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最早有关自闭症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最早有关自闭症研究的论文

1943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的儿童精神病医生凯纳发表了论文《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首次提出了“自闭症”这一概念,即英语autism。autism一词源于希腊语autor,原意为“自我”,用来描述自闭症的突出特征——自我兴趣。autism这个词,是从当时精神病学界对精神分裂症的描述中借用的词汇,原意是指病人试图从外部的真实世界中脱身出来,能回到他们内心的想象世界中去。凯纳对他收治的11名有各种问题行为的儿童进行了长期观察,由此总结出这些孩子所共有的症状,比如这些孩子具有正常的甚至是更吸引人的外表、与他人缺乏情感接触、拒绝交往、不说话或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喃喃自语、对周围环境有非常固定的要求、发病期通常在幼儿期等。凯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种过去没有确定的特殊疾病,于是将其命名为“婴幼儿自闭症”。在凯纳报告的11个案例中,包括8名男孩,3名女孩,全部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们行为表现各异,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上自闭或孤立。这11个自闭症孩子中,3个孩子没有语言能力,而能说话的8个孩子,无法清楚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意思,文法怪异。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发现他们有很强的记忆力,例如对歌曲、动物名称、宗教祈祷文、历代美国总统的名字、诗歌及交响乐曲等具有非凡的记忆力。这些孩子的自闭还表现在抵抗外界事物对他们的“入侵”,比如摄食问题,有好几个自闭症孩子在年幼时拒绝进食,出现严重的进食障碍。另一个让他们恐惧的是声音的“入侵”,比如一些孩子对水流、汽车、电梯、搅拌机、电扇等声音会产生巨大的恐慌情绪。他们的动作被描述为固定的、刻板的和机械的,像“同一张照片”一样重复。

椰菜君周末无事逛油管,碰巧看到李一直高兴老师的讲座,其中有一个是自闭症,立刻怒赞,真是无所不知! 不过,开头有一点,讲自闭症的发现的时候,李老师估计有些疏忽,没有查好资料。他说,1943年美国的Kanner医生首先发现了自闭症,到第二年1944年时候,奥地利的Asperger医生也发现了。 其实呐,事情没这么简单,虽然比不上一部江湖恩仇录,也颇有一些令后人遐想的地方。 上面这位,是1955年的Leo Kanner医生。Kanner于1894年出生在奥匈帝国的 Klekotów,不过这个城市目前属于乌克兰了。在12岁的时候,Kanner迁往柏林,在那里读了中学,进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并在柏林成家立业,直到1924年移民美国定居。毫无疑问,Kanner的德语必须是说得好说得妙说得呱呱叫。为什么专门提到这一点?后文自有分晓。 上面这位,就是Hans Asperger医生了。Asperger于1906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并且在此生长,在此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读书,在此1931年毕业,在此结婚成家,在此立业行医,在此远赴天堂。同样毫无疑问,Asperger医生的德语更必须是说得好说得妙说得呱呱叫。为什么专门提到这一点?后文自有分晓。 上面这位,看着是不是不好区分是男是女?这其实是Grunya Sukhareva老太太,前苏联最著名的儿童精神病学家。Sukhareva于1891年出生在乌克兰的基辅,并在基辅女子医学院读书。从1917年毕业后,也就是十月革命那一年开始,一直从事精神疾病,尤其是儿童精神疾病的研究。 在1925年的时候,Sukhareva在一个苏联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她所观察到的6位奇怪男孩,她用“schizoid psychopathy”——当然是翻译成英文之后——来描述他们的与众不同。 俄语学术刊物。。。。 椰菜君不禁回想起当年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去外文库查找俄文论文时的狼狈。。。天书,天书,全特么的都是天书!!! 所以,Sukhareva的这篇论文呢,犹如泥牛入海。当然她也知道这一点,所以第二年,她就把论文改成德语,发表在德国的一个精神病学专业刊物上了。为啥不改成英语呢?显然这和德国靠的近,并且德国那时候正是欧洲和全世界的学术中心有关了!此外,她父母都是犹太人,会一些德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怕还颇为熟练。 然鹅,用德文发表,也没有给她带来更多的关注和点赞,可能和那时候,精神疾病领域正在被弗洛伊德学派所统治有关。 直到1996年,足足70年后。。。一位英国的自闭症研究专家,才将Sukhareva的这篇论文翻译成英文重新发表。人们惊觉,卧槽。。。您老人家是穿越了吗? Sukhareva在这篇论文中描述和总结的症状,和2013年修订后的业界宝典DSM-V中关于自闭症谱系的定义,符合得那么好。。。不由得叫人怀疑她是不是读过DSM-V。。。 那么问题来了。 Hans Asperger医生在1944年发表了一篇关于4个有自闭症状的儿童的病例报告,但其实他自己在文中也说了,这不过是他所见到的上百个这类儿童中的几个而已。其实,早在1938年,Asperger医生就曾经做过一个讲座,谈论了一位7岁的儿童,他所使用的描述词是“Autistische Psychopathen”,这个德语翻译成中文就是“自闭的精神变态者”。因此,Asperger医生必须在1938年之前,就观察到这样的患者了。 那么Asperger医生有没有读到Sukhareva的那篇论文呢?德文文献啊?身为奥地利人的Asperger医生,首选阅读不应该是德文文献吗?而且当年精神医学的刊物就那么几种,而且他还在同一个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要说他碰巧没有读过,那也只能怪维也纳大学图书馆管理不善,正好没有收藏这个刊物的那一期。但这不是德国人做事的风格。。。当然如果你认为奥地利人不是德国人,就当椰菜君没说过这个话。 那远在美国的Kanner医生,远隔重洋,1924年就离开了德国,又是二战期间,不方便阅读敌对国的德文刊物,既不知道Sukhareva的论文,又不知道Asperger医生的研究,岂不是在情理之中?虽然霍普金斯大学财大气粗,不会差钱订阅德国科学刊物。  在Asperger医生工作的维也纳诊所,有一对年轻的恋人医生,Georg Frankl 和Anni Weiss。由于是犹太人,这两位资历虽老,却受着后生小子,纯正的雅利安人Asperger医生的管辖。重要的是,这两位犹太医生,在Asperger医生还没进诊所工作的时候,已经开始对某些儿童的奇怪精神现象感兴趣了,还就此做过一些讲座。 是的,你没有猜测,这两位发现的,正是自闭的症状。 阿道夫同学掌权后,Anni Weiss越来越觉得这世界要变了,没法子呆了。因为他会说英语——会英语多重要啊——就跑到美国,找到一份工作,安定了下来。接下来,自然是要把老婆大人Georg Frankl抢救出来啊。。。可是没那么容易,因为已经是1937年了,离水晶之夜只有1年。所以Anni Weiss到处找人。。。 是的,你没有猜测错,他找到了Kanner医生,当时正在霍普金斯大学做得风生水起的当红炸子鸡教授,而本人又是从德国早早跑出来的。 在Kanner医生的运作下,Georg Frankl顺利抵达美帝,并在霍普金斯大学谋得了一个职位直到1941年,在此期间,她的部分工作是协助Kanner医生。。。 有意思的是,在Kanner医生的1943年论文中,他描述了一个病例。在1935年的时候,Kanner医生见到这个奇怪的病人的时候,他完全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是没过两年,他就着手研究这类孩子了。。。。 Kanner医生从Georg Frankl那里知道了些什么吗?谁也不知道,只知道Georg Frankl得到的工资不高,所以走去纽约州的水牛城,并且不再从事研究工作了。 扯这么长,椰菜君想说啥哩?学习挖机哪家强,山东找南翔? 不不不。椰菜君想说的是,1925年Sukhareva老奶奶就发现了符合DSM-V定义的自闭症儿童,而被螯合派视若寇仇的硫柳汞,1929年才被礼来公司弄出来,还没用到疫苗里面呢!Sukhareva老奶奶发现的谱系儿童,难道是自己吞了朱砂不成?

研究自闭症论文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 ***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是一种脑部发育障碍所导致的复杂疾病,患者往往在社交沟通、互动及表达上有障碍,成因目前仍未有定论,普遍认为与遗传及基因变异有关。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研究员庄树谆研究团队,首次系统性建构环状RNA(circular RNA1)在自闭症脑部的基因调控网路图谱,有助于增进对自闭症致病分子机制的理解。该篇论文已于今(109)年3月刊登在《基因体研究》(Genome Research)。

环状RNA是一种单链封闭式环型结构,且特别高度表现在神经系统。庄树谆研究团队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到在自闭症患者大脑皮质中表现量异常的环状RNA,并预测其调控路径,结合分子生物实验后证实:环状RNA像海绵一样吸附特定的微RNA(miRNA),使其失去或降低对下游自闭症风险基因调控的能力。有关环状RNA、微RNA、与下游基因在自闭症脑部的调控网路关系,过去并未被有系统地探讨。

不过,中研院今天表示,基因体研究中心研究员庄树谆研究团队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到在自闭症患者大脑皮质中表现量异常的环状RNA,并预测其调控路径,再结合分子生物实验后证实,环状RNA像海绵一样吸附特定的微RNA(miRNA),使其失去或降低对下游自闭症风险基因调控的能力。

侦测在自闭症患者大脑皮质中表现异常的60个环状RNA。(图源:中研院)

侦测在自闭症患者大脑皮质中表现异常的60个环状RNA

中研院说,庄树谆所率领的大数据分析与神经科学实验室团队,透过先前开发的环状RNA侦测软体(NCLscan),设计大数据分析流程,从超过200个样本的转录体定序(RNA-seq)资料,找到60个在自闭症患者大脑皮质中表现异常的环状RNA。再经统计模型分析显示,根据此60个环状RNA的表现情形,能有效区别自闭症与非自闭症样本,因此可判定这些环状RNA与自闭症的发生应有关连。中研院表示,团队也进一步预测这些环状RNA的下游调控路径,建构出8170个环状RNA、微RNA、信使RNA(mRNA)间的交互调控网路,接着再透过基因富集分析,发现这些网路所调控的下游目标基因,显著集中在已知的自闭症风险基因。

环状RNA调控网路。( 图源:中研院)

环状RNA调控网路和自闭症风险基因高度相关

庄树谆所率领的大数据分析与神经科学实验室团队,透过先前开发的环状RNA侦测软体(NCLscan),设计大数据分析流程。从超过200个样本的转录体定序(RNA-seq)资料,找到60个在自闭症患者大脑皮质中表现异常的环状RNA;经统计模型分析显示,根据此60个环状RNA的表现情形,能有效区别自闭症与非自闭症样本,因此可判定这些环状RNA与自闭症的发生应有关连 。

为此,团队进一步预测这些环状RNA的下游调控路径,建构出8,170个环状RNA、微RNA、信使RNA(mRNA)间的交互调控网路 ,接着再透过基因富集分析,发现这些网路所调控的下游目标基因,显著集中在已知的自闭症风险基因。

庄树谆说,这个研究除设计大数据分析流程来建构环状RNA的调控网路关系,也结合分生实验验证,团队挑选一个在自闭症患者脑部表现量明显上升的环状RNA(命名为circARID1A),于人类神经细胞实验验证后发现,circARID1A确实可借由调控微RNA(miR-204-3p),影响下游多个自闭症风险基因的表达。

人类神经相关细胞实验验证circARID1A确实可借由调控miR-204-3p影响自闭症风险基因

庄树谆说明,这个研究除设计大数据分析流程来建构环状RNA的调控网路关系,也结合分生实验验证。团队挑选一个在自闭症患者脑部表现量明显上升的环状RNA(命名为circARID1A),于人类神经细胞实验验证后发现, circARID1A确实可借由调控微RNA(miR-204-3p),影响下游多个自闭症风险基因的表达 。

在人类神经相关细胞实验验证circARID1A确实可借由调控miR-204-3p影响自闭症风险基因的基因表达。(图源:中研院)

美国自闭症最新研究论文文献

我觉得自闭症是会有有遗传可能的,很多人说不会估计只是从主观臆断和自我安慰角度。我最近看到新闻,一位母亲生了三个孩子,全是自闭症。基因是神奇的东西,我只是希望中国的繁殖癌能少点,为了孩子找精神病女人或者智力障碍,又或者有其他遗传病的男人都是变态和犯罪。

“雨人”是一种患上了严重的神经发育疾病,我们叫自闭症。自闭症在医学上也被称为孤独症。孤独症是我国南京医科大学陶国泰教授命名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为了纪念他,在中国又称之为孤独症。在医学上谁最早发现的呢?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肯纳教授。

在肯纳教授1943年发现之前,这个世界有没有自闭症?肯定有,所以其实我们谈论的是一种疾病在医学上被定义,而不是这个疾病的产生。我相信这个疾病自古就有,自打人类的产生就会出现。

那么我们还会听到一种病,大家看到自闭症有时候被分几种,达斯汀·霍夫曼演的雨人有计算的天才,是不是每一个自闭症的孩子都会有计算天赋呢?当然不是。

这种智商天赋跟自闭症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看到其实它们并不是平行的关系,纵坐标是所谓的智商跟天才,横坐标就是自闭症发病的症状的严重性,从左边到右边:左边是严重;右边是轻度。

在这四个象限里面,代表着三到四种不同的患自闭症的孩子:左上角我们看到这种就是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Rain man”,它叫高功能自闭症,他的症状很严重,但同时有一部分天才;右上角我们叫阿斯伯格综合征,他们的症状略轻,但同时也有计算的天才。

70%~80%的自闭症孩子,都属于中间这个区域,其实并没有明显的或者还没有表现出这种小天赋,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还有智力的障碍。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阿斯伯格综合征”,这是由阿斯伯格医生发现的。阿斯伯格医生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很有名的医学教授,我们知道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维也纳是全世界医学的中心,诞生了很多有名的大家,比如说弗洛伊德。

当时阿斯伯格医生以德文撰写文献。他发现有这么一类孩子,都是男孩儿,他们有很多小天赋又不喜欢与人交往,整天待在很封闭的内心世界,他把那些小男孩儿称为“小教授”,叫“little professor”。

他用德文撰写的文献,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才被英国科学家发现,后来就将这种疾病命名为阿斯伯格综合征,为了纪念他。但是大家想过没有,阿斯伯格医生发现的难道只是具有天才的自闭症吗?他们为什么从来没有发现不具有天才的自闭症孩子呢?

我们知道有天才的自闭症孩子,其实只是一小部分对不对?当时为什么从来没有报道过呢?是因为1930年代末的奥地利已经被纳粹德国吞并了,这是一个医学和社会学的悲剧。当时的纳粹德国奉行“积极优生学”,所谓“积极优生学”就是认为有生殖缺陷的孩子,他不值当社会为之耗费能源。

他们会怎么样呢?会把他送进类似于像集中营那样的机构。还不是犹太孩子,就是一般的德国孩子,如果出现先天性的出生缺陷,比如肢体缺陷、智力缺陷、神经发育缺陷,他们会被送进像集中营一样的医院,让孩子慢慢地去世。这是医学界和社会的悲剧。

所以当时阿斯伯格医生也是众多被纳粹德国、被希特勒洗脑的医生之一,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报道呢?是因为他把具有智力障碍的这些自闭症孩子,其实都送进了所谓这些医院了。

经过了80年,我们知道,其实自闭症孩子并不是不可教育的,教育他们并不是浪费社会的资源,这个后面我会给大家提到。这个也是人类社会花了80年才认识到的,非常不容易。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很高兴看到全世界都在关注自闭症问题,2007年联合国将4月2号命名为“自闭症的全世界关注日”。

关于自闭症的患病率,有各种说法,美国最新的是1/68,还有英国、韩国、全世界等等不同的数据。中国的最新的患病率,我相信也将在今年由卫生部牵头的各大中心的督察会颁布。

如果每出生68个孩子里面,就有一个自闭症的患儿,那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所以自闭症和孤独症才成为唯一一个连续三次登上美国顶尖的《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被全美国社会关注的一种重要疾病。

自闭症究竟怎么产生的呢?是不是我们看到某些新闻上写的疫苗、重金属呢?经过严格的医学的科学的实验,我们已经知道自闭症是与基因有关的。

在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的一个著名的研究发现“21例双生子”——他家里面有21例两个或者三个这种自闭症孩子,发现如果是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话,他们患自闭症的机率会大大增加,在同卵双生子中一个孩子患自闭症,另外一个患自闭症的机率高达60%以上。

所以这里我们可以学到两点:第一,它肯定是与基因有关的,因为同卵双生他们基因是一模一样的;第二,它又很复杂,不是简单的黑与白的关系,如果是黑与白的关系,那同卵双生一个得病,另外一个肯定会得病,所以我们科学家研究经过了数十年还没有得到清楚答案。

自闭症是一个基因决定的,同时又是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的,一种非常复杂的遗传性精神疾病。

知道它与基因有关的话,怎么来寻找这个自闭症的致病基因呢?这又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科学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医生刚刚发现这个双生子有可能提示自闭症跟基因有关的时候,家长就会问“请你把我的孩子的自闭症基因找到,好不好?”

直到1980年之前,科学家还只能用显微镜去观察染色体的畸变,比如说是多了一条、少了一条,还是一块发生了畸变,我们还没有办法对单个基因进行测序。但经过数十年人类基因测序的飞速进展,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用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关联分析以及最近的全基因组的和全外显子组的测序。

大家已经生活在一个“千元基因组的时代”“千元外显子的时代”。经常会出来这种广告——花一千元或者几千元,可以得知你基因组的某些信息。这些都象征着我们人类在快速地走进一个获知我们自身遗传信息的时代。

获取这些信息对我们探究这些遗传疾病的原因有什么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的突变分两种:一种叫“编码突变”;第二种叫“拷贝数的变异”。

所谓“编码突变”,举个例子,我们研究的一个基因叫MECP2,这个基因的编码突变导致了小女孩会患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疾病——瑞特综合征——小女孩大概1岁的时候,就患上严重的癫痫而且无法说话,很多时候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

患瑞特综合征的女孩,96%以上都有这一个基因的突变,各种编码区的突变破坏了对蛋白质的功能,影响了女孩大脑的发育,这才得病了。这是科学家花了20年获知的。

另外一个方面,如果这个基因变多会怎么样?我们知道这个变少会让女孩得病,但最近2009年科学家也知道,这个基因的变多会让男孩儿患上严重的自闭症。

大家看到左边,这些都是患有严重自闭症的孩子,他们的特点就是红框里面,这个MECP2的基因变多,从一份变成了两份,所以这个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窗户:可以认识到。一个基因的变多就可以让孩子患上那么严重的自闭症。

究竟一个基因让他们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个是我们的研究,在这之前先给大家简介一下: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基因来寻找遗传病的原因,那么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做基因检测、去测我们的基因组,看一看我们有没有可能患上某些疾病呢?

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唐氏综合症,大家知道这叫21三体,用最经典的方法,在显微镜下如果看到某位孕妇的孩子的21号染色体变成三条,医生一定会建议家长终止妊娠,因为我们知道如果21号染色体是三条的话,生出来的小宝宝一定会患上唐氏综合症,会有严重的智力障碍而且目前还没有药可以解救。

而且这个可以在孕期头三个月就发现,此时终止妊娠对孕妇的损伤是非常小的,所以这是一个直接的证据,现在估计每个孕妇基本都会做,因为25岁以上、35岁以上,孩子有唐氏综合症是有一定机率的,35岁以上有1/300,还是不小的。花费相当便宜的价格,就可以排除这么危险的因素。

那么有遗传突变,会不会一定得病呢?不一定。著名的影星安吉丽娜·茱莉,她母亲跟她姐姐都患上严重的乳腺癌。她对自己的一个基因进行了测序,这个基因的名字叫BRCA,这个基因已经被证明与乳腺癌、妇科肿瘤关系非常密切,她发现自己的BRCA基因跟自己妈妈和姐姐的基因都含有同样突变,那意味着什么?

医生就给她一个建议:经过研究发现你有同样的突变,鉴于您的妈妈、姐姐已经患上严重的乳腺癌了,我们认为您以后患乳腺癌的机率是70%。这个数字是一个非常准确的估计,不是说一定,而是百分之七十几。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百分之七十几是一个非常令人害怕的数字,对不对?而且一旦罹患乳腺癌跟妇科疾病还是比较致命的,所以安吉丽娜·茱莉采取了一个非常勇敢的举措,她马上切除了自己的乳房跟子宫,这也是一个她自己的决定。虽然这个基因的突变不一定会导致她马上患恶性的癌症,但是提示她患癌症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

所以如果有肿瘤家族史,我们是非常建议去进行这种重要基因的突变检测,能够告知你潜在的风险、提早做好预防工作,但是你一定要明白携带这个肿瘤基因的突变,并不一定会患肿瘤、患癌症,这还不是一个清楚的关系。

就像自闭症一样,有时候很多自闭症的基因并不一定像MECP2一样,我们刚才说MECP2这个基因,只要一倍增他一定会患自闭症;但是其他很多基因它突变以后并不一定会患自闭症,所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关系。

目前自闭症的诊断,还是完全依赖临床的诊断。大家肯定很沮丧,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地认识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黑和白一样到医院就能马上诊断这个孩子是不是患有自闭症呢?但是很抱歉地告诉大家,这还是科学和医学发展的一个历程,为什么呢?

因为自闭症是跟抑郁症和情感障碍,以及多动症和精神分裂一类的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其实都是很少有客观性的指标的,不是验个血、验个尿液、验一个心跳就能知道的。所以如果说您看到所谓有自闭症的产前筛查,听过这个讲座您要明白这是商家利益陷阱,是人的。

所以怎么样对幼儿进行自闭症遗传风险的评估呢?我们可不可以预知一下我的孩子有没有可能患自闭症?这个要依托于我们基础科研跟医生的一些共同的努力,就像安吉丽娜·茱莉接受了美国医生的咨询那样,要经过医生严格的咨询,要听医生的,不要听除了医生以外的其他人。我们也只能通过医生给您一个建议。

怎么样寻找中国自闭症患者中的致病基因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是全世界这么一个人口大国,我们中国有多少自闭症的患儿,是令人觉得焦虑的数字。

我们从过去两年到三年中已经启动了一个全中国大规模的外显子测序的计划,众多医院开始了工作,比如上海的精神卫生中心儿科医院、新华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等等。

但是就像我提到的一样,自闭症的基因检测工作其实是非常难的工作,有突变还不一定患病,可能是众多基因患病,怎么办呢?所以我们现在正在采取像AlphaGo一样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方法,来帮我们认识这样一种复杂的精神遗传疾病。

讲一下现在开展的研究,我们刚刚开始,但是美国、欧洲已经开展了20年,特别是在过去的5年之内,美国、欧洲开展了大量的全基因组测序:他们收集了成千上万例美国和欧洲的自闭症的孩子的样本来寻找基因。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达一百多种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怎么研究呢?这么一百多种基因又有什么规律呢?他们经过研究发现这一百多种基因大多数都编码一些重要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关系到我们神经突触的连接。

我们的神经元跟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纽扣一样的结构联系起来的,这种联系是可塑性的,可以被我们的认知所变化,所以这种联系就会与我们日常的行为跟认知非常相关。所以这提出了一种非常明确的假设——大脑神经网络连接的破坏很有可能是导致了自闭症的原因。

科学家怎么样来研究呢?就像刚才沈老师说的一样,我们需要通过动物模型,我们找到了在自闭症病人中的潜在的致病基因,怎么证明这些基因确实会引起自闭症呢?

首先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在人类小男孩儿中可以引起自闭症的基因MECP2做了一个转基因小鼠,最左边是一个正常小鼠,左边第二个是一个携带有人类MECP2基因的小鼠,这个好像跟人的自闭症孩子一样很多时候有重复刻板的行为,我们给小鼠做了一个社交实验,给小鼠做一个选择——你是喜欢跟同伴一起玩?还是一个人呆着?

小鼠跟人一样,也是喜欢跟同伴一起玩,像左边这样喜欢跟另外一只关在笼子里面的小鼠呆在一起,尽管它碰不到,而不喜欢在右边一个人呆着;但是携带有人类MECP2基因突变的小鼠,却表现出它不太喜欢跟同伴呆在一起,提示MECP2这个基因在小鼠里面很可能能导致这种类似的症状。

但是小鼠跟我们人的大脑,还是有巨大差异的。这是一个等比例图,人类大脑和小鼠大脑差得是多么之大。所以我们觉得可不可以这样:用跟人很相像的,我们的表亲猕猴模型,模拟人类复杂的精神疾病呢?

我们过去几年的一个工作就是将影响人类患上自闭症的MECP2基因转到猴子的基因组里去。这个是分别于2011年和2014年诞生于我们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转基因猴。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转基因猴会怎么样?它们会像人类患有自闭症吗?

大家发现左边右边的猴子有什么不一样吗?待一会儿你会明显的看到。一般我们说猴子坐不住,是吧?猴急猴急的,像左边这样它会爬来爬去、上窜小跳,很调皮的。但是右面这只猴子却很固执地走一个圆圈而且不掉头,它一旦固定了就不会掉头。

其实右边这只猴子就是携带了我们人类MECP2基因的一只转基因猴。所以通过这样转基因猴的研究方法,我们证明了MECP2转基因的猴可以让他患有重复刻板的行为。

我也想知道,当猴子携带有人类的MECP2基因以后,它会不会像自闭症小朋友一样,不喜欢跟其他小猴子交往呢?左边大家看到两只小猴子坐在一起,这是我们认为猴群里面一个社会交往的行为,它们会坐在一起,我们叫并坐行为。

右边两只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转基因猴了。科学实验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我们这个实验看上去很简单,分了不同年龄做了三年,每年做一次,每次要做很长很长时间,做这个实验的同学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那看电脑。现在我们有一些自动分析的方式,几年前还是人工的方式 。

大家看到右边这两只猴子,有时候会很近,物理距离会很近、会挨着,但是很少会坐在一起、表示出很亲密的这样一种状态。所以通过数年的研究,我们反复地重复各种各样的行为,我们认为得到了这样一种自闭症的猕猴的模型,为我们研究自闭症提供这样一种工具。

怎么样通过转基因猴来研究这个自闭症呢?我们想回答这么一个科学的问题——一个基因的变多,怎样改变我们人类大脑? 因为人的大脑不能直接研究,所以我们问的是一个基因变多,怎么改变灵长类大脑?

猕猴跟灵长类大脑还是非常相象的,monkey是猴子,hunan是人,想通过这样转入只有一个基因的转基因猴的大脑核磁共振成像研究,我们就有可能知道一个自闭症的基因怎么样改变我们灵长类的大脑。

知道以后我们想能不能通过一些潜在的“干预”的方法呢?怎么来干预这个脑疾病呢?我们知道脑疾病是非常复杂的,大家看到这个是我们的一个梦想之路,还没有走通是一个梦想。什么叫“精准医学”?

首先我们需要寻找这种神经疾病的原因,很多原因是由基因导致的,有了基因以后,我们需要建立模型,这是小鼠,我们还可以建立猕猴模型,最终我们需要像沈老师那样寻找药物的靶点,最终在人类的病患里进行临床的实验。

对于我们大脑疾病来说,在什么平台、什么动物里进行这个实验,就非常重要了。就像我刚才说的,小鼠它也会有非常复杂的认知行为,但是自闭症这样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我觉得如果想在人体里进行临床实验的话,还必须在猴子身上得到一些实验,最终才能帮助我们对自闭症的孩子有更多有效的干预。

比如说对于脑疾病的干预 ,我们目前有效的手段并不是很多,有种干预的方法叫“深脑电刺激”,是把一种很纤细的电极植入病人的大脑,这个病人是帕金森症。

我们知道重症帕金森症,很多时候病人肢体震颤以及凝固,比如上台阶都不行,那么通过这种DBS的深脑电刺激治疗,就能显著地改善,像奇迹一样,本来肢体震颤很厉害,通过这种纤细电极的植入,戴上这样一个脑起搏器,一开开关,这种震颤就奇迹般地停止了。

所以发明这个深脑电刺激方法的两位美国科学家,已经在2014年获得了拉斯克奖。这样一种很有意思的方法,大家觉得好像在大脑里插电极很恐怖是吗?其实并不是,我们上海瑞金医院、很多医院都可以做,做完以后并不影响日常的生活,平常的生活质量还是非常高的。

所以可不可以用很多这种我们现在正在发展的,我们叫“神经调控”的方法,来干预我们大脑的功能、治疗我们的疾病呢?也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所以我还有个梦想是,我们可不可以改变猴子的基因呢?我们给他多的就是基因,那可不可以用基因编辑的方法,去把多的基因给剔掉,然后是不是这个原来打圈的这个猴子就不打圈了,是吧?所以这都是我们正在开展的研究,也希望有机会以后跟大家分享。

最重要的,我觉得还希望跟大家分享,就是说我们的研究并不是冷冰冰的疾病。2009年回国以后,一开始我就不敢说我是做自闭症的,因为觉得不是做疾病研究的。后来发现做着做着很多病人的家长、医生,包括公益团体都会来找到我,我觉得这是一个超越了基础研究的一些使命,需要我们科学家、医生、公益团体、家长以及自闭症儿童共同的努力。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最近在看一些书,我想知道美国1943年肯纳医生定义了自闭症以后,美国社会发现了什么?什么时候会像现在一样对自闭症那么宽容了?一开始就那样吗?美国社会怎么来认识自闭症的?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编的一个简易编年史,先是科学再是社会,第一个1938年奥地利的阿斯伯格医生发现了具有社交功能缺陷但是有天赋的男孩儿;1943年肯纳医生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描述了11个自闭症孩子,但是很遗憾,当时肯纳医生他还没有认识到自闭症是先天疾病,还没法认识到是基因决定的疾病,于是认为是父母教养的关系。

想想看其实我觉得当时也不怪他,因为当时一九四几年二战刚打完,所有跟基因有关的事情都被认为是叫“积极优生学”,很糟糕,所以与其认为是基因上有了问题,简直就是被判了死刑,还不如认为是后天的问题。后天怎么办呢?肯定是父母教养的不当。现在我们知道是这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父母已经遭受了孩子患病这样一种打击了,还要遭受医生对他的指责。

后来Rimland博士自己就是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他发表了这样一本书,找到了很多很多的孩子和家长,他发现家长对他们都是很有爱的,不是因为父母教养的问题,后来又经过反复的争论,最终肯纳医生在医学大会上承认自闭症是一种先天的疾病。

后来1977年双生子研究,科学上提供了第一个证据,认为自闭症是跟基因相关的。后来还发生了一个乌龙,认为它是跟疫苗相关的,我这里就不多提了。最后2012年,全基因组测序和外显子测序被首次用在自闭症的基因测序中,最终这个研究走向了科学的轨道。

给大家分享一下故事,1933年第一位被医生确诊的孩子出生了,他的名字叫Donald,我认为他是一位最幸福的自闭症孩子。为什么呢?

因为他出生在美国中部一个小城市,他家境很殷实,家里是开银行的,在美国中部环境又非常简单,他不需要与社会有很多冲突,在小镇上只有几千人,所有人都认识他、所有人都很宽容他,他上了小学中学还上了大学,他上完大学以后就回到他的家乡,找了一份工作,他也不需要工作,他只是半天上班,半天去打高尔夫球,我认为他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一位自闭症孩子,他现在已经80多岁了,还健在。

但是很遗憾,我觉得全世界所有的自闭症孩子都没有他幸福。为什么呢?1962年英国的自闭症家长成立这样一个协会,为什么成立协会?像美国后来也成立了协会,因为在当时的美国,就好像现在的中国一样,自闭症家长是孤立无助的,这种康复机构也很少,医学的医生也很少——全美国就这么几个医生能看——找谁呢?所以当时的家长团结起来,成立这样一个协会,就是为了去争取利益。

大家看到左边这个是1974年罗纳德里根——当时还是州长,后来是总统——签署了《自闭症儿童公平教育法令》,当时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美国,自闭症孩子是不允许进入公立学校的,认为不可以教育,也是有点那个意思。

后来自闭症家长团队起来,去状告美国政府,首先是宾州政府成功了,因为他们发现自闭症孩子确实是可以教育的。所以一系列政策都是因为自闭症家长奋斗产生的,好多家长团体向律师去状告取得的成功等等。

包括后来的《雨人》,这都是美国社会一步一步怎么样来接纳自闭症、认识自闭症,对他们表示宽容的一种历程,我觉得我们中国通过他们的历程,可以学到很多、避免走很多弯路。

最后值得提的是美国最大的一个对冲基金的头,叫Jim Simons,他其实是一个数学家,他开的全美国最成功的一个对冲基金,但他的孩子也是一个自闭症,他的女儿是一个明确的自闭症患者。他2003年成立了美国最大的自闭症研究基金会,专门用于研究自闭症的科学研究,所以从那以后,自闭症的研究也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2007年联合国颁布了“自闭症关注日”,从全世界都开始非常关注这种疾病。那么这也是一个需要跟大家分享的,在上海的一个公益团体。这是上海有名的曹鹏先生,他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他们每周都会在建国新路少年宫里面,开一个天使之音音乐沙龙,他们从2008年开始,已经做了9年了。

很多孩子一开始去那的时候症状非常明显,经过数年参加这个沙龙、参加活动到现在可以上台演奏,我去参加了好多次他们的活动,非常令人感动,所以我想大家以后有机会的时候,看一下天使之音音乐沙龙的孩子们的演奏。

还有一个是几年前发现有这样一个公益店,叫金羽翼,讲了康康这样一个故事。康康当时只有十几岁,他画了很多画,这些画都被金羽翼放在网上义卖,大家看到他的画很漂亮,还有其他好多一些孩子画的非常漂亮等等。北京的金羽翼的公益店就帮助自闭症的孩子去画画,然后帮他们做日历义卖。我还在我们所里办过这种义卖。

康康他的妈妈后来我们认识了,她叫邹文女士。康康一开始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自闭症孩子,非常严重,跟最严重的自闭症孩子没什么两样。但今年已经18岁,可以生活自理,可以到市场买菜给他父母做一顿饭。

更多有关自闭症相关知识点击网页链接了解更多。

您好,自闭症的干预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具体要做多久的康复训练才有效,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①孩子的能力,如果孩子的能力较好,那么需要的时间可能也就少。②孩子的年龄,自闭症的康复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年龄越小的孩子,大脑可塑性越高,因此在孩子年龄小的时间进行康复治疗,那么可能短的时间内,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③干预方法,自闭症异质性高,不同的孩子表现不一样,用对了方法,可以事半功倍。④对自闭症孩子不同的表现进行康复训练,起效的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对言语进行干预可能在一段时间会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对孩子的社交进行干预,可能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有效果。总之,自闭症的干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效果受到多种因素互相交互影响,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对孩子的干预也是要多方面同时进行,长期坚持,相信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好。

目前市面上治疗方法很多,但是有成效的方法不多。主要以教育和行为干预为主,力争使患儿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成年后也有独立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行为干预也是目前多种治疗方法中最有效的,市场最典型以北大医疗脑健康的行为干预为主,干预正常率较高。其他治疗方法多以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脑部治疗、体育锻炼等,但是效果甚微或有待验证。

自闭症论文研究选题

你论文选题定好了吗?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准备好了没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能够帮到你?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要想知道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就得知道什么是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道就是当论文题目确定之后,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院系批准的写作方案。它主要说明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该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论文重点研究的内容,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写作进度安排以及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资料等。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论文正式开始写作之前,先写出开题报告,再经过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审阅修改后,才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选题报告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在写开题报告之前,要做好一些前期工作。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自己能够了解自己所选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存在的不足等,这就需要去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文献综述。其次,要掌握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就很难深入研究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要认真地复习总结;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也要通过补课的方式,把它理解掌握。这样在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开题报告才能更科学、更完善。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便于按项目填写,避免遗漏。其内容主要包括论文题目、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文献综述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进展计划及阅读文献目录等。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3年4月26日”或“2003-04-26”。内容: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课题的研究内容5、已查阅参考文献:ily:Arial;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4px; mso-font-kerning:1px; "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 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 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 得进入课题研究。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浅析孤独症的表现及治疗摘要: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宝宝”,他们身体的各项技能都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却囿于自己的世界中。本论文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和治疗,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以期助力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关键词:孤独症;表现;治疗;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宝宝”,他们听力正常,但是却无法听到其他人的呼声;他们的视力正常,但是却无法和其他人对视;在孤独症儿童的世界中,他们只拥有自己。因此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及治疗对于其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一种广泛性的发育上的障碍,这是一种社会交往以及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孤独症儿童主要存在如下的表现:(一)不看或少看很多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与其他人接触上的异常现象,不少儿童对其他人眼部的注视程度明显减少,甚至很多孤独症儿童对他人的注视“视而不见”,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很多家长反应,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好像其他人的事和他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他们只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对其他的事情都是不感兴趣的。(二)不应或少应孤独症儿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应不灵的现象,对其他人的呼唤不回应是一般孤独症儿童的常规表现之一。共同注意是指个体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关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体或者事件。当家长发现孩子对自己的呼声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较少的时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三)不指或少指孤独症儿童和其他人存在情感上的交流障碍。他们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也没有恰当的肢体语言,无法对自己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表达。他们在表达肯定的时候,不会点头,在表示需要的时候,也无法用手指出,无法用手比划出自己的意愿出来。很多孤独症儿童将父母当成是自己生活正常进行的工具人,有吃饭需求的时候才会拉大人的手,因为存在情感障碍,因此无法搭理父母。(四)不语或少语很多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上会出现延迟的现象,其表现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说话迟缓、咬字不清楚、说话过于快或者过于慢,无法完整的说出一句话等等,很多孤独症的儿童在说话的时候往往都是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五)不当或少当孤独症患儿从12月龄起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言语不当表现为鹦鹉学舌现象明显、背诵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 一、滔滔不绝地以自我为中心的语言;自言自语地说听不懂的语言。行为的不当如看见陌生人不害怕,也不认生,没有距离感,甚至喜欢去碰一下、摸一下、推一下别人。一些孤独症的孩子还伴有感觉异常,比如听觉异常,总是喜欢通过敲敲打打的方式表达开心,另外一些孤独症儿童会出现视觉异常的现象或者味觉异常、嗅觉异常等等现象,这导致其看起来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二、孤独症儿童干预路径分析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要集综合评估及干预指导为一身,提出了诸多提高社会性和沟通能力的新观点,涵盖了对孤独症的看法以及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才能让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更为丰满充实。(一)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科学干预面对孤独症儿童,我们要报以科学的态度,不能存在任何歧视的现象。孤独症儿童的成长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促进其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我们要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争取做到科学干预,有效治疗。制定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互动的方案,促使孤独症儿童通过模仿、独自游戏、团队能力及社会性沟通的干预活动提升其社会性。而通过使用目标活动表,我们还能为谱系孩子制订个性化的社会性和沟通能力课程表,既可以在家进行,也可以在学校进行。(二)巧妙使用音乐活动,正确干预在孤独症儿童的成长中,其正确的社交能力方面有着较大的问题,他们不能针对性的进行交流和情感沟通,在与人交往中存在较大的障碍。在可以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进行转化,可以通过有组织的音乐活动进行。例如唱歌,节奏和与运动的结合,可以为他们提供环境刺激,以学习社交行为。对一个班级的孤独症儿童进行音乐疗法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障其性格的养成,增强孤独症儿童的合作,分享,服从秩序,纠正礼貌行为等方面的经验。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很多旋律都是非常的简单的,歌词也是朗朗上口的,孤独症儿童非常容易在简单的旋律中记住歌词中的内容,形成最起码的行为习惯。例如,《找朋友》简单的歌谣使孩子们学习结交朋友的礼貌,正确的礼貌行为以及服从音乐秩序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这是对孩子参与度的有力增强作用和合作,通常可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孤独症儿童的错误的行为,例如不遵守秩序,攻击性语言和随意的活动等等,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参加音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在治疗中,治疗师可以熟练地将各种快乐的音乐活动,例如乐器演奏,唱歌,听音乐,音乐创作和在音乐伴奏下的移动,转变成一种刺激刺激,以增强正确的社交行为,让学生敞开心扉,交到朋友,养成优良的性格。(三)提高沟通,增强其交流技巧孤独症儿童成长中的最大阻碍就是沟通能力不够,交流技巧更是欠缺,通过有效干预治疗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走进社交世界之中。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美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的同时增强沟通技巧。干预治疗对孤独症儿童来说,作用突出,意义巨大。音乐因为舒缓人心情的特性对于轻度和中度儿童基本语言能力的提升价值突出,对重度和非常重度的儿童非语言交流方法的养成也是很有必要的。认识孤独症的干预大有裨益,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有效的社会性治疗和沟通能力提升是其恢复的最好方式。家长是孩子重要的沟通对象,也是孩子通向社会的重要介质,一方面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要教孩子学会沟通。具体策略有: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其需求和功能,同时要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并正确运用;学习行为干预策略,不强迫孩子沟通;学习某些专业的沟通技能。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与互动,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断的和孤独症儿童进行沟通的方式提升对孩子的认识。只有真正的尊重和爱护孩子,孩子才会更加信任家长,喜欢与家长交流。孤独症的幼儿教师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情况的预设,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另外幼儿教师应该就幼儿在幼儿园出现的情况和家长如实进行沟通,这是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成长的。(四)带孤独症儿童走出去,强化社会性孤独症儿童的有效干预方式之一就是促使其走出去,不能让孩子跟外面的世界分离。很多家长在面对生病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害怕其他的人歧视孩子,担心孩子心里更加脆弱,因此将孩子禁锢在家里,想要真正的治疗孤独症儿童,不要把自己和孩子封闭起来,要让更多的人去知道和了解孤独症。要学会去应付让自己束手无策的事情,挺起胸膛,带着家人和孩子走入社会。成年人在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要端正心态,不能过分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只有自己接受孩子的不同,才能带动身边的人正确的面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要多带孩子走出去,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例如一些亲子活动,绘本活动、积木搭建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交更多的朋友,强化其社会性。(六)成人正确控制脾气,耐心对待孤独症儿童在面对孤独症儿童治疗问题的时候,成年人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孤独症儿童存在着天生的特殊性。很多成年人在跟孤独症儿童沟通的时候,过于急躁,想要真正的实现孤独症儿童治疗。首先是要学会如何控制住自己糟糕的脾气,给孩子的行为找到恰当的表达途径,要懂得在公众场合如何使孩子从发脾气快速变得安静。其次是保持自己的心境开朗,懂得幽默,并且坚持锻炼身体,只有当家长的心态和身体情况良好的时候,才能够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最后是保持长久“作战”的心态。想要更好的陪伴孤独症儿童,成年人就要做好长久战的准备。(七)强化基础能力教育,提升其生活技能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中,包括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基础能力教育。为了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就要不短提升其基础能力知识教育。孩子对于视觉方面的观察和手眼协调能力;语言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游戏技巧、社交技巧、小组活动的配合程度以及生活常规的执行能力。成年人要教育孤独症儿童学习能力孩子认字、写字和数学能力。当然,这一项的干预方法一般针对实际发育年龄在四岁或以上的孩子。自理能力从孩子一开始接受训练就要贯穿在整个训练计划里,包括穿衣、进食、梳洗和如厕等。成年人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教会孤独症儿童正确的上厕所,穿衣吃饭等等,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七)积极开展运动,提升康复可能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是以生命为游戏的,幼儿喜欢玩这是天性;他们可以安静地玩游戏,例玩拼图、积木、捏橡皮 也可以玩情景游戏益智游戏等等,游戏不单是游戏,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一种学习可以强身健体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收获快乐。想要实现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就要做好运动技能方面的提升,在康复训练中确保孩子的粗大运动,例如带领孤独症儿童开展跑、跳、扔球等等方面的锻炼;另外,可以在家中带领孤独症儿童开展一系列的精细运动(,例如串珠、搭积木、扣扣子等等,通过这样的精细运动,促使孤独症孩子的手脚都得到充分的练习。(八)加强自然实践,让教学更具落地性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更好的成长,应该推进孤独症儿童走向自然。因此要广泛利用游戏的方式,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我们要从自然中发现教育的机会,让教育走进自然,让孤独症儿童从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和审美力。当下孤独症儿童的生存环境相对闭塞,大自然对其体格与感官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在大自然中,孤独症儿童是处处充满好奇的,而要想使其天性得到应有的发挥,其前提是要促使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引导孤独症儿童与家长一起参与种植物的活动,同时锻炼其肌肉动作,并使孤独症儿童自己感受其中的快乐。其次,在自然中激发孤独症儿童的想象力、理解力、观察力。大自然可使其自由、轻松,借助自然的力量让孤独症儿童有意愿去观察事物,对事物产生好奇,丰富想象力等。让每一个孤独症儿童到大自然中去,与自然亲密接触,了解自然界中的关系,萌发无尽遐想。只有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并在大人的帮助下理解并发挥想象的教育才能做到启发性。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次,爸爸同儿子走在浓密繁茂的山间小路上,路旁的草丛中不时会露出不知名的野花。这个时候爸爸主动引导孩子说:“你看看这小花有多少花瓣呢?”听到爸爸这样说,孩子的兴致一下子就来了,他马上蹲下身子开始观察这朵野花,爸爸也主动蹲下来跟孩子一起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询问爸爸花朵里面的构成,爸爸也都一一做了回答,这样孩子们的科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审美趣味也得到了锻造。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这样的,引导孩子们走进科学,观察自然,这对于其干预治疗也是具备积极作用和价值的。科学设计游戏活动,强化幼儿参与(九)引导孤独症儿童关注生活,提升兴趣为了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自然艺术游戏的方法提升教育质量,要着重关注游戏活动的科学化发展。自然艺术游戏活动应该是环环紧扣的,环节的相关性让孤独症儿童灵活地参与其中,感受游戏过程,提升参与意识,引导孤独症儿童乐于参与游戏,主动参与游戏,要不断的实现游戏过程创新化发展,通过教师参与、家长参与等等新奇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眼前一亮,提升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是强化游戏和自然的联系,让游戏走进自然。生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土壤,自然是幼儿成长的必然沃土。通过生活化的游戏,孤独症儿童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活,更好的理解生活。在游戏和自然的结合过程中,孤独症儿童的直接经验提升了,这是其自主学习的开始。例如,游戏中可以加入自然或社会的元素,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强化游戏和自然的联系,以扩展儿童的知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教师还应考虑游戏教学的问题,注重游戏和生活的结合,使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不断提高自己在游戏中的水平。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科学化的游戏环境,让孤独症儿童在自己熟悉的场所中开展游戏活动,让他们安心的玩耍,自然的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结束语: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治疗是一场长久战,家长和教师都要树立正确的认识,正确面对孤独症儿童成长,并且制定相应的干预方针,通过多样的方式和手段促进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提升其社会性,促使其更好的走向社会,助力其成长。参考文献:[1] 李昕王欣安占周蔡二娟康健楠. 基于脑功能网络分析的孤独症儿童辅助干预效果研究[J]. 自动化学报, 2021, 047(011):2654-2663.[2] 赵楠, 潘威. 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中家长介入的优势,困境及应对策略[J]. 中国特殊教育, 2020(10):6.[3] 王碧涵胡冲葛耘. 基于回合操作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干预效果的个案研究[J]. 毕节学院学报, 2021, 039(005):138-145.[4] 陆翠薇, 李德阳, 夏禧凤,等.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传统康复治疗对孤独症儿童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 2021, 43(2):4.[5] 陈宇. 啦啦操运动对低龄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效果分析[J]. 体育风尚, 2021(9):26-27.[6] 刘戴煜, 王佳丽, 孟艳芳. 基于美术治疗和行为治疗的新型自闭症儿童干预治疗课程研究[J]. 2020.[7] 刘杰, 董萍, 王怡,等. 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相关干预[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8] 连福鑫, 王雁. 融合环境下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同伴介入干预研究元分析[J]. 2021(2017-3):79-91.[9] 汤新晶. 心理行为干预在自闭症儿童中的应用经验分析[J]. 2021.[10] 王晨.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J]. 健康必读 2021年5期, 295页, 2021.

首先你得有个案例 然后 把提纲定下来

我觉得你写关于听障、视障、智障、脑瘫、唐氏等特殊教育范畴的文章,会好些,这样会给你加分的,题目鲜明啊,学业不良毕竟是正常儿童方面的,推荐你写自闭症方面的,近年来,国民越来越重视,并且有太多的人们还不了解。希望你的文章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呵呵!

自闭症与肠道菌群研究相关论文

人体内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越来越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人体内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精准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身肠道菌群的了解越来越多。它应该与人体内的心、肝、脾、肺、肾相同,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

一、微生物和微生物组

人类微生物群是指一个特定的微生物环境,比如口腔、结膜、肠道和阴道。自从微生物寄居在人类肠道内后,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成年人的肠道中,有大约1014中细菌,这个数量是人类体细胞的10倍。

肠道菌群有以下几个特点:

宝宝出生后不久,肠道菌群就开始在人类肠道内形成。最早的居民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糖球菌和场球菌等兼性需氧菌。在出生一两周之后,由于肠道内环境的变化肠道内会出现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

在成人肠道内,有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梭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属。相对来讲埃希式菌、克雷伯氏杆菌、乳酸杆菌和肠杆菌相对来讲较少。

肠道菌群通过与人体相互作用可以起到如免疫反应、防止病原菌的入侵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等作用。

二、精准医学与个体化用药

高通量技术大大降低了人类获得从基因到蛋白质表达的成本,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全贯穿”的研究了解人类自身的代谢性疾病。

“全贯穿”医学研究将颠覆“一种药物一种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未来,我们将得到具有个体化差异的治疗。个性化医学通过研究疾病的各种亚群分类特征、研究每位患者特定的易感性。

精准医学通过一个或多个基因的类型来指导用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了包括针对Her2基因用药的赫塞汀;针对EGFR19外显子突变的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针对ALK重排的克唑替尼。

目前,精密医学在癌症领域相对应用比较多。

三、人类肠道菌群与健康

现在,我们通过对肠道微生物更加深入的学习,开始了解肠道微生物系统的失衡可以导致疾病。

1、肠道菌群代谢类疾病

肥胖和糖尿病是两种典型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油烟机表明,肠道微生物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相关。

肥胖是一个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问题,肥胖的动物需要摄取更多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科学家发现,肥胖小鼠的肠道内拟杆菌显著减少而厚壁菌显著增加。这种变化也在人类肠道菌群内得到了证实,这两种菌的变化可以提高胖子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能力。科学家还发现体内某一种菌群丰度较低,容易患有肥胖、糖尿病和血脂症。通过饮食,我们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丰富性,减轻炎症,规律的饮食可以帮助肥胖患者保持健康。

2、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学疾病是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反应,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Ⅰ型糖尿病和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也与肠道菌群相关。同时肠道菌群失调往往容易造成糖尿病、心脏病和肥胖等疾病。与健康人相比,Ⅰ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内的产丁酸细菌丰度较低。卵形拟杆菌的增加和厚壁菌的减少可作为Ⅰ型糖尿病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科学家报道,乳酸菌、毛螺菌和维甲酸在肠道菌群中的丰度变化可引起红斑狼疮这种自身性免疫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代谢运输途径被发现是由于菌群变化所导致。研究推测,嗜血杆菌的减少和唾液乳酸杆菌的增多有可能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原因。

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稳定的微生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有显著正相关。

3、肠道菌群与心理性疾病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心理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1年时,世界各地平均每四个人就有一个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干扰。到2020年时,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是人类疾病的主要问题。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普遍的发展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自闭症,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闭症与肠道菌群相关。

以往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体内乳腺杆菌含量较高而双歧杆菌含量较低。这两种菌其实都是有益菌,但其实人体内的任何类型的细菌失衡其实都会带来危害。研究表明拟杆菌、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丙酸可以引起大鼠的自闭症。萨特氏菌的含量与儿童自闭症成正相关。

焦虑症是另一种常见的精神病,焦虑情绪与肠胃道紊乱有关,研究表明摄取乳酸杆菌可以调节焦虑相关的行为。

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可作为自闭症的替代手段。

4、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

肠道和肝脏有密切的相互作用,非酒精性肝病、肝硬化与肝细胞癌都与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同时在肝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肥胖是世界普遍流行的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肠通透性增高、小肠细菌显著升高密切相关。

肝硬化这种慢性肝病现在越来越普遍,通过对比健康人,发现病人肠道内的菌群结构明显不同。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性非常差,转移、病死率较高。肥胖和脂肪肝都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饮食导致肠道菌群内的物质代谢水平发生变化可导致炎症的增加和促进肿瘤的生成。

5、肠道菌群与癌症

癌症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还没有治愈癌症的理想办法。但是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些可以预测癌症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肠道内的信息来预测结直肠癌的发生,研究人员发现,可以通过肠道菌群分析,更加有效地识别癌前腺瘤性息肉,其敏感性和准确性比便隐血检测要高。此外,研究表明,通过识别肠道菌群后来进行调节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抗癌功效。

编者:id4hehe

文献来源:Yujing Bi, Nan Qin, Ruifu Yang. Human Microbiota:A Neglected “Organ” in Precision Medicine. Infect Dis Transl Med2015;1(2):63-72.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公众号“癌度”,了解更多关于肿瘤和基因的资讯。

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公众号及作者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自闭症是有可能是因为肠道和胃的关系导致的,目前对于自闭症的病因现在依然不明确,但现在越多越多的研究认为,除了遗传因素外,与环境、代谢、营养物质缺乏、食物不耐受、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异常、肠道生态失调、免疫失调等生物学因素紧密相关。

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也均证实了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肠道炎症、胃肠道功能不适和生成较多的神经毒性代谢物,并引发许多肠-脑疾病。

今年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发现肠道微生物谱的改变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异常神经代谢活动有关,这个研究成果也揭示了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在门、属和种水平上和健康儿童的菌群结构及其代谢的差异;自闭症患者组的菌群发育可能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便秘可能会增加孤独症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异质性特征。并发现部分肠道菌群的代谢物参与了神经递质的代谢途径,自闭症患者的基因的功能变异和差异菌群及其菌群的代谢物有显著的关联,并以自闭症和智力低下的风险基因KDM5家族突变为例详细的解读了KDM5突变导致社交行为障碍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系,这些结果为进一步从肠-微生物-脑轴揭示自闭症的病理机制奠定了基础[1]。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许多与自闭症相关的研究也显示了肠道功能的改变,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最终影响其行为改变。

自闭症是一种以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或刻板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150名儿童中就有1人患有自闭症,且发病率不断攀升;在美国每68名儿童中就有1个患有自闭症。虽然自闭症的发病率很高,而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自闭症背后的原因仍然没有完全弄清楚。与没有胃肠道问题的自闭症儿童相比,有胃肠道问题的自闭症儿童更有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睡眠紊乱、突发性烦躁、不明原因的哭泣、攻击性行为等症状,行为评分也明显更糟。其它以胃肠道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疾病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行为和神经问题,表明胃肠道功能紊乱和行为改变之间的联系。患有乳糜泻的儿童也经常表现出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癫痫、严重的渐进性神经病变、步态共济失调和肢体共济失调也常见于成年的乳糜泻患者。患有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患者,通常也会出现一定的精神问题。自闭症儿童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潜在病理学研究发现:α-1-抗胰蛋白酶的浓度较低,暗示着肠道蛋白质的损失;乳果糖-甘露糖测试表明肠道通透性增加;以及内窥镜检查发现胃肠道存在弥散性炎症。这种炎症的确切性质一直备受争议,然而,研究表明,与有胃肠道问题的正常发育儿童相比,有类似胃肠道问题的自闭症儿童存在激活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向胃肠壁的侵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