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分户热计量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分户热计量问题研究论文

住宅按户计热与控制问题,在我国是先由供暖收费问题引起的,随着住宅商品化的进程,现已提升到必须进行的程度。建设部已明令要求自2000年1月1起正式实施。也就是说,我们今后的设计,必然是符合上述要求的设计。至于老的住宅如何改造,那是另一个方面的事情,另有一些解决的办法。应当说,计量与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供暖质量,以及在此前提下节省供暖能耗。显然不能以收费作为最终目的,而只能是全项工作的一部分。从技术角度说,计量本身不能节能,控制才有可能节能。下面仅对这一问题结合国内目前的进展情况,作一些分析与综述,以供同行参考。一、适合住宅按户计热与控制的几种供暖方式住宅的特点是以户为单位,从而有一户到多户的不同组合,因此,适合单户供暖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目前能源多样化的条件下,可行的方式也较多,并不限于集中热水供热供暖系统。但是,由于城市集中供热目前以及今后仍是主流,所以大量的问题是解决集中热水供暖条件下的分户计量。而由于能源及住户要求的多样化,对其它住宅供暖方式,也应当有条件的使用,并进行必要的探讨。笔者认为,目前住宅供暖可用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 一户一炉 包括燃油、燃气、燃煤炉(某些地区已受到限制)。各户自成小的供暖系统。这实际是近百年来一直存在的住宅供暖方式之一,只是燃料的品种有变化。2 电热供暖 包括低温电热辐射供暖、电热散热器供暖等。3 热泵供暖是与空调一机两用,夏季供冷、冬季供热。自然,这种机组对室外空气温度有相应的要求,并不是所有采暖地区都可选用的。4 集中供热的分户供暖 包括一户一个热力进口的各种形式,如:(1)直供式 户内可为水平单管、水平双管等各种形式,以保证运行、方便安装为原则。对单元式住宅,采用按单元设公用总立管,各户设一个热力进口的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供暖系统,基本得到大家的认同。(2)间供式一户设一个小型的户用型换热器,器后为独立的(热媒水不与户外热网相通)小系统。(3)地板辐射供暖 由于水温一般要求低于60℃,所以,当户外热网水温高于60℃时,户内应设换热器,成为间供式。前述的(1)、(2)、(3)方式,各户热计量实际已转化为燃料或电计量,控制方式也相应进行了转换,便于解决,不属于工程设计中量大面广和目前较难处理的问题。所以,下面重点对集中热水供热条件下分户计量与控制问题作进一步阐述。二 单元式住宅中各户供暖热负荷及系统水力计算问题1 负荷计算问题单元式住宅中,由于入住率不满及各户的自主调节和控制(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全关),就可能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邻户或本户隔内墙传热问题;二是间歇供热问题。这两个问题不仅很可能出现,并且一旦出现就影响很大。户间传热问题又受住宅档次、入住情况、住户情况等各方面的影响,不同工程的差别太大,难以用简单的办法解决。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应通过计算确定户间传热量,但计算该户间供热量时应取多大的温差以及计算的方法等都缺乏理论及实践上的可靠的依据。有的地区出于设计的需要,作了一些规定,户间传热计算温差对于集中供热采用散热器采暖的房间取6℃,对于地板采暖的房间8℃,单户热源(燃油、气炉等)取10℃;户间传热按50~70%(顶层按70~80%)的概率计算记间内围护结构(内隔墙、楼板)的传热;同时户间供热量不应超过房间常规热负荷的80%,超出部分不再计入。方案阶段也可采用负荷附加系数进行估算,该系数一般取1.2~1.5,外围护结构较多者取小值,外围护结构较少而内围护结构较多者取较大值。2 水力计算问题由于负荷计算一过去常用的按连续供暖计算方法的不同,就使散热器配置量大于按连续供热所需的散热器数量。由间歇供热的调控,会在某些时段达最大值(间歇供热所需)。这就使某一房间、或某一住户在这段时间内的供热量激增。相应要求户内的管道配置应能满足间歇调控的需要,即按最大供热量配置散热器及管道,其它靠调控解决。而户外的多户共用立管,如果仍按各户最大供热量叠加,显然会导致管径过大,实际上也是不需要的。因为不可能各户所有房间都同时达到最大供热量,即存在一个同时使用系统,其数值需要经过实践和分析后才能恰当取定的。笔者认为,可按本立管在连续供暖计算所得水量得基础上乘以1.1~1.2的附加系数即可,这样就能保持一定的调控余地。至于室外外网,也应当分析其运行情况,充分满足各楼、各户调控的需要,避免调控时供热不足(水量长不上去)。三 热计量及收费问题热计量的方式很多,目前常见的有以下二种试:一是用热量表计算供暖系统的供热量;二是计量户内各散热器的散热量(用蒸发式或电子式热量分配表)。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较一致的看法是:新建住宅以采用热量表(一户一表)比较适宜,设于各户的总热力进口处(公用管井或专供热表的部位);蒸发式和电子式热分配表适合于旧供暖系统的改造。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应辅以微机管理系统。由于单元式住宅各户所处的位置不同,会因为屋顶、山墙、地板及朝向的影响,使各户的实耗热量出现很大的差异,此外还有户间传热的问题,所以,在正确的热计量后,还会出现如何合理收费的问题。如有的采用"面积加热表综合收费法",即按建筑面积收取20~30%的热费作为基本费,其余按热表计量数值收费。国外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如何与中国国情相适应,还是一个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四 管道及散热器安装这里仅就公用立管的分户供暖系统进行阐述:1 管道安装(1)一个单元内各户的公用立管,宜设于专门的管井内。管井在楼梯间处,可按建筑情况设一个大管井或两个小管井。小管井的最小尺寸也不应小于500×800mm,并应设检查门(或查表门)。公用立管宜采用下供下回方式,以利于减少自然压头的影响。在这一系统中,各户为独立的小系统,户内系统的总水流阻力较大,使自然压头的影响力减弱,可扩大双管系统适用的楼层数。总立管的顶部应设自动放风阀。(2)户内管道安装方式,随所选用的系统制式不同而有不同的处理方法:a、地板辐射采暖及一器(散热器)一管的章鱼式系统 管道在地板垫层内敷设(用铝塑管或交联聚乙烯管道等),垫层内不能有接头(有专门的施工安装要求),垫层的厚度一般在70~90mm。b、水平串联系统 可采取局部过门处理,其余沿地板上明装的敷设方式。c、上行下给式系统 上行供水管可沿顶棚下敷设,下部回水管可局部作过门处理或沿墙予留小的管槽。至于管道如何与装修配合,只能随工程而异。d、双管并联系统 多将两根管道均设于下一层的吊顶内(或专门进行装饰处理)。2 散热器的要求及安装住宅内的散热器不一定强调设于外墙的窗下,可以从尽量减少管道安装困难的要求出发,靠内墙设置。出于热表及高精度控制阀门对水的洁净度要求,散热器内腔要干净。所以铸铁散热器如不是"内腔无粘砂型"就要避免使用,否则容易导致仪表及阀门失灵。其余种类的散热器可参照"安全可靠、轻薄美新"的综合要求选取用。安全可靠指热工性能稳定、足够的承压能力和耐腐蚀年限、能适应供热水质等,只有在这些条件满足后才可以考虑重量轻、厚度薄(少占地)、式样美、造型新颖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情况,规范要求换热器系统水的PH≤8.5,锅炉水质的PH为10~12,含氧量0.1mg/L。对钢制散热器来说,能适应水的PH值要求,但氧腐蚀问题还会由于失水量过大而严重存在。目前的产品中,已采取内防腐措施的钢制散热器及用钢管为过水元件的钢制散热器还是可以选用的。至于一户一炉的单户系统,由于水质管理可靠,可不受限制。无内防腐措施措施的铝制散热器,只能用于PH<8.5的热水供暖系统,并且要求水的PH值要稳定,如果波动太大也是很危险的,有可靠防腐处理的铝制散热器,可以用于PH≤12的热水供暖系统;铜铝复合管材的铝制散热器及铜铝对流型散热器,耐腐蚀性能较好,可以用于PH≤12的热水供暖系统。散热器的选用应按实际的水温(即不同部位的散热器进出口的水温)为依据按实际测定的散热量计算公式计算后决定。对于对流型(串片型)散热器,由于管内水流速的大小对散热量的影响很大,所以必须按实际的水流速计算散热量。目前,多数国产对流散热器尚未给出流速修正系数;国外引进的对流散热量仅给出高流速(0.9m/s)下的散热量,其它情况进行折减。而一般双管系统中每组散热器内的水流速仅0.04m/s上下,这就有可能出现大的计算误造成配片错误。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节能采暖系统与分户热计量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应用效果才能更好的运用技术,达到预期的效果,每个细节都很关键。中达咨询就节能采暖系统与分户热计量应用和大家说明一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耗能必将对我国的能源消耗造成长期的、巨大的影响。为此,国家建设部先后发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住宅实行分户计量的政策。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是一种独立采暖方式,每户可自成一个闭合环路,既能满足计量要求,又具有调控室内温度的功能。是一种适于分户计量的供热系统,也是一种节能的供热系统。本文针对地板辐射采暖分户热计量系统的特点及应运进行探讨和说明。1.地板辐射采暖分户计量系统的特点1.1运行工况1.2敷设方式1.3其它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还具有不占用室内空间,提高了人体舒适度等优点。另外,供热系统的“大流量、小温差”可提高系统的水力稳定性。2.地板辐射采暖分户计量系统的布置形式2.1户内管道布置形式地板辐射采暖每户单独配置分集水器,分集水器设在主管附近的厨房或卫生间内。户内各主要房间,宜分环路布置加热管,各环路长度尽量相同或接近。加热管的布置应本着保证地面温度的均匀的原则进行,宜将高温管段优先布置于外窗、外墙侧,使室内温度分布尽可能均匀。2.2计量装置布置形式供暖系统形式要与所采用的热计量方式相匹配,并满足室温可调节、分户供热量可计算的要求,且便于运行管理和控制。采用分户计量表计量方式时,宜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形式。热力入口的供水管上宜设置一级或两级过滤器(3.0mm孔径的粗过滤器和60目的精过滤器),回水管上宜设置滤网规格不小于60目的过滤器。热力入口供、回水管上需设置必要的压力表或压力表管口,以观测热力入口的资用压头,直接或间接地判断过滤器两端的压差,观测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或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阀后系统压差。采用分户计量表计量方式时,户内系统入户装置包括供水管上的锁闭调节阀(或手动调节阀)、户用热量表、滤网规格不低于60目的水过滤器及回水管上的锁闭阀(或其它关断阀)等部件。3.地板辐射采暖分户计量系统的调节与温控3.1调节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可以变温度和变流量运行调节,在加热管与分水器、集水器结合外,分路设置远传型自力式或电动式温控阀,通过各房间内的温控器控制相应回路上的调节阀,来控制各房间室内温度。3.2温控恒温阀的感温原件类型应与地板盘管的安装情况相适应。按通过恒温阀的水量和压差确定恒温阀的规格,恒温阀全开时的阻力不宜小于环路总阻力值的50%,两端压差应小于30kPa。恒温阀应具备限定最小流量的防冻功能。4.地板辐射采暖分户计量系统的计量4.1热计量方式通常地板供暖系统常采用户用热量表方式为佳,即在每户入户装置处设户用热量表,并在每栋或几栋住宅的热力入口处设一个总热量表。分户计量系统所采用的各种热量表,应符合国家规定现行行业标准《热量表》(GJ/T128-2000)的要求。4.2热计量装置热量表选型时宜使其流量范围、设计压力、设计温度等与实际工况相匹配,并要注意其对安装空间的要求和流量传感器的连接方式。热力入口总热量表的额定流量,宜与系统设计流量的80%相对应。户用热量表的额定流量,要与系统设计流量相对应。共用一个总热量表的各热用户的热计量方式及热计量装置的种类和型号应统一。热力入口处的总热量表和户用热量表应选用低阻表。总热量表口径为DN50~70时宜采用机械旋翼式热量表,口径为DN80~150时宜采用超声波式或机械旋翼式热量表,口径超过DN200时宜采用超声波式热量表。户用热量表宜采用机械旋翼式或超声波式热量表;热力入口的总热量表,宜采用流量传感器和计算器合为一体的内装电池整体式热量表。5.地板辐射采暖分户计量系统热负荷计算5.1计算温度实施分户热计量住宅的供暖热负荷,要按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及相关规范进行计算,主要房间如卧室、起居室和卫生间的室内计算温度,要在相应的设计标准上提高2℃。另外需要考虑户间传热量(注:户间传热量,只作为计算户内散热设备和采暖管道的附加负荷,不应计入建筑物采暖总热负荷),地板辐射采暖时,户间温差取8℃。以户间传热量的0.5或0.7作为附加热负荷(中间层为0.5;顶层为0.7)。“节能采暖系统与分户热计量应用”详细信息尽在中达咨询建设通,想要的相关建筑建设信息应有尽有。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1、引言2001年3月,国家对《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采暖部分进行了局部修订,把设置分户热计量和室温控制装置作为强制性规定。北京市于2000年12月出台了北京市标准:《新建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设计技术规程》,对分户热计量采暖设计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在国家和地方强制性标准规范下,新建住宅热水集中供暖系统普遍进行了分户热计量设计。笔者在从事设计质量抽(审)查工作中,接触到一些分户热计量采暖工程设计,总体上看,基本上符合有关规范、标准、规程的要求,但也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现将发现的问题及个人的一些想法概述如下:2、有关标准、规定、规范的回顾自1996年以来,国家对新建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设计,陆续出台了规程、规范,其条款表述是逐步明确、越来越严格的。1996年7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第5.2.2条规定:“在进行室内采暖系统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考虑按户热计量和分室控制温度的可能性”。1999年6月1日起实施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第6.2.3条规定:“集中采暖系统设计宜能实施分室温度调节并为实施分户热计量预留条件”。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76号)第五条规定:“新建居住建筑的集中采暖系统应当使用双管系统,推行温度调节和户用热量计量装置”。2000年12月1日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标准:《新建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设计技术规程》DBJ01-605-2000,对北京地区的分户热计量设计进行了具体规范。这是国内较早的有关分户热计量设计的地方法规。为其它采暖地区分户热计量设计提供了参考。2001年4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采暖部分2001年局部修定条文3.9.1条规定:“新建住宅热水集中采暖系统应设置分户热计量和室温控制装置”并且将此条文列为强制性条文,要求设计必须严格执行。2001年9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80号)第八条规定:“新建建筑工程必须选择先进合理的采暖供热方式,采用高效的管道保温与热调控计量技术和节能型材料、设备、器具。在新建住宅采暖设计中,室内系统如仍采用传统的垂直单管串联系统或垂直单、双管串联系统,很难满足上述规范、规程的要求,必须对传统的采暖系统形式进行彻底的改变,应“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形式”,“按分户设计热量表的热计量方法进行设计”,做到一户一表。3、室内计算温度应区别于非分户热计量的普通住宅未考虑分户热计量的普通住宅,室内计算温度应按文献3中6.2.2条规定执行,室内最低计算温度:卧室、起居室(厅)和卫生间18℃,厨房15℃,有洗浴器并有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卫生间宜按25℃设计。采用分户热计量的普通住宅,宜参照文献5规定取值,各房间室内采暖计算温度应在文献3的基础上相应提高2℃,即卧室、起居室(厅)和卫生间18 2=20℃,厨房15 2=17℃。原来按20℃或22℃计算的高级住宅,采用分户热计量后,其卧室、起居室(厅)和卫生间应按20 2=22℃或22 2=24℃计算,为居住者留有一定幅度内热舒适度的选择余地。但有的新建集中供暖住宅采用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室内计算温度仍按文献3规定的卧室、起居室(厅)18℃,采用是不妥当的,居住者少有热舒适度选择余地;还有的设计,不管什么性质的房间,室内计算温度一律按18℃或20℃采用也是不妥当的,应根据不同房间不同功能要求,选用不同的温度,如厨房宜为15℃~17℃,而不应按18℃或20℃计算,带洗浴器且有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卫生间宜为25~27℃,而不应按18℃或20℃计算。设置分户热计量的住宅,当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时,在进行供暖热负荷计算时,宜将室内计算温度降低2℃;因为地板辐射供暖是在辐射热和空气温度双重作用下对房间进行供暖,形成了较合理的室内温度场分布和热辐射作用,相对于常规对流式供暖方式可有2~3℃的等效热舒适效应,为安全考虑,文献6提出将室内采暖计算温度降低2℃。如北京地区,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为-9℃,对分户热计量的普通住宅,其卧室、起居室(厅)室内计算温度20℃,计算温差29℃,采用地板采暖时,按室温降低2℃取值,计算温差应为27℃;对高级住宅,其卧室、起居室(厅)22℃,计算温差31℃,采用地板采暖时,按室温降低2℃取值,计算温差应为29℃。对于地板热水辐射供暖系统,将室内计算温度降低2℃,即按18~20℃计算供暖热负荷,由于等效热舒适效应,同样可以达到室内20~22℃的温度效果。4、户间传热量不应计入采暖系统的总热负荷内在实施分户热计量和分室控制温度后,将会出现部分房间采暖、部分房间间歇使用或较大幅度调节室温等情况,这就必须考虑户间传热负荷影响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可有两种方案:一是与邻户因室温差异而形成的热传递,可采用提高室内计算温度进行计算,主要房间按相应设计标准提高2℃,户间传热负荷的温差可按6~8℃计算,二是必要时对户间隔墙和楼板进行适当保温,保温最大传热系数,笔者认为,可参照文献2中4.2.1条表4.2.1中外墙(体型系数≤0.3)传热系数限值取用。户间传热应予考虑,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必须明确一点,户间传热并不会使建筑物总热负荷增加,故户间传热负荷仅可作为确定户内供暖设备的因素,不应统计在供暖系统总热负荷内。文献1中3.9.3条规定,“在确定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的户内采暖设备容量、计算户内管道时,应计入向邻户传热引起的附加,但所附加的热量不应统计在采暖系统的总热负荷内”。文献5中3.0.6条也规定:“户间传热量仅作为确定户内供热设备容量和计算户内管道的依据,不应计入户外供暖干管热负荷和建筑总热负荷内”。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有的暖通设计人员未注意户间传热量与户内供热设备容量及建筑总热负荷的这种相互关系,而将户间传热负荷也计入建筑总热负荷中,致使采暖总热负荷增加较多,造成浪费。某局级干部住宅楼,建筑面积6 295m2,设计采用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总采暖热负荷558.3kW,单位面积采暖热负荷指标高达88.7W/m2;而某军职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9524m2,总采暖热负荷419kW,单位面积采暖热负荷指标仅44W/m2.二者单位面积热负荷指标相差一倍之多。究其原因,除了二者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做法、热负荷计算参数取值稍有差异外,主要的是前者将户间传热统计在采暖系统的总热负荷内,而后者仅将户间传热负荷作为确定户内供暖设备容量和户内管道的依据,未计入总热负荷内,致使其单位面积热负荷指标出现了这样大的异差。5、户用热量表不宜设在户内文献1中3.9.5条规定:分户热计量热水集中采暖系统的共用立管和入户装置宜设于管道井内,管道井宜邻接楼梯间或户外公共空间“。文献5中5.3.3条规定:”共用立管宜设在户外,并与锁闭调节阀门和户用热量表组合设置于可锁封的管井或小室内“,”户用热表设置于户内时,锁闭调节阀和热量显示装置应在户外设置“。这里对分户热计量热水集中采暖系统共用立管和入户装置设置位置提出了明确要求,共用立管及户内入口装置(包括热量表及锁闭调节阀等)宜设在户外,起码锁闭调节阀和热量显示装置应在户外设置。这样,既可满足对公共功能管道的设置要求,也利于防止人为损坏、方便管理,避免入户读表。有的新建住宅采用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将共用立管及户用热表设在北阳台上,有的新建住宅分户热计量设计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将共用立管及户用分、集水器设在厅内,户用热量表亦予留在此处,这是不妥当的,查热表时还得入户读表,管理不便。6、散热器恒温阀应注意其传感器的选择和设置散热器恒温阀是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室温调节的重要装置,其传感器的选用和设置同散热器是否装设暖气罩有关。如建筑上不设暖气罩,恒温阀传感器可采用内置式,如建筑上设置暖气罩,恒温阀传感器应选用外置式。文献1中3.3.12条规定:“安装在装饰罩内的恒温阀必须采用外置传感器”。传感器应设置在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某些新建住宅工程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每组散热器供水支管上均装设有恒温阀,但未注明传感器内置还是外置,建筑专业设计说明中明确要求每组散热器均设暖气罩,这样,工程施工安装时可能出错:如果施工时订购、安装的是内置传感器的恒温阀,那将失去室温控制作用,因为装在暖气罩内的传感器反映的是暖气罩内的局部温度,并非室内温度。笔者认为,散热器上设有恒温阀的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为确保室温调控效果,散热器最好不设暖气罩,而将省下的钱用来购置、安装高效节能并具有装饰功能的散热器(目前许多散热器均具有这种功能,设计选择的余地相当大)。如果设计选用的散热器既高效节能,又与建筑装饰协调,具有良好的装饰功能,用户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如果有的用户执意要装暖气罩,暖通设计文件中一定要特别注明选用外置传感器的恒温阀。7、埋地采暖热水管道水流速度应符合规范要求文献1中3.8.18条规定:“采暖管道的敷设应有一定的坡度,对热水管……坡度宜采用0.003,不得小于0.002……”,这是对传统的供暖系统而言。对于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如果供、回水管道明敷,也应该执行此规定。但如果管道埋设在垫层内,垫层厚度有限,管道亦要求按≥0.002坡度敷设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该条又规定:“如因条件限制,热水管道(包括水平单管串联系统的散热器连接管)可无坡度敷设,但管中的水流速度不得小于0.25m/s”。文献5中6.4.4条也规定管道“无坡度敷设时,管中水流速度不宜小于0.25m/s”。这一规定,主要是考虑便于排除空气,当水流速度达到0.25m/s时,方能把管中的空气泡带走,使之不能浮升。实践证明,热水采暖系统中的空气是最有害的因素,当管中有空气积存时,往往会影响热水正常循环,造成某些部位不热,产生噪声。暖通设计人员对有效排除空气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某些住宅工程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采用水平单管异程系统,设在80~100mm厚的垫层内的管道为无坡敷设,有的一个住户分几个采暖环路,造成诸多管段中的水流速度<0.25m/s,不能满足规范中规定的最低流速限值,可能会造成管道局部积气,影响系统正常使用。这就要在系统分环时,不要过小,户内系统最好采用水平单管同程系统,另外管径选择不宜过大,管道平均比摩阻宜按60~120Pa取用,管道内热水流速以不超过最大允许流速为限。8、水力平衡计算应考虑垂直共用立管的重力水头目前,新建住宅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设计,一般均采用新双管系统,即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采暖系统形式。这种系统,在计算共用立管各并联环路间水力平衡时,应计及垂直共用立管重力水头,以避免出现垂直失调现象。文献5中7.2.4条规定:“各并联环路之间的水力平衡应计及垂直共用立管的重力水头”。重力水头值可按设计供回水温度条件下重力水头值的2/3计算。当供回水温度为95/70℃时,其重力水头计算值△P=2/3 (977.81-961.92)h=10.59h (kg/m2),如层高为h=2.8m,则每层计算重力水头值为29.65kg/m2(mmH2O)。当供回水温度为80/60℃时,其重力水头计算值为△P=7.6h (kg/m2),如层高为2.8m,则每层计算重力水头值为21.28kg/m2(mmH2O)。有的新建住宅分户热计量采暖设计,在计算共用立管各并联环路间水力平衡时,未考虑这一重力水头值,可能会带来各并联环路(各户)水力不平衡,出现垂直水力失调现象,造成上下冷热不均。9、住宅内公共用房、公用空间应单独设置采暖系统和热计量装置文献1中3.9.1条规定:“对建筑内的公共用房和公用空间应单独设置采暖系统和热计量装置”。文献5中5.4.1条也规定:“住宅内的公共用房和公共空间应设置独立供暖系统和热计量装置”,住宅内的公共用房和公共空间是指住宅楼底层的商场等公共场所及地下室的办公、设备、库房等公共用房。某高层住宅的地下室为办公用房,其采暖系统设有6个采暖环路,每个环路供回水管均单独由大楼供、回水干管接出、接入(地上层各主立管亦由此供、回水干管接出接入)未单独设置热计量装置,不符合上述规范的要求。这种系统也不利于热计量装置的独立设置,此系统若设热计量装置,需设6套才行,显然不合理、不经济。较为合理、经济的做法应是:从大楼供、回水干管单独接出一路,合理组织地下办公用房的采暖系统,并在接出部位单独设一套热计量装置。10、设计选用的塑料管材应注明壁厚文献1中3.4.11条规定:埋在垫层内的“采暖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按工程要求的使用寿命、累计使用时间以及系统运行的水温、压力条件确定”;文献5中6.4.2条规定:“塑料类管材的性能指标和选择计算,可参照北京市标准《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应用技术规程》有关规定,对散热器供暖系统使用条件分级选择,应按不低于5级的要求”;文献6中4.3.4条规定:“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应按工程使用条件经计算选择确定,选择方法和计算数据可参见附录H、I、J”。附录H提供了加热管材质和壁厚选择计算方法,附录I列出了加热管材的使用条件分级,附录J列出了PB管、PE-X管、PP-R管等三种管材的许用设计环应力σD、计算SCALC.MAX值和最小壁厚。XPAP(交联铝塑复合)管计算所需数据未提供,但因其许用设计环应力大于PE-X管,故可参照PE-X管确定其所需最小壁厚。某些新建住宅分户热计量采暖设计,采用散热器供暖系统,供回水管采用铝塑复合管(XPAP),埋设在垫层内,但未进行管壁厚的选择计算,图纸上仅标注了所选管道公称外径DN20,未注明使用条件分级和壁厚,这是不符合要求的。因为使用条件分级不同,各类塑料管材许用设计环应力不同,所需管材壁厚不同,即使使用条件分级相同,由于管内工作压力不同,所需管材材质和壁厚也是不同的。因此,设计图纸上不仅应标注所选管材的公称直径,而且应注明使用条件分级和壁厚。在图纸上按要求标注壁厚,设计人员可能麻烦点,增加了些许工件量,但方便了订货、施工和质检,是完全应该的。塑料管管径标注,可采用无缝钢管的标注方法,如公称外径为DN20,壁厚为2,可标注为De20×2(De—示塑料管外径),公称外径为DN25,壁厚为2.5,可标注为De25×2.5.11、热费征收不能单独依据热量表读数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热费征收主要应依据热量表读数,但单独依据热量表记录收取热费又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住户所处部位不同,外围护结构朝向不同、面积大小不一,形成的热负荷差异较大。同样的供暖参数和要求,处于不同朝向的住户,外围护结构传热量不同,热量表读数会有所不同,北向住户最不利,南向住户最有利,东西住户居中。同一朝向,处于不同部位的住户,外围护结构面积不同,耗费的传热量不同,热量表读数不同,处于楼层中间层的住户,由于仅有一面外墙,传热量小,热负荷小,热量表读数小;处于底层的住户,增加了地板传热,处于顶层的住户增加了屋顶传热,热量表读数增多,处于大楼尽端的住户,相对中间住户增加了一面外墙,传热量增加,热量表读数增多;要知道,这些住户的地面、屋顶、端墙等,不仅服务于该住户,而且服务于整个单元甚至全楼住户,故这部分多出的外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热负荷不应只由这些部位的住户承担,而应由全单元、全楼住户共同承担。由于这部分热量不可能单独计量,故只能采用按适当比例分摊的办法进行处理。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热费征收是一项非常复杂、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大部分可按热量表记录收取,相当一部分应由大家分摊。究竟按多大比例分摊,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除住户所处部位不同外,还有部分采暖用户间歇使用或较大幅度调节室温引起另一部分用户户间传热量增加等,都需要进行认真分析、计算、论证和研究。国家和地方应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根据具体情况,出台热量收费实施办法和细则,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明确、合理、详细的规定,尽量使热费征收工作做到科学、合理、公正。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客户流失论文研究问题

推销不是强制的向客户推销,而是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对客户进行引导。客户有的时候重视你的服务精神更甚于重视产品。在现实中,推销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需要和客户进行多次沟通,去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客户流失的主要原因,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您能满意,谢谢。客户流失的十个主要原因: 客户流失的主要原因一、粗鲁 粗鲁、漠不关心或事前不准备,例如对客户提出的需求忘记或不予理会, 拜访 客户前的资料准备不充分。 客户流失的主要原因二、不清楚谁是负责人 不清楚谁是负责人,一直告诉客户说自己要上级汇报,这样会失去在客户心目中的价值与信任感。 客户流失的主要原因三、不知所云 浪费顾客时间不知所云,浪费顾客时间,永远记住与客户沟通的机会是非常宝贵的,珍惜每一分钟与谈话的机会,提高销售效率。 客户流失的主要原因四、夸张你产品的利益或服务 夸张你产品的利益或服务,会给客户带来不信任感,信任感是销售过程的基础。 客户流失的主要原因五、隐瞒产品的注意事项 隐瞒产品的注意事项,省钱的选择或已提前登场的新品,知道产品的细节是客户的权利,永远要尊重客户的权利。 客户流失的主要原因六、在交易中榨取钱财 尽力从每次交易中,榨取每分钱,完全没有诚信度,好的销售是会“放长线钓大鱼的”。 客户流失的主要原因七、频繁改变交易方式 频繁改变交易方式会令客户反感,质疑你的公司品牌价值,对建立长期销售关系非常不利。 客户流失的主要原因八、交易后,不致电给顾客交易后 不致电给顾客,以确认一切都没有问题,99%的努力会因为这1%的疏忽而付诸东流。 客户流失的主要原因九、不履行你所承诺的事情 不履行你所承诺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客户愿意和没有诚信的销售长期合作的。 客户流失的主要原因十、不回电或回复邮件 不回电或回复邮件,尤其当问题发生时,细节是每个销售过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留住客户的 方法 : 一:时刻留意客户的动向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来关注我们的客户的动向,什么时候离开的?遇到了什么问题?对我们的看法和意见?我们要做的就是清楚的知道客户的问题是什么和导致这种问题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一流公司留住客户的技巧,以此为鉴设立服务基准;打电话给客户征询他们的意见改善服务等等客户最清楚如何改进才能令他们满意。已经离开的客户能告诉你其中的原因,他们能为你提供一个独特的看待经营情况的角度。 二:树立切实可行的服务目标 不能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客户因为某一个问题离开了不能让其他的客户因为同样的问题而再次离开,当第一个客户离开的时候。你就应该警觉起来,不能让悲剧再次重演,建立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服务目标不失为一种良策,尽量使目标量化越具体越好实施并在我们能力控制的范围之内。要使目标被公司的每一个员工所熟知,也要褒奖表现出色的员工树立典范。 三:服务瑕疵,有效更正 您是否因为关键部件或设备交货太迟而遭到客户的抱怨甚至导致客户恼羞成怒?其实这种情况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但如果服务一但出了问题就要实施有效的更正策略。道歉承认错误必不可少,感同身受的去舍身为客户着想,迅速处理解决问题,设法补偿,这样及时补救策略会让客户心理平衡一些,最重要的是使客户的经济损失最小化。 四:加强与客户的有效沟通 沟通好了自然客户想什么我们都比较清楚,但要清楚的是有效沟通,无效的沟通只能招来客户的反感,其结果不言而喻。但如果与客户无障碍的交流,我们对客户的问题及需求才会更好的把握,才能让服务更贴心到位。 五:用 文化 把客户留下 创造良好的服务文化,用文化氛围熏陶感染客户,相信令人信任,敬仰的和内涵丰富深远的文化,一定有助于留住客户的心。

客户流失已成为很多企业所面临的尴尬,他们大多也都知道失去一个老客户会带来巨大损失,也许需要企业再开发十个新客户才能予以弥补。那么面对客户流失如何防范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您能满意,谢谢。防范客户流失的六个 方法 : 防范客户流失的方法一、、善于倾听客户的意见和建议 客户与企业间是一种平等的交易关系,在双方获利的同时,企业还应尊重客户,认真对待客户提出的各种意见及抱怨,并真正重视起来,才能得到有效改进。在客户抱怨时,认真坐下来倾听,扮好听众的角色,有必要的话,甚至拿出 笔记本 将其要求记录下来,要让客户觉得自己得到了重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重视。当然光仅仅是听还不够,还应及时调查客户的反映是否属实,迅速将解决方法及结果反馈给客户,并提请其监督。 客户意见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很多企业要求其管理人员都去聆听客户服务区域的电话交流或客户返回的信息。通过倾听,我们可以得到有效的信息,并可据此进行创新,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为客户创造更多的经营价值。当然,还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能正确识别客户的要求,正确地传达给产品设计者,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最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一次进货时,某家具厂的一个客户向其经理抱怨,由于沙发的体积相对大,而仓库的门小,搬出搬进的很不方便,还往往会在沙发上留下划痕,顾客有意见,不好销。要是沙发可以拆卸,也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两个月后,可以拆卸的沙发运到了客户的仓库里。不仅节省了库存空间,而且给客户带来了方便。而这个创意正是从客户的抱怨中得到的。 防范客户流失的方法二、分析客户流失的原因 对于那些已停止购买或转向另一个供应商的客户,公司应该与他们接触一下以了解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区分客户流失的原因。客户流失的原因,有些是公司无能为力的,如客户离开了当地,或者改行了、破产了,除此之外,其他的因素有:他们发现了更好的产品;供应商的问题或产品没有吸引力。这些都是公司可以改进的,如客户流失是因为服务差、产品次、价格太高等。 防范客户流失的方法三、对流失的客户进行成本分析 部分的企业员工会认为,客户流失了就流失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根本就不知道,流失一个客户,企业要损失多少。一个企业如果每年降低5%的客户流失率,利润每年可增加25%——85%,因此对客户进行成本分析是必要的。 蜂窝电话的经营者每年为失去的25%的客户支付20—40亿美元的成本。据资料记载,美国一家大型的运输公司对其流失的客户进行了成本分析。该公司有64000个客户,今年由于服务质量问题,该公司丧失了5%的客户,也就是有3200(64000×5%)个客户流失。平均每流失一个客户,营业收入就损失40000美元,相当于公司一共损失了128000000(3200×40000)美元的营业收入。假如公司的赢利率为10%,那这一年公司就损失了12800000(128000000×10%)美元的利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损失会更大。 面对单个客户的流失,很多企业或许会不以为然,而一旦看到这个惊人的数字,不由会从心中重视起来。 获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保留一个老客户的5倍,而且一个不满意的客户平均要影响5个人,依此类推,企业每失去一个客户,其实意味着你失去了一系列的客户,其口碑效应的影响是巨大的。 防范客户流失的方法四、建立强力督办系统,迅速解决市场问题,保证客户利益 如窜货问题导致客户无利可图,企业应迅速解决。某分销商是A品牌在东南地区的销售大户。有一段时间,该分销商为谋取年底丰厚的扣点返利,自恃在A品牌销售体系中的销售地位及预期利润回报,开始以低价向邻近省市窜货,给相邻的经销商带来了很大的损失。A品牌及时发现了该经销商“图谋不轨”的行为,并果断采取了断货的 措施 。除此之外,还以年终扣点向该分销商提出了严厉的警告。没想到A品牌会动真格的,该分销商眼见自己的大批下游客户因拿不到货倒戈相向、另投明主,迫于内外交困的言论,迅速恢复了正常的区域分销及价格体系。而A品牌为了保证其他客户的利益,承诺承担因窜货而导致的损失,有效防止了客户的流失。 定期派出业务人员到市场上进行巡查,一旦发现窜货迹象,要及时向企业反映,以争取充足的时间来采取措施控制窜货的发生,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猖獗的窜货往往致使客户无利可图,最后客户才无奈放弃产品经营而远企业而去。 对窜货的监督是必要的,而对业务员来说,检查客户在有关如何使用产品方面是否得到了适当的指导、培训和技术性的帮助也是其职责。 防范客户流失的方法五、建立投诉和建议制度 95%的不满意客户是不会投诉的,仅仅是停止购买,最好的方法是要方便客户投诉。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应为其客户投诉和提建议提供方便。许多饭店和旅馆都备有不同的表格,请客人诉说他们的喜忧。宝洁、通用电器、惠而浦等很多著名企业,都开设了免费电话热线。很多企业还增加了网站和电子信箱,以方便双向沟通。这些信息流为企业带来了大量好创意,使它们能更快地采取行动,解决问题。3M公司声称它的产品改进建议有超过2/3的是来自客户的意见。 长春佳美宾馆用品商店的老板就接到了客户的一个建议,建议其销售的卫生纸纸卷小点。原来商店的客户是一家低档宾馆,入住的客人素质很差,服务员每天放在卫生间的一大卷卫生纸,客人用不完也都全部拿走了。本来可以用二、三天的卫生纸,当天就不见了踪影,第二天只好再上新的,结果导致管理成本上升。商店老板了解到这个情况,立即从造纸厂订购了大量小卷卫生纸,派人去本市各低档宾馆推销。由于小卷卫生纸解了宾馆经理的难心事而受到欢迎,销量大增。 防范客户流失的方法六、建立预测系统,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商丘一饲料厂的厂长曾谈到这个问题,企业真正为客户着想,在预测到饲料价格短期内将上浮的消息时,总会及时告诉经销商,而了解到这个消息的经销商就会大批量地进货,以赚取更多的差价。而一旦预测到近期内,市场的需求量将下降,企业在减少生产量的同时,也通知经销商降低库存,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积压和成本费用。信息就是财富,客户对厂家自然是感激不尽。 留住客户的方法: 一:时刻留意客户的动向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来关注我们的客户的动向,什么时候离开的?遇到了什么问题?对我们的看法和意见?我们要做的就是清楚的知道客户的问题是什么和导致这种问题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一流公司留住客户的技巧,以此为鉴设立服务基准;打电话给客户征询他们的意见改善服务等等客户最清楚如何改进才能令他们满意。已经离开的客户能告诉你其中的原因,他们能为你提供一个独特的看待经营情况的角度。 二:树立切实可行的服务目标 不能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客户因为某一个问题离开了不能让其他的客户因为同样的问题而再次离开,当第一个客户离开的时候。你就应该警觉起来,不能让悲剧再次重演,建立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服务目标不失为一种良策,尽量使目标量化越具体越好实施并在我们能力控制的范围之内。要使目标被公司的每一个员工所熟知,也要褒奖表现出色的员工树立典范。 三:服务瑕疵,有效更正 您是否因为关键部件或设备交货太迟而遭到客户的抱怨甚至导致客户恼羞成怒?其实这种情况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但如果服务一但出了问题就要实施有效的更正策略。道歉承认错误必不可少,感同身受的去舍身为客户着想,迅速处理解决问题,设法补偿,这样及时补救策略会让客户心理平衡一些,最重要的是使客户的经济损失最小化。 四:加强与客户的有效沟通 沟通好了自然客户想什么我们都比较清楚,但要清楚的是有效沟通,无效的沟通只能招来客户的反感,其结果不言而喻。但如果与客户无障碍的交流,我们对客户的问题及需求才会更好的把握,才能让服务更贴心到位。 五:用 文化 把客户留下 创造良好的服务文化,用文化氛围熏陶感染客户,相信令人信任,敬仰的和内涵丰富深远的文化,一定有助于留住客户的心。

论文会计计量属性研究问题绪论

关于企业会计计量属性的若干探析教育论文

[摘要] 资产的价值量可以按其成本属性计量也可按其收益属性计量。不同计量属性下会计数据的经济意义不同,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同,计量过程的复杂性也不同。不同的计量属性可以体现资产的不同实现方式。计量属性的选择,应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出发,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我国新会计准则采用了多种成本、公允价值、收益属性构成的计量属性体系,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有跨越性进步,相形之下,我国会计计量制度则需要完善。

[关键词] 计量属性;综合计量模式;制度;规范性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计量属性的采用作了重大调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计量属性制度。现行制度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重新安排,一方面需要在会计实务中准确执行方可体现其优越性,而深刻理解计量属性的意义、特点是正确采用各种计量属性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新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所做的调整,在当前环境下又可能还存在某些缺陷,需要加以论证、分析,以便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计量属性及种类诠释

从理论的角度,会计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然而,任何对象都有不同特性方面的量,我们通常指明某种对象的数量时,都是指其特定方面按特定条件计算的数量。

资产都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因此,资产的计量可以针对其自然属性也可针对其社会属性。资产自然属性即物理特性方面,主要有重量、体积、面积、容积、包装单位、功能单位等;资产的社会属性即资产的价值属性方面,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企业的任何资产都由支付一定代价而获得,又都最终用来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因而某一单位物理量资产所含的价值量,既可按其所费代价(成本)计算,也可按其可换入的经济利益(收益)计算,即资产价值量的计量有两种不同的计量属性。现代会计的“计量”主要指价值量方面的计量。

成本和收益并不是资产价值计量属性的最后区分。首先,无论成本角度还是收益角度的量,都存在于初始(取得时)、现时(持有期间某时点)、未来(未来存续期间)等特定时间条件中,按不同时间条件,计量属性可分为初始成本、现时成本、未来成本、初始收益、现时收益、未来收益;同时,无论成本量或收益量,可以按个别交易价格确定也可以按市场普遍价格(即“公允价值”)确定,而一项资产按市场普遍价格确定的成本一般又代表相同条件下的收益。因此计量属性可进一步区分为初始个别成本(即“实际成本”)、现时个别成本(如“重置成本”)、未来个别成本、初始个别收益(如零售企业按售价确定的商品价值)、现时个别收益、未来个别收益(如“未来现金流量”)、初始或现时或未来普遍成本/收益(公允价值)。其次,无论按个别还是普遍价格,计量又总是以价值量的实现方式为依据。如不同资产的现时个别收益有的按销售条件确定(如“可变现净值”)而有的需按分配条件确定(如“股权份额”),同一资产的未来成本/收益可按资产正常运用可获收益(未来现金流量)确定,也可按各种方式下可收回的价值(即“可收回金额”)确定。再次,一个时点的成本或收益可按当前时间条件确定,也可按其他时间条件确定。如一项资产可采用初始成本确定为其现时成本(即“历史成本”);某些资产的现时成本还可以结合未来成本计算(如“摊余成本”)。最后,一项资产的成本或收益可按某一计量属性确定,还可采用多种计量属性(或条件)计算。

二、会计计量属性的意义与合理选择计量属性的依据

财务会计的核算是一个由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环节有机构成的过程。记录、报告的实质是对确认、计量结果的正式记录和报告,换言之,会计确认和计量共同规定着会计记录、报告项目的具体数据内容,从而直接影响着财务报告的性能和质量。而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就是确认、计量基础的应用结果。计量基础包括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其中计量属性是影响会计计量行为和结果的关键因素。因此,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成本、收益两类不同的计量属性下,计量所针对资产价值量的构成内容不同,资产价值量的经济意义不同,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作用不同,即有用性不同。成本计量属性下的资产价值量代表为该资产所牺牲的资产价值量,从投入角度或至少应收回角度说明资产价值量;而收益计量属性下的资产价值量则代表一项资产的未来时间价值或预期可获价值量,从效用角度或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角度说明资产数量。

由于两类计量属性下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因而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的`确认方式不同。以损益为例。采用成本计量属性时,一个期间分别确定收入、费用,收入按所获得资产的现时价值确定,费用按所耗费资产的成本确定;采用收益(或成本/收益)计量属性时,则按资产的期末价值与期初价值差额确定本期损益,或按资产成本与收益差额归属本期部分确定本期损益。

采用不同计量属性,会计计量过程的技术复杂程度不同,并由此导致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不同。当资产计量采用实际成本属性时,一项资产的价值量完全依据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耗费资产的价值量确定,影响数据可靠性,可比性的因素也较少;采用其他属性时,资产价值的确定均程度不同地依据间接计算、估计、选择、判断,计量过程技术程度较高,可变空间较大,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受相关人员思想道德、专业能力的影响很大。

不同的计量属性,可以充分体现资产的不同收益形式。在成本/收益或收益计量模式下,不同性质的投资性资产其收益的确定依据不同,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直接在市场交易,价值随市价变动;投资期相对固定的金融资产,有相对固定的收益率;股权性资产的收益则是以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份额为标准的。因此,只有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才可针对各种资产特点,准确计量其收益。

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一个时点的财务状况和一个期间的经营成果会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无疑,采用不同计量属性时,前述三个方面的差别最终都要归结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不同。

根据计量属性的意义与不同计量属性的特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环境,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出发,综合考虑所涉及的各种因素。

依据一:经济环境要求。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获取方式和实现收益方式不同,计价条件和价格标准也不同。从经济环境(包括国际会计协调环境)的客观情况出发,依据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体现资产运行方式特点、采用合理的计价条件和价格标准,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选择计量属性的基本原则。

依据二:计量依据的可靠性。某种计量属性,只有存在可靠的计量依据条件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是有用的。因此,是否存在可靠的计量依据是选择计量属性应考虑的首要因素。比如,存在活跃市场及其公开报价并且有可靠证据证明这种报价,是采用公允价值属性的必要条件;有可靠资料、标准能据于计算某资产存续期间的货币流入,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属性的必要条件。

依据三: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以这些属性为基础的其他计量属性(如摊余成本),确定资产价值量时通常要经过较为复杂的专业计算或职业判断。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普遍具备相应专业能力,否则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得不到保证。依据四:相关制度的规范性。前已述及,一种计量属性可有多种不同的计量标准,如“可收回金额”可依据“公允价值”确定也可依据“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时,资产价值的确定又都程度不同地依据间接计算,很多时候还需要在多种情况中估计、选择、判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必然行为,当着相关制度规范性不强时,企业必然会“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各取所需甚至“合法造假”,而监督部门的监督则将无据可依,从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将无从保证。

三、我国现行会计计量属性及其评价

新准则制订前我国采用的是“成本计量模式”,即以实际成本(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新准则关于计量属性的调整,主要是采用了“综合计量属性模式”,即采用了多种成本、公允价值、收益属性构成的计量属性体系,明确了各种时间、不同资产可采用的计量属性。

就存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加工取得的在取得时按实际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盘盈增加的按重置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按历史成本;发生跌价时按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减成本费用)。

就长期股权投资而言,为初始计量以现金支付取得的,按实际成本;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按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企业合并形成的分三种情况,即同一控制下以支付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的合并方式形成的,按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同一控制下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按发行股份的面值,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按实际(合并)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属于对子公司投资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活跃市场没有报价的按实际成本;属于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投资后,当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大于初始投资成本时,按公允价值基础上的权益份额;持有期间按净损益及其现金股利分配导致的权益增减份额调整。发生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固定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自建的,按历史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约定价);盘盈的,按重置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的,按历史成本(折旧);发生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无形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自行开发的按历史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公允的约定价),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按公允价值(依据活跃市场报价,活跃市场无现行出价则依据类似交易的最近价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以从购买方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对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达成的公平交易价进行估计)。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的,按历史成本(摊销);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金融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加费);持有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减值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交换不具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的资产不能可靠确定公允价值时,按实际成本;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交易所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按公允价值: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可靠计量的,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放弃资产的对价);当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为可靠(如需支付补价)时,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后续计量为按所属资产种类。

由新准则构建的现行会计计量制度,总体而言是科学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有跨越性的进步。但当前经济转型及会计与国际协调的特殊背景,决定了我国会计制度尚处于重要的建设过程之中。因此,现行会计计量制度又难免存在某些需要完善之处。

1.新会计准则重构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计量属性体系或综合计量模式,是现行会计计量制度的最大亮点。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一直采用以实际成本、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而新制度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计量属性,并在实际上包含了初始、现时、未来成本或收益(价值)属性的全面应用。这既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企业经营业务变化和信息使用者所需会计信息变化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客观需要,又体现了会计国际协调发展趋势的要求。同时,相对于国际准则强调公允价值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我国在实际应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方面又保持了适度的谨慎性,界定了适用范围,并明确了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实际成本),只有在能保证可靠计量条件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的原则。这就使得新的会计计量模式既适应环境要求,又在实际运用中具有我国特色,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产权和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欠充分、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尚须提高的实际情况更为吻合,从而体现了“相关性”、“可靠性”要求。

2.现行会计计量属性的最大缺陷是制度的规范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允许同类情况采用不同计量属性。如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期末计量,“通常采用成本模式,满足特定条件情况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2)同一计量属性允许采用不同标准计量。如公允价值一般指“活跃市场报价”,但无活跃市场的可以“按照一定的估值技术等合理方法确定的价值为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既可用“传统法”预测又可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测。(3)规定的估计(选择、判断)标准缺乏通用性、具体性、可验证性。这方面情况比较普遍,如公允价值的一般判断标准(“活跃市场”的“报价”)、公允价值的估值标准(“以企业可以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参照同行业同类资产最近交易价格”)、资产减值时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标准(“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以及预计折现率选择标准(首先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无法获取市场利率的使用替代利率估计)、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有“商业实质”的标准等等,都没有指明统一、具体、可供查验的依据。这一缺陷的存在,势必对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甚至客观性带来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减新准则的改革效应,应予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桂荣.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陆建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05,(5).

[4]李建卿.浅议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2).

目 录一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背景和意义 1(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 1(二)新准则出台的历史背景 1(三)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意义 2二、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2(一)第一个层次,它是起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 2(二)第二个层次,主要是38项具体准则 21、一般业务准则 22、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 33、报告准则 3(三)第三个层次,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3三、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 3(一)基本准则有所变更 3(二)存货管理办法发生变革 4(三)计量基础有了较大的变革 4(四)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重大改变 4四、针对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思索 5(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引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5(二)新准则有些定义虽然明确,需要会计人员好好理解和学习 5(三) 新会计准则更加强化了会计的功能 5(四)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 从容面对新准则带来的挑战 5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绪论:2006年2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构成。和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作了较大的改动。一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背景和意义(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我国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适用于上市公司。这是中国会计界的里程碑,它将推动中国向更现代的经济模式过度,并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二)新准则出台的历史背景1、全国人大于1999年修订了《会计法》,国务院于2000年制定并发布了《企业财务报告条例》,这些新的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以及会计要素的定义都作了新的规定,但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由于没有同步修订,依然有效,造成了在执行过程中事实上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之间的不一致,相互抵触。为了与会计领域的最高法律、条例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需要对现行准则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 2、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重组、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等,它需要新的会计准则来规范新出现的经济事项。 3、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频繁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以及对股票市场的冲击,也暴露出会计准则的不完善,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的滞后性以及主观性导致整个会计、审计行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4、中国加入WTO以来,发达国家设置种种壁垒阻挠中国市场化地位,并且诉诸各种反倾销诉讼使中国遭受了大量经济损失。如2004年欧盟在评估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时,就设置了独立于双边协定和WTO规则之外的条款:即必须建立一个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记录,该会计记录应当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最后,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重新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有这些是促动我国推动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最直接的动力。(三)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意义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为宗旨,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对信息供给的约束,有效地维护了投资者的知情权,有利于社会公众作出理性决策。二是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始终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架起了密切中外经贸合作的会计技术桥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四是促使上市公司提高会计质量,更好地保护投资者作为信息不充分一方的利益。同时促使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总之,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将对规范我国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新准则的主要内容(一)第一个层次,它是起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的总提要求等。它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二)第二个层次,主要是38项具体准则它对我国目前各个行业的企业存在的各类经济业务,明确了会计处理的具体原则和规范。具体准则根据基本准则制定,主要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1、一般业务准则它主要规范各类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或有事项、收入、建造合同、政府补助、借款费用、所得税、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租赁等准则项目。一般业务准则的编号大部分排在新准则体系的前列。2、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它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生物资产、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石油天然气开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等准则项目。3、报告准则它主要规范各类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等准则项目。此外,为了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提供规范和指导,新准则体系中还包括了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相当于新旧会计标准的衔接办法。(三)第三个层次,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作为整个准则体系共同的应用指南,规范新准则体系下会计科目的设置、财务处理、报表体系的构成、报表项目的内容、报表格式等。三、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新会计准则体系已由财政部颁布,即将在全国实施。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新会计准则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实际,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较好地处理了会计的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关系。颁布和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结束了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历史,必将对我国的会计事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广大会计工作者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准则较旧准则在修订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基本准则有所变更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完善了会计一般原则。原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具体规定了13项会计一般原则。这些原则都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国际上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新准则将原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是因为基本准则中再规定“一般原则”较难解释,与国际惯例也难以协调,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能体现该章的内容实质。同时对原准则规定的12项原则进行了适当调整:将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会计基础在总则中进行了规定。(二)存货管理办法发生变革新存货准则下,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影响。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例如,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下降。(三)计量基础有了较大的变革新基本准则不再把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把原来权责发生制原则改为了记账基础。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四)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重大改变《所得税》准则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准则没有按照原《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那样,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而是直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2—所得税》,采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得出税后利润即净利润[4]。自财政部1994年发布《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来,我国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基本是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并存。绝大多数企业采用了应付税款法,而本准则引入了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等概念。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而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进行重新计量。因此本准则实际只允许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这是对所得税会计的一个革命性变化。由于许多会计人员甚至是许多注册会计师对纳税影响会计法缺乏实际经验。可以想象本准则将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实行难度最大的准则之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性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四、针对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思索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引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使得资产的价值更吻合其实际的市场价值,更好地反映经济事实,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第三方很难判断企业所采用的公允价值实质上是否真正“公允”。同时,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也使得企业计价灵活,选择空间增大,从而必须防止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二)新准则有些定义虽然明确,需要会计人员好好理解和学习如新无形资产准则把“研究”、“开发”定义得尽可能确切、完整,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界定。但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要正确地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故在实践中对同一种情况,不同的会计人员会产生不同的职业判断。 (三)新会计准则更加强化了会计的功能我们知道, 会计的基本功能是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但会计的功能决不仅限于此。它要和国家其他政策相配合, 体现对特定产业的政策扶持。以新的《无形资产》准则为例, 它就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相配套, 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政策扶持。《规范纲要》中提到, 国家将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 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而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无疑会提升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 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从而提高他们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 (四)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 从容面对新准则带来的挑战首先, 企业的财务主管有必要阅读一下已经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这样, 可以先行了解新准则将会带来哪些变化,企业现有的会计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是否可以满足这些新要求。其次, 由于新准则数量倍增, 而且所要求的会计处理方法越来越复杂, 顺利实行的关键是拥有足够且胜任的财务人员。财务主管须了解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具有什么样的专业资格, 还需要哪些培训以迅速提升能力和补充知识,企业可能要增加一定数量的会计人员。第三, 财务报表作为企业业务表现最主要的一份“成绩单”。新准则实行之后将对财务状况以及经营业绩产生什么影响, CFO乃至财务董事都有必要了如指掌。第四, 由于企业财务核算都已在不同程度使用了电脑系统, 新的会计数据的采集、处理可能带来的软件和硬件的升级要求也不得不纳入考虑范围。 结论:由此我们看到,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内容更多,核算更复杂,信息披露更严格,这样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带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较大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也能为国家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资料,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原创的,新鲜的,希望能帮到你

研究目的与意义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财务会计过程的始终,是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模式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会计计量模式的运行效率。会计计量是以货币计量单位实施的价值计量,这就决定了会计计量属性必须是计量客体能够用货币单位测定或计量的方面。随着会计和经济的发展,会计计量的内容日益丰富,范围逐渐扩大,会计计量的技术逐渐完善、发展和提高,会计计量的作用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探索会计理论发展规律,把握当代会计发展方向,研究会计理论和方法,就离不开研究会计计量和会计计量属性,因此研究会计计量属性具有重要意义。

计量方法研究经济问题论文

计量经济学论文作业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比较常见的,作为作业来讲,它是有一定难度的,建议同学咨询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计量经济学论文作业辅导

1、问题的提出

2、理论模型的设计

3、模型参数估计与回归结果基本分析

4、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检验与修正

5、模型的应用与对策建议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对我国经济学的定量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中国经济学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量经济学论文 范文 一:多媒体教学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研究框架:教学的次优原理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 方法 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

就逻辑结构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 教学方法 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 毕业 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和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根据“次优原理”,应该在内容和目标上做出恰当的定位和选择。基本的分析方法(步骤)和软件操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内容,本科阶段必须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层次课程都必须重复操作的训练。至于经济学原理,应该作为综合训练部分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之中进行。而作为计量经济学科学基础的数理统计原理,应该是复杂计量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对于此层次课程来讲,适宜采用语言或演示方式进行介绍性教学。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多媒体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研究框架:教学的次优原理

(一)次优原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

构成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框架的经济哲学基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给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形式化证明:以利己行为动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将会导致(帕累托意义下的)最优———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然而,现实经济中更普遍的情况是,经济环境与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完全不一样。此时,结果还会是帕累托最优吗?195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执行微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弥补现实经济和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条件之间的差距,因而能使经济达到或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195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次优理论”(TheoryofSecondBest)证明,在不能全部满足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微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弥补了现实和假设条件之间的差异,政策的执行也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R.G.Lipsey)和兰卡斯特(K.Lancaster) 总结 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简单地说,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 其它 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曲线PP表示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Ⅰ、Ⅱ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如果经济是完全经济市场,则福利最大化均衡点在E点。假定经济系统中存在一个约束条件(由直线AB表示),使得经济难以达到直线AB右上方的商品组合,最优点E也无法取得。因此,社会最优化问题是在AB线的约束下争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的)福利最大化。显然,约束条件下最优点在F点,即无差异曲线Ⅰ代表的效用水平。从最初均衡点E点满足的条件程度来看,A、B两点都优于F———前两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是有效的。但是,点F明显地比技术上有效的点A与B更优。这显然否定了这样的论点,即如果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条件不能全部满足,则满足某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政策。次优理论的一般意义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E.Meade)所讲的一个比喻来说明。设想一个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点。在朝着最高点行进的途中,他将不得不先爬上一些较低的山峰,然后再下山。因此,下面的说法并不正确,即为了达到最高点,这个人应该始终向山上爬。再者,由于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环绕着,因此,当他爬到一座山后,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较低的山。所以,任何朝着最高点移动,一定都会把这个人带到更高的位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最优均衡结果的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那么结果和最优之间的差距并非与条件满足的程度成反比关系。因此,如果最优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最优化问题将是不同于原来的另一个问题,需要重新求解,而不是原来问题的“简化”。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方法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就逻辑结构而言

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和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根据“次优原理”,应该在内容和目标上做出恰当的定位和选择。基本的分析方法(步骤)和软件操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内容,本科阶段必须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层次课程都必须重复操作的训练。至于经济学原理,应该作为综合训练部分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之中进行。而作为计量经济学科学基础的数理统计原理,应该是复杂计量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对于此层次课程来讲,适宜采用语言或演示方式进行介绍性教学。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开封 .a%ee.)摘 要: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已经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但反思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因此,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改革的角度进行了若干思考关键词:本科;计量经济学课;教学理念中图分类号:uaPli 文献标志码:2 文章编号:MGURIeM(INni)imPnsiP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国一部分高等院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相关专业中开设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它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克莱因()说: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 萨缪尔森()认为: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 n88o 年 s 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其中包括计量经济学这是我国经济学学科教育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量软件开发,为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充分肯定这门课程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感到对于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商榷目前,我们研究问题的分析方法已经实现了由过去的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特别是计量经济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主流方法,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也是我们本科计量教学工作者的一大贡献,它彻底扭转了单纯的定性分析理念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倾向:其一是把计量经济学当成了圣经,唯计量是从,似乎是没有计量参加的学科都是伪科学或者说不够科学,其结果是计量方法的滥用;其二是计量的数学化,也就是数学的计量而不是经济学的计量,其结果是使得计量经济学脱离实际,变成了数学游戏就上述问题,结合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实际谈谈我们的看法一计量经济学不是圣经:完美中有折中首先,计量模型是完美的我们以一元模型为例: 5n7i n其中, 表示除 以外的所有影响 的因素,模型(n)叫总体回归模型该模型描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相关关系,而非函数关系对同样问题处理的数理模型: 5P7i n模型(n)比模型(P)完美,因为模型(n)比模型(P)考虑问题全面在模型(n)中,每给 一个值,从理论上讲,由于 的存在,模型考虑了和 对应的所有 的值;模型(P)仅考虑了因素 对 的唯一影响,而没有考虑 以外的其他因素对的影响,因此,模型(P)仅考虑了和对应的一个 值,这里对应加引号是因为从理论上讲,那个 值仅仅是无穷多个 值中的一个,而未必就是真的和 对应的那个,这就是计量经济学家和数理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所以,我们说计量经济学是完美的(确切的说是计量模型比数理模型完美)但是,完美的计量模型(总体回归模型)理论上是存在的,实践中是求解不出来的,不是因为我们的计算技术达不到而求解不出来 ,,而是由于总体的无限性和 的复杂性(随机变量),i n特别是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总体一般是不知的(总体数据搜集的困难)因此,计量经济学家就退而求其次优结果总体回归直线:() 5S7i n总体回归直线(S)就是我们常说的函数形式或方程,它是由(D)两边取数学期望而得到(假定()E),它揭示了,每给 一个值,有唯一的一个 的期望值与之对应这里的分析思路:从模型(D)到模型(()就由相关关系转化为函数关系,从而计量模型的完美性在这里受到了挑战,这就是我们说的计量模型的第一次打折那么总体回归直线(()是否可以顺利的求解呢?在总体数据已知的条件下可以找到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总体一般是不知的,因此求解总体回归函数的思路也是行不通的既然是这样,那就退而求其次优结果0再次打折7,计量经济学家自然就想到借助样本来分析问题,建立样本回归模型: ())E D这里, , 是总体回归(D)中 , 的近似估计,残差E D E D也是随机干扰项 的近似估计那么样本回归模型())可以容易求解吗?尽管样本的数据可以很容易的收集,但是由于残差同样存在和随即干扰项的一样困难,使得样本回归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存在,现实中很难操做计量经济学家又再次退而求其次优结果,寻找样本回归直线(第三次打折): 0M7E D这里,方程(M)是由())两边取数学期望得到的参数的估计应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单就上述分析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计量模型是完美的,而模型估计是打折的不完美二计量模型与模型估计一样吗?计量模型指的是总体回归模型,模型估计是样本回归函数(回归直线)因此,用计量模型方法分析问题的实质是归结为模型估计,所以,这种方法也是折中(打折)的研究问题那么这种方法可靠吗?当上述研究的问题(计量模型)满足基本的假定条件才是可靠的:(D)正态性假设:随机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等价于被解释变量(因变量)在自变量的各水平上服从正态分布;(P)独立性假设,无自相关性假设;(()同方差性假设;())随机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M)零均值假设这些假定条件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是很难满足的,而且模型估计是直接对样本负责,而只有样本满足简单随机抽样,才能够较好地描述总体状态特征我们知道,真正的简单随机抽样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们主张使用计量分析方法也要谨慎,它不是随便就可以使用的,尽管专业的计量分析软件大大简化了计量的运算三本科计量经济学课教学理念:理论与应用并重目前,与过多介绍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生动了很多,老师也会列举一些例子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说明,但是多数仅限于此,并没有对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等进行深入分析,更谈不上与学生的互动而且计量经济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分析中国现实经济问题,但是实际教学中仍然缺乏包含经典案例的教材同时,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使得目前的计量经济教学中缺少生动的案例分析我们既要重视理论方法,也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安排上要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应成为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缺一不可的内容尤其是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的作用,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0如金融财政国际贸易7的不同,安排相应的案例和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实验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相衔接,即应该将实验教学合理恰当地穿插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而不能截然分离开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二,教师应该精心选择实验内容,编好实验计划,做好示范在编写实验计划时不仅要加强基础内容的学习训练,而且要构建能有效将实践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相结合的实验体系,进而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多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实验教学第三,结合实际情况,要特别强调学生在处理数据0如:频率转换季节调整7建立模型等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总之,为了实现本科计量经济学课教学理念的改革,突出基本思想方法和应用的教学,最关键的还是加强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力培养既懂经济又熟悉数学和计量方法的教师队伍,使我们的计量经济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如在本科阶段学数学研究生读经济博士读数量经济等参考文献:D 洪永淼6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6经济研究,PEEY,(M)6P 范钦珊6以内容方法技术为重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6中国高等教育,PEE),(D)6( 胡荣才,王亚雄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6统计教育,PEEX,())6) 胡新艳,陈文艺6 教学模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6高等农业教育,PEEX,())6M 李子奈,潘文卿6计量经济学0第二版7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PEEM6张晓峒6计量经济学基础(第三版)6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PEE)6X责任编辑柯黎

计量经济学是用定量 方法 研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计量经济学论文 范文 篇一:《形成性评价计量经济学》 1形成性评价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我国医学类院校最早成立统计学本科专业的是第四军医大学,随后中山大学、潍坊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统计学本科专业。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和i皆发展,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熟练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卫生行政机关、卫生防疫及医药相关部门从事统计调査、统计分析工作,或在医药卫生、 教育 机构从事科研与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院统计学专业本科(卫生统计方向)自2006年开始招生,其培养友案涉及的主干课程可分为医学类(含基础医学_、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统计类、数学类、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类、外语及人文社会科学7类课程。其中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基础理论,通过模型研究经济问题的数量规律,对经济问题的前景做出正确的预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评价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即学生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组成。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终结性评价存在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等诸多缺陷,而“一考定乾坤“的不公平评价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一定的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现象ra,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迄今为止,尚没有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文献,但形成性评价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表明,它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M。因此,有必要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方案进行探讨。 2调查结果分析 自制“计量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评价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态度等,以便改进。在2011级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本科学生中,抽取两个班级进行整群调査。发放调査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i。 问卷调査结果显示,首先是认识方面,91.25%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其次是态度方面,90.00%的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感兴趣,98.75%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考核实行形成性评价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再次是授课效果评价方面,87.50%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总体评价是优;最后从结果来看,95.00%的学生认为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掌握有进步,87.50%的 学生 自我评价 分数达80分及以上。 由此可见,在计量经济学考核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保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强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考核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的现代化考核方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优化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可先通过构建和完善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然后逐步过渡到形成性评价。同时,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中应用的成功 经验 对医学类院校统计学专业其他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篇二:《试谈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 1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阈限概念分析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运用回归模型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本科阶段的初级层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计量经济学数据、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估计量的理论,异方差、序列相关等。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将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具体可归结为以下3组概念:第一,回归假设。回归假设是为分析回归结果引入的合情合理的假设,在不同数量的假设下能够得到回归系数估计量的不同性质。回归假设是整个回归方法的基础,一切回归有关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都和回归假设紧密相关,同时违反回归假设的情形也是计量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点,因此回归假设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一。第二,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评价估计量的基本标准,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回归理论的核心,整个初级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最终都归结为回归系数估计量的这3个性质,同时,这3个性质又与回归假设紧密相关,故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二。第三,异方差。异方差是违背回归同方差假设时的回归结果表现,无论对于横截面数据还是时间序列数据,异方差的出现是回归分析的常态,因此对于异方差的检验和修正是初级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金融实证研究中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故异方差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三。以上三个阈限概念是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关键,同时在概念上具有紧密的联系,下文将基于此探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2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注意事项 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和实践,因此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总体原则仍立足于阈限概念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具体地,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了突出3大阈限概念,在首节导论课即向大家提出3大阈限概念,在介绍回归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时,详细的说明每个假设的用途,使学生理解每个假设的目的和本质,进而在回归估计量三个性质的教学中把握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具体条件,并明确理解异方差这一违反假设的情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充分的时间介绍三大阈限概念及其联系,从而建构整个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体系。第二,运用软件展示阈限概念的具体应用。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完全从应用性角度出发,运用软件展示计量经济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3大阈限概念,可用40%左右的时间解释概念产生的原因与本质,而60%左右的时间结合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解决具体的回归分析建模和假设检验问题。第三,通过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强化阈限概念的综合运用。撰写实证性的学术论文是进行计量经济学方法综合训练的较好途径之一,可以通过让学生从选择题目开始,通过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以及进行可能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检验和修正等等来感受计量经济学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写作论文的方式加以体现,然后交流讨论,以深化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计量经济学教学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设计,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 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也是我国建立最早、最有名的独立学院之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以提高学生建立回归模型能力为教学目标,基于Eviews软件进行教学,每周教学学时为理论(教师讲授)与上级实验(学生练习)各2学时,特别注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因此,研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对研究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为传统的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讲授回归假设时着重解释回归假设的设立目的与合理性,并通过软件讲解回归假设的验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回归假设。在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教学中,通过详细分析三个性质所依据的不同假设,使学生理解三个性质所应具备的条件从而掌握线性回归估计量理论。特别地,专门安排约10学时左右的实验课进行计量经济学论文撰写与分析的交流,要求学生自选题目,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并检验异方差、序列相关以及模型设定问题,写作小论文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为评价教学效果,选取2010级学生1个教学班共24人进行满分为5分的教学满意度打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全部项目的满意度均达到97%以上,总体平均满意度超过99%。由此可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应用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成功。 4结论 回归假设、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和异方差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三大阈限概念。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在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运用软件展示阈限概念的具体应用以及通过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强化阈限概念的综合运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对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及学生满意度。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篇三:《高校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路径》 一、引言 2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以倡导研究性教学闻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认为,“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从整体上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众多高校老师、学者已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研究性教学”相配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学分制度等制度,为之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刘赞英等(2007)对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 总结 对比,为我国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1]。刘智运(2006)认为,研究性“教”与“学”反映的是一种互动式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同时需要与教师展开及时的互动交流[2]。王岚等(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龙慧灵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研究性“学”要求学生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学生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有所不同,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4]。王锋等(2014)认为,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通过“研究”这一纽带得以体现,并从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 学习方法 激励、教师团队建设、过程管理以及体系评价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5]。 此外,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肖萍等(2005)、刘茂军(2005)、蒋乃华(2010)和李胜清等(2009)分别提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和“‘四位一体’模式”[6][7][8][9]。 三、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Clein说过:“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P?Samuelson也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奠基人R?Frisch和计量经济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来,95%以上的获奖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体验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课程,跟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Kennedy认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缺乏充分交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不知所措[10] ”。Guy Orcutt曾说过,“做计量经济学就像试图通过播放收音机来研究电的规律”,足见其难度。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会更侧重于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其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计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而收集数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艺术。 四、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强化大学新生研究性训练,为高年级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研究训练,突然实施研究性教学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因此建议一入学就给学生灌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在大一阶段设立“新生讨论课”项目,由相关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研讨课,课程围绕学科专业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的目的展开,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中适当介入研究性学习训练,使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启蒙。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尽早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2.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针对性的内容计划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 欧美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基本上都会将计量经济学分解成几门更细的课程或者分成基础、进阶、高级等不同的层次。而国内大学普遍只单一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笔者调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和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财大、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等5所财经类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地矿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突出的院校,发现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大体分为48学时和64学时,学分在3~4个之间。即便是一学期64学时的安排,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学期安排来看,除了个别学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学期外,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第五学期较为合理,一方面大二刚刚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可以趁热打铁,有效降低遗忘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中后段的 社会实践 乃至 毕业 论文(设计)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甄选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计量经济学应包括概述、经典单方程的简单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模型设定偏误)、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板块。 在概述部分,通过1~2篇尽可能涵盖全书主要内容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介绍开始,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体系中来。经典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块,鉴于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应侧重于剖析偏相关以及几大经典假定的阐述,这一部分以课内讲授、原理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后面三大模块,尤其是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部分以及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篇章。 3.选择适当的配套教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教材非常多,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教材在提供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面向经济实践的问题思考。因此,对该课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辅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吸收前沿成果。辅助教材则尽可能囊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的案例为主,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点。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最初教师主导的“理论模型方法阐述”到后来的师生交互的“计量模型+案例实践”,再到目前尝试探索学生主导的“研究性教学”,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建议主教材选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或者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的《计量经济学》,配套参考书选择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或者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以及EVIEWS软件自带的《用户手册(User Guider I、II)》,这样的组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性教学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资源共享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保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学校、学院以及课程教学团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专门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研究性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因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院、一两个专业或者一两门课程能形成氛围的,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更是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视野重新认识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创造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学院层面也尽可能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争取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支持并构建以精品教材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学生树立“研究为新常态”的学习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11]。课程教学团队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广泛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外,更要结合经济现实,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建立系统的课程项目库。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数据共享、软件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下载更新数据,调用专业统计软件。加强改善教室、实验室、研讨间等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小班教学”和“小组实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点串线、由线及面共同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一体化架构。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学科有各种不同的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有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等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生源类别、学科基础和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相同专业的班风学风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选择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任课老师选择相关专业学风优良的班级进行试点。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对“规范(或者标准)”的经济问题作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起点。通过模仿标准案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小组(项目组)成员统一拟定立项计划书,阐明研究背景、立项意义,梳理综述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最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在学生立项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 这样,多个研究项目组合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较为完美的“4线”:前因后果线、教研反馈互动线、理论实践融合线和课内课外互补线。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全方位选择研究主题、多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补充信息,又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在项目负责人组织带领下,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最终效果也可以作为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从而拓展考核的内容面。 五、结语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跟现实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程,涉及的计量方法和模型在微观领域可以和家庭(或个人)的经济行为(收入、储蓄、消费、投资等)以及企业的管理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 、生产成本控制、营销策略制定等)等经济现象紧密结合,在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区域经济社会差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制定等宏观经济领域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既可以分析单一的横截面数据(或者时序数据),又可以研究混合数据(面板数据)。除了数值型数据,它还能对分类数据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它不只研究经济社会的表面现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计量经济学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方便学生选题、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可行性。 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应侧重实证研究,在很多情况下经济理论并不能给出相关经济现象的确切答案,而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仔细收集数据,深入实证分析”。对于初学计量的学生来说,通过立项研究,与真实数据交手是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弄脏学生的手,弄乱他们的桌”才能真正学会实证研究,领悟计量经济学的真谛。 猜你喜欢: 1.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 2. 有关工程计量与计价论文 3. 有关金融计量的参考论文 4. 统计学论文范文

热点问题分析论文题目

会计学系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一、会计部分1、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2、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3、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4、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5、试论人力资源会计6、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7、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8、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9、论会计的国家性和国际性10、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11、试论重组会计12、现代会计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13、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14、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15、论会计目标16、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17、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18、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19、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2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21、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2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23、合并会计报表研究24、企业并购会计研究25、债务重组会计研究26、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27、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28、试论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29、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30、试论会计报告披露的范围31、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32、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33、关于期货会计的探讨34、试论会计环境35、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36、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37、减值会计研究38、试论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39、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40、试论会计法律责任41、股票期权会计研究42、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二、财务管理部分1、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2、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3、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4、资本成本决策研究5、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6、经营者薪酬计划7、管理业绩评价体系8、财务风险评价体系9、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体系10、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11、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12、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13、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14、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15、由某公司谈企业战略发展结构16、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利益冲突与协调17、企业投资决策科层结构体系研究18、金融呼唤与资本结构19、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20、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21、关于企业价值研究22、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23、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研究(题目宜具体化)24、企业/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25、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26、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27、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28、企业投资结构研究29、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30、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31、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32、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33、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34、企业信用政策研究35、企业税收筹划36、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37、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研究38、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39、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40、上市公式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题目宜具体化)41、财务学科课程体系探讨三、管理会计部分1、变动成本法的研究2、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3、投资决策分析方法4、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5、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6、关于均衡记账研究7、关于ABC法的研究8、责任会计的研究9、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10、准成本的研究11、战略管理会计研究12、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13、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14、关于敏感性分析15、关于成本控制方法四、审计部分1、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2、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只能与作用3、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4、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5、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6、论我国生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7、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8、论审计的饿法制化、规范化建设9、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10、论审计风险极其防范11、比较审计初探12、论经济效益审计13、论国有资产保值审计14、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制度15、论财政同级审计16、对验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17、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18、审计工作策略探讨19、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20、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21、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22、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3、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24、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25、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26、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建设27、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可选一个准则进行研究)28、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五、会计电算化部分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2、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操作性问题3、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研究4、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5、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探讨6、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探讨7、商业进销存系统模式研究8、会计电算化的现代及发展趋势9、网络会计研究10、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二)审计实务专业1.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探讨2. 内部控制风险防范3. 关于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4 . 我国电算化审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5. 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6. 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7. 试析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其审计8. 对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发展的思考9. 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现象及审计防范10. 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11. 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12. 资产评估审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13. 司法审计与独立审计的比较研究14. 风险导向基础审计的风险总量确定与审计资源配置研究15. 试论民间审计风险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16. 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研究17. 对我国目前内部审计定位的思考18.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研究19. 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20. 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21.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22. 验资中有关问题的研究23. 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24.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25. 中国审计市场集中度研究26.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研究27. 现金内部控制制度建设28. 审计独立性的相关研究29. 审计委员会功能探讨30. 现代企业制度下,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构想 31. 对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的研究32. IT审计程序33. 虚假财务报告揭露机制34. 国家审计体制改革35.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36. 论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37. 浅议审计重要性38. 论我国政府审计独立性的缺失与补救39. 国家审计质量衡量指标体系探析40. 影响国家审计质量的因素及其路径分析41. 审计对权力进行控制的动因分析42. 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43. “审计风暴”与审计公告制度的建立44. 审计文化及其构建45. SOX法案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46. 如何防范内部审计风险47. 我国审计资源整合问题48.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49.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50. 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控制51. 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与对应52. 新《公司法》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53. 试论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54. 试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现状及其对策55. 试论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56. 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展望57. 试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运用58.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59. 现代企业制度与内部审计60. 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61. 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62. 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63. 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64. 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 65. 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66. 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67. 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68. 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 69.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70. 比较审计初探 71. 论经济效益审计 72. 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73.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74. 论财政同级审计 75. 对验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76. 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77. 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78.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79. 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80. 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81. 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82. 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83. 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84. 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建设 85. 独立审计准则研究(选一个准则进行研究)86. 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研究87. 环境对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影响研究 88. 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研究 89. 企业内部审计建设规范研究(二)投资理财专业1、试分析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调控的作用2、论通货膨胀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3、浅论政府投资与市场投资的博弈现象4、浅析取消出口退税制对外向型上市公司的影响5、论新会计制度准则下公司理财的发展6、试分析我国目前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解决方法7、对我国财政分权理论发展的思考8、浅议现阶段政府对股市调控政策的利弊9、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创新趋势10、试析全面股改对我国现阶段股市发展的影响11、浅议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前景12、论家庭或个人理财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13、关于当前证券投资基金热销现象背后的思考14、试分析基金重仓股对市场产生影响的利与弊15、试论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16、浅析我国百姓金融理财发展新趋势变化17、试分析人民币连续升值对股市产生的影响18、浅议我国居民个人应如何进行投资理财规划19、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0、关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制度的建设21、资产证券化:解决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新路径22、试分析解决保险风险证券化存在的障碍及对策23、对当前我国股市投资过热现象深层次的思考24、关于金融证券化与不动产证券化的分析25、试分析资产证券化与金融资产管理对策26、实施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理性分析与现实选择27、未来金融创新新领域:资产证券化28、对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思考29、关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难点及对策研究30、对国有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前景探讨31、试析保险风险证券化的社会作用及其发展32、论保险业在资本市场的创新工具——保险证券化3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研究的探讨34、股权改革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景的探讨35、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关键环节及制度条件的思考36、针对目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应如何解决方法问题的探讨37、试论国际投资基金在跨国流动中带来的危害及其对策 38、试分析我国当前存在的金融危机潜在威胁及其对策39、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反复出现过热现象的思考及其对策40、对我国证券市场大力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方向的探讨41、试分析对实物资产投资与金融资产投资的各自优缺点42、对投资理财专业进行模拟实训方式的探讨及其改进

其实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去确定一个方向,然后再具体的去找下资料和范文,先不着急去写,然后再定题目,最好要根据题目去找找资料和文献。安顺煤矿煤炭销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采用权益法合并财务报表问题探讨上汽集团:新业态需要新型的财务管控体系基于市场经济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分析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分析完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社会融资结构深化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以XXX为例“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加强交通项目会计控制优化基建财务管理模式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及影响因素分析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探讨——某某上市公司为例试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法律性限制——某某上市公司为例谈流动比率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可以的   你可以选择上市公司

1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的比较分析

2 资本外逃现象探析

3 资本成本决策研究

4 专利会计问题研究

5 中小企业特殊会计问题研究

6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7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分析

8 中小企业财务目标设定的战略性思考

9 中外企业融资结构比较分析

10 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问题研究

11 中国审计市场战略布局之分析

12 中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之分析

13 中国审计市场管理模式之探析

14 中国会计事务所运营绩效影响因素之辨析

15 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运营绩效模式之分析

16 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之探析

17 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分析

18 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分析

19 中国会计改革中计量变动轨迹分析

20 中国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关联度之分析

21 中国会计改革对企业会计运营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22 中国会计改革:演进历程与未来发展

23 中国会计的国际趋同与中国特色研究

24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25 智力资本研究文献评述

26 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27 智力资本计量问题研究

28 智力资本报告问题研究

29 知识经济与财务理论发展

30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模式的思考

31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报告的改进

32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

33 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34 责任会计的研究

35 预算管理研究

36 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供给因素分析

37 银行贷款证券化的现状及发展探索

38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

39 研究费用会计问题研究

40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