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声学技术杂志

发布时间:

声学技术杂志

电子学报、声学学报算是顶级的了。其它的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邓杰:教授硕士生导师,1956年3月18日出生,江苏海安人,1983年7月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文学艺术、电视编导、摄影艺术、教育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兼有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江苏省高校摄影协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全国高校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扬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承担着《视觉艺术》、《摄影艺术》、《电视艺术论》、《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古典诗词》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完成了五项省级研究课题和10余项厅级课题,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基金项目--“‘忠孝礼义’的当代性研究与传播”,发表了10多篇研究论文,出版了《电视艺术论》、《宋词掇英》、《从二北到半塘——文史学家任中敏》、《教育技术学——引导教学走向艺术化境界》等专著。冯锐:副教授,硕导,199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目前主要从事于教学设计、网络教育应用、学习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承担着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系统设计”、“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开发”、“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国家际课题1项,主持和参与省级、厅级各项研究课题12月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与教材编写2部。范文霈:副教授,学士,男,1960年7月21日,198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1981—1988年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资料员、馆员,1988—1998年 扬州师范学院院电教中心讲师、电视台业务部主任,1999—2005年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摄影专业主任,2003年起任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任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影像艺术教研室主任、摄影专业主任,兼有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江苏摄影家协会会员。倪其育:副教授,男,1964年1月出生,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主任,音视频技术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音频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育技术概论》、《计算机装配与维护》等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的科研工作。独立编著《音响技术及应用基础》(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音频技术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参与编写《电化教育应用技术》(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教育技术学(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在《电化教育研究》、《声学技术》、《扬州大学学报》、《电子制作》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南京大学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声源指向特性的研究”(2000.6~2002.12)、校级科研项目“教室硬件环境资源优化的研究”(2001.12~2004.1)等课题的研究。主持开发的《音频技术教程》多媒体课件,获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2005年)一等奖。陈韵强:国家一级导演,现为扬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兼任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记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扬州大学的兼职教授、扬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先后获得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2次,中国电视“金鹰奖”5次,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3次,江苏省“金凤凰奖”6次。创作的作品类型包括电视文艺片、纪录片、大型综艺晚会、电视剧等,担任总导演策划编排过《天涯共此时》、《春江花月夜》、《烟花三月》等大型综艺节目,曾连续三届担任中国电视金鹰奖的评委。武新宏:副教授,女,1965年6月出生,硕士生导师,研究生学历,河北廊坊人,扬州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高等学校影视教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纪录片创作、电视媒介传播研究工作,主要承担《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电视纪录片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教学工作。1990—1995年在扬州文化局艺术创作室做编辑,参与《戏曲志.扬州卷》编写工作;1996—2003年在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做电视编导,期间主要作品多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电视节目金凤凰奖二等奖、省优秀文艺节目二等奖、省优秀新闻节目三等奖等奖项,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当代传播》、新闻界》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研究。

声学技术期刊

国内好像就是声学技术和声学学报。

[1]. Zhi-Wen.Cui and Ke-Xie.Wang, Influence of the squirt flow on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of elastic waves at a fluid/fluid-saturated poroelastic solid interface, Int.J.Eng.Sci.2003, 41(18), 2179-2191.[2]. Zhi-Wen.Cui, Jin-Xia.Liu, and Ke-Xie.Wang, Elastic waves in non-Newtonian (Maxwell) fluid-saturated porous media, Waves in Random Media 2003, 13(3), 191-203.[3]. 崔志文, 王克协,曹正良,胡恒山,多孔介质BISQ模型中的慢纵波,物理学报 2004,53(9).3083-3089.[4]. 崔志文, 王克协,胡恒山,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非均匀波的能量特征,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 (Sup.) 76-80.[5]. 崔志文,刘金霞,王克协,BISQ模型中岩石喷射流对井孔声导波的影响,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 43 (6)803-808[6]. 崔志文,张精,刘金霞,王克协, Pochhammer频散方程高阶纵模式波的近似解, 声学技术, 2006sup.[7]. Zhiwen Cui, Kexie Wang, Hengshan Hu and Jianguo Sun, Acousto-electric well logging by eccentric source and extraction of shear wave. Chinese Physics. 2007 16 746-752[8]. 李尧,崔志文,张玉君,王克协,弹性波在流体与饱和孔隙固体界面上的反射, 岩土力学, 2007,28(8) 1595-1599[9]. 闫惠欣,张玉君,崔志文,王克协,Biot介质中倾斜入射平面P波与井孔的耦合, 声学技术, 2006sup.[10]. 周来江,张玉君,崔志文,王克协,井外地层中爆炸点源激发井孔内外声场的研究, 声学技术, 2006sup.

收录有关语音信号处理文章的期刊刊种有(关键字检索数量由多到少排列):信号处理、电声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诚诚与应用、微计算机信息、现代电子技术、声学学报(中文版)、电子学报、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声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工程、应用声学、电讯技术……

声学技术投稿

一般来说,文章要求写的有深度,不要有宽度,毕竟人的精力是 有限的,只有将有限的精力放在一个点上,然后深度挖掘,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具体怎么写的有深度当然是要你在自己这个领域自己去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然后去探索研究,最后写成文章,肯定就可以,千万别一口一个要改变世界,改变整个科学领域的来写,只能帮你到这了,加油吧,文章写好了可以我我交流。

没有进入第八版北大核心。 根据北京大学图书馆官方网站()信息,第八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于2018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再根据第八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可以看到关于噪声收录的期刊只有“声学技术、应用声学”,没有噪声和振动控制。

收录有关语音信号处理文章的期刊刊种有(关键字检索数量由多到少排列):信号处理、电声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诚诚与应用、微计算机信息、现代电子技术、声学学报(中文版)、电子学报、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声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工程、应用声学、电讯技术……

声学技术期刊2020

收录有关语音信号处理文章的期刊刊种有(关键字检索数量由多到少排列):信号处理、电声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诚诚与应用、微计算机信息、现代电子技术、声学学报(中文版)、电子学报、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声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工程、应用声学、电讯技术……

头相关函数除了耳机还有什么生活中的应用?关于耳机目标曲线和头相关传递函数的一些问题现在网上比较流行的两个耳机目标曲线分别是哈曼曲线和音特美曲线。照道理来说,越贴近目标曲线的耳机,其声音应该越接近在自由场中发声的频响平直的音箱。但我实际对比把HD800S SRH840 HD650 Q701这些排名靠前的耳机的声音和频响较平直的真力8020音箱进行对比,发现除了Q701外,其他耳机的声音和真力8020并不相似。而且,我又参考了唐玲、付中华在《声学技术》期刊上发表的《中国人标准头模BHead210的头相关传递函数数值计算》一文中测得的HRTF曲线,发现和前两者也各不相似。现发现,Avantone MP1 这个耳机的频响比较符合唐玲、付中华等人测得的曲线,请问有烧友听过这只耳机吗?请说一下这只耳机的大概听感,方便我参考。虽然技术尚实际落地,但底层技术的推进,最终会反馈到商业的表层上。蓝牙通信技术最早在 1994 年被电信巨头爱立信研发,1997 年正式被命名为 Bluetooth,今天已经成为全世界通用的通信技术。据蓝牙技术联盟 2018 年年中发布的《蓝牙市场最新资讯》估计,2018 年全年全世界蓝牙设备的出货量约在 40 亿左右,仅智能手机、电脑和笔记本,就达到了 20.5 亿左右。不夸张地说,很少有哪个标榜智能的电子设备,会没有蓝牙功能。而我们对这项不可或缺的技术,了解又有多少呢?

在影院看电影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声音从我们的左边、右边、后边甚至是头顶传进我们的耳朵,从而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听觉体验。这种能够使声音具有空间方向感的技术被称为环绕声技术,它能让听众体验到与现场几乎一致的声场。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种环绕声技术呢?显然,最简单的思路是,在我们的耳朵四周放尽可能多的扬声器,这样不同的扬声器重放的声音能够让人耳感应到声音来自不同的位置,这也是电影院空间音频的设计思路。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这样会增大我们的设备成本。与具有复杂音响设备的电影院不一样,我们的耳机只用左右两个扬声器也可以实现这种效果。这种用两个入耳式耳机发出空间中任意方向声音的技术被称为虚拟环绕声技术,也被称为沉浸式空间音频技术,是我们接下来要关注的重点。△图片来源:WWDC 2020空间音频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耳对重放的声音有更真实的空间感。因此,要深入了解空间音频技术,首先需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人类是如何判断声音方向的呢?人类双耳如何判断声音方向大家都知道,我们可以凭借一只耳朵来感受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但是,如果想辨别出声音的方向,就要依靠两只耳朵了。原因在于两只耳朵才可以听出时间差和声级差。时间差是指声音抵达两只耳朵时间的前后差别,声级差则是两只耳朵听到声音能量的大小差别。比如在下图场景中,声源在我们的右边时,我们的右耳会先听到声音,之后声音才会到达左耳。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越长,能量会越来越小,因此右耳听到的声音能量要大于左耳。△图片来源:Google I/O那么仅仅依靠时间差和声级差这两个因素,就可以实现声源在三维空间中的定位吗?别着急,先看看下面这个场景。如下图场景,当声音从我们的正前方和正后方发出的时候,到达双耳的时间差和能量差都是零。也就是说,当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和能量差都是零时,我们无法区分声音是从正前方来的,还是正后方来的。△图片来源:Google I/O那么,问题又来了,双耳怎么辨别声音的前后方向?事实上,声音从发出到被我们的耳朵听到,经历了三个过程——传播过程、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1]。由于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几乎不可操控,在这里我们仅仅关注传播过程。传播过程也称为物理过程,是指声源发出的声波经由介质到达耳廓,再通过耳道传递到鼓膜并引起其振动的过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人耳廓构造的不同会使声波经由耳廓影响后形成的波形不尽相同。显然,正前方声源的传播过程和正后方声源的传播过程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的耳朵并不是前后对称的。来自正前方的声音经过耳廓反射,可以直接进入耳道;而正后方的声音则需要绕过耳廓才能进入耳道。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我们才可以分辨出声音来源的前后。△图片来源:Google I/O耳廓相当于一个给声音进行“加密”的设备,而我们的大脑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已经完全掌握了这门“解密技术”,因此,可以轻而易举地听出声源的前后方位。现在,我们终于有了答案,双耳定位三维空间中声源的方向依赖于耳廓的“加密”[2,3]。耳机的虚拟环绕声更加科学地讲,加密声音的不仅仅是耳廓,还有头部轮廓和肩膀等身体部位。由于这一系列的影响都与头部有关,因此这种加密方法也被研究人员称为:头相关函数(Head 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4,5]。头相关函数可以理解成我们头部对于声音的加密方法,这种加密是针对不同方位的。也正因为头部对于各个方向上的声音加密方式不一样,我们的大脑才可以解密出声音的方向。为了解密不同声源方位的加密方式,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测量或者计算得到不同方向的头相关函数[4,6],然后组成一个数据库。△图片来源:Veer图库我们戴上耳机之后,声音便直接经由耳道,被鼓膜接收了。失去了头部加密的过程,耳机内的声音听起来也就没有了方向感。但是,随着声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在耳机内部置入电子设备,来模拟头部的加密过程。如果我们的电子设备与头相关函数的加密方法一致,那么经过电子设备加密之后的声音就可以被大脑解密出方位信息,成功地“欺”大脑。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工程师们开发了基于头相关函数数据库的空间音频方法。他们用数字电路来模拟整个的头相关函数数据库,然后对耳机内的声音进行特定方向上的加密,这样,就能够让耳机内的声音听起来具有特定的方向感。△图片来源:百度百科举例来说,在一场真实的音乐会上,小提琴在听众的左边45°,钢琴在听众的右边45°,无论是小提琴的声音,还是钢琴的声音,都能够经过听众的头部进行加密,现场声音听起来就有很好的方向感。如果线上的观众也想通过耳机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那么耳机内部的数字电路可以选择左边45°的头相关函数来加密小提琴的声音,右边45°的头相关函数加密钢琴的声音,这样就能够“欺”大脑,让耳机内的声音听起来也有很好的方向感。由于这种声音不是从真实的空间中发出来,而是通过信号处理这样一种虚拟的方式“加密”出来的,所以被称为虚拟环绕声。近些年,随着耳机等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虚拟环绕声技术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也被科技公司称为沉浸式空间音频技术。

声学杂志期刊

好中。《声学技术》杂志创办于1982年,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北大期刊。由于《声学技术》的在线投稿系统很完善,并且杂志的权威性不高,审核并不严格,因此作者投稿后还是比较好中的。《声学技术》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上海市声学学会和中船重工集团第726研究所合办的学术性刊物。

收录有关语音信号处理文章的期刊刊种有(关键字检索数量由多到少排列):信号处理、电声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诚诚与应用、微计算机信息、现代电子技术、声学学报(中文版)、电子学报、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声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工程、应用声学、电讯技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