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二甲双胍药效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二甲双胍药效研究进展论文

2017年,糖尿病人数量已增加至亿,全球18岁以上成人的患病率为。而糖尿病人,最熟悉的口服药物便是 神药二甲双胍 ,它在糖尿病治疗领域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

不过,神药并不是这么好当的。毒草出身的二甲双胍,命途最为坎坷。从发现到成为降糖的一线药物,它就整整蛰伏了70多年,如果拍成电视剧都要好几集。

二甲双胍的最初来源,其实是一种草药 山羊豆 (Galega officinalis)。它们是原产于欧洲的豆科植物,也被称为法国丁香。

早在中世纪,人们就发现这种植物有缓解尿频,减少尿糖的作用。而尿频和尿糖正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所以说山羊豆很早就在民间偏方中被用于治疗糖尿病了,即便那时候人类还未真正认识糖尿病及其病理。

山羊豆,图源维基百科

此外,山羊豆在欧洲也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动物催乳剂,而Galega正是希腊语中“牛奶刺激剂”的意思。而在1891年,山羊豆便被当做牧草引入了美国。 不幸由此开始。

美国的牧民很快就发现,这种新引进的牧草,竟会造成牲畜的死亡。 吃过山羊豆的牛羊,会出现肺水肿、胸腔积液、低血压、麻痹等各种症状,严重可致死。又因为这种植物来自欧洲,如临大敌的美国人很快便将山羊豆列入有害杂草的名单。

其实,山羊豆之所以能毒害牲畜,正是因为其富含胍类化合物。1918年,科学家在分析了这种牧草的化学成分后就发现,这些胍类物质有着降糖作用。其中, 山羊豆碱 (galegine,异戊烯胍)效果是最为惊人,有望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但碍于其同样惊人毒性,这种药物是无法在临床中被使用,实验小鼠纷纷被毒死。 这是二甲双胍的第一劫。

山羊豆碱

二甲双胍

不过,山羊豆碱的毒性大不要紧,科学家还有其他办法——那就是调整山羊豆碱的化学结构,或许能找到一种既保有药效,但副作用又没有那么大的化学物质。

纵观医学史,一步到位就被找到的“神药”并不多,很多药物都是循着一定思路,经过各种分子改造而得到的。就像镇痛药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前身便是水杨酸,它有很强的副作用,对胃伤害极大。但经过改造后副作用不但减轻,镇痛效果反而还更好了。

就在有机化学家的一番分子改造下,一系列胍类衍生物诞生。我们的主角二甲双胍,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于1922年首次被合成出来的。当时,包括二甲双胍在内的一系列双胍类物质,在动物实验中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其中,二甲双胍的毒副作用也是最低的,眼看着就要投入糖尿病的治疗了。

但不要忘了,在同一时期另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胰岛素 横空出世。这让二甲双胍陷入极其尴尬的局面。

天下苦糖尿病久矣。早在3500年前,古埃及就已经留下对糖尿病的简单描述。2000多年前古希腊医生也给出了“Diabetes”的正式名称,主要症状为尿多且甜。

但转瞬数千年,人类对这种奇怪的疾病还是知之甚少。 二十世纪之前,人类一旦患上了糖尿病就等于被判处死刑,他们无药可医,只能等死。

而二十世纪初,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则是艾伦医生发明的 饥饿疗法 了。但这种粗暴极端的饮食限制,也只是能延长患者短暂的寿命罢了。

例如对于1型糖尿病人,他们的胰岛细胞还有部分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能通过少吃让血糖暂时变得正常。但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长期的饥饿让人无法忍受,很多人会因“偷吃”而陷入危机。曾经有一位患糖尿病的小女孩,就因为太饿偷吃了鸟笼里的小鸟,引发代谢紊乱而一命呜呼。

接受饥饿治疗的糖尿病患儿Teddy Ryder

另外,靠饥饿疗法维持的生命,也是没有生活质量可言的。除了难坚持以外,长期饥饿还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引起器官的功能障碍。不少患者最后没有死于糖尿病,反倒是死于残忍的饥饿。

没有抗糖药物的年代,充满了绝望。而糖尿病的高发,也让所有人都盼着“神药”的诞生。

20世纪初,科学家就已发现胰脏与糖尿病的千丝万缕关系,胰岛素是呼之欲出。但因为胰蛋白酶的存在,胰岛素很难被提取成功。直到1922年,加拿大科学家 班 廷另辟蹊径地先把狗的胰脏导管用手术结扎,等消化腺萎缩后才顺利提取到了胰岛素。

班廷(右)与其助手贝斯特(左)

很快,万众期待的 胰岛素就在1923年作为商品上市了,糖尿病患终于有药可医。 而在同一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颁给胰岛素这一伟大的发现。那时,距离胰岛素发现才短短1年,而班廷也成了史上花最短时间就获得诺奖的科学家。

由此可见,人们对胰岛素是多么欣喜和狂热。一下子,关于糖尿病治疗的所有风头都被胰岛素抢走了。 生不逢时的二甲双胍,又遇一劫。

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儿Teddy Ryder,与前面瘦骨嶙峋的模样形成鲜明对比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的一种降糖激素,它就像钥匙一样打开身体的细胞,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并在细胞中燃烧为身体供能。

注射胰岛素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血糖能快速降低。对比之前的饥饿疗法,胰岛素简直是有“起死人肉白骨”的奇效。而在胰岛素被发现的十多年来,人们也一度认为糖尿病问题从此完美解决。 二甲双胍等极具潜力的胍类化合物,直接被忽视。这样一晃就是20几年。

大量牛胰脏被用于提取胰岛素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随着时间的流逝,胰岛素的缺点也慢慢暴露。

第一,胰岛素无法口服只能通过注射器给药,频繁的皮下注射必然让患者增加皮肉之苦。而长期用胰岛素后,如果不能科学饮食很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诱发低血糖。此外,不是所有类型的糖尿病都能靠胰岛素完美解决的。例如,2型糖尿病常伴随着胰岛素抵抗,会对胰岛素不敏感,用正常量的胰岛素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正是这种种局限,糖尿病药物的开发才进入新的阶段。 二甲双胍的降糖研究, 也终于被提上日程。 而法国糖尿病专家 让.斯特恩 (Jean Sterne),正是二甲双胍最大的贵人。

让.斯特恩(Jean Sterne)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甲双胍就被认为具有对抗疟疾、治流感的潜在作用。于是在1949年,一名菲律宾医生就尝试性地用Flumamine(双胍物质)治疗疟疾病人。

但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却被发现血糖降低了。这是一个契机,让·斯特恩就是看了这份报告才想起了被遗忘数十年的胍类降糖药物。

1957年,让·斯特恩便发表了关于二甲双胍的研究论文,在这之前二甲双胍的降糖论文已经断更了近30年。因为疗效显著,二甲双胍很快通过了人体研究,并顺利应用于临床。

至此,人类与糖尿病抗争的 历史 才翻开了这陈旧而又崭新的一页。当时的二甲双胍被命名为格华止(Glucophage),意为 “葡萄糖的吞噬者” 。

不过,你也别认为二甲双胍就此平步青云,它还有 最后一劫 ,那就是“猪队友”的拖累。

几乎在同一时期,二甲双胍的其他“胍类”兄弟也纷纷上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和丁双胍这三兄弟开始了抢夺市场的竞争。其实就降糖效果而言,二甲双胍是比不上苯乙双胍的,所以苯乙双胍也比二甲双胍卖得更好,出尽了风头 。而问题,就出在苯乙双胍身上。

人们开始发现,苯乙双胍这“胍”有毒,虽然效果好但却会引起严重的乳酸性酸中毒。风光没多久,苯乙双胍就全面退出了市场,大众对双胍家族也大失所望。尽管二甲双胍不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副作用,但因为同属双胍家族,二甲双胍也惨遭连坐,在大众的误解下苟延残喘着。

苯乙双胍(左),二甲双胍(右),丁双胍(下)

但真金不怕烘炉炼。 当时循证医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后面开展的许多大型的临床试验,都验证了二甲双胍的显著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

例如1976年,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特纳等人领衔,开始了史上最大型的糖尿病临床研究(UKPDS,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耗时20年,直到1998年给出的正式报告,才将二甲双胍推到了一线。而在1994年,二甲双胍也正式获得FDA批准,进入美国这个全球最大医药市场。

至此,二甲双胍才真正渡劫成功。而这时,距离二甲双胍的合成与发现,已经过去了整整70多年。

二甲双胍的发展历程与时间线

2型糖尿病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属于非胰岛素依赖型。而二甲双胍抑制胰岛素抵抗效果显著,因此也成了2型糖尿病的金标准。另外,二甲双胍除了能降糖以外,还不会导致体重增加,价格也更便宜是平价药物的再加上不用注射给药,病患只需按时服药、保持 健康 饮食,就能大大的提高生活质量了。目前,在全球所有的医学指南和建议中,二甲双胍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17). IDF Diabetes Atlas, 8th edn. Brussels, Belgium: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Galega

Lee A. blooming of the French lilac[J].J Clin ,108(8):1105-1107

Clifford J. : historical overview[J].,60(9):1566-1576

Elizabeth Sanchez-Rangel,Silvio E. : clinical use in type 2 diabetes[J].,60(9):1586-1593

付 炎,王于方,吴一兵,张嫚丽,霍长虹,李力更,史清文.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二甲双胍60年——山羊豆开启的经典降糖药物 [J]. 中草药, 2017, 48(22):4591-4600.

导语: 现在市面上最为有效的降糖药物当属二甲双胍拉利于阿卡波糖, 二甲双胍在临床上有60多年的使用 历史 ,可以说是当前全球范围内使用的较为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推出的阿卡波糖这一款这样血糖药物也不甘落后, 患者在使用阿卡波糖这款药的过程中可以取得很好的降糖功效, 那么这两种药物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呢他们又有何种优势接下来这些问题都将在我们的文章中得到解答。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就像降糖药物界的兄弟,哥哥二甲双胍使用的 历史 很长久,弟弟阿卡波糖能力也不逊色,它们在帮助人类抗高血糖时产生的功效十分显著, 二甲双胍在单药/联合治疗疗效中有较强的安全性和预防性,阿卡波糖治疗疗效,受到大众肯定耐受性强, 针对这两者的优势,我们做出了总结。

①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口服降糖药, 它的临床优势在于不引起低BG,不增加体重,保护心血管。 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年限,对二甲双胍所产生的抑制机制做了相关的研究,随着科学家们对二甲双胍这款药物不断加深了解,越来越能够还原其机制了。早在2001年时, 科学家们就发现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激活AMPK来抑制肝脏糖异生以及肝细胞脂肪堆积。 2015年的时候,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主要是走肠道-迷走神经-下丘脑-迷走神经-肝脏轴抑制糖异生这条路,可以让长促胰岛素激活 AMPK发挥相应作用。

针对二甲双胍能够降低BG机制的研究也不输其后,2010年的研究中发现, 二甲双胍可以敲除掉小白鼠肝脏内的AMPK/LKB1,从而实现降低BG 。2014年,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研究,发现 二甲双胍可以抑制线粒体甘油三磷酸脱氢酶,增加了干细胞内的还原状态 ,当然后续还有更多需要等待解决的问题,还要把时间交给科学家们去做研究,总而言之,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降糖药,名副其实。

②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由拜耳医药保健公司研发,作为一款降糖药,它的功力自然不容小觑,在临床实验中, 阿卡波糖常用于控制二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糖耐量低减者的餐后血糖。 阿卡波糖的降糖机制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关,也就是说,当我们使用的 碳水化合物含量越高,阿卡波糖延缓血糖升高的效果就越强。

阿卡波糖主要是针对与糖代谢有关的酶类进行抑制,像是蔗糖酶、葡聚糖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等等,和多种酶,保持着较好的亲和力,不过局限性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吃下阿布卡波糖, 这款药的4小时内降血糖作用很强,但随着时间增加,4小时后血糖会回到最初的水平。 这里推荐患者长期服用阿卡波糖,这样疗效会更好。

通过以上的介绍,或许大家对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的优势有了一些了解, 其实选择哪一种药物还需要根据医生的具体检测去决定,不能因为认为某种药就好过另一种药,药效和价格并不是一款药最适合自己的因素 ,针对身体的接受能力而言,疗效不加重身体负担,且可以起到一定抑制作用,那么这款药就是最适合自己的。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都是用来治疗二型糖尿病的,但是他们哪一种降糖的力度更好呢?其实针对这个问问题,科学家们早早就做出了研究。我们再来复习一下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的具体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可以抑制肝脏中的葡萄糖输出,促进肌肉脂肪和肝脏细胞从血液中吸取更多的葡萄糖,从而实现较好的降糖效果。阿卡波糖是一款新型降糖药,主要作用的场合在肠道,阿卡波糖抑制了葡萄糖苷水解酶,阻碍多糖和蔗糖降解 ,此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变慢,餐后的血糖不会升高的这么快,所以也有一定的降糖功效。

医学家们对医院中的70例二型糖尿病患者做了治疗方面的数据统计, 将这70例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是对照组服用二甲双胍,另一组是观察组服用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 ,根据数周的跟踪研究,发现不管是单药还是联用药,都可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将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连用科学家们观察餐后两小时血糖下降的程度低于对照组,可能的原因是阿卡波糖延缓了肠道糖类的吸收。 然后再对比这两组患者的BMI指数,甘油三酯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服用了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的观察组表现要优于对照组,不过不良反应也十分明显。

通过以上降血糖的实验对照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 阿卡波糖对人体的不良反应作用较大,主要出现的症状有腹胀,腹痛,腹泻,推测的原因是使用阿卡波糖后,这款药在小肠内滞留时间较长,肠道中的细菌酵解产气增多,所以会引起患者腹部不适。

这并不是说这款药就不能够使用了其实经常使用阿卡波糖,可以让患者产生耐受性,而且将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联用的话,他们的安全性较高。

使用方法决定了治疗的疗效如何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效果不错,但比起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降糖力度始终有限 ,单独使用可能会增加其中一种药物的副作用,但是联合使用的话药物之间的成分会起到互补作用,也就避免太强的药物副作用产生了。

结语: 一个是降糖药品界的老大哥,一个是新星小弟和阿卡波糖都呈现出了其优势之处。 单用一种药物疗效有限,而且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果连用的话疗效不仅会上升,才能够适时降低不良反应, 究竟选择哪种药还是要听医生的话,有些人适合二甲双胍,有些人适合阿卡波糖,有些人的病情需要二者联用,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程鹏,李玉慧,郭瑞臣.阿卡波糖药理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J].药学研究,2020,39(02):107-110.

[2]潘小康.二甲双胍降糖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07):665-668.

[3]张波庆,江淼,余颖.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02):116-118.

二甲双胍药效学研究进展论文

2017年,糖尿病人数量已增加至亿,全球18岁以上成人的患病率为。而糖尿病人,最熟悉的口服药物便是 神药二甲双胍 ,它在糖尿病治疗领域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

不过,神药并不是这么好当的。毒草出身的二甲双胍,命途最为坎坷。从发现到成为降糖的一线药物,它就整整蛰伏了70多年,如果拍成电视剧都要好几集。

二甲双胍的最初来源,其实是一种草药 山羊豆 (Galega officinalis)。它们是原产于欧洲的豆科植物,也被称为法国丁香。

早在中世纪,人们就发现这种植物有缓解尿频,减少尿糖的作用。而尿频和尿糖正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所以说山羊豆很早就在民间偏方中被用于治疗糖尿病了,即便那时候人类还未真正认识糖尿病及其病理。

山羊豆,图源维基百科

此外,山羊豆在欧洲也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动物催乳剂,而Galega正是希腊语中“牛奶刺激剂”的意思。而在1891年,山羊豆便被当做牧草引入了美国。 不幸由此开始。

美国的牧民很快就发现,这种新引进的牧草,竟会造成牲畜的死亡。 吃过山羊豆的牛羊,会出现肺水肿、胸腔积液、低血压、麻痹等各种症状,严重可致死。又因为这种植物来自欧洲,如临大敌的美国人很快便将山羊豆列入有害杂草的名单。

其实,山羊豆之所以能毒害牲畜,正是因为其富含胍类化合物。1918年,科学家在分析了这种牧草的化学成分后就发现,这些胍类物质有着降糖作用。其中, 山羊豆碱 (galegine,异戊烯胍)效果是最为惊人,有望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但碍于其同样惊人毒性,这种药物是无法在临床中被使用,实验小鼠纷纷被毒死。 这是二甲双胍的第一劫。

山羊豆碱

二甲双胍

不过,山羊豆碱的毒性大不要紧,科学家还有其他办法——那就是调整山羊豆碱的化学结构,或许能找到一种既保有药效,但副作用又没有那么大的化学物质。

纵观医学史,一步到位就被找到的“神药”并不多,很多药物都是循着一定思路,经过各种分子改造而得到的。就像镇痛药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前身便是水杨酸,它有很强的副作用,对胃伤害极大。但经过改造后副作用不但减轻,镇痛效果反而还更好了。

就在有机化学家的一番分子改造下,一系列胍类衍生物诞生。我们的主角二甲双胍,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于1922年首次被合成出来的。当时,包括二甲双胍在内的一系列双胍类物质,在动物实验中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其中,二甲双胍的毒副作用也是最低的,眼看着就要投入糖尿病的治疗了。

但不要忘了,在同一时期另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胰岛素 横空出世。这让二甲双胍陷入极其尴尬的局面。

天下苦糖尿病久矣。早在3500年前,古埃及就已经留下对糖尿病的简单描述。2000多年前古希腊医生也给出了“Diabetes”的正式名称,主要症状为尿多且甜。

但转瞬数千年,人类对这种奇怪的疾病还是知之甚少。 二十世纪之前,人类一旦患上了糖尿病就等于被判处死刑,他们无药可医,只能等死。

而二十世纪初,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则是艾伦医生发明的 饥饿疗法 了。但这种粗暴极端的饮食限制,也只是能延长患者短暂的寿命罢了。

例如对于1型糖尿病人,他们的胰岛细胞还有部分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能通过少吃让血糖暂时变得正常。但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长期的饥饿让人无法忍受,很多人会因“偷吃”而陷入危机。曾经有一位患糖尿病的小女孩,就因为太饿偷吃了鸟笼里的小鸟,引发代谢紊乱而一命呜呼。

接受饥饿治疗的糖尿病患儿Teddy Ryder

另外,靠饥饿疗法维持的生命,也是没有生活质量可言的。除了难坚持以外,长期饥饿还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引起器官的功能障碍。不少患者最后没有死于糖尿病,反倒是死于残忍的饥饿。

没有抗糖药物的年代,充满了绝望。而糖尿病的高发,也让所有人都盼着“神药”的诞生。

20世纪初,科学家就已发现胰脏与糖尿病的千丝万缕关系,胰岛素是呼之欲出。但因为胰蛋白酶的存在,胰岛素很难被提取成功。直到1922年,加拿大科学家 班 廷另辟蹊径地先把狗的胰脏导管用手术结扎,等消化腺萎缩后才顺利提取到了胰岛素。

班廷(右)与其助手贝斯特(左)

很快,万众期待的 胰岛素就在1923年作为商品上市了,糖尿病患终于有药可医。 而在同一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颁给胰岛素这一伟大的发现。那时,距离胰岛素发现才短短1年,而班廷也成了史上花最短时间就获得诺奖的科学家。

由此可见,人们对胰岛素是多么欣喜和狂热。一下子,关于糖尿病治疗的所有风头都被胰岛素抢走了。 生不逢时的二甲双胍,又遇一劫。

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儿Teddy Ryder,与前面瘦骨嶙峋的模样形成鲜明对比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的一种降糖激素,它就像钥匙一样打开身体的细胞,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并在细胞中燃烧为身体供能。

注射胰岛素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血糖能快速降低。对比之前的饥饿疗法,胰岛素简直是有“起死人肉白骨”的奇效。而在胰岛素被发现的十多年来,人们也一度认为糖尿病问题从此完美解决。 二甲双胍等极具潜力的胍类化合物,直接被忽视。这样一晃就是20几年。

大量牛胰脏被用于提取胰岛素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随着时间的流逝,胰岛素的缺点也慢慢暴露。

第一,胰岛素无法口服只能通过注射器给药,频繁的皮下注射必然让患者增加皮肉之苦。而长期用胰岛素后,如果不能科学饮食很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诱发低血糖。此外,不是所有类型的糖尿病都能靠胰岛素完美解决的。例如,2型糖尿病常伴随着胰岛素抵抗,会对胰岛素不敏感,用正常量的胰岛素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正是这种种局限,糖尿病药物的开发才进入新的阶段。 二甲双胍的降糖研究, 也终于被提上日程。 而法国糖尿病专家 让.斯特恩 (Jean Sterne),正是二甲双胍最大的贵人。

让.斯特恩(Jean Sterne)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甲双胍就被认为具有对抗疟疾、治流感的潜在作用。于是在1949年,一名菲律宾医生就尝试性地用Flumamine(双胍物质)治疗疟疾病人。

但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却被发现血糖降低了。这是一个契机,让·斯特恩就是看了这份报告才想起了被遗忘数十年的胍类降糖药物。

1957年,让·斯特恩便发表了关于二甲双胍的研究论文,在这之前二甲双胍的降糖论文已经断更了近30年。因为疗效显著,二甲双胍很快通过了人体研究,并顺利应用于临床。

至此,人类与糖尿病抗争的 历史 才翻开了这陈旧而又崭新的一页。当时的二甲双胍被命名为格华止(Glucophage),意为 “葡萄糖的吞噬者” 。

不过,你也别认为二甲双胍就此平步青云,它还有 最后一劫 ,那就是“猪队友”的拖累。

几乎在同一时期,二甲双胍的其他“胍类”兄弟也纷纷上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和丁双胍这三兄弟开始了抢夺市场的竞争。其实就降糖效果而言,二甲双胍是比不上苯乙双胍的,所以苯乙双胍也比二甲双胍卖得更好,出尽了风头 。而问题,就出在苯乙双胍身上。

人们开始发现,苯乙双胍这“胍”有毒,虽然效果好但却会引起严重的乳酸性酸中毒。风光没多久,苯乙双胍就全面退出了市场,大众对双胍家族也大失所望。尽管二甲双胍不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副作用,但因为同属双胍家族,二甲双胍也惨遭连坐,在大众的误解下苟延残喘着。

苯乙双胍(左),二甲双胍(右),丁双胍(下)

但真金不怕烘炉炼。 当时循证医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后面开展的许多大型的临床试验,都验证了二甲双胍的显著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

例如1976年,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特纳等人领衔,开始了史上最大型的糖尿病临床研究(UKPDS,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耗时20年,直到1998年给出的正式报告,才将二甲双胍推到了一线。而在1994年,二甲双胍也正式获得FDA批准,进入美国这个全球最大医药市场。

至此,二甲双胍才真正渡劫成功。而这时,距离二甲双胍的合成与发现,已经过去了整整70多年。

二甲双胍的发展历程与时间线

2型糖尿病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属于非胰岛素依赖型。而二甲双胍抑制胰岛素抵抗效果显著,因此也成了2型糖尿病的金标准。另外,二甲双胍除了能降糖以外,还不会导致体重增加,价格也更便宜是平价药物的再加上不用注射给药,病患只需按时服药、保持 健康 饮食,就能大大的提高生活质量了。目前,在全球所有的医学指南和建议中,二甲双胍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17). IDF Diabetes Atlas, 8th edn. Brussels, Belgium: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Galega

Lee A. blooming of the French lilac[J].J Clin ,108(8):1105-1107

Clifford J. : historical overview[J].,60(9):1566-1576

Elizabeth Sanchez-Rangel,Silvio E. : clinical use in type 2 diabetes[J].,60(9):1586-1593

付 炎,王于方,吴一兵,张嫚丽,霍长虹,李力更,史清文.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二甲双胍60年——山羊豆开启的经典降糖药物 [J]. 中草药, 2017, 48(22):4591-4600.

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60年的 历史 ,凭借着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是目前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近年来,针对二甲双胍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研究发现,那么具体有哪些新的热点发现呢? 1. 调节肠道菌群 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通过调控肠道菌群达到降糖的作用,当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时,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就会发生有利的改变,从而增强细菌产生特殊类型的短链脂肪酸起到降糖作用。该研究也很好解释了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副作用如胃胀气可能是治疗后机体肠道中存在较多的大肠杆菌所引起的。 2. 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能减少新诊断及已发生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甚至被认为是唯一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其中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控制以上风险因素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3. 降低青春期前肥胖儿童的BMI 二甲双胍已被证实在2型糖尿病成年人中有治疗肥胖的作用,对于肥胖儿童,现也有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显著降低青春期前肥胖儿童的BMI及肥胖相关的心血管功能指标。但在青春期儿童中则未观测到显著益处,可能是青春期生理及激素的变化影响了二甲双胍的效用。 4. 抗肿瘤作用 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效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无论是临床调查,还是体外研究、动物实验,对于二甲双胍的抗肿瘤作用,有大量的令人振奋的结果,多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与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直结肠癌等癌症风险降低相关。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机制十分复杂,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另外,其抗肿瘤的作用尚需要设计严谨的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明确。 5. 抗感染作用 近年来已有二甲双胍作为“抗生素”使用的临床和基础实验证据,如可以显著改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预后;提高枯氏锥体虫病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乙型肝炎病毒等的活性等。同时,其在脓毒血症方面的特殊价值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对于严重感染和外伤等仍需禁用。 6. 防止腹主动脉瘤的进展 一些研究意外发现,二甲双胍可以防止腹主动脉瘤的进展、减缓瘤体扩张速度,甚至可预防破裂,其机制可能与二甲双胍抗炎、降脂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相关,但目前缺乏足够证据等级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来明确二甲双胍的这一独特医学价值。 7. 延长寿命 有研究指出,定期服用小剂量二甲双胍可延长小鼠的寿命;二甲双胍处理过的秀丽隐杆线虫机体衰老速度明显下降;二甲双胍长期治疗可显著延长II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使其可能比非糖尿病患者活得更久。可见其能通过控制衰老和降低特定疾病死亡率,使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减少和预期寿命增加。 8. 降低胆结石发病率 中国台湾历时12年的一项随访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使用人群相对比未使用者,随着剂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胆结石的发病率逐渐降低,而且长期的使用与更低的胆结石发病率相关,至于相关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9. 治疗脆性X综合征 脆性X综合征 (FXS) 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自闭症,语言及社交能力低下,多动易怒, 社会 反应能力差等。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以恢复 FXS 小鼠模型的主要异常表型和使FXS患者易怒性、 社会 反应性、好动性等方面均有所改善。但由于研究证据等级太低,仍需要更多更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验证二甲双胍在 FXS的治疗价值。 10. 抗炎作用 二甲双胍对炎症反应性疾病也有一定益处。可通过抑制NF-κB表达对抗血管炎性反应起到心血管保护作用;明显降低了血中炎症因子水平,减轻了肾脏炎症参数而起到肾脏保护作用;对于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有显著的抗炎及关节保护的作用等。 由此可见,二甲双胍能通过一系列机制发挥了降糖外作用,对各种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具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郭翀翀提供) 也谈二甲双胍的一些研究成果 1、二甲双胍不能改善儿童糖尿病的病程。最近有论文指出,服用二甲双胍的儿童虽然可能控制好血糖,但是没有阻止和延缓一型糖尿病的初发时的病程。一型儿童糖尿病,仍然会随着时间加剧。 2、与昔洛舍平联用的抗癌作用。2017年,欧洲一实验室人体血液体外试验表明,二甲双胍抗癌作用很微弱,需要剂量很大,但是与降血压药昔洛舍平联用,很小的剂量抗癌效果极佳。 3、二甲双胍可能存在一些风险。最主要的风险,本人认为是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提醒,即可能呼吸睡眠低通气综合征变得越来越复杂,医生叫欧杀斯soars,在晚上睡觉后,血红蛋白可能携带氧气量不足。从而导致睡眠时缺氧,这个也属于统计数据,即百分之七十糖尿病人有呼吸睡眠低通气综合征。轻症呼吸不中断,重症偶尔呼吸中断,从而导致心率加快到100以上苏醒。这个严重问题会导致糖尿病人睡眠时大脑轻中度缺氧,并且夜间多次苏醒。我认为时间长的话可能引起大脑中枢和神经系统缓慢性不可逆的改变。这个缺氧综合症与二甲双胍的关系仍然在研究中。当然二甲双胍仍然属于安全性能较好的药物,一般认为可以使用二十年以上。不存在肝脏和肾脏毒性,可以用于怀孕哺乳期妇女,可以用于十岁以上的儿童。当肾小球过滤率小于30的严重肾衰患者和肝癌晚期患者,应慎用减少使用量。 目前二甲双胍的作用机理仍不清楚,它主要通过抑制肝脏糖元释放速度降糖和抗癌,最新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改变人体内多种活性酶(人体的新陈代谢多种蛋白质酶)的活性,对人体产生多种影响,主要是抑制新陈代谢速度,从而产生良性作用。 我见过国外研究2甲的结果说明。大家可以网上查询证实。毕竟它确实有功效,患者的不同感受很正常。同一种病也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感冒也不是人人都服一种药物治愈。目前降糖是主要目的,患者需要选择适应自己的降糖药。医生有介绍的权利,选择是自己的权利。还是应当感谢宣传的朋友。 二甲双胍是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推荐的首选药物,被称为金双胍,即经济实用又卓有有效,如没有肝肾并发症,可终身服用。二甲双胍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降低一点左右。二甲双胍的作用不是治疗糖尿病,而是控制血糖。 我以前曾翻译过一篇英国科学家有关二甲双胍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章,文章中主要内容是说二甲双胍可有效延缓人体生理机能衰老。英国科学家认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人的寿命理论上可以达到120岁,并将其列为主要研究课目,其目的是将其研制成预防衰老的药物。英国科学家在其它动物身上进行过试验,并证实了这一事实。 一般认为糖尿病人的预期寿命比正常人要少十年左右,而现实中却有很多长寿的糖尿病人,该研究认为二甲双胍在延长糖尿病人的寿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说的都是有正确依据的,请大家不要相信某些人的胡说。要查证落实很简单,只需在网上查一下《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即可。 如有错误,敬请专家达人指正。

二甲双胍片药理药效研究论文

二甲双胍,为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作用较苯乙双胍弱。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经典口服降糖药之一。由于具有不错的长期和短期降糖疗效,可产生心血管保护作用,同时副作用较少且价格低廉,二甲双胍已当之无愧成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

适应于:(1)二甲双胍片首选用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2)本品与胰岛素合用,可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3)可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合用,具协同作用。

根据我国《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机制包括:

【药理作用】 本品为降血糖药。本品可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高血糖,HbAlc可下降1%~2%,本品降血糖的机制可能是:①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②增加非胰岛素依赖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如脑、血细胞、肾髓质、肠道、皮肤等。③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降低肝糖输出。④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⑤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和贮存,降低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

其降血糖的原理是:

1、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

2、增加非胰岛素依赖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如脑、血细胞、肾髓质、肠道、皮肤等;

3、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降低肝糖输出;

4、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

为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作用较苯乙双胍弱。口服后吸收率仅50%。tmax约为2小时,在血浆中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几乎全部由尿排泄,第一相t1/2约为3小时,第二相t1/2约为12~14小时,降糖作用可持续8小时。

扩展资料:

二甲双胍亦有很多新作用:

1、调节肠道菌群

当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时,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均会发生有利的改变,使细菌产生特殊类型的短链脂肪酸,进而起到降糖作用。该研究很好地解释了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副作用,比如胃胀气就可能是服药后肠道中存在较多的大肠杆菌所引起。

2、保护心血管

二甲双胍能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被认为是唯一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等,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控制以上风险因素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3、降低肥胖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

二甲双胍已被证实在成年人中有治疗肥胖的作用,最近研究发现,该药也能显著降低青春期前肥胖儿童的BMI及与肥胖相关的心血管功能指标。但在青春期的儿童中则未观测到显著益处,可能是青春期生理及激素的变化影响了二甲双胍的效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甲双胍缓释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甲双胍

药理作用]本品为双孤类口服降血糖药。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包括延缓葡萄糖由胃肠道的摄取,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增加外周葡萄糖的利用,以及抑制肝、肾过度的糖原异生。本品不降低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患者用药期间体重通常减轻、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前β脂蛋白水平可降低,外周葡萄糖代谢能得到改善。

二甲双胍药效学研究现状论文

药物作用 本品为口服抗高血糖药格列本脲和盐酸二甲双胍组成的复方制剂。盐酸二甲双胍可减少肝糖原的生产,降低肠对糖的吸收,并且可通过增加外周糖的摄取和利用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格列本脲为磺酰脲类降糖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产生降血糖作用。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格列本脲、二甲双胍致突变试验结果为阴性。 生殖毒性:大鼠服用格列本脲300mg/kg/天(以mg/m2计,约为人最大日推荐剂量的150倍),或服用二甲双胍600mg/kg/天(以mg/m2计,相当于人最大每天推

这个时代物资丰富,人们基本不再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可正是因为物资过于丰富,超出了人们的基本需求,也让一部分人得意忘形了起来。 对身体肆意挥霍,以及错误的生活习惯,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各种“富贵病”。 其中糖尿病在中老年人群体当中的发病率就比较高,因此,合理治疗控制病情,就成了糖尿病患者的首要任务。

说起二甲双胍这种药物,糖尿病患者一定不陌生。 二甲双胍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降糖药,算得上是降糖界的“一把手”。 经过多年研究,近几年人们还发现了它的一些新功能。那么这种药物除了降血糖之外,还有什么样的新功能呢?

1、 能延长寿命?

有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预防人体内的线粒体功能受损。 对比吃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与吃其他降糖药控制血糖的患者,前者的寿命更长,甚至超过同龄的 健康 人。 另外,前些年美国针对二甲双胍对抗衰老的实验,也获得了批准。而这足以证实,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确实展现出了抗衰老的效果。

但考虑到二甲双胍毕竟是针对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若使用在普通的 健康 人身上,长期下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反而不利于 健康 。 所以,普通人想要延缓衰老,还是从日常生活做起,保持 健康 的生活状态,才更有利于延长寿命。

2、 能减肥?

对于体重基数较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确实可以减轻一些体重,但如果说二甲双胍具有减肥的功效,则有失偏颇。 药物减肥本身就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是非常不靠谱的一种减肥方式,一旦停药,事后很容易造成反弹、心脏功能紊乱等问题,对 健康 会造成不利。

二甲双胍作为降糖药,虽然可以帮助患者减轻一定的体重,但这只是药物起效后的连带作用而已,它的最终目的还是在降血糖上。 因此,如果本身没有糖尿病,只是单纯想要减肥,那么是不推荐通过服用二甲双胍来减肥的。万一服用药物后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反而会给 健康 造成影响。

3、 能对抗癌症?

在研究“二甲双胍能否对抗癌症”的早期阶段,科学家们发现, 二甲双胍确实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如果按照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的剂量服用,是不足以发挥抑制癌细胞的作用的。

而在前几年,巴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 二甲双胍可以和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昔洛舍平(syrosingopine)联合使用,通过阻断能源的方式抑制癌细胞生长 ,甚至可以诱导其死亡。

到了2021年,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也针对二甲双胍的抗癌效果展开研究。 研究后发现,二甲双胍可通过阻止细胞呼吸、抑制天冬氨酸的产生,以减缓肿瘤生长。 另外,科学家们还指出,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激活感知细胞中调控新陈代谢的一种酶类物质,对肿瘤生长起到抑制作用。

虽说二甲双胍的抗癌症功效已被证实,但患者在患癌症的时候,身体上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病症,不一定是单一病症的肿瘤细胞爆发这种情况 。因此,在治疗上,仅依靠二甲双胍对抗癌症是不可取的,还是应该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二甲双胍毕竟是降糖类药物,不是专门用于抗癌的,如果抗癌不能做到对症治疗,反而不利于对病情的控制。

二甲双胍除了降血糖外,还被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功能,且都被科学证实了。 看上去好像对 健康 有益,但服药还是应该建立在身体患病,有用药需求的基础上。 健康 人群盲目用药,人体反而容易受到药物侵蚀,等到相关副作用引发了不良反应,再想改善就来不及了。那么针对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 定期检查肾功能

二甲双胍作为降糖药,有一个优势就不伤肝,服用后不需要肝脏代谢,直接通过肾脏就排出体外了,清除率相对较高,安全性有保证。 但如果患者长期服用该药物,对于肾脏功能的变化,就要做好定期检测了,以防止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

2、 及时补充维生素B12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导致人体维生素B12吸收障碍,目前已得到了广泛认同,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 医学研究指出,人体呈现出维生素B12缺乏,一般会在体内库存消耗5年左右才会表现出来,而且该物质缺乏,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较为相似,不容易被人察觉,而这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糖尿病患者,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凡是药物都会有副作用,二甲双胍也不例外。 二甲双胍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反胃、腹部不适、皮肤过敏等,大部分人出现不良反应都在服药的早期阶段,程度是比较轻微的,而且在人体承受范围内,但如果服药后出现了明显的不适感,就有必要就医检查了。

糖尿病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普遍会按照药物说明,从低剂量开始服用,但考虑到每个人体质不同,药物发挥作用后带来的反应也存在差异,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人的身体确实对该药物表现的较为敏感。 那么针对这类人群,就应该视情况调整服药剂量了,以防止副作用再次发生。

1、 合理用药

针对糖尿病患者,合理服用二甲双胍无疑是最有效的降糖手段,但生活中有些人却表示,服用二甲双胍后,效果并不明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二甲双胍的服用是有很多讲究的,服药方式上出了问题,不仅会影响到药物起效,对降糖也会造成阻碍。 因此,了解二甲双胍的正确用法,是非常关键的。

市面上的二甲双胍主要分为三类,肠溶片、缓蚀剂和普通片剂。如果患者服用的是肠溶片,那么推荐在饭前服用。这是因为, 饭前肠胃当中相对空旷,服药后药物可以快速到达肠道,没有其他食物参与消化,肠道就会优先吸收药物,促使药物发挥作用。 但如果患者在饭后服用肠溶片,肠胃环境复杂,药效就会损失一部分,降糖也不会那么迅速。

对于其他两种片剂,在服药时间上是没有明确要求的,服药时间相对自由。 患者只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需求,将服药时间固定下来,每天按时服药即可。

除了片剂类型外,服药次数也是人们容易弄错的一个点,尤其是对于一些从缓释剂转向普通片剂的患者。 由于普通片剂的半衰期相对较短,所以一天当中,可能需要服用二至三次才能达到更好的控糖效果。 如果患者根据缓释剂一天服用一次的标准服用普通片剂,药物浓度达不到降糖需求,则无法起到治疗作用。

2、 规划饮食

控制血糖除了用药外,日常饮食也应该合理控制,如果在服药的同时肆无忌惮大吃大喝,不仅无法将血糖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还会使病情加重。 想要降低血糖,首先要注意糖分摄入不能过高,包括一些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也要适当控制。

比如说蛋糕、点心、糖果、巧克力这类甜食,以及面条、稀粥等饭食,都不推荐患者食用。糖分摄入得到控制,血糖才不容易发生波动。然后是对油脂和盐分的控制,油脂摄入过多容易使体重增加,同时让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升高,而盐分摄入过多容易促使高血压的形成。 因此,糖尿病患者控糖的同时,还要避免盐分和油脂超标。

针对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应该控制好摄入量,同时保证清淡且营养全面。 做到荤素搭配、合理控制热量、主食不要过多,进食后的血糖波动即可得到平衡。

3、 运动锻炼

运动对于消耗脂肪、提升骨骼强度、增强肌肉韧性以及提高心肺功能都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还能将血糖水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长期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人体的代谢能力就会获得改善,体内葡萄糖得到了充分利用,患者的血糖也会更加平稳。

建议患者在日常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瑜伽、健身操、快走等,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次半个小时左右,即可达到运动目的。 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了,坚持运动能够提升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控制能力,血糖被控制在正常范围,则更好地实现了对糖尿病的改善。

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均发现并证实了降糖药二甲双胍的多个新功能。 包括抗衰老、减轻体重以及抗癌症,但对于糖尿病患者以及普通人来说,合理用药、不胡乱用药,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避免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合理服用二甲双胍尤为关键,也因此,患者必须了解药物的副作用。 比如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造成维生素B12缺乏、会影响肾脏功能、药物敏感者不良反应明显等,根据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更有利于控制血糖。

导语: 现在市面上最为有效的降糖药物当属二甲双胍拉利于阿卡波糖, 二甲双胍在临床上有60多年的使用 历史 ,可以说是当前全球范围内使用的较为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推出的阿卡波糖这一款这样血糖药物也不甘落后, 患者在使用阿卡波糖这款药的过程中可以取得很好的降糖功效, 那么这两种药物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呢他们又有何种优势接下来这些问题都将在我们的文章中得到解答。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就像降糖药物界的兄弟,哥哥二甲双胍使用的 历史 很长久,弟弟阿卡波糖能力也不逊色,它们在帮助人类抗高血糖时产生的功效十分显著, 二甲双胍在单药/联合治疗疗效中有较强的安全性和预防性,阿卡波糖治疗疗效,受到大众肯定耐受性强, 针对这两者的优势,我们做出了总结。

①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口服降糖药, 它的临床优势在于不引起低BG,不增加体重,保护心血管。 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年限,对二甲双胍所产生的抑制机制做了相关的研究,随着科学家们对二甲双胍这款药物不断加深了解,越来越能够还原其机制了。早在2001年时, 科学家们就发现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激活AMPK来抑制肝脏糖异生以及肝细胞脂肪堆积。 2015年的时候,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主要是走肠道-迷走神经-下丘脑-迷走神经-肝脏轴抑制糖异生这条路,可以让长促胰岛素激活 AMPK发挥相应作用。

针对二甲双胍能够降低BG机制的研究也不输其后,2010年的研究中发现, 二甲双胍可以敲除掉小白鼠肝脏内的AMPK/LKB1,从而实现降低BG 。2014年,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研究,发现 二甲双胍可以抑制线粒体甘油三磷酸脱氢酶,增加了干细胞内的还原状态 ,当然后续还有更多需要等待解决的问题,还要把时间交给科学家们去做研究,总而言之,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降糖药,名副其实。

②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由拜耳医药保健公司研发,作为一款降糖药,它的功力自然不容小觑,在临床实验中, 阿卡波糖常用于控制二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糖耐量低减者的餐后血糖。 阿卡波糖的降糖机制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关,也就是说,当我们使用的 碳水化合物含量越高,阿卡波糖延缓血糖升高的效果就越强。

阿卡波糖主要是针对与糖代谢有关的酶类进行抑制,像是蔗糖酶、葡聚糖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等等,和多种酶,保持着较好的亲和力,不过局限性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吃下阿布卡波糖, 这款药的4小时内降血糖作用很强,但随着时间增加,4小时后血糖会回到最初的水平。 这里推荐患者长期服用阿卡波糖,这样疗效会更好。

通过以上的介绍,或许大家对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的优势有了一些了解, 其实选择哪一种药物还需要根据医生的具体检测去决定,不能因为认为某种药就好过另一种药,药效和价格并不是一款药最适合自己的因素 ,针对身体的接受能力而言,疗效不加重身体负担,且可以起到一定抑制作用,那么这款药就是最适合自己的。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都是用来治疗二型糖尿病的,但是他们哪一种降糖的力度更好呢?其实针对这个问问题,科学家们早早就做出了研究。我们再来复习一下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的具体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可以抑制肝脏中的葡萄糖输出,促进肌肉脂肪和肝脏细胞从血液中吸取更多的葡萄糖,从而实现较好的降糖效果。阿卡波糖是一款新型降糖药,主要作用的场合在肠道,阿卡波糖抑制了葡萄糖苷水解酶,阻碍多糖和蔗糖降解 ,此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变慢,餐后的血糖不会升高的这么快,所以也有一定的降糖功效。

医学家们对医院中的70例二型糖尿病患者做了治疗方面的数据统计, 将这70例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是对照组服用二甲双胍,另一组是观察组服用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 ,根据数周的跟踪研究,发现不管是单药还是联用药,都可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将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连用科学家们观察餐后两小时血糖下降的程度低于对照组,可能的原因是阿卡波糖延缓了肠道糖类的吸收。 然后再对比这两组患者的BMI指数,甘油三酯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服用了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的观察组表现要优于对照组,不过不良反应也十分明显。

通过以上降血糖的实验对照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 阿卡波糖对人体的不良反应作用较大,主要出现的症状有腹胀,腹痛,腹泻,推测的原因是使用阿卡波糖后,这款药在小肠内滞留时间较长,肠道中的细菌酵解产气增多,所以会引起患者腹部不适。

这并不是说这款药就不能够使用了其实经常使用阿卡波糖,可以让患者产生耐受性,而且将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联用的话,他们的安全性较高。

使用方法决定了治疗的疗效如何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效果不错,但比起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降糖力度始终有限 ,单独使用可能会增加其中一种药物的副作用,但是联合使用的话药物之间的成分会起到互补作用,也就避免太强的药物副作用产生了。

结语: 一个是降糖药品界的老大哥,一个是新星小弟和阿卡波糖都呈现出了其优势之处。 单用一种药物疗效有限,而且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果连用的话疗效不仅会上升,才能够适时降低不良反应, 究竟选择哪种药还是要听医生的话,有些人适合二甲双胍,有些人适合阿卡波糖,有些人的病情需要二者联用,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程鹏,李玉慧,郭瑞臣.阿卡波糖药理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J].药学研究,2020,39(02):107-110.

[2]潘小康.二甲双胍降糖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07):665-668.

[3]张波庆,江淼,余颖.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02):116-118.

二甲双胍稳定性研究进展论文

这个时代物资丰富,人们基本不再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可正是因为物资过于丰富,超出了人们的基本需求,也让一部分人得意忘形了起来。 对身体肆意挥霍,以及错误的生活习惯,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各种“富贵病”。 其中糖尿病在中老年人群体当中的发病率就比较高,因此,合理治疗控制病情,就成了糖尿病患者的首要任务。

说起二甲双胍这种药物,糖尿病患者一定不陌生。 二甲双胍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降糖药,算得上是降糖界的“一把手”。 经过多年研究,近几年人们还发现了它的一些新功能。那么这种药物除了降血糖之外,还有什么样的新功能呢?

1、 能延长寿命?

有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预防人体内的线粒体功能受损。 对比吃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与吃其他降糖药控制血糖的患者,前者的寿命更长,甚至超过同龄的 健康 人。 另外,前些年美国针对二甲双胍对抗衰老的实验,也获得了批准。而这足以证实,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确实展现出了抗衰老的效果。

但考虑到二甲双胍毕竟是针对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若使用在普通的 健康 人身上,长期下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反而不利于 健康 。 所以,普通人想要延缓衰老,还是从日常生活做起,保持 健康 的生活状态,才更有利于延长寿命。

2、 能减肥?

对于体重基数较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确实可以减轻一些体重,但如果说二甲双胍具有减肥的功效,则有失偏颇。 药物减肥本身就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是非常不靠谱的一种减肥方式,一旦停药,事后很容易造成反弹、心脏功能紊乱等问题,对 健康 会造成不利。

二甲双胍作为降糖药,虽然可以帮助患者减轻一定的体重,但这只是药物起效后的连带作用而已,它的最终目的还是在降血糖上。 因此,如果本身没有糖尿病,只是单纯想要减肥,那么是不推荐通过服用二甲双胍来减肥的。万一服用药物后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反而会给 健康 造成影响。

3、 能对抗癌症?

在研究“二甲双胍能否对抗癌症”的早期阶段,科学家们发现, 二甲双胍确实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如果按照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的剂量服用,是不足以发挥抑制癌细胞的作用的。

而在前几年,巴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 二甲双胍可以和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昔洛舍平(syrosingopine)联合使用,通过阻断能源的方式抑制癌细胞生长 ,甚至可以诱导其死亡。

到了2021年,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也针对二甲双胍的抗癌效果展开研究。 研究后发现,二甲双胍可通过阻止细胞呼吸、抑制天冬氨酸的产生,以减缓肿瘤生长。 另外,科学家们还指出,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激活感知细胞中调控新陈代谢的一种酶类物质,对肿瘤生长起到抑制作用。

虽说二甲双胍的抗癌症功效已被证实,但患者在患癌症的时候,身体上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病症,不一定是单一病症的肿瘤细胞爆发这种情况 。因此,在治疗上,仅依靠二甲双胍对抗癌症是不可取的,还是应该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二甲双胍毕竟是降糖类药物,不是专门用于抗癌的,如果抗癌不能做到对症治疗,反而不利于对病情的控制。

二甲双胍除了降血糖外,还被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功能,且都被科学证实了。 看上去好像对 健康 有益,但服药还是应该建立在身体患病,有用药需求的基础上。 健康 人群盲目用药,人体反而容易受到药物侵蚀,等到相关副作用引发了不良反应,再想改善就来不及了。那么针对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 定期检查肾功能

二甲双胍作为降糖药,有一个优势就不伤肝,服用后不需要肝脏代谢,直接通过肾脏就排出体外了,清除率相对较高,安全性有保证。 但如果患者长期服用该药物,对于肾脏功能的变化,就要做好定期检测了,以防止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

2、 及时补充维生素B12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导致人体维生素B12吸收障碍,目前已得到了广泛认同,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 医学研究指出,人体呈现出维生素B12缺乏,一般会在体内库存消耗5年左右才会表现出来,而且该物质缺乏,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较为相似,不容易被人察觉,而这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糖尿病患者,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凡是药物都会有副作用,二甲双胍也不例外。 二甲双胍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反胃、腹部不适、皮肤过敏等,大部分人出现不良反应都在服药的早期阶段,程度是比较轻微的,而且在人体承受范围内,但如果服药后出现了明显的不适感,就有必要就医检查了。

糖尿病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普遍会按照药物说明,从低剂量开始服用,但考虑到每个人体质不同,药物发挥作用后带来的反应也存在差异,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人的身体确实对该药物表现的较为敏感。 那么针对这类人群,就应该视情况调整服药剂量了,以防止副作用再次发生。

1、 合理用药

针对糖尿病患者,合理服用二甲双胍无疑是最有效的降糖手段,但生活中有些人却表示,服用二甲双胍后,效果并不明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二甲双胍的服用是有很多讲究的,服药方式上出了问题,不仅会影响到药物起效,对降糖也会造成阻碍。 因此,了解二甲双胍的正确用法,是非常关键的。

市面上的二甲双胍主要分为三类,肠溶片、缓蚀剂和普通片剂。如果患者服用的是肠溶片,那么推荐在饭前服用。这是因为, 饭前肠胃当中相对空旷,服药后药物可以快速到达肠道,没有其他食物参与消化,肠道就会优先吸收药物,促使药物发挥作用。 但如果患者在饭后服用肠溶片,肠胃环境复杂,药效就会损失一部分,降糖也不会那么迅速。

对于其他两种片剂,在服药时间上是没有明确要求的,服药时间相对自由。 患者只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需求,将服药时间固定下来,每天按时服药即可。

除了片剂类型外,服药次数也是人们容易弄错的一个点,尤其是对于一些从缓释剂转向普通片剂的患者。 由于普通片剂的半衰期相对较短,所以一天当中,可能需要服用二至三次才能达到更好的控糖效果。 如果患者根据缓释剂一天服用一次的标准服用普通片剂,药物浓度达不到降糖需求,则无法起到治疗作用。

2、 规划饮食

控制血糖除了用药外,日常饮食也应该合理控制,如果在服药的同时肆无忌惮大吃大喝,不仅无法将血糖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还会使病情加重。 想要降低血糖,首先要注意糖分摄入不能过高,包括一些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也要适当控制。

比如说蛋糕、点心、糖果、巧克力这类甜食,以及面条、稀粥等饭食,都不推荐患者食用。糖分摄入得到控制,血糖才不容易发生波动。然后是对油脂和盐分的控制,油脂摄入过多容易使体重增加,同时让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升高,而盐分摄入过多容易促使高血压的形成。 因此,糖尿病患者控糖的同时,还要避免盐分和油脂超标。

针对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应该控制好摄入量,同时保证清淡且营养全面。 做到荤素搭配、合理控制热量、主食不要过多,进食后的血糖波动即可得到平衡。

3、 运动锻炼

运动对于消耗脂肪、提升骨骼强度、增强肌肉韧性以及提高心肺功能都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还能将血糖水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长期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人体的代谢能力就会获得改善,体内葡萄糖得到了充分利用,患者的血糖也会更加平稳。

建议患者在日常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瑜伽、健身操、快走等,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次半个小时左右,即可达到运动目的。 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了,坚持运动能够提升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控制能力,血糖被控制在正常范围,则更好地实现了对糖尿病的改善。

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均发现并证实了降糖药二甲双胍的多个新功能。 包括抗衰老、减轻体重以及抗癌症,但对于糖尿病患者以及普通人来说,合理用药、不胡乱用药,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避免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合理服用二甲双胍尤为关键,也因此,患者必须了解药物的副作用。 比如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造成维生素B12缺乏、会影响肾脏功能、药物敏感者不良反应明显等,根据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更有利于控制血糖。

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60年的 历史 ,凭借着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是目前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近年来,针对二甲双胍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研究发现,那么具体有哪些新的热点发现呢? 1. 调节肠道菌群 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通过调控肠道菌群达到降糖的作用,当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时,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就会发生有利的改变,从而增强细菌产生特殊类型的短链脂肪酸起到降糖作用。该研究也很好解释了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副作用如胃胀气可能是治疗后机体肠道中存在较多的大肠杆菌所引起的。 2. 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能减少新诊断及已发生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甚至被认为是唯一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其中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控制以上风险因素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3. 降低青春期前肥胖儿童的BMI 二甲双胍已被证实在2型糖尿病成年人中有治疗肥胖的作用,对于肥胖儿童,现也有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显著降低青春期前肥胖儿童的BMI及肥胖相关的心血管功能指标。但在青春期儿童中则未观测到显著益处,可能是青春期生理及激素的变化影响了二甲双胍的效用。 4. 抗肿瘤作用 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效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无论是临床调查,还是体外研究、动物实验,对于二甲双胍的抗肿瘤作用,有大量的令人振奋的结果,多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与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直结肠癌等癌症风险降低相关。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机制十分复杂,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另外,其抗肿瘤的作用尚需要设计严谨的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明确。 5. 抗感染作用 近年来已有二甲双胍作为“抗生素”使用的临床和基础实验证据,如可以显著改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预后;提高枯氏锥体虫病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乙型肝炎病毒等的活性等。同时,其在脓毒血症方面的特殊价值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对于严重感染和外伤等仍需禁用。 6. 防止腹主动脉瘤的进展 一些研究意外发现,二甲双胍可以防止腹主动脉瘤的进展、减缓瘤体扩张速度,甚至可预防破裂,其机制可能与二甲双胍抗炎、降脂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相关,但目前缺乏足够证据等级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来明确二甲双胍的这一独特医学价值。 7. 延长寿命 有研究指出,定期服用小剂量二甲双胍可延长小鼠的寿命;二甲双胍处理过的秀丽隐杆线虫机体衰老速度明显下降;二甲双胍长期治疗可显著延长II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使其可能比非糖尿病患者活得更久。可见其能通过控制衰老和降低特定疾病死亡率,使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减少和预期寿命增加。 8. 降低胆结石发病率 中国台湾历时12年的一项随访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使用人群相对比未使用者,随着剂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胆结石的发病率逐渐降低,而且长期的使用与更低的胆结石发病率相关,至于相关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9. 治疗脆性X综合征 脆性X综合征 (FXS) 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自闭症,语言及社交能力低下,多动易怒, 社会 反应能力差等。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以恢复 FXS 小鼠模型的主要异常表型和使FXS患者易怒性、 社会 反应性、好动性等方面均有所改善。但由于研究证据等级太低,仍需要更多更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验证二甲双胍在 FXS的治疗价值。 10. 抗炎作用 二甲双胍对炎症反应性疾病也有一定益处。可通过抑制NF-κB表达对抗血管炎性反应起到心血管保护作用;明显降低了血中炎症因子水平,减轻了肾脏炎症参数而起到肾脏保护作用;对于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有显著的抗炎及关节保护的作用等。 由此可见,二甲双胍能通过一系列机制发挥了降糖外作用,对各种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具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郭翀翀提供) 也谈二甲双胍的一些研究成果 1、二甲双胍不能改善儿童糖尿病的病程。最近有论文指出,服用二甲双胍的儿童虽然可能控制好血糖,但是没有阻止和延缓一型糖尿病的初发时的病程。一型儿童糖尿病,仍然会随着时间加剧。 2、与昔洛舍平联用的抗癌作用。2017年,欧洲一实验室人体血液体外试验表明,二甲双胍抗癌作用很微弱,需要剂量很大,但是与降血压药昔洛舍平联用,很小的剂量抗癌效果极佳。 3、二甲双胍可能存在一些风险。最主要的风险,本人认为是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提醒,即可能呼吸睡眠低通气综合征变得越来越复杂,医生叫欧杀斯soars,在晚上睡觉后,血红蛋白可能携带氧气量不足。从而导致睡眠时缺氧,这个也属于统计数据,即百分之七十糖尿病人有呼吸睡眠低通气综合征。轻症呼吸不中断,重症偶尔呼吸中断,从而导致心率加快到100以上苏醒。这个严重问题会导致糖尿病人睡眠时大脑轻中度缺氧,并且夜间多次苏醒。我认为时间长的话可能引起大脑中枢和神经系统缓慢性不可逆的改变。这个缺氧综合症与二甲双胍的关系仍然在研究中。当然二甲双胍仍然属于安全性能较好的药物,一般认为可以使用二十年以上。不存在肝脏和肾脏毒性,可以用于怀孕哺乳期妇女,可以用于十岁以上的儿童。当肾小球过滤率小于30的严重肾衰患者和肝癌晚期患者,应慎用减少使用量。 目前二甲双胍的作用机理仍不清楚,它主要通过抑制肝脏糖元释放速度降糖和抗癌,最新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改变人体内多种活性酶(人体的新陈代谢多种蛋白质酶)的活性,对人体产生多种影响,主要是抑制新陈代谢速度,从而产生良性作用。 我见过国外研究2甲的结果说明。大家可以网上查询证实。毕竟它确实有功效,患者的不同感受很正常。同一种病也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感冒也不是人人都服一种药物治愈。目前降糖是主要目的,患者需要选择适应自己的降糖药。医生有介绍的权利,选择是自己的权利。还是应当感谢宣传的朋友。 二甲双胍是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推荐的首选药物,被称为金双胍,即经济实用又卓有有效,如没有肝肾并发症,可终身服用。二甲双胍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降低一点左右。二甲双胍的作用不是治疗糖尿病,而是控制血糖。 我以前曾翻译过一篇英国科学家有关二甲双胍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章,文章中主要内容是说二甲双胍可有效延缓人体生理机能衰老。英国科学家认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人的寿命理论上可以达到120岁,并将其列为主要研究课目,其目的是将其研制成预防衰老的药物。英国科学家在其它动物身上进行过试验,并证实了这一事实。 一般认为糖尿病人的预期寿命比正常人要少十年左右,而现实中却有很多长寿的糖尿病人,该研究认为二甲双胍在延长糖尿病人的寿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说的都是有正确依据的,请大家不要相信某些人的胡说。要查证落实很简单,只需在网上查一下《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即可。 如有错误,敬请专家达人指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