、自觉排队、低碳出行等行为,影响和推动交际文化的发展。为适应OBOR战略体系的发展,教育、外交、建筑、交通等也融合了国际文化内容,这些新的内涵特征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和区域发展创造条件。

3启示

对OBOR旅游文化特征及新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

3.1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

OBOR是实现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必须加强国际间的战略合作,相应的,在文化上也要加强国家间、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依托亚洲,促进亚非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目前,中国已同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同OBOR建设相关的合作协议,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OBOR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随着OBOR建设中的互通互联,泛亚洲高铁网的建设,国际间的战略合作将进步一步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发展主题。

3.2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

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缩写为AIIB,总部设在北京,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OBOR支撑的经济战略平台,能为“丝绸之路”基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加快中华文明文化的输出。截止2015年4月,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瑞典等国先后已同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成员国已达57个,大多数是OBOR战略体系下国家,这不仅为OBOR产业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还有利于OBOR战略体系下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经济战略平台,为旅游提供一体化支付等提供经济便利,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一体化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3.3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行动

2015年,国家旅游局从全局出发,制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在组织专家进行3轮讨论后,形成定稿,包括实施重点行动等内容。OBOR核心城市和区域早在OBOR战略提出后,已经做出OBOR的发展布局,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旅游营销大幅增多。因此,各地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有利于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和旅游升级,促进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发展。

3.4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方法。培养能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旅游者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求具有很好的处理旅游行业的专业综合知识,包括接机、酒店入住、报关、旅游景点导游等素质,而且要求具有很好的一门或者几门外语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冷静面对各种问题,灵活机智的解决风俗文化问题,友好周到有耐心的处理导游过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诉求。

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徐菊凤旅游学刊2005-07-18

2、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CI)陈传康,王新军旅游学刊1996-01-18

摘要: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现代旅游经济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的旅游业要想与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就要创设一条现代旅游经济的道路,将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内在关系处理好,促进旅游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刘赵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01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张海燕;王忠云;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20186 有关旅游文化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旅游专业毕业论文

2.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本科毕业论文旅游管理

4.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5. 2016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6.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改革开发以来,作为我国三大经济支柱之一的旅游业突飞猛进地发展。那么旅游文化的在我国地位如何呢?接下来我为你带来文化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文1: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

改革开发以来,作为我国三大经济支柱之一的旅游业突飞猛进地发展。

旅游文化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无论是在实现现代化旅游管理,还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在旅游文化的形成中,人们对于旅游文化理论研究的掌握程度也影响着旅游文化的发展。

一、引言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中,最早出现“旅游”一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也开始面向大众化。

自然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旅游文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深入探讨,研究其地位和作用,这对我国发展旅游业具有重大意义。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概况

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研究旅游学的重要内容。

理论上定义旅游文化的说法有许多,比如相关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学说;旅游主客体关系说;三体碰撞说等。

但总的来说:旅游文化既包括其创造过程“对旅游的体验与介入”,也包括这个过程的结果“精神产品”。

旅游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旅游的主体――人,除游客,还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等。

旅游文化的客体“旅游”,既包括旅游要素,也包括旅游整体,是旅游景区资源的灵魂,是包含旅游景点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的价值所在。

旅游文化就其兴起来说,最初的目的只是观光、消遣。

旅游业的创始人――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在1840年曾带领570人,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参加了一次禁酒大会,这一标志性事件成为近代旅游的开端。

此后,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逐渐兴起,如观光旅游、探亲访友旅游、会议旅游、宗教旅游、教育旅游等。

我国在人文地理环境上也是出名的。

历经旧石器时代文明发展至今,文化的传承让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

此外,一些文化艺术得到升华,如诗词歌赋、四大发明、手工艺等方面,还有各族人民的民俗风情。

由此看来,人文地理提供了不错的旅游文化。

关于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方志远(2005)在介绍《旅游文化概论》一书中提到,“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一语揭示旅游的本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纯的旅游活动远比那些观光度假,文化旅游发展旺盛。

对于整个世界,文化旅游是一种集个性化,旅游产品知识的整合,是以个性化的,深刻的文化主题体验作为旅游相关项目的主要线路,旅游产品组合。

李肇荣(2003)在《旅游经济学》中对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提及,但他阐述的重点是各项旅游产品、价格、消费、发展战略等给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少涉及旅游文化,如“旅游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或者是对那些渴求知识的人形成吸引力”。

刘纯(1998)在《旅游心理学》中论述了各不相同的旅游者心理。

他说,强大的心理会驱使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而文化也是心理需求的一部分。

旅游除消遣之外,还有对外界的探知,这方面的需求往往占较大出游比例。

作为旅游业界的成员,在提供服务和帮助时,应带有相应的文化,让旅游文化更好地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三、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我国实行带薪休假以后,国内的消费水平不断上升,很快形成国内最大消费市场。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现仍处于上升期,但很快会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旅游文化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影响着旅游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社会经济

旅游业的发展,通常选择具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两者相结合的地区,来吸引旅游者。

旅游业以旅游文化为凭借,在发展社会经济之余,提高了旅游地的知名度,当地也涌现出职业岗位,交通业、建筑设施业也随之得到有效发展。

(2)旅游动机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满足低层次的生理需要之后,人们的需要会进一步提升。

通过文化游,可吸引许多文化旅游者,一方面满足他们的求知、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开拓视野。

对旅游目的地而言,主要是让他们为旅游地作宣传,吸引更多旅游者。

(3)管理服务制度

一般来说,没有一个旅游地不制定管理服务制度。

加强文化建设将促进管理和服务的改进。

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会给旅游地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旅游地的服务人员和景点资源都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4)旅游者的行为

旅游者的行为,大部分都在旅游环境中体现出来。

我国的旅游环境较复杂,管理上需要政府的协助、资金的投入、人民的爱护。

对旅游者加强文化保护观念,只有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协调各方面工作提升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层次,才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人类文明史也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文化在旅游协调旅游环境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5)创造自己的品牌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传统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特色。

在市场竞争下,凡是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可以收益很多,旅游产品也具有时代性、吸引性、针对性、传统性,要掌握客流量信息、消费情况,推出更多特色产品。

我国在发展旅游业中,必须加快旅游文化建设,让旅游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经济的桥梁。

四、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也是旅游业的支柱和灵魂,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1)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

人类进行旅游活动,是在先经济条件、时间条件满足后,后在旅游动机的驱使下进行。

旅游文化不仅重视对旅游现象的研究,并基于这些现象和行为,按照理论预测方法,探讨旅游行为带来的未来发展趋势的改变,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2)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对文化规律的认识不足,盲目活动过多。

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应在旅游业中充分认识到旅游文化的客观规律,减少盲目活动。

占主导地位的旅游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只要遵循客观规律,旅游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发展。

不管是发展旅游业,还是其他产业,目的都在于提高国内经济总值,只有国家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为重视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必须制定相关措施来减少旅游发展政策和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3)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旅游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旅游环境

旅游文化的研究对于提高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旅游业人力资源状况距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世界先进水平还相差甚远,这不仅表现在专业技能方面,也表现在整体文化素质方面。

因此,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就成了促进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之一。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旅游从业者遇见不同的人和文化,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4)有助于建构旅游文化学科体系,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

旅游文化是旅游文化研究的跨学科。

旅游文化学围绕“旅游”这一基本概念展开,与旅游学有着一个共同的结构。

旅游文化学是旅游学出现之后才诞生的,是旅游学的分支学科。

旅游文化学可以说是文化学研究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借用文化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对旅游活动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规律进行研究,是文化学的延伸和扩展,也是文化学的分支学科。

所以说旅游文化学研究能同时丰富旅游学与文化学的内容,促进旅游学和文化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相当重要。

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文化学的研究,重视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建设,让我国旅游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旅游业做为新兴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已经成为了一些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然后,这种新兴的“绿色产业”正在是益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由于一些地方过于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过度,盲目开发旅游资源,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得一些地方的旅游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衰退危机。因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一个旅游界面临的极其迫切的课题了。

而充分发掘“文化旅游资源”可是说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文化旅游实现旅游资源多元化

文化旅游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游客可以对自然物的观赏,从中探寻人类的发展历程。比如,游客在登上泰山之巅时,回首望望那苍茫的齐鲁大地,想想当年,多少帝王泰山封禅,召告天下,那种君临天下的威武,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气势与威严。也会感到,这样一个大国所受的专制的桎梏。从中,加深了对中国历史的体味与感悟。再比如游客去西安秦始皇陵兵马甬,在观看那气势宏伟的石人石马时,那种沙场点兵的古战场仿佛就在眼前。我们在感受气势宏大之时,怎能不慷慨大秦帝国经济的发达与国力的强盛,还有工匠数量之多,技艺之精湛?文化旅游是对旧时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人文观照。比如,在民族众多的云南省,你会处处感受到不同民族,民俗的风情,不论是婚俗,还是节俗,都会让各地的游客感到新鲜,现在,这种民俗游已经日益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而中国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回家,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各自风格的民族特色文化,从而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些,已经是中国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现代都市人感到好奇和新鲜的旅游点,如果加以合理开发,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旅游效益。

2文化资源具有传承性和可持续性旅游资源

按其特点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植物、动物、矿产、山川地貌及美丽风景等。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而人文旅游资源则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及文化性。与自然资源相比,他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其传承性和可持续性。特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史学极其发达的国度,文化的传承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无论是文化遗址,还是民风民俗,或是古代建筑,亦或是民间艺术。这些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都得到充分完好的保留。这就为中国的旅游资源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拓宽开发的空间。

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以为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给游客带来了无限的文化感染和艺术熏陶。而且,这种文化旅游资源,不会因为游客数量的增加而受到破坏,相反,却会因为游客的`日益增加而丰富他的内涵,同时,通过游客之间的口耳相传,会扩大其辐射范围。如果能对其合理的进行开发与挖掘,这种文化资源会越来越厚重。比如,帝王陵可能会因年久失修而残破甚至倒掉,但其中的故事却会因年代的久远而历久弥新,更具吸引力。因此,这种文化资源的传承性与可持续性应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给以足够的重视。

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还表现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再创造。历史文化是可以再加工,再创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旅客的文化需求,每一名旅游人都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原来的历史文化,历史典故进行再加工,进行合理的演义,付以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历史文化真正的鲜活起来,比如可以借鉴《百家讲坛》那样的方式和内容,对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新的阐述和理解。从而,提升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度与厚度。

3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

可以提高景点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旅游的本质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就是在一定区域生活的人到另一个区域去感受不同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差异。因此,旅游的核心就是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这就意味着,只有不同的特色文化才是吸引游客四处奔波浏览的关键。各个景点也只有尽量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以致胜利。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欧洲各国的入境旅游者,进行文化旅游的占65%;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在文化旅游的消费总额达数十亿美元。日本人来华旅游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美术的占7%,品尝风味佳肴的占17.5%,其他占4.5%。可见,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这种意义来讲,如何打造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是每一个旅游区工作人员好好研究的课题之一。

反观当下的旅游市场在这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不同的旅游景点,文化的趋同越来越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了抄袭的现象。比如,到处都可以见到的有些牵强的“一线天”景点,让旅客越来越觉得旅游文化资源的单一与匮乏。还有那只在有山有水就有的商业味十足的“放生池”已经让游客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如果旅游景点再不能拿出自己的特色,也许真的有一天这些土方就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总之,文化旅游,现在已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巴蜀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已经日益显示出了文化旅游的极大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奔向他们的怀抱。还有,近几年正在兴起的红色文化之旅,也都是因为,这种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使旅游资源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可见,要想让旅游这种“无烟的绿色产业”真正在永葆青春,可持续发展,好好发掘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已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了。

4、经济波动与建筑材料价格相关性分析

表1预警指数与建筑材料价格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变量相关系数变量相关系数变量相关系数圆钢0.794镀锌管0.201汽油0.762螺纹钢0.781镀锌板0.422电0.741线材0.765普通硅酸盐水泥0.346水0.643中厚板0.839矿渣硅酸盐水泥0.213沪铝0.562薄板0.795柴油0.741沪铜0.5683相关性分析(1)根据以上计算结果,不难发现,经济波动与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涨跌是有相互关系的。

(2)将不同的建筑材料与预警指数的相关系数值用柱形图表示,见图1。

图1建筑材料价格与预警指数相关系数值对照图我们发现不同的材料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关系的强弱不同。总体而言,金属类及原油的衍生物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关系表现的比较强,而水泥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关系相对比较弱,水、电做为国家宏观经济所控制的材料,伴随着经济的长期趋势发展,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相关性,但由于其市场经济程度化不高,故不做详细分析。

(3)在价格波动的过程中,由于生产材料的工厂兴建的时间长短不同,不同材料的上涨幅度与回落方式不一样。在水利工程中钢材及水泥所占的建筑材料总成本最大,故着重分析钢材及水泥的价格走势。就钢材市场而言,当供需矛盾发生,产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由于兴建一个炼钢厂需要1~2 a的时间,所以价格会持续上升,且上升空间大,利润会促使更多炼钢厂的兴建,直至出现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此时钢材价格便会回落,但由于受成本的支撑,钢材价格回落缓慢,表现出了较弱的供给弹性及相当强的需求弹性。而水泥厂的兴建周期很短,180 d即可。当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时,水泥价格会急剧上涨,但同样利润会促使更多工厂的兴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导致水泥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上升幅度不大而且能迅速回落。

(4)经济的复苏会拉动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而原材料价格的下跌则超前于经济的滑落。以钢材为例,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从2002年8月份复苏,突破前期高点,而钢材价格则到2003年2月份才突破前期高点。2004年4月份钢材价格大幅度下跌,2004年8月经济回落。

[参考文献]

[1]李洁明,祁新娥.经济统计学简明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于俊年.计量经济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厉以宁.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4]丁世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吴翊,李永乐,胡庆军.应用数理统计[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6]王立九,李振荣.建筑材料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7]李世蓉,邓铁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题目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参考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发展经济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发展经济学论文题目:

1.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2.浙江经济研究

3.转型经济学研究

4.比较经济学研究

5.农业经济研究

6.生态经济研究

7.旅游经济研究

8.区域经济研究

9.空间经济理论研究

10.经济地理学研究

11.城市经济研究

12.产业经济研究

13.政府管制研究

14.管制经济学研究

15.制度经济学研究

16.行为经济学研究

17.卫生经济学研究

18.实验经济学研究

19.博弈理论研究

20.信息经济学研究

21.产权经济学研究

22.法与经济学研究

23.计量经济理论研究

24.数理经济学研究

25.发展经济学研究

26.管理经济学研究

27.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研究

28.劳动经济学研究

29.交通运输经济理论研究

30.能源经济理论研究

30.国际贸易研究

31.国际商务研究

32.证券投资研究

33.金融经济学研究

34.行为金融学研究

35.汇率理论与汇率改革研究

36.银行改革研究

37.金融监管研究

38.财税理论研究

39.不确定性理论研究

40.投资研究

41.保险研究

42.社会保障研究

43.经济史研究

44.经济思想史研究

45.国防经济学研究

46.政治经济学研究

47.经济社会学研究

48.经济哲学研究

49.住宅经济学研究

50.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研究

旅游经济类论文题目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题目精选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题目我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吧!

1.浅析现代酒店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

2.酒店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存在的问题

3.浅谈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4.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5.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6.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7.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8.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9.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10.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6.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7.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8.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1.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2.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3.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4.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5.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6.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7.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28.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29.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0.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1.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32.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33.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4.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5.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36.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

37.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38.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39.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40.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41.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42.旅游保险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43.我国新兴旅游形式的发展研究

44.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

45.旅游景区发展与保护问题思考

46.有关我国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

47.自助旅游发展与管理

48.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

49.旅行社管理中导游工资机制改革研究

50.旅行社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51.饭店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

52.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创新

53.饭店如何进行商务旅客客源开发

54.导游职业道德缺失的防范与控制

55.旅游服务人员的挫折与心理保健

56.新的放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57.旅行社旅游线路设计研究

58.饭店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59.试论饭店企业的客源市场定位

60.谈人力资源管理在饭店中的作用

61.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和新趋势

62.论旅游策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63.试论当今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得”与“失”

64.如何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65.入世后旅游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66.旅游企业经营效益评估方法的创新

67.旅游业风险的控制与回避

68.计算机技术在旅游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69.浅析我国国有饭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70.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71.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72.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

73.如何树立优秀旅游区域形象探讨

74.生态旅游在我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75.试析旅游品牌效应

76.如何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

77.试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78.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79.浅论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80.我国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思考

81.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及完善措施分析

82.古镇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

83.试述导游风格的塑造及培养对策

84.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85.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86.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构建

87.云南经济型酒店经营模式探析

88.浅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89.云南经济型酒店二线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90.旅行社计调人才素质提高及培养途径

91.略论中国旅游企业的品牌意识

92.旅游管理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研究

93.论供应链优化与饭店库存的动态管理

94.酒店集团财务管理分析

95.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96.我国导游薪酬制度改革策略探讨

97.经济发达区城郊休闲度假村SWOT分析及其开发策略

98.杭州茶馆文化与城市休闲文化的初探

99.浅析影视旅游中以影视作品为媒介的旅游目的地营销

100.论体验经济视野中的旅游产品设计

101.旅行社不正当竞争现象、症结与对策研究

102.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103.旅游企业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之原因分析

104.环境保护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05.论旅游企业员工素质与服务质量的关系

106.旅游对于民俗风情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107.旅游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与利益分配

108.试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109.论企业文化建设在饭店管理中的作用

110.中国与其他国家旅游业的比较和启示

111.旅游服务语言艺术探讨

112.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社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113.乡村旅游开发与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114.试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15.导游员管理模式探析

116.关于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117.试析旅游心理与散客旅游管理策略

118.试析旅游宣传中的心理策略

119.论网络经济多地点经济

120.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博弈研究

121.饭店大学生流失原因与对策研究

122.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对策研究

123.论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

124.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

125.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126.京津冀都市圈构建对河北省旅游业的影响

127.试论工业旅游的特征及发展前景

128.河北生态旅游的发展探讨

129.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30.探析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行业政策的变化

131.网络化对旅行社经营的影响及对策

132.城郊旅游开发思路与对策研究

133.旅游饭店质量成本控制

134.饭店人力资源激励问题

135.试论旅行社的诚信经营

136.试论发展农业旅游的意义及对策

137.旅行社与旅游景区关系营销研究

138.旅游目的地安全事故探析

139.论导游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作用

140.城市会展业发展的影响及制约因素

141.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策略研究

142.中国演艺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143.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144.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145.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探析

146.论社区参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147.旅游市场细分中的旅游主体消费特征研究

148.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149.对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150.乡村旅游休闲化提升的目标与战略研究

151.浙江经济型酒店深化发展对策探讨

152.杭州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工程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初探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目较好的有: 1.旅游产业:产业发展、假日经济、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中西部旅游发展、西部大开发、旅游信息化、电子商务、区域旅游合作、京津冀都市圈、河北省休闲产业带,产业结构优化、网络经济、旅游扶贫、银色旅游、自驾车、高尔夫、探险旅游等。 2.酒店及餐饮企业:产权酒店、分时度假、经济型酒店、酒店集团、管理艺术与方法、员工技能、团队精神、企业文化、人才培养、员工流失、餐饮服务、会议旅游、酒店康乐设施等。 3.旅行社与导游:导游管理、旅行社管理、网络化、规模化、产业结构、职业素质等。4.旅游资源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宗教文化、生态旅游、文物古迹、景区开发与建设、民俗旅游、湿地旅游、沙漠旅游、沿海度假旅游、皇家陵寝资源、森林公园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