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对石林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对石林的研究论文

据地质科学家考察,大约距今2亿7千万年以前,云贵高原处是一片汪洋大海,在石林这片海面上,生长着许多能形成碳酸钙沉积物的动物和植物。由于气候炎热,雨水充沛,动植物生长衰亡速度很快,它们的尸骸沉积海底,经过上亿年形成了一大层厚厚的沉积物。几十万年后,沉积物变成了化石。在大约距今7千万年时,发生了波及华夏大地的燕山运动,海底被渐渐抬高,藏在海成的石头开始露出水面。没有干枯的海水时刻不停地拍打岩石,在岩石上“咬”出了一条条深深的裂痕。地壳再次抬升时,岩石完全露出海面。含有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的雨水,经过几十万年的冲刷溶蚀,使整块的岩石形成溶蚀沟,最终使整块的岩体分离,形成石芽、石柱、石门、石峰这样千奇百怪的石头奇观。石林形成后,由于倾斜角度较小,很少倒塌坠地,后来被晚第三纪红土覆盖保护。在距今大约50万年前,第四纪地壳回升,雨水将晚第三纪土层冲刷开,石林又展露新颜,成为天下奇观。

石林形成的地质作用:

外力作用:流水对石灰岩的侵蚀和化学溶蚀作用;重力崩塌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的抬升作用

大约距今2亿7千万年以前,云贵高原处是一片汪洋大海,在石林这片海面上,生长着许多能形成碳酸钙沉积物的动物和植物。气候炎热,雨水充沛,动植物生长衰亡速度很快,它们的尸骸沉积海底,经过上亿年形成了一大层厚厚的沉积物。

几十万年后,沉积物变成了化石。在大约距今7千万年时,发生了波及华夏大地的燕山运动,海底抬高,藏在海里石头开始露出水面。没有干枯的海水不停地拍打岩石,在岩石上“咬”出了深深的裂痕。地壳再次抬升时,岩石完全露出海面。

含有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的雨水,经过几十万年的冲刷溶蚀,使整块的岩石形成溶蚀沟,最终使整块的岩体分离,形成石芽、石柱、石门、石峰这样千奇百怪的石头奇观。石林形成后,由于倾斜角度较小,很少倒塌坠地,后来被晚第三纪红土覆盖保护。

在距今大约50万年前,第四纪地壳回升,雨水将晚第三纪土层冲刷开,石林又展露新颜,成为天下奇观。

扩展资料:

石林的主要景点

一、小石林(阿诗玛景区),宽厚墩实的石壁像屏风一样,将小石林(阿诗玛景区)分割成若干园林。小石林(阿诗玛景区)里最有名气的景点当数“阿诗玛”,当夜幕降临,彩灯映照,更是五彩斑斓,妩媚动人。

二、大石林,大石林由密集的石峰组成,有如一片石盆地。这里的石林直立突兀,线条顺畅,并呈淡淡的青灰色,最高大的独立岩柱高度超过40米。其中有“莲花峰”、“剑峰池”、“千钧一发”、“极狭通人”、“象距石台”、“幽兰深谷”、“凤凰梳翅”等典型景点,最著名的当数龙云题词“石林”之处的“石林胜境”,而“望峰亭”为欣赏“林海”的最佳处。

三、石林长湖,长湖是溶岩湖,湖水由地下水供给,周长5千米,宽300米,平均深度24米,水质清澈,无污染。四面青山环抱,植物覆盖率达95%以上。空气清新洁净,透明度好。湖中有小岛,湖岸是以云南松为主的森林,地势平缓,分由众多小湖,环境清净幽美。它座落在海拔1907米的群山环抱之中。

四、步哨山,位于大石林之东,小石林之南,以景区环林东路为界,呈南北向带状展布,地貌上属大石林溶蚀洼地东部斜坡平台。因清末石林彝民义军首领赵发曾在此山驻防,设步哨巡山而得名。区内多柱状石林,有“步哨五石门”、“步哨松涛”等独特景观。景点中有巨型腹足类化石、珊瑚化石等海洋生物化石,记录着2.7亿年前石林地区生机勃发的海底世界。

五、李子园箐,位于环林路以外,方圆数十里的荒山野丘上,布满了奇柱异石,有聚有散,有起有伏,而且没有过多的高树与石林争高,保持着自然的风貌。在环林路东南约300米处的丛林石壁上,有一片古崖画,画着奔放粗犷的人、兽、物、星月等图像。

六、石林芝云洞,位于大小石林西北6公里,安石公路东侧的一座石灰岩大石山中。洞长400为,宽3—15米,高5—30米,呈“丫”形,两段洞由一低矮狭窄的洞门连为一体。洞内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溶洞景观。形态多样,异彩纷呈。明以后称“仙迹胜景”,以“石硐仙踪”之名号独居石林八景之首。

从洞口到洞尾,共二十多个主要景点,分别是:灵芝仙草、玉象撑天、倒挂金鸡、葡萄满园、云中坐佛、礼貌洞、钻山骆驼、、双狮恋、悟空取宝、东西龙宫、蛟龙升腾、千年玉树、太白金星、神牛寻母、水帘洞、龙虎斗、寿星摘桃、水漫金山寺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

《应激与健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通过个案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发表论文: 1.石林,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对心理紧张和应对方式的研究 《社会心理研究》 1994.3 2.石林,环境心理学有关自然灾害的研究介绍 《社会心理研究》 1996.1 3.石林,离婚后消极情绪和行为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卷.3期 4.石林,张学民, 儒家和道家:两种传统的人生观对中国大众应对方式的影响 《社会心理科学》 1997.3 5.石林,李琼, 人生观的心理学研究――人生认知量表的编制 《心理科学》1998.5期 6.石林,婚姻离异者应对方式的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卷.4期 7.石林 情绪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综述 《心理学动态》2000, 第8卷 第1期,63-68页。 8.石林 人际关系认知过程研究的近期发展 《社会心理研究》 2000第41期,53-61. 9.石林,林春梅,人生观与大学生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1年前选出要了解石林,还得先从“喀斯特”一词说起,因为石林也被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德语“karst”一词的译音。喀斯特原是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区名称。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J?斯威奇(cvijic)对那里奇形怪状的石灰岩地形进行了研究,并在其代表作《喀斯特现象》一文中将该地貌命名为“喀斯特”。此后“喀斯特”一词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地学专门术语。在中国,“喀斯特”的同义词是“岩溶”。因此,石林也同时被称为岩溶地貌。 形成石林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属于碳酸盐岩。而碳酸盐岩又属于沉积岩,既岩石是在水体中沉积形成的。石灰岩最大的特点是容易被水溶解,尤其是当水中富含二氧化碳时,因此石灰岩又被称为可溶性岩石。 在中国,碳酸盐岩分布的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公里,其中60%也就是约80万平方公里分布在贵州、广西、四川西部和云南东部,形成了世界上一块最大的岩溶区。由于面积巨大,跨越不同的纬度和海拔,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块区域被称为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的理想之地。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这块区域内发育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包括象石林、桂林山水这样奇特的景观。 有了石灰岩,并非就能形成石林,否则石林就成了随处可见的一般景观了。实际情况是石林的面积只占喀斯特面积中极小极小的部分,在中国西南这片最大的喀斯特区域,石林的面积连万分之一都不到。由此可见石林景观的独特和珍贵,它的形成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 石林的形成是由地质、气候、水文等许多因素有利的结合,甚至是巧合的结果,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形成石林。 在地质方面,首先是区域大地构造条件,或者说要有地壳的抬升作用。发育石林的石灰岩最初形成于海底,而今的石林已伫立在近2000米的高原之上。这其中经历了间歇性的持续抬升过程,因为只有不断的抬升,才能使水有较大的向下侵蚀的动能,才能发育像石林这样的垂向立体景观。否则一个地区如果长期处在稳定状态,久而久之,自然风化,削高填低,地形就会形成越来越平缓,最终向平原演化。其次地壳在抬升过程中,岩层要大致保持水平,不能发生明显的倾斜。或者有过倾斜,但随后又恢复水平。这对石林的发育和保存至关重要,否则那竹节状高大的石柱就会战立不稳,顺“节”(层理面)滑塌。 石林是因高大的石灰岩溶柱呈树林状分布而得名。而这些石柱又是怎样丛当初完整的石灰岩中分离出来的呢?那是因为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后,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两组石柱。可见,如果岩石中只发育一组裂隙,那么溶蚀后,形成的就不是石林,而是一道道石墙了。另外,两组裂隙的密度要适宜,不能太密集也不能太稀疏。太密集则岩石容易被全部溶蚀,太稀疏则只形成一些石丘。 发育石林地貌,往往还要有盖层条件的配合,就是石灰岩顶部要有一层其他岩石的覆盖。此盖层的存在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盖层可以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方式,造成局部水的集中,有利于盖层下面石林的发育。二是盖层的存在可以保护早期形成的石林。石林地区在地质历史上就曾被厚厚的玄武岩覆盖,历经了上亿年剥蚀,如今玄武岩已大部分消失,只剩下零星残余。如果没有这层玄武岩的存在,不要说古老部分的石林保存不下来,恐怕连发育石林的石灰岩都已不复存在了。

石林地质研究论文

科学价值石林地质公园是石林术语的源地,早于任何其它的岩溶术语,它是溶痕系列的特殊类型,集微观溶蚀形态到中观溶蚀形态。石林岩溶形态复杂,类型多样,发育久远,发育系列完整,具有多期、多样的古环境的发育类型和残留形态,是研究石林岩溶发育与保存机制的代表地点之一。岩溶既与其它岩溶地貌具有密切联系,又与区域地质地貌演化相关(早二叠世的海退、晚二叠世的区域玄武岩喷发、行星气候带的古内陆干旱区、内陆湖泊演化、高原抬升、河流发育与地貌裂点、地下水系统演化等)各期石林岩溶的空间共存与分离源于复杂独特的发育保存机制,反映这种机制的各种地质遗迹在石林地质公园内得到完整地保留。石林地质公园内保留有反映滇中岩溶高原原生植被特点的植被群落,可作为物种就地保护地之一。 科普价值石林地质公园特有的完整的石林岩溶地貌系列、岩溶洞穴地貌、地质史迹、植被群落系列、民俗风情、民族文化等在其便捷通达的交通条件和完好的开发管理下,吸引了上千万国内、国际旅游者,他们当中既有普通民众、青少年儿童,也有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石林地质公园包含的地球演化、地质地貌形成过程、岩溶区特有的生态系统特性、人地协调的资源利用模式等科学管理知识和经验通过石林旅游观光和考察等活动得到传播。这在目前发现和开发的所有石林岩溶类保护区和公园中,石林地质公园是独一无二的。这显示了它的教育科普价值。

从喀斯特地貌的术语和定义可以清楚地看出,国际上通常还是将石林地貌归属于剑状喀斯特(pinnaclekarst)地貌类型。而大量研究表明,世界上的剑状喀斯特从地理分布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云南石林为代表的“大陆剑状喀斯特”;另一类是以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穆鲁等为代表的“热带岛屿剑状喀斯特”。

1.全球喀斯特石林地貌景观分布

研究表明,剑状喀斯特的形成是地质、气候、水文等多种条件有利结合的结果。由于形成条件较苛刻,因此世界上真正意义的剑状喀斯特或石林地貌很少,只在热带、亚热带的极少数地区发育。一些有着大片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如欧洲、美洲等,虽然地表也有类似剑状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都属于“高石芽”或“残余状岩块”等,而不是真正的“剑状喀斯特”或“石林”。

(1)大陆剑状喀斯特及类似地貌的分布

地中海地区

法国:与云南石林有相近之处的是法国南部喀斯(Causse Noir)的蒙彼利埃(Mont-pelier-le-Vieux),(图3-60)面积1.2km2,海拔800m,侏罗纪白云岩被交错的裂隙网分割,由于雨水溶蚀和风化作用,裂隙不断加宽,形成起伏的地形以及奇形怪状的小石峰和分离的石柱,石柱的高度可达12m,石柱呈上大下小的蘑菇状。这种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在中欧温带较寒冷的地区以及东部阿尔卑斯石灰岩地区具有典型性。蒙彼利埃(Montpe-lier-le-Vieux)地貌的形成是受大西洋湿润气候的影响,常年具有降雨,白云岩经缓慢溶蚀而成。

同样位于喀斯(Causse Noir)地区,与蒙彼利埃(Montpelier-le-Vieux)相邻且情况类似的还有喀沃斯(Chaos du Rajol)区域,该区域面积3.4km2,海拔170~256m,该区域经长期的风化溶蚀,也残留着一些高大壮观的剑状石柱。

土耳其:土耳其南部的陶鲁山(Taurus Mountains)地区是一个面积几平方千米的高原。主要出露晚第三纪中新世砾岩,高原边缘有两条小而深的喀斯特峡谷。该地区由于侵蚀作用而形成数米高的不规则状岩锥、岩柱(图3-61)。

图3-60 法国南部喀斯(Causse Noir)的林柱状喀斯特

图3-61 土耳其南部的陶鲁山(Taurus Moutains)地区林柱状喀斯特

西班牙:西班牙北部的索拉里(Solares)地区,被称为“分布着岩针的山坡”,在湿润的温带气候条件下,该地区的石灰岩被6~10m深的溶蚀裂隙组(kluftkarren)分割成分离的岩柱(图3-62)。

南部的托克·安提奎若(Torcald’Antequera)喀斯特高原,海拔1377m。年降水800mm,夏季数月为旱季。地层为侏罗纪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层理发育,密集裂隙,也发育类似“建筑废墟”般的林柱状喀斯特地貌,面积28km2。其现代地貌形态是由于冰缘动力作用,在受到快速侵蚀的地区残留下高达8m的岩柱。

西班牙南部莫瑞纳山(Sierra Morena)的塞柔(Cerro de Hierro)(图3-63)地区还有出土的古喀斯特,是由古生代石灰岩发育大型溶痕而成,海拔700~800m,该古喀斯特是由于1950~1970年的铁矿开采而出露。该古喀斯特形态方面与石林有相似之处。

黎巴嫩:黎巴嫩杰塔(Jeita)东部的石灰岩岩层被深达20m的裂隙分割成直立的岩块和岩柱,由于岩性多样以及石灰岩层的多孔性和可溶性,岩块和岩柱的组合特征犹如建筑废墟。该地貌的形成是侵蚀作用加之古气候湿润条件下的强烈溶蚀和现代雨季风化作用的综合结果。冬季持续多日的霜冻和降雪和夏季持续多日的高温暴晒促进了岩石的分解。

大洋洲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有一定范围的石灰岩存在,环海岸分布,但基本上都是白垩纪以后的地层。沿大陆北、东和南三面边缘断续分布。由于形成时间较晚,加上气候干燥,流水作用不强烈,石灰岩地区的喀斯特景观普遍发育都不典型。但是,在若干局部地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类似“剑状”的景观澳大利亚,少数地点还保存有“龙齿”状山脊,有近似石林的景观存在。

图3-62 西班牙北部索拉里(Solares)地区的林柱状喀斯特

图3-63 西班牙南部莫瑞纳山(Sierra Morena)地区的林柱状喀斯特

在新南威尔士的雪山公园中,有一处名叫亚朗戈比利(Yarranggobilly)的地方,有一小片剑状喀斯特,在志留系致密块状石灰岩上沿裂隙发育成的短粗高石芽型喀斯特,个体孤立分布。同在新南威尔士的布戈尼亚保护区(Bungonia Reserve)也有一块发育在志留纪地层上的喀斯特。被称为“龙牙”地貌。位于昆士兰北端的奇拉贡(Chillagon)(图3-64),有类似云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高石芽呈尖塔状,针状,个别高度可达20m,由于个体直径较大,犹如石柱,往往个体孤立分布,没有连成片,与石林有一定区别。

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陆剑状喀斯特不发育,很少有喀斯特石林地貌景观的报道。

(2)热带岛屿剑状喀斯特的分布

马达加斯加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的剑状喀斯特(Tsingy de Benaraha Strict Nature Reserve,Madagascacar)

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南半球,非洲大陆东部,面积595800km2,是世界第四大岛。由于四周为海洋包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马达加斯加岛形成时间较悠久。东侧陡峭,西侧平缓。高山逼近东部,最高峰海拔2700m。马达加斯加西部为沉积岩区。岩层自东向西逐渐变新,依次为古生代砂页岩,侏罗系石灰岩,白垩系和第三系砂岩,泥灰岩,第四系沉积岩。这些岩石呈条带状由北向南延伸,在岛屿中部向西凸起,使沉积岩带形成弯弓形状。石灰岩带由此被切割成南北两部分。马岛气候基本属于热带,全岛年均温在20°C以上。由于东部和西部降水的差异,形成雨林-季雨林和热带稀树草原(萨瓦纳)两大气候类型,东部年降水量可超过3000mm,西部从350mm到2000mm不等,北多南少。马岛上河流较多,均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向两侧流出。流程短小,但因降水丰沛,河流切割侵蚀作用强烈,河谷多形成峡谷地貌。动植物种群数量较多,由于地理位置与大陆隔离,因而保存有若干特有种和地方种。全岛的植被可以分成两大类型,热带森林和热带稀树草原。前者分布在岛屿东侧迎风坡,后者广布在西部背风坡。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热带森林面积还不到全岛面积的10%,而灌丛草地占有很大比重。

图3-64 澳大利亚昆士兰奇拉贡(Chillagoe)的林柱状喀斯特

马达加斯加岛的石灰岩分布面积不大,形成时间也比较晚,以侏罗纪地层为主。从北向南,呈狭窄条带状延伸。在岛屿中部,因受基底花岗岩的挤压切割,被分成南北两部分。由于石灰岩分布在古生代沉积岩与新生代沉积之间,古生代沉积岩质地松软,易被侵蚀成洼地,而坚硬的石灰岩就突兀而起,形成悬崖峭壁。在石灰岩与古生代沉积岩之间形成了一条很长的北南向悬崖带。由此向西,石灰岩带西侧地形起伏不平,发育着独特的剑峰状喀斯特地貌。再往西去,尖峰状喀斯特地形逐渐消失,出现圆丘状喀斯特地貌。整个岛屿的石灰岩面积约20000km2。具有剑峰形态的石灰岩地区主要有5片,它们是:安卡拉纳(Ankarana)、纳林达(Narinda)、纳莫罗达(Namoroda)、贝马拉哈(Bemaraha)、贝马里俄(Bemarivo)。5片剑峰状喀斯特地区总面积约近7000km2,间断分布在马岛西部,其中,贝马拉哈面积最大,达到4000km2,其次是纳林达1500km2,其余的3个面积在150~500km2之间。这5片地区均普遍发育着侏罗系石灰岩的石塔、剑峰,高度在1~10m的剑峰犹如刀刃,十分锋利,10~40m的则形如刀剑。最典型的剑峰地貌分布在贝马拉哈。

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位置是南纬18°7'~19°6',东经44°6'~44°8',面积1520km2,海拔150~700m(图3-65)。该保护区于1990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定为高级别的保护区,要求实行严格的保护。这里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26℃,其中,井割的月均气温保持在20℃以上。年雨量为980mm;雨季从12月到来年3月,其余6~8个月为旱季。

图3-65 马达加斯加贝马拉哈(Benaraha)自然保护区的剑状喀斯特

贝马拉哈由侏罗系石灰岩组成,地形上为单斜山地,东高西低。东边为南北向的悬崖绝壁,悬崖东侧是疏松的沉积岩洼地,堆积着从结晶岩高地侵蚀下来的冲积物。坚硬的石灰岩抗侵蚀能力强,形成悬崖。这些悬崖比马纳波罗河河谷要高出300~400m,从北向南延伸数十公里。从悬崖往西,地面坡度变缓,遍布圆丘状石灰岩丘陵,这些圆丘边坡很陡,顶部平缓。最典型的剑状石灰岩岩体分布在保护区南部。这里的碳酸盐岩纯度较高,含有95%~98%的碳酸钙,空隙度约1%~3%,为裸露的岩体。尖锐的高石芽拔地而起,高度从几米到30~40m。边缘十分锋利,犹如刀刃,高者犹如利剑,而且相互紧密连接,形成刀墙状。由于这里的剑峰状石灰岩地形非常典型,因此就以当地的地名“井割”(Tsingy)来代表这类地形———剑峰状喀斯特地形,它代表着分布密集的丛林状的“石林”地貌。

贝马拉哈剑峰状石林十分发育,数量众多,有相当规模。石柱伸出地面,外形呈刀刃状、剑状、锯齿状,形态各异,景观宏伟。同时由于节理发育,形成比比皆是的直立岩壁。在保护区内还横穿过一条大河马南布卢河。此河自东而西,深切河谷,逐级跌落,形成陡峭的河谷和瀑布。两岸壁立,呈狭谷状,河流水位变化可达10m以上。最大的瀑布落差在100m以上。一旦雨季来临,景象非常壮观。由于气候炎热,雨水充沛,风化作用十分强烈。坚硬的石灰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十分破碎的喀斯特地貌,通行非常困难,只有在旱季才能沿河而下,平时需借助直升机。

马来西亚沙捞越巫鲁山国家公园的剑状喀斯特(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Sar-wak,Malaysia)

巫鲁山国家公园(Gunung Mulu)位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的第四管理区与第五管理区之间,其东北部与文莱接壤(图3-66)。地理位置北纬3°56'~4°16',东经114°47'~115°。面积为52.865公顷。海拔变化很大,介于38~2376m之间。穆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受东北季风控制,5~10月为西南季风。年均雨量在5000mm以上,虽然这里没有明显的干季,但降雨还是有一定的季节性,高峰在4~5月和10~11月,最低出现在8~9月。相对湿度很高,很少低于90。终年高温,低地为26°C,高地变化在14~18°C之间。

图3-66 马来西亚沙捞越巫鲁山国家公园的剑状喀斯特

巫鲁山国家公园具有多种地形和地质地貌类型。它位于加里曼丹地向斜带上,包含有所有主要的岩石种类。巫鲁地块覆盖着整个公园的西半部,由厚度4000m到500mm的页岩和砂岩组成,包括高达2376m的巫鲁山(Gunung Mulu)主峰。其特征是有被切割很深的沙质土壤和树枝状密布的深切河谷水系。梅里堪(Melinau)地块的喀斯特石灰岩分布在巫鲁的西部坡地上,由古纳贝纳拉峰(Gunung Benarat,1515m),古纳阿比峰(Gu-nung Apil,750m),南部丘山(457m)等山岭组成了山脉脊线,宽约5km,长约30km。它们有陡峭的悬崖绝壁,浑圆的或者针状的山顶。这里的石灰岩质地非常纯净,为白色和灰色的碳酸盐岩与石英质灰岩,属中第三纪坚硬的碳酸盐岩,厚度可达1500mm,产状为40~50WNW,单层厚度一般可超过50m,并且有很厚的风化土,岩石露头较少。悬崖高差达600m的峡谷,携带着来自巫鲁地区石灰岩岩体的水,切开古纳阿比峰和古纳贝纳拉峰之间的山体,进入冲积平原,然后沿南西向进入桑给吐吐(Sungei TutLih)。河流侵蚀石灰岩,沿着断裂,层理和节理流入岩石中复杂的洞穴系统。塞达(Setap)页岩地块占据着公园西北角,在谷地是粘土页岩,而在坡面上则是沉积岩和石英砂岩。这个地块受到河流强烈切割侵蚀,产生了栅格状的水系网络。沿着文莱的边界,有狭窄的Belait露头出现,交替为页岩和砂岩,以砂岩为主。在这里与石灰岩之间是冲积平原,沉积物从粘土、碎屑岩,变化成石英砾石,在石灰岩岩体上覆盖着漂砾。平原地形波状起伏,这是因为遗弃的河道被丰富的沉积物逐渐填满的缘故。现代水系发育,河道深切,水量充沛。

巫鲁山国家公园中最突出的喀斯特景观有两方面,其一,非常发育的洞穴。其二是剑峰状石林。石林面积不大,约为5公顷,介于两组走向5°与95°的相互垂直的节理之间,分布在古纳阿比峰北侧,海拔1200~1600m的陡坡上,这里的降水量高达5500mm。在这片面积不大的范围的,发育着大群剑峰状喀斯特地貌。垂直节理十分发育,裂隙面几近垂直,形成石质剑峰。剑峰犹如薄片的刀剑,边缘非常锋利,刃面有70°~80°的倾角。剑峰成簇状聚集,主群中剑状岩体约有100个,一般高度为30~40m,最高可达45m,远高于云南石林。岩柱上部为白色,很少有藻类附生其上,这可能是充沛而频繁的降水,强烈的热带阳光暴晒,使生物无法生存的缘故。但石峰岩体下部长满苔藓和藤本植物。剑峰上部的刃面有明显的三组溶沟,每组宽15mm,长500mm,最大的沟槽宽100~600mm,长大于10m。另外古纳主峰和邻近的贝纳拉山也有分布,但锋利的石质剑峰高度要低一些,约为10m。由于节理发育,岩体中有不少裂隙,大部分裂隙已被植被和土壤充填,但仍有些裂隙深不见底。剑峰喀斯特地区地面非常崎岖,加之茂密的热带丛林,几乎无法通行。乘飞机从空中俯视,尖利的石芽突兀而起,成簇的剑峰密集在一起,灰白色的岩体显得格外纯净,这一片剑峰喀斯特景观蔚为壮观。

巴布亚新几内亚凯靖德山的剑状喀斯特(Mt.Kaijende,Papua New Guinea)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有两处剑状喀斯特,分别分布在穆勒山和凯靖德山(图3-67)。后者位于山地森林线附近,发育在中新统灰岩上,由于第四纪以来的不断抬升,现在海拔高度已达3000m左右,穆勒山海拔2900~3000m,凯靖德山海拔2600~3700m,是世界上剑峰喀斯特分布最高的地区。凯靖德山的剑状喀斯特分布在森林线附近,坐落在苔藓林里。平均温度只有5~8°C,降水较多,气候寒凉湿润。这里分布着中新统厚层石灰岩,间夹钙质泥岩和燧石。在若干岩层厚度较大的地方发育着剑状喀斯特。由于岩石节理发育,裂缝很宽,垂直壁立的岩体在湿润的气候下,被溶蚀成直立的剑状,呈刀刃状。山脊顶部由这类利剑状岩体组成,形成锋利的岭脊。在节理交汇点还发育着另一类喀斯特景观———圆形洼地。洼地直径约百米,深达50~100m,具有近乎直立的圆形岩壁,壁的底部生长有茂密的植物,壁顶往往有尖峭的岭脊。

图3-67 巴布亚新几内亚凯靖德山的剑状喀斯特

凯靖德山的喀斯特地貌大约在第四纪形成,是在不断抬升中形成的。并且自形成以来就完全处于自然演化之中,几乎没有受到人类社会的干扰和破坏,原始状况保存甚好。

2.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貌对比与评价

对云南石林(即路南石林)全球对比与评价,前人曾发表过很多精辟、科学的意见,这里笔者摘录了几位世界著名喀斯特专家的评价。

朱丽娅·詹姆斯(JULIA JAMES,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国际洞穴联合会前主席):“我考察了目前已开发为旅游的地区,即大石林、小石林、乃古石林和未开发为旅游区的清水塘石林。我曾考察了澳大利亚和世界上许多类似石林的喀斯特地区,因此我能对路南石林作出全面意义的评述。

路南石林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功的旅游胜地。目前,年游客数达100万人次。它作为旅游胜地进行开发,对地方经济具有相当大的价值。石林以它天下奇观之盛誉吸引了绝大多数游客。大石林、小石林和乃古石林的优美源于石灰岩柱和剑状喀斯特相结合。石灰岩被溶蚀成许多丰富的外部形态,变成各种形式的灰色,并衬以红土及绿色植被为背景。上述特征已获得充分开发,为了游客的安全和舒适,在石林已修建了台阶、游道和其他设施,与石林景区的各种大型溶痕形态和湖泊、瀑布和洞穴等景观组合在一起。另外,所有微溶痕的典型形态均可以在路南范围内找到。350km2的路南石林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剑状喀斯特区。石林具有复杂性的地质历史,它的各个演化阶段均在申请的世界遗产区内展示。石林极好的解释了微生物藻类和高等植物与石灰岩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一来就可能得出如下结构:生物活动在石林形成各种形态中起了重要作用。大的剑状喀斯特是溶痕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极端形态。所生成的各种形态类型是它们复杂演化中的一个系列。相类似的形态可以在马来西亚的穆鲁、菲律宾的巴拉望、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凯靖德山、马达加斯加的井割和澳大利亚的智拉哥等地找到。前4个地区剑状喀斯特要老得多,但只有极小规模的喀斯特残余才与路南石林相类似,没有一个其他类似的喀斯特地区像路南石林那样作过广泛的基础研究。这是石林能拥有中国和国际荣誉的一大特点。路南石林范围内的所有地点很容易进入。应该说,路南石林的管理是在长期科研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在路南石林进行深入研究的潜力是无限的。要建在大石林的喀斯特研究中心将受到所有喀斯特科学家的欢迎和支持。对所有游客、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喀斯特发育过程的教育来说,路南石林是东南亚最理想的地点。目前路南石林的管理局已有许多对游客教育的设施。这里的彝族人民所创造的有关路南石林的文化活动历史悠久。很幸运,彝族人民愿与游客共享石林之美和他们的文化。很清楚,他们强烈支持路南石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路南石林地形已被引证在许多科学论文和教材书中。它们是世界最复杂的剑状喀斯特。我个人的意见是,名词“石林”(Shi Lin)应该为国际喀斯特界采纳,以藐视与其相似的地形特征。因此路南石林应该变为喀斯特发育中该种形态的参照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喀斯特专家袁道先,曾担任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资助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9项目“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1990~1994年)国际工作组主席。该项目对土耳其、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伊朗、加拿大、英国等8个国家的岩溶进行了现场对比。另有日本、南斯拉夫、泰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墨西哥、古巴、巴西等国家向该项目提供了44个对比点的资料)论述道:“从IGCP299的成果来看,路南石林以其特有的喀斯特组合形态而闻名于世,它是由溶蚀裂隙、石柱、土上溶痕及土下溶痕所组成。由于路南石林具有独特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即产状水平的坚硬的二叠系灰岩;新生代以来大幅度的掀斜式抬升;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老第三纪红层的覆盖和逐步被剥蚀及由此而来所产生的有利水文条件;以及未受末次冰期的大陆冰川刨蚀,路南石林以其深切的溶蚀裂痕、高大的石柱、壮观的土上溶痕和丰富多彩的土下溶痕而成为全球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世界上其他地区出现的类似石林的喀斯特形态,或由于岩性松软(东南亚、中美洲、澳大利亚南部),或由于缺乏必要的地壳抬升(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澳大利亚南部),或由于降水不足(如许多干旱、半干旱区喀斯特),或由于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作用,溶沟溶痕发育时间短(英国约克郡、加拿大东南部),其类型形态不如路南石林壮观,有的地方虽由于有比路南更高的降雨量,发育了更为高大深尖的溶痕,但没有其他形态相配套(如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喀斯特)。因此,路南石林在世界上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不但有很高的观赏旅游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价值(如全球变化、喀斯特形成机理研究)以及保护的必要。

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温度非常高的地表,致使那时还无法形成水产生的条件,这样高温不仅使当时盐碱都是液态形式,而且汹涌澎湃的程度不亚于今天的江河湖泊,甚至不亚于海洋。从而使地球冷却后,陆地到处留下盐碱形成的雄观景象。由于那时陆地的应力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有效释放,致使大规模的地壳变迁,将盐碱的雄观景象埋入地下。而后水的产生,这些埋藏地下的盐碱,架不住亿万年地表的渗水,通过地下河,铁棒磨成针的功夫,终于掏空。上面覆盖结实的成为山洞、水洞,上面覆盖不结实的,陷落下来露出雄观的景象,又经过大自然的雕刻,就成为今天的石林。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 旅游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也是介于旅游科学和地质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但严格说来应属地质科学范畴。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都与地质科学密切相关,这些工作为旅游地质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旅游地质学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如具有地区性、区域性和国际性地质对比意义的地层剖面及重要而珍贵的化石产地,即那些在区域性地质对比上具有摸式、标准或典型意义的地质剖面,或是一些出露齐全、保存完好的生物地层分带,以及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剖面、重要的化石产地、古人类化石与古人类居住遗址等。 (2)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岩石、地质构造及矿物、矿产等产出地段,具体来说,即地区性或国际性的岩石产地、有历史性经济价值的矿物矿产地以及具地区性典型意义的地质构造点。 (3)可观察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造型地貌的典型地区以及有地质意义的著名风景地貌区,其中包括岩溶、山崩、冰川及其遗迹、滑坡、泥石流、岩洞、泉水瀑布、峡谷、岸湾、峰峦、黄土,以及熔岩、火山、火山口、天池等火山地貌和丹霞地貌,还有石林、土林等自然奇观地貌。 (4)具有特殊的经济、医疗、科普和教育阶值的地质现象,如矿泉、温泉和黄金、宝石、建筑石料等矿产地,以及古代的采矿与冶炼遗址等。 (5)其他地质自然历史遗迹景观和人文历史遗迹景观,包括由于大自然的作用而形成的各种自然景观,如山岳、江河、湖泊、海滨、岛屿、沙漠、草原等,以及古代建筑和历史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如古城、宫殿、庙宇、园林、陵墓、城堡、古塔、古科学艺术制品与建筑、古书院、石窟、石刻、碑碣、摩崖、壁画、运河、桥梁、渠堰、大坝、水库及一些纪念性建筑或遗址。 旅游地质资源: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对游人产生了某些吸引力,这便是旅游旅游资源。旅游旅游资源可分为:典型地质构造形迹(如台湾东海岸清水大断崖)典型标准地层剖面(如天津蓟县中古元古界地层剖面)、奇特的岩石和矿物(如太湖石),古生物化石点(如山东临朐山旺中新统化石点)、火山遗迹(如云南腾冲火山)、地震遗迹(如唐山地震遗迹)、古人类文化地质遗迹(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景观,如古冰川遗迹、古河流遗迹、古湖泊遗迹、古海蚀崖与古海积沙堤等遗迹称外力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地质资源的科学和使用价值,毫无疑问是可以肯定的。但作为一个旅游资源的价值来判断时,它的自然景色则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从旅游消费心态来看时,一般的旅游者,对产品价值的要求相当高,因此,无法说明单纯的科学和使用价值就有绝对的魅力,所以,如何体现地质资源在旅游产品中的价值,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但价值判断有着极大的难度,原因在评价者间各有着不同的身分,他们有可能是科学家,地质学家,或是单纯的旅游者,因各有自己的立场,彼此之间的价值观自然不同,这个结果很可能造成地质资源的价值无法在旅游产品中体现,而形成了其“价值的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事实上就是旅游产品在开发与设计时,如何考虑它在产品中的重要性时的一个难题所在。 因此,假设旅游产品在开发与设计时,过于强调其科学性和使用的价值性时,很可能只能满足部分人士,而失去更大一方的客源市场,如此必然成为旅游产品的致命伤。毕竟在旅游者中科学家或地质学家所占的比率较低,过分强调科学价值,自然不符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性和现实性。 那么如何解决“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是凸现地质资源在旅游发展上的关键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地质资源的价值很容易的被凸现出来,但同时也可能因某个因素的存在而制约了它,使它在旅游产品中的重要地位很难被显现出来。因此,一个以地质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当它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景点景区时,首先解决“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是一件极为重要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工作。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处理好地质资源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上的困境和所处的地位问题,使它能够真正的丰富旅游产品的实质内容,增强市场的竞争实力。 三、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旅游资源 如果说旅游资源在旅游产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话,那么如何有效的充分利用资源,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自然有利。 3.1∶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开发旅游资源的立场来看,一个成功的景点景区很难单靠开发一个资源就能达到经济效果,原因在于目前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因此,产品的多样性自然成为开发的基本原则了。 以三清山为例,作为一个景点景区,不但具备了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特征,又有文化资源的支撑。旅游资源既丰富又具科学价值与市场的价值,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但是三清山花岗岩资源也可能存在“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因此必须慎重处理,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高点。 我们假设目前三清山的资源,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的情况下,直接将现有的资源转换产品的话,也很有可能造成因产品缺乏多样性而失去市场的问题。因此依然必须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才能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这就是目前三清山景点景区发展旅游的重要工作。 这里所指的资源是整个三清山大环境的旅游资源,而非仅围绕着花岗岩资源而论资源的概念。我们应该以与花岗岩共存共生的一切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基础,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地质,河川,水资源,空气,气象气候,宗教文化等等资源,来展开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工作。在以上的资源能够充分被利用后,必然能创造出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如此将能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也就是说在丰富了旅游产品内容后,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客源市场,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更大宽广的道路。 3.2∶扩大资源利用的必要性 任何旅游的开发在条件与技术上,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是必要的,而资源的挖掘更是丰富旅游产品内容的必要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产品过于单一化而失去魅力,因此,主要资源之外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挖掘等都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当然为了弥补资源“价值的不确定性”的缺点,减轻在开发时因其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采取扩大资源的利用,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因此,这也是采取这个手段时所考虑主要因素之一。 有效的利用与开发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够符合旅游的发展,更大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还能借此机会更好的保护好整体环境,对整体环境在形成产品时得到较好的协调,对提升旅游产品的内容和质量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更大的发挥资源的使用价值,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和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选择性。但更为明确的结论,是由于产品的多样性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它很可能因此而扩大了市场的规模,为旅游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有效利用资源在旅游发展上的必要性。

石油对液化石油气的影响研究论文

使用液化石油气时的注意事项:1、检查好罐的减压阀等连接处是否连接牢固,是否有漏气。2、煤气罐忌撞击,煤气罐之间一定不要有大的碰撞,也必要与地面等有大的碰撞,也不能将煤气罐倒过来。3、煤气罐忌高温,不要与炉子、暖气片等东西靠的太近。4、存放煤气罐的地方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通风,以免煤气泄漏时造成人员煤气中毒,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5、如果煤气发生泄漏,一定要打开门窗通风,同时避免明火产生。6、煤气罐不要私自拆卸,若有零件需更换,请专业人士进行更换,并定期检修。

石油和天然气1 .石油和天然气的概念石油(petroleum)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天然石油(又称原油)一般是黑绿色、棕色、黑色或浅黄色的油脂状液体。石油的密度在0.75—0.98之间。颜色愈深,相对密度愈大,相对密度大于0.9的称为重质油;颜色浅,相对密度小于0.9的称为轻质油。石油不溶于水,但溶于有机溶液中。石油具有荧光性,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荧光,据此可作为鉴定岩石是否含油的标志。石油的电阻率极高,在测井工作中,用作寻找油藏和确定生油层的依据。石油的化学成分很复杂,主要由多种碳氢化合物混合而成。纯粹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碳氢化合物,简称为烃。石油除烃类组成外,还有硫、氯、氧等非烃类物质,它们对石油质量的影响很大。硫在石油中是一种有害成分,它会腐蚀炼油设备,降低石油产品质量。原油中含硫量小于0.5%者为低硫原油,大于0.5%的叫高硫原油。天然气(nalural gas)是指储集在地下岩石空隙中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性气体。它们基本组成是甲烷,其次是乙烷、丙烷和丁烷等,还有少量的液态烃类和微量的非烃类组分,如N2、CO2、H2S等。天然气无色无味,当含一定量的H2S时会有臭味,相对密度在0.6—1.5之间,发热量在33.49×10-6—54.33×10-6J/m3之间。在高温、高压下天然气易溶于石油中,一吨石油可溶解数十到数百立方米的天然气,从而降低石油的粘度,减小毛细管力,使石油容易在地层中流动。2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大多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是由大量有机质转化而来。一切有机物质均可作为石油的原始物质,包括高等植物在内。有机质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都有可能转化为石油的物质成分。这些生物遗体和泥砂一起沉积在湖、海底部,逐渐形成有机质淤泥。然后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因素和地质作用下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地质条件主要取决于:具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来源;有利的还原环境;要有促使有机质转化为石油的温度、压力以及细菌作用的影响等。油气的形成实际上是去氧、加氢、富碳的一种化学过程,因此温度和压力是重要因素。随着有机物质的埋深加大,当温、压升高到50—150℃,30—70Mpa时,或深度在1.5km以上时,就有大量的烃类物质产生。因而,长期稳定下沉的深坳陷是形成石油的主要有利条件。浅海特别是泻湖、海湾和三角洲的集水盆地及潮湿气候区的广阔湖盆是有利的生油环境。3 .油气藏的形成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勘探的对象。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这些条件概括为:“生、储、盖、圈、运、保”六个字。生油气层:是指具备生油条件的含油气的地层。它富含有机质,是还原环境下沉积的,结构细腻、颜色较深,主要由泥质岩类和碳酸盐类岩石组成。生油气层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陆相的。另外生油气层迁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作用过程,即达到成熟,才能有油气的形成。储层:是能够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输出油气的岩层,它具有良好的空隙度和渗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及裂隙发育的页岩、火山岩及变质岩构成。盖层: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渗透性差、油气不易穿过的岩层,它起着遮挡作用,以防油气外逸。页岩、泥岩、蒸发岩等是常见的盖层。

贵阳市以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路论文

摘要: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梳理贵阳市能源消费及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现阶段贵阳市能源消费及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贵阳市未来能源结构调整发展路径及促进碳减排的对策,从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关键词: 能源 结构调整 低碳经济 对策

1 贵阳市能源消费现状

1.1能源消费情况

贵阳市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心城市,石油、天然气自给率几乎为零,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差,自给率较低。贵阳水能资源可开发潜力有限,可开发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相对贫乏,同时又缺少稳定的天然气供给来源,因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而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在日益趋紧的全球和国家碳约束下将成为新的劣势。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从1639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107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5.15%。能源消费以第二产业为主,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51.7%。2010-2012年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呈上升态势,2011年达到13.1%,为近几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之后国家开始对高耗能产业进行宏观调控,能源消费增速开始下降,2015年能源消费增速为1.2%。

1.2能源结构情况

2010年到2015年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逐步增加,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28.57%。其中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25.76%;2015年石油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36.83%;2015年天然气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1175.93%;2015年电力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7.72%。

在近年来贵阳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2010年以后比重始终维持在30%以上。

2010年及2015年贵阳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的比重分别为34.53%、29.26%、0.52%、35.69%和33.78%、31.14%、5.18%、29.90%。

2 贵阳市能源消费及结构方面面临的问题

贵阳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主要能源更多依赖外部调入,原煤、本地电力产量有限,油品、天然气则完全依赖外部调入。

贵阳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仍然是首要任务,能源消费还将持续增长。贵阳市煤炭资源仅能满足40%左右的需求;成品油供应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统一调拨,天然气依靠“中缅”及“中卫”长输管道输送;“十二五”期间一次能源自给率为18%左右。新能源资源禀赋较差,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升。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难以改变,二氧化碳减排面临巨大挑战。

贵阳市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107.74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电力及天然气消费量占比分别为:34%、31%、30%及5%。

2.1能源消费结构高碳特征明显

2.1.1煤炭消费占比较大

贵阳市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为711.92万吨标准煤,在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最高,达到34%。

由于煤炭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在化石能源中最大,因此应有效降低其消费占比,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寻求天然气等替代燃煤的途径。但贵州省是我国长江以南的主要产煤区,煤炭使用优势明显,而且火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煤炭用量短期内不会减少甚至会出现一定量的增长,对贵阳市减少碳排放造成较大压力。

2.1.2石油消费量持续增加

贵阳所有石油都靠省外调入,主要通过管道、铁路、公路运输。贵阳市2015年石油(包含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和石油制品)消费量为656.33万吨标准煤,占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的31.14%。作为国家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城市区域性试点城市,贵阳市目前公共交通营运车辆推广使用LNG、甲醇、气电(油气)混合动力的改造已完成,私家车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暂不具备大规模推广使用条件。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对石油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石油消费量持续增加,比重可能会提高。而石油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较高的能源,其用量的持续增加,是贵阳市实现低碳发展面临的又一难题。

2.1.3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有限

根据《贵州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估报告》成果,贵阳市有一定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花溪、修文、息烽、乌当、清镇等地,能进行少量开发利用。贵阳市水能资源较为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进一步开发的空间十分有限。由于贵阳市自身资源禀赋原因,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匮乏,开发难度大,开发空间十分有限。

2.1.4天然气消费比重较低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已基本完成焦炉煤气的置换工作。随着各地LNG供气站的建设以及长输管道天然气入黔,贵阳市城市燃气气源结构调整成以天然气为主、其他气源为辅的格局。

贵阳市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为109.22万吨标准煤,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18%。

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占比较低,目前贵阳市的天然气消费以民用建筑物为主,工业的天然气使用比例不高,天然气消费与全国、世界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同时,贵阳市天然气价格调控机制不完善,价格调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并没有充分体现其对天然气消费结构的调节作用,用气结构不合理,市场发展不能统筹兼顾。

2.2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

煤炭是能源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常规能源品种中其排放因子最高,因此,对煤炭消费量的有效控制是实现减少碳排放控制的有效途径。

在煤炭使用方面,“十二五”时期,贵阳市提出要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因为煤炭的价格优势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煤炭消费总量2010-2015年均增速4.69%,虽低于同期能源消费总量增速0.46个百分点,但实际控煤措施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目前的能源比价关系特征为煤炭较油气价格偏低。因此在煤炭的主要替代能源方面,由于天然气价格调控机制不完善,价格调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天然气价格偏高,除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自觉进行燃煤改燃气外,多数企业出于自身成本考虑,都不会主动寻求改变,更多只能依靠政策推动企业实施煤改气工程。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导致的煤炭价格相对较低,天然气价格高,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成本高,都是阻碍贵阳市能源结构优化的主要障碍。

2.3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生活能源消费量增速过快

人口城镇化加快,经济增长比预期的快,对资源的需求超过预期,环境压力增大。人口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长期因素,随着城镇化率、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亦在快速增长,2010年到2015年,贵阳市平均人均生活消费能源能耗从0.63tce/人增加到0.64tce/人,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从273.26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96.08万吨标准煤,而且生活能源消费对经济总量贡献率几乎为零,加大了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难度。

2.4技术节能潜力有限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节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逐年增强。2011年—2015年,全市淘汰落后产能555.5万吨。由于“十二五”时期贵阳市落后产能淘汰已基本结束,继续挖潜的潜力不足,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已非常有限。

3 实施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鼓励力度

贵阳可再生能源政策应加大对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的鼓励力度。扩大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投入项目数量,加大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更多地将政策的关注点转向太阳能等其他的可再生能源,降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度电成本,使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均衡发展。

3.2合理开发可再生能源

虽然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入能够有效地减少煤耗,带来环境效果,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不够成熟,其成本较高,过分地扩大可再生能源比例也会带来成本的过度增长,因此应该在环境效果和成本增长之间找到平衡点,确定较为合适的可再生能源比例。

3.3限制煤炭等化石能源使用量

优化电源结构,严禁新增燃煤发电机组,严控新增煤炭消耗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对工业企业进行“煤转气”改造,完善工业企业“煤转气”价格补偿机制。制定民用燃煤使用政策,严格限制民用燃煤的使用量,并在城镇逐步取缔民用燃煤的使用。

3.4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

随着“中缅油气输送管道”及“中贵联络线”分别建成通气,贵阳天然气使用量逐年提升。加快贵阳燃气管网等基层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由中心城和新城向乡镇及农村地区拓展。利用天然气助推贵阳市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

参考文献:

[1]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J].节能与环保,2003(8):11- 14.

[2] 王治平.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评价与分类[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

[3] 刘小军,涂俊.发展低碳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长与产业能源消费实证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

[4] 陈石清,李健健,龚芳.文化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6):98- 101.

[5] 马艳,严金强,李真.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9- 123.

[6] 纪玉山,张忠宇,刘静暖.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研究——基于制度设计的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28- 32.

[7] 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88- 101.

[8] 尤建新,陈震,张玲红,马军杰.我国连续性全要素CO2排放绩效空间差异及成因研究——基于Sequential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分析[J].预测,2012(2):57- 61.

联系:都是地底的古生物遗体经过长时间作用形成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有机能源物质。

区别:石油是液态的,天然气是气态的。

1、状态不一样

石油:液态黑色物质;

天然气:普通状态下为无色无味气体。

2、价格不一样

石油:价格高,战略价值高;

天然气:价格便宜。

联系:都可以通过原油进行提炼而成。

天然气基本特点:

1、天然气中所含杂质少,分子结构小,燃烧较充分,排放废气较干净,对居室卫生影响最小,是洁净气体燃料。

2、天然气与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等同属可燃气体,如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进入爆炸范围,遇火源则会发生爆炸。

3、天然气比空气轻,泄漏后易于扩散、稀释,密闭空间内应采用上部出风方式通风,危险性较液化石油气要小。

4、天然气资源丰富,供应较稳定,价格相对稳定。

5、天然气能源效率高、用途广泛,可应用于发电、城市燃气、工业燃气、化工原料、汽车燃料(天然气汽车)等。

对泥石流的研究意义论文

你是理工大的学生吧?我是你们的形势与政策老师,要自己做题,自己找答案,不要抄袭,自己整理得来的才是你自己的感悟。

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有清新的空气;清澈的小河;还有广袤的树林。村民们守望相助,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可是,由于人们乱砍乱伐,没过多少年,这里的空气变浑浊了;小河被污染了;那广袤的树林不见了…… 没有了大树抵挡风沙和雨水的冲击,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很快就被淹没了…… 同学们,这可不是童话。我们地球上的陆地,很快也要遭受这样的厄运,想想,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恐怖的事情啊! 近年由于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南。北两极的冰川快速融化,威胁到企鹅生存环境,加速了海平面的上涨。也许大家不知道,在“世界的尽头”,有一个被海水团团包围着的热带岛屿—基里巴斯。有许多既窄又长的珊瑚环礁岛组成,最窄的路段只有几米宽,这里年平均气温在27摄氏度,有绿宝石般的平静海水,金黄色的柔软沙滩和沿岸茂密的棕榈树林。是个远离现代文明的美丽小岛!也许过不了多久,世界尽头基里巴斯就会走到它自己的尽头——在地图上永远消失,只会留下一个重重的惊叹号!可能在几十年以后,整个地球将被海水吞没,人类将不复存在…… 环保小论文—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科学家研制出许多保护环境的办法。如: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音乐发电器等等。那么,我们也要从小事做起,来爱护我们的环境,减少噪音;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 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东营市胜利河口第3小学五年级:张昊天

生于忧患这是孟子说的,原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我只取一句“生于忧患”。面对舟曲的泥石流,逝者已矣,难道,生者没有一丝感悟吗?生于忧患,这是亚圣千年留下的忠告!1958年“大跃进”时期,舟曲这里的森林资源遭受到掠夺性破坏。据统计,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许多地方的森林成为残败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舟曲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9。1%,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迫使农民通过开垦坡地增加土地面积而获得利益,近40年间,全县总播种面积从10。63万亩增加到了21。53万亩。”。树乃根本啊,把根本断了,怎能安生啊。是谁断根本的,是人吧!况且加上内因: 舟曲地质历经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呈东南-西北隆起延伸,在长期挤压、扩张、褶皱和不断复合过程中,形成地质体不连续、不完整、不稳定,造成多期性断裂构造。”由此可知舟曲也是地质扳快的交界地带,也是很不稳定的,有扳快移动时的挤压,形成褶皱的内力影响,同时由于干旱,多风沙的风化现象,一定会导致岩体破碎,从而结构疏松。这是形成泥石流的的内因,同时加上连续40分钟的强降雨的外力条件,泥石流的发生是在所难免啊!我记得,雨果曾经说:过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就是这样的,大自然的确孕育了我们,但,不要对她汲取过多,否则她就是冷酷的屠夫!然而,要求生,自然免不了要与自然相斗。与自然相斗才合乎自然!人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和羽毛之暖,怎么体现人是万物之灵、天之骄子呢?于是,自然赋予人以知性、认知能力。人依靠它,进行发明创造,进而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最终成了万物的“霸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才是合乎自然的!但是,一些诸如“毁林炼铁”、“填湖造田”这样的“壮举”,的的确确是人类干的,如果比较关注一下自然的情况,是不是舟曲的这场灾难就可以避免?因为谁都不想看到“死亡”这两个字眼,太沉重了!所以, 生于忧患!是现在我们在亡羊补牢时要做的了。因为大自然已被我们不同程度的破坏,面对灾难,我们说是天灾,但人类的因素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我们不单为了时下的生活而忧患,还要为人类的未来而忧患!舟曲是自然对人类敲的另一记警钟:生于忧患

林下种植石斛苗床栽培的论文研究

石斛和山参、冬虫夏草一样是属于贵细类药材,价格较昂贵,是一味药食皆嘉的好药材,对人体有很多好的作用,那么石斛该如何种植?

1.种植环境选择

石斛喜在温暖、潮湿、半阴半阳的环境中生长,根据其生长习性,宜选择高、深山上茂密阴湿松树、杉树林,阴凉湿润石块地,冬季气温在0℃以上地区,或者建造人工可控环境的荫棚。

2.建园和附体选择

2.1 林荫地 选择在较阴湿树林下,用砖或石砌成高15 ~ 20 cm 的高厢,将腐殖土、细砂和碎石拌匀填入厢内,厢面上搭100 ~ 120 cm 高的荫棚。林下种植树种应选松树、杉树、樟树等为主,且应选树皮厚有纵沟、含水多、枝叶茂、树干粗大的树体作为附体。

2.2 石块地 石块地应在阴凉、湿润地区,选地粗糙、易吸潮、石块上应有苔藓生长及表面有少量腐殖质。

2.3 人工可控大棚种植大棚搭建方式多种多样,选用钢架结构,水泥弯拱、木架结构等材料作为框架。棚顶部用厚白膜覆盖,上再覆盖1 层80%遮阳网。或者用黑白格膜,如果光照强黑白格膜下可再盖1 层60% ~ 70% 的遮阳网。每个拱棚中3 ~ 4 条苗床,每条苗床约宽1.4 m,长根据地形而定,离地高30 ~60 cm,床与床之间配有通道,以便栽培操作。床框应用木板或者石棉瓦坚固,床面一般采用钢丝、石棉网、木板配以遮阳网、防虫网铺设,原则为只要基质不从空隙网漏出即可。苗床一般用空心砖支撑,配置喷雾和灌溉设备,利于控制调节温度,湿度,透气性等环境因素。

3.种植品种选择

经县区合作社、公司、农户实地种植效果证明,宜选铁皮、金钗、紫皮等广东省农科院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

4.基质的选用

种植用的基质首选材料为松、杉树皮,其次为锯末屑。也可以选择水苔、泥炭、蕨根、菌糠、木糠、山石( 含碎石基质应打碎成有黄豆粒大小的颗粒状)等。无论选用何种基质,都要预先经过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消毒处理。基质要求以疏松透气、排水良好、不易发霉、无病菌、无害虫潜藏者为宜。

5.栽植时间

石斛种植宜在春秋两季进行。但春季湿度大、降雨量渐大,种植易成活。

6.选苗及种植

6.1 选苗 选择1 年生或2 年生、色泽嫩绿、萌发多、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植株作种株,剪去过长的须根,将株丛切开,分成小丛,每丛有5 ~ 7 根带叶茎株。

6.2 贴石栽植和贴树栽植法 贴石栽植:即在选好的石块上,按30 ~ 40 cm 的株距凿出凹穴,用牛粪拌稀泥涂1 薄层于种蔸处塞入石穴或石槽,力求稳固不使脱落即可,可塞小石块固定。贴树栽植:即在选好的树上,按30 ~ 40 cm 在树上砍去一部分树皮,将种蔸涂1 薄层牛粪与泥浆混合物,然后塞入破皮处或树纵裂沟处贴紧树皮,再覆1 层稻草,用竹蔑或麻绳捆好。

7.田间管理

7.1 合理施肥 石斛生长地贫瘠应注意追肥,第1 次在清明前后,以氮肥混合猪牛粪及河泥为主;第2 次在立冬前后,用花生鼓、菜籽饼、过磷酸钙等加入河泥调匀糊在根部。此外,尚可用0.05% ~ 0.1%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

7.2 水分管理 石斛栽植后期空气湿度过小,要经常浇水保湿,可用喷雾器以喷雾的形式浇水。

7.3 修剪 每年春季发芽或采收时,应剪去部分老枝或枯枝,以及生长过密的茎枝,促进新芽生长。

7.4 清洁田园 每年春分至清明和立冬前后进行,除去杂草和枯枝落叶,园内出现的少数病叶应予剪除,收集冬季发病期的落叶予以烧毁。

7.5 翻兜 栽种6 ~ 8 年后,视丛蔸生长情况翻蔸重新分枝繁殖。根据生长情况进行翻兜,除去枯根、老根进行分株,另行栽培,促进种植生长。

7.6 温室环境管理 夏季高温期,温室内温度常高达40℃,须通气降温避免造成伤害。

8.主要病虫害防治

石斛主要病虫害有蜗牛、菲盾蚧、黑斑病、炭疽病。防治应尽可能以预防、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防治的原则是防重于治。不用或采用低毒农药:一旦发现有病虫害,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病虫害情的加重。

蜗牛:危害幼茎、嫩叶、花蕾和幼果,可用人工捕杀、毒饵诱杀或撒石灰防治。

黑斑病:为害叶片使叶片枯萎,3 ~ 5 月发生。

防治方法:可用50% 的多菌灵1 000 倍液喷雾1 ~2 次。

炭疽病:为害叶片及茎枝,受害叶片出现褐色或灰色病斑,1 ~ 5 月均有发生。防治方法:用70% 甲基托布津1 000 倍液喷雾2 ~ 3 次。

菲盾蚧:寄生于植株叶片边缘或背面,吸食汁液,5 月下旬为孵化盛期。防治方法:可用生物农药海正灭虫灵4 000 倍液喷雾杀灭,或剪除有盾蚧老枝集中烧毁。

9.采收与加工

(1) 采收。每年春末萌芽前采收。采收时,剪下2 ~ 3 年生以上的茎枝,留下嫩茎让其继续生长。

(2) 加工。因品种和商品药材不同,有两种方法:将采回的茎株洗尽泥沙,去掉叶片及须根,分出单茎株,放入85℃的热水中烫1 ~ 2 min,捞起,摊在竹席或水泥场上暴晒,晒至5 成干时,用手搓去鞘膜质,再摊晒,并注意常翻动,至足干即可;也可将洗尽的石斛放入沸水中浸烫5 min,捞出晾干,置竹席上暴晒,1 d 翻动2 ~ 3 次,晒至身软时,边晒边搓,反复多次至去净残存叶鞘,然后晒至足干即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