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管理学论文研究范式有哪些

发布时间:

管理学论文研究范式有哪些

请参考——《管理学报》投稿须知1 作者及工作单位: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中国作者的姓名按汉语拼音书写;主要作者的工作单位,均应包括一、二级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来稿附第一作者及导师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位,职称,研究方向(任选),Emai地址联系电话等。2 摘要:文章必须附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的编写执行GB6447-86规定,篇幅为150~300字;英文摘要在15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具有相同的内容。摘要使用第三人称。内容应包括目的、过程及方法、结果和结论。 3 关键词:按GB-T3860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工具书和词表选取3~8个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4 中图分类号:在中文关键词的下方,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给出本篇文章的“中图分类号:”。同一篇文章,根据内容可给出1~3个分类号;按相关性大小排序,之间用分号分隔。 5 基金项目:凡属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基金项目的论文需在文稿首页说明。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用分号分隔并标注项目批准号。批准号用()括起。 6 符号:本刊采用国际标准体系,简体字及科技术语均以国家正式公布的为准。工程术语采用现行标准,量和单位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不得使用废弃的单位。计量单位不用中文名称,而用法定符号表示。 7 图表:文中表题和图题应简短明确,图位宽以200px或200px×2(双栏)为宜,图上的中外文字用6号或小5号字体;计量单位用正体,物理量符号用斜体;坐标标值线朝里。表格采用国际通用的三线表,表内无斜线、竖线。照片与插图统编阿拉伯数字流水号。 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表置于文末,仅列入作者亲自阅读、明确引用、公开发表或有案可查者。按文内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在文内右上角注明序号。主要责任者在3名以内的,全部列出;超过3名时,在第3名后面加“等.”。格式如下: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专著、论文集中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 文献起止页码. 4)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起草单位.标准代号标准名称Es3.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6)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的地址,发表或更改日期/引用El期(任选).(注①文献类型标志:M一专著,c一论文集,J一期刊,D一学位论文,R一报告,s一标准,P一专利。②电子文献类型标识:BD 一数据库,CP 一计算机程序,EB一电子公告。③载体类型标识:MT 一磁带,DK一磁盘,OL 一联机网络。) 外文文献著录规则同上。外国人名,姓在前,全部大写;名用缩写在后,不加缩写点。 9 其他 1)稿件自收到日期起,编辑部一般在2个月内将处理结果通知作者或作者通过网页(http://www.glxb.ac.cn)查询。如超过半年没有收到录用或退稿通知,作者有权另行处理,但需通知本刊编辑部。 2)请作者自留底稿,不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作者切勿一稿多投,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负责。稿件若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 3)稿件经审理决定采用后,作者需按编辑部要求修改,并尽快返回修改稿。编辑部对来稿文字有删改权。作者收到校样半个月后仍未寄回校样,或不交发表费,即视为作者自动撤稿。文章一经刊登,本刊即付稿酬并按作者署名各赠送样刊l册。 4)凡已被本刊录用的论文,版权归《管理学报》编辑部所有。编辑部有权将期刊内容输入光盘版、电子版和国际国内检索及科技文献数据库。所付稿酬中包含光盘版、电子版和国内外检索及科技文摘数据库等的稿费。如作者不同意收录,请在投稿时提出声明;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 5)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署名作者的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如在编排过程中有所变动,需有正式函件,并有变动前后署名作者的签字。

学位论文撰写格式学位论文内容及顺序论文内容及顺序一般为:封面、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论文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内容要求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课题的研究内容。论文题目一般不应超过25个汉字。摘要与关键词摘要摘要是对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概括设计(论文)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内容的精华。要求一般不少于300汉字。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关键词一般列出3-5个。 目录论文目录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其页号,含以下内容:正文章节题目(要求写到第3级标题,即X.X.X,以及标题顶格书写,2级标题缩进一格,3级标题再缩进一格。)包括结论。 论文正文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绪论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绪论一般应包括: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也可只写国内情况);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存在的不足或有待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论文正文论文正文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部分,应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内容可因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等不同而不同,一般可包括研究对象、理论原理与方法、设计方法和结果、计算方法和结果、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得出的结论等。要求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无误,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论文主体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研究内容的总体方案设计与选择论证;本研究内容各部分(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设计计算;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结论(或结语)结论包括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包括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结论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的见解,是全文的思想精髓,是文章价值的体现,结论要写的概括、简短。毕业设计论文的结论作为论文正文的最后一章单独排写,但不加章号。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按文中引用顺序排列,统一列在全文后部,并在文内相应位置用上标标注引用序号。参考文献总数:论文类不少于20篇、设计类不少于10篇,且一般都应有外文参考文献。致谢致谢应以简短的文字对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内容应简单明了,实事求是。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使论证更加严密,分析更加科学理性,结论和建议更加有指导意义。本文介绍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六种,分别为:1、对比分析法:将A公司和B公司进行对比、2、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分析、3、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4、swot分析方法、5、三种竞争力分析方法、6、五种力量模型分析。 具体说来,对比分析法是最常用,简单的方法,将一个管理混乱、运营机制有问题的公司和一个管理有序、运营良好的公司进行对比,观察他们在组织结构上、资源配置上有什么不同,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别。在将这些差别和既定的管理理论相对照,便能发掘出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管理学实质。企业管理中经常进行案例分析,将A和B公司进行对比,发现一些不同。各种现象的对比是千差万别的,最重要的是透过现象分析背后的管理学实质。所以说,只有表面现象的对比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理论分析。 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和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来源于战略管理中的环境分析。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广义的环境,不仅指外部环境,还指企业内部的环境。通常我们将企业的内部环境称作企业的禀赋,可以看作是企业资源的初始值。公司战略管理的基本控制模式由两大因素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和内部可控因素。其中公司的外部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合作伙伴(如银行、投资商、供应商)、顾客(客户)、公众压力集团(如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宗教团体)、竞争者,除此之外,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经济、技术和自然等因素都将制约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分析,外部不可控因素对公司来说是机会与威胁并存。公司如何趋利避险,在外部因素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洞悉威胁、规避风险,对于公司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瞬息万变的动态市场中,公司是否有快速反应(应变)的能力,是否有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是否有创新变革的能力,决定着公司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公司的内部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和拥有的信息,除此之外,公司文化和公司精神又是公司战略制定和战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个公司制定公司战略必须与公司文化背景相联。内部可控因素可以充分彰显出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或弱点。从而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确定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使目标、资源和战略三者达到最佳匹配。公司通过对外部机会、风险以及内部优势、劣势的综合加权分析(借助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以及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确立公司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再将公司目标、资源与所制定的战略相比较,找出并建立外部与内部重要因素相匹配的有效的备选战略(借助SWOT矩阵、SPACE矩阵、BCG矩阵、IE矩阵及大战略矩阵),通过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对若干备选战略的吸引力总分数的比较,确定公司最有效、最可能成功的战略。然后制定公司可量化的、具体的年度目标,围绕着已确立的目标,合理的进行各项资源的配置(如人、财、物方面的配置和调度),并有效地实施战略,最后是对已实施的战略进行控制、反馈与评价。这是最后一项工作,也是极重要的工作。往往一些战略的挫败很大部分是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控制机制和绩效考核标准所导致的。充分与及时的反馈是有效战略评价的基石,在快速而剧烈变化的环境中,公司的战略经受着巨大的挑战。通过战略评价决策矩阵,可以清晰地了解公司现行战略与实际的目标实现进程,公司现行战略在变化的环境中的适应性,以及是否需要修正原有的战略策略等问题。 所谓的三种竞争力分析指的是公司采取的竞争策略:差别化战略、集中性策略、低成本策略。 差别化战略是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特殊的需求,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公司形成这种战略主要是依靠产品和服务的特色,而不是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但是应该注意,差别化战略不是讲公司可以忽略成本,只是强调这时的战略目标不是成本问题。公司采用这种战略,可以很好的防御行业中的五种竞争力量(后文有介绍),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 如果公司所在的市场上购买这对价格很敏感,那么奋力成为行业中总成本最低的供应上就是一个很有力的竞争途径。其目的在于:业务的经营运作方式具有高度的成本有效性,获取相对竞争对手的持久的成本优势。低成本供应商战略的战略目标是获取比竞争对手持久的成本优势。低成本供应商战略的战略目标是获取比竞争对手相对低的成本,而不是获取绝对可能低的成本。在寻求低成本的领导地位时,公司的管理者必须认真的考虑哪些购买者认为是至关重要的特色和服务--一种产品如果过于简便,没有一点附加的特色,实际上就会削弱而不是加强产品的竞争力。而且,竞争对手能否复制或匹配公司获得成本优势的方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成本优势的价值取决于这种优势的持久性。如果竞争对手发现模仿领导者的低成本方法相对来说并不难或者并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么,低成本的领导者的成本优势就不会维持很长的时间,就不能产生有价值的优势。 集中型战略是指把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为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购买者集团提供特殊的产品或服务。集中型战略与其他两个基本的竞争战略不同。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别化战略面向全行业,在整个行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而集中型战略则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目标进行密集型的生产经营活动,要求能够比竞争对手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公司一旦选择了目标市场,便可以通过产品差别化或成本领先的方法,形成集中型战略。就是说,采用重点集中型的战略的公司,基本上就是特殊的差别化或特殊的成本领先公司。由于这类公司的规模较小,采用集中型战略的公司往往不能同时进行差别化和成本领先的方法。如果采用集中型战略的公司要想实现成本领先,则可以在专用品或复杂产品上建立自己的成本优势,这类产品难以进行标准化生产,也就不容易形成生产上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也难以具有经验曲线的优势。如果采用集中型战略的公司要实现差别化,则可以运用所有差别化的方法去达到预期的目的,与差别化战略不同的是,采用集中型战略的公司是在特定的目标市场中与实行差别化战略的公司进行竞争,而不在其他细分市场上与其竞争对手竞争。在这方面,重点集中的公司由于其市场面狭小,可以更好的了解市场和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SWOT分析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隶属于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SWOT分析有其形成的基础。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理论从产业结构入手对一个企业“可能做的”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而能力学派管理学家则运用价值链解构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注重对公司的资源和能力的分析。SWOT分析,就是在综合了前面两者的基础上,以资源学派学者为代表,将公司的内部分析(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管理学界权威们所关注的 研究取向,以能力学派为代表)与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即更早期战略研究所关注的中心主题,以安德鲁斯与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 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较,SWOT分析从一开始就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特征。就结构化而言,首先在形式上,SWOT分析法表现为构造SWOT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了不同分析意义;其次内容上,SWOT分析法的主要理论基础也强调从结构分析入手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另外,早在SWOT诞生之前的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过SWOT分析中涉及到的内部优势、弱点,外部机会、威胁这些变化因素,但只是孤立地对它们加以分析。SWOT方法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使得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全面。 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分析直观、使用简单是它的重要优点。即使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持和更专业化的分析工具,也可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但是,正是这种直观和简单,使得SWOT不可避免地带有精度不够的缺陷。例如SWOT分析采用定性方法,通过罗列S、W、O、T的各种表现,形成一种模糊的企业竞争地位描述。以此为依据作出的判断,不免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臆断。所以,在使用SWOT方法时要注意方法的局限性,在罗列作为判断依据的事实时,要尽量真实、客观、精确,并提供一定的定量数据弥补SWOT定性分析的不足,构造高层定性分析的基础。 五种力量模型分析方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隶属于外部环境分析方法中的微观分析。该模型由麦克尔�6�1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公司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波特的"五力"分析法是对一个产业盈利能力和吸引力的晶态断面扫描,说明的是该产业中的企业平均具有的盈利空间,所以这是一个产业形势的衡量指标,而非企业能力的衡量指标。通常,这种分析法也可用于创业能力分析,以揭示本企业在本产业或行业中具有何种盈利空间。迈克尔·波特对于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他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认为: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在对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时以上分析方法经常用到,合理恰当的使用它们,能够使我们通过一些表面现象看到企业问题的本质,但这些方法本身只是一些工具,怎样合理利用它们才是最关键的。

威尔逊—韦伯范式、民主行政范式、新公共行政范式、新公共管理范式、新公共服务范式、整体性治理范式、多中心治理范式。简单点,就是由官僚制到新公共管理再到整体性治理再到网络治理

管理学论文研究模型有哪些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 - Rivalry, Suppliers, Customers, New Entries, Substitutes4Ps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Ps) - 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麦肯锡7S模型 McKinsey 7S Model - 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s)、战略(Strategy)、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 BCG Portfolio Matrix - Cash Cow (high market share, low growth), Dog (low market share, low growth, Star (high market share, high growth), Question Mark (low market share, high growth)McKinsey MECE Principle - 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 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SMART原则(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ased) SWOT分析模型(SWOT Analysis):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

波特五力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 竞争战略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源于企业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无论生产产品的或提供服务的,竞争规律都将体现在这五种竞争的作用力上。因此,波特五力模型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时经常利用的战略分析工具。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它们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它们主要有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等。 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前者为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后者为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因此,双因素理论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下工夫。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在这个公式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在领导与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有一定意义。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管理学论文有什么研究方法有哪些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服从于学科性质和研究目的,并随学科内容和研究目的的变化而变化。行政管理学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独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

行政管理学产生以来,西方学者采取了多种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特点的研究方法,例如演绎从研究到归纳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从单科研究到跨学科研究,如此等等。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调查研究法。

3.案例分析法。

4.历史研究法。

5.比较研究法。

6.定量分析法。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1)历史研究的方法:管理学是在企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研究历史,才能分析现状和预测未来;(2)比较研究的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管理学的理论最早是在西方国家形成的,我们要把中国的企业管理搞好,就必须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在中外管理的比较中更好的实现“洋为中用”;(3)案例分析的方法:管理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必须重视实际案例的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4)归纳演绎的方法:是善于总结经验,处理好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从个别到一般就是从事实到概括的归纳推理方法,从一般到个别就是由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它有三层含义:(1)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1)案例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解剖案例来发现规律。特点是简单易操作。(2)实地调查法、或田野调查法。到现场进行访谈、观察等。特点是容易发现新问题。(3)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法。通过发放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规律。特点是可以弥补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偏颇性,样本越大,普适意义越强。(4)数学建模法。如利用博弈论、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动力学等方法进行计算、推理、模拟等。特点是便于发现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和机理。

(一)理论分析方法

理论分析方法又称为规范分析方法,它是一种通过价值判断做出结论的分析方法。

(二)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

(三)数量分析方法

公共管理学中的数量分析方法是指在广泛收集有关公共管理现象的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定量分析技术的方法。

一、实验分析方法

实验分析方法来源于自然科学。在公共管理学中,这种方法是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将公共管理的某些现象和发展过程再现出来,以发现它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面貌,为科学地从事公共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比如,将公共管理的某一项制度、某一项政策、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进行实验,在局部取得经验后,再将其全面推广

二、比较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方法是指把事物不同的或相似的特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共同点、本质性或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公共管理实践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既适用于空间序列,又适用于时间系列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两种具体方式。

三、资料分析方法

资料分析方法又称文献法或间接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中的资料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查阅现有文献资料中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内容,从中寻求对一定公共管理现象或公共管理问题的了解、理解。

学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论文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服从于学科性质和研究目的,并随学科内容和研究目的的变化而变化。行政管理学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独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

行政管理学产生以来,西方学者采取了多种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特点的研究方法,例如演绎从研究到归纳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从单科研究到跨学科研究,如此等等。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调查研究法。

3.案例分析法。

4.历史研究法。

5.比较研究法。

6.定量分析法。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下:

1、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其优劣以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

2、定量研究法: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求其数量规律的方法。

3、历史研究法: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并展开系统分析,从中把握不同情况下处理问题的不同手段,以达到掌握管理原则,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5、理论联系实际方法:把现成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概括总结新的理论与方法。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首要工作,好比冲锋陷阵的先头部队,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把选题看作论文写作成功的一半。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管理学专业各方向的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力资源管理 师二级论文题目参考

1、IT零售业人才流失对策研究

2、IT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3、IT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薪酬制度设计

4、IT企业如何应对员工流失

5、IT业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6、标杆管理在电力系统中的研究和运用

7、布料加工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8、产业结构变动与宏观人力资源开发

9、成才素质研究系统

10、成长期企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成长型软件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研究

12、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途径分析

13、创新经济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14、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思路

15、创新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16、从“委托---代理”关系看现代公司激励

17、从成功企业看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18、大学 毕业 生应聘中的误区及改进 方法 探讨

1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探讨

20、弹性就业与灵活就业问题的研究

21、电器零售连锁企业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

22、对H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

23、对企业实施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思考

24、对失业者再就业激励机制的探索

25、对我国实行经理股权激励的理性思考

26、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促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27、防止 广告 公司人才流失的对策研究

28、房产中介企业新员工培训机制探讨

29、房地产行业人才流失及对策研究

30、福建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策略研究

31、福建软件企业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32、福建省民营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3、福建省烟草商业公司基层人才留用对策分析

34、福建中小型生产企业绩效管理应用研究

35、福州房地产企业员工招聘选拔方式的探讨

36、福州服务业培训后人才流失问题研究

37、福州软件企业中高级专业人才招聘策略研究

38、福州市物业管理企业关于人才有效招聘的对策研究

39、福州长和公司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40、岗位管理技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41、高科技产业人才流失率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42、高科技企业的薪酬战略设计

43、高科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

44、高科技中小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研究

45、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46、工程咨询行业人才派遣模式探讨

47、工资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

48、工资决定因素与企业劳动工资改革分析

49、工作分析在公交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50、工作绩效评估中的信度问题研究

电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1、老挝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研究

2、国家级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3、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问题的相关分析

4、现代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5、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与对策

6、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

7、行政 文化 建设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研究

8、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9、论省联社淡出行政管理的改革方向

10、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兼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性质

11、论我国地方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

12、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

13、打造新型政府,积极适应行政管理新模式——基于“移动互联网+政务”模式的探析

14、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15、 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6、 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17、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18、我国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学科与职业关系研究

19、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模糊评判——以高等院校为例

20、 地方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研究

2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工商行政管理规章的决定

22、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23、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24、 当前我国监狱行政管理体制运行困境及改革研究

25、企业行政管理现状和创新举措探讨

26、关于提升科研行政管理水平的思考

27、论现代政府治理环境下的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

28、植物新品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9、 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研究

30、互联网环境下行政管理的挑战、机遇和发展策略

31、政府职能转变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32、治理理论视域下中国港口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33、行政管理体制垂直模式与属地模式效能比较——以 安全生产 监督为例

34、基于行政管理的规划许可分类

35、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6、 旅游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优化对策研究

37、浅析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现状

38、中国港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溯性研究

39、 西安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

40、对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41、 大部制下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42、浅论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3、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新商事登记制度中的职能定位研究

44、 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推进社会治理研究

45、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观念的汉代“黄老”展观——《淮南子》行政管理思想论纲

46、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中的价值及作用研究

47、浅析行政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48、构建集中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

49、 对失信企业应采取哪些协同监管 措施

50、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

教育 教学管理论文题目

1、教育质量监控若干问题研究

2、教育质量新视野

3、中小学班级管理若干问题研究

4、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5、学习方式转变实践研究

6、自主学习实践研究

7、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8、探究学习实践研究

9、有意义学习实践研究

10、创新学习实践研究

11、教学的生活性

12、教学的发展性

13、教学的生命性

14、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5、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16、新课程与学校管理改革

17、好学校的标准研究

18、优秀教师的标准研究

19、好学生的标准研究

20、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研究

21、论教育市场化

22、论教育产业化

23、论教师劳动的经济价值

24、我国义务教育投资问题、原因与对策

25、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26、论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的应对

27、WTO与教育改革

28、论述教育投资评价

29、教师职业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30、大学生收费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31、班级规模与学生成就

32、论义务教育效益发展战略

33、中美教育观比较

34、论教师专业化的国际趋势

35、国际终身教育的理念与政策分析

36、西方校本管理的特色与启示

37、西方国家教师教育政策新动向

38、国外素质教育面面观

39、当前教师职业压力问题与对策

40、论学校办学质量评价

41、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42、论教师劳动的特点

43、教育乱收费的原因与对策

44、家长择校热透视

45、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

46、教育产业化之我见

47、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困境与对策

48、论教师劳动的价值

49、论教师职业的地位

50、民办学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管理学专业各方向的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管理科学论文题目(2)

★ 本科管理科学论文题目

★ 不同专业的mba论文题目推荐

★ 管理学理论论文精选

★ 管理学论文范文精选

★ 大学管理学论文范文

★ 管理学论文范文

管理学原理论文有哪些

组织文化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通过分析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建立优秀的组织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使组织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建设;机制 组织文化是指控制组织内行为、工作态度、价值观以及关系设定的规范,即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它组织。当前,组织文化建设受到业界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其作用也日益彰显,被誉为促进组织发展的“源动力”和永保生机的“常青树”,因此,很多组织都把建设特色文化作为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人力资源的作用也被组织所重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观念也被组织所认同,“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何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这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文化建设对人力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组织文化是以组织精神为核心,起到凝聚组织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是组织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培育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与个性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突出人本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开发进一步系统化、层次化,形成新型的管理机制和协调的运转机制,提升人力资源运行效率。所谓新型的管理机制,就是建立起以制度文化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优秀的员工团队,努力把人力资源提升为人才资源,形成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创新、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组织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格局。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组织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组织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发展大计 组织文化服务于组织,并为组织创造价值,但是,没有良好的组织文化,组织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具有先进理念的组织文化,也必然具备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必定注重“以人为本”。优秀的组织文化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员工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与组织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组织获得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提高组织凝聚力。 2.1优秀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提高员工满意度,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优秀的组织文化可以创造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无疑对增加员工积极性、保持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双向交流,让员工了解组织的发展规划,让管理层为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增加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让员工感到在本组织中工作是愉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快的。 2.2优秀的组织文化应培养员工的创造精神和适应力,为人力资源改革创造有利条件。组织文化应倡导创新,提倡挑战,使员工树立一种“勇立潮头搏大浪”的闯劲,时刻为组织的发展和改革献计献策,不断促进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营造良好的改革组织内部环境,培养员工适应改革,主动参与和支持改革,这样就有利于人力资源改革以及新制度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实行竞争上岗,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员流动机制;有利于以绩效为衡量标准的薪酬制度的实行,从而实现内部分配公平,避免优秀人才流失。 2.3优秀的组织文化可以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并提高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优秀的组织文化容易被员工认同和接受,由于大家的认同,员工就会自觉地用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规范和要求自己,由于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制度的交融,所以员工用组织文化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就是在自觉遵守组织制度,有利于发挥其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为组织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3 建设优秀的组织文化,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文化的载体和支撑,是组织文化建设和执行的可靠保障。任何形式的组织文化都离不开制度的承载和支撑,如果没有制度的支撑,组织先进的理念就会悬在半空,将会难以贯彻实施;即使文化上倡导“以人为本”、鼓励员工奉献,但是,如果没有制度来保障,那么谁奉献谁吃亏,谁奉献谁倒霉,员工也不是傻瓜,奉献一次吃亏后,工作就不那么卖力了,而且在员工中将会造成极坏的影响。所以没有制度做支撑,组织文化理念也只是会成为一种摆设和“花瓶”。因此,我们就应该与组织管理建设、服务建设、生产管理建设一样,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为组织文化的执行提供载体和可靠保障。 3.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科学管理和配置人力资源。组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彻底打破身份界限,实行人才岗位竞聘制,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相形见绌者下”和“惟才是举、惟贤是用”的运行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支持。在选人上,要建立“赛马机制”,树立“能力表现与实绩重于一切”的观念,讲经验,但不唯经验;讲文凭,但不唯文凭;真正把那些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放在组织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让有不同专长的人才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为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提供人尽其才的发展空间。完善绩效考核目标体系,严格按绩用人、按绩付酬,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激励约束机制。 3.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加快组织的“法制化”进程,规范员工行为,并为组织文化的执行提供依据。组织制度文化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很难再依靠某个领导来进行直接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订取决于组织的人才观和价值观,这些制度就成为员工的行为准则和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只是从口号上鼓励员工为组织奉献,而缺失制度保障和物质激励,这种鼓励就会成为一种形式,最终将会被淘汰。因此,组织应该强化薪酬考核和激励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员工的绩效来核定其薪酬水平,谁做的多、对组织贡献大,谁获得的报酬就丰厚,这远比单纯的喊口号、贴标语鼓励员工奉献有效率,也最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组织效益的提高,员工就能自觉遵守组织文化,促使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的文化导向保持一致。 3.3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强化组织文化灌输,增加员工对组织文化的认同感。全面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既要提高文化素质,又要提高思想素质,尤其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及提高业务水平教育。广泛开展员工职业道德和提高业务水平教育,规范员工行为,是组织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切实把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教育作为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探索新的工作规律、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活动载体,例如出外培训、联欢、旅游等,努力使员工培训工作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扎实有效。通过培训,为员工提供交流沟通,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让员工了解组织文化的精髓,认识其重要性,培养员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习惯,增加员工对组织文化的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及忠诚度,使员工将个人的前途与组织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4进一步强化各级管理者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各级管理者是组织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文化建设中担当着培育者、倡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示范者的角色。很多单位的组织文化,也是在通过公开表彰一批在各个岗位上的优秀人才后逐步形成的。这从另一侧面,强调了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各级管理者在倡导和推行新观念及行为方式时,不能单纯凭自己作为领导者所拥有的法定权和强制权,主要地靠自身的影响力,靠自己所具备的人格力量、知识专长、经营能力、优良作风和领导艺术以及对新组织文化的身体力行,躬身垂范,去持久地影响和带动员工,使员工看到这种新观念和行为方式能给组织带来发展,给员工个人带来更大的利益。因此,各级管理者的特质、个人魅力、工作风格等均对组织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总之,随着组织改革加强和现代组织制度建立的需要,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组织的竞争力,保持组织的可持续和蓬勃发展。

管理学的论文题目太多了。

管理学也分好多大类,比如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

拿工商管理来说,论文题目又分许多小类。

比如领导力方面,管理心理方面,市场营销方面,供应链方面,等等。每一方面都可以再细作文章。

领导科学与艺术论文题目举例:

1、领导学研究的哲学回归与价值重塑

2、领导技术:一个领导科学重要概念被掩蔽的原因探源

3、企业领导者要做“人性大师”

4、自我领导力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5、领导艺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及其运用研究

6、论优秀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7、领导艺术之感情投资新探

8、办公室标准化管理浅析

9、善待下属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艺术

10、领导科学的实践本质研究

11、领导者提高领导艺术的路径探析

1浅谈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摘要: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其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最后,总结了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三种激励方式。关键词:激励;激励理论;激励方式1、激励理论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为了引导人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管理者可在了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改变个人的行动环境。对需要以及人内在动机和环境的激发。形成各种各样具体的激励理论,一般可将激励理论分为激励的需要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1.1 激励的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943年出版了《人的动机理论》一书,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生理需要与安全、保障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而社交、归宿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需要。(2)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2O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其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督导、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人际因素等方面。激励因素是指适合个人心理成长的因素,内容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调动积极性。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带来强烈的不满,但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并不能带来强烈的激励作用。2.2 激励的过程理论(1)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② 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Qp/Ip-Qo/Io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人的感觉。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③不公平的心理行为。当人们感到不公平待遇时,在心里会产生苦恼,呈现紧张不安,导致行为动机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逆反行为。(2)期望理论。弗鲁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 = V E其中:M-一激励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V—— 目标效价,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期望值,这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2、激励理论的启发2.1 激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必须要考虑人的需求,别人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激励,这样的激励才是真正有效的。打个比喻说,如果一个濒临饿死的人你就是给他十座金山都没有用,还不如给他一个面包更直接、更有效。需要层次理论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能正确认识被管理者的需要多层次;努力把管理的手段、方法和员工的需要结合起来,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员工各种各种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2.2 激励也要注意公平不公平、不合理会带来心理挫伤。中国古代就有“不患贫,患不均”的说法。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为了避免职工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企业往往要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2.3 激励目标的设置在激励方面,期望理论启示管理者不要泛泛地采用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采用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而且在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在激励过程中,还要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加强期望心理的疏导。期望概率过大,容易产生挫折,期望概率过小,又会减少激励力量;而实际概率应使大多数人受益,最好实际概率大于平均的个人期望概率,并与效价相适应。2.4 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在制定激励政策之前,要对员工的所有需求做认真地调查,并制定一份详细的清单。然后将公司可以满足和不能满足的部分分开,划掉那些不能满足的部分。对可以满足的那部分进行认真研究,找出满足的途径,并将这些途径流程化(可操作化)。上述工作完成后,激励政策就有了雏形。下面,就要制定具体规则,即:得到某个激励等级的员工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另外,在每个激励等级上,都要设计几种不同的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要选择燕中的一种。.比如说,在某个激励等级上,有技术培训,公费旅游,休带薪假期等多个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激励政策本身也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了解员工的需求,及时将员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这样才能使政策能够保持持续的有效性。3、激励方式:有效的激励,必须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来实现。按照激励中诱因的内容和性质,可将激励的方式与手段大致划分为三类: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和工作激励。3.1 物质利益激励物质利益激励是指以物质利益为诱因,通过调节被管理者物质利益来刺激其物质需要,以激发其动机的方式与手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因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是普通员工的共同愿望,它决定着员工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3.2 社会心理激励(1)目标激励。即以目标为诱因,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的方式。(2)教育激励.具体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3)表扬与批评。是管理者经常运用的激励手段.(4)尊重激励。管理者应利用各种机会信任、鼓励、支持下级,努力满足其尊重的需要,以激励其工作积极性。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①员工参加管理。所谓职工参加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级参加企业决策以及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企业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②榜样激励。运用榜样激励,首先要树立榜样。选择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行为确实是企业中的佼佼者,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其次要对榜样的事迹广为宣传,使企业的员工都能知晓,使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③竞赛(竞争)激励。在企业里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很多时候都要制定竞赛来激励员工。要注意目标不能太高或者太低,这样员工才会为这个目标去努力。要精心选好奖品,比较公平和公开的进行竞赛,而且竞赛完了一定要公布出来,才能达到最后激励员工的效果。3.3 工作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对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来自于工作本身,因此,管理者必须善于调整和调动各种工作因素,搞好工作设计,千方百计地使下级满意于自己的工作,以实现最有效的激励。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工作丰富化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工作激励是通过促进员工工作的丰富化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法,其实质就是让工作本身成为激励因素。优秀的企业不仅给员工发工资,还给员工的工作增添意义,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很有成就感,而且,尽可能地让他们扩大工作范围,允许他们经常调换工作,调剂他们的工作强度,促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乐趣。在这种情形之下,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干劲和热情。工作激励方法很值得我国企业运用和借鉴。现在国内发展型企业,多半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序技术性不高,专注面窄,重复性强,容易导致工作乏味和无聊,影响生产效率,如果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人轮换工序,使他们的生产操作从单调枯燥趋于丰富多彩,也许有些工人会从工作轮换中发挥出自己的更大潜力,从而确立几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自己真正喜欢干的工序来,这样他们一定会更愿意长久地在企业扎根,做更多的事来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4、结语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激励,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门学问,科学地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潜力,使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在实践中达到统一,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2为了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满足丰富而个性化的顾客需求,以便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赢得胜利,设计有效、捷的组织结构是所有组织面临的暂新课题。因此,组织的结构设计必须在部门化,岗位设定、管理层级、沟通方式、结构模式等方面能够畅通纵横两方面的信息流,这些信息流是实现组织整体目标所必需的。唯有如此,组织才是有效的。从鸿远公司目前的组织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是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该结构的优点是:整个组织既保证了命令的统一,又发挥了职能的作用,有利于优化行政管理者的决策。而根据材料显示,该公司管理层级过多。由于各部门分支组织层次过多,使得组织管理存在沟通上的问题,无法使各个部门协力合作;同时,各部门各自成体系,实行多头领导,往往由于政出多门,易出现指挥和命令不统一的现象,妨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集中统一指挥,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不利于责任制的推行,有碍于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该公司职能重叠,管理混乱,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各职能部门在面临共同问题时,往往容易从本位出发,从而导致意见和建议的不一致甚至冲突,加大于上级管理者对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负担,其次是职能部门的作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一些下级业务部门经常忽视职能部门的指导性建议与意见,使得有利的建议无法贯彻落实,延误公司的发展。同时,结合鸿远公司自身经营情况,总公司与子公司的职能部门也存在相应冲突,不易达成共识,同时职权分散,造成公司内部协调能力下降。鸿远公司由初创时的几个人,发展到今天的1300余人,资产也由当初的1500万元,发展到今天的5.8亿元,经营业务从单一的房地产开发拓展到以房地产为主,集娱乐、餐饮、咨询、汽车维修、百货零售等业务于一体的多元化实业公司。现在公司既要对下属经营机制进行有效的控制,又要尽可能地减少上级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减少对下级经营机构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事务的过多地干涉。就必然要采用事业部制结构对企业按照“集中政策,分散管理;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总要求进行有效的管理。事业部是企业按照分权原则设立的、在经营上具有较大独立性的内部经营结构。事业部之所以能够有较大的独立性,主要是因为它所经营的产品和市场有相当大的规模,符合相对独立的经济合算要求。成立事业部需具备3个基本条件:第一,每个事业部必须按照企业总的政策和要求,在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范围内拥有经营自主权,独立经营,因而它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中心;第二,每个事业部对自己的经营活动过程和经营成果负责,实行独立核算,因而它是一个独立的责任中心;第三,每个事业部有权根据经营成果的大小分享相应的经济利益,在内部进行利益的分配,因而它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中心。鸿远公司可将下设的5个分公司:1)综合娱乐中心;2)房屋开发公司;3)装修公司;4)汽车维修公司;5)物业公司,改成5个事业部。在一个等级管理之中,层次的数量越少,控制幅度就越大。当组织使用自我管理的小组时,这个幅度就会变得非常大。因此公司应该删减各事业部下属的重复的管理层,一方面保证总公司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也节省公司的管理费用。各个事业部之间的联系由总公司来协调,做到行政命令的统一,就防止了多头领导的情况出现。由于各个事业部原本是各个分公司演变过来的,也就不需要在人事、组织上重新建立,只需进行适当的重组、改革即可,这样便减少了由于此次变革所引起的公司管理费用。总公司只收回部分权利,仍然使各事业部有较大的独立性以保证各经营业务的持续、健康的发展。然而我们认为总公司管理层应适当控制公司多元业务的发展,因为过多、过快的盲目发展很有可能造成公司过于庞大,管理层的再增加。尤其在目前公司正处于组织结构的改革中,拓展业务更要甚之又甚。在目前这种非常时期,公司应求稳定,所以改革不宜过快、过大,以免造成过大的心理震荡。通过改成事业部制,总公司可收回更多权利,从而更方便从整体上控制、规划公司的未来。事业部制结构的关键在于最高层和下级经营机构之间的集权和分权关系。最高管理层是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企业的战略管理,制定发展目标、方针和总体发展计划。除此之外,它还要负责企业各部门的总协调。这就要求高层管理者要有一定的能力,在管理方面水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就势不可免要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重新考核及安置,不合格的将要被淘汰或下流到基层组织。毫无疑问,公司内部因此发生骚动。此时,公司要面临重大压力。为了使整个企业在分权的基础上保持企业运行的高效率和有效的控制,事业部制组织的最高管理层一般要掌握一些重要的权力,如:人事权、战略管理权等。公司创立的元老,始终主管财务的大管家――陈副总经理已经意识到了现在鸿远公司的财务管理比较混乱,各个分部独立核算后都有自己的帐户,总公司可控制的资金越来越少。由于资金分散管理,容易出问题,若真出了大问题怕谁也负不了责。现在公司上新项目,或维持正常经营的经费都很紧张,如若再想进一步发展,首先应做到的就是要在财务管理上集权,该收的权力总公司一定要收上来,这样才有利于公司通盘考虑,共图发展。改革成事业部制以后,公司可要求统一使用一个银行帐户,不允许私自设立帐户,从而保证财政大权掌握在总公司手中,也避免了各事业部搞小金库,使得公司财务不明。资金集中后总公司可根据各事业部的需要统一分配,就保证了公司大的方向的发展,有新项目时,可协调做好新项目。事业部制组织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实现集权和分权的有效结合。各事业部在最高管理层的统一领导下分散经营,有利于最高管理层面对规模庞大的组织而能够摆脱日常的繁杂事务,集中精力做好企业的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各事业部由于是相对独立的中心,能够十分负责地去研究、开发新产品,开拓、占领新市场,因而会增强整个组织适应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有利于组织内在各事业部之间开展积极的竞争,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但是事业部制也有其相对的不足。由于各事业部在产品和所负责的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很容易产生本位主义,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相互之间协作困难。因为各事业部自主权较大,最高管理层有时难以有效地指挥各事业部。事业部制组织通常内部机构重叠,以致机构庞大、结构臃肿、人员编制过大,这主要表现在组织总部与事业部之间、各事业部之间的职能和经营结构重复设置较为严重。对事业部层次的管理者要求较高,必须是既专又全。针对事业部制的此种不足,鸿远公司可趁此次改革之际,着重删减公司的管理层,使公司内部机构精简,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效仿世界大型公司调换各事业部负责人,使他们在各个岗位上轮换,了解不同的业务,这样就可以提高事业部层次的管理者对公司全局的了解,更好的进行相互间的协作,调换还可以保证公司高层对各事业部的绝对指挥权,也保证了命令的贯彻性。对中层管理者进行培训,确保他们的专业知识。总公司的职能部门必须通力合作以做出正确、快速的决策。并且要尽快形成一套鸿远公司独有的、适合的管理制度,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成功企业制度。一个组织要想适应外界环境的迅速变化,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不仅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尽快的改变与现代化生产经营不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建立起便于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灵活反应的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事实证明,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原本的直线职能制已经不能适应鸿远公司的发展了,该公司如果想要继续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成为一家多元化实业公司就必须将其组织结构改革成事业部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