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磷化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磷化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磷化处理是将金属表面(主要是钢铁和锌)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一层非金属的、不导电的多孔磷酸盐薄膜。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金属表面磷化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金属表面磷化技术论文篇一 金属表面漆前磷化处理工艺问题 [摘 要]主要研究了金属表面漆前锌盐磷化处理工艺,通过实验确定了适宜配方和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与普通锌系磷化处理工艺相比,具有磷化膜的耐腐蚀性好,磷化温度低,磷化时间短,耐冲击性和均匀性好等特点。 [关键词]金属;磷化处理工艺;磷化膜 中图分类号:TG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063-02 磷化处理是将金属表面(主要是钢铁和锌)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一层非金属的、不导电的多孔磷酸盐薄膜。磷化处理工艺在工业上使用广泛,主要用作油漆涂层的基底。 目前国内外研究和利用较多的是中、高温磷化。但因其能耗大,处理工艺时间长,沉渣多而不利于现代化生产。为了提高磷化液的质量,降低能耗成本,磷化工艺已向低温、少渣、优质的方向发展,成为当前研究中的潮流 。本文主要研究了低温锌、锰系磷化,并确定了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 1 实验部分 1.1 试验药品 氧化锌、碳酸锰、碳酸钠、硝酸(65%)、磷酸(85cA、)、亚硝酸钠、硝酸镍、硫酸铜(均为分析纯)。 1.2 磷化液的配制 将ZnO、MnCO3、NaCO3用水溶解调成糊状.将H3PO4和HNO3,混合在一起.将上述两部分液体慢慢混合,搅拌反应完全.反应完全后得无色透明溶液,因反应放热,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待反应完全后加人硝酸镍,搅拌至全部溶解.静置熟化1 h以上,备用.若配制工作液需将上述磷化液稀释20倍,加入适量促进剂,用NaCO3调整酸度至工艺范围,搅拌均匀,化验分析备用. 1.3 磷化膜性能测定 1.3.1 目测法外观检验 采用目测法外观检验是现场评价磷化膜质量的最简单而有效的手段,一般检验项目有:晶体粒度、均匀性、色调、光泽、斑点、粉化情况等,可进行大体上的判断. 1.3.2 微观结构显微镜法 用电子显微镜将磷化膜放大100~1 000倍,观察结晶形状、尺寸大小及排布情况.结晶尺寸小些为好,一般控制在几十微米以下,排布越均匀,孔隙率越小越好 . 1.3.3 腐蚀性能测定法 最常用的是硫酸铜点滴实验法.在室温(15~25 。C)下,在未浸油的磷化零件表面上滴一滴3%硫酸铜溶液,同时启动秒表,30s后不出现玫瑰红班为合格. 2 结果及讨论 2.1 主要成分的作用与影响 2.1.1 磷酸二氢锌 配制磷化液时碳酸锰用量为12 g/L,碳酸钠用量为18 g/L,硝酸(65%)用量为135 g/L,磷酸(85%)用量为210g/L,亚硝酸钠0.4 g/L,硝酸镍18 g/L,反应温度为40℃,磷化时间3 min,磷酸二氢锌是主要的成膜物质,可由氧化锌与磷酸反应制取.随着磷酸二氢锌用量的增加,磷化膜的耐腐蚀性提高;达到一定量时,磷化膜的耐腐蚀性随磷酸二氢钠用量的增加反而下降.这是因为磷酸二氢锌主要起调节总酸度的作用,含量过高时,成膜速度快,膜层粗糙、疏松、附着力差,表面有浮灰;含量过低时,溶液成分变化快,调整困难,且磷化能力较弱,甚至膜薄不成膜,进而导致磷化膜的耐腐蚀性下降.通过实验确定氧化锌最佳用量为80一90g/L。 2.1.2 氧化促进剂 其他反应条件同2.1.1,氧化锌为85 g/L,一般常温低温型磷化采用NO3-/NO2-、NO3-/ClO3-/NO2-;氧化促进剂体系较好,不仅成膜速度快,磷化膜形成结晶细密,促进剂主体NO2-;测定非常方便,所以槽液管理简单,不易出现问题.对NO3-/ClO3-;有机硝基物促进剂体系,它虽不需要经常补加,但由于主促进剂ClO2-;、有机硝基物的测定比较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当出现促进剂过量或不足时槽液会变成深棕色,使总酸度、游离酸度的化验带来不便.本实验促进剂主要成分为NO3-/NO2-体系.这种促进剂体系效果较好,成膜速度快,且结晶细致.但促进剂用量一定要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含量过低会使磷化膜表面不均,含量过高又会使Fe+2聚集过多,磷化膜易生黄色锈迹.通过实验确定硝酸最佳用量为130~140 g/L。 2.1.3 磷化液中镍离子和锰离子的影响 其他反应条件同2.1.1,氧化锌为85 L,调整硝酸镍和碳酸锰的用量,实验结果如图1~2。 镍是比锌电位高的二价金属,能参与成膜,部分地置换出磷化膜中的铁离子形成新的结晶活性中心,能促进成膜,细化晶粒,增强膜层结合力,降低了磷化温度,缩短了磷化时间.镍盐的加入量太少无作用,加入最大,没有不利影响,但会增加磷化液的成本;锰离子参与成膜,可提高磷化膜的硬度、耐腐蚀性和结合力,降低磷化处理温度、提高反应速度、降低膜厚使磷化膜颜色加深,并带有金属光泽,还可降低昂贵的金属镍的用量.通过实验确定硝酸镍的用量为1O一20 g/L,碳酸锰的用量为l0一l5 g/L。 2.2 磷化工艺的影响 2.2.1 温度的影响 其他反应条件同2.1.1,改变反应温度,实验结果见图4。 温度适当升高,虽然能激活能垒低的点也能成为结晶“活性中心”,使晶核数目增多,结晶速率加快.但温度过高,Fe+2大量产生,生成大量沉渣,造成成分不稳定,消耗磷化液,使工件表面有挂灰现或不能生成膜层,易返黄,耐蚀性差,所以磷化时间随温度而定.将磷化温度控制在35―45℃之间,既能保证适当的磷化速度和膜层质量,还能减少沉渣产生,稳定槽液稳定性也差表2氧化锌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且磷化膜层粗大耐蚀性差,同时槽液的稳定性也差;温度低,磷化速度减慢,膜层不连续。 2.2.2 酸度的影响 磷化工艺中控制槽液的PH值比控制酸度比更合适。因为无论磷化液是由H3PO4或磷酸盐配制, 它们在水溶液中都同时存在着多步离解平衡: 因为磷化体系中/=K2(25℃,K2=0.013), 将(2)、(3)式代入到平衡常数K2的表达式中整理得到: C总=5.7×10-5( +7.6 ×10-2 +4.8×10-10 +2.1×10-22 (4) 在满足K2表达式的前提下,磷化液的PH值与配成磷化液的H3PO4或磷酸盐的总浓度之关系可由(4)式计算出来,计算结果见表4。 2.2.3 磷化时间的影响 其他反应条件同2.1.1,改变反应时间, 磷化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磷化时间短,能节约成本,但工艺不稳定,不易控制,磷化膜性能不稳定;磷化时间长,成本高,获得的磷化膜质量差,结晶面上再结晶,膜层粗糙较厚,附着力差.本工艺磷化时间应控制在3 min左右,能形成理想的磷化膜. 3 结论 通过对铁板板材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得出了最优的工艺配方:氧化锌用量为80―9O g/L,碳酸锰l0~l5 g/L,碳酸钠15―20 g/L,硝酸(65%)130―140 g/L,磷酸(85%)200―220 L,亚硝酸钠0.2―0.5 g/L,硝酸镍l0~20 g/L.本工艺属于低温锌系磷化,使用了多种金属的酸式盐作为成膜物质,控制温度在35―45。c,总酸/游离酸在18―25之间,磷化时间3―5 min,比普通锌系磷化工艺得到的磷化膜耐腐蚀性好,磷化温度低,时间短,磷化膜耐蚀性好,与涂层附着力好,耐冲击性好,均匀性好,改善了普通锌系磷化工艺沉渣多,能耗大,磷化液不耐用等缺点。 金属表面磷化技术论文篇二 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摘要: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的科学利用、产业的全面发展、环境的有效保护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主要存在资源利用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主要问题,提出了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产业整合力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政策建议 磷化工产业是以磷矿资源为基础,磷肥、磷酸盐和磷化物等磷化工产品为主体的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本文分析了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研究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尽管学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系统学等角度都作出了不同界定,但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当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资源的科学利用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不同属性的资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于矿物、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要提高其利用率,并尽可能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以延长其使用的寿命。磷矿是一种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磷矿资源虽然目前探明储量较大,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摩洛哥,但具有丰而不富的特点,已被国土资源部列为2010年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20个矿种之一。近年来,我国磷化工产品年生产能力近850万吨,资源消耗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磷化工产品在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有大宗的、传统的初级磷化工产品用于出口,总体仍然属于“资源输出型”发展模式。与此相反,很多发达国家均对本国磷矿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主要用于生产高端产品,并明令限制出口。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科学利用好磷矿这一稀缺资源,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产业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强调发展;离开了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磷化工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具有磷矿开采、加工、运输、保护、研发、出口等多个环节、多种形态。我国有27个省份有磷矿分布,但总体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资源比较丰富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等五个省,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同时,我国磷化工产品以生产磷肥等初级产品为主,精细、专用、材料产品很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无论是在磷矿采选还是在磷化工产品中,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产能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够。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鲜明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着力解决当前在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促进磷化工产业发展能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整个磷化工产业的全面发展。 3、环境的有效保护 可持续发展在鼓励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要对人类需求的满足进行限制,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注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当前,我国磷化工产业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一些磷化工产品的生产给环境带来了巨大污染。比如,黄磷是热法磷化工的母体产品,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夕阳”产业,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产或宣布不再生产黄磷。与此趋势相反,我国近年来黄磷生产却大幅上升。黄磷生产中所生成的炉渣、磷铁及炉气都已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除黄磷生产之外,其他磷化工产品的生产,如果保护不够,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考虑环境的承载力,有效满足当代与后代对环境发展的要求。 二、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磷化工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激烈竞争。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来看,我国磷化工产业还面临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利用水平较低 磷矿资源十分稀缺,但我国综合利用总体而言不充分、不合理。我国磷矿80%为沉积岩,70%为中低品位的胶磷矿,地下开采约占总量的60%,即使在富矿比较集中的云南、贵州两省,也含有大量贫矿,矿产杂质多,开采难度大。但与此相反,我国绝大多数矿山属于中小型矿山,特别是集体、个人的小型矿山,生产设备相当简陋,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管理工作较为滞后,乱挖滥采、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现象比较普遍,有限资源浪费较大。同时,即使在优质磷矿富产地区,由于发展理念、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磷富矿“优矿劣用”、“高质低用”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优质矿用于生产低浓度的钙镁磷肥和普通过磷酸钙等,资源利用水平比较低,一些有价值的元素被遗弃,加剧了优质资源消耗速度。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磷化工产业结构。从产业生产结构看,但我国的磷化工企业仍主要是以生产黄磷、三聚磷酸钠、磷酸氢钙等初级磷化工企业为主,生产附加值高的精细、专用磷化工产品及有机磷产品的企业很少。从产业地区布局看,我国磷化工产业主要布局于磷矿资源集中的云南、贵州、湖北等五省,但地区之间信息交流不够通畅,各自“产业链”不够完整,注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比较欠缺,这些地方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不仅与国外磷化工产业差距较大,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产业增长方式看,整个磷化工产业的经济增长仍然属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还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升级。 3、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磷矿开采中,人们要对森林植被进行砍伐,剥离表土或注水洗选,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同时,磷化工产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其“三废”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其他工业平均水平。磷化工产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最为典型的是云南滇池附近因为磷化工废弃产品的无序排放,导致滇池磷含量超标,造成水体过度营养化,曾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磷化工产品的污染问题,江苏、厦门、深圳、昆明等省市已明令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总体而言,我国磷矿分布和磷化工发展区域,基本是人口较为密集、经济相对活跃的区域,由于开采、生产技术的限制,磷化工产业的高排放、高污染,与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三、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磷化工十一五发展指南》提出,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化矿区布局,加强自主创新及技术进步,促进磷化工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建议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1、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推进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前提,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证。从技术角度讲,全球磷化工新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湿法、热法并举,以湿法为主,在稳定发展大宗磷肥、磷复肥的同时,为满足人类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提高不可再生资源附加值。我国磷化工产业之所以会出现资源利用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与选矿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薄弱,高新技术运用较少有着密切关系。要促进磷化工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学习借鉴国际最新的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技术、温法磷酸的精制净化技术、精细磷化学品的绿色合成技术等最近的技术成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步伐,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着力突破影响和制约磷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一种社会生产、再生产范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要克服磷化工产业资源消耗量大、“三废”排放严重等问题,坚决摆脱“先污染一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就应当实现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磷及磷化工废物资源化、磷-煤-盐化工共生耦合循环、磷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废物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磷矿资源中的每种元素,降低磷矿的消耗,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废物”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稀缺而又宝贵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的磷化工企业已经开始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比如,云天化集团三环公司坚持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途径,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企业自主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磷化工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尽可能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 3、加大产业整合力度 近年来,一些磷矿资源丰富的省份先后就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等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政策,如云南省颁布《磷矿资源开采市场准入条件》,湖北省出台《关于今年磷矿山开采总量控制计划的通知》,有力促进了产业的规范、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但这些整合工作仍然局限于一个省份之内,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还没有出现。本文建议,我国应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加大磷化工行业整合工作:从政府引导上,中央有关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尽早出台黄磷行业准入条件,建立严格监管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强化行业自律职能;从发展模式上,要适应化工园区这一国际化工发展的主流,以园区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施清洁生产和“三废”的统一治理,实现产业的园区化、集约化和一体化;从产业结构上,适当控制黄磷的生产,积极发展磷化物等中间产品,大力发展亚磷酸盐等下游产品,坚持发展无机磷化工和有机磷化工相结合,改变单一生产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从企业重组上,要通过兼并、控股、联合等方式,努力形成一批国际化、大型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企业集团,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以此带动和促进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应坚持在自主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实现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看了"金属表面磷化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表面处理技术论文 2. 试论汽车发动机气门的拆装技巧

影响磷化的因素 影响磷化的因素很多,当磷化膜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从磷化工艺参数、促进剂、磷化工艺(含设备)管理以及被处理钢材表面几大方面考虑。磷化工艺参数的影响,总酸度————总酸度过低、磷化必受影响,因为总酸度是反映磷化液浓度的一项指标。控制总酸度的意义在于使磷化液中成膜离子浓度保持在必要的范围内。游离酸度—游离酸度过高、过低均会产生不良影响。过高不能成膜,易出现黄锈;过低磷化液的稳定性受威胁,生成额外的残渣。游离酸度反映磷化液中游离H+的含量。控制游离酸度的意义在于控制磷化液中磷酸二氢盐的离解度,把成膜离子浓度控制在一个必须的范围。磷化液在使用过程中,游离酸度会有缓慢的升高,这时要用碱来中和调整,注意缓慢加入,充分搅拌,否则碱液局部过浓会产生不必要的残渣,出现越加碱,游离酸度越高的现象。单看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必须一起考虑。

1、 表面碳的污染钢铁表面碳的污染会导致磷化膜质量差。对磷化的处理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碳浓度大的钢板耐式性差。碳浓度高的部位,磷酸锌结晶不能析出,造成磷化膜缺陷,盐雾试验中会早期起泡和剥落。因此选材时应该特别注意。2、 钢铁表面氧化膜钢铁表面氧化膜的厚度直接影响磷化及效果。用偏光分析氧化膜与耐蚀性之间关系后发现:当氧化膜厚度小于16*10-6mm时较好。氧化膜过厚则耐蚀性差,当出现兰色的氧化膜时,常常磷化不上。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先对氧化膜进行处理,然后才能开始磷化处理。3、 钢板表面的结晶方位当钢板在制造的时候,如果改变了热处理温度等一些条件时,会造成钢板表面具有不同的结晶方位,而结晶方位的不同又影响着磷化性。结晶方位整体时,表面反应性高,其在有氧化剂存在时比其他结晶防卫有较大的溶解度,这有利与磷化反应第一步骤--酸蚀,所以对于整个磷化的过程也非常有利。4、 冷轧钢板组成元素在表面浓化对磷化的影响由于热力学和金属物理学方面的原因会使冷轧钢板组成元素在表面浓化,在不同的热处理条件下将出现的锰忽然磷的表面浓化。当锰浓化高时,磷化反应良好。另一方面,P的浓化将延迟晶核的形成和生长,劣化反应性,浓化的P的氧化物,推迟了铁的溶解,使磷化性降低。而表面的锡、铝、钛、铬、铅等会使磷化结晶粗大,造成耐蚀性降低。工艺要求不断的提升,而磷化作为金属表面处理中一道比较重要的工序,人们的要求当然也越来越高,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要提高其效果,首先就要除去这些影响因素。

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1、金钱的关系。

金钱是一种成就的报酬,它是在确定职业价值观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有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将金钱作为首选价值观,从根本上讲这并未有错。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拥有的知识、能力、经验和阅历还不足以使其一走上社会就获得大量金钱回报。

怀有一夜暴富的心理是不正常的,更是危险的,容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甚至误入歧途。特别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应理性地降低对金钱的期望值,把眼光放远一些,应尽可能地将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作为在毕业求职时的首选价值观。

2、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关系。

职业价值观、个人兴趣和特长是人们在择业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在确定价值观时,一定要考虑它是否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相适应。

据调查,如果一个人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有80%的人难以在他选择的职业上成功;而如果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则可以充分调动人的潜能,获得职业发展的源动力。此外,选择一项自己擅长的工作,也会事半功倍。

3、排序与取舍的问题。

职业价值观的特性决定人们不会只有唯一的职业价值观,人性的本能也会驱使人们希望什么都能得到,但在现实生活中“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

然而在职业选择中,人们却不能理性对待。既然是选择,就要付出代价,只有舍,才能得。所以,要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排序,找出你认为最重要、次重要的方面,并提醒自己不可能什么都得到。否则就会患得患失,终其一生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更谈不上职业生涯的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了。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个人只有在工作中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忽略择业中的个人因素,只去尽社会责任,这样不但不利于个人,也是社会的损失。

例如,让一个富于科学创造力、不善言辞的学者去从事普通的教师工作,可能使国家损失一项重大的发明,而社会不过多了一个也许并不出色的老师。因此,我们反对只为个人考虑、毫不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职业价值观。

5、淡泊名利与追逐名利的关系。

当一个人有了名利才有资格去谈淡泊,没有名利说淡泊那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名利是人的欲望使然,欲望可以使人成就大的事业,也可使人自我毁灭。以合理、合法、公正、公平的方式追名逐利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对社会都会有益,但它需要一定的度,该知足时则知足,该进取时则进取。

扩展资料:

职业价值观的简介:

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

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个人的身心条件、年龄阅历、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人们对各种职业有着不同的主观评价。从社会来讲,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各种职业在劳动性质的内容上,在劳动难度和强度上,在劳动条件和待遇上,在所有制形式和稳定性等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差别。

再加上传统的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各类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地位便也有好坏高低之见,这些评价都形成了人的职业价值观,并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具体职业岗位的选择。

每种职业都有各自的特性,不同的人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对职业好坏有不同的评价和取向,这就是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哪个职业好,哪个岗位适合自己,从事某一项具体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职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人都要给自己规定一个人生的意义,我要思考的结果是:我用我的生命去做我热爱的事情,它不仅让我快乐,而且对人类有所帮助。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对企业而言,如何体现公司 以人为本 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持续成长,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作为当代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未来好好的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个人职业价值观范文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是过河卒子,只进不退!生命清单,其实就是人生计划。一个人如果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且不清晰自己的目标,即使他的学历很高,知识面很广,那么也只能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人,又或者只能一辈子做别人的跟班,做一个等着时间来把自己生命耗尽的人。生命清单是必需的,它能使人树立一种精神、理想和追求。一本书中这样写到: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也是可怜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而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个春秋,有多少事是值得回忆和纪念的。生命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去谱写。所以,我要策划自己的人生,正确对待自我,成功地发现自我,客观地分析自我,圆满地超越自我。个人职业价值观范文三:不少人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 人生之路到底该如何去走? 记得一位哲人这样说过: 走好每一步,这就是你的人生。 人生之路说长也长,因为它是你一生意义的诠释;人生之路说短也短,因为你生活过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人生。每个人都在设计自己的人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光需要有着克服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否则,再辛苦的奔忙也只能是毫无收获的徒劳。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引人生道路的那颗北斗星,在茫茫的社会大洋上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为自己设计一份科学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我们的生命将会释放出更加精彩光芒。个人职业价值观范文四:在书中,我们的经历就是那书中的书页,辞去了旧的一天,页码就会相应的增加了一页;迎来了新一天的同时,一张空白的纸也在等着我们去填写。而且每本书的开头都标明目录,以方便我们去查找所需要的内容。那我们人生之书的目录又是什么呢?是我们的计划。出版社一般都是根据内容去制作目录,而我们的 书 则是根据目录去填写后面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期,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去完成预定的目标。古语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想要自己人生之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就的先把目录写好。个人职业价值观范文五: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所有人了都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自己梦想的巅峰。做好职业规划并不简单,它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它是在个人与组织的相结合下,对一个人整个人生的主观、客观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一个人的最佳发展方向与目标,并未实现这个目标做出的合理的行动方案。而自己,现在已经是一名法学系专业的大学生了,根据自己的切身情况,在展开整个大学生涯的学习之前,也要为自己做好一份职业规划。从自己走进校园的那一刻开始,就应该好好的想想自己的未来的道路。告诉自己,决不可将自己的大好时光消磨掉,应该抓住一切时间好好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由于自己已经选择了法学系专业,那么就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好好的确定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如果下定决定朝着律师的方向努力,那么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的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知识,学习如果做好一名律师的专业技能,通过平时点点滴滴的时间研究曾经有过的所有法律案例。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大学生涯毫不虚度。人的一生大学时光也许就只有一次,如果没有把握住,将来自己一定会后悔。所以,在学习开展之前,先为自己制作好职业规划,规划好目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怎么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怎么写。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有人动力,才能按照自己规划好的人生路轨行进。个人职业价值观范文六: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就业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若是一脸茫然踏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怎能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有目标才有动力和方向。所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认清自己的现状的基础上,认真规划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位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所以要想成功就要正确评价自己。个人职业价值观范文七:我们向往着美好的明天,所以一直为着心中的那个梦而奋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换个角度理解,就是对我们心中的那个蓝图的描绘。我们对自己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是给自己的梦想插上翅膀。远大的理想总是建立在坚实的土地上的,青春短暂,从现在起,就力争主动,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路,去描绘这张生命的白纸。个人职业价值观范文八: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记得高中一位老师说过,当别人已经起跑了,而你还在绑鞋带,那么最先被淘汰出局的肯定是你,现在细细回味,是多么有寓意的一句话啊。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没错,为了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条轨迹,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掘自我潜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为了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更有目的性与计划性,为了提升自己应对竞争的能力,我决定给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个蓝图,给自己的人生设计一个坐标轴。

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大家参考。

1、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方丰娟华东师范大学2006-05-01

2、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刘艳学前教育研究2015-03-01

3、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李灵; 刘伟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11-20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许海英山东师范大学2014-06-02

5、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关系研究常红安徽师范大学2014-04-01

6、长沙市流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王心爽湖南师范大学2014-06-01

7、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李善英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30

8、大连市5岁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宋君凯辽宁师范大学2014-04-01

9、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钟洪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02-25

10、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赵军海中国妇幼保健2015-09-01

11、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童旭雷华东师范大学2009-09-01

12、农村家长的幼儿心理健康观研究于小盼西南大学2011-04-10

13、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邓明山东教育2003-02-27

14、5—7岁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陈家麟; 骆伯巍心理科学通讯1986-08-29

15、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张静漪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10

16、绘画疗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个案研究孙培山东师范大学2011-04-20

17社会性发展视角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翟媛媛淄博师专学报2011-03-28

18、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袁琳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30

19、一项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上海的实施效果研究张婕华东师范大学2009-04-01

影响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调研的论文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根据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末,我国开始在高校大力宣传和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提高就业市场配置的成功率、降低离职率以及减轻当前的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基本都停留在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主体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本文试图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大学生入手,主要从他们的年级、性别、生源地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人员认为,大学生在这些因素上可能存在差异,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因此,本研究主要调研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对象、方法和工具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江苏省苏州地区两所高校:苏州大学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其中,苏州大学为本科院校,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高职院校。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46份,回收率为89.2%;其中有效问卷426份,无效问卷19份,问卷有效率为95.7%.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本科生114人,占总人数的26.8%;专科生312人,占总人数的73.2%.男生123人,占总人数的28.9%;女生303人,占总人数的71.1%.大一学生211人,占总人数的49.5%;大二学生46人,占总人数的10.8%;大三学生147人,占总人数的34.5%;大四学生22人,占总人数的5.2%.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生源地情况如下:来源于城市的26人,占总人数的6.1%;来源于城镇的172人,占总人数的40.4%;来源于乡村的228人,占总人数的53.5%.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父亲受教育程度情况如下:小学毕业的40人,占总人数的9.4%;初中毕业的202人,占总人数的47.4%;高中或中专学历的149人,占总人数的35%;大学或以上学历的35人,占总人数的8.2%.

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母亲受教育程度情况如下:小学毕业的91人,占总人数的21.4%;初中毕业的217人,占总人数的50.9%;高中或中专学历的107人,占总人数的25.1%;大学或以上学历的11人,占总人数的2.6%.

2.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对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资料进行学习研究,了解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情况、实施情况、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将来努力的方向。(2)问卷法:对相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3)个别访谈法:对部分大学生进行重点、难点、疑点访谈,尽可能全面收集资料。

3.研究工具。研究人员自行编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31个题目,分为6个维度,分别是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采用5等级评分:“非常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不能判断”记3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非常不符合”记1分。

研究人员首先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以及项目相关性检验,通过试测后统计:总量表的α系数为0.693,其他各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是:职业认知5个项目α系数为0.648、职业定向5个项目α系数为0.579、自我认知4个项目α系数为0.533、职业信念6个项目α系数为0.266、职业探索5个项目α系数为0.632、职业期待6个项目α系数为0.482,表明调查问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除职业信念α系数为0.266,其余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482~0.648,表明分量表上各项目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综合初测结果表明自编量表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而且6个项目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是可以进行大规模测试的。

三、研究结果

1.年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得分进行统计,使用F检验后发现,不同年级在6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有明显差异,分别为5.798、2.919、1.450、4.420、6.636、5.371,其中职业认知0.001(P<0.001)、职业定向0.034(P<0.05)、自我认知0.028(P<0.05)、职业信念0.004(P<0.01)、职业探索0.000(P<0.001)和职业期待0.001(P<0.001)。这表明不同年级在职业认知、职业探索以及职业期待方面差异显着:高年级学生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远远高于低年级,而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期待远远高于高年级。

不同年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较大,这就提醒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各年级的差异性,并根据这些差异有针对性地找到破解的方法。

2.性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得分进行统计后发现,男生和女生在总体得分方面基本持平,分别为103.4、103.0,均差为0.288.男生和女生在各个项目上的得分差异也不大:在职业认知因素上,男平均值为17.2、女平均值为17.2,均差为0.125;在职业定向因素上,男平均值为17、女平均值为15.9,均差为0.629;在自我认知因素上,男平均值为15.1、女平均值为15,均差为0.233;在职业信念因素上,男平均值为19.1、女平均值为19.3,均差为-0.285;在职业探索因素上,男平均值为15.7、女平均值为15.4,均差为0.435;在职业期待因素上,男平均值为19.3、女平均值为20.2,均差为-0.956.研究人员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性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发现,不同性别在职业期待这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明显,分别为-0.029(P<0.05)和-0.042(P<0.05),表明女生在职业期待方面明显超过男生。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职业定向、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女生得分比男生偏低。

这些研究结果提醒我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性别差异教育,尤其在职业定向和职业期待等方面。针对女生职业期待高于男生但职业定向、自我认知以及职业探索却又低于男生的现象,我们既要积极做好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其是职业定向和职业探索方面的教育,还要做好她们万一受挫后的心理韧性提升工作。

3.生源地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得分进行统计发现,生源地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无显着影响。本次调研学生生源来源于乡村的228人,来源于城市的26人,来源于城镇的172人。研究人员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研究生源对职业规划的影响,城市、城镇以及农村生源,在职业认知差异上显着性为0.639;在职业定向差异上显着性为0.168;在自我认知差异上显着性为0.295;在职业信念差异上显着性为0.140;在职业探索差异上显着性为0.397;在职业期待差异上显着性为0.665.然后再使用F检验后发现,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分别为1.164、0.366、1.977、0.332、1.617、0.791,P值分别为0.313、0.694、0.140、0.718、0.200、0.454.

研究统计结果和研究人员的预先假设有点出入:研究人员预先假设不同的生源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不同,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会有所区别。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生源只有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期待方面略低于城市城镇生源,其他方面并无显着差异。

4.父母受教育程度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人员对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本次调研对象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大学或以上学历35人,仅占总人数的8.2%.研究人员使用单因素方差软件(ANOVA)分析: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差异上显着性分别为0.069、0.112、0.218、0.071、0.556、0.824.然后再使用F检验后发现,P值分别为0.284、0.685、0.088、0.829、0.128、0.261.由此可见,父亲受教育程度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无显着影响。

对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本次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母亲受教育程度情况同样不是很高:大学或以上学历11人,仅占总人数的2.6%.同样使用单因素方差软件(ANOVA)分析: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职业期待差异上显着性分别为0.855、0.676、0.371、0.438、0.543、0.924.然后再使用F检验后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也无显着影响。

研究统计结果和研究人员的预先假设也有出入:研究人员预先假设由于父母不同的教育程度会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影响。但通过上文分析,我们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甚微。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地应该体现社会性,比如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引导、朋辈的支持以及良好的校园就业创业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四、讨论与建议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意年级的差异性。通过研究结果1我们发现,不同年级在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这6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有一些差异,尤其在职业认知、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这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更为突出(P<0.001)。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比低年级相对成熟,而低年级大学生的职业期待远远高于高年级。研究人员经过了解和访谈后认为,关于职业认知,大一新生由于刚进入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而对职业生涯规划知之甚少,因此他们在职业认知上得分明显低于高年级学生。关于职业定向,高年级学生由于即将面临就业问题,需要更多地去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特征以及自己专业与未来职业匹配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向更为清晰。关于职业探索,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还远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技能准备,因此他们在这方面的得分相对较低。关于职业期待,很多高年级学生已经开始社会实习或见习,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所以职业期待也会相应更高。综上所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年级的差异,不同年级应该实施不同的职业教育策略。低年级注重职业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培养,中年级注重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的教育,高年级则侧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意性别的差异性。通过研究结果2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期待这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明显,女生职业期待得分要明显高于男生。针对这样的结果,研究人员经过了解和访谈后认为,可能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家庭教育观里,女生往往更多的是被赋予家庭责任,有的女生甚至被希望在事业上不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只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因此,很多女生会很早地考虑职业和就业问题,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相应的规划以便尽早完成就业工作。而男生更多的是被赋予社会责任,所以自然会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也会比女生有更高的期待、更高的要求。在就业方面的`反映就是,男生在未来职业生涯思考中,不急于马上就业,而更倾向于进一步提高学历,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此外,虽然男女平等已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很多职业也打破了性别的界限,但日常工作中的性别歧视仍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用人单位由于各种原因还是会更倾向于招收男性员工。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男生比女生找工作相对更轻松,职业选择的机会也更多。综上所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性别差异性,尽可能地消除传统社会角色定位和传统社会期望的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女生自强自立、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体现社会性。通过研究结果3、4和5我们发现,不同生源地差异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对职业生涯规划6个维度均无显着影响,这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是由高校教师和个体的自我以及社会影响的渗透来完成的。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资源,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行业发展情况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心理指导教师从大一到大四,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课程教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职业兴趣,制定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较高,但往往心理准备不足,表现在职业探索和职业期待得分较高,但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自我认知、职业信念得分略低。这表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失败的预测不足,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尤为重要。Henderson和Milstein曾在1996年提出过“六策略训练计划”,这六个策略分别为:为学生提供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建立并保持对学生的高期待;创造一个相互关爱的校园氛围;增强每位学生的亲社会倾向;为学生制定明确并且一致的行为规范;教授学生必要的生活技能和社交技能。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除了提供助学金、勤工俭学等资助外,还精心设计了小型主题心理讲座以及团体和个别心理相结合的心理辅导。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效果显着,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然已经被广大师生广泛重视,但仍然存在个人本位突出、主动性不强、职业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大力关注对学生创业的教育与辅导,将有利于克服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各高校也积极配合,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在资源配置和组织与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适合高校实际的创业之路。

例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四会融通”创业教育模式就比较有借鉴意义。“四会融通”创业教育模式分为介绍会、交流会、恳谈会和结伴会。首先是介绍会。学校通过专业介绍会的方式,在大一新生中大力宣传推介所学专业,让其充分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社会和行业岗位,了解该岗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以及对从业者素质的基本要求,从一进校就开始树立创业意识。其次是交流会。学校经常邀请成功创业的学长返校,与二、三年级学生交流创业心得体会,校友的成功案例点燃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再次是恳谈会。通过与专业人士,如企业家、行业管理专家和职业咨询师等专家一对一的恳谈,学生及早了解创业流程以及创业所需的专业能力、经济保障和心理准备等,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最后是结伴会。学校发动各方智慧,积极为准备创业并且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寻找合作团队,研究创业方案,甚至提供部分创业资金。总之,通过“四会融通”创业教育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李薇,罗静,邓莹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职业指导

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指期刊学科影响因子与该期刊学科影响系数以及学科影响权重三者相乘的到的的值。综合影响因子就是SCI影响因子。回答完毕

复合包括硕博士论文、会议论文、期刊引用的次数计算,但是综合只包括期刊引用的次数计算。

我们在平时发表期刊论文的时候,两个影响因子都会看,但主要还是看复合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一般在0.1-1+,一些在领域内排名靠前的刊物,影响可能达到5以上。我们发文章,影响因子在1左右的刊物就差不多了。有能力的可以追求更高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

复合影响因子是以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文献、会议论文统计源文献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计算。

综合影响因子主要是指文、理科综合,是以科技类期刊及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计算。

简言之,复合影响因子包括硕博士论文、会议论文、期刊引用的次数计算,但是综合影响因子只包括期刊引用的次数计算。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的分母是一样的,分子上:复合影响因子要比综合影响因子多了硕博和会议文献的计算。所以在数值上,复合影响因子一般都要比综合影响因子要大,它统计的范围也更广。

我们在平时发表期刊论文的时候,两个影响因子都会看,但主要还是看复合影响因子。

地理学报影响因素

钱 星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作者简介:钱星(1985—),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石油地质方面的科研及生产工作。E-mail:made607@126.com。

摘要 南海东部某油田沙河街组储集层岩石结构复杂,层间差异明显,总体上为低孔低渗型储集层,使用传统的油气测井评价方法解释精度往往较低,常常造成油气层的漏解释或者误解释。依据岩心物性、毛管压力曲线等实验分析数据,以测井相分析为手段和桥梁对储集层进行分类分析,提出了以沉积微相砂体分类为单元的精细测井评价方法。应用此方法对该油田实际井进行测井解释结果表明,以该方法建立的测井解释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为进一步提高储量计算和储集层表征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低孔低渗储集层 沉积微相 孔隙结构 精细测井解

1 引言

储集层参数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着储量计算和储集层表征的准确性。低孔低渗油气藏与中高孔渗油气藏的储层特性有许多不同,一般具有孔隙结构复杂、喉道细小、束缚水饱和度高[1~3]等特点。

常见的针对低孔低渗储层参数模型的研究思路主要以细分储集层类型来研究岩电参数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储集层参数模型精度的目的[4~9]。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测井精细解释的过程中,有效的对储集层进行分类分析是提高解释精度的有效手段。周灿灿等[10]依据岩石物理理论,提出岩石相控建模的概念对近源砂岩进行有效分类;张龙海等[11]以地层流动带指数和储集层品质指数来研究岩石物理分类的有效方法;这些分类方法对储层参数模型建模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南海东部某油田沙河街组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一般小于20%,渗透率平均值小于50×10-3μm2,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12],其储层质量主要受原始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所控制[13~17]。

纵观低孔低渗储层成因的各因素,结合研究区低孔低渗储层成因特点,本文试以沉积微相分类为思路来细分储集层,使得测井解释岩电参数模型更加准确,从而达到对该地区低孔低渗储集层进行精细测井解释之目的。

2 低孔低渗储层与沉积相带之间的关系

南海东部某油田沙河街组沙二段为扇三角洲沉积,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沙三段为较深水湖泊环境下的浊积扇沉积,发育有扇根、扇中、扇前缘亚相,其沙河街组沉积分析综合柱状图如图1所示[18~19]。

依据常规物性分析数据,对各微相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统计分析表明(图2):沙三段各微相砂体总体上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物性特征,其中,扇根砂体孔隙度分布范围7.9%~16.9%,平均13.3%,渗透率分布范围0.01~39.9 mD,平均1.19 mD;扇主体砂体孔隙度分布范围3.8%~17.0%,平均13.0%,渗透率分布范围0.05~49.7 mD,平均4.0 mD;扇前缘砂体孔隙度分布范围1.7%~14.2%,平均4.6%,渗透率分布范围0.01~42.1 mD,平均1.07 mD。沙二段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隙度分布范围4.5%~24%,平均13.17%,渗透率分布范围0.005~466.5 mD,平均42.89 mD,表现为中低孔渗;河口坝砂体孔隙度分布范围5.2%~12.6%,平均8.93%,渗透率分布范围0.006~0.43mD,平均0.09 mD,与沙三段各微相砂体一样,表现为低孔渗的物性特征。

由此可见,沉积作用的差异使得各微相砂体储层物性不同,研究区低孔低渗储层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沉积的河口坝及近岸水下扇沉积的扇根、扇主体、扇前缘砂体之中。

3 各沉积微相砂体的孔隙结构特征

在对该油田各井测井相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毛管压力实验分析数据,对具有不同物性特征的各微相砂体其孔隙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毛管压力曲线的主要特征,其孔隙结构可分为Ⅰ、Ⅱ、Ⅲ、Ⅳ四种类型(图3),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以I、Ⅱ类为主,Ⅰ类曲线排驱压力较低,小于0.2 MPa,最大进汞饱和度大于80%,喉道半径分布大于1.0 μm,喉道相对较大,分选较好,为细喉;Ⅱ类曲线排驱压力介于0.2~0.5MPa之间,最大进汞饱和度大于60%,喉道半径为0.25~1.0μm,喉道细小,分选较差,为特细喉。

而具有低孔渗物性的河口坝、扇根、扇中及扇前缘砂体则主要以Ⅲ、Ⅳ类为主,Ⅲ类曲线排驱压力介于0.5~1.0 MPa之间,最大进汞饱和度小于60%,喉道半径峰值一般都小于0.1~0.25μm,孔喉特别微细,但是分选中等,细歪度的喉道,流通性能较好,属于微细喉;Ⅳ类曲线毛管压力曲线近直立,排驱压力大于1.0 MPa,最大进汞饱和度一般小于50%,在仪器压力范围内读不出中值毛管压力,表示岩石渗流能力极差,喉道半径峰值小于0.1μm,属于特微喉。

由上分析不难看出,在一定的沉积环境背景下,各微相砂体与储层的孔隙结构类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研究层段主要表现同一微相砂体其孔隙结构具有相似性,不同微相砂体之间孔隙结构特征差异明显的规律。

图1 沙河街组沉积相分析综合柱状图(据杨玉卿[20]修改)

4 在南海东部某油田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在储集层评价中,孔隙结构分析是储集层微观物理研究的核心,不论是砂岩还是碳酸岩,其孔隙、喉道类型以及它们的配合情况,与储集层的物理特性和储集性能有密切关系。对于低孔渗储层中孔隙结构的评价则显得更加重要,其孔隙、喉道的大小、分布以及几何形状不但是影响储层储集能力和渗透特征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影响测井解释评价精度的关键。

图2 各微相砂体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图

图3 毛管压力曲线类型

在测井解释过程中,常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取心段往往较少且分布不均,储层的物性、孔隙结构、岩电参数等实验分析数据有限,分析所得的测井解释参数往往不能较完整的对全区域、全井段储层有所反映。在已知沉积背景的情况下,测井相的划分和分类分析则为解决这一实际难题带来了可能,测井曲线是地层岩性的地球物理响应,相同的微相砂体其地球物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测井相为手段和桥梁,通过研究有分析数据的各微相砂体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而对相似的砂体间接进行孔隙结构分析,最终研究不同孔隙类型储层的岩电参数变化规律,从而根据地质成因和孔隙结构类型来视储层不同而分开选择参数模型,进而达到对全井段的精细测井解释之目的。

阿尔奇公式是利用电阻率曲线计算含油饱和度的经典方法,公式 中解释参数a、b、n、m的选取对解释结果往往有较大的影响。其中a、b(岩性系数)为与岩性有关的参数,取值一般接近于1;n(饱和度指数)定义了含水饱和度间与储层电性特征间的数量关系;m(胶结指数)表现为地下地质体的一种综合响应,是反映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参数,对孔隙结构具有非均质性的储集层常常变化较大。

针对研究区不同微相砂体储集层孔隙结构具有差异性这一特点,在本次解释中,对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储层分类分析了其孔隙度与各岩电参数a、b、m、n的变化规律(图4)。分析结果表明,储层的孔隙结构类型和特征对m值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低孔渗储层段胶结指数与孔隙度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非低孔低渗储层段胶结指数m与孔隙度等参数之间则没有明显规律,最终其参数选择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储层的a、b、m、n参数值

最终,利用上述方法,对研究区X井沙河街组沙三段的低孔低渗储层段进行了实测井解释,发现了一系列的可能存在的低孔低渗型油气藏,测井解释成图如图5所示。

5 结论

依据实验分析数据,以测井相为手段和桥梁,对南海东部某油田沙河街组储集层分类分析,针对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储集层选择不同的岩电参数分类进行测井建模解释,可较好地改善和提高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的准确性。

图4 不同类型储层孔隙度与m值变化关系

图5 测井解释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海发,彭仕宓,赵彦超.大牛地气田盒2+3段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类评价[J].矿物岩石,2006,(3).

[2]马明福,方世虎,张煜,史文东.东营凹陷广利油田纯化镇组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3]杨勇,达世攀,徐晓蓉.苏里格气田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4).

[4]孙小平,等.复杂孔隙结构储层含气饱和度评价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0,20(3):41~44.

[5]张明禄,石玉江.复杂孔隙结构砂岩储层岩电参数研究[J].石油物探,2005,(1).

[6]张龙海,周灿灿,刘国强,等.孔隙结构对低孔低渗储集层电性及测井解释评价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6).

[7]张喜,胡纪兰,张利,等.吐哈盆地特低孔低渗油气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3).

[8]张龙海,周灿灿,等.不同类型低孔低渗储集层的成因、物性差异及测井评价对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6).

[9]颜泽江,唐伏平,等.洪积扇砂砾岩储集层测井精细解释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8,(10).

[10]张龙海,刘忠华,等.低孔低渗储集层岩石物理分类方法的讨论[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29(5):557~560.

[11]张龙海,刘忠华,周灿灿,等.近源砂岩原生孔隙储集层岩石相控建模及其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6).

[12]赵澄林,胡爱梅,等 油气储层评价方法(SY/T6285-1997)[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13]李丽霞.渤中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1,15(2):111~119.

[14]刘正华,杨香华,陈红汉,等.黄骅坳陷歧南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储集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J].古地理学报,2009,11(4):435~445.

[15]谢武仁,邓宏文,王红亮,等.渤中凹陷古近系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28(3):101~107.

[16]宋鹍,金振奎,王晓卫,等.沉积相对储集层质量的控制——以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枣、油层组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3):335~339.

[17]黄龙,田景春,等.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6砂岩储层特征及评价[J].岩性油气藏,2008,20(1):83~88.

[18]邓运华,李建.渤中25-1油田勘探评价过程中地质认识的突破[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6):646~652.

[19]杨香华,陈红汉,叶加仁,等.渤中凹陷大型湖泊三角洲的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4):26~232.

[20]杨玉卿,潘福熙,等.渤中25-1油田沙河街组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J].现代地质,2010,24(4):687~693

Fine logg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w porosity &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By a case study of anoilfield in the east of South Sea of China

Qian Xing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 10760)

Abstract:It one-sided or wrongly explains about oil andgas layer by using traditional oil and gaswell logging evaluation because of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s the Shahejie For-mation reservoir texture is complex and different obviously between the layer in an oilfield in theeast of South Sea of China.A more accurate Log Evaluation method of classifying sedimentary mi-cro-faces is proposed by analyzing well logging faces and reservoir bed according to some experi-ments’ data such as core properties experiment or capillary pressure curves experiment.It showsthat the logging interpretation model is more accurate by applying this method to log explanation ofoil field real well,therefore it establishes a theory foundation of more accurate reserve calculationand reservoir charaeterization.

Key words:Low porosity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Sedimentary microfaciesPore structure Fine logging interpretation

陈新军1,2蔡希源3纪友亮2周卓明1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无锡214151;2.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100027)

摘要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造成沉积间断,继而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地层不整合面。塔中地区奥陶系主要发育有两个大型的不整合面T47和T07,它们受构造和海平面的共同控制,暴露时间长,规模大,在区域上控制了两期强烈的风化壳岩溶事件的发育。第一期位于下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第二期位于上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这两期岩溶特征因其上覆不整合面的特征不同而不同。不整合面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整合面形态对风化壳岩溶发育范围的控制;二是不整合面的强度级别对风化壳岩溶发育深度的控制。

关键词 不整合面 岩溶 塔中地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rge Scale Unconformity Surface and Weathering Crust Karst——Ordovician in Central Tarim Area

CHEN Xin-jun1,2,CAI Xi-yuan3,JI You-liang2,ZHOU Zhuo-ming1

(1.Wu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SINOPEC,Wuxi,214151;2.School of Ocean and Earth Science,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3.SINOPEC,Beijing100027)

Abstract The Tarim basin has experienced periods of structure movements and developed a series of large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ies.The Ordovician has two large unconformity surfaces T47 and T07 in central Tarim area,which were predominated by structure movements and sea level changes.They were exposed for a long time,and locally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wo periods regolith karst.The first period karst located under the unconformity’s at the top of Lower-Ordovician,the second located under the unconformity at the top of Upper-Ordovician,the character of two periods’ karst are different for their unconformities are different.The effects of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on karst mainly include two aspects:one is that the configuration of unconformities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scale of regolith karst,another is the intensity of unconformities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depth of regolith karst.

Key words unconformity surface karst central Tarim area

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是地面露头和地震剖面上常见的地质现象,进行不整合分析对于划分地层层序,确定地层格架和构造运动,分析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改造以及研究与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学者曾对不整合的概念、类型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1]。不整合的认识与研究自18世纪末以来已经历了200年的历史,但仅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因其与油气圈闭有关而受到广泛关注。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Bates和Jackson[2]在美国地质词汇中对不整合作了这样的定义:它是相接触岩层的构造关系,以沉积间断、风化作用或特别是新岩层沉积前的陆上或水下侵蚀作用为特点,常常(但不总是)表现为地层间的非平行接触关系。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地层不整合面被应用在层序地层学中,不整合面更主要的是在成因上与海面相对变动联系起来,并被作为划分层序级别及类型的关键界面。Vail等将作为层序界面的不整合面划分为代表陆架暴露的第一类层序界面和陆架未暴露的第二类层序界面,以分别反映海面的相对下降幅度[2]。但是,并非所有不整合面都可归为低海平面成因,因为多数全球性构造事件在时间上与海面上升期相对应[3]。许效松[4]则从Vail等[5]的两类层序界面划分中独立出第三类层序界面,专指发育于碳酸盐岩层序之上的溶蚀型卡斯特界面,以区别于碎屑海岸由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侵蚀界面,并且这一划分是非成因的。

不整合面不仅是构造运动或海面变动事件的记录者,而且还代表了后期地质作用对前期沉积岩(物)的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改造。这一改造作用通常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风化作用除能直接形成残坡积风化矿床外,与风化面相关的岩溶型油气藏已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占据了重要地位[6~8]。与不整合面发育相伴的岩溶作用强度及其分带性是控制碳酸盐岩次生储集空间形成与展布的关键因素。而不同成因的不整合面以不同方式控制着岩溶储层的产出。油气勘探成果证明,世界上许多含油气盆地均发育有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含油气层,据统计,世界油气的20%~30%与不整合面有关,且主要与古风化壳岩溶有关[9]。因此对不整合面进行研究在岩溶储层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

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边陲,面积约56×104km2,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中地区在区域构造位置上属中央隆起中段的塔中低隆起,北以塔中1号断裂带与满加尔凹陷相邻,西面及南面分别与阿瓦提凹陷和塘古孜巴斯凹陷呈斜坡过渡关系,东与塔中东凸起相邻(图1)。目前,该区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大家对碳酸盐岩储层发育规律已达成基本共识,即岩溶作用是控制碳酸盐岩储层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众多研究者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溶发育规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0~13]。本文从不整合面分析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风化壳岩溶的发育规律,为油气勘探服务。

2 不整合面发育情况及其特征

塔里木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旋回,形成了四大构造层[14]。每个构造旋回又发生过多期构造运动,相应地引起了海平面的大规模相对升降变化,造成沉积间断和地层变形,继而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地层不整合面。其中,在塔中地区奥陶系主要发育有两个大的不整合面(图2),一个是发育在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之间的 。另一个是奥陶系顶与志留系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面 ,其接触类型主要为上超或削截或顶超。这两个大的不整合面都是由加里东运动造成的,同时受全球性大规模海平面下降的影响[11],受构造和海平面的共同控制,不整合面 和 暴露时间长、规模大,在区域上控制了两次强烈的暴露岩溶事件的发育。

图1 研究区平面位置图

图2 塔中地区奥陶系大型不整合面

2.1 不整合面

该不整合面在塔里木盆地普遍分布,位于下奥陶统顶,在塔中地区剥蚀程度较大,在剖面上容易识别(图2)。 不整合面形成于早加里东运动时期,此时,塔里木地台第一次受到挤压构造作用,一系列正断层发生反转,构造上拱,受塔中Ⅰ号和Ⅱ号断层上盘隆升的控制,塔中隆起基本成型。隆起部位下奥陶统遭受强烈剥蚀,形成广泛的不整合面,下奥陶统之上普遍缺失了大湾期鹰山组的上部、牯牛潭期、庙坡期的一间房组、恰尔巴克组。两侧的满加尔、塘古巴斯凹陷相对下沉,继续沉积,呈整合接触。

根据塔中地区下奥陶统上覆地层分布图(图3)可以得知,沿塔中Ⅱ号构造带一线,TZ64—TZ18—TZ46—TZ37—TZ9—TZ19—TZ4—TC1—TZ1—TZ25—TZ27 一线以南至 TB1—TZ3—TZ38—TZ48一线的广大地区,下奥陶统之上均缺失了中上奥陶统、志留系,且下奥陶统发育不全,表明该区除了受下奥陶统顶部早加里东期运动影响外,还经受了上奥陶统与志留系之间的晚加里东运动等后期构造运动。因此,该区受构造活动影响较大,挤压抬升幅度较大,古地貌较高,遭受剥蚀程度巨大。

图3 塔中下奥陶统上覆地层分布图

2.2 不整合面

该界面在塔里木盆地普遍分布,位于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在塔中地区为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主要是碎屑岩,其下主要为碳酸盐岩,在露头、测井及地震剖面上都非常容易识别(图2)。钻井揭示塔中隆起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志留系依次不整合覆于中上奥陶统、中奥陶统和下奥陶统之上。 不整合面形成于加里东运动中、晚期,此时,南天山洋封闭,塔里木盆地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受SN向挤压,塔中地区进一步隆升,塔中东部大幅度抬升,地层遭受剥蚀,随着东部地区的抬升剥蚀,前一阶段的西部高点逐渐向西倾没,形成向东翘起的鼻状构造。

根据塔中上奥陶统上覆地层分布图(图4)可以看出,除了下奥陶统裸露区外,塔中大部分地区均有中、上奥陶统分布,并且大部分地区的奥陶系顶部发育有一套泥岩沉积,仅在TZ37—TZ20—TZ16—TZ401—TZ101一线附近,上奥陶统顶的泥岩层缺失,导致中、上奥陶统的灰岩在志留系沉积之前裸露地表遭受剥蚀和溶蚀。

3 岩溶发育特征

塔中地区奥陶系主要发育有两期风化壳岩溶,第一期位于下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第二期位于上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这两期岩溶发育特征因其上覆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不同而不同。

3.1 平面发育特征

从平面上看,下奥陶统顶部的风化壳岩溶分布范围较大,岩溶作用比较强烈,溶蚀深度较大。主要分布在塔中Ⅱ号构造带、TZ3—TZ7井区、TZ48—TZ38井区、TG1井区和TB2井区。

图4 塔中上奥陶统上覆地层分布图

上奥陶统顶部的风化壳岩溶早期分布范围很小,岩溶作用也不大,仅在TZ25—TZ27井区分布,随着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在Z1—TZ37—TZ16—TC1—TZ101一线及TB2井周围一定范围内由于缺失上奥陶统泥岩段而形成比较强的岩溶作用,该期岩溶作用在上奥陶统灰岩厚度不大的地区还间接地影响到下奥陶统顶面的岩溶发育。

3.2 纵向发育特征

从纵向上看,在塔中地区两期风化壳岩溶都具有良好的分带性,大致可以分为3个带,自上而下依次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图5)。

图5 TZ16井中上奥陶统岩溶带

3.2.1 垂直渗流带

该带常位于不整合面与最高潜水面之间,沉积物以代表古土壤的紫红色泥岩、灰绿色粘土质泥岩、覆盖角砾灰岩及角砾白云岩等为主。岩溶作用以垂直方向为主,常形成一些垂向溶孔、溶缝、侵蚀沟、古梁和孤立的落水洞等。该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发育各种裂缝,尤其是风化缝和构造缝,且这些裂缝常被溶蚀。这主要是因为垂直渗流带处于不整合面地表附近,岩石温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岩石在冷热温差悬殊下极易产生风化缝[15]。在这些垂向溶孔、溶缝和溶洞中,常被泥、粉砂、各种成因的角砾(垮塌角砾、构造角砾、岩溶角砾)所充填,有些还被方解石胶结物所充填,这些充填物的形态极不规则,大体上以与围岩垂直或近于垂直的囊状或脉状产出,与围岩呈清晰的溶蚀接触。

垂直渗流带在测井曲线上常呈漏斗型,因为在垂直渗流带中各种胶结、充填作用较强,其储集性能较差,常形成岩溶带中相对致密的岩溶壳,电阻率相对于其下部的潜流带要高,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相对于不整合面顶部要低。在地震剖面上有时可见一些沿不整合面发育的侵蚀沟,呈“V”或“U”型。垂直渗流带的发育深度与岩溶作用强度、所处构造部位和潜水面高低有关,一般在距侵蚀面50m内。

3.2.2 水平潜流带

水平潜流带位于枯水期的最低潜水面之下,距侵蚀面一般30~200m,其厚度与补给区高程有关。该带以发育大量的溶洞和溶孔为主,当然也有一些溶缝,但远不及垂直渗流带发育。这是因为该带处于包水带,地下水十分活跃,并多沿水平方向流动,在潜水面附近,地下水不饱和,CO2含量高,分压大,岩溶地下水交替快,溶蚀作用强,易形成水平溶洞,甚至地下暗河,由于构造运动引起的地表升降,在古岩溶地层中可形成若干层水平溶洞[16]。

水平潜流带在自然伽马曲线与电阻率曲线上都表现为低值,深、浅侧向电阻率间具有较大的正幅度差。在地震上,该带常表现为低能量、低频率和弱反射,反射轴的连续性极差。若地下暗河发育,该带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一弱反射带,且与相邻反射呈切割接触,呈一水平囊状体。水平潜流带由于具有大量的孔洞和溶缝,即使被充填,也仍有许多有效储集空间,因此常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

3.2.3 深部缓流带

该带位于水平潜流带下,最大底界深度是岩溶作用的下限,一般可达侵蚀面下300m左右,该带仅见一些小型水的溶孔和零星溶缝,与普通未发生岩溶作用的层段差别不大,胶结作用在该带较明显。

在对塔中地区岩溶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奥陶系的岩溶地貌发育模式。区内岩溶地貌表现为较大的地形起伏。从整体上看,具明显的北高南低的特征,南北两侧是岩溶高地,中间部位为岩溶谷地,二者之间为岩溶斜坡。

4 不整合面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影响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如古气候、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构造活动等[17]。其中构造不整合面决定了古递降水流平衡面、地下水的深度及活动范围,水动力场大小对碳酸盐岩岩溶发育与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风化壳岩溶。因为碳酸盐岩必须直接出露地表或出露到大气水能改造的范围内才会受大气水中溶解的CO2形成的碳酸溶解[13,15]。构造挤压运动形成隆起,地层出露水面遭受剥蚀,形成不整合面,这为岩溶的发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研究表明,不整合面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古构造所形成的不整合面形态;②古构造的形成不整合面的强度级别。

4.1 不整合面形态对风化壳岩溶发育范围的控制

通过细致研究塔中地区岩溶发育区图(图6)可以发现,塔中地区奥陶纪的岩溶几乎都分布在古构造高点,四周被断层包围形成了构造控制岩溶的格局。在古构造的高点,下奥陶统上部和中上奥陶统顶部的地层在不同时期都出露地表遭受剥蚀,这样下奥陶统顶部和中上奥陶统顶部的灰岩直接出露于不整合面之上,遭受大气水的淋滤、溶蚀,形成风化壳岩溶。也就是说,风化壳岩溶发育范围受不整合面形态的控制,即只有在不整合面发育区域,风化壳岩溶才有可能发生。

图6 塔中地区岩溶发育区示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出露于不整合面之上的中上奥陶统顶部灰岩,由于大部分地区发育有一套泥岩沉积,阻隔了中、上奥陶统顶部灰岩与大气水的接触,抑制了风化壳岩溶的发育。这些被泥岩所包围的碳酸盐岩“岩块”区域,在地貌上为高地或丘陵,虽然在志留系前的古地貌背景上存在区域上的地表水古径流体系,但对这些呈地貌高地的碳酸盐岩“岩块”来说,其区域古地表径流的作用不太大。这些“岩块”区的大气水渗入,补给主要靠“岩块”自身捕获的大气降水。另外,这些“岩块”区顶部的岩性和岩相特征也是控制其岩溶作用发育的因素之一。TZ50井区至TZ15井区处于棚内缓坡、棚内洼地与棚缘内的相变区内,其上部的泥质条带灰岩段厚度大、泥质含量高。这些含泥质的泥晶灰岩孔、缝发育较差,可溶解性差,其较低的渗透性和较差的可溶性,影响了岩溶作用的发育。

4.2 不整合面强度级别对风化壳岩溶发育深度的控制

风化壳岩溶发育在垂向上的发育深度不仅与古地貌、构造、岩性和古水文条件等因素有关,而且还与不整合面的强度级别有关。 与 两个不整合面,由于遭受加里东运动的早、中、晚期以及早海西期运动等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其暴露时间长、规模大,为出露于不整合面之上的碳酸盐岩充分接受大气水的淋滤和溶蚀提供了时间及空间上的保证。同时处于大型不整合面下部经过溶蚀的碳酸盐岩,其溶蚀孔、缝及洞一般来说都比较发育,因而大气水十分丰富,并多沿垂直方向渗流形成一些垂向溶孔、溶缝、侵蚀沟和孤立的落水洞等,造成风化壳岩溶发育深度较大。如TZ1井中下奥陶统顶部的风化壳岩溶的影响深度可达不整合面以下700多米。

综上所述,在全球性的海平面大规模下降时形成的大型不整合面对岩溶发育具有控制作用,在古地貌较高部位,由于遭受强烈的剥蚀,缺少泥岩封盖,碳酸盐岩直接出露地表,因而岩溶作用相对较发育。

5 结论

在研究区内,通过不整合面的研究可以得出:多期构造运动和海平面的大规模相对升降变化,形成了区内大型不整合面,并对风化壳岩溶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控制。风化壳岩溶发育在不整合面的下部,岩溶特征因其上覆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不同而不同。不整合面的形态控制了风化壳岩溶发育范围,不整合面的强度级别控制了风化壳岩溶的发育深度。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为特低孔和特低渗储层,因此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溶发育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正确预测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规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不整合面特征与岩溶作用研究相结合,探讨不整合面对风化壳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旨在探索本区碳酸盐岩的油气储层研究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发景,张光亚,陈昭年.不整合分析及其在陆相盆地构造研究中的意义.现代地质,2004,18(3):269~275.

[2]Bates R L,Jackson J A,Falls Church.Glossary of geology.Virginia:American Geological Institute,1980,749.

[3]Miall A D.Principles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4,490.

[4]许效松.层序不整合界面的综合标志与盆地性质.见:王英华,鲍志东,朱筱敏编.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442~445.

[5]Vail P R,Mitchum R M Jr.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global changes of sealevel,Part 1:Over view,In:Payton C E.Seismic Stratigraphy Applications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AAPG Memoir,1979,26:51~52.

[6]Saller H A,Budd A D,Harris M P.Unconformities and porosity development in carbonatestrata:Ideas from a Hedberg Conference.AAPG Bulletin,1994,78(6):857~872.

[7]Shanmugam G.Origin recognition and importance of erosional unconformities in sedimentary basins.In:Kleinspehn K L and Paola C.New Perspectives in Basin Analysis.New York:Springer-Verlag KG,1988,83~108.

[8]Sun S Q.Dolomite reservoirs:porosity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AAPG Bulletin,1995,79(2):186~204.

[9]Fritz R D,Wilson J L,Yurewicz D A.Paleokarst related hydrocarbon reservoirs[M].New Orleans:SEPM Core Workshop.1993,(18).

[10]陈强路,王恕一,钱一雄等.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沉积学报,2002,20(4):633~638.

[11]陈新军,蔡希源,高志前等.寒武、奥陶系海平面变化与烃源岩发育关系——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天然气工业,2005,10(25):18~20.

[12]陈新军,谢其山,邢作云等.塔中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分析与沉积相研究.新疆地质,2004,2(22):187~190.

[13]郭建华.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潜山古岩溶及其所控制的储层非均质性.沉积学报,1993,11(1):56~63.

[14]贾承造主编.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5]郭建华.塔北、塔中地区下古生界深埋古岩溶[J].中国岩溶,1996,15(3):207~216.

[16]顾家裕.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模式[J].古地理学报,1999,1(1):54~60.

[17]马永生,梅冥相,陈小兵等.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