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碱性磷酸酶研究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碱性磷酸酶研究论文题目

怎样写生物小论文1、 在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对生物学科的某一专题是某一现象进行探索研究,把研究过程中枢观察纪录的资料,加工整理,综合分析,去会有共,并指出自己的观点。把上述的工作用文字系统全面的表达出来,这就是生物科学小论文。 2、 学生论文的特点 课题应具体,题目不应过大。因为基础知识薄弱,研究深度浅。生物科技小论文是学生进行生物科技活动的总结,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培养能力、发展创造力,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完成生物小论文课题的方法 小论文课题确定后,怎样去完成研究课题呢?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一) 考察法 即调查某一区域内的某些生物种类组成、数目和分布的规性等。如某的去昆虫种类及数目变化;环境宝物种的各种动物吹气候变化的调变,等等。这种研究犯法化钱少,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一般的中小学都可进行。但指导教师事前应适当扑导,让学生与县长掌握一定的动物分类知识,并且事先订好固定的考察计划。 (二) 观察法:就是对某种动植物的个体进行仔细的观察,以了解掌握其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的规定性。佩观察的对象必须要有一定的数目,因为只对一个个体进行观察,其必然性的因素太大,回引响研究的结论。观察的同时,应随时注意收集实物资料,使证据更完全,效果更好。 (三) 实验法 在人物改变某个环境因素条件下(如营养、温度、光照等),观察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环境对生物产生的引响,找出其中的规定性的研究方法。注意点:1:要有对照组 2:研究的对象要有一定的数目。 例:"营养对青蛙蝌蚪发育的影响"。 实验时,分天然水和坦然谁加少是农家肥,两族作对照。试验过程中,除了营养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如蝌蚪的来源、大小、水温、光照等都要尽权,一免其他因素影响了实验。 以上三种方法在实验研究中常有的,以那一中为止,以课题内容、性质而定。但不要用那种方法,都要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特别是在变化过程,要做好计数和测量,记录下来,然后用统计学得出正确的结论

细胞生物学的兴起从1893年O.赫特维希出版专著《细胞与组织》起到20世纪50年代,细胞学逐步从形态的描述和实验转向结构和功能的探讨。1931年E.鲁斯卡和M.克诺尔创建了第一台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到1945年分辨率已达到 20埃。50、60年代随着电子显微镜的改进与相应技术的建立,以及受分子生物学的影响,对细胞的观察研究进入了新的层次,人们力求从亚细胞结构水平甚至分子水平结构上阐明细胞的整体功能。这就使细胞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分支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细胞概念的发展 1925年美国细胞学家E.B.威尔逊出版的《发育和遗传中的细胞》(第 3版)是19世纪中后期以来,有关细胞学研究的总结。他所提出的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模式图,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以及主要的细胞器和内含物等,一直沿用到1950年。50年代起,随着电镜的广泛应用,发现膜是细胞的基本结构。60年代还发现细胞质内的微管和微丝,以及由微管按一定规律集聚成的鞭毛、纤毛、基体和中心体等。因此,到70年代开始提出细胞主要是由膜系统结构组成的复杂的动态体系,它既有膜相结构(如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器、核膜、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酶体等),又有非膜相结构(如核糖体、中心体、微管、微丝、细胞质基质、核仁、染色质、核基质等)。对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则概括为:细胞是遗传信息和代谢信息的储存和传递的系统;细胞是从小分子合成复杂大分子,特别是核酸和蛋白质的系统;细胞又是一个内部有能量流动,并保持整体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二.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917年美国化学家、物理学家I.朗缪尔发表单分子薄膜的开创性实验结果,为现代的细胞膜结构概念奠定了基础。1935年英国生物学家J.F.丹尼利和 H.戴维森提出“丹尼利-戴维森模型”。他们认为细胞表面膜有一个类脂构成的核心,脂分子的极性端朝外,每边覆盖一层单分子的蛋白。50年代以来通过瑞典生物学家F.S.舍斯特兰德、美国物理学家J.D.罗伯逊等各自用电子显微镜所作的研究,于1959年指出多数膜是由暗-明-暗,即蛋白-磷脂-蛋白三层组成的“三合板”式结构。这种膜的模型有相当普遍性,故称单位膜。单位膜膜型未能反映膜的动态结构和膜功能的多样性与专一性。到70年代,又有人先后提出“流体镶嵌膜”模型,“晶格镶嵌膜”模型,反映了膜的流动性,但仍无定论。后来知道,把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的细胞外周膜的功能十分复杂。60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工作表明外周膜具有物质转运、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和分子识别等重要功能。三. 染色体的结构1924年确认植物细胞核同动物细胞核相同,也含有DNA。到30~40年代已分析出染色质内含有DNA、RNA,酸性蛋白和碱性组蛋白。50年代对各主要成分进行了定量测定,并明确了DNA和组蛋白结合成的核蛋白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60年代又根据所含赖氨酸、精氨酸的多少,将组蛋白划分为H1、H2a、H2b、H3、H4五种。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推动了染色体结构的研究。1957年美国的泰勒提出的边链模型,属于“蛋白质骨架”模型。同年英国的威尔金斯则提出以DNA为核心的模型。这两类模型在60~70年代均各有发展。1974年由A.L.奥林斯、D.E.奥林斯、科恩伯格和奥特脱等提出并经过多方证明的核小体模型,又完全替代了以DNA为核心的超盘绕模型。反映了对染色体结构的新认识。四.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1934年美国解剖学家R.R.本斯利和 N.L.霍尔成功地分离了豚鼠肝脏的线粒体, 开创了用生化方法直接研究细胞器的广阔前景。1948年已确定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场所,又是细胞能量转换的中心。50年代,罗马尼亚裔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家G.E.帕拉德(1952)和F.S.舍斯特兰德(1954)分别发表线粒体结构的报告,虽略有差异,但主要方面比较一致。1956年G.E.帕拉德提出线粒体由外膜、内膜、脊、外室、内室和基质等组成,不久就得到了普遍的承认。1962年用负染色法发现线粒体的内膜粒子。以后通过拆离重组实验,证明内膜粒子即ATP酶复合体。1973年查明ATP酶复合体头部、柄部和基部的各亚单位和分子量,其分子量总和与整体测定的分子量接近。线粒体最重要的功能是进行与 ATP合成有关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关于氧化磷酸化的机理研究,1953年德国生化学家E.C.斯莱特提出化学偶联假说;1961年英国生化学家P.米切尔提出化学渗透偶联假说;1964年先由P.D.博耶后又由 D.E.格林提出构型偶联假说。3种假说都认为偶联涉及一种最初的受能状态,如高能的中间产物,H□离子梯度及构型的变化等,并由它们推动 ATP的合成。三者都各有依据,但也有未能证实的方面。

19世纪后期显微技术的改进,生物固定技术(如:Fleming 1882,1884;Canoy 1886)和染色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们对细胞显微结构的认识,各种细胞器相继被发现,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技术的问世,是细胞形态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潮。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1.1831 英国人Robert Brown 发现植物细胞核。2.1832 比利时人C. J. Dumortier 观察了藻类的细胞分裂,并认为细胞来源于原来存在的细胞。3.1835 德国人H. von Molh 仔细观察了植物的细胞分裂,认为是植物的根和芽尖极易观察到的现象。4.1835 法国人F. Dujardin 观察动物活细胞时发现“肉样质”(Sarcode)。5.1839 捷克人J. E. Pukinye 用protoplasm这一术语描述细胞物质,“Protoplast”为神学用语,指人类始祖亚当。6.1841 波兰人R. Remak发现鸡胚血细胞的直接分裂(无丝分裂)。7.1846 德国人H. von Mohl研究了植物原生质,发表了“identifies protoplasm as the substance of cells”。8.1848 德国人W. Hofmeister 描绘了鸭跖草Tradescantia的花粉母细胞,明确的体现出染色体,但他没有认识到之一重要性,40年后德国人H. von Waldeyer因这一结构可被碱性染料着色而定名为Chromosome。9.1861 德国人M. Shultze 认为动物细胞内的肉样质和植物体内的原生质具有同样的意义,他给细胞的定义是:“the cell is an accumulation of living substance or protoplasm definitely delimited in space and possessing a cell membrane and nucleus。”10.1864 德国人Max Schultze 观察了植物的胞间连丝。11.1865 德国人J. von Suchs 发现叶绿体。12.1866 奥地利人G. Mendel 发表了对豌豆的杂交试验结果,提出遗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13.1868 英国人T. H. Huxley 在爱丁堡作题为“生命的物质基础”(the physical basis of life)的演讲报告时首次把原生质的概念介绍给了英国公众。14.1869 瑞士人F. Miescher 从脓细胞中分离出核酸。15.1876 德国人O.Hertwig发现海胆的受精现象,其论文题目为“observe the fertilization of a sea urchin egg”。16.1879 德国人W. Flemming观察了蝾螈细胞的有丝分裂,于1882年提出了mitosis 这一术语。后来德国人E. Strasburger(1876-80)在植物细胞中发现有丝分裂,认为有丝分裂的实质是核内丝状物(染色体)的形成及其向两个子细胞的平均分配,动植物的受精实质上是父本和母本配子核的融合,并于1984提出了Prophase和Metaphase的概念。17.1882 德国人E. Strasburger 提出细胞质(cytoplasm)和核质(nucleoplasm)的概念。18.1883 比利时人E. van Beneden 证明马蛔虫Ascaris megalocephala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并且在受精过程中卵子和精子贡献给合子的染色体数目相等。19.1883 比利时人E. van Beneden和德国人T. Boveri发现中心体。20.1884 德国人O.Hertwig和E. Strasburger提出细胞核控制遗传的论断。21.1886 德国人A. Weismann 提出种质论。22.1890 德国人Richard Altmann 描述了线粒体的染色方法,他推测线粒体就像细胞的内共生物,并认为线粒体与能量代谢有关。他还于1889年提出了核酸的概念。23.1892 德国人T. Boveri和O. Hertwig研究了减数分裂的本质,并描述了染色体联会现象。24.1898 意大利人C. Golgi 用银染法观察高尔基体。25.1900孟德尔在34年前发表的遗传法则被重新发现。26.1905 美国人Clarence McClung shows that female mammals have 2 X chromosomes and that males have an X and a Y27.1908 美国人T. H. Morgan以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为材料开始著名的遗传学实验,1910年提出遗传的染色体理论,1919年发表“遗传的本质”(Physical Basis of Heredity)。1926年发表“基因学说”(The Theory of the Gene)28.1910 德国人A. Kossel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他首先分离出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29. 1935 美国人W. M. Stanley 首次得到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晶体。30.1940 德国人G. A. Kausche和H. Ruska 发表了世界第一张叶绿体的电镜照片。31.1941 美国人G. W. Beadle和E. L. Tatum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概念。32.1944 美国人O. Avery,C. Macleod 和M. McCarthy等人通过微生物转化试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3.1945 美国的K. R. Porter、A. Claude 和E. F. Fullam发现小鼠成纤维细胞中的内质网。34.1949 加拿大人M. Bar发现巴氏小体。35.1951 美国人James Bonner发现线粒体与细胞呼吸有关。36.1953 美国人J. D. Watson 和英国人F. H. C. 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37.1955 比利时人C. de Duve发现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38.1955 美国人Vincent Du Vigneaud因人工合成多肽而获诺贝尔奖。39.1956年,蒋有兴(美籍华人)利用徐道觉发明的低渗处理技术证实了人的2n为46条,而不是48条。40.1957 J. D. Robertson[2]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41.1961 英国人P. Mitchell 提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化学渗透学说,获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42.1961-64 美国人M. W. Nirenberg破译DNA遗传密码。43.1968 瑞士人Werner Arber从细菌中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44.1970 美国人D. Baltimore、R. Dulbecco 和H. Temin由于发现在RNA肿瘤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生成DNA的逆转录酶而获1975共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45.1971 美国人Daniel Nathans 和Hamilton Smith发展了核酸酶切技术。46.1973 美国人S. Cohen和H. Boyer将外源基因拼接在质粒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从而揭开基因工程的序幕。47.1975 英国人F. Sanger设计出DNA测序的双脱氧法。于198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此外Sanger还由于1953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一级结构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48.1982 美国人S. B. Prusiner发现蛋白质因子Prion,更新了医学感染的概念,于1997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49.1983 美国人K. B. Mullis发明PCR仪,1987年发表了“Specific synthesis of DNA in vitro via a polymerase-catalyzed chain reaction”,于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50.1984 德国人G. J. F. Kohler、阿根廷人C. Milstein[3]和丹麦科学家N. K. Jerne由于发展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完善了极微量蛋白质的检测技术而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51.1989 美国人S. Altman和T. R. Cech由于发现某些RNA具有酶的功能(称为核酶)而共享诺贝尔化学奖。Bishop和Varmus由于发现正常细胞同样带有原癌基因而分享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52.1997多利羊在卢斯林研究所诞生,成为世纪末的重大新闻。多利是Ian Wilmut领导的研究小组克隆的(图1-3)。53.1998 美国人T. Wakayama和R. Yanagimachi成功地用冻干精子繁殖出小鼠。54.2000 世界首例克隆猪在苏格兰诞生,是由Alan Coleman领导的研究小组克隆的。55.2001 美国人Leland Hartwell、英国人Paul Nurse、Timothy Hunt因对细胞周期调控机理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56.2002 英国人Sydney Brenner、美国人H. Robert Horvitz和英国人John E. Sulston,因在器官发育的遗传调控和细胞程序性死亡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7.2003 美国科学家Peter Agre和Roderick MacKinnon,分别因对细胞膜水通道,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碱性磷酸酶的研究发展论文

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日期:2008-08-11] 来源: 作者:乔海兵,邢开宇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染色法 1939年Gomori首次提出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法用于哺乳动物神经系统血管内皮,1951年Gomori修改了自已的 方法 ,并称为“钙钴法”。1984年Bell在Gomori碱性磷酸酶染色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用于人脑海马和距状裂区的毛细血管取得成功〔1〕。本文以Bell法为基础,对其法的某些步骤进行了简化和改良, 应用 于脑微血管的 研究 ,同时可以显示出脑微动脉、微静脉。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1 原理 此方法为金属阳离子沉淀法。以β甘油磷酸钠为底物,在酶的作用下,产生磷酸离子与钙离子形成磷酸钙为第一反应产物。经硝酸铅处理变为磷酸铅沉淀,为第二反应产物。两种反应产物均易解离,进一步用稀硫化铵处理,形成稳定的硫化铅颗粒,沉淀于微血管内皮中,光镜下呈黑色〔2〕。 2 方法 2.1 取材 标本在24 h内取出,切成2 cm×2 cm×2 cm的组织块,放入4 ℃冰箱中保存。尽快放入固定液中固定24 h以上。 新鲜固定液的配制:无水氯化钙 5 g;巴比妥纳 2.5 g;纯甲醛液 5 ml;蒸馏水 488 ml。 2.2 脱水 组织固定好之后,移入70%的酒精24 h,依次移入85%酒精4 h,无水酒精,丙酮(1∶1)溶液4 h,无水酒精,乙醚(1∶1)溶液中4 h。 2.3 包埋 将脱水之后的组织块修整,移入5%的火棉胶溶液中浸泡包埋,放入4 ℃冰箱中,1周后可成块。 2.4 切片 切片厚度在60 μm左右,置入75%酒精中。 2.5 孵化 将切片放入孵化液中,在37 ℃恒温箱内孵化2 h~4 h。孵化液的配制:β甘油磷酸钠1.2 g;无水氯化钙1.96 g;巴比妥钠1 g;蒸馏水200 ml。 2.6 染色 将孵化好的切片快速更换3次蒸馏水,马上置入1.5%硝酸铅溶液中5 min,快速更换3次蒸馏水,然后放入2%硫化铵溶液中3 min,再快速更换3次蒸馏水。 2.7 裱片、脱水、封片 裱片后脱水,二甲苯透明封片。 3 改良措施 取材要新鲜,以免降低血管内皮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固定液和孵化液配好之后,可不调其pH值,只需用pH试纸测试固定液呈弱酸性,孵化液呈弱酸性即可。包埋过程中 应用 梯度包埋法,火棉胶浓度最高不能超过10%。先将组织块放入5%的火棉胶溶液中,留一小开口,置入4 ℃冰箱中,以利于酒精挥发,每天给容器加满火棉胶。2 d~3 d后改换10%的火棉胶,直至包埋好为止。包埋好的组织块应硬度适宜,用手指轻按可留有指纹,但不易碎。孵化过程适当延长,以利于内皮细胞碱性磷酸酶与孵化液充分反应。在裱片过程中由于切片较厚,切片很容易脱落。可采用先透明后封片的办法,既不 影响 切片的透明度,片子也不容易脱落。 4 讨论 碱性磷酸酶染色属于组化呈色法,由于此法对微血管显色均匀、充分,并可较好的反映正常微血管的 自然 扩张状态,有效地避免了血管灌注法的种种缺憾,而且此法经多次改良,使操作 方法 更为简单,呈色时间缩短,因而成为 目前 较为流行的一种微血管形态学的 研究 方法〔3〕。但Hunzlker等认为,由于小静脉内皮细胞碱性磷酸酶分布不集中,活性较低,因而微静脉难以显示。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对碱性磷酸酶法进一步改良之后,可显示大量的带有三角形膨大的血管(见图1),而这一特点正是微静脉所特有的,所以我们认为,并非微静脉用此法不能显示,而是在实验过程中pH值、温度掌握不准所致。 参考 文献 : 〔1〕王有伟,陈以慈.碱性磷酸酶染色法(钙铅法)在研究人脑和心脏微血管方面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9(3):227. 〔2〕杜卓民.实用组织学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1982:309. 〔3〕张为龙.脑血管研究近况〔J〕.临床解剖学杂志,1986,4:118.

在各级医学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篇(国家级20篇,省级10篇),基础研究5篇;全国及国际学术会议交流7篇,会议宣读2篇。1. 人TSHR氨基端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2005,11(2)168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 人TSHR羧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2005,33(增):1 《天津医药》3. 人TSHR抗原决定簇的研究进展,2004,24(2):116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4. 丙基硫氧嘧啶致严重肝损害2例报道并文献回顾,2004,24 (12):764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5. 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部分骨矿物质代谢指标变化,2004,24 (11):998,《中国老年医学》6.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与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研究,《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6):237. 2型糖尿病肾病与非肾病患者钙磷代谢特点的比较,兰州医学院学报,1999,25(2):36-37 2/18. 老年重症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51例回顾性分析,《中国老年医学》,2007,27(15):15099. C反应蛋白在胰岛素抵抗中哦的作用及意义,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8:1410. 2型糖尿病对骨和矿物质代谢的影响 国家核心,《临床荟萃》,2001,16(6):27511. 人TSHR氨基端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的表达,大会发言 2005年,第七次全国核医学会议会议12. 人TSHR抗原决定簇的研究,大会发言 2005年8,第七次全国内分泌会议13. 促甲状腺素受体基因突变一个家系研究,《天津医药》,2005,33(4)14.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依普黄酮,《国外医学》合成药生化药 制剂分,2000,Vol. 21 No.4 独著15. 植物雌激素与雌激素相关疾病,《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0, Vol. 20 No.416. 金雀黄素抗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Vol. 27 No.217. 异黄酮对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0,Vol. 21 No.118. Visfatin与糖尿病,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8:1417. 白细胞介素-6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内分泌疾病的关系,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7,27(1):718. 促甲状腺素受体基因突变一个家系研究,天津医药,2005,33(4):19.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钠碘转运体基因突变研究,中华核医学杂志,2005 , 25(3):16420. TSH受体基因突变致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一例及其家系分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 22(1):4l21. 甲基强的松琥珀酸钠诱发过敏反应一例,《中华误诊学杂志》,2000,Vol.4 No.222. 特殊表现的嗜铬细胞瘤5例,《中华误诊学杂志》,2000年10月Vol.4 No.1923.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一例 省级 1990年 兰州医学院学报24。 急性浆细胞性白血病一例 省级 1991年 甘肃医药

论文题目日本血吸虫肌醇但磷酸酶

CBM1.请用“基本检索”检索下题:番茄红素抗氧化作用的综述文献题目:番茄红素 and 抗氧化 限定:综述尖锐湿疣时白介素2(il-2)的研究文献题目:(白细胞介素2 or 白细胞介素?2 or 白介素2 or 白介素?2 or il2 or il?2) and 尖锐湿疣12岁以下儿童接种卡介苗与结核菌素试验研究缺省:卡介苗 and 结核菌素试验 限定:新生婴儿;婴儿;学龄前儿童;儿童2.请用“主题检索”检索下题:骨质疏松诊断的综述文献限定检索:综述主题词=骨质疏松/诊断请查查葛根素主要用于哪些疾病的治疗(列出2种以上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等3.请用“分类检索”检索下题:检索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影响的相关文献分类检索:中国医学-中药学-炮制对药物性能的影响 分类号:R283.1白血病的中图法分类号类目名:白血病 分类号:R733.74.请用“作者检索”检索一下题目检索钟世镇院士第一作者发表文献多少篇。作者检索,输入钟世镇,点击第一作者的小图标,即可检得。检索胡平玲第一作者发表题目中含有“医院管理”的文献多少篇?#1 作者检索,输入胡平玲,点击第一作者的小图标#2 题目=医院管理#3 #1 and #25.请用多种检索途径综合组配检索下题:胰岛素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自由词、主题词加分类)#1 主题词=胰岛素 #2 缺省=胰岛素 #3 #1 or #2#4 类目名:消化系及腹部疾病 分类号:R57#5 #3 and #4三氧化二砷(砒霜)的毒性试验(自由词加主题词)-#1 题目:砒霜 or 三氧化二砷 #2 主题词=毒性试验 #3 缺省=毒性#4 #1 and (#2 or #3)CBM:1.大叶性肺炎流行病学方面的文献主题词=="肺炎, 肺炎球菌性/EH/EP/MO"2.检索1996年以来有关治疗学龄前儿童哮喘的综述文献.哮喘 -限定:1999-2009;综述;儿童,学龄前;人类3.请综合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的基本检索和分类进行检索,查找2003-200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发表的关于中药学方面的综述文献?请写出检索步骤。#1地址: 广州中医药大学#2分类: 中药学 扩展#3限定: 2005-2008;综述#4=#1 and #2 and #34.娱乐新闻经常有对明星在生育之后患抑郁症的报道。请你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的主题检索途径,查找2005以来关于此类病症的流行病学研究文献。请写出检索步骤并记录最新一篇文献的出处。1 主题 产后抑郁症2 副主题词 流行病学3限定:2005-20084 文献出处:中国妇幼保健5. 某同学患失眠症已经很久,每天晚上都无法很好入睡。请你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的主题检索进行检索,查找2003年以来关于失眠症膳食疗法方面的文献。主题词=="入睡和睡眠障碍/DH/全部树",时间限定2003-2009CBM1. 三氧化二砷(砒霜)的毒性试验(自由词加主题词、主题词加主题词)-#1 题目:砒霜 or 三氧化二砷 #2 主题词=毒性试验 #3 缺省=毒性 #4 #1 and (#2 or #3)2.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查找2004年发表的氟尿嘧啶用于胃癌治疗方面的文献。要求:检出的文献是病例报告。请写出检索步骤的全过程及对应检出了多少条记录。#1 缺省 氟尿嘧啶 AND 胃癌#2 PY=2004#3 PT=病例报告#4 #1 AND #2 AND #3注:或者在限定界面设置相关条件;或者指明多次使用二次检索。3.利用CBM数据库,检索中国医科大学的刘勇发表的有关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的文献。要求尽可能查全,请写出你的检索式。#1 TI=聚合酶链式反应 O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OR PCR#2 AU=刘勇#3 AD=中国医科大学 OR 中国医大#4 #1 AND #2 AND #34.利用CBM数据库的“分类检索”界面查找2008年发表的有关“抗溃疡药”的文献。请叙述你的操作过程。点击“分类检索”,输入“抗溃疡药”,查找到此类。按分类检索。在结果界面选择二次检索,选择“出版年”字段,输入“2008”,执行检索。5.检索侯凡凡发表的文献有哪些,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献有多少?作者检索里边,输入侯凡凡,即可得到发表文献数量;点击后边第一作者的图标,可显示第一作者发表文献的数量。CBM1. 请查第一军医大学的夏旭在2003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献。#1 夏旭 第一作者的论文#2 第一军医大学(地址) 2003年的论文#3 #1 and #22. 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基本检索查找2001年以来我校发表的有关卫生经济方面的文献。请写出检索步骤及最早一篇文献的标题。参考答案: 缺省/题目:#1 缺省 卫生经济#2地址:南方医科大学 or 第一军医大学#3时间限定:2001-2008#4 #1 and #2 and #3标题:全环境保护预防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的卫生经济学评价3.在这个压力倍增的年代,很多人都患上了抑郁症,不少明星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请你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的主题检索进行检索,查找关于抑郁症膳食疗法方面的文献。请记录检索过程及最新一篇文章的题录。参考答案:主题检索: 抑郁症 副主题词:膳食疗法题录:标题 日常饮食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著者 吴月容著者单位 莆田武警8710部队医院 351133出处 中华中西医临床杂志 2002; 2(12): 108-109CJFD1 2000年以来《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发表的循证医学文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有多少?刊名: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并且 主题:循证医学并且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且 年代限定:2000-20082 我校邹飞教授2002年以来发表在我校学报上的文章。高级检索作者:邹飞并且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或者 第一军医大学并且 刊名: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或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并且 年代限定:2002-20083检索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最新一期是哪年哪期?这个杂志是核心期刊吗?它是否发表过篇名中含有“流行病”方面的文章?请写出其中一篇文章的题录。期刊导航,输入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最新一期 2008年5期。有流行病学的文章。不是核心期刊。题录:口腔流行病大样本调查的器械管理.李洁,唐荣银.2003/02:43-44CJFD:1. 查找姚开泰院士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引用几次参考文献:姚开泰不包含 作者:姚开泰检索出的结果数量既是被他人引用的次数。2. 从篇名字段查找1997年以来心肌梗塞动脉内支架治疗方面的文献篇名:心肌梗塞并且 篇名:动脉内支架时间:1997-20093.查找1997年以来南方医院放射科发表的文献,选择性地进行全文浏览单位:南方医院放射科时间:1997-2009匹配方式:模糊4.检索2004年有关水蛭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论文主题(或篇名、关键词):水蛭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间:1997-20095.1994-2004.12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有多少篇我校发表的论文被CJFD收录?其中研究睡眠的论文有多少篇?刊名: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或者 南方医科大学大学学报并且 单位:第一军医大学 或者 南方医科大学并且 主题(篇名或者关键词): 睡眠6.请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检索2000-2007年我校王彩云老师发表的关于“青风藤”或者“青藤碱”的论文有多少篇?其中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有多少篇?请写出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并摘录其中任何一篇文章的引文格式题录。单位:第一军医大学 或者 南方医科大学并且 作者: 王彩云并且 主题:青风藤 或者 青藤碱并且 时间:2000年-2007年并且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篇. 其中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篇。题录:王彩云,莫志贤,涂宏海. 青藤碱对吗啡依赖离体豚鼠回肠作用的实验研究[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4).CJFD1.《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发表的循证医学文章有多少;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有多少刊名: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篇名:循证医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请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回答2006年以来我校张群老师发表的期刊文献共有多少?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又有多少?抄下篇名中含有“血吸虫”的文献篇名及来源期刊。作者:张群单位:南方医科大学时间:2006-20096篇,第一作者的4篇。文献篇名:文献日本血吸虫小蛋白型多药物/代谢物排出蛋白样基因(SMR-like)的发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来源期刊:热带医学杂志(检索时间2008.12.25)3.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期刊导航”查找它收录的“中国医学”方面的期刊有多少种?其中<中草药>这一份刊更新到哪一年哪一期?112种;2007年09期 【检索日期:2008-12-25】CJFD1. 查找并阅读全文:张丽华. 知网节与知识网络.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6 (9) : 85- 88作者:张丽华并且 篇名:知网节与知识网络2. 查找2004年-2006年CJFD中收录的关于三氧化二砷(砒霜) 用于临床治疗方面的文献高级检索:主题:三氧化二砷 或者砒霜并且 主题:临床治疗时间:2004-20063.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数量,其中本校作者发表的文章数量是多少?刊名: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02单位:南方医科大学时间:20064. 检索2005年有关鼻咽癌研究的自然科学基金论文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并且 主题:鼻咽癌并且 时间:2005Pubmed1 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发现导致宫颈癌的HPV(人乳头状瘤病毒)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利用PubMed回答该作者2008年是否发表了有关HPV的文章?如有,请写出该文的出处。Papillomaviruses—to vaccination and beyond期刊 Biochemistry (Moscow)ISSN 0006-2979 (Print) 1608-3040 (Online)期 Volume 73, Number 5 / 2008年5月文章类型 ReviewDOI 10.1134/S0006297908050027页 498-503学科分类 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SpringerLink Date 2008年5月31日2 请利用PubMed检索2000年以来有关“65岁以上老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死亡率(mortality)的综述(Review)文献”。写出检索过程及命中文献数,记录最早一篇文献的出处。#1 "Alzheimer Disease/mortality"[Mesh]#2 Limits: Publication Date from 2000/01/01 to 2009/06/01, Review, Aged: 65+ years#3 #1 AND #28篇,最早如下:Potential savings in the cost of caring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reatment with rivastigmine.Hauber AB, Gnanasakthy A, Snyder EH, Bala MV, Richter A, Mauskopf JA.Pharmacoeconomics. 2000 Apr;17(4):351-60. Review.3利用pubmed检索关于SARS治疗(treatment, therapy)的英文文献,要求检出的文献带有文摘,发表时间是2004-2008。叙述如何操作可以完成上述检索要求。#1 "SARS Virus"[Mesh] and (therapy OR treatment)#2 Limits: Publication Date from 2004/01/01 to 2008/12/31, only items with abstracts, English#3 #1 AND #24利用pubmed Single Citation Matcher查找下面文献: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0 年11月、内容是关于采用臀部保护器( hip protector)预防臀部骨折( hip fracture)的文献,请写出文献第一作者、文献篇名。步骤:Journal: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Date:2000/11Title words: hip fracture and hip protector参考答案:Prevention of hip fracture in elderly people with use of a hip protector.Kannus P, Parkkari J, Niemi S, Pasanen M, Palvanen M, Järvinen M, Vuori I.N Engl J Med. 2000 Nov 23;343(21):1506-13.5自己的名字在英文杂志上的书写格式?钟世镇 zhong sz 王选 wang x6 利用pubmed查找Pubmed收录的2003年来我校珠江医院发表的文献。Affiliation:zhujiang hospital ORzhu jiang hospitalPubMed:1.检索1996年以来有关学龄前儿童哮喘(asthma)的药物治疗(drug therapy)的带摘要并是综述的英文文献."Asthma/drug therapy"[Mesh],限定1996-2009;abstract;english;review,学龄前儿童2.检索疯牛病(mad cow disease)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的文献.("Encephalopathy, Bovine Spongiform"[Mesh] OR "Encephalopathy, Bovine Spongiform/epidemiology"[Mesh]3.检索PubMed收录《中华医学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的论文有多少篇?Chinese medical journal[journal name]4.检索南方医院侯凡凡教授2006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标题是什么,刊登在哪卷.哪期.哪页?限定:Author:hou ff journal:N Engl J Med date:2006Efficacy and safety of benazepril for advanced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N Engl J Med.2006 Jan 12;354(2):131-40Pubmed1 一篇文章发表在一期刊上,具体信息如下:2006, volume 26, issue 5, and began on page 553. 请利用Pubmed查出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作者的通讯地址。利用single citationAuthor:Yang LP, Liu ZF, Li YM, Li ZJ, Jiang Y.Corresponding address: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 and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Functional Proteomics,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2.Suppose you want to find a meta-analysis published in 2006 on PubMed’s MeSH Databases: drugs for treatment of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how should you do? Please write down your search strategy and the article’s funding sources.Search strategy: "Hypertension, Pregnancy-Induced/drug therapy"[Mesh] AND (("2006"[PDAT] : "2006"[PDAT]) AND Meta-Analysis[ptyp])External sources of support:No sources of support suppliedInternal sources of support:NSW Centre for Perinatal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UK;Resource Centre for Randomised Trials, Oxford UK3请利用MeSH Database回答PubMed中收录的有关“痴呆(dementia)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的文献最早发表于哪一年?并写出文章的篇名与作者答案:1957年Huntington's chorea it India.CHHUTTANI PN4.请利用PubMed回答2008年11月以来发表在BMC Public Health上的文献中,由PMC提供免费全文文献有几条?请写出以Ahonkhai VI为最后一名作者的文献篇名。答案:5条Determinants of vaccination coverage in rural Nigeria.Pubmed1. 用limits界面利用PubMed检索2003年以来关于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的治疗(therapy)方面的免费全文文献。"Stroke/therapy"[Mesh] Limits: Publication Date from 2003 to 2008, only items with links to free full text2. 请利用MeSH Database回答PubMed中收录的有关“痴呆(dementia)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的文献最早发表于哪一年?并写出文章的篇名与作者1957年Huntington's chorea it India.3. 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因发现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利用PubMed回答吕克•蒙塔尼2004年是否发表了有关HIV的文章?如有,请写出该文的出处。(15分)有,出处:J Thromb Haemost. 2004 Mar;2(3):514-5

药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3 题 目 名 称: 番泻叶对小鼠尿量的影响 研究现状: 一、普鲁兰酶 普鲁兰酶(Pullulanase,EC.3. 2. 1. 41)是一种能够专一性切开支链淀粉分支点中的α-1.6糖苷键,从而剪下整个侧枝,形成直链淀粉的脱支酶。普鲁兰酶还可以分解普鲁兰多糖,普鲁兰酶来源于微生物,R-酶则来源于植物。普鲁兰酶最初是由Bender和Wallenfels于1961年通过产气气杆菌Aerobacter. aerogenes}(典型菌为肺炎克雷伯氏杆Klebsiella.pneumoniae)发酵获得,他们报道了该酶良好的酶学性能。之后,各国的科研人员经过广泛深入研究,从不同的地区、微生物中获得该酶,掀起了开发普鲁兰酶的高潮。 在淀粉加工工业中,α淀粉酶最为常用,它的功能是水解淀粉的α-1,4糖苷键,单独用它时,产物中含有大量分支结构的糊精,其中就含有大量的α-1,6糖苷键。假如不把淀粉的α-1,6糖苷键彻底分解的话,势必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自然界中,存在有能分解淀粉的α-1,6糖苷键的酶,通称为解支酶。如寡α-1,6葡萄糖苷酶( E.C3.2.1.68, Oligo-l,6-glucosidase ),普鲁兰酶(E.C3.2.1.41Pullulanase ),异淀粉酶( E.C3.2.1.68, Isoamylose ),支链淀粉一6-葡聚糖酶( E.C3.2.1.69,Amylopectin-6-gluanohydrase ),其中普鲁兰酶要求的底物分子结构最小,故而可以将最小单位的支链分解,导致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淀粉,所以在淀粉加工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和良好的市场前景。故而许多国家都争相开发,但是到现在为止,只有丹麦的NOVO公司具有普鲁兰酶的生产能力。我国只有向其进口,但是其价格昂贵,限制了普鲁兰酶在我国的应用。其实,我国早在七十年代就开发普鲁兰酶的产生菌,但是该菌的酶学性质不适合生产,至今我国在普鲁兰酶的国产化方面还没有报道。 在淀粉的加工行业上,对普鲁兰酶的酶学性质的要求是耐酸耐热,其原因是因为通常使用外加酶化法,由于所用酶类的限制,普鲁兰酶的添加可以在两步反应的任何一步,但必须满足上述的反应的条件。因此所开发的普鲁兰酶的酶学性质必须满足现有的酶法水解制糖的条件,也就是耐酸耐热。 二、普鲁兰酶的研究现状 1.产普鲁兰酶的微生物 普鲁兰酶最初是由Bender和Wallenfels于1961年通过产气杆菌(Aerobacter aerogenes)发酵获得。他们报道了该酶的良好性能之后,各国的科研人员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地区的微生物中获得该酶,掀起了开发普鲁兰酶的高潮。但是迄今为止,尽管发现许多微生物能够产普鲁兰酶,但是由于当今工业生产条件(酸性,温度),大多数微生物所产的普鲁兰酶并无商业价值。以下便介绍一下普鲁兰酶的生产菌种。 1.1蜡状芽抱杆菌覃状变种(Bacillus cereus Var.mycodes) 由日本的ToshiyukiTakasaki于1975年发现。该菌同时产生两种淀粉酶:β-淀粉酶和普鲁兰酶。最佳作用条件为pH6~6.5,温度50℃,最大转化率(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大约为95%.酶学研究中发现,此酶在pH5,温度60℃依然保持大部分活性,该菌的营养细胞呈棒杆状,聚集成长短不等紊乱链状,无运动性,格兰氏阳性,产芽抱时细胞无明显膨胀。该菌最适生长温度30℃~37℃ ,最高生长温度在41℃~45℃,可以利用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海藻糖,淀粉和糖原。 1.2嗜酸性分解普鲁兰多糖芽抱杆菌(BaciIluS.Acidopullulyticus)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丹麦Novo公司获得此菌,此菌所生产的普鲁兰酶耐热 (60℃),耐酸(pH4.5)。该公司经过投入巨资开发研究,1983年Nov。公司在日本和欧洲市场同时商业化销售,商品名Prornozyme。如今,它是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普鲁兰酶。Bacillus.Acidopullrrlyticus呈棒状,深层发酵几小时后,可观察到类原生质体的膨胀细胞,较稳定,饱子呈圆柱体或椭圆体。格兰氏反应阳性,37℃生长良好,45℃以上和pI-1高于6.5以上不长,在以普鲁兰糖为碳源的培养基((pH4.8 ~5.2)上生长良好。 1.3枯草芽饱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986年,日本的Yushiyuki Takasaki报道了一株能产生耐热耐酸普鲁兰酶的菌种,被命名为Bacillus subtilis TU。此菌种所产生的酶为普鲁兰酶和淀粉酶的混合物,可水解淀粉为麦芽三糖和麦芽搪.水解普鲁兰糖为麦芽三糖,其中普鲁兰酶最佳作用pH为7.0~7.5,但在pH5.0时亦有约50%的酶活,此普鲁兰酶最佳作用温度60℃。 1.4耐热产硫梭菌(Clostridum Themosulfurogenes) 1987年.德国的E.madi等报道了一株能同时产a淀粉酶、普鲁兰酶和葡萄糖淀粉酶的菌种:耐热产硫梭菌。该菌种所产普鲁兰酶有较广的温度适应范围(40℃~85℃),在pH4.5~6.0有较高的活性,在如此广的范围内都有较强活力无疑将扩大该普鲁兰酶的应用领域. 1.5 Bacillusnaganoensis,Bacillus deramificans,Bacillus.Acidopullulyticus 上世纪九十年代,Deweer发现了普鲁兰酶产生菌Bacillus naganoensis;Tomimura筛选出Bacillus deramifrcans。这两株菌所产的普鲁兰酶的酶学性质与Bacillus. Acidopullulyticus的酶学性质相似。这两株菌都是中度嗜酸菌,在pH6.5以上就不生长,温度超过45℃以上同样也不生长。这两株普鲁兰酶产生菌的发现,进一步拓宽了普鲁兰酶的应用。 1.6产普鲁兰酶的高温菌菌种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在通常的自然条件下,很难筛选得到极端耐热的普鲁兰酶生产菌种,于是各国的科学家便把目光转移到温泉嗜高温细菌的筛选,而且现在已经取得较多的成果。Bacillus如vorcaldarius所产普鲁兰酶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是75~85℃, pH6.3, Thermotoga maritime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是90℃, pH6.0, Thermurs caldopHilus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是75℃,pH5.5, Fenidobacterion pernnavoran最适温度和pH分别是80~85℃, pH6.0o 2.普鲁兰酶的分子结构 至今为止,许多普鲁兰酶的基因己经被克隆,但是还没有见到任何有关普鲁兰酶结构的报道,但是在根据序列相似性对糖普键水解酶的分类,普鲁兰酶属于第13家族,α淀粉酶家族,这个家族中包含了30多种酶,可以分为水解酶,转移酶。异构酶三大类。这些酶能够水解和合成α~1.4,α~1.6,α~1.2,α~1.3,α~1.5,α~1.1糖苷键。其中很多酶的结构已经被报道,它们都采取了(β/α)8的结构,通过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这个家族的蛋白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构,酶的活性中心都是(β/α)8折叠筒的结构,命名为结构域A。第13家族的大多数酶还具有结构域B,它是位于(β/α)8折叠筒中,第三个β片层与第三个α螺旋之间的一段序列,其特点是结构和长度差异较大,推测其功能是与底物的结合有关。在紧接着(β/α)8折叠筒后,还有C结构域,紧接C结构域,部分家族成员还有结构域D。 3.普鲁兰酶的应用 普鲁兰酶,在食品工业中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酶制剂和加工助剂。它能专一性分解淀粉中的支链淀粉和糖原分子及其衍生的低聚糖分支中的α~l, 6糖苷键,使分支结构断裂,形成长短不一的直链淀粉。因此,将该酶与 其它 淀粉酶配合使用时,可使淀粉糖化完全。近年来,普鲁兰酶己作为淀粉酶类中的一个新酶种,应用于淀粉为原料的食品等工业部门,在食品工业中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3.1单独使用普鲁兰酶,使支链淀粉变为直链淀粉 直链淀粉具有凝结成块,易形成结构稳定的凝胶的特性,因此,可作为强韧的食品包装薄膜。这种薄膜对氧和油脂有良好的隔绝性,又因涂布开展性好,故适合于作为食品的保护层。它还适合于淀粉软糖制造,也可用作果酱增稠剂,用于装油脂含量高的食品,以防止油的渗出以及肉食品加工。近年来在食品工业中提倡使用可被生物降解的薄膜,直链淀粉在这些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前途。豆类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因此绿豆淀粉制成的粉丝韧性比其它淀粉好,如果用普鲁兰酶处理谷物淀粉,再制成直链淀粉后,可以制成高质量的粉丝。一般谷物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仅占20%,支链淀粉含量约为80%。工业上每生产1吨直链淀粉就有4吨副产品的支链淀粉。美国虽然通过遗传育种的方法.得到含直链淀粉60%玉米新品种,但不大适于大量生产。国外已采用普鲁兰酶改变淀粉结构,可使支链淀粉变为直链淀粉。据报道,采用此法收率可达100%.制造直链淀粉的方法为,先采用普鲁兰酶分解经液化的分支部分,使其转变为直链淀粉,并以丁醇或缓慢冷却法沉淀淀粉。再回收含少量水分的晶型沉淀物,最后通过低温喷雾干燥法制成粉状的直链淀粉。 3.2普鲁兰酶与β~淀粉酶配合使用生产麦芽搪 饴糖是我国传统的淀粉糖产品,其中所含部分麦芽糖,广泛用于糖果、糕点等食品工业。目前生产方法是以α~淀粉酶进行液化,再用β~淀粉酶水解支链淀粉,这样只能水解侧链部分。接近交叉地位的α~1.6糖苷键时,水解反应停止。但如果使用普鲁兰酶共同水解,便能使分支断裂,提高淀粉酶水解程度,降低了β极限糊精的含量,大大提高了麦芽糖的产率,有利于生产麦芽搪浆。目前对加普鲁兰酶进行糖化己作了较大规模的试验。 试验条件为。每批投料量约为900公斤碎米,粉浆浓度为15~16Be°数皮用量1.5%(对碎米计),β~淀粉酶活性2,000单位/克以上,pH5.8;普鲁兰酶活性45,000~55,0 00单位/克,系由产气气杆菌生产,每批用量为1公斤。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普鲁兰酶糖化的试验糖与对照糖品相比,还原糖平均增加14.8,麦芽糖含量平均增加了45.6,糊精含量平均减少了26.7高浓度麦芽糖浆较之高浓度葡萄搪浆,具有不易结晶,吸湿性小的特点,所以高浓度麦芽糖浆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采用普鲁兰酶与p一淀粉酶配合使用,成本低廉,麦芽糖收率达到70%左右,其至更高。 3.3用于啤酒外加酶法糖化 啤酒生产中麦芽,既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也为酿造过程提供了丰富的酶源。在啤酒酿造的糖化过程中,麦芽中分解淀粉的主要酶是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分解淀粉α~1. 6糖瞥键的R一酶(植物普鲁兰酶或植物茁霉多糖酶)。β~淀粉酶与另两种淀粉酶协同作用,可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也包括少量的麦芽三糖和极少量的葡萄糖)和低分子糊精。使麦芽汁有比较理想的糖类组成。在工业生产中为了节约麦芽用量,采用所谓外加酶法糖化,即在减少麦芽用量的前提下,增加淀粉质辅助原料的比率,并加入适当种类的酶制剂进行搪化。要使大麦及其它辅助原料糖化完全,需要外加a一淀粉酶和分解α~1.6糖苷键的普鲁兰酶制剂等。单独使用a一淀粉酶时产生麦芽糖和麦芽三搪是很不完全的。假如分解淀粉α~1.6糖苷键的酶活性不足,淀粉分解就不完全,其结果是可发酵性糖含量低,制成的啤酒发酵度达不到要求。若采用能分解α~1.4和α~1.6糖苷键的糖化型淀粉酶,则其反应产物为葡萄糖,容易使酒味淡薄。采用普鲁兰酶与α~淀粉酶协同,效果良好,其分解产物主要是麦芽糖和少量的麦芽多糖。采用外加酶法糖化时,加入酶制剂的用量为:淀粉酶6~7单位/克大麦及大米:蛋白酶,60-80单位/克,并配合以菠萝蛋白酶10ppm,普鲁兰酶50单位/克大麦。以上三种酶制剂均添加于糖化或酒化开始。 总之,普鲁兰酶无论作为酶制剂和食品工业的加工助剂均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研究目的和意义: 酶制剂工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己经形成的一个重要的产业,目前世界酶制剂总产值达100亿美元,我国的产值约为100亿人民币,并且随着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新酶种的开发,这一市场正在迅猛发展。但是全球酶制剂产业几乎被几家外国公司所垄断,其中丹麦的NOVO公司几乎占全球总销售额的一半。本研究对普鲁兰酶的开发,对酶制剂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我国自从七十年代开始便对普鲁兰酶进行研究开发,但是所开发得到的普鲁兰酶,既不耐热也不耐酸,这就使其在工业化应用中受到了局限。为了改变我国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填补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寻找一条国产化的道路,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微生物资源,普鲁兰酶,提高我国淀粉原料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整个淀粉加工行业的生产率,这对我国淀粉加工产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研究内容(内容、结构框架以及重点、难点): 一.普鲁兰酶产生菌的筛选 (1)样品的采集; (2)菌种初筛; (3)菌种复筛; (4)菌种保藏方法; (5)酶活力测定方法的建立。 二.产普鲁兰酶菌株的产酶条件的研究 (1)碳源,氮源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2)初始PH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3)接种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4)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5)金属离子对产酶的影响。 重点或关键技术: (1)纯菌株的分离; (2)菌株的鉴定方法的选择。 研究方法、手段: 一.普鲁兰酶产生菌的筛选 (1)样品的采集:选择适合产生的地点(面粉厂.菜地.果园等)采集土样 (2)菌种初筛:在采集的土样用无菌水稀释后,在含有淀粉类的培养基中做平板涂步, 37℃培养48h后,用碘液进行显色反应,将有淀粉酶产生的菌落接于斜面中保存。 (3)菌种复筛:将前期分离的能产生淀粉酶的菌株涂步于普鲁兰糖平板上,37℃培养48h后用95%乙醇进行透明圈实验。有透明圈产生说明菌株产生普鲁兰酶,将产生透明圈的菌落挑于斜面培养基培养。 (4)菌种保藏方法: 采用4℃低温保藏。 (5)酶活力测定方法的建立:采用发酵培养液经过离心后利用DNS显色法 520nm测定吸光值,测定标准葡萄糖标准曲线,利用标准曲线计算普鲁兰酶酶活大小。 二.产普鲁兰酶菌株的产酶条件的研究 (1)碳源,氮源对发酵产酶的影响:采用不同碳源,氮源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测定酶活力。(其他条件相同:接种量,装瓶量,初始PH值,转速,培养时间。) (2)初始PH对发酵产酶的影响:采用相同发酵培养基,在不同初始PH下接种等量种子液。在相同条件下培养,测定发酵液的酶活。(其他条件相同:接种量,装瓶量,转速,最佳培养温度,最佳培养时间。) (3)接种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在发酵培养基中分别接入2%,4%,6%,8%, 10%,14%,18%的种子培养液于最佳碳源,氮源,最佳初始PH的培养基中,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分别检测酶活。(采用以上确定的最佳碳源,氮源,最佳初始PH。) (4)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采用相同培养基,在不同温度下(25℃,30℃,35℃,40℃,45℃)培养一定时间,测定酶活力。 (5)金属离子对产酶的影响: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少量不同金属离子,发酵后测酶活。(金属离子有: 锰离子,钙离子,锌离子,镁离子,铁离子,铜离子。) 研究进度 :完成项目总体进度30%,样品土样的采集及前期的准备工作,菌株的初筛,包括(样品土样原液的涂步培养及摇床培养,产支链淀粉酶菌株的挑选及斜面培养)。 :完成项目总体进度50%,菌株的复筛,包括(产普鲁兰酶菌株的筛选及斜面培养),葡萄糖标准曲线的测定,酶活测定方法的建立,并以酶活大小对菌株进行再次筛选。 :完成项目总体进度80%,产酶条件的研究。包括:碳源,氮源,初始PH值,接种量,发酵温度,金属离子。并通过各中单因素试验确定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氮源,初始PH值,接种量,发酵温度,金属离子。 2009、4—2009、5 :完成项目总体进度100%,课题总结,撰写论文。 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等) 自从1961年Bender H.等人在研究一株产气气杆菌Aerobacter aerogenes(典型菌为肺炎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时首次发现普鲁兰酶后,国际上对产生这种酶的微生物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许多微生物可以产生此酶,并筛选出一些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优良菌株。随着该酶的应用发展,对耐热性普鲁兰酶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已成功克隆并表达了该酶的基因。国内1976年开始对一株产气气杆菌(Aerobacteraerogenes 10016)的普鲁兰酶进行研究,对该菌株的产酶条件、酶的分离提取及酶学性质作了报道,并研究了该酶的食品级提取技术。此外,陈朝银、刘涛等人从云南温泉水样中筛选到一株产普鲁兰酶高温栖热菌菌株,通过诱导等实验将该酶的酶活从0.069u/mL提高到170u/mL,酶产量提高了近2500倍左右,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及pH分别是75℃和4.5,具有一定的耐热和耐酸特性。 陈金全等从温泉水样中筛选到一株产耐热耐酸普鲁兰酶的野生菌株,并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化学组分分析及16SrDNA序列比对、基因组DNA的G+C摩尔百分含量、同源性比对等实验,鉴定其为脂环酸芽抱杆菌属(Alicyclobacillus)的一个新种,所产酶最适作用温度为60℃,最适pH值4.0,具有较好的耐热耐酸特性。杨云娟等利用毕赤酵母成功构建了普鲁兰酶表达量较高的基因工程菌,摇瓶发酵酶活可达350.8U/mL,最佳发酵条件下产量可达504.5-510.1U/mL .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600C,最适pH值4.5,具有较好的耐热耐酸性。目前我国仍没有具备独立生产普鲁兰酶能力的厂商,要实现低成本、国产化的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应用于耐热脱支酶的研究,使耐热异淀粉酶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Coleman等人将嗜热厌氧菌T. brockii普鲁兰酶基因克隆到B.subtilis中得到的克隆子分泌的普鲁兰酶数量高于出发菌株,Okada等人将Bacillus Steanther, onhiu:中编码热稳定异淀粉酶的基因克隆到B.subtilu:中,得到的转化菌株其异淀粉酶能在60 ℃稳定15分钟。Burchadf将。ostridium thermosulf urogenes DSM38%的嗜热异淀粉酶基因克隆并在E.coli中表达,所得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与出发菌相同,而且在高温下仍能保持活性.Antranikiam等人将Pyrococcus舟riousous的异淀粉酶基因克隆到E.coli中并分离得到了酶蛋白。尽管如此,目前尚未有已将转基因的耐热性异淀粉酶工程菌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的报道。众所周知,利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单独或复合处理微生物细胞是选育高产变种菌株行之有效的经典方法,它在为培育多种抗生素、氨基酸、核苷酸激酶(尤其是蛋白酶和淀粉酶)的高产变种菌株方面曾经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今仍然是方便易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惠斯特勒等编王雏文等译.淀粉的化学与工艺学[M].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8 [2]张树政.酶制剂工业[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3]邬显章.酶的工业生产技术[M]. 吉林: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Taniguchi H, Sakano Y, Ohnishi M, Okada G(1985) Pullulanase[J].TanpakushitsuKakusan Koso. Ju1;30(8):989-992. Japanese [5] Jensen, B. F., and B. E. Norman. 1984. Bacillus acidopullulyticus pullulanase[J].:application and regulatory aspects for use in the food industry. Process Biochem.19:351-369 [6]Tomimura E, Zeman NW, Frankiewicz JR, Teague WM. [J]. Description of Bacillus naganoensis sp. nov.Int J Syst Bacteriol. I 990 Apr; 40(2):123-125 [7]吴燕萍,等. 微生物法生产普鲁兰酶的研究[J]. 生物学技术, 2003,8(6):14-17 [8]金其荣,等. 普鲁兰酶初步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 2001,28(1):39-43 [9]程池. 普鲁兰酶Promozyme 200L. 及其生产菌种[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2 ,(6) [10]唐宝英等.耐酸耐热普鲁兰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1 28(1):39-43 猜你喜欢: 1. 关于医学开题报告范文 2. 药学论文开题报告 3.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药理学开题报告范文 5. 药品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6.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

生物学是一门能打通很多跨界知识的学科。相比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更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底层规律,其思想放之四海而皆准。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生物类专业的论文题目及选题方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生物技术 毕业 论文选题

[1]生物技术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禽源HSP70、HSP40和RPL4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3]中间锦鸡儿CiNAC038启动子的克隆及对激素响应分析

[4]H9和H10亚型禽流感病毒二重RT-PCR检测 方法 的建立

[5]单细胞测序相关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6]动物细胞工程在动物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7]现代生物化工中酶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8]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9]现代生物技术中酶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0]两种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试剂盒获批

[11]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应用进展

[12]基于CRISPR的生物分析化学技术

[13]生物信息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4]高等工科院校创新型生物科技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5]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16]生物技术启发下的信息技术革新

[17]日本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推进管理

[18]中国基因技术领域战略规划框架与研发现状分析及建议

[19]鸡细小病毒与H_9亚型禽流感病毒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基于化学衍生-质谱技术的生物与临床样本中核酸修饰分析

[21]合成生物/技术的复杂性与相关伦理 政策法规 研究的科学性探析

[22]合成生物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3]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

[24]知识可以改变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吗?——探究科技争议下的极化态度

[25]基因工程在石油微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26]干细胞技术或能延缓人类衰老速度

[27]生物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8]动物转基因高效表达策略研究进展

[29]合成生物学与专利微生物菌种保藏

[30]加强我国战略生物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31]微生物与细胞资源的保存与发掘利用

[32]颠覆性农业生物技术的负责任创新

[33]生物技术推进蓝色经济——NOAA组学战略介绍

[34]人工智能与生物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35]中国合成生物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36]桓聪聪.浅谈各学科领域中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37]转基因成分功能核酸生物传感检测技术

[38]现代化技术在农业 种植 中的应用研究

[39]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及其考核方式的改革

[40]生物技术处理船舶舱底含油污水

[41]校企合作以产学研为平台分析生物技术类人才培养

[42]生物技术专业“三位一体”深化创新创业 教育 改革

[43]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44]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5]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优化与改革

[46]地方农业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47]不同育种技术在乙醇及丁醇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48]探秘生命的第三种形式——我国古菌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49]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50]我国科研人员实现超高密度微藻异养培养

生物教学论文题目

1、本地珍稀濒危植物生存现状及保护对策

2、中学生物实验的教学策略

3、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

4、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5、激活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

6、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8、本地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防控对策

9、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10、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糖尿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

12、心血管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

13、 儿童 糖尿病的现状调查研究

14、结合当地遗传病例调查谈谈对遗传病的认识及如何优生

15、“3+X”理科综合高考试题分析

16、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差生转化教育

17、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8、在当前中学学科分配体制下谈谈如何转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观念

19、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0、直观教学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1、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准备策略

22、编制中学生物测验试题的原则与方法

23、浅析生态意识的产生及其培养途径

24、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25、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6、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当地旅游区为例

27、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8、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以当地农村为例

29、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

30、大学与高中生物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衔接的初步研究

31、国内、国外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研究

32、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33、河北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动态分析研究 “

34、幼师生物学教材改进思路与建议

35、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践

36、中学生物双语教材设计编写原则探索与研究

37、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构想

38、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9、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课程创生研究初探

40、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整合

41、中学生物学情境教学研究

42、游戏活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43、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44、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45、生物科学探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6、生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47、白城市中学生物师资队伍结构现状的调查及优化对策

48、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

49、让人文回归初中生物教育

50、课程结构的变革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结构的研究

51、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2、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3、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

54、中学生物教学现状研究

55、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探讨

56、“生态系统”一节的 教学方法 探讨

57、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58、初中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59、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60、中学生物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生物技术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1、生物反馈技术在运动性疲劳监控中的应用研究

2、微流控生物催化技术酶促合成天然产物的增效机理研究

3、海洋生物污损过程的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4、浮游生物多样性高效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在渤海褐潮研究中的应用

5、基于QCM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组氨酸标签蛋白芯片和悬浮细胞芯片的研制及其应用

6、蛋白核小球藻油脂检测技术评价及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的研究

7、基因工程制备微藻生物柴油中两项关键技术的研究

8、农业水污染治理环节中的生物技术应用问题研究

9、人工构建耐热大肠杆菌的分子设计与应用

10、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政策分析

11、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细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

12、利用菊粉和木薯淀粉生产高浓度山梨醇和葡萄糖酸的生物技术

13、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中的非科学因素探究

14、面向分子生物系统的计算技术应用研究

15、大规模生物数据中的生物信息挖掘技术研究

16、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重金属和蛋白质的检测

17、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单碱基突变与蛋白质的检测

18、基于功能核酸的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

19、论我国生物技术专利保护

20、纳米生物相关技术专利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

21、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 反思

22、基因发明专利制度相关问题分析

23、转基因动物专利研究

24、GAPDH作为原核及真核生物通用型内标蛋白的研究及相关生物技术研发

25、基于生物信息与影像技术识别材料缺陷的研究

26、基于金属纳米材料的光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酶活性的检测

27、DNA assembler技术在顺

28、晋西黄土高原生物农业发展初探

29、睡眠剥夺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0、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生物组织的初步研究

31、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研究

32、人类基因专利战略布局

33、Web Services和XML技术在生物信息数据发布及整合中的应用

34、面向快速成型技术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

35、化学修饰电极与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技术联用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36、小型底栖生物样品自动分离技术研究

37、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及其在生物仪器中的应用

38、强电场常压离子注入方法研究

39、生物信息学中的模式发现算法研究

40、聚类和分类技术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

生物类专业的论文题目及选题方向相关 文章 :

★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选题题目

★ 2021生物毕业论文题目

★ 生物类学术论文(2)

★ 生物类学术论文

★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我们身边的生物技术论文(2)

★ 生物制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 生物制造技术论文范文(2)

★ 动物科学论文题目

强酸强碱对蛋白酶的影响研究论文

一级就是肽键和二硫键(这是核糖体做的),二、三……级就是把多条肽链连接起来,并且在三维空间里面进行扭曲(这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做的)。强酸强碱首先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也就是改变了它的二三级结构(结构变了,性质肯定变了啦),比如这条肽链,本来是向左扭的,它现在向右扭了,那不就变形了咯。其次,强酸强碱还能使蛋白质里的肽键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但是也有极少数是RNA,强酸强碱会把他们的结构破坏掉,使其永久失活,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酶能在强酸强碱的条件下进行催化,比如胃蛋白酶。

强酸强碱可以降低酶的活性属于抑制剂的一种在酶浓度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相互关系,可用矩形双曲线表示。在底物浓度很低时,反应速度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两者是正比关系。随着底物浓度的继续升高,反应速度的增加趋势渐缓,再加大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逐渐趋于恒定。

国外土壤酸碱性研究现状论文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简化来说,酸碱度影响矿物质的形态及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pH不同也会影响土壤团粒结构,进而影响毛细结构...等等有很多方面的。可以具体一些。

meiyou

你的把信箱给我,我给你发几个文献吧.用Adobe reader看你的课题是什么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