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布时间:

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道哲学概要》,60千字,收入《开新——当代儒学理论创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中华价值 世界意义》 ,6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6日。《回应道哲学》,12千字,《哲学动态》2012年第1期。《当代儒学十家撮要》,19千字,《当代儒学》(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儒学创新发展的两种基本路径》,9千字,载《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道哲学——重建中国哲学的新尝试》 ,7千字,《人民政协报》2011年8月22日,《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转载。《作为儒家终极价值的“道”及其形成》,9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18辑,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国学精华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出版。《世界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 ,《人民论坛》2011年1月(中)。《道与人生》,9千字,载《聆听智者的声音——香山讲坛演讲录》,中华书局2010年11月版。《当代儒学范式》,载《文津演讲录》之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儒学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和现代价值》,3千字,《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儒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访谈),2.5千字,《人民政协报》2010年8月30日。《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5月17日。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and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载《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孔子>:银幕应该如何表现和传播孔子》,8千字,《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道与道统——儒家对人间秩序的探求》,21千字,载《人类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下),25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5期。《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上),27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Knowledge, Value andLife-World - R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of Dao ,“Deutsches JahrbuchPhilosophie” (German Almanac of Philosophy),2009.《思孟心性论及相关问题》,25千字,载《儒家思孟学派论集》,齐鲁书社2008年12月出版。《人性与善恶——兼评孟荀的人性善恶论》,12千字,载《儒林》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当代儒学范式》,26千字,载《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九州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华教与儒道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千字,《人民政协报》2008年5月5日。《儒学返本开新新运动即将展开》,4千字,《社会科学报》2008年3月12日。《“天生德于予”别解》,2千字,载《东方道德研究》第九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Looking at Globalism fromthe Ancient Chinese Organicizing World,International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Spring 2008, published by Global ScholarlyPublication, New York.《出土文献背景下的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28千字,载《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三联书店2007年6月出版。《性自命出》对子思人性论的扬弃,简帛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意识形态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17千字,《哲学动态》2007年第3期。《“德”“欲”之际――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33千字,载《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五经七典――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10千字,《人民政协报》2006年12月18日、2007年1月15日连载。《第三个儒学范式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见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编《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社会》,2007年版。《以“五经七典”代“四书五经”》,20千字,《中国儒学年鉴》(2006),山东《中国儒学年鉴》社2006年版。《新道论提要》,《国际儒学研究》第14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从古代中国的天下一体化看当代全球化趋势》,11千字,《哲学动态》2006年第9期。《德欲之争――早期儒家人性论的核心问题与发展脉络》,18千字《孔子研究》2005年第5期。《儒学当代发展的回顾和展望》,7千字,分期刊于《人民政协报》2005年4月4日、4月18日、5月16日;《新华文摘》2005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新儒学、新新儒学与四界哲学论》,10千字,《本体与诠释》第5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2千字,《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转载。《略说儒学的现代开展》,14千字,《东方论坛》2005年第1期。《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青年报》2004年11月。《帛书〈要〉篇考释》,32千字,《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儒学复兴》,载《儒学与全球化》,齐鲁书社2004年版。《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文史哲》2003年第6期。《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10千字,《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17千字,《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1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7·5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31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五行〉考释》,40千字,《论衡丛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2年8月版。《〈五行〉考略》,6·5千字,载《古墓新知》,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本体诠释――早期道家宇宙论的演进》,23千字,《本体诠释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人文主义宗教与宗教人文主义――从中国早期宗教和人文主义传统看儒学的性质》,2·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13千字,《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5千字,《光明日报》2002年7月16日。《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11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2年第1期。《自由的本体诠释――兼论老庄哲学的本体架构及其内蕴》,20千字,《本体与诠释》,三联书店2000年1月出版。《郭店竹简与中国哲学》,12千字,《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代信仰危机》,4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0年第2期。《现代化:从科技革命到传统复兴》(原题《“中体西用”新释》,32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7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需要重写》(记者访谈),2千字,《北京日报》1999年6月9日。《老聃不是太史儋》,3千字,《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从郭店竹简看先秦哲学发展脉络》,6千字,《光明日报》1999年4月23日。《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23千字,《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自由何须逃避--回应弗洛姆》,10千字,《原道》第5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试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及其与简本〈老子〉的关系》,9千字,《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郭店楚简〈天降大常〉(〈成之闻之〉)篇疏证》,9千字,《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13千字,《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下),15千字,《原道》第4辑,学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13千字,《齐鲁学刊》1998年第3期。《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重新检讨〈易传〉成书问题》,23千字,《国际易学研究》第3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出版。《孔子学易考论》,15千字,《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从道论到心性之学--老子哲学之建构》,20千字,《哲学与文化》(台湾)1997年第4期。《儒学与现代精神文明》,7千字,《21世纪》1997年第1期。《庄子形上学新论》,20千字,《学术界》增刊《中华道学》1996年第1期。《再论原始〈论语〉及其在西汉以前的流传》,15千字,《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上),20千字,《原道》第3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心本性的丧失与复归--老子对孟子思想的影响》,12千字,《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原道》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大学〉新论--兼评新儒家的有关论述》,23千字,《新儒家评论》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庸〉成书辨证》,13千字,《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以“自然”的本义观照老子哲学之底蕴》,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3、4期。《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孔、庄哲学贯通处》,13千字,《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谈由生、命、才、德诸范畴构成的庄子人性论》,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3期。《老子的宇宙论与规律论新说》,12千字,《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考辨》,9千字,《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出版。《试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的发展道路》,9千字,《探索与争鸣》1991年第5期。《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11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儒学的发展与孔子形象的演变》,12千字,《孔孟荀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论语〉源流再考察》,《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重新考察思维、认识、意识诸问题》,16千字,《青岛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打倒孔家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4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孔子言行资料辑录源流》,11千字,《中国哲学史》1989年第3期。《嬗变不居的孔子形象--一个文化之迷》,13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从文化生成机制看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13千字,《哲学研究》1989年第4期。《文字·思维·文化--一个中西比较的尝试》,9千字,《东岳论丛》1988年第3期。《孔子的情感理论与情感教育思想》,9千字,《东岳论丛》1986年第3期。《孔子的思维结构及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9千字,《齐鲁学刊》1986年第3期。

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

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民们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的存在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有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二十四节气,下面一起看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意义

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丰富社会功能的需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宣传、保护这一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加强“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及其对现实生产、生活的借鉴意义研究和保护传承措施探讨,广泛扩大“二十四节气”的社会影响,让全社会共同关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强化研究工作,对二十四节气中所蕴含的传统智慧、文化内涵、时代价值进行挖掘、提炼、升华、传播,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春,从而实现二十四节气的现代化。

我馆作为“二十四节气”非遗申报牵头单位,开展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是农业博物馆的职责所在,是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五年保护承诺的一次具体实践,同时,也是建立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体系,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提供丰富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撑。

二、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理清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剖析二十四节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炼二十四节气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其所蕴含的传统智慧,发掘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形成一批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学术研究成果,提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以研究促保护,以研究促传承,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现代农业和现代社会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三、研究内容及任务分工

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

(一)基础研究

研究人员构成:以博物馆部门青年业务骨干及其他部门部分青年业务骨干为主,部分博物馆部门专家。原则上,每个节气由一位研究人员承担。

研究的主要内容: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的基本含义、产生过程或发展历史,与该节气有关的物候现象、气象特点、农事活动、节令仪式、习俗养生,诗词谣谚、书画艺术,实物藏品等,具体分工如下:

研究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外联部:清明、谷雨

陈列部:立夏、小满、芒种

社教部:夏至、小暑、大暑、立秋

藏品部:处暑、白露、秋分、寒露

信息中心:霜降、立冬

其他部门: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综合研究

1、研究人员组成

博物馆部门及信息中心专家,部分青年业务骨干。

2、研究方向及负责部门

(1)二十四节气相关业务交流与合作、二十四节气与文化产业开发等相关研究;外联部负责。

(2)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历程、二十四节气传统智慧与当代价值研究、二十四节气研究现状梳理等;研究部负责。

(3)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规划与传习基地建设、二十四节气专题陈列内容与形式研究;陈列部负责。

(4)二十四节气与历法、农历、公历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传承与科普实践活动开发等相关研究;社教部负责。

(5)涉及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古籍整理、二十四节气考古与文物整理研究;藏品部负责。

(6)二十四节气智慧与农学思想等研究、“二十四节气”数字展陈形式研究;信息中心负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一批论文、出版一套文集、征集一批藏品、举办两个展览(实体陈列及数字展厅)、推出一批文化科普活动、建设若干个传习基地、形成一个产业联盟、开发一批文创产品、构建一个专家队伍信息库。具体如下:

(一)直接成果

1、每个节气的相关内容研究,至少撰写一篇论文或科普文章。

2、相关部门承担的综合研究,在分配的研究领域内自行命题,撰写若干篇学术论文

3、将本次二十四节气课题系列研究形成的论文和文章,形成文集出版。

4、课题研究过程中,同步搜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展品,包括实物、图片、影像等,交由藏品部联系收藏,建立二十四节气藏品档案信息库。

(二)为相关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1、为筹建长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博物馆提供研究资料。

2、为开发一系列的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文化科普活动提供基本方案。

3、在已有的十个二十四节气传承社区的基础上,为扩大传承社区队伍、建立二十四节气产业联盟提供理论支撑,为开发一批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提供技术指导。

4、为建立二十四节气专家学者队伍信息库提供人才基础,为拓展二十四节气相关学术、文化活动,推出一些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提供创新思路。

五、组织领导

为有效推进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特成立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攻关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和监督推进,组织相关学术成果的发表与传播。

六、时间进度安排

xxxx年4月21日前,制定课题研究工作方案;

xxxx年5月初,召开课题研究推动会,布置落实相关研究任务;

xxxx年6月至11月,课题组成员查找资料,开展研究,撰写论文

xxxx年9月底,中期检查,了解进度,促进工作;

xxxx年11月底,研究人员提交论文和相关资料;

xxxx年12月中旬,课题研究办公室汇总,提出修改意见;

xxxx年1-2月,研究人员修改完善,结集出版。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地球上距赤道越远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一般北半球3,4,5三个月是春季,南半球为秋季。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群众经验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要根据天气情况,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所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天气一天天变暖,同时白昼渐长,黑夜渐短。春分节气,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雨水也要多起来。

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朋友要加强蓄水保墒。

二十四节气杂志

1. 古代文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是一本专门讲述二十四节气的古代书籍,其中收录了每个节气的相关信息,包括诗句、作物、动物、气候等。2. 民俗文化:从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每个节气的具体涵义和相关信息。例如,冬至日有吃汤圆的习俗,而汤圆寓意团圆和寒冷的冬季。3. 诗词歌赋:许多古代文人都会在自己的诗歌中引入当时的天象和生活习俗,探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并留下了许多有关节气的诗词歌赋。4. 书籍杂志:现在许多书籍和杂志都会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相关信息,例如《庆典日历》,《小学生日历》等。在这些杂志中,会给出每个节气的诗句及相关活动。

零星的节气对联较多,全年二十四节气对联很少见,也较难撰作。《楹苑随记》中记录了江西德安钟希逵老先生所作“二十四节气”联,在已知的二十四节气全联中可谓最全,妙绝。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联合国“非遗”,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于节气文化及传统习俗的兴趣和关注。其实在我国历史悠久的二十四节气,不光被应用到农事和生活习俗中,历代文人墨客也对它情有独钟,多有描绘。在我国的特有文学形式——对联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素材者多有体现,且有的还很十分巧妙、精彩。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一时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一样三个节气,对得十分工整。另一副对联则更有文学性和科学性: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上联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讲得清清楚楚,即二八月是昼夜相平。下联则换了另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有一年端午节明代大画家文徵明路遇一书生,书生吟此上联要求作对——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文征明随口应道“五月五,九月九,端午重阳”。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一痕,堪称妙对,书生击掌赞叹不已。相传,古时有陈、李两位才子时常互对娱乐。一年端午节,两人路过湖畔,陈才子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李才子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下联里嵌上了大寒、霜降、小雪、清明四个节气, 还嵌上了端午节和重阳节两个民间节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奖春联征集中,曾经有一副获奖应征作品也很有趣。上联: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以二十四节气对民族团结,横批既体现了中华和合文化,又表现了团结祥和氛围。1998年,《对联》杂志曾以节气出一上联进行有奖征答: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应征的下联以千计。最后公推的最佳下联是: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这也是一副非常难得的现代节气妙联。零星的节气对联较多,全年二十四节气对联很少见,也较难撰作。因为既要符合对联律,注意词类、结构、平仄的对仗,又要依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来写,联句内容也须紧扣节气时令。《楹苑随记》中记录了江西德安钟希逵老先生所作“二十四节气”联,在已知的二十四节气全联中可谓最全,妙绝。此联以下半年十二节气对上半年十二节气,上联为:新岁立春喜添福,雨水催发芽,响雷惊蛰,春分节至温趋暖,清明扫墓甚思亲,雨淋应谷雨,春光易逝将立夏,大塘水小满,芒种漫漫肥田,夏至季临,小暑大暑天酷热,炎暑消除迎秋日;下联为:金风送爽欣立秋,光阴莅处暑,白露润苗,辰值秋分侯渐凉,寒露添衣堪御冷,霜降结银霜,秋景难留届立冬,小雪花稀飘,霄飞纷纷大雪,令逢冬至,小寒大寒地严寒,冽寒逝去涌春阳。原明朝大臣、后降清的洪承畴,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时对了一副对联,云: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上联是洪承畴所出,下联为同弈者所对。意在讽刺洪失义辱节,一语双关,深藏讽意。这些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妙联、趣联还有很多,表明了节气文化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们趣味性、生活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给汗牛充栋的中华楹联宝库增加了别样的情趣,值得欣赏、研究和传承。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去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不知不觉间,已整整一年。 儿时即会背《二十四节气歌》,汉语天然的抑扬顿挫,伴随着韵律的节奏和美感,读来朗朗上口,但从未想过节气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中学地理课上,又明白了(我总结的,考试千万别这样写):节气是地球公转轨道空间在其公转周期时间上的一种标记,时空在此以最简约的方式得到了统一之体现。但从未想到过节气背后更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 第一次注意到天文、节气、物候与文学、文化的关系,已是大学时某个春日上午的一堂魏晋文学课,源于《古诗十九首》里面那句“玉衡指孟冬”。因为对此句的解释众说纷纭,所以此后就开始留心于此类书籍,可惜一直都没有遇到一本令我比较满意的。 可就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未几,就看到了余世存先生的新书《时间之书》。那一刻心说:终于可以得偿所愿了。 《时间之书》原非应景之作,而是余世存应《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之邀所开的一个专栏。余世存想到节气中蕴含的中国人关于时间的智慧,结合《易经》等经典著作,陆陆续续写了整整一年,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对天道与人文、古典与今时的深刻思索。 在本书排版印刷期间,恰逢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顷刻间,“二十四节气”这五个字飞满各类媒体的新闻标题区。 寻常百姓或许已不知如何推算二十四节气究竟在哪一天,甚至会误以为二十四节气属于阴历历法的范畴,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懵懂中也跟着欣喜一把,尽管并不明白先祖流传下来的二十四个美丽名字,除了一年中有二十四个日子跟某些节令吃食有关之外,于己还能有哪些干系。 不过随着《时间之书》的出版,一股久违的传统节气热潮重新点燃了大家的阅读热情。 人民网称这本书是“第一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这话一点儿都不为过,因为本书的知识量非常丰富,涉及天文、地理、农业、生物、诗词、哲学等诸多方面。 据记载,华夏先民早在商周时就已知道太阳历的周期。《尚书》中明确指出:太阳历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但古代采用太阴历记载年月日,而阴历和季节、气象没有严格固定的对应关系,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根据测量日影的长短和观察北斗的指向来制定节气。《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二分”“二至”“四立”日,共八个节气。此后逐渐补充,汉初已基本完备。汉武帝时,《淮南子》一书就已经明确记载和现在同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对于节气,余世存这样说:“跟其他大多数中国的非遗文化如昆曲、京剧、宣纸制作技艺、珠算、剪纸等有所不同,节气是关于时间的文化。”“它在今天的生活中仍起作用。因此,节气不仅只是遗产,它也是‘旧邦新命’的生活和文明模式。” 关于节气,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它的存在,但却并不一定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不知道节气的历史、习俗,也不知道节气跟我们自身的关系,更不知道节气对人的要求。 每一个节气,最初都与自然农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传统社会,人们对天地时空的感受是细腻而又丰富的,分辨得出一年中七十二种以上的物候变化。然而今时今日,国人大多走向城市、脱离农耕,天人不再合一,二十四节气的农时指向意义和乡村生活写照日渐消沉,其与现实生活的接榫就此失准。 可我们穿透过节气的时间指向,直入历史深处,叩问节气背后的古典精神,仍然可以发见许多深彻的洞见与可期的情致。而那正是许多精神失措的现代人急需用以安顿生活的天道哲学。 先民在劳作中,逐渐明白了时间的重要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时间从农民那里捕捉、转移,为圣贤才士所深思、抽象、升华。每一个节气都是先民对天地神灵的膜拜与期待,上面清晰烙印着古代先贤认知天地、改造自然、追求生活品质的思想轨迹。 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人们需要有精神有守有为。每一节气,都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出了生命规范的要求。在节气的交替中,人要担负并完成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这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参照。 这才是节气之于中国人、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意义,因而古人常常律历并称。二十四节气,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生命册。有了它的存在,我们才能很好的感知光阴的流逝、日月的轮回,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时间有得时、顺时、逆时、失时之别,如果没有季节变换,我们的的世界,又是怎样一个面目?我们的生命又会怎样呈现于世?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方式? 如果没有季节变换,时间就会显得模糊而混浊,自然是那样的苍白无趣,生命对时间也将失去感知。正因为有了季节的流转,生命才有了律动,智慧才可以诞生繁衍,先民才学会了敬天法地。 《时间之书》的古典关怀,不止在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关注,还在于形式格调的精致。 去掉外封,隐约可见内封上的阴文字画印记,字画印记均又按照各节气的太阳黄经角度而雕琢。全书线装,裸露的书脊又顿增些许古朴之感。 目录依节气序列排开,每一篇章即是一节气,书口以代表春夏秋冬的传统四色代表对应章节。每一篇章均由画家老树供图一幅。篇首题小诗一首,多是六言,清新明丽,余味无穷。 旧时匠心,尽显无疑。 本书不必一口气看完,适宜慢功夫仔细品咂,每个节气读一章,一年的时光就这样在纸间缓缓流过。 余世存表示:“如果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我的这本书就是讲节气与我们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书,节气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如果借用霍金的话来说,我的这本书是讲中国文化里的时间简史。” “节气不仅跟农民、农业有关,不仅跟养生有关,也跟我们每个人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认知有关。二十四节气既是生存方式,也是生活方式。重温节气不仅仅是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更是温故知新的寻根感悟之旅。”《时间之书》如是说。 《时间之书》,是一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书,是一本要仔细品味的书,是一本需要时常摩挲的书。 愿你我都在节气的大时间里,安顿生活、规范生命、静待花开。

二十四节气研究的论文

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

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民们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的存在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有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二十四节气,下面一起看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意义

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丰富社会功能的需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宣传、保护这一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加强“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及其对现实生产、生活的借鉴意义研究和保护传承措施探讨,广泛扩大“二十四节气”的社会影响,让全社会共同关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强化研究工作,对二十四节气中所蕴含的传统智慧、文化内涵、时代价值进行挖掘、提炼、升华、传播,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春,从而实现二十四节气的现代化。

我馆作为“二十四节气”非遗申报牵头单位,开展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是农业博物馆的职责所在,是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五年保护承诺的一次具体实践,同时,也是建立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体系,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提供丰富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撑。

二、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理清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剖析二十四节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炼二十四节气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其所蕴含的传统智慧,发掘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形成一批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学术研究成果,提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以研究促保护,以研究促传承,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现代农业和现代社会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三、研究内容及任务分工

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

(一)基础研究

研究人员构成:以博物馆部门青年业务骨干及其他部门部分青年业务骨干为主,部分博物馆部门专家。原则上,每个节气由一位研究人员承担。

研究的主要内容: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的基本含义、产生过程或发展历史,与该节气有关的物候现象、气象特点、农事活动、节令仪式、习俗养生,诗词谣谚、书画艺术,实物藏品等,具体分工如下:

研究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外联部:清明、谷雨

陈列部:立夏、小满、芒种

社教部:夏至、小暑、大暑、立秋

藏品部:处暑、白露、秋分、寒露

信息中心:霜降、立冬

其他部门: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综合研究

1、研究人员组成

博物馆部门及信息中心专家,部分青年业务骨干。

2、研究方向及负责部门

(1)二十四节气相关业务交流与合作、二十四节气与文化产业开发等相关研究;外联部负责。

(2)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历程、二十四节气传统智慧与当代价值研究、二十四节气研究现状梳理等;研究部负责。

(3)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规划与传习基地建设、二十四节气专题陈列内容与形式研究;陈列部负责。

(4)二十四节气与历法、农历、公历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传承与科普实践活动开发等相关研究;社教部负责。

(5)涉及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古籍整理、二十四节气考古与文物整理研究;藏品部负责。

(6)二十四节气智慧与农学思想等研究、“二十四节气”数字展陈形式研究;信息中心负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一批论文、出版一套文集、征集一批藏品、举办两个展览(实体陈列及数字展厅)、推出一批文化科普活动、建设若干个传习基地、形成一个产业联盟、开发一批文创产品、构建一个专家队伍信息库。具体如下:

(一)直接成果

1、每个节气的相关内容研究,至少撰写一篇论文或科普文章。

2、相关部门承担的综合研究,在分配的研究领域内自行命题,撰写若干篇学术论文。

3、将本次二十四节气课题系列研究形成的论文和文章,形成文集出版。

4、课题研究过程中,同步搜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展品,包括实物、图片、影像等,交由藏品部联系收藏,建立二十四节气藏品档案信息库。

(二)为相关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1、为筹建长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博物馆提供研究资料。

2、为开发一系列的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文化科普活动提供基本方案。

3、在已有的十个二十四节气传承社区的基础上,为扩大传承社区队伍、建立二十四节气产业联盟提供理论支撑,为开发一批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提供技术指导。

4、为建立二十四节气专家学者队伍信息库提供人才基础,为拓展二十四节气相关学术、文化活动,推出一些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提供创新思路。

五、组织领导

为有效推进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特成立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攻关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和监督推进,组织相关学术成果的发表与传播。

六、时间进度安排

xxxx年4月21日前,制定课题研究工作方案;

xxxx年5月初,召开课题研究推动会,布置落实相关研究任务;

xxxx年6月至11月,课题组成员查找资料,开展研究,撰写论文;

xxxx年9月底,中期检查,了解进度,促进工作;

xxxx年11月底,研究人员提交论文和相关资料;

xxxx年12月中旬,课题研究办公室汇总,提出修改意见;

xxxx年1-2月,研究人员修改完善,结集出版。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地球上距赤道越远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一般北半球3,4,5三个月是春季,南半球为秋季。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群众经验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要根据天气情况,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所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天气一天天变暖,同时白昼渐长,黑夜渐短。春分节气,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雨水也要多起来。

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朋友要加强蓄水保墒。

请采纳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特有的节气制度,它以约15天为一个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开创之前,我们国土上有齐国的三十节气的制定方法。它以12天为一个节气段,文本可追溯到《管子幼官》。但是这种气候基本适用于山东半岛三面环海的地理条件,而且有一定的缺点,并不适用于普遍的劳动生产中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且是最具有科学性的。按照现代地理学理论 ,这种制定是根据太阳在黄经上从春分开始,每次移动15度,便算是度过了一个节气 。《尚书尧典》中已经提及测定“日中 、日永 、宵中 、日短 ”(即现在 的两分两至)的办法,《左传》写一场事件曾曰:“春王正月辛亥 朔,日南至。” 事件发生在鲁僖公五年,他曾经在日南至(冬至 日)之时登台观云。文中提及的“分 、至 、启 、闭”实际指代“两分两至四立 ”这八个节气。《管子轻重》中也基本指出已经存在“八节 ”,只是未明确命名 。从 《吕氏春秋》开始,节气的制定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中《仲春纪》《季春纪》 等篇章 ,共十二篇 ,完整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 如《仲春纪》中所言:“雷乃发声,始电 。蛰虫 咸动 ,开户始出”就是现在“惊蛰”的 前身 ;《仲冬记》 中“冰方盛 , 水泽腹 ”, 即水泽之处冰已经冻到水底了,后来便演变为 “大寒”。今日之节气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 真正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是在《淮南子天文训》中齐全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间囊括了广阔的社会风貌 ,尤以反映民间生活的十五国风成就颇高 。由于其广泛的容纳性,男女情爱 、时令农忙 、离愁别绪在《诗经》中都有涉及 。关于节气的诗歌 ,更成为后人研究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最生动的案例 。《秦风蒹葭》中记载了“白露”: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淡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 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沚。重章叠句 ,首句起兴 ,以 “白露为霜”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对“白露 ”的诠释 为“水土湿气凝而为露 ,秋属金 ,金色白 ,白者露之色 ,而气始寒也”。 而 《孝纬经》中这样说道 :“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气温渐低 ,露凝成白色。 这是关于节气较早的记载 ,在这一诗中,“白露”间接地成了追寻美好伊人的美丽背景 ,伊人又点缀了深秋里如霜的白露,二者 交相呼应 。《豳风七月》按时记事 , 按照季节 的先后 , 描写原始先民的劳动和生活 :“七月流火 ,九月授 衣……五月斯螽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九月筑场圃 , 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人执宫功。昼尔于茅 ,宵尔索绚 ,亟其乘屋 , 其始播百谷 。”《七月》这首诗表明 ,在《诗经》所产生的时代里 ,人们对于时令节气已经有了自觉意识 ,这是在漫长时间中积累和摸索出的一套经验 ,在诗中留下了一幅真实的劳动场景的画卷 。《诗经》中关于节气的记载还有许多 ,以这两首最具典型性 。从《诗经》里的诗歌可以看出 ,尽管还未形成完备的二十四节气的体系 ,但先民们已经有了时令节气的自觉 ,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来调整农业的行动,甚至将自己的心意情感与季节相关联 。这显示了在春秋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中 ,人们对于季节的关注。这种初步的关注最终引向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完备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的节气文化深深影响了诸如《 诗经》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 ,凝聚着先民智慧的结晶 ;同时 ,这些作品的诞生也更有利于研究节气的诸多问题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发现了更多的文化遗产。因此 ,研究二十四节气与文学作品的内在关联便具有了极为重大的意义 。

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关于赛典赤 · 赡思丁身世事迹的碑志谱牒 马 经 : “赛典赤赡思丁, 元史载 一名乌马儿, *** 人, 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 犹华言贵族也。 ” 太祖西征, 赡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 命入宿卫, 从征伐, 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 从这一段记 就可以知道更详细的情 载可知赛典赤·赡思丁的身世和入华情况。结合其他史志和谱牒的记载, 况。但由于其他史志和谱牒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和悖误 , 引出了许多疑点和争议, 进而使人对史 志家谱中记载的许多事情的真实性也产生了怀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存在着包括正史在内 的史志记载有来源于家谱族牒的成分 , 致使人们的怀疑从谱牒扩大到了正史 。 怎么看待谱牒中的 悖误, 关乎到了正史的真实性, 不能不引起注意。 一 对于赛典赤生平事迹的基本情况 , 迄今为止学界比较通行介绍的是 : 赛典赤 · 赡思丁 ( 1211 ~ 1279 ) , 为 *** 的后裔, 祖籍中亚布哈拉( 今乌兹别克斯坦) 。1219 年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时, 赛典赤率领 1000 多人马, 带着礼物去迎接, 成吉思汗把他们编入自己身边的宿卫军中 , 随同蒙古 军队一道征战。

1224 年西征结束后跟随成吉思汗返回蒙古, 第二年从征西夏。1229 年太宗窝阔 台继位后, 授赛典赤丰、 靖、 云内三州都达鲁花赤之职, 为三州总管, 并兼管三州民政。 之后因累有 才华卓著, 在定宗贵由、 宪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三朝, 先后任过许多军政要职。 如担任太原、 政绩, 平阳二路达鲁花赤, 为二路总管; 燕京路断事官, 主管财政和刑狱; 燕京路总管, 全面负责燕京军民 政务; 采访使, 负责调查地方官政绩优劣; 中书省平章政事, 参与执掌全国的军国重政, 兼掌财政; 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 总掌辖区军政事务; 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总管全省军政大 事。在任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时, 功绩尤为卓著, 死后备受朝野赞颂, 历代祭祀, 千秋缅怀。 悖误和疑点主要出自谱牒或与谱牒同源的志传中 , 关于二十六世祖所非尔入华至赛典赤附元 这一段。 《赛平章德政 对赛典赤生平及其生活在元代的子孙后裔事迹 , 除史籍文献的记载外, 在赵子元 , 《祭咸阳王忠惠公文》 , 《咸阳王庙铭 》 , 碑》 安南王 王臣 明太祖《御制祭咸阳王忠惠赛公文暨诗一 , 《敕赐元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祭文暨诗一首 》 , , 首》 明成祖 范承勋《新建报功祠碑记 》 孙人龙 《元咸阳王忠惠公抚滇绩序》 , 《增建咸阳王陵前亭后堂记 》 , , 蒋伊 袁文揆《咸阳王墓志铭 》 袁嘉谷 《重修咸阳王陵记 》 , 《马氏家乘 》 ( 巍山) ,《咸阳家乘 》 ( 大理)赛典赤·赡思丁简介, 《赛氏总族牒 》 ( 赛氏自序谱牒, 赛 《赛典赤家谱 》 ( 昆明) , 《郑氏家谱首 氏族谱序一, 赛氏族谱序二, 赛氏族谱说, 赛氏谱牒。

石屏) , ( 南京 ), 《沙氏宗谱》 ( 大理 ), 《郑和家谱》 ( 玉溪) , 《故马公墓志铭》 ( 昆阳 ) , 序》 李至刚 夏光南《郑 ( 昆阳 ), 《皇明敕封世袭锦衣卫纳永阶墓志铭 》 ( 河西, 《合氏 和太公墓志铭跋》 今通海, 纳家营) , 429 第二届 *** 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河西, 《赡思丁公茔碑总序 》 ( 昆明) , 宗谱》 今通海) , 马注 任士林《平章政事赛典赤荣禄公世美之 》 , 《重修清净寺碑记》 ( 西安 ), 《非幻庵香火圣象记 》 ( 南京 ) , ( 南京 ) , 碑 李昭祥《龙江船厂志 》 傅 《甸百亩合揆进士墓志》 ( 峨山 ), 《甸百亩村代香书馆碑记 》 ( 峨山) , 《大白邑 *** 寺功德碑 》 为宁 ① ( 峨山 ), 《下回村 *** 寺碑记》 ( 通海) , 《滇南 *** 总掌教马公墓志 》 马安礼 等历代碑传谱牒文献 中也有记载, 可补史志之不足, 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赛典赤·赡思丁的功绩, 从史籍及历代碑传文献记载可知其既显于生前, 更著于死后。 尤其 《重修咸阳王陵记》 是在云南的建树和声望, 至今无出其右者。

民国 6 年袁嘉谷撰书 对赛典赤功绩 : “历庄蹻开滇以后二千年迄于今日 , 的评价是 滇之声名文物与中州同彪炳者, 谁之功欤? 曰: 唯元 ” : “心滇之心, ” 咸阳王之功。 对其治滇经验的总结是 事滇之事。 这是迄今为止对赛典赤治滇事迹 最好的总结评价, 其深长意味, 恐非明白开滇两千年来之历史真谛者所能省悟 , 实可让后人品味无 穷。这应是历代缅怀追思绵绵不绝, 续续不断的情理所在。 二 关于赛典赤先世后裔的研究, 是随着后人对赛典赤族系后裔在治国安民以及民族、 宗教、 航 海、 外交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和影响的不断发现及认识而受到重视的 。虽然历史上早已有人不断关 注, 近代以来更不断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 , 但皆因史籍文献缺乏记载, 历代的研究几起几 《马哈只碑 》 , 落, 进展不大。1911 年袁嘉谷发现昆阳 经详细考证, 在所著《滇绎》 和《卧雪堂文集 》 里著文发表, 揭开了郑和家世之谜, 人们由此方知郑和原姓马名和, 云南昆阳人, *** , 曾祖父拜 祖父和父亲都曾到 *** 教圣地麦加朝觐 , 称哈只, 兄马文铭, 另有姊妹 4 人。1936 年, 李鸿 颜, 祥、 袁嘉谷、 李士厚发现郑和家谱, 经李士厚潜心研究, 写成了《郑和家谱考释 》 一书出版,使人们 进一步知道郑和以其兄文铭之子立嫡为嗣赛典赤·赡思丁简介, 取名郑赐, 其后子孙繁衍至十七代, 在云南和南京等地 家谱里抄录的明成祖的两件敕书为史传里没有的珍贵史料 。1983 年, 李士厚根据新收 都有支系, 《郑氏家谱首序》 《马氏家乘 》 《赛典赤家谱 》 《赛氏总族牒 》 集到的 抄件和 等几种谱牒材料, 作综合 《南京郑氏家藏北京民族文化宫新发现郑和家谱首序》 《三保太监郑和对我国的贡献 考证, 撰写了 》 《从新发现的赛典赤家谱中进一步探讨郑和的家世源流》 《郑氏家

陈支平教授科研成果显著,承担省部级以上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专著有:《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获全国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明史新编》(获1995年国家教委第一届社会科学二等奖)、《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福建宗教史》、《基督教与福建民间社会》、《福建族谱》、《客家源流新论》、《民间文书与明清赋以史研究》、《历史学的困惑》、《透视中国东南》等,主编大型丛书《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及《闽台民间族谱汇编》、《福建民间文书》等。目前正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福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陈支平教授在担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期间,加强学科建设,努力培养合理的学术梯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使历史系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增至三个,并成为国家教委首批批准建立的文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继续保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学术界的领先地位。一、著作《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明史新编》(合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福建宗教史》,1996年《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客家源流新论》,1997年《福建六大民系》,2000年《透视中国东南——文化与经济的整合研究》(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与社会》,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黄山书社,2004年《民间文书与台湾社会经济史》,岳麓书社,2004年《历史学的困惑》,中华书局,2004年《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二、主编《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台海研究丛书》《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闽南文化丛书》三、论文试论康熙初年东南诸省的“熟荒”,《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2期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试论康熙年间大陆与台湾统一的经济必然性,《台湾研究集刊》1983年第2期福建华安仙都的蓄奴制调查——明清福建社会制度调查报告之一,陈支平、林仁川,《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1期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实,《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一),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二),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三),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四),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五),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清代福建的蓄奴和佃仆制残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六),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七),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八),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陈支平、郑振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九),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十),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清代前期福建的非正常米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中国古代官方统计数字的价值——兼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一部嘉惠学林的新书——读王戎笙教授《台港清史研究文摘》,《台湾研究集刊》1989年第3期明清福建家族与人口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明清福建货币地租质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明清经济史与政治史渗透研究的新成果——评介《明清史辨析》、《明代政争探原》,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明清福建的民间宗教信仰与乡族组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清代东南地区货币地租质论,《学术研究》1991年第3期傅衣凌晚年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思想的发展,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清人社会生活》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客家人由非客家人分支而来之举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由客家分支而成为非客家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闽江上下游经济的倾斜性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清代闽西商纲零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理论的重新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福建汉人民系的相互交融,《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1998年6月福州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闽南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兴化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明清时期外省人口向福建的迁移,《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5月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东南学术》1999年第4期从契约文书看清代工商业合股委托经营方式的转变,陈支平、卢增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2期从契约文书看清代泉州黄宗汉家族的工商业兴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清代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情结,《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从契约文书看日据时期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汉人南来与闽北的开拓,《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8月闽南文化三论,《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2003年9月从碑刻、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1期福建向台湾移民的家族外植与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论明末清初民间户粮推收之虚实——以休宁程氏《置产簿》为中心的分析,林枫陈支平,《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8月论傅衣凌先生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的研究,陈支平徐晓望,《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2004年8月客家地区教育的时空差异——以科举及第人数为例,周雪香陈支平,《客家文化研究》(下),2004年12月读史为文廿余载——陈支平教授访谈录,陈支平张先清,《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客观与现实的背离——郑和下西洋的从旧思考,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年8月清末闽南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8月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史学月刊》2005年第12期区域研究的两难抉择,《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S1期唯物史观与明清农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悖论,《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清末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理论探索、宏观研究与旧事重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清代闽东畲族社会经济的一个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从新发现的《郑氏族谱》看明末郑芝龙家族的海上活动及其与广东澳门的关系,《明史研究》(第10辑),2007年8月1日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下册(1995~2007)》,2007年10月1日略论台湾杨氏族商的经营方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跨越时空论“封建”,《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2期明代后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清代泉州晋江沿海商人的乡族特征,《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傅衣凌著作集》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光明日报》2008年8月10日清代闽台商人间经济纠纷的案例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宗教与风俗史的细部考察与多角度审视——评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探寻傅衣凌先生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之路——记《傅衣凌著作集》出版恳谈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福建民间族谱中所见南明史料辑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清道光二十九年财政岁入岁出数字厘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中国商人历史研究中的制度与文化:一个新的路径,《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追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治史路径——陈支平教授访谈,陈支平佳宏伟,《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明清族商研究的倡言与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二十四节气的论文题目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是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时节,万物繁茂。“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十月八日到九日是寒露,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传统。

立春

考场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在空旷的教室中回荡。

我心此刻却不甚明媚。时值盛夏,心中却是冰雪满天,仿佛有万千无法摆脱的愁苦。唉,这么长时间认真艰辛的复习,最终面对的只是一张苍白的试卷,怎不令人心生怅惘?背后有人长叹一声,无奈?抑或无聊?

曾听师长说:“中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对你这样的尖子无疑是一个枯木逢春,鲤鱼飞跃的机会。”“也许是吧。”我淡淡地回答。

心中似乎了然。中考过后,不是照样埋头苦读?纵使在高等学府深造,再过几年,面对的何尝不是一张苍白的试卷?何来转折?

唉,想必,心中的寒冬还要持久,春天恐怕是不会来了吧!

窗外,杨柳青青,它们早已历过寒冬。立春的时候,它们可曾心生喜悦!它们整日吸收云雨天露,向上奋力地生长,不是最终都逃不过秋至叶枯的悲吗?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如此奋斗,如此勤劳?

就在此时,一缕清风拂来,送来杨柳枝叶纯正的芳香,心神一阵清醒。我忽然想到,这杨柳不竭的轮回,奋力地生长,不就是为了这天地氤氲的清香吗?

历经了一冬的寒冷,也许,它们的心早在盼望那个立春的温暖时刻,明知会有枯叶满天,明知会有雪冻寒枝,但这毕竟是个开始,也是个结束。立春过后,它们的清香终能溢满天地,绵绵长存。

是啊!中考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新旧交替后崭新的人生年轮。在这个年轮中,我们奋斗,我们欢笑,我们有信心让自己莘莘学子的气质与香华昭满天地!

不知何时,心中竟觉得暖意融融。心中了然:过程为主。立春过后,花儿终会开放,自己种下的辛苦之种终会生根、发芽,他日何愁不能香远益清,清濯天地?

有人提前交卷,我却决心坐到终场。是的,既是转折,何不让这个过程充实到无所遗憾?

o(∩_∩)o 希望能帮助到你!

o(∩_∩)o 请及时给予好评或采纳,万分感谢! (*^__^*)

立夏

六月的天,烦闷。枯燥。

柳树的颜色越发浓烈了,牵手着缕缕的游云。依靠在墙角的我孤芳自赏,天地似乎变得更小了。

徘徊在嘈杂的操场上,阳光刺目,不得不把头埋进颈窝里,害怕它直达瞳孔里像火一样燃烧的热情。左手指上的尾戒像是被太阳融化了一般,拼命的挣脱了手指重重的跌落在地上。

六月的天似乎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刚才还是阳光明媚,不一会儿就乌云密布,让人措手不及。

“倘若世间没有风和雨,这枝上繁花,又归何处?只惹得人心生烦厌。”

看着操场上极速奔跑的身影,似乎又看见了两个虽然被雨水淋的透湿却依旧快乐的笑容的女孩。雨太大了,还没来得及冲进教室里的女生被无情的它打湿了妆容,那张精雕细琢的脸上此刻像是放上了一台放大镜,将所有的虚伪揭露。

千篇一律的是学习,周而复始的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这条线我走的好累。好累。

梦想,似乎离我太远。

现实,才是我此刻要行走的路。只是这条路现在荆棘丛生,走完后,我会是血淋淋的……

伤口会有痊愈的一天,就像路,总会有走完的一天。

在着仲夏之夜将要来临的时候,我们相约,等你!

“烛影摇摇,影儿怎的这般冷清?”

晚上,我把《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放在枕头旁边,钻进了被窝。

不一会儿,我感觉身体变轻了、变小了,风一吹,我飘到半空中,风一停,我掉进了泥土里。泥土像棉被一样轻轻地盖住我,这时又涌来一股甜甜的泉水,我赶紧“咕嘟”了一大口……

原来,我变成了一颗小种子!

立春了,我浑身痒痒,忍不住想伸伸懒腰;惊蛰那天,雷电惊醒了小蚯蚓,它们为我松松土,我睡得更舒服了;谷雨时,布谷鸟一声声地呼唤,催我起床,我探出了头。呀,外面的世界真热闹,小蜜蜂、小蚂蚁、小瓢虫有秩序地忙忙碌碌,还有很多很多绿色的邻居,它们在温暖的阳光里跳着舞……于是我抽出了长长的藤,又长出了花苞……

我还要不停地长大、长大……走过春雨惊春清谷天,走过夏满芒夏暑相连,走过秋处露秋寒霜降,走过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每长大一点,我身边的那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书本就自动地翻开一页,提醒着我每个节气的变化。

“叮叮叮……”这时,起床的闹钟吵醒了我,我揉揉眼睛从床上爬起来,枕边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并没有翻开啊,我有点迷糊啦,之前的情景到底是美梦,还是真实呢?

今年立春,妈妈给我买了这套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我太喜欢啦,赶紧翻了一遍,嘿,多新鲜啊,除了观察天气能知季节,原来观看日影和北斗星也能了解节气的变化,我们的老祖先多么的聪明,总结出很多农耕经验,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庆贺仪式、有不一样的民俗传统、还可以吃到当季的新鲜食物……我非常羡慕书里的牙牙,她和大自然多么亲近、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啊!但是我在地图上查到,牙牙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我却生活在湖南,属于是华中地区,那么她观测到的二十四节气,会和我观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根据书里的描述,我决定我也要观察自然、记录自然,我也要写一部属于自己的二十四节气书。

于是,整个春天我都在陆续地记录着。

立春, 2—10度,多云,东风解冻,我观察到去年枯萎的爬山虎正冒出红棕色的小芽。过了几天,举国上下庆祝春节,我过了一个非常有文化气息的新年。

雨水,7—14度,多云,草木萌动,花儿开始绽放,那天我认识了不少花花草草,过了几天,小雨淅淅沥沥起来,真是“好雨知时节”呀!

惊蛰,17—24度,阵雨,桃红李白油菜黄,小鸟开始鸣叫起来。那天我无比期待能听到今年的第一声雷鸣,但是我失望了,几天后风云突变,天降瑞雪,我堆了今年第一个雪人,体会到了春天气温的反复无常。

春分,13—21度,雷雨,我为这个节气画了一幅字体设计图,把我观察到的大树、桃花、海棠花、竹笋、瓢虫、毛毛虫、蜗牛、蝴蝶……全都画了进去。万物争先恐后地萌芽、开花,我忙着记录,都记不过来啦,于是我写了一首小诗《春天很忙》。春分真是最美的时节!

清明,10—20度,阵雨,我和爸爸妈妈冒雨去拜祭外公,映山红开了、油桐花落在山坡上,田野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美丽的乡间小路香醉了我的身体和我的心。

谷雨,10—20度,雷阵雨,种瓜点豆,这几天,我种下了红薯、土豆、芸豆、花生、葱……我还养起了蚕宝宝,我好奇地把它们的生长情况画了下来。

拥有《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这套书,我不光收获了阅读的快乐,也收获了观察自然的快乐,现在,我把《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以及我自己写的《二十四节气自然观察笔记》一起捧在手里,感觉《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书页越变越厚、内容越来越丰富啦,它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慢慢地去了解自然的语言、去体会我们老祖宗两千多年的智慧。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是一部要读一年的书,关于二十四节气,我相信还有更多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探索,我希望每位小朋友都可以拥有一部专属于自己的二十四节气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个节气以固有的节拍操控着四时,每个节气有每个节气的热闹,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盛宴,在节气上行走,追寻自然的法则,享受一场生命的盛宴。

请根据你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充满文化哲理的题目,让人浮想联翩。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与物候、时令准确对应,而且还有着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名字。写好此题,关键在于能理解二十四节气名字的内涵,比如“立春”还带着残冬的余寒,但天气变暖,送来了春的气息,是一种转折,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惊蛰”就像一个故事,一声春雷把万千蛰居沉睡的生命唤醒,就像父亲的棒喝,让顽劣的孩童懂得了奋进;“春分”这一天,太阳正当赤道上方,它将自己的光一丝不苟地均分给了地球南北,显示出一种公正。明乎此,我们就准确把握住了材料的主题。

另外,具体行文时,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的生命中与二十四节气,会有哪些令人难忘的人或事呢?这些事情给自己产生哪些影响或启发呢?我们充分展开联想,深挖写作素材,选取最难忘、最能表现主题的细节行文。本题可以写成散文或记叙类文章,也可以深挖节气的内涵写成议论文。

人的一生像四季变迁,儿童时代如同万物复苏的春天有着无限的希望,青年时代如同燥热不安的夏天有着旺盛的精力,中年时代如同五谷丰登的金秋有着成功的喜悦,老年时代如同银装素裹的冬天有着厚实的深沉。

人生又不仅有四季,像二十四节气,更有它奇妙的细微之处,人生每年均有所不同,像树木的年轮一样,人生的经历随着时间慢慢地增加,人生旅途中的每一段风景都那么的独特。

雕刻精细的石桥,乌篷船从中划过,傍河而居的江南百姓在细蒙蒙的春雨中走进小巷深处,路上行人欲断魂,留下一个看风景人独自品着江南直逼人心的忧愁。石阶漫漫,六朝的历史凝为一座城,中山陵的林荫道旁夏蝉的鸣叫将人唤醒,抹去汗水重新登上古城之巅,淮水东边旧时月,将情绪拉伸到天际,凉风吹拂流露出一丝安慰。金桂迎合秋菊与香山的红叶在调色板上一同融合,心中溢出的幸福为旅途平添上最灿烂的色彩。原野茫茫,万里平川,驰骋的骏马嚎啸着悲歌抒发北国冬天的气魄,千树万树梨花开,一路的脚印淹没在了大雪之中。

风景伴着不同的节气在苦旅的人的身边演绎着一幕幕悲喜,可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北国风光也让人有了不同的体验,尽管冬景多有残缺,它也在努力孕育着新的生命,默默地积蓄能量。人的一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每一次挫折过后,在我们的身上找到一如霜雪时节拥有的那种不服输的勇气,在一次次的磨砺中造就了顽强的性格,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人生的旅程既有春天,也有冬季,春色必将把人生装饰得更好,而冬天也会因为残缺的美留在人的记忆里。

月台送别有失落,携手相牵有快乐,风风雨雨,日照天晴,正如无常多变的人生,有所不同的是自然的准则可以避免灾难,一路走得稳稳当当,而对于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的人生,谁也无法预测。正确的自我判断能让未知变得清晰,时间一点点流逝,二十四节气又会转过一轮,人生终有终点,只有一步步踏实地耕作才能收获成功。分至到来,日夜变化,总会有光明的存在,黑夜有它的舞台,希望却在人无边无际的心中,我相信乐观,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秉性。人生需要思考,掰指算日地过每一天,在特定的时候确立自己的目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孔子所言,用自然的心态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不同的景致反映节气的变化,而身边的人和事反映着我们处事的态度与修养,大自然有它的规律,我们亦有自己的原则,人生也有节气,对于每个人来说,二十四节气有所不同,比起节气,人生更加深远复杂,正因如此,也只有我们用心珍惜,旅途的风景才会更美。

如果不拘泥文体和字数,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它编成节气歌,有人还写成七言诗.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甘一,下半年是八、甘三.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如果觉得缺点什么?你可以把每个节气的对应吃食加上,然后找你最喜欢的吃食着重渲染.如果还觉得缺点什么?你还可以把某一个节气单提出来,对应你当天发生的一些事.如清明祭扫的事;有个朋友叫“白露”;最难忘的春节——“立春”;等等.那.就剑走偏锋!写一篇二十四孝古今相对论.放心,同样是“二十四节气”命题,只是每个人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同.当然,这还要看老师是否有此胸襟,鼓励学生拓展思维的写作.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考虑第三个选择,把每一个成语简述一下,再一一列举当下社会对应的一些反例.要么不写,写就写出风骨,文如是,人亦此。

1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看着墙上新买的挂历,数着本世纪最后一个春节临近的日子,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的又是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

年近而立,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趋淡,不再是鞭炮烟花水饺压岁钱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见识又多了一成,与其说春节是个最快乐的时候,不如说是个让人猛然意识到年龄为之衰老、责任为之重大的关口。

泛泛地祝贺一下,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写一点闹春怀旧的文章,早就没了那份雅兴。像节目主持人一般,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不过是赢得捧场人恭维的掌声。自欺欺人的话我不说,或许我们的期望太高,春节不过是一年365天里平平常常的一天,我们对它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商业炒作,因而显得格外沉重。其实,我们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抑制那份期望和躁动,在吃喝说笑、探亲访友的程式外,获得一些不易觉察的满足。

曾经,春节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记忆。我想,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无论各类媒体如何渲染轰炸,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父母那里必须去,亲朋好友那里也得去,同事相约还得去,实质内容总不外乎吃喝二字。恭喜发财、新年好、大吉大利之类的陈词滥调说得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游街购物、猜谜挑灯、送礼请客一年又一年重重复复无休无止。人就像一只陀螺,被它抽打着旋转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儿时的兴奋,观看彻夜循环的晚会,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失望的情绪、无欲的胃。我宁肯像往常一样,粗茶淡饭,十点钟睡觉,临时看一会书,或者跟朋友们打一圈牌。总觉得在这个全民皆欢的日子,我丝毫的兴致都没有,甚至一向良好的食欲。

传统、文化、历史、习俗原是人为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它,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停地拷贝翻版,演化发挥使其辉煌灿烂,更有网络的宣传让其飞腾变异,它最终制约了我们自己,违背了人类起码的一点本性--人是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春节,可以说是一面最为清晰的镜子,从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如此疲惫消极的脸孔,是你儿时的样子吗?哪怕一丝欢乐的影子。

是的,我们不断老去,不断感受世事沧桑。今年的春节又被明年的春节复制,今天的不快明天就可能烟消云散,记忆过滤了每个人心底的阴影和悲伤,剩下的或许就是可以称之为美丽的东西吧,但是曾经呢?那里没有我们的位置,那是经过虚化的,虚拟的,明知是假我们还要重复,还要写成文章,哄一哄行人和孩子。

不能老去,怕只有童年的纯真吧 。2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过春节就好象二十四节气中普通的一个节气,在人们的大脑中一闪而过。过去的过年那种忙忙碌碌,热热闹闹的情景再难找到,只有在回忆中再现。

春节印象

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看着墙上新买的挂历,数着本世纪最后一个春节临近的日子,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的又是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

年近而立,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趋淡,不再是鞭炮烟花水饺压岁钱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见识又多了一成,与其说春节是个最快乐的时候,不如说是个让人猛然意识到年龄为之衰老、责任为之重大的关口。

泛泛地祝贺一下,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写一点闹春怀旧的文章,早就没了那份雅兴。像节目主持人一般,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不过是赢得捧场人恭维的掌声。自欺欺人的话我不说,或许我们的期望太高,春节不过是一年365天里平平常常的一天,我们对它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商业炒作,因而显得格外沉重。其实,我们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抑制那份期望和躁动,在吃喝说笑、探亲访友的程式外,获得一些不易觉察的满足。

曾经,春节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记忆。我想,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无论各类媒体如何渲染轰炸,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父母那里必须去,亲朋好友那里也得去,同事相约还得去,实质内容总不外乎吃喝二字。恭喜发财、新年好、大吉大利之类的陈词滥调说得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游街购物、猜谜挑灯、送礼请客一年又一年重重复复无休无止。人就像一只陀螺,被它抽打着旋转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儿时的兴奋,观看彻夜循环的晚会,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失望的情绪、无欲的胃。我宁肯像往常一样,粗茶淡饭,十点钟睡觉,临时看一会书,或者跟朋友们打一圈牌。总觉得在这个全民皆欢的日子,我丝毫的兴致都没有,甚至一向良好的食欲。

传统、文化、历史、习俗原是人为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它,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停地拷贝翻版,演化发挥使其辉煌灿烂,更有网络的宣传让其飞腾变异,它最终制约了我们自己,违背了人类起码的一点本性--人是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春节,可以说是一面最为清晰的镜子,从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如此疲惫消极的脸孔,是你儿时的样子吗?哪怕一丝欢乐的影子。

是的,我们不断老去,不断感受世事沧桑。今年的春节又被明年的春节复制,今天的不快明天就可能烟消云散,记忆过滤了每个人心底的阴影和悲伤,剩下的或许就是可以称之为美丽的东西吧,但是曾经呢?那里没有我们的位置,那是经过虚化的,虚拟的,明知是假我们还要重复,还要写成文章,哄一哄行人和孩子。

不能老去,怕只有童年的纯真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