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乔治莱考夫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乔治莱考夫论文文献

乔治·莱考夫 ,语言学大师,认识语言学之父,与语言学泰斗乔姆斯基齐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圣塔菲研究所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 认知科学 学会理事会成员。著述颇丰,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各国语言学界广为传述;《别想那只大象》则被认为是 美国 进步派的基本指南。《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被称为认知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唯一简体中文译本也在3月首度面世。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综合了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中有关心智研究的内容。该学科试图详细解答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理性?人们如何理解自己的经验?什么是概念系统(conceptual system)以及它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所有的人群是否使用同样的概念系统?如果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个系统是怎样的呢?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人类思维的共同方式究竟又是什么呢?虽然这些问题并非新问题,但近年来提出的一些解答却是全新的内容。 《女人、火与危险事物》 这本书讨论了这些问题的经典解答,同时也阐释了全新解答的最新研究成果。经典观点认为,理性是抽象的和离身的(disembodied),而最新观点认为,理性具有肉身(bodily)基础。经典观点把理性看作客观的反映,主要基于客观立场的非对即错、非错即对的判断,最新观点则把理性中具有想象力的方面,如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和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视为理性的中心,而非客观事物外在的次要附属。 经典观点认为,人类进行有意义的思维和理性活动的能力是抽象的,这种能力并不一定存在于生物体自身之中。因此,一切有意义的概念和理性活动都具有先验性,换而言之,它们超越了任何生物体的自身局限性。富有意义的概念和抽象理性活动,恰巧体现在人类、机器,或者其他生物体之中——它们抽象地存在,独立于任何特定的亲身化(embodiment)A 之外。而最新观点认为,对具有思维功能的生命而言,意义(meaning)是富有意义的事物具有思维能力的生物体的本质及其在生存环境中的理性活动方式,才是理性研究的主要问题。 经典观点和最新观点都把范畴化(categorization)视为人们理解经验的主要方法。 经典观点认为,范畴仅以其各个成员的共有性质为特征,即范畴化的特征是: ① 不依赖于生物体的身体性质进行划分; ② 毫不夸张地说,范畴本质中没有想象机制(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在起作用。 而最新观点认为,人的身体经验和想象机制对于人们如何建构范畴、理解经验至关重要。 作为一种哲学观,经典观点产生于两千年前对理性本质的哲学探讨之中。尽管已有占压倒优势的经验证据否定这一哲学体系,但是经典观点依然得到广泛认同。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它具有传统优势,两千年来积淀而成的哲学惯性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而且我们一直接受的都是运用传统命题进行思维的 教育 ;第二,直至最近,才出现了可以取代经典理论的更完善的新理论,它既继承了经典观点中的正确内容,又修正了其中的失误之处,并且以之释解新发现的现象,而此前一直没有形成与之类似的理论。本书将描述的就是这种可以取代经典观点的新理论。 近年来,概念范畴已经在许多认知学科领域得到深入、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在人类学、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这些逐渐积累的证据,与有关心智的 客观主义 观点是冲突的。总体而言,概念范畴的真正性质与客观主义观点对此的要求大相径庭。 无论是关于范畴类别的,还是人类一般理性的证据,都显示出与客观主义迥然不同的观点。比如: 思维是依赖于身体的,换而言之,用于组成我们概念系统的结构源于人类的身体经验,并基于身体经验产生的感觉。此外,人类概念系统的核心直接建立在知觉、身体运动,以及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经验的牢固基础上。 思维是富有想象力的,那些并非直接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概念,运用了隐喻、转喻和心象手段。所有这一切都超出了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反映或心理表征,而正是这种想象力生了“抽象的”的思想,使我们的心智超越了我们所能看到和感觉到的一切。这种想象力也间接地依赖于身体,因为隐喻、转喻和心象都是基于某种经验,通常是身体经验。思维也需要富有想象力,只不过不明显而已。我们总是运用人的普通想象力,而不是运用反映自然的方法在给事物划分范畴。 思维具有格式塔特征,因此并不是原子结构型。概念具有总体结构,这一结构超出了仅据普遍规则群集“建筑模块”的概念模式。 思想具有生态结构(ecological structure )。人们在学习和记忆时,认知加工效能依靠的是概念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概念本身的含义,因此思维不仅仅是对抽象符号的机械性操作。 只有运用具有上述特点的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才可以用来描述概念结构 (conceptual structure )。 认知模式理论融合了经典观点中有关范畴化、意义和理性的正确内容,同时又解释了有关范畴化的实证资料,从而在总体上与新的观点吻合。 我把这种新观点称为经验实在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或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它与客观主义的共有观点是: ①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 ② 承认概念受到现实的约束; ③ 承认概念真相超出了单纯的内在一致性; ④承认世界上存在稳定的知识。 与客观主义相比,经验主义的定义认为生物体的特征对于概念或理性的性质来说从根本上并非必不可少。 依据客观主义的观点,人的理性仅是一种有限的先验合理性,人体所起的作用只是: ① 提供接近抽象概念的途径; ② 提供一个“人脑”,即提供一个模拟先验合理性形式的生物介质; ③ 对可能产生的概念和理性形式予以限制。 而经验主义观点则认为,理性由于人体才成为可能,人体中既包括抽象的和富有创造力的理性,也包括有关具体有形事物的理性。人类理性并非先验理性的实例,它产生于生物体的本质,以及个体经验和集体经验的所有贡献—— 基因 遗传 、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在其环境中的功能方式,以及社会功能的性质等。 在此争论的焦点是: ① 富有意义的思想和理性,是否仅仅涉及抽象符号的运作及其与客观现实的对应,而不依赖任何具体的东西(或许可以把生物体强制限制排除)呢? ② 或者富有意义的思想和理性,是否在根本上基于具有思维能力的生物体本质,其中包括生物体的身体本质、生物体在其生活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及其社会特征等呢? 虽然这是一些高度抽象的问题,但是确实有大量证据表明,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是肯定的。这就是本书所要阐明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这些问题如此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对有关人类问题的理解,进而关系到由此理解而产生的种种问题。通常认为,“理性能力”是用来定义人是什么,以及将人与其他世间事物区分开来的心智。由此,对于“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认为理性能力是脱离人体的,那么人体就成了次要的东西;如果我们认为理性能力是计算机能做的机械性操作,那么我们就会因为计算机的功效更高而贬低人的心智;如果我们将理性看作人类反映外部世界的能力,那么我们就会贬低能够超越这种能力的多方面心智机能;如果我们将理性看作是缺乏想象力的,那么我们就会贬低艺术创造的价值。我们如何理解心智,关系到我们对上述这一切甚至更多问题的理解,涉及我们对自身和其他事物——如教育、研究、人类制度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涉及对人类生存和活动方式的评价。 如果我们认为理性依附于身体,那么我们就要理解心智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并想发现如何去培养依附于身体的这些理性能力。如果我们充分意识到理性富有想象力的作用,我们就会充分重视这些作用,对其进行更全面的审察,并为开发这些能力提供更好的 教育 。我们对人类能够学习、应该学习什么所持的观点,以及对人类运用其知识应该去做什么所持的观点,取决于我们对“学习”这一概念的理解。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既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墨守成规。我们已经发现,理性思维远非缺乏想象力,或者仅仅是机械运作。这一发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我们对如何运用人类心智的观点,取决于我们对“人类心智为何”的看法。从一个细微但不轻微的角度来看,这一发现同样也很重要。我们对“理性为何”的理解,指导我们对理性本质的研究。目前,这一研究正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迅捷的速度日益拓展。众多认知科学家目前所从事的选题,经过较长时期的研究,将会使我们对心智有一个明确的看法。我们正处于心智研究史上的重要转折阶段。最关键的是,两千年来人们关于心智的错误观点将会由此得以纠正。 《女人、火与危险事物》 这本书试图把那些证明理性依附于身体,并且拥有想象力的观点的实证资料熔于一炉,尤其是那些来自人们通过对范畴化方法研究而获得的实证资料。概念系统是按照范畴组织的,即使不是所有的思维都与范畴有关,至少大部分如此。客观主义的基础是古希腊的经典范畴理论,这种理论至今仍被奉为真理,其正确性被认为毋庸置疑。然而,当今认知科学家对人类事物范畴化实际方法的研究表明,范畴化是一项既与古希腊范畴理论迥然不同,又十分复杂的活动。 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些研究似乎为人类理性的经验主义观点提供了实证,从而进一步暴露了客观主义的失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些研究成果,那么看到的仅仅是某些学者关注的某个问题。然而,如果把这些成果作为整体进行思考,你就会获得某种重要价值——它们能够证明人类心智并非只是一面反映自然的镜子或一个处理符号的机器。同时,对心智来说,我们拥有的身体不是次要的。人类的理解力以及进行有意义的思维的能力,要远远超越任何机器能够做到的一切。 选自《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 《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 著者:[美] 乔治•莱考夫 译者:李葆嘉 章婷 邱雪玫 出版时间:2017.03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认知科学产生于先验哲学世界观。1975年,莱考夫提出心智的亲身性,开始创立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一致的认知语言学,由此形成基于实证立场的第二代认知科学。 本书根据人类的范畴化以及认知模式研究,阐述了新的“经验主义”。第一册“超越机器的心智”,包括范畴与认知模式、哲学的启示两大部分;第二册“实例研究”论证了采用经验主义方法可以做些什么。基于多学科成果,作者对古希腊以来流行于西方的思维和理性的经典观念,即 “ 客观主义 ”展开批判,对心智和语言哲学中的关键问题加以述评,展示了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作为 认知科学 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进一步观察心智和语言奥秘的窗口……

人认识世界的基本程式就三步,先认识,再分类,最后推演,所有的认知模式皆如此是人类思维的共通方式。这观点不是我发明的,但我同意,故下面所有内容都是基于此观念写下来的。 范畴分类影响认知推演 乔治·莱考夫的 《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 这本书最好还是看副标题“范畴显示的心智”——语言范畴划分下显示出来的心智模式分析。语言是人类认知自然和构建社会发明的工具,人这个物种因为各自的语种不同延伸出的不同语言系统构成了各自的概念系统,有自己认知格式塔。 相应地人类对自身语言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是人对人类认知模式的回向自省。这是此书(《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的主要目的,虽说此书译序中声称,莱考夫的基本立场还是现代欧美人心智模式,但亦然也有人认为现代欧美人的心智模式也是建立在古希腊哲学体系下发展出来的。 范畴化即我们认识事物时所用的分类法,人们将不同个体的事物按照人所认定的属性和普遍联系将其规划为不同类别,在中国古代有“洪范九畴”的说法,不过此书更多的可以当做是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范畴篇》中的进一步延伸和整理,毕竟现代认知体系还是在他的范畴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变体。 翻译成人话可以说成,范畴是人类在自身强大的开脑洞能力之下,在脑子里做出来的一个个篮子(容器),然后将世间万物用词汇(花、鸟、鱼、虫)按照所认定的特点放到各种篮子(容器)里。假设说,人类在正式范畴化认知世界之前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混沌无序的,范畴化即是将混沌的世界做了切割分类。即代表,范畴化是人类所有认知模式下共通的第二步,只是因为不同语言系统对世上万物的分类方法不同,进而影响了共通步骤之下的第三步,推演。 对世界的不同推演过程构成了人类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 对某一事物不同的范畴划分即在统一推演模式下依然会产生不同的推演结果,错误的范畴规划会导致错误的推演论证。 举个简单的例子,三聚氰胺目前被划分为会让人肾结石的毒物,但是如果有人脑残把三聚氰胺划分到能让牛奶蛋白质更丰富的营养物,当年的三聚氰胺案就会可能被认定为是那群小孩子自己体质不好或者那里的水质不好等等奇葩理由,而错误的认定病因并不在于三聚氰胺。 乔治·莱考夫 ,语言学大师,认识语言学之父,与语言学泰斗乔姆斯基齐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圣塔菲研究所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著述颇丰,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各国语言学界广为传述;《别想那只大象》则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派的基本指南。《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被称为认知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唯一简体中文译本2017年3月首度面世。 范式与基本经验的扩张 然后就要说到推演,在此借用个前人提出的观念,库恩的范式。在读者看《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时也可以在书中看到以此点为基础的认知观念,在此之前是否有人更早地提出过类似观点此文不做讨论,只是笔者在个人阅读经验上较早接触并认可此观念,故在此作为引用。 范式是一种理论体系,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库恩声称“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 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这些共同信念的集合有可能会因为基础经验的扩张而被改变,但先验接受了某些范式的学科团体会选择性的忽视新出现的基础经验。 举个具体的例子,曾经的地心说,它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心说在现在人看来很可笑。可是人的确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如果仅仅以此为基础经验自然会推演出地心说的世界观。人因为对世界有不断增长的基本经验而产生新的认识。 所以,在古代对于有人因为基础经验的增长而发现地心说是错误时,旧有观念集团的选择是,弄死他。 然而因为基本经验的扩张让人发现,人类对于世界的感知经验也并非是客观的,这些都是受制于人类感官系统的限制。 举例子,人的认知世界之所以会有颜色,是因为人的眼睛能够对电磁波有所感知,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760nm之间,但还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380~780nm之间的电磁波。 人的认知世界之所以会有声音,是因为人的耳朵能对震动有共鸣感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健康的年轻人:20——20000赫兹。 随着年龄增长,听到的频率范围越来越窄。 28岁时,22——17000赫兹。 40岁时,25——14000赫兹。 60岁时,35——11000赫兹。 至于嗅觉,味觉,触觉,痛觉,更是如此。现今语言学的很多观念,很像将库恩范式理论变体,人虽有相同的感官系统和概括能力,但不同的语言系统会发展出不同的认知模型。《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对于库恩的说法更有直接的引用。 举个实际的例子,医学是人对自己身体认知后的行为干涉,西医和中医同样对着一具人体,同样了解到人有五脏六腑却能延展出两套差异奇大的医学理论。至于认知语言学在医学上的用处稍后另说。还有中国古代对于颜色的分类和现代人对于颜色的划分。(从个人角度讲,笔者还是认为中国古人的颜色审美更雅致。) 世界是唯物的,认知是唯心的 如果将世界划分成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里外两层。虽说目前来看人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是可以依靠基础经验的扩张而对人旧有的范式进行更正,但人类语言并非仅仅用于描述自然世界,更用来构建人类社会。人的医学、数学、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经济、历法、艺术、美学、神话、文化民俗、逻辑还有包络语言在内的信息理论,这些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的学科则可以说完全是依靠语言来构建的。 没错,数学不是自然科学,数学研究的对象不是自然但并不妨碍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目前也不被单纯的划分到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对象的确是人(兽医的是兽类),但医学除了对客观的人体进行认知之外,也有带着观念的行为干涉。 简单地说,你有病是认知,你该吃药了,是医学对你的干涉,至于吃了药,你的病是不是有救,另说。 以上这些对于学科的划分也是用语言去组成,但别误会,它是认知观念形成后的一种范畴划分,它并不负责发明新药,也不负责去解决数学问题。这并不是要否认世界的唯物客观性,只是要指出人在认知上的唯心出境也是一种客观现实。 人对这世界的认知目的大多都是三个方向,知世界,辨伦理,定心神,实际上三者是合一的不可分割,其实这就是回到哲学上那些老问题,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是谁?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虽然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会有意识地去思考或者提出明确的三观,但人会在自身成长过程中认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生活影响较多的多为后两者,网上有句俗话“ 三观不合的情侣最终是走不到一起的。 ” 隐喻在认知语言学 隐喻是一种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它的作用在于将无形的形而上概念赋予有形的关系从而构建概念格式塔。认知语言学对于隐喻的研究并不在于某一个人或者一小群人对于一些概念的主观定义,而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观念的回向观察,否则哪里称得上是对人类心智的研究。 在《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第二册《实力研究》的第一章中乔治·莱考夫通过对英语的语体分析而延伸出英语世界对愤怒的认知。愤怒是一种人的情绪,情绪本身无形,但因情绪而表现出的行为是可以描述的,用温度的升降来隐喻情绪的起伏,书中乔治·莱考夫倒也引述了一些实际的根据,即人在不同愤怒等级下体温与血压的表现。除了情绪这类个人体验的概念之外,国家、社会、阶级、社会关系等等这些人类用来构建自身社会关系的关键概念被人无形中用隐喻构建出格式塔关系。 比如,“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对错不论,里面的三个名词除了坟墓可以说看得见摸得着之外,剩下两个都是人类共通构建出来的概念(倒也是可怜了坟墓,要背这么大一个锅)。 再来,《一代宗师》中有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之说。这被认为是境界之分。 “境界”,被认为是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不同层次,“自己”,“天地”,“众生”三词用于隐喻一个人境界的大小高低,按这句台词之说,众生反而大过天地。 婚姻,爱情,境界,虽说是人想象出来的,但未经众人约定的想象反倒成为了相对存在的现实。这也是语言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当一个想象之物被足够多的人相信存在,那它在人类社会中即可认定为是存在的,如果想让它消失,要么同样用语言对其解构让其从意识形态上消解,或者等相信它的人都逝去,让新的认知范式占主导地位。 (孔子《论语·八佾》第十二章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如这个字用得倒真巧。) 对于语言中的隐喻,乔治·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有更详尽的论述,有兴趣的大可去翻翻。 谁有必要去翻语言学的书? 说到翻书,这本书适合于谁?学哲学、认知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语言方向应用的专业学生自然不必说。 除此之外,学医的倒也不妨翻翻认知语言学的书籍,认知语言学可以作为现代医学对中国传统中医的再解读工具。在此说句老生常谈的话,可以有几个词的解释最好能修正一下,如今所说的西医,虽确是从西方传播过来,也是在西方被现代化认知方式改造之后,人体解剖生理学被解禁,对人体基础经验不断发展扩张后逐渐形成的现代化医疗系统。 在此之前,西方世界也是有放血疗法这种诡异医术,美国第一位总统华盛顿并没有死于咽喉炎的病症,而是放血之后失血3升多死掉的。直到进入20世纪后,现代医学研究和教育开始成型,现代医学在各个领域都快速发展,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出现使得放血疗法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才让放血疗法被抛弃,而现在又有的蚂蟥放血和微创疗法,和之前的大放血,不可归到一个范畴之内。至于中医,笔者虽不是学医之人,不过在年少时期也有数次被一个胡子和我手掌一样长的中医治愈过几次内科病症。 与其说中国现在要争论中医与西医之争,倒不如说是要将中国的医疗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中医的阴阳五行、五色、五气之说将其理解为一种将人体五脏六腑视作本体的隐喻系统也是一种新的认知方式。这并非笔者一厢情愿的揣测,在目前的中医教育中已有此类论文。 历史研究者,语言的范畴划分和隐喻系统本就不是某个语种的单独特性,中国古汉语本就有诸多隐喻和转喻的成语词汇,隐喻本体多样,从服饰,到吃食,再到建筑立面。 人类学研究人员,如果说认知语言学是对人类认知方式的回向自省,人类学就是深入田野之后对人类生活方式变化的“他者”认知。 广告传媒学学生,学广告或者传媒,继续深度学习总会学到传播学再到信息论和符号学。 除了用得上认知语言学的专业学生之外,对于普通读者也不算没有用处。笔者初中时候对哲学有些误解,这些多要怪罪于那些不老实的书店,总把一些成功学和心灵鸡汤之类的书籍往哲学书架上放。后来发现虽然哲学中确有心灵哲学这细分,但是和心灵鸡汤不能划为一类。此书虽然枯燥没什么阅读性,但是或许你看过之后会对市面上的诸多心灵鸡汤书籍和伪心理学书籍不再留意。比如狼性文化、乌龟哲学这些类对动物一厢情愿的隐喻,无论在现实中是否还会引用,都不会再对它们过于依赖。另论,前一段时间很火的《巨婴国》又在大谈国民性,将全国人民的都比喻成“龙”和“巨婴”,个人看来书里很多内容可待商榷。 文章题目为编者所加, 文中插图与内文无关。 文 |裸猿 编辑 | 世图君

乔治西蒙欧姆的论文的参考文献

欧姆定律的简述是: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和电阻成反比。该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乔治·西蒙·欧姆1827年发表的《The galvanic circuit investigated mathematically》[1]论文提出的。随研究电路工作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欧姆定律的重要性,欧姆本人的声誉也大大提高。为了纪念欧姆对电磁学的贡献,物理学界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以符号Ω表示。常见简述: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一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公式: 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I:(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U:(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R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注意:由欧姆定律的推导式【U=IR;R=U/I】不能得到①:电压即为电流与电阻之积;②:电阻即为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所以,这些变形公式仅作计算参考,并无具体实际意义。)欧姆定律成立时,以导体两端电压为横坐标,导体中的电流I为纵坐标,所做出的曲线,称为伏安特性曲线。这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它的斜率为电阻的倒数。具有这种性质的电器元件叫线性元件,其电阻叫线性电阻或欧姆电阻。[2]欧姆定律不成立时,伏安特性曲线不是过原点的直线,而是不同形状的曲线。把具有这种性质的电器元件,叫作非线性元件。[2]全电路公式: E为电源电动势,单位为伏特(V);R是负载电阻,r是电源内阻,单位均为欧姆符号是Ω.I的单位是安培(A).詹姆斯·麦克斯韦诠释詹姆斯·麦克斯韦诠释欧姆定律为,处于某状态的导电体,其电动势与产生的电流成正比。因此,电动势与电流的比例,即电阻,不会随着电流而改变。在这里,电动势就是导电体两端的电压。参考这句引述的上下文,修饰语“处于某状态”,诠释为处于常温状态,这是因为物质的电阻率通常相依于温度。根据焦耳定律,导电体的焦耳加热(Joule heating)与电流有关,当传导电流于导电体时,导电体的温度会改变。电阻对于温度的相依性,使得在典型实验里,电阻相依于电流,从而很不容易直接核对这形式的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由德国物理学家乔治·西蒙·欧姆1826年4月发表的《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论文提出的。明确指出伽伐尼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总电压成正比,与电路的总电阻成反比,式中S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I),A为导体两端的电压(U),L为导体的电阻(R),可见,这就是今天的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公式。数学表达式 I=U/R

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金属导电和电解液导电。

在气体导电和半导体元件等中欧姆定律将不适用,因为欧姆定律是基于电阻对电流的线性损耗的,所以如果电路中有非电阻性质的器件则该电路不符合欧姆定律的理论依据。

欧姆定律所代表的就是,在相同的电路里面,然后通过某段电流和这段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却是成反比,这个定律是欧姆在1826年的论文中提出来的。在电机工程学和电子工程学里,欧姆定律妙用无穷,因为它能够在宏观层次表达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即电路元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的电流之间的关系。在物理学里,对于物质的微观层次电性质研究,会使用到的欧姆定律,处于均匀外电场的均匀截面导电体(例如,电线)。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该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乔治西蒙欧姆1826年4月发表的《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论文提出的。随研究电路工作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欧姆定律的重要性,欧姆本人的声誉也大大提高。为了纪念欧姆对电磁学的贡献,物理学界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以符号Q表示。

局限原因

在通常温度或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对于电子导电的导体(如金属),欧姆定律是一个很准确的定律。当温度低到某一温度时,金属导体可能从正常态进入超导态。处于超导态的导体电阻消失了,不加电压也可以有电流。对于这种情况,欧姆定律当然不再适用了。

在通常温度或温度变化范围不太大时,像电解液(酸、碱、盐的水溶液)这样离子导电的导体,欧姆定律也适用。而对于气体电离条件下,所呈现的导电状态,和一些导电器件,如电子管、晶体管等,欧姆定律不成立。

欧姆定律内容到底是什么?

与乔恩守望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哪方面的?我有《广告创意训练》课程及相关学科参考文献。。 《广告创意训练》课程及相关学科参考文献目录 本课程使用教材: 《广告创意训练教程》 郭肖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第一版 本课程辅助教材: 《广告创意训练教程》 张 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第一版 本课程及相关课程参考文献目录: 一、《广告创意训练》参考文献 1、《广告创意与表现》 饶德江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广告策划》 饶德江编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3、《广告创意——个案与理论》 卢泰宏,李世丁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4、《广告策划创意学》 余明阳,陈先红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广告心理战》 王玉成,韩天雷编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 6、《现代广告案例——理论与评析》 何家讯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7、《广告制作》 樊志育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8、《现代广告学》 何修猛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9、《世界经典广告案例评析》 张金海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0、《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 张金海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1、《当代广告学》 [美]威廉•阿伦斯著,丁俊杰,程坪,苑菲,张溪译 华夏出版社,2001 12、《定位:头脑争夺战》 [美]里斯,屈特著,王恩冕,于少蔚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3、《广告文稿策略-策划、创意与表现》 [日]直条则夫著,俞纯鳞,俞振伟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4、《贩卖创意》 [美]肯罗曼•珍曼斯著,庄淑芬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15、《奥美的观点》 奥美公司著,庄淑芬等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16、《广告媒体研究》 [美]吉•苏尔马尼克著,刘毅志译 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 17、《怎样创作广告》 [美]汤•狄龙著,刘毅志译, 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 18、《品牌经营法则》 [美]大卫•爱格著,夏慧言,马洪,张键青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二、《广告文案创意》参考文献 1、《广告创意训练》 张勇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广告策划》 徐智明 高志宏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7、1 3、《广告文案写作》 徐智明 高志宏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7、1 4、《实用广告写作》 王春泉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6、4 5、《广告写作》 程爱学等主编 珠海出版社 2000、10 6、《现代广告写作》 方蔚林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6 7、《广告创意研究》 崔银河著 远方出版社 1999、5 8、《广告精点》 倪宁 陈绚著 中国建材出版社 1996、3 9、《广告策划与广告文案创作》 马中红编著 苏州建材出版社 1998 10、《广告文稿策略》 ——策划、创意与表现 植条则夫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4 11、《广告文案写作》 李也丁 周运辉 编著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8 三、《广告策划》参考文献 1、《广告策划》 徐智明 高志红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 2、《广告策划与撰写》 路华等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 3、《广告策划》 罗维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4、《广告策划与创意学》 余明阳 陈光红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5、《转身看策划》 叶茂中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6、《大卫奥格威自传》 海南出版社 7、《广告策划的艺术》 (英国)乔恩•斯蒂尔著 中国三联出版社 8、《广告与品牌策划》 机械工业出版社 9、《广告大师说广告》 河南人民出版社 四、《市场营销》参考文献 1、《市场营销学》 吴健安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市场营销案例》 赵华 丁春玲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现代市场营销管理》 江林 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4、《市场营销学》 吕一林 李蕾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高效营销作业文案与表格》 枫岛兰德 广东经济出版社 五、《民俗学》参考文献 1、《中国民俗学》 乌丙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2、《民俗学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高丙中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中国宗教礼俗》, 高寿仙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5、《汉族民间衣食住行风俗》 莫高、吴华著 教育出版社,1994 6、《中国民间禁忌》 任骋著 作家出版社,1991 7、《饮食与中国文化》 万建中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 8、《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 王献忠著 中国书店,1991 9、《中国居住建筑简史》 刘致平著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1 10《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丁世良、赵放著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1、《巫与民间信仰》 宋兆麟著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 12、《神灵与祭祀》 詹鄞鑫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3、《中国服饰文化》 张志春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14、《中国民间美术与巫文化》 陈瑞林著 新华出版社,1991 15、《民俗学手册》 查•博尔尼著 程德祺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六、《广告设计》参考文献 《当代设计广告学》 威廉•F•阿伦斯[美] 翻译:丁俊杰、程坪、苑菲、张溪 华夏出版社 2000出版 《中国广告实用手册》 邓白云 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4 《广告设计学》 翟治平 樊志育 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广告学教程》 倪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广告设计》 王国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广告设计》 毛德宝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招贴设计》 汤义勇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广告经典故事——超级名牌的广告战略》 李巍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七、电脑辅助设计参考文献 1、《矢量绘图大师CorelDRAW11完全实战》 张弢 陈海波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年9月 第1版 2、《中文CorelDRAW 11标准教程》 广林 杨莹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年5月 第1版 3、《CorelRAW 12短期培训教程》 周静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第1版 4、《中文CorelDRAW 11基础培训教程》 周建国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年4月第二版 5、《CorelDRAW 11经典效果100例》 钟彦 刘春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年2月第一版 6、《CorelDRAW 设计与制作实例教程》 卢正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7、《Photoshop 7.0中文版经典实例解析》 冯启程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3年4月 8、《Photoshop 7标准教程》 王亚芬 海洋出版社 2002年8月 9、《图像处理Photoshop 7.0入门与提高》 宋雪岩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年8月 10、《Photoshop7.0滤镜艺术创意设计》 陈有卿 柳芸 石兰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年6月 11、《Photoshop7.0创意设计时尚创作百例》 网冠科技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5月 12、《PageMaker6.5C/7.0中文版标准教程》 曹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年 9 月 13、《PageMaker 广告设计与桌面排版》 腾龙视觉设计工作室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2月 14、《PageMaker 基础教程》 北京亚述视觉文化发展中心 2005 年 2 月 15、《电脑平面设计速培教程PageMaker 6.5c 》 甘登岱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0年10月

Jon

Jon(乔恩)的守望童话故事,霍尔是在一堆废弃的瓦砾碎砖前看见那个机器人的。霍尔见到它时,它正面向东方,一动不动地站着,像是停止了运行。可是,霍尔知道它是活的,尽管它已经不复利索,但它依然会发生类似叹息的声音。

“嗨,你在看什么?”霍尔走过去,问道。机器人的头慢慢转过来,看见霍尔,它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它说:“我在等一个人。”“等谁?”霍尔觉得这里头有故事。要知道,他是个作家,但凡旅行途中遇到、看到或者听到的故事都是他创作的素材。霍尔微笑着,自我介绍道:“我叫霍尔,你呢?” “乔恩。”机器人说,“她给我取的名字,就是‘乔恩’。

通过乔恩的回忆,它和罗拉的故事如一幅画卷在霍尔的眼前缓缓展开。那是阳光明媚的一天,女孩罗拉的爸爸把一个机器人带回了家。“亲爱的罗拉,这是我们家的新成员,来打个招呼吧!”爸爸说。“你好,亲爱的小主人。”机器人弯腰,向罗拉鞠了一躬。“你好,乔恩。”罗拉说。“乔恩?”爸爸看看机器人,又看看罗拉,笑着问道,“这是你为它取的名字吗?”

观花乔木论文有哪些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业、工农业、 交通业、 贸易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时期,园林城市也就油然而生了。1.城市园林化的含义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2.建设城市园林的原因2.1 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人们猛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的如此恶劣,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起威胁人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2.2 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要求由于信息传播和网络化的发展,造成了文化国际化倾向的加剧。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建筑和城市特色逐步消失,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文脉难以继承,这是一种文化的失落。文化是衡量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尺度,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的。园林由于更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造园林所用材料,如植物、山石等更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更有利于产生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效果。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又具有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园林,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呼唤。2.3 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1995 年统计: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 48.1%,我国1998 年城镇人口约占30%,据预测,到2030 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2.4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我国60 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3 亿,占总人口的10%;等到2020 年,这个比率将达到16%,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目前我国已有1/4 的省市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山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老龄化社会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退休制度、劳保制度、社会福利政策、医疗保健及保险业,以及居住环境等。老龄化社会对园林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公园、绿地的分布、服务半径,到园内的布局、设施,都要求能适合老年人散步、健身、娱乐、休闲和交往的需要,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2.5 工作时间的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多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使工作时间缩短,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紧张快节奏的工作,人们迫切需要很好地利用闲暇时间去放松一下身心,消除疲劳。从近年节假日七天长假期掀起的旅游热、假日经济等情况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在经济提高了以后,对大自然的热切渴求。这就要求园林工作者跳出小园林的围墙,扩展到风景名胜区的领域,去满足人对绿色、对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3.园林城市发挥的作用3.1 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能园林城市是由各类形态各类功能的公园、绿地构成的总体,不管什么形态什么功能的公园、绿地都应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一项首要功能。它应该拥有很高的园林绿地率,其标准应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 。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公园、绿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少搞硬质铺装,少搞大面积的纯草坪,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还要特别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植保方面要严格限制使用有污染的药物,大力推广无污染的综合防治办法 。3.2 把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作为一项重大功能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行如梭,烟尘弥漫,工作节奏很快,缺乏自然美,易使人产生压抑感、疲劳感、缺乏宁静感,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是城里人的一项重要追求。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就能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 。中国园林的一大特点就是师法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其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最适合人群需要。美好的园林景色,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由于它能产生负氧离子,因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有益于身心健康,人们到了美好的园林景色中,不仅感到赏心悦目,而且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正是由于园林有此作用,所以都盼望把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学习工作场所绿化美化得更好。道路立交桥的绿化搞好了,会使人感到市容很美好,美好的市容风貌,是映入来到该市所有人眼帘的第一印象,而且会长记在心,影响很大。美好的市容风貌,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为能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和美好的市容,仅仅依靠有限的公园是很不够的,必须把居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道路河道绿地以及隔离防护绿地等处都加以园林化。3.3 要把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作为一项独特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当整个社会处于温饱型阶段时,精神生活需求还不那么强烈,到了小康阶段后就变得日益强烈了,这是个规律。例如目前,每天清晨都有大量人员涌入公园、绿地,有的爬山,有的打拳、舞剑,有的跑步,有的歌咏。不少公园仅进园晨练的就数以万计。在其他时间里进园赏景、观花,从事露天跳舞和开展拉琴、唱戏、打扑克、下棋等自娱自乐活动的人也是络绎不绝。特别是老人和康复中的人竟把公园视为每天必到之处,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处场地 。目前的问题是现有的公园的数量和所能提供的活动项目都已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解决之道一是要尽快增建新的公园;二是要在居住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中适当增加些文化设施,以便于就近参与活动;三是要适应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需要,如建体育公园、音乐绘画公园、科技公园等。3.4 在郊区发展园林,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仅在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园林,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园林的建设势必要扩展到郊区。郊区的农田和山地是归农民所有的,是农民赖以为生的,简单地让农民改种粮为种树种草以获取生态效益是行不通的,惟一可行之法就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使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3.5 要把园林绿地明确定为防灾避灾的场所城市里楼房林立,人烟密集,一旦出现大地震、大火灾之类的灾害,必须有就近可疏散的防灾场所,不然想躲都无处躲,这是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城市建设者必须设法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城市中的公园和绿地就是防灾避灾的场所,平常时期公园和绿地供人游 ,非常时期就是绝好的避灾场所。3.6 要发挥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城市是用大量物化劳动建成的载体,应该想方设法使之能够永续利用,使之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重大作用。一个城市能否永续利用,环境的好坏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起到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作用,还能使城市房地产增值,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作用,是使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所必不可缺的。4.创建园林城市的几项措施4.1 园林绿地规划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改变过去那种用绿化点缀城市,见缝插针、小打小闹的城市绿化模式,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在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城市。4.2 设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搞好创新中国传统园林凝聚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其风格、技艺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将其引入现代园林,使之发扬光大。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绝不能简单地模拟仿建,必须大力创新,否则就没有了生命。为要实现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园林设计师要转变认识、放开眼界。说转变认识,就是要从狭隘的园的圈子中摆脱出来。不仅点能成园,线也能成园,面也能成园。放开眼界,则是要把眼界扩展到环境的全部,搞好景观环境设计。园林是环境的主体,环境中除有由植被、山石、水体、建筑构成的园林外,还有雕塑、道路、灯光、游乐设施以及标志物等物体,并且还要联系每一个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要将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从位置、体量到色彩,处理得和谐,与园林浑然一体。放开眼界,就是不仅要注重平面绿化,还要注重立体绿化;不仅要进行地面绿化,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力争搞好屋顶和阳台的绿化。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景观,扩大了观赏面,更重要的是由于覆盖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园林的作用。园林城市的设计要讲求风格。风格是由地理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艺术的及造园所使用的材料等诸多因素构成的,而且是经过较长的时间积淀形成的。其中地理气候条件是最大限制因素,而文化艺术则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4.3 要把发动群众参与园林绿化和加强法制相结合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离开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参与是不可能办好的。为使群众能热爱并积极参与,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树木花草种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其认识,培育其兴趣,力争把爱护园林绿化形成社会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的园林化,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没有社会单位及个人多渠道投资,光靠政府拨款是不可能建成大园林的。 同时要大力加强园林绿化的法制力度,使各项事业行之有效。4.4 要面向社会需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园林城市的成败得失,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的有无和多少,因此要把人才培养工作当作一项根本大事来抓,根据全社会的需要,采取多渠道多方设法加大培养力度。园林绿化事业所需人才是多类型、多档次的,要按所需类型、档次分别加以培养。既要注重通过学校的培养,也要注重通过实践自学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除了进行知识性、业务性教育外,更要重视品德教育,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强烈的事业心,纵有知识懂业务,也成不了对人民有用的优秀人才。4.5 搞好园林事业的改革开放多年来,园林系统都是按事业单位加以管理,这种局面、这种管法很不适应大园林的需要,应该根据政事分离、政企分离、重心下移的原则进行体制改革,从体制上、机制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应该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兴办园林事业,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和苗木经营等活动。可以预期,通过改革开放定会进发出巨大活力,定会使园林城市蓬勃发展。创建园林城市,即建成适合人们高质量生活、工作、游憩的生态环境,也称为绿色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群众需求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走进世界先进行列。

遥远的落日 四月物语 情书 乱樱花魁 樱花乱 《蜂蜜与四叶草》《花与爱丽丝》《华之乱》《最后的朋友》《龙樱》《玩偶》《樱之森之满开之下》《夕岚之街樱之国》《吾为君亡》樱花高校 樱兰高校男公关部一、樱についての绍介 春に白色や淡红色から浓红色の花を咲かせ、とくに果実を食用とするほか、花や叶の塩渍けも食品などに利用される。日本人に古くから亲しまれている。 园芸品种が多く、とくに江戸末期に开発されたソメイヨシノ(染井吉野)は、明治以降、全国各地に広まり、サクラの代名词となった。自然种としてはヤマザクラ、オオシマザクラ、エドヒガンなど10种ほどが认められている。また、日本では固有种・交配种を含め600种以上の品种が自生している。 古代では、山に咲くヤマザクラ(山桜 P. jamasakura)や、八重咲きの桜が一般的であった。有名な吉野の桜も、ヤマザクラである。静冈県富士宫市に日本最古级のヤマザクラである狩宿の下马ザクラがあり、特别天然记念物に指定されている。 また、日本において最も驯染み深い花であることから、一般的に国花の一つとされ(法的に定められたものではない)、明治时代以降军队や学校の制帽や阶级章に桜を象った纹章が用いられている。现在においても警察や自卫队などの纹章に使用されている。 ヤエザクラは、サトザクラの八重咲きの品种の総称として用いられる。 二、桜についての由来 「サクラ」の名称の由来は、一说に「咲く」に复数を意味する「ら」を加えたものとされ、元来は花の密生する植物全体を指したと言われている。また他说として、春に里にやってくる稲(サ)の神が凭依する座(クラ)だからサクラであるとも考えられている。 富士の顶から、花の种をまいて花を咲かせたとされる、「コノハナノサクヤビメ(木花之开耶姫)」の「さくや」をとって「桜」になった、とも言われている。 三、桜の象徴 春の象徴 サクラの蕾桜は、春を象徴する花として、日本人にはなじみが深く、日本で最も有名な花でもある。风流事を称して「花鸟风月」というが、平安时代以后の日本において、単に「花」といえばサクラのことを指す。なお、平安时代以前の「花」は、梅のことを指す。 日本最古の史书である『古事记』『日本书纪』にも桜に関する记述があり、日本最古の歌集である『万叶集』にも桜を咏んだ歌がある。その后の和歌にも桜を咏んだものは多い。平安时代の歌人・西行法师が、月と花(サクラ)を爱したことは有名である。西行法师が咏んだ歌の中でも、次の歌は有名である。 四、桜と文化 桜について、歴史・文学上の実例を引きながら、兴味深く书かれている。数例挙げると、 ☆水上勉の『桜守』(1969)のモデル笹部新太郎は、在野の桜研究家で、その生涯を桜と共に终えている。いま见る大阪造币局の通り抜けの里桜は、大阪空袭で焼亡した桜を自家の武田尾の桜山から移植したものである。 ☆ヤマザクラの名桜、巨桜は全国でも数少ない。近年ようやく知られてきた熊本県阿苏郡白水村の戦国时代末期と伝えられる一心行の大桜ぐらいである。 ☆富安风生の桜の名句に「まさをなる 空より しだれざくらかな」がある。このシダレザクラ(枝垂れ桜)はエドヒガンの変异种である。この桜は平安末期、箱根山で発见され都に运ばれ、珍しい花として摂関家に献上されていたらしい。 ☆折口信夫が养嗣子春洋の戦死に际して咏んだ一首(歌集『倭をぐな』1955年) 「たたかひに 果てにし子ゆえ 身に沁みて ことしの桜 あはれ 散りゆく」 ☆桜を爱し、桜を讃えるところに生きる歓びがある。王朝びとは桜をいのちの辉きとみた。その清明美には死の翳は全くない。花の香りは心に安らぎを与え、烂漫の花は歓びを形にしてみせる。女性、この母なるものが桜なのだ。日本文化が桜文化であったことは、その衣食住の中に无限に「桜(なるもの)が织り込まれていることで分かる。 ☆次の芭蕉の句ほど桜に対する人びとの思いを鲜やかに印象づける句はほかにない。 さまざまの 事おもひだす 桜かな

文献检索论文参考文献有:

1、各类常用文献: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研究报告,标准,专利,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

3、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类型:联机网上的数据库、磁带数据库、光盘图书、磁盘软件、网上期刊、网上电子公告。

参考文献注意事项:

1、文献数目要求:引文数目不能太少也不要太多,可以通过引用综述性论文或者引用含有文献综述的论文来减少参考文献数目,一些常识和通用知识(如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可以不引用。

2、文献的新旧:主要文献不能太陈旧,除非是开创性文献、重要节点文献或者你使用了其结果的文献。

3、自引与他引:不能过多引用自己的文献,在一般情况下,不要只引用一组学者的文献。

4、原始文献与二手文献:尽可能引用一手文献(原始文献),即引用谁的工作时就引用谁的文献。如果找不到一手文献而需要引用二手文献时,需要采用“见文献(二手文献的编码或作者出版年)”的方式引用。

5、自己读过的文献:引用的文献必须自己亲自阅读过。

6、对文献原意的尊重:指出文献的主意或观点时,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

文献检索论文参考文献有期刊、报告、专著、学术论文等。

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的格式也是大有不同的,大家在写参考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不要忽略细节问题。传统参考文献的查找方式就是通过图书馆,图书馆图书是查找传统参考文献的主要途径。

期刊文章这是同学们在写论文的时候最常参考的文献类型之一。它的标准参考文献标注规范是:【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参考文献的标注

论文集、专著、学位论文和报告。这类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是:【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文献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同学们的生活之中。所以电子文献的写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标注规范是:【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莱布尼茨代数论文参考文献

微分中d的运算法则?微分算子法中D的运算D:微分的意思,如Dx2=2x , D3x2=0:积分的意思,如x=*******************************************************************************定理1: 注意使用公式时的前后顺序例:推论: (F(k)≠0)例:******************************************************************************定理2: 注意使用公式时的前后顺序推论: (F(-a2) ≠0)例:遇到sinax,cosax时,要凑出D2来。F(D)里有D2,即可代换为-a2,代换后继续算F(D)。*******************************************************************************定理3: 注意使用公式时的前后顺序推论:例:例: 此时不能用定理1,故******************************************************************************例:此处不能用定理1,只能用定理3例:此处不能用定理1,只能用定理3 用长除法:按幂次增加排列,至得出的D的最高幂次与x的最高幂次相同。除法举例:F(D)=D2-2D-3 x最高阶为2,所以除到D的2次幂即可注意:对sinax和cosax不适用,因为除不到尽头。

一、人物(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个人生平与事迹1646年7月1日,莱布尼茨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弗里德希·莱布尼茨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亲凯瑟琳娜·施马克出身于教授家庭,虔信路德新教。莱布尼茨的父母亲自做孩子的启蒙教师,耳濡目染使莱布尼茨从小就十分好学,并有很高的天赋,幼年时就对诗歌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幸的是,父亲在他6岁时去世,却给他留下了丰富藏书。莱布尼茨的父亲在他年仅六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丰富的藏书,知书达理的母亲担负起了儿子的幼年教育。莱布尼茨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8岁时,莱布尼茨进入尼古拉学校,学习拉丁文、希腊文、修词学、算术、逻辑、音乐以及《圣经》、路德教义等。1661年,15岁的莱布尼茨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进校便跟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他还抓紧时间学习哲学和科学。1663年5月,他以《论个体原则方面的形而上学争论》一文获学士学位。这期间莱布尼茨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并对他们的著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讲授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莱布尼茨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64年1月,莱布尼茨完成了论文《论法学之艰难》,获哲学硕士学位。是年2月12日,他母亲不幸去世。18岁的莱布尼茨从此只身一人生活,他—生在思想、性格等方面受母亲影响颇深。1665年,莱布尼茨向莱比锡大学提交了博士论文《论身份》,1666年,审查委员会以他太年轻(年仅20岁)而拒绝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黑格尔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莱布尼茨哲学见解太多,审查论文的教授们看到他大力研究哲学,心里很不乐意。他对此很气愤,于是毅然离开莱比锡,前往纽伦堡附近的阿尔特多夫大学,并立即向学校提交了早已准备好的那篇博士论文,1667年2月,阿尔特多夫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还聘请他为法学教授。这一年,莱布尼茨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的才华,后来的一系列工作使他成为数理逻辑的创始人。1666年,莱布尼茨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纽伦堡加入了一个炼金术士团体,1667年,通过该团体结识了政界人物博因堡男爵约翰·克里斯蒂文,并经男爵推荐给选帝迈因茨,从此莱布尼茨登上了政治舞台,便投身外交界,在美因茨大主教舍恩博恩的手下工作。167l~1672年冬季,他受迈因茨选帝侯之托,着手准备制止法国进攻德国的计划。1672年,莱布尼茨作为一名外交官出使巴黎,试图游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放弃进攻,却始终未能与法王见上一面,更谈不上完成选帝侯交给他的任务了。这次外交活动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在这期间,他深受惠更斯的启发,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著作,开始创造性的工作。1673年1月,为了促使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和解,他前往伦敦进行斡旋未果。他却趁这个机会与英国学术界知名学者建立了联系。他见到了与之通信达三年的英国皇家学会秘书、数学家奥登伯以及物理学家胡克、化学家波义耳等人。1673年3月莱布尼茨回到巴黎,4月即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一时期,他的兴趣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1672年10月,迈因茨选帝侯去世,莱布尼茨失去了职位和薪金,而仅是一位家庭教师了。当时,他曾多方谋求外交官的正式职位,或者希望在法国科学院谋一职位,都没有成功。无奈,只好接受汉诺威公爵约翰·弗里德里希的邀请,前往汉诺威。1676年10月4日,莱布尼茨离开巴黎,他先在伦敦作了短暂停留。继而前往荷兰,见到了使用显微镜第一次观察了细菌、原生动物和精子的生物学家列文虎克,这些对莱布尼茨以后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在海牙,他见到了斯宾诺莎。1677年1月,莱布尼茨抵达汉诺威,担任布伦兹维克公爵府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并负责国际通信和充当技术顾问。汉诺威成了他的永久居住地。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莱布尼茨广泛地研究哲学和各种科学、技术问题,从事多方面的学术文化和社会政治活动。不久,他就成了宫廷议员,在社会上开始声名显赫,生活也由此而富裕。1682年,莱布尼茨与门克创办了近代科学史上卓有影响的拉丁文科学杂志《学术纪事》(又称《教师学报》),他的数学、哲学文章大都刊登在该杂志上;这时,他的哲学思想也逐渐走向成熟。1679年12月,布伦兹维克公爵约翰·弗里德里却突然去世,其弟奥古斯特继任爵位,莱布尼茨仍保留原职。新公爵夫人苏菲是他的哲学学说的崇拜者,“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一句名言,就出自他与苏菲的谈话。奥古斯特为了实现他在整个德国出人头地的野心,建议莱布尼茨广泛地进行历史研究与调查,写一部有关他们家庭近代历史的著作。1686年他开始了这项工作。在研究了当地有价值的档案材料后,他请求在欧洲作一次广泛的游历。1687年11月,莱布尼茨离开汉诺威,于1688年初夏5月抵达维也纳。他除了查找档案外,大量时间用于结识学者和各界名流。在维也纳,他拜见了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为皇帝构画出一系列经济、科学规划,给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试图在奥地利宫庭中谋一职位,但直到1713年才得到肯定答复,而他请求古奥地利建立一个“世界图书馆”的计划则始终未能实现。随后,他前往威尼斯,然后抵达罗马。在罗马,他被选为罗马科学与数学科学院院士。1690年,莱布尼茨回到了汉诺威。由于撰写布伦兹维克家族历史的功绩,他获得了枢密顾问官职务。在1700年世纪转变时期,莱布尼茨热心地从事于科学院的筹划、建设事务。他觉得学者们各自独立地从事研究既浪费了时间又收效不大,因此竭力提倡集中人才研究学术、文化和工程技术,从而更好地安排社会生产,指导国家建设。从1695年起,莱布尼茨就一直为在柏林建立科学院四处奔波,到处游说。1698年,他为此亲自前往柏林。1700年,当他第二次访问柏林时,终于得到了弗里德里希一世,特别是其妻子(汉诺威奥古斯特公爵之女)的赞助,建立了柏林科学院,他出任首任院长。1700年2月,他还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至此,当时全世界的四大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罗马科学与数学科学院、柏林科学院都以莱布尼次作为核心成员。1713年初,维也纳皇帝授予莱布尼茨帝国顾问的职位,邀请他指导建立科学院。俄国的彼得大帝也在17ll~1716年去欧洲旅行访问时,几次听取了莱布尼茨的建议。莱布尼茨试图使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相信,在彼得堡建立一个科学院是很有价值的。彼得大帝对此很感兴趣,1712年他给了莱布尼茨一个有薪水的数学、科学宫廷顾问的职务。1712年左右,他同时被维出纳、布伦兹维克、柏林、彼得堡等王室所雇用。这一时期他一有机会就积极地鼓吹他编写百科全书,建立科学院以及利用技术改造社会的计划。在他去世以后,维也纳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先后都建立起来了。据传,他还曾经通过传教士,建议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北京建立科学院。就在莱布尼茨倍受各个宫廷青睐之时,他却已开始走向悲惨的晚年了。1716年11月14日,由于胆结石引起的腹绞痛卧床一周后,莱布尼茨孤寂地离开了人世,终年70岁。莱布尼茨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在大学当教授。他平时从不进教堂,因此他有一个绰号 Lovenix,即什么也不信的人。他去世时教士以此为借口,不予理睬,曾雇用过他的宫廷也不过问,无人前来吊唁。弥留之际,陪伴他的只有他所信任的大夫和他的秘书艾克哈特。艾克哈特发出讣告后,法国科学院秘书封登纳尔在科学院例会时向莱布尼茨这位外国会员致了悼词。1793年,汉诺威人为他建立了纪念碑;1883年,在莱比锡的一座教堂附近竖起了他的一座立式雕像;1983年,汉诺威市政府照原样重修了被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莱布尼茨故居”,供人们瞻仰。

1695年,荷兰物理学家纽汶蒂(B。Nieuwentyt)在其著作《无限小分析》中指责牛顿的流数术叙述“模糊不清”,莱布尼兹的高阶微分“缺乏根据”等。最令人震撼的抨击是来自英国哲学家、牧师伯克莱,伯克莱(G。Berkeley,1685—1753)在1734年担任克罗因(在今爱尔兰境内)主教,同年发表小册子《分析学家,或致一位不信神的数学家》(The Analyst,a Discourse  Addressed to an Infidel Mathematician),副题中“不信神的数学家”是指曾帮助牛顿出版《原理》的哈雷(E。Haley)。伯克莱在书中认为当时的数学家们以归纳代替演绎,没有为他们的方法提供合法性证明。他集中攻击牛顿流数论中关于无限小量的混乱假设,例如在首末比方法中,为了求幂 的流数,牛顿假设 有一个增量 ,并以它去除 的增量得 ,然后又让 “消失”,得到 的流数 ,伯克莱指出这里关于增量 的假设前后矛盾,是“分明的诡辩”。他讥讽地问道:“这些消失的增量究竟是什么呢?它们既不是有限量,也不是无限小,又不是零,难道我们不能称它们为消逝量的鬼魂吗?”《分析学家》的主要矛头是牛顿的流数术,但对莱布尼兹的微积分也同样竭力非难,认为其中的正确结论,是从错误的原理出发通过“错误的抵消”而获得。伯克莱对微积分学说的攻击主要是出于宗教的动机,目的是要证明流数原理并不比基督教义“构思更清楚”、“推理更明白”。但他的许多批评是切中要害的,在客观上揭露了早期微积分的逻辑缺陷,刺激了数学家们为建立微积分的严格基础而努力。为了回答伯克莱的攻击,在英国本土产生了许多为牛顿流数论辩护的著述,其中以麦克劳林《流数论》最为典型,但所有这些辩护都因坚持几何论证而显得软弱无力。欧洲大陆的数学家们则力图以代数化的途径来克服微积分基础的困难。在18世纪,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达郎贝尔、欧拉和拉格朗日。

牛顿和莱布尼兹用各自不同的 方法 ,创立了微积分学。如果说牛顿接近最后的结论要比莱布尼兹早一些,那么莱布尼兹发表自己的结论要早于牛顿。虽然牛顿的微积分 应用 远远超过莱布尼兹的工作,刺激并决定了几乎整个十八世纪 分析 的方向,但是莱布尼兹成功地建立起更加方便的符号体系和 计算 方法。两位微积分的奠基人,一位具有英国式的处事谨慎,治学严谨的风度,一位具有德国人的哲理思辨心态,热情大胆。由于阴阳差错的 时代 背景, 过分追求严谨的牛顿迟迟未将自己的发现发表,让莱布尼茨抢了一个发表的头筹。 牛顿和莱布尼兹的 哲学 观点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创立微积分的方法不同。牛顿坚持唯物论的经验论,特别重视实验和归纳推理。他在 研究 经典力学 规律 和万有引力定律时,遇到了一些无法解决的数学 问题 ,而这些数学问题用欧几里德几何学和16 世纪的代数学是无法解决的,因此牛顿着手研究新的以求曲率、面积、曲线的长度、重心、最大最小值等问题的方法———流数法。“牛顿的研究采用了最初比和最后比的方法。他认为流数是初生量的最初比或消失量的最后比。初生量的最初比就是在初生的瞬间的比值,消失量的最后比就是量在消失的瞬间的比值。”[4 ] (p. 180) 这个解释太模糊了,算不上精确的数学概念,只不过是一种直观的描述。最初比和最后比的物理原型是初速度与末速度的数学抽象,在物体作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的每一瞬间具有的速度是自明的,牛顿就是从这个客观事实出发提出了最初比和最后比的直观概念。这样他就给出了极限的观点。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创造始于研究“切线问题”和“求积问题”,他从微分三角形认识到:求曲线的切线依赖于纵坐标之差与横坐标之差的比值;求曲边图形的面积则依赖于在横坐标的无限小区间上的纵坐标之和或无限薄的矩形之和。莱布尼兹认识到求和与求差运算是可逆的。莱布尼兹用无穷小的思想给出了微积分的基本定理,并 发展 成为高阶微分。莱布尼兹的无穷小是分阶的,这源于他哲学中的单子论思想。“莱布尼兹在单子论中指出:不同的单子其知觉的清晰程度是不一样的,并从一种知觉向另一种知觉过渡和变化,发展就是由单子构成的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不同等级的序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