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孔子的义利观论文答辩结果是什么

发布时间:

孔子的义利观论文答辩结果是什么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人争相发家致富,共绘国强民富蓝图。这本是大好事,应大力鼓励和提倡。但如果忘了道德操守,忘了老祖宗关于“义利观”的教导。一切向钱看,一切利字当先。那就会好事变坏事,危害自身也危害社会,那就危险了!

孔子的“义利观”,并不是将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看待,而是坚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行了。

如孔子在教育上“先富后教”的主张,就是他认识到物质利益(富)对人的重要性。他还进一步表明:“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我们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在对待“义利观”上,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君子对待事物首先是要分清是非对错,站在道义一边;小人对待事物首先看重利益得失,站到利益这边。“义”是指道义,包括仁义、正义、信义、公义等。

这是超越物质利益的道德价值取向。君子“见利思义”以义为先。而小人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里的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小人是指人格低下,损人利己,自私狭隘的人。

在当代社会中,义利观常表现于商业中的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现象。良好的义利观,通常以重义轻利为基础,为社会普遍群众创造价值,汲取较少的物质财富;而歪曲的义利观,具体表现为拜金主义,甚至忽视道德,践踏诚信等。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正确的义利观占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人民所推崇的做人经商的终极追求。

扩展资料

作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弘扬正确义利观既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正确义利观的外交理念,深受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每个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积淀成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价值观。

正确义利观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国将始终坚持公道正义、互利共赢的理念,在国际交往中做到见利思义,必要时舍利取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确义利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义利观

孔子之义利观义,"义者,宜也"(《中庸》),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代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尊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这概念出现得很早。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 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讨论。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有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而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思想。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丕郑、里克的观点,也认为"义以生利",所不同的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论语·子路》里,孔子在进入卫国时,曾和冉有说过一段在"庶"(人口兴旺)、"富"(生活富裕)、之后进行"教"(教育)。由此可见,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在孔子在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这段话是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极端形式,要求孔子在义利之间做出选择。在这种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一言以蔽,我们不难发现"重义轻利"是适合我们现在社会的义利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的凹现出来了。正确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有助于启迪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 尽人皆知,当今社会"拜金主义"蔚然成风,"物欲横流"势不可挡。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应是去规范,也就是如何让它'理性'。而我们完全可以鉴借孔子的"重义轻利"来近行调节。孔子的义利观显然是大题目,不才所学甚浅,故再引卫君翰兄一文,该文观点新颖,见地颇深,今摘录如下——举一些论语中的例子,简要说明一下孔子思想中的义及义与利之间的关系。 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的主张非要怎样不可,也没有一定反对的事情,一切行事只求合于义。 这章直接说明了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不是固定的,而是会改变的。 述而篇,子曰:德之不修…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知道义了之后,还不能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是我害怕忧虑的啊。 颜渊篇,子张问崇德辨惑…徒义…知道义了之后便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 以上这两章说明义由知而来,而且因为知有所增加改变,义也会随之变化。 里仁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一切行事以求利为目标的话,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另解为自己心中容易产生怨恨) 宪问篇,子路问成人….见利思义…利益当前必须要想到义。(亦即义然后取) 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见得思义。见有所得必须要想到义(亦即义然后取) 宪问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公叔文子对于合于义的东西才拿取,所以别人不觉得他真的有拿取。孔子说:这样吗?真是这样吗?言下之意为孔子不太相信公叔文子已经真的做到此一境界了。 述而篇,子曰饭疏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经由不义而来的富贵对我而言只像是天边的浮云一般。意为看看就算了,怎么也不可能会想要去拥有它的。 里仁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卫灵公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固然也有穷困之时,但不至于像小人一样,一旦穷了就放滥横行。意为君子重义,不像小人一般因穷困便无所不取。以上七章说明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子路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夏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只注意小利,只追逐小利就难成大事。意为不因取小利而失大事能带来的大利,这是义。 泰伯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天下有道,就应该表现自己的才能(是义);天下无道,就应该隐藏起来(是义)。在有道的国家里,贫穷且地位低下是一种耻辱(也是义);但是在无道的国家里,大富大贵也是耻辱的啊(还是义)。此章充分点出君子应该要能掌握义的原则来决定个人的进退,而非一昧地追逐富贵及利益。请注意孔子并未指出隐之后要作什么,至少他自己就不是单纯的隐居起来,因此这里也还隐藏了一个义。宪问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原思问孔子何谓耻?孔子回答:在有道的国家里为官领俸,在无道的国家里也还是为官领俸,就是耻了。此章指出在有道的国家里为官领俸是无可厚非的(是义);但要是国家无道,为官者必须尽全力改变形势,期使无道转回有道(也是义);如果实在无力回天,则不应继续为官领俸了(还是义)。否则就是耻辱了。 卫灵公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国家有道时出仕为官,国家无道便引退而隐居起来。 先进篇,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所谓的大臣,应该是能以正道辅佐君主(这是义),若发现无法做到这个境界,就应该请辞(这也是义)。 季氏篇,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在职位上必须全力以赴,如果实在做不到就应该请辞。 以上六章说明现实生活中义与利的配合。基于以上的观察、了解,应有下列四点结论:1.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改变的。2.须由知来得到义,且因为知有所增加改变,义也会随之改变。 3.合于义的利一定当取,但不合于义的利虽贫不取。 4.义和利之间并不是谁轻谁重的问题。义乃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义对利而言,是衡量在这个时间点上,应不应该取这样的利的标准。二者是根本无法比较的。 孔子的德治思想 卫君翰"德治",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畏敬。德治也是孔孟儒学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张,后来儒家把这种德治思想进行了发挥与弘扬,对传统政治影响巨大。"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便是历代王朝政教奉行的一条基本原则。 下文为卫君翰所作,见地甚为透彻。 孔子的德治思想有以下几个重点来反映:1.德治并不排除法治。 子路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媵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意思是贤人相继治理国事,也要到百年之后,才能感化残暴之人,达到废除刑罚的境界。换句话说,那百年之内当然还是须要刑罚的。 子路篇:…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指罪与刑必须适当,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既然如此,刑罚,而且是适当的刑罚,还是须要的。 尧曰篇…不教而杀谓之虐…。从另一角度来看,教而后杀就不算虐了。 里仁篇…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说君子敬畏刑法,小人贪图利益。 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怨于社会国家时,若不以刑罚报之,何谓直? 2.德治是主观的理想,还须其它很多客观的环境配合,才能达成。 2-1.时间——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费相当时间的。同前例,子路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善人为邦也要百年时间。同篇中: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指如有圣人为天子,也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 2-2.人民的生活情况——子路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和冉有一齐到了卫国,孔子见卫国人烟稠密,便说:这里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问到:治理国家时,当人口多了以后,我们还能为他们作些什么呢?孔子说:改善大家的生活,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使人民的生活富裕之后,还能为他们再作些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要开始教育、教化他们的时候了。由此可知使人民丰衣足食,也是想要施行德治的基本条件之一。 2-3.政治制度——德治和法治是指治国的方法,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或共产主义制度则指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可采不同或相同的治国方法。 如前所述,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费相当时间的。因此一个可长可久又稳定的政治制度也是必须的。以孔子当时君主制度的背景而言,想想看善人为邦百年,那必定是要经由好几位贤人持续接力式的努力才能作到的。 综言之,孔子的德治思想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养民步骤 庶——>富——>教 治国方法 法治由重而轻而无————————————>德治由轻而重————————————>政治制度 长久稳定合理的政治制度 =============================>法治的特点是方便,收效快速;德治的优点则是:在早期可使法治的效果增加,中后期则可减少治国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民众理性且快乐。故孔子的德治思想在早期增加了法治的成份,在中后期则加重德治的份量,并慢慢将法治成份减到最低,最终的目的还是使民有耻且格。这也是义(宜)的表现之一吧!现代意义:在学习党的十四大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潮到来之际.我以为孔子义利观中的不少命题与观点,仍可“古为今用”,有着其积极的现代意义一、 义包括道义和义务两个内容 孔子师徒认为义首先包涵道义的意思,他说:“行义以达其道”(《论语》§16.11),他的徒弟子夏则说:“信近于义”(§1.13),意思都是指人要讲道理、守信用,这便是道义、义。 孔子认为义其次应包涵义务的意思,他的高徒子路曾说:“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18.7),孔子没有反对,这显然把义指为君、臣、民三者之间役使和效劳的关系,即义务。 孔子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他说:“君子义以为上”(§17.21),又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意思是君子处世,无可无不可,要以义为规范准绳。孔子要求人们“见利思义”(§14.12),“见得思义”(§16.10)。孔子希望明智的君子们要“务民之义”(§6.22),意思是领导人民走向义。孔子认为以身作则是“务民之义”的好方法,他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13.4)。 孔子认为义是维持君臣民关系的法宝,他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1),子路秉承孔子的教诲,也曾说:“不仕无义”(§18.7),意思是说,不为帝王当官做事是不义的。 孔子对义的论述,成了千古名言,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这些豪言壮语激励着历代忠义之士,或高风亮节,安贫乐道;或慷慨为国,视死如归。 二、 利民惠民我不贪利 孔子认为利虽然人人需求,但如果放纵地追求利就招致怨恨,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4.12)。由此,他自己很少谈论利:“子罕言利与命与仁”(§9.1)。孔子主张不贪图小利,他说:“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孔子认为义是诫止人们不贪利的法宝,他希望人们“见利思义”(§14.12)。 然而利毕竟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孔子主张要利民、惠民,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0.2),意思是说用民人有利的事物去便利人民。孔子办教育就是这样的实践:民人希望读书获利,情愿交学费学习;孔子收费办学,对民对己都有利。这便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认为利是调动人的一种工具,“小人喻于利”(§4.16),可以使小人听话受治,明智的人会因为行仁获利而保持仁德,他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4.2),意思是仁人会安于仁德,智者会以仁德获利而守于仁德,所谓“吃小亏赚大便宜”正是“智者利仁”的奥妙。 孔子对利的克制态度影响了后人

孔子的义利观,更加体现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方面,因为中国出现很多的拜金主义,他们为了金钱不择手段。。

孔子的义利观论文答辩问题及答案

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2分) 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4分)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人争相发家致富,共绘国强民富蓝图。这本是大好事,应大力鼓励和提倡。但如果忘了道德操守,忘了老祖宗关于“义利观”的教导。一切向钱看,一切利字当先。那就会好事变坏事,危害自身也危害社会,那就危险了!

孔子的“义利观”,并不是将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看待,而是坚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行了。

如孔子在教育上“先富后教”的主张,就是他认识到物质利益(富)对人的重要性。他还进一步表明:“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我们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在对待“义利观”上,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君子对待事物首先是要分清是非对错,站在道义一边;小人对待事物首先看重利益得失,站到利益这边。“义”是指道义,包括仁义、正义、信义、公义等。

这是超越物质利益的道德价值取向。君子“见利思义”以义为先。而小人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里的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小人是指人格低下,损人利己,自私狭隘的人。

孔子之义利观义,"义者,宜也"(《中庸》),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代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尊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这概念出现得很早。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 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讨论。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有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而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思想。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丕郑、里克的观点,也认为"义以生利",所不同的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论语·子路》里,孔子在进入卫国时,曾和冉有说过一段在"庶"(人口兴旺)、"富"(生活富裕)、之后进行"教"(教育)。由此可见,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在孔子在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这段话是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极端形式,要求孔子在义利之间做出选择。在这种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一言以蔽,我们不难发现"重义轻利"是适合我们现在社会的义利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的凹现出来了。正确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有助于启迪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 尽人皆知,当今社会"拜金主义"蔚然成风,"物欲横流"势不可挡。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应是去规范,也就是如何让它'理性'。而我们完全可以鉴借孔子的"重义轻利"来近行调节。孔子的义利观显然是大题目,不才所学甚浅,故再引卫君翰兄一文,该文观点新颖,见地颇深,今摘录如下——举一些论语中的例子,简要说明一下孔子思想中的义及义与利之间的关系。 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的主张非要怎样不可,也没有一定反对的事情,一切行事只求合于义。 这章直接说明了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不是固定的,而是会改变的。 述而篇,子曰:德之不修…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知道义了之后,还不能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是我害怕忧虑的啊。 颜渊篇,子张问崇德辨惑…徒义…知道义了之后便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 以上这两章说明义由知而来,而且因为知有所增加改变,义也会随之变化。 里仁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一切行事以求利为目标的话,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另解为自己心中容易产生怨恨) 宪问篇,子路问成人….见利思义…利益当前必须要想到义。(亦即义然后取) 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见得思义。见有所得必须要想到义(亦即义然后取) 宪问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公叔文子对于合于义的东西才拿取,所以别人不觉得他真的有拿取。孔子说:这样吗?真是这样吗?言下之意为孔子不太相信公叔文子已经真的做到此一境界了。 述而篇,子曰饭疏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经由不义而来的富贵对我而言只像是天边的浮云一般。意为看看就算了,怎么也不可能会想要去拥有它的。 里仁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卫灵公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固然也有穷困之时,但不至于像小人一样,一旦穷了就放滥横行。意为君子重义,不像小人一般因穷困便无所不取。以上七章说明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子路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夏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只注意小利,只追逐小利就难成大事。意为不因取小利而失大事能带来的大利,这是义。 泰伯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天下有道,就应该表现自己的才能(是义);天下无道,就应该隐藏起来(是义)。在有道的国家里,贫穷且地位低下是一种耻辱(也是义);但是在无道的国家里,大富大贵也是耻辱的啊(还是义)。此章充分点出君子应该要能掌握义的原则来决定个人的进退,而非一昧地追逐富贵及利益。请注意孔子并未指出隐之后要作什么,至少他自己就不是单纯的隐居起来,因此这里也还隐藏了一个义。宪问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原思问孔子何谓耻?孔子回答:在有道的国家里为官领俸,在无道的国家里也还是为官领俸,就是耻了。此章指出在有道的国家里为官领俸是无可厚非的(是义);但要是国家无道,为官者必须尽全力改变形势,期使无道转回有道(也是义);如果实在无力回天,则不应继续为官领俸了(还是义)。否则就是耻辱了。 卫灵公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国家有道时出仕为官,国家无道便引退而隐居起来。 先进篇,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所谓的大臣,应该是能以正道辅佐君主(这是义),若发现无法做到这个境界,就应该请辞(这也是义)。 季氏篇,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在职位上必须全力以赴,如果实在做不到就应该请辞。 以上六章说明现实生活中义与利的配合。基于以上的观察、了解,应有下列四点结论:1.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改变的。2.须由知来得到义,且因为知有所增加改变,义也会随之改变。 3.合于义的利一定当取,但不合于义的利虽贫不取。 4.义和利之间并不是谁轻谁重的问题。义乃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义对利而言,是衡量在这个时间点上,应不应该取这样的利的标准。二者是根本无法比较的。 孔子的德治思想 卫君翰"德治",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畏敬。德治也是孔孟儒学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张,后来儒家把这种德治思想进行了发挥与弘扬,对传统政治影响巨大。"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便是历代王朝政教奉行的一条基本原则。 下文为卫君翰所作,见地甚为透彻。 孔子的德治思想有以下几个重点来反映:1.德治并不排除法治。 子路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媵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意思是贤人相继治理国事,也要到百年之后,才能感化残暴之人,达到废除刑罚的境界。换句话说,那百年之内当然还是须要刑罚的。 子路篇:…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指罪与刑必须适当,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既然如此,刑罚,而且是适当的刑罚,还是须要的。 尧曰篇…不教而杀谓之虐…。从另一角度来看,教而后杀就不算虐了。 里仁篇…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说君子敬畏刑法,小人贪图利益。 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怨于社会国家时,若不以刑罚报之,何谓直? 2.德治是主观的理想,还须其它很多客观的环境配合,才能达成。 2-1.时间——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费相当时间的。同前例,子路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善人为邦也要百年时间。同篇中: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指如有圣人为天子,也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 2-2.人民的生活情况——子路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和冉有一齐到了卫国,孔子见卫国人烟稠密,便说:这里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问到:治理国家时,当人口多了以后,我们还能为他们作些什么呢?孔子说:改善大家的生活,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使人民的生活富裕之后,还能为他们再作些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要开始教育、教化他们的时候了。由此可知使人民丰衣足食,也是想要施行德治的基本条件之一。 2-3.政治制度——德治和法治是指治国的方法,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或共产主义制度则指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可采不同或相同的治国方法。 如前所述,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费相当时间的。因此一个可长可久又稳定的政治制度也是必须的。以孔子当时君主制度的背景而言,想想看善人为邦百年,那必定是要经由好几位贤人持续接力式的努力才能作到的。 综言之,孔子的德治思想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养民步骤 庶——>富——>教 治国方法 法治由重而轻而无————————————>德治由轻而重————————————>政治制度 长久稳定合理的政治制度 =============================>法治的特点是方便,收效快速;德治的优点则是:在早期可使法治的效果增加,中后期则可减少治国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民众理性且快乐。故孔子的德治思想在早期增加了法治的成份,在中后期则加重德治的份量,并慢慢将法治成份减到最低,最终的目的还是使民有耻且格。这也是义(宜)的表现之一吧!现代意义:在学习党的十四大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潮到来之际.我以为孔子义利观中的不少命题与观点,仍可“古为今用”,有着其积极的现代意义一、 义包括道义和义务两个内容 孔子师徒认为义首先包涵道义的意思,他说:“行义以达其道”(《论语》§16.11),他的徒弟子夏则说:“信近于义”(§1.13),意思都是指人要讲道理、守信用,这便是道义、义。 孔子认为义其次应包涵义务的意思,他的高徒子路曾说:“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18.7),孔子没有反对,这显然把义指为君、臣、民三者之间役使和效劳的关系,即义务。 孔子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他说:“君子义以为上”(§17.21),又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意思是君子处世,无可无不可,要以义为规范准绳。孔子要求人们“见利思义”(§14.12),“见得思义”(§16.10)。孔子希望明智的君子们要“务民之义”(§6.22),意思是领导人民走向义。孔子认为以身作则是“务民之义”的好方法,他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13.4)。 孔子认为义是维持君臣民关系的法宝,他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1),子路秉承孔子的教诲,也曾说:“不仕无义”(§18.7),意思是说,不为帝王当官做事是不义的。 孔子对义的论述,成了千古名言,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这些豪言壮语激励着历代忠义之士,或高风亮节,安贫乐道;或慷慨为国,视死如归。 二、 利民惠民我不贪利 孔子认为利虽然人人需求,但如果放纵地追求利就招致怨恨,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4.12)。由此,他自己很少谈论利:“子罕言利与命与仁”(§9.1)。孔子主张不贪图小利,他说:“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孔子认为义是诫止人们不贪利的法宝,他希望人们“见利思义”(§14.12)。 然而利毕竟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孔子主张要利民、惠民,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0.2),意思是说用民人有利的事物去便利人民。孔子办教育就是这样的实践:民人希望读书获利,情愿交学费学习;孔子收费办学,对民对己都有利。这便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认为利是调动人的一种工具,“小人喻于利”(§4.16),可以使小人听话受治,明智的人会因为行仁获利而保持仁德,他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4.2),意思是仁人会安于仁德,智者会以仁德获利而守于仁德,所谓“吃小亏赚大便宜”正是“智者利仁”的奥妙。 孔子对利的克制态度影响了后人

孔子的义利观论文答辩问题有哪些

在当代社会中,义利观常表现于商业中的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现象。良好的义利观,通常以重义轻利为基础,为社会普遍群众创造价值,汲取较少的物质财富;而歪曲的义利观,具体表现为拜金主义,甚至忽视道德,践踏诚信等。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正确的义利观占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人民所推崇的做人经商的终极追求。

扩展资料

作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弘扬正确义利观既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正确义利观的外交理念,深受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每个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积淀成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价值观。

正确义利观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国将始终坚持公道正义、互利共赢的理念,在国际交往中做到见利思义,必要时舍利取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确义利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义利观

孔子之义利观义,"义者,宜也"(《中庸》),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代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尊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这概念出现得很早。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 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讨论。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有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而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思想。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丕郑、里克的观点,也认为"义以生利",所不同的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论语·子路》里,孔子在进入卫国时,曾和冉有说过一段在"庶"(人口兴旺)、"富"(生活富裕)、之后进行"教"(教育)。由此可见,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在孔子在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这段话是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极端形式,要求孔子在义利之间做出选择。在这种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一言以蔽,我们不难发现"重义轻利"是适合我们现在社会的义利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的凹现出来了。正确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有助于启迪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 尽人皆知,当今社会"拜金主义"蔚然成风,"物欲横流"势不可挡。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应是去规范,也就是如何让它'理性'。而我们完全可以鉴借孔子的"重义轻利"来近行调节。孔子的义利观显然是大题目,不才所学甚浅,故再引卫君翰兄一文,该文观点新颖,见地颇深,今摘录如下——举一些论语中的例子,简要说明一下孔子思想中的义及义与利之间的关系。 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的主张非要怎样不可,也没有一定反对的事情,一切行事只求合于义。 这章直接说明了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不是固定的,而是会改变的。 述而篇,子曰:德之不修…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知道义了之后,还不能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是我害怕忧虑的啊。 颜渊篇,子张问崇德辨惑…徒义…知道义了之后便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 以上这两章说明义由知而来,而且因为知有所增加改变,义也会随之变化。 里仁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一切行事以求利为目标的话,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另解为自己心中容易产生怨恨) 宪问篇,子路问成人….见利思义…利益当前必须要想到义。(亦即义然后取) 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见得思义。见有所得必须要想到义(亦即义然后取) 宪问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公叔文子对于合于义的东西才拿取,所以别人不觉得他真的有拿取。孔子说:这样吗?真是这样吗?言下之意为孔子不太相信公叔文子已经真的做到此一境界了。 述而篇,子曰饭疏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经由不义而来的富贵对我而言只像是天边的浮云一般。意为看看就算了,怎么也不可能会想要去拥有它的。 里仁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卫灵公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固然也有穷困之时,但不至于像小人一样,一旦穷了就放滥横行。意为君子重义,不像小人一般因穷困便无所不取。以上七章说明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子路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夏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只注意小利,只追逐小利就难成大事。意为不因取小利而失大事能带来的大利,这是义。 泰伯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天下有道,就应该表现自己的才能(是义);天下无道,就应该隐藏起来(是义)。在有道的国家里,贫穷且地位低下是一种耻辱(也是义);但是在无道的国家里,大富大贵也是耻辱的啊(还是义)。此章充分点出君子应该要能掌握义的原则来决定个人的进退,而非一昧地追逐富贵及利益。请注意孔子并未指出隐之后要作什么,至少他自己就不是单纯的隐居起来,因此这里也还隐藏了一个义。宪问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原思问孔子何谓耻?孔子回答:在有道的国家里为官领俸,在无道的国家里也还是为官领俸,就是耻了。此章指出在有道的国家里为官领俸是无可厚非的(是义);但要是国家无道,为官者必须尽全力改变形势,期使无道转回有道(也是义);如果实在无力回天,则不应继续为官领俸了(还是义)。否则就是耻辱了。 卫灵公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国家有道时出仕为官,国家无道便引退而隐居起来。 先进篇,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所谓的大臣,应该是能以正道辅佐君主(这是义),若发现无法做到这个境界,就应该请辞(这也是义)。 季氏篇,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在职位上必须全力以赴,如果实在做不到就应该请辞。 以上六章说明现实生活中义与利的配合。基于以上的观察、了解,应有下列四点结论:1.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改变的。2.须由知来得到义,且因为知有所增加改变,义也会随之改变。 3.合于义的利一定当取,但不合于义的利虽贫不取。 4.义和利之间并不是谁轻谁重的问题。义乃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义对利而言,是衡量在这个时间点上,应不应该取这样的利的标准。二者是根本无法比较的。 孔子的德治思想 卫君翰"德治",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畏敬。德治也是孔孟儒学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张,后来儒家把这种德治思想进行了发挥与弘扬,对传统政治影响巨大。"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便是历代王朝政教奉行的一条基本原则。 下文为卫君翰所作,见地甚为透彻。 孔子的德治思想有以下几个重点来反映:1.德治并不排除法治。 子路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媵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意思是贤人相继治理国事,也要到百年之后,才能感化残暴之人,达到废除刑罚的境界。换句话说,那百年之内当然还是须要刑罚的。 子路篇:…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指罪与刑必须适当,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既然如此,刑罚,而且是适当的刑罚,还是须要的。 尧曰篇…不教而杀谓之虐…。从另一角度来看,教而后杀就不算虐了。 里仁篇…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说君子敬畏刑法,小人贪图利益。 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怨于社会国家时,若不以刑罚报之,何谓直? 2.德治是主观的理想,还须其它很多客观的环境配合,才能达成。 2-1.时间——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费相当时间的。同前例,子路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善人为邦也要百年时间。同篇中: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指如有圣人为天子,也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 2-2.人民的生活情况——子路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和冉有一齐到了卫国,孔子见卫国人烟稠密,便说:这里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问到:治理国家时,当人口多了以后,我们还能为他们作些什么呢?孔子说:改善大家的生活,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使人民的生活富裕之后,还能为他们再作些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要开始教育、教化他们的时候了。由此可知使人民丰衣足食,也是想要施行德治的基本条件之一。 2-3.政治制度——德治和法治是指治国的方法,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或共产主义制度则指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可采不同或相同的治国方法。 如前所述,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费相当时间的。因此一个可长可久又稳定的政治制度也是必须的。以孔子当时君主制度的背景而言,想想看善人为邦百年,那必定是要经由好几位贤人持续接力式的努力才能作到的。 综言之,孔子的德治思想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养民步骤 庶——>富——>教 治国方法 法治由重而轻而无————————————>德治由轻而重————————————>政治制度 长久稳定合理的政治制度 =============================>法治的特点是方便,收效快速;德治的优点则是:在早期可使法治的效果增加,中后期则可减少治国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民众理性且快乐。故孔子的德治思想在早期增加了法治的成份,在中后期则加重德治的份量,并慢慢将法治成份减到最低,最终的目的还是使民有耻且格。这也是义(宜)的表现之一吧!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人争相发家致富,共绘国强民富蓝图。这本是大好事,应大力鼓励和提倡。但如果忘了道德操守,忘了老祖宗关于“义利观”的教导。一切向钱看,一切利字当先。那就会好事变坏事,危害自身也危害社会,那就危险了!

孔子的“义利观”,并不是将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看待,而是坚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行了。

如孔子在教育上“先富后教”的主张,就是他认识到物质利益(富)对人的重要性。他还进一步表明:“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我们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在对待“义利观”上,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君子对待事物首先是要分清是非对错,站在道义一边;小人对待事物首先看重利益得失,站到利益这边。“义”是指道义,包括仁义、正义、信义、公义等。

这是超越物质利益的道德价值取向。君子“见利思义”以义为先。而小人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里的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小人是指人格低下,损人利己,自私狭隘的人。

义:"义者,宜也"(《中庸》),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代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尊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一、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丕郑、里克的观点,也认为"义以生利",所不同的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论语·子路》里,孔子在进入卫国时,曾和冉有说过一段在"庶"(人口兴旺)、"富"(生活富裕)、之后进行"教"(教育)。由此可见,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二、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在孔子在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这段话是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极端形式,要求孔子在义利之间做出选择。在这种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三、举一些论语中的例子,简要说明一下孔子思想中的义及义与利之间的关系。 1、《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的主张非要怎样不可,也没有一定反对的事情,一切行事只求合于义。 这章直接说明了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不是固定的,而是会改变的。 2、《述而篇》子曰:德之不修…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知道义了之后,还不能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是我害怕忧虑的啊。 3、《颜渊篇》子张问崇德辨惑…徒义…知道义了之后便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4、《宪问篇》子路问成人….见利思义…利益当前必须要想到义。(亦即义然后取) 5、《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见得思义。见有所得必须要想到义(亦即义然后取) 6、《宪问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公叔文子对于合于义的东西才拿取,所以别人不觉得他真的有拿取。孔子说:这样吗?真是这样吗?言下之意为孔子不太相信公叔文子已经真的做到此一境界了。

关注边城的论文答辩结果是什么

毕业答辩都是答辩完后当场出结果的,由评审老师们商议结束后,当场给出成绩。如果在答辩过程中,老师突然中止了答辩,说明你的论文不太行,会和你谈一下;如果是几位老师中止并进行讨论,说明老师之间意见有分歧,在商量让你过不过。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答辩相关信息介绍: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在答辩会上,考官要极力找出来在论文中所表现的水平是真是假。而学生要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

论文答辩问题与答案

一、答辩生论文讲述中的常见问题

1、仪表不够得体

上场答辩,要求答辩人仪表不仅要整洁,而且要得体。问题主要是个别女生不够得体,例如过度化妆,浓妆艳抹,不像是参加学术活动,倒像是参加舞会或相亲会。男生装束打扮也可能出差错,例如有男生戴项链出场答辩,显得怪异,不够庄重。

2、仪态不够从容

面对台下众人,尤其是面对众多教师,仪态不够从容,甚至神情慌乱,声音发抖,眼睛不知往何处看,低头不敢看台下,或看窗户外或天花板以躲避,手足无措,站立不正,或不自然扭动或走动。有的笑不像笑,硬挤出来的笑,很不自然,甚至比哭还难看。或者,死死盯住台下某人,令双方都很不自在。或者说话不流畅,犯语病。

3、声音语速问题

个人音质不由自己定,但声音高低由自己定。有的学生声音太高,如同吵架;有的学生声音太小,如同蚊子在叫,连坐在最前排的教师都听不见, 遑 论坐在后排的人;更有甚者,简直是用鼻子发音,像是在哼哼。语速,则语速偏快说不清楚的多,语速偏慢不连贯的少。

4、时间把握不准

讲述论文时间太短或偏长。短的,只有1分多钟。报过论文题目,然后说分为若干章,第一章是什么,第二章是什么,直到最后一章是什么,接下来便无话可说。长的,则超时,一般是念论文原文。念论文原文,七、八千字的论文,也得半个小时左右,一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得一个小时左右。讲述论文限定时间十分钟之内,时间到了,才念了个开头,主持教师不得不叫停。

5、讲述不流畅

多数学生不能脱稿讲述,而是念稿子,有的念都念不利索。稍微好的,则是背稿子,不是讲论文,而是背课文。最不好的,是念论文。背论文的情况则显特殊。曾有一名学生把7000多字的论文背下来,背诵约26分钟,一字不差,一气呵成,反映该生记忆力奇好而且对论文极其熟悉,但严重超时,因为讲述应该在10分钟以内。

6、其它问题

例如支持手段不足,缺少挂图,甚至连个目录挂图都没有。还有吐字不清,普通话不标准等问题。综合问题,则是一个学生同时出现上述两方面甚至更多方面的问题。例如,一名男生,上台后从头到尾一直埋着头,恨不得钻到讲台之下,念稿子,声音很软很小,哼哼唧唧,好不容易才把论文“哼”了一遍,严重超时。

二、答辩常提问的问题:

1、你的毕业论文采用了哪些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学术论文的方式进行

主要是通过对书籍、报刊的阅览与浏览网站寻找大量相关材料及信息综合整理系统分析

并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以及分析手段对如何结合自身优势

借鉴国内外先进模式以及经验

对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提炼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和提升方法

2、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高度概括

旅游产业已成为平度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惊人收益率高

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

我们需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能帮助我们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平度市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3、你选题的缘由是什么?研究具有何种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平度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惊人收益率高

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

我们需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能帮助我们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平度市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4、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怎样在你的文中体现?现状分析、提出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5、从反面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不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结果又会怎样?

阻碍旅游产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进而放缓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6、论文的理论基础与主体框架存在何种关联?

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为论文的主体框架提供理论依据框架直接反应理论的理论概念

主要理论基础: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第三产业经济学

7、质性研究与访谈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的区别?质性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包括什么是质性数据

质性方法与量化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质性方法对研究现实问题和理论建构的作用与意义

8、经过你的研究

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有何正面或负面效果?首先我必须正面诠释我的论文性质作为一篇本科学士毕业论文我确实用心完成了我的学习任务

但如果一旦将论文的框架与概论进行实际运用它还是浅显、不成熟的

其结果也就有可能成为理论性上的成功或实际运用上的短板但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份微薄的补充

正面:通过社会调查和资料查阅分析现状 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负面:理论性过强实际运用性有待于商榷

实际操作需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旅游产业点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9、你的论文基础何种研究视角?是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视角?社会角度

社会素材与产业数据的收集来源社会

10、论文研究的对象是个体还是群体?是点的研究还是面的研究?

11.在社会大产业面前属于旅游产业的个体研究但在这个点的集合上又是面的研究涉及旅游产业的各个方面综合因素及利弊端

12、论文中的结论、建议或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虽然相对于专家性的研究、指导具有一定的不足但根据资料查阅和社会调研

所得结论和提出的建议及策略在配合当地实际情况及各界力量努力的基础上还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13、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可比性?

研究框架是否符合论文规范(而不是写书的逻辑)!具有不同行业间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符合

14、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1、论文写作的角度进行选择:我是一名平度人平度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情况我比较了解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

我也在其发展过程中看到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能帮助我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为家乡略尽微薄之力并以此完成教学任务

2、个人的原因进行选择:我的从业规划是以后在旅游的相关产业就业最后进行自主创业

本篇论文的写作能够加强我对该行业的理解与认识垒实就业基础

15、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意义: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平度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惊人收益率高

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

我们需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能帮助我们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

目的: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平度市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16、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7、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8、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

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景区联合的多地同步开发优惠旅游如:齐鲁旅游年票

包含的景点多达几十上百个 根据游客的自主选择进行参观旅行

首先合理:品牌景点带动起步景点的发展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同步发展

商榷之处:因为品牌景点价格的优惠造成旅游人口承载力压力加大而起步景点反而相对削弱了竞争力不进反退对游客而言

因为年票上景点的造势

去起步景点之后心理落差比较大消费者与相关旅游地失去双赢的效果

处理:发扬优势去其糟粕

针对劣势提出解决对策

如起步景点在加强宣传的同时重视自身软硬件的开发力度提升自身实力

19、论文虽未论及

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旅游产业延伸品的发展现状、问题、解决

如旅游点衣食住行产业的品牌延伸(某某景点大饭店、某某景点交通运输、某某景点品牌服饰)

20、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景点的联合营销景区联合的多地同步开发优惠旅游如:齐鲁旅游年票

包含的景点多达几十上百个 根据游客的自主选择进行参观旅行

首先合理:品牌景点带动起步景点的发展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

同步发展

商榷之处:因为品牌景点价格的优惠造成旅游人口承载力压力加大而起步景点反而相对削弱了竞争力不进反退对游客而言

因为年票上景点的造势

去起步景点之后心理落差比较大消费者与相关旅游地失去双赢的效果

处理:发扬优势去其糟粕 针对劣势提出解决对策

如起步景点在加强宣传的同时重视自身软硬件的开发力度提升自身实力

21、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平度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惊人收益率高

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

我们需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能帮助我们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平度市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22、论文和系统有哪些不足之处?论文的资料引用相似度检测问题引用却有限制有自己的论点

但难以保证与其他文献完全不同导致论文创新点不够没明确

23、论文有何创新之处

我在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分析分的写作过程中为四大部分包括平度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平度市旅游产业的市场发展开拓创新营销手段以此来推进平度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论文逻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城人民淳良的心灵。《边城》作为一部中国的乡土抒情的经典之作,也就是作为一部“牧歌”的经典之作,集中表现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这是它最集中地表现的一个方面。在这部小说里面,人性之善展示的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说表现渡船老人,表现顺顺以及他的大佬、二佬,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渡船老人来说,他的职责就是管理那个渡船,他勤劳、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传统的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不论风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实于自己的职责。他因为是食公家的粮禄,所以过渡人看他忠实于自己的职责,有时候给他一些钱物,而他一概极力退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接受来一些好处,他总是想方设法的超量的去报答。翠翠乖巧、心善、勤劳,是爷爷的好帮手。而顺顺这个人,是当地地方上有头脸、有身份的人物,他的美德也不缺少。但是他跟渡船老人的美德不一样,渡船老人是忠于职守,而顺顺却要来得大气豪迈得多。他仗义疏财、扶强济困、正直、公平,深受当地人的尊重。两个儿子也是道德的楷模——豪爽、直率,与人搏斗时敢于挺身而出,吃苦、出力的时候从不退缩。这些传统的美德在这些人物身上,都有非常好的体现,所以这种美德在《边城》里边表现得是非常的充分的。另外就是人性之美,人性所流淌出来的这种诗意,一个是善、一个是美,这种美实际上是沈从文在《边城》里边所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诗意,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比如说翠翠为什么会喜欢二佬,而不喜欢大佬;如果仔细阅读这部作品的话,你会发现非常吸引翠翠的二佬身上最本质的品质,就是他的诗意。二佬长得很英俊,小说里边讲他像岳云,所以二佬跟翠翠之间的这种关系的发展过程也充满着一种诗意。最初翠翠见到二佬是在龙舟竞渡结束之后,天已经黑了。翠翠在那里等爷爷等不来,正在害怕的时候,二佬赶鸭子从水里面上了岸。在这样一个时刻,实际上二佬充当了她的保护人这样一个角色。后来是二佬回家,因为翠翠对他有误解,二佬就回家叫他们家的长工打着火把把翠翠送回家的,他实际上充当了她的保护人。但是这个场景非常的浪漫,非常的有诗意。在他们对话的过程中,二佬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你在这里,大鱼会吃掉你。”结果这句话,就成了后来两个人关系发展非常好的一种隐喻。只要提起这句话,翠翠心头就会洋溢起浓郁的诗意,一种温柔的回忆。如果我们把《边城》看作是一个完美的、诗意的中国形象的造型,那么这个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是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它构成了《边城》的乐园图式的核心。《边城》的结局是一个悲剧,在这里边有很多构成悲剧的因素。比如从现实的方面去理解《边城》的悲剧性,就是作品里面碾坊和渡船的冲突。碾坊代表了一种实用的、功利的,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婚恋观;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出于心灵相互吸引的传统古朴的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发生了冲突,在作品里边,事实上是以碾坊为代表的这种力量、这样一种势力取得了胜利。爷爷之死,两个人没有最终结合,都跟现实层面的这两种力量的冲突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个层面,就是这种命运感,也是《边城》的这种忧伤和悲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这种宿命感,它在作品里面呈现的是非常丰富的。实际上仔细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边城》的当事人,从这些人的行动和性格来看,金钱关系对翠翠和二佬的爱情的破坏,就是现实的那一面对爱情的破坏是有限的,或者可以说它不是一个根本性的破坏。翠翠的爱情萌生的非常简单,她第一次见到二佬可以说一见钟情,二佬对她也是一见钟情。从这个外部环境来看,爷爷对翠翠和二佬的爱情是极力的促成的。在作品里唯一的反对者,就是有力量去反对他们爱情的二佬的父亲顺顺,可是他的反对态度上并不坚决。后来渡船老人死了以后,顺顺表示要接翠翠到家里面住,等二佬回来完婚。显然在大佬死了以后,顺顺已经同意了二佬和翠翠之间的这种婚姻,这说明他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是有所悔悟的。由此可见在翠翠和二佬的爱情道路上没有过多的人为的、社会的这种障碍。那么既然这个障碍很少,翠翠和二佬他们的爱情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但是事情却没有成功,造成了悲剧,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归纳到我们讲的第二个层面,就是它的命运感。悲剧的发生,实际上最显见的一个原因是一连串的误会造成的。这个误会首先在爷爷和大佬之间,大佬唱歌败北了,而爷爷却以为那个优美的歌声是大佬唱的,去恭维他,结果恭维不对头碰了一鼻子灰;其次是爷爷和二佬之间的误会,大佬死了以后,爷爷在街上碰到二佬,故意把谈话往婚事上引,结果二佬又误会了,他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在二佬和爷爷的交往中充满了误会,老人的善心、老人的良苦用心都被误会了,结果失去了好几次很重要的和解的机会。再一个误会就是爷爷和顺顺之间发生的,爷爷眼看翠翠的婚事不成,就厚着老脸去找顺顺去想撮合。本来顺顺对二佬爱翠翠并不准备过分反对的,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老船夫对这件事这样过分的热心,这让顺顺又误会了。顺顺就有一种成见,认为大佬之死是这个好事的老人造成的。那么这个误会是不得了的一个误会,所以他在老人去找他的时候,他有意识的疏远老人。实际上这次疏远对老人的打击是极其大的,老人在跌跌撞撞回到家里面,路上又碰到了中寨的一个人,这个人显然是在团总的女儿和二佬的婚姻之间起牵线的这么一个人物,他又打击了一次老人。这两次打击对老人是致命的,老人在狂风暴雨的当夜死去了。就实际上他们的爱情没有成功,这些误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命运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具象的形式。这些误会是没有原因的,是天意,所以也是命运感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形式。《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酉水岸边的吊脚楼、碾房、竹篁、白塔、绳渡,茶峒的小街、码头、店铺,是令人神往的湘西景物画;那元宵的鞭炮烟火、舞龙耍狮,端午的龙舟竞渡、泅水捉鸭等,则是墨彩交融的风俗画;加上那儿人们古朴的风习,淳厚的人性,带有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等等,一起勾勒出一个新奇独特的世界。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论文答辩告别演出结果是什么

毕业论文答辩结束语

毕业论文答辩结束语,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又到了毕业季,积极有很多学子走进职场,在毕业前大家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为了方便大家,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毕业论文答辩结束语。

结束语

在做这个设计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较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设计得到完善和提高。我的介绍完了,谢谢!请各位老师提问。

结束语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透过查阅参考资料初步设计,再交指导老师审查审查透过后,利用xx等完成设计任务及其他资料的编写。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及自己存在的不足。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潜力不做,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在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词不达意的地方,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借此答辩机会恳切的期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设计的错误和不足指出,我讲虚心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设计得到完善和提高。以上是我的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结束语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

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系统开发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和系统开发,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系统功能并不完备,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之中学到更多。

谢谢!

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之中必然涉及到人称使用问题,我建议尽量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如“我”“我们”即使论文之中的材料是引用他人的,用“我们引用”了哪儿哪儿的数据或材料,特别是毕业论文大多是称自己作的,所以要更多使用而且是果断地、大胆地使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如果是这样,会使人有这样的印象:东西是你的,工作做了不少!

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本论文对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探索不够深入,还需要继续进行思考和探索。

最后,再次感谢X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之中所给与的悉心帮助与指导;其次我要感谢各位专业老师在这两年来我的教育与培养,使我初步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感谢本专业同学对我的关心与支持,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非常快乐!也非常难忘!

恳请各位老师、同学们进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论文答辩致谢结束语

论文答辩致谢结束语,一般在论文结尾的时候,学生都会对老师表示感谢当做结束语。写结束语的时候也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的,以下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论文答辩致谢结束语的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光阴荏苒,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经历大半年时间的磨砺,毕业论文终于完稿,回首大半年来收集、整理、思索、停滞、修改直至最终完成的过程,我得到了许多的关怀和帮助,现在要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X老师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在论文的选题、搜集资料和写作阶段,X老师都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鼓励。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每当我有所疑问,X老师总会放下繁忙的工作,不厌其烦地指点我;在我初稿完成之后,X老师又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对我的论文认真的批改,字字句句把关,提出许多中肯的指导意见,使我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不致迷失方向。他严谨的治学之风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将影响和激励我的一生,他对我的关心和教诲我更将永远铭记。借此机会,我谨向X老师致以深深地谢意。

其次,我还要感谢XX大学XX系XXX、XXX等老师,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严格、无私、高质量的教导,我才能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汲取专业知识和迅速提升能力;我还要感谢我的班主任XX老师这几年来对我的关心、帮助与支持;同时也感谢这三年来与我互勉互励的诸位同学,在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始终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度过,是我极大的荣幸.

同时也感谢XX,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帮助我完成了第一手语料的收集,感谢他们对本文调查工作所提供的大力帮助与支持。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和我的爱人,他们给我极大的鼓励与朴素的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参与我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老师,他们给了我一个审视几年来学习成果的机会,让我能够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对我的帮助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倍努力,以期能够取得更多成果回报他们、回报社会。再次感谢他们,祝他们一生幸福、安康!

韶华易逝,时光荏苒;弹指一逾,不觉三载。恰春回大地之佳时,顿多日挥洒之笔耕。暮然回首,牖前茉莉开三次;燕来两回,对户鬓发白几根。巍巍旗山,泱泱闽江。立榕城之西南,创福大之辉煌。明德至诚,励莘莘学子以正心;博学远志,禀谆谆教诲而修身。定静虑得,齐家治国!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展论文,忆过往。遥想初至榕城时,淅淅大雨,湿透衣裳。寄居友室,情暖心房。调剂心酸,其唯己尝。后慕先生之高义,及第麾下乃有方。恩师杨晓翔,爱生如子,慈父情长;谦逊严谨,大师风扬;身为世范,我等榜样。犹忆当年,挥别西工,取道东南,先生不以余钝,收入门墙。初次交谈,先生竟已知吾乡之概况。课前执鞭授业,课后传道解惑。每至组会,常言:快乐学习,快乐生活,踏实做事,敬业工作。先生之言,犹然在耳,句句肺腑,悠然难忘。每至中秋,先生亲至,博饼问候;每逢元旦,先生做东,躬逢盛宴。及至家中,品茶叙广。至于缀词成文,先生亦字斟句酌,深为叹服。先生之德才,若高山仰止,非吾等所能望其项背。有恩师若此,不悔学之于福大。继往余生,当铭教诲,不辱寄望。

自思量,甚难忘。收文顿笔,胸中万言难能述其详。容我之福大,诲我之师长;交我之良朋,伴我之同窗;助我之亲友,育我之爹娘。思及至此,聊表以谢言,拳拳谢意,及点以广!

敬谢师长及同窗:郭金泉、魏碧霞及门下诸师兄姐妹。论文撰写,师长解疑,师姐点拨,师弟润色,师妹校正。蒙诸位之帮扶,薄文乃成,诸位之功不可抹也。得识诸位若此,不悔习于斯室。诸位之情,永不能忘!

诚谢特检之高朋:张健及诸君,张君躬自亲为,施以援手,数次点拨,方以成文。以工程应用之准绳,审事理之可行,令人心锐诚服。张君之情,亦不能忘。

挚谢良朋及舍友:刘君叶君,三年相伴,彼此故知,兄弟情深!同窗舍友,亦皆人杰!躬亲务实,积极向上。相处两载,受益匪浅。既有古琴之流水,亦有吉他之铿锵。羡煞子期,又慕伯牙。得识诸君于福大,实乃三生之幸。

此文亦敬呈亲友与爹娘:双亲之恩,甚于皇天,泽于厚土。每每临行,目送之远,寸草之心,难报春晖。今即出师,必怀乌鸟之情,反哺之心,诚不忘养育之恩!

圣人言君子性非异,善假于物也。成文之际,引有同行之成果,予以发挥,在此拜谢。再有品文之教授,或圈点,或抑扬。感诸君之润色,先行拜谢。

嗟乎!盛筵不再,今虽叩别师门,然定当展生平所学,立非常之功而不负多年之望。书不尽意,斗胆献拙,情之不已,谨撰此文,挥别逝去之岁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