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质品德的形成和完善,因此小学 教育 中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品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一 《如何做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小学教育是除了 家庭教育 之外孩子们进行的教育启蒙阶段,启蒙阶段的教育内容对一个人往后的成长是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与此同时,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质品德的形成和完善,因此小学教育中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可以通过讲道理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实践活动环节来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还可以通过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校内校外共同努力,全社会协调一致,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途径来一起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重要性途径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主要的获得教育的地方,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肩负着奠定学生很多品质品格的责任,同时在小学教育的高年级阶段,学生们也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在小学时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才能为往后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思想德育教育打好基础,才能为青年时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人们一般在小学时期度过自己的少年时代,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小学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思维观念里,常常认为只有中学期间和大学期间的德育教育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却忽视了小学教育作为初级阶段启蒙教育所有的影响效力,认为小学的德育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开端不是从中学教育或者大学教育开始的,而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就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然无可否认:青年时期的确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时期的孩子们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 儿童 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所以小学时期的德育教育、少年时代良好道德观念的树立,正是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为青年时代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打基础、做铺垫,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求决不能截然分开,忽视和放松小学德育教育是不正确的、有害的。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观点教育的开展,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引导性教育。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树立远大志向等。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一切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点,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其他一些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不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辅助的联系在一起,只有综合开展着三方面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才能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以及青年时代时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三、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方法 首先,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事实讲道理。小学生处于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认知世界更多是采用模仿的方式,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懂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明辨是非,不能带有主观偏见,不溺爱学生,制止错误的言行,肯定正确的言行,爱憎分明,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得学习榜样。在引导孩子正确思想行为、或者纠正错误思想行为的过程中,要注重用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惩罚。 其次,注重“言行合一”,通过实践活动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目前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爸爸妈妈的贴心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热爱劳动,便也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应该适当的让学生亲身实践,参与一些劳动活动,比如打扫教室卫生、学校卫生等活动。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就会发现身边有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的人的存在,也能体会到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的确是一种坏的生活习惯和不好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抵制这种不良习惯的意识,进而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讲卫生的意识和观念。 再次,通过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活跃校园 文化 推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可以通过这些主题活动,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主题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每三个月确定―个教育专题。这主题教育。既要要主题突出,又要紧密相连,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每个月行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讨论、主体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品质。三是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来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深入了懈重大节日来的同时得到相应的教育。四是可以开展先进个人、优秀小组、文明班评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 最后,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足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晶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 另外,父母足孩子最好的老师,也证明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了的人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学校教育辅以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让孩了多做些力所能及的 家务活 ,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强健体魄,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及厌恶劳动,怕脏、怕累的生活作风。其次.家长必须与学校配合,特别足与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四、结语 现在的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跨世纪的新一代,代表着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信仰以及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面貌和民族的信仰,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小学教师,必须要明确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为推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铁勇.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性与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2002(5) [2]胡家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途径[J].安徽教育,2003,(22):16-18.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二 《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摘 要:由于我校是地处城乡结合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空间与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导致了学生难教和教学效率低。本文分析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结合部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空间与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面就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和问题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总体呈现“两差”、“一欠缺”的现状。“两差”之一是行为习惯差,主要表现为:果皮纸屑乱扔乱丢,脏话粗话张口就是,打架斗欧家常便饭。“两差”之二是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自觉性,总是要老师督促他们学,上课缺乏认真听,认真想,认真做的良好习惯。更不要说有自己去探究、学习、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习惯。“一欠缺”就是思想意识欠淳朴,主要表现为城市、农村的孩子互相歧视,部分学生沾上黑社会习气,骄横野蛮,满脑子坏水;还有的学生抵制不住诱惑,沾上流氓习气,流里流气。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状态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 (一)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底蕴不够,影响孩子成长 这些家长基本上是农民.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在他们的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谈到辅导功课,很多家长反映,现在的书太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一点都看不懂,尤其是数学学科部分题目显得更为严重。有些家长大都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是服从,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识。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 (二)家庭环境是物质优先,精神落后 伴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家长觉得现在手头宽裕了,渐渐从土地解脱出来,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孩子,重视孩子的发展,可是却缺乏对孩子教育最起码的方法。他们中的一些认为应该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新的,要啥给啥。另有些家长则以物质作为惩罚手段.这也不允许,那也不允许,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教育孩子。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 (三)留守儿童问题严重 比上面一种更不幸的也是目前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留守儿童问题。有的家长双双长年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极端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产生.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二是祖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少接触新事物,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建立;三是管不了孩子,就对孩子放任自流,任由孩子成天看电视、进网吧、游戏厅,或到外野逛。影响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 (四)学生学习的毅力不够,学习习惯不好 城乡结合部的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后,普遍表现出自控能力差,出口成“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迟到、爱吃零食等问题。这些由于家庭环境原因养成的不良习惯很不容易纠正。反映到学习上,表现出无计划性,无急迫感,无吃苦耐劳精神,对课堂教学很不适应,对老师的学习要求往往不当回事。由于学习习惯普遍不太好,如不爱做好课前准备,迟迟拿不出所需要的书、本和笔、尺等,听课、做作业过程中爱讲话、爱走神精力不易集中等。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思考与行动的速度不够快,不爱或不知怎样向老师提出疑问,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做作业常感到吃力,作业老是完成得不好,且使学习上的疑难越积越多,对学习上的困难更是望而却步。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导作用 运用适当教育 措施 ,培养学生学习自制性、独立性,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控行为、自主意识,学会客观、冷静地评价自我。针对学生实情,教师帮助这些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家庭 学习计划 ,如早上回顾一下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学习新知识后马上复习;放学后要完成当天作业和第二天学习内容的预习;进行课外各种信息收集等,并督促学生严格执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和教材内容,适时对城乡结合部的这些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学习能力培养,以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是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力、 想象力 、 记忆力 、注意力等学习能力培养。具体要求为“五会”:学习目标自己会确定;学习计划自己会设计; 学习方法 自己会选择;学习时间自己会安排;学习偏差自己会补救。 (二)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质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和改善,才能做一个更好更有效的家长。要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多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现代孩子的特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应更多地聆听孩子的心声。具体的操作建议: 1.对看电视的控制。父母特别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节目,不能放任孩子,想看什么就看什么。2.对读书习惯的培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将会受益终身,故家长要督促、提供环境来让孩子多接触书,成为书的朋友而不是强迫去读,掌握各个年龄段和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去选择书籍,形成每天的读书时间安排,在日积月累中收货阅历,为以后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肖美良.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2]徐永琴.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教育策略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J].2010,(7). [3]贾洪明.城乡结合部小学环境教育实践[J].辽宁教育,2008,(7). [4]孙辉,王淑娟.关注学生成长填补家庭教育的真空――对父母无固定职业、无稳定收入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4).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三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在农村教育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这些儿童的思想定位及健康心理的形成不容忽视。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加强品德教育制度规范,了解小学生的内心需求,对症下药,这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未来发展。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小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对事物正确的评价标准,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爱幻想的年纪,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中有一部分主要是针对的心理教育,对学生未来心理素质的培养十分关键,能够促进小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未来各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凝聚力的形成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许多小学生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长辈十分溺爱,这就使得小学生十分自私,奉献精神和团结意识极度匮乏。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宣传团队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的知识,小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可以快速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也是班级的凝聚力所在,可以有效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将所有学生凝聚在一起。 二、当前我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对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重视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分数成绩来作为考核标准,虽然有些农村小学虽然领导阶层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并没有落实到思想品德教师肩上。有些教师缺乏思想品德教育理念,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分数太少,而且学生分数基本都满分,教师根本没有将重点放在思想品德教学方面,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教学,对思想品德教学重视不足, 教学方法 也较为陈旧,一方面,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那种自我酝酿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以将其向好的方向转变和修整;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在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考核数据中显示,大多数小学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都十分顺利,各项教学记录都十分详细,但是如果继续推敲就会发现,小学学校理论教学较多,而思想品德实践教学开展较少,有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存在。 例如,在开展“学雷锋精神”活动中,小学学校各项活动计划、校长讲话记录都十分详细,但是就是缺少开展活动时的视频资料,这就可以看出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说教形式问题,根本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意义,无法触动小学生的心灵,失去了思想品德课程应发挥的作用。 (三)农村留守家庭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发展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许多农村家长都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了许多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通常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在家,缺乏教养,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就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教师无法快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许多留守儿童性格都较为孤僻,不习惯与人交流,严重制约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四)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更新较慢,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时代相脱节。随着小学生的成长,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逐步增强,而“思品”的这种脱节发展,使得课本内容与小学生实践经历相差很多,尤其对于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个可靠且有保障的引导者。这样不但会给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引导带来极大的偏差,而且他们也会对课本知识产生厌学情绪,认为教材上的知识过于虚假,最终导致小学生形成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提升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要重根基 想要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国家公民品德教育的开展,要从大环境开始抓起,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道德素养考核,为人师表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规范的举止,要能给小学生做出表率。同时还要对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修改,要重点宣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理念,同时三者之间也要有机结合发展,学校要多组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群众进行互动,开拓小学生的身心视野。 (二)创新思想品德教学途径 农村小学学校必须要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要迎合新课改要求,加强对学生内心情感状况的了解;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培养,充实学生的视野。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伟大人物的书籍,让学生体会伟人的爱国情怀,同时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到抗日纪念馆或博物馆进行参观,用实践活动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三)品德教育方法是品德教育的关键 常见的小学品德教育的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不管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注重联系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真实、具体、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展开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 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四、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小学教师必须要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规范自身行为举止,给学生做好表率,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从而快速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1. 小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2.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 3.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 4.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5.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论文
浅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二 《浅议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家庭教育 问题》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它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用家庭教育这个视角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当代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家庭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克服家庭教育的不足,努力改善教育 方法 ,提升教育效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娱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 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深层次明白家庭教育的重大意义,分析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家庭教育呈现问题的原因,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地探讨家庭教育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王丽敏,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建文,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228-03 时下流行的一档娱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仅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取得连续数周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而且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亲子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思考。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实践形式之一,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 对子 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不但在学校、社会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政治思想熏陶、道德培养、心理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日益伸展。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重要性 家庭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品德发展的重要的教育形式,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一的家庭教育,其最主要的表现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表现为家庭中各个成员间发生的互动。南京师范大学缪建东教授在《家庭教育学》这本书中写到:“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对家长的教育,甚至包括双亲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生的教育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所形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基础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通常被人们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不同的形态。其中,学校教育由于其正规性和专业性,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其他两种形态的教育由于其自身的非专业化,故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中无意中遭到忽视。然而,“尽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各种方式在影响每个人,但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根,对教育的成败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贯穿人全面发展过程的始终,不仅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终身教育来对待,父母对子女终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家庭的核心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简而言之,教子做人就是家庭教育的目的,而思想道德在任何时候都是做人的根本。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家庭教育就是教会子女做人,提高子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增强子女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意味着父母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且更要注重在精神上给予关怀,使之成为具有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当代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目标。这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趋于一致性,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渗透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之,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对青少年的进步影响是终生难忘的。 二、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家庭教育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取得一系列成就,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上,家庭教育活动趋向于理性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会有意识培养青少年乐于助人、勤劳勇敢的行为习惯;节假日时,家长会带着孩子参加保护环境、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居民社区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等一些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这些家庭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提高。 青少年在接受家庭教育时,其思想道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中国现阶段,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尚存一些问题,如在角色定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 (一)角色定位偏差:凸显家长教育话语霸权 父母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容易在父母分工和与子女角色定位上产生一些问题。 父母分工方面:中国传统观点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女人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故而,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起着主导地位,充当着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角色。诚然,母亲可以教给青少年很多优秀的品质,但威武、力量、勇敢这些男人象征性的品质,母亲却难以给予。父亲的权威地位,使得青少年对父亲极具陌生,对父亲产生莫名的恐惧心理。因此,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不健全的,父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是失衡的。 父母与子女定位偏差:“家长强权”。在中国家庭中,“家长制”盛行,父母是中心,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逼迫孩子去完成自己未泯的愿望;常常歪曲青少年的 兴趣 爱好 ,对孩子进行心灵施暴,扼杀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之一味地按照标准答案进行思考,缺乏创新意识。 (二)教育内容单一:片面注重智力发展,忽视道德品德的发展 当代中国,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在以分数进名校的潜规则下,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看作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只关注孩子是否“成才”而非“成人”。部分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严重,忽视了对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康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轻心理重身体,轻德育重智育,轻精神需求重物质需要,轻非智力因素重智力因素”的误区。家长们为了青少年进名校,不惜采取“逼压”的方法,逼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学习量。青少年不仅在学校要进行大量的智力锻炼,课后还要面临一堆的课下作业、家教补习。甚至在周末和节假日时,青少年还要参加才艺训练和兴趣班学习。大部分家长的所作所为,被冠以“择名校”的头衔。家长为了给青少年挪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学习,包揽青少年除学习外一切工作,从不让孩子干家务活。甚至有的父母,暗示青少年在学校少参加集体活动,不要承担班集体工作,致使青少年变得自私、冷漠,集体感淡薄。这种“重智轻德教育”后果十分严重,一些青少年“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严重缺乏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全身心地致力于“成才”伟大事业中,而忽视最基本的“成人”教育。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体现出急功近利原则,不严格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完全不符合“”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三)教育方法:呈现方法单一性,凸显父母的话语霸权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全国工作中心和重心围绕着经济建设展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背景下,中国家庭也主要着手于物质财富的获取。因此,在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时,家长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对青少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大多采取物质激励法。青少年考试名次较高时或完成某项工作时,均已物质奖励。久而久之,青少年在物质财富的诱惑下,会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沦为物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的反面效果。除此之外,家长还习惯性地对青少年进行体罚、训斥和打骂。在中国家长眼中,棍棒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提高青少年学习成绩的效果。“棍棒教育”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长期以往,家长与孩子间的心与心沟通缺失,精神教育的忽视,最终导致青少年从思想上排斥他人、对他人冷漠、沟通交流上障碍,对他人进行暴力。 三、家庭教育呈现问题的原因解析 当下,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之所以会有以上种种问题,大致来自中国 传统文化 和现代教育制度两方面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三纲五常”思想以深入人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亲在家庭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妻子、孩子要服从于父亲,父亲要为子女、妻子做表率作用。现代社会对此断章取义,一味采取孩子要听父母的话,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安排青少年接收什么内容的教育,无视青少年内心的渴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家庭的,家族的利益是最基本的利益。因此,中国教育主要以家庭为本的价值追求。“光宗耀祖”、“考取功名”、“光耀门第”成为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家长以“成绩为上”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 当代中国社会,“应试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素质教育”仍停留在“应然”阶段,“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高分数”仍是一切教育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影响下,家长对青少年的教育大多围绕“如何提高文化课成绩”,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便被弃之不顾。 四、家庭教育路径探析 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得到一些启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这本书中,张耀灿教授论述到“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这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嘉宾们成功地运用了“交往”这种模式,完成了从单一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在“主体——客体——主体”这种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牵引下,嘉宾们采取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家长在对青少年进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要正确的角色定位,要改善教育方法,还要善于学习国外的优秀的教育 经验 。 (一)正确定位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教育者,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双方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主体——客体”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间的关系。父母作为教育者,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因此不能强求青少年接受一些教育内容。青少年不仅是教育接受者,在家庭教育中也是教育主体,所以青少年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教育,一味地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是要主动地把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表达出来。父母要和青少年交流沟通,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教育模式。 (二)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 1.平等对待青少年,双方互动、沟通 家长作为教育者,不要搬出“家长制”,对青少年实行专制教育。家长要允许孩子拥有说话的权利,拥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双方要学会倾听。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思考,学会理解对方。遇到困难时,青少年要学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作为教育者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杂症,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向孩子倾述。双方学会用心的沟通,可以了解孩子,而且加深孩子的道德品质修养。清楚记得在《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郭涛在教育儿子石头时说:“你不喜欢做什么事情时,得和我说明不愿做的原因,我会尊重你的想法的。不要对其他人耍脾气,那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我想通过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会非常显著的。 2.积极躬行,参加实践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他一切学科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积极地参加 社会实践 ,从实践中学习高尚的思想品德,这样才能加深印象。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五位明星老爸为了让孩子体验艰苦,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毅然决然地带着孩子去体验农村的艰苦环境。 3.因材施教,启发教育,鼓励创新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因材施教”为其办学理念,成功地培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施加教育,而不应该强迫孩子学习。当孩子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时,如果他的想法有悖于法律道德,不要立即否定孩子的想法,要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使之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如果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应该鼓励孩子从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孩子创新意识。 4.身教胜于言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认为,领导者、教育者首先要带头端正自己,教育从自身开始。教育者只有首先带头端正自己,才能带动他人端正自己,不至于走入歧途。若不能端正自己,不能起带头作用,就不能去教育他人,致使教育无效。因此,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起带头作用,为青少年作榜样作用。例如,在节目中父亲们齐心协力抓鱼,父亲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团结、合作的意义。除此之外,节目中孩子还从老爸那里学会了做人要诚实、要互相帮助、要有责任感、要主动和他人沟通、要主动承担责任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吸收国外精华,为我所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我们学习到: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在对待外国家庭教育时,教育者要善于学习他们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面的优秀之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教育观念上,家长要学习国外父母培养青少年独立意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关系。家长要培养青少年多方面兴趣爱好,不能要青少年围绕着学习成绩生活,“事事以成绩为上,时时以成绩为优”的教育观念应该被抛弃,“德智体美”的教育理念应深入人心。在教育方式方面,家长要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改掉在生活、学习、社交方面一手操办的坏习惯。对于青少年不能宠溺,要奖罚分明,要其明白生活的不易,从小养成自己动手劳动的好习惯。《爸爸去哪儿》节目中,老爸们就有意借鉴国外教育经验,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诚如,世界跳水冠军田亮在教育其宝贝女儿时,如果女儿想买什么东西时,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报酬。对于小公主,田亮并没有娇纵她,而是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劳动的好习惯。21世纪的中国,以“小家庭”为主要单位,每家每户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过于宠爱,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准,吸取国外精华的教育方面,为社会、国家培养全面型符合人才。不仅力求“成才”,更要“成人”。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它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关系到青少年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部分,认清家庭教育现状,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提升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纳纳,杨礼富.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综述.2010.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黄乃毓.家庭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4]齐芳.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2010. [5]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缪建东.家庭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张灿耀.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质品德的形成和完善,因此小学 教育 中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品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一 《如何做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小学教育是除了 家庭教育 之外孩子们进行的教育启蒙阶段,启蒙阶段的教育内容对一个人往后的成长是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与此同时,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质品德的形成和完善,因此小学教育中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可以通过讲道理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实践活动环节来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还可以通过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校内校外共同努力,全社会协调一致,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途径来一起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重要性途径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主要的获得教育的地方,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肩负着奠定学生很多品质品格的责任,同时在小学教育的高年级阶段,学生们也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在小学时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才能为往后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思想德育教育打好基础,才能为青年时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人们一般在小学时期度过自己的少年时代,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小学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思维观念里,常常认为只有中学期间和大学期间的德育教育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却忽视了小学教育作为初级阶段启蒙教育所有的影响效力,认为小学的德育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开端不是从中学教育或者大学教育开始的,而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就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然无可否认:青年时期的确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时期的孩子们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 儿童 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所以小学时期的德育教育、少年时代良好道德观念的树立,正是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为青年时代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打基础、做铺垫,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求决不能截然分开,忽视和放松小学德育教育是不正确的、有害的。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观点教育的开展,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引导性教育。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树立远大志向等。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一切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点,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其他一些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不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辅助的联系在一起,只有综合开展着三方面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才能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以及青年时代时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三、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方法 首先,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事实讲道理。小学生处于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认知世界更多是采用模仿的方式,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懂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明辨是非,不能带有主观偏见,不溺爱学生,制止错误的言行,肯定正确的言行,爱憎分明,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得学习榜样。在引导孩子正确思想行为、或者纠正错误思想行为的过程中,要注重用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惩罚。 其次,注重“言行合一”,通过实践活动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目前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爸爸妈妈的贴心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热爱劳动,便也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应该适当的让学生亲身实践,参与一些劳动活动,比如打扫教室卫生、学校卫生等活动。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就会发现身边有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的人的存在,也能体会到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的确是一种坏的生活习惯和不好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抵制这种不良习惯的意识,进而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讲卫生的意识和观念。 再次,通过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活跃校园 文化 推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可以通过这些主题活动,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主题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每三个月确定―个教育专题。这主题教育。既要要主题突出,又要紧密相连,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每个月行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讨论、主体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品质。三是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来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深入了懈重大节日来的同时得到相应的教育。四是可以开展先进个人、优秀小组、文明班评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 最后,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足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晶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 另外,父母足孩子最好的老师,也证明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了的人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学校教育辅以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让孩了多做些力所能及的 家务活 ,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强健体魄,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及厌恶劳动,怕脏、怕累的生活作风。其次.家长必须与学校配合,特别足与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四、结语 现在的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跨世纪的新一代,代表着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信仰以及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面貌和民族的信仰,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小学教师,必须要明确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为推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铁勇.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性与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2002(5) [2]胡家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途径[J].安徽教育,2003,(22):16-18.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二 《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摘 要:由于我校是地处城乡结合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空间与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导致了学生难教和教学效率低。本文分析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结合部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空间与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面就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和问题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总体呈现“两差”、“一欠缺”的现状。“两差”之一是行为习惯差,主要表现为:果皮纸屑乱扔乱丢,脏话粗话张口就是,打架斗欧家常便饭。“两差”之二是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自觉性,总是要老师督促他们学,上课缺乏认真听,认真想,认真做的良好习惯。更不要说有自己去探究、学习、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习惯。“一欠缺”就是思想意识欠淳朴,主要表现为城市、农村的孩子互相歧视,部分学生沾上黑社会习气,骄横野蛮,满脑子坏水;还有的学生抵制不住诱惑,沾上流氓习气,流里流气。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状态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 (一)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底蕴不够,影响孩子成长 这些家长基本上是农民.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在他们的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谈到辅导功课,很多家长反映,现在的书太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一点都看不懂,尤其是数学学科部分题目显得更为严重。有些家长大都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是服从,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识。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 (二)家庭环境是物质优先,精神落后 伴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家长觉得现在手头宽裕了,渐渐从土地解脱出来,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孩子,重视孩子的发展,可是却缺乏对孩子教育最起码的方法。他们中的一些认为应该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新的,要啥给啥。另有些家长则以物质作为惩罚手段.这也不允许,那也不允许,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教育孩子。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 (三)留守儿童问题严重 比上面一种更不幸的也是目前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留守儿童问题。有的家长双双长年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极端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产生.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二是祖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少接触新事物,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建立;三是管不了孩子,就对孩子放任自流,任由孩子成天看电视、进网吧、游戏厅,或到外野逛。影响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 (四)学生学习的毅力不够,学习习惯不好 城乡结合部的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后,普遍表现出自控能力差,出口成“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迟到、爱吃零食等问题。这些由于家庭环境原因养成的不良习惯很不容易纠正。反映到学习上,表现出无计划性,无急迫感,无吃苦耐劳精神,对课堂教学很不适应,对老师的学习要求往往不当回事。由于学习习惯普遍不太好,如不爱做好课前准备,迟迟拿不出所需要的书、本和笔、尺等,听课、做作业过程中爱讲话、爱走神精力不易集中等。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思考与行动的速度不够快,不爱或不知怎样向老师提出疑问,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做作业常感到吃力,作业老是完成得不好,且使学习上的疑难越积越多,对学习上的困难更是望而却步。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导作用 运用适当教育 措施 ,培养学生学习自制性、独立性,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控行为、自主意识,学会客观、冷静地评价自我。针对学生实情,教师帮助这些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家庭 学习计划 ,如早上回顾一下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学习新知识后马上复习;放学后要完成当天作业和第二天学习内容的预习;进行课外各种信息收集等,并督促学生严格执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和教材内容,适时对城乡结合部的这些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学习能力培养,以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是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力、 想象力 、 记忆力 、注意力等学习能力培养。具体要求为“五会”:学习目标自己会确定;学习计划自己会设计; 学习方法 自己会选择;学习时间自己会安排;学习偏差自己会补救。 (二)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质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和改善,才能做一个更好更有效的家长。要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多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现代孩子的特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应更多地聆听孩子的心声。具体的操作建议: 1.对看电视的控制。父母特别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节目,不能放任孩子,想看什么就看什么。2.对读书习惯的培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将会受益终身,故家长要督促、提供环境来让孩子多接触书,成为书的朋友而不是强迫去读,掌握各个年龄段和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去选择书籍,形成每天的读书时间安排,在日积月累中收货阅历,为以后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肖美良.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2]徐永琴.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教育策略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J].2010,(7). [3]贾洪明.城乡结合部小学环境教育实践[J].辽宁教育,2008,(7). [4]孙辉,王淑娟.关注学生成长填补家庭教育的真空――对父母无固定职业、无稳定收入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4).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三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在农村教育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这些儿童的思想定位及健康心理的形成不容忽视。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加强品德教育制度规范,了解小学生的内心需求,对症下药,这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未来发展。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小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对事物正确的评价标准,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爱幻想的年纪,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中有一部分主要是针对的心理教育,对学生未来心理素质的培养十分关键,能够促进小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未来各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凝聚力的形成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许多小学生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长辈十分溺爱,这就使得小学生十分自私,奉献精神和团结意识极度匮乏。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宣传团队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的知识,小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可以快速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也是班级的凝聚力所在,可以有效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将所有学生凝聚在一起。 二、当前我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对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重视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分数成绩来作为考核标准,虽然有些农村小学虽然领导阶层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并没有落实到思想品德教师肩上。有些教师缺乏思想品德教育理念,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分数太少,而且学生分数基本都满分,教师根本没有将重点放在思想品德教学方面,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教学,对思想品德教学重视不足, 教学方法 也较为陈旧,一方面,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那种自我酝酿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以将其向好的方向转变和修整;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在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考核数据中显示,大多数小学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都十分顺利,各项教学记录都十分详细,但是如果继续推敲就会发现,小学学校理论教学较多,而思想品德实践教学开展较少,有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存在。 例如,在开展“学雷锋精神”活动中,小学学校各项活动计划、校长讲话记录都十分详细,但是就是缺少开展活动时的视频资料,这就可以看出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说教形式问题,根本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意义,无法触动小学生的心灵,失去了思想品德课程应发挥的作用。 (三)农村留守家庭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发展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许多农村家长都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了许多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通常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在家,缺乏教养,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就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教师无法快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许多留守儿童性格都较为孤僻,不习惯与人交流,严重制约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四)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更新较慢,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时代相脱节。随着小学生的成长,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逐步增强,而“思品”的这种脱节发展,使得课本内容与小学生实践经历相差很多,尤其对于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个可靠且有保障的引导者。这样不但会给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引导带来极大的偏差,而且他们也会对课本知识产生厌学情绪,认为教材上的知识过于虚假,最终导致小学生形成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提升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要重根基 想要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国家公民品德教育的开展,要从大环境开始抓起,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道德素养考核,为人师表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规范的举止,要能给小学生做出表率。同时还要对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修改,要重点宣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理念,同时三者之间也要有机结合发展,学校要多组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群众进行互动,开拓小学生的身心视野。 (二)创新思想品德教学途径 农村小学学校必须要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要迎合新课改要求,加强对学生内心情感状况的了解;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培养,充实学生的视野。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伟大人物的书籍,让学生体会伟人的爱国情怀,同时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到抗日纪念馆或博物馆进行参观,用实践活动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三)品德教育方法是品德教育的关键 常见的小学品德教育的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不管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注重联系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真实、具体、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展开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 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四、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小学教师必须要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规范自身行为举止,给学生做好表率,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从而快速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1. 小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2.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 3.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 4.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5.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论文
浅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二 《浅议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家庭教育 问题》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它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用家庭教育这个视角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当代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家庭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克服家庭教育的不足,努力改善教育 方法 ,提升教育效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娱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 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深层次明白家庭教育的重大意义,分析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家庭教育呈现问题的原因,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地探讨家庭教育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王丽敏,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建文,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228-03 时下流行的一档娱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仅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取得连续数周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而且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亲子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思考。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实践形式之一,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 对子 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不但在学校、社会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政治思想熏陶、道德培养、心理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日益伸展。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重要性 家庭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品德发展的重要的教育形式,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一的家庭教育,其最主要的表现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表现为家庭中各个成员间发生的互动。南京师范大学缪建东教授在《家庭教育学》这本书中写到:“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对家长的教育,甚至包括双亲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生的教育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所形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基础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通常被人们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不同的形态。其中,学校教育由于其正规性和专业性,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其他两种形态的教育由于其自身的非专业化,故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中无意中遭到忽视。然而,“尽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各种方式在影响每个人,但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根,对教育的成败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贯穿人全面发展过程的始终,不仅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终身教育来对待,父母对子女终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家庭的核心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简而言之,教子做人就是家庭教育的目的,而思想道德在任何时候都是做人的根本。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家庭教育就是教会子女做人,提高子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增强子女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意味着父母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且更要注重在精神上给予关怀,使之成为具有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当代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目标。这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趋于一致性,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渗透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之,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对青少年的进步影响是终生难忘的。 二、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家庭教育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取得一系列成就,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上,家庭教育活动趋向于理性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会有意识培养青少年乐于助人、勤劳勇敢的行为习惯;节假日时,家长会带着孩子参加保护环境、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居民社区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等一些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这些家庭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提高。 青少年在接受家庭教育时,其思想道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中国现阶段,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尚存一些问题,如在角色定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 (一)角色定位偏差:凸显家长教育话语霸权 父母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容易在父母分工和与子女角色定位上产生一些问题。 父母分工方面:中国传统观点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女人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故而,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起着主导地位,充当着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角色。诚然,母亲可以教给青少年很多优秀的品质,但威武、力量、勇敢这些男人象征性的品质,母亲却难以给予。父亲的权威地位,使得青少年对父亲极具陌生,对父亲产生莫名的恐惧心理。因此,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不健全的,父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是失衡的。 父母与子女定位偏差:“家长强权”。在中国家庭中,“家长制”盛行,父母是中心,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逼迫孩子去完成自己未泯的愿望;常常歪曲青少年的 兴趣 爱好 ,对孩子进行心灵施暴,扼杀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之一味地按照标准答案进行思考,缺乏创新意识。 (二)教育内容单一:片面注重智力发展,忽视道德品德的发展 当代中国,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在以分数进名校的潜规则下,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看作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只关注孩子是否“成才”而非“成人”。部分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严重,忽视了对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康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轻心理重身体,轻德育重智育,轻精神需求重物质需要,轻非智力因素重智力因素”的误区。家长们为了青少年进名校,不惜采取“逼压”的方法,逼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学习量。青少年不仅在学校要进行大量的智力锻炼,课后还要面临一堆的课下作业、家教补习。甚至在周末和节假日时,青少年还要参加才艺训练和兴趣班学习。大部分家长的所作所为,被冠以“择名校”的头衔。家长为了给青少年挪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学习,包揽青少年除学习外一切工作,从不让孩子干家务活。甚至有的父母,暗示青少年在学校少参加集体活动,不要承担班集体工作,致使青少年变得自私、冷漠,集体感淡薄。这种“重智轻德教育”后果十分严重,一些青少年“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严重缺乏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全身心地致力于“成才”伟大事业中,而忽视最基本的“成人”教育。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体现出急功近利原则,不严格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完全不符合“”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三)教育方法:呈现方法单一性,凸显父母的话语霸权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全国工作中心和重心围绕着经济建设展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背景下,中国家庭也主要着手于物质财富的获取。因此,在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时,家长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对青少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大多采取物质激励法。青少年考试名次较高时或完成某项工作时,均已物质奖励。久而久之,青少年在物质财富的诱惑下,会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沦为物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的反面效果。除此之外,家长还习惯性地对青少年进行体罚、训斥和打骂。在中国家长眼中,棍棒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提高青少年学习成绩的效果。“棍棒教育”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长期以往,家长与孩子间的心与心沟通缺失,精神教育的忽视,最终导致青少年从思想上排斥他人、对他人冷漠、沟通交流上障碍,对他人进行暴力。 三、家庭教育呈现问题的原因解析 当下,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之所以会有以上种种问题,大致来自中国 传统文化 和现代教育制度两方面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三纲五常”思想以深入人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亲在家庭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妻子、孩子要服从于父亲,父亲要为子女、妻子做表率作用。现代社会对此断章取义,一味采取孩子要听父母的话,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安排青少年接收什么内容的教育,无视青少年内心的渴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家庭的,家族的利益是最基本的利益。因此,中国教育主要以家庭为本的价值追求。“光宗耀祖”、“考取功名”、“光耀门第”成为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家长以“成绩为上”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 当代中国社会,“应试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素质教育”仍停留在“应然”阶段,“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高分数”仍是一切教育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影响下,家长对青少年的教育大多围绕“如何提高文化课成绩”,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便被弃之不顾。 四、家庭教育路径探析 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得到一些启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这本书中,张耀灿教授论述到“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这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嘉宾们成功地运用了“交往”这种模式,完成了从单一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在“主体——客体——主体”这种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牵引下,嘉宾们采取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家长在对青少年进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要正确的角色定位,要改善教育方法,还要善于学习国外的优秀的教育 经验 。 (一)正确定位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教育者,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双方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主体——客体”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间的关系。父母作为教育者,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因此不能强求青少年接受一些教育内容。青少年不仅是教育接受者,在家庭教育中也是教育主体,所以青少年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教育,一味地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是要主动地把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表达出来。父母要和青少年交流沟通,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教育模式。 (二)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 1.平等对待青少年,双方互动、沟通 家长作为教育者,不要搬出“家长制”,对青少年实行专制教育。家长要允许孩子拥有说话的权利,拥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双方要学会倾听。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思考,学会理解对方。遇到困难时,青少年要学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作为教育者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杂症,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向孩子倾述。双方学会用心的沟通,可以了解孩子,而且加深孩子的道德品质修养。清楚记得在《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郭涛在教育儿子石头时说:“你不喜欢做什么事情时,得和我说明不愿做的原因,我会尊重你的想法的。不要对其他人耍脾气,那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我想通过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会非常显著的。 2.积极躬行,参加实践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他一切学科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积极地参加 社会实践 ,从实践中学习高尚的思想品德,这样才能加深印象。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五位明星老爸为了让孩子体验艰苦,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毅然决然地带着孩子去体验农村的艰苦环境。 3.因材施教,启发教育,鼓励创新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因材施教”为其办学理念,成功地培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施加教育,而不应该强迫孩子学习。当孩子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时,如果他的想法有悖于法律道德,不要立即否定孩子的想法,要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使之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如果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应该鼓励孩子从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孩子创新意识。 4.身教胜于言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认为,领导者、教育者首先要带头端正自己,教育从自身开始。教育者只有首先带头端正自己,才能带动他人端正自己,不至于走入歧途。若不能端正自己,不能起带头作用,就不能去教育他人,致使教育无效。因此,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起带头作用,为青少年作榜样作用。例如,在节目中父亲们齐心协力抓鱼,父亲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团结、合作的意义。除此之外,节目中孩子还从老爸那里学会了做人要诚实、要互相帮助、要有责任感、要主动和他人沟通、要主动承担责任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吸收国外精华,为我所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我们学习到: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在对待外国家庭教育时,教育者要善于学习他们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面的优秀之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教育观念上,家长要学习国外父母培养青少年独立意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关系。家长要培养青少年多方面兴趣爱好,不能要青少年围绕着学习成绩生活,“事事以成绩为上,时时以成绩为优”的教育观念应该被抛弃,“德智体美”的教育理念应深入人心。在教育方式方面,家长要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改掉在生活、学习、社交方面一手操办的坏习惯。对于青少年不能宠溺,要奖罚分明,要其明白生活的不易,从小养成自己动手劳动的好习惯。《爸爸去哪儿》节目中,老爸们就有意借鉴国外教育经验,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诚如,世界跳水冠军田亮在教育其宝贝女儿时,如果女儿想买什么东西时,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报酬。对于小公主,田亮并没有娇纵她,而是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劳动的好习惯。21世纪的中国,以“小家庭”为主要单位,每家每户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过于宠爱,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准,吸取国外精华的教育方面,为社会、国家培养全面型符合人才。不仅力求“成才”,更要“成人”。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它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关系到青少年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部分,认清家庭教育现状,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提升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纳纳,杨礼富.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综述.2010.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黄乃毓.家庭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4]齐芳.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2010. [5]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缪建东.家庭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张灿耀.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质品德的形成和完善,因此小学 教育 中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品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一 《如何做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小学教育是除了 家庭教育 之外孩子们进行的教育启蒙阶段,启蒙阶段的教育内容对一个人往后的成长是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与此同时,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质品德的形成和完善,因此小学教育中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可以通过讲道理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实践活动环节来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还可以通过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校内校外共同努力,全社会协调一致,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途径来一起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重要性途径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主要的获得教育的地方,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肩负着奠定学生很多品质品格的责任,同时在小学教育的高年级阶段,学生们也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在小学时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才能为往后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思想德育教育打好基础,才能为青年时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人们一般在小学时期度过自己的少年时代,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小学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思维观念里,常常认为只有中学期间和大学期间的德育教育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却忽视了小学教育作为初级阶段启蒙教育所有的影响效力,认为小学的德育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开端不是从中学教育或者大学教育开始的,而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就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然无可否认:青年时期的确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时期的孩子们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 儿童 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所以小学时期的德育教育、少年时代良好道德观念的树立,正是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为青年时代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打基础、做铺垫,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求决不能截然分开,忽视和放松小学德育教育是不正确的、有害的。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观点教育的开展,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引导性教育。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树立远大志向等。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一切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点,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其他一些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不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辅助的联系在一起,只有综合开展着三方面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才能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以及青年时代时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三、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方法 首先,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事实讲道理。小学生处于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认知世界更多是采用模仿的方式,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懂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明辨是非,不能带有主观偏见,不溺爱学生,制止错误的言行,肯定正确的言行,爱憎分明,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得学习榜样。在引导孩子正确思想行为、或者纠正错误思想行为的过程中,要注重用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惩罚。 其次,注重“言行合一”,通过实践活动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目前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爸爸妈妈的贴心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热爱劳动,便也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应该适当的让学生亲身实践,参与一些劳动活动,比如打扫教室卫生、学校卫生等活动。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就会发现身边有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的人的存在,也能体会到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的确是一种坏的生活习惯和不好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抵制这种不良习惯的意识,进而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讲卫生的意识和观念。 再次,通过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活跃校园 文化 推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可以通过这些主题活动,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主题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每三个月确定―个教育专题。这主题教育。既要要主题突出,又要紧密相连,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每个月行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讨论、主体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品质。三是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来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深入了懈重大节日来的同时得到相应的教育。四是可以开展先进个人、优秀小组、文明班评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 最后,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足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晶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 另外,父母足孩子最好的老师,也证明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了的人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学校教育辅以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让孩了多做些力所能及的 家务活 ,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强健体魄,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及厌恶劳动,怕脏、怕累的生活作风。其次.家长必须与学校配合,特别足与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四、结语 现在的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跨世纪的新一代,代表着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信仰以及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面貌和民族的信仰,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小学教师,必须要明确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为推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铁勇.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性与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2002(5) [2]胡家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途径[J].安徽教育,2003,(22):16-18.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二 《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摘 要:由于我校是地处城乡结合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空间与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导致了学生难教和教学效率低。本文分析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结合部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空间与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面就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和问题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总体呈现“两差”、“一欠缺”的现状。“两差”之一是行为习惯差,主要表现为:果皮纸屑乱扔乱丢,脏话粗话张口就是,打架斗欧家常便饭。“两差”之二是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自觉性,总是要老师督促他们学,上课缺乏认真听,认真想,认真做的良好习惯。更不要说有自己去探究、学习、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习惯。“一欠缺”就是思想意识欠淳朴,主要表现为城市、农村的孩子互相歧视,部分学生沾上黑社会习气,骄横野蛮,满脑子坏水;还有的学生抵制不住诱惑,沾上流氓习气,流里流气。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状态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 (一)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底蕴不够,影响孩子成长 这些家长基本上是农民.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在他们的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谈到辅导功课,很多家长反映,现在的书太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一点都看不懂,尤其是数学学科部分题目显得更为严重。有些家长大都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是服从,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识。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 (二)家庭环境是物质优先,精神落后 伴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家长觉得现在手头宽裕了,渐渐从土地解脱出来,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孩子,重视孩子的发展,可是却缺乏对孩子教育最起码的方法。他们中的一些认为应该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新的,要啥给啥。另有些家长则以物质作为惩罚手段.这也不允许,那也不允许,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教育孩子。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 (三)留守儿童问题严重 比上面一种更不幸的也是目前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留守儿童问题。有的家长双双长年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极端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产生.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二是祖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少接触新事物,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建立;三是管不了孩子,就对孩子放任自流,任由孩子成天看电视、进网吧、游戏厅,或到外野逛。影响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 (四)学生学习的毅力不够,学习习惯不好 城乡结合部的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后,普遍表现出自控能力差,出口成“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迟到、爱吃零食等问题。这些由于家庭环境原因养成的不良习惯很不容易纠正。反映到学习上,表现出无计划性,无急迫感,无吃苦耐劳精神,对课堂教学很不适应,对老师的学习要求往往不当回事。由于学习习惯普遍不太好,如不爱做好课前准备,迟迟拿不出所需要的书、本和笔、尺等,听课、做作业过程中爱讲话、爱走神精力不易集中等。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思考与行动的速度不够快,不爱或不知怎样向老师提出疑问,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做作业常感到吃力,作业老是完成得不好,且使学习上的疑难越积越多,对学习上的困难更是望而却步。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导作用 运用适当教育 措施 ,培养学生学习自制性、独立性,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控行为、自主意识,学会客观、冷静地评价自我。针对学生实情,教师帮助这些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家庭 学习计划 ,如早上回顾一下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学习新知识后马上复习;放学后要完成当天作业和第二天学习内容的预习;进行课外各种信息收集等,并督促学生严格执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和教材内容,适时对城乡结合部的这些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学习能力培养,以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是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力、 想象力 、 记忆力 、注意力等学习能力培养。具体要求为“五会”:学习目标自己会确定;学习计划自己会设计; 学习方法 自己会选择;学习时间自己会安排;学习偏差自己会补救。 (二)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质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和改善,才能做一个更好更有效的家长。要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多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现代孩子的特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应更多地聆听孩子的心声。具体的操作建议: 1.对看电视的控制。父母特别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节目,不能放任孩子,想看什么就看什么。2.对读书习惯的培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将会受益终身,故家长要督促、提供环境来让孩子多接触书,成为书的朋友而不是强迫去读,掌握各个年龄段和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去选择书籍,形成每天的读书时间安排,在日积月累中收货阅历,为以后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肖美良.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2]徐永琴.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教育策略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J].2010,(7). [3]贾洪明.城乡结合部小学环境教育实践[J].辽宁教育,2008,(7). [4]孙辉,王淑娟.关注学生成长填补家庭教育的真空――对父母无固定职业、无稳定收入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4).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三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在农村教育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这些儿童的思想定位及健康心理的形成不容忽视。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加强品德教育制度规范,了解小学生的内心需求,对症下药,这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未来发展。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小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对事物正确的评价标准,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爱幻想的年纪,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中有一部分主要是针对的心理教育,对学生未来心理素质的培养十分关键,能够促进小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未来各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凝聚力的形成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许多小学生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长辈十分溺爱,这就使得小学生十分自私,奉献精神和团结意识极度匮乏。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宣传团队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的知识,小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可以快速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也是班级的凝聚力所在,可以有效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将所有学生凝聚在一起。 二、当前我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对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重视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分数成绩来作为考核标准,虽然有些农村小学虽然领导阶层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并没有落实到思想品德教师肩上。有些教师缺乏思想品德教育理念,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分数太少,而且学生分数基本都满分,教师根本没有将重点放在思想品德教学方面,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教学,对思想品德教学重视不足, 教学方法 也较为陈旧,一方面,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那种自我酝酿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以将其向好的方向转变和修整;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在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考核数据中显示,大多数小学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都十分顺利,各项教学记录都十分详细,但是如果继续推敲就会发现,小学学校理论教学较多,而思想品德实践教学开展较少,有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存在。 例如,在开展“学雷锋精神”活动中,小学学校各项活动计划、校长讲话记录都十分详细,但是就是缺少开展活动时的视频资料,这就可以看出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说教形式问题,根本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意义,无法触动小学生的心灵,失去了思想品德课程应发挥的作用。 (三)农村留守家庭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发展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许多农村家长都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了许多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通常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在家,缺乏教养,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就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教师无法快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许多留守儿童性格都较为孤僻,不习惯与人交流,严重制约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四)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更新较慢,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时代相脱节。随着小学生的成长,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逐步增强,而“思品”的这种脱节发展,使得课本内容与小学生实践经历相差很多,尤其对于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个可靠且有保障的引导者。这样不但会给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引导带来极大的偏差,而且他们也会对课本知识产生厌学情绪,认为教材上的知识过于虚假,最终导致小学生形成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提升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要重根基 想要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国家公民品德教育的开展,要从大环境开始抓起,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道德素养考核,为人师表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规范的举止,要能给小学生做出表率。同时还要对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修改,要重点宣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理念,同时三者之间也要有机结合发展,学校要多组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群众进行互动,开拓小学生的身心视野。 (二)创新思想品德教学途径 农村小学学校必须要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要迎合新课改要求,加强对学生内心情感状况的了解;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培养,充实学生的视野。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伟大人物的书籍,让学生体会伟人的爱国情怀,同时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到抗日纪念馆或博物馆进行参观,用实践活动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三)品德教育方法是品德教育的关键 常见的小学品德教育的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不管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注重联系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真实、具体、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展开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 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四、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小学教师必须要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规范自身行为举止,给学生做好表率,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从而快速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1. 小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2.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 3.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 4.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5.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论文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各大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民族振兴的希望与未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探索》
摘要: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正是知、情、意、行同时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知是道德认识。认识是否正确,关系极为重大。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建设和谐中国、和谐社会的今天,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我,看到了教育工作新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而最重要的手段是从中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抓起。
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我们的少年从小就具备小公民意识,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格,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强大,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思想德育教育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根据这一时期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以正确引导,则能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品德。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坐起:
一、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四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协调作用,不可分割
现在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是非颠倒:如视挥霍为慷慨,视节约为吝啬,视暴躁为直率,视友谊为"哥们义气",视尊敬教师为"拍马",视反映情况为"出卖朋友",视庇护错误为"忠诚"表现,视破坏公物为"英雄行为"等等。因此,掌握科学知识,增强判断能力,提高道德认识,乃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前提条件。情是道德情感,即对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量。在青少年学生中,有的认识较高,但对真伪与美丑,缺乏爱憎的情感;有的情感丰富,但自控能力差,极易冲动,损害言行。实践表明:情感与理智结合,就能自我控制,产生正确行动;情感与冲动联系,必将主观武断,生惹是非。意即道德意志。它是在履行道德义务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是人们能否达到一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有了道德意志,就能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实现目的。反之,必将遇难而退,半途而废,甚至屈服强暴,变节弃义,行即道德行为。它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对人类社会一切基本准则的遵守与实践。在我国现实社会中,衡量一个人的思想觉悟,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看其行为是否高尚,并对人民有益。实践表明,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一定倾向,道德行为习惯是以认识与情感为指导并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的,而道德行为习惯又作用于认识与情感的巩固与发展。这就是说,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作出恰当的判断,产生爱憎的情感,树立明确的信念,激发坚强的意志,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优良的行为习惯,又有助于认识的端正,情感的增强,信念的加深,意志的坚定。学生的身心条件各有差异,品德水平不尽相同,面对差异,贵在因人而教。只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必须寓情于理,寓意于行,情理交融,意行结合,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效率。
二、重视各种有形教育,组织高质量的交往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交往,就能使学生追求理想,自强不息,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健康成长。反之,那些无益的活动交往,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空虚,贪图享受,缺乏理想,鼠目寸光,甚至误入歧途,后果难以设想。因此,要十分重视活动交往内容的选择,做好引导工作,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达到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交往中获取知识,转化思想,经受教育,提高觉悟的目的。一切交往活动的成功组织,并使之充分发挥有益的示范教育作用,是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分不开的。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第177页),可见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感人的表率作用,永远是组织好交往活动,做好思想工作,提高教育效率的可靠保证。
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确保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德育须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离开了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自我教育就难以健康发展;忽视了自我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德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个体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自我教育与教育相对应,自我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成效,是教育的一种折射和延续。它具有不同于教育的特性,其地位和作用是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首先,自我教育就其形式而言具有个体性,总是与个体的观念体系及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把社会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自我教育活动中,个体一分为二。主体自我作用于客体的自我,主客体统一于自我的矛盾发展中。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使处于客体地位的受教育者逐渐成长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主体。第三,自我教育是内部的思想转化活动。无论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还是升华原有的积极因素,都表现为自动性,是内在的辩证否定。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教育活动才能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相适应。
四、德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束缚精神,而是解放精神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学德育工作者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择其乐于接受,勤于实践的道德理念而授之导之,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根本途径。从根本上讲,德育实践更重于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并努力使中学德育工作形成"说起都知道,行动更重要,检查看实效。"的良好局面。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剖析,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既不能估计过高,也不能贬低自己,过高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过低会丧失信心,通过正确估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参考文献
李永胜《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赵修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初中体育教师德育论文
在初中的体育教师想要写一篇关于德育的论文,那么应该如何写相关的论文内容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体育教师德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师生现实情况做好准备,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通过领导重视纳入评估内容,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风尚,特别是德育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具体、触手可及,通过联系实际,学生易于接受,从而防止了简单说教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跨过了应试教育的槛,向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进发。体育也同样加强了社会、生理、心理等素质教育,注重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思想教育、德育教育于体育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风尚,特别是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具体,触手可及,学生联系实际,易于接受,从而防止了简单说教的现象。对于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体现思想品德教育,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德育 教育 随机教育
一、从师生现实情况做好准备
1.学生心理条件的准备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认识方面有如下表现:感知觉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已能较为全面深刻地观察事物并剖析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情感与意志的发展上,他们情感日渐丰富,容易感染和接受影响,其社会情操初步形成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友谊等,另外好奇心很强。教师是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其情感意志加以培养和锻炼,并对于各方面的缺憾加以纠正调节。
2.教师教材、教法等的准备
(1)备课。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备课前应充分钻研教材,注明在哪样活动中具体表现,并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切实把育人的目标落实到每节教学中。
(2)课堂常规。每节体育课都有一定制度化了的教学常规。例如,课前场地器材的布置,教师可充分挖掘学生在教师面前的表现欲和荣誉感,让学生取送器材,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为集体、为他人做好事的好品质,而且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教学过程。根据教案中教材教法的安排和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例如,小组长带队,整队、分组练习,同学们积极响应,如此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的精神。又如在支撑跳跃着已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教学内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对其动作加以肯定,从而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
(4)基础知识课。在基础知识教学时,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振兴祖国的体育事业而学习、而锻炼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责任感。如在教授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时,阐明体育与军事的关系,加强国防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的强身作用防御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白,只有强壮的体魄才能保卫祖国,才能甩掉“东亚病夫”帽子。又如通过“乒乓外交”“五连冠”“亚洲飞人刘翔”等体坛佳话,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积极的为祖国而学习,学好知识加强锻炼的意志品质。
二、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1.更新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思之于行前”只有头脑中有了一个目标、计划,行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不偏离主题。对学生增加素质教育的教材,并对完成效果的评估提高到非应试教育的评估水平上来。
2.利用教师的“光环效应”
教师是德育教育的传播者,也是德育教育的表现者。在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生动简明的讲解,正确优美的示范,和良好的品德修养、言谈举止,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有敬佩而信服,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服从教师的领导、指挥,逐步培养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的好品质。
3.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
在体育教材,各项目的要求不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不尽相同。例如,队列队形的教学,就应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并行成坐、立、行的良好姿态。在篮球等球类项目比赛中,不仅要求队员个人技术良好,而且需要队员的良好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有助于提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观念。同时,可用反面的打“英雄球”难以取胜,从而对正确的加以肯定,强调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又如,在长跑、超长跑项目教学中,周期性的重复运动,毫无兴趣可言,可适当讲解“马家军”在训练时,磨掉脚趾甲的事例,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同时鼓励学生坚持下去,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毅不拔的意志品质。
4.教学过程中的随机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些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教师应把握契机,随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如课上某位同学做错了动作,部分学生起哄嘲笑他,抓住这一事例,向学生讲些同学之间有错时应该当互相鼓励帮助,而不是冷嘲热讽,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真诚待人的良好品质。又如,在使用实心球时,某个同学用脚踩球,针对这一点,教师应马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保护学校财产,珍惜体育器材爱护公物的教育。
三、领导重视纳入评估内容
由于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分,造成学校比较重视仅有的几项考试项目,其评估时,也仅看升学学生的体育成绩满分率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成绩这一硬件教育,而忽视了思想品质教育,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评估中,应安排适当的德育教育内容,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存在德育教育的内容,只有教师不断的挖掘,随时指导修正学生的思想品质缺陷,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相对普通学校体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发展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普遍照搬普通学校体育,甚至以普通体育教学代替特殊体育教学,使得特殊学校体育理论发展落后。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探究》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校体育改革异常活跃。特别是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使学校体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快速、崭新的时期。按教育对象性质的不同,学校体育可分为普通学校体育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相对普通学校体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发展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普遍照搬普通学校体育,甚至以普通体育教学代替特殊体育教学,使得特殊学校体育理论发展落后,体育实践缺乏理论支持,违背了特殊教育的规律,严重阻碍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 体育 思想品德
体育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聋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食其力的人,体育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教给聋生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求体态美,提高表现美的能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体育素质。
残疾儿童学生较普通儿童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很大差异,在教学之前一定要进行教学诊断,比如以聋哑学生为例,按听力损失程度可分为聋和重听;聋还分为全聋、极重聋、中重聋;重听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和正常。而且由于生理缺陷还会引发心理缺陷如易冲动、易受暗示、缺乏同情心等;同时还引发认知上的问题。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特教体育教师必须懂得医学、心理学知识,为学生进行诊断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可以以运动处方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
一、提高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残疾学生身有残疾,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但并不意味着他人可以干预甚至替代残疾学生选择兴趣爱好、生存目标和发展方向。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好导向工作,使每一个残疾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领域,更深地了解自我,把握发展方向,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让残疾学生懂得,不仅要掌握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利用演示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投降落伞包”,残疾学生看到降落伞包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就都想亲自动手演示一下,教师应满足他们的愿望。聋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让残疾学生参与演示活动,这样不仅能使他们的兴趣高涨,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表现欲和自信心。
2.加强基本功练习,掌握运动技能。每节课的准备活动环节我都让残疾学生进行基本功练习,把身体的各个关节活动开,避免运动中受损伤,掌握所学动作的技术要领,为残疾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在校期间的系统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健康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学习、工作的基础,对特殊儿童也不例外,由于先天的自身缺陷更加要求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所以体育教学是特殊儿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体育活动过程是个人和集体之间关系复杂而变化多样的行为,其互动强、思想活跃、情感流露真实,是发现学生思想品德方面优缺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体育运动是在特定规则下进行的具有竞争性的活动,因此可以通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奋勇拼搏、尊重他人并与他人合作等方面的优良作风和品质。
体育学科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有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有爱劳动、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品德教育,教师应将这些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寓于生动的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残疾学生开展讨论,适当地引导,让残疾学生能够分辨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如游戏《乌龟与兔子赛跑》,在掌握相应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我组织残疾学生讨论:为什么最后乌龟胜利而兔子失败呢?通过讨论有些残疾学生认为是因为乌龟不怕苦不怕累。经我点拨引导后,残疾学生对乌龟和小兔子的最终评价是乌龟做事有恒心,不怕苦和累,所以取得了胜利;小兔子骄傲自满,所以遭遇到失败。
三、培养残疾学生的健康人格
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起、情绪、意志、自立等)。而聋生中存在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聋生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引导其向良好的方面转化。
1.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锻炼方法。何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和替代”。体育在教育和训练中避免系统性缺陷和形成系统性补偿具有积极的意义,是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手段。
2.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特殊教育理论研究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一性的缺陷,将导致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体育活动练习需要在特定器械或环境中进行,需要学生克服生理和心理障碍,从而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坚忍不拔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心理品质。而且体育具有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残疾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培养残疾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体育教学中,残疾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成功观念。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能否超越,一目了然,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却因人而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却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残疾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残疾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最本质、最终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最大限度的补偿自身缺陷,使身心缺陷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能够自力更生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家庭和国家减少负担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论文
浅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二 《浅议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家庭教育 问题》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它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用家庭教育这个视角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当代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家庭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克服家庭教育的不足,努力改善教育 方法 ,提升教育效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娱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 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深层次明白家庭教育的重大意义,分析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家庭教育呈现问题的原因,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地探讨家庭教育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王丽敏,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建文,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228-03 时下流行的一档娱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仅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取得连续数周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而且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亲子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思考。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实践形式之一,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 对子 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不但在学校、社会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政治思想熏陶、道德培养、心理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日益伸展。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重要性 家庭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品德发展的重要的教育形式,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一的家庭教育,其最主要的表现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表现为家庭中各个成员间发生的互动。南京师范大学缪建东教授在《家庭教育学》这本书中写到:“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对家长的教育,甚至包括双亲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生的教育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所形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基础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通常被人们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不同的形态。其中,学校教育由于其正规性和专业性,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其他两种形态的教育由于其自身的非专业化,故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中无意中遭到忽视。然而,“尽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各种方式在影响每个人,但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根,对教育的成败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贯穿人全面发展过程的始终,不仅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终身教育来对待,父母对子女终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家庭的核心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简而言之,教子做人就是家庭教育的目的,而思想道德在任何时候都是做人的根本。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家庭教育就是教会子女做人,提高子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增强子女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意味着父母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且更要注重在精神上给予关怀,使之成为具有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当代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目标。这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趋于一致性,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渗透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之,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对青少年的进步影响是终生难忘的。 二、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家庭教育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取得一系列成就,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上,家庭教育活动趋向于理性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会有意识培养青少年乐于助人、勤劳勇敢的行为习惯;节假日时,家长会带着孩子参加保护环境、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居民社区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等一些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这些家庭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提高。 青少年在接受家庭教育时,其思想道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中国现阶段,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尚存一些问题,如在角色定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 (一)角色定位偏差:凸显家长教育话语霸权 父母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容易在父母分工和与子女角色定位上产生一些问题。 父母分工方面:中国传统观点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女人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故而,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起着主导地位,充当着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角色。诚然,母亲可以教给青少年很多优秀的品质,但威武、力量、勇敢这些男人象征性的品质,母亲却难以给予。父亲的权威地位,使得青少年对父亲极具陌生,对父亲产生莫名的恐惧心理。因此,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不健全的,父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是失衡的。 父母与子女定位偏差:“家长强权”。在中国家庭中,“家长制”盛行,父母是中心,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逼迫孩子去完成自己未泯的愿望;常常歪曲青少年的 兴趣 爱好 ,对孩子进行心灵施暴,扼杀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之一味地按照标准答案进行思考,缺乏创新意识。 (二)教育内容单一:片面注重智力发展,忽视道德品德的发展 当代中国,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在以分数进名校的潜规则下,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看作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只关注孩子是否“成才”而非“成人”。部分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严重,忽视了对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康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轻心理重身体,轻德育重智育,轻精神需求重物质需要,轻非智力因素重智力因素”的误区。家长们为了青少年进名校,不惜采取“逼压”的方法,逼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学习量。青少年不仅在学校要进行大量的智力锻炼,课后还要面临一堆的课下作业、家教补习。甚至在周末和节假日时,青少年还要参加才艺训练和兴趣班学习。大部分家长的所作所为,被冠以“择名校”的头衔。家长为了给青少年挪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学习,包揽青少年除学习外一切工作,从不让孩子干家务活。甚至有的父母,暗示青少年在学校少参加集体活动,不要承担班集体工作,致使青少年变得自私、冷漠,集体感淡薄。这种“重智轻德教育”后果十分严重,一些青少年“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严重缺乏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全身心地致力于“成才”伟大事业中,而忽视最基本的“成人”教育。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体现出急功近利原则,不严格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完全不符合“”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三)教育方法:呈现方法单一性,凸显父母的话语霸权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全国工作中心和重心围绕着经济建设展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背景下,中国家庭也主要着手于物质财富的获取。因此,在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时,家长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对青少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大多采取物质激励法。青少年考试名次较高时或完成某项工作时,均已物质奖励。久而久之,青少年在物质财富的诱惑下,会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沦为物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的反面效果。除此之外,家长还习惯性地对青少年进行体罚、训斥和打骂。在中国家长眼中,棍棒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提高青少年学习成绩的效果。“棍棒教育”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长期以往,家长与孩子间的心与心沟通缺失,精神教育的忽视,最终导致青少年从思想上排斥他人、对他人冷漠、沟通交流上障碍,对他人进行暴力。 三、家庭教育呈现问题的原因解析 当下,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之所以会有以上种种问题,大致来自中国 传统文化 和现代教育制度两方面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三纲五常”思想以深入人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亲在家庭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妻子、孩子要服从于父亲,父亲要为子女、妻子做表率作用。现代社会对此断章取义,一味采取孩子要听父母的话,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安排青少年接收什么内容的教育,无视青少年内心的渴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家庭的,家族的利益是最基本的利益。因此,中国教育主要以家庭为本的价值追求。“光宗耀祖”、“考取功名”、“光耀门第”成为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家长以“成绩为上”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 当代中国社会,“应试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素质教育”仍停留在“应然”阶段,“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高分数”仍是一切教育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影响下,家长对青少年的教育大多围绕“如何提高文化课成绩”,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便被弃之不顾。 四、家庭教育路径探析 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得到一些启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这本书中,张耀灿教授论述到“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这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嘉宾们成功地运用了“交往”这种模式,完成了从单一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在“主体——客体——主体”这种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牵引下,嘉宾们采取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家长在对青少年进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要正确的角色定位,要改善教育方法,还要善于学习国外的优秀的教育 经验 。 (一)正确定位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教育者,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双方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主体——客体”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间的关系。父母作为教育者,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因此不能强求青少年接受一些教育内容。青少年不仅是教育接受者,在家庭教育中也是教育主体,所以青少年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教育,一味地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是要主动地把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表达出来。父母要和青少年交流沟通,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教育模式。 (二)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 1.平等对待青少年,双方互动、沟通 家长作为教育者,不要搬出“家长制”,对青少年实行专制教育。家长要允许孩子拥有说话的权利,拥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双方要学会倾听。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思考,学会理解对方。遇到困难时,青少年要学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作为教育者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杂症,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向孩子倾述。双方学会用心的沟通,可以了解孩子,而且加深孩子的道德品质修养。清楚记得在《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郭涛在教育儿子石头时说:“你不喜欢做什么事情时,得和我说明不愿做的原因,我会尊重你的想法的。不要对其他人耍脾气,那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我想通过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会非常显著的。 2.积极躬行,参加实践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他一切学科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积极地参加 社会实践 ,从实践中学习高尚的思想品德,这样才能加深印象。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五位明星老爸为了让孩子体验艰苦,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毅然决然地带着孩子去体验农村的艰苦环境。 3.因材施教,启发教育,鼓励创新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因材施教”为其办学理念,成功地培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施加教育,而不应该强迫孩子学习。当孩子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时,如果他的想法有悖于法律道德,不要立即否定孩子的想法,要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使之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如果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应该鼓励孩子从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孩子创新意识。 4.身教胜于言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认为,领导者、教育者首先要带头端正自己,教育从自身开始。教育者只有首先带头端正自己,才能带动他人端正自己,不至于走入歧途。若不能端正自己,不能起带头作用,就不能去教育他人,致使教育无效。因此,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起带头作用,为青少年作榜样作用。例如,在节目中父亲们齐心协力抓鱼,父亲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团结、合作的意义。除此之外,节目中孩子还从老爸那里学会了做人要诚实、要互相帮助、要有责任感、要主动和他人沟通、要主动承担责任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吸收国外精华,为我所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我们学习到: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在对待外国家庭教育时,教育者要善于学习他们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面的优秀之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教育观念上,家长要学习国外父母培养青少年独立意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关系。家长要培养青少年多方面兴趣爱好,不能要青少年围绕着学习成绩生活,“事事以成绩为上,时时以成绩为优”的教育观念应该被抛弃,“德智体美”的教育理念应深入人心。在教育方式方面,家长要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改掉在生活、学习、社交方面一手操办的坏习惯。对于青少年不能宠溺,要奖罚分明,要其明白生活的不易,从小养成自己动手劳动的好习惯。《爸爸去哪儿》节目中,老爸们就有意借鉴国外教育经验,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诚如,世界跳水冠军田亮在教育其宝贝女儿时,如果女儿想买什么东西时,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报酬。对于小公主,田亮并没有娇纵她,而是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劳动的好习惯。21世纪的中国,以“小家庭”为主要单位,每家每户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过于宠爱,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准,吸取国外精华的教育方面,为社会、国家培养全面型符合人才。不仅力求“成才”,更要“成人”。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它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关系到青少年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部分,认清家庭教育现状,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提升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纳纳,杨礼富.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综述.2010.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黄乃毓.家庭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4]齐芳.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2010. [5]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缪建东.家庭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张灿耀.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
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 这不但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同时也是思品教学特点的需求。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让小学思品教育回归生活》
摘要: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更应该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 这不但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同时也是思品教学特点的需求, 只有让我们的教育向生活回归, 学生才能不但将所学知识记住, 同时还会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 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任务才能算是真正的完成。
关键词:小学思品;生活化;知识应用;品格塑造
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 很多教师忽略了将我们的课堂与实际生活加以联系的重要性, 一味地强调课程的知识性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是否接受。这样不但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完全背离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的知识性学科教育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不同, 那就是思想品德的教学是完全建立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之上的, 课程内容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和事例,甚至是一些道理和理论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的, 因此这个独到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存在, 只有加强我们的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我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 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称之为教育,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指明了小学思品教学的方向, 那就是向实际生活靠拢, 让我们的思品课堂真正地回归到实际生活之中。这样做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 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 知识的摄取最终是用来使用的, 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挂在嘴边说说, 尤其是思想品德和道德方面的教育, 思想品德的教育最终是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能够保持道德的操守, 而不是仅仅知道思品教育的理论知识。
1 课堂教学要立足于生活, 内容选取要贴近生活实际
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 这不但是因为这门课程的特质所要求, 同时也是满足小学生的特殊要求, 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都不是很高, 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是很高,这就要以他们所熟悉的知识为桥梁来让他们接受新的知识。实际生活中的事和物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了, 教师要对这些" 桥梁" 加以充分的利用,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十足,让学生丝毫感觉不到课堂教学的生硬和刻板。另外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我们也要尽量地从实际生活中选取, 列举一些身边常见的人和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让学生获取思品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 将教材内容还原到生活实际
在教材内容中很多的人物和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真实的存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不要将学生禁锢在教材内容之中, 要把教材中的内容还原到实际生活中来, 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人物和事迹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例如曾在一次课堂教学中, 这个时候《在" 责任"中长大》这一课刚刚学习完不久, 正赶上班上一位学生的家中突遭变故, 这个学生由此变得沉默和孤独, 这个时候我将这一课的内容又重新地讲了一遍, 但是却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迹, 学生们在感到诧异之时, 我将我讲的这个" 故事"的主人公介绍给了大家, 这个人正是我们身边的同学, 从此以后大家都主动地帮助那个学生, 在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之下也渐渐地看到了那个家遭变故的孩子脸上的笑容。
通过这件事很多孩子意识到, 课本教材里的人物和事迹很多在我们的身边都是经常发生, 只要我们给予及时地关注, 我们都可以成为书中的" 人物" , 也通过这件事学生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让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同样也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3 课堂活动要还原到实际的生活
课堂活动是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 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得到了培养, 教师要给予这个部分以充分的重视。与此同时在小学的思品教学中, 课堂活动同样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笔者认为课堂活动的生活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门课程的生活化程度, 这种程度的高低决定着这门课程教育的成败。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并在自身的实际生活中应用自己所学到的课本知识, 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才算真正地实现。这种结合和运用的能力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 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慢慢形成和被培养起来的, 因此在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 我们一定要注意对活动内容的生活化程度加以提高,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探索, 在愉快之中完成活动的目标。
4 课堂延伸要以实际生活为背景
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种生活全过程的教学, 我们不但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同时在课后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进行自我教育和教育实践, 例如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去进行一些道德品质方面的社会实践,如参加社区卫生的服务以及参与调查社区动植物品种及其生活情况等等, 这些课后的社会实践都能够对学生起到一个再教育的过程, 也让学生通过这些生活中的课后实践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 学生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够明白道德的品质不是仅仅作为知识用来学习的, 而是作为一种生活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同时最为重要的就是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让学生懂得了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对于他们自身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康黔.怎样让小学思品教育回归现实生活范学院学报,2011.(BO7 )
[2] 贾莉霞.从生活入手构建实效品德课堂[J].教育观察.2010.(1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