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职称等同于核心

发布时间: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职称等同于核心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2本在高新开发区那个瑶湖校区.旁边有蓝天驾校 外语外贸学校 等...哪个系好不知道住宿条件据说很好 校区就由不得自己挑了师资力量据说不错我是今年被录了 楼主也是吗?是的话可能是同学唉..

说实话一点都不好江西的大学都很垃圾 简直就是一陀屎 有的教学楼看起来快要倒了 别以为什么中外和办其实没什么中外合办的学校多的是呀不要贪图江西的学费比其他地方的学费要低一些以后不会后悔的

国家级特色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机械电子工程、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

江西重点建设学科

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计算机应用技术、岩土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机械电子工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理学、农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水利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江西水利电力学院,1978年恢复办学,历经江西省水利水电学校大专部、江西工学院水利分院、江西水利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4年更名为南昌工程学院。2005年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实现江西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2011年先后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高校,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被总参谋部、教育部批准为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成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学校拥有瑶湖和彭家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46.9亩,校舍建筑面积65万余平方米,另外在金溪县建有面积达1000亩的科教基地。学校设有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士官学院、瑶湖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余人、留学生21人。学校拥有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开设57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农林计划”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卓越计划”专业6个(省“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5个、省“卓越农林计划”专业1个)、国际合作教育专业2个、一本批次招生专业7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42.71%;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85.04%。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二级教授9人,全国水利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1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人才工程”人选、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省级人才110人。聘请1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学校名誉教授,柔性引进杰出人才8人。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5万册,电子图书5万册,各种中外文电子资源库共11个。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四个回归”为遵循,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强化优良学风养成,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毕业研究生就业率100%。近五年学生荣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奖励500余项。建校60年来,学校面向地方和水利行业培养了11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和水利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33个,其中国家级平台5个、省级科研平台13个;国家级学会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挂靠我校。《南昌工程学院学报》在全国工程类院校学报中排名靠前。学校拥有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各1个。近五年来先后获国家级项目97项、省部级项目950项,累计科研经费3.9亿元;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20项;发表学术论文3050篇,其中SCI/EI期刊检索论文473篇;获省政府科技奖12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1项,其中,获得江西省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学校先后承办首届国际水土保持青年论坛、第三届全球森林生态经济论坛、中国水利学会2018学术年会和2018水利人才与教育论坛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校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在水环境生态监测、河道污水治理、智能光纤技术、樟树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社会服务经费7000余万元。

南昌工程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普通本科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高等学校,原为水利部直属院校,2000年经国务院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学校坐落于英雄城南昌,拥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2026亩,校舍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是一个花园式、生态型、数字化的校园。中文名: 南昌工程学院 校训: 自强不息 格物致知 创办时间: 1958年 类别: 公立大学 所属地区: 中国 南昌 南昌工程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普通本科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高等学校,原为水利部直属院校,2000年经国务院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其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江西水利水电学院, 1978年恢复专科层次办学,1992年更名为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的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南昌工程学院。学校紧抓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及时确定学校发展定位: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兼顾水利行业;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为辅,拓展研究生教育;以工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学院建成水利特色鲜明、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高水平工程院校。[编辑本段]学院概况 南昌工程学院原为水利部直属的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江西水利电力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经济、管理、文学、理学、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校坐落于英雄城南昌,拥有两个校区,瑶湖校区与碧波荡漾的瑶湖相邻,彭桥校区与风光秀丽的青山湖相望。校园占地2026亩,校舍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是一个花园式、生态型、数字化的校园。 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1100余人,专任教师8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0%以上,硕士学历以上人员50%以上,博士50余人。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学校设有水利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生态环境工程系、机械与动力工程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理学系、管理工程系、经济系、人文社科系、外国语言文学系、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十四个系、院。开设了60余个本、专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就业,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为了进一步拓宽学校办学思路,学校还积极与国际教育接轨,先后与荷兰、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开展教育合作项目,目前已有在校生近800人。学校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设有函授站,函授生5300余人;与浙江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了远程教育。学校形成了包含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与远程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格局。 学校各类教学与生活设施齐备。教学固定资产7000万元,建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工电子、通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中心、网络技术、测绘工程、3S工程中心等一批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为“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壤与植物生态实验室为“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校内建有基于千兆光纤网基础上的数字化校园。建有英语教学调频发射台,有语音室15个(820座),多媒体教室95个(14801座),用于教学的计算机2500余台。图书馆藏书83万册,电子图书50万册,中外期刊1700余种。建有标准的塑胶田径场、游泳池等学生活动设施。 学校设有数字水利研究所、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计算机应用技术、岩土工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4学科被批准为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 学校发展定位: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兼顾水利行业;以本科教育为主,以专科教育为辅,开展继续教育和国际教育,拓展研究生教育;以工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把学校建成水利特色鲜明、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院校。[编辑本段]学校环境 学院占地2026亩,分属两个校区(瑶湖校区和彭桥校区),瑶湖校区坐落于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彭桥校区位于市区的青山湖畔。全院现有校舍面积53万平方米,各类教学与生活设施齐备,建有标准的塑胶田径场、游泳池等学生活动设施。 全校在岗教职员工900余人,专任教师504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人员105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150人,其中博士34人,现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省级名师5名,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8名和一批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近几年学校共有8人先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0人次被授予省部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学院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设有57个本、专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招生就业,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同类院校前列,是江西省2001年-2003年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江西省2003-2004年高等学校普通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检查中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位居全省同类院校榜首,2004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4.61%。 学校设有水利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生态环境工程系、机械与动力工程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理学系、管理工程系、经济系、人文社科系、外国语言文学系、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十四个系、院。开设了60余个本、专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就业,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为了进一步拓宽学校办学思路,学校还积极与国际教育接轨,先后与荷兰、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开展教育合作项目,目前已有在校生近800人。学校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设有函授站,函授生5300余人;与浙江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了远程教育。学校形成了包含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与远程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格局。[编辑本段]学校设施 学校各类教学与生活设施齐备。教学固定资产7000万元,建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工电子、通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中心、网络技术、测绘工程、3S工程中心等一批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为“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壤与植物生态实验室为“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校内建有基于千兆光纤网基础上的数字化校园。建有英语教学调频发射台,有语音室15个(820座),多媒体教室95个(14801座),用于教学的计算机2500余台。图书馆藏书83万册,电子图书50万册,中外期刊1700余种。建有标准的塑胶田径场、游泳池等学生活动设施。 学校设有数字水利研究所、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计算机应用技术、岩土工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4学科被批准为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 学校发展定位: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兼顾水利行业;以本科教育为主,以专科教育为辅,开展继续教育和国际教育,拓展研究生教育;以工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把学校建成水利特色鲜明、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院校。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学校的科技实力和科技品格。南昌工程学院将一如既往,乘风破浪,创造美好的明天!水利工程系 水利水电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测绘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给水排水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科 理工类 三年) 工程测量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土木工程系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地下工程、工程管理方向)(本科 理工类 四年) 城市规划(本科 理工类 五年) 建筑工程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工程造价(专科 理工类 三年)生态环境系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 理工类 四年) 园林(本科 理工类 四年) 城市规划(景观方向)(本科 理工类 五年) 园林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城镇规划(专科 理工类 三年) 机械与动力工程系 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理工类 四年) 车辆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数控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科 理工类 三年)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科 理工类 三年)电气与电子工程系 自动化(本科 理工类 四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本科 理工类 四年)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通信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供用电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应用电子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通信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嵌入试软件方向)(本科 理工类 四年)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计算机软件(专科 理工类 三年)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理学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 理工类 四年)管理工程系 市场营销(本科 文史类 四年) 物流管理(本科 文史类 四年) 市场营销(专科 文史类 三年) 旅游管理(专科 文史类 三年) 物流管理(专科 文史类 三年) 电子商务(专科 文史类 三年) 房地产经营管理(专科 文史类 三年)经济系 财务管理(本科 文史类 四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文史类 四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 文史类 三年) 会计(专科 文史类 三年) 会计电算化(专科 文史类 三年)人文社科系 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 文史类 四年)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科 文史类 三年)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 文史类 三年) 文秘(专科 文史类 三年)外国语言文学系 英语(工程英语翻译、国际商务、语言文学方向)(本科 文史类 四年) 商务英语(专科 文史类 三年)艺术学院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影视动画设计方向)(本科 四年) 工业设计(本科 四年) 环境艺术设计(专科 三年)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科 三年) 产品造型设计(专科 三年)国际教育学院 城镇规划(国际教育) 电子商务(国际教育) 建筑工程技术(国际教育) 市场营销(国际教育) 旅游管理(国际教育)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国际教育) 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教育) 继续教育学院 军事体育部[编辑本段]管理机构党群部门 纪检、监察室 ·党委办公室(院办合署) ·组织部 宣传部(新闻中心) ·统战部 ·工会 共青团委会 ·行政机构 院长办公室(党办合署) ·人事处 ·教务处 ·科学研究处 审计处 ·计划财务处 ·学生工作处(团委合署) ·招生办 成人教育处(继续教育学院合署) ·资产管理处 ·保卫处 后勤保障处 ·基本建设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合署) 就业办 ·评估中心 ·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学报教学单位 水利工程系 ·土木工程系 ·生态环境系 ·机械与动力工程系 ·电气与电子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理学系 ·管理工程系 经济系 ·人文社科系 ·外国语言文学系 ·艺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处合署) ·国际教育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合署) 军事体育部教研、教辅单位 高等教育研究所 ·图书馆 ·网络信息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所所有主要信息都找齐了 至于以上问题 应该再多看看资料或向他人咨询一下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为核心期刊

论文1.《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汉文>版)1985年第3期,唯一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自然辩证法》1985年第12期全文转载。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的几点意见》,《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汉文>版)1986年第4期,第一作者;人大报刊资料选汇《哲学原理》1987年第2期全文转载。3.《对立统一法则是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钥匙》,《教学与研究》(京)1988年第1期,唯一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88年第3期收入目录索引。4.《关于孙中山哲学性质诸问题辨析》,江苏省暨南京市孙中山研究会纪念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唯一作者,1989年获海军指挥学院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5.《也谈孙中山的生元说》,《学术百家》1989年第6期,唯一作者。6.《关于确定事物发展周期起终点的原则标准问题》,《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汉文>版)1989年第4期,唯一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0年第3期全文转载;《哲学动态》1990年第3期收入《全国报刊部分论文目录索引》,并在《否定之否定近况》中作专题介绍;《新华文摘》1990年第3期收入《报刊文章篇目辑览》。7.《鸦片战争时期开眼看世界思想的产生》,江苏省暨南京市历史学会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收入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论文集《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唯一作者,1992年获海军指挥学院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8.《孙中山认识论二问题辨析》,《海军学术研究》1990年第4期,唯一作者。9.《海军科研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海军学术研究》1992年第4期,唯一作者。10.《邓小平同志在生产力问题上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第三作者。11.《论战争的全局与局部》,《海军学术研究》1993年第6期,唯一作者。12.《毛泽东战争中的自觉能动性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海军学术研究》1993年增刊,唯一作者。13.《毛泽东对主观能动性理论的贡献》,《教研丛刊》1994年特刊,唯一作者,1994年获南京地区军队院校协作中心“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理论讨论会”优秀论文奖。14.《对事物发展周期阶段性的若干思考》,《皖江学刊》1994年第2期,唯一作者。15.《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对新时期海军建设的指导》,《海军学术研究》1994年第3期,第一作者。16.《邓小平在生产力问题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收入国防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的论文集《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武装全军》,1993年获全军优秀论文奖、海军优秀论文一等奖。17.《居维叶灾变论的调和性》,《皖江学刊》1994年第5期,唯一作者。18.《甲午战争中方战败的军事哲学思考》,《教研丛刊》1995年第3期,唯一作者,1996年获海军指挥学院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9.《军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社会前列须解决的几个问题》,收入海潮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的《海军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论文集》,第一作者,1997年获海军优秀论文奖。20.《军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怎样走在全社会前列》,《海军学术研究》1998年第2期,第一作者。21.《论事物发展周期的层次性》,《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唯一作者。22.《论军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军事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唯一作者,2000年10月获中国军事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3.《指挥员在战役决策中须熟知的几个问题》,《海军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唯一作者,2000年获海军指挥学院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4.《再论指挥员在战役决策中须熟知的几个问题》,《海军学术研究》2000年第10期,唯一作者。25.《制海权理论的演变及其启示》,《海军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唯一作者。26.《院校环境建设与创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中国军事教育》2001年第5期,唯一作者。27.《军事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收入海潮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的论文集《军事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唯一作者。28.《论军事创新能力的培养》,《海军学术研究》2002年第3期,唯一作者。29.《海军战役决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海军学术研究》2002年第12期,唯一作者。30.《信息质量与现代海军战役决策》,《海军杂志》2002年第12期,唯一作者。31.《论战役决策的一般规律》,《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唯一作者,先后获《中华世纪魂》优秀社科理论成果一等奖、中华精英荣誉金奖、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优秀论文奖、社会经济与中国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3年度海军指挥学院优秀论文二等奖、2003年首届中国西部经济与科技创新成果暨专家学者学术论坛一等奖、2004年首届西部论坛中国人文社科成果优秀论文大赛一等奖。32.《论作战决策中指挥员的决断》,《空军军事学术》2003年第2期,唯一作者。33.《海军战役决策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海军军事学术》2003年第5期,唯一作者。34.《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的主要作战特点》,收入海军指挥学院科研部2003年5月出版的《伊拉克战争研究论文汇编》,第一作者。35.《海军战役决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海军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唯一作者。36.《论作战决策之唯实能动原则》,《海军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唯一作者。37.《对创新推进海军装备跨越式发展的思考》,《海军军事学术》2004年第2期,唯一作者。38.《论战役决策之及时果断》,《海军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唯一作者,2004年9月获中国科学发展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39.《推进军队院校军事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海军院校教育》2004年第3期,署名第二。40.《试论战役决策的弹性》,《海军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唯一作者。41.《论作战指挥艺术的灵魂:善变》,《西安陆军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唯一作者。42.《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增刊,唯一作者。43.《孙中山哲学性质若干问题辨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唯一作者。44.《对装备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思考》,收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的论文集《科学发展观与国防经济建设》,唯一作者。45.《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收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的论文集《科学发展观与国防经济建设》,唯一作者。46.《装备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初探》,《军事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唯一作者。47.《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收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论文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唯一作者。48.《甲午战败认识论根源探析》,《海军军事学术》2006年第3期,唯一作者。49.《加大军费投入的理性思考》,收入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的论文集《世界国防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国防经济转型》,第一作者。50.《我国国防工业面临的全球化挑战及其对策》,《军事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第一作者。51.《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初探》,《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8期,唯一作者。52.《我国军工企业资本运营的模式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6期摘要刊登,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一作者。53.《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7期,第一作者。54.《美国国防工业转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收入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的论文集《国防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探索》,第一作者。55.《国防工业进入规制问题研究》,《军事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56.《当前不发达省份国民经济动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57.《构建和谐社会与解决农民工问题》,收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的论文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作者。58.《我国国防工业效益的经济学分析》,收入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的论文集《国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第一作者。59.《信息化战争及其对国民经济动员的新要求》,《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60.《对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思考》,《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一作者。61.《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功能的发挥》,收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2008年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文集》(下卷),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二作者。62.《浅析国民经济动员的协调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收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2008年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文集》(上卷),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63.《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探析》,收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2008年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文集》(上卷),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64.《国防工业动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收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2008年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文集》(上卷),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65.《第三方物流动员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及其对策》,收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2008年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文集》(上卷),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66.《国民经济动员柔性化探析》,收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2008年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文集》(上卷),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一等奖,第一作者。67.《QFII羊群效应实证研究》,《江淮论坛》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68.《武器装备信息化对国防工业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军事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第一作者。69.《我国军民融合制度变迁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7期,第一作者。70.《武器装备采办竞争与单一来源选择研究》,《国防技术基础》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71.《突变理论在战时财力动员效果评价体系中的应用》,《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8期,获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72.《应急财力动员下财政支出结构调整顺序研究》,《军事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获“当代中国科学发展与理论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作者。73.《我国国防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现状及对策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8期,唯一作者。74.《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基本经验》,收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新中国60年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师生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唯一作者。75.《我国军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中国国防经济》2010年第2期,第一作者。76.《围绕融合式发展要求,加快卫生动员立法建设》——从编纂《国内外卫生动员法律法规及案例汇编》看我国卫生动员立法建设,收入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的论文集《60年来的国防经济建设、发展与改革》,署名第二。77.《农民工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的论文集《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公平与正义》,唯一作者。78.《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综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二作者。79.《国防采办价格规制模型》,《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二作者。80.《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均衡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检验分析》,《财经研究》2011年第1期,第二作者。81.《国防支出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以1980-2006年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为例,《中国国防经济》2011年第1期,第二作者。82.《武器装备采办分层次竞争机制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二作者。83.《武器装备技术许可合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初探》,《中国国防经济》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84.《军民结合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二作者。85.《我国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第5期,第二作者。86.《全寿命周期大飞机制造商成本分摊研究》,《国防技术基础》2011年第5期,第三作者。87.《宏观经济中的国防费杠杆效应》,《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6期,第二作者。88.《论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军事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第一作者。89.《国防科技工业制度变迁研究》——兼论“军民融合”的发展历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4期,第二作者。90.《天空开放政策对航空运输业的影响》,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论文集《大型客机设计与使用经济性研究》,第一作者。91.《中国大飞机产业技术提升策略研究》,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论文集《大型客机设计与使用经济性研究》,第一作者。著作1.《西方哲学名著介绍》(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参编。2.《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参编。3.《火红的党旗》,海潮出版社1993年版,参编。4.《人民武装工作概论》,军事谊文出版社1994年版,参编。5.《全民国防教育理论教程》,海军指挥学院1994年版,副主编。6.《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概论》,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版,主编。7.《军事辩证法导论》,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版,主编。8.《新时期国防教育与国防建设问题研究》,海军指挥学院1996年版,参编。9.《国防教育论纲》,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主编,同年获海军优秀政治理论成果三等奖。10.《中国海防概论》,海军指挥学院1998年版,参编。11.《十大军事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第一著者(两人合著),该书为国家教委“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南京大学出版社向建国50周年献礼图书。12.《新时期人民武装工作理论与实践》,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版,参编。13.《少年海军手册》,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参编。14.《中国国防经济安全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一著者。15.《国防经济与国防安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主编。16.《外国国防经济安全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主编。课题1.《联合作战系列问题研究》,全军军事科研“十五”计划重大课题,主要承担者。2.《海军军语》,负责条目的初选,担任“海防与动员”103个条目的撰写。3.《企业决策者决断研究》,企业横向课题,独立完成。4.《中国粮食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度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委托课题,独立完成。5.《装备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2005年度科研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完成。6.《军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度立项课题,独立完成。7.《国防经济理论创新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二期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8.《国防经济安全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十一五”“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课题负责人。9.《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效能比较研究》,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参与者,排名第二。10.《单一来源环境下武器采办激励性规制研究》,获2008年度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课题二等奖,课题负责人。11.《军工企业产权与效率相关性研究》,获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2009年度优秀课题二等奖,课题负责人。12.《国内外卫生动员法律法规及案例汇编》(含重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动员办公室2009年度立项课题,课题负责人。13.《武器装备采购竞争与规制研究》,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主要参与者。14.《民机经济性评估指标体系框架研究及主要经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2010年度立项课题,课题负责人。15.《国防经济资源保障绩效研究》,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16.《辞海·经济学卷》,负责“国防经济”数百个词条的撰写。

南昌工程学院是在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具体地址在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祥大道289号,该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水利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理学、农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水利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江西水利电力学院,1978年恢复办学,历经江西省水利水电学校大专部、江西工学院水利分院、江西水利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4年更名为南昌工程学院。2005年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实现江西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2011年先后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高校,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被总参谋部、教育部批准为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成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学校拥有瑶湖和彭家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46.9亩,校舍建筑面积65万余平方米,另外在金溪县建有面积达1000亩的科教基地。学校设有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士官学院、瑶湖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余人、留学生21人。学校拥有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开设57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农林计划”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卓越计划”专业6个(省“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5个、省“卓越农林计划”专业1个)、国际合作教育专业2个、一本批次招生专业7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42.71%;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85.04%。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二级教授9人,全国水利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1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人才工程”人选、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省级人才110人。聘请1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学校名誉教授,柔性引进杰出人才8人。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5万册,电子图书5万册,各种中外文电子资源库共11个。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四个回归”为遵循,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强化优良学风养成,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毕业研究生就业率100%。近五年学生荣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奖励500余项。建校60年来,学校面向地方和水利行业培养了11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和水利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33个,其中国家级平台5个、省级科研平台13个;国家级学会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挂靠我校。《南昌工程学院学报》在全国工程类院校学报中排名靠前。学校拥有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各1个。近五年来先后获国家级项目97项、省部级项目950项,累计科研经费3.9亿元;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20项;发表学术论文3050篇,其中SCI/EI期刊检索论文473篇;获省政府科技奖12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1项,其中,获得江西省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学校先后承办首届国际水土保持青年论坛、第三届全球森林生态经济论坛、中国水利学会2018学术年会和2018水利人才与教育论坛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校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在水环境生态监测、河道污水治理、智能光纤技术、樟树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社会服务经费7000余万元。

进入******,学校以,秉承“自强不息、格物致知”的校训,弘扬“开拓、勤奋、求实、文明”的校风,着力深化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高水平水利特色大学建设,谱写南昌工程学院发展新篇章。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投稿

[1] 《重力式U型桥台裂缝缺陷调查与处治研究》,江西省交通科技重点项目,2008年1月通过鉴定,整体水平国内领先,2009年获得了江西省公路学会三等奖,主持完成;[2] 《长大隧道防火防灾技术在广石隧道中的应用研究》 江西省交通科技重点项目,2011年9月24日通过鉴定,主持完成;[3] 软土地基上轻型桥台与台后桩承加筋路堤作用机理研究,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在研,主持; 荣耀.巷道支护时机与围岩级别关系的研究.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Vol.20(4):11-13,2003荣耀,赵明阶.公路隧道爆破荷载的计算分析.公路交通技术,2005,(1):91-94荣耀,许锡宾.公路隧道围岩震动效应的解析法模拟.公路交通技术,2005,(4):142-146荣耀,许锡宾,靖洪文.不同含水岩石蠕变实验电磁辐射频谱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Vol.24(A01):5090-5095 (EI收录)吴小建,荣耀,殷琨.海底液动冲击取样器的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Vol.33(10):1418-1422 (EI收录).荣耀,许锡宾,赵明阶.锚杆对应力波传播影响的有限元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Vol.2(1):115-119孙富学,荣耀.隧道衬砌结构耐久寿命预测研究.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Vol.2(3):358-360荣耀,蔡晓鸿.海底隧道开裂衬砌的渗漏量计算分析.南昌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Vol.25(3):7-10荣耀,许锡宾,蔡晓鸿.基于弹性地基曲梁法的隧道衬砌裂缝间距和宽度的计算.重庆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Vol.28(5):23-26(EI收录)荣耀,黄红元.三峡库区典型二级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南昌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Vol.27(1):54-57荣耀,黄红元,姜安龙.过江输水管单层管片结构裂缝参数计算分析.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Vol.22(2):44-47肖同刚,荣耀.乌鞘岭隧道岭脊段二次衬砌裂缝计算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2,3(1):62-65荣耀,黄红元.海底隧道衬砌裂缝扩展试验研究.水运工程.2009(3).-46-49, 84 [1] 复杂应力条件下岩石混凝土传播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2] 重力式U型桥台裂缝缺陷调查与处治研究,江西省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

Xu Z.H., Wang W.D., Wang J.H., and Shen S.L.. Performance of deep excavated retaining wall in Shanghai lowland area. Lowl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2005, 7(2): 31-43 徐中华,邓文龙,王卫东,支护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工程技术实践,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4):607-610 徐中华,王建华,王卫东,主体地下结构与支护结构相结合的复杂深基坑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06,28(S0):1355-1359 徐中华,王卫东,王建华,上海软土地区上海银行大厦深基坑工程的实测与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S):4639-4644 徐中华,王建华,有限元法分析土壤切削问题的研究进展,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134-137 徐中华,钭逢光,陈锦剑,王建华,封金财,活树桩固坡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岩土力学,2004,25(S):275-279 王建华,徐中华,陈锦剑,王卫东,上海软土地区深基坑连续墙变形特性浅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4):485-489 Wang W.D., Xu Z.H., Wang J.H., and Shen S.L..Field performance of multi-propped deep excavation in Shanghai soft deposi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owland Technology 2004, Bangkok, Thailand,2004,pp: 199-203 徐营营,徐中华,王建华,王卫东,采用逆作法的超大型深基坑三维有限元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5):789-792 Wang J.H., Xu Z.H., Di G.E., and Wang W.D.. Performance of a deep excavation constructed using the united method: bottom-up method in the main building part and top-down method in the annex building part. Geotechnical Special Publication,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and Ground Movement - Proceedings of the GeoShanghai Conference, ASCE, 2006, pp: 385-392 戴斌,王卫东,徐中华,密集建筑区域中深基坑全逆作法的设计与实践,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4):579-583 翁其平,王卫东,徐中华,软土中超大面积深基坑逆作法设计与实践,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4):587-590 Wang W.D., Wang J.H., Shen W.P., Xu Z.H., and Fan W..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 multi-propped deep excavation in Shanghai soft deposit. CSSM2006 - III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olid and Structural Mechanics, Lisbon, Portugal, 2006 陈华文,史玉金,陈锦剑,徐中华,岸滩冲刷对护岸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岩土工程界,2004,7(S):84-87 王建华,徐中华,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工程研究现状,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6(1):1-12 王建华,徐中华,王卫东,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特性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07,29(12):1899-1903 Li J.J., Xu Z.H., and Wang W.D..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deep excavations on adjacent properties in soft soil district. Applications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in Geotechnical 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Annual Seminar, Geotechnical Division,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ngineers. 2008, Hong Kong, pp: 181-189 徐中华,王建华,王卫东,上海地区深基坑工程中地下连续墙的变形性状,土木工程学报,2008,41(8):81-86 王卫东,李进军,徐中华,敏感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方法,岩土工程学报,2008,30(S0):349-354 徐中华,王建华,王卫东,软土地区采用灌注桩围护的深基坑变形性状研究,岩土力学,2009,30(5):1362-1366 王卫东,徐中华,王建华,基坑工程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设计与分析方法,2009海峡两岸地工技术/岩土工程交流研讨会论文集(大陆卷),王新杰主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pp.183-196 徐中华,大开口式逆作法深基坑实测变形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4):750-756 徐中华,王卫东,王建华,逆作法深基坑对周边保护建筑影响的实测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09,42(10):88-96 徐中华,王卫东,深基坑变形控制指标研究,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3):619-625 王浩然,王卫东,徐中华,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S2):1512-1517 蔡建鹏,黄茂松,钱建固,徐中华,基坑开挖对邻近地下管线影响分析的DCFEM法,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1):120-124 徐中华,王卫东,敏感环境下基坑数值分析中土体本构模型的选择,岩土力学,2010,31(1):258-264 Wang J.H., Xu Z.H., and Wang W.D.. Wall and ground movements due to deep excavations in Shanghai soft soils,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0, 136(7): 985-994 王卫东,徐中华,圆形深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分析的强度折减法,建筑结构学报,2010, 31(5):195-201 W.D. Wang, J.J. Li, Z.H. Xu, G.E. Di.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deep excavation constructed by top-down metho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technical Conference on Geotechnical Challenges in Megacities, Volume 3, pp. 660-666, Moscow, 2010 王卫东,徐中华,预估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的简化分析方法,岩土工程学报,2010,32(Supp.1):32-38 王卫东,徐中华,深基坑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设计与施工,岩土工程学报,2010,32(Supp.1):191-199 Wang W.D., and Xu Z.H.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deep excavations in Shanghai. The 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Aspects of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Soft Ground, Roma, Italy, 2011. Wang H.R., Xu Z.H., and Wang W.D.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a deep braced excavation in Shanghai. The 14th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Hongkong, 2011. pp. 274 王卫东,王浩然,黄茂松,徐中华,水泥土重力式围护结构水平变形简化计算方法,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6):814-818 王浩然,王卫东, 黄茂松,徐中华,基坑变形预测的改进MSD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S1):3245-3251 王卫东,徐中华,王建华,上海地区深基坑周边地表变形性状实测统计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11,33(11):1659-1666 王浩然,徐中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基坑工程设计与实测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7(5):965-976 常林越,徐中华,王卫东,敏感环境下深基坑的设计与三维数值分析,铁道工程学报,2011,11:52-57 徐中华,王卫东,谭轲,深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第11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pp.394-395 王卫东,王浩然,徐中华,基坑开挖数值分析中土体硬化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12,33(8):2283-2290 王卫东,王浩然,徐中华,上海地区板式支护体系基坑变形预测简化计算方法,岩土工程学报,2012,34(10):1792-1800 W. D. Wang, L. Y. Chang, Z. H. Xu, and Q. P. Weng.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large-scale and deep cylindrical excavation in Shanghai soft deposit. European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Applied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ECCOMAS 2012), Vienna, Austria, September 10-14, 2012 Z.H. Xu, J. Zhang, C. Chen. A Case History of a Deep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ed by Zoned Excavation Method in Shanghai Soft Deposit.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se Historie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Symposium in Honor of Clyde Baker Wheeling, IL (Chicago, IL area) – April 29-may 4, 2013 Y. P. Dong, H. J. Burd, G. T. Houlsby, Z. H. Xu. 3D FEM Modeling of a Deep Excavation Case History Considering Small-Strain Stiffness of Soil and Thermal Effect of Concrete.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se Historie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Symposium in Honor of Clyde Baker Wheeling, IL (Chicago, IL area) – April 29-may 4, 2013 王浩然,王卫东,徐中华,基于数值分析的预估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的简化方法,岩土工程学报,2012,34(supp.):108-112 徐中华,王卫东,王建华,刘溢,上海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病房楼基坑工程,基坑工程实例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pp:82-94 王卫东,王浩然,徐中华,上海地区基坑开挖数值分析中土体HS-Small模型参数的研究,岩土力学,2013,34(6):1766-1744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好发吗

中外合作办学?我是南昌工程学院的,你说的中外办学是不是指国际教育学院啊?

南昌工程学院是在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具体地址在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祥大道289号,该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水利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理学、农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水利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江西水利电力学院,1978年恢复办学,历经江西省水利水电学校大专部、江西工学院水利分院、江西水利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4年更名为南昌工程学院。2005年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实现江西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2011年先后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高校,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被总参谋部、教育部批准为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成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学校拥有瑶湖和彭家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46.9亩,校舍建筑面积65万余平方米,另外在金溪县建有面积达1000亩的科教基地。学校设有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士官学院、瑶湖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余人、留学生21人。学校拥有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开设57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农林计划”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卓越计划”专业6个(省“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5个、省“卓越农林计划”专业1个)、国际合作教育专业2个、一本批次招生专业7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42.71%;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85.04%。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二级教授9人,全国水利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1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人才工程”人选、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省级人才110人。聘请1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学校名誉教授,柔性引进杰出人才8人。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5万册,电子图书5万册,各种中外文电子资源库共11个。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四个回归”为遵循,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强化优良学风养成,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毕业研究生就业率100%。近五年学生荣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奖励500余项。建校60年来,学校面向地方和水利行业培养了11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和水利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33个,其中国家级平台5个、省级科研平台13个;国家级学会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挂靠我校。《南昌工程学院学报》在全国工程类院校学报中排名靠前。学校拥有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各1个。近五年来先后获国家级项目97项、省部级项目950项,累计科研经费3.9亿元;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20项;发表学术论文3050篇,其中SCI/EI期刊检索论文473篇;获省政府科技奖12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1项,其中,获得江西省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学校先后承办首届国际水土保持青年论坛、第三届全球森林生态经济论坛、中国水利学会2018学术年会和2018水利人才与教育论坛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校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在水环境生态监测、河道污水治理、智能光纤技术、樟树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社会服务经费7000余万元。

进入******,学校以,秉承“自强不息、格物致知”的校训,弘扬“开拓、勤奋、求实、文明”的校风,着力深化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高水平水利特色大学建设,谱写南昌工程学院发展新篇章。

南昌工程学院现在有2个校区,分别为南昌工程学院瑶湖和彭家桥校区。

1、南昌工程学院瑶湖校区

南昌工程学院瑶湖校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祥大道289号,是南昌工程学院两校区之一。

南昌工程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普通本科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高等学校,原为水利部直属院校,2000年经国务院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学校坐落于英雄城南昌,拥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1100余人,专任教师8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0%以上,硕士学历以上人员50%以上,博士50余人。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祥大道289号

2、南昌工程学院彭家桥校区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北京东路80号

学校拥有瑶湖和彭家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46.9亩,校舍建筑面积65万余平方米,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31.14万册,电子图书186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91人。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理学、农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水利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原为水利部直属高校,2008年实现江西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江西水利电力学院,1978年恢复办学,历经江西省水利水电学校大专部、江西工学院水利分院、江西水利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4年更名为南昌工程学院,2005年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1年先后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高校,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被总参谋部、教育部批准为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成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高校,2020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顺利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学校拥有瑶湖和彭家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46.9亩,校舍建筑面积69.4万平方米,另外在金溪县建有面积达1000亩的科教基地。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士官学院、瑶湖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教学院(部),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其中研究生500余人、留学生19人。学校拥有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开设57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农林计划”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卓越计划”专业6个(省“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5个、省“卓越农林计划”专业1个)、国际合作教育专业2个、一本批次招生专业7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365人,其中专任教师98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38.16%;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89.08%。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二级教授8人,全国水利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1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人才工程”人选、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省级人才110余人。聘请1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学校名誉教授,柔性引进杰出人才8人。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9万册,电子图书136万册,各种中外文数字资源库11个。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四个回归”为遵循,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强化优良学风养成,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毕业研究生就业率100%。近五年,学生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奖励500余项。建校60多年来,学校面向地方和水利行业培养了11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和水利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34个,其中国家级平台5个、省级平台13个;国家级学会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江西省电子学会挂靠我校。《南昌工程学院学报》在全国工程类院校学报中排名靠前。学校拥有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各1个。近五年来先后获国家级项目111项、省部级项目930项,累计科研经费4.6亿元;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46项;发表学术论文3006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511篇;获省政府科技奖12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1项,其中,获得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学校先后承办首届国际水土保持青年论坛、第三届全球森林生态经济论坛、中国水利学会2018学术年会和2018水利人才与教育论坛、第五届中国珍贵树种学术研讨会暨江西省林学会珍贵树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校大力开展科技帮扶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响应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战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在水环境生态监测、中小河流治理、智能光纤技术、樟树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社会服务经费7000余万元;积极参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对口支援以及“优环境、降成本”的精准帮扶工作;与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江西华赣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江西洪都航空集团等多家企业开展科技合作。

南昌理工学院学报

南昌市有不少大学,本科院校: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科技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工程学院、江西警察学院、南昌理工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江西服装学院、南昌工学院、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大专院校: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科技职业学院、南昌职业学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卫生职业学院、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江西管理职业学院、江西传媒职业学院、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南昌影视传播职业学院。

男,中共党员,教授,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1941年2月生于重庆市。1964年7月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与建设专业(五年制)。1964年7月至1978年1月在江西建筑设计院任技术员,从事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1978年2月至2001年在江西建筑工程学校任教,并先后担任教研组长、专业科长、教务处主任、副校长等职,至2001年2月退休,但仍从事教学工作。2002年2月,受聘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建筑系主任。2004年8月,受聘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担任建筑系主任。2006年7月,受聘南昌理工建筑工程学院,担任教学副院长。社会兼职先后有:建设部中等学校建筑、城规、园林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教育部中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土木工程协会科普委员会主任。主要技术职称:1981年1月评为城市规划工程师(赣工字第90496号),1988年8月评为房屋建筑学高级讲师(赣中专职证字1988年00396号),1996年11月评为国家注册一级建筑师(注册号96360031)。主要获奖:1991年5月被授予建设部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1996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政府特殊津贴96第9360058号)。主要论著:发表论文《“道”与建筑艺术》(科学中国人1999年第7期)、《论佛教寺院中国化的途径》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创刊号)、《浙冮古建筑中的牛腿》(南昌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8月)等。主编教材:《建筑初步》(2002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设计原理与建筑设计》(与骆宗岳合作,1999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与胡国理、余延芳共同编著《农村建筑图集》(198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曾获江西省科技百花奖三等奖)。此外,还主审过多部教材。主要讲授课程:建筑设计、建筑构造、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材料、中外建筑史、城市规划、中外城市建设史、园林建筑设计、建筑装饰构造、古建筑修缮、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等。主要设计作品:建筑设计作品有江西师范大学学生食堂、艺术系教学楼等百余项,主持的城市规划设计有东乡县开发区规划等十余项。主要业余爱好:文学。 助教 男 四川人 现担任常务副院长兼招生就业科长

南昌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中医学院 赣南医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 上饶师范学院 宜春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井冈山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蓝天学院 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 九江学院

要看看你是谢什么类型的杂志了~~~不过都可以试试的,起码能锻炼自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