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论文罗西尼引子与主题变奏

发布时间:

论文罗西尼引子与主题变奏

我当时用的是韦伯《第二协奏曲》。这个曲子你敢吹说明你水平足够。练好一乐章第一句,然后接着吹下去,连翻篇都不用考官就会叫停。然后二乐章三乐章都从头练练,可能二乐章要考开头,三乐章考279页第三行之后。(这是我的经验,考官也可能随机考。仅供参考) 罗西尼《引子主题与变奏》也是可以,我弟用的就是这个。但是这个引子速度不快,要富有感情,个人不喜欢。变奏有一些挺别扭的地方,原曲速度根本达不到,所以我没选。 至于你究竟要用哪个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看自己吹哪个能舒服点。九级的曲子没有那个是特简单的,简单只是对个人而言的。

摩西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for One String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Mosè in Egitto刘雅薇创作背景从这首作品的标题Variations for one string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Mosèin Egitto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这是一首由罗西尼的歌剧所改编写成的变奏曲。我们所熟知的义大利小提琴鬼才演奏家Paganini(1782~1840)以惊人的技巧在当时造成一股旋风,他所到之处众人皆被他目眩神迷的表演方式所迷倒。而Paganini的小提琴作品在近代仍是各大小比赛及音乐会中常见的必备曲目。Paganini创作这首摩西主题变奏曲的背景除了1818年在义大利的波隆纳认识了喜歌剧大师罗西尼之外,也跟他在隔年到了义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巡回演出有关。那不勒斯为喜好歌剧音乐闻名的城市,Paganini到了此地为了讨好听众,陆续的改编了不同的歌剧片段,以这些歌剧片段扩充为技巧难度困难的变奏曲形式。歌剧中的素材对於听过原著的观众多了的亲切感与熟悉度,更有助於观众将注意力放在小提琴家的演奏技巧以及对音乐表现力的加持。对於一个极欲讨好观众的表演者来说,这种作法这种作法是最能够快速吸引观众的方式。以罗西尼歌剧「摩西在埃及」(Mosè in Egitto)中的一段小调旋律为主题的「摩西变奏曲」即是其中的高难度经典。这首摩西主题变奏曲特别的部分是全部都以一根弦演出,除了此曲,Paganini不止一次的在小提琴的G弦上大做文章,大量快速音群、数不清的把位变换、泛音、滑音等突破技巧限制的方式都只为了展现Paganini在小提琴上神乎奇技的演出。而低音提琴所改编自小提琴的摩西主题变奏曲也同样在G弦单独一根弦上演奏,对於每个Bass演奏者而言,相信大家对於Paganini的这首摩西变奏曲并不陌生。除了技巧性上的需求之外,摩西主题与变奏曲在音乐性上也需要极细腻的处理。

必须是罗西尼了

摩西主题变奏曲论文

是帕格尼尼的G弦摩西变奏曲吧

1816年,三十四岁的帕格尼尼与二十四岁的歌剧作家罗西尼在罗马邂逅相遇后,根据罗西尼的歌剧写了几首变奏曲。其中,《摩西主题变奏曲》就是根据歌剧《摩西在埃及》中摩西祷告时的音乐为主题创作的。变奏曲的引子与结尾都采用变奏形式,此曲用G弦演奏,将G弦指定音高调到bB,引子是柔板,旋律宽广,暗示出主题。中间使用泛音,结尾变成大调。主题的节奏是进行曲风格,采用很多敲击音。第一变奏几乎全是十六分音符,充满欢快的流动感。第二变奏是活泼的2/4拍,结尾加进重音与泛音。第三变奏的节奏与拍子和第二变奏相同,也是用十六分音符,回荡涟漪的流动感沁人肺腑;连音与断音交替出现,跌宕起伏。前一部分反复之后,出现采用六连音的十六分音符的结尾部分,在动荡、华丽的起伏中结束。

000000000000000000

应该是只用G弦吧? 有两首只用G弦的经典曲目,不知道您说的是哪首。 一个是Air on G String(G弦上的咏叹调),是德国小提琴家August Wilhelmj改编的Bach的《第三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的主题。 另一个是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the Opera "Moses" by Rossini(摩西主题变奏曲) ,是Paganini改编自罗西尼一部歌剧的主题。 以下是针对补充问题的: 您这么说我就非常确定是只在G弦上演奏的《摩西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the Opera "Moses" by Rossini)了怎么还有人复制别人的答案啊?真有病。。。

舒曼主题变奏曲论文

带星号越多,推荐程度越高 维瓦尔第 C大调曼陀林协奏曲* RV.093 D大调鲁特琴协奏曲* RV.106 g小调长笛、双簧管、大管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RV.269 小题题协奏曲“春”** RV.315 小提琴协奏曲“夏”* RV.293 小提琴协奏曲“秋”** RV.297 小提琴协奏曲“冬”** RV.537 双小号、弦乐和数字低音协奏曲* 塔替尼 小提琴奏鸣曲 魔鬼的颤音** 阿尔比诺尼 g小调慢板** 马采罗 d小调单簧管协奏曲* 科莱里 Op.5-06 小提琴奏鸣曲 Op.5-12 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福利亚” Op.6-08 圣诞协奏曲* 帕切贝尔 基格 卡农** 泰雷曼 a小调长笛、弦乐与数字低音组曲 d小调第11长笛、双簧管与数字低音奏鸣曲 F大调双圆号协奏曲 F大调四重奏鸣曲 f小调大管奏鸣曲 G大调双中提琴协奏曲 布列舞曲 亨德尔 a小调第7长笛奏鸣曲 F大调第3小提琴奏鸣曲 F大调第6小提琴奏鸣曲 Op.03 6首赋格曲 Op.04-5 F大调管风琴协奏曲 Op.04-6 Bb大调竖琴协奏曲** Op.06 12首大协奏曲 大协奏曲 Op.6-01 G大调 大协奏曲 Op.6-02 F大调* 大协奏曲 Op.6-06 g小调** 大协奏曲 Op.6-07 Bb大调 大协奏曲 Op.6-08 Bb大调 大协奏曲 Op.6-12 b小调* Op.07-7 F大调管风琴协奏曲“杜鹃与夜莺”** 广板** 和颜悦色的铁匠变奏曲* 弥赛亚(全曲共53首)*** 帕萨卡利亚g小调 普世欢腾* 示巴女王之入场* 水上音乐** 焰火音乐** 犹大麦克白** 巴赫 18首小品(自安娜巴赫的笔记)* BWV.0147 耶稣,人类渴望之欢乐***+ BWV.0202-0212 康塔塔* BWV.0232 b小调弥撒(全曲共24首)*** BWV.0243 D大调圣母颂歌* BWV.0248 圣诞清唱剧* BWV.0525-0530 6首三重奏鸣曲 BWV.0532 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33 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34 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35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36 A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37 c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0538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BWV.0539 d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40 F大调托卡塔与赋格 BWV.0541 G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42 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0543-0548 6首前奏曲与赋格 BWV.0549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50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51 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52 E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553-0560 8首风琴小前奏曲与赋格 BWV.0561 a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0562 c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0563 b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0564 C大调托卡塔、柔板与赋格 BWV.0565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BWV.0566 E大调前奏(托卡塔)与赋格 BWV.0568 G大调前奏曲 BWV.0570 C大调幻想曲 BWV.0572 G大调幻想曲 BWV.0574 c小调赋格 BWV.0575 c小调赋格 BWV.0577 g小调赋格 BWV.0578 g小调小赋格** BWV.0579 b小雕科莱里主题赋格 BWV.0582 c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 BWV.0582 c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木管与管风琴版本)*+ BWV.0583-0587 5首三重奏 BWV.0588 d小调合组歌 BWV.0590 田园诗* BWV.0592-0597 6首改编的协奏曲 BWV.0645-0650 6首许普勒圣咏曲* BWV.0651-0668 18首莱比锡合唱前奏曲 BWV.0772-0786 二部创意曲** BWV.0787-0801 三部创意曲* BWV.0802-0805 4首二重奏 BWV.0806-0811 6首英国组曲* BWV.0812-0817 6首法国组曲* BWV.0818 a小调组曲 BWV.0819 Eb大调组曲 BWV.0820 F大调组曲 BWV.0823 f小调组曲 BWV.0825-0830 6首帕蒂塔 BWV.0831 序曲(6乐章) BWV.0832 A大调帕蒂塔 BWV.0833 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835 a小调阿勒曼德(疑伪) BWV.0841 G大调小步舞曲 BWV.0844 诙谐曲 BWV.0846-0869 平均律钢琴曲集(第1卷)***+ BWV.0870-0893 平均律钢琴曲集(第2卷)**+ BWV.0894 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895 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899 d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900 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901 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0902 G大调前奏曲与小赋格 BWV.0903 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 BWV.0903 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钢琴版本)** BWV.0904 a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0906 未完成的赋格自c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0910-0916 7首托卡塔 BWV.0917-0920 4首幻想曲 BWV.0924-0932 为W.F.巴赫而作的九首前奏曲 BWV.0933-0938 6首小前奏曲(联奏) BWV.0939-0943 小前奏曲 BWV.0946 C大调阿尔比诺尼主题赋格 BWV.0947 a小调赋格 BWV.0948 d小调赋格 BWV.0949 A大调赋格 BWV.0951 b小调阿尔比诺尼主题赋格 BWV.0952 C大调赋格 BWV.0953 C大调赋格 BWV.0954 Bb大调赋格 BWV.0955 Bb大调赋格 BWV.0958 a小调赋格 BWV.0959 a小调赋格 BWV.0963 D大调奏鸣曲 BWV.0965 d小调奏鸣曲 BWV.0966 C大调奏鸣曲 BWV.0967 a小调奏鸣曲 BWV.0971 意大利协奏曲* BWV.0972-0987 16首改编的协奏曲 BWV.0988 戈德堡变奏曲**+ BWV.0989 意大利风格变奏曲 BWV.0992 Bb大调随想曲 BWV.0993 E大调随想曲 BWV.0996 e小调鲁特琴组曲* BWV.0997 c小调鲁特琴组曲 BWV.0998 Eb大调鲁特琴前奏曲、赋格与快板 BWV.0999 c小调前奏曲 BWV.1000 g小调鲁特琴赋格 BWV.1001-1006 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 BWV.1007-1012 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BWV.1013 a小调长笛组曲 BWV.1014-1019 6首小提琴和大键琴奏鸣曲 BWV.1027-1029 3首中提琴与大键琴奏鸣曲 BWV.1030-1032 3首长笛和大键琴奏鸣曲 BWV.1033-1035 3首长笛与数字低音三重奏鸣曲 BWV.1041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BWV.1042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BWV.1043 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BWV.1044 a小调长笛、小提琴、羽管键琴三重协奏曲* BWV.1046-1051 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 BWV.1053 E大调键盘与管弦乐协奏曲 BWV.1055 A大调键盘与管弦乐协奏曲 BWV.1060-1063 双大键琴协奏曲 BWV.1064 C大调三架大键琴协奏曲 BWV.1066-1069 4首管弦乐组曲** BWV.1079 音乐的奉献** BWV.1080 赋格的艺术** 格鲁克 奥菲欧的咏叹调“我失去了优丽迪茜” 旋律 海顿 德国舞曲 armida序曲 Eb大调小步舞曲 c小调第20钢琴奏鸣曲 e小调第34钢琴奏鸣曲 吉普赛回旋曲**+ 小型钢琴协奏曲 D大调吉他四重奏 Op.03-5 F大调第17弦乐四重奏 Op.50.1 Bb大调弦乐四重奏 Op.64.5 Eb大调弦乐四重奏"云雀" Op.74.3 Bb大调弦乐四重奏"骑士"* Op.76.3-2 "皇帝"主题变奏曲 如歌的柔板** Op.76-4 Bb大调四重奏"日出"1 有活力的快板* 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Eb大调小号协奏曲** Eb大调第76交响曲 Bb大调第85交响曲 G大调第92交响曲"牛津"* G大调第94交响曲"惊愕"** D大调第96交响曲"奇迹"* Eb大调第99交响曲* G大调第100交响曲"军队"* D大调第101交响曲"时钟"* Bb大调第102交响曲* Eb大调第103交响曲"定音鼓滚奏"** D大调第104交响曲"伦敦"* 创世纪* 克列门蒂 小奏鸣曲* 勃凯里尼 小步舞曲 自弦乐四重奏Op.13-5** 莫扎特 K.002 F大调小步舞曲 K.003 Bb大调“快板” K.004 F大调小步舞曲 K.014 长笛奏鸣曲 K.080 G大调第1弦乐四重奏 K.113 Eb大调嬉游曲 K.131 D大调嬉游曲 K.136 D大调嬉游曲* K.155 D大调第02弦乐四重奏 K.156 G大调第03弦乐四重奏 K.157 C大调第04弦乐四重奏 K.160 Eb大调第07弦乐四重奏 K.166 Eb大调嬉游曲 K.168 F大调第08弦乐四重奏 K.169 A大调第09弦乐四重奏 K.170 C大调第10弦乐四重奏 K.171 Eb大调第11弦乐四重奏 K.172 B大调第12弦乐四重奏 K.173 d小调第13弦乐四重奏 K.183 g小调第25交响曲** K.186 Bb大调嬉游曲 K.187 C大调嬉游曲 K.188 C大调嬉游曲 K.191 Bb大调大管协奏曲* K.201 A大调第29交响曲* K.202 D大调第30交响曲* K.207 Bb大调第1小提琴协奏曲 K.211 D大调第2小提琴协奏曲 K.213 F大调为二支双簧管、二支大管和圆号的嬉游曲 K.216 G大调第3小提琴协奏曲* K.218 D大调第4小提琴协奏曲* K.219 A大调第5小提琴协奏曲* K.229-1 二支单簧管和大管的嬉游曲 K.229-2 二支单簧管和大管的嬉游曲 K.242 F大调三钢琴协奏曲 K.253 F大调嬉游曲* K.254 Bb大调钢琴三重奏(嬉游曲) K.265 变奏曲“妈妈,我要对你说”* K.268 Eb大调第6小提琴协奏曲 K.279 C大调第01钢琴奏鸣曲 K.280 F大调第02钢琴奏鸣曲 K.281 Bb大调第03钢琴奏鸣曲 K.282 Eb大调第04钢琴奏鸣曲 K.283 G大调第05钢琴奏鸣曲 K.284 D大调第06钢琴奏鸣曲 K.297 D大调第31交响曲“巴黎”* K.299 C大调长笛竖琴协奏曲**+ K.309 C大调第07钢琴奏鸣曲 K.310 a小调第08钢琴奏鸣曲 K.311 D大调第09钢琴奏鸣曲 K.313 G大调长笛协奏曲* K.314 D大调长笛协奏曲* K.317 C大调“加冕”弥撒* K.318 G大调第32交响曲 K.319 Bb大调第33交响曲* K.330 C大调第10钢琴奏鸣曲**+ K.331 A大调第11钢琴奏鸣曲** K.332 F大调第12钢琴奏鸣曲 K.333 Bb大调第13钢琴奏鸣曲 K.334 D大调第17嬉游曲 K.334 D大调第17嬉游曲-小步舞曲** K.357 G大调钢琴奏鸣曲 K.338 C大调第34交响曲 K.358 Bb大调钢琴奏鸣曲 K.370 F大调双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重奏 K.376 长笛奏鸣曲 K.378 长笛奏鸣曲 K.380 E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K.381 D大调钢琴奏鸣曲 K.385 D大调第35交响曲“哈夫纳”** K.387 G大调第14弦乐四重奏 K.397 d小调幻想曲 K.401(375e)g小调赋格 K.401 g小调钢琴奏鸣曲 K.405 弦乐四重奏(自巴赫平均律第2卷) K.407 Eb大调圆号、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大提琴五重奏 K.412 D大调第1圆号协奏曲* K.417 Eb大调第2圆号协奏曲 K.423 G大调第1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 K.424 Bb大调第2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 K.425 C大调第36交响曲“林茨”* K.442 d小调钢琴三重奏 K.447 Eb大调第3圆号协奏曲 K.450 Bb大调第15钢琴协奏曲 K.452 Eb大调钢琴与管乐五重奏 K.453 G大调第17钢琴协奏曲* K.454 B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K.457 c小调钢琴奏鸣曲* K.458 Bb大调第17弦乐四重奏 K.465 C大调第19弦乐四重奏 K.466 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 K.467 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 K.477 共济会葬礼音乐 K.478 g小调钢琴四重奏 K.481 E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K.488 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 K.491 c小调第24钢琴协奏曲* K.493 Eb大调第2钢琴与弦乐四重奏 K.495 Eb大调第4圆号协奏曲 K.496 G大调钢琴三重奏 K.497 F大调钢琴奏鸣曲* K.498 Eb大调单簧管、小提琴、钢琴三重奏 K.502 Bb大调钢琴三重奏 K.504 D大调第38交响曲“布拉格”** K.516c 单簧管和弦乐四重奏 K.521 C大调钢琴奏鸣曲 K.522 F大调嬉游曲“乡村乐师” K.525 G大调第13小夜曲“弦乐五重奏”*** K.533-494 Eb大调钢琴奏鸣曲 K.537 D大调第26钢琴协奏曲“加冕”* K.542 E大调钢琴三重奏 K.543 Eb大调第39交响曲** K.545 C大调第15钢琴奏鸣曲** K.546 柔板与赋格 K.547a F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K.548 C大调钢琴三重奏 K.550 g小调第40交响曲*** K.551 C大调第41交响曲“朱庇特”*** K.564 G大调钢琴三重奏 K.570 Bb大调第16钢琴奏鸣曲 K.573 d小调变奏曲 K.575 D大调第21弦乐四重奏 K.576 D大调钢琴奏鸣曲 K.581 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K.593-494 钢琴奏鸣曲 K.622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K.626 d小调安魂曲*** 贝多芬 钢琴小品 Hess.064 Hess.072主题与变奏曲 Hess.275 Ab大调卡农 Hess.274 G大调卡农 Hess.326 C大调赋格(由Mark Xickx完成) WoO.48 C大调回旋曲 WoO.49 A大调回旋曲 WoO.59 致爱丽丝** WoO.70 G大调二重奏主题“Nel cor piu non mi sinto”与6首变奏 WoO.75 F大调四重奏主题“Kind, willst du ruhig schlafin”与7首变奏 WoO.78 C大调英国歌曲“天佑吾王”与7首变奏 WoO.79 D大调英国歌曲“统治不列颠”与5首变奏 WoO.80 c小调主题与32首变奏 G大调小步舞曲 Op.002-1 f小调第01钢琴奏鸣曲 Op.002-2 A大调第02钢琴奏鸣曲 Op.002-3 c小调第03钢琴奏鸣曲 Op.006 四手联弹的奏鸣曲 Op.007 Eb大调第04钢琴奏鸣曲 Op.010-3 D大调第07钢琴奏鸣曲 Op.010-1 c小调第05钢琴奏鸣曲 Op.010-2 F大调第06钢琴奏鸣曲 Op.013 c小调第08钢琴奏鸣曲“悲怆”**+ Op.014-1 E大调第09钢琴奏鸣曲 Op.014-2 G大调第10钢琴奏鸣曲 Op.015 C大调第1钢琴协奏曲 Op.019 c小调第2钢琴协奏曲 Op.022 Bb大调第11钢琴奏鸣曲 Op.024 F大调第5小提琴奏鸣曲“春天”** Op.026 Ab大调第12钢琴奏鸣曲 Op.027-1 Eb大调第13钢琴奏鸣曲 Op.027-2 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 Op.028 D大调第15钢琴奏鸣曲“田园” Op.028 D大调第15钢琴奏鸣曲“田园”(弦乐四重奏版本) Op.031-1 G大调第16钢琴奏鸣曲 Op.031-2 d小调第17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Op.031-3 Eb大调第18钢琴奏鸣曲“狩猎”* Op.033 7首小品 Op.034 6首变奏曲 Op.035 “英雄”主题变奏曲* Op.037 c小调第3钢琴协奏曲** Op.039 经由所有大调的前奏曲 Op.040-2 G大调浪漫曲* Op.040-1 F大调浪漫曲** Op.043 芭蕾 普罗米休斯 序曲* Op.045 四手联弹第1、2、3进行曲 Op.047 第9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 Op.049-1 g小调第19钢琴奏鸣曲 Op.049-2 G大调第20钢琴奏鸣曲 Op.051 第1、2回旋曲 Op.053 C大调第21钢琴奏鸣曲“黎明”** Op.054 F大调第22钢琴奏鸣曲 Op.055 Eb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 Op.057 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 Op.057 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钢琴与小提琴版本)*** Op.058 G大调第4钢琴协奏曲** Op.060 Bb大调第4交响曲**+ Op.061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Op.061a D大调钢琴协奏曲 Op.067 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 Op.068 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 Op.072 费德里奥序曲* Op.073 Eb大调第5钢琴协奏曲“皇帝”***+ Op.076 土耳其进行曲与6首变奏* Op.077 幻想曲 Op.078 F#大调第24钢琴奏鸣曲“致泰利思” Op.079 G大调第25钢琴奏鸣曲* Op.079 G大调第25钢琴奏鸣曲(管弦乐版本) Op.081a Eb大调第26钢琴奏鸣曲“告别”* Op.084 埃格蒙特序曲** Op.089 波兰舞曲 Op.090 e小调第27钢琴奏鸣曲 Op.091 威灵顿的胜利 Op.092 A大调第7交响曲** Op.093 F大调第8交响曲** Op.101 E大调第28钢琴奏鸣曲* Op.106 Bb大调第29钢琴奏鸣曲"槌键琴"** Op.109 E大调第30钢琴奏鸣曲* Op.109 E大调第30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版本) Op.110 Ab大调第31钢琴奏鸣曲 Op.111 c小调第32钢琴奏鸣曲 Op.113 雅典的废墟 土耳其进行曲* Op.117 斯蒂芬国王 序曲 Op.119 12首小品 Op.120 33首变奏曲“迪亚贝里”* Op.123 D大调庄严弥撒** Op.124 大厦落成典礼* Op.125 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 Op.126 6首小品 Op.127 Eb大调第12弦乐四重奏** Op.129 绮想回旋曲* Op.l30 Bb大调第13弦乐四重奏** Op.131 c#小调第14弦乐四重奏** Op.132 a小调第15弦乐四重奏** Op.133 大赋格曲** Op.133 大赋格曲(弦乐四重奏版本)** Op.134 钢琴四手联弹的大赋格曲 Op.135 F大调第16弦乐四重奏** 未完成的第10交响曲** 韦伯 奥布朗序曲 欧丽安特序曲 自由射手之“猎人合唱”** 自由射手序曲 舒伯特 军队进行曲钢琴版本** 军队进行曲合奏版本** 圣母颂** 小夜曲*** 摇篮曲** Op.015 D.760 流浪者幻想曲* Op.032 D.66 鳟鱼变奏曲** Op.089 冬之旅* Op.090 即兴曲* Op.094 D.780 6首“音乐的瞬间”* Op.142 即兴曲* D.485 Bb大调第5交响曲* D.759 第8交响曲“未完成”*** D.810 d小调第14弦乐四重奏 “死神与少女”* D.821 吉他形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D.944 第9交响曲“伟大” C大调*** D.960 Bb大调第21钢琴奏鸣曲 舒曼 快乐的农夫 Op.009 狂欢节* Op.015 童年情景(全曲)* Op.015 童年情景-梦幻曲** Op.020 幽默曲 Op.054 a小调钢琴协奏曲* Op.097 Eb大调第3交响曲“莱茵”* Op.120 d小调第4交响曲* 门德尔松 d小调赋格 乘着歌声的翅膀***+ Op.12 Eb大调弦乐四重奏 Op.14 行板和随想回旋曲 Op.20 弦乐八重奏 第1乐章** Op.26 b小调芬格尔岩洞序曲*** Op.49 d小调第1钢琴三重奏 Op.54 庄严变奏曲 Op.56 A大调第3交响曲“苏格兰”* Op.61 仲夏夜之梦配乐** Op.64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Op.72 为儿童创作的六首作品 Op.83a 行板与变奏曲 Op.90 A大调第4交响曲“意大利”** 无词歌(选16首)* 瓦格纳 莱因黄金 序曲 罗恩格林 婚礼进行曲** 女武神 女武神的飞翔* 汤豪塞 序曲 帕格尼尼 D大调第1小提琴协奏曲 随想曲* D大调如歌的中板(小提琴和吉他)* 李斯特 Eb大调第1钢琴协奏曲 b小调奏鸣曲 爱之梦 NO.1 爱之梦 NO.3** 彼特拉克奏鸣曲 波兰舞曲第2首 超技练习曲139-2 超技练习曲139-3 梅菲斯特圆舞曲No.1 梅菲斯特圆舞曲No.3 帕格尼尼练习曲No.1 “震音” 帕格尼尼练习曲No.3 “钟”* 帕格尼尼练习曲No.4 “琶音” 帕格尼尼练习曲No.6 a小调变奏曲 匈牙利狂想曲第02号** 匈牙利狂想曲第06号 匈牙利狂想曲第08号 匈牙利狂想曲第13号 肖邦 Op.10 练习曲*** Op.11 e小调第1钢琴协奏曲** Op.21 f小调第2钢琴协奏曲** Op.25 练习曲** Op.28 24首前奏曲** Op.35 bb小调第2奏鸣曲(葬礼进行曲)** Op.49 f小调幻想曲 Op.51 即兴曲 Op.57 Db大调摇篮曲 Op.58 b小调第3奏鸣曲 Op.60 F#大调摇篮曲 Op.66 c#小调幻想即兴曲***+ 波兰舞曲(8首)*** 玛祖卡舞曲(51首)** 谐谑曲(3首) 叙事曲(4首)** 夜曲(19首)** 圆舞曲(16首)*** 柏辽兹 Op.04 李尔王序曲 Op.09 罗马狂欢节序曲 Op.14 幻想交响曲*** Op.16 哈罗德在意大利* Op.23 本维努托.切利尼 序曲 Op.24 伏士德的天谴-拉科奇进行曲** Op.25 清唱剧 基督的童年 - 小夜曲 施特劳斯家族 Op.117 安娜波尔卡* Op.314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Op.316 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 Op.325 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 Op.333 美酒、女人和歌圆舞曲** Op.437 皇帝圆舞曲** 拨弦波尔卡** 春之声圆舞曲** 拉德茨基进行曲** 南国玫瑰圆舞曲** 维也纳气质圆舞曲** 闲聊波尔卡* 蝙蝠序曲** 勃拉姆斯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匈牙利舞曲(选11首)*** Op.001 C大调第1钢琴奏鸣曲 Op.002 f#小调第2钢琴奏鸣曲 Op.003-5降A大调圆舞曲* Op.005 f小调第3钢琴奏鸣曲 Op.009 f#小调舒曼主题变奏曲 Op.010 叙事曲 Op.015 d小调第1钢琴协奏曲 Op.021-1 D大调主题与变奏 Op.021-2 D大调匈牙利主题与变奏 Op.023 Eb大调舒曼主题变奏曲(四手联弹) Op.024 亨德尔主题变奏与赋格* Op.035 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曲 第1部分* Op.035 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曲 第2部分* Op.045 德意志安魂曲* Op.056-a 海顿主题变奏曲 Op.056-b 海顿主题变奏曲 Op.068 c小调第1交响曲*** Op.073 D大调第2交响曲** Op.077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 不过分的快板*** Op.080 学院节庆序曲* Op.081 悲剧序曲* Op.083 Bb大调第2钢琴协奏曲-3 行板** Op.090 F大调第3交响曲** Op.098 e小调第4交响曲*** Op.115 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 Op.116 7首间奏曲* Op.117 3首间奏曲* Op.118 6首间奏曲* Op.119 3首间奏曲* Op.120-1 f小调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 Op.120-2 Eb大调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 布鲁克纳 Eb大调第4交响曲“浪漫”* E大调第7交响曲* c小调第8交响曲* 苏佩 轻骑兵序曲**+ 诗人与农夫序曲* 威尔第 阿伊达** 茶花女** 弄臣** 普契尼 波西米亚人** 蝴蝶夫人** 托斯卡** 劳莱达的咏叹调** 马斯卡尼 乡村骑士** 斯麦塔那 我的祖国 2.摩尔道河***+ 被出卖的新娘-序曲 格林卡 卢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鲁宾斯坦 Op.44-1 bE大调夜曲* 布鲁赫 g小调第1小提琴协奏曲** 德沃夏克 Op.022 E大调弦乐小夜曲* Op.046 斯拉夫舞曲第1卷** Op.072 斯拉夫舞曲第2卷** Op.088 G大调第8交响曲** Op.095 e小调第9交响曲“新大陆”***+ Op.096 F大调第12弦乐四重奏“美国”* Op.101 幽默曲*** Op.106 G大调第14弦乐四重奏 奥芬巴赫 船歌 柴科夫斯基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只有忠诚的心 睡美人 圆舞曲* Op.11 D大调第1弦乐四重奏** Op.20 天鹅湖*** Op.23 c#小调第1钢琴协奏曲*** Op.26 忧郁小夜曲** Op.29 D大调第3交响曲 Op.31 斯拉夫进行曲 Op.33 罗可可主题变奏曲** Op.35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Op.36 f小调第4交响曲** Op.37a 四季**+ Op.39 24首小钢琴组曲 Op.45 意大利随想曲** Op.48 弦乐小夜曲*** Op.49 1812序曲** Op.64 e小调第5交响曲** Op.70a 胡桃夹子** Op.74 b小调第6交响曲“悲怆”*** 穆索尔斯基 荒山之夜 图画展览会-基辅大门* 图画展览会全曲(钢琴版本)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天方夜谭** 俄罗斯复活节序曲 野蜂飞舞* 印度客人之歌* 鲍罗丁 第1弦乐四重奏 小夜曲** 伊戈尔王子 序曲 在中亚细亚草原**+ 格里格 Op.16 a小调钢琴协奏曲** Op.35-2 A大调挪威舞曲* 培尔金特组曲** 在特罗豪根的婚礼日 致春天 西贝柳斯 悲哀的圆舞曲* 芬兰颂*** 圣桑 Op.65 小号、钢琴和弦乐七重奏 Op.22 3第2号钢琴协奏曲-3 Op.28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Op.83 哈瓦那斯* 天鹅*** 弗瑞 Op.79 长笛与钢琴幻想曲 Op.50 帕凡舞曲* 西西里舞曲** 古诺 巴赫-古诺 圣母颂** 小夜曲* 马斯涅 沉思* 比才 C大调交响曲 卡门** 阿莱城姑娘 法兰多尔舞曲** 拉罗 Op.39-2 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 阿尔贝尼兹 D大调探戈* 阿斯图利亚斯传奇 格拉那达小夜曲 格拉那多斯 东方舞曲* 西班牙舞曲* 萨拉萨第 Op.20 流浪者之歌*** Op.22-1 安达路西亚浪漫曲** Op.43 引子和塔兰泰拉* 维尼亚夫斯基 塔兰泰拉 巴达捷夫斯卡 少女的祈祷* 德立勃 缓慢的圆舞曲 玛祖卡 埃尔加 Op.36 谜语变奏曲* 爱的礼赞** 威风凛凛进行曲** 拉威尔 G大调钢琴协奏曲* 西班牙狂想曲 波莱罗舞曲* 哈巴涅拉 帕凡舞曲** 西班牙狂想曲 亚麻色头发的女孩* 德彪西 3首夜曲 E大调第1阿拉伯风格曲* G大调第2阿拉伯风格曲 牧神午后前奏曲* 叙事曲 雪之舞 拉赫玛尼诺夫 Op.01 F#大调第1钢琴协奏曲* Op.03-2 c#小调前奏曲 Op.18 c小调第2钢琴协奏曲** Op.23 24首前奏曲 Op.30 d小调第3钢琴协奏曲* Op.34-14 练声曲** 克勒赛尔 Op.11 Bb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欧内斯库 Op.11-1 罗马尼亚狂想曲第1首**+ 普罗科菲耶夫 第2钢琴协奏曲-2.谐谑曲 哈洽图良 马刀舞* 圆舞曲 里查斯特劳斯 查拉图斯泰拉如是说 引子* 霍尔斯特 Op.32 行星组曲* 斯特拉文斯基

沉默的爱情有一种爱情,不需要语言表达,却比海洋还要深沉。爱情的主角永远生活在潜台词中,让旁人觉得他们很累,替他们着急。但这潜台词是一种心心相印的默契。 克拉拉与舒曼之恋 舒曼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音乐家,他和克拉拉初次见面是在1828年,是年舒曼十八岁、克拉拉九岁。当时,舒曼在大学攻读法律,而克拉拉作为天才少女正忙于演奏。克拉拉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音乐教育家,舒曼慕名求教,克拉拉的父亲维克很快发现了舒曼的音乐天赋。这样,舒曼就住克拉拉的家中,正式开始师从克拉拉的父亲维克学习钢琴,师生之间建立了父子般的关系,他与克拉拉相处得有如兄妹。 当时在维克家中还有一位来自捷克阿什的十七岁的少女,她长期寄住在维克家中学习钢琴。舒曼和这位姑娘可谓师兄师妹,俩人在共同的学习中慢慢产生了感情,热烈地相爱,并相约结婚。可惜的是,不久维克便知道了他们的关系,出于为师的责任,他将此事告知了少女的父母,少女的父母当然不会同意自己的女儿与一位当时还是穷光蛋的年轻人交往,他们立即把她接了回去。舒曼的第一次爱情插曲就此作别,这一段短暂的恋爱在舒曼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以此为题材写出了著名的乐曲,这就是作品第九号的《狂欢节》。这是由二十首小曲组成的套曲,除"肖邦"和"帕加尼尼"之外,全部小曲都以A-Es-C-H(阿什)或As-C-H(阿什)作为音列构成主题。阿什就是那位少女的出身地名。《狂欢节》抒发了舒曼心中对爱情最为纯洁的感受,这首乐曲虽然是舒曼最优秀的作品,但后来克拉拉对此曲一直表示冷淡,其心中的情结也是常人之情。 阿什姑娘走了,舒曼继续在克拉拉家向她的父亲学习音乐。少女的克拉拉在一天天长大,年轻的舒曼转而越来越倾心这位才貌双全的少女。7年之后,两人人在维克的眼皮底下私定终身。 当维克觉察到舒曼和克拉拉相爱,已为时过晚,舒曼和克拉拉的感情已是如胶似漆。父亲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天才女儿嫁给当时还是无名小卒的年轻音乐家舒曼,而他们俩人宁死也不肯相让。结果双方诉诸法律,经历了11个月漫长的诉讼后,两个年青人虽然胜诉,但克拉拉只好只身离开父亲的家。两人在克拉拉21岁生日那天结婚,夫妻虽获得了爱,但不得不独立走上荆棘丛生的道路。 新婚这一年,舒曼的音乐创作达到高峰,他一生所有重要作品几乎都是在这一年完成的。在《桃金娘》的歌曲集里,舒曼特别在《献歌》这首曲子里选了诗人吕克特的诗献给克拉拉:"你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心;你是大地,我在那儿生活;你是天空,我在那儿飞翔……" 在婚后第二年创作的《春天交响曲》里,舒曼表达了对婚后新生活的憧憬,克拉拉在听后说:"我完全被欢乐所占据。"但是,生活永远没有音乐那般美好,舒曼家族世传的精神病威胁和勃拉姆斯的出现让这个家庭走上了他们没有预料到的轨迹。 沉默的勃拉姆斯 十九世纪的欧洲远不是现在这般富裕,纵然是卓越的音乐家,也不得不四处为生活奔波。克拉拉和舒曼婚后开始过着长期的困苦生活。克拉拉马不停蹄地进行演奏旅行,与其说是为了推广舒曼的作品,莫若说是为了有助于增加家庭收入而不得不如此。她甚至在怀孕时也曾登台演出,伴随着两人的音乐生活,在随后的十余年中他们共生育了四男四女。 1853年9月30日中午,舒曼夫妇位于杜塞尔多夫的贝尔克大街(Belkerstrasse)的家的门铃响了,他们的女儿玛丽(MarieSchumann)雀跃着跑去开门。出现在她面前的是一位有着金色头发的年轻男人,他手上拿着提包,背上背满行李。尽管那双眼睛因长途旅行而显得疲惫不堪,身上穿着的那件羊驼呢外衣看起来也很寒碜,但他的俊美还是无法掩饰。这位青年正是勃拉姆斯。也就是这天,克拉拉·舒曼发现自己第十次怀孕了,这年她34岁。 20岁的勃拉姆斯前来拜访舒曼,已经是著名音乐家的舒曼接待了这个冒昧的年轻人,请他在钢琴上弹奏一曲。勃拉姆斯即兴弹了起来,舒曼听了开头就觉得不凡,让他稍停,兴奋地叫克拉拉一起来听。克拉拉款款走进屋来,勃拉姆斯就在弹奏曲子的间隙中望见了克拉拉,克拉拉漂亮的眼睛让他一见钟情,终身难忘。 只需一曲,勃拉姆斯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舒曼的学生。 师生在愉悦的音乐教学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潜藏在舒曼身上的精神病威胁发作了,舒曼精神错乱地跳进了莱茵河。在这之前他还不忘给夫人留下一张字条:"亲爱的克拉拉,我将要把我的结婚戒指丢进莱茵河,你也把你的丢进去罢,这样两枚戒指就大团圆了。" 幸运的是,几个渔夫把舒曼救上来了,他被送去了恩德尼希(Endenich)的一个精神病院,那靠近波恩,波恩是贝多芬的家乡。勃拉姆斯听闻此讯后当即从汉诺威(Hanover)赶到杜塞尔多夫,并在此定居下来,专责安慰克拉拉和帮忙料理舒曼一家。而克拉拉在丈夫被送进精神病院后不久又重新开始招收钢琴学生,这位了不起的女钢琴家,音乐和工作是她永恒的慰籍。勃拉姆斯的真情帮助,让克拉拉得到了无穷的精神安慰。 3个月后克拉拉生下了她的第7个存活的小孩,也是第3个儿子,取名为弗利克斯。勃拉姆斯特地以弗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Mendelssohn)的名义,为新生的婴儿作了一曲,名为《舒曼主题变奏曲》,同时也是安慰克拉拉。 勃拉姆斯如此体贴地照料克拉拉和她的家庭,毫不掩饰地表现出了他内心对克拉拉的感情。勃拉姆斯给好友约阿希姆(Joachim)写了一封长信,除去一大堆音乐问题上的探讨外,他还禁不住谈到了克拉拉:"我相信我对她的关心和崇拜抵不上对她的爱,我已经在她的魔咒之下。我常常不得不极力控制住自己那双悄悄伸出去渴望抱住她的手,甚至--我不知道,这在我是这么自然,她根本就误解不得。" 又一个烦恼的少年维特。他希望舒曼早点康复,正好比他希望舒曼早点死去。 然而勃拉姆斯并没有由此进一步地采取行动,他保持了顽强的缄默。但无论是在内心情感上,还是在创作上,克拉拉开始成为他的一切。这位女钢琴家在欧洲四处演出,一来养家糊口,二来钢琴是她的灵魂。勃拉姆斯则不停地向她写信,报告家中的状况,事无巨细。他同时整理舒曼的作品,研究复调与对位,饱览群书。 当一个人情感有了归属,他的一切行动都会有强烈的指向,勃拉姆斯在这一期间的生活和创作毫无例外地都围绕着克拉拉。而身为钢琴演奏家的克拉拉也感受到了这份炽热,但他们的感情交流就象冰山下的熔岩,身背着理性的重压,谁也没有启齿表白。 长相思 1856年,年仅47岁的舒曼不幸去世。在舒曼住院的两年期间,勃拉姆斯一直守护在克拉拉身边,但是,除了谈及音乐和舒曼的病情之外,面对感情,他们始终守口如瓶。 为舒曼守灵送葬之后,勃拉姆斯没有和任何人打一声招呼就不辞而别了。依照常人之理,舒曼去世之后,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可以公开他们的爱情了。但勃拉姆斯却退却了,勃拉姆斯并没有对克拉拉表白自己的感情,只是继续经常写信给她,给她看自己写的乐谱,但写信的口吻变得更加严肃了。不但如此,就是在他创作的音乐中,他也从不轻易地泄露自己的感情。悲伤只是自己的、忧愁也只是自己的。他把情感深埋于比海洋还深的心底,他逐渐习惯于拿出一副冰冷、严肃的表情欺世人,也欺着自己。他以为将感情深埋以后就可以让它腐烂,将它抛弃直至忘记,但一切只是逃避和自欺。 他应宫廷邀请去了德特莫尔德(Detmold),接着应家乡之邀,成为汉堡爱乐乐团的指挥。期间也去了维也纳演出,不料当地乐团未与他交换意见,擅自换了另一位指挥。他一气之下便不辞而别了。然而在他心中,他始终没有离开维也纳,因为他依然深爱着克拉拉--一个被命运宠溺,又被命运诅咒的女人。 1857年,勃拉姆斯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那年他才24岁。 1859年,勃拉姆斯写下了他的A大调第二号《小夜曲》。勃拉姆斯一生中只写了两首《小夜曲》,他十分珍惜这第二号《小夜曲》。这一年的9月13日,他将这首《小夜曲》的第二、第三乐章寄给了克拉拉。这一天,是克拉拉40岁的生日。这一年,是舒曼逝世后的第三年。而勃拉姆斯年仅26岁。 这几个数字,对于理解勃拉姆斯这首《小夜曲》来说很重要,这是一种由数学方法而组成的音乐背景。在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隐藏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有如大海般深沉的爱情。 当勃拉姆斯这首《小夜曲》寄到克拉拉的手中时,即使什么话也不说,其隐含的情感也是十分明了的,克拉拉内心受到的震动可想而知。然而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常人始终是难以理解的。克拉拉收到这份生日礼物后,给勃拉姆斯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说《小夜曲》美得"就像我正在看着一朵美丽的花朵中的根根花蕊。",如此就事论事,那样平静而冷静,克拉拉将自己内心的感情掩藏在根根花蕊的下面,水波不兴。好像她是一位评论家,而不是勃拉姆斯心目中景仰的爱人。 也许,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才是勃拉姆斯需要的,也因此成就了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历经43年而始终含而不露的感情。勃拉姆斯既不在他的音乐中宣泄自己的感情,更不在他的生活中走漏一点风声。他曾经给克拉拉写过许多封情书,但一封也没有寄出,他在临终前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毁了。他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份感情如同捧着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生怕被风雨伤害。他的音乐始终充满内敛的精神,从不像瓦格纳那样张扬,也不像肖邦那样愿意陷入小猫小狗或细小雨滴之类琐碎情感的卿卿我我之中。 1861年,勃拉姆斯从24岁就开始创作的《安魂曲》已经完成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11年。这首《安魂曲》是对母亲、对生命的一种悲悯之情,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勃拉姆斯表达的这种生死观或许有助于常人理解他对克拉拉的爱情--爱情更多的是一种信仰,它只能存在于内心,而任何爱情的言行则有如花草,草必凋残,花必谢落。惟有对爱情的信仰才与上帝同在。勃拉姆斯在作品完成后,决定在不来梅大教堂(BremenCathedral)举办首演。在此之前,他写信给克拉拉,邀请克拉拉届时前往观听,克拉拉欣然答应。1868年4月10日,勃拉姆斯挽着克拉拉的手将她从大教堂门口护送到中堂。在他们的一生中,也许此时是他们最像情人的一个时刻,走道两旁,是众人的注目,除了没有戒指,没有宣誓。而这样一个时刻也只是披掩在音乐之下。 最后的含蓄 岁月不知情,常常催人老。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在缄默中消磨了各自的生活,克拉拉日渐衰老,到最后连钢琴也弹不动了。勃拉姆斯目睹了克拉拉的衰老,心中无限伤感,为此作了一首歌曲,以克拉拉为主题,其中表达了勃拉姆斯内心的哀痛:"噢,死亡呵,你将那受苦的人儿宽慰得多好!/她是那样的脆弱与衰老/全然陷入了苦难/没有任何更好的什么来希望,或期待!/噢死亡呵,你将那受苦的人儿宽慰得多好!" 1896年5月7日,这一天是勃拉姆斯的生日,距离77岁的克拉拉去世只有13天。克拉拉在奄奄一息中,依然惦记着勃拉姆斯的生日,她颤巍巍地写下了几行祝福的话语寄给他。5月20日,克拉拉的女儿玛丽·舒曼给勃拉姆斯发去电报:我们的妈妈今天安详地入睡了。那时,63岁的勃拉姆斯正在距离法兰克福200公里的瑞士休养抱病之躯。电报在周转过程中出了些差错,勃拉姆斯两天后才看到,此时他只剩下一个小时搭火车去法兰克福。他仓促起程,困倦的他想在火车上休息一下,并预先嘱咐售票员在火车抵达阿特南(Attnang)时叫醒他,他要在那儿换车。可当他醒来时,火车已开往另一个方向,唯有在林茨(Linz)等下一班车。等他最终赶到法兰克福时,他却得知葬礼在波恩举行。因为他的缘故,葬礼被推迟了,苍老的勃拉姆斯一路颠簸,赶在下葬仪式进行时到达现场。可是勃拉姆斯并没有加入送葬人的行列,他在花圈后蹒跚,头垂在朋友鲁道夫·凡·的·莱恩(RudolfvanderLeyen)的颈上,难以抑制呜咽。 他颤颤巍巍地拿出了《四首最严肃的歌》的手稿,呈现在沉默的墓碑前。这四首曲子的名字分别是《因为它走向人间》、《我转身看见》、《死亡是多么冷酷》和《我用人的语言和天使的语言》。这是他专门为克拉拉的生日而做的音乐,但克拉拉再也听不见了。 克拉拉去世之后,勃拉姆斯在这个世界似乎再无牵挂,他意识到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了。他焚烧了自己不少手稿和信件。11个月后,孤独抑郁的他也离开了这个没有克拉拉的世界。 舒曼和勃拉姆斯这两个音乐史上的巨人,对于他们深情爱了一辈子的女人克拉拉都留下了自己的话语。舒曼说他和克拉拉共度了16年"诗与花的生活";勃拉姆斯则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变奏曲(Variation)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下面我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变奏曲。

管弦乐曲《森吉德马》前后两段旋律相同,而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和伴奏音型起了变化,就是用了变奏手法。第一段轻柔缓慢,气息宽广,描写辽阔壮丽的草原景色。第二段速度转快,节奏活跃,描写草原人民的愉快生活。

这种保持原来的旋律,而变化音乐语言中其他因素的变奏手法,叫做固定旋律变奏。另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是装饰变奏。装饰变奏只是保持主题的旋律骨架。而变化旋律的细节,也就是用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进行加工,同时也可以变化音乐语言中的其他因素,如速度、力度、节奏、音色、伴奏音型等等。

贝多芬所作《田园交响曲》第五乐章开头的主题,描写雨过天晴时牧人欢乐的歌声。贝多芬发展这个主题时.既用了固定旋律变奏手法,又用了装饰变奏手法。主题后紧跟着的两次固定旋律变奏,同一个旋律,一次比一次移低八度,伴奏音型一次比一次加速,力度则一次比一次加强,从而使欢快的情绪逐步加深。后来这个主题再一次出现时,改用了装饰变奏的手法,在旋律音与旋律音之间,加进了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装饰得更加流利欢畅。

以上这两个例子,仅是在乐曲中采用了变奏手法,如果在一首乐曲中,有系统地用变奏的手法来发展主题,那就叫变奏曲。变奏曲的原则是:先奏出完整的主题,然后依次演奏一个一个变奏。变奏的次数可多可少,少则三四次,多则二三十次。十七、十八世纪的组曲中,一首舞曲的后面往往紧跟着同一舞曲的变化反复,称为“复奏”。这种包含主题和一个变奏的舞曲,是变奏曲的前身。

巴赫的《b小调乐队组曲》中的波兰舞曲就是。这首曲子是由长笛和弦乐器演奏的。长笛和第一小提琴演奏旋律,其他乐器演奏和声。后面紧跟着这个舞曲的“复奏”,同样的旋律移到低音部,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长笛吹另一个流畅的旋律,和它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一种固定旋律的变奏手法。复奏以后,又回到原来的舞曲,也就是说,变奏以后,又回到了主题。

也就是说,变奏以后,又回到了主题。贝多芬的《f小调钢琴奏鸣曲》,因为音乐热情奔放、充满 英雄气概,而被称为“热情奏鸣曲”。其中第二乐章是一首变奏曲。抒情歌唱性的主题,象一首宁静而严肃的歌曲,表现出凝神思索的形象。主题的节奏是沉着的,严肃的,基本上一拍一个和弦。下面四个变奏用装饰变奏的手法来发展这个主题。从第一变奏到第三变奏,节奏逐渐加快,从一拍两个音、一拍四个音,到一拍八个音,表现从沉思中活动起来的精神境界。第三变奏是节奏的高潮,逐渐滋长的希望,达到了神采飞扬的境地。第四变奏回复了主题的节奏,但低音区和高音区的对照,犹如向深沉的内心投进了光亮,使人从沉思默想中振奋起来。突然,一个强烈的不协和弦打破了沉寂,导向热情奔放的第三乐章,它和第二乐章是紧密相连的。

舒伯特《A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也是变奏曲。变奏曲的主题是他创作的歌曲《鳟鱼》,所以这首五重奏又被称作《鳟鱼钢琴五重奏》。钢琴五重奏通常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演奏的,但这首五重奏不用第二小提琴而用了低音提琴。第四乐章包含《鳟鱼》主题和五个变奏,每个变奏基本上保持着主题的旋律,主要是用固定旋律的变奏手法来发展主题的。在主题中,旋律由小提琴奏出。在五个变奏中,旋律分别由钢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最后,在尾声中,主题第一段的旋律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一问一答轮流演奏,钢琴上并且出现了歌曲《鳟鱼》中描写鳟鱼戏水的伴奏音型。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它的第二乐章也是一首固定旋律变奏曲。主题是西班牙阿斯土里亚斯省的一首舞蹈歌曲,叫做《黄昏舞曲》。在变奏发展中,作者绚丽多彩的配器手法,赋予丰富的色彩变化。在主题和四个变奏中,歌唱性的旋律分别由圆号、大提琴、英国管、木管乐器加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加大提琴演奏。四个变奏除了第一变奏以外,为了造成和声色彩变化,在结构上都有一些扩充。

复变奏曲包含两个主题的变奏曲,也就是双主题变奏曲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结构:

第一种,先出现两个主题,然后依次出现两个主题的一系列变奏;

第二种,先出现第一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奏,然后出现第二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奏。

现以后一种类型的双主题变奏曲——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例。这首幻想曲用变奏的手法发展两个俄罗斯民间主题,渲染成一幅民间风俗生活的图画,是俄罗斯民族交响音乐的奠基作品。第一主题出现在短短的引子以后,是俄罗斯民间的一首婚礼歌曲,原来的歌词是:“森林后,黑暗的森林后,一片绿色的小花园后,飞起一群天鹅。……”这个主题的曲调淳朴优美,由弦乐器齐奏。第一主题后面紧跟着三个变奏,用支声复调来衬托原来的旋律。所谓支声复调,就是在主旋律的上下,加进和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分离的陪衬旋律,是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手法。第二主题采用俄罗斯民间的卡玛林斯卡亚舞曲,这是一种两拍 子的、欢快的舞曲。

第二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也广泛运用了支声复调的手法。格林卡在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主题之间,找到了音调上的内在联系,因此在第二主题的变奏中,很自然地引进了第一主题开始的旋律。在第二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以后,又继续变奏第一主题,最后又 是第二主题的继续变奏。末段速度转快,全曲在生动热烈的 气氛中结束。

固定低音:以4~8小节的低音旋律或和弦进行为主题(前者如J.S.巴赫的c小调《帕萨卡里亚》,后者如他的d小调《恰空》),当主题不断反复时,上方声部蜿蜒不绝地变化复调结构与和声织体。在巴罗克时期的组曲中,有些舞曲反复演奏时,往往将旋律加以装饰,或同时改变其织体,称为“复奏变奏曲”。

装饰:将一个结构完整(通常为二段式)的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奏。常用的变奏手法有:

1,装饰主题的旋律,并改变其织体;

2,保持主题的旋律,而改变其和声与织体;

3,改变主题的速度、节拍、节奏、调性、调式;

4,从单调体变为复调体(卡农、赋格)等。固定低音变奏曲,主题和变奏是连续不断地发展的;装饰变奏曲的主题和每个变奏都是结构完整的段落,变奏少则3、4次,多则几十次(L.van贝多芬的《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多达33次),除了从主调体变为复调体的变奏外,主题结构都保持不变。

自由:不仅主题的结构常起根本的变化,主题的性格和体裁也变幻不定(如从抒情性变为谐谑性,从进行曲变为舞曲等);保持不变的,只是主题的个别音调和若干和声轮廓,因此又称“性格变奏曲”。R.舒曼的《交响练习曲》是性格变奏曲最早的范例。

19世纪末叶的标题音乐常利用性格变奏曲移步换形的特点来揭示特定的标题内容。如R.施特劳斯的《堂吉诃德》(1897),主题带有骑士性格,各个变奏描绘了堂吉诃德的10次奇遇,终曲则描写了他的死亡。

在V.丹第的《伊斯塔尔变奏曲》中,甚至运用了独特的倒装变奏的形式,从最复杂的变奏开始,随后的一系列变奏描写伊斯塔尔在经过七重门时所受到的考验,最后才出现齐奏的主题。

在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中,往往同时运用装饰变奏和自由变奏,如П.И.柴科夫斯基为大提琴和乐队写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变奏曲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声乐曲或器乐曲),如:A.亚当的《莫扎特主题变奏曲》(花腔女高音独唱曲)、巴赫的《戈尔德贝格变奏曲》;变奏曲也可作为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室内乐、组曲等套曲的一个乐章,并常用于慢乐章,如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的第2乐章。某些变奏曲,按其艺术构思将一系列变奏划分为几个部分,因而使变奏曲具有组曲的性质,如С.В.拉赫玛尼诺夫为钢琴和乐队而写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见变奏曲式)。

《戈德堡变奏曲》应该算是巴赫诸多钢琴独奏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一部,编号为BWV988。名气与声望上可以与“平均律”相提并论,音律的美感很容易引起听者的共鸣。当初巴赫在创作它的时候就对这部作品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一首为音乐爱好者消遣用的各种咏叹调以及变奏”。其实这部作品属于巴赫《键盘练习曲》的第四部分,写于 1741-1742年间。当时巴赫身处莱比锡,五十多岁的他视力开始逐渐衰退,但艺术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创作风格越发纯熟。这部变奏曲问世之初巴赫为它定的标题是《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而后人根据其有趣的创作背景把这作品称为《戈德堡变奏曲》。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层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贝多芬写过两首著名的变奏曲。一首是作于1802年,主题采自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OP.43,1801年)的《降E大调变奏曲》(OP.35),该作品内有变奏和赋格15段,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变奏曲》。这一主题后来又用于《英雄交响乐》的最后乐章,因此,该曲还被称为《英雄变奏曲》。此曲风格雄壮豪迈,技巧辉煌丰富,贝多芬将即兴手法和赋格处理紧密结合,体现了钢琴曲的交响气势。

另一首是作于1823年的《迪阿贝利变奏曲》。奥地利作曲家兼出版家迪阿贝利创作了一首圆舞曲,并邀请50位音乐家根据此主题各创作一首变奏曲,合成一部集体创作集,以爱国艺术家协会的名义出版。参加此项活动的音乐家包括了贝多芬、舒伯特、车尔尼、胡梅尔和年仅11岁的李斯特。迪阿贝利是一位相当成功的音乐出版家,但却只是一个平庸的作曲家,当时贝多芬接到迪阿贝利这个主题时曾大笑,讥讽这是“擦鞋匠的破布”,认为这是一首极粗俗、无聊、幼稚的圆舞曲,拒绝参加“爱国艺术家协会”。后来同意单独给贝多芬出版,他才答应为迪阿贝利写一首六至八段的变奏曲。但是,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的乐思滚滚而来,一下写了33首,比他1807年创作的有32段变奏的c小调变奏曲还要多。因篇幅过大,歪打正着,正好单独成册,作为上卷。其余音乐家的作品合为下卷。

贝多芬是在53岁的时候创作此曲的,这也是他创作出许多伟大作品的鼎盛时期。也许是创作的构思早已深埋在贝多芬的心里,一但遇上合适的环境,音乐的种子马上破土而出,他的创作仿若下笔有神,挡不住的音乐灵感令他一下子就创作了33首优秀的变奏曲。这部作品是继巴赫《哥尔德堡变奏曲》后,又一部传世的经典钢琴变奏作品。这部出色的钢琴变奏作品,自1824年出版后却更遭到了数年乏人问津的尴尬命运。直到由19世纪著名的指挥家、钢琴家彪罗对《迪阿贝利变奏曲》作了大量的推广工作,成功地激起了人们对该曲的兴趣。

贝多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极富创造性的手法在《迪阿贝利变奏曲》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彪罗认为不应只简单地把这部作品看作是一系列精彩的变奏,应更深地发掘作品的内涵——在作品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贝多芬思想的进化和对声音的想象力,整个音响世界的意象被勾勒出来,这部作品反映的是他天才般音乐“小宇宙”的无限潜能。在第31变奏中,人们会看到巴赫所写的柔板的再现,随后的两重赋格变奏非常类似亨德尔时代的复活。最后三段变奏构成了过去音乐世界的重演。除c小调的第9和第28至31变奏以及降E大调的第32的赋格变奏外,整曲都采用C大调。第23变奏采用了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的主题,但这并未打乱变奏形式的逻辑。舒曼曾称这部变奏曲是贝多芬用钢琴对听众的永别。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表现出高深的技巧,因此它被称为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著名变奏曲。《迪阿贝利变奏曲》表现出古典主义的宏伟气势,贝多芬将原本平庸无趣的圆舞曲主题打造成华丽典雅的音乐殿堂。只有巴赫的《哥尔德堡变奏曲》以及独奏小提琴奏鸣曲第五乐章主题加32个变奏的《夏空舞曲》才能与之媲美。

《海顿主题变奏曲》也叫做《圣安东尼变奏曲》,勃拉姆斯以奥地利朝圣歌曲《圣安东尼赞歌》为主题创作而成。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曲调,海顿的一首管乐嬉游曲也用了《圣安东尼赞歌》的主题,为了让听众更好地区分,因此勃拉姆斯把作品命名为《海顿主题变奏曲》。此曲有两种演奏的形式,可用于乐队演奏,也可以用于两架钢琴演奏。全曲共有八段变奏,并有一个帕萨卡里亚舞曲式的结尾。《海顿主题变奏曲》于1873年初在维也纳首演。

英国作曲家布里顿,非常尊重和敬重自己的作曲老师——布里奇。1937年,他自老师布里奇《三首牧歌》中第二首的主题加以变奏,创作了这部管弦乐作品。全曲共十段,为了使听众便于理解各段变奏都加了注解:柔板、进行曲、浪漫曲、意大利曲调、布列舞、古典曲、维也纳圆舞曲、无穷动、送葬进行曲、歌曲与赋格。1937年,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成功首演。

1934年,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用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最后一首的主题,创作了钢琴与乐队的变奏曲。有关这部作品的创作经过,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有一次,拉赫玛尼诺夫与他的好朋友、俄国著名钢琴家莫伊赛维奇共进晚餐。两人都是大名鼎鼎的钢琴家,席间,他们谈及《帕格尼尼狂想曲》中第二十四变奏曲的演奏方法。这段音乐以和弦跳音写成,技巧极高并很难演奏。拉赫玛尼诺夫正搔首踌躇如何表现音乐,侍者送上一盘饮料,不过他却无心品尝。莫伊赛维奇笑道:“欲使跳音得心应手,何不饮用薄荷奶油?”拉赫玛尼诺夫停下思考,顺手取了一杯,一饮而下。随后坐到钢琴前弹奏起来,刚才想不通的弹奏方式,仿佛一下子全部开窍,弹奏得完美无瑕。自此以后,拉赫玛尼诺夫每次上台演奏此曲,必先饮薄荷奶油一杯。因此,这首曲子也叫《薄荷奶油变奏曲》

1712年,奥地利著名小提琴、作曲家克莱斯勒,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塔蒂尼的变奏曲改编成《科列里主题变奏曲》。原曲名为《据科列里极其优美的加沃特的运弓技法——小提琴的五十个变奏》,但这个曲名太长而且显啰嗦,因此重新命名为《科列里主题变奏曲》。这个变奏主题源自意大利早期小提琴乐派的代表人物——科列里,他所作的《小提琴奏鸣曲集》第十首第四乐章中的《加沃特舞曲》。乐曲由主题与三个变奏构成。主题旋律跳跃欢快,具有较强的舞曲性质。第一变奏采用琶音奏法,轻捷而流畅。第二变奏用跳进音程和颤音相结合的奏法,活泼优美,有着鲜明的加沃特舞曲的特点。第三变奏采用和弦奏法,间断有力,生气勃勃,使乐曲形成了一个高潮。最后,乐曲将主题重奏一遍结束。

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拉莫,为其《新编古钢琴组曲集》中的第七首,改编成了变奏曲,命名为《加沃特与六个变奏》。乐曲由一个主题和六个变奏组成。第一变奏用左手的和弦奏出,右手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走句装饰。第二变奏将左、右手的两部分加以调换。第三变奏中上声部的主旋律与构成对位的低声部相互交织,中声部则继续奏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走句。第四变奏采用轻快而较强的节奏。第五变奏采用分散和弦式进行与同音反复进行。最后的第六变奏用右手奏出和弦,并由上声部的和弦连成主旋律,而以用左手奏出的乐音为其衬托。

值得一提的是,拉莫不仅是一位作曲家,还是一位音乐改革家。他在自然音响的体系基础上,创立了现代和声体系,建立了和声体系转位法,也就是说拉莫建立了和声和古典转调的程序。当时对位法非常盛行,即几个旋律平行展开,在垂直的方向获得了意外的和弦,从而产生了“拉莫法制”。拉莫在理论上创立了和弦、和弦移位、基本和声功能学说,又是第一个论证主调和声音乐的人,并通过丰富的创作实践,整理为系统化的体系,为音乐理论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德彪西认为:“只有拉莫才是法国真正的第一位音乐家”。

1876年,柴可夫斯基创作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题献给他的好朋友、著名大提琴家菲芩哈根,该曲于1877年11月30日在莫斯科首演。“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ro-caill,意思为“贝壳形”。是法国十八世纪中叶,庭院布置、室内装饰多方面的一种实用的艺术风格,其特点为强调富丽堂皇的外形和纤巧繁琐的装饰,在具体运用中强调不对称的各种漩涡形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在音乐上常指巴洛克至古典乐派过渡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曲名意在表明乐曲按照莫扎特的风格写成。曲调流丽安逸,具有和莫扎特作品相似的诗意,同时也表现出柴可夫斯基的艺术个性,以及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1879年,李斯特听了这部作品后赞叹道:“瞧,终于又听到音乐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由一个主题与八个变奏组成,具有浓厚的俄罗斯音乐特点。由于这部作品是一首经典的变奏曲,所以版本也很多,但大提琴家菲芩哈根编定、演奏的版本流传最广。除了上述介绍的作品,著名的变奏曲还有:帕格尼尼的《摩西主题变奏曲》、柯达伊的《孔雀变奏曲》、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威尼斯狂欢节幻想变奏曲》、《那坡里民歌主题幻想曲与变奏曲》、《魔笛主题变奏曲》等等。

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加花变奏法是旋律发展的重要手法之一。用装饰音把旋律装饰起来,使其更为丰富。加花变奏的手法有两种:一是原板变奏,保持结构而使骨干音提前或延迟出现;二是增减板变奏,扩充或压缩节拍,增减速度放慢,减板速度加快,民间称之为“快减慢繁”法。江南丝竹,古曲《春江花月夜》都有此类的变奏手法。

小号嘎达梅林主题变奏曲论文

六十二中的?- -

看什么曲子了啊 有点天赋的话 3各月能吹一些计较普通的曲子 毕竟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方法难成大气 还是童子功比较扎实 如果你想现在学号艺考的话 我劝你放弃吧

三个月能吹《北方的星》(3级),《苏格兰的蓝铃花》(2级)就不错了,但不要太心急,关键要看基本功的练习,练好了三个月吹《牧羊姑娘》(6级)和《嘎达梅林—主题变奏曲》(5级)都行。 首先要练好高音,对全、半音阶的熟练程度今年达到下意识的境界,要练好嘴劲,能用吐音吹大跳八度音程,小连音和大连音要吹出三度音程。舌头最重要,单吐,双吐,三吐要快,后两者速度要达到160\分钟,要轻巧,吐音不要是大舌头音。连音要连贯。音色要优美,如钟发出的声音。此外,滑舌音,回旋音,tr音和dr音等也要好好练习。 识谱和节奏想必不是问题吧,还有耳朵听音一定要准!要不然就跑调了。 基本功练习还是重中之重的。 还有不懂得在百度hi上问我。

小号—Trumpet小号最初的形状是一根管子,一端是吹口,另一端是喇叭口,其长可达数公尺。十五世纪起,小号就有了S型的卷曲形状,到了十六世纪后才改成与现代小号形状相近的椭圆型卷曲形状。在大约1770年曾出现了伸缩小号,后来又试制成带键的小号。1780年由德国乐器制造师约翰.安德丽亚.斯坦图和约盖利造出插管小号。1790年左右发明了一个活塞能够变成两个调的小号,后来由两个活塞增至三个活塞,至此小号已经基本定型完善。小号音色明朗响亮,非常锐利。不仅可以演奏振奋人心的旋律,而且能够演奏抒情的优美乐段。因此无论是交响乐团还是军乐团或者爵士乐团,它都是常见乐器。小号的中音区与高音区是最有表现力的音区,中音区力度变化幅度最大,低音区发音软弱,强奏较难,高音区效果最好,但音量不恨大。一般小号是降B调乐器,还有C调和D调等。用高音谱号记谱,记谱比实音高大二度。乐器本调:降B调。应用谱号:高音谱号,移调高大二度记谱。实用音域:小字组F-小字二组C。结构组成:号嘴,管体和机械三部分。管长1.355米,机械部分由活塞和活塞套组成,通过按下活塞接通旁路管以达到延长号管的目的。活塞分为直升式和回转式两种。使用材质:磷铜管。乐器特色:音色强烈,明亮而锐利,极富光辉感,是铜管族中的高音乐器,既可奏出嘹亮的号角声,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小号使用弱音器可增加神秘色彩。小号最早是在军队中用来传递信号,17世纪以后成为管弦乐队和独奏的乐器。19世纪以前,小号仅 限于吹奏泛音列的各音,而到巴赫时代,许多小号则长于高音区的演奏。基音的音高可以通过 安装不 同长度的接管(若干节号管)来改变。大约1830年,小号又加上了阀键,以便更容易演奏。 小号是军 乐队的重要乐器,也大量用于爵士乐队。除降B调,另外还有C、降E、A等多种调的小号, 但使用很少。 小号音色嘹亮,富于英雄气概,多用于吹奏号角之音和进行曲式的旋律。如威尔第的《阿伊达》中的 小号齐奏,气势恢弘,极富煽动性。 小号演奏时,还可以在号口塞梨状弱音器,堵住排气量的百分之七十,达到改变音色的目的, 以表现抒情、梦幻与神秘。现代小号在管弦乐队中的运用一、进行曲乐段 在现代小号诞生之后的浪漫主义时期以及其后的二十世纪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中,进行曲性格的乐段占有显著地位。作曲家们非常喜欢运用现代小号来表现辉煌灿烂、胜利凯旋、刚毅雄壮的音乐形象。首先我们可以从法国作曲家柏辽兹(Berlioz 1803— 1869)创作的《幻想交响曲》第四乐章(赴刑)中,听到作者使用四支小号与铜管声部的合奏来演奏时而阴森残酷,时而灿烂庄严的进行曲乐段。这个乐段使用了级进式的附点音符进行,没有很高的音域,作曲家所追求的是整个铜管声部的和声效果。用小号与整个铜管组的合奏形式和它产生的效果,为后来的作曲家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为了使小号不仅在听觉上,而且在视觉上达到更具有戏剧性的效果,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曾在1871年开罗上演歌剧《阿伊达》时,特意制造了一种长达 150厘米的 bA调小号,具有较长的锥型管、末端带有一个漂亮的小喇叭口的“埃及小号”。第二幕的凯旋进行曲,是在小号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泛音之间进行的,而旋律中自然泛音所空缺的re和fa音,只用一个下降的M度活塞即可。用以表现埃及军队战胜埃塞俄比亚后,胜利返国时万众欢腾,威武豪迈的壮观场面。这一创举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后来,世界许多著名歌剧院在上演《阿伊达》时,仍常常使用这一“埃及小号”。 如果说柏辽兹《幻响交响曲》铜管组通过强奏,演奏出非常明亮、饱满的音响效果;那么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三乐则使用铜管声部的轻声合奏,奏出暗淡、短促的音响效果,表现出军队在远方的行进。 在非典型的带有进行曲性格的创作上,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交响诗中对现代小号的运用可以说是一个范例,它在速度的变化、强弱的对比以及调性的转换等几个方面,充分发挥了现代小号的演奏性能。由现代小号庄严奏出的“大自然的主题”,使人感到宇宙无所不包的伟大,同时在和声上由小和弦到大和弦的进行,暗示出一种神秘的意境。 二、号角性乐段 早在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时期,作曲家们就已开始在他们的作品中使用小号来演奏号角式的乐段。这是小号最容易演奏、最适合乐器本身特点的表现手段。到十九世纪现代小号诞生之后,随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与乐器自身构造上的进步,号角式的乐段获得了新的发展,无论在调性上、技巧上都已远远超出了现代小号诞生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浪漫主义以后的作曲家们,在歌剧、交响乐、交响诗、以及室内乐等形式和体裁中普遍运用现代小号演奏号角性乐段。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既有短小动机式的,也有大段歌唱性的Z既有单一声部的,也有多声部的。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Chaikovsky 1840—1893)在他创作的《意大利随想曲》中,一开始就运用现代小号,以强烈的音响奏出一段沉雄的号角性音调。可以明显地看出作曲家是以自然音列来创作这一段音乐的,这与作者要表现的音乐形象直接相关。这段音乐是根据柴可夫斯基滞留罗马期间,观看意大利王室骑兵队于黄昏时通过广场,并听到头戴羽毛军帽、身穿鲜艳军服的喇叭手所奏的曲调时获得的灵感而创作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Verdi 1813-1901)的歌剧《奥瑟罗》第三幕中,为了表现威尼斯贵宾到来的宏大场面,使用六支C调小号的合奏,吹奏出以自然音列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声部的交错此起彼伏,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以上两个乐段虽然都是用自然音列写成的,但是使用现代活塞小号来演奏这些乐段却会产生出更加辉煌的效果,因为演奏者可以根据音乐的需要和适合自己的吹奏习惯,任意挑选相应调性的小号来演奏。 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萨可夫(Rimsky—Korsakov 1844—1908)在他创作的《西班牙随想曲》第四乐章中,使用小号与圆号、小军鼓合奏并带有安达卢契亚特性的号角性音调。这段号角式乐段已打破了以往的自然音列的写法,使用了变化音。为了获得更丰满的音响效果,作曲家用现代小号与圆号同时吹奏这一以三连音为特征的乐段,生动地描绘出色彩鲜艳的大自然景象和西班牙人民富有诗意的生活风貌。 使用现代小号吹奏号角式音凋,并使它在一个乐章中多次出现,用以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可能要数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马勒(Mahier 1860—19if)所创作的《第五交响曲》了。在第一乐章(送葬进行曲)中,出现的这个号角式乐段,第一次是表现葬礼的行进,第二次是表现对死亡的预感,第三次是表现对过去往事的回忆。使用同一个音乐动机来表现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说在现代小号演奏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同时也给现代小号的演奏艺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至今这一段音乐仍然是世界各大交响乐团人团考试的必奏文献之一。 使用现代小号吹奏的号角式音调表现英雄性的主题、揭示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冒险精神,在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Strauss·Richard 1864—1949)所创作的《英雄生涯》交响诗第四部分(战场上的英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号角性音调中,使用(谱10)以前从来没有的大跳音程、一系列的变化音以及持续的强奏音,充分发挥了现代小号的强大威力。 使用现代小号的号角性特点用于歌唱性乐段,来呈示乐章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是一个独创。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在《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中,三次使用这一具有号角性特点的歌唱性乐段,表现出森林的神秘气氛,把人的想象力引向连绵不断的山峦和奔流不息的河边。从这里不难看出马勒对现代小号的偏爱,在艺术表现和演奏技巧上都作出了前人没有作过的探索和实践。这一歌唱性乐段在演奏法上与马勒的《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论文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曲式结构比一般变奏曲更丰富和复杂。首先,音乐的发展并不局限于帕格尼尼的一个主题, 作者在这首作品的若干段变奏中,其中的第七、第十、第二十四变奏都引入他所偏爱的中世纪教会歌调《末日经》;此外,这变奏曲的结构还兼具大型器乐套曲的特点——它的主题和二十四次变奏很明显地可以分成三组,相当于套曲的三个乐章,前后两组都是戏剧性情绪的体现,当中一组明朗而抒情,可以说是对幸福的一种幻想,也可以说是在激烈的生活漩涡中对幸福的过去的回忆。换句话说,这首作品由两组对比的形象构成,一个是阴暗的色彩占优势,它的一系列变奏]描绘出越来越令人惊心动魄的景象,特别是当《末日经》的主题进入时更是如此。另一个则是诗意的抒情形象,它在前面的阴暗色彩的强烈对照之下,显得更加感人。这首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狂想曲共24段变奏;序曲为活泼的快板,24段分别为:Introduction: Allegro vivace引子 活泼的快板Variation I:(Precedente)第1变奏 速度同上,乐队单纯的节奏,小提琴表现主题Tema: L'istesso tempo主题 速度相同Variation II: L'istesso tempo第2变奏 速度相同,在圆号、长号伴奏下,钢琴表现主题Variation III:L'istesso tempo第3变奏 速度相同,小提琴、长笛交互奏16分音符音型主题片断,钢琴奏对位Variation IV: Piu vivo第4变奏 活泼的,钢琴表现主题,木管与弦乐表现片断Variation V: Tempo Precedente第5变奏 如前速,钢琴强有力变奏,弦乐与木管断奏伴奏Variation VI: L'istesso tempo第6变奏 速度相同,钢琴以华彩技巧奏主题变奏,英国管优美的加入两次主题片断Variation VII:Meno mosso, atempo moderato第7变奏 不太快的中板,钢琴奏《末日经》旋律,低音管、大提琴、低音提琴表现主题Variation VIII: Tempo I第8变奏 原速度,钢琴断奏主题Variation IX: L'istesso tempo第9变奏 原速度,乐队以三连音符伴奏,钢琴穿梭于伴奏之间Variation X: Poco marcato第10变奏 稍有力的,钢琴再度出现《末日经》旋律,乐队奏主题片断,相互呼应Variation XI: Moderato第11变奏 中板,钢琴以华彩表现主题,竖琴滑奏Variation XII: Tempo di minuetto第12变奏 小步舞曲节奏,以木管表现为主Variation XIII: Allegro第13变奏 快板,乐队奏主题,钢琴奏出和弦Variation XIV: L'istesso tempo第14变奏 原速度,先乐队后钢琴进行强有力的进行曲格式变奏Variation XV: Piu vivo scherzando第15变奏 钢琴更多活泼谐谑的变奏,并加入弦乐和木管Variation XVI: Allegretto第16变奏 小快板,双簧管奏优美的旋律,钢琴奏主题片断Variation XVII: (Alletretto)第17变奏 在乐队背景上钢琴作自由变奏Variation XVIII: Andante cantabile第18变奏 如歌的行板,钢琴加入弦乐和木管。这是动机的抒情形式,它既显露出技巧上的才华,又以动人的忧郁曲调扣入心弦。象作者的早期钢琴作品一样,这一变奏开始时完全是一支平和、明朗的抒情旋律,但随后激烈地发展为热情和有感奋力量的歌曲;这里,同样使人想到意大利的民间曲调,但就其总的特性看则可以叫做夜曲或者船歌。Variation XIX: A tempo vivace第19变奏 原速度,在弦乐断奏上,钢琴奏三连音符Variation XX: Un poco piu vivo第20变奏 稍活泼,在小提琴细致音型上钢琴奏主题变奏Variation XXI: Un poco piu vivo第21变奏 钢琴以断奏奏三连音符Variation XXII: Un poco piu vivo(Alla breve)第22变奏 进行曲风格始,乐队出现主题片断,钢琴奏和弦,变为三连音符音群。乐队再出现主题片断,钢琴装饰Variation XXIII: L'istesso tempo第23变奏 原速,钢琴奏主题,乐队承接后钢琴奏华彩Variation XXIV: A tempo un poco meno mosso第24变奏 更活泼、华丽的到达顶峰后,乐队奏《末日经》,钢琴奏主题而结束

俄罗斯音乐的发展过程6~9世纪俄罗斯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6~9世纪东斯拉夫部落生活时代。原始氏族公社制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当时出现的偶象崇拜的仪式歌曲”就是这种文化之一其中包括崇拜太阳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年历仪式歌曲”和崇拜氏族祖先的“家族仪式歌曲”。前者与农业劳动密切关连,属于一种劳动歌曲;后者与婚丧礼仪紧密相关,或为欢乐的歌舞,或为哀伤的哭腔。这些歌曲由于与一定的祭祀仪式结合在一起,带有戏剧表演的性质,其旋律音域较窄(以三度音程为主,偶而上下扩充一度),以自然音列为基础,带有五声音阶特征。以后又产生了不依赖于任何仪式的“抒情民歌”,其旋律较为开阔,更具有歌唱性。同时,在古代斯拉夫人中,器乐也开始传播。当时采用的乐器有:古斯里(多弦弹拨乐器)、古多克(弓弦乐器)、杜德卡(竖笛)、索别尔(横笛)、罗格(号角)以及一些打击乐器等。9~17世纪9世纪末,由于生产力发展,氏族公社制瓦解。随着斯拉夫人最早的国家──基辅罗斯的形成,以英雄史诗和传说为内容的“壮士歌”逐渐繁荣。它是一种朗诵性质的叙事歌曲,词曲紧密结合,旋律从容庄重,由民间弹唱艺人演唱,常用古斯里伴奏。自古俄罗斯封建国家建立以来,为宫廷和国事服务的音乐获得了很大发展,如在王公贵族的登基典礼、出征归来和庄严集会时,常唱奏“光荣颂”;在军队的行进和国家仪式上,用长型的直管号和纳克雷鼓等乐器的演奏来助威。与此同时,民间音乐也在不断发展。世俗音乐的体现者──民间杂耍艺人尽管遭受教会和上层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但是他们的艺术生机勃勃,与社会广大阶层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受到普遍的欢迎。大多数民间杂耍艺人过的是漂泊流浪的生活,也有少数受到上层统治者的青睐,被列入贵族行列。15~16世纪,新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莫斯科罗斯形成。作为俄罗斯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体现的俄罗斯民歌逐渐完善和定型,具备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风格。在众多的民歌体裁中,最典型的是抒情的“悠长歌”。其主要特征是:旋律自由宽广,调式交替变更,节拍节奏灵活,单声多声结合(常见的是支声复调)。俄罗斯民歌是俄罗斯人民的集体创作,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自10世纪末基督教由拜占廷传入并成为国教起,宗教音乐开始发展。教会歌曲是古俄罗斯的以书面记录方式留传下来的专业音乐的唯一品种记录的符号称为涅夫梅”它们只代表旋律运动的总方向和节奏的长短,而不能标明每个音的准确高度。这种标记称为“旗标”或弯钩”记谱法,用这种记谱法书写的教会歌曲称为“旗标歌曲”或“旗标歌调”。这种来源于拜占廷的曲调和记谱体系,由于长期受到本地民歌的影响,逐渐具备了新的特征。原来充满朗诵的音调,如今音域扩充,旋律变得悠长,增强了歌唱性。到16世纪,旗标歌调最终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风格。17世纪,这种歌调及其记谱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随着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变革,单声部的旗标歌调逐渐被多声部的“帕尔捷斯歌曲”所取代这种风格的更替伴随了尖锐的论争,新风格的支持者们发表了许多论文批驳了把音乐看成是“宗教的奴仆”的中世纪保守观点,论证了新风格的合理性,使多声部的帕尔捷斯歌曲获得了推广。帕尔捷斯歌曲属于无伴奏多声部合唱,采用未列入敬神仪式的词,有时甚至直接用非宗教的世俗词。它的华丽的多声部风格与当时建筑和造型艺术中的巴罗克风格相呼应。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写作帕尔捷斯歌曲的作曲家有季托夫、H.卡拉什尼科夫、H.巴维金、.列德里科夫等17世纪下半叶还产生了另一种多声部歌曲康特,它起初用宗教情节自由发挥,以后用爱情、幽默讽刺的世俗歌词。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庄严颂歌性质的康特获得了流传。 18世纪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俄国剧院里,音乐成为重要的艺术手段。在王宫和贵族庭院里组织了由欧洲类型乐器构成的管弦乐队。到18世纪,音乐艺术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成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娱乐和消遣:建立了歌剧院,举办了公众音乐会,家庭音乐活动开展了。在18世纪30年代成立了附属宫廷的意大利歌剧院。50年代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开设了私营歌剧院。在俄国工作的意大利作曲家有:B.加鲁皮、F.特拉埃塔、G.帕伊谢洛、G.萨尔蒂、D.奇玛罗萨等。80年代在莫斯科开办了彼得罗夫斯基剧院(今莫斯科大剧院的前身),既演话剧,也演歌剧和舞剧。圣彼得堡的石头剧院以及一些省城的剧院都上演歌剧,甚至在一些贵族地主庄园的农奴剧院也上演了歌剧。18世纪末18世纪末在俄国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俄国作曲家学派形成。代表人物有:M.C.别列佐夫斯基、博包尔特尼扬斯基、B.A.帕什克维奇、福明、汉多什金等。他们的创作共性是对俄国民间生活题材的关注,采用俄罗斯民歌素材,音乐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歌剧最集中地反映出他们的创作面貌。代表作品有:M.M.索科洛夫斯基的《磨工-巫师、和媒人》(1779),M马京斯基和帕什克维奇的《善有善报》(又名《圣彼得堡商场》,1782),福明的《马车夫》(1787)等。在室内器乐创作方面,最著名的是汉多什金的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和俄罗斯主题变奏曲此外,杜比扬斯基和O.A.科兹洛夫斯基的抒情浪漫曲类型的俄罗斯歌曲享有盛名。19世纪19世纪初的俄国音乐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倾向。歌剧题材偏好童话和民间传说,追求豪华的舞台效果,音乐充满多愁善感的情调。作品有达维多夫的《列斯塔,第聂伯河的水仙女》(1805)、K.A.卡沃斯的《伊利亚勇士》(1806)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韦尔'、韦尔斯托夫斯基的《阿斯科尔德的坟墓》(1835)。在阿'、阿利亚比耶夫、A.E.瓦尔拉莫夫和古里廖夫的室内声乐曲中,孤独忧愁、不满现实、幻想美好未来的浪漫主义思想情感与朴素的城市抒情歌曲风格结合在一起。19世纪30~40年代,格林卡、格林卡的创作标志了俄国音乐古典主义传统的确立。格林卡吸取了欧洲古典和浪漫乐派的成果,钻研了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将专业的音乐技巧与质朴的俄国民间音乐结合,使俄国音乐文化提高到欧洲先进水平,奠定了俄国民族乐派的坚实基础。他的爱国主义的歌剧《伊万?苏萨宁》(原名《为沙皇献身》)和神话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雅》以及用A.C.普希金诗谱写的声乐浪漫曲《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夜晚的和风》等成为俄国音乐典范之作。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达尔戈梅日斯基'、达尔戈梅日斯基的歌剧《水仙女》和若干声乐浪漫曲突出了揭露和讽刺黑暗的倾向,注意了人物心理刻划,探求了言语音调与音乐的紧密结合。 19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随着社会运动和进步思潮的高涨,俄国音乐文化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在音乐演出活动和专业音乐教育方面,鲁宾斯坦兄弟作出了卓越贡献。1859年在圣彼得堡,鲁宾斯坦'、鲁宾斯坦创建了俄罗斯音乐协会。鲁宾斯坦次年在莫斯科成立了分会。他们广泛举行交响音乐和室内乐音乐会,开办音乐训练班。后来在此基础上先后成立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1862、1866)。此外,在圣彼得堡还办了免费音乐学校,演出、宣传欧洲和俄国名家的作品,进行了大量普及音乐教育的工作在创作方面出现了以巴拉基'、巴拉基列夫为首的“新俄罗斯乐派”(即“强力集团”,又称“巴拉基列夫小组”或“五人团”),参加的成员有:.'、鲍罗丁'、.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居伊'、居伊。他们接受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倡艺术的现实主义和人民性,强调继承和发扬以格林卡为代表的俄国音乐文化优秀传统,主张深入研究俄罗斯及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努力掌握欧洲先进作曲技术,创造性地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歌剧是他们创作的中心。其中,最突出的是反映俄国历史斗争,塑造人民群众形象,歌颂民族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歌剧,如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乱党》,鲍罗丁的《伊戈尔王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普斯科夫的姑娘》和《隐城基捷日与费芙罗尼亚姑娘的传奇》等。其次是取材于俄罗斯童话和民间传说的歌剧:有的表现了古代俄罗斯人民的风俗、伦理和志向,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雪姑娘》和《萨德科》等;有的以寓言方式揭露黑暗社会现实,影射沙皇专制,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不死的卡谢》和《金鸡》等。再就是描写风土人情充满民间生活气息的喜歌剧,如穆索尔斯基的《索罗钦斯克集市》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五月之夜》等。此外,还有注重刻划人物内心的抒情戏剧性的歌剧,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沙皇的新娘》等。在交响乐创作方面,强力集团作曲家重视标题性原则,分别以史诗、童话、民歌和自然风光为题,创作了民族色彩浓郁、艺术形象鲜明的作品,如鲍罗丁的第 2交响曲《勇士》和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巴拉基列夫的《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和交响诗《塔玛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安塔尔》、《山鲁佐德》和《西班牙随想曲》等。在室内器乐领域,鲍罗丁的两部弦乐四重奏,巴拉基列夫的钢琴独奏曲《伊斯拉美》,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居伊的小提琴曲等,以由衷地抒情和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引人入胜。在声乐浪漫曲方面,以内容深刻、体裁多样、语言新颖为特征的穆索尔斯基和鲍罗丁的作品最为出众。 处在同一时期的柴科夫斯基在重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民族传统方面,他和强力集团并无多少差异,但是在创作实践上却存在着不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80~90年代在沙皇专制高压政策下的俄国知识分子阶层的苦闷心理;作品的音调更多来源于城市歌曲;创作领域扩大,涉及了几乎全部音乐体裁和形式;作曲技术更加全面和完善。他的作品交织着戏剧性冲突、抒情性表白和风俗生活的描写,委婉的旋律,真挚的感情和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感染。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悼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以及声乐浪漫曲《祝福你们,森林》、《是白日笼罩吗?》等。 在俄国专业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音乐评论起了重要的作用先后在这个领域作出贡献的有奥多耶夫斯基、斯塔索夫谢罗夫、谢罗夫、拉罗什、居伊等。他们积极倡导音乐艺术的民主进步的创作原则和美学思想,热情推荐和宣传格林卡、强力集团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有力地促进了俄国民族音乐的传播。19世纪末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俄国革命歌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这些歌曲继承和发扬了十二月党人和平民知识分子创作的革命歌曲的优良传统,具有反对沙皇专制的政治倾向和感人的艺术力量。除少数是专门创作外,绝大多数是采用广为流传的旧歌(民歌、城市歌曲、外国歌曲等)重新填词加工改造而成。其中影响最大的歌曲是:《同志们,勇敢地前进》、《你们牺牲了》、《华沙革命歌》、《红旗》、《工人马赛曲》、《木棒》和《国际歌》等。这些歌曲一经流传,就成为无产阶级的强大精神武器,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团结群众、鼓舞斗志、揭露黑暗、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19世纪末以来,俄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本国的传统和外来的影响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多样的创作风格和个性。格拉祖诺夫'、格拉祖诺夫创作了8部交响曲。3部舞剧,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和大量室内乐作品。他的音乐浑厚饱满,近似鲍罗丁的史诗风格。利亚多夫主要写作器乐小品,作有钢琴前奏曲、练习曲和采用民间题材的管弦乐曲《巫婆》、《魔湖》、《女妖》和《八首俄罗斯民歌》等。他承袭了强力集团的传统,同时也借鉴了法国印象派的手法,音乐精巧清新。塔涅耶夫'、塔涅耶夫嗜好复调技术,他的创作带有明显的哲理倾向,代表性作品有:康塔塔《大马士革的约翰》、《读圣诗有感》,歌剧《奥瑞斯忒亚》和《c小调交响曲》等拉赫玛'、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明显地继承了柴科夫斯基的传统,浸透了对俄罗斯故土的深情。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二交响曲》、《钢琴前奏曲》、《音画练习曲》等。斯克里亚宾'、斯克里亚宾早期的作品受到了F.F.肖邦的影响,他成熟时期的作品充满了狂热的幻想和感情,反映了处于革命风暴前夕的俄国旧知识分子的神秘、空想的精神状态。其代表作品有:《第三交响曲》(《神圣之诗》),交响诗《狂喜之诗》《普罗米修斯》(又名《火之诗》),钢琴协奏曲,10首钢琴奏鸣曲,若干钢琴前奏曲、练习曲等。梅特涅尔'、梅特涅尔的创作集中在钢琴和室内声乐方面,他写了 3部钢琴协奏曲,16首钢琴奏鸣曲和 100余首声乐浪漫曲等。他的作品思想深沉,感情真挚。I.F.斯特拉文斯基醉心于西方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流派,创作逐渐脱离俄罗斯民族传统。他的音乐作品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其他一些作曲家,如阿连斯基'、阿连斯基、卡林尼科夫'、卡林尼科夫、里亚普诺夫等继续遵循俄国民族乐派传统,在创作、教学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世纪以来,俄国音乐表演艺术蓬勃发展,建立了俄国学派,涌现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有歌唱家O.A.彼得罗夫斯特拉文斯夏里亚宾'、夏里亚宾、涅日丹诺娃、索比诺夫、叶尔绍夫,钢琴家 鲁宾斯坦、拉赫玛尼诺夫,小提琴家格尔日马利,大提琴家达维多夫,指挥家S.库谢维茨基等。20世纪初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俄罗斯音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多民族的苏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1948年成立作曲家协会,1979年有会员2100多名。协会经常在各地举行音乐节和音乐会演。1958年在莫斯科举行第一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会,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在1978年的第六届柴可夫斯基音乐会上,苏联歌唱家舍姆丘克,小提琴手格鲁别尔特和钢琴演奏家普列特涅夫分别获得一等奖。1969年起每四年在莫斯科举行一届芭蕾舞国际比赛。苏联演员不只一次获得第一名。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交响舞曲》等等。《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写于1934年,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鬼被许多人描绘成炫技能手,看不到他的辉煌技巧给浪漫派带来的风格上的影响,这不但低估了帕格尼尼的艺术价值,也是对浪漫主义艺术本质的忽略。浪漫主义是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浪漫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狂热的主观表现。音乐家表现狂放无羁的感情世界,必须有炉火纯青的技巧为依托,才能进入横无际涯的艺术境界。有一件趣闻说明的正是这个问题,有一次,一位提琴手拿着乐谱去找贝多芬,提出某些小提琴部分的音乐太难,不好演奏,请作曲家修改一下,贝多芬却说:“当上帝唤醒我的时候,你以为我还会去考虑你那倒霉的提琴吗?”帕格尼尼精妙绝伦的演奏技巧和火热的演奏风格正是浪漫派作曲家渴求的境界,激发了许多音乐家的热情,追随效法者甚众。他们一方面在技巧和演奏风格上提高精进,另一方面直接从帕格尼尼的音乐里获取灵感,把他的作品改编成其它乐器的独奏曲,或者是以他的音乐主题为素材创作出自己的音乐。在大量的改编曲里,最著名的当然还是几位大作曲家的手笔,其中包括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作为音乐会曲目至今还频繁演出的当推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狂想曲是这样一种曲式:它以烈焰般的激情歌颂狂傲不羁的英雄气概,用饱满的热情表现民族精神。狂想曲不是从古典时期继承来的形式,它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激情锻造出的曲式,音乐内容一气贯通的单乐章作品。拉赫玛尼诺夫写的这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可以称之“帕格尼尼主题变奏”,音乐取材于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在一个音乐主题上展开24个变奏,铺衍成一部气势辉煌的大型作品。这24个变奏前后分成三组,很像是不间断连续演奏的协奏曲的三个乐章,而且独奏钢琴与乐队展开炫技性的竞奏,又很符合协奏曲。但是从音乐狂热的激情和艰深的技巧看,还是应该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标题理解为狂想曲。作为一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首先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而且技巧精湛,风格健朗,他的名字被列入伟大钢琴家的行列,他在当时唱片录制技术已经很完善,所以我们今天还能听到他的演奏艺术。如此说来,拉赫玛尼诺夫要比他的老师柴科夫斯基幸运得多,他不必像柴科夫斯基那样拿着新完成的协奏曲去征求钢琴家的意见,结果触了霉头,一部不朽之作被说了个一无是处。拉赫玛尼诺夫写钢琴音乐从不担心技术问题,有些技巧艰深的部分,音乐甚至是在跟着飞舞的手指奔跑,听凭它把音乐带到哪里,浪漫派音乐里充满的热情往往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这段音乐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尤其富于浪漫气息,它虽然只是一个音乐片段,不是一个乐章,也被抽出来编入一些浪漫曲集的唱片,在芭蕾舞台上也可以见到这段音乐的芭蕾小品。拉赫玛尼诺夫当初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有意表现帕格尼尼传说中的舞台形象,瘦骨嶙峋、苍白、狂热、鬼魅般的躯壳包裹着热情的灵魂,被艺术之神唤醒时,便光芒四射地疯狂演奏,辉煌的音乐照亮整个大厅。拉赫玛尼诺夫甚至在写这部狂想曲的同时就在考虑把它搬上芭蕾舞台,他提供了芭蕾剧情构思,编舞导演当然又是芭蕾大师福金。《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表现的是一位狂热的浪漫派艺术大师的艺术个性,也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的写照,他消瘦清癯,表情忧郁,举止矜持,不苟言笑,登台演出则激情进发,高贵而尊严,这是他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艺术个性。他尊崇古典浪漫传统,厌恶庸俗的艺术趣味,他青年时代写的升C小调前奏曲名扬海外,移居美国后只要一有演出,观众便一定要求加演这首前奏曲,使他对自己的这首杰作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种东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于是他开始憎恶自己的这首作品。拉赫玛尼诺夫1917年移居美国,按照民族主义的理论,他应该就此失去了灵感,写不出什么东西了。他创作的新作品的确不多,但这不能印证这种断言,因为拉赫玛尼诺夫把主要精力用于演出,作品自然就少了。他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已六十有奇,这不是创作的最佳年龄,但他的热情并没有减退,仍然写出了堪称经典的杰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