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果树学报的参考文献导出格式是

发布时间:

果树学报的参考文献导出格式是

参考文献标注的正确格式如下:1、参考文献格式为:[序号]+著作作者+篇名或书名等+参考文献的类型+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2、引用别人的毕业论文的标注格式为(毕业论文类型为学位论文[D]):[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3、举例如:[11]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

参考文献格式是导出格式。参考文献导入后,选中参考文献,点击菜单栏【开始】——【编号】——【定义新编号格式】,将编号格式里的“1”,手动添加英文符号“[]”,变为“[1]”后,选中参考文献即可自动排序。选择需要插入的文献即可,可以连续插入文献,一步到底。随后将引用的“[1]”点击【开始】—【上标】,一篇标准的参考文献格式就出来了。插入新参考文献后,原来的参考文献序号会有变化,选中引用的序号“[1]”,点击右键,选择【更新域】,就可以自动排序了。所以,参考文献格式就是导出格式。

1、利用CNKI(中国知网)导出参考文献,这种方法仅限于中文参考文献,英文文献见法二,首先百度CNKI(或中国知网)进入中国知网,将引用的参考文献的题目输入并点击检索。在搜索结果中勾上你要找的文献,点击“导出/参考文献”。在出现的页面上再次勾上并点击“导出/参考文献”。在文献输出页面你可以直接拉选参考文献右击复制或点击上面的“复制到剪贴板”然后在word里进行粘贴即可。 2、利用谷歌学术搜索引擎,将论文题名粘入点击搜索。在结果页面中,点击“引用”位置,这时即可出现参考文献的几种格式,选中你要的复制再粘贴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导出后的引用参考文献格式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你的写作要求格式,这时最好自己再根据标准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再做适当修改。

果树学报2021参考文献格式

生产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套袋苹果果实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套袋苹果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 苹果病虫害防治以上参考文献在中国知网上找的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本批次,二本批次的概念。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在河北是本科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是本科大学。(注:自2020年开始,河北本科一批、二批合并为本科批),在湖南、陕西、陕西等省份·为本科二批次招生,该区域考生可以认为河北农业大学是二本学校。

河北农业大学(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分别共建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100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河北农业大学的前身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立的直隶农务学堂;1921年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医务学堂,还有法律、法政、高等师范等学堂合并,组成河北大学;1931年河北大学解散,河北省立农学院独立办学;1958年河北农学院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1995年与原河北林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河北农业大学。

据2018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46万余册。年订购中外文纸质期刊2100多种2800多份,购买了中国知网大总库、ScienceDirect期刊全文数据库、Web of Sci平台下SCI-E科学引文数据库、Wiley全文期刊库等中外文数据库40余个,电子图书总量达到173.8万种,形成了以收藏农业文献为主,倾斜重点学科、兼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文献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共有5个校区,校园占地2765亩,建筑面积124.1万平方米;设有31个学院(系),93个本科专业,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全日制本科生约33000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4281人。院系设置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31个学院(部、系),设有93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农学优势学科为引领,“工、管、理、经、文、法、艺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师资队伍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在职教职工3151人,其中专任教师2074人;教授及相应职称448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1002人;博士生导师216人,硕士生导师772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等人才200余人次,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8人,省级优秀教师19人,省级模范教师4人。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园艺(植物生产类)、林学、园林、农学、植物保护、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林学、植物保护。国家级精品课程:《园艺植物育种学》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兽医免疫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园艺植物育种学》

学科建设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学科列入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3个学科列入河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6个河北省重点学科。

学术期刊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主要刊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林学、畜牧兽医、食品科学、农业机电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等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连续6版被审定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华北优秀科技期刊,河北省“十佳”期刊等。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是主要栏目有: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学与课程建设、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与团队建设、学生工作研究、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11年,在河北省教育系统期刊评比中获得“优秀期刊”奖,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研究会评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在全国农业高校学报研究会组织的社科类农业期刊的评比中获得“优秀期刊奖”。

《林业与生态科学》曾多次获得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河北省高校优秀期刊、河北省优秀期刊等奖励,并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等多家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科研获奖

2017年,学校共获省级各种科技成果奖励50项。其中分别获河北省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山区创业一等奖各1项,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4项、省山区创业突出贡献奖1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山区创业二等奖7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山区创业三等奖9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7项。

学术堂整合了一份中国农业科学类发表期刊论文的写作格式及字体大小,供大家参考:一、封面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二、目录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章节条目:五号宋体.行距:单倍行距.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0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3、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七、正文(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三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小2号黑体,居中)××××××××××××××(内容用4号宋体).1.1××××(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1.1.1××××(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三)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四)插图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公式(3.5)等.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十、参考文献(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二)参考文献的格式: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十一、附录(可略去)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1/96【题名】苹果病虫害非化学防治技术【作者】周俊英【刊名】果农之友.2007(8).-33-332/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作者】梁翠玲【刊名】河北果树.2007(4).-42-423/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作者】孙凤珍[1] 马利红[1] 徐丽娜[1] 李珊珊[2] 田杰[2]【刊名】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6).-63-644/96【题名】渭北黄土高原无公害苹果病虫害周年优化控制历【作者】张立功[1] 李丙智[2]【刊名】果农之友.2007(4).-31-325/96【题名】苹果病虫害IPM药剂示范园技术方案【作者】无【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7(2).-33-336/96【题名】基于GIS的苹果病虫害管理信息系统【作者】赵朋 刘刚 李民赞 李道亮【刊名】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150-1547/96【题名】苹果休眠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无害化防治技术【作者】高九思【刊名】果农之友.2006(12).-25-258/96【题名】西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周年优化管理历【作者】张立功【刊名】果农之友.2006(11).-26-279/96【题名】苹果病虫害越冬状态及场所【作者】张立功[1] 李丙智[2]【刊名】烟台果树.2006(4).-31-3210/96【题名】苹果园病虫害系统管理规范刍议【作者】刘俊生 张战利【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6,26(10).-27-2911/96【题名】苹果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的构建【作者】王媛【刊名】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9).-10-12,1512/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无【刊名】果农之友.2006(10).-51-5213/96【题名】苹果套袋后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作者】张建芳 铁春晓【刊名】果农之友.2006(9).-30-3014/96【题名】黄土高坡草果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治理策略【作者】高九思[1] 张继敏[2] 李卫东[3] 王永臻[4] 王洁[4] 曲海亮[5]【刊名】现代种业.2006(4).-41-4415/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实施与成效【作者】陈战锋[1] 吕国强[1] 史跃强[2] 刘发科[3]【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6,26(8).-23-2416/96【题名】成熟期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无害化治理技术【作者】高九思【刊名】果农之友.2006(8).-27-2717/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作者】杨阳 陈战锋【刊名】河南农业.2006(7).-52-5218/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措施【作者】崔永恩 郝宪智【刊名】河北果树.2006(4).-41-4219/96【题名】2006年陕西苹果病虫害发生趋势【作者】无【刊名】西北园艺:果树.2006(2).-5-520/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王信祥【刊名】农村实用科技.2006(2).-20-2121/96【题名】当前陕西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作者】史大卫 高建国【刊名】西北园艺:果树.2006(1).-21-2222/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与管理【作者】王秋丰 马淑玲【刊名】林业实用技术.2006(1).-26-2723/96【题名】2006年无公害套袋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作者】孙庆田 张福兴 刘美英 刘万好【刊名】烟台果树.2006(1).-34-3524/96【题名】嵩明县苹果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其防治【作者】潘秀娟【刊名】中国南方果树.2005,34(6).-69-7225/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赵伟【刊名】农村科技开发.2005(11).-26-2626/96【题名】绿色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李素荣【刊名】河北农业科技.2005(9).-17-1727/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高华君[1] 李俊霞[2]【刊名】农业知识:瓜果菜.2005(5).-20-2028/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牛玉堂【刊名】河北果树.2005(4).-38-3829/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作者】张子维 林静【刊名】中国果树.2005(2).-45-47,i00230/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作者】桑伟巍【刊名】河北果树.2005(2).-37-3831/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绿色管理体系的组建【作者】杜志辉【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5,25(1).-34-3532/96【题名】2004年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对策【作者】房道亮[1] 姜丽芝[1] 王忠跃[2] 刘景顺[3] 闫永勃[4]【刊名】烟台果树.2005(1).-21-2233/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作者】高九思[1] 许创照[2] 史跃强[2] 韩立新[1] 王婕[1] 赵双锁[1]【刊名】河北果树.2005(1).-18-19,2234/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草案)【作者】李东鸿[1] 赵政阳[2] 赵惠燕[1] 李鑫[1] 梁俊[2] 胡想顺[1]【刊名】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113-11535/96【题名】豫西地区苹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规程【作者】高九思[1] 韩立新[1] 万素香[1] 上官建宗[2]【刊名】河北果树.2004(5).-13-1536/96【题名】寒地苹果病虫害及防治【作者】龙兆春 郭春华 魏达【刊名】北方园艺.2004(4).-87-8737/96【题名】三门峡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种类及种群演变【作者】陈玮[1] 代彦满[1] 高九思[2] 王婕[1]【刊名】河南农业.2004(1).-21-2238/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无【刊名】果树学报.2004,21(2).-112-11239/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谌有光【刊名】果农之友.2004(2).-42-4240/96【题名】2004年无公害套袋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2004(1).-36-3741/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王春华【刊名】昆虫知识.2003,40(3).-272-27242/96【题名】2003年优质高档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2003(1).-37-3843/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2003(4).-8-844/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书评【作者】陈策【刊名】中国果树.2003(4).-60-6045/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作者】田瑞冬【刊名】北方果树.2003(3).-25-2546/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要点【作者】孙宗明[1] 郑红民[2]【刊名】农业新技术.2003(1).-10-1047/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周年防治历【作者】郝淑英【刊名】果农之友.2003(7).-32-3248/96【题名】按物候期防治苹果病虫害益处多【作者】郭学军【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3(6).-33-3349/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物候期防治措施【作者】郭学军【刊名】农友.2002(10).-16-1650/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房道亮[1] 宫冰[2] 等【刊名】烟台果树.2002(2).-43-4351/96【题名】2002年优质高档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杨奉才【刊名】烟台果树.2002(1).-37-3852/96【题名】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无【刊名】北京农业.2002(5).-19-1953/96【题名】苹果病虫害防治月历【作者】薛勇【刊名】西南园艺.2002,30(3).-16-1654/96【题名】生产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欣 李俊霞 等【刊名】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9(3).-26-27,2955/96【题名】夏季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柴玉花【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2(13).-24-24,2756/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董建新[1] 王江柱[2]【刊名】河北果树.2001(2).-54-5557/96【题名】2001年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作者】王高民[1] 郜朝峰[2]【刊名】山西农业.2001(7).-25-2558/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孟彦合【刊名】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6).-27-2759/96【题名】辽宁省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作者】孟威[1] 翁永军[2] 等【刊名】辽宁农业科学.2001(4).-38-3960/96【题名】豫东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作者】金新富[1] 聂合乡[2] 等【刊名】中国果树.2001(2).-33-3561/96【题名】河南省苹果病虫害发生危害及防治现状【作者】王海燕 孔建 等【刊名】河南农业科学.2001(4).-25-2662/96【题名】鲁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作者】刘春杰 曾现春【刊名】林业科技通讯.2001(8).-38-3863/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一)【作者】路绍杰【刊名】农村百事通.2001(4).-28-2964/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无【刊名】农药通讯.2001(12).-24-2565/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作者】王少敏 高华君 等【刊名】果农之友.2001(5).-32-3366/96【题名】烟台苹果病虫害的演变与防治【作者】孙庆田 张福兴【刊名】烟台果树.2000(2).-12-1267/96【题名】全套袋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北京农业.2000(3).-21-2168/96【题名】陕西渭北苹果病虫害综合治理政策和研究的建议【作者】杨玲环[1] Stew.,M[2]【刊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18(2).-47-5769/96【题名】2000年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无【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0(5).-24-2470/96【题名】几种重要苹果病虫害大发生原因初探【作者】顾耘 张迎春【刊名】烟台果树.1999(1).-3-571/96【题名】根据物候期防治苹果病虫害【作者】柴全喜 张彦武【刊名】烟台果树.1999(1).-44-4472/96【题名】苹困无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作者】杨奉才 毛学明 等【刊名】植保技术与推广.1999,19(3).-24-2673/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作者】冯建国 陶训【刊名】山东农业科学.1999(4).-8-1274/96【题名】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刘志坚【刊名】中国果菜.1999(3).-23-2375/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传统方法十改进【作者】塔玛拉【刊名】新疆林业.1998(3).-34-3476/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河北果树.1998(2).-34-3577/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8(5).-16-1778/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传统方法十改进【作者】梁俊民【刊名】西北园艺:果树.1998(1).-39-4079/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1998(4).-19-1980/96【题名】根据年生长发育动态防治苹果病虫害【作者】柴全喜 张彦武【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7(7).-34-3581/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7(5).-8-1082/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1997(1).-3-483/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1997(4).-21-2184/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的常用药剂【作者】柴全喜【刊名】农家参谋.1997(7).-28-2885/96【题名】八种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刘静堂 米建仓【刊名】陕西农业.1997(5).-12-1286/96【题名】浅议苹果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作者】钟宁【刊名】四川林业科技.1997,18(4).-66-6687/96【题名】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作者】刘玉华【刊名】河南科技.1997(9).-10-1188/96【题名】加强秋季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王金友【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6(8).-27-2889/96【题名】西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作者】谌有光 王春华【刊名】西北园艺:果树.1996(2).-42-4390/96【题名】休眠期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作者】张海【刊名】农技服务.1996(1).-37-3891/96【题名】苹果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作者】李会宁 马永【刊名】计算机农业应用.1995(2).-19-20,3392/96【题名】黄河故道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对策【作者】赵忠仁 刘建业【刊名】落叶果树.1994,26(4).-26-2793/96【题名】苹果病虫害防治要点【作者】无【刊名】林业调查规划参考资料.1993(4).-65-6794/96【题名】河南省苹果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作者】郭艳春 王志民【刊名】河南科技.1992(1).-13-1495/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姚桂兰 郭艳春【刊名】河南农业科学.1990(2).-18-1996/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作者】张慈仁 李腾友【刊名】植物保护学报.1990,17(1).-59-66

果树学报参考文献字号

碘量法也有几种啊,你用KIO3滴还是I2?是间接还是直接?如果是I2滴,标定硫代硫酸钠是用KMnO4还是砒霜?每种方法有每种方法的讨论,告诉我了再把讨论写给你。//补充一下细节吧

VC具有抗坏血病的效应,所以又称抗坏血酸(Ascorbicacid).它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营养物质,常存在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由于抗坏血酸参与体内一系列代谢和反应,能促进胶原蛋白和粘多糖的合成,增加微血管的致密性,降低其通透性及脆性,增加机体抵抗力.缺乏时,引起造血机能障碍、贫血、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脆性增强和血管容易破裂出血,严重时肌肉、内脏出血死亡,这些症状在临床上通常称为坏血病.因此抗坏血酸不仅是人体所必须的由外界提供的营养物质,同时也是维持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有机物.人正常每天最低需要量为75mg,长期缺乏抗坏血酸会导致某种营养不良症状及相应的疾病,所以,VC对维持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对部分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抗坏血酸的含量做一些测定,为指导人们合理膳食,正确补充营养素有一定意义.目前测定抗坏血酸的方法有2, 6-二氯靛酚滴定法、2, 4-二硝基苯肼分光光度法[1]、荧光分光光度法、近红外分光光度法[2]、电位滴定法[3-4]、钼蓝比色法[5]、褪色光度法[6]、高效液相色谱法[7]等.不同方法各有其长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2, 6-二氯酚滴定法及2, 4-二硝基苯肼光度法操作复杂,测试条件较为严格. 2, 4-二硝基苯肼光度法完成一次样品分析需数小时,不能快速测定[8].利用VC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将Fe3+定量还原成成F2+e与2, 2’-联吡啶(2, 2-bipyridine)进行显色反应.并利用2, 2’-bipy-Fe2+-VC显色体系在本文研究的最佳测定条件下用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VC的含量,由于剩余Fe3+的也能与2, 2’-联毗啶显色,可用NaF将其掩蔽.此法简便、快速,结果令人满意,为食品和药片中VC含量的测定提供了方法.1试验部分1. 1主要仪器和试剂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山东高密分析仪器厂);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六孔数显水浴锅(金坛市环保仪器厂);捣碎机.0·000 125 0mol/L维生素C标准溶液:准确称取维生素C(分析纯) 0·011 01 g,加入适量pH 3三氯乙酸溶液溶解,定量转移到500mL的棕色容量瓶中,用pH 3三氯乙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暗处放置.Fe3+标准溶液: 0·001mol/L,称取硫酸铁铵0·24 g,用1mol/L,的硫酸溶解,用水稀释到500mL.2, 2’-联吡啶: 0·004mol/L,称取固体物质用少量的无水乙醇溶解,并用水稀释到250mL.1mol/L的NaF标准溶液.1·2试验方法用移液管移取10mLFe3+标准溶液和一定量的VC标准溶液于50mL比色管中.加入10mL pH 3三氯乙酸溶液,然后加入一定量的2, 2’-联吡啶溶液和1mol/LNaF溶液1·00mL,用水稀释至50mL、摇匀.室温条件下静置10min后置1 cm比色皿中,在分光光度计上以试剂空白为参比,于520 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2结果与讨论2. 1测量波长的选择按试验方法以试剂为空白,将显色后的溶液在400~600 nm区间内绘制吸收曲线,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最大吸收波长为520 nm,实验选用520 nm为测定波长.2. 2显色剂加入量试验结果表明, 0·004 mol/L 2, 2’-联吡啶用量在8·0~10·0mL范围内,吸光度达到最大且稳定.本法用量为9mL.2. 3反应时间与温度的影响分别考察了反应时间与反应温度对体系吸光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度时定容5~10min之内即可显色完全,且显色在100min内相当稳定.本文选择在室温下反应10min.2·4离于对试剂的选择当CTMAB加入5mL时对2, 2’-bipy-Fe2+-VC形成络合物的吸光度和吸收波长无显著影响,而加入三乙醇胺则可使显色体系的吸光度增大.2. 5掩蔽剂及用量选择在试验中发现,被抗坏血酸还原后剩余的Fe3+也可以与2, 2’-联吡啶生成有色配合物,并在光还原作用下还原为Fe2+与2, 2’-联吡啶的配合物,因此需要用掩蔽剂来掩蔽剩余的Fe3+,本实验选用1mol/LNaF溶液作为掩蔽剂,进一步研究表明, 0·25mL以上的1mol/LNaF溶液即能达到掩蔽作用.故本文选用1mL的1mol/LNaF溶液作为掩蔽剂.2. 6标准曲线制备按试验方法对标准系列进行显色测定,结果表明:VC质量浓度在0·088~7·0mg/L范围内符合比尔113第3期 刘宇奇,杨 睿,杨 泳:光度法测定药品和食物中的微量VC定律;回归方程为:A=0·003 25+231 49·455 03C(mol/L),相关系数为0. 999 9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2·40×104L·mol-1·cm-1.2·7干扰离子的影响当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对1·0mg/L的抗坏血酸进行测定时,下列倍数的物质不干扰:Na+,Cl-,K+,NO3-,Zn2+(1 000倍),Mg2-, SO42+,Al3+(500倍), I′(100倍),Vitamin B1,Vitamin E(100倍),常见离子中Ca2+(1 000倍),Ba2+对抗坏血酸的测定产生干扰,但在样品中Ba2+与Ca2+的含量一般比较低.通常不需要分离处理,可以直接测定. 1mL的1mol/LNaF可掩蔽Fe3+,体系选择性较好.2. 8样品分析样品制备和测定分析1)VC药片.分别将市售VC白片和VC黄片各一瓶倒入玻璃研钵中研细,充分混匀后,准确称取VC白片0. 019 841 g和黄片0. 0138 6 g置于2个100mL的容量瓶中,用pH 3三氯乙酸溶液浸取并定容.充分摇动使其粉末分散约1~2min后,立即用干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精密移取过滤液1. 50mL于50mL比色管中定容,按试验方法进行测定,结果如表1.表1 药片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结果(n=6)Tab. 1 The determ ination results of content ofvitam in C in m edical tablet(n=6)样品本法测定值g/100 g加入量/μg回收率/% RSD /%VC白片68·02 90 102·8 0·701VC黄片57·89 89 103·7 0·325表2 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结果(n=6)Tab. 2 The determ ination results of content ofvitam in C in foods(n=6)样品本法测定值加入量/μg回收率/% RSD /%弥猴桃0·238 g/100g 0·200 98·2 0·541黄瓜10·03mg/100g 0·200 104·9 1·41鲜橙多58·50mg/100mL 0·200 96·3 1·082)食物样品.称取去皮猕猴桃30·853 9 g和黄瓜25·425 8 g浸在一定量的pH 3三氯乙酸溶液中,用捣碎机捣碎混匀并过滤.取过滤后的猕猴桃果汁置于500mL的容量瓶中、黄瓜过滤液置于100mL的容量瓶中,并用pH 3三氯乙酸溶液稀释至刻度.充分摇动1~2min,立即用干燥滤纸滤去初滤液,精密分别移取猕猴桃过滤液1·00mL和黄瓜过滤液5·00mL于50mL比色管中定容,按试验方法进行测定,结果如表2.3)饮料.移取鲜橙多10·00mL在一定量的pH 3三氯乙酸溶液中,置于100mL的容量瓶中,并用pH 3三氯乙酸溶液稀释至刻度.充分摇动1~2min,精密移取过滤液2·50mL于50mL比色管中定容,按试验方法进行测定,结果如表2.3结语1)从表2中看出,水果中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较为丰富,在日常生活中应多食用这类水果,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素.2)从表1和表2中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以及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来看,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抗坏血酸是可行的.但是由于抗坏血酸本身性质不稳定,容易降解,因此在进行样品处理时应注意尽快将样品捣碎浸取在缓冲溶液中.3)水果中含有的铁都是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的,不与2, 2’-联吡啶直接络合,则不影响测定结果.水果中的VC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样品处理时必须用保护剂防止VC被氧化.保护剂不能用草酸,因草酸具有还原性,本法用三氯乙酸缓冲溶液作保护剂.参考文献:[1]闫树刚,韩涛.果蔬及其制品中维生素C测定方法评价[J].农学通报, 2002, 18(4): 110-112.114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第33卷[2]杨婷,逯家辉,张大海,等.菲林B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J].分析化学, 2005, 33(11): 1 593-1 595.[3]陈秋丽,甘振威,张娅捷,等.电位滴定法测定深色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0(5):821-822.[4]陈志慧.荔枝保鲜过程中维生素C的快速电位滴定[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6, 42(8): 664-665.[5]李军.钼蓝比色法测定还原型维生素C[J].食品科学, 2000, 21(8): 42-45.[6]孙德坤,许月明,吴定.褪色光度法测定果蔬中VC的含量C[J].食品工业科技: 2003, 24(5): 93-95.[7]胡志群,王惠聪,胡桂兵.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荔枝果肉中的糖、酸和维生素C[J].果树学报, 2005, 22(5): 582.[8]奚长生.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1, 21(5): 723-725.(上接第103页)该综合方程的R2更接近1;F值临界值为6·42,而该方程的F值为30·59;P值减小,表明该回归方程具有更好的统计意义.方程说明ΔE(H-L),Q(C5)和EL对药物的活性有较大的影响.活性参数(pIC50)的值越大,药物作用在受体上的活性越好.从方程可以看出ΔE(H-L)越小,Q(C5)更正(即负电荷越少)药物的活性更强.因此可以看出ΔE(H-L)和Q(C5)可能是决定药物活性的主要因数.EL2对药物活性也有一定影响,但系数较小,影响也较小.3结论通过对灯盏花苷Ⅰ及其衍生物前线分子轨道的分析和构效关系的计算,计算结果定量的表明,当灯盏花苷Ⅰ及其衍生物作用于受体的时候,ΔE(H-L)和Q(C5)是决定药物活性的主要因数.文中所得到的表示pIC50与量子化学参数间关系的相关方程式,为类似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的预测提供了一个简单可行的

越酸的水果维C就越多,比如柠檬,猕猴桃,自己在家测,还是有点难度的。

白柚中不含什么植物色素成分,其果肉颜色为白色;而红心蜜柚以及三红柚的果肉中含有植物色素番茄红素以及胡萝卜素,这两种色素颜色为红色和橙黄色,因此果肉颜色会根据其中含有的番茄红素以及胡萝卜素量产生粉红色到深红色的颜色变化;另外黄柚中含有胡萝卜素,颜色自然就呈现橙黄色。国产柚子主要产于福建,成熟的柚子皮色发黄,也有的带点青色,肉呈透明状,吃起来十分的可口多汁。但是也有种皮色差不多,到肉显红色,叫红心柚。泰国柚是一种表皮全部都是青色的,也还有种表皮颜色是呈现红色的,形状大小比苹果略大点,我们一般称之为西柚。但是还有一种柚子表皮是粉红色的,里面的瓤也是粉色的,人们又称是三红柚。

果树学报出版周期

什么是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栽培作物,而将作物栽培在营养液中,这种营养液可以代替天然土壤向作物提供水分、养分、氧气、温度,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并完成其整个生命周期。大家都知道,传统农业中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如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果树、茶叶、花卉、烟草等,都必须利用土壤栽培,可以说,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就是利用土壤的栽培技术,农业与土壤是密切相关的。而自1929年格里克教授试种一株无土栽培番茄成功以来,作物栽培终于摆脱自然土壤的束缚,可进入工厂化生产的诱人发展前景。 无土栽培无须依赖土壤,它是将蔬菜等作物种植在装有营养液的一定栽培装置中,或是在充满营养液的砂、砾石、蛭石、珍珠岩、稻壳、炉渣、岩棉、蔗渣等非天然土壤基质材料作成的种植床上,因其不用土壤,故称无土壤栽培,而且由于它不用一般的有机肥和无机肥,而是依靠提供营养液来代替传统的农业施肥技术,所以无土栽培又被称为营养液栽培,即简称水培、水耕栽培技术。 无土栽培由于不用土壤,在技术上是一重大突破,同时,由于技术的不断完善、先进设施和新型的基质材料的应用,无土栽培已完全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进行温、水、光、肥、气等的自动调节与控制,实行工厂化生产。因此,无土栽培是当今现代化农业的高新技术,是现代设施栽培的新技术。

我地理很棒,哈哈但是我不告诉你!

文在《 Euphitica 》、《 Plant Cell Reports 》、《遗传学报》、《园艺学报》及《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1.陈学森,利用梢端切片鉴定果树多倍体芽变,落叶果树,19872.罗新书,陈学森,杏树研究进展,落叶果树,19893.陈学森,王志刚,周荣永,姜广仲,果树杂交去雄方法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9,20(3):21—264.陈学森,张艳敏,张连忠,杜欣阁,郭延奎,特早熟杏的育种,园艺学报,1996,23(1):27—315.罗新书,陈学森,郭延奎,于希志,杏品种孢粉学研究,园艺学报,1992,19(4):319—3256.陈学森,张艳敏,李建,章文才,叶用银杏资源评价及优选的研究,园艺学报,1997,24(3):215—2197.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中国银杏品种资源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研究初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6):590—5938.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银杏组织培育与黄酮生产的研究Ⅰ,银杏愈伤组织诱导与褐变调控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7,30(6):50—559.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银杏愈伤组织黄酮产量的影响,园艺学报,1997,24(4):373—37710.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银杏雌配子体发育及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98,31(2):203—20811.陈学森等,植酸在银杏组织培育中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1997,9(2):24—2712.陈学森,章文才,邓秀新,银杏雌雄株核型及性别早期鉴定,果树科学,1997,14,(2):87—9013.陈学森,章文才,邓秀新,树龄及季节对银杏叶黄酮与萜内酯含量的影响,果树科学,1997,14,(4):226—22914.陈学森,章文才,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一),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8,29(3):415—418200015.陈学森,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三),银杏生物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16.陈学森,郭延奎,罗新书,扫描电镜不同制样方法对几种落叶果树花粉形态的影响,果树科学,1992,9(2):198—20217.陈学森,郭延奎,卓小能,苗良,李成英,几种果树多倍体与二倍体梢端细胞组织学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1,22(2):146—15418.辛培刚,陈学森,国光在苹果育种栽培中的应用,果树科学,1993,10,(2):107—11219.陈学森,辛培刚,杜欣阁,杨传友,温吉华,元帅和金帅在苹果新品种选育中的作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4,25(2):236—244820.陈学森,张艳敏,果树生物技术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4,25(增刊):177—18221.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特早熟杏新品系的选育,山西果树,1999,4:5—622.陈学森,张艳敏,林群,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二),银杏叶药用有效成分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1(1):101—10423. 陈学森,束怀瑞,果树开花授粉生物学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1(3):345—34824.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红丰与新世纪杏大棚栽培技术总结,中国果树,2000,3:22—2325.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胚培早熟杏新品种——新世纪,园艺学报,2001,28(5):47526.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胚培早熟杏新品种——红丰,园艺学报,2001,28(6)27.陈学森,沈洪波,张艳敏.杏及大樱桃花期冻害调查,园艺学报,2001,28(4):27328.陈学森,李宪利,张艳敏,等.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1,18(3):178~18129,沈洪波,陈学森,果树抗寒性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2,19(5):292~29730,杨红花,陈学森,核果类果树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02,5,17~2031.吴树敬,陈学森,杏品种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3,20(2):108~11132.郑洲,陈学森,杏树营养与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2003,12(1):84~8933.李玉晖,陈学森,果树远缘杂交育种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1):139~14334.李玉晖,陈学森,核果类果树远缘杂交试验初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3): 369~37235.刘焕芳,陈学森,胚抢救技术在核果类果树育种上的应用,生物技术通报,2003,3,12~1636.陈晓流,陈学森,甜樱桃(Prunus avium L.)有效授粉期及授粉对果实性状影响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4):575~57837.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分析实验室,2004,23(增刊):37~4038.陈美霞,陈学森,程传格,杏果实香气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色谱,2004,22(6):66539.陈美霞,陈学森,两个杏品种果香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园艺学报,2004,31(5)40.郑洲,陈学森,杏品种授粉生物学研究,果树学报,2004,21(4):324~32741.杨红花,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Ⅰ—核果类果树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调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34~103842.杨红花,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Ⅱ—李杏远缘杂种的胚抢救与杂种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4,37(8):1203-120743.刘焕芳,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Ⅲ-甜樱桃与中国樱桃杂种的胚抢救及杂种鉴定,园艺学报,2004,31(2):303~30844.YANG Hong-hua, CHEN Xue-sen et al, Creating New Germplasm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Ⅰ.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Cross Compatibility of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3(8):584-58945.YANG Hong-hua, CHEN Xue-sen et al, Creating New Germplasm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Ⅱ. Embryo Rescue and Hybrid Identification Between Plum and Apricot.,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3(9):656-66246.陈晓流,陈学森,甜樱桃(Prunus avium L.)品种 S基因型鉴定,遗传学报,2004,31(10):1142-114847. 陈晓流,陈学森,核果类果树自交不亲和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2004,21(6):755-76448.陈晓流,陈学森,15个樱桃品种的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4,21(6):556-55949.冯宝春,陈学森,杨红花,刘焕芳,李发锋,蒙山脆枣与枣及酸枣亲缘关系的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4):311-31550. 何天明,陈学森,吴燕,从蔷薇科果树硅胶干燥叶片中制备DNA,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4):316-31951.冯宝春,陈学森,何天明,冯建荣,杨红花,刘焕芳,枣树抗旱性研究初报,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5):297-40052.陈美霞,陈学森,周杰,蒸馏-萃取法与溶剂萃取法提取杏果实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实验室,2005,24(3):65~7053.陈学森等,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1号,园艺学报,2005,32(1):17654.陈学森等,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2号,园艺学报,2005,32(2)36855.吴燕,陈学森,杏杂种一代群体S-基因的遗传研究,园艺学报,2005,32(3):397~40256.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香味组分及其变化,中国农业科学,2005,38(6)1244~124957. 孙永华,陈学森,杏杂种实生树叶片童性的研究,果树学报,2005,22(4):327~33058.黄永红,陈学森,杏树抗寒生理研究初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48~15159.黄永红,陈学森,果树水分胁迫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3):481-48460.陈学森等,杏杂种一代部分性状遗传趋势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5,38(9):1863-186861.梁青,陈学森,胚抢救在果树育种上的研究及应用,园艺学报,200662.陈学森,杏杂种F1代群体产量形成因素相关性的研究,园艺学报,200663.Wen liu,Xuesen Chen,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Prunus persica with P. armeniaca and P. salicina using embryo rescue,Plant Cell Reports,2006(Accept)64.Xuesen Chen et al,Inheritance and correlation of self-compatibility and other yield components in the apricot F1 Progeny populations,Euphytica, 2006(Accept)65.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糖酸组分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园艺学报,200666.陈美霞,陈学森,杏F1群体风味物质的遗传研究,园艺学报,200667.冯建荣,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的检测及克隆,林业科学,200668.Tianming He,Xuesen Chen et al,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Wild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in Ily Valley Determined by SSR Markers (Submitted)69.Qing Liang , Xuesen Chen, Effects of Electrostatic Field on Cross Compatibility and Embryo Rescue in Interspecific Crosses between Prunus avium L. and Prunus pseudoerasus L. (Submitted)70.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糖酸组分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园艺学报,2006,33(4):805~808 71.冯建荣,陈学森,孔宁,束怀瑞,杏(Prunus armeniaca)自交不亲和强度及其授粉受精相关特性,果树学报,2006,23(5):690~694 72.冯涛,张红,陈学森,张艳敏,何天明,冯建荣,许正,新疆野苹果果实形态与矿质元素含量多样性以及特异性状单株,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3):270~276 73.陈美霞,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F1群体风味物质遗传的研究,园艺学报,2006,33(5):942~946 74.冯建荣,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的检测及克隆,林业科学,2006,42(10):129-132 75.冯建荣,陈学森,吴燕,杏花柱组织总RNA的提取方法,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14(5):828~829 76.冯 涛, 陈学森, 张艳敏, 何天明, 张春雨,王利平, 刘杨岷,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园艺学报,2006,33(6):1295-1298 77.慈志娟,陈学森,杏果实酶促褐变的机理的研究初报,山东农业科学,2006,6:17-19 2007年 78.He Tian-Ming, Chen Xue-Sen, Xu Zheng, Gao Jiang-Sheng, Lin Pei-Jun, Liu Wen, Liang Qing and Wu Yan,Using SSR markers to determine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wild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in the Ily Valley of West China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2007(54):563~572 79. Wen Liu,Xuesen Chen,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Prunus persica with P. armeniaca and P. salicina using embryo rescue,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2007,88:289~299 80.何天明,陈学森,张大海,徐麟,刘宁,高疆生,许正.中国普通杏种质资源若干生物学性状的频度分析.园艺学报.2007,34(1):17~22 81. 邵雷,张民,陈学森,王丽霞,控释氮肥对土壤和苹果树氮含量及苹果产量的影响,园艺学报.2007,34(1) 82.陈学森, 冯涛, 张艳敏, 何天明,冯建荣, 张春雨,新疆野苹果挥发性化合物组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遗传学报,2007,34(2):171~179 83.刘文, 陈学森, 梁青, 刘冠军, 吴燕,桃远缘杂种的获得及杂种胚抢救技术的建立,园艺学报,2007,34(1):29~34 84.慈志娟,陈学森,徐小杰,张春雨,张红,石俊,王海波,杏制汁适应性评价指标的探讨,果树学报,2007,24(1):21~25 85. 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冯涛,石俊,慈志娟,几个早熟苹果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7,24(1):11~15 86. 刘晓丽,何天明,张美勇,张立杰,慈志娟,张春雨,陈学森,核桃SSR反应体系的优化,果树学报,2007,24(2):140~145 87. 杨红花,陈学森,冯宝春,吴燕,李梅杏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7,24(3):303~307 88.张艳敏,王琦,苑兆和,张红,石俊,张小燕,陈学森,矮生樱组三个野生种果实性状的变异,果树学报,2007,24(3):369~372 89.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张小燕,慈志娟,石俊,张红,几个早熟苹果品种果实糖酸组分及风味品质评价,果树学报,2007,24(4):513~516 90.冯涛,张艳敏,陈学森,新疆野苹果居群年龄结构及郁闭度研究,果树学报,2007,24(5):571~573 91.张立杰, 陈学森,陈晓流,冯建荣,刘晓丽,慈志娟,不同引物组合对中国杏 (Prunus armeniaca L.) 品种资源S基因特异扩增效果的比较,园艺学报,2007,34(5):1141~1146 92.苑兆和, 陈学森,何天明,冯建荣,冯 涛,张春雨,南疆栽培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遗传学报,2007,34(11):1037-1047 93.张春雨,陈学森,何天明,刘晓丽,冯涛, 苑兆和,中国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bed.) Roem.]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英文),遗传学报,2007,34(10):947~955 2008年 94.Lijie Zhang, Xuesen Chen, Xiaoliu Chen, Chunyu zhang, Xiaoli Liu & Zhijuan Ci Identification of Self-incompatibility (S) Genotypes of Chinese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cultivars.Euphytica,2008,160:241-248 95.FENG Shouqian,CHEN Xuesen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and Related Enzymes Activity in Pyrus pyrifolia Mantianhong and Its Bud Sports Aoguan,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8,7(11):1318-1323 96.张小燕, 陈学森,彭勇,王海波,石俊,张红,新疆野苹果矿质元素与糖酸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2):277-280 97. 陈学森,辛培刚,张太岩,张艳敏,彭福田,周朝华,姜远茂,陈晓流,王海波,极早熟苹果新品种‘泰山早霞’,园艺学报,2008,35(1):148 98.陈学森,辛培刚,张太岩,张艳敏,彭福田,周朝华,姜远茂,陈晓流,王海波,苹果极早熟新品种 ‘泰山早霞’的选育,中国果树,2008,1:1-3 99.刘崇琪,陈学森,吴传金,张红,石俊,郭梁,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茎段与叶片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果树学报,2008,25(1)49-53 100.苑兆和,陈学森,朱丽琴,尹燕雷,张春雨,冯涛,沂州木瓜不同品种果实香气物质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8,25(2):283-287 101.苑兆和,陈学森,张春雨,何天明,冯建荣,冯涛,普通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园艺学报,2008,35(3):319-328 102.张红,张艳敏,陈晓流,张春雨,张立杰,刘崇琪,陈学森,欧李(Prunus humilis Bunge)自交不亲和S基因的克隆及其进化分析,西北植物学报,2008,28(5):0876-0881 103.吴传金,陈学森,曾继吾,易干军,刘崇琪,张大海,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超低温保存与植株再生,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8(2):243-247 104.刘晓丽,陈学森,普通核桃(Juglans regia L.)种下居群遗传结构的SSR分析,果树学报,2008,25(4):526-530 105.冯涛, 陈学森,新疆野苹果叶片抗氧化能力及多酚组分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8):2386-2391 106.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张小燕,慈志娟,石俊,张红,早熟苹果果实不同发育期香气成分及其变化,园艺学报,2008,35(10):1419-1424 107.刘崇琪,陈学森,吴传金,张红,石俊,郭梁,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部分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9):1261-1268 108.108.张小燕, 陈学森,彭勇,王海波,石俊,张红,新疆野苹果酚类物质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9):1351-1356 109.冯守千,陈学森,红色砂梨与浓红型芽变花青苷合成与相关酶活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184-3190 110.王力荣,束怀瑞,陈学森,桃不同果实类型的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差异研究,园艺学报,2008,35(11) 111. 马玉敏, 陈学森,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ima Blume)种下居群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12):1717-1726 2009年 112.Jianrong Feng, Xuesen Chen,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incompatible and self-compatible F1 hybrid progenies from ‘Katy’ × ‘Xinshiji’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Mol Biol Rep (2009) 36:263–272 113.ZHANG Chun-yu, CHEN Xue-sen,ZHANG Yan-min, YUAN Zhao-he, LIU Zun-chun, WANG Yan-ling, LIN Qun,Method of Constructing Core Collection for Malus sieversii in Xinjiang, China Using Molecular Markers,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9,8(3):276-284 114.张春雨, 陈学森,张艳敏,苑兆和,刘遵春,王延龄,采用分子标记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97-604 115.姜中武,束怀瑞,陈学森,李元军,张序,于青,刘美英,苹果不同品种高位嫁接红露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园艺学报,2009,36(1):1-6 116.张春雨, 陈学森,苑兆和,张红,张小燕,刘崇棋,吴传金,新疆野苹果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园艺学报,2009,36(1):7-14 117.刘崇琪,陈晓流,张艳敏,林群, 王金政, 张红, 张春雨, 陈学森,新疆野生樱桃李S-RNase基因分离与鉴定的初步研究,园艺学报,2009,36(3):333-340 118.张艳敏,冯涛,张春雨,何天明,张小燕,吴传金,刘遵春,王艳玲,束怀瑞,陈学森,新疆野苹果研究进展,园艺学报,2009,36(3):447-452 119. 郭梁, 陈学森,王海波,石俊,甜樱桃实生后代部分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国农学通报,2009,25(5):200-204 120. 郭梁,晋学娟,陈学森,石俊,王娜,刘晓静,欧洲甜樱桃茎段离体培养污染率控制方法的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09,2:30-33 121. 张春雨,李亚东,陈学森,张志东,刘海广,吴林,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园艺学报,2009,36(2):187-194 122. 张春雨,李亚东,陈学森,张志东,刘海广,吴林,半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果树学报,2009,26(2):235-239 123.张艳敏,何天明,冯建荣,陈美霞,苑兆和,张大海,吴燕,张立杰,陈学森,杏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研究新进展,园艺学报,2009,36(5):755-762 124.田长平,陈学森,刘晓静,王娜,王海波,孙家正,李登涛,梨不同品种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9,26(3):315-319 125. 石俊,魏景利,梁青,张艳敏,郭梁,王海波,刘遵春,陈学森,静电场处理对樱桃远缘杂交亲和性及杂种胚萌发生长的影响,果树学报,2009,26(3):294-299 126. 陈美霞,赵从凯,陈学森,房师梅,张宪省,杏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关系, 果树学报,2009,26(3):320-324 126.陈美霞,赵从凯,陈学森,郝会军,张宪省,杏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积累与相关代谢酶的关系, 果树学报,2009,26(4):471-474 127.刘晓静,冯守千,王海波,石俊,王娜,陈为一,陈学森,‘国光’苹果及其红色芽变花青苷合成与相关酶活性的研究,园艺学报,2009,36(9):1249-1254 128. 王超,王娜,张玉红,郭建敏,陈学森,H&T-GC-MS法快速测定苹果香气物质的优化研究,现代科学仪器,2009,2:61-64 129. 魏景利,冯涛,张春雨,张艳敏,陈学森,新疆野苹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落叶果树,2009,4:16-18 130. 冯宝春,陈学森,杨红花,郭光智,郭斐,干旱胁迫对枣树叶片生理的影响,林业科技,2009,34(4):10-13 2010年 131. Shouqian Feng, Yanling Wang, Daolin Fu, Xuesen Chen,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pears is regulated by a R2R3-MYB Transcription Factor PyMYB10,Planta,2010,232:245-255 132. 孙家正,张大海,张艳敏,史作安,林群,田长平,王娜,陈学森,南疆栽培杏风味物质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10,37(1):17-22 133. 刘遵春,张春雨,张艳敏,张小燕,吴传金,王海波,石 俊,陈学森,利用数量性状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方法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358-370 134.冯涛,陈学森,张艳敏,苑兆和,王昆,曹玉芬,阎国荣,彭立新,4种苹果属野生种果实香气成分HS-GC-MS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250-254 135. 陈学森,苏桂林,姜远茂,刘风之,韩明玉,束怀瑞,也谈当今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苹果高效发展意见,果树学报,2010,27(4):323-327 136. 陈学森,廉茂排,辛培刚,林群,彭福田,鞠成祥,魏景利,陈晓流,张艳敏,极晚熟桃新品种‘齐鲁巨红’, 园艺学报,2010,37(6):1019-1020 137.王延玲,张艳敏,冯守千,田长平,王海波,刘遵春,宋杨,陈学森,新疆红肉苹果MYB转录因子MsMYB10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3):2735-2743 138.陈学森,毛志泉,姜远茂,彭福田,沈向,张继祥,陈晓流,我国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10项关键技术,中国果树,2010,4:65-67 139.田长平,孙家正,王海波,刘晓静,王娜,张文昌,王超,陈学森, 1-MCP和NO对采后黄金梨果实香气成分及脂肪酸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4):2962-2972 140.连建国,林群,刘美艳,王传增,张艳敏,陈学森,几个晚熟桃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0,41(4):503-507 141.刘超超,徐玉亭,陈学森,早熟苹果品种果实软化机理的初步研究,园艺学报,2011,44(1) 142.孙家正,张大海,张艳敏,焦 娟,王 娜,田长平,陈学森,南疆栽培杏杏仁油脂肪酸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11,44(1) 143.魏景利,张艳敏,林群,陈学森,我国杏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落叶果树,2010,2:6-10 144.魏景利,王杰军,王国正,王明章,陈学森,鲁西梨品种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落叶果树,2010,3:10-12

特点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二是词性相当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4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五是平仄相谐 六是内容相关。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作用: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 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具体总结来看,有如下方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 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具体总结来看,有如下方面: (1)、教育文化作用 。(2)、社会交际作用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 。(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5)、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

果树学报四级标题格式是什么

一二三四五级标题格式是如下:

1、一级标题序号 如:一、二、三、 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2、二级标题序号 如:(一)(二)(三)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3、三级标题序号 如:1.2.3.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4、四级标题序号 如:(1)(2)(3)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5、五级标题序号 如:①②③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论文的第四级标题该怎么弄?其的'格式是怎么样的?下面我为你带来论文四级标题格式范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论文目录的标题层级只做到第三级,不需要第4级标题。 2、第4级标题只在正文中使用,一般有两种表达方法: 第一种: (1) (2) (3) 注意: 1)括号之前要空两字距(如同:文内自然段的起首),括号之后不加标点; 2)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使用新罗马体(Times New Roman); 3)第4级标题的字号与正文字号相同,即小4号,字体为宋体,不加粗; 4)第4级标题一般占一行,结尾处不用加句号或其他任何标点。 第二种: 第一,或首先,其一, 第二,或其次,其二, 第三,或第三,最后,其三, 注意: 第一或第二或第三之前要空两字距(如同:文内自然段的起首),之后加标点“,”然后接相关文字内容。 3、第4级标题两种表达形式的选择取决于其下内容的多少:当内容多、层次丰富时,采用第一种形式;当内容少、涉及层次简单时,采用第二种形式即可。 4、什么情况下使用第5级标题层次?当第4级标题之下、内容多、层次丰富时,可使用第5级标题层次,如使用①、②、③;或第一、第二、第三等。操作时,可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但要求全文要一致。 5、特别注意:根据行文的实际情况,不需要使用第4级、特别是第5级层次的标题时,尽量不要使用。否则,标题层级太多反而破坏了论文的自然流畅性。

论文的主体论文的主体是主体,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标题,文字叙述,图表,表格和公式。学位论文用纸规格为A4,页面上边距和左边距分别为3 cm,下边距和右边距分别为2.5cm。

写作形式可能会因研究项目而异,通常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完成处理后的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以及研究方法和现有研究的内容。

页眉:奇页页眉为“长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偶页页眉为论文题目(不包括副题目),居中,5号宋体字,页边距为2cm。页脚:需设置页码,页码从正文第一页开始编写,用阿拉伯数字编排,正文以前包括摘要的页码用罗马数字,一律居中。

英文原版和中文翻译原始英文文本(不少于10,000个印刷符号)中文翻译(对应英文),小四号歌,行距1.5倍。结用简明,准确,科学的语言,对文本的论点进行高级概括;将获得的结果与现有结果进行比较,以及该主题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进一步研究的见识和建议。

第一层为一、二、三。第二层为(一) 、(二) 、(三)。第三层为1、2、3。第四层为(1)、(2)、(3)。第五层为①、②、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