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的论文

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浅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浅析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当前,核心素养教育正成为各个学科教育深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教师除了传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科知识。本文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创意,希望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引言:

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对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未来成长发展中适应环境,用好信息技术。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

核心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先明白信息技术的内涵和意义,并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信息责任这四个方面。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特征、原理等,并能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留意信息、使用信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进行任务驱动,教师就是要以核心素养的教育为目标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目标展开探究,有所收获。例如,在关于信息意识的核心素养教育中,教师可以设置任务:“请大家找出日常生活中体现信息技术重要作用、重要价值的地方。”这个任务很简单,但是对学生信息意识的有效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小组合作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在核心素养教育中,小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措施。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实操能力不强,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认知难免遇到障碍。如网上公约的重要性,或者对电子邮箱的申请途径和方法,这是大多数小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教师介绍这些知识的时候也会有些力不从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生之间能够形成互助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较快补足认知短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关于网上邮箱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小组活动任务:“请小组成员自行申请注册邮箱,并进行一次邮件收发实操训练。”根据这个任务,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协助完成各项操作,从申请邮箱账号的信息填写,到邮箱账号的昵称和各项设置,再到邮件的收发、内容的编辑、联系人的添加等,都可以通过小组的合作互助完成。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更深刻、操作更熟练。由上可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需要合理设置合作学习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核心素养的渗透更加深入。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学

如今,信息技术已广泛普及,在家庭生活中,学生有很多便利条件来接触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好课下时间,在家里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一方面,教师要跟学生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家长给孩子创造条件,允许他们适当使用电脑或者手机,通过家里的信息技术设备等完成家庭作业,熟悉电脑搜索引擎和网上的操作。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握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有利条件。随着任务导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创新教育举措的实施,学生群体的核心素养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永和.“UMU与项目学习”助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6).

[2]徐建芳.例谈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

[3]马开颜.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

摘 要: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于核心素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起初的国际比较研究,到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的编制,即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到一线学校尝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经历了从上至下,逐步细化的发展过程。今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仍会继续深入开展,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课程教学、师范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也有待研究者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 核心素养体系 ;  学科核心素养; 国际比较; 作者简介: 孙思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上海200062) 近年来,教育领域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如火如荼,无论是期刊文献,还是会议论坛,“核心素养”的身影无处不在。作为引领我国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统领性概念,“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搜集,试图梳理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脉络。以“核心素养”为篇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截至2016年6月2日,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文献篇数分别为40篇、59篇、242篇、370篇,逐年增多。可见,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刚起步,但将逐步深入。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关于我国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即解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对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研究,即解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除此之外,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也贯穿其中。 一、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建立 2013年5月16日,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表明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正式揭开了帷幕。在这之前,国内学者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围绕国际组织与国外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而在这之后,更多的学者对于我国核心素养的构建给予了关注。 (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介绍 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初期,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对国外核心素养体系的介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娜研究员在2013年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De Se Co项目“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内容主要包括了De Se Co项目开展的背景、发展脉络、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界定与遴选核心素养的过程等。 [1] 她随后在2015年发表文章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相关研究,突出强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基于人本主义,关注弱势群体,以终身学习的视角研究,并且十分强调21世纪素养。 [2] 除了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也是学者着重关注和借鉴的组织。文章《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 [3] 对欧盟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以及过程进行了较早的介绍,随后,文章《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 [4] 进一步对欧盟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评价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了很多启示。 受到国际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研究的影响,在21世纪初,各个国家开始依据本国国情着手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并相继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无论是美国的“21世纪技能”,还是日本的“21世纪型能力”,每个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即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对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核心素养进行研究,使我国研究者更加明确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分析不同国家核心素养体系的特点,对于“21世纪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在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评价建议等方面的经验也给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很多启发。 (   二)核心素养内涵讨论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随着“核心素养”概念越来越被人熟知,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讨论也逐渐增多。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教授等人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我国核心素养制定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较早的探索。他们从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需求出发,提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他们从我国教育目标的嬗变出发,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条价值定位。除此之外,还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为框架,对世界各个组织和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启示,提出了我国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建议。 [5] 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众说纷纭。首先是对于“素养”的解读。许多学者将“素养”拿来与“素质”“能力”“技能”等词语比较,以突出“素养”具有综合性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出来。其次是对于“核心”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跨学科以及综合性”。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6] 另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基础性”。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有研究者认为,“所谓‘核心’,指向事物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基础性是核心素养的最根本特性”。以上学者的观点与国外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基本类似。 有研究者综合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界定,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科角度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的现实需求和教育实际,将其定义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7] ,并从目标、性质、内容、功能、培养、评估、架构、发展和作用评估上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概念解析。 (   三)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确立 在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时,不同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基于各自的社会现实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思路。而我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思路,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学生核心素养实证研究,以期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供建议。 [8]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公布,意见稿中列出了九大综合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划分,细化出25项素养。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为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了具体的回应。然而“核心素养”应如何落实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五个统筹”,是未来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中课程标准制定及学科核心素养确立 (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由于各国或地区实际情况不同,在课程改革中落实核心素养体系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有研究者认为,主要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 [9] 也有人将模式分为直接指导型与间接融通型。其中直接指导型的有新西兰、法国等。这些国家在21世纪初就启动了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并以立法的形式正式颁布了新课程。而间接融通型的国家是指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以互补的形式逐渐渗透进课程标准中,例如美国的21世纪核心素养联盟,为了更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努力通过通融的方式建立核心素养指标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之间的联系。 除了对国外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研究,我国学者也围绕如何在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传统上,课程设计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课程设计大多始于、至于学科知识。事实上,学科课程只局限于学科领域,没有关注更上位的统领性素养。” [10] 这种课程设计与上位的总体教育目标是分离的。因此,提出每门学科课程都承担起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而且不同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独特贡献。与之类似,有研究者认为,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因此,我国学者对于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是达成一致意见的。 (   二)学科核心素养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率先编制学科课程标准,引发了涉及世界的“标准驱动”的教育改革运动。此运动的重要标志是研制国家级或全国性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既要关注教育目标等统领性概念,又要基于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来制定。因此也就有了学科素养模型的提出。 国内对于学科素养模型的研究尚少,更多的讨论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科素养。以数学学科为例,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研究者通过对国外关于“mathematical literacy”“numeracy”的文献整理,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就当前而言,人们对于“numeracy”和“mathematical literacy”这两个词语基本上是不加区分的。如果说在早期,“数学素养”曾被等同于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那么现今人们所采取的就是一种更加广泛的视角,即同时覆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不同的成分或维度。第二,尽管存在多种不同的研究立场,但对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高度关注可被看成所有这些研究的又一共同特点。 [11] 并且,该研究者认为,在积极提倡“走向核心素养”的同时,要防止纯粹的“口号操作”和“文字游戏”。 如今,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正在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暂时将数学核心素养定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并为每一个素养列出了具体的表现水平。从这个结果来看,我国的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是从学科视角界定的,非常强调学科领域素养的重要性。而对于通用的、基础性的素养则没有明确涉及。针对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正在起步阶段,相关文献很少。但是,关于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可以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思路和方向。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一种是从“大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另一种则是从“学科教育”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必然出现两者的冲突和融合。 三、核心素养课程设计及实践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围绕“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仍处在课程标准的研制阶段,即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涉及较多的一个话题为“整合课程”。 从2010年起,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开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1+X课程”。学校将“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素养定为学校的核心素养,并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研制出《质量目标指南》和《课堂乐学手册》,搭建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之间的桥梁。 [12] 有研究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做三方面的努力:第一,将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第二,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三,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基于这三个努力方向,顾明远教授认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对于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价值引领的意义。 [13] 显然,这是从“大教育”的观点来对“1+X课程”进行的积极的评价。关于“整合课程”,有研究者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该研究者认为:“整合课程决不应被理解成相关内容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能够通过深入的分析揭示出对象的共同本质或内在的统一性。” [1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践目前还较为欠缺,相关实证研究也较少。这也是今后教育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四、总结及展望 (   一)理论探讨居多,实证研究缺乏 无论是从“大教育”的视角,还是从“学科教育”的视角,都应该避免过分拘泥于表面的概念辨析,而导致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概念混乱。明确“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正确的指导实践才是教育改革的归宿。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避免过于频繁地去提出各种新的口号,同时又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清楚的解读,从而很容易给人留下‘玩弄文字’的印象,并必然地会对实际工作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除此之外,有许多研究者追随“核心素养”的潮流,无论是哪种研究领域,都希望加上“核心素养”的“帽子”,而研究本身却缺乏新颖之处。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已经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学业质量标准则成为核心素养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基于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对评价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测量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品质,传统的结构化试题已经不能满足评价的需求,甚至纸笔测验本身也不能够完全胜任评价的任务。因此,无论是对于开放题编制,还是形成性评价的实施,都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三)教育实践与基于核心素养的师范生培养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推进,有许多走在改革前沿的学校已经构建起自己学校的核心素养框架。虽然他们的实践还不成熟,但是却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关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虽然不多,但是也有许多尝试。然而,关于核心素养的师范生教育研究却几乎没有涉及。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教师,如何教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呢?因此,如果从预备教师的培养着手,则可以从源头培养出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新一代教师,从而也可以更快地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娜.De Se 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2] 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7). [3] 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4] 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5] 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6] 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7] [8]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9]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基础教育论坛,2016(9). [10]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 [11] 郑毓信.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三[J].小学数学教师,2016(3). [12] 窦桂梅,胡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13] 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14] 郑毓信.从“整合数学”到“整合课程”——“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二[J].小学数学教师,2016(2)

地理核心素养论文文献综述

摘 要: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于核心素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起初的国际比较研究,到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的编制,即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到一线学校尝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经历了从上至下,逐步细化的发展过程。今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仍会继续深入开展,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课程教学、师范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也有待研究者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 核心素养体系 ;  学科核心素养; 国际比较; 作者简介: 孙思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上海200062) 近年来,教育领域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如火如荼,无论是期刊文献,还是会议论坛,“核心素养”的身影无处不在。作为引领我国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统领性概念,“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搜集,试图梳理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脉络。以“核心素养”为篇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截至2016年6月2日,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文献篇数分别为40篇、59篇、242篇、370篇,逐年增多。可见,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刚起步,但将逐步深入。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关于我国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即解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对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研究,即解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除此之外,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也贯穿其中。 一、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建立 2013年5月16日,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表明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正式揭开了帷幕。在这之前,国内学者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围绕国际组织与国外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而在这之后,更多的学者对于我国核心素养的构建给予了关注。 (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介绍 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初期,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对国外核心素养体系的介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娜研究员在2013年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De Se Co项目“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内容主要包括了De Se Co项目开展的背景、发展脉络、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界定与遴选核心素养的过程等。 [1] 她随后在2015年发表文章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相关研究,突出强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基于人本主义,关注弱势群体,以终身学习的视角研究,并且十分强调21世纪素养。 [2] 除了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也是学者着重关注和借鉴的组织。文章《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 [3] 对欧盟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以及过程进行了较早的介绍,随后,文章《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 [4] 进一步对欧盟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评价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了很多启示。 受到国际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研究的影响,在21世纪初,各个国家开始依据本国国情着手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并相继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无论是美国的“21世纪技能”,还是日本的“21世纪型能力”,每个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即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对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核心素养进行研究,使我国研究者更加明确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分析不同国家核心素养体系的特点,对于“21世纪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在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评价建议等方面的经验也给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很多启发。 (   二)核心素养内涵讨论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随着“核心素养”概念越来越被人熟知,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讨论也逐渐增多。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教授等人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我国核心素养制定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较早的探索。他们从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需求出发,提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他们从我国教育目标的嬗变出发,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条价值定位。除此之外,还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为框架,对世界各个组织和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启示,提出了我国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建议。 [5] 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众说纷纭。首先是对于“素养”的解读。许多学者将“素养”拿来与“素质”“能力”“技能”等词语比较,以突出“素养”具有综合性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出来。其次是对于“核心”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跨学科以及综合性”。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6] 另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基础性”。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有研究者认为,“所谓‘核心’,指向事物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基础性是核心素养的最根本特性”。以上学者的观点与国外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基本类似。 有研究者综合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界定,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科角度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的现实需求和教育实际,将其定义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7] ,并从目标、性质、内容、功能、培养、评估、架构、发展和作用评估上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概念解析。 (   三)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确立 在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时,不同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基于各自的社会现实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思路。而我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思路,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学生核心素养实证研究,以期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供建议。 [8]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公布,意见稿中列出了九大综合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划分,细化出25项素养。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为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了具体的回应。然而“核心素养”应如何落实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五个统筹”,是未来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中课程标准制定及学科核心素养确立 (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由于各国或地区实际情况不同,在课程改革中落实核心素养体系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有研究者认为,主要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 [9] 也有人将模式分为直接指导型与间接融通型。其中直接指导型的有新西兰、法国等。这些国家在21世纪初就启动了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并以立法的形式正式颁布了新课程。而间接融通型的国家是指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以互补的形式逐渐渗透进课程标准中,例如美国的21世纪核心素养联盟,为了更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努力通过通融的方式建立核心素养指标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之间的联系。 除了对国外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研究,我国学者也围绕如何在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传统上,课程设计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课程设计大多始于、至于学科知识。事实上,学科课程只局限于学科领域,没有关注更上位的统领性素养。” [10] 这种课程设计与上位的总体教育目标是分离的。因此,提出每门学科课程都承担起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而且不同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独特贡献。与之类似,有研究者认为,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因此,我国学者对于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是达成一致意见的。 (   二)学科核心素养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率先编制学科课程标准,引发了涉及世界的“标准驱动”的教育改革运动。此运动的重要标志是研制国家级或全国性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既要关注教育目标等统领性概念,又要基于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来制定。因此也就有了学科素养模型的提出。 国内对于学科素养模型的研究尚少,更多的讨论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科素养。以数学学科为例,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研究者通过对国外关于“mathematical literacy”“numeracy”的文献整理,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就当前而言,人们对于“numeracy”和“mathematical literacy”这两个词语基本上是不加区分的。如果说在早期,“数学素养”曾被等同于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那么现今人们所采取的就是一种更加广泛的视角,即同时覆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不同的成分或维度。第二,尽管存在多种不同的研究立场,但对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高度关注可被看成所有这些研究的又一共同特点。 [11] 并且,该研究者认为,在积极提倡“走向核心素养”的同时,要防止纯粹的“口号操作”和“文字游戏”。 如今,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正在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暂时将数学核心素养定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并为每一个素养列出了具体的表现水平。从这个结果来看,我国的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是从学科视角界定的,非常强调学科领域素养的重要性。而对于通用的、基础性的素养则没有明确涉及。针对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正在起步阶段,相关文献很少。但是,关于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可以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思路和方向。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一种是从“大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另一种则是从“学科教育”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必然出现两者的冲突和融合。 三、核心素养课程设计及实践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围绕“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仍处在课程标准的研制阶段,即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涉及较多的一个话题为“整合课程”。 从2010年起,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开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1+X课程”。学校将“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素养定为学校的核心素养,并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研制出《质量目标指南》和《课堂乐学手册》,搭建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之间的桥梁。 [12] 有研究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做三方面的努力:第一,将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第二,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三,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基于这三个努力方向,顾明远教授认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对于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价值引领的意义。 [13] 显然,这是从“大教育”的观点来对“1+X课程”进行的积极的评价。关于“整合课程”,有研究者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该研究者认为:“整合课程决不应被理解成相关内容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能够通过深入的分析揭示出对象的共同本质或内在的统一性。” [1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践目前还较为欠缺,相关实证研究也较少。这也是今后教育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四、总结及展望 (   一)理论探讨居多,实证研究缺乏 无论是从“大教育”的视角,还是从“学科教育”的视角,都应该避免过分拘泥于表面的概念辨析,而导致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概念混乱。明确“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正确的指导实践才是教育改革的归宿。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避免过于频繁地去提出各种新的口号,同时又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清楚的解读,从而很容易给人留下‘玩弄文字’的印象,并必然地会对实际工作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除此之外,有许多研究者追随“核心素养”的潮流,无论是哪种研究领域,都希望加上“核心素养”的“帽子”,而研究本身却缺乏新颖之处。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已经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学业质量标准则成为核心素养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基于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对评价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测量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品质,传统的结构化试题已经不能满足评价的需求,甚至纸笔测验本身也不能够完全胜任评价的任务。因此,无论是对于开放题编制,还是形成性评价的实施,都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三)教育实践与基于核心素养的师范生培养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推进,有许多走在改革前沿的学校已经构建起自己学校的核心素养框架。虽然他们的实践还不成熟,但是却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关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虽然不多,但是也有许多尝试。然而,关于核心素养的师范生教育研究却几乎没有涉及。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教师,如何教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呢?因此,如果从预备教师的培养着手,则可以从源头培养出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新一代教师,从而也可以更快地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娜.De Se 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2] 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7). [3] 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4] 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5] 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6] 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7] [8]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9]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基础教育论坛,2016(9). [10]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 [11] 郑毓信.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三[J].小学数学教师,2016(3). [12] 窦桂梅,胡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13] 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14] 郑毓信.从“整合数学”到“整合课程”——“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二[J].小学数学教师,2016(2)

地理核心素养的真正提出,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提供了动力,不断促使着地理课堂教学进一步完善.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因此,开展思维结构评价是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纵观国际教育...

关于核心素养的论文题目生物

吴成军(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课程教材研究所)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引言都变为一个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探讨熊猫的演变)科学家探索版块增加 教材图片新颖体现宏观结构。 色彩突出。图像化具象化增强,更加符合学生认知。把原有难以理解的过程以图像图标形式清晰富有层次的展现出来。 结构与功能,先从功能出发激发学生探索生物结构的欲望,通过穿插科学家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再现生物发现的过程,不是讲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认知和体会。 练习与应用板块 基于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命题与评价 知识建构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生物科学对 在生物学科中仅有一条定律没有例外,那就是所有定律都有例外。 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具备综合性。 学业水平考试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按照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要求,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确定难度要求,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情境和现象的分析,将情境与教学内容,课标核心重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复杂性与真实性,开放性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 不是概念或知识,但必须通过他们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适合学校研究的核心素养课题选题:《学生核心素养校本化实施的实践探究》《核心素养下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更多选题参考 科学规划专项课题选题

关于化学核心素养的论文题目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以上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短短的45个字,真正要表达什么意思,作为一线的教师如何去备课,要注意什么?在王锋老师编著的《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一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的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高阶目标。 高阶目标,是不断强化提升的过程,需要教师从不同角度入手,让学生经历长期的、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核心内涵是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关系,教学过程应突出表征策略,即教学上应重视建立“宏观—符号—微观”三重表征,应用符号表征宏观与微观的本质规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核心内涵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过程应突出探究策略,即教学上应通过实验等实践途径,开展对相关问题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和方法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和方法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新的时代、新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除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技巧,锻炼他们将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中的能力。初中化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尤为重要的学科,教师应加强对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引言:

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尤为重要课题,而初中化学是学生对化学认知的启蒙,研究并创新化学核心素养的相关教学方法,是教师帮助学生更好提升成绩与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应根据传统教材内容不断进行优化,把化学这门学科的核心教学素养落实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和现代教育要求的化学知识人才。

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化学,作为实用的、富于创造性的中心学科,对人类认识科学世界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科技文明发展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化学知识就是学习怎样与世间的万物沟通,并充分认识这个客观世界的奇妙之处。而化学核心素养则是以基础化学学习能力为主体的综合学习素养,是学生对化学知识会学、会用、善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内在的基本学习能力,由内而外地影响着学生日常学习化学的习惯与品行,例如善于独立思考、性格活泼开朗、勤奋积极上进等等,这些品行都能通过内在核心素养的推动逐步养成。总体来说,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越高,其学习化学的思维活跃程度将更加成熟,学习成绩也更易获得较好的提升。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前提

教师在教授时应坚持“人本教学”与“素质教学”的双重理念。“人本教学”理念作为现代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理念,是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必须坚持“人本教学”的理念,在课堂中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认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要坚持“素质教学”理念。与传统的只求成绩的教学理念相比,“素质教学”有本质上的不同,素质教学更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与智居于首,而这两方面都可通过化学教学进行实现。因此教师想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培养得更好,就应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一系列要求,用心、用情授教,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综合学习素养。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方法策略

(一)教材与实践结合教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让化学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因此教师在教授中应充分挖掘并结合当地可利用的化学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真实地去感受并理解此方面知识,从而培养其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授《水的净化》一课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去本地的自来水厂参观学习,让学生去了解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在教授《金属和金属材料》时,也可带领学生去参观冶炼厂,让学生了解铁或其他金属的冶炼流程以及废料如何处理的方法。参观完毕,再让学生去做《自制简易净水器》、《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等实验。化学就在身边,体验即学习,学生不仅从实地参观中看到并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提起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在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学到化学知识。

(二)教材的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进行个性化因材施教。

例如,在教授《化学与生活》一课时,课本中的化学知识内容与生活常识息息相关,但不是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都是十分丰富的,面对有些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匮乏,教师可以将此作为分层教学的标准。这样,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可帮助生活经验相对匮乏的学生去学习了解更多实用的生活类化学知识。例如初步鉴别各种纤维的简单方法及现象、铅对人体的危害、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可从哪些食物中摄取等等。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互助合作学习,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自发通过课外书和互联网去探寻答案,更好地认识化学对生活与人类生存的价值,这对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极其有利。

(三)课外学习探究法

想要真正学习好化学这门学科,仅仅靠课堂中的内容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内容,还应扩展课外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践研究,进一步达到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

例如,在《自制酸碱指示剂》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此作为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良性竞争中,比较哪个小组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同组成员之间的激励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团结、努力地去完成课外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做中学,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而且进一步提升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尹涛.新课程背景下培养藏族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初探[J].西藏教育,2018.

[2]钱华.初探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构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13):17-19.

和核心素养有关的论文题目

心理健康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 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心理学方向 毕业 论文题目有哪些_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 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3、 如何对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探析

5、 谈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6、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7、 谈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8、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张掖市中小学为例

9、 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10、 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

11、 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城区小学为例

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4、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辅导策略——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小学为例

15、 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16、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小学数学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为例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8、 浅析心理健康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价值

19、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有效性研究

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初探

21、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以沈阳市__小学为例

23、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24、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25、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涂鸦”语言

2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8、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的思考

29、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

30、 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甘肃省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评估

32、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3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34、 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6、 自主、自觉、自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小学部举行幸福村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展示活动

37、 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

38、 浅谈庆阳市合水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3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4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41、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42、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探析

4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44、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法

45、 情境育心 相伴成长——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46、 实践型小学心理健康社团活动的尝试

47、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综述

48、 浅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49、 小学体育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50、 每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2、 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与展望

3、 上海市高危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6、 艺术疗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7、 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析

8、 关注、关心,静待花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9、 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0、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

1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12、 青少年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3、 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群体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15、 功能性音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16、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遵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8、 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 社会情绪学习对 儿童 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影响探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20、 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预防与促进

21、 加强心理干预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23、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

24、 瑜伽 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

25、 武清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26、 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27、 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

28、 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9、 积极 家庭教育 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

30、 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31、 基于“三位一体”思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 浅析手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33、 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34、 基于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35、 创建专业支持性环境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美丽心灵”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应用浅谈

36、 新希望 新构想——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构想

37、 关爱与守护——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实施

38、 以美术教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9、 主观生活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40、 基于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1、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非生态问题的治理

42、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

43、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44、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5、 自我同情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6、 希望感研究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47、 青少年学习焦虑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建构

48、 浅析在思想政治学科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9、 青少年抑郁症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50、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题目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讨——以高中生认识自我心理辅导课设计为例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开展效果

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弱势群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浅议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

6、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

7、浅析校园心理剧在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8、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关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探讨

10、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1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效果

12、试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3、创设情景法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4、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及对策

1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6、素质 拓展训练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17、微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8、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9、多媒体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与分析

20、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心理健康教育漫画多模态话语分析

22、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23、浅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技巧

24、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5、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初探

26、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8、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9、浅析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

30、探讨同伴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3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教学全程的价值分析

32、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探讨

3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34、“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36、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7、短视频传播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8、艺术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9、中英两国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异同分析

40、新形势下山东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41、批评教育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应用价值

4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有效性策略探讨

43、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研究

44、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45、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46、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47、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48、基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4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50、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相关 文章 :

★ 演讲心理健康主题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论文题目3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关注心理健康演讲稿2021

★ 2021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5篇

★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感悟2021

★ 2021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 20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格式5篇

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进行物理学 毕业 论文的选题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优秀物理学毕业论文题目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物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1、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二氧化碳深含水层隔离的二相渗流模拟与岩石物理学研究

3、二十世纪中国原子分子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4、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

5、从现代物理学理论发展探讨孙思邈修道养生观

6、地震岩石物理学及其应用研究

7、碎屑岩地震岩石物理学特征研究

8、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理学与教的研究

9、物理学中对称现象的语境分析及其意义

10、本质直观视域下的量子引力学困境

11、复杂金融系统的相互作用结构与大波动动力学研究

12、大小细胞视觉通路在早期开角型青光眼和双眼竞争中作用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及视觉心理物理学研究

13、经济物理学中的金融数据分析:统计与建模

14、农村高中物理学困生的差异教学研究

15、基于PD控制的拟态物理学优化算法的研究

16、多目标拟态物理学优化算法解集分布性研究

17、利用物理学史 教育 资源优化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

18、中学生与物理学家共同体概念形成过程的对比研究

19、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

20、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

21、莱布尼茨物理学哲学思想研究

22、运用高中物理教材栏目开展物理学史教育的实践

23、新课程下 高一物理 学困生转化策略

24、运用高中物理“学案教学”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

25、基于书目记录的《中图法》物理学类目调整 方法

26、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7、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28、从物理学家的研究方法看物理学的进展

29、高中物理学困生学习动机的实证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30、食管癌调强放疗物理学参数对放射性肺炎的评估价值

31、近代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32、提升物理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33、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4、关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35、高一物理学困生学习效率低下成因及转化策略

36、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DIY 》的开发与实践

37、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38、高中物理学困生学业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39、利用物理学史促进高中生理解科学本质的实践研究

40、物理学史融入中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中学物理论文题目

1、 中学物理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表达方式的研究

2、 关于中学物理学习中学生素质培养之设想

3、 中学物理学习中互动作用的深入研究

4、 通过力学教学实现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的良好过渡

5、 一类变分问题在中学物理课外教学中的尝试

6、 在中学物理知识结构化中锻造学生核心素养

7、 浅谈中学物理探究教学的策略

8、 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9、 浅谈中学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与对策

10、 中学物理知识在甜樱桃保鲜中的应用

11、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骆驼教学法”

12、 中学物理良性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13、 函数图像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

14、 中学物理异课同构教研活动设计研究

15、 中学物理教学中缄默知识的应用研究

16、 中学物理教学对大学物理教学的影响——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

17、 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8、 中学物理活动教学的设计研究

19、 中学物理课堂环境评价量表的实证检测

20、 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

21、 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2、 引导式 反思 :将HPS教育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方式

23、 中学物理实验课堂环境的测评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24、 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25、 国际科学教育坐标中的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际比较研究

26、 中学物理实验技能的评价研究

27、 中学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28、 突破中学物理教学难点的策略

29、 探究中学物理课堂的实际案例中如何引入新的教学模式

30、 中学物理“微实验”创设的价值思考

31、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新思考

32、 提高中学物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策略

33、 高师本科物理专业中学物理教学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研究

34、 刍议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的举例说明题

35、 中学物理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

36、 3D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7、 以藏族 文化 生活为例,开发藏区中学物理课程实验资源

38、 贯通大中学物理综合能力培养的物理学术竞赛教学模式

39、 中学物理在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思考

40、 我国中学物理“时间观”课程教学的现实与改进

41、 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的应用策略

42、 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43、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44、 浅谈提高中学物理低成本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45、 浅谈中学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物理教学论文题目

1、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电学实验问题分析

2、 以生活化教学模式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3、 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研究

4、 大学物理教学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

5、 教学新范式下大学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6、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研究

7、 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索

8、 统计物理教学中引入Jarzynski等式的必要性

9、 物理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10、 让“陶花”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绽放——浅议过程性评价和物理教学实践

11、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12、 “蜂窝视频元”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13、 中学物理教学中缄默知识的应用研究

14、 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 措施 与对策

15、 高分子物理教学中关于链段概念的讲解

16、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物理教学策略

17、 基于翻转式课堂模式的大学物理教学研究

18、 中学物理教学对大学物理教学的影响——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

19、 高分子物理教学中“结晶”概念的讲解

20、 引导式反思:将HPS教育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方式

21、 高中物理教学核心素养:演示实验创新

22、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与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3、 浅析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欧姆定律学习为例

24、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教学研究

25、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模式探究

26、 高师本科物理专业中学物理教学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研究

27、 高中物理教学使用 思维导图 的几个误区

28、 中学物理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

29、 3D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0、 MATLAB的可视化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31、 案例教学法在“半导体器件物理”教学中的尝试与反思

32、 新工科背景下“类像思维”在半导体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33、 核心素养下的高校半导体物理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34、 材料专业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35、 为提高大学物理教学的学术水平而努力

36、 材料学专业固体物理教学中的抽象与形象思维转化

37、 大学物理教学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10年核心期刊论文分析

38、 高考3+3新模式下中学与大学物理教学的衔接性校本研究:热学部分

39、 浅析STS教育在职业学校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40、 智慧教育理念在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41、 混合教学模式在固体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42、 物理学思维方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43、 多媒体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44、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探索——由新高考选考物理遇冷说开去

45、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弱势学生”激励策略

46、 “物理教学论实验”课程的“课例化”教学模式研究

47、 提高大学物理教学效果的策略

48、 利用虚拟实验改进物理教学

49、 基于建筑学学生思维特点的实践性建筑物理教学初探

50、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方法

优秀物理学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物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 物理学毕业论文选题

★ 物理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 物理学毕业论文4000字

★ 物理学本科毕业论文

★ 物理学毕业论文

★ 有关物理学毕业论文

★ 物理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 物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 物理学理论研究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