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EI收录的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期刊英文名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 出版周期 双月 出版ISSN 1671-5497 出版CN 22-1341/T 邮发代号 12-46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出版地 吉林省长春市 期刊主页网址 在线投稿网址 数据库收录/荣誉 CSCD 扩展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EI 工程索引 Pж(AJ) 文摘杂志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 SA 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 中文期刊影响因子(参考CNKI最新数据) 复合影响因子 1.096 综合影响因子 0.566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是核心期刊我经常在南区图书馆内阅读每一期上都明确地引着“中心馆藏核心期刊”的字样吉大的核心期刊包括以下几种:校报工学版医学版理学版地球科学版社会科学版还有各个学院出版的杂志刊物等等
不知你所问的是哪种核心,我能够确定《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虽然影响因子很高,杂志也比较正规,可惜不是2011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其他工学版、理学版、医学版、地球科学版四个版本都是2011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宁夏大学考研资料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刊名: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0253-2328CN: 64-1006/N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80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学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办刊方向,严格把好稿件的政治质量关,在稿件的审理过程中,坚持专家审稿,初审、复审、终审层层把关,确保期刊的政治质量过硬。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坚持正确导向,注重学术质量,体现时代特点、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努力实现学术水平与中国现阶段科学研究水平的相适应。开辟“西夏研究”、“汉语研究”、“民族文学”、“回族研究”等特色栏目,并注重刊登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各学科中的具有创造性的成果,突出了整体意识和整体效应。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获奖情况: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报核心期刊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主管单位:宁夏大学主办单位:宁夏大学主编:陈育宁ISSN:1001-5744CN:64-1005/C地址: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 邮政编码:750021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2004年以来发表的主要英文及法文论文Kuang, L. & Liu, L. (2012).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ural-to-urban migrants: The role of the hukou system in China. PLoS ONE 7(11): e46932.Liu, L.(2012).HIV/AIDS related stigma: its origination and manifestation in China. In R.Permanadeli, D. Jodelet & T. Sugiman(Eds). Alternativ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s (pp.253-264). Jakarta: University of Indonesia.Liu, L.(2012).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Bao in the Age of AIDS: The Case of China. In I. Markováand A. Gillespie (Eds.). Trust and Conflict: Representation, Culture and Dialogue(pp.123-135).London: Routledge.Liu, L. & Hong, Y. Y. (2010). Psychosocial ramifications of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2), 102-108.Liu, L. (2008). To have and to be: Towards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in China,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8(3), 233-252.Liu, L. (2008). Yang and Yin in communication: Towards a typology and logic of persuasion in China. Diogenes, 55(1), 120-132.Lee, Y-T., Norasakkunkit, V., Liu, L., Zhang, J. X., & Zhou, M-J. (2008). Daoist/Taoist altruism and wateristic personality: East and West. World Cultures eJournal, 16(2), 1-19.Liu, L. (2008). Filial piety, guanxi, loyalty and money: Trust in China. In I. Markováand A. Gillespie (Eds.). Trust and Distrust: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pp.51-77).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Liu, L. (2007). Le yin et le yang dans la communication: Typologie et logique de la persuasion en Chine. Diogène, n°217, 150-165.Liu, L. (2006). Quality of life as a social representation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5(2), 217-240Liu, L. (2004). Sensitising concept, themata and shareness: A dialogic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4(3), 249-264.2004年以来发表的主要中文论文赵显、李晔、刘力、曾红玲、郑健(2012). 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时长、效价强度与关联意识的作用. 心理学报,44(5):614-624.赵显、刘力、张笑笑、向振东、付洪岭(2012). 观点采择:概念、操纵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79-2088.杨晓莉、刘力、李琼、弯美娜(2012). 社会群体的实体性: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20(8):1314-1321.郑健、刘力(2012). 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内容与结构. 青年研究,第4期:35-44.杨晓莉、刘力、崔淼、杨萌(2012). 社会类别的心理本质论研究评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5):22-27.徐伦、林崇德、刘力、杨萌(2012). 金融危机背景下家庭社会地位对大三学生择业动机的影响: 社会支配倾向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35(2):472-476.邝磊、郑雯雯、林崇德、杨 萌、刘 力(2011).大学生的经济信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归因和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报. 43(9),1063−1074.弯美娜、刘 力、邱 佳、杨晓莉 (2011). 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 心理科学进展. 19(5),723–730.李 琼、 刘 力(2011). 低地位群体的外群体偏好.心理科学进展.19(7), 1061–1068.刘力、杨晓莉(2011).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 2011,19(6), 803–808.刘力(2011).从外推认同走向内生认同. 管理学家. 第5期,59-60.刘力(2011).复合性主体的杭州经验. 管理学家. 第5期, 60-61.崔淼 、林崇德、徐伦、刘力、李艳玲(2011).家庭社会阶层对大学生择业依赖倾向的影响:当前经济信心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 34(3),652-656.曾盼盼、林崇德、刘力、 李远红(2011).大学生经济信心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9(2), 93-97.王芳、刘力、许燕、蒋奖、孙晓敏(2011).社会心理学:探索人与社会的互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6(6),640-649.程千、刘力(2010). 主流媒体对农民工的表征及其变迁--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节目为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 (2), 25-34.刘力(2010). 敏化性感念、基耦与共享:社会表征的对话主义立场。徐冰(特约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五辑(文化心理学)(pp.217-233)).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杨萌 刘力 林崇德、张笑笑、赵显(2010). 金融危机中大学生经济信心与就业信心的关系: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教育科学,26(4),66-69.杨晓莉、刘力、张笑笑. (2010). 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 心理科学进展. 18(5),840-848.杨柳、刘力、吴海铮(2010). 污名应对策略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8(5),819-830.李琼、刘力(2010). 偏见的自我调节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8,365-373 。刘力、程千(2010). 主流媒体话语表征中农民工阶层的形象意义. 求索,第1期,110-112.刘萍、刘力、邓羽、刘智丽(2009).高中生职业抱负影响及其妥协模式.新西部,第4期,155-156.杨柳、刘力(2008). 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6, 815-825刘力(2007).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个体主义倾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1), 58-64.刘力、唐小艳、杨立政(2007). 艾滋病相关污名的成因与表现. 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编):《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pp.307-315).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力(2006). 社会形态与社会心态. 社会心理研究. 第1期,12-17.王炜、刘力、周佶、周宁(2006).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 心理发展与教育. 22(1),47-51. 黎岳庭、刘力主编(2010).《社会认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光明日报》2013.4.24The agricultural trait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landscape, Ritsumeikan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2013.3《中国美学史应该从何处写起》,《文艺争鸣》2013年1月号。《西周礼仪美学的物体系》,《文艺研究》2013年第1期。《中国春秋时期的建筑艺术与建筑批评》,《哲学家》2012年12月。《中国远古美学研究的若干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古今之争:春秋乐论的核心问题》,《求是学刊》2012年第6期。《美的历程与真味——刘成纪教授访谈》,《美与时代》2012年第8期。《殷商刻辞与中国艺术观念的本源》,《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西周用乐状况及相关美学问题》,《求是学刊》2011年第5期。Re-consideration as to the beauty of nature in modern aesthetics,Journal of Asian Arts & Aesthetics, Vol. 4,2011《城市作为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中国艺术报》2011年4月11日。《美的悖论与公共艺术的审美质量》,《中国艺术报》2011年4月18日。《道性之“真”与形式之“真”——刘成纪教授谈中西绘画》,《美与时代》2011年第1期。《生态美学的理论危机与再造路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世界美学视野下的中国美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23日第1版。《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美及美学的位置》,《文艺研究》2010年第6期。《文化遗产之争与中国史学的观念变革》,《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9期。《重构美的形而上学》,《中州学刊》2010年第4期。《中国美学与农耕文明》,《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自然的人化”与新中国自然美理论的逻辑进展》,《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道禅语言观及中国诗性精神之诞生》,《求是学刊》2009年第6期。《多元一体的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光、风》,《求是学刊》2008年第5期。《美育哲学基础的重建》,《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中原文化研究及其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08年2月5日。《刘成纪访谈》,《中国画研究》2008年第2期。《汉代哲学的身体整体观及对美学的影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重建中国文化的历史论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关于中原文化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三个问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身体及其映象》,《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汉代哲学的天人同构论及其美学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真理符合论与虚无的发现》,《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什么是审美体验》,《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身体美学的一个当代案例》,《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光明日报》2005年2月8日。《以中原的眼睛看江南》,《中国文化报》2005年1月27日。《生态美学与自然美理论的重构》,《东方丛刊》2005年第2期。《匮乏时代,美学何为》,《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4期。《自然美:一个经典范畴的当代价值》,《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美学:要思想还是要知识》,《文艺报》2004年11月25日。《诗性地理与庄子的哲学发现》,《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非主流与美学的第三条道路》,《东方丛刊》2003年第4期。《维柯与中国文化诗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近年来庄子美学研究述评》,《中国美学年鉴》2003年10月。《怎样理解西方美学中的理性》,《泰安学报》2003年第2期。《非主流与美学的第三条道路》,《东方丛刊》2003年第4期。《为什么是物象美学》,《美与时代》2003年第8期。《生态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从实践、生命到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第3期。《美学漫谈》,《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生命美学的超越之路》,《学术月刊》2000年第11期。《自由主义与20世纪中国美学进程》《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时代潮流与美学使命》,《新华文摘》2000年11期。《90年代感觉主义文化备忘》,《民族艺术》2000年4期。《瓷音舞影,为美而存》,《东方艺术》2000年第4期。《丘山之性,林泉之心》,《东方艺术》2000年第6期。《文化的性幻相》,《书摘》2000年第2期。《中央之地为浑沌》《江汉论坛》1999年第3期。《走向散步美学》《人文杂志》1999年第6期。《芬兰美学家索妮娅·塞尔俄玛》,《美与时代》1999年第12期。《向美还归:散步美学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贡献》,《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失美的美学与当代美育的困境》,《文艺美学研究》第三辑。《宋陈文化与宋陈之学》《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5期。《前卫的根据》,《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重新认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90年代审美文化的四种倾向》《美术观察》1997年第10期。《心的发现与音乐心理学的重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7年12月。《生命之流与审美之变》,《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新时期美学发展的三大误区》,《东方艺术》1997年第4期。《论庄子美学的物象系统》,《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随缘韧游于都市丛林》,《东方艺术》1995年第6期。《月亮与中国文化》,《东方艺术》1995年第1期。《艺术家的美学》《美术史论》1995年第1期。《庄子审美乌托邦述义》,《云梦学刊》1995年第1期。《庄子畸人四论》,《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心音同形理论与音乐格式塔重建》《文艺研究》1994年第3期。《20世纪西方荒原精神流变观》,《郑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蝴蝶与中国文化》,《东方艺术》1994年第3期。《卢照邻的病变与文变》《文学遗产》1994年第5期。《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文艺》《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2期。《从结体变迁看中国书法的哲学隐匿功能》,《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西方现代诗寓言三则》,《开封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一次震撼灵腑的审美体验》,《美与时代》1992年第8期。《冲突与新的综合》《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3期。《庄子审美遗忘说试论》,《郑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拯救与梦想--水浒传理想主题的文化阐释》,《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美丑冲突与现代人的心灵震荡》,《黄淮学刊》1989年第1期。《从峰巅到深渊》,《学术百家》1989年第1期。《论现代人对现代艺术的承受力》,《文艺百家报》1987年8月。
1.《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集中体现》,《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署名卢燕),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10期;2.《生命的媚俗与写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署名卢燕),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6期;3.《各巨匠心的人物塑造》,《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署名卢燕);4.《刘震云中篇小说的审美指向》,《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5.《权力意识:刘震云小说的精髓》,《焦作工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6.《隐藏在美丽悲哀后的虚无思想》,《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7.《现场短新闻的审美特征》,《新闻爱好者》2000年第3期;8.《凝练准确,言简义丰》,《应用写作》2000年第3期;9.《社会新闻的三个选择》,《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10.《关注都市百姓生活 探索电视传媒新机制》,《新闻爱好者》2000年第11期;11.《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审美差异》,《焦作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12.《论电视新闻美学》,《焦作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13.《小栏目反映的大主题》,《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3期;14.《面向纯朴人生的沉重思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15.《重视与忽视》,《声屏世界》2001年第6期;16《新闻语言亟待规范》,《新闻三昧》2001年第5期17.《图文融合出精品-评<羊城晚报>的一则国际新闻报道》,《新闻三昧》2001年第11期;18.《关于省级电视的理性思考》,《焦作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19.《<梨园春>的传播学思考》(与人合著),《新闻爱好者》2003年第9期;20.《“三农”语境下媒体的农村战略》,《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1.《论新闻意境》,《焦作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22.《唯美爱情的挽歌》,《文艺报》2005年3月10号;23.《刘震云小说的批判意识》,《文艺报》2005年9月8号;24.《<梨园春>传播效果的思考》,《声屏世界》2005年第8期;25.《从现代到传统——曹禺戏剧审美嬗变》,《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26.《余华小说死亡主题的嬗变》,《中州学刊》2006年第4期;27.《传播学视野中的文化产业创新》,《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28.《生命的叙述:从写真到媚俗》,《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29.《论新闻细节》,《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30.《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年第10期;31.《论<朝花夕拾>的审美价值》,《语文知识》2009年第2期;32.《刘震云小说权利批判的审美价值》(与人合著),《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33.《后现代语境下作家的社会责任》,《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34.《阮籍人格的审美悖论》(与人合著),《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35.《论余华小说的人性光芒》,《语文知识》2011年第3期;36.《竹林七贤的美育意义》,《焦作师专学报》2011年第3期;37.《编辑审美及其实现》,《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38.《中原婚俗中的语言趣像》,《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39.《王国维文艺观的现代意义》(与人合著》,《扬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40.《存在的虚无——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41.《论消费社会大众传媒美育作用》,《郑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2014—2009年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2013~2014)》/主编、主要撰稿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12-2013)》/ 主编、主要撰稿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12月《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2011)》/ 主编、主要撰稿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10-2011)》/ 主编、主要撰稿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北部湾银行类跨境业务先期研究报告——基于产业链跨境成长结算和零售金融设点对策视角》/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2010》/ 主编、主要撰稿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9-2010)》/ 主编、主要撰稿人,2010年10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8-2009)》/ 主编、主要撰稿人,2009年8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002年《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 校对、主要译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中国供应链现状:理论与实践》/ 主编、主要撰稿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5》/ 副主编,同心出版社,2005年2月《环境经济学教程》/ 校对、主要译者,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4月《国际金融与宏观经济》校对、主要译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Asian Economic Corperation: China's Presence》/ editor,The World Scientific Press, 2004《新时代亚洲经济合作:中国地位与影响》/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信用》/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农户储蓄行为》/ 著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除注明外,均为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2014年私募股权市场大波动背后的成长逻辑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17-33页 反垄断要趁早 /《北大商业评论》,2014年第5期,101-103页 中国虚拟水贸易结构变迁及空间分布研究(第三作者)/《思想战线》,2014年第3期,150-153页 国家中心城市的全球比照 /《支点》,2014年第1期 2013年中国产权市场新一轮规范、创新与发展趋势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1-29页中国需要拉长“市场长链”/《支点》,2013年第8期,42页中国产权市场童话三理 /《产权导刊》,2013年第5期,13-15页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创生路径和演化特点浅析 /《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4期,1-6页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要素市场业态形式演进的一般规律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5-11页流动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测量及其分布特征(第三作者)/《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141-151页跨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第三作者)/《思想战线》,2013年第2期,124-128页身份平等与机会平等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年第7期,86页雾霾背后的制度缺陷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年第5期,95页2012—2010年2011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1-19页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10~2011)年度总报告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1-29页明年是我国进出口导向的拐点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年第24期,32-34页专利申请提前公开制度、专利质量与技术知识传播(第四作者)/《世界经济》,2012 年第8期,115-133页国产化率保护研究述评(第三作者)/《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34-40页欧美经济周期大调整带来的中国机遇和挑战 /《当代财经》,2012年第1期,13-14页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2010)年度总报告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1-35页“双核”整合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川日报》,2011年11月16日,第6版中美汇率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学习时报》,2010年12月6日,第2版中美汇率问题的中国国家观 /《学习时报》,2010年11月22日,第2版中美汇率问题的美国国家观及其狭隘性 /《学习时报》,2010年11月8日,第2版中美汇率问题小史 /《学习时报》,2010年11月1日,第2版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9~2010)年度总报告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1-28页中国珠三角地区专业化大宗商品市场交易所化趋势分析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105-115页。本文与李正希、孟祥轶、毛振宇合作。人民币试点范围扩大的背后 /《西部论丛》,2010年第7期,28-29页碳金融推动下的技术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科技奖励》,2010年第7期,37页后危机监管:全球和谐机制背景下中国模式关注 /《经济科学》,2010年7月,5-9页2009—2006年中国产权市场发展理论、实绩与政策十年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1-43页明清资本市场生成小考:历史视角 (第二作者)/《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360-369页中国产权市场:资本品交易“范式”的华夏演进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470-476页未来一段时间是总需求管理 /《中国新时代》,2009年第12期,44-45页以样本产权市场为基础建立OTC /《中国证券报》,2009年8月10日,T01版保守型期权投资有诀窍 /《中国证券报》,2009年4月22日,A11版外国直接投资的新演进与国内外研究评述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我国通货膨胀的两重性、结构成因及对策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9期The Phase-II-Growth Behavior of Multinational Firms and Regula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XXVII No.2 Summer 2007,32-45FDI与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研究述评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5-11页资本市场产业链的成长 /《产权导刊》,2007年第4期,36-37页增长模式对水资源投入的依赖及对策分析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3期,76-81页2007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长三角模式未来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1-6页东北区域经济发动机形成的宏观需求与国际效应(第二作者) /《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131-136页金融创新与定价经济形成 /《当代金融家》,2006年10期“二次成长阶段”跨国企业集群的行为特征与规制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77-85页Can Growth Compensate Inequality and Risk /presentation at the 2006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AEA) Annual Meeting in Long Beach, July 23-2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长五阶段预测与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42-46页2005—2002年瑞士模式: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三种选择 /《决策》,2005年第8期,10-11页产业链闭合、商业积聚与区域经济发动机 /《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7期,20-24页城市化道路:中国城市化及其战略选择 /《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179-183页信息租问题探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85-93页产业链闭合与区域经济发动机 /《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5》(第八章),同心出版社,2005年2月薪酬性股票期权激励的有限有效性及改进权衡/《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期,44-49页中国经济制度的历史传承 /《北大商业评论》,2005年第1期对纺织服装企业进行竞争力测评的现实意义 /《中国制衣》,2005年第9期,29页中国建置经济制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竞争 /《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117-125页企业与市场关系新释:产业链与市场构造 /《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0期,13-18页信用制度缺失与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建立 /《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9期,38-39页三大经济制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竞争(第二作者)/《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9期,17-25页21世纪世界货币体系与亚元制度建立 /《北京内参》,2003年8月二十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三大缺陷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31-41页SARS、中国经济增长及其他 /《经济导刊》,2003年第7期,88-89页韩国金融市场的三次开放 /《经济导刊》,2002年第6期,26-30页分井的故事 /《经济导刊》2003年第4期,92-94页制度缺失与储蓄替代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9-16页蒙代尔:亚洲货币政策与汇率合作(译文)/《经济科学》2002年第4期,5-7页美十一次降息与通货膨胀输出——兼论美国通货膨胀输出对东亚美元高储备区经济损害 /《经济科学》,2002年1月,116-125页1991—1986年市场风险、缔约需求和制度效益 /农村问题论坛》,1991年8月黑龙江省粮食剩余和出路 /《农村问题论坛》,1991年4月黑龙江省扶贫农场 /《农村问题论坛》 ,1991年3月悄悄地移动经济的基础构造 /《经济科学》,1989年8月中国农村金融市场(9篇系列)/《中国村镇北业信息报》,1989年4-6月结构变革的高速时期 /《农村经济与社会》,1989年6月农村金融市场的变迁 /《农民、市场和制度创新》(第九章) ,上海三联出版社 ,1988 农村发展:寻求超越家庭生产的组织形式 /《农村经济与社会》,1987年4月农村乡村户三级关系的思考 /《农村问题论坛》,1986年12月 中国经济处于增长的青春期 /《环球时报》,2014-12-12 中国经济转型出现系列新亮点 /《环球时报》,2014-10-31 北京水资源危机亟须解决 /《中国经济时报》,2014-08-08 楼市不会崩盘,中国经济更不会垮 /《环球时报》,2014-08-07解决水问题应从调动市场机制入手 /《中国经济时报》,2014-07-11 去行政化不是去政府化 /《环球时报》,2014-05-16国企改革不能依赖天上掉馅饼/《环球时报》,2014年-04-23治雾霾,主导力量或失语或缺位/《环球时报》,2014年-03-12对税制改革,多些信心和耐心/《环球时报》,2014年-02-172014年房价大跌?没戏!/《环球时报》,2014年-01-20中国不妨设差异化GDP目标 /《环球时报》,2014-01-09借壳新规有利于扭转畸形壳交易 /《企业观察报》,2013-12-27中小企业也应走产融结合之路 /《企业观察报》,2013-12-18太强调国企公益责任是舍本求末 /《环球时报》,2013-12-18企业债审批权应该双下放 /《企业观察报》,2013-12-11愿“误读”推动土地增值税创新 /《环球时报》,2013-11-27对冲人民币内贬外升风险势在必行 /《企业观察报》,2013-11-12进军资本市场 不是阿里最优选择研究 /《企业观察报》,2013-10-22房市调控不能忽略农村因素 /《环球时报》,2013-10-09“证券法”修改要以完善资本市场为取向 /《企业观察报》,2013-09-16企业债供给回暖 管控风险是关键 /《企业观察报》,2013-09-09警惕发展成绩催生高位傲慢 /《环球时报》,2013-09-04保障房空置现象严重 管理之糙令人吃惊 /《环球时报》,2013-08-15PE发债需有配套担保机制 /《企业观察报》,2013-08-12借道私募股权可增强国企市场灵活性 /《企业观察报》,2013-07-29房地产崩盘的断言者该三思 /《环球时报》,2013-07-20警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误区 /《企业观察报》,2013-07-15中国企业并购潮涌 三大行业蕴藏机遇 /《企业观察报》,2013-06-10公开“三公经费”需做制度准备 /《环球时报》/2013-05-28打造第三方市场平台 重塑券商风管体系 /《企业观察报》,2013-05-27打造长链金融 开启全球产业链道途 /《企业观察报》,2013-05-13资产过百亿元企业应产能化与资本化双轨并行 /《企业观察报》,2013-04-29两部委规范意见相左 PE混业经营遭遇挑战 /《企业观察报》,2013-04-15治雾霾不能只靠环保部门(与章政合作)/《环球时报》,2013-01-28美国“重返亚太”背后的战略博弈 /《中国国防报》,2012-09-18逼美国增加亚太政策成本 /《环球时报》,2012-08-21珠三角大宗商品交易盼交易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7-06入世5周年盘点什么 /《云南经济日报》,2006-12-14前三季经济增长背后的结构成因分析 /《云南经济日报》,2006-11-23总部经济带来更大的产业配套需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11-13中国金融政策防卫性特征浮出水面 /《中国证券报》,2005-03-02 现代金融期货产业与21世纪中国产业战略布局 /《期货日报》,2005-01-17升值冲击波 /《招商周刊》,2003-09-08货币比值外的问题 /《今日东方》,2003-08-20
国内保险期刊很少,并且只有《保险研究》和《保险职业学院学报》是核心(还只是北大核心而已 ,国内目前没有顶尖的保险刊物)。
[1]赵成刚等(2004),土力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李宏男,赵成刚等(1996),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建筑工业出版社。 [1]Zhao Chenggang,Li Weihua et al, (2005),An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dynamic analysis in three-medium coupled systems and its application,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Vol.282, Issues3-5,PP1169-1181。(SCI、EI检索)[2]Zhao Chenggang,Li Weihua et al, (2005), An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biot dynamic formulation in fluid-saturated porous media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rigid foundation,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Vol.282, Issues3-5,PP1155-1168 。(SCI、EI检索)[3]Zhao Chenggang,Yang Zhenmao et al, (2005),INFLUENTIAL FACTORS OF LOESS LIQUEFACTION AND PORE PRESSURE DEVELOPMENT,ACTA MECHANICS SINICA,Vol.21,No.2.:129-132.(SCI、EI检索)[4]赵成刚、闫华林、李伟华、李亮(2005), 考虑耦合质量影响的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计算力学学报,Vol.22,No.5(EI检索)[5]赵成刚、李伟华(2003),三种介质耦联系统动力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及其应用,地震学报, Vol.25,No.3..(EI检索)[6]赵成刚,曾巧玲(2002),如何用好土力学—对青年土木工程师谈土力学的理论与应用,力学与实践,Vol.24,No.6.[7]赵成刚,尤昌龙(2001),饱和砂土液化与稳态强度,土木工程学报, Vol.34,No.3。[8]赵成刚、李伟华等(2001),流体饱和两相多孔介质动力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岩土工程学报, Vol.23,No.2。[9]赵成刚,于子忠(1999),关于饱和砂土的稳态强度:概念与试验的讨论, 岩土工程学报, Vol.21,No.5。[10]赵成刚,高福平(1999),波在饱和多孔介质与弹性固体介质交界面上的界面效应,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卷11期。[11]赵成刚等,(1998),固体、流体多相孔隙介质中的波动理论及其数值模拟进展,力学进展,28卷,1期。[12]赵成刚、高福平,(1998),波从单项介质向两相饱和多孔介质入射时在交界面上的反射于透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8卷1期,pp。131-139。[13]赵成刚、高福平(1996),波在单相介质向两相饱和多孔介质入射考虑能量耗散时在交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增刊。[14]赵成刚等(1995),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道路系统震害预测,华南地震,15卷3期。[15]Zhao Chenggang et al.(1994),Substructure method of semi-analytic boundary element and application to seismic scatter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Vol.8, No.4.[16] 赵成刚(1993),生命线地震工程的几个基本问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3卷2期。[17] 赵成刚等(1993),给定烈度下供水系统受灾程度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卷1期。[18] 赵成刚(1993),以概率为基础的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组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6卷2期。[19] 赵成刚等(1993),用三位半解析边界元法分析凸起山包对地震波的散射,中国地震,9卷2期。[20] 赵成刚等(1992), 地下管线的模糊随机动力可靠性分析,土木工程学报, 25卷6期。[21] 赵成刚等(1992),管网系统抗震问题述评,自然灾害学报,1卷2期。[22] 赵成刚等(1991),关于加权残值法的充要条件及其权函数的选择,力学学报,23卷3期。[23] 赵成刚等(1991),三维半解析边界元法及其在波动问题中的应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1卷2期。[24] 赵成刚等(1991),边界元在地震波动问题中的应用简介,世界地震工程,7卷3期。[25]赵成刚等(1988),地下管线抗震问题评述,世界地震工程,4卷4期。[26] 赵成刚等(1987),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的组合方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7卷3期。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会议上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27] Zhao Chenggang and Yang Qingshan. (1996), Some basic studies on lifelin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of traffic and trasport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Beijing, China. (ISTP检索)[28] 赵成刚等(1995),地下管道地震反应分析与应用研究综述,第三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9] 赵成刚等(1994),道路系统地震经济损失和拱桥的震害预测,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论文集。[30] 赵成刚等(1993),地震波作用下地下管道的模糊随机反应和可靠性分析,全国首届结构与介质互相作用会议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31] 赵成刚等(1992),弹性动力学和静力学中边界积分方程的充要性,第三届边界元法学术会议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32] 赵成刚等(1991),管网系统抗震问题,首届结构工程会议论文集,〈结构工程专刊〉。以指导的在读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赵成刚为第二作者的公开发表的论文[33]李亮,赵成刚(2005),基于SMP破坏准则的土体弹塑性动力本构模型,工程力学,22卷3期, PP. 139-143。(EI检索)[34]杨振茂,赵成刚(2005),饱和黄土液化的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ol.24,No.5.(EI检索)[35]陈俊生(硕士生),赵成刚(2005),论对称与非对称的Biot固结有限元方程组间的一致性,工程力学,Vol.22, No.1..(EI检索)[35]贾其军,赵成刚(2005),低饱和度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理论及其应用,岩土力学,Vol.26, No.4. (EI检索)[36]张志宏,赵成刚(2005),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及粘土层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水土保持学报,19卷1期。[37]董俊(硕士生),赵成刚(2005),三维半球形凹陷饱和土场地对平面P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地球物理学报,Vol.48,No.3..(SCIE检索)[38]李伟华,赵成刚(2004),饱和土沉积谷场地对平面SV波的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地球物理学报,Vol.47,No.5。(SCIE检索)[39]李伟华,赵成刚(2003),圆弧形凹陷饱和土场地对平面P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地球物理学报,Vol.46,No.4.(SCIE检索)[40]李亮,赵成刚(2004),基于SMP破坏准则的饱和砂土弹塑性模型,应用力学学报,21卷4期。(EI检索)[41]李伟华,赵成刚(2004),饱和土半空间中圆柱空洞对平面P波的散射,岩土力学,Vol.25,No.12(EI检索)[42]GUO Xuan & ZHAO ChengGang(2004), Case Study On Effect of Ground Lateral Flow On Piles Foundation Due to Soil Liquefaction,Progress In Saf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IV)Part A,p950-956,(EI和ISTP检索),科学出版社,BeiJing /NewYork,2004.10[43]杨振茂,赵成刚(2004),饱和黄土液化与稳态强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ol.23,No.22.(EI检索)[44]李亮,赵成刚(2004),饱和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研究进展,世界地震工程,Vol.20,No.1.[45]杨振茂,赵成刚(2004),黄土与砂土液化特性的对比——土液化与防灾减灾,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Vol.14,No.11。[46]杨振茂,赵成刚(2003),饱和黄土液化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土木工程学报,Vol.36,No.11.[47]李伟华,赵成刚(2003),沉积谷场地对平面P波的散射,岩土工程学报,Vol.25,No.3.[48] 李亮,赵成刚(2003),考虑质量耦合效应的流体饱和孔隙介质波动方程,固体力学学报, Vol.24,No.2。[49] 贾其军,赵成刚(2003),河滩相软土实验工程观测成果分析,工程地质学报,Vol.11,No.3.[50] 饶为国,赵成刚(2002),桩-网复合地基应力比分析与计算,土木工程学报, Vol.35,No.2。[51] 饶为国,赵成刚(2002),一个可考虑结构性影响的土体本构模型,固体力学学报,Vol.23,No.1。[52] 饶为国,赵成刚(2002),复合地基工后沉降的薄板变形模拟,应用力学学报,19卷2期。[53] 饶为国,赵成刚(2002),高速铁路高填复合路堤边坡安全问题探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Vol.12,No.5。[54]尤昌龙,赵成刚(2002), 高原斜坡软土地区路基施工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 Vol.24,No.4。[55]李亮,赵成刚(2002),斜撑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计算分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Vol.12,No.4。[56] 李伟华,赵成刚(2001),关于流体饱和两相多孔介质动力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的讨论,岩土工程学报, Vol.23,No.6。[57] Shi Peixin, Zhao Chenggang,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dynamic analysis in three medium coupling systems and its 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dern concrete composites infrastructures, Nov. 2000. Beijing .(ISTP检索)[58] LI Liang,Zhao Chenggang, Study on elasto-plastic seismic response of frame structure with brac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raffic induced vibrations & controls, Nov., 2001, Beijing. (ISTP检索)[59] 高福平 , 赵成刚 (1998), 饱和多孔介质与固体单项介质界面上波的反射与透射, 第五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土动力学理论与实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其他非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60] 陈文化,赵成刚(2000),地基温度场和湿度场数值模拟及人工边界问题,岩土工程学报, Vol.22,No.5。(EI检索)[61] 曾巧玲,赵成刚(1997),隧道火灾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与试验,铁道学报,19卷3期。(EI检索)[62] Zeng Qiapling, Zhao Chenggang, Application of a semi-analytic element method for analyzing transient three-dimension temperature field in tunnel after fire,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e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Beijing, China.[63] 王东伟,赵成刚(1995),生命线工程可靠性分析,自然灾害学报,增刊。[64] 朱昱,赵成刚(1995),神经元网络在桥梁震害预测中的应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增刊。[65] 袁晓铭,赵成刚(1994),地表下介质的横向非均匀对埋置管道地震反应的影响,中国青年科学技术论文精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66] 周贵荣,赵成刚(1993),日本道路系统震後对策简介,世界地震工程,9卷3期。[67] 杜修力,赵成刚(1990),边界积分方程的充要性,计算数学,增刊。[68] 王进廷,杜修力,赵成刚(2002),液固两相饱和介质波动分析的一种显式有限元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1卷7期。[69] 王进廷,杜修力,赵成刚(2003),分层介质中波动传播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3卷1期。[70] 张兴强,阎树旺,赵成刚(2002),台背填土受交通荷载反复作用和桥台影响分析,公路,2002年,5期。[71] 杜修力,张锐,赵成刚(1995),广东珠江三角洲电力系统震害预测,华南地震,15卷3期。[72] 张锐,杜修力,赵成刚(1995),广东珠江三角洲通信系统震害预测,华南地震,15卷3期。[73] 陈文化,崔杰,门福录,赵成刚(2000),建筑物非均质地基的地震液化有效应力判别法,水利学报,2000年10期。(EI检索)[74] 张兴强,阎树旺,邓卫东,赵成刚(2000),交通荷载作用下加筋路基的变形分析,固体力学学报,23卷增刊[75]蒲军平,刘岩,王元丰,赵成刚,(2002),基于精细时程积分的结构动力响应降维分析,清华大学学报,Vol.42,No.2.(EI检索)
不是,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4)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光化学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C. H. Wells认为,光化学研究的是“吸收了紫外光或可见光的分子所经历的化学行为和物理过程”。N. J. Turro则认为“光化学研究的是电子激发态分子的化学行为和物理过程”。由于电子激发态通常由分子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形成,所以上述两种定义的实质是一样的。光化学是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永久性化学效应的化学分支学科。由于历史的和实验技术方面的原因,光化学所涉及的光的波长范围为 100~1000纳米,即由紫外至近红外波段。比紫外波长更短的电磁辐射,如X或γ射线所引起的光电离和有关化学属于辐射化学的范畴。至于远红外或波长更长的电磁波,一般认为其光子能量不足以引起光化学过程,因此不属于光化学的研究范畴。观察到有些化学反应可以由高功率的红外激光所引发,但将其归属于红外激光化学的范畴。影像是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影像可以由光学设备获取,如照相机、镜子、望远镜及显微镜等;也可以人为创作,如手工绘画图像等。影像也是一种视觉符号。通过专业设计的影像,可以发展成人与人沟通的视觉语言,也可以了解世界美术中大量的平面绘画、立体雕塑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