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研究冰川有什么意义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冰川有什么意义论文

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于冰川、冻土的发育和独特的冰缘与寒冻风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发育,占全国冰川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纪古冰川地貌遗迹广布于极高山区周围,部分地区还成为景观的重要要素。冻土在高原上广泛发育,其中多年冻土连续分布于高原中北部,厚达80—120米,成为中低纬巨大的冻土岛。据研究,这里的冻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气候的产物。因此,从冰川冻土发育的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青藏高原的腹地至今没有脱离冰期。

南极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都会上升淹没陆地。

冰雪是地球表面上的宝贵淡水资源,也是寒区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冰雪的开发利用和预测、防治冰雪灾害,对人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全球冰川面积1600万平方公里以上,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全球淡水资源的69%左右。它们大部分集中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随着各国工业迅速发展,对淡水的需求十分迫切,有些国家在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和开发南极大陆冰盖与冰架下的矿藏等。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冰雪融水是重要水源。据统计,中国新疆、青海和甘肃每年约有 300亿立方米的冰川融水径流和融雪径流补给河流,占某些河流补给量的40~50%,以至更多。②冰川变化影响着全球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和气候,给工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带来重要影响。如果全球的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将使世界许多大城市和海滨低地淹没于海洋之中。③海冰、浮冰和冰山的分布影响着海上交通和海上生产。在高寒山区,雪崩、风吹雪、冰湖溃决和冰川泥石流等常常造成灾害,需要运用冰川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预测和防治。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冰川研究重点,已从山岳冰川转向对极地冰盖的考察和研究,尤其对南极大陆冰盖(地球上最大的冷源)的研究。以后需要进一步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常年观测,用较长系列资料建立各种模型,旨在揭示大陆冰盖、山岳冰川所储存的气候和环境信息,冰川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冰盖对气候的反馈作用等,以探讨和估计今后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趋势。

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于冰川、冻土的发育和独特的冰缘与寒冻风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发育,占全国冰川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纪古冰川地貌遗迹广布于极高山区周围,部分地区还成为景观的重要要素。

研究生写论文有什么意义

1、撰写论文是对阶段性学习的总结。论文的质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体现出学生知识结构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会体现出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深度。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不仅需要撰写毕业论文,更要撰写一系列“小论文”,同时要求能够公开发表,一些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对于论文发表的级别和数量均有要求,这是目前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2、撰写论文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习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撰写论文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了解大量的背景知识,所以撰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以研究生论文的撰写为例,论文首先要提出问题(背景知识),然后是分析问题(知识边界)和解决问题(创新方案),最后是总结和展望,这里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3、撰写论文也是分享知识的重要途径。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研究本身,更在于能够进行成果分享和落地转化。研究生的论文往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会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论文的发表,也能够节省大量的科研资源,避免重复研究的问题。更多关于学生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个人觉得毕业生的论文是对自己几年的大学学习成绩的一个检验,大家都知道论文是很难写的,需要大量的求证实践,反复论证之后才能写出一个合格的论文,而且毕业论文的好坏也会影响着工作

大学生需要撰写毕业论文,其理由有三种,

第一是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对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整体总结,知识薄弱的地方也可以进行完善,目前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学生可以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来促进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写作论文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这一点具有现实意义。不同的论文查重系统有什么区别?第二,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这对于现在写作机会不多的大学生来说,是难得的运动机会,写作能力和知识总结能力不仅对以后的研究生入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毕业生以后的职场生活也具有现实意义。较强的写作能力在全面体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实际上在一些行业的工作岗位上,写作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第三,通过写论文可以与导师进行更多的交流,提高自己对专业的认知度,与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不同,现在的本科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可以得到教授的全程指导,因此本科生可以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教授的全程指导,要充分利用撰写论文的机会,与导师进行交流,争取得到更多的建议,对于没有研究生入学计划的本科生,要珍惜学习毕业设计的机会。

有条件的话尽量发表,还是有用的。包括后面再单位评定职称的时候,也是可以用到,还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问问壹品优刊。

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还有什么

毕业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选题简介、个人想法、选题意义。

毕业论文的研究背景所写内容为:

1、选题简介:所选题目的现今研究的相关情况,如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先论述行业环境情况,然后引用行业数据报告作支撑。

2、个人想法:你对选题的特别看法,以及选此题的原因,你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的想法,以及前人的研究有哪些不足,你选择的研究放向的切入点。要体现你对这个题目的思考以及闪光点,要讲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是什么,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

3、选题意义:就实际的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一个研究成立的基础就是它要有意义,最好能投入实际生产。意义又包括历史性意义、理论性意义和实践意义。

毕业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1、写毕业论文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所以里面的一些用词要特别注意,要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述,避免过于口语化。

2、写毕业论文不仅要有亮点,这一亮点还要突出。突出的亮点,能让你的论文更生动、更传神,所以写毕业论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这一点做得好的话,能进一步升华我们的论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正文:

1.正文规范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致谢:

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论文研究意义些什么意思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在写论文的研究意义的时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如下:1,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2,前人有研究过,或者阐述过但阐述论证的不全面和有不足的地方,作者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总之就是,所写论文研究的意义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的新意。次也要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是用什么理论证明此观点的,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而且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也要有详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作者的选题的意义所在。其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2.通过分析本地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培养模式有什么意义论文

浅析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 将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进行分类培养具有现实的意义。当前分类培养存在着如下问题:培养类型的确定具有盲目性,培养目标界定不清,导师制度面临挑战,培养模式之间缺乏互通性,等等。针对问题,结合培养过程,本文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策略。 一、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的内涵及意义 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模式是指根据学科特点、社会需求及学生差异,分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研究生进行培养,在招生、课程设置、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高校及科研单位培养教学、科研人员或储备博士人才,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各行各业输送高水平实践型人才。两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同从根本上导致了培养模式的差异。 实施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对于社会、高校、学生、教师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要。分类培养的结果是研究生类型更多样化,满足了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有效地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第二,满足学生不同的就业取向。分类培养提供了两类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培养类型,满足不同的就业取向。第三,分类培养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术型研究生对科研设备及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较高,应用型研究生对企业、学校等社会资源的要求较高,便于高校根据两者对教学资源的不同要求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第四,促进教师队伍的转型。研究生的分类培养能够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及实践技能的双重提升,转变教师的研究范式,促进教师队伍的转型。第五,分类培养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应用型研究生教育自2009年起向应届本科生开放,这一举措使部分学术型研究生的生源向应用型转移,有效弥补了应用型研究生生源的不足,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类型的确定具有盲目性 研究生培养类型的确定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录取的考生一般为应用型研究生;第二,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报考学术型研究生或应用型研究生,高校根据报名情况、初试及复试成绩进行录取。一般报考学术型研究生的考生较多,而报考应用型研究生的考生寥寥无几。高校通常会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将未被录取为学术型研究生的学生调剂为应用型研究生。这种方式对学术型研究生生源进行了分流,弥补了应用型研究生生源的不足,但也造成了负面影响。一是两类研究生的基础悬殊较大,会造成教育质量差距较大。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应用型研究生的基础薄弱,培养过程中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两者的教育质量差距较大。二是由于很多应用型研究生通过调剂录取,世俗的偏见及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应用型研究生认为自己没有前途,自卑感较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学校为了保证招生计划的顺利实现,在进行调剂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学生的读研意愿强烈,存在盲目顺从的现象,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无论学校还是学生本身,对于培养类型的确定都很大的盲目性。 2. 培养目标界定不清 教育部规定,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是“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及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具有组织和管理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可以看出,教育部对于两类研究生所应具备的能力界定较为模糊,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应用型研究生的相关技能及如何判断两类研究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等内容,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因此高校在分类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可遵循的原则,造成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训练不足,而应用型研究生又缺乏培养特色,分类培养的优势无法充分体现。 3. 导师制度面临挑战 导师制度又称导师负责制,“是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的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导师制度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分类培养模式的实施对导师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应用型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应用型导师数量明显不足。由于应用型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高校中学术型导师占多数,应用型导师数量较少,2009年之后应用型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使这一问题更严重。第二,指导方式有待完善。学术性研究生与应用型研究生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导师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分类指导,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设置课程及论文指导等环节必须区别对待。第三,导师遴选及考核制度缺乏灵活性。目前导师的遴选仍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在年龄、职称、学历及科研成果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许多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被拒之门外;对学术型导师及应用型导师的考核采用统一标准,考核中科研成果仍占很大比重,使得应用型导师忙于申请科研项目,对学生指导力度不够,或者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分配给应用型研究生较多的科研任务,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指导。

口腔医学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由于口腔医学研究生未来就业方向差异较大,使得其教育具有特殊性。本文首次根据研究生未来不同的发展方向,将口腔医学研究生细分为四型,即专业学位全科型,专业学位专科型,学术学位临床型,学术学位科研型。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使每个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

牙齿的健康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牙科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口腔医学教育。我国现代口腔医学教育最早始于1917年,加拿大牙科医师林则(A. W. L indsay)在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医科中设立牙科系,当时全国只有600名专业培训过的牙医[1]。目前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体系是不断深入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口腔医学是一门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紧密结合的学科,口腔医学教学重视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培养。[2]为了将口腔医学临床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的教育体制区分开,2000年出台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口腔医学硕士和博士分为口腔基础医学学位(学术型),口腔临床医学学位(专业型)两个亚类[3]。但即使这两种不同学位类型的学生,对于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对于专业型学生,未来有的渴望成为口腔全科医生,毕业后进入民营医院从事全科医生或者自主创业开牙科诊所,而另一部分则致力于成为口腔专科医生,磨砺自身的专科技艺,在专科医疗机构专门从事颌面外科、牙体牙髓科、牙周或正畸等亚专业。由于口腔专业是临床操作性极强的一门专业,即使是学术型学生,未来真正专职从事科研工作的相对较少,虽然愿意继续读博的学生数量有所增加[4],但仍是少数学术型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或专门从事科研工作,而毕业生工作岗位即被要求具有独立接待患者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诊治疾病的能力,所以部分学术型研究生也需要一定的临床技能。因此对口腔医学研究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调整对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锤炼其综合素质,使每个研究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从容面对未来的工作岗位。

一、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分型

根据研究生未来发展方向不同,可把口腔医学研究生细分为四型:(1)专业学位全科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口腔全科医生工作;(2)专业学位专科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口腔专科医生工作;(3)学术学位科研型:学术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科研工作或深造;(4)学术学位临床型:学术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口腔临床工作。

根据上述研究生分型的不同,对口腔医学研究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每个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适应未来的发展。

通过加强导师之间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规范临床培训标准、完善临床能力考核制度、完善病例讨论制度、强化科研训练和教学训练、创新合作学习互助交流模式等一系列方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调整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二、个性化培养方案

(一)明确学生想法,细分类型

实际上目前很多应届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前对于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区别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做出选择。因此在口腔医学研究生入学初,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让学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攻读研究生学习的目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进而细分类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有些学生可能会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所改变,因而第二学期进行的第二次调查问卷,对明确其分型更为重要。

(二)针对分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1扎实理论基础

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是高级的专门口腔医学人才、优秀的口腔临床医师,使之在专业领域内具有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因此无论哪一类型的口腔医学研究生必须有扎实的丰富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入学后第一学年的基础理论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学生分型的不同,可提供多种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课程应较本科生课程大幅加深,形式亦应不同,主要是大量阅读、课堂讨论及考试。通过对这些基础课程的再学习,让研究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明确自己的方向。

2针对不同分型学生,个性化培养

(1)专业学位全科型。对于这些未来想成为口腔全科医生的研究生,需要掌握对口腔各科的临床操作能力,目前专业型研究生以轮科的形式进行其他科室的学习,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将各科室导师的此型学生集中在一起,导师之间沟通对这些学生共同培养。一般在收集病史、体征后,学生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才能制定出全面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全面的治疗计划包括各科的参与。这样不但促进相互取长补短、互助合作,而且也是服务患者、提高医疗质量的好方式。

(2)专业学位专科型。口腔医学是以独立的临床操作为主的实践活动,临床能力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口腔科门诊工作的开展,专业学位专科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口腔临床医生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培养高层次口腔临床专科医师。贯通学科精要,专精所在专科的`基本功。此型研究生在本科室每周至少保证4天的临床实践时间,科室有严格的监查监督与考核机制,研究生指导教师培养各学生从收集病史到全面检查以及制定各种治疗计划,指导研究生对每个患者的诊断处理,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表现打分和写评语。每周有一次病例报告,研究生需要用电脑或幻灯、模型等完整地报告自己的病例。毕业时,研究生要对患者的管理与记录的全部病例等简要资料汇编装订成册。最终目的是要求他们能针对某个疾病、某个病症,与其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相结合,在实践中运用自如[5]。

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应以临床课题研究为主,在完成课题的基础上也能够提高临床操作水平。

(3)学术学位科研型。要求学生尽快进入研究角色,尽早地在导师的指导下了解自己研究方向和涉及相应的研究领域。应指导学生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及技巧,并指定精选的文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做文献抄读。学生应大量阅读有关的国外文献资料,并撰写相关文献综述,提交课题组开会讨论,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定期检查实验记录本。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每学期末由导师对学生的科研学习和工作进行鉴定和总结评价[6]。

(4)学术学位临床型。对于此型的研究生,立题需要导师的指导和指派,难度相对较低,尽量在一年时间内完成,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掌握研究相关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素养,在达到毕业要求的基础上进入临床学习,能够基本掌握临床技能操作,专有所长。此型的研究生可能是未来三甲级医院的中坚力量,要求他们应既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临床工作能力,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成为临床、科研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培养综合素质

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口腔医学人才的重任。研究生除应具有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及临床工作能力外,还应该具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从事社会工作、进行人际交流和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的能力。所以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文化修养教育,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并定期举办人文讲座和心理讲座,确保研究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提高其竞争和适应能力以及抗压能力。

总之,口腔专业具有其特殊性,应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作为高层次、高质量的口腔医师,其临床能力应是知识内容、逻辑思维、综合分析、接受与实践操作等诸方面能力的综合。高素质的口腔医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创新思维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采取一系列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提高口腔研究生的综合水品,在临床能力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上齐头并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