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财务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学年论文

发布时间:

财务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学年论文

Excel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国内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解决会计核算问题大多利用财务软件进行,利用财务软件解决会计核算问题应该说既简单又方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企业的业务种类繁多,有时也会出现财务软件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于电算化软件的功能悠闲,也使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财务软件价格昂贵,一般中小企业满足不了,而Excel刚好可以减轻中小企业的经济负担,一般采购的财务软件都需要进一步调整以达到符合企业自身的情况,而Excel则没有这样的麻烦,但现在很少 的企业对Excel进行深入的应用,大多数在其表格处理和基础的函数应用。 1.2.2 Excel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国外现状 Excel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国外现状 国外学者在Excel的应用方面侧重于利用Excel模型得出的结果分析数据背后的经济意义,而且国外学者的著作中使用的数学、统计知识较少,如格莱葛.W.霍顿所著的《基于Excel的投资学》主要的理论部分,均结合Excel工具有实证分析,可见国外的应用是将其作为其他理论的研究平台,希望利用Excel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在国外先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实用的方法,来探讨其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并结合国内外经验来分析Excel在财务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都网络时代了,还excel,晕啊推荐您看看昕友亿方智能平台。真的强大!现在是网络信息自定义化的时代了。

财务管理模式即企业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体制 是指存在于企业集团公司整体管理框架内,为实现企业集团公司总体财务目标而设计的财务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及组织分工等项要素的有机结合,主要涉及母子公司之间重大财务决策权限的划分,包括融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资金管理权、资产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等。根据企业财权配置的不同方式,理论上将财务管理模式分为“集权型管理模式”、“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和“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不可否认的是,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大有“独步天下”之势。据统计,全球绝大多数大型集团(全球500强中的80%以上)在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同时,几乎都建立了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选择集权模式,则企业集团的各种财务决策权均集中于集团母公司,母公司集中控制和管理集团内部的经营和财务,并做出相应的财务决策,子公司必须严格执行母公司的决策,各子公司只负责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1、“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定义: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集团的各种财务决策权集中于集团公司,集团公司集中控制和管理集团内部的经营和财务并作出决策,而成员企业必须严格执行。 特点:财务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少部分财务决策权。 优点: A :便于指挥和安排统一的财务决策,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B :有利于母公司发挥财务调控功能,完成集团统一财务目标。 C :有利于发挥母公司财务专家的作用,降低了公司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D :有利于统一调剂集团资金,保证资金,降低资金成本。 缺陷: A :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容易挫伤子公司经营者的积 极性,抑制子公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B :高度集权虽能降低或规避子公司某些风险,但决策压力集中于母公司,一旦决策失误,将产生巨大损失。 2、“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定义:指按照重要性原则对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和决策权进行适当的划分,集团公司只是专注于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 特点:在财务上,子公司在资本融入及投出和运用,财务收支费用开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职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方面均有充分的决策权,并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做出更大的财务决策。 在管理上,母公司不采用指令性计划方式来干预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以间接管理为主。 在业务上,鼓励子公司积极参与竞争,抢占市场份额。 在利益上,母公司往往把利益倾向于子公司,以增强其实力。 优点: A:子公司有充分的积极性,决策快捷,易于捕捉机会增加创利机会。 B:减轻母公司的决策压力,减少母公司直接干预的负面效应。 缺陷: A: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有的母公司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公司的利益。 B:弱化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不能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风险和重大问题。 C:难以有效约束经营者,从而造成“子公司内部控制人“问题,挫伤广大职工积极性。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内容繁杂,涉及面广。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既包括集团内各个企业财务管理,也包括整个集团的财务管理及集团内各分支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本身具有强制性——非强制性相结合的特征。 强制性是统一性的要求,要使众多所属企业克服自身利益倾向,对一些重大事项如大额贷款投资项目,考核等实行集权,强制各所属公司或分支机构实行。从而实现总体利益,而对于一些无关紧要决策,则不必要强制执行,只可以担一些建设性的发挥。1、 集权,分权适度原则。集团公司财务总部集权过多, 会影响子公司的理财积极性,但分权过度,也容易出现先失控现象。通常的选择是首先保证集团公司财务总部集中必要的财务管理权限,特别是重大财务管理决策权,在此基础上实行适当的分权。 2、权责利均衡原则。分权能否达到目的,与权责利关系处理密切相关。给予子公司,分公司的权限大,但承担的责任小,就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现象,反之,给予的权限小,但承担的责任大,则不利于调动子公司,分公司的积极性,因此权责应是对称的,均衡的。 3、 机构的设置要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适应的原则。集团内各成员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哪些职能部门,应与享有的财务管理何承担的责任相适应,这也是财务部门履行好职责的重要保证。一个理想的企业集团财务组织应该是集权分权适度,权责利均衡,多级分层分口控制系统。所谓多级分层分口控制系统,从纵向看在成员企业间存在着“集团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的多级控制关系;而在每个成员企业内部存在着“公司总部+分公司(或事业部)-分厂(或车间)”的分层控制关系;从横向看,在每一控制层级中又按其职责设置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资金,成本的归口管理和控制。 具体讲,第一层级控制设在集团公司财务经理直接领导下的集团公司财务总部,负责整个集团的资源分配,资金适用,投资管理等,总体计划的安排。财务总部为履行职责至少要设置如下职能部门。 融资策划部。主要职责是研究,策划企业集团的筹资方式,筹资渠道,投资方向,投资方式等战略问题和重大财务决策问题,是企业集团的投融资中心。 成本策划部。负责集团战略性成本管理,主导产品的成本策划工作,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同时对分工协作单位(子公司,分公司,关联公司)的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 财务预算部。负责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和分析,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利润分配方案的制定等。 营运资金管理部。主要负责集团公司与外部及内部(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集团公司与一般成员企业间的往来结算,贷款事项及运营资金收支平衡的管理等。 二级控制一般设在集团公司的有独立的对外经营权的分公司及控股公司,它们属于企业集团的利润中心,在集团公司总体计划内安排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可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构。 第三控制级在作为生产单位的分厂,车间或站队及其它费用单位,它们一般属于成本控制中心,对本单位的责任成员负责。对一个企业集团来说,领导、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财务管理来说,尤其是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更是如此。选择合适的财务领导体制是非常重要的。财务领导体制一般有一下三种类型: 财务总监负责制 即由董事会授权,由董事长直接委派财务总监,再在财务总监指导下设立财务会计部门。其优点是:直接体现董事会的授权,代表着投资者或股东的利益;缺憾:财务总监直接插于企业财务工作,容易造成新的所有者代表和经营者权责不清,同时权力过于集中于财务总监,也容易影响经营者特别是财务经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体制适合于核心企业进行了规范的公司再改造,建立了公司法人制度的企业。 总会计师负责制 即在总经理下设置与副总经理平行的总会计师分管企业财务工作,在总会计部门。优点:体现了财务管理的专业性与决策中专家的意见的权威性。不足之处在于虽然明确在职权上总会计师与副总经理平行,但客观上给人以”专家”之衔而非职位之感,因而其实际享有的职权容易因总经理的意愿而定,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地位受到影响。 财务经理负责制 即在总经理下设负责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在财务经理下设立财务会计部门。其特点是财务经理具有和其他副总经理平行的、同等的甚至更重要的决策,对上直接向总经理负责,直接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对下直接向财务会计机构负责,从而成了由总经理挂帅的企业资产运营和内部经营管理系统。 紧密层由核心企业掌握绝对控制权的成员企业组成,核心企业的子公司是组成企业集团紧密层的主要成员。紧密层是企业集团的独立控股企业,具体分为控股企业(子公司)和租赁、承包企业两种。其中,控股企业的大部分资本被核心企业所控制,但在经济上仍然自负盈亏。承包、租赁企业虽然与核心企业没有产权关系,但因经营权转移到了核心企业及其子公司手里,核心企业也掌握了它的绝对控制权。半紧密层由核心企业不掌握其控制权但具有产权关系的各参股企业组成。半紧密层企业是企业集团的独立法人企业,对其采用受控制的分散的财务管理体制,即由企业集团总部间接的通过对半紧密层企业活动环境的影响二控制半紧密层企业的分散决策,但半紧密层企业拥有独立的财务决策权,并实行独立核算,其财务活动不纳入核心层企业统一财务计划,也不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松散层企业不掌握其控制权,但具有契约或协作关系的成员企业组成,松散层企业是企业集团的独立法人企业对于其采用完全分散的财务管理体制,即松散层企业完全分散的行使财务决策权,进行独立决策、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分散管理。为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正常的运行,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1、授权任免制度 授权任免制度是实现财务管理决策机制的保证和基础。在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活动中,集团公司及其财务总部处于支配地位,子公司的财务领导体制采取何种形式,子公司的财务领导采取何种方式任免,哪些财务管理权限集中于集团公司财务总部,哪些财务管理权限下放给子公司,都应通过授权任免制度作明确规定。 2、财务管理工作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具体包括筹资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贷款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债权投资管理制度,收入分配管理制度,财务核算、分析、考核制度,财务检查,及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及规避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等若干规章制度。作好上述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财务管理实现其自我决策机制、自我调节机制、风险防范及规避机制重要保证。 3、激励约束制度 要使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集团核心企业对一般成员企业的吸引力问题,二是核心企业对一般成员企业的控制力问题。解决上述俩方面问题就是要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来实现。为了实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上的最佳激励效果,在制定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就应突出激励内容,如把经营目标和预算约束与成员企业利益结合起来,形成奖罚分明的业绩考评制度等。 4、财务信息披露和监控制度 企业集团是由众多成员企业组成的企业联合组织,为了发挥集团的整体组合优势,统一各成员企业的经营行为,还应建立财务信息披露和监控制度。因此,一方面,能够使集团企业公司总部得到全面、及时的财务成本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也能够对各成员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家进行监控;另一方面,作为集团的一般成员企业,由于他们与整个集团存在利害关系,也需要了解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集团公司要通过建立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使它们了解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接受他们的监控。 5、企业集团各项财权的配置 (1)资金管理权的配置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核心。 企业集团主要负责人和总会计师的领导下,集团公司设立资金部。集团内部有银行存款帐户的各独立核算单位,除在银行保留一个费用结算户外,其他帐户在资金部.资金部通过内部融资功能对资金实行有尝使用。对资金实行计划管理。 制定一整套资金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做好资金管理的日常工作。 (2)投资决策权的配置 母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有重大投资决策权,子公司的投资决策应适度给予,如果不给予子公司任何投资决策权,尽管母公司有很强的控制力,也不利于子公司的自我发展。 A,从整体上平衡集团的投资安排,将资金投入到急需发展的领域,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B,运用专业化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预测,将资金投入到收益经可能高的项目上。 C,对投资项目的实施跟踪监控。 D,对投资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从而确保投资的收益性和安全性。 (3)资产管理权的配置 集团公司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对整个集团集团所有资产的运行配置进行宏观管理。 (4)成本费用管理权的配置 成本费用管理体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和竞争力的强弱。因此,成本费用管理权由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监控。财务部对整个企业集团的成本费用分类及核算内容予以严格规定。财务部从预算执行的正负差异中分析原因。财务部对各独立核算单位的成本费用管理控制情况制定具体的监督检查,批评办法,定期监督检查.。 (5)利润管理权和分配权的配置 在利润管理上企业集团实行以目标利润为中心的财务计划管理。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出资人,按出资比例享有受益分配权。子公司有权按《公司法》的规定,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后,按一定程度对不可分配利润进行分配

财务报表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

这个应该很专业吧,研究现状?

财务报表分析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转眼间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大学生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报表分析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

纽约大学Leopold A. Bernstein(2012)把财务报表分析定义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成果进行的分析,通常包括对企业投资收益、盈利能力、短期支付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企业价值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得出对企业财务状况及成果的评价[1]。

美国学者Gerald L.White(1998)认为: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旨在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2]。

国内学者如杜胜利、谢志华等(2008)把其定义为:财务报表分析是财务分析人员根据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及相关经济信息分析企业经济活动,其目的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预测未来可能的业绩,以帮助信息使用人员改善经营决策[3]。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Leopold A. Bernstein把财务报表分析看做一个成果分析,通过各项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杜胜利、谢志华等主要把财务报表分析定为一个判定流程,评定企业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和经验成果,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和业绩做出预测。

虽然说国内外学者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定义不同,但可以看出其共同点都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是一种技术手段,是以财务报表和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信息为载体,目的是给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的相关信息,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是对企业披露和隐含信息的一个挖掘过程。

2.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

付小丽(2006)指出:报表在披露信息层面包含一定的局限性,令针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很难系统化及全面化开展[4]。

陈如意(2006)指出: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是分类汇总性数据,不能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详细情况[5]。

黄秋玲(2006)指出:第一,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未考虑到现行计价与历史计价的差别。第二,财务报表分析通常是假定报表是真实的,其真

实性,要靠审计来验证,财务报表不能解决报表的真实性问题[6]。

徐建雯(2012)指出:第一,企业财务报表只能收集单个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不能反映出同行业中其他企业的财务状况。第二,报表展示的信息存在滞后性[7]。

赵华(1991)指出: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暂时性的信息。会计报表是分期编制的,一般反映某个期间如一年或半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段期间经营的盈与亏,不能说明企业今后一直所处于这种状态[8]。

综上,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不能反映用非货币计量的信息对企业的影响、数据是汇总性的不能详细反映财务状况、所显示的信息具有滞后性和暂时性以及报表存在真实性这五方面。

3.财务报表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陈海平(1999)指出:分析者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具有分析心理定势的局限性,对企业取得的.业绩非常关注, 而对出现的问题常有一种辩解,所以这种心理定势使其分析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不能客观地作出结论[9]。

李雪梅(2004)指出:分析者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不同,分析的角度也就不同。管理人员很少全面地去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 只是在感到某些方面有问题时才去了解、翻阅财务报表中相关部分的内容, 这样割裂整体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10]。

倪桂兰(2006)指出:现行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中,主要依据相关指标进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有指标体系已无法全面反应真实的企业经营状况,缺乏对企业产生影响较大的非财务类指标的分析,例如市场份额指标、服务指标、产品质量、人力资源、持续盈利及潜在盈利能力等指标[11]。

Duarte Triggers(2002)认为,比率分析方法是以历史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依据这些历史资料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所反映的财务状况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而这样的财务分析不宜作为判断未来经济状况的可靠依据。他正在致力于研究财务信息改进的指标,以克服比例分析方法的缺点[12]。

石慧丽(1999)指出: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这些分析方法各有各的优点, 但又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比如比较分析法在不同

企业, 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都可能缺乏可比性; 趋势分析法一般运用本企业数年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 历史数据代表过去, 并不代表合理性[13]。

综上,报表存在问题的原因是由分析者存在心理定势、分析目的和分析方法的不足所导致的。

4.财务报表分析的对策研究

钟雪(1990)指出加强对企业所处行业背景信息的了解。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背景,通过对企业所处行业环境及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发现行业环境对本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借鉴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法和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进行战略分析[14]。

胡奕月(2011)指出坚持多元、立体的分析原则。采用多种方法,根据多项指标的变化,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等。此外,合理增加非财务类指标体系,如市场份额、产品质量及服务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及持续、潜在盈利能力指标等。当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仅包含传统单一的财务指标,无法适应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多元化、现代化的经营发展需求,倘若合理引入非财务类指标体系则恰好能有效弥补该类方面的不足[15]。

洪晖晖(2005)指出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提高分析内容的容量和分析结果的时效性。财务分析主要是从计算机或网络获取数据,可以直接存取大型计算机数据,及时收集、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计算机的运用使财务分析从手工操作向自动化转变, 不仅提高了财务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而且解决了现行分析成本高、时效性差、难以处理特殊事项或偶然事项的缺陷[16]。

综上所述,要想正确有效的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要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加强对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的了解,并且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这四方面来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虽然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有其局限性的一面,我们应积极发挥其优势,同时采取合理的对策弥补其缺陷,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5.结束语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对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有很多,但有关对双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寥寥可数,笔者希望在借鉴已形成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学家专家提出的财务分析方法改进的对策,对双汇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使经营者更加了解双汇的经营与财务情况,也可以为改善企业管理提供努力的方向。因此,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这门公认的“商业语言”更是体现出它的强大的功能:作为“商业语言”的载体--财务报表,正是全面、系统、综合记录了企业经济业务发生的轨迹,因而相关利益人对它的分析越来越关注。世界投资大师巴菲特就曾经说过:“对一家企业进行投资,我主要看这家企业的财务报表。”这是巴菲特站在投资者的立场阐明解读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此外,债权人、政府、税务机关、社会公众等在做经济决策时都要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经营管理者更是如此。当然,单纯从财务报表的简单数字和文字上得(略..)不出实质性的结果,而要利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巧,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正确认识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和非正常影响因素,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便作出科学决策,这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就是财务报表分析。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以及项目结构分析法等,主要以比率分析法为基础,同时结合各种分析方法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评价;但是,鉴于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分析(略..)方法和分析指标的单一性,财务分析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篇文章就是基于这种现状的思考,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首先,充分认识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尽可能保证财务报表分析对象--财务报表披露的内容充分、可靠、和透明,使财务报表分析更具有效率和效果;在目前的财务指标体系中修改或增加一些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完善财务报表分析的指标体系;其次,运用改进后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克服原有杜邦财务体系短期化局限,对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的营运效率以及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从长远来评价企业(略..);“现金”为王的理念表明了现金流量表的重要性,因而对现金流量进行着重分析,包括总体流量、结构层次以及指财务指标体系的分析,同时结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将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分析;为了与国际接轨,引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理论即自由现金流量分析法和EVA分析法,以求提高分析效率、作出科学决策,同时进一步发展了了我国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最后,为使报表分析者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对财务报表附注中的重要项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进行分析。

财务舞弊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财务造假概念及行为特征 (一)财务造假概念 (二)财务造假的特征分析 二、财务造假的手段剖析 (一)虚构交易,操纵利润 (二)操纵收入、费用,调节利润 (三)会计方法和会计原则的不恰当利用 (四)关联交易准则的不恰当利用 (五)其他操纵利润、调节资产行为 三、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及治理建议 (一)提高会计诚信,净化社会环境 (二)完善会计规则,减少会计操纵空间 (三)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财务造假成本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五)强化独立审计的社会监督作用 广义上讲,只要没有按照“会计准则”做账,都叫财务作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全新的财务造假行为屡屡出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造假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财务造假的原因和手段

【摘要】会计信息是财务 报告 的外部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企业主,政府部门进行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同时,对于研究宏观经济,调控市场、发展经济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分析财务造假的动因和危害,以及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财务造假 盈余管理

随着国内外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财务造假。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财务造假的方式也出现了推陈出新的现象。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还存在着财务造假的驱动因素,造假成本偏低,监管不利,所欲无法完全禁止这一现象的发生的。

一、财务造假的主要动因

财务造假的动因虽然有很多种,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无外乎就是两类原因,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企业内部因素

1.融资动机。企业需要融资,一种方式是通过上市,从股票市场上吸纳资金;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借贷,这里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借贷。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企业有一个良好健康的财务状况。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有严格的要求,因为如果企业因连续亏损而扣上了ST的帽子,投资者对它的信任度就会大大减低。再说向金融机构贷款,目前各大商业银行,都要求企业提供能够反映其信用能力的各种会计报表和财务指标。因此,这也促使有些公司在财务状况不佳时,会用盈余管理对其会计报表粉饰,从而应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和信贷审查,也达到投资者的期望。

2.保市动机。上市公司一旦发生亏损,为了保持上市流通状态,就急需摆脱财务困境。如果终止上市,不但融资能力大大下降,公司的经营状况也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公司破产倒闭。正是因为ST政策的规定,上市公司尽量规避连续几年亏损,为了做到这点,会有意加大某年的亏损,从而为以后年度扭亏为盈打好基础。

另外,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特殊性使得许多企业难以获得上市资格,企业为了获得上市资格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使得想要上市的公司和想保住上市资格的公司,在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又不理想时,有着强烈的财务造假动机。

3.税收压力。和某些上市公司极力维持在公众面前的盈利能力相反,有些企业出于规避税款的考虑,通过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等方式,偷逃税款,这又是另外一种财务造假的动因。

(二)环境因素

1.会计行为环境差。相信大多数会计人员并不愿意主动违反职业道德,不坚持会计准则的。但是,目前会计人员的地位是尴尬的,虽然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会计地位有明确的规范,但是在绝大多数企业中,会计并非是独立的。会计也是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和单位具有从属性,缺乏独立性。当企业领导为特定的目的,如进行盈余管理,或隐瞒真相,或追求报酬和晋升,或为达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逼迫会计人员粉饰财务报表,调节利润,会计人员就会陷入了一个两难境遇中。为了生存和生计,很多会计人员不得不妥协,服从领导,助纣为虐。

2.行政监督管理不到位。中国目前的企业会计信息监管部门主要是财政,审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其他监管部门,他们都有自己的明确规定监管范围。各部委在对会计信息的监督上有分工但缺乏配合协作,使得某些应该监管到的地方出现空窗,监管不到位。同时,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财务造假成本偏低。相比财务造假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某些企业更愿意铤而走险。

二、财务造假的危害

(一)危害市场经济

健康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如果会计信息失真,不仅给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带来影响,而且会给社会、企业和单位造成了危害。虚假会计信息隐瞒真实情况不仅影响政府的税收收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决策与实际情况的偏差。

(二)危害社会利益

持续的财务造假和诚信缺失,使得投资者对投资市场逐渐失去信心,无法形成健康的证券市场环境,进而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三)危害个人利益

财务会计人员的生存环境恶劣,被逼做假账、却因东床事发而受到责任追究和处理。有的被吊销资格证书,更有甚者,触犯法律,受到法律制裁。

三、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一)虚构交易

虚构交易是指捏造不真实存在的交易,令公司销售收入和资产虚增。这是一种常见且性质恶劣的财务造假手段。虚构交易事项是指公司利用假合同、假单证、假发票等,虚增收入,成本以及虚增相应的资产负债。这就使得财务报表与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大相径庭。财务报告上所中反映的经济事项全部或部分不存在。

(二)提前确认收入

虽然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已经对销售收入的确认有严格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基于判断成分仍然很大。由于收入确认的弹性大,所以也成为财务造假手段之一。有的上市公司为了掩饰公司当期业绩不理想,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把本来还是存货的产品、或者未进行的服务也确认为当期收入,更有甚者在以后的会计期间直接作为销售退回而冲销收入,实际上产品压根没有出库,或者服务根本不会进行。

(三)一次性所得调节利润

依赖一次性所得操纵利润,这些所得并不是持续性的,而是一次性的,并不会有持续的盈利进入。当这部分所得带来的利润和收入消失,企业不仅达不到市场基于其前期盈利能力预测的目标,也导致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不可比。可以操纵的一次性所得包括投资收益、让渡无形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出卖实物资产,转让股权、关联方交易等。

(四)操纵关联交易

另一个企业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操作利润的 方法 主要有:关联方占用资金使用费;收取关联 企业管理 费;特许权使用费;特殊购销业务;内部转移定价,高买低卖或高卖低买等。 (五)将费用资本化来调节利润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和费用需要符合配比原则,只有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才可以资本化,企业不可以随意改变。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不能直接在当期会计期间摊销,必须在受益的多个会计期间进行摊销。如果把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资本化,会将本来该在当期摊销掉的费用,变成在以后的多个会计期间摊销,因此虚增了当期利润。用于费用资本化来调节利润的费用包括借款费用、 广告 费用、研究与开发经费等。尽管企业会计准则对资本化费用有严格规定,可是企业在确定资本化费用的时候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弹性,从而可能操纵利润。

(六)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可选择性操纵会计利润

对于会计政策,企业可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特点,在符合准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企业应当遵循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原则进行选择,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一旦选定,不得随意变更,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可是有的企业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操纵利润,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

常见的用于调节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

1.收入的确认原则;

2.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

3.存货的计价方法;

4.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方法;

5.外币折算方法;

6.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7.合并报表原则。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会计估计依靠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和判断,既然是判断就无法完全避免操纵会计利润。

常见的用于调节会计利润的会计估计:

1.估计坏账;

2.存货估计;

3.长期待摊费用和摊销期限;

4.估计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与净残值;

5.无形资产受益期限估计;

6.根据预计使用年限进行估计。

综上所述,由于财务造假的动因的存在,财务造假成本偏低,而财务造假的方式有呈现多样化和隐蔽性的特点,使得投资者,市场经济,乃至会计人员本身都深受其害。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加强各部委的协作,完善会计准则,逐步规范证券市场。

试论如何防范财务造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全新的财务造假行为屡屡出现,其造假花样繁多,几乎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严重地危害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财务造假事件,如何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案打击造假行为,遏制财务会计造假的产生,早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笔者就防范财务造假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环境日益复杂,其经济事项也日益增多,会计制度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完善。然而在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部分单位或个人为了一己之私利,利用自身便利条件,进行财务会计造假行为,不仅给国家、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还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甚至造成国家宏观调控失误,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便利。因此,防范和治理财务造假刻不容缓。以下笔者根据个人多年从事 财务管理 工作的 经验 ,提出几点防范财务造假的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一、提高会计诚信,美化社会环境

会计诚信是会计人员的基本道德素质,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诚信在会计行业中尤为重要。有效的提高会计诚信,不仅能够为防范财务造假提供一道有力屏障,还能有效美化社会环境,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会计诚信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打造诚信政府官员。各级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掌控者、调控者,在一定程度上领导和支配着国民经济,即与纳税人产生了契约关系,而诚信既是维持契约关系的基础。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会计法律 规章制度 ,规范和保护诚信,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浮夸风,提高政府诚信度。

同时,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监管职能,维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竞争环境,为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加强全民诚信 教育 ,打造诚信社会风气。诚信不仅是对财务会计人员的道德要求,也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诚信是身处在市场经济中的全体公民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游戏规则。因此要想有效防范财务造假,加强全民诚信教育,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受鄙视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才能使会计人员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彻底消除财务造假的主观意识,从根本上抑制财务造假现象的发生。

二、提高财务造假的成本与风险,加大处罚力度

单位或个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其一切经济行为都遵循着成本效益原则。财务造假行为亦如此,特别是当单位或个人发现,其财务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很难不产生财务造假的冲动。因此,要想有效防范财务造假,提高财务造假的成本与风险,加大对财务造假单位或个人的处罚力度,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无疑是遏制财务造假的重要 措施 之一。

特别是目前我国,守信者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也未能受到严厉的制裁的种种现象,极大的促进了财务造假行为的产生,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已成为部分中介机构的“公开的秘密”。而在这样一种失信成本过低的社会环境下,“守信者亦会变成失信者”。而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加大对财务造假单位或个人的处罚力度,提高财务造假的成本和风险,让造假者无利可图,得不偿失,势必成为防范财务造假的有力保障。

三、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框架,时刻保护着单位资金、财产的安全完整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因此,健全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能够有效保证单位的经济活动在会计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之下贯彻执行,还能有效的控制会计随意操作空间,防范财务造假。所以,为了更好的贯彻与落实《会计法》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为防范财务会计造假提供一道重要的“法律屏障”,我国财政部、证监会自2001年6月起,针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内部会计控制法规、规范以及其他配套规定。并以控制单位经济管理为内控导向,以控制单位经济业务流程为内控基础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与建立。以此全面、统一的内控管理,明确会计职权,控制会计操作空间,将财务造假行为控制在最低点。

四、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加强社会监督作用

21世纪的我们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是支撑国家发展的命脉。因此,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维护 财经 法律法规秩序,防范财务造假行为的产生等工作日益重要、突出。特别是审计工作,作为解决经济矛盾,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切实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强化其经济监督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提高社会监督作用。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既有行政管理职能,又有行业自律色彩。

因此,目前我国应该做的是理顺中注协、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中的职能与分工,建立起政府行政监管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有机结合,分工合理、监管全面的行业监管体系;其次,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确保公正、公平。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只有形式独立的会计师才能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袒护任何一方当事人,做到勤勉尽责。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建立对会计师独立性的法律法规保护条例,确保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保持超然性,不屈从于任何单位或个人。以此,为防范财务造假提供一道“人工屏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笔者对防范财务造假的具体分析,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财务造假行为的发展与蔓延,不仅会给单位、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破坏经济发展秩序。因此,强化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单位的内在监督职能,对防范财务造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鹿小楠,傅浩.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J].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

[2]李金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10).

国外财务造假数量较少但更专业,国内普遍财务造假,但手法一般

国外在财务舞弊研究方面已进入不断深化阶段,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且在实践中发挥了理论先行与实践指导作用,其研究内容涉及到财务舞弊的动机、识别、防洪及治理等多方面。但国外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美国和英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其它国家的研究则牌起步阶段。研究的背景和数据多以美国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和适用性。

国内外餐饮财务研究现状论文

餐饮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下:国内研究现状:1. 餐饮市场分析:对餐饮市场的规模、结构、消费者需求等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市场状况和发展趋势。2. 餐饮服务质量研究:对餐饮服务质量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包括服务态度、服务速度、服务环境等,以便提高服务质量和满足消费者需求。3. 餐饮文化研究:对餐饮文化的历史、地域、特色等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餐饮文化。4. 餐饮企业管理研究:对餐饮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进行研究,以便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国外研究现状:1. 餐饮消费者行为研究:对餐饮消费者的行为、需求、偏好等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2. 餐饮创新研究:对餐饮业的创新模式、技术、产品等进行研究,以便推动餐饮业的发展和创新。3. 餐饮营销研究:对餐饮营销策略、渠道、品牌等进行研究,以便提高餐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4. 餐饮文化研究:对餐饮文化的历史、地域、特色等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餐饮文化。总之,餐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涉及餐饮市场、服务质量、文化传承、企业管理、消费者行为、创新、营销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餐饮业的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题主是否想询问“关于餐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哪些”关于餐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餐饮业的发展趋势研究,餐饮服务质量研究,餐饮文化研究,餐饮卫生安全研究。1、餐饮业的发展趋势研究:主要探讨餐饮业的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等问题。2、餐饮服务质量研究:主要关注消费者对餐饮服务质量的感知和评价,包括服务态度、服务速度、服务效果等方面。3、餐饮文化研究:主要研究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传统和特色,以及饮食文化对餐饮业的影响。4、餐饮卫生安全研究:主要关注餐饮业的卫生安全问题,包括卫生标准、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

我、可、以、帮、忙。

星巴克财务分析论文

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的名称,1971年成立,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下面我带来的是星巴克财务分析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 要】 盈利乃企业生存之本。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跌宕起伏,在通货膨胀犹如利剑悬于餐饮企业头顶之上的新形势下,餐饮行业盈利模式亟需创新。星巴克作为“咖啡王国”,在国际市场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能成为上到明星下到普罗大众都热捧的时尚饮品,它的成功之处必然有着和其他咖啡品牌的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将选取“咖啡帝国”――星巴克作为对象,并对其盈利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 】 星巴克 盈利模式 创新

一、引言

自1971年全球第一家星巴克咖啡成立以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它实现了由一家小小的咖啡厅到“咖啡帝国”的华丽蜕变,让全球60多个国家的咖啡爱好者为之疯狂。伴随着金融狂潮席卷全球,星巴克“大本营”所在的美国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星巴克自然也陷入到极度艰难的困境中,在这种形势下,世界各企业利润空间极大压缩,甚至面临亏损,星巴克坐在咖啡行业的头把交椅,也难以逃脱盈利缩减的下场。面对危机如何做出应变,改变不利形势,实现自身突破,成为星巴克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分析星巴克的经营模式可以充分挖掘星巴克的内部潜力。另一方面,研究盈利状况对有计划地管理星巴克有着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盈利是企业的根本,对星巴克的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对于星巴克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明确自身的发展缺陷,并及时作出调整,星巴克才能巩固自己的“咖啡帝国”地位,稳坐行业头把交椅,打造更具有影响力的咖啡品牌。

二、星巴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007年,星巴克开始走下坡路。由于过分追求增长,星巴克忽略了公司运营。星巴克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顾客在星巴克的消费需求减少;经营不善导致的顾客流失。而星巴克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有:

一是星巴克出现了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使消费者心里蒙上一层阴影,使企业形象受损,顾客忠诚度下降。案例:2005 年 9 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结果显示,在北京星 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天津一店抽样的 2005 年7月28 日生产的 430 克星巴克“心意礼盒”被查出菌落总数超标。

二是大数据时大背景下,星巴克的行销渠道主要还是局限于实体店,对于网络营销方面发展的还不够。随着社会科技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网络营销必将在企业市场营销占有更大份额。星巴克传统的消费模式是顾客一手交钱一手给你一杯咖啡,形式单一,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必将处于弱势。

三、解决对策建议

(一)产品质量方面

作为一家领先的餐饮企业,星巴克面临的产品质量问题也是很严峻的。我们将从星巴克的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两个环节来分析。

1.食品安全

近年来,星巴克的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对于食品安全,星巴克应当主动承担起责任,对消费者的安全负责,作为事件的最主要责任方,星巴克员工必须做到正面回应,积极调查并及时将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按规定对受害人进行赔偿;事件发生后,星巴克应从中反思并吸取教训,在后期的食品安全方面投入更多关注,对所有门店加强管理,确保所有物料均在产品所标示的保质期内,并对门店保持高强度的突击检查,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星巴克“高品质代表”的企业形象。

2.服务质量

要更注重岗前培训: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户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咖啡侍应生同客户之间的沟通。每一个咖啡侍应生都要接受不少于规定时间的岗前培训,包括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等。咖啡侍应生须能预感客户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时候,大胆地用眼神与客户接触。

星巴克是一家注重“体验文化”的企业。星巴克公司以心对待员工,员工以心对待客人,客人在星巴克享受的不仅是咖啡,而是一种全情参与活动的体验文化。顾客体验占顾客消费的第一位,因此,顾客的感受极其重要,星巴克提供的服务必须做到完善、完美,让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极致的享受,从而更好地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二)营销渠道方面

网络营销是一种适应于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全新企业营销方法和模式。巴克传统的消费模式是顾客一手交钱一手给你一杯咖啡,形式单一,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必将处于弱势。关于网络营销、数字化营销,星巴克未来可以考虑到网上营销,预定咖啡,积分卡之类的虚拟销售,拓宽自己的营销渠道。

(三)品牌重塑方面

星巴克之前的快速扩张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在现有的影响力上加深它的影响作用,扩大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星巴克品牌定位:星巴克目标市场的定位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闲、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富有情调的城市白领。

2.星巴克品牌诉求:顾客体验是星巴克品牌资产的核心诉求。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费者需求的中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在由服务转向体验的时代,星巴克产品不单是咖啡,咖啡只是一种载体,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要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这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

四、总结

如今经济危机还未完全退却,世界经济仍旧起伏不定,通货膨胀依旧渗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毫无疑问,在这种形势下,巴克坐在咖啡行业的头把交椅,也难以逃脱盈利缩减的下场。面对危机如何做出应变,改变不利形势,实现自身突破,成为星巴克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新浪财经,星巴克年度财务报告

[2] 刘超群,商业模式的破坏性创新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8期.

[3] 刁塑,许立群,吕廷杰,基于社会计算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财务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

财务风险是一种信号,通过它能够全面综合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财务风险管理论文提纲,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第一章 绪论9-18

1.1 研究背景9-10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0-12

1.2.1 研究目的10-11

1.2.2 研究意义11-1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1.3.1 国外研究现状12

1.3.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4-15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5-18

1.5.1 研究思路15-16

1.5.2 研究内容16-17

1.5.3 研究方法17-18

第二章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特征及基础理论18-33

2.1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特征18-21

2.1.1 风险概念的界定18-19

经营与管理论文提纲经营与管理论文提纲

2.1.2 风险的特征19-20

2.1.3 财务风险概念的界定20

2.1.4 财务风险的特征20-21

2.2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相关理论基础21-33

2.2.1 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理论21-26

2.2.2 财务风险委托代理理论26-30

2.2.3 财务风险博弈论基础30-33

第三章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因素分析33-38

3.1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33-36

3.1.1 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引发的财务风险33-34

3.1.2 企业债务结构与企业成长能力带来的财务风险34

3.1.3 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差带来的财务风险34-35

3.1.4 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缺乏带来的财务风险35-36

3.2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36-38

经营与管理论文提纲文章经营与管理论文提纲出自宏观经济环境对化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36

3.2.2 市场环境对化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36-38

第四章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38-49

4.1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内涵38-40

4.1.1 财务风险识别的含义38

4.1.2 财务风险识别的内容与原则38-39

4.1.3 财务风险识别的特点与方法39-40

4.2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的含义及目的40-42

4.2.1 财务风险评估的含义40

4.2.2 财务风险评估的目的40-42

4.3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42-49

4.3.1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主要指标42-43

4.3.2 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主要计算方法43-49

第五章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49-59

5.1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内容49-54

5.1.1 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控制内容49-52

5.1.2 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内容52-54

5.2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则54-55

5.3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55-59

5.3.1 规范企业治理结构55

5.3.2 完善企业财务运行机制55-56

5.3.3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56-57

5.3.4 建立企业对外担保管理制度57-59

经营与管理论文提纲论文

第六章 案例分析59-68

6.1 公司及项目概况59-60

6.2 公司财务风险分析60-65

6.3 中盐株化财务风险控制问题呈现65-66

6.4 化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战略对策66-68

结论与展望68-70

参考文献70-74

试论财务风险管理

摘要:企业的财务活动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财务风险是一种信号,通过它能够全面综合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要求企业经营者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本文分析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现状及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并提出了合理实际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财务现状;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不够成熟的时期,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日益复杂,致使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财务风险。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一个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生产经济环境,有利于稳定企业的财务活动,加速企业的资金的周转,实现企业资金的完整性,安全性。我们需要对财务风险和风险危机有清醒的认识,还要了解企业财务风险的特性,分析产生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这样才能适时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对其加以管理和控制来预防风险,分散风险和减少风险,使企业的财务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企业的财务状况处于稳健状态,立于不败之地,顺利完成企业的财务目标。

一、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

筹资风险。指的是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财务杠杆效应、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利率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金融资产的波动而导致筹资成本的变动;再融资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品种、融资方式的变动,导致企业再次融资产生不确定性,或企业本身筹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再融资产生困难;财务杠杆效应是指由于企业使用杠杆融资给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带来不确定性;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购买力风险是指由于币值的变动给筹资带来的影响。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在我国,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拥有企业股权的25%以上应该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主要有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两种形式。股票投资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资形式;债券投资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定期收取固定的利息,所面临的是被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道德风险、违约风险等。

现金流量风险。是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当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出现问题,无法满足日常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的需求,或无法及时偿还到期的债务时,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收益下降,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信用危机,使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遭受严重损害,最终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复杂多变的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众所周知,持续的通货膨胀,将使企业资金供给持续发生短缺,货币性资金持续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资金成本持续升高。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而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的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市场风险因素也会对财务风险有很大的影响。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困难。具体表现在企业不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的预见,反映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管理人员的意识淡薄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他们的理财观着财务风险。任何系统的运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更是企业不可多得财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企业的管理人员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专业教育的程度限制,其综合能力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理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缺乏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财务决策的失误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例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的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也必然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益,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四)企业内部关系的影响

国外研究现状 (1)一兀判别法Fitzpatrick在1932年用单个财务比率,研究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股东权益/负债和净利润/股东权益f=}l;此外Secrist在1938年只利用资产负债表比率(balance-sheet ratio)这一个指标,比较倒闭银行与正常银行之间的差异的研究Beaver在1966年以Mann-Whitney-Wilcoxen在30个原始财务比率中寻找出最具区别能力的财务比率及其分界点,他选用了二分类法,突破性的发现了对财务失败的定义不仅仅限十破产,还包括债券拖欠不履行,银行超支,不能支付优先股股利等;离经营失败口越近,财务指标的信息含量越高,误判率越低,预见性越强。 (2)多兀线性判别法1968年Altman利用线性多兀区别分析法(LMDA)建立区别函数,即Z计分模型。克服了单变量模型中不同指标对同一公司分析得出不一致预测结果的现象。对进一步研究财务风险预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Logistic模型1977年Martin认为Z计分模型,只能判断样本公司是否发生财务失败危机,无法衡量其发生危机的概率。目_假设条件多,难以满足。为此他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最后发现25个财务比率中只有6个指标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4)类神经网络模型Odom&Sharda1990年在Z模型5个变量的基础上,使用类神经网络构建模型预测企业破产。研究表明训练样本有100%的判别正确率,保留样本失败类企业为81.75%,保留样本正常类企业为78.18%,可见类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财务预测能力。 (5)其它统计分析方法除了上述提到的研究方法外,有人尝试使用新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也有人尝试使用新的变量进项研究,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如Ohlson在1980年构建了Probit模型; Kim和 McLeod,Jr在1999年通过专家决策的方式构建了线性和非线性的破产预测模型,研究发现非线性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2000年Fan和Palaniswami也对企业破产进行预测,利用的是支持向量机((SVM)的方法;同年Ga lindo和Temayo利用统计学和机器学的方法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价等等。 外国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和预防研究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但外国预警方法的定量研究是缺乏定性分析。此外,由于法律的国家,如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是不同的,他的一些发现可能不适用于我国的企业,所以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发展现状、行业特点的预警方法,如修改,形成了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2.2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财务风险理论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开始进行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余绪缨教授编写的《公司理财》一书,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资本结构差异造成的企业支付本息能力的风险,企业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企业财务风险就会越大。如果企业没有负债则认为不存在财务风险。学者们把这种风险称为筹资风险或债务融资风险,也将其看做狭义的财务风险。汤谷良教授在《论财务风险管理》著作中对财务风险的定义,认为“财务风险发生在企业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会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发生负偏离的可能性”。人们将这一定义可看做是对狭义财务风险的拓展。财政部的向德伟博士(1994)细致全面的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向博士认为“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的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 2、关于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与模型运用 吴世农、黄世忠第一次提出了分析企业破产的指标和预测企业破产的模型。1996年周首华等提出了F分数分析模型,融入了现金流量指标,弥补了Z模型的不足。陈静在其一篇实证研究论文中使用27家被特殊处理和未被特殊处理的公司为对比样本,分别对这些企业进行了线性回归研究和单变量研究。单变量分析中,在负债比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这4个财务指标中,她发现流动比率和负债比率的判定准确率最高。陈静在多兀线性判定分析中,发现在公司被处理的前3年能较好地预测公司财务困境的是由负债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营运资本资产率、总资产周转率6个指标构建的模型。宁宇之则认为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指标分析法,通过计算企业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预警企业财务风险:另一种是概率法,通过计算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来预测风险的大小。肖艳(2004)将传统财务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结合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这样的预警指标提高了Logit预警模型的预测准确率。 2001年中国证监会北京证券办针对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有关信息设计了上市公司风险预警系统,提出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判断公司风险程度并将其做为分类监管的依据。定性指标中包括管理层人事变动及抵拆担保事项等五项风险;定量指标主要包括资金风险、投资项目风险、关联方占用风险、对外投资风险等五类风险。此风险预警系统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相关信息及以上指标,对监管的上市公司得出风险程度并划分成A, B, C三类。但是该风险预警系统中同类重复指标较多,导致较大复计算量,目_该预警系统中所给出的风险判断标准过多依赖主观经验;而且此风险预警系统不适用十非上市的国有企业风险预警的管理要求。

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 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在他们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奈特的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尽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管理和经济学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在大学的主 席演讲中特别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国际上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马可威茨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他提出的这一理论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