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

发布时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

1992年以来,先后接受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经营报、广东卫视、中国经济评论等境内外100多余家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先后在《新华文摘》、《财贸经济》、《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各类著作30余部,其中专著10多部,累计1000多万字。 获2010年中国餐饮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另有10多篇(部)在全国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奖。曾出版各类著作30余部:《市场进入战略》、《产业扩张》、《产业比较优势研究》、《国际游资大冲击》、《国际投机资本与金融动荡》、《住房革命》、《沃尔玛零售方法》、《零售企业员工培训》、《现代零售精要》、《广东与周边省区经济合作问题研究》、《现代资本运作》、《流通产业理论与实践》等。主编和参编著作10多部,主要有《金融市场学》、《中国上市公司板块分析》、《中国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中国品牌研究报告》等。著作:1992年4月,《产业兴衰论》,专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西方市场经济学浅说》,主编,兵器工业出版社1994年8月,《金融新热点:投资基金前瞻》,专著,地震出版社1997年3月,《绿色营销──环境与市场可持续发展研究》,参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永不认输──华人投资奇才邱永汉》,专著,广东经济出版社1997年9月,《中国上市公司板块分析》(第一版),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1月,《金融狂飚──东南亚金融危机实录》,专著,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2月,《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参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东南亚金融风暴──国际游资大冲击》 ,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金融猎鹰──百富勤倒闭内幕及启示》,合著,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5月,《国际投机资本与金融动荡》,专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5月,《中国上市公司板块分析》(修订版),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8月,《货币分房──住房.分房.买房》,合著(第一作者),改革出版社1998年9月,《产业扩张》 ,专著,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10月,《欧元横空出世》,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住房革命──个人住房投资与房地产市场》,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市场进入策略》,专著,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2月,《知识经济:迈向21世纪的入场券》,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03月,《零售企业管理制度与表格精选》,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04月,《沃尔玛零售方法》,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08月,《零售企业员工培训》,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08月,《现代零售精要》,第三副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08月,《现代零售丛书》(6本),总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广东省现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第三主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广东省与周边省区经济合作问题研究》,第二主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产业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实践----基于湖南长沙市个案的深度研究》,专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年6月,《现代资本经营》,专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8月,《广州流通发展报告(2007-2008)》,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8月,《珠三角流通发展报告(2012)》(第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渠道建设》(第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月,《粤商成长与区域经济》(第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7月,《珠三角流通发展报告(2013)》(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边界测量及效应机制》(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主编教材:《金融市场学》,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1997年10月第2版

1.《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姜芄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撰写第12章、第13章。2.《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陈启能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撰写其中第10章。3.《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于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撰写其中第5章。 1.《微观史研究与史学的碎化》,载《历史教学》2011年第24期。2.《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载《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2年第2期转载。2012年4月,被收入张卫良主编的论文集:《“城市的世界”:现代城市及其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书写人民大众的历史——社会史学的研究传统及其范式转换》,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4期摘登。4.《欧美史学新动向——实践史学》,《光明日报》对俞金尧等三人的访谈,发表于《光明日报》“理论·史学版”,2011年9月13日。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1年第11期转载。5.《从中国人口史看前工业化时期欧洲婚姻家庭的特征》,钱乘旦、高岱主编:《英国史新探:全球视野与文化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该书的英文版在英国同时出版Chengdan and Miles Taylor, eds., 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Chinese History Conference(Peking University), London: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2011.6.《20世纪世界史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载《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7.《关于全球史上跨文化交流的评估》,载《北方论丛》,2009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学术前沿”栏目摘要刊登。8.《资本主义与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环境》,载《学术研究》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10期转载。2011年又被收入《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论文集(田丰、李旭明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9.《“世界历史”与世界史学科定位》,载《史学月刊》2009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0年第1期转载。10.《什么是世界历史及如何构建世界史体系》,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08年第8期转载。11.《“资本主义”与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载《学海》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转载。12.《用唯物史观构建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史体系》,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4月26日,受该报访谈。13.《历史上中国已婚低生育率说质疑》,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14.《“反全球化运动”与反资本主义》,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7期。《马克思主义文摘》2007年第11期摘登。15.《与时俱进的德国社会史》,载《科学文化评论》2007年第3期。16.《社会史的定义及开放性》,载《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17.《现代世界起源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载《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2期。18,《近代早期英国经济增长与煤的使用》,载《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第4期。19.《令人困惑的后现代》,载《学术研究》(广东)200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3期转载。20.《欧洲历史上家庭概念的演变及其特征》,载《世界历史》2004年第4期。该文于200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21.《中世纪教会婚姻法中的同意原则》,载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22.《中世纪欧洲寡妇产的起源和演变》,载《世界历史》2001年第5期。23.《儿童史研究及其方法》,载《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24.《儿童史研究四十年》,载《中国学术》第2卷,2001年第4期。后来收入陈启能主编:《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5.《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寡妇改嫁》,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该文重印于《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社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1年第2期转载。该文于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26.《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社会文化基础》,载《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主办《学术动态》1997年第9期摘登本文。该文于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27.《英国18世纪人口和发展的学术史回顾》,载《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28.《从历史人口学到家庭历史学》,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29.《商品化、资本主义化及其他——与黄宗智先生商榷》,载《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3期。30.《中西方家庭的历史比较:差别及其影响》,载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人才培养和理论创新——论世界史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载《人民政协报》2011年11月28日“学术家园”版。2.《从“意见”到“决定”:哲学社会科学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9日第二版。3.《学术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10日。4.《人口研究要注重社会变革作用和历史延续的影响——访赵中维教授》,载《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5.《最低工资至少应足以养家糊口》,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29日“经济学”版。6.《继承和创新明显,发展仍有空间》(评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世界历史》2010年第4期。7.《全球史观下的文明传统与交往》,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2期。8.《妇女的历史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富矿——评〈西方妇女史〉》,载《世界历史》2010年第6期。9.《养儿防老: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载《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8年3月10日。10.《访谈英国史学家E.A.里格利》,载《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11.《制度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载《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12.《评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载《中国学术》2003年第2期。13.《历史学需要不断创新》,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14.《阿里埃斯:<儿童的世纪,家庭 生活的社会史》》,载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5.《斯通:〈英国的家庭、性和婚姻,1500-1800〉》,载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6.《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载《世界历史》2000年第6期。17.《找出一个亚洲来源》,载《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0年3月21日。18.《西方家庭史学的发展》,载《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4期。19.《国内对欧洲妇女史研究的综述》,载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主编:《世界史研究年刊》(1996年),总第二期。20.《传统中国国情的再探索》,《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探问工业革命》,作者为剑桥大学教授里格利,发表在《世界历史》2006年第2期(4月15日出版)。2,《现代的家庭研究简史》(上、下),译文,作者为哈佛大学教授奥茨曼,分别载于《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和第4期。

中国检察出版社现任总编辑

:1.《刑事诉讼目的论》(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2.《职务犯罪监督论》(撰稿),中国检察出版社1994年3.《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国家’85社科重点项目)(撰稿),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7月4.《律师制度比较研究》(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5.《现代日本法》(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6.《当代司法体制》(执行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7.《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撰稿),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8.《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9.《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10.《当代司法体制研究》(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11.《刑事诉讼原理》(主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成果之一),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12.《诉讼原理》(撰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成果之一),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13. 《刑事诉讼原理导读》(独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14.《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撰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15.《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1.《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撰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2.《刑事法学(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撰稿),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3.《刑事诉讼法学》(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4.《刑事诉讼法学(修订版)》(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5.《证据法学》(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6.《诉讼法与律师制度(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3月7.《证据法学》(撰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8.《刑事诉讼法学(修订二版)》(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01年7月9.《外国证据法》(合作),法律出版社2003年5月10.《拟任检察官培训教材》(撰稿),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11.《刑事诉讼法学》(执行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12.《外国刑事诉讼法学(新编本)》(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7月 :1.《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合作,53万字), 载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5月2.《日本刑事诉讼法》(独立翻译,21万字), 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3.《外国证据法选译》(日本部分,2.6万字), 载,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4.《刑事程序中保护被害人等附带措施的法律》(4000字),载《诉讼法学研究》第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7月 :1.《英美法联邦德国四国刑事被害人保护对策之比较》, 载《法律科学》1990年第5期2.《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载《政法论坛》1991年第1期3.《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问题新探》(合著),载《法学研究》1991年第2期4.《刑事诉讼主体论》(合著),载《中外法学》1991年第4期5.《免予起诉制度新探》(合著),载《法学研究》1992年第1期6.《刑事诉讼目的论》,载《政法论坛》1992年第2期7.《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程序问题的研究》(合著),载《政法论坛》1992年第4期8.《论刑事程序中的控审分离》,载《检察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9.《试论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与人权保障》(合著),载《检察理论研究》1992年第4期10.《论非法证据运用中的价值冲突与选择》,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3期11.《论法人犯罪案件的刑事诉讼程序》(合著),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3期12.《论刑事程序中的权衡原则》,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5期13.《刑事程序中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研究》 《政法论坛》1993年第5期14.《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与审判结构之探讨》(合著)《政法论坛》1994年第1期15.《关于刑诉法总则修改的几个问题》(笔谈)《政法论坛》1994年第4期16.《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5期17.《关于日本刑诉法及司法实务的几个问题》,载《现代法学》1995年第5期18.《关于自白排除法则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3期19.《关于非法搜查、扣押的证据物的排除之比较》,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1期20.《刑事程序中警、检关系模式之探讨》(合著),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2期21.《日本刑事诉讼的新发展》,载《诉讼法论丛》第1卷 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22.《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检察机关之比较》,载《中央检察官学报》1998年第3期23.《不必自我归罪原则与如实陈述义务》,载《法学研究》第20卷第5期(1998年)24.《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其程序保障》,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25.《关于测谎证据有关问题的探讨》(笔谈),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5期26.《我国刑事诉讼目的研究》,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法学卷)27.《刑事程序中的技术侦查研究》,载《法学研究》第22卷第3期(2000年5月)28.《刑事审前程序中的裁判权及其主体》 ,载《诉讼法学新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29.《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 ,载《中英刑事诉讼研讨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30.《刑事诉讼中法官评判证据的自由裁量及其制约》,载《证据学论坛》第1卷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10月31.《不起诉裁量权研究》(合著) ,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5期32.《刑事审判前程序的理念与原则》,载《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33.《外国证据规则的立法及发展——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一》(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3期34.《相关性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二》(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4期35.《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三》(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6期36.《意见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四》(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7期37.《自白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五》(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38.《排除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六》(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9期39.《证据规则的适用——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七》(合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10期40.Song Yinghui & Wu Hongyao,〝The Principle of the Privilege AgainstCompulsory Self-Incrimination and Its Procedural Safeguards〞(1999),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Spring 2001),YALE UNIVERSITY RIS Publishing Center Course Materials Packet(LAW21179_Pkt09),Professor: P.Gewirtz & J.Hecht(宋英辉、吴宏耀:“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其程序保障”,耶鲁大学教材《当代中国法律》(2001年春季),耶鲁大学教材中心出版,编号LAW21179_Pkt09,主讲教授:葛维宝、何杰森).41.《证据展示的法理与构建》(合著) ,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4期42.《诉讼法学研究:观念的更新与变革》(合著),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9月28日43.《论刑事证据规则及其制度构建》(合著),载《中国司法审判论坛》第1卷 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44.《刑事诉讼法学回顾与展望——“九五”成果总结与“十五”发展展望》(合著),载《诉讼法论丛》第6卷 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45.《中西传统诉讼文化比较初论》(合著),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46.《刑事案件庭前审查及准备程序研究》(合著) ,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47.《全面认识辩诉交易》,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7期48.《关于劳动教养程序立法的设想》(合著),载《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02年8月49.《我国刑事证据立法模式之选择》(合著),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1期50.《刑事审前程序与刑事司法公正》,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51.《辩诉交易制度之评介与思考》(合著),载《辩诉交易在中国》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3月52.《论合理诉讼构造与我国刑事程序的完善》,载《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53.《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之比较》(合著),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54.《证据裁判原则评介》(合著),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55.《从刘涌案件改判引起的社会反响看公开裁判理由的必要性》,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56.《关于搜查、扣押电子资料的立法完善问题》,载《证据法论坛》第7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57.《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合著),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58.《建构我国刑事诉讼合理构造的理念与原则》,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59.《我国刑事确定裁判救济程序之重构》(合著),载《刑事法前言》(第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60.《检察机关刑事诉讼职权之比较》(合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61.《一事不再理原则研究》(合著),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62.《刑诉法再修改的构想》(合煮),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1期63.《日本秘密侦查手段之评介》(合著),载《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64.《我国羁押制度与保障人权》,载《超期羁押与人权保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7月65.《刑事诉讼法,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合著) 载《检察日报》2005年1月12日66.《程序法定原则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合著),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67.《刑事诉讼中的警检关系模式——兼谈我国刑事诉讼法之完善》,载《刑事审前程序改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68.《庭审前程序中辩护律师信息知悉权的保障》(合著),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69.《证据法学理论基础:争议焦点与评述》(合著),载《证据学论坛》第10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70.《证据法学基本问题之反思》(合著) ,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71.《未成年人案件取保候审、酌定不起诉问题的实证研究》(合著),载《中国司法制度的理论基础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72.《刑事诉讼法若干前沿问题》,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73.《刑事程序中的检警关系完善构想》,载《人民检察》2006年11月(下)74.《日本刑事诉讼制度最新改革评析》,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1期75.《酌定不起诉适用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76.《<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念与原则》,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3期77.《宽严相济: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载《检察日报》2007-4-2778.《商业贿赂犯罪侦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8期79.《刑事和解的几个问题》,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80.《我国取保候审适用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合作) ,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2期81.《日本1999至2005年刑事诉讼法改革介评》(合作),载《比较法研究》07年第4期 82.《对取保候审功能传统界定的反思》(合作),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07年第4期

1. 《刑事起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年6月版;2.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副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参著),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修订版;4. 《刑事诉讼的现代化》(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6月版;5.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撮要》(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版;7. 《刑事证明理论》(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专家意见稿》(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8月版;9. 《刑事正当程序研究》(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9月版;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参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9月版;11. 《传媒与司法》(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12. 《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探索——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为参照》(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研究出版社总编辑

llest use of these blessed faculties. Their eyes and ears take in all sights and soun

总编辑岗位职责

总编辑岗位职责有哪些?总编辑是新闻或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国家新闻或出版单位为司局级行政职务。那么大家想知道总编辑岗位职责吗?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总编辑岗位职责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总编辑作为“编辑工作的决策人,出版社的主要负责人”,他们所履行的是“各项编辑工作的指挥者,出版方向的把握者与选题的总策划,书稿审读加工的终审者,编辑责任制度的负责人”职责。新形势下的总编辑,应定位于出版社技术上的总负责人,出版社法人经营上的得力助手,通过掌控出版方向,进行选题总体设计,使出版社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对总编辑工作作一概括就是:把握出版方向,负责图书质量,营造发展环境,参与出版经营管理,带好编辑队伍。

总编辑简介

总编辑是新闻或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国家新闻或出版单位为司局级行政职务。负责研究、制定和实施工作方针,组织领导编辑部日常业务工作。不设置社长的新闻、出版单位,总编辑除管理编辑业务外,还要管理行政工作;设置社长的单位,总编辑专门管理编辑业务。总编辑是媒体事业之中,负责编辑、采访业务部门的主管。在较小型的媒体之中,总编辑常须自行参与编采业务;然而在较大的媒体事业,总编辑往往只是编采部的专业经理人,负责的工作在大致规划编采走向,而不直接参与编务。

总编辑工作内容

总编辑在媒体的垂直组织架构下,通常掌管「编辑」与「采访」两个大部分,而平行还与业务、发行、广告等部门合作。在大型的媒体中,总编辑之外还有「总主笔」一职,负责主管报社的言论系统,例如社论、评论、读者投书等,但在小的媒体中,通常由总编辑担任两种职务。

总编辑主要的.工作在于主持编务会议,决定该媒体的新闻走向,并协调版面配置、采访人力调动等等。一般而言,总编辑底下还有主管版面的编辑主任及主管采访的采访主任。在没有编辑主任的媒体中,总编辑还需要决定版面配置;在没有采访主任的单位,总编辑则同时需要决定记者的采访资源分配,指挥记者或各采访单位。

此外,总编辑通常还担任分、核稿的工作。许多电视台最近也开始引进「总编辑」的头衔。

总编辑职业生涯

总编辑虽然是所有编辑之长,但在大部分的媒体中,总编辑都不是由职业编辑晋升,而是从采访部门拔擢。资深的采访人员通常会先担任采访部门中、高阶主管,之后再转任副总编辑等职务,最后升任总编辑。在台湾,综合报纸的总编辑多为政治或经济记者出身。

总编辑编务原则

理论上,总编辑与其他编辑、记者一样,都是媒体负责人的「客卿」,只对自己的新闻专业判断负责。但由于媒体竞争激烈,通常总编辑也需要向市场妥协,例如安排「公关稿」或是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动而改变报社立场,或在外力的胁迫下,改变、增加、撤销记者的稿件。

大陆著名出版人 中国大陆的著名出版人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李朋义、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聂震宁、河北出版集团副总裁王亚民、广西出版总社副总裁李元君、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帅张胜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帅陈昕、辽宁出版集团主帅任慧英、副帅俞晓群、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金盾出版社社长张延扬、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周百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社长赵济清、《时尚》总裁吴泓与总编辑刘江、《南风窗》主编秦朔、《财经》主编胡舒立、《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知音》总编胡勋璧、《读者》主编彭长城、《故事会》主编何承伟、《今古传奇》社长舒少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铨科、《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韩湘景、《中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分册》主任游苏宁等。 洪晃,著名文人章士钊的外孙女、外交家乔冠华的继女、作家章含之的女儿、导演陈凯歌的前妻。1961年生于北京。12岁时被外交部送往纽约学英文。1984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瓦瑟大学。曾经做过咨询、有色金属贸易、投资等业务。现为出版人。沈浩波简介:江苏泰兴人,1976年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磨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策划。出版有《北京娃娃》、《诛仙》系列、《明朝那些事儿》以及《盗墓笔记》《盗墓之王》《我在新郑当守墓人》等与盗墓有关的书。其中,《诛仙》引发奇幻风潮,《明朝那些事儿》则引发明朝热。

大象出版社总编辑

前两年梳理岭南饮食文化的历史,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广东人真的很实在,不自夸饰,连“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都是在上海叫响的。从文献所见的岭南饮食文化史,几可谓“他者视角下的岭南饮食文化史”,笔者还曾拟以此为题去做一个博士后研究来着。这种他者的视角,利弊兼半。以饮食文化为例,在早先的时候,几无不以茹毛饮血的蛮夷之食相视相录,当然到晚近则拟之为天下至尊。说不好的时候,众口铄金;说好的时候,“寄之他人,十言而九信”,的确好得很。而鉴于这种情形,那搜集整理出版“他人之言”,乃是我人进行岭南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前几年黄树森教授应原广东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金炳亮之约主编《广东九章》,并发展出“九章系列”,皆是有鉴于这方面工作的薄弱。选本而外,汇集这方面的文字,也是需要的。 从广东文化的独特性来着眼,域外视角是我们首先要关注的。自从明代中期利玛窦经澳门入广东北上传教,西人关于广东的记录,就逐渐多了起来。利玛窦的记录早已经翻译出版,见 《利玛窦中国札记》 (中华书局1983年版)英人博克舍编的 《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 (中华书局1990年版),其中克路士的《中国志》,关于广东的记述很精彩。该书另以 《近代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南方:南明行纪》 之名由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书名就充分显示了其广东渊源。 《海屯行纪 鄂多立克东游录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中,鄂多立克关于元代广州人吃蛇的记录为西方世界最早。罗马尼亚尼·斯·米列斯库的 《中国漫记》 (中华书局1990年版),有两章专谈广东,记录了许多为我们所忽视的地方风物与民情风俗。晚近西人关于岭南的著作,主要有美国人亨特的 《旧中国杂记》 和 《广州番鬼录》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1993年版)以及英人约翰·汤姆森 《镜头前的旧中国》 (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法国人老尼克 《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不过后者对广东着墨不多。还有值得关注的书是 《十九世纪俄国人笔下的广州》 (伍宇星编译,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中山大学蔡鸿生教授虽对中西交流中的广州与俄国的关系深有研究,但文献的专门整理却没顾得上,此书可补缺憾。另,早期作为广州出海口的澳门,也应特别予以关注。这方面,吴义雄教授所译的瑞典人龙思泰的 《早期澳门史》 (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是必读之书。而把上述著述中关于广东的篇章,集为一册出版,也是地域文化建设必须做的功课。 域内岭外之人关于广东的专门著述并不多,最早数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及徐衷的《南方草物状》,降及唐,有段公路的《北户录》、刘恂的《岭表录异》、尉迟枢的《南楚新闻》、沈怀远的《南越志》,宋有钱易的《南部新书》、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朱彧的《萍洲可谈》,明有王临亨的《粤剑篇》、蔡汝贤的《岭海异闻》,清有钱以垲的《罗浮外史》、张渠的《粤东闻见录》、吴绮的《岭南风物记》、陈徽言的《越游记》、闵叙的《粤述》、吴骞的《惠阳山水纪胜》、王士禛的《广州游览小志》、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张心泰《粤游小志》等等,当然散落在各类总集别集中关于岭南的记述就更多,而辑录整理工作几未展开,我人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元代画家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元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合编),中华书局,1985年。《隋唐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人海诗区》,北京出版社,1994年。《滋溪文稿》(陈高华、孟繁清),中华书局,1997年。旧本《老乞大》书后(论文) 陈高华 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003年获第五届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3)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4)中国古代军制史(专著) 陈高华等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获第一届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1993)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学术资料) 陈高华、陈智超等 北京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 获第一届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1993)中国经济通史——先秦卷、秦汉卷、元代卷、明代卷(专著) 林甘泉、周自强、陈高华、王毓铨等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2000年出版· 获第四届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1)、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2)中国军事制度史(6卷本)(专著) 陈高华等 大象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获第三届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1999)中华古文明大图集(资料) 陈高华等主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 获历史研究所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1996) 元代考试史资料 陈高华 1991立项 已出版·八五教委项目项目 计划1993年完成中国军事制度史(6卷本) 陈高华 1991立项 已出版·八五院重点项目 计划1995年完成元代文化 陈高华 1996立项 已结项·九五院重点项目 计划2004年完成《元典章·户部》校释 陈高华 2004立项 未结项·院重大B项目 计划2007年完成

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谁大

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是正部长级别。世界知识出版社属于世界级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均为正部长级干部。世界知识出版社中社长是行政领导,主持全面工作。总编是业务领导,主持日常工作。

报纸的总编辑(主编)的最高领导人是主编和编辑的主要业务部门或内容供应部门的媒体、出版社和信息公司,负责控制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作和发展的大致方向主要业务。

总编辑的工作总结就是把握出版方向,对图书质量负责,创造开发环境,参与出版管理,带领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

扩展资料:

例如,罗华:人民网党委副书记、副主席、总编、副总裁,人民网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人民网区块链研究所所长,人民网书画研究所所长。

1963年10月生,中共党员,学士学位,高级编辑。1985年8月至1993年4月,在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任助理编辑、编辑。

1993年4月,任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读者朋友编辑组副组长。1998年12月,人民日报网络中心总编辑办公室副主任。

1999年12月,他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网络中心规划技术组组长。2004年6月,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多媒体部主任;2007年8月,任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2010年6月,担任人民网董事、副总裁。

2016年12月,任人民网主任、副总编。2019年4月,任人民日报网络版主任、总编、副总裁。2019年7月,任人民日报在线副书记、主任、总编、副总裁;2020年1月至今,担任人民日报网党委副书记、副主席、总编、副主席。

参考资料:人民网——总编辑专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总编

中央社长级别。中国计划出版社成立于1987年,是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直属的中央级出版社。出版社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对新闻出版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服务的方向。出版社连续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良好出版社。1996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协授予出版社“全国先进科普集体”称号。

中国计划出版社是什么社长级别?答:中国计划出版社是市级社长级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