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农具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农具论文参考文献

你是高一的伐,我同学也在写这个,他说他已经是一头雾水了!

一人类的历史是从使用工具开始的;工具的使用,使人类正式脱离了动物的行列,走出了蒙昧的荒原。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作用于农事活动开始的。农业开始之前人类经历了将近二百万年的采集和鱼猎时期,虽然这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使用工具,但是这些工具还不能称为农具。自然生态被人们有目的地给予加工才出现了农业,用于对农业加工的工具才是农具。可见从工具到农具,人类的祖先是经过了将近二百万年的艰苦探索才学会的,农具的得来是何等的不容易。有了农具也就有了农业,农业和农具同时诞生于人类社会,是谁也离不了谁的一对孪生兄弟。农业和农具的诞生,结束了人类向社会索取,开始了人类向社会贡献的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农业生产发展了,农具也相应有了进步;农具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来各行各业都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以农具的发展水平表现出来。围绕着农具的发明、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技术和科学及研究技术和科学部门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说整个国计民生都与农业、农具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国从石器时代起即是以农业生产经济为基础的国度,历代社会制度,无不与农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农业生产工具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引起经济条件的新变化,经济条件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演变。这就是农业生产及农具的发展对社会制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二中国自古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大国,己有逾万年的农业文明史;是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农业科技有着雄厚的基础;中国的农业文化有着丰实的底蕴。在中华大地上诞生并发展起来的炎黄文化,与古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及两河文化、古印度文化、玛雅文化等,都处在相同或相近的发展水平线上,而唯有炎黄文化演进为中华文化而存续至今,从未中断。原因固然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则是:炎黄文化一直值根于无烟的、绿色的、体量庞大的、有着丰厚而先进的科技含量的农业文化(包括农具文化)之中;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为华夏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提供了共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思想文化选择。中国的农业养活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民族群体,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成就,走过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道路。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精彩之处、独特之处,也是今天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根基所在。从本质上讲,农具是人类为了生存和不断改善生存状况的产物,是为改善农业生产面貌的产物,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是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标志,是人类社会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的一个缩影。所以包括在生产工具中的农具,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是整个古代文明的重要内涵之一。农具既然是人工制造物,在它身上就包含着人类的智慧,人类的技术,成为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具的制作、使用、废弃等等,也同样凝聚着人们的一种思想观念,都被打上了人类精神文化的烙印。农业是百业之源。农业是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之后一刻也不能或缺的行业。其他许多行业,都有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暂时或永久的消失,但是农业却不能。农业不但过去要有,现在要有,将来永远也不会没有。而农具是农业的胞兄胞弟,没有农业就没有农具;而没有农具也就没有农业。所以说,人类所走过的历史进程,是踏着农业的脚步开始的;是踏着农业和由农业分化出来的各行各业足迹不断前进的。而农业的发生、发展又是与农具的发生、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研究人类的发展历史,就不能不研究农具发展的历史。农具的历史是国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没有农具史的国史是难以想象的。农具的历史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折射出了中华儿女历来所具有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敢于创造、善于革新的伟大品质和优良传统。研究农具史不但可以使这些美德得以继承和发杨光大,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从中找到农业机械的科学发展规律;从中找到今天发展农业机械的借鉴,从而促进当代农机事业的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研究中国农具的历史,就是要还原中国农具发展历史的真面目,让人们正确的对待历史;正确的对待中国传统农具的历史。研究中国农具发展的历史,就是要从历史前进的足迹中,找到我们的经验和不足;找到我们从先进变后进的原因和教训,为今后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借鉴。研究中国农具发展的历史,就是要为中国通史及相应学科提供更加丰富、准确、真实的、有关农具发展方面的历史资料……。把历史的真实再现给世人,这就是历史工作者,包括农具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致此,我们不尽又想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华文明应该是五千年还是一万年。传统的习惯说法: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据说这种说法的主要根据是文字的发明和城市的出现等。这种根据叫人实在觉得不近情理。城市建设的不论如何发达;文字的应用不论多么精彩,但是如果没有农业人能活吗?没有活着的人哪来发达的城市、精彩的文字?如前所述,中国已有逾万年的农业文明史,这已是不争是实。农业文明的到来应该是决定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准,而不是什么出现文字或城市为标准,因为人的第一需要是吃饭、是农业。不管城市建的多美,文字多发达都不能解决人类生存问题。逾万年的农业文明持续不断,绵延自今。农业文明是其他文明的基石,其他各种文明几乎都是由农业文明派生出来的。夏商周之后的农业文明理所当然的是中华文明;那么为什么夏商周之前的农业文明就被排斥在中华文明之外呢!传统农具镰刀的历史已超过万年,在这万年之中,镰刀一直是"种、管、收"农业三大工程之一的"收"割工程的主要农具,直到建国前后,仍在农业收割中唱主角。难道由镰刀开创的农业文明不算中华文明吗?己有逾万年历史的稻作文化,难道也不算中华文明吗?三中国农具发展的历史资料,自古就比较贫乏,中国古文献浩如烟海,而在这浩如烟海的古文献中,有关农具的史料却又寥若晨星,许多资料只能从与农具毫不相干的文史资料中像大海捞针似的寻找、判断、借鉴、参考。(对此我的《中国农具发展史引语总录》[数约1500余条]可为证明。也是一套为后人铺路搭桥重要资料,可惜无处出版或发表,只能刊发在我的有限的几本《中国农具发展史补遗》中)。在中国古文献中,几乎见不到专门记述农具的书籍,直到唐代,才由一位诗人陆龟蒙,作为业余爱好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专讲农具的书《耒耜经》,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但其主要内容,也仅仅只是论说了一种曲辕犁。又经过好几百年,元朝王祯编撰的《王祯农书》才对中国传统农具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总结介绍。然而却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部空前绝后的论述农具的作品。在中国历史上,可以列入农书的作品虽然成百上千,然而真正论及农具者却寥寥无几,就连在这之后的两部大型农书《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中,虽然论说农具占了很大篇幅,却基本上都是《王祯农书•农器图谱》的翻版,没有多少新的创意。清朝末年,在一批时代激进人物探索中国如何摆脱贫穷落后的思潮中,为了在刚刚开办的一些学校中传授农具方面的知识,顾复写了中国第一部教材式的农具专著《农具学》,成为我国学者独立撰写农机著作的开山之作; 1933年世界书局出版的唐志才著《改良农器法》,实际上是在引进欧美农机具的同时,如何提高我国传统农器的省力和高效能力,如何在改良、改革的基础上,独立研制新式农机具作一些试探和设想。但都非史学作品。建国前后,对农具史的研究,虽然不能说是一片空白,却也是凤毛麟角。刘仙洲先生曾组织过系统收集有关古代农业机械的资料,并组织编写了《中国科技史资料选编—农业机械》,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随后(1963年)刘仙洲先生发表了他的专著《中国农业机械发明史》,才算推开了研究中国农具史的这扇大门。然而就是这部专著也还是纲领式的,还缺乏详细的考证与论说。更重要的是继承之势仍是相当的薄弱,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既没有这方面的机构,也没有这方面的课题,更没有发表农具史著作的园地。中国农科院和几个大专院校虽然相继成立了农史研究室,但也是几经起伏,举步维艰,很少有人力和财力从事农具史的专题研究。另一方面,伴随着建国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物考古工作的相应发展,虽然出土了一批与农具有关的文物,却只是散见于各发掘报告之中,既缺乏系统整理,更缺乏认真分析、对比和研究。改革开放之后,这种状况开始有所好转,以中国农科院农业遗产研究室为代表的几个主要的农史研究机构,得到加强和充实,《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相继创刊,使农具史的研究开始有了自己的阵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型学术刊物《农业考古》的创刊,把农具史的研究推向了百花齐放的时代,对此笔者曾写成《十年回顾》、《考古论今又五年》及《更上一层楼》三篇文章对其中农具史的研究作了综合评述。二十几年来,出版了犁播的《中国农具发展简史》,张春辉的《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补编)》以及章楷的《中国古代农机具》,笔者的《农具史话》和《中国农具史纲及图谱》。还有以《中国农业科技史稿》为代表的一大批农学专著,也都或多或少的讲到了有关农具的内容。尤其是陈文华先生的《中国农业科技史图谱》和《中国农业考古图录》,系统的整理了历年来发掘的农具文物,这些都极大的丰富了农具史研究的资料来源,为编写《中国农具史》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这毕竟还只是一个基础,如何把零散的资料系统整理起来;如何把上万年的农具发展的脉络梳理出来;如何把各种农具、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重要农具起源发展的途经寻找出来;如何把有关农具研究的各种学术观点充分展示出来;如何把各种分歧统一起来;如何把农具技术发展的总体面貌反应出来;如何把农具发展的技术思想提炼出来……这还都是没有先例可循的难题。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拼搏,到目前为止总算有了中国农具历史的基础读物,例如拙作《中国农具发展史》等,但还只能是“基础”,许多细节问题还都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例如:农具用字的形音意的发展演变;农具“同物异名”、“同名异物”, “一物多名”、“多物一名”的辨别;只知其名不知其物的农具的探索;只知道定型后的农具,不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更不知道它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等等等等,还都等待着深入的考察研究。另外,当前研究农具史的主要依据:一是文献资料,二是考古及文物。这就明显存有不足之处:第一是,文献资料特别是古文献资料有很大的局限性,社会上实际存在的农具要比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多,古今从来如此,虽然依据一些有关调查作了一定补充,但因为缺乏全国性的古农具普查,因此还会有许多社会上存在的传统农具不能写进来;特别是古代已经失传而文献中又缺乏记载的传统农具,更成了农具史上的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漏。第二是,考古及文物都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我们看到的只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已经发现的,还有多少没有发现,今后还会发现什么,谁也无法断定,所以现在的某些结论,很可能被今后新的考古及文物的发现所否定。第三是,不论文献资料还是考古文物大都缺乏对农具自身结构的记述,要部分的弥补这个缺憾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对现存传统古农具进行抢救性的全面调查和实物测绘,对此虽然已有人作了一些工作,但因为其面广量大,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要把这些内容写入“农具史”,还需要花相当的功夫;没有国家的立项和投入恐怕是很难完成的。第四是对农具出土文物的重新鉴定也是农具史研究中应该作而又十分难作的巨大工程,这些文物很可能有许多原始鉴定就不准确或不正确,当前的农具史专著中收入这些农具时只就现实论现实。这肯定也是一大缺憾和今后需要继续补救之处。四在口语中 “农具”和“农业机械”,这两个词的界限是很模糊的。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大概也是如此。很显然,“农具”就是“农业生产劳动所用工具”的简称。那么什么是“工具”呢?工具的本义,是指的人们从事劳动生产和从事社会活动所使用的有形和无形的东西,它是个广义词,它可以是泛指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时所使用的、对劳动对象产生作用的器具。古代手工业常用的斧、锯、凿等是工具;古代农业常用的犁、耙、锄等是工具;近代工业常用的车床、刨床、车刀等也是工具;近代农业常用的收割机、圆盘耙也是工具。很显然,收割机、圆盘耙、车床、刨床、斧、锯、犁、耙等也都可以称为机械,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工具”和“机械”界限是非常模糊的。这些工具都是社会上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是有形的。但工具还有一个引伸义,即指人们从事意识活动所需要的东西,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这些东西可以是具体的、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抽象的,如“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指的抽象的东西。“农业生产劳动所用工具”当然不会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所应用的实物。“农业生产劳动工具”一词,是由“工具”、“生产劳动”和“农业”三个部分组成。“劳动生产工具”一词,则将“工具”限定在“生产劳动”这个范畴之内,就不再包括“语言”这类抽象的工具。而“农业劳动生产工具”一词,则又将这种具体的工具限定在从事“农业劳动生产”这个范畴,即只有“农业劳动生产”这个范畴使用的具体工具,才能算是“农业劳动生产工具”。但是,劳动生产工具,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上讲,它应该是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具体器物。劳动生产工具是置于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农业劳动生产工具则是农业劳动者--农民和农业劳动生产对象--土地或农作物之间,并对土地或农作物进行加工的具体器物。所以诸如锄、镰、犁、耙等都是非常明确的农具,因为使用它从事劳动生产的是农民,劳动生产的对象是农作物或土地。“农业机械”的含义是什么,这还得从“机械”的含义说起。“机械”也有具体和抽象双重含义。具体的含义实际上也是指一定的器物。对于“机械”具体是指的什么器物,古今中外从来就没有过一个确切的定义。《辞海》说①机械是“机器、机构等的泛称;②犹言巧诈;③呆板、不灵活。”①是具体含义,②、③是抽象含义。有人解释:机械是只能按规定程序运作的工具,即“机械”仍然属于“工具”范畴。对于“农业机械”,刘先洲先生在他的《中国农业机械发明史》中是这样解释的:“在我国历史文献上,对于这一类工具,有时叫做田器,有时叫做农具,有时叫做农器。若就机械的定义说,任何一种工具,无论简单到什么程度,当使用它工作的时候,都是一种机械。所以在本书里,一般都叫它们作农业机械。”按照这段解释,就是说我国古代的传统农具,不论它们的结构多么简单,都可以称之为农业机械。由此也可以得出相反的推论:所有农业机械,不论复杂到什么程度,也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工具,也都可以称之为“农具”。又由于在文献和口语中有一种习惯,多把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称为“农具”,而把近代的农业生产工具称为“农业机械”;把有动力机械带动的器物称为农业机械,如播种机、收割机等。把用人工或畜力带动的器物称为农具,如锄、镰、铲、耧等。五中国农具的发展也和中国农业的发展一样,它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它自身的连续性。而且农具的连续性比农业的连续性表现的更显明。既使农艺出现某些重大突破,农具却并不因此随即改变。例如播种工艺从古到今尽管发生了许多变化,播种工具耧车却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农具发展的连续性还表现在,很少受外部条件的干扰,大的政治、军事变故,可以促进或延缓农具发展的进程,却很少打断农具发展的自身程序。历次的改朝换代,差不多都有一个促进农具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却都是在上一代基础上的延续,从没有出现过跳跃式的变化。就是在建国后,中国的传统农具虽然屡屡受到国外引进农机的冲击,但当失去外力干扰之后,传统农具仍顽强的回到它自身的发展道路上来,依照它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所以中国传统农具发展的历史,从整体上讲,表现出了中国传统农具的整体发展的历史规律;从具体上讲,更明显的表现出每种或每类农具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六由于原始农具距离我们太遥远,又没有直接的文字和图形资料,因而在研究原始农具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些不是农具本身的问题,而是后代人的认识问题。由于认识问题的不一致,又常常导致了农具研究本身诸多困难。正确认识原始农具产生过程,是正确认识原始农具本身的前提。一般来说,农具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我们对原始农具产生的一般过程作以设想性的简要描述:原始农业初期,有一个很长的农业与采集共存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农具是十分简陋的,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采集时代就存在的工具,只是发明原始农业之后,作业对象发生了变化:用以切割野生植物枝、茎、叶、蔓的刀类切割工具,变成了收割人工种植的作物稻、粟、稷等的茎和穗的收割农具;用以加工野生谷物子粒的工具,变成了加工人工种植的稻、粟粒实的谷物加工农具。此外,这个时代还有一类特殊的农具,那就是刀、斧、锛、凿等。因为这个时代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所以这时的刀、斧、锛、凿等则应称为农田开发农具。直到“火耕”农业逐渐过度到“耜耕”农业之后,刀、斧、锛、凿等则退出农具范畴(但并没有消亡,而成为加工农具和其他工具的重要工具,一直沿传下来)。不论“刀耕火种”还是“火燎杖耕”一般都没有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所以这个时代还没有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农具;甚至也没有耕翻土地的农具。因为这时人群还没有定居,土地常常是收割后就抛弃了,再种还要再刀劈火烧。对所用的工具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随拣随用、随用随丢的习俗。对工具的形状和性能都不怎么严格要求,所以说这个时代农具的种类并不多,除如上述的斧、锛、凿类土地开发农具之外,尚有用以戳穴播种农具,及收割、脱粒农具。就这样又经过了上千年甚至数千年,人们才在漫长的在实践中开始认识到,土地和农具的再次利用,比再开再造能极大节省气力,而且收成还可能更好些。于是人们也就部分的定居下来,从事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对所使用的工具也选择比较省力好用的收藏起来,以备重复使用。因此也就对农具是否好用、是否省劲;哪些农具适合于干哪些农活,有目的的作了选择,有目的的作了适当打制和磨制,于是也就有了比较精致的打制和磨制农具;装柄的复合农具渐渐的多了,不仅有木木复合农具,还有木石、木骨、木蚌复合农具等。由耒和耜结合而成的“耒耜”,以及由“耒”、“耜”和“耒耜”发展演化出来的、用于垦掘土地、疏松土壤的铲、铫、锸等农具,及由斧、锛等演变出来的镢(钁)、锄等挖刨农具,渐渐登上历史舞台,从此历史也就进入了耜耕阶段;社会也进展到了原始农业的后期。七正确判断古文献中有关解释古农具的文字的历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许多古书上都有“神农之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之说,于是有人就按照这句话去套历史上的所有耒耜:认定所有的耜都是木斫的;所有的耒都是木揉的。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全面的。古书上的这种记载可能只是制作耒耜的方法之一,而且不是神农时代的制作方法,而是以后某个时期的一种制作方法。实际上早期的耒可以说没有进行“揉”制的;早期的耜多为石制,更用不着“斫”。又如《周书》有这样的话:“神农……破木为耒耜锄耨”。难道能说历史上所有的耒耜锄耨都是“破木”制作的吗?更准确的说,古书中多处引用的这段话,是源自于《周易•系辞》,原话是这样的:“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也就是说,《系辞》的这个解释,其根据是《周易》的《益卦》。根据《益卦》所显示之形象而附会出来的新的含义。对此张波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略)(张波《〈周易〉农事披拣录》、《古今农业》1988、1、46)由此可见,“斫木为耜,揉木为耒”之说,既不是直接来源于《周易》,更不是神农时代农具面貌业的直接写实,而是推断之言、附会之说。这就更加证明,不能用“斫木为耜,揉木为耒”之说作为研究原始耒、耜的依据。不能抠字眼的原因还因为古文字的记载,并非百分之百的准确。因为这些文字所在的文献,许多并非农学专业著作;写作的内容也大都不是作者的目击记实。既便有些是与农业有关的书,作者也多非农学专业人材。许多文字本身已存在推测的成份,再依此为据往上推,就更不能百分之百的相信了。例如上面举的“斫木为耜,揉木为耒”之例,如据此上推原始农业初期的耜也是用木料斫出来的,那么原始农业初期人们才刚刚懂得用尖木棒戳穴播种的时候,有什么外部条件能启发人们一下子就想到用一大块木料砍成一个如后代“铲”形的农具呢?现在有人老是抓住这句话不放,认定耜的出现一定是从木材里砍出来的,就未免有点形而上学了。运用古文献和古文字考证古农具是重要手段之一,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绝不能陷入形而上学的境地。古籍文献中对古农具的注释颇多,但并不都是正确的,甚至常常出现注释矛盾的现象。所以应注意避免机械的抠古书上的字眼。对待古书中有关农具的记载,要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例如在古文献中,农具之间相互注释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有的几种农具注来注去却都成了一种农具。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注释古文献的经学大师们对工具的形制和功能并不熟悉,因而两种工具器形相似而混为一物,以今比古,出现钱、铫、耜、插、鈂展转相训,造成工具名实混乱”(陈振中《青铜农具钱》、《农业考古》1987、2)。所以如何运用好这样的资料,是需要认真动一翻脑筋的。八“火耕、耜耕、犁耕”的提法比“刀耕、锄耕、犁耕”的提法更确切。回顾历史,似乎还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将古代农业划分为“刀耕、锄耕、犁耕”三个阶段的提法,倒不如用“火耕、耜耕、犁耕”三个阶段更确切。因为刀耕阶段用于砍伐林木的主要不是刀,而是斧、锛。对于砍伐林木,斧、锛的作用要比刀的作用大得多,单就这一点说,称“刀耕”就显得与事实不付。更何况不论刀、斧、锛都没有对土地发生直接作用,直接作用于土地的是火。所以这个阶段称“火耕”阶段更确切。进入熟荒耕作后,用以掘松土地、为播种作准备工作的主要是耒耜类农具,而不是锄。因为从来都是将锄的功能定义为“除草”工具,而除草属中耕,从来都不被看作农业耕作的主要内容。作为锄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特定工作方式,能够从事一定的挖刨工作,可具有一定的耕整功能,但这不是锄的主要功能,也不具有锄的象征意义。正如一提到“镢”人们就会想到“刨土”一样,一提到“锄”人们就会想到“锄草”。所以“锄耕”的提法给人的印象是不确切的。但是不论从火耕到耜耕,还是从耜耕到犁耕,它们之间都不存在一条截然的鸿沟;都存在一个交叉过渡期。所以总体上处于火耕阶段并不排除在某些时空已出现耜耕。同样,在犁耕阶段也不排除在某些时空还存在耜耕。进入犁耕阶段后,犁承担了耕垦土地的主要任务,但也不是犁的一统天下,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仍然存在着耜、锸、铫耕和镢耕。所以原始农具(后代农具也是一样)都存在着普遍性和区域性的问题。在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中火种的获取,初期阶段仍然可能是从保存的天然火种中获取的,后来渐渐过渡到由人工获取火种。过去一般认为最初人工获取火种的方式是采取所谓“钻木取火”,即古书上常说的“隧人氏钻木取火”。按常理推断,人们最早获得人工火种,不可能是从“钻木”中得到的,而很可能是从打制石器中得到的。因为钻木对于原始人并不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生活中常用的动作,不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都很少有“钻”或“转”的活动和动作。而打制石器则是石器时代人们非常普遍的活动。当人们打制石器的时候,迸发出火花不会是罕见之事。火花迸发到人们穿着的皮毛或树叶上,或者迸发到已经熄灭的灰烬上,由此而引起燃烧,这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而且打石取火要比钻木取火容易得多,所以火的发明和利用的过程中,从开始保存天然火种到获取人工火种,首先应该是从“打制石器”时出现的火种中获取的,“打石取火”应该是获取人工火种的第一方式。其实对于“击石起火”,历史上也有近似神话的传说,如祝融“击石起火”等,按照传说,祝融和隧人氏应该都是同时代人,只是后人只强调了“钻木取火”,而淡忘了“击石起火”。有关“隧人氏钻木取火” 的议论,过去和现代都曾有过,甚至有人作过钻木取火的实验,对于这些这里均不作任何评论,而且我们绝对没有否定“钻木”或“转木”能够得到火的观点。因为“摩擦生热”这己是经过物理学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只要达到了一定的条件,石头和空气摩擦都能起火,何况木和木或石和木相互摩擦啊!我们所要强调的是,“隧人氏”时代的客观环境没有让木和木或石和木发生摩擦的实际需要,也没有让木和木或石和木发生摩擦以致达到起火和条件。

割草机 19世纪以前,人们手握长柄大镰刀来割草。这是一种费力活,而且需要把草弄短的许多技能。 一个名叫托马斯·普拉克内特的英国工程师是第一个想出制造割草机的人。他在1805年获得了第一台割草机的发明专利。那是一台装有环形刀身的笨重机器,而且运转不很理想。 其他发明家看到普拉克内特的机器后,认为他们能够干得更好。最成功的是埃温·巴丁。他是一家纺织厂的工程师,从工厂的某一机械上获得了关于割草机机械结构的想法。他在1830年制造的割草机非常类似于今天使用的那些机器。 割草机由几家公司生产,其中包括一家叫做“伊普斯威奇的兰索姆斯”的商行。1899年,兰索姆斯开始制造机动割草机,由小型汽油发动机提供动力。 长柄大镰刀要能做到有效地割草,草必须是潮湿的。与此相反,如果草是干燥的,那么用割草机来得更好。开始时,人们经常同时拥有一台割草机和一把长柄大镰刀,至于使用时选择哪一种就取决于天气了。 能切割牧草或其他可制成干草的作物,并将其铺放在地面上的畜牧机械。有往复式和旋转式两类。往复式割草机用于生产,起初由畜力牵引,由地轮驱动割刀。20 世纪后发展由拖拉机牵引的割草机,30年代出现拖拉机悬挂往复式割草机。依靠切割器上动刀和定刀的相对剪切运动切割牧草,其特点是割茬整齐,所需功率较小,但对牧草的适应性差,易堵塞,适用于平坦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作业。7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并使用旋转式割草机。依靠高速旋转刀盘上的刀片冲击切割牧草。其特点是工作平稳,对牧草的适应性强,适用于高产草场;但切割不够整齐,重割较多,所需功率较大。

刀具论文参考文献

数控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术研究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总结与概括,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数控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查看。

[1]郑贞平,黄云林,黎胜容.VERICUT7.0中文版数控仿真技术与应用实例详解.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王明红.数控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王道宏.数控技术.浙江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印)S.K.Sinha.FANUC 数控宏程序编程技术一本通.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廖效果.数控技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杜君文,邓广敏.数控技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董玉红.数控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徐元昌.数控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9]倪祥明.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0]孙志孔,张义民.数控机床性能分析及可靠性设计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1]文怀兴,夏田.数控机床系统设计(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2]张亚力.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零件加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3]陈学翔.数控铣(中级)加工与实训.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4]肖军民.UG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经典实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5]周晓红.数控铣削工艺与技能训练(含加工中心).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6]陈炳光,陈昆.模具数控加工及编程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7]唐利平.数控车削加工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8]朱勇.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19]关雄飞.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0]周虹.使用数控车床的零件加工.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1]刘虹.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2]张士印,孔建.数控车床加工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3]叶俊.数控切削加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4]顾德仁.CAD/CAM与数控机床加工实训教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25]李柱.数控加工工艺及实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6]张若锋,邓建平.数控加工实训.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7]卢万强.数控加工技术(第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8]鲍海龙.数控铣削加工中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9]刘昭琴.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0]周芸.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实训教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31]江剑锋.CAD/CAM与数控机床加工.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32]高彬.数控加工工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数控加工工艺(第三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34]周芸.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实训教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3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数控加工基础.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36]关颖.数控车床操作与加工项目式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7]施晓芳.数控加工工艺.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8]殷小清,黄文汉,吴永锦.数控编程与加工-基于工作过程.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9]漆军,何冰强.数控加工工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0]姚屏,徐伟.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1]裴炳文.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2]田春霞.数控加工工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3]顾京.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编制.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4]王亚辉,任宝臣,王金贵.典型零件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方法解析. 北京:45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6]陈志雄.零件数控车削工艺设计、编程与加工.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7]赵显日.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48]赵先仲,陈俊兰.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9]贾慈力.模具数控加工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0鲁淑叶,辜艳丹.零件数控车削加工.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1]韩建海.数控技术及装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徐弘海.汉英数控技术词典.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徐弘海.数控机床刀具及其应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李金伴,马伟民.实用数控机床技术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胡占齐.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数控技术.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谢晓红.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技术(第2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 刘永久.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吴石林,杨昂岳. 数控线切割、电火花加工、编程与操作技术. 湖南. 湖南科学出版社 ,2008.

[9]伍端阳.数控电火花切割加工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0]李立.数控线切割加工实用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1]孙德茂.数控机床逻辑控制编程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2]赵鸿,余世超.现代刀具与数控磨削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3] 逯晓勤. 数控机床编程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4] 赵东福.UG NX数控编程技术基础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5] 康亚鹏.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编程应用技术.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6]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加工技术(教师用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17]何雪明,吴晓光,常兴.数控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8] 关雄风.数控机床与编程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9]王志明.数控技术.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20] 黄国权.数控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1]张福润,严育才.数控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2]田林红.数控技术.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23] 张建钢,胡大泽.数控技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4]朱晓春.数控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5]林宋.田建军.现代控制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6]叶蓓华.数字控制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7]陈志雄. 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8]廖效果.数字控制机床.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9]周济,周艳红.数控加工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30]张建钢,胡大泽. 数控技术.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31]廖效果,朱启逑. 数字控制机床.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2]明兴祖 .数控加工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33]王宝成 .数控机床与编程实用教程.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4]刘淑华. 数控机床与编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35]方祈.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9.

[3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1]吕斌杰,高长银,赵汶.华中系统数控车床培训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刘宏军.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3]梁训,王宣,周延佑.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机床技术发展的新动向[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13.

[4]吴祖育,秦鹏飞.数控机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42.?

[1]徐亮.浅析数控机床的故障及完善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0(24):56-57.

[2]薛福连.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处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0(4):54-55.

[3]徐亮.浅析数控机床的故障及完善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0(24):56-57.

[4]刘瑞已,李平化.数控机床参数故障的维修技巧[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5):79-81.

[5]薛福连.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处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0(4):54-55.

[6]杨文彬.瑞安市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1]方沂,《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王爱玲等,《现代数控原理及控制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3]白恩远等,《现代数控机床伺服及检测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任建平等,《现代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修》,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5]王爱玲等,《现代数控机床实用操作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6]周济,周艳红.数控加工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9.

[7]艾兴等. 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5.

[8]谬效果.数控技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9]周永俊.MasterCAM铣削/车削应用指南.清化大学出版社,2002,4.

[10]于春生.数控机床编程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11]胡友树.数控车床编程、操作及实训.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8.

[12]黄道业.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操作及实训.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8.

[13]郑盛新.数控机床与编程加工习题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8.

[1]彭烨.数控车床操作技术分析[J].硅谷,2011(5).

[2]田海超.数控车床操作技术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16).

[3]姚雪莲.浅谈数控车床操作技术常见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35).

[4]秦晓寅.数控车床操作中的撞车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4(21).

[5]李莹,吴成义.复杂零件在数控车床加工的工艺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3(A19):158.

[6]宋理敏,李俊川.复杂椭球部件的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3(4):132-134.

[7]刘仁春,袁维涛.提升数控机床复杂曲面零件加工效率[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3(14):12-14.

[1]张士科.数控装置的可靠性评估[d].东北大学2011.

[2]罗戍.鞋楦曲面数控加工运动控制方法与仿真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5.

[3]沈振辉.挖掘机动臂结构智能优化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福州大学2011.

[4]洪玫.鞋楦曲面重构及数控加工仿真[d].福州大学2005.

[5]陈剑雄.基于嵌入式linux现场总线型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d].福州大学2006.

[6]刘鹏.三坐标测量机非刚性效应运动误差及建模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2.

[7]丁贤利.双面中心孔数控机床设计[d].南昌大学2014.

[8]张秀娟.基于dnc技术的数控车间网络化改造项目研究[d].南昌大学2014.

[9]郭文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控加工网络实训室项目研究[d].南昌大学2014.

[10]韩明礼.精密数控机床静压导轨的设计及fluent分析[d].东北大学2011.

[11]刘志学.高速电主轴矢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

[12]杨波.动力伺服刀架转位系统的可靠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2.

[13]臧运峰.五轴加工中心球头铣刀切削力建模及对加工质量影响研究[d].东北大学2011.

[14]宋旻昊.数控加工中心的控制系统改造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2.

[15]贾文彬.vmc650五轴联动(立式)数控加工中心液压系统可靠性评价[d].东北大学2011.

[16]刘冬.鞋楦曲面建模及其数控加工程序的自动生成[d].福州大学2003.

[1]洪永学,余红英.基于s3c2440的u-boot启动分析[j].科技信息.2012(24).

[2]卢汉辉.蓄电池组充电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谢芬,潘丽,刘守印.基于qt/e的嵌入式linux系统的软键盘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2(05).

[4]黄克.电动旅游车蓄电池组均充管理系统研究[d].贵州大学2009.

[5]朱德新,王爽.信号和槽机制的研究与应用[j].才智.2011(35).

[6]张波.蓄电池组分布式单体充电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9.

[7]张方辉,王建群.qt/embedded在嵌入式linux上的移植[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07).

[8]张晓冬.国内外蓄电池监测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2(03).

[9]张艳峰.蓄电池组无线监控系统的网关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0]陈璇.用于长脉冲磁体电源系统的蓄电池组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1]陈洪圳.蓄电池组智能在线监测与活化系统研制[d].武汉工程大学2014.

[12]齐焱焱.基于电力通信网的蓄电池组集中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

[13]张波.蓄电池组综合测试系统中变流技术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

[14]牛泽田.蓄电池组充放电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1.

[15]黄先莉.蓄电池组无线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故障检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6]王磊.u-boot从nandflash启动的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0(05).

[17]李鸿博.电动汽车蓄电池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1.

[18]王丰锦,邵新宇,喻道远,李培根.基于socket和多线程的应用程序间通信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0(06).

[19]samsung.32-bitcmosmicrocontrolleruser''smanual.

[20]warrenwgay.linuxsocketprogrammingbyexample.2000.

[21]yuang-shunglee,ming-wangcheng.intelligentcontrolbatteryequalizationforseriesconnectedlithium-ionbatterystrings.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2008.

[1]肖明.从emo2009看现代数控系统技术发展[j].机械工程师.2009(12).

[2]郭容光.开放式数控系统及其集成状态监测研究[d].天津大学2009.

[3]余道洋.开放式数控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5.

[4]张剑.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江苏大学2003.

[5]indramotionmtx数控系统和mtxmicro[j].金属加工(冷加工).2009(15).

[6]田军锋,马跃,吴文江,王锐.利用rcs库实现数控系统模块间的.通信[j].微计算机信息.2009(19).

[7]董靖川,王太勇,徐跃.基于数控流水线技术的开放式数控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06).

[8]李淑萍,张筱云.基于pma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8(11).

[9]史旭光,胥布工,李伯忍.基于圆整误差补偿策略的s曲线加减速控制研究与实现[j].机床与液压.2008(11).

[10]何均,游有鹏,王化明.面向微线段高速加工的ferguson样条过渡算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8(17).

[11]孔德仁,何云峰,狄长安编着.仪表总线技术及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12]郭德响.一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江苏大学2009.

[13]潘子杰.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软plc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

[14]彭亚娜.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

[15]袁晓明.基于组件技术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江苏大学2007.

[16]戴文明.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17]钱增磊.自动磨刃机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8]吴长忠.面向网络化制造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

[19]杨林,张承瑞.基于时间分割的前加减速快速插补算法[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09).

[20]张园,陈友东,黄荣瑛,魏洪兴,邹勇.高速加工中连续微小线段的前瞻自适应插补算法[j].机床与液压.2008(06).

[21]严彩忠.ccmt2008:中国数控春天畅想曲[j].伺服控制.2008(05).

参考文献一般是写在论文的最后面,例如: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4〕郑日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5〕傅道春.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百度百科是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里面的内容也是收集起来的,可以在搜索该参考文献的具体出处,按格式写上即可。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参考资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_百度百科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玩具论文参考文献

玩教具在幼儿教学的有效作用论文

一、利用玩教具,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对于幼儿未来的思维能力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来源,只有幼儿具有想象力,才能拥有多样化的学习想法与生活想法。没有想象力,幼儿会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循环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同意“创造力缺乏是因为想象力没有得到开发”这一观点。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要重视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借助玩教具,让幼儿成为幼儿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给幼儿自由,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游戏与玩游戏。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要起到引导作用,不得过分干预幼儿的游戏活动,也不要指责幼儿多天马行空的游戏想法。塑料积木是幼儿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玩具与教具,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会在活动之前告知幼儿游戏的具体规则,一旦发现幼儿没有按照自己提示的游戏规则玩游戏,就认为幼儿没有认真听讲,不遵守纪律。要求幼儿必须用教师传授的方法玩塑料积木,影响了幼儿想象力的发挥,更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形成。如果幼儿教师一味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拼积木,他们的想象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限制。鼓励幼儿用个性化的.思路去拼塑料积木,大胆想象,大胆实践,即使完全脱离了教师建议的游戏规则也无所谓。在幼儿园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给幼儿营造开放化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玩教具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的乐趣,探索出个性化的玩法,往往能够促进幼儿想象能力的快速提高。幼儿形成较强的想象能力,对于其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都有着极大的益处。

二、利用玩教具,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时期是儿童语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借助玩具与教具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发散、幼儿的思维,有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借助玩教具,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需要幼儿教师引导幼儿长期训练,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自主提高。“芭比娃娃”是很多幼儿喜欢的玩具,在玩芭比娃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边玩一边说一说自己的娃娃叫什么名字,娃娃今年几岁,娃娃有着怎么样的性格,娃娃现在在做什么。在操作芭比娃娃的过程中一边玩,一边表达,能够让幼儿学会基本的介绍用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性格特点。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可以借助合作型的游戏引导幼儿与其他人交流,促进幼儿交际意识的形成以及交流能力的提高。像在利用玩具玩“过家家”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幼儿几个人一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游戏开始之前,幼儿需要结合玩具设计过家家的场景,编排过家家所涉及的小故事。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倾听他人的想法,也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幼儿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益处。借助玩具与教具,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减少幼儿的交流障碍,促进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利用玩教具,培养幼儿道德素养

幼儿的年龄较小,心理年龄决定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大多数幼儿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没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幼儿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与关注,在幼儿园生活中,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他人的认可,他们不懂得从其他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在幼儿教育阶段,如果教师忽视了幼儿性格的培养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会使幼儿更容易成长为自私、自我、极端任性的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玩具与教具,促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例如,在借助玩具与教具做游戏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不要一边做游戏,一边还想着其他的事情。让幼儿集中注意力,专心做一件事情,有助于幼儿专注度的提高。在游戏的过程中,很多幼儿无法控制失败时的个人情绪,甚至将失败的负面情绪发泄到玩具或者教具上。教师要借助这样的情况引导幼儿建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识,控制好个人情绪与个人行为。

综上所述,在幼儿成长时期,幼儿的可塑性较大。在玩教具的过程中,给幼儿明确的指导,开发幼儿潜力,能够促进幼儿快乐地接受教育。明确玩教具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借助玩教具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能力,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陆晓益.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开发和运用[J].科技展望,2015(5).

[2]张燕萍.浅谈自制玩教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8).

[3]周春.幼师生自制玩教具能力现状及对策[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8).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张石伟. 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2] 牛银平. 兰州市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比较[J]. 当代学前教育. 2010(03)

[3] 陈思帆.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D].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4]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7] 张文钧.幼儿园全女性组织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 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9] 林小敏.幼儿园科研活动中园长的道德领导[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10] 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11] 夏晨伶.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2] 冷雪姣.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3] 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4] 周爱保,马小凤,青柳肇.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6(04)

[15] 曾晓东. 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 2005(01

[1] 李佳.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陈红. “我”喜欢的幼儿园[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程丽英.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儿童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 亢云洁. 牵着你的手,一起长大[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5] 徐霞. 基于专业引领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1

[6] 庞敏. 改革开放后西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的演进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严燕华.幼儿园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8] 赵丽. 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1-2013年)[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高莉. 家庭旅游对儿童的教育价值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王月嘉.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韩婉姝. 兰州市学前儿童父亲父性意识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2] 王丽萍. 山西省太原市城区“独一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3] 郭猛. 兰州城区大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14] 孙娓娓. 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家园合作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5] 葛莺芳. 生命化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夏晨伶. 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冷雪姣. 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7]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8]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9]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11]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2]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3]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4]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5]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6]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17]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18]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19]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0]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58-112.

[2] 苏婷.让自制玩教具成为“常青树”[N].中国教育报,2004,(6)

[3] 鲍小如.徽州地区举办自制玩具展览[J].安徽教育,1980,(4):40-43.

[4] 谢宁.基于游戏共同体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9)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6] 沈晓燕.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7] 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D].学前教育,2005,(12)

[8] 肖岚. 规范提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 江苏政协. 2011(06)

[9] 戴莉.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7(03)

[10] 陈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J]. 才智. 2012(34)

[11] 卢云舒.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Y县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1] 梁龙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张婉莹.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5]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邢羽佳. 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钟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贾玉新着.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1] 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12] 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13] 张银萍.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1. 筷子。筷子是中餐中的必备餐具。用筷子进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筷子必须成双使用;二是在等待就餐时不能用筷子敲打任何餐具;三是与2. 盘子。稍小点的盘子称做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性方面和碗相似。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3. 勺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食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筷子取食时,可以用勺子来辅助。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

论文具体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次序,用中括号的数字连续编号,依次书写作者、文献名、杂志或书名、卷号或期刊号、出版时间。

2、参考文献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2005)标准执行。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文后。

3、“参考文献”四个字左顶格,黑体,四号,段前段后1行。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与后面文字间空两格,如需要两行,第二行文字要位于编号的后边,与第一行文字对齐。

4、参考文献内容采用宋体,五号,行间距20磅,序号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每一条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扩展资料: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标准、专利。

2、文献类型标识:M、C、N、J、D、R、S、P。

3、对于数据库、计算机程序和电子公告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电子文献类型标识DB、CP、EB。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和其标识: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参考文献格式一般包括: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具体的参考文献格式应该根据文章种类而决定。具体如下:

1 、期刊论文类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论文名称[J].期刊名称,发表年份(第几期):页码.

注意:一般而言,参考文献里的标点符号用的是英文状态下输入的标点符号。输完汉字要切换

到英文状态,再输入相应的标点符号。

示例:

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6):1-34.

徐勇,吴记峰.重达自治:连接传承的尝试与困境——以广东省云浮和清远的探索为例[J].探索与

争鸣,2014(4):50-53.

2 、学位论文类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论文名称[D].毕业院校所在城市:毕业院校,论文提交年份:页码.

示例:

刘杨.同人小说的著作权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12-15.

吴毅,贺雪峰,罗兴佐,等.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J].开放时代,2005(4):82-96.

3 、书籍著作类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著作名称[M].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页码.

示例:

金太军.村治治理与权力结构[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8:50.

如果是合著,即有多名作者,其作者的书写格式与期刊多名作者的书写格式相同。

4 、报纸类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文章名称[N].报纸名称,发行日期(版面).

示例:

胡祖六.“一带一路”战略给河南定位精确[N].大河报,2015-3-30(5).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灯具论文参考文献

这里有详细的介绍

从实际出发,考虑安全性,长远性。

汽车前照灯是在夜间行驶的主要照明装置,远近光形的好坏和照射方向对汽车夜间安全行驶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汽车前照灯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汽车前照灯检测技术探讨

摘要:汽车前照灯是在夜间行驶的主要照明装置,远近光形的好坏和照射方向对汽车夜间安全行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保障机动车运行安全,应对前照灯的有关性能进行严格检验。本文就汽车前照灯远近光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汽车;前照灯;检测

中图分类号:U46 文献标识码:A

前照灯是汽车在夜间或在能见度较低的条件下,为驾驶员提供行车道路照明的重要设备,也是驾驶员发出警示、进行联络的灯光信号装置。所以,前照灯必须有足够的发光强度和正确的照射方向。目前各大汽车检测站普遍采用先进的CCD成像技术和DSP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汽车前照灯远近光的检测,从而达到汽车前照灯的自动跟踪光轴、发光强度、远光中心坐标、近光拐点坐标以及光轴偏角等特征参数的检测。

1 汽车前照灯远近光发光特点及作用

1.1 前照灯远光灯的发光特点

为了防止前照灯对司机和路人造成眩目,前照灯的灯具需要经过特别的设计,使灯具的发光性能达到一定的标准。所谓发光特性是指灯具发射可见光的光度(照射角度和发光强度)分布,其照射角度随方向而改变,常用发光强度分布曲线来表示。正常情况下,汽车前照灯远光发光特性,其光度分布如椭圆形状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基本对称,越靠近中心点,照射度越大。

1.2 前照灯近光灯的发光特点

典型的前照灯近光的发光特性为非规则几何形状,具有明显的明暗截止线,在明暗截止线的左上方有一个比较暗的暗区,在明暗截止线的右下方有一个比较亮的亮区。其发光强度最强的区域在明暗截止线的右下方,光强最大的区域中心点,照度最大,并以这个中心点为中心,形成一定的等照度曲线。前照灯近光图可表示为图1,近光产生明显的明暗截止线,其水平部分在V-V′的左侧,右侧为与水平线向上15°的斜线或向上成45°的斜线。明暗线转折点处称为拐点。根据前照灯远近光的光形分布的特点,传统的前照灯远光检测技术以仪器检测为主,大多利用远光光斑图形的对称性,利用上下左右对称分布的光电池对光轴中心进行检测。而由于近光光斑图形的非对称性,无法使用测量远光的方法对近光进行单独检测,通常利用图像分析的办法来获取明暗截止线拐点的位置来测取远近光各个特征参数,为汽车驾驶员提供准确的数据。

汽车夜间行驶时,前照灯远光能照亮前100m处一定范围内高2m的物体,这样才能保证司机发现前方有障碍物时,及时采取制动或绕行措施,让停车距离在视距之内,确保行车安全。

2 汽车前照灯检测技术发展

汽车前照灯检测技术,从早期的屏幕观察检测,到后来的仪器检测,发展到现在用的CCD和数字图像处理(DSP)相结合的检测技术,都具备智能化、自动化检测技术水平。

2.1 屏幕法检测

简单的屏幕检测,就是在被测灯前方10m处垂挂一屏幕,在屏幕上按照标准要求画好光束照射位置点和线,把受检车辆的前照灯光打开,照射在屏幕上,用肉眼观察该光束的位置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可测近光和远光。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设备简单,不需要软件处理系统,对场地和环境要求高、但效率较低,而且依赖人的主观判断的程度比较大,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差,误差大。因此在大流量的检测线上,很少使用这种检测方法。

2.2 采用CCD感光检测技术

利用CCD摄像头的感光技术,将采集到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原理,并最终通过图像采集卡将模拟的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输出到计算机,由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就可测出前照灯远光发光强度和近光偏移量。采用CCD对光检测技术,其检测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国标±15′的要求。

2.3 数字图像处理DSP检测技术

这项新型的检测技术主要是把CCD摄像头采集到的模拟视频信号转化成数字视频信号,然后利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数字视频采集卡及处理系统对数字视频信号根据需要进行数字运算和处理,以得到需要测量的参数。

从以上灯光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目前,各大汽车检测站用的较多的是利用CCD感光系统精确成像,采用DSP系统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及电子控制技术,精确进行汽车前照灯远近光灯技术参数进行测试。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具有速度快,集成度高,接口方便等特点。

3 CCD感光系统的测量原理

3.1 成像原理

利用几何光学中的物像对应关系,使远处的大范围光强分布成为较小的可测量实像,用面阵CCD作为图像传感器,可以一次得到整个平面上的光强分布。

根据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屏幕法的要求,前照灯利用几何光学中的物像对应关系,使远处(10m)屏幕上的大范围发光强度(光强)分布成为较小的可测量实像(1m处成像屏上),用面阵CCD作为图像传感器,可以一次得到整个平面上的光强分布。

前照灯可以认为是具有一定光强分布的面光源。前照灯在10m处光线会聚成像为AB。在光路中插人菲涅耳透镜组(假设等效为L)后,AB的光线实际会聚成实像为AB,如图2所示。

如果假设菲涅耳透镜的焦距为f,则有以下关系式:

选择合适比例的l和f彭阿以得到恰当的像,从而方便测量。

3.2 测量时的瞄准方式

空间角度的检测必须要获得2个点的位置,在光束偏角的测量中也不例外。在进行测之前,首先必须找到前照灯的位置或第一个光束参考点的位置。图3为瞄准前照灯方式的测量原理,这种测量方式是先利用CCD摄像头1找到前照灯的位置,然后用CCD摄像头2拍摄前照灯通过透镜成像后的光斑图像,分析其中的光轴位置(远光或近光),得到与零点相比的偏差,从而根据标定的数据得到实际前照灯的角度偏差值。

直接对准前照灯:

这种测量方式是先利用摄像头找到车灯的位置,然后拍摄成像后的光斑图像,分析其中的光轴位置(远光或近光),得到和零点相比的偏差,从而根据标定的数据得到实际的角度偏差值。

3.3 光强测量分析

由于在低照度下,CCD的输出电压与照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这样CCD面元信号的数字量便可与外部光源照射到检测幕布上照度值联系起来了。根据测量时建立起来的关系数据库,根据空间采样后各像元的数字量即得出各点的光照强度。

3.4 角度测量分析

主要利用灯光(远光中心点、近光明暗截止线转角点)在屏幕上会有X的位移,经透镜成像后,在透镜像方焦平面上引起的成像点的位移X′可由CCD获得的数字化图像分析求出,进而推算出光轴偏转角度。利用远光照明的对称性,找到远光光斑的对称中心,然后在前照灯打开近光照明的条件下,模拟人眼的判断过程,对近光的拐点进行分析。同样的,在进行近光角度检测时,由于CCD图形具有分辨率高的优势,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光电池扫描的方法相比可以进行更为准确的拐点的搜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选用专业的图像处理芯片对前照灯近光光束配光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可准确确定近光光束明暗截止线转角和近光光束照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勇,邹颖.前照灯检测仪检测距离的探讨[J].汽车维护与修理,2005,12.

[2]赵彬.汽车前照灯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汽车前照灯技术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