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测绘通报编辑部

发布时间:

测绘通报编辑部

刘克,湖南攸县人。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野政治部、总政治部干事,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二团政治处副主任,热辽军区宣传部部长、骑兵师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工程部部长、支队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师长、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抢修指挥所代司令员、铁道兵团技术副司令员。回国后,任铁道兵副司令员兼科学研究部部长。1961年晋为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孙伟(女)(1935.11.16 -)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出生于山东省胶州市。1958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曾任教授、博导,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硅酸盐学报》副主编。现任东南大学纤维与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硅酸盐学报》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孙伟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高效能防护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结构形成与损伤劣化机理、工业废渣资源化、复合因素作用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和寿命预测新理论与新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科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或境外合作项目40多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性能设计与施工技术”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耐久混凝土的评价与失效机理及寿命预测”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26篇次,SCI引用100多篇次。主编国际会议英文论文集《TheNewDevelopmentinConcreteScienceandTechnology》一部,主要参编《钢纤维混凝土结构》专著一部。培养博士生30人,硕士生36人。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尹衍梁,1950年出生于台北,祖籍山东省日照市。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目前为北京大学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大学土木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润泰集团总裁,并兼任建筑事业体总工程师和工程师和研发长。自1995年从日本、芬兰引进预制技术到台湾建筑业,长期从事预制建筑结构工法技术研发和改进,以工业化、机械化方式,陆续开发各项自动化生产技术,大量生产各式预制混凝土构件。近年来,发展快速厂房建造技术,通过预制建筑工法提升高科技厂房建造效率,最快可于100天内完工,大幅提升建筑施工水准,以符合高科技产业快速周期循环的特性。尹衍梁先生多年致力于制工法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已发表论文12篇,专著3部,并拥有中国、日本、美国等地专利68项。2004年荣获中国台湾地区土木水利工程学会“会土”荣誉,润泰建筑企业承包项目获得台湾工程界“金质奖”最高荣誉。1950年8月16日出生,原籍山东省日照市。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系、美国国际棉业学校毕业,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硕士。 曾任润泰集团董事长,于1993年辞职。后任润泰集团总裁,并任润泰工业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润泰租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润泰建设公司董事长,润泰染织厂公司、润泰广告公司、润泰营造公司常务监事。是台湾知名的青年企业家、润泰工业企业集团核心人物。主要事业为润泰集团,1995年财富净值分别是175亿新台币,在台湾100家大富豪排名榜上名列第20位。 1989年曾出资成立“光华教育基金”,并任总干事。与北京大学合办光华管理学院,任董事。郑国忠于1935年1月21日出生在潮阳县成田镇上盐汀村一个农民家庭。1954年考上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郑国忠教授从教40多年来,为土木、水利、环境、建筑等系学生及进修班学员讲授《测量学》、《GPS卫星测量》、《电磁波测距仪》、《误差理论与应用》、《摄影测量在古建筑中应用》、《遥感技术与城乡规划》、《地籍测量》、《测量仪器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精密工程测量》、《城市导线测量》等课程。在教学的同时,郑国忠教授曾结合科研工作需要进修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专业的主干课程。上世纪50年代他研制成功的环路和节点平差电学仪器由我国代表团携带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展览。60年代,他作为光速测距仪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第一代和第二代光速测距仪,通过部级鉴定并上报国家科委,其中第二代光速测距仪移交工厂生产,前后共生产数十台投入作业,成为我国首批生产的光速测距仪,对当时此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70年代他在精密工程测量方面的工作分别有:率先将蒙特卡洛法在测绘上的应用介绍进我国,并取得若干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在精密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上的介绍、分析和归纳,以及有关问题的总结;对我国北京电子对撞机建设中的精密工程测量提供咨询和建议,由此为基础在清华大学工程测量研究生培养上增设《精密工程测量》方向。80年代在卫星大地测量方面的工作获得进展,在人员少、无设备、缺少经费条件下他积极开拓新路,通过办培训班、承接或参加GPS工程、技术咨询、硬软件应用与开发等等途径开展工作;倡议的“’92中国GPS会战”获得有关部委局的支持,实测成功,建立了我国民用的GPS骨干控制网。郑国忠教授曾先后主持和领导测量队实施了10多个测量工程项目,其中包括GPS测量工程,城市及工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道路、输电线、水源、渠道测量等等。在著述方面,郑国忠教授也颇有成就。他亲自参加六个版次的《测量学》(该书曾获校性优秀教材一等奖)教材及四本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他还先后在《清华大学学报》、《工程建设》、《测绘通报》、《自然杂志》、《建筑史论文集》、《测绘科技通讯》等15种期刊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著(译)作100篇(册),约120万字。另外,他还初、复审教材三部,约170万字。目前,他兼任全国陆地、海洋卫星定位网协调委员会顾问,特种精密工程测量研究中心理事,以及被委任为国家标准《精密工程测量规范》审查委员会主任等。丁大钧 男,1923年4月出生,安徽无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安徽大学。曾是纽约科学院会员。现仍担任美高层建筑与都市居住小区理事会第26专业委员会主席等职。兼职于国内外近20个学术组织。1993年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退休。1981年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完成一系列砼和砌体试验及10批共连续23年长期荷载试验,时间最长6年,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提出的受弯构件刚度裂缝计算被1974年国家设计规范(TJ10-74)采纳;合作研究用钢筋砼井管代替铸铁井管,打井深度达830m,建厂生产几遍全国,节约特多;改进砌体局部受压围箍理论,提出与扩散相结合理论,批判国外横配筋砌体三向受压理论,创横筋拉结为竖向裂缝分开的小砖柱免过早失稳而提高强度新理论并提出新盘旋钢筋,节约钢材一半以上;研究结构机理创“有限基本构件法”(FFMM)计算板壳等结构;提出多种简化计算和近似统一地基模式;1967年在国内首次提出考虑压拉和预应力影响受剪新计算;1967年和1983年在国际上分别首次提出偏心受压构件侧移连续公式和沿保护层裂缝宽度计算;指导研究生完成高层建筑抗震自控体系和其它减震研究,3项经限实用;主持4次国际会议,访问26国和2个地区,被邀担任10余国国际会议顾问和学委会委员30次以上;在国外31所大学、4所国家研究院等讲课40次,国内30多所大学及多个学会和设计院讲课,共计100次近2000小时。出版教材、参考书和专著38本,及一本诗集。在40多种刊物上发表中文论文280多篇;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发表英文论文总报告和邀请报告60篇,发表10语种外文论文94篇刊在20国36种国际刊物上,其中近70篇刊在24种国际权威刊物上。木工程工学博士-冯 鹏 分类:冯姓名人2007.5.17 14:48 作者:worldfengshiweb | 评论:0 | 阅读:750讲师,土木工程工学博士出生地:陕西省耀县地 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100084Email: or 主要经历1983.9-1993.1 陕西省耀县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1993.1-1995.7 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1995.9-2000.7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结51班 建筑结构工程专业 获学士学位2000.7-2005.1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工程结构研究所 土木工程专业 获博士学位2005.2-2005.8 美国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复合材料实验室 博士后2005.3- 清华大学 土木工程系 讲师

潘振祥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郑州 450016)

摘 要:本文通过开展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SPOT5)处理及建库技术方法研究和探索,制定了《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处理及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和《省级基于遥感影像 1∶1 万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制作了覆盖河南全省的 1∶1 万数字正射影像图,建立了河南省基于 SPOT 5 的 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库和基于影像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库,为全国土地利用二次调查基础底图制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土地资源 卫星影像 遥感 数据库 像控点

0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得到了突破性进展,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土地执法监察、土地变更调查以及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等方面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

针对河南省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设项目任务,项目组提出了利用 GPS 外业静态实测坐标作为影像数据校正的控制资料,制定了《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处理及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和《省级基于遥感影像 1∶1 万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等,并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制定了切合河南实际的基于遥感影像信息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同时,通过项目开展,制作了覆盖河南全省的 SPOT 5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并建立了河南省基于 SPOT 5的 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为土地利用二次调查基础底图制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影像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

(1)多源遥感信息相结合。选取最佳波段组合的多光谱影像与高分辨率全色影像融合,生产具有高分辨率空间信息和丰富光谱信息的融合影像。

(2)GPS 像控点、基础图件(数据库)和 DEM 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 GPS 像控点,同时利用 1∶5 万 DEM 对遥感影像进行正射校正。

(3)人机交互与计算机自动提取相结合。以人机交互解译为主,进行土地分类信息提取。

(4)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对提取的地类图斑信息进行外业验证,对在室内不确定的地类图斑,进行外业实地调查。

2 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建立

为保证像控点选取精度,首先在 2.5 m 分辨率的全色影像上,按照像控点选取的技术要求,每景均匀选取了 25 个像控点,并对像控点进行了全外业 GPS 静态测量,在 MapGIS 平台下编辑像控点属性结构,建立 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并将像控点外业测量成果表以图片方式保存在属性表中。如图1所示。

图1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示意图

2.1 GPS 像控点选取

为保证像控点外业测量精度,像控点选取时,点位分布要相对均匀,特征明显,交通便利,数量足够,尽可能在全色影像上选取,尽量避开高压线、大面积水域等干扰因素。

为提高外业测量效率,将选取的待测像控点制作成“像控点外业测量成果表”,成果表包括像控点编号、点位及放大的示意图、WGS84、1954 北京、1980 年西安三套坐标和点位说明等内容。

2.2 GPS 像控点外业施测

像控点外业测量采用附合路线法,各像控点平均间距约 13 km,像控点与 C 级 GPS 控制点组成 GPS 控制网。GPS 像控点外业测量利用河南省 C 级 GPS 控制网成果的三套数据(分别为WGS 84、1954 北京和 1980 年西安坐标)作为起算数据,依据《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采用静态方式同步进行观测,三台套 GPS 接收机为一组,观测时段长度不少于 45 分钟,卫星高度角≥ 15°,有效观测卫星总数≥ 4 个。测量数据采用南方测绘软件进行基线解算、平差处理并进行高程拟合,最后解算出像控点基于三套坐标系统的三套数据和拟合高程。

2.3 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的建立

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以河南省 1∶50 万地理底图作为工作底图,输入像控点空间坐标,并采集像控点属性与图形信息,建立数学基准统一的像控点图形图像文件。像控点图形图像信息,除像控点所具有的地理坐标信息之外,还包括与待纠正影像相关的特征地物的纹理信息、分辨率信息等。

3 影像数据处理

影像数据处理包括卫星影像全色数据与多光谱数据的配准、融合和影像数据正射校正、镶嵌及正射影像图(DOM)的制作等。本项目所使用到的 SPOT 5 数据是由视宝公司提供的 1A 级数据,只经过了探测器的均衡化处理,为了进行多元数据的复合,制作正射影像图,必须对图像进行正射校正,建立地理坐标。影像数据处理技术流程如图 2 所示。

图2 影像数据处理技术流程

3.1 影像配准

本项目使用的单景多光谱数据与全色数据是同步接收到的,其图形的几何相关性较好,多光谱数据与全色配准难度小、精度高,因此采用相对配准的方法,SPOT 5 多光谱数据波段组合采用 XS2(红)、XS3(绿)、XS1(蓝)形式,影像重采样间隔为 2.5 m,重采样方法采用双线性内插,以景为配准单元,以 SPOT 5 全色数据为配准基础,均匀选取配准控制点,对接收侧视角较大,地势起伏对配准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相应增加控制点密度,将 SPOT 5 多光谱数据与之精确配准,并随机选择配准后全色与多光谱数据上的同名点进行检查,以确保数据的配准精度。

3.2 影像融合

图像融合处理采用最基本的乘积组合算法直接对两种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合成,融合后图像则采用直方图调整、USM 锐化、彩色平衡、色度饱和度调整和反差增强等手段,以使整景影像色彩均匀、明暗程度适中、清晰,增强专题信息,特别是加强纹理信息。

3.3 影像正射校正

影像正射校正采用 ERDAS 的 LPS 正射模块,利用 SPOT 5 物理模型,每景 25 个像控点均匀分布于整景影像,各相邻景影像重叠区有 2 个以上共用点。正射校正以实测点和 1∶5 万 DEM为校正基础,以景为单元,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正射校正,采样间隔为 2.5 m。

3.4 影像镶嵌

影像镶嵌采用 ERDAS 的 LPS 正射模块中批量处理模块,相邻两幅影像,均采集了两个以上共用点,大大提高了影像镶嵌精度。为验证镶嵌精度,以县(市、区)为单位,在其镶嵌区随机选择 25 个以上检查点进行镶嵌精度检查。

3.5 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制作采用 Image Info 工具,按照 1∶1 万标准分幅进行裁切,覆盖完整的县级行政辖区。图幅整饰依据《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利用MapGIS 数据库平台,按照 1954 北京坐标系、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的生成 1∶1 万标准分幅图幅整饰。

4 创新成果

项目组在圆满完成项目任务的前提下,结合项目进展和土地管理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总结项目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

(1)影像校正控制点 GPS 外业实测数据作为影像校正控制资料,改变了以往利用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库)作为控制资料的传统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影像校正精度,节省了项目投入经费。

覆盖河南全省 1∶1 万标准分幅地形图共计 6565 幅,而实有地形图仅 5600 余幅,项目组在征求部课题组同意的前提下,提出采用 GPS 外业实测控制点作为影像校正控制资料的思路。基于这一思路,项目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论证,制定了 GPS 外业测量技术要求,并对覆盖全省的每景 SPOT 5 卫星影像相对均匀地选取了 25 个控制点,相邻景影像不少于 2 个共用控制点的原则,全省共选取影像校正控制点 1421 个,GPS 大地控制 C 级点 94 个。根据影像数据接收时间和项目进度,共分 13 个测区,对所有控制点采用附和路线法进行了静态测量,分别计算出各控制点和检查点的 WGS84、1954 北京和 1980 年西安三套坐标。

(2)河南省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的建立,为今后河南全省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卫片执法监察等提供了技术保障。

为使外业测量成果长期保存和今后使用,项目组在项目任务之外,在 MapGIS 平台上,基于河南省 1∶50 万地理底图,建立了 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的建立,不仅满足 SPOT 5_2.5 m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校正精度要求,同时为今后河南全省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卫片执法检查、矿山环境监测等奠定了基础。

(3)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大区域整体正射校正和镶嵌处理技术的探索,为影像数据批处理技术的推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由于本次试点项目涉及的范围广、影像处理工作量大,因此,项目组在保证影像纠正精度的前提下,为提高工作效率,探索和使用了遥感影像专业处理软件 ERDAS 的 LPS 模块提供的大区域整体正射纠正和影像镶嵌处理功能,达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鉴于本次试点项目所使用的影像数据均为同步接收的 SPOT 5 多光谱与全色数据,其图形的几何相关性较好,多光谱数据与全色配准难度小、精度高,因此,影像数据处理采用先单景融合、后大区域整体正射校正、最后进行大区域镶嵌配准的技术流程进行影像处理。

正射纠正采用 ERDAS 的 LPS 批量正射模块。纠正采用 SPOT 5 物理模型,控制点均匀分布于整景影像,每景控制点个数为 25 个,各相邻影像重叠区有 2 个以上共用点。正射纠正以 GPS外业实测控制点和预处理的河南省 1∶5 万 DEM 为纠正基础 , 对 SPOT 5 融合数据进行批量纠正,采样间隔为 2.5 m。影像镶嵌采用的是 ERDAS 的 LPS 批处理模块,由于各相邻景影像均采集了两个以上的共用点,大大提高了影像镶嵌精度。

(4)基于遥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体系的制定,为国家和省级快速掌握和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项目组根据部课题组要求及国家和省土地管理工作需要,结合 SPOT 5 卫星影像光谱特征和纹理信息,经充分研究和论证,制定了切合河南实际、满足“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设”试点项目需要的基于遥感影像信息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该标准中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 3 个大类,耕地、园林地、其他农用地、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 10 个二级类,此外,根据个别地类特点,又分别从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中单独划分出公路林带、农业水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水面和黄河滩地等 5 个三级类,分类标准与现有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协调、一致,符合国土资源土地分类标准体系。

(5)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为国家和省土地宏观管理提供了现势性较强的土地利用电子数据,为国内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依据。

考虑到国家和省级土地宏观管理的需要,根据项目制定的“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结合中地公司 MapGIS 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框架结构,项目组在 MapGIS 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和《基于遥感影像 1∶1 万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等,并在标准中明确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分类、文件命名规则、数据分层格式及要求等,保证了数据标准和数据格式的一致性及数据库建设质量,为国家和省提供了翔实的土地利用现势数据。

5 结 语

随着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同时,遥感影像数据处理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先进,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将遥感影像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应用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因此,如何在影像数据处理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力和财力投入已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针对上述问题,在科研与生产过程中,提出的采用 GPS 外业实测控制点作为影像校正控制资料、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建库及基于国家和省级土地管理需要而提出的基于遥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等,进行了较好的诠释,为今后同类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 考 文 献

常庆瑞,等.2004.遥感技术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陈述彭,等.1998.遥感信息机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党安荣,等.2003.ERDAS IMAGING 遥感图像处理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汤国安,等.2004.遥感数字影像处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徐柏清.1988.正射投影技术与影像地图[M].北京:测绘出版社

尤淑撑,刘顺喜.2002.GPS 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通报(5):1~3

张继贤,等.2000.图形图像控制点库及应用[J].测绘通报(1)

(原载《测绘通报》2008 年第 10 期)

附属:学会下设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测量、测绘仪器、海洋测绘、矿山测量、测绘经济与管理、地籍测绘与土地信息系统、测绘教育、科学普及、咨询、测绘名词审定、《中国测绘史》编辑、《测绘学报》编辑等15个专业(工作)委员会,这些机构分别挂靠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全国除台湾省以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成立了测绘学会,全国还有70多个地市县级测绘学会,各地方测绘学会在业务上受中国测绘学会指导。 综合协调处:负责提出年度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负责学会公文运转及文秘档案管理;负责统一管理学会的印章;负责行政事务、后勤保障和安全保卫工作;负责学会人员的劳动工资、医疗保险和福利;负责学会资产和财务管理;筹办理事长会议、秘书长办公会议、常务理事会议、学会工作会议、理事会及会员代表大会等工作会议;负责与地方学会及有关单位的联系及接待;负责分支机构的建设与管理;编辑学会内部情况通报或简报;负责学会年检、统计年报和年鉴编撰报送工作;承担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学术交流处(技术咨询与培训处):负责提出测绘学术活动规划、计划;组织或承办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论坛和报告会;组织推荐科协系统“两院”院士候选人和其他各种优秀科技人才的推荐和评选工作;建立专家库,组织专家向有关部门提供科学咨询服务;开展科研成果鉴定、项目评估、科学评价、新技术推广等工作;建立成果库,向有关部门提供测绘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组织测绘期刊和优秀论文的评选工作;组织测绘学科发展蓝皮书编写工作;负责会员的发展、服务与建库管理;承担咨询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科学技术普及处(国际联络处):提出科普工作规划、计划;组织开展科普活动,举办全国定向越野锦标赛和测绘行业定向越野大奖赛;负责学会国际联络、学术交流与外事工作;组织同港澳台地区民间团体和学者的交流与合作;编辑《会讯》;负责学会信息化建设和网站运行、管理和维护;举办各种展览会、展示会;承担国家测绘局科普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承办中国科协交办的各种科普组织活动;承担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测绘仪器分会的日常工作;承担测绘仪器专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测绘通报杂志编辑部

测绘通报是核心期刊,被CSCD数据库收录,发表核心期刊对论文的质量要求比较高。

测绘 B类 核心期刊 08北大期刊排行 1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A +2 测绘学报A3 遥感学报A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A5 测绘科学AB + 等(8 种) :测绘通报、遥感信息、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球信息科学、测绘信息与工程、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地理信息世界、测控技术。B 等(8 种) :测绘工程、海洋测绘、四川测绘、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现代测绘、全球定位系统、北京测绘、遥测遥控。C 等(5 种) :测绘技术装备、中国测绘、测绘标准化、江西测绘、江苏测绘。

遥感学院、测绘学报、测绘通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测绘科学、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地球信息科学学报、遥感技术与应用等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可以发表测绘相关论文,评中级职称可用。《资源导刊 • 信息化测绘》杂志(ISSN1674-053X/CN41-1389/D)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 批准,由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主管、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承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综合期刊。 杂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权威性的工作导向、最新的前沿学术理论、现代化的科技信息、 浓郁的市场特色、新颖活泼的编排风格,是广大读者了解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法律法规、信息动态、 工作经验、科研成果、学术理论的重要平台。投稿邮箱:

测绘通报编辑的职责

大致可分成3条来写,目的、理念、要求)总则优质测绘,高效创新,诚信为本,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用户的需求,信守合同,遵守承诺,为用户提供适用、可靠的测绘资料和先进可行的设计成果;以高质量的测绘产品和服务;达到用户的完全满意。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 训练有素的管理人才和测绘科技人才的测绘队伍;保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营造适宜的生产环境;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持续改进质量管理;坚持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所,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科技和质量方面保持行业先进水平.第二条 质量管理目标 同样写到总则里面质量——交付测绘产品合格率达 100%;信誉——保证测绘合同履约率达 100% ;服务——追求用户满意率达 100% ;科技——始终保持行业的先进水平为实现我所的质量目标,(质量、信誉、服务、科技四个方面写4条)单位全体职工按照年度工作计划的内容和要点,结合本单位职能和承担的工作,对单位的质量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制定年度质量目标. (目标制定,量化分解)第三条 测绘生产质量管理测绘生产质量管理是指测绘单位从承担测绘任务,组织准备,技术设计,生产作业直至产品交付使用全过程实施的质量管理. 它贯彻 "质量第一, 注重实效" 的方针,以保证质量为中心,满足需求为目标,防检结合为手段,全员参与为基础,促进本单位走质量效益的发展道路.(定义取为单独一项)制定制度如下: (以下每款写为一条)1,外业生产管理A, 外业作业人员必须熟练操作各种测绘仪器熟悉并理解作业依据的测量规 范及项目的技术设计书内容.B,对技术设计书有关条款如有不同意见,不得擅自修改,应报单位复议, 作业中应严格按照规范和技术设计书的要求操作.C,测量使用的仪器设备应良好运行,并按规范规定的检验项目对仪器进行 检验.全站仪,精密水准仪应每年一次,送省技术监督局检定.D,仪器必须有专业人员操作,任何未经培训并没有上岗证的人员均不得使 用仪器,仪器操作应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人员应培养正确的操作习惯,不当操 作造成仪器损坏或测量成果不合格者,以待岗培训的方式处理.E,注意生产安全.牢固树立生产安全的概念,生产作业中时时不忘安全.F,测量工作结束后,应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交外业组长复查,复查合 格后,提处质检组,外业观测记录应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各专业外业工作结束 后,应提交规范的成果资料.2,内业生产管理A,由专人负责检查外业观测记录数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的格式,闭合差是 否超限,若检查不合格,应补测或重测.B, 内业作业人员应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严格按规范规定的要求整理数据. 内业计算资料均应有计算人,复核人,审核人签名.C,内业作业中有不清楚的地方,绝不能凭主观推测处理,应询问外业人员确认,或如有必要亲赴作业现场确认.D,内业操作中使用的软件应验证,作业员应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避 免丢失数据或错误发生.E, 内业工作结束后, 应会同外业组长编写本次工程的技术总结及测绘报告, 迎接质检组的质量检查.第四条 测绘技术质量管理(1)接受测量任务后,应组织技术人员踏勘现场,收集资料,起始点资料应由甲方以书面形式签字盖章后,才能交外业组.(2)根据甲方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以规范为依据,编写测量任务书和技术设计书,可以指定一人起草,再由测绘管理技术人员会审,编写结束后签名.(3)应定期组织测量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段引进和吸引新技术新方 法,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4)应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和实践,积极响应劳动管理部门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技术工人必须持证上岗.(5)不断研究开发新的技术应用,针对实际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 应的解决办法,鼓励动脑筋,想办法,努力把每个环节做到规范化,以提升整个 单位的技术水平.(6)一个测绘工程结束后,都应提交完整的资料并归档,应十分重视资料 整理工作 ,对不完整或不合格的资料应坚决重做.(7)测量成果和资料不得私自提供他人,应严守保密制度如发现私自提供 他人测量成果者,以批评教育或下岗的方式处理,情节严重者由党政部门按党纪国法处理. 测绘质量管理.第五条 测绘产品质量管理.A,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每个员工都必须有自觉的质量概念,产品质量是一 把尺子,质量好坏代表了单位的形象和综合管理水平,应推广全面质量管理.B,外业组严格按规范和技术设计书的要求作业,严把质量关,外业记录应 全面推行电子记录方式作业,外业观测应遵守各类工程对气象因素的要求,决不 能蛮干.C, 仪器精度是测量精度的重要保证, 因此测量前的仪器检查是十分重要的. 全站仪必须检查其测距精度,水平角,垂直精度,十字丝位置是否正确,垂直误 差,分叉误差等,如发现不合精度要求,必须立即改正或送修.水准仪必须检查 圆盒水准气泡,管水准气泡,十字丝,I 角,特别是 I 角的检查,发现问题,必须改正或送修.测深仪必须做比对测量,如测深不准,要立即校正或送修.所有 检查项目要有记录,有签字,有问题的要有汇报,有处理意见.D,严格执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制度,外业组自检,质检组复检, 总工室验收.E,测量工程应编写相应的测量成果或测量技术报告,并履行验收手续.第六条 测绘产品质量检查的内容和方法为了确保成果,成图的质量,作业小组在测图过程中必须做好经常性检查. 做到站站检查:每站测图结束,检查本站所测地籍要素,地物,地貌有无错误和 遗漏,用仪器检查邻站所测部分界址点,地物,地貌点的平面和高程是否超限, 如有错误,及时纠正;沿途检查:迁站过程中,沿途进行巡视检查,观察图上的地物,地貌是否正确,有无遗漏;全面检查:本幅图的野外工作结束后,作业小组还应对本幅图作一次全面的检查,以保证成果成图质量,便于检查验收.全面检查包括室内检查,野外巡视检查和仪器检查三种.A,室内检查,它是检查成果成图质量的第一步.首先,检查各种控制资料 是否齐全;各项成果的图形条件是否满足要求;计算是否正确;有无超限或其它 不符合要求的数据; 图上注记的高程是否与计算成果一致. 其次, 检查各种记录, 观测和计算手簿中的记载是否齐全, 正确, 清晰, 有无连环涂改, 是否合乎要求. 所有控制资料都应作全面详细检查,但也可视实际情况重点抽查其中某一部分.B,野外巡视检查,它比较容易了解测图质量的一般情况和发现作业中的缺 点与错误.选择巡视路线的原则是:既能检查室内发现重大疑点,又能检查范围 较大,分布均匀的测绘面积.其方法:一般沿道路进行.检查进将原图上地物, 地貌与实地对照比较,查看有无遗漏,综合取舍情况,形状是否相似,地貌显示 是否逼真,符号运用,名称及其它注记是否正确等,发现问题现场改正。第七条 质量管理活动1,评选"质量信得过班组"2,评选"优秀测绘工程项目"活动3,评选"优秀测量能手"称号活动4,邀请测量专家对单位进行技术指导5,与其它测量单位进行技术交流↑事实上貌似没有这个事第八条 远期目标争取完成 ISO 质量体系认证以及计量认证这两项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测绘单位技术岗位岗位职责(以下提前到总则之后)(一)测绘质量的技术负责人:1、熟悉测绘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作业的技术规范,掌握测绘项目的生产过程,对测绘产品的技术、质量负责;2、负责项目合同的签定;3、负责项目的技术方案,质量标准制定;4、负责对生产中出现的主要技术问题的处理;5、负责对项目设计书,检查报告的审核;6、负责项目经费、人员、物资、仪器的统一协调安排。(二)项目负责人:1、负责项目设计、组织实施、产品检查;2、对组织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3、负责对一般性技术问题、质量问题处理;4、负责项目工作总结、检查报告的撰写;5、负责产品质量检查的组织;6、负责成果资料的整理归档上交。(三)技术人员:1、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负责人交给的测绘生产任务;2、对所完成的测绘产品质量负责;3、对测绘资料,成果负有保密责任;4、负责对所完成的测绘成果、资料整理上交;5、爱护仪器设备。(四)质量检查及质量检查员:1、质量检查员必须通过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组织的专门培训、获得培训合格证书;2、质量检查程序:(1)作业员自检;(2)作业员互检;(3)专职质检员或兼职质检员检查;(4)项目负责人撰写检查报告上报技术负责人审核。(五)后勤管理人员:1、为测绘生产提供物质保障和后勤服务,确保生产第一线任务的顺利完成;2、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维护;3、负责测绘技术标准的收集;4、负责测绘资料的收集,成果资料的管理;5、负责车辆的驾驶和保养;6、负责物资的采购、供应、保管;7、负责经费的管理。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目的依据)为了加强对本市测绘质量的管理,提高测绘质量,明确测绘质量责任,保障城市安全,维护公众利益及用户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上海市测绘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市从事测绘活动及实施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规定。第三条 (主管部门)市测绘管理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测绘质量的统一监督管理。第四条(测绘单位责任)测绘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测绘质量的法律法规,对完成的测绘成果质量负责,并接受市测绘管理部门依法对测绘质量的监督检查。第五条 (测绘统一标准)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测绘活动,应当使用与国家测绘系统相联系并相对独立的上海平面坐标系统和吴淞高程系统,执行国家、行业和本市规定的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因特殊需要,确有必要采用其他坐标系统的,必须经市测绘管理部门商相关部门批准。测绘合同中约定特殊技术要求的,不得违反国家和本市规定强制执行的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第二章 测绘质量管理制度第六条(测绘资质制度)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测绘资质证书,并在测绘资质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作业限额内从事测绘活动,保证测绘成果质量。外省市测绘单位在本市从事测绘活动的,应当持有效的《测绘资质证书》向市测绘管理部门备案,并接受市测绘管理部门进行的测绘质量监督管理。第七条(测绘质量体系)测绘单位应当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健全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测绘质量体系,并保障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第八条(资格制度)测绘单位应当配备符合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执业资格条件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质量检验人员和生产作业人员的管理,确保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承担具体的测绘工作,保证测绘工作质量。第九条(技术设计保障制度)测绘项目施测前,应当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写测绘技术设计书,技术设计书应当按照规定经过单位有审核权限人员的核准,确保测绘技术设计书规范且符合要求。禁止没有技术设计书的测绘项目施测。第十条(质检制度)测绘单位应当健全质量检验的规章制度。按照国家测绘生产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设立质量检查机构或者专职的质量检查人员,对测绘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并对测绘项目质量进行最终检查,保证测绘成果的质量。各级质量检查人员对其检验工作的质量负责,并有权予以质量否决,有权越级反映质量问题。第十一条(测绘仪器与测绘软件)测绘单位使用的测绘仪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检定或者校准,进口的测绘仪器应当符合计量法律、法规的规定。禁止使用未通过检定或者超过有效期的测绘仪器从事测绘活动。测绘单位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测绘软件。第三章 测绘成果质量监督第十二条(监督检查)市测绘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本市测绘质量的监督检查,通过组织年度检查、专项检查以及其他形式的质量监督检查,保障本市测绘成果的质量。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测绘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的检查,以及对测绘项目成果质量进行监督检验。上海市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按照市测绘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工作计划,具体承担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第十三条(年度检查)市测绘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质量监督工作计划,每年组织测绘质量年度检查。年度检查主要进行测绘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运行状况的检查,以及抽检其完成的测绘项目成果质量情况。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列为当年度被检查单位:(一)初次取得测绘资质的;(二)原测绘资质升级或增加测绘业务范围的;(三)上一年度检查或专项检查不合格的;(四)有违法行为,被立案查处的;(五)其他应当检查的。被列为年度检查的单位数量不少于在本市从事测绘活动的有效持证单位总数的20%。第十四条(专项检查)市测绘管理部门根据测绘管理需要和测绘成果质量现状,每年有针对性地组织对某一类测绘专业项目进行质量专项检查,专项检查主要对完成的测绘项目成果质量进行检验。测绘持证单位的业务范围中涉及专项检查项目内容的,应当列为年内的专项检查被检单位。第十五条 (基础测绘和重大建设工程测绘质量检验)市测绘管理部门对本市基础测绘成果实行全面质量检验。基础测绘项目的测绘成果必须经市测绘管理部门组织的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本市重大建设工程测绘项目和使用财政资金超过30万元的测绘项目,其测绘成果逐步推行须经省级以上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能交付使用的质量检验制度,确保重大建设工程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第十六条(地下管线跟踪测量的质量抽检)市测绘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地下管线跟踪测量项目的质量监督,对地下管线跟踪测量过程及时进行抽检,保障地下管线跟踪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第十七条(对质量不合格举报的检查)被举报涉嫌生产不合格测绘成果的单位,市测绘管理部门应在初步查实后,组织对该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运行状况,以及测绘成果的质量状况进行全面检查。第十八条(材料提供)测绘单位应当配合市测绘管理部门依法组织的测绘质量监督检查,无偿提供相关材料,并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涉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运行状况检查的,测绘单位应提供如下材料:(一)有关质量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情况的材料;(二)执行质量管理制度情况的材料;(三)应当提供的其他材料。对被抽检的测绘项目,测绘单位应提供如下材料:(一)技术设计相关材料;(二)项目质量控制的相关文件;(三)项目完成后的成果材料;(四)应当提供的其他材料。检查结束后,测绘单位提供的材料应予以返还。第十九条(检验程序、标准及结果判定)测绘质量管理体系的检查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进行,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验的程序和技术方法执行国家和本市地方标准及规定。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验结果,按“(批)合格”、“(批)不合格”判定。测绘单位以瞒报、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测绘成果材料为手段,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其当次检查结果即为不合格。第二十条(申请复检)测绘单位对测绘项目成果的监督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测绘管理部门或者市技术监督部门申请复检。向市测绘管理部门申请复检的,由市测绘管理部门依据申请组织复检。第二十一条(结果利用)测绘单位的质量管理状况和成果质量的监督检验结果,应当作为测绘资质审查和年度注册的重要依据。非本市测绘单位的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验结果,应当作为备案管理的重要依据。第二十二条(质量责任)测绘单位违反规定,提供质量不合格的测绘成果的,市测绘管理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补测或者重测,督促其整改;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测绘资质证书;给用户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二十三条 (工作自律)测绘质量监督检查人员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按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四章 附 则第二十四条(施行日期)本规定自2007年8月18日起施行。

投核心期刊最好有相关方面人士的引荐,可以增加中奖概率。还有就是测绘通报比较重视基础性。论文最好有理论上的独到之处。公式什么的要仔细检查排版。如果是数据处理或者是地球重力场之类的问题最好再仔细推到斟酌一下。一般这两个方面的容易中奖

《测绘通报》创刊于1955年,月刊,是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管、中国地图出版社(测绘出版社)主办并出版的反映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现状和服务全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国家级综合性技术刊物,也是国内历史最悠久、发行量最大、出版周期最短的测绘地理信息类期刊。《测绘通报》致力于宣传国家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报道新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成就,传播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信息,交流生产技术经验,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与产业的发展,并不断创新办刊方式,成为广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员技术交流的平台。其内容广,信息全,周期短。读者用户遍及测绘地理信息、国土、石油、环保、水利、电力、城乡规划建设、勘测、房地产、地籍、通信、海洋等各行各业,读者面大,覆盖面广,一直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和喜爱。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类科技期刊中位居第一;2002~2004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7年、2011年连续两届被中国测绘学会评为“全国优秀测绘期刊”。《测绘通报》设有学术研究、技术交流、测绘论坛、经验介绍、国外测绘、行业管理、行业调查、测量员之窗、新书介绍、测绘教学等。主要内容包括:大地测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摄影测量、遥感(RS)、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GIS)、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绘、海洋测绘、测绘仪器、信息传输、图形图像处理等方面的新成果和新技术;行业管理、科研、教学、生产的先进经验;计算机、通信等相关理论技术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中的应用及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在国家经济建设各个方面的应用;国内外测绘地理信息学术动态及有关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信息等。《测绘通报》目前为中国科技论文数据库核心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核心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核心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测绘学报编辑部地址电话

推荐《测绘学报》,核心期刊,有相关栏目,简介如下:

《测绘学报》创刊于1957年,月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主办、《测绘学报》编辑部编辑、测绘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测绘学报》是美国《工程索引》(Ei)核心期刊,曾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全国优秀测绘期刊等称号,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并被国内外多个重要数据库收录,是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测绘通报测绘信息工程北京测绘测绘学报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武汉大学学报

很遗憾,没有收录,不过以前好像是源刊0567-7718 Acta Mechanica Sinica 1006-7191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s) 0253-4827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 0890-5487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1004-5341 China Welding 1004-9541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1022-4653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1000-9345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Edition) 学报网站 1671-7694 Chinese Optics Letters 学报网站 1673-7350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 期刊网址 1006-6748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1674-479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1004-0579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nglish Edition) 学报编辑部 1005-9784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学报网站 1672-5220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1005-9113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Series) 1001-6058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1005-0302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02-0721 Journal of Rare Earths 1674-4926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学报编辑部 1007-1172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ence) 1003-7985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1004-4132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1009-6124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1003-2169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1000-2413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1673-565X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1674-5264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01-0521 Rare Metals 1006-9291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1672-1799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 Physics, Astronomy 1005-8885 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1005-1120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1003-6326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1006-4982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1007-0214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or Information 1001-1455 爆炸与冲击 0254-0037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1001-596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1-053X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1-0645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7-5321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0-1093 兵工学报 1001-4381 材料工程 1005-0299 材料科学与工艺 1009-6264 材料热处理学报 学报网站 1005-3093 材料研究学报 1001-1595 测绘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7-7294 船舶力学 1000-8608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004-499X 弹道学报 1000-2383 地球科学 学报网站 1005-0388 电波科学学报 1000-6753 电工技术学报 1007-449X 电机与控制学报 1000-1026 电力系统自动化 学报网站 1006-6047 电力自动化设备 1001-0548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0372-2112 电子学报 1009-5896 电子与信息学报 1005-3026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1-0505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0-3851 复合材料学报 1003-6520 高电压技术 1000-7555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002-0470 高技术通讯 1003-9015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000-5773 高压物理学报 1000-4750 工程力学 0253-231X 工程热物理学报 1001-9731 功能材料 学报网站 1006-2793 固体火箭技术 0254-7805 固体力学学报 1005-0086 光电子.激光 1000-0593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004-924X 光学精密工程 学报网站 0253-2239 光学学报 学报网站 0454-5648 硅酸盐学报 1001-2486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006-7043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学报网站 0367-6234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0253-360X 焊接学报 1005-5053 航空材料学报 1000-8055 航空动力学报 编辑部网站 1000-6893 航空学报 学报网站 0258-0926 核动力工程 1001-9014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000-2472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0-565X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编辑部网站 1671-4512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438-1157 化工学报 学报网站 1002-0446 机器人 学报网站 0577-6686 机械工程学报 学报网站 1671-5497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学报编辑部 1003-9775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1006-591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编辑部网站 0254-4164 计算机学报 1000-1239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学报网站 1007-4708 计算力学学报 1001-246X 计算物理 1007-9629 建筑材料学报 1000-6869 建筑结构学报 1671-7775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9-3443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412-1961 金属学报 0258-1825 空气动力学学报 1000-8152 控制理论与应用 学报网站 1001-0920 控制与决策 0459-1879 力学学报 学报网站 0253-9993 煤炭学报 学报网站 1003-605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1004-0595 摩擦学学报 1672-6030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1005-26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005-9830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0-0925 内燃机工程 1000-0909 内燃机学报 1002-6819 农业工程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0-1298 农业机械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1-4322 强激光与粒子束 学报编辑部 1000-0054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0253-2409 燃料化学学报 1006-8740 燃烧科学与技术 1000-985X 人工晶体学报 无机材料期刊网 1000-9825 软件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6-2467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000-2618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0371-0025 声学学报 1000-7210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000-0747 石油勘探与开发 0253-2697 石油学报 1001-8719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学报网站 1672-9897 实验流体力学 学报网站 1001-6791 水科学进展 0559-9350 水利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3-1243 水力发电学报 1009-3087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学报编辑部 0254-0096 太阳能学报 学报编辑部 0493-2137 天津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1-8360 铁道学报 1000-436X 通信学报 0253-374X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0-131X 土木工程学报 学报网站 1674-4764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学报编辑部 1001-4055 推进技术 1000-324X 无机材料学报 1671-8860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1001-240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学报网站 0253-987X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000-2758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0258-2724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学报网站 1002-185X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1000-6788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001-506X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1007-8827 新型炭材料 1000-6915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学报网站 1000-4548 岩土工程学报 1000-7598 岩土力学 期刊编辑部 0254-3087 仪器仪表学报 1005-0930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学报网站 1000-6931 原子能科学技术 1008-973X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1672-7126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1004-6801 振动测试与诊断 1004-4523 振动工程学报 1000-3835 振动与冲击 学报网站 0258-8013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001-7372 中国公路学报 0258-7025 中国激光 学报网站 1000-1964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673-5005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1-4632 中国铁道科学 1004-0609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学报网站 1672-7207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报网站 0254-4156 自动化学报

测绘通报和测绘学报

高级测绘工程师测绘职称论文一般发表在以下几个刊物:《测绘学报》《测绘通报》《测绘科学》《遥感信息》《测绘文摘》《地理信息世界》《中国测绘》《现代测绘》等

当然测绘学报,测绘学报是ei检索,学术价值在国内测绘类中最高,虽然同是测绘出版社主办,测绘通报主要注重工程技术实践类,发行量很高,也是很不错的核心期刊。

测绘学报、测绘通报

杂志挺多,2012核心期刊有P2测绘学类核心期刊表测绘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大帝测量与地球动力学遥感学报测绘学院学报(改名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