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高质量研究性论文优先刊用

发布时间:

高质量研究性论文优先刊用

我是从事sci,中文写发,修改,润色,翻译,发表,基金申请咨询,课题设计,科研设计,标书设计,实验设计,实验外包,实验委托,专利申请,数据统计。看我个人资料加

发表文章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刚进入某个领域的新手,面对纷繁复杂的期刊种类和跨学科课题时更容易感到无所适从。即使是很有发表经验的成熟研究人员,也会遇到在冲一冲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在稍次期刊上快速发表的权衡。实际上,有经验的科研人员不会等到文章写完之后才开始寻找目标期刊。而是在研究进入尾声的时候,在攥写论文前就已经规划好了文章的去向。通过对研究成果价值的判断,锁定两三个目标期刊。还有一些科研人员为了提高文章的录用率,会在研究真正开展前就瞄准某个期刊,研究的开展都是按照期刊文章应该具备的成果来规划,可以说这种研究是为某个期刊“量身定制”。这些做法虽然功利,但确实比没有经过仔细规划更有效率,更能提高文章的录用率。新手普遍缺乏经验和积累,很难制定期刊发表的策略,下面总结了几个发表文章选择目标期刊时应当考虑的问题。(1)了解期刊概况很多综合性期刊(例如Nature、Science等)都拥有很高的影响因子,但是综合性期刊的投稿量大,录用率都比较低。相对来说,不少专业期刊的影响因子都比较低。特别是有一些专业权威期刊现在仍坚持月刊和控制文章数量,近年来在开放期刊和其他期刊大量增加发表文章数量的冲击下,影响因子有日益下降的趋势。如果仅仅将影响因子作为参考的话,这些期刊容易被忽略掉,而实际上好的专业期刊在行业内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这些专业期刊更容易接受本领域内的文章,使用的审稿人也都是领域内的专家,对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很有帮助。因此,在入行的时候搞清楚所在相关的国内和国际专业刊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信息的获取并不困难,多和师兄师姐及同行交流,多花一点时间文献调研就会很清楚。(2)期刊的具体方向和定位除了专业领域外,每种期刊都有自己具体方向和定位,比如同样研究领域的期刊,有的偏重理论研究,有的侧重发表实验结果,有的更倾向于综述和模拟等。但要注意的是,期刊也是在不断改革的,也会按照研究方向的潮流增加热门方向的文章发表数,甚至就不再发表某些方向上的文章,在做文献调研的时候应该考虑这种时间效应。(3)论文的重要性是否符合目标期刊的影响因子如果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成果,那么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或者专业的权威期刊是对自己和期刊都有利的双赢选择。如果自己已经认定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较低,只是对现有成果的补充,那么是没有必要抱着赌一赌的心态投稿到高影响力的期刊去浪费审稿人和自己的时间。此外如果急需快速发表文章,期刊的刊载能力、审稿周期、发表周期等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一般来说,letter类型的期刊最适合快速发表。绝大部分情况下,审稿能在1-2个月内完成。同时每年刊载数目多的期刊的录用率相对也会高一些。这时可以请专业的论文润色公司如英论阁 提供协助

那就要你的研究的水平要高,问题涉及的面要重要,而且你能把它的重要性说清楚。有了这样的文章,投到高级杂志,就好了。

论文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

学术界,质性(qualitative)与量性(quantitative)方法的整合使用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最近我在「健康照护机构的组织行为」读到几篇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同时包含质性与量性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文章[1]是 在探讨美国管理式照护健保组织(managed care organizations, MCO)的代表在与诊所医师或医师执业群(group practices)协商与互动时,当有冲突发生时,哪些是影响医师情绪反应的因素,以及哪些因素是决定这些协商代表在面对医师时所要采取的行为或态度。 由 于之前并没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加上能够用来预测或解释这种互动关系的理论也相当缺乏,因此这份研究首先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去对30位参与协商互动的 MCO的代表与医师群代表做深度的访谈,从这些访谈中研究人员做成访谈记录与逐字稿,再加以分析,归纳出三个重要的因素(MCO的影响力、之前双方的互动 经验、双方协商者的专业地位差距),以及两种主要的反应(MCO代表的所采取的行为与医师代表的情绪反应)。 接下来研究者从访谈稿之中与寻 找这三种因素与协商代表的反应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同时引用相关的组织行为或心理学理论,提出几个研究的假设(hypotheses):(1)当MCO 的影响力(power)愈大(比如纳保的会员数很庞大),MCO的代表在与医师(群)协商时会比较倾向采用强迫的行为(forcing behavior),而比较不会采取亲切(accommodating behavior)、让步(compromising behavior)或配合(collaborating behavior)的行为;研究者也预测,当MCO的影响力愈大,愈会让医师代表有负面的情绪反应。(2)若双方之前有负面的互动经验,愈会让MCO代表 采取强势的行为,并且会引起医师代表愈大的负面情绪反应。(3)在双方互动中,如果是涉及MCO代表拒绝或删除医师所建议采用的医疗处置,研究者预测这会 引起医师负面的情绪反应;在此情况下,若与医师互动的MCO的代表不是医师,这时双方出现专业上的地位差距,会使得医师有更明显或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 这份研究的第二阶段,研究者改采用量性的研究方法,去检验之前所提出来的十个研究假设。这时他们扩大访谈65位MCO的代表(来自9家MCOs),请他们 回想在与医师代表互动中曾经发生冲突的具体事件,并透过问卷收集量性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最后再使用计量模式去检验研究假设中的关系是否存在。 第二篇文章[2]也 是先用质性的方法,去访谈16家最早引进微创心脏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MICS)技术的医院的MICS团队成员以及医院主管,整理成访谈纪录,进行质性分析,藉以深入了解MICS团队的运作特性与方式,以及能够衡量MICS 团队学习与成效的适当指标。 接下来研究者收集相关的数据,藉由计量方法去检验研究假设,初步得到与原本所预期的结果:发现这16个MICS 团队的学习速率(也就是其手术时间的下降幅度)有很明显的不同。不过,是哪些因素造成不同MICS团队不同的学习速率?为了寻找答案,研究者再回到之前由 深入访谈所得到的质性资料,用质性分析去寻找解释的因素。尽管这些从质性资料中所整理出来的原因相当有启发性,不过,这些由质性分析所得到的解释原因,未 来最好能够再用量性的分析去加以证实,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第三篇文章[3]是在探讨高科技公司中新产品研发团队与同公司内其他部门之间的互动,所关切的是团队对外活动。 这 份研究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与前两份研究类似,也是先用质性,再用量性方法,不过所用的方法比较复杂一点,是质性与量性方法交叉使用。他们首先透过对38个 产品研发团队主管的访谈以及成员的工作日记中,整理出15种团队与其他单位互动的活动,再透过问卷调查450位,来自多个团队的成员与主管,藉由因素分析 (factor analysis)的量性方法,将这15种活动归纳成四种主要型态,分别是大使(ambassador)、任务协调(task coordinator)、侦察兵(scout)、与护卫(guard)。同时,研究者透过一种Q-factor analysis的计量方法,发现不同的团队所采用的对外活动策略型态相当不一样,因此再加以整理出四种策略型态。这篇研究主要就是要了解团队所采取的对 外策略型态是否会影响其成效。 接下来研究者由分析之前访谈所得到的质性资料,特别是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成功与失败的团队案例与经验,再引用相关文献的发现加以左证,提出几个研究假设,以预测团队所采用的对外策略型态与成效之间可能的关系。 要 检验这些研究假设,需要团队策略型态(自变量)的数据,以及团队成效(应变量)的数据,前者数据来自第一阶段的分析结果,后者是属于量性资料,主要是来自 前面所提到的问卷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最后研究者使用回归分析与关连(correlation)分析,去探讨所预测的关系是否存在。 我觉得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性研究方法各有优缺,刚好可以互补。质性研究最大的优点是在没有之前的文献或理论可以做为根据时,可以针对所关心的对象或现象收集描述性 的数据,透过归纳过程,研究者可以从这些资料整理出重要的因素或可能线索,为量性实证研究打基础,或去解释量性研究所发现的关系的原因。但是质性研究的限 制在于其主观性与缺乏普遍的应用性,因此这些因素最好能够再藉由广泛收集量化数据去加以证实,这也正是量性研究的优点,然而量性研究虽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某些关系是否存在,可是它的限制在于无法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关系背后确实的机制或原因。而这也正是质性研究可以发挥功能的地方。

量性研究是指先规定收集资料的方法,通过数字资料来研究现象的因果关系。

量性研究在确定课题后要对研究形成假设方法:量性研究在确定课题后要对研究形成假设和科研设计,并规定收集资料的方法。意义是应用普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代表性。量性研究一般只能解释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理论或进一步发展某理论或模式。

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

1、抽样方法。量性研究强调随机抽样,质性研究通常采用目的抽样、理论抽样等方法,研究对象往往被称为“参与者”。目的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对研究对象特征的判断,有目的地选取某些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样本量的确定。量性研究通常在研究设计时即确定好样本量,并且可用公式进行估算。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在研究开始前通常无法明确具体的样本量,也无法用公式来估算。这种状态称为信息饱和。在质性研究中,当信息饱和现象出现时,即可停止资料的收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量性研究

(1)研究的目的不同

量的研究目的是证实普遍情况,有预测的作用;质的研究目的是给出解释性理解,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问题。

(2)价值与事实不同

量的研究中价值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是分离的;质的研究中是密不可分的。

(3)研究的层面不同

量的研究研究的层面是宏观的;质的研究是微观的。

(4)研究的问题不同

量的研究研究的问题是事先确定的;质的研究的研究问题是在过程中产生的。

(5)研究的内容不同

量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事实、原因、影响”,凝固的事物;质的研究主要是“事件、过程、意义”,属于整体的探究。

(6)研究的设计不同

量的研究研究的设计是结构化的,事先确定的;质的研究是灵活的、演变的。

量性研究定义为:通过把研究对象的结构特征转变为可测量的变量,运用统计分析技术、数学模型,揭示各变量之间真实关系和事物本质属性,及验证理论和假设的研究活动。

量性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设计并运用标准的统一问卷,采用标准的调查过程(设计问卷、前测、调整后的正式测试等),在相对短的时间获得大量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活动中有计划地控制某些因素,以引起自变量朝着因变量有利方向转变,并由此解释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3.定量观察法定量观察法是指根据事先设计好的系统化的、标准化的、结构化的计量观察表对被观察对象进行观察,并收集具体数据的方法。

当然,还有许多定量研究方法,如教育测量法、内容分析法等。这里介绍的是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

论文同时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可以的。比如社会学专业的论文,既要有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又要有访谈调查加以举证,因此,应依据自己要写作的论文学科性质和内容来具体运用。

主要看是哪科的论文了要是文科类的还是可以的要是理科类的应该是不行的

都可以,看您擅长那个方面虽然您打算做量化研究,但在前期打基础时最好看一些比较经典的关于质性研究的论文,这样在前期时你可以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进行对比,总结出相同点和相似点,这样更有利于您开展后续的量化研究。定量研究一般是为了对特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得出统计结果而进行的。定性研究具有探索性、诊断性和预测性等特点,它并不追求精确的结论,而只是了解问题之所在,摸清情况,得出感性认识。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与几个人面谈的小组访问,要求详细回答的深度访问,以及各种投影技术等。在定量研究中,信息都是用某种数字来表示的。在对这些数字进行处理、分析时,首先要明确这些信息资料是依据何种尺度进行测定、加工的,史蒂文斯(S.S.Stevens)将尺度分为四种类型,即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距尺度和比例尺度。

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基于对所研究对象的深入分析或了解。通常情况下,当样本规模比较小,但是需要对所研究问题需要有全面、详细和丰富的描述时,会采用定性研究。比如,采用案例分析(case study)时,重点是用语言文字详细描述你的研究、访谈和选择案例的过程如何展开。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经常使用灵活的数据收集方法,需要表达出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并强调时间发生的背景和意义。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participant observation, focus group, qualitative interviews, discourse analysis,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visuamethods。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访谈(Qualitative Interviews)。定性访谈的重点就是研究者通过一系列诱导式的提问从被采访者中获得他们经验的深入理解。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通常在社科类英文论文中用到,因为社会科学中的硏究很多情况下只能靠客观观察,并且硏究的可重复性很低,所以我们常常使用归纳法来得出结论。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的目的就是用定性的资料来说明、解释或者预测真实世界的现象。这种方法获得的资料比较丰富,另外一个优点是给研究者较大的诠释空间,来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也有它的缺点。首先就是人力成本比较高,因为要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来收集数据。第二,因为被观察对象通常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而且数据的收集都是基于研究人员的个人观察,所以结论的客观性很难保证,同时也很难推广到更加广泛的场合。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与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的归纳法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使用Deductive(演绎)法来得出结论。演绎法就是通过使用现有的文献和理论来形成假设或者命题,再通过收集适当的数据,分析数据来检验这些假设或命题。如果分析结果一致,那就说明假设成立。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通常采用科学的方法,其中包括变量的实验控制和操作、收集经验数据、数据建模与分析等等。在商科毕业论文中,通常采用的定量分析为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 survey)。在问卷调查中,研究者运用统一设计好的问卷,向选定的样本了解情况或者征询意见。问卷调查的好处是能够同时对大批目标用于进行测验,用时短,数据大。问卷通常由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组成。由此可见,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的核心就是定量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的结果往往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的优势,并且可以建立研究问题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相当快地收集和分析数据,研究结果也更为可靠客观。如果调查样本是有效的随机样本,那么我们可以把研究结果推广到整个人群。而它的缺点是数据不如定性研究来的详细,大规模的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成本也会非常昂贵。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的区别通过上面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了解到这两种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依据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的依据来源于现实资料数据,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的依据来源于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研究手段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主要运用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学科基础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以概率论、统计学为接触,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则以逻辑学为基础。结论的表述形式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

运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论文

论关于教育定量研究的三个问题

论文关键词: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论文摘要: 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在教育研究中应用定量研究方法时,应明确其适用范围;在处理、使用数据时,应实事求是,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应客观看待其局限,注意与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整合使用。 定量研究是对事物的量的分析和研究,是通过结构观察、、实验、测验等方法搜集数据,并结合已有的量化资料对事物进行客观研究,以揭示事物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从理论上讲起源于实证主义。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纽拉特和卡尔纳普等的实证主义以及美国的实用实证主义的发展,使定量研究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熟。[1]起初,定量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范式之一,主要被运用在自然科学和科学领域。后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西方一大批自然科学家和教育研究者如高尔顿、桑代克等,开始把定量研究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我国的定量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有了很大进展,但仍然不够成熟和完善。其中,教育领域中定量研究的运用更是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下面就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改进教育定量研究有所帮助。 一、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问题 关于定量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倾向。最初,定量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遭到许多质疑和批评,后来随着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一些显著成效的取得,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把教育研究完全定量化,不论什么教育问题,都要用定量方法来研究。显然,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利于教育研究的。我们知道,任何方法都不会是万能的,教育定量研究也不例外,它不可能适合一切教育研究。因此,在教育研究中选择研究方法时,一定要遵循“方法与问题相适应”的原则,根据所研究的教育问题的具体特性来慎重选择。如果不适合用定量方法,一定不能苛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定量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适用范围。下面就从两个方面来简要说明教育定量研究的适用范围。 1.教育定量研究适合于对教育中的物质现象进行研究 教育定量研究是对教育现象的量的方面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教育现象都能量化。一般而言,教育现象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方面,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材与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率等,量化是比较外显的,可以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而那些属于精神现象方面的,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师德状况等则很难量化或难以量化到让人满意的程度,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效果可能不会很好。[2] 2.教育定量研究适合于对研究者不熟悉的或较大样本的教育对象进行研究 定量研究注重的是研究的条件和结果,而不是研究的中间过程。它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而且,它往往是通过大量的抽样来进行研究,进而从样本推断总体的情况,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因此适合对研究者不熟悉的或较大样本的教育对象(如某区义务教育普及状况、某地流动子女就学状况、某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等)进行研究。像学生个案研究、学生袋评价等则不适宜用定量研究。[3] 二、教育研究中定量数据的处理问题 由于教育定量研究是对教育现象的量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难免会遇到数据处理的问题。教育研究中定量数据的处理要注意两个问题。 1.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教育研究中,在对搜集来的资料和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时,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有时,有些研究可能要对许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此时一定不要因为怕麻烦而简化数据或者故意丢掉一些数据。此外,对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有时可能会跟自己的研究假设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这时研究者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研究假设而人为地篡改数据。比如研究某大学的就业率,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是50%,而研究者就可能出于某种目的而把这一数据改为80%。这种做法是对客观事实的不尊重,也是对教育研究的不负责任。 2.要保障数据的有效性① 在教育研究中,除了要实事求是地处理搜集来的数据,还要保障数据的有效性。只有有效的数据才能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才能说明所研究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有时有些数据虽然是客观的,但对研究不一定是有效的。比如研究某大学的A、B两个专业的就业率,数据统计结果显示A专业就业率为60%,B专业为100%。但A专业有100名学生,而B专业只有1名学生。虽然数据统计结果显示B专业的就业率远高于A专业,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B专业比A专业好就业。很显然,这个例子中B专业这个100%的就业率就是无效的,是不能说明所研究问题的。 三、教育研究中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整合问题 近些年来,关于研究方法的整合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在研究。我们知道,每种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单独解决所有研究问题,因此多元方法整合进行研究就成为了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将定量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整合。定性研究是对事物的质的方面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研究方法”。[4]在教育研究中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整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整合中也要注意做到优势互补。 1.二者整合的必要性 在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定量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决定了定量方法不可能单独解决所有教育问题。定量方法只有与定性方法整合使用,才能促进教育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 (1)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教育研究中不可能追求完全定量化,有些研究只有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整合才能完成研究。教育研究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由于时间的一维性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不仅不可重复、不可控制,而且都有一个个独立的具有反思能力的人参与,完全定量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便在教育研究中我们人为控制的教育现象,也无法做到与当时情景完全相同,充其量只是帮助控制某种教育实验中的某些无关变量。[5]另外,从辩证唯物主义方面来说,任何教育现象都是量与质的统一体,不存在只有量没有质或只有质没有量的教育现象。因此,我们要想清晰透彻地研究、理解一种教育现象,就必须同时对它的量的方面和质的方面进行研究。 (2)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本身的局限。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着很多局限。首先,由于适用范围的限制,它对那些不能量化的教育现象无能为力;其次,定量研究的结果具有概括性,虽然能由样本推测教育现象总体的特征,但只能代表总体的一个平均数值,而不能体现出每个个体的特殊性;再次,定量研究要求严密性,但实施起来却很复杂、困难,如问卷和测量量表的编制有许多要求,样本的抽取要求随机,要对调查资料进行数理等;[6]最后,由于技术与测量工具的发展尚不完善,许多教育问题难以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或者即使采用定量方法,结论也可能出现偏差,难以有效地说明问题。[7]教育定量研究的这些局限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单独解决所有教育问题,有些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要借助其他方法尤其是定性方法的帮助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二者的整合要做到优势互补 在教育研究中,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从研究目的上说,定量研究的目的是对教育现象的量的规定性的研究,定性研究则是对教育现象的质的规定性的研究;从适用范围上说,与上述定量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定性研究主要适用于对教育现象精神方面的或研究者比较熟悉的较小的样本以及具体的个案进行研究;从研究方法上说,定量方法是一种演绎过程,注重统计分析和研究的结果,定性研究则基于描述性分析,注重研究的过程;从研究结论上说,定量研究的结论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精确性,可以推论到总体,定性研究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能推论到总体。[8]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定量研究不能代替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必须以定性研究为基础。在教育研究中,无论定量分析如何发展,其工具和技术有多么完善,所能解决的也只是教育现象中量的方面的关系,教育现象中本质方面的东西必须借助定性分析才能认识。而且,定量研究的结论如果没有通过定性研究进行清晰透彻的解释,就只能是一堆死的数据,是无法明确地揭示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9] 由上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关系可以看出,两者在许多方面都是互补的。在教育研究中,将两者整合使用,一方面可以弥补各自单独使用时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使教育研究在量的方面科学、精确,在质的方面清晰、透彻,从而提高说服力。因此,在教育研究中,我们应避免“泛化”定量研究,而应重视两者的整合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研究个性和特色,形成巨大张力,达到优势互补。[10]比如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就可以通过问卷等定量方法获得各个地区就业学生的数据,然后再通过定性分析产生这种分布状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这样将定量与定性结合使用,既发挥了定量分析的精确性、客观性和简洁性,让学生就业分布状况一目了然,又发挥了定性分析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探索性,给出了清晰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两者优势互补,很有说服力。 四、结语 总之,定量研究作为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有优势也有局限。我们只有把握其适用范围,将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才能提高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注释: ① 这部分内容参考老师课堂讲授内容,如有错误和疏漏,那是笔者理解有误,特此说明。 参考文献: [1]沃野.关于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41-47. [2][3][10]付瑛,周谊.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J].教育探索,2004,(2):9-11.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23. [5]栗玉香,冯国有.教育科学研究不宜苛求定量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1,(2):33-35. [6]吴争程.定量方法在我国社会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探析[J].湖北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12-13. [7]常 蕤 .教育研究中的定量研究 刍 议[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9,(1):61-62. [8]伍红梅.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及结合[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9(3):70-72. [9]嘎日达.论科学研究中质与量的两种取向和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54-62.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都可以,看您擅长那个方面虽然您打算做量化研究,但在前期打基础时最好看一些比较经典的关于质性研究的论文,这样在前期时你可以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进行对比,总结出相同点和相似点,这样更有利于您开展后续的量化研究。定量研究一般是为了对特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得出统计结果而进行的。定性研究具有探索性、诊断性和预测性等特点,它并不追求精确的结论,而只是了解问题之所在,摸清情况,得出感性认识。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与几个人面谈的小组访问,要求详细回答的深度访问,以及各种投影技术等。在定量研究中,信息都是用某种数字来表示的。在对这些数字进行处理、分析时,首先要明确这些信息资料是依据何种尺度进行测定、加工的,史蒂文斯(S.S.Stevens)将尺度分为四种类型,即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距尺度和比例尺度。

论文采用质性量化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方式不同,质性研究常用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定量研究多用量表、测验、调查、问卷等方式。

2、数据分析模式不同,质性研究由研究者本人分析,相对来说不太科学,定量研究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结果较为科学严谨。

3、设计特点不同,质性研究设计经常需要灵活、即兴,定量研究较为固定、结构化。

4、抽样方法不同,质性研究样本选择常常是随机的、目的性强的,并且样本量较小,定量研究要求样本量大、随机性强。

名词解释

它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之一。它是通过观测、实验和分析等,来考察研究对象是否具有这种或那种属性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等。由于它只要求对研究对象的性质做出回答,故称定性研究。

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处于自然情境中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

质性研究的五种方法是: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地勘察调查法(专门从事勘查的部门或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原理、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体或某一组织连续进行调查);视觉分析法(水平视野分析、垂直视野分析和视野协调分析);论述分析法(论述的形成背景、论述间竞合的规则等)。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