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国德育杂志社

发布时间:

中国德育杂志社

假的,看这里:近日,我社接到电话咨询关于“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论坛”活动事宜,我社2008年以来没有主办过这类活动,并就此事已于2008年5月12日在网上予以公告(公告1)。在此重申:有关我社举办的活动都将公布在我社的网站()上,请大家相互转告,注意核实。特此公告。中国德育杂志社2008年11月7日

我今天也收到了,我是投稿过,获得了奖,可是不是投到这个刊物上的。让我汇款368元,还是优惠价呢。真不知道是真是假?

问一下杂志社就不就知道了啊。

我也收到了,很怀疑,因为我没有投稿呀!谁知道是真还是假?到“新教育"站上查到了消息,可在其他官方网站上却没有?

中国德育杂志电子版

*SSCI论文9 Andreas. Demetriou, Zhang Xiangkui:The architecture,dynamics,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processing:Greek, Chinese,or universal? Intelligence,2005,Volume 33.Issue 2:109-1418 Jiao R. K.,Zhang,X.K.. A study about effects of the correlated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166-166.7 Yu,X.N.,Zhang,X.K.. Mental health among laid-off work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221-221.6 Zhang,X.K..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model(Ⅰ): 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way of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319-319.5 Sun,Y.,Zhang,X.K..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psychological control,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fac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320-320.4 Cong,X.B.,Zhang,X.K..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444-444.3 Zhang,L.,Zhang,X.K.. Theory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ii):A confirmatory study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319-319.2 Pan,Y.,Zhang,X.K.. Self-esteem i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with resp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19-319.1 Guo,J.,Zhang,X.K.. Coping styles of the retired persons as modulator to mental healt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20-320.*国家级8.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11年由中国德育杂志社,教育研究杂志社组编的《当代中国德育研究新进展》全文收录)7. 张向葵(第1位):培养儿童早期幸福感.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2009年5月6日.6. 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幼儿需要的阳光教育.光明日报(理论综合版),2008年 9月12日5. 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09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7》全文收录)4. 张向葵(第1位):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国内外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31-134.(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总第346期全文转载)3. 张向葵(第1位):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心理学报,2005,37(3): 240-24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2. 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2007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5》全文收录)1. 张向葵(第2位):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差异.心理学报,2002,34(4):400-406.*CSSCI(A)级(注:自2008年1月1日起区分CSSCI(A)、(B)级,故2008年以前的CSSCI文章均在CSSCI(B)级中列出)17.张向葵(通讯):自尊与创造力相关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11,19(5):645-651.16.张向葵(通讯):高低自尊者不同记忆偏好的发生机制.心理科学,2010,33(6):1393-1396.15.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升学准备不足: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10,(2):141-146.14.张向葵(通讯):行为评价对3岁儿童掌控动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2):128-136.13.张向葵(第1位):自豪感的概念、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心理科学,2009,32(6):1398-1340.12.张向葵(第1位):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87-191.11.张向葵(通讯):幼儿汉语字行和语义与图形加工速度的发展与比较.心理科学,2009,32(3):551-554. (2011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10》全文收录)10.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35.9. 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成长信息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5-8.8. 张向葵(通讯):城市贫困中学生自豪感、外显自尊与抑郁状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4):100-105.7. 张向葵(第3位):社会文化震荡中幽默应对的机制.心理科学,2008,31(5):1198-1201.6. 张向葵(第2位):美国教育中的幽默.比较教育研究,2008(9):87-90.5. 张向葵(独撰):追求自尊:短期效应与长期代价.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2-168.(2010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9》全文收录)4. 张向葵(第2位):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科学,2008,31(3):580-587.3. 张向葵(第1位):西方自尊两因素理论研究回顾及其展望.心理科学,2008,31(2):494-499..(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2. 张向葵(第2位):不同自尊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偏好.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91-96.1. 张向葵(通讯):二年级小学生“记”、“忆”策略的微观发生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25-30.*CSSCI(B)级77.张向葵(独撰): 改革评价方式 塑造幼儿阳光生命——“小红花革命”再探.人民教育,2010(12):24-26.76.张向葵(通讯):儿童早期自尊的行为观察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2):81-87.75.张向葵(通讯):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111-113.74.张向葵(通讯):不同认知偏好对大学生情感反应的影响:短期利益和长期代价.心理学探新,2009(1):73-77.73.张向葵(通讯):走向整合的智力研究——Demetriou的经验结构式认知发展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905-912.72.张向葵(通讯):婴幼儿自尊的前兆与形成.学前教育研究,2008(10):26-30.71.张向葵(独撰):美国基础教育在培养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奠基作用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35(8):39-43.70.张向葵(第3位):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计票式文献分析途径的研究.心理科学,2007,30(6):1392-1396.69.张向葵(通讯):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878-884.68.张向葵(通讯):自尊与自我服务偏好的关系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7,15(4):631-636.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67.张向葵(第2位):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心理科学,2007,30(3):629-631.66.张向葵(第3位):发散思维训练对62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3):169-172.65.张向葵(第2位):规则形式及其呈现问题情境对高二学生类比迁移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7,30(1):100-103.64.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的电视环境与儿童成长.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50-153.63.张向葵(第1位):未来中国儿童研究的战略构想.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6):13-15.62.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与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4):91-96.61.张向葵(通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震荡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1045-1048.60.张向葵(通讯):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704-709.59.张向葵(第1位):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吗?——高自尊的异质性及其启示.心理学探新.2006,26(3):20-22.58.张向葵(第1位):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比较.心理科学.2006,29(2):336-340.57.张向葵(第1位):透视文化变迁下的个体心理状态——社会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访谈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4-127.56.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与使用特点.心理科学,2006,29(1):98-102.55.张向葵(第1位):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73-7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54.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41-146.53.张向葵(第1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策略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5(5):28-31.52.张向葵(第1位):自尊能缓冲死亡焦虑吗?——自尊对死亡提醒条件下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3):602-605.51.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14-622.50.张向葵(第2位):中外学习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外国教育研究,2005,32(4):10-14.49.张向葵(第1位):微观发生法在认知策略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5,21(3):40-43.48.张向葵(第1位):“内隐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探索.心理学探新,2005,25(1):49-53.47.张向葵(第2位):多层线性模型在纵向研究中的运用.心理科学,2005,28(2):429-431.46.张向葵(第2位):超越式学习的现象学研究.教育科学,2005,21(1):25-27.45.张向葵(第3位):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44-148.44.张向葵(第1位):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29-233.(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43.张向葵(第1位):国外自我决定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5(9):78-81.42.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学习理论及其干预模型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6): 41-45.41.张向葵(第2位):促进残疾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中国特殊教育, 2005(2):81-85.40.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的心理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7):36-38、52.39.张向葵(第1位):关于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心理科学,2004,27(4):791-795.38.张向葵(第1位):阅读障碍学生创造力特征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1-6.37.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9-12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36.张向葵(第2位):找回心理学失去的自我——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历史探寻与当代启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85-89.35.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38-44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34.张向葵(第2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心理学探新, 2003,23(4):55-5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33.张向葵(第1位):有关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图式归纳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6(5):866-869.32.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603-607.31.张向葵(第3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及其进展.心理学探新,2003,23(2):55-58.30.张向葵(第2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171-17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10期全文转载).29.张向葵(第1位):认知发展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数学模型. 心理科学,2003,26(1):118-120,143.28.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10-11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27.张向葵(独撰):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教育科学研究,2003(7/8):31-34.(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26.张向葵(第1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22(4):50-54.25.张向葵(第1位):处于不支持行为压力下的下岗人员的心理中介研究.应用心理学, 2002,8(3):9-14.24.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3):74-79.23.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2,25(4):414-431.22.张向葵(第1位):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7-113.21.张向葵(第1位):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22-26.20.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心理科学,2002,25(2):152-15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2年第7期全文转载)19.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特点的调查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1,21(3):36-46.18.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4):111-116.17.张向葵(第1位):西方侵犯受害儿童早期经验研究及其对幼教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2001,28(1):50-54.16.张向葵(第1位):图式教学对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2):22-27.15.张向葵(第1位):类比推理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0,23(6):725-728.14.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策略与图式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22(5):423-426.13.张向葵(第1位):3.5—6.5岁儿童对丧失认知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8-12.12.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1999,22(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11.张向葵(第1位):高师教育设置小学教育专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19-22.10.张向葵(第1位):学科素质教育与学习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1(5):1-3. (高等教育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9. 张向葵(第1位):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4):7-10.8. 张向葵(第2位):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al Dimensions of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evidence.HORIZONS OF PSYCHOLOGY,LJUBLJANA,1998.6.7. 张向葵(第1位):影响信息加工容量的语言因素研究——中国和希腊跨文化比较. 心理科学,1997,20(5):248-251.6. 张向葵(第1位):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孔繁森事迹宣传效果的调查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93-95.5.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4):57-60.4.张向葵(第1位):信息加工观点和信息加工系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93-96.3. 张向葵(第1位):当前社会形势下儿童——老人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6-11.2. 张向葵(第1位):9--15岁儿童信息加工系统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1(4):7-11.1. 张向葵(第1位):Processing Capa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complex problem-solv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reece and China. IV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1995,GREECE.*核心级10.张向葵(独撰): 探索幼儿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小红花的革命.人民教育,2009(11),19-21.9. 张向葵(第2位):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心理学中幽默感研究的方法论超越,理论探讨,2007(2):62-68.8. 张向葵(第2位):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况的团体评定.学前教育研究,2006,5:11-14.7. 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5):14-16.6. 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53-56.5. 张向葵(第1位):如何上好学习策略方式教学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课例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46-49.4. 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英文).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48- 251.3. 张向葵(第1位):实现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探索,2003(2):1-4.2. 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对学生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民教育,2003(2):30-32.1. 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探析.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10):21-24.*省级33.张向葵(第1位):Perception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regarding school readiness.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08,3(3):460-471.32.张向葵(第2位):青少年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4):17-21.31.张向葵(第1位):父母应如何培养儿童的自尊,中国家庭教育,2007(1):42- 47.30.张向葵(第1位):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139-140.29.张向葵(第1位):我国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现状的新调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24-30.28.张向葵(第2位):四种训练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的影响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37-41.27.张向葵(第2位):大学生自尊、抑郁和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5(3):15-18.26.张向葵(第2位):幼儿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观念的访谈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5(2):57-59.25.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教学与生成智慧,教育科学研究,2005(9):47-51.24.张向葵(第2位):幼儿气质类型、母亲态度与自我调节的关系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4(2):54-57.23.张向葵(第1位):自尊机制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2):54-56.22.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的深层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36-38.21.张向葵(第1位):图式: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石.当代教育论坛,2003(12):54-56.20.张向葵(第1位):幼儿对丧失的认知、成因及调适对策. 中国家庭教育,2003(1):65-69.19.张向葵(第3位):策略性知识: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现代教育科学,2003(7):10-13.18.张向葵(第2位):当代中国诚信危机的文化审视.新长征,2002(6):50-52.17.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2):1-5,32.16.张向葵(第2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3).15.张向葵(第1位):当前形势下知识女性心理素质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3):76-80.14.张向葵(第1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22-24.13.张向葵(第2位):知识女性工作压力归因特点及相关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1):18-20.12.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6):44-46.11.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学科化.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9): 35-37.10.张向葵(第1位):备课时怎样备好学生.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8):30-32.9. 张向葵(第2位):文化震荡与“边际人”心理调适.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4):66-69.8. 张向葵(第2位):教师心理素质与课程改革. 吉林教育研究,2000(8).7. 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与图式水平关系的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4):1-4.6. 张向葵(第1位):中考与高考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6):55-56.5. 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4):16-18.4. 张向葵(第2位):小学部首归类识字教学的新方案.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2):36-38.3. 张向葵(第3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1):42-45.2. 张向葵(第1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误区的成因及矫正.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3):30-32.1. 张向葵(第1位):罗比?凯斯关于儿童智慧发展的“过程—结构”论.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6(4):14-15.【报道评论】5. 不能让孩子病在起跑线上——访张向葵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心理学)2010年11月3日,第11版.4. “三性并茂”成就阳光童年——对话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园长张向葵.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2010年1月22日,第8版.3. 2009中国幼教高峰论坛报道——张向葵:园长管理的新概念及其实施,2010.1(第12期):10-11.2. 张向葵教授与“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奕阳幼教评论,2009.10(第11期):45-48.1. 阳光教育编就快乐摇篮.吉林日版,2009年6月5日,第11版.【著作】10.张向葵(独著):阳光下的成长对话——一位幼教专家写给幼儿家长的36封信.朝华出版社,2012.2.9. 张向葵(独著):给幼儿家长的35封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8. 张向葵(著第1位):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7.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6. 张向葵(独著):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4年第二版.5. 张向葵(编著):步入青春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4.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长春出版社,2000.3. 张向葵(编著第1位):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2. 张向葵(独著):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1. 张向葵(编著):走进心理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教材】10.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9.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学历教育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网络课,2006.8. 张向葵(主编第1位):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专论(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6.7.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共同课教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张向葵(主编第1位):课堂教学监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张向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 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课,2004.3. 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2. 张向葵(主编).管理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书评】4. 张向葵(独撰):积跬步以至千里——读沈德立教授等人《素质教育中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一书有感.中国校外教育,2008(1):14.3. 张向葵(独撰):专家指津:把心理学导入家庭教育.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第15版.2. 张向葵(独撰):博采众长 自成机杼——读李洪玉教授等人《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一书有感.现代教育科学,2004(6):47.1. 张向葵(独撰):阅读过程研究的新视角——读《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一书有感.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4):41-42.【内刊】3. 张向葵. 是师爱,构筑了他的课堂.思想在线.2006,(1):31.2. 张向葵.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探讨. 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9,(1).1. 张向葵(第2位):关于切实提高高校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和做法.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7,(2-3).【成果小结】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154篇,SSCI论文9篇、国家级论文8篇、CSSCI论文94篇(2008年后CSSCI(A)17篇)、核心刊物论文10篇、省级论文33篇,著作9部,教材9部;成果获奖共42项,其中国家级成果4项,省部级成果22项,其它16项;承担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项目9项,省部项目9项,校级5项;近三年支配科研经费68万元,年均22.7万元。

可以问一下负责您文章的编辑

有的报刊需要发电子版,有的需要邮寄书面版。中国德育报的要求,你要自己从网上查查。

把文稿直接发至德育报邮箱

中国教育报杂志社社长

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学前教育周刊》《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学前教育》杂志社《幼儿教育》杂志社《早期教育》杂志社支持单位: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织机构组委会:顾 问:柳 斌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原总督学)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陶西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主任:马 立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会长)副主任:朱小蔓 (中央教科所原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副会长)虞永平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不可以去参加决赛,费用不清楚,到时候可能会通知你

还真不知道。。。。。。不过我判断应该不可以。

为更好的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与科学方法,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教学一线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潍坊市安丘四中任职期间,坚持德育为首,以信心教育为突破口,注重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的研究与落实,在教育思想、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教科研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活动,形成了具有显著教育实效的“韩忠玉信心教育法”, “韩忠玉信心教育法”的落实与推广,使得安丘四中这一所当时各方面实力都比较薄弱的学校成为全国农村学校的先进典型,全国有26个省5000多家单位先后到安丘四中考察学习,中国教育学会在安丘四中召开了现场会,推广四中经验,潍坊市教育局也于2004年9月在四中召开了教育教学工作会,并把四中做法冠名为“韩忠玉信心教育法”.2005年9月 ,“韩忠玉信心教育法” 获潍坊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潍坊市首届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创新燎原奖,2005年11月,23万字的教育专著《韩忠玉信心教育法》结集出版,同年,《科学管理探求农村学校策略》获潍坊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随着科学教育教学理念的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韩忠玉信心教育法”受到了省内外教育同行的广泛关注,并被迅速推广,2007年9月,“韩忠玉信心教育法”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 .在次期间,先后被潍坊市特级教师,潍坊市首届名师,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1月,在兼任潍坊市教科院副院长期间,韩忠玉同志被坊子区政府聘任为潍坊四中校长兼党委书记,任职以来,深入教学一线,认真调查研究,在学校以往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学校特点和山东省教育厅新的办学指导思想,针对潍坊四中未来的发展规划,组织校际领导班子,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教育思想、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及教学科研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2008年1月,学校被评为《文学选刊》(教育文学)理事单位,2008年9月《深化信心教育,创建品牌学校》研究获潍坊市第六届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同时,在2008年中,潍坊四中荣获了“潍坊市教学成果集体一等奖”,“潍坊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先进单位”,“潍坊市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潍坊市图书使用示范校”、“潍坊市实验教学示范校”、“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全国海军招飞先进单位”.2008年11月,“潍坊市韩忠玉信心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导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专业报刊对“韩忠玉信心教育法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相继作了大量评价性报道,中国青年报主编梁国胜、山东教育社总编陶继新、求是杂志社主任李继凯等同志先后到潍坊四中考察信心教育,2009年1月,“韩忠玉信心教育研究中心网站”正式上线,“韩忠玉信心教育法”在全国教育战线初有影响,2009年3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的“中美高中特色办学研讨会”上,“韩忠玉信心教育法”受到了中外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 在学校发展取得新的突破的同时,个人成长也获得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2008年以来,韩忠玉同志先后获得了:潍坊市首届名师,潍坊市首届十大创新型校长,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潍坊市教学成果个人一等奖,2009年8月起被潍坊市委组织部等部门评为鸢都精英,2008年8月入选“齐鲁名校长”.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社社长

1891年10月18日(农历9月16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乳名和尚,学名文浚 。父,陶位朝。母,曹翠仂。1916年 25岁:三子陶刚出生。 1920年 29岁: 4月,主持接待杜威到南京高师讲授“教育哲学”、“试验伦理学”、“哲学史”等课程。 夏,在南高师举办第一次暑期学校,各省选送学员1300多人,讲习1个多月,以提高全国教育行政人员及中小学教师、科研及工作水平。为全国高等学校开办暑期学校之始。 1921年 30岁: 7月,欢送杜威回国。 与范源濂、蔡元培、张伯岑、严修、袁希涛等在北京组织“实际教育调查社”,推范为社长、蔡为副社长,决定聘请美国教育家盂禄来华调查科学教育实际情况,并讲学。 陪同盂禄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广州等地调查、讲演,并任口译。 11月,被推为第七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国新学制”起草委员会之一。 12月,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合并,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说,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 1922年 31岁: 1月3日至8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在济南举行。作社务报告:改进社办事有两种精神:(一)互助精神,(二)分析精神。学术部内又分研究、调查、编译、推广四科。研究方面:由张仲述博士任中学课程改造之研究。初等教育委员会任小学课程改造之研究。推士博士科学教学之研究,麦柯尔博士任心理测试之研究。调查方面有全国教育的调查。因在济南举行又称“济南年会”。 2月,受聘为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 4月,与胡适、凌冰合作编译的“盂禄的中国教育讨论”出版。 5月,与蔡元培、王宠惠、李大钊、胡适等16人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因蒋梦麟赴美,《新教育》第4卷第2期起接任主编。并定为中华教育改进社机关刊物。延聘中外教育家42人担任编辑,特约全国教育界代表报告最新教育消息。在“学制研究专号”上发表《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评学制草案标准》、《中国建设新学制 历史》三文。 12月6日,南京高等师范并入东南大学。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科主任和教育系主任。 1923年 32岁: 7月28日,致函东南大学代理校长刘伯明,请辞教育科主任、教育系主任之职。8月底,东南大学准其辞职。 以后专任改进社总干事。 8月20日至25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届年会在北京清华学校举行。与熊希龄联名致欢迎词,并报告社务以及该届年会筹备情形,提《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应编教育概况纺计案》。 与朱其慧、晏阳初、朱经农、黄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朱经农合编《平民千字课本》。到南京、安庆、南昌、上海、杭州、武汉等地推广平民教育运动。 秋,安徽旅宁同乡会、同学会设立南京安徽公学,校董会推陶行知任校长,姚文采为副校长。 是年,拒绝北洋政府任命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校长,又谢绝母校金陵大学聘为校长。专心致意于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 12月12日晚,南京高师口字房失火。放在办公室内的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哲学与新教育》被焚毁。924年 33岁: 北京平民读书处发展到100多个,又到张家口、开封、上海等地推动平民教育运动。编辑出版《平民周刊》。改编《平民千字课本》。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九月,已推行到20省区,读《平民千字课》的已有50万人。 应冯玉祥之请,与许士骐编《军人千字课》,推行士兵识字教育。 7月3日至9日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在南京东南大学举行。作工作报告。 全国教育展览在年会期间正式展出。 在诗《自勉并勉同志》中提出“这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四子陶城出生。 1925年 34岁: 在南开大学作题为《教学合一》的演讲,张伯岑校长建议改“学做合一”。陶行知受张伯岑启发,豁然贯通,将“教学合一”发展为“教学做合一”。从此,“教学做合一”之名正式出现。 8月,负责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届年会。该会在太原召开,汉、满、蒙、回、藏等族均有代表参加。在开幕会,发表《感言》道:“中国要想得到国际上之平等地位,非办教育不可。”在社务报告中特别强调:“本社现在所办理之事业,一为科学教育,二为乡村教育。”邀请美国女教育“道尔顿制”创始人柏克赫司特作学术演讲。 12月4日,《新教育评论》创刊发行。为该刊写发刊词《本刊之使命》。负责编辑。 为陈鹤琴的著作《家庭教育》发表书评。 1926年 35岁: 春,被推为中华教育改进社“国家教育改革委员会委员”及“促成宪法中制定教育专章委员会”委员。 倡导乡村教育运动。以中华教育改进社名义发表《改进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撰文《师范教育下乡运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拟定推行乡村教育计划。发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筹设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12月25日,在南京尧化门小学召开中华教育改进社特约乡村教师第二次研究会,举行立志乡村教育的宣誓典礼。 12月31日,江苏教育厅赞助改进社设立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筹办改进社乡村教师同志会会刊《乡教丛讯》。 1927年 36岁: 1月1日,《乡教丛讯》创刊,任主编。中旬,决定试验乡材师范学校,校址在南京神策门外老山脚下的小庄。 2月5日,主持乡村师范立础礼,同时举行城乡平民团拜,宣布改“小庄”为“晓庄”,取日出而作之意。 2月10日,在上海召开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董事会,被推为董事会秘书兼学校校长,赵叔愚为第一院院长兼研究部主任。 3月15日,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师范)正式开学。第一期学生13人。 6月,晓庄开学后三个月,第一期学生13人,从燕子矶搬到黑墨营,陶行知谈到“晓庄精神、乐观精神、革命精神和团结精神”。最后指出:“我们要办好乡村教育,要改造乡村社会,总须有宽阔的胸怀,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这句名言最早有来历。 6月,参加建校劳动。开办晓庄小学、乡村医院。 在晓庄每天的寅会,发表演讲,逐步阐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已”等。 10月1日,浙江省立乡村师范(湘湖师范)开学。先后推荐操震坏、方与严为第一、二任校长,又介绍程本海、董纯才、王琳、李楚材等任指导员。 11月,亲自到湘湖师范指导师生讨论“教学做合一”和“生活教育”。 本年,被选为中华职业教育社评议员。 在中国科学社

部级。高教社)成立于1954年5月,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之一。在60多年的发展中,高教社与共和国教育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专家学者,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教材,为我国各个时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门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高教社始终坚持宣传文化主业,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努力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1、论文《诚信:现代公共关系的灵魂》2004年12月获得2003年度“公关与信用安徽”征文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安徽省公共关系学会;该论文2004年8月又获得“新世纪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现》杂志、北京国际交流中心;2、论文《构建以<西游记>文化为主框架的连云港城市文化》2006年12月获江苏省社科联2005年度“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3、论文《新思想新体系新方法——关于高职高专<公共关系学>创新教学新探》2007年2月获中国公关核心期刊《公关世界》2006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4、主持教学成果——“高职高专《公共关系》创新教学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教育厅,2008年10月。5、论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职公共关系学创新教育与课程体系改革新探 》于2008年10月获得“中国·安徽职教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6、担任副主编的《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于2008年9月获得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7、论文《基于国家精品教材建设下的高职公共关系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获得优秀高等公共关系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3月。8、主持《公共关系学》于2009年9月获得安徽省精品课程荣誉。9、论文《探索高职财经类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解密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办学模式》于2009年9月获得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中国职教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联合举办的全国第11届职业教育论文三等奖;10、论文《中职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于2009年9月获得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中国职教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联合举办的全国第11届职业教育论文三等奖;11、论文《基于国家级精品教材建设下的高职高专<公共关系>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于2009年9月获得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中国职教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联合举办的全国第11届职业教育论文优秀奖。12、论文《整合、融通、变革与创新——信息技术与<公共关系学>课程整合新探》于2010年1月18日获得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2009职教论文特等奖。13、全国高等学校公共关系课程教学观摩比赛二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7月。14、多媒体课件《新型实用公共关系教程》,全国高等教育公共关系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7月15、论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教学制度建设”专题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2010年11月;16、主编教材《新型实用公关实践教材》获得全国第二届基础课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0年10月。26、《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6+1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以精品课程<公共关系学>为例证》,安徽省高等教学成果一等奖,安徽省教育厅,2010年10月。17、《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安徽省高等教学成果三等奖,安徽省教育厅,2010年10月。18、论文《基于能力本位的“6+1”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获2010全国职教优秀论文二等奖,教育部职教研究中心、中国职教学会、《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杂志社,2010年10月。19、论文《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思考》获2010全国职教优秀论文优秀奖,教育部职教研究中心、中国职教学会、《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杂志社,2010年10月。20、论文《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6+1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获2010年度职教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2010年10月。21、论文《信息技术在<公共关系实务>课程中的应用》获得2010全国“虚拟技术与职业教育”论坛二等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2010年11月。22、课题《网络化背景下基于能力本位的“6+1”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以精品课程<公共关系学>建设为例证》获得2010年 优秀课题奖,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12月。23、论文《<公共关系学>课程立体化、数字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设》获得全国“十一五”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2011年7月。24、主编《新型实用公关实践教程》获得2009年1月——2010年12月优秀研究成果著作二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7月26日;25、论文《科学 人文 艺术——公共关系教学与高校素质教育》获得2009年1月——2010年12月优秀研究成果论文三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7月26日;26、论文《公关危机新探》获安徽省2009——2010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安徽省社科联,2012年4月;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目前我国适合中小学音乐老师的报刊主要有:杂志方面: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和浙江音协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非常适合普通中小学音乐老师和学生来看。除此以外,江西的《琴童》、甘肃的《小演奏家》两个杂志也不错,里面也有相当版面是关于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国音乐教育》和《中小学音乐教育》最为符合你的要求。除此以外,《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也有相当篇幅栏目探讨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参考。报纸方面:全国音乐类报纸只有3种,《音乐周报》是发行量最大、最为权威的音乐综合报纸,虽然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比重小,但我以为从宏观视野了解音乐届、学术界的动向和发展方向,有利于中小学音乐老师业务的提高。此外,湖南音协主办的《中小学音乐报》,虽然发行量不大,但比较有针对性。而《音乐生活报》虽然以流行大众音乐文化为主,但是也有一个版面是关于音乐教育的。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社长,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斌老师对关于唱会歌、唱好歌与会唱歌主题观点如下:(一)关于唱歌。 1)关于唱歌的认识:每个人都能唱歌,唱歌的能力人人具备。嗓音也与是乐器。 2)关于唱歌的方法:唱歌是说话在音域上的延伸和力量上的加强。低年级的唱歌相当于延长了的说话。对小学生的唱歌不要刻意强调发声技术,应该强调自然的方法。 3)关于大众教学与精英教学的区别:唱歌与歌唱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每个人都能唱歌,但歌唱是需要进行训练的。因此,中小学实施的主要是唱歌教学,高中则偏重于歌唱学习,以歌唱的技能技巧为主要学习内容。 4)关于唱歌在教育中的目标:让学生把唱歌当作一种文化资产来学,演唱教材中的歌曲不主要只是发声技巧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音乐文化的学习。最好的学习就是控制好唱歌时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即情感与技术。 1)音乐需要重复地学。音乐熟悉了就会有好感。流行歌曲就是这样被流行,被喜爱的。而教材上的歌曲即使质量最好,但学生听的次数远远低于课外歌曲的次数,所以难以熟悉起来,也难以被学生喜爱了。只要重复,都会唱会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首歌听过90次,才永生不忘。 2)音乐需要整体地学。学生们从社会中接触的所有音乐作品,都是完整的,并且大多能自然地学会。但我们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时,常把音乐肢解了,虽然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但最后学生还是不会唱。如果试图把音乐肢解,比如知识、技能的难点一一分解等,只要是肢解,片面地学习这些知识,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就学不会歌曲。 3)音乐需要标准化地学。本次展示的很多课中,教师常常只进行了一次或几次范唱,范唱的次数太少。不少教师以自己的演唱代替了录音带中的标准演唱,虽然现场演唱更加亲切,但音色与音乐处理不够标准化。范唱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范唱是学习心理的总动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听标准化的范唱。(三)怎样唱好歌。 1)唱好歌有两层意思:一是把歌唱好。唱会歌不一定要经过教学,但唱好歌需要经过教学。二是要唱好的歌。教材歌曲体现了国家对音乐教育的态度,体现国家的意志,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好的歌。 2)把歌唱好,是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来自心灵深处的,自觉自信的表现,包括对各种力度、速度、节奏(长短)、旋律、装饰音、句法、风格的处理等。但这几天的课中,上课教师普遍缺乏音乐表现上的细腻的处理,较多的是概括性的长、短、强、弱、快、慢的处理。 3)唱好歌的三个重要方法是情感的运用、个性的发展、歌词的掌握。 1)浓厚的兴趣,自信心和快乐。这是会唱歌的前提。 2)正确的姿势,系统和有规律的训练习惯。 3)正确有效的呼吸方法。 4)自如平稳的发音,情感丰富。 5)咬字正确,清晰优美。 6)掌握连音与断音的技巧。 7)深入感人的歌曲诠释与艺术处理。 8)富有魅力的表演。(五)唱会歌、唱好歌与会唱歌的三者关系 1)唱好歌在唱会歌中体现,不能等技术成熟了,歌曲学会了再进行艺术处理。 2)会唱歌在唱好歌中生成,技能技巧应在艺术实践中学习和掌握。 3) 唱会歌、唱好歌与会唱歌是唱歌教学中同时的、共同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学中,应该相互关照,不要割裂开来。唱歌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带来情感和生理上的满足和快乐。 上述发言,是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唱歌教学实际,结合了对现场课例的综合分析,综合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音响传播学、音乐表演技术、音乐教学技术等多门学科理论和技术之上的概括性总结,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