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基督山伯爵论文知网

发布时间:

基督山伯爵论文知网

有点难写哎~~是通俗文学了~深刻思想是提炼不大出来的~可以分析男主角的形象,复仇主题,与宗教的关系,也可以和中国的复仇小说进行比较,做一篇比较文学的论文。

这本书讲述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邓蒂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狱友法利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

邓蒂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尔莫勋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

在小说中,大仲马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政治倾向。唐泰斯不自觉地成为忠于拿破仑事业的牺牲品,但他却没有为此而后悔;小说中的好人几乎都站在第一帝国一边,如摩雷尔船长、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维勒福的父亲努瓦蒂埃。

唐泰斯站在受土耳其人奴役的希腊人一边。站在受奥地利压迫的意大利人一边。恶人则总是为波旁王室效劳,或者为资产阶级的暴虐效劳。小说并没有提出任何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基督山伯爵只能被看成是对社会黑暗发出抗议的一种力量,他既表明了一种理想,又表明了金钱腐蚀人心的力量。

他用知识、矫健的身体、精湛的剑术与枪法、疾恶如仇的精神力量,还有金钱去驾驭这个使人变坏的社会。同时他又具有优异的品质,凌驾于社会之上。这虽然使他显得像神灵一样。但这种神话般的模式却能突出和反映社会的矛盾、人们的失望和从矛盾中产生的梦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督山伯爵

法老号货船的代理船长爱德蒙·唐泰斯,被船上狼狈为奸的会计员丹格拉尔和同样爱慕他女友梅色苔丝的唐泰斯两人,设计陷害。负责审理此案的代理检察官维尔福发现此事与自己父亲有牵连,将唐泰斯关进孤岛上的死牢。

唐泰斯在牢里度过了14年暗无天日的岁月,一天,隔壁牢房的老神甫挖地道时计算错误,到了他牢中。老神甫教会唐泰斯各种知识,使唐泰斯明白自己的敌人。老神甫告诉他,某个叫基督山的荒岛上埋藏着无与伦比的财富。

老神甫病死后,唐泰斯为了达成他的遗愿,将他的尸体搬入自己牢里,自己躲进老神甫的裹尸袋,被狱卒当成尸体扔出了监狱。唐泰斯四处游荡,找到基督山,发现了宝藏,重回社会,先报恩,后复仇。

唐泰斯证实了丹格拉尔、弗尔南和维尔福陷害自己的事实,并得知未婚妻已经嫁给弗尔南,父亲则病饿而死,他开始做复仇的准备工作。8年后,唐泰斯已经变身为基督山伯爵,以大银行家的身份回到巴黎。这时,维尔福是巴黎法院检察官,唐格拉斯成了银行家,弗尔南成了莫瑟夫伯爵及议员。

基督山伯爵借助媒体的力量在报上披露了弗尔南20年代在希腊出卖和杀害了阿里总督的事实,引起质询。听证会上,基督山伯爵收养的阿里总督的女儿海蒂出席作证。弗尔南名声扫地,狼狈不堪,妻子认出了唐泰斯,与儿子一起离开了这个肮脏的家。失魂落魄、走投无路的弗尔南开枪自杀了。

基督山伯爵设计让唐格拉尔出售债券,损失惨重。走投无路的唐格拉尔窃取济贫机构的505万法郎逃往意大利,被基督山伯爵的强盗朋友抓住。基督山伯爵后来以真实身份出现在唐格拉尔面前,唐格拉尔饱受惊吓与折磨,吓得肝胆俱裂,须发皆白。

基督山伯爵现在全心对付维尔福,揭开旧事,让他受精神折磨。然后,基督山伯爵巧妙利用维尔福的后妻。借用她手,毒死了维尔福的一些家人,让维尔福与后妻相互残杀。维尔福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纠缠、被各色人等揭发。他知道自己落入复仇之神的手里,任人鱼肉。

失败落魄的维尔福回到家中,发现妻子因为罪行败露服毒身亡。并且毒死了自己心爱的儿子。处于巨大打击之下的维尔福又看到基督山伯爵出现,并且表明身份.他崩溃了。

基督山伯爵完成了一切复仇,并且帮助了想要帮助的人,他认为,上帝想要他所做的一切都已经完成了。最后,他带着收养的阿里总督的女儿海蒂远走天涯。

扩展资料:

主人公爱德蒙·邓蒂斯是一个精明能干、善良正直的水手。他年轻聪明,无忧无虑,20多岁就当上了大副,还有一个美丽善良的未婚妻。就在他对生活充满幸福的憧憬的时候,因为替拿破仑元帅带了一封信,而且信是带给拿破仑的审讯者的父亲的,于是,他的命运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场大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在他新婚之日,他未婚妻的追求者费南密告了邓蒂斯,他被当局逮捕了,并被维尔福毫无根据地判为“危险分子”而下死牢终身监禁。顷刻间邓蒂斯由婚礼上的新郎,沦为囚犯。在牢里,邓蒂斯捱过了黑暗、漫长的14年。

在这期间,邓蒂斯结识了另一个传奇式人物法利亚,并通过地道互相往来。在法利亚中风死后,邓蒂斯巧施金蝉之计,钻入装裹法利亚尸体的麻袋,逃出虎口,来到基督山岛。根据法利亚提供的线索,邓蒂斯找到了埋藏在岛上的大量古代宝藏。

从此,他运用这些财富和智慧,以基督山伯爵的身份,针对他的三大仇人维尔福、邓格拉司和费南,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基督山伯爵》

《基督山伯爵》可以说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的书之一,也是大仲马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最近我又将《基督山伯爵》重温了一遍,再一次感受19世纪的恩怨情仇。《基督山伯爵》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19世纪一位名叫埃德蒙?唐代斯的大副在即将当上船长之时,受同船的会计丹格拉尔以及爱侣梅色苔丝的哥哥菲尔南的嫉妒和陷害,在他与爱侣的婚礼上被抓去审判,而由于假公济私的维尔福接手了这桩案子,唐代斯被判处了十几年的徒刑。但苍天有眼,唐代斯遇到了一位囚徒神父,也是这位神父让唐代斯获得重生,拥有了智慧与财富。于是唐代斯改名为水手山巴,对于当初的滴水之恩,他如今以涌泉相报,之后他又改名为基督山伯爵开始了他十几年来梦寐以求的复仇计划。复仇之路当然是无比的坦顺,所有的罪人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基督山伯爵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人物,他非常的敢爱敢恨、豪爽气派,也聪慧过人,由于饱经沧桑,他对任何事都格外的执着。基督山伯爵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但他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他蕴藏了部分作者的写照。作者大仲马是一个非常豪爽的人,他在基督山城堡连续几年每日宴请宾客,高朋满座;其中许多人,大仲马连姓名都不知道,可见他的气派,比起基督山伯爵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基督山城堡门厅的正位,堂而皇之地放着一尊大仲马的半身像,还配上一条座右铭“我爱爱我的人。”由此可见,基督山伯爵的敢爱敢恨、豪爽气派是遗传了大仲马。其实这条座右铭,大仲马只讲了半句,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才体现了完整的意思。那就是“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别人如何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他。这样既公平,也符合情感上的平衡。但其实真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我在很多时候就会非常的优柔寡断,不知所措,而不像基督山伯爵那样敢于决断。或许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是我最喜欢基督山伯爵的地方。当然我认为作者写《基督山伯爵》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塑造一个读者喜爱的人物,更多的是揭露当时社会的暗无天日、惨无人道。唐代斯的悲惨遭遇足可以说明这一切。丹格拉尔、菲尔南、维尔福三人的飞黄腾达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事实不仅仅是如此,金钱、名誉对人性的毁灭超乎了我的想象。且看维尔福一家,维尔福先生自私自利,为了名誉、前途不惜违背自己的父亲,为了金钱,他凭靠着他法官的身份不知出卖陷害了多少人;维尔福夫人贪恋金钱,为了一份价值可观的遗产,她不惜毒死四个人,其中有她的父母和女儿。由此可见人性的卑劣啊!或许是由于我涉世不深,我至今难以想象维尔福夫人居然会为了钱而残害了三个至亲的人,金钱就真的有如此大的魅力,可以让人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深厚的母女之情吗?事实说明金钱就有如此的鬼魅。相比19世纪,如今金钱的地位似乎越来越高,那么人性的毁灭也越来越深吗?也许事实确实如此,我之前的不敢相信只是由于我的无知,我的不谙世事,但真相不容狡辩,人就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但有黑自然也有白,莫雷尔一家就是不被金钱所吞噬的好人,最后金钱却不请自来。而维尔福夫人最后却落个两手空空,这就是事与愿违吧,老天还是有眼睛的。在看完了整本书后,触动我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在上帝垂顾,为人类揭开未来之前,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语中:这就是”等待”和”希望”。”耐心的等待加之希望带来的动力,必然能迎来黎明的曙光。基督山伯爵也正是靠着这两个词度过了他最艰辛困苦的岁月。“等待”和“希望”就是我在大仲马智慧的火花中学到的两个词。我也希望我能像我所崇拜的基督山伯爵一样,用这两个词达到我的人生目标。

基督山伯爵的研究论文

我不是学文学的不过我觉得这本书精彩的地方是基督山伯爵在神甫的帮助下发现是谁陷害了他的那一段。神甫死亡的那一段,后面很多次提到马钱子这个毒药我想神甫当时的状况一定使他感觉到相当的恐怖从而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毒的毒药。返回马赛报恩的一段。应该是为他后面的忏悔埋下一个伏笔,也就是尽管遭遇了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仍保有一丝善良。收买发电站工作人员的那一段和在本是检察官岳父大人持有的房产宴会的一段。向陷害他的他年轻时的朋友(对不起名字忘记了)表明身份和他的朋友回家自杀的一段。他不愿承认错误,因而他的妻子和儿子到最后也没有原谅他。检察官在法庭上的那一段和回家后发现妻子和儿子都死了,然后自己发疯了那一段。应该是基督山伯爵终于醒悟了他的所作所为伤害了许多无辜的人。还有就是他决定宽恕了银行家之后,银行家在河边喝水并“发现自己已是满头白发”有点中国“善恶到头终有报”的感觉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希望对你有启发

很好的想法/给出例子证明就行

有一颗愿意等待的心,说明你对未来抱有希望;有一颗充满希望的心,那么等待,又算什么?” ——题记 听同学推荐说《基督山伯爵》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仲马的代表作,向来对欧洲文化“叶公好龙”的我,在几经诱惑下,将两本像砖头一样的书搬回了家。 “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主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最后将宝藏的秘密告诉了曾有恩于他的莫雷尔船长之子——马克西米利安。 整部巨作是以伯爵先生留给马克西米利安的一封信结尾的,其中,伯爵先生告诫马克西米利安的一段话令我记忆犹新: “在这世界上既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只有一种状况和另一种状况的比较,如此而已。只有体验过极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尝到极度的幸福,直至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来到之前,人类的所有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 ‘等待和希望!’” 伯爵先生所经历过的不幸是无人能比的,在四面环海、不见天日的死牢中被关押了整整十九年。在狱中,他并没有绝望,而是努力地向神甫学习各种知识,不仅我佩服他的毅力,神甫因为“佩服这个年轻人”更是为他创造了许多条件。九死一生越狱成功之后,他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前进——为自己的不幸报仇! 伯爵先生对唐格拉尔、费尔南和维尔福这三仇人的复仇是最精彩绝伦,跌宕起伏的。他先后进入他们的社交圈,又通过决斗的方式使费尔南的儿子——阿尔贝蒙羞,直至他的父亲发疯;再利用经济网、发假情报使唐格拉尔彻底破产;又通过精心的策划使维尔福的妻子起了歹心,没让自己亲自下手便使他们全家支离破碎。 看完整部巨作,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这泪水,不为伯爵和海黛的云游四方而悲伤,而是为伯爵内心深处的坚韧感到敬佩。我无法想像,大仲马笔下的伯爵先生竟可以将自己的一切隐藏那么久,竟可以在仇敌面前仍旧优雅……这一切,都超出了我的想像,唯有丁玲的一句话好似“醍醐灌顶”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 不错,人世间可怖的东西是什么?是血肉之躯中深藏着的意志在刹那间迸发,就似一把宝剑在经过炼剑师的千锤百炼之后,在忽然间亮剑,寒光、剑气,此时无人,亦无招可以与之匹故。所有成功的人,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冶炼,才会有今日的星光璀璨。 他们就像毛毛虫,在茧内积蓄着能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唯有破茧而出的那一刻,他们才为自己,感到骄傲; 他们就像武林中的剑客,无声无息地在幽谷中修炼,终有一日,拔剑出鞘,无情的冷剑已亲吻上了你的喉,而你,还在惊叹他的那股韧劲! 1428年,郑和的船队首下西洋,在耀武扬威的背后,又有多少春秋,多少汗水和多少民兵的尸体啊!他一边顽强地对抗着朝中元老们的冥顽思想,一边又分身监管宝船的所有事宜。但是,一切并不是徒劳!郑和在下西洋的途中,使沿途许多国家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定期朝贡。最了不起的是郑和“以德服人”:郑和给予沿途一些贫穷国度援助品与贸易品。他们从不仗势欺人,自卫也很有分寸。他的舰队可以说是真正地征服了那些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时,人们不会四处逃避,而是纷纷出来欢迎远到而来的人。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他废寝忘食的辛劳,只等扬帆的那一刻! 他,21岁做生意失败;22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24岁时做生意再次失败;26岁时爱侣去世;27岁时一度精神崩溃,曾想到自杀;34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36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再次落选;45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52岁时,当选美利坚合众国第16任总统,他就是林肯,就是这样一个失意过10余次的男人,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的巅峰,近40年的挫折和耐心的等待,使他拥有了一副刀枪不入的盔甲,他只等亮剑的那一刻! 人生如蝉,只有经历一次痛苦的蜕变,才能名噪枝头,达到生命的高度;人生如禅,只有始终如一的追求,才能渗透生命的秘笈,拓展它的厚度! 还记得那震撼人心的“雀之灵”吧,还能回想起主角邰丽华竟是聋女时的震撼吧。对处于无声世界的邰丽华来说,要让舞蹈和拍子完全合上,唯一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再记忆,再重复。她要用身体的舞蹈和心中的音乐去膜拜生命!邰丽华就像一只平淡的人间之鸟,在刹那间绽放出无比的绚丽!二十载的不断记忆和重复,她只等拉幕的那一刻! 周杰伦和方文山十年磨一剑,在幕后整整默默无闻了五年!在五年中,他们的时光都是在不断地碰壁,创作、再碰壁,再创作中流过的。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在五年力量的积蓄下,他们总算被人们所熟知,所崇拜。《发如雪》、《青花瓷》、《千山万水》等风靡一时的热门歌曲证明了他们的实力!五年的灰悲遭遇炼就了一身的璀璨星光,他只等亮嗓的那一刻!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明天的阳光依然灿烂。是的,明天定是一个艳阳天,只要你坚强地穿越今天这个雨季。今天,注定是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再多的伤心难过也只会耽搁美好的明天,因为已经到来的再也无法赶开,你所有做的,是充满着希望的,去等待!

这个思路可以啊~ 大仲马一开始就是被种族歧视得很厉害,像伯爵那样一心想要报复,后来认识了Adolphe,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然后又受到心灵启发blabla,最终放下了仇恨,成为了更高尚的人~

基督山伯爵论文开题报告

基督山伯爵 开题报告

要从基督山伯爵历经磨难,但是并没有泯灭人性,他爱憎分明。以及当时通过三个陷害他的人的一生而反应的社会状况

这本书讲述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邓蒂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狱友法利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

邓蒂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尔莫勋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

在小说中,大仲马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政治倾向。唐泰斯不自觉地成为忠于拿破仑事业的牺牲品,但他却没有为此而后悔;小说中的好人几乎都站在第一帝国一边,如摩雷尔船长、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维勒福的父亲努瓦蒂埃。

唐泰斯站在受土耳其人奴役的希腊人一边。站在受奥地利压迫的意大利人一边。恶人则总是为波旁王室效劳,或者为资产阶级的暴虐效劳。小说并没有提出任何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基督山伯爵只能被看成是对社会黑暗发出抗议的一种力量,他既表明了一种理想,又表明了金钱腐蚀人心的力量。

他用知识、矫健的身体、精湛的剑术与枪法、疾恶如仇的精神力量,还有金钱去驾驭这个使人变坏的社会。同时他又具有优异的品质,凌驾于社会之上。这虽然使他显得像神灵一样。但这种神话般的模式却能突出和反映社会的矛盾、人们的失望和从矛盾中产生的梦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督山伯爵

1、故事讲述法国皇帝拿破仑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邓蒂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却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

2、狱友法利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邓蒂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

扩展资料:

1、《基督山伯爵》创作于一个政治动荡的年代,作者大仲马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背景。

2、把主人公被人陷害入狱直至最后的复仇为整部作品创作的主要线索,整部作品的时间也是跨越了波旁王朝的复辟以及七月王朝这两大时期,以人物曲折命运的设计来侧面的展示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

3、1814年,拿破仑帝国被犯法联盟所击败,波旁王朝复辟,虽说拿破仑的无休止的战争对当时的欧洲大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恶劣影响,但是他的政治体制已经是资产阶级的政府了,所以波旁王朝的复辟必然会造成人民的不满于反抗,由此以来就形成了希望拿破仑归来的反复辟势力与封建的复辟势力所构成的强烈的社会矛盾。

4、从《基督山伯爵》中时常可以看到反复辟的思想线索,主人公被陷害在狱中的14年暗无天日的生活也是对当时复辟王朝黑暗统治的写照,无论是主人工的拿破仑主义倾向还是整部作品的基调,它不仅仅是大时代背景的写照,也是反抗政府压迫的思想的决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基督山伯爵

基督教天风杂志网址

《温州教会一瞥》,《天风》01期,1996年1月15日 《温州市基督教义工培训中心侧记》,《天风》10期,1996年10月15日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服务空间巨大》,《联谊报》,2008年9月25日 《浙江省基督教教职人员认定备案工作现场会在永嘉举行》,《福音时报》,2008年11月13日 《温州基督教鸟瞰》,温州市龙湾区基督教网,2008年11月17日 《浙江省苍南基督教会举行圣职按立典礼》,《中国基督教网站》,2009年5月19日 《缅怀群羊的好牧人——蔡文浩牧师》,温州市龙湾区基督教网,2009年7月2日

1991年。圣诞节,是欧美国家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我国,清末年至解放前,受过欧美文化熏陶的基督教信徒和少部分社会精英们曾对该节日十分推崇和热衷。解放后,受意识形态影响,圣诞节被崇尚艰苦奋斗、敌视西方强权的国人一度抛弃。因殖民历史的影响,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均以该节为法定假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大环境下,来内地经商的港澳人士以及外国华侨将圣诞节的概念重新带回了内地(尤其是深圳)。至九十年代初受西方强势文化产品的全面输入,渴望追求富裕生活的国内年轻人也对外国的圣诞节充满了美好的浪漫想象,圣诞节有明显的道具、音乐、标识、影视、图书和成系列的附加产品,受到了国内商圈的猛烈推崇,过圣诞节一度成为九十年代初校园里的流行时尚。1991年在特区深圳形成了国内的第一次“造节”运动,继而影响到了广州、上海,南巡讲话后圣诞节经济逐渐波及全国各大城市,极大的促进了国内岁末的经济繁荣。经过30年的发展,圣诞节虽未纳入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却在民间已被逐渐改良包容并成为了我国辞旧迎新的预热项目,也成为了新年前夕我国最重要的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

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但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当年一度被认为是异端的聂斯托利派(中国称景教,现称“基督宗教马龙派”),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罗马公教)又再次传入中国,称为“也利可温”(蒙古语“有福缘的人”),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东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1807年,新教派遣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发展。1843年,洪秀全借助基督教的教义,自称是耶稣的弟弟,建立“拜上帝会”,后来建立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战乱中诞生的《天风》杂志,1945年2月创办于成都,主办机构是基督教联合出版社。1948年1月1日以后,改用「天风社」的名义出版。 1949年以后成为中国基督教会的机关刊物,它的命运与中国的时代变化紧密相连。因而可以有效地观察分析一批中国激进基督徒的政治主张与立场,进而探讨时代变革中基督教与政治、基督徒与社会的关联与互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天主教徒解放初约有270多万人,到2006年约有500万人;基督教徒解放初约有70多万人,截至2006年,基督教信徒已超过1600万人。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因为你不知道历史上在中国信奉基督教的人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圣诞节,也许很早也许很晚.我知道你是在想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过圣诞节,所以想问圣诞节在中国最早是哪一年开始有人过的.我只能说这没有史料来考察,这能根据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来猜测.我觉得最好的答案是改革开放后的现在,中国许多地方开始流行过圣诞节.

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 哪么圣诞节 也就从这个时刻来到中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但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当年一度被认为是异端的聂斯托利派(中国称景教,现称“基督宗教马龙派”),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罗马公教)又再次传入中国,称为“也利可温”(蒙古语“有福缘的人”),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东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1807年,新教派遣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发展。1843年,洪秀全借助基督教的教义,自称是耶稣的弟弟,建立“拜上帝会”,后来建立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 战乱中诞生的《天风》杂志,1945年2月创办于成都,主办机构是基督教联合出版社。1948年1月1日以后,改用「天风社」的名义出版。 1949年以后成为中国基督教会的机关刊物,它的命运与中国的时代变化紧密相连。因而可以有效地观察分析一批中国激进基督徒的政治主张与立场,进而探讨时代变革中基督教与政治、基督徒与社会的关联与互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天主教徒解放初约有270多万人,到2006年约有500万人;基督教徒解放初约有70多万人,截至2006年,基督教信徒已超过1600万人。 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因为你不知道历史上在中国信奉基督教的人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圣诞节,也许很早也许很晚. 我知道你是在想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过圣诞节,所以想问圣诞节在中国最早是哪一年开始有人过的. 我只能说这没有史料来考察,这能根据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来猜测. 我觉得最好的答案是改革开放后的现在,中国许多地方开始流行过圣诞节.

基督教论文格式

宗教在救灾、救援过程中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在非典时期,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提到过这个问题。我们生活在无神论社会,这个传统已经非常深厚了。但是,当人们碰到巨大的灾难、碰见命运的无常的时候,仍然会非常本能地回落到宗教。一个正常的社会,宗教应该担当维持社会基础性秩序的功能,一个社会要有秩序,那秩序的基础就是安顿人的心灵,构建一个精神的秩序。胜任这个职能的,肯定是宗教,可能其他东西也有,但宗教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理性的因素,是在宗教因素之后才可能涉及到的。尤其是发生这种较大灾难的时刻,宗教的作用会超过所有的世俗因素,不管是政府,还是一般的民间慈善公益机构。因为,它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心灵。这次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看到,宗教组织是非常活跃的,只不过我们官方媒体都没有报道,只是报道了一些佛教、基督教组织捐款之类的消息。其实,在救灾现场,活跃着很多宗教组织。我听到比较多的是基督教的一些教会组织,现在仍然活跃在灾区从事救灾工作。面对灾难,宗教可以发挥多重作用,一重作用与一般公益组织相同,提供一些物质性帮助。但是,宗教组织除此之外,还可提供精神上的支援。这一点,不论政府还是民间公益组织都不具备,而对于受灾的民众来说,这却是一个最重要的需求。由此延伸到理论层面,基于自由主义立场如何看到宗教和自由社会的关系问题。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对于宗教与自由社会的关系,有非常恰当、精辟的分析。其基本看法是,一个自由社会是不能没有宗教的,离开了宗教的自由社会是不可能的。离开了宗教,自由的秩序是不可能的。我觉得,这个看法被很多声称是自由主义者的人忽视了。他们恰恰做了与此相反的事情,一门心思摧毁宗教对社会的价值。他们中很多人还在充当社会丑恶势力的帮凶。这是以自由主义之名所从事的非常糟糕、非常阴暗的行径。自由主义当然是一个很伟大的思想传统,但是,自由主义也有一个黑暗的历史。自由主义试图消解宗教,实际上是把人还原到单纯肉体的层面,是一个物质的存在。这样解释自由主义,最终导致我们生活的世界完全物质主义化。现代性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与此有着深刻的联系,尤其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中国历史上,自由主义积极地反对宗教,而这与集权主义、专制主义异曲同工。在中国,如何看待宗教、如何看待传统,更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与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面临的完全不同。现代西方自由主义是一个现代现象,19世纪以后才有现在看到的自由主义。西方形成宪政制度,形成一个好社会的基础性秩序的时候,发挥作用的实际上是另外一套理念,宪政主义。这套理念在自由主义的历史叙事中被忽视了。英国的宪政主义者跟宗教有一个很复杂的关联,我们也可以看看,美国的立宪者是如何对待宗教的,他们是如何看待一个宗教对宪政秩序的价值。我觉得,自由主义应该放宽视野,探究西方在形成现在我们看到这样一套好社会所必需的优良制度体系时,宗教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因为现在中国面临的是构造这么一个几千年来一直梦想的优良秩序的问题。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立宪。那么,在立宪的过程中,宗教以及宗教组织,究竟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关于宗教与宪政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是,我们在宪政结构里面怎么安排宗教。宪政制度要处理宗教和宗教权利问题、宗教与国家和政府的关系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却是,在宪政秩序生成过程中,宗教可以发挥什么作用?一个是宪政制度发生学中的宗教,再一个就是宪政结构里的宗教。在这两个问题中间,自由主义者更多的考虑了政教分离之类的宪政原则,而没有认真思考,在一个宪政秩序生成过程中,在现代宪政秩序生成过程中,貌似保守的宗教,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下面来谈谈儒家或者儒教发挥社会作用的问题。近年来,在救灾的公益活动中,在我们所说的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场景里面,儒家的表现大概是比较差的。基督教的表现是最活跃的,其次是佛教,尤其是现在,大陆很多佛教组织学习台湾的人间宗教,积极投身于社会自治事业之中。相对来说,儒家的表现是比较滞后的。这与现在所说的大陆儒家复兴形成了一个反差。一方面自己觉得在复兴,但是,当民众真正需要某些带有宗教情怀的关怀的时候,却看不到儒家的身影。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不知道我们儒家的朋友,将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我想起两年前,我跟蒋庆在广东开会,争论过儒教问题。我的基本看法是,不管是考虑到当下的制度环境,还是从应然的角度来说,儒教都应该走“社会化”的道路。它应该从参与、组织、领导社会自治开始做起。我们处在一个现代社会,尤其是处在中国这么一个具体的制度架构里,你去幻想和君王对话,或者是直接改造君王,既不恰当,也不可能。这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在实践当中是不可行的。我觉得唯一可行、而且正当的做法,就是建立一个“人间儒教”,从民众生活的社区、从民众关心的领域开始,组织其具有儒家价值追求的自治组织,儒者在其中充当自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大概是儒家真正可行的一条出路。如果放宽视野,这本身就是一种立宪的活动。通过广泛的自治上,比如说儒家办学校,办教育,办社会公益事业,文化事业,艺术事业,就成为社会的一个个治理中心。你已经分享了原本属于国家的部分权力,本身就已经构成了对权力的一个限制。所以,儒家需要在作为一个宪政秩序的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我自己一直想写一篇文章,讨论儒家的社会治理理论。我觉得,现代儒家缺乏这么一套东西。像现代新儒家发展了形而上哲学,蒋庆发展了公羊家的政治哲学,在这之外,是不是还需要一套儒家的社会治理理论?儒教在现代的这种衰落,社会结构的变化应该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比如,城市化,乡村生活解体,家族不复存在。这对儒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儒家,或者儒教面临一个根本问题:在现代大社会中,在我们通常说的开放社会或者陌生人社会,也即,在一个血缘关系并不是很重要的社会里面,你的这一套理念、这一套价值的社会依托究竟在哪里?李鸿章讲,中国面临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所有诞生于古典时代的高级宗教都曾经面临过这3000年未有的大变局,这个挑战最早是基督教遇到的。传统的基督教也是依托在家庭的。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现代商业社会发展,是基督教早就面临的挑战。整个教会,从宗教改革开始,一直到罗马教会在当代召开的几次宗教会议,一直都在试图应对这个问题。佛教也是这样的情形。上个世纪初,中国曾经出现过佛学繁荣,可能也是因为面临现代性挑战。而台湾的人间佛教,恐怕就是佛教找到的一个答案,它回答了,在一个现代社会,一个有着3000年或者是2000年传统的宗教,如何找回自己的生命力?我们中国人总认为自己的经历很独特,30年增长以为是奇迹,但其实,现代世界历史上已经发生或几次这样的奇迹了,还有比中国经济增长更好的奇迹,比如美国、德国、日本、甚至苏联。儒家也经常有一种悲怨的心情,认为自己是独家遭遇3000未有的大变局,但实际上,所有的正统宗教、伟大宗教都经历过这样的转折。村子里的宗教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对象,当然是有价值的,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但作为宗教实践是没有出路的。村子里的宗教永远不可能成为高级宗教。这种高级宗教,比如基督教、佛教的出现乃是伟大的神秘事件,基督、孔子、佛陀这种人物是奇迹,因而才能够创造出伟大的教条,具有神秘的吸引力。村子里的宗教永远是低级的。而且,村子里的宗教通常情况下是反宗教的。高级宗教通常要破除这种迷信。历史上,儒家的伟大人物都是要摧毁这些迷信的。你看韩愈,就写过这类文章。正统的儒家是反对村子里的那些迷信的,包括家族中原始崇拜的因素。儒家确实面临一个根本性的挑战,在汶川大地震就可以看到,在汶川这样一个社会里,似乎没有宗族,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家庭,一个家庭就是父母和孩子,这个时候,你的那套价值依托何处?你必须要找到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组织方式,让儒家的价值理念在那里体现出来。

历史论文格式及写法

(一)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立足点和论文取向

在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宏大队伍中,中学历史教师是一支重要方面军,在历史科学的广阔领域里,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重要分支。中学历史老师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在撰写历史教学论文时除具有一般史学论文的共性外,也必然还带有自己的特性,这就是首先要紧紧围绕如何教好历史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到科学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历史老师除教学外,安排适当的时间精力撰写历史教学论文,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在主要考评教学实绩之同时,也看有没有论文、论文写的怎样,就更表明了中学历史教师写历史论文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首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

(二)教学总结是历史教师撰写历史论文的主要内容

围绕历史教育、历史教学这条主线来写历史论文,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主要的着眼点。同时也要看到某些现实条件,也使得我们侧重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才更符合实际,事半功倍,易出成果。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具体说可以“教学总结”为基础、为雏型,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提高教学,历史教学论文的针对性也更为明确,避免“教课”、“论文”两张皮,在繁忙的教学及班主任等工作中,因写论文而分夺过大精力。这样,写论文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广义的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紧密相连,互相推动,较易引起撰写者的兴趣,增强写好历史论文的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县、乡以下中学,有的老师是非历史专业毕业,有的老师以大局为重,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身兼数科;有的老师迫于师资、课程情况而“改行”任课,教非所学。再加上参考资料相对缺乏,借阅、交流并不容易,等等。在清醒地看到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感到,若空泛地鼓励老师们大写一般性历史论文,“争取达到发表水平”,是不太现实的。更为现实的是:立足于教学总结,写出植根于这块沃土上的教学总结型短小精干有力的历史论文来,它们能言之有物,用之有效,然后汇总上交,审评提高,汇订成册。既是广大教师的历史教学论文成绩,又是县(区)文教成果。可供教学参考,可供评职依据。

以教学总结为基础写历史教学论文,不等于教学总结就是论文。教学总结与论文的区别及联系是应予研讨的。历史论文类型有多少?很难机械地界定;各类历史论文怎样分工?也没法生硬地划分,实际上必然纵横交错,互有联系。为立题、下笔方便,主题思路有所遵循,可粗分为如下几种:(1)思想教育的贯彻;(2)历史知识的讲授;(3)教学质量的提高,(4)教学经验的总结,(5)教学艺术的研讨,(6)学生学习的考察;(7)教师业务的进修,(8)历史专题的论述。

当然,此外还有其它各类,例如:对教材、教学指导书的评析,观摩教学的总结评议等等。我们的历史教学论文的旨趣及重点,很明显是向历史教学倾斜,而且各型历史论文,写起来不可避免是互有交叉、互为融通的。如(3)即带有(1)、(2)的综合性质,(5)(6)则多构成(4)的主要成分;(8)是指对某一历史专题作学术性或知识性的专题研究或论述,这类历史论文虽非大宗或主体,但并非排除在写作之外,也是完全应该写 ,能够写的。

众所周知,客观历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各个侧面,本是不能跟别的部分、别的侧面割裂开来认识掌握的;只是在论述、研究时,因侧重点之不同,不得不突出什么、约略什么,于是表现为不同的历史论文类型与内容。从撰写人来说,仍应力争掌握史事全貌,才能从总体联系中深刻认知所要写的部分,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精确把握你要截而论之的各个阶段。为此,下些苫工夫、硬工夫是必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广收精选,厚积薄发,深人浅出,由博返约。例如要写“太平天国”这个题目的历史论文,从三种不同的选题立意,可有三种不同的论文类型与行文风格。

(1)如果从加强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着眼,写出有一定学术质量的历史论文,则应写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深厚的时代背景;取材自基督教的上帝教经洪秀全加工改造而本土化,成为与传统的农民起义不同的新式发动群众的精神武器;太平天国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定都南京,震撼清朝统治,反抗西方侵略,预示着反帝反封性质半殖民地人民革命行将来临;对于天国领导集团内讧问题,则应指出它不只是人际关系上的利害纠葛,从本质上深刻分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在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条件下,只能砸乱旧社会,不能建立新社会,在取得若干胜利、进行某些“改革”后,要么是被旧有封建势力镇压下去,要么是自身蜕变为新的封建王朝。尤其应阐明,在总体性质上,太平天国虽然仍属旧式单纯农民起义,但《天朝田亩制度》已突出地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表露了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伟大尝试,预示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式斗争行将来临。

思修没什么格式吧,专业点的论文有格式标题摘要关键字一、引言二、正文(正文可以分很多小标题,如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结论四、参考文献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化过程. ⒈西欧封建化过程的起点——萨利克法典 法兰克人五世纪时分为两支,一支迁莱茵河中游,称河滨一里普阿尔人,一支进入北高卢,称海滨一萨利克人,即克洛维为王的那一支. 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 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克洛维进入高卢后,把所占领的无人居住的土地交给法兰克人的农村公社,他自己占有罗马皇室的土地,并把一部分赏赐给贵族和亲兵,形成日耳曼大土地所有制,对高卢一罗马地主和教会的大地产,则很少侵犯.所以法典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就有三种: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王室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一般认为,农村公社是从氏族公社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特点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⒉自由农民的农奴化 最初,法兰克自由农民都是公社成员,有权利和义务参加战争,分取占利品,使用公社土地,参加社员大会.到六世纪下半叶,国王希尔伯利克( 561 ~ 584 年)颁布一道修改萨利克法典的敕令,规定死者如无子嗣,土地由其女儿继承,而不再交还公社.这样,公社的耕地逐渐变为可以买卖的自主地.这时的公社称作马尔克.公社农民内部的经济分化加剧. 但是,法兰克农民农奴化的主要原由,并不是经济分化的结果,因为当时系自然经济,经济分化缓慢,而主要是外部暴力所造成.外部暴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俗贵族地主利用特权强力兼并公社农民的自主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投靠大地主,逐渐变成农奴.二是 6 ~ 10 世纪战争兵役频繁,对外扩张,外族入侵,社会不安定,豪强官吏勒索,这一切使自由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军事制度也有变化,从原来的步兵或轻装骑兵发展成为重装骑兵,战斗力加强,但费用开支也大大增加.据估计,当时四家小农方能装备一名骑兵.这种状况,使许多农民干脆就近寻找一教俗贵族保护,把土地交给贵族而由自己耕种,只向此贵族一人纳税服役,既避免了官府沉重的军役、捐税,也避免了他人的勒索和盗匪的抢劫,此称为“委身式”,也叫“投托”.久之,这些农民就变成了农奴.他们在法国被称为“维兰”. 在法国,还有一些农奴称为“塞尔夫”( serf ) , 他们大多是奴隶的子孙,地位比维兰更低.维兰实际是永久性佃农,份地世袭,劳役有一定传统标准.塞尔夫则由主人任意剥削,并可随土地一并买卖.一般来说,维兰比自由农、佃农的境遇往往要好. 八世纪前半期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以后,法兰克农民农奴化进程加速. 847 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的墨尔森法令规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主人,或是国王,或是国王的臣属”. 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一直延续到 11 世纪. 封主封臣制与封土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墨洛温王朝时期,六、七世纪,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 第二阶段:到八世纪查理·马特任宫相时,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西欧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采邑制改革的另一契机是军事制度发生变化.西欧在与阿拉伯人的接触中,学会了使用马蹬,马蹬的出现,使骑兵从轻装发展为重装,铠甲及贵族族徽都随之出现.更重要的,是由此需要专职作战的骑士,普通法兰克农民既难以负担,也无此技艺,而骑士则需要土地和农民来养活.这样,马蹬→军制改革→社会制度(采邑制)改革. 中国明末时传教士铸造的西洋火炮为何不能引起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顾准这样提出了问题. 马特没收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大量地产,分封给他的附庸骑士.受封者,即封臣则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这种军事封地称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职责,封主有权收回采邑.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封主也要保护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违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没有人是权力无限的统治者.若上面对下面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反抗的,那就不是西欧封建制度,而是绝对君主制了.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概念大不相同. 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到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时继续实行,因为即使查理曼当时也无足够财力搞职业军队.而各级领主,也有自己的附庸骑士,形成层层分封.打仗时,这些附庸的附庸在王室军队中参加其直接领主指挥的军队,并且只是单线联系,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采邑制的广泛推行,导致以下后果:①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大小封建主竟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②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排除了农民当兵的权利;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 每一骑士都靠自己采邑的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生活,这一骑士对自己的采邑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管理权.国王有时还把一些豁免权赐给一些大领主和教会贵族,豁免权也叫特恩权,指这些领主的领地可不受国王代理人或官员管辖.这样一来,就使采邑领地具有独立王国的趋势. 第三阶段:采邑原本是终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还封主,不得世袭.封臣的继承者若要继续从前的关系,要重搞受封仪式.到九世纪,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 877 年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颁布克尔西敕令,承认采邑和特权世袭. 查理曼死后,王权的分散,无休止的内战,外族的入侵,使原本有序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统治走向混乱.原来的封疆大吏一一伯爵,以自己的附庸为后盾,从王室官员演变为独立的地方王公。从本质上说,政治分裂是封建制度最正常、最普遍的社会状态。对王权而言,封建制度的兴盛正是王权的阴暗时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