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省级刊物韶关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省级刊物韶关学院学报

我就是韶关的,所以比较了解,下面是复制的韶关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的省市共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近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各类人才8万余人。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韶关师范专科学校。1970年改名为韶关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复办韶关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韶关师范专科学校与市属韶关大学合并为新的韶关大学。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韶关大学与韶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本科层次的韶关学院。2004年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设有英东生物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和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法律学系、数学系、教育系、美术系、音乐系、旅游系、计算中心、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现代教育技术系等10个直属教学系(中心),另有韶州师范分院、医学院2个校外独立法人二级学院。至2007-2008学年初,共有45个本科专业,有32个专科专业。现有广东省扶持学科应用化学,以及蔬菜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汉语言文学等4个校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旅游管理、应用数学等5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学校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高职高专教育为辅,努力办好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继续教育,积极联办研究生教育,创造条件取得举办研究生教育资格。学校依托韶关,立足全省,面向19个省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296人,专科生4287人;函授和夜大成教在校生10537人。学校有教职工1505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86人,副高职称422人,中级职称585人,博士63人,硕士344人(含硕士学位、学历)。目前学校占地总面积为269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为63.0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4.88万平方米。学校设有计算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以及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实验中心等5个实验中心;有27个基础、专业实验室,123个实验分室,2个省级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12540.52万元。图书馆面积3.55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达到184.60万册,电子图书33万册。全校装备各类多媒体教室107间,语音教室11间,共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14600个,教学用计算机4465台。教学实习基地94个。学校成立了汉语方言研究所、客家学研究中心、生物科学研究所、动物疫病研究所等34个科研机构。出版《韶关学院学报》、《师资培训与管理》、《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和校报。经常聘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2000年以来,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2项,市厅级项目172项,校级项目200项,横向课题54项,共计科研项目有505项。获得国家专利25项,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英国、韩国等国家的近10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及友好合作关系,近两年开始为韩国等国培养留学生,并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南昌大学等10余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校将抓住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 肩负粤北乃至“红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基地、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前沿的重要窗口的神圣使命,为把韶关学院建设成有学科特色、学科优势的地方性、综合性本科院校而奋斗。

本学报创刊于1980年,是韶关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学报为月刊,其中3、6、9、12期为自然科学版,1、2、4、5、7、8、10、11期为社会科学版。1本刊欢迎国内外高质量的来稿,主要收录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论文。本刊的宗旨: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促进文化交流,繁荣学术研究,为科教兴国做出贡献。1欢迎大家投稿,我们将会进行学术性的审核。

不是。您需要找吗?可以qw。

宜春学院学报是省级刊物吗

1 南昌大学 有江西省的支持,综合性大学,当之无愧 学校位于有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和“英雄城”美誉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南昌市。现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抚州5个校区,占地面积8098亩,校舍面积213万平方米。前湖主校区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基地;青山湖校区是软件学院、科学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小学以及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和同等学力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基地;东湖校区是医学科学研究,医学类研究生教育、本科生(含留学生)高年级教育以及医学继续教育基地;鄱阳湖校区是共青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基地;抚州校区是专科层次的医学教学及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7亿元,图书馆藏书362万余册,是教育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东南地区江西主节点,被全国高校文献保障中心和江西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西省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南昌大学学报》分文、理、工、医科版,其中文、理科版为中文核心期刊,医科版为中国医学核心期刊;各级各类附属(直属)医院10所,其中国家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医院3所,三级甲等口腔医院1所。学校是“文理工医渗透、产学研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现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的91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81829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69957人,各类研究生8000人,留学生126人,继续教育在校脱产生3746人;现有3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2 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点,2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75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加工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临床医学);具有工程硕士(16个工程领域)、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法律硕士(JM)等专业学位、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5个专业)、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2个(材料物理与化学、食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食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教育部发光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生物质转化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食品质量与安全” 创新团队、“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团队),国家级临床药理基地1个,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基因工程》),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41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36个,省级医学领先专业16个。 学校实行学分制,建有10大基础实验中心、46个专业实验室和217个校内外实习基地,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新生入学奖学金"、"中兴奖教学金"、"王氏奖学金"等20余种奖学金。在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连续11年获18个一等奖,连续多年获得江西省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冠军,连续2年获全国大学生网络大赛第二名。2005年,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影视类全国唯一的金奖和29项单项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专业组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大赛二等奖1项,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赛"最佳语言奖",第十届全运会女子四人双桨金牌。毕业生就业率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瞄准学科前沿和经济建设需要,大力加强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和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3项;为地方、企业服务的横向科研项目771项,形成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6084篇,被SCI(E)、EI、ISTP、CSSCI收录602篇。南昌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项目和创新项目服务机构,2006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认定为全国大学科技园首家“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2007年在吉安市设立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生物科技分园。学校先后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南昌高新开发区成立中兴软件技术(南昌)有限公司,与新加坡新达科技集团在吉安市合作建设新加坡食品医药科技园,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已取得一批标志性、有特色的科技成果:如成功研发“蓝宝石衬底GaN基蓝光材料生产技术”,打破了这一高技术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攻克了世界难题“硅衬底蓝色发光材料生长与器件制造技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被评为863重大成果等等。此外,学校还成立有高等研究院、军工研究院和北京研究院。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20多个国家的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其中,与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合作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医院管理硕士,并合作在法国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等电力与自动化学院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与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合作培养软件工程与信息技术科学硕士;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合作开展寄生虫病学研究;与美国田纳西州圣犹大儿童病研究院合作开展流感病毒和抗流感病毒疫苗研究;与新西兰国立理工学院、奥克兰理工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和圣约克学院、德国德雷斯顿技术大学、日本三梨学院大学、九州大学、冈山大学、佐贺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2003年受教育部委托赴几内亚开展经济管理师资培训,成为中国首所在非洲颁发学历证书的高校。2005年受教育部、商务部委托开展援助非洲专题项目研究。学校还成立了培材韩国语教育中心、中德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中比文化交流中心。 2 江西财大 声名在外,势力不俗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建设一流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不断提升办学层次;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主,打造区域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以立足江西为主,面向全国发展教育。 学校设有工商管理学院、 香江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旅游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用友软件学院、电子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体育学院、国际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会计发展研究中心、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管理科学 与工程等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MBA、MPA、JM、MPAcc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4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管理的专业8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7个);拥有16个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4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和4个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具有推荐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为全国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和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编辑出版《当代财经》(月刊)和《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双月刊)两个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当代财经》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百强优秀期刊, 在全国社科核心期刊中名列第15位。3 江西师大 慢慢成为第二个综合性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南昌,现有瑶湖和青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600亩,建筑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学校缘起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1953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国立中正大学是江西办学史上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创建之初便设有文、法、经、理、工、农等学科。1949年更名后,学校仍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教育部领导。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立南昌大学大部分学科、专业调整至中南区的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工学院等14所高校,保留了师范部的中文、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和艺术7科,学校改为江西师范学院,性质由综合性大学改变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与此同时,在江西,以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为基础,单独组建了江西农学院(现江西农业大学);1962年,江西师范学院生物系又被调至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上世纪50-70年代,江西师范学院还积极支持省内各地市兴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江西师范学院分院,这些学校今天都已发展成为本科院校。由此,学校不但支援了国内许多重点大学的建设,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省内一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一代又一代江西师范大学学人薪火相传,学校砥砺出"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孕育了"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以人为本、面向社会"的办学思想和"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8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52个本科专业;有17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高校软件科学技术中心,1个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有23个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3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6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5000余人。现有在编教职工2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4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为48%;研究生比例为51%,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52%。在编教师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7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0人;江西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3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江西省教学名师等23人。此外,学校聘请了王梓坤、杨叔子、刘应明等10名院士和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九五"以来,学校持续加大投入,加快改革步伐,推动教学工作不断进步。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学校努力突破办学空间狭小、实验仪器设备不足等教学条件落后的瓶颈,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建设了一个占地2680亩、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的瑶湖新校区,教学行政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基本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与此同时,学校加大了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学校现有省级本科品牌专业25个,省级优质课程17门,2门课程今年被推荐参加国家精品课程评选。近三年,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164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3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秀成果奖11项,1个课件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2个课件在教育部"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现场决赛中荣获大学组优秀奖,23个课件获省级多媒体课件大赛奖。学校从1999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三大平台,以"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菜单式培养、开放型教学"为四大运行机制,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学校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和实施了"3.5+0.5"、"3+0.5+0.5"、"3+1"、"4+1+2"、"4+2"等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近年来,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生源质量、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技活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杨文军同学参加第28届雅典奥运会获得金牌1枚;欧阳鲲鹏同学参加第22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2项冠军并打破纪录;学校健美操队代表国家参加第八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实现了中国健美操国际大赛中奖牌零的突破;艾黎莎同学参加2004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获得第一名;李凡同学参加2003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铜奖;周黎同学获2004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才能奖";"蓝天"环保社团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和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示范社团,在"中国湿地使者行"活动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家林业总局等单位的表彰,并在200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的"湿地使者行动"竞标中获得第一名。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了可喜成绩。2002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973"前期预研项目3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项,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课题1项;科研总经费从2002年的1125万元大幅增加到2005年的3500万元;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出版著作4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其中25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俄、美、加、澳、日、韩、英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3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近三年,学校先后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英国蒂赛德大学、日本冈山商科大学、香川大学、韩国大邱加图立大学等签订硕士培养项目,实行学分互认,学生交换;同时聘请一批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其中外籍教师Constance Gibson 荣获国家"友谊奖"。学校先后招收日、澳、韩、美、印尼等国留学生及港、台学生来校学习。春华秋实,桃李芬芳。68年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逾10万人,为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教师近7万人。毕业生遍布江西及全国各地的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一大批已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2004年我校有14名校友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有3名校友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有20名校友荣获"江西省模范教师"、"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江西省新增90名中小学特级教师,我校毕业生有42人,占46.7%。历年毕业生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克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庆元;重点大学校长解沛基、刘振群、林增平、尹长民、贝效良等;著名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江作昭、陈嘉翔、刘大椿、邱菀华等;著名诗人公刘等。此外,还有一部分优秀校友走上了省部级领导岗位,如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王太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中共江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舒晓琴等。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全国心理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16次)、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1999年,学校教务处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2004年,学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是全国师范院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05年,师大参加了全国高校的评估,获得了优的良好成绩。06年又首开江西省师范院校培养工程硕士的先例,填补了江西省人文社科博士点空白。2008年江西师范大学普通本科招生除艺术、体育、国际教育学院高收费专业仍执行二本线外,提前批次招生各专业从2008年起由执行二本录取线调整为执行一本录取线。该录取批次的调整是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应广大考生及家长的迫切要求,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而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此举提升了江西省整体教育品牌和质量,也将更好地吸纳优质生源报考我校,促进学校更好、更快、更高地发展4 江西农大 近年发展迅速,值得表扬 5 华东交大 今华东交通大学位于江西省南昌,是一所以工为主,经、管、文、理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1971年9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关于六所高等院校的体制调整和领导关系的通知》,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迁往江西,改名为华东交通大学。1973年,华东交通大学选址于江西省南昌市郊马鞍山林场,并破土动工建设。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3月,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并被江西省列为重点加强建设的高等院校。学校环境优美,校园面积2800余亩,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孔目湖蜿蜒其间,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使华东交通大学成为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的好地方。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单位”。 学校现有16个学院, 52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6个,在校学生20000余人,教职工1600余人,正副教授450余人。学校拥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科技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教师” 、“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50多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7人。 16个学院分别为:土木建筑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基础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体育学院,理工学院(校北区),理工学院(黄家湖校区),成人教育学院,软件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和国防生学院。 学校具有一流的办学条件,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装备优良的中心实验室。图书馆藏书157余万册,是中国学术期刊文献检索一级咨询站。学校先后建立了遍及全国10个省、市、区的120个校外实习基地。近几年,学校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200多项,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10余项,国际投标项目中标1项,科研经费1亿多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9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这也是全省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 华东交通大学运动队在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曾获得过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和男女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学校参加的其它各项赛事上也屡屡获奖,捷报频传。学校篮球队多次代表江西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篮球赛(CUBA),曾主办过东南赛区的比赛。2004年5月学校入股南昌八一衡源足球俱乐部,并为该职业足球队提供了生活、学习和训练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已与美国的匹兹堡州立大学、托伊大学,鲍尔州立大学,英国索福大学,加拿大的新不伦瑞克大学,日本的九州工业大学,澳大利亚的斯威本科技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国立铁道大学等结为姊妹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享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多年来在大多数省、市、区招收的新生,其分数都远高于当地的录取线。学校已获准招收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2004年,学校作为南京军区在江西招收培养和选拔国防生的唯一一所定点高校。高质量的生源,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学校的毕业生一次性双选率都雄居江西省高校榜首年表现不俗,有望07年博士点冲击 6 中医学院 中医类的硕士点都拿了下来,不错! 7 江西理工 凑合,不是很有亮点 8 南昌航院 实力上有所下降,吃老本 9东华理工 今年硕士点发展很快 10 景德镇陶瓷学院 感觉实力和7,8,9相差好大 11,赣南师范 实力一般,再省内还行, 12江西科技师院 硕士点俱乐部新成员 13井冈山学院 省内过大力支持,相信进步很快 14赣南医学院 13,14估计07年进入硕士点俱乐部 15,宜春学院 偶尔有些学术新闻 16,上饶师范 据说这些年引进了不少硕士 17 蓝天学院 知名民办院校 18 南昌理工 民办院校,据说不错 南昌理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位于英雄城南昌昌北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园环境优美,教育设施完善配套。学校校训为:科学、务实、厚德、创新。学院坚持以“航天科教,兴我中华”为办学宗旨,遵循以教学质量求生存,靠科研创新促发展的办学原则。 学院建校八年以来飞速发展,占地面积4600亩,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06年在校生39000余人;有三个校区(南昌、共青、樟树),五个校园。各类图书资料251.3万余册,各种教育资产总计达16个多亿;教职工360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41人,有8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院级领导中有两位省政协常委,三位原省重点大学校长、书记,三位年青的博士。学院聘请中科院王梓坤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王子才院士为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K8飞机总设计师石屏教授为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 学院现设十三系六部九个基地,即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光信息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科学系、经济管理系、外语系、艺术系、航天航空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传媒系、体育系、建筑工程系、心理学系、政法系;五年高职部、公共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职业技术部、远程与成人教育部、科研开发部;教育部计算机NIT证培训基地、教育部英语等级证考试基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职业鉴定所和培训基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控机床工艺员培训基地、国家人事部培训网公务员培训基地、大学生电脑竞赛基地、江西省大学生勤工俭学见习培训基地、中国电子学会工程师进修基地、江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共开设四个办学层次,70多个学科专业。各类教学实训设备共投资2.3亿元。 学院特别注重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施诚信办学,依法管理。学院党委被省教育工委授予“先进党组织”称号,院团委被评为“全省五四红旗团委”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行家严格的科学管理,名师规范而创新的指导,使学院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在连续七届江西省大学生电子电脑大赛中,学院连获多项第一名;在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作品获全国三等奖和江西赛区一等奖……。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成为学院高就业率的保证。2005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居全省同类高校就业排名榜首。“订单教育”和校企合作的启动,更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因此,学院赢得“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十所就业型重点大学”、“中国十佳诚信民办高校”、“十大最受企业欢迎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等荣誉。南昌理工学院法人代表邱小林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2006年“中国教育管理卓越成就奖”,并被评为“中国十大民办教育领军人物”、“影响2006—中国最具责任感教育领袖。” 19九江学院 除了规模和暴力事件,不足为道 20 南昌工程 网站半天打不开,传说中的高校

宜春学院[1] 坐落于江西省宜春市区。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医专、农专和宜春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为宜春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综合性本科国有公办重点高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就业,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0000余人,拥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继续教育校区、高安校区5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余万平方米。设有19个教学院、6个校级研究所,拥有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艺术等10大学科门类,有60余个本科专业。创办时间 1958年 所处城市 中国宜春 学校类型 综合大学 属性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主管部门 江西省人民政府 学校官网 2000年1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和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组建宜春学院。宜春师专宜春师专的前身是宜春大学。1958年4月,中共宜春地委、行署为了集中力量办好本地区高等学校,决定将原南昌专区师专、医专、体专、萍乡师专、宜春县办大学、丰城县办大学合并成立宜春大学。经省 委批准,宜春大学于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宜春大学成立时是一所以师范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中 文、数理、生化、医学、体育五个专业。1962年3月,全省高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在专区一级 保留六所师范专科学校,原来以大学称呼的改为师专。宜春大学据此撤消机械系,改名为宜春师专。 1962年6月,九江大学撤消,并入宜春师专。1964年4月,经国务院文教办公室批准,撤消宜春师专。同 年9月,宜春师专宣告撤消。1977年10月,经省委批准,在宜春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办起了江西师范学院宜 春分院。1978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宜春师范专科学校重新建立。1986年6月20日,师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宜春医专宜春医专的前身是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9月25日成立。1958年12月,南昌专署迁宜春,改 名为宜春专署,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亦改称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 校园风光(12张)校,校址设在清江县樟树镇的天主堂。 1959年6月10日,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宜春大学。设立医学科。1960年2月,经上级批准,中共宜 春地委、行署决定,撤消宜春大学医学科,成立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从樟树迁往宜春,设在宜春中山西路滩下。1962年3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宜春地委决定,撤消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7月,江西省卫生厅决定,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并入九江医专,10月,撤并工作全部完成,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宣告停办。1978年5月29日,江西省委决定,建立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1984年8月27日,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将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改为江西省宜春医学专科学校。9月14日正式挂牌。1986年6月20日,医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宜春农专宜春农专的前身是宜春农学院,1959年6月创办。1960年6月,宜春地委、行署将宜春农学院由樟树 迁往宜春县西郊岐山下新校址。1962年5月,宜春农学院停办,更名为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1968年 4月,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与中共宜春地委党校合并,成立宜春地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并由原校址迁 往宜春卫校办学。1975年4月,宜春地委又决定在原宜春农学院旧址组建宜春地区“五七”干校。1979年4月,“五七”干校撤消复办宜春农业干部学校。1984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宜 春农业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宜春农业专科学校。1985年2月,宜春农业专科学校正式挂牌成立。 1986年6月20日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宜春大学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于1979年,1981年9月4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1982年8月19日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院系设置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宜春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 宜春学院(17张)义学院)、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宜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宜春学院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宜春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宜春学院医学院、宜春学院美容医学院、宜春学院体育学院、宜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宜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宜春学院师范教育学院。[4] 师资力量截止2011年11月,学校有在职教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博士、硕士占50%以上。学校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高级专家担任兼职、客座、名誉教授。[2] 截止2012年3月19日,学校有江西省模范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7人。[5] 学科建设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天然药物学、作物学、作物遗传育种),以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 [6-7]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生物工程等),省级特色专业8个(医学美容技术、英语、体育教育、音乐学等[8] ),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临床医学),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等),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3个(英语、临床医学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机械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电工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9-10] ),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2]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团队、江西省药学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等为省级教学团队[11-12] 。办学成果2004年-2013年,学校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达4万余人次,其中,共有24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42人次获省级奖励。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学生获奖情况年年有进步。2004年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5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6年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06年7月,学校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并获全国5个优秀组织奖中唯一以学校名字命名的优秀组织奖。[13] 招生就业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江西省同类院校前列,先后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 对外交流2006年10月,首批88名留学生入校就读,结束了宜春没有留学生教育的历史;学校被评为“全国留学生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3月、10 月,国际美容联盟协会主席拼托先生先后两次专程来校视察,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并将亚洲美容培训中心设在学校。[2] 学术研究编辑科研成果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生物医药、美容医学、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乌索酸标准样品”通过国家审定并成为江西第一个国家标准样品。科研设施截至2013年1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工程中心1个(宜春学院锂电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基地1个(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宜春市重点实验室(中心)8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应用化学实验室、植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内分泌代谢病实验室、美容医学工程中心、锂电新能源工程中心、逆向工程工程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3个(机电一体化和电子技术开发基地、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基地、江西省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 [14-15] 。另外还建有江西宗教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宜春地方宗教文化研究所、宜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所、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锂电新能源研究所、现代林业研究院、组织培养与遗传工程研究所、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16] [10] [17] 。学术资源学校学报《宜春学院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刊物、“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宜春学院学报》于2006年获评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其“国家基金课题研究”栏目于2008年获评江西省新闻出版局与江西省教育厅“优秀栏目”称号。[18] 馆藏资源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宜春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00万册,并购有“中国学术期刊CNKI”、“超星图书”、“维普”、 “EBSCO host”等数据库。馆藏有《四库全书》(7万9千余卷)、《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永乐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医统正脉全书》、《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大英百科全书》(93年英文版)等,并初步建立了宜春地方文献库。已基本形成了以重点学科文献建设为中心,兼顾理、工、农、医、文、史、法律、经济、外语、艺术、体育等多学科文献并存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19] 学术交流2006年11月上旬,学校先后承办国际抗衰老中胚层疗法培训班和首次海峡两岸医学美学学术论坛。[2] 校园文化编辑学校标识校徽宜春学院 校徽标志的设计有两种基本方向,一是具象类的,二是抽象型的。具象的形式,假物托志,用于表达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抽象型的是通过使用抽象的图形或符号,使人产生联想来诠释所要表述的理念。该校校徽的设计同时运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把具体的形象融合于抽象的符号之中。具象的组合因素是:雄鹰、太阳、狂飚,它们都结合在字母“Y、C”的组合上。“Y”是数字“1”(狂飚)与“C”的复线形状(鹰的形体)的构成体。Y、C是汉语拼音YICHUN(宜春)的缩写,用于突出学校的地域性。C(鹰)的三条复线是重复、渐变构成,以反映该院学科门类多的综合性特点。狂飚(数字“1”)用了黄至红的过渡色,寓意火红的时代,火红的事业。主题图案的色彩使用红、黄、蓝三原色,对比效果强烈、鲜艳、夺目,强化了视觉识别性。[20] 校歌由全体师生员工征集作词,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原宜春学院 校徽院长尹经民作曲。宜春学院校歌男:千万双翅膀从 明月山奋起迎着新世纪朝阳女:千万片征帆在 秀江竞发遨游知识的海洋齐:啊~ 该们的大学 意气昂扬谱写青春 青春乐章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宜春学院 校歌(2张)铸造美好 人生希望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铸造美好 人生希望男:伴随着时代 前进的步伐探索科学的殿堂女:伴随着校园 飞扬的旋律追求绚丽的理想齐:啊~ 该们的大学 桃李绽放播洒文明 文明馨香宜春学院 校训[20]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拥抱无限 人生辉煌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拥抱无限 人生辉煌[20] 校训厚德、尚能、博学、笃行[20] 精神忠诚 大爱 求是 创新[20] 社团组织截止至2013年3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全校共有学生社团151宜春学院 大学精神[20]个,其中35个接受校团委指导、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121个挂靠各院交团总支指导、院学生社团联合分会管理。经过不断的发展,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合唱团、思想政治教育协会、礼仪队、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创业者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歌者协会、吉它协会、书画协会、社会实践协会、医学院科技兴趣协会、政法学院法律援助者协会、政法学院北斗辩论协会、经管学院博雅辩论协会、文传学院话剧团、美设学院蓝羽漫画社、生资学院环保协会、体育学院健美操队和理工学院无线电协会。其中社会实践协会是学院唯一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的学生社团。[21] 摘自百度百科

药师专业技术工作小结

工作小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结论;总和各方面的情况。以下就是我整理的药师专业技术工作小结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刘xx,男,1952年3月出生,1969年12月参加工作,中专文化,中共正式党员,现任主管中药师,药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个人自1993年1月被聘任为主管中药师以来,紧紧围绕计划生育工作重点,认真学习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有关医药法规,不断加强自身医德修养,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为宗旨,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自任职以来,始终坚持工作质量第一,服务质量第一。工作中,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加强对药品质量的控制把关,严防假、冒、伪、劣药品进入临床。同时,做好毒、麻、剧等特殊药品的管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舞避现象的发生;积极协助领导指定和完善单位药品管理制度、先后指定了《药品质量管理制度》、《药品保管制度》、《药品发放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单位的药品管理趋于制度化、规范化,避免了违规操作和差错事故的发生;工作学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较多的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技能,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以医药法规为准则,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坚决纠正和杜绝医药行业中的不正之风,使本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达到了主管药师的水平。工作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与任务指标,认真做好缺药登记、效期登记,认真对待处方的审核、化价、调配、发放工作,严格遵守处方调配制度,认真按照“三查七对”处方审查制度,严格操作,发现处方中存在的配伍禁忌、剂量、规格等方面的差错,能及时与医生联系,准确调配,认真复核,近五年来,发放药品32300张处方,未出现任何差错事故,为群众提供了快捷、准确、优良的药学服务。同时,积极主动地向服务对象宣传计划生育、避孕节育和生殖保键知识,协助医生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以及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工作中,严格执行“麻醉药品”、“医疗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办法以及特殊管理的有关发规。熟练掌握药品的微机化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药品的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做到微机化价,操作熟练、迅速,尽可能减少病人化价等候时间,对发放到病人手中的药品,能主动向病人讲解有关用药的常识与注意事项,尤其对孕产妇用药注意事项作耐心解答,使病人在服药时良好地遵守医嘱,工作总结《药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各项活动,加强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和掌握药学界的学术新动向,熟练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利用药学专业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随着医药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学事业的迅速发展,药师职能的转变,积极参加临床药学药物咨询和新制剂、新剂型的研究工作,不断吸收应用国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和掌握药品的新动向,及时向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药物信息资料,并与有关临床医护人员共同探讨最佳治疗方案,促进合理用药,同时开展新药咨询和药物监测工作,建立不论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使临床用药更科学、更合理,以适应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在学术方面,能够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吸取他人之长。丰富个人知识,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先后自学了《药学》、《药理学》、《中药学》等医学专著及文献,做读书笔记近30万字。每年还订阅一定数量的医学刊物如《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等,及时了解和掌握药学新进展、新动向,积极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方法。近几年来,利用中医药理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先兆流产65例,取得了满意医疗效果。能力钻研、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药品新知识水平,注意加强医药信息沟通。任职以来,先后有近十篇论文在盛市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其中3篇分别在《中华新医学》、《宜春学院学报》、《中华临床新医学》上发表;199x年9月参加了xx省中医学院药剂专业学习,通过一年半的刻苦学习,取得了大专专业证书,从而使工作和理论有了系统性的提高。

任职以来,积极培养指导下级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工作,自1996年以来,长期担任大、中专实习生进修生及乡镇计生服务站人员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先后在县乡组织的业务培训班上担负《药学》、《药理学》授课任务,为全县计生系统培养了近百名合格的业务技术人员,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热情关怀下,经过个人的积极努力,先后于1997、2000、2008年三次被县评为先进工作者。2008年9月,受计生局指派到xx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帮助指导工作,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对站内业务人员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使管理更加科学,各项工作上了新台阶,在2008年度评比中名列前茅。文秘部落

通过近几年的刻苦努力,个人在专业技术等方面已具备副主任药师资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刻苦学习,创新开展工作,力争把专业技术水平再提高,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本人从事药学两年来,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忠于职守,奉献社会的精神为本,不断创新,本着职业观念,职业技能,和个人作风严格要求自己!

在医药经营过程中,一切活动的目的是为人民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是人民防病治疗的需要,为了加强人民用药的安全性,任职两年期间积极参加药学会的药品管理知识,认真听取老师所讲的内容,加强了《药物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实验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一系列规范学习和研讨同时给自己明确的规则和操作,使自己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在工作的同时还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依法管理药品加强药品管理监督,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对特殊的药品进行分类摆放,分类管理,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保健食品等分类摆放,更严格管理处方药,凭处方药销售,药品养护工作中,严格检查库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配合保管人员进行仓库温湿度监测。药品定期进行质量抽查,对抽查中发现问题的给于更改,并建立药品养护档案。

任职两年来,基本上对医药商品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医药商业知识,药物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掌握。遵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质量服务公约》能成为一名较好的驻店药师。

自1980年3月开始在×医院从事药剂专业工作34年来,本人在院科领导的指导关怀下,在同事的帮助支持、密切配合下,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并于1996年通过自修考试取得了湖北中医学院药学专业专科文凭。三十多年来,本人一直从事药学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力争做到让患者满意、同事满意、领导满意。回首过去的工作内容,现总结如下:

一、日常工作内容(1)药品调配发放:收方后,认真审核处方,按照四查十对的原则,审核无误后,方进行调配。(2)药品的'清领和管理:每天按时查看药房药品的使用情况,列出计划领进药品的品种和数量;对药品的有效期限每月检查统计,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药品;严格按照药品的贮藏管理规范保管药品,确保药品质量符合药典规定,同时也为医院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严格管理毒、麻、精、放药品,严防差错事故。(3)每周两次到临床参与临床科室医师查房,参与疑、难、急、危重病人会诊,为医师提供合理用药建议,为医、护、患三方提供一般用药方案及特殊用药方案,严密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积极改进治疗措施;每月抽查住院病历,回顾性分析患者用药情况,并对病例中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4)每周组织一次专业学习,探讨工作及专业上的一些问题,及时发现改进,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岗位胜任能力:本人参加工作34年来,从未间断过对本专业新知识的学习,在国内及省级期刊上分别发表专业论文累计6篇,熟悉本专业相关的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操作规程,掌握了常见病有关的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对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药品不良反应等方面有较深的了解;熟悉医院的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的组织机构工作程序;相关英语水平达B级,能借助工具书翻译药品的使用说明,能协助科主任进行业务技术管理的能力;熟悉掌握药品的供应、制剂配制、质量检验等药剂科的日常工作,具备解决日常工作中疑难问题的能力。自近几年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以来,每周三上午深入临床科室参与临床医师查房,给临床医师提供合理化的用药方案,自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我院加深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优化了抗菌药物的应用结构,提高了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有效遏制了细菌耐药的现象。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有效落实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进一步加深了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三、承担技术工作:(1)担任药品调配工作,如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拒绝调配;(2)毒、麻、精、放及贵重药品的管理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执行,做到账物相符。(3)指导下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及业务学习,在每周的业务学习例会上,普及国内外相关新知识新技术,提升科室人员整体业务水平。(4)积极开展并参与本院临床药学工作,每月对门、急诊处方及住院病历进行抽查、分析和评价。每季度对本院病原菌送检率及药敏试验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和向临床科室通报,建立我院抗菌药物使用预警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给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5)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到临床收集药品使用的信息反馈,积极主动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协助临床做好不良反应的处理工作并查找分析原因,确保临床的用药安全。(6)主持编辑本院药剂科《医院药讯》,每季度一期的医院药讯开展了相关药事法律法规、药物与临床、用药小知识、不良反应讯息、新药信息及药物预警信息等相关版块,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为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提供了保障。

四、代教能力: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够指导本专业实习生、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对他们的询问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的讲解,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所学的专业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能尽快的熟悉工作并能独挡一面,经本人代教的专业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成为业务骨干。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药剂工作需要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我们更应本着实事求是、忠于科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廉洁自律,为医院、为患者付出我们无悔的努力。34年来,本人本着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宗旨,为医院的发展,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提高完善服务质量,为医院的发展进步添砖加瓦。

别来,后悔一辈子,恶心的环境,拽逼的老师,脏乱差,还要求死多

韶关学院学报属于什么级别的期刊

2018年韶关学院录取通知书查询,通知书什么时候发为什么还没收到 韶关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的省市共建地方本科院校。在48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各类人才7.5万余人。 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韶关师范专科学校。1970年改名为韶关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复办韶关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韶关师范专科学校与市属韶关大学合并为新的韶关大学。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韶关大学与韶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本科层次的韶关学院。2004年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设有英东生物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和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法律学系、数 学系、音乐系、教育系、旅游管理系、美术系、社会科学系、现代教育技术系、计算中心10个直属教学系(中心),另有韶州师范分院、医学院2个校外独立法人二级学院。至2005-2006学年末,有32个本科专业,有15个专科专业。现有蔬菜学、应用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汉语言文学等5个校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旅游管理、应用数学等5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 学校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高职高专教育为辅,努力办好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继续教育,积极联办研究生教育,创造条件取得举办研究生教育资格。学校依托韶关,立足全省,面向19个省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968人,专科生2271人;函授和夜大成教在校生10232人。学校师资队伍现有739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74人,副高职称人员238人,中级职称人员330人,博士52人,硕士236人。 目前学校占地总面积为2511亩,校舍建筑总面积为44.7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8.85万平方米。学校设有计算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以及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实验中心等5个实验中心;有27个基础、专业实验室,123个实验分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8610.4万元。图书馆面积2.94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达到145.6万册,纸质文献138.4万册,中外文期刊6000种,电子图书7.2万种。全校装备各类多媒体教室学校有多媒体教室69间,语音教室12间,共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9214个,教学用计算机3237台。教学实习基地92个,体育场地7.18万平方米。 学校成立了汉语方言研究所、客家学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动物疫病研究所等30多个科研机构。出版《韶关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和校报。经常聘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2000年以来,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3项,市厅级项目151项,校级项目169项,横向课题34项,共计科研项目有420项。获得国家专利22项,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英国、韩国等国家的近10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及友好合作关系,近两年开始为韩国等国培养留学生,并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南昌大学等10余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学校将抓住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肩负粤北乃至"红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基地、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前沿的重要窗口的神圣使命,为把韶关学院建设成有学科特色、学科优势的地方性、综合性本科院校而奋斗。

本刊是由韶关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质量的来稿,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宗旨为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以促进文化交流,繁荣学术研究,为科教兴国做出贡献。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韶关学院学报不是核心期刊复合影响因子:0.195 综合影响因子:0.103 主办: 韶关学院周期: 月刊ISSN: 1007-5348CN: 44-1507/C曾用刊名: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韶关大学学报创刊时间:1980

省级期刊学院学报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属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的省级期刊。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科技学院主办的省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期刊为从全局的高度解决好学报在学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该学报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学、艺术、出版、图书情报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地理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方面有可靠的学科依托和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在全国已形成越来越广泛的信息网。

省级期刊是相对于国家级期刊和核心期刊而言的,是三大期刊级别之一,学术界以及职称评审机构把期刊分为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和核心期刊。

问题一:学报是什么级别的杂志 大多数高校在学报要省级刊物。但著名高校在学报有的是北大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比国家级级别都高。具体看要哪个地方办在。 户国期刊网可以查到的。 问题二:学报是什么级别 你指的是伐术期刊方面的学报吗? 如果是的话,那也要看具体的期刊,同样是学报,级别相差很大哦~ 问题三:大学学报都是什么级别 学报有两种,一种是学术刊物,一种是学校官方介绍学校方方面报道的报纸,简称学报。学报一种是指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如《化学学报》、《数学学报》等,一般大学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多以“某某学报”冠名,如《北京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信息蕴含高、情报价值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有期刊8889种,这些期刊都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凡取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程度的上下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依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红中央期刊和中央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依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施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度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 *** 行为。迄今为止,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程度这一角度制定过评价规范,这是一件十分复杂、难度十分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能够简单地作出评价的。即便一些兴旺国度,也没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权衡本人国度的学术期刊学术程度的客观规范。1992年国度科委、 *** 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共同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请求》,1995年,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规范》,这两个文件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对自然科学期刊的5大类、社会科学期刊的7大类期刊停止质量监管的根据。这两个规范中,固然对学术理论类期刊的业务规范有请求,但都是一些准绳性的,不能仅以此作为判别期刊学术程度上下的规范。 问题四:学报上发表论文算是什么级别的? 要看你发表的学报的级别,可以对照北大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查询你所发学报是否在核心期刊上,一般我们评职称所说的核心期刊目录就是指它。绩在核心期刊目录,就只能算公开发行出版了,一般评职称只能算最低档,不过也有特例,有些大学为支持自己大学的学报,也是为了鼓励教师给自己学报投稿,往往对自己学报发表的文章给与特殊照顾,再评职称打分时按照核心期刊对待! 问题五:学报是怎样分等级的? 这个问题不应该在这问的 问题六:浙江大学学报是什么级别 可能没有发全,你可以到 图像水印检测 或者告诉我你的邮箱!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年版)(共1798种) 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版)的说明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第二编 经济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 自然科学 第五编 医药、卫生 第六编 农业科学 第七编 工业技术 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版)的说明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二版)》,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四版)》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 问题七:《计算机学报》属于什么级别的期刊 08年还是核心期刊,现在是不是不确定,百科也没有更新,如果你需要核心的话,可以看看计算机科学与应用,oa核心 问题八:西安财经学院学报属于什么级别的期刊 这个期刊是 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核心期刊!! 级别上看,应该算是 普通国家级吧。 问题九:江西理工大学学报属于什么等级的期刊 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问题十:本科学院学报是什么意思啊,发表以后算是什么级别的呢 一般来说,本科学院的学报是达到省级标准的 具体是什么级别得看学院的实力 比如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的文科部分就是核心期刊 而理工部分就是普通期刊 也就是国家级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则是核心期刊 一般而言 现在国内 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区别不是很明显 学校和单位是否承认你的文章 得去学校研究生学位办去咨询 一般都会有 本学校承认的期刊清单的,所以这点你不必担心。至于工作单位,除非是搞学术的,其他一般都不管 只要你是正规期刊上的文章就承认。

韶关学院学报点评

我说一下真实情况吧,面积很大环境很好,2个旧食堂在北区宿舍附近,新宿舍区南区和西区宿舍区附近分别1个崭新食堂。重点来了,大一新生,男的大部分会分配到北区碧桃苑宿舍,八人旧宿舍,一个厕所,终年狭窄阴暗潮湿,要是你喜欢阳光明媚,待那里很痛苦,一年四季衣服很难晒到阳光。女的不管是住北区丹桂苑,还是西区或者南区,个人都觉得挺好,不必担心,无论采光还有通风都不错。军训开学后进行,很痛苦,早上5点多起床,六点左右要集合完毕,锻炼。军训请中长假一般要病例。身体实在受不了告诉教官,教官大部分也是学院的学生装凶神恶煞而已,你猝死了他也负责不起。上课嘛,每天跟考高考时期差不多,喜欢被迫学习,身体很好的,喜欢上课的,很爽。高考后身体垮,想养伤养病放松祛痘的,来这里情况可能继续恶化崩溃。请假一节课也要东奔西走找班主任签名,辅导员签名,不准旷课,抓得挺严,有惩罚。好了,环境,宿舍,食堂,上课,纪律等方面,讲完了,是不是比千篇一律吹捧的有帮助啊。值得一提的是,北区新学生公寓已经建好一楼。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抒写了他们在饱尝人间忧患之后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意识和人生永恒价值的深邃思考,表达出了一种人物内心的深沉的孤独感。这种情绪源自于汉末社会大量出现的异乡游子这个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而这种孤独感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任何一类乃至任何一首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表现。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孤独感;汉末文人 On "19 Ancient Poems" in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Specialty: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uthor: Wang Jinguo Instructor: Zou Wenrong Abstract :"19 Ancient Poems"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Wu Yan Shi masterpiece, it truly demonstrated the lower deck of the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of state and spiritual survival course, the Writing in the world have suffered a real crisis after the inner emotional world and the sense of life and Life eternal value of the deep thinking, who expressed a deep sense of loneliness。 such sentiments from the community at large in the Late Han foreign land Youzai this special population of the special Mentality, this sense of loneliness in "19 Ancient Poems" in any class and any works in a different extent and form of performance。 Key words :"19 Ancient Poems"; loneliness;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不同凡响的诗歌作品,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得到极高的评价。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确非虚言。由于诸多原因,《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有各种推测,诸如枚乘、傅毅或曹植、王粲所作,但均无据可考,皆属妄言虚谈。目前学术界公论以为,《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尽管这些作品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但它们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共性,即都拥有一个颇为一致的主题: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空间辽远的恐惧,这是寂寞中的无奈,亦是孤独中的伤痛。它以其摄人心魄的感伤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从诗歌的内容上来讲,它触及了人生最基本的情感:离别的情感、失意的情感、忧虑人生无常的情感,而这三类情感无不同时表达了人的内心的一种真实的情绪——孤独。从诗歌创作的形式上看,诗歌在意象表达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种孤独感。 1、诗歌情感表达中的孤独感 离别之情多相思,相思无尽是孤独。从题材上看,《古诗十九首》中绝大多数为游子思妇诗。它们通过思妇之词、游子之歌衍生出思妇伤怀、游子思归、士子失意、友情淡薄、及时行乐、感叹人生短暂和忧虑人生无常等各种情感,其看似独立,实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思妇、游子和失意文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各种情感之间也就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也就更加剧了其情感中的孤独和悲凉意蕴。 1.1离别情感见孤独 所谓相思定当远隔,形单影只、茕茕孑立必然,孤独亦必然。思妇伤怀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相当传统的主题,而抚慰和排遣内心的孤独可谓是中国古代思妇诗的主要基调,《古诗十九首》也不例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妇诗,在十九首中约占了近一半的比例,如: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徘徊复徘徊,向往复向往,送君千里却终有一别,为什么要生别离,诗中没写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君”不得不走,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各在一涯的痛苦。诗中流露的是女主人公面对辽远空间的畏惧和恐慌;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则是对人生时光易逝的感伤,这份孤独犹如在大漠中独行的旅人时时被死亡提醒般令人恐惧。“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荡子不归,辜负了岁月年华,更勾起了思妇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眷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庭中奇树开了花而情人却远在他乡,手持朵朵鲜花之时思念之情更不能已。青春独卧,情思难寄,忧伤的女子似乎只有在孤独的伤痛中把红颜老去,这里以乐景衬哀情,孤独悲凉之感跃然纸上。“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竹生》)主人公把自己比作“寂寞开无主”的幽兰,无奈地怨嗟着“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她耿耿于“悠悠隔山坡”,然而,道阻且长,会面已不可知。“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凛凛岁云暮》)美人千古哀怨,夫君已有外遇,致使佳人寒夜独宿。情深如梦,因思成梦,故而才有“梦想见容辉”的欢快而又伤感的梦境出现。梦里欢乐,夫妻携手同车归,让人流连忘返。可悲的是这毕竟只是梦,梦醒后的失望,更让女子恍恍惚惚。本只望“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但对于主人公来讲,只是她单相思的白日梦而已,夫君依旧沉湎新欢,不知何之,“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春梦了无痕,佳人重感伤!倚门落泪,唯梦聊以自慰。“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孟冬寒气至》)月满月缺,岁岁年年,时光就这样匆匆而过,韶华红颜就这样随时光蹉跎而凋零。回忆之中,忽得心上人一封家书,挑灯百读之余,更是天天放置于袍袖之间,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抚摩、观看,相思无助之余只有睹物自怜。“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夫君迢迢万里以外,托人捎来一端锦绮,让美丽女子惊喜交集。物轻心意重,女子心中燃起无限的欣喜与盼望,千针万线,把所有的痴情和等待,皆缝入合欢被中。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这里是作者对十九首中思妇诗的总结,它明写天上的牵牛和织女两星,实刻人间悲剧,状写夫妇离别之苦,却透露出诗人的主观孤独。 1.2失意情感见孤独 与思妇相关联的是游子,正是有了游子才多了闺中的思妇。这一种关联也很自然地连带着游子们的孤独,但游子们的孤独似乎比思妇的孤独有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思妇多是单纯的闺中思夫的孤独,而游子却多了一层在人世间、在异地的人群中那种无助少援的孤独。他们对人间冷暖的感受更为深切。如: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 作者被楼上飘下来的歌声所吸引,寂寥之中,缓步而来,伫立于一座高楼之下,谛听美人鼓琴唱曲,凄切一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他把歌者设想成一个失意之人,其实那正是士人自己的精神化身;自命为歌者的知音,实际是慨叹“知音稀”的孤独伤痛,和对方同病相怜。诗人满腹诗书,却得不到“知音”的赏识,诗中那弦歌声中的慷慨悲哀,那“知音稀”的感伤,与其说是对弹奏者心灵感伤的想象,还不如说抒发了作者自身真实的孤单。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 深沉夜半,诗人幽幽独步,正是心情郁闷的表现。怅然之间,诗人愤愤:“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昔日的同门之友,高飞翱翔,尽成为显宦达官,自己却被他们弃置身后,不屑一顾。世态炎凉,友情价值几何!悲愤之余,仰首望去,那几个“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徒有其名,既不能颠扬、斟酌,也不能拉车,为此,诗人顿生无名怨气:“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心中苦闷,只能这样荒谬地在指斥中加以宣泄。 细读《古诗十九首》我们不难在脑海中还原出一个主人公,他应当是身着单衣,背负书笈,头发凌乱,于秋冬寒风中乱舞的士人形象。乱世之中飘泊天涯,远离故土,其孤独之心境是可以想见的,倘有一种既有的秩序或体系将其纳入,或者说他飘泊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这或可减轻孤独的分量,然而旧有的价值体系已不能容纳他们早已松动的心灵。相反,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又失职失位反而加重了这一层孤独。实际上,他们在做着两种意义上的飘泊:现实意义和精神层次上的,因而同时也遭受了两种层面上的放逐:现实生活的失职失位和灵魂的无所附着。孤独已是一种心灵状态。“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孤独的人都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要将全部的苦楚心境倾诉在对方身上,期望倾听者能理解你,并给予某种心灵的反应。然而结果是令人丧气的:“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更是一种旷世的孤独。“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人情淡薄,知音难觅。被整个思想体系和社会机制放逐的他们,可以安顿灵魂的也就是爱情与故园了。他们内心所包含的无限凄楚与彷徨的巨大精神力量,也只有在温柔乡里才能获取真正的宣泄与抚慰,然而距离的阻隔造就了刻骨的哀伤:“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追求爱情其实就是向往家园,而向往家园又表现为对爱人的思恋,只是这最后的温情的抚慰,也只是遥望而终不能实现,欲归无道。这里的家园有比现实层面更深的寓意,“他们已经走向了不归之路,因为他们失去了心灵的故乡”[1]。由此,我们可以体验到他们孤独凄楚的心境。 亡国之音哀以思,每逢国家丧乱,诗人们生活困顿,失职失位,又有早已融入骨中的忧患意识,往往对国家之不幸,社会之黑暗做出深沉的哀叹与批判,而汉末文人五言诗多从一己之体会出发,也更显悲凉而深沉,这似乎可解释为他们更大程度上具有的孤独之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确认,也来自于虽摆脱了一种秩序的约束又陷入了更大虚空中的无措。 1.3忧虑人生无常之感见孤独 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面前,人无法掌控自己,因为他是那样的渺小和短暂,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生命的消失和消失以前的孤独。这种孤独在后来的阮籍的《咏怀诗》三十三“一日复一夕”中也有所体现,他感慨于:“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人即使能逃脱社会的苦难,但最终也难逃生命的终结。生逢乱世的穷愁潦倒的文人,命运多舛,生存艰难,朝不虑夕,生存于短促狭小的现实世界,他们无法超越现实世界中的时空束缚。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文人们无法摆脱时间恶魔的纠缠。“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他们叹惋着生命的短暂,但却无法回避时间对生命的侵蚀。诗人在《今日良宴会》中亦迷茫:“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面对现实,这些孱弱的文人无力改变现状,悲世忧生的痛苦煎熬着他们脆弱的心,死亡阴影时时威胁着他们,让他们倍感生命的孤独。他们试图以对美服、情爱等等的追求来淡化、分散、消解生命的忧伤意识,然而这种偏执不但没有淡化他们的孤独忧生情结,反而加剧了他们内心的恐惧,无助的诗人们不停地发出悲凉的呻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诗人们或感慨“青青”的“陵上柏”和“磊磊”的“涧中石”,或感慨于永久的“金石”,与自然中的永恒相对比,人生是多么短暂。在诗人们的眼中,时间成为剥夺生命与人生的杀手,“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节序物候的变迁常常激起文人强烈的悲叹:“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在纷繁物象中,频频出现“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已疏》)这是时光之流带给生命的死亡气息。诗人似独自伫立于时间的旷野,他感到是那么孤独无助,那么悲凉无望。这正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时的感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种难以抑制的孤独感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乡愁。因为故乡是他的根,那里有养育他的土地、山川,有生育他、帮助他的亲人、朋友,也许故乡的这一切能给他的孤独以些微的慰藉。然而,“欲归道无因”,这些微的慰藉也难拥有,他所剩的唯有孤独。“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驱车上东门》)忧生叹逝的孤独成为短暂生命中的永恒的咏叹。 此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即使在美酒佳宴、吹曲舞裳的欢乐时刻也不能忘却这份孤独。如: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今日良宴会》) 虽说是“良宴会”,有清歌妙曲,可谓欢乐至极。但是诗人要求,“识曲听‘其真’”。要真能体味到:人生苦短,应及时干进。不然的话,连这本无数量的短暂人生也同时没有了质量,只能落得个“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的境地。《古诗笺》注“坎轲,不遇也”[2]。显然,“其真”隐藏的是一种对人生必然的孤独和可能的孤独的恐惧。说必然的孤独,是人生短暂,他会在无限的时间中孤独,这谁也无法逃脱,故谓之必然;说可能的孤独,是在短暂的人生中若不能显达,则有穷困潦倒、不遇时、不遇明主、不遇知音的孤独。有时,这种孤独感会把诗人逼近绝路。“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驱车上东门》)作者的眼中弥望着一派死亡的气象,那是松柏夹道、白杨萧萧的墓地。地下的死人是寂寞孤独的,世上的活人更加的寂寞孤独。“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这孤独是谁也逃不掉的,服食成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于是,诗人只好退一步想,“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准备暂时从世间短暂而虚幻的富贵荣华之中寻求生命的寄托。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是丰富复杂的,它以“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知音”难遇的悲哀和人生苦短的惆怅等世俗情怀,表达出了多种复杂情感中的内在本质——孤独。 2、诗歌表达意象中的孤独感 《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在选取意象表达主题方面采取了入诗意象皆悲情的方式。我们常说,意象是触动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物质世界的“象”一旦根据作家的“意”被反映到一定的语言组合之中并用书面文字固定下来以后,便成为一种心灵化的意象。《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无外乎三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离别、失意、忧郁人生无常。在意象选取方面,像蟋蟀、凉风、秋草这样的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悲凉情致的物象固然能表达这三种人生之悲;像芳草、东风、蕙兰、郁柳等本应象征美好与郁郁生机之物也被诗人注入了伤感气质,成为其表现孤独悲凉情感的物质载体。 人生的别离有很多种,朋友之别,在悲伤中常有共同奋进的鼓励;而男女之别让人感受的则是完完全全的痛苦,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汉代的举荐取士制度,使宦游之风盛行。作为游子,客居他乡已使他们饱受分离之苦,而功名的难成又使他们更加想念家中温柔可爱的妻子。作为思妇,她们不只要忍受独守空床的寂寞,更有游子不归、中道被弃、恩爱难久长的忧虑。所以,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而言,即使是最普通的生活之物、自然之景,也往往由心及物而蕴含伤感,表达了深深的孤独之感。    2.1从自然景物见别离时的孤独之感 芙蓉、芳草:用美洁芬芳的植物象征爱情,始自《离骚》。“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诗歌一方面描写美丽的景色,一方面表达游子的思乡怀恋之苦,然而,美丽的哀愁,会更加让人难以忍受。我们心中的忧伤,会在晴朗天空和良辰美景的映衬下,更加难以排遣。《古诗十九首》在选取芙蓉、芳草意象时,沿用了传统手法,而当诗人想采摘这些东西送给所爱的人时,却“所思在远道”,自己空执爱情的信物,但表达与传递竟是如此之艰难,最终只能“忧伤以终老”。[3]于是,芙蓉与芳草也因无法传递诗人的情感,而带上了伤感气质,用饱含希望的物象与景致从侧面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情绪。 明月:《古诗十九首》涉及月意象的有三首,月亮本身有圆缺的变化,人世间亦有相聚和别离。人常常由于物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物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所以月的圆缺变化与文人内心之间就存在了一种很微妙的情感关联,这种关联便通过诗句表现出来。《古诗十九首》用月意象表达主题时,月的圆缺常伴着节气的改变而出现:“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月圆月缺中有秋的悲凉;“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月圆月缺中有冬的凄清,读者在万物衰落的寒冷中感受着月圆人不圆的遗憾,其抽象的情绪在可感的环境中被具体化,孤独凄清,使读者感同身受。 2.2从生活器物见别离时的孤独之感 合欢被:“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合欢”,又名“合昏”、“夜合”、“马樱花”,是一种植物,羽状复叶。一个大叶由多个小叶组合而成,这些小叶一到夜晚就合起来,因而得名。汉时凡是一种两面合起来的物件都称为合欢。“被”本身,即是寝卧之用,将带有鸳鸯花纹的绮裁为合欢被,更有鱼水之欢之意,象征夫妇同居的愿望。远隔孤独的色彩往往是黯淡的,但“合欢被”意象的引入,使整个诗境“著色敷腴”[4]起来,展现出作者因“故人心尚而”而产生的瞬间喜悦,同时,也展现出由这瞬间的喜悦所加重的孤独之苦,在“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期盼中,也只能凭借着鸳鸯合欢被聊以自慰,更突出了那种孤独的苦痛。 衣带:“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衣带意象是《古诗十九首》的首创,在此之前诗歌中的衣带,只是作为客观物象出现,并没有融入诗人的主观色彩。“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有不别?”两地相思的游子和思妇,愁肠百转,痛苦于剪不断的离愁当中,神形日益消损。《古诗十九首》用它来表现离别给人带来的心灵与身体上的双重痛苦,离别越久,思念越深,思念越深,自然就“为伊憔悴”,这种意象的运用既形象又生动,令人思之信服。南朝乐府《读曲歌》“欲知相忆时,但看裙带缓几许”,鲍照《拟古》“宿昔改衣带,旦暮并容色”,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许多后世作家对衣带意象的种种生发,均由《古诗十九首》而出。衣带意象所表达的痛苦,从侧面体现了情感主体的孤独身境和孤独心境。 2.3从历史典故的悲凉意蕴中见孤独之感   杞梁妻:人物意象在《古诗十九首》中运用得并不多,但每一个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其主题。杞梁妻的故事,最完整的见于刘向的《列女传》。杞梁妻,齐国杞梁的妻子,她“上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将何已立吾节?亦死而已”的行为,是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行为典范。《列女传》载,杞梁战死,没有儿子和亲近的家属,他的妻子孤苦无依,枕着丈夫的尸首在城下痛哭,悲哀动人,十天之后,连城墙也被她哭倒塌了。故事虽有夸张之处,但杞梁妻的遭遇却极人世之至悲。作者以这一典范人物为意象,既象征着自己理想中的“知音”,又暗含着具备如此品格的知音极难寻觅之意。在我们的思维定式中,所谓典范,一定是可以作为榜样而起示范作用的人,而这类人又一定是群体中的少部分。在动乱的汉末社会环境下,真正意向高远,能守节不移的人少之又少,能与之相遇相知更成奢望,反过来说,能得到一个“知音”的赏识也同样的困难,所以,作者在无尽的企盼中不免失望,在失望中唯有孤独哀怨而已。 鸿鹄:鸿鹄是善飞的大鸟,刘邦《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鸟类以其可以自由遨翔于天空的本性让生活在地上的人类有距离之感,而一飞冲天的鸿鹄,更让人觉得难以追求,难以企及。虽然作者说“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豪言壮语,但如何“奋翅”?又飞到哪里?作者却回答不了,于是也就增添了“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失意,“空中送情,知向是谁?”[3]看似满载希冀实际却是飘渺空灵无人理解的孤独。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无论是在其作品的内容上还是创作形式上都体现了深沉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的主体是丰富的,他可以是思妇和游子,同时也可以是失意的文人。它的产生以及在作品中的体现是与汉末动乱的大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东汉王朝建立之初,为了加强统治,巩固政权,进一步发展了西汉中期以来的养士、举荐、征辟制度。这一制度确实鼓舞了读书人的“进取心”,但是,随着整个东汉王朝的日益衰败,这种取士制度的本身的流弊日趋严重。对于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就必然形成了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再加上汉恒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社会买官公行的黑暗现象,使多数中下层士子游宦无门,人生失意,漂泊蹉跎。“游子”、“荡子”们以各自的文辞表述、抒发着同类的境遇和感伤,这些失意文人通过文字来表达和排遣内心的感伤、失落、恐惧和迷茫,这些情感中折射着内化的孤独。 因而说,《古诗十九首》所渲泄的主要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汉末文人悲吟的一曲凄凉感伤的孤独悲歌。 参考文献: [1]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士禛闻人倓。古诗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4]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5。 [5]陆时雍。古诗镜总论[A]。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6]姜书阁。汉魏六朝诗三百首[M]。长沙:岳麓书社,1992。 [7]王锋。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西北大学学报,1999。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张一玮。古诗十九首中的时间经验和孤独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  [11]戴红梅。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识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7。

师技不精,何以授渔?

广东韶关学院坐落于粤北历史文化名城韶关市。韶关学院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韶关师专,是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是我国第一个设立高校董事会的大学。

截止到2017年3月,学校设有67 个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2] 学校共四个校区,大塘校区(校本部)、黄田坝校区、韶州师范分院校区和医学院校区,占地面积269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8.86万平方米。学校有教职工2487人,其中正高职称110人、副高职称421人、博士140人、硕士835人。 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9818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16685人。 2017年5月23日,华南师范大学与韶关学院签署《教育硕士联合培养框架协议》。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止到2014年3月,学校有省级研究室2个,省级研究所7个,省级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

省级研究室2个:粤北经济研究室;粤北动物研究室。

省级研究所7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电子技术研究所、汉语方言研究所、旅游文化研究所、动物疫病研究所。

省级研究中心1个: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信息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现代设计与制造省级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止到2016年1月,现有教职工2379人,其中正高职称112人、副高职称422人、博士131人、硕士665人,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6项,市厅级科研项目512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横向课题26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138多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收录的论文467篇;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48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博览会金奖2项,国家专利112多项。主持国家级教改课题6项,广东省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7项,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出版专著、主(参)编教材近300部。学校为地方乃至全省及周边省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资源

图书馆

韶关学院图书馆是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拥有“广东十大最美图书馆”之称的现代化、智能化的图。

书馆,截至2016年1月,馆藏纸质藏书228.38万册,数字资源14TB,其中电子图书100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一站式信息搜索平台、计算机管理与服务系统、多媒体信息利用设备齐全。

学术期刊

《韶关学院学报》是韶关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3、6、9、12期为自然科学版,1、2、4、5、7、8、10、11期为社会科学版。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质量的来稿,宗旨为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

院系设置

截至2017年3月,学校设有文学院、外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国际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医学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土木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23个二级学院和教辅部门,设有67个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此外,学校还设有粤北经济研究室、粤北动物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电子技术研究所、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汉语方言研究所、旅游文化研究所、动物疫病研究所、韶文化研究院等36个研究机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