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黑人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黑人毕业论文

要写自己感兴趣的,有话题可写,人云亦云的东西,给答辩老师印象不好。尽量有创新点和你自己的思考角度

还不如研究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

本期受访者王妮,如同正在攀爬山峰的人,她即将迎来她留美10年“登顶成功”的那一刻。历时7年,她即将拿下她的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业余时的她更是走访了多位美国教育家,她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教育追梦者的坚韧和执着,我们也想通过文字的方式激励她: “越过山丘,有人等候”。     缘起:被疯狂英语唤醒的“疯狂”                     ═01═ 王妮在美国已经是一个拥有10年教学经验的专业老师,但她大学本科专业却和英语以及教育一点都不沾边。问及与英语的结缘, 王妮笑谈中讲述了一个“路人女孩”变成“英语疯子”的故事。 大三时计算机系的王妮在校园里看到一群 ‘疯子’边跑边狂喊英语,抱着好奇与怀疑的态度她也试着报了一个为期一周的疯狂英语夏令营, 一周后,她被这种独特的英语学习方法深深吸引住了。 开学后,她每天清晨风雨无阻地去学校的小树林里狂喊英语一小时,久而久之王妮的口语突飞猛进,通过英语六级后她跟老师申请免修大学英语课,把这些时间全都用到了口语的练习上, 后来还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斩获佳绩。 毕业后的王妮在广东做过一年的英语外贸工作,然而却总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内心对疯狂英语的狂热仍蠢蠢欲动,她大胆辞职, 飞到北京李阳疯狂英语总部应聘讲师, 顺利通过三轮严格的面试,普通高校出身的她不自惭不怯场, 凭着出色的口语和表现力在北京理工大学的第一场演讲就激情点燃了全场,然而王妮表现出的“游刃有余”全得益于她背后不为人知的努力。 “我那时为了模仿李阳的演讲,把他的稿子一字不差的背下来一遍遍练习,在没有人的教室里苦练了20多遍”。 而后,李阳在一次冬令营中给王妮演讲的奥运英语打出了11分的好评(总分10分),“偶像”的肯定令那时的王妮万分激动。 疯狂英语的任职经历对她而言异常宝贵,一年来她逐渐从内向变得外向,从信心不足变得自信,疯狂英语从里到外地改变了她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坚韧不拔的疯狂精神已经融入了她的血液。 然而曾经26岁的王妮却也与众多女孩一样逃不过被“催婚”的困扰,她选择了回到家乡的教育机构就职,多次无意义的相亲和平淡无聊的职场生活让她身心俱疲, 适逢姑姑从美国回乡探亲,她提出的留学建议点醒了身陷迷茫的王妮,仿佛重新被点燃。 她毅然辞职准备去美读研,多年来英语培训机构的从业经历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育学方向。 那时,王妮没有备考GRE,忐忑的她鼓起勇气给美国UTPB大学招生办打了一通越洋电话,得到了对方肯定会录取她的答复后, 她刻不容缓地投入到留学报考中。当时,国内GRE没有考位不得不飞去新加坡考, 仿佛是命中注定一般,只用了半年时间,王妮在春季开学前到美国顺利报到了。   求学与任教:一把辛酸泪的奋斗史                   ═02═ 初来乍到的王妮遇到的第一道关卡,竟是是语言关,虽然已与英语打交道多年, 但新学期的课堂上王妮也只能听懂课程内容的20%。 她高度集中注意力,竖起耳朵听每一个单词,以至于她的组员都认为她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在小组讨论时也不过问她,感到被孤立的王妮也曾委屈地哭过。后来在教授的协调下,王妮开始和同学们建立关系,同桌帮她解答疑问、复述讨论话题,久而久之在这样的全英文环境下,王妮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后来,她更是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修完学科规定的全部16门课程,还选修了教师职业资格证考试的全部课程,取得了美国公立小学到高中数学教学的资格和全年级中文教学的资格,以全A的优异成绩硕士毕业。 她至今难忘硕士期间教学实践任务中讲的第一节课, 那是她第一次站上美国教师的讲台,对着一群美国小朋友讲课,这对于一个外国学生来说极其不易。 王妮为了准备这堂课,把要讲的每一个字都写在了纸上,演练了几十遍,预想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堂课让她得到了导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这“第一仗”的大获全胜给予了王妮充足的信心来面临接下来各式各样的教学挑战。 硕士毕业后的王妮去了她所在地区针对贫困家庭和问题青少年教育的特许学校,老师的工作量相当大, 一天要讲九节课,王妮要负责全年级学生的五种不同的数学课,除此之外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她每天6点起床深夜回家,经常是校园里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这段脚踏实地呕心沥血的付出让王妮收获了学生们的感激和认可,以至于她离开学校去攻读第二硕士学位时,她的学生与她一起抱头痛哭。 去攻读应用语言学的第二硕士学位对王妮而言更像是践行自己的情怀, 一方面是出于对英语语言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是特许学校巨大的工作量让她身体感到吃不消,继续读书充实自己反倒成了最合适的选择。这期间王妮担任了大学助教并深得教授器重,可以亲自设计课程、 给学校的国际生教英语口语课和写作课,曾经当疯狂英语讲师的王妮练就了标准的英语发音,教授认为她可以成为其他国际生的榜样。 第二硕士学位攻读的中途, 王妮萌生了读博的想法, 她认为科技和互联网是将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恰好学校里就有教育技术学的博士专业, 她把第二硕士学位的学分转到了博士学位之下,又找到了一份全职工作——本地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做高中数学老师和IB班中文老师。 然而边工边读并不容易,白天要讲6节课,晚上又要回大学上两门选修课, 陀螺般连轴转的王妮就这样坚持了6年, 中途几次想要放弃博士学位的攻读,又咬咬牙挺过来。 拿到美国的博士学位是众所周知的艰难,它代表着时间和金钱上的巨大投资,根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 美国博士生平均要花8.2年完成博士学位,CBS新闻报道称在十年内能完成博士学位的只有57%, 差不多一半的人在中途就放弃了。 王妮在第七年也就是今年的1月14日通过了她的博士资格考试,这意味着只要完成毕业论文(预计一年),她长达八年的马拉松式的读博路就到达终点了。 最让王妮自豪的是, 她在黑人学校的教学经历。 从去年秋天开始,王妮去了本地的一所黑人学校做全职数学老师,这里的学生生活在家境复杂贫困的黑人区域,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不是因为贩毒就是因为其他罪行进了监狱,留下他们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样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让他们并不懂得何为尊敬,在课堂上小到不守纪律,大到辱骂老师, 饶是身经百战的王妮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被他们气哭了三次,有一次学生的言语暴力让她遭遇了从业以来严重的歧视和欺凌,她在社交软件上发布了一封抵抗美国学生欺凌的宣言书,收到了上百条来自相识师生甚至陌生人的鼓励和安慰。 但王妮深知, 学生的叛逆和恶劣的态度都是由“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平静下来之后,王妮接手了被气跑的老师的隔壁班的所有学生,并暗自发誓不能成为第二个抛弃他们的老师。师生关系需要磨合和慢慢培养,渐渐地,王妮的付出打动了学生们,他们开始懂得,王妮是一位很有责任心、真心关爱学生的老师,他们态度也在向正面转变。 王妮经常自嘲道: 如果我能在这个学校教下来一年,那任何学校我都能胜任了。 (未完待续)

BLACK HISTORY: IT BEGAN BEFORE 1492 AD AND IS MORE THAN JUST SLAVERYBlack History Month in the US is important in its recognition of African-American achievements in the US since 1492. Yet, the celebration of Black History Month has been limited to three basic events in Black American history. That is the period of slavery and what some of our ancestors endured during slavery and our fight for freedom and acceptance by the ruling majority.Hence, celebrating Black history has been limited to celebrating the days of slavery and celebrating the 'first Black' person to be allowed in some aspect of the majority society or celebrating the first Black person to accomplish a position that was long denied. These may include recognizing the first Blacks to be made Congressmen during the Reconstruction or the scientists like George W Carver or the first Black person to become a millionaire through hard work, invention, ingenuity and good planning such as Madame CJ Walker, the inventor and creator of many beauty products for Black and other women.Although it is crucial that we know our his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mericas during slavery and up to the present date. We were not created during slavery nor did we spring out of the Atlantic without a history, culture or heritage. Our history began in Africa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the Ice Age. In fact, it has been found that by 100,000 BC to 70,000 BC, Africans in the Semlike River Valley of Congo (Zaire) were creating sophisticated tools of stone and bone. In the Blombos Caves of South Africa, the first evidence of etchings was found on a block of red ocre dated about 70,000 to 100,000 years old. In that same cave, the first evidence of jewelry was found to be over 50,000 years old.At these periods, Africans were undertaking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journeys in history by land and by sea. Many voyaged to the Middle East, India, Central Asia, Melanesia, Australia, East Asia and later on by about 30,000 BC, some made it to the Americas through the Asia route and through the Atlantic route. The evidence for a possible sea journey of Africans to the Americas is based on two facts of ancient African history.One is the presence of a prehistoric maritime culture in the present-day 'dry' Sahara which was 'wet' and filled with a gigantic inland sea about 30,000 years ago. The second is the fact that the African/Black cultures that existed in the landed regions of the 'wet' lake-filled Sahara migrated to India, the Americas, SE Asia, Japan, Melanesia and Australia as early as 100,000 BC to as recently as 2000 BC.In fact, Africoid/Black peoples in Papua, India, Melanesia, (see, "The Black Untouchables of India," by VT Rajshekar) have admitted that their ancestors originated in Africa and settled Asia as the first humans thereBLACK MATERIAL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The earliest beginnings of Black civilization began not in Egypt or Nubia but in the Dafur Region of Sudan. This region contained some of the earliest evidence of settled human communities on earth and was part of a prehistoric Sahara civilization called the Aquatic Civilization. The Aquatic civilization was the first on earth to produce various arts and crafts, ship building of papyrus and many cultural traits later found in Egypt including mummyfication.As the Sahara dried out, a number of African people speaking the Manding super language began migrating to Egypt, Central and Southern Africa, the Americas, India, Mesopotamia, the Indian Ocean Islands, China, Australia. These migrations occurred later on in human history between 30,000 BC to 2,000 BC when African culture was well established and was being spread out from Africa to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The civilizations produced by the Mother Civilization of the Sahara continued to exist after the Sahara dried and turned to desert. This culture reestablished itself in the Sahara Crescent where the plateau was higher and more hospitable for the flourishing of culture. (See 'Sahara Crescent," Clyde Winters writings).

黑人研究论文

要么就是黑人音乐,比如50cent的自传体电影,现在最出名的RAP都是街边贩毒成长起来的小混混、、

美国黑人文化【内容提要】美国黑人文化理论在20世纪初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从其发展线索来看,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经历了从激进到内省,从对非洲文化中心论和黑人民族主义的倡导到对人类共同问题的关注,从理论的建构、解构到重构这一逐步成熟的阶段。美国黑人文学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边缘话语和少数族裔话语的理解与认识。【关 键 词】黑人文化理论/黑人美学/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文化研究【 正 文】自20世纪初,美国文坛上不断涌现出著名的黑人作家和优秀的黑人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黑人文学批评理论也发展起来,正逐步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流派之一。一、“双重意识”的坚守与疏离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真正形成并初具规模是在20世纪初期,以一系列黑人文学批评刊物的出现为标志。总部设在纽约的黑人政治文化组织及其刊物,如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的《危机》,全国城市联盟的《机遇》,以及《信使》、《黑人世界》等都致力于发展黑人文学艺术。这些刊物对扩大黑人文学作品的影响,促进黑人文学批评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创办于1900年的《美国有色人种杂志》上,保琳·霍普金斯(Pauline Hopkins)专门开设了一个论坛来宣扬黑人文学价值观。她认为真正优秀的小说应该是“一代代人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记录”(注:Winston Napier,ed.African American Literary Theor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0,p.1,p.5,p.11.)。杜波依斯(W.E.B.Du Bois)进一步发展了霍普金斯的功能主义美学观,他认为“黑人艺术家一定要去创造美、歌颂美和实现美”,但同时他又强调“在创造美的过程中,黑人艺术家必须认识到美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与真理、美德和公正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杜波依斯认为“黑人艺术本身一定是宣传”(注:袁霁:《非洲中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double consciousness)这一概念解释黑人经验,认为美国黑人在文化身份上表现为既是黑人又是美国人这两种相互冲突的认证,“美国黑人的历史是这样一种抗争的历史——渴望获得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地位,渴望把其双重自我融入更好更真的自我……在白色崇美主义的洪水中,他不会漂白他的黑人魂”(注:杜波依斯:《黑人的灵魂》,转引自刘捷:《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译林》,1999年第1期。)。由于美国黑人在北美英属殖民地的双重文化身份,只有联系到他们对非洲和欧洲的双重文化遗产的态度,对他们口头和书面遗产的态度,联系到这二者之间的张力,才可能对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进行有意义的评价。到了20年代中期,黑人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文化形态,从对种族主义的抵抗中,升级为张扬黑人文化及种族肤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aissance)。这一运动以艾伦·洛克(Alain Locke)的文集《黑人新生代》于1925年的出版为标志。与杜波依斯不同,洛克认为应该用文学来重构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黑人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重新阐释和塑造黑人的自我形象。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和其他非洲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世界其他种族或文化民族主义与在艺术、文化和政治上取得的新成就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技巧、重自由创作而轻作品的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的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注:王家湘:《诺顿文选家族中的新成员》,《世界文学》,1998年第2期。)与此同时,朗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也对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概念提出质疑。在他看来,“双重意识”是建立在阶级分析基础上的文学解读方式,黑人艺术家不应在所谓的“双重意识”中混淆非洲黑人和美国人这两种身份认证(identity),从而失去完整的自我形象;需要强调的是黑人文化的完整性,只有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纯正地道的黑人文学艺术作品。休斯强调作为艺术有机组成部分的爵士乐的重要性,因为它植根于黑人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他指出“黑人艺术创作要从黑人民俗文化中吸收养料,要像‘爵士乐’那样表现黑人下层人生活的乐趣和黑人生活的节奏”。休斯还反复强调,“黑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审美标准,而不应去接受或模仿白人的审美标准”(注:Langston Hughes,The Negro Artist and the Racial Mountain,Black Expression,New York:Weybright Talley,1970,p.262.)。在写于1927年的《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指出黑人文学创作应该从表现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移到下层市民的愤怒和不满。一时间,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抗议”成为黑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出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写作行为对于黑人作家来说一直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抗争”式的。抗议文学风行黑人文坛十余年,到40年代后期已是强弩之末。在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评论赖特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孩子们》时,她一方面赞扬了赖特作为小说家所具有的才华,另一方面又认为赖特的创作倾向于把黑人文学形象塑造为种族仇恨的传声筒,艺术作品成了犯罪和暴力的编年史。与赫斯顿的观点相同,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也意识到赖特式的自然主义抗议文学的局限性,他在写于1949年的《大家的抗议小说》一文中说道:“抗议小说的失败在于它否认生活,否认人,拒绝人的美、恐惧、力量,而坚持认为只有人的类别才是真实的,不可超越的。”(注:王家湘:《诺顿文选家族中的新成员》,《世界文学》,1998年第2期。)鲍德温希望黑人文学既要关注种族和民族问题,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它们。二、黑人美学与文化民族主义话语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Black Power Movement)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这一运动旨在改变黑人在美国的处境和地位,黑人文学艺术家旨在改变黑人在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反映60年代黑人的新精神。由于黑人作家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黑人,因此他们更加刻意开拓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与此相应的是,这一时期的黑人文学批评也主张“广泛的艺术标准和种族融合的诗学,抛弃了源于白人文化的统一的批评标准能够适于阐述和评价黑人文艺的概念”(注:程锡麟《一种新崛起的理论批评:美国黑人美学》,《外国文学》,1993年第6期。)。他们强调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即“黑人性”(Blackness);强调黑人文化的灵魂和传统,寻求黑人文化的自主性,力图建立创作和批评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模式,从而建立一种黑人美学。作为黑人美学中心范畴的“黑人性”即黑人种族意识,成为衡量美国黑人文学的本体论。黑人美学批评家坚持认为任何文学批评都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标准,不带有普遍性,因此在黑人审美标准中强调“黑人性”是至关重要的。黑人美学提供了建立一个自主和连贯的黑人文学批评话语的可能性,黑人文学批评话语力图探询的是美国黑人文化的根源、主题、结构、术语和象征符号。阿米里·巴拉卡(Amiri Baraka)认为,民族主义理想是恢复在欧洲殖民时期一度失落的非洲文化的关键,提出了“黑色是美的”口号,并号召黑人作家以文学艺术为中介来表现这一美学原则,从社会和政治价值上来重估黑人文学的意义。他们通过《解放者》、《黑人诗歌月刊》、《黑人文摘》(1970年更名为《黑人世界》)等杂志从精神文化上来引导黑人大众,让他们认识到欧洲美学价值观在文化知识领域所表现出的霸权主义倾向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化的负面影响。这一时期黑人文学批评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从早期琼斯的现象学理论到尼尔的神话批评,从富勒的社会批判到亨德森的历史美学实践,从盖尔的道德批评到晚期琼斯的文化批评等等。1967年,克伦斯·梅杰发表《黑人标准》,此后黑人美学经过霍伊特·富勒(Hoyt W.Fuller)、拉里·尼尔(Larry Neal)、斯蒂芬·亨德森(Stephen Henderson)、艾迪生·盖尔(Addison Gayle Jr.)等众多黑人批评家的努力,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理论景观。1968年,富勒发表了《走向黑人美学》一文,把黑人美学明确地同黑人权利运动联系起来。为了取得黑人社会内部的团结和力量,黑人民族必须找回并尊崇自己独特的文化之根,需要一种摆脱了白人种族主义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的“神秘的黑人性”。1968年,尼尔发表了著名的论文《黑人文艺运动》,评论了黑人艺术家脱离白人主流艺术模式和开拓以非洲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创作模式的种种尝试,试图把正在兴起的黑人美学置于一种仪式的艺术理论中。他认为,真正黑人艺术的源泉是社区音乐和口头民间故事,新的艺术必须转向这些源泉,以成为当代黑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注:程锡麟《一种新崛起的理论批评:美国黑人美学》,《外国文学》,1993年第6期。)。亨德森和盖尔是黑人美学学派的两位主将。亨德森不相信存在着“美”的普遍形式,一切美的形式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在欧美美学和美国黑人美学中,构成美的形式的东西并非必然相同。要评价黑人文艺运动的诗歌,就需要一种扎根于黑人经验和历史的“灵魂”中的特殊的黑人美学,所以“必须在创作的源泉中,即:在黑人社会自身中去发现批评判断的最终标准”(注:斯蒂芬·亨德森:《理解黑人新诗歌》,纽约威廉·莫罗出版社,1973年,第66页。)。1971年,盖尔编辑了一部里程碑式的文集《黑人美学》,这是黑色权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文集之一。盖尔在《黑人美学》一书中详尽地说明了黑人美学的构成,并在1974年又将自己的黑人美学观进一步具体化,论述了黑人美学的意义、它的组成成份以及存在的必要性。盖尔强调指出,通观黑人美学的整个历史,读者不难看到,黑人美学旗帜下的创作必须采用某种明白易懂的物质方式来改善美国黑人的命运。黑人美学针对黑人文化的素质、种族语境和黑人文化的群体身份,强调了黑人文学的独特性和功能性,反映了黑人大众的审美价值观,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出较强的理论生命力。但黑人文艺运动及其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似乎太关注于意识形态的展示,太注重政治目的,其挑战性的立场和强调以非洲文化为中心的价值观因不能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而略显孤立。休斯顿·贝克(Houston A.Baker,Jr.)认为,这种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运动,缺乏严肃分析黑人文化的方法论基础,“我们的立场是民族主义的……我们的结果有时并不乐观。我们熟悉的是‘黑人美学’、‘黑色权力’、‘民族时代’等诸如此类的术语。如果这些词汇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的视野也就受到限制”(注:Hurston A.Baker,Jr.,The Journey Back:Issues in Black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P.xi.)。由此可见,批评话语一旦在政治理念与文化理念上被意识形态化,文学审美的评判价值必然呈现出巨大的反差,因此一些文化民族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也放弃了自己的立场而转向结构主义理论。1976年,尼尔(Larry Neal)在《黑人对美国文学的贡献》一文中承认存在于民族主义批评中的“情感修辞向度”再也行不通了。而巴拉卡则从一个文化上的黑人民族主义者转变成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黑人美学的发展而言,这也是一种戏剧性的变化。巴拉卡在一篇令人震惊的文章《我为什么改变认识——黑人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1975年7月)正式宣布改弦易辙,承认自己在黑人民族问题的许多方面都犯了认识上的错误。三、批评理论的解构与重构黑色权力运动的终结、黑人女权运动的出现以及欧洲文学理论对美国的影响导致了黑人美学派的瓦解。70年代后期,一些新一代黑人批评家开始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中自觉运用一些结构主义理论家的学说,如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等。小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uois Gates Jr.)在《黑人性序言:文本和前文本》中明确表示了对这一倾向的支持,他指出黑人批评家“急需把注意力指向黑人比喻性语言和叙述形式的本质,指向符号和它的所指之间的关系”(注:Winston Napier,ed.African American Literary Theor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0,p.1,p.5,p.11.)。罗伯特·B·斯坦普多(Robert Stepto)和德克斯特·费希尔(Dexter Fisher)在1976年也表示教授美国黑人文学的人不必是黑人,黑人性不见得是解读文本的权威。他们认为教授黑人文学的人应该受到训练,学会如何解读黑人文本中的“内在文化隐喻”、“代码的结构”和“诗学修辞”。到了80年代中后期,黑人批评家又开始把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等人的后结构主义理论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企图建构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把美国黑人文学研究置放于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语境之中。斯坦普多在《美国黑人文学:教育的重构》的前言中指出,研究黑人文学应该同时使用形式主义和文化研究的方法。盖茨和贝克是两位把德里达的解构概念运用到他们的学术研究中的黑人批评家,贝克的《信仰、理论和布鲁斯:美国黑人文学后结构主义批评笔记》(1986)标志着美国黑人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形成。在60年代后期,贝克将美国黑人美学置放于文化背景、特别是文化民族主义语境中加以界定和考察。从70年代起,贝克逐渐脱离了黑人美学乌托邦式的架构而集中关注黑人表述中所蕴含的理论因素。其方法主要是将“美国黑人的文化传统与当代黑人的文化实践联系起来,对黑人文学与文化最为精髓的东西加以界定,并着重考察黑人的语言运用与其文化的关系”(注:王晓路:《差异的表述——黑人美学与贝克的批评理论》,《国外文学》,2000年第2期。)。贝克借用结构主义、符号学、解构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成功地建构了文化批评的理论体系,他的研究工作为遮蔽于主流话语阴影下的少数族裔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盖茨把自己的文本研究领域界定为非洲、加勒比地区和美国黑人文学,他的目标是把当代文学理论运用到黑人文学研究之中,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语境中拯救黑人文本。因为在他看来,政治和意识形态语境压抑了黑人文本的意指系统,而仅仅把它看作是社会学、人类学或黑人经验的记录,而不把黑人文本看作是艺术。盖茨在研究中运用了一个重要概念:文本环境(textmilieu),即将考古学中人与环境的能动关系运用到人文环境与文本的相互关系上。《喻指游戏:美国非洲裔文学批评理论》是盖茨的一部力作,他旨在通过“黑人之黑人性”的发现来解释、界定美国黑人传统文本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其中的隐喻和其他修辞方式,从而重构黑人文本话语体系。因此可以说,盖茨的批评理论的阐释模式是“针对黑人双重声音、表意性的文本特征的理论体系,即创建了阐释黑人文本的参照标准和构成方式,使读者得以真正体验到黑人写作。”(注:王晓路:《盖茨的文学考古学与批评理论的建构》,《国外文学》,1995年第1期。)盖茨对黑人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化传统的重新认识,对黑人文学经典的发掘和建立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将是“未来数十年批评、文化界的中心人物”。(注:格雷戈里·S·杰伊编:《1955年以来的现代美国批评家》,底特律:盖尔图书公司,1988年,第129页。)黑人文学批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解构理论,甚至可以说解构的意识一直贯穿于整个美国黑人的历史。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黑人解构主义批评家因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分析而远离了黑人大众,这一点也一直被一些批评家所指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乔伊斯·A·乔伊斯(Joyce A.Joyce)的《黑色典律:重构黑人文学批评》(1987)和芭芭拉·克里斯廷(Barbara Christian)的《种族理论》(1988)。但解构主义批评家相信,语言的意义和文本结构需要一种相应的解读和认可,这种意义形态上的认可最适合分析和界定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学所呈现的多种意义和价值。四、从边缘到中心:黑人文学理论的最新发展70年代后期,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开始以独立的面貌崛起于美国文学批评界。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崛起,是与黑人妇女遭受到种族和性的双重压迫分不开的,“由于黑人女批评家和作家意识到白人男性和女性、黑人男性都在将自己的经验作为标准而视黑人妇女的经验为异端,这就促成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诞生”(注:伊莱恩·肖瓦尔特:《新女权主义批评》,转引自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56页。)。芭芭拉·史密斯(Barbara Smish)可以说是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先驱,她在写于1977年的《迈向黑人女权主义批评》一文中,一方面赞同黑人文艺运动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又指出批评家的任务不仅是要反抗白人的种族歧视,更重要的是要反抗白人和黑人男性的性别歧视。史密斯将“种族”概念引入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乃至整个文学批评领域,为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她开创的是一种黑人女权主义话语,确立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原则:探索性别和种族——即黑人和女性双重身份——在黑人女性文学中所形成的明显的文学传统。在这种批评原则指导下,“黑人女权主义者必须思考自己的身份,避免采用男性作家的批评方法和美学范畴”(注:罗婷:《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批评简论》,《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由于黑人妇女既是女性又是少数族裔,随着少数话语理论的出现,黑人女权主义批评也日渐重视黑人女性文学中独特的语言现象。德博拉·E·迈克多尔(Deborah E·Mcdowell)主张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应避免抽象的思辨和笼统的概括,而要考虑黑人女性文学的具体语言,探究黑人女作家使用文学手段的独特途径。遵循这一观点,厄丽恩·斯台特森编选了诗集《黑人姊妹:美国黑人妇女写的诗,1746~1980》(1981),以大量的资料证明存在着一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传统。在确认黑人妇女具有自己的文学传统之后,黑人女权主义者便要求重新审视并修改美国文学标准和和美国文学史。80年代早期,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在她的论文集《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提出了“女性主义”(womanism)这一概念,这可以说是“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区别于传统黑人文学和白人女权主义的分水岭”(注:嵇敏:《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概观》,《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沃克的“女性主义”把黑人女性话语从白人女权主义话语、黑人男性传统话语的遮蔽中彰显出来。另外,倡导建立一种自我主体的思想也贯穿于蓓尔·赫珂丝(bell hooks)的全部论著,她的主要观点是:仅仅对立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建构一种激进的黑人女性主体性。但不能把这种自我主体的建构消极地理解为要压倒、对抗白人的优越论,它应该是主动的而不仅仅是反作用的,它要以正面的、创造性的方式进行反抗。赫珂丝把小说和理论批评视为建构主体性的关键成分,她提醒黑人作家不要忽视了身份政治,必须在尊重差异而不是与白人对抗的基础上建构各种身份概念(注:参见[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9-310页。)。整个80~90年代,黑人女性批评家从种族、性属、政治、心理等视角出发进一步扩大了检视和阐释女性经验的范围。但是包括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在内的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目前还未形成一种完整、明晰的理论体系,还处于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理论的概括和阐释的方法上也多有创意,但其消解男权中心的策略还大都停留在语言、文化层面,因而带有相当大的乌托邦色彩。90年代以来,黑人文学批评理论的一个新的发展动向是黑人酷儿理论(black queer theory,又可译为“怪异理论”)的出现。查尔斯·尼罗(Charles Nero)写于1991年的《迈向黑人同性恋美学》是黑人学者撰写的第一篇黑人酷儿理论的论文。不无巧合的是,这篇论文的标题类似于史密斯写于1977年的《迈向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在某种意义上,黑人酷儿理论可以视为黑人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们关注的都是被白人和黑人大众所忽视和压抑的少数群体的话语。20世纪末,黑人文学批评的最新发展是理论家对文本概念的宽泛化理解,文本成为表征意义的任意场所,文化也表征着需要阐释活动的文本事件。这一新的理论动向为黑人文学批评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发现,他们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分析的理论框架而转向其他多元文化样式所负载的文化信息,这样的文化呈现物包括影视、舞蹈、音乐等文化载体。这种向文化研究的转向使批评家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身份变得更为复杂,正如鲁比安诺(Lubiano)所指出的:“美国黑人文学话语现在不是并且从来都不是单声调的……这种话语关注的是权力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经济的历史。”(注:Winston Napier,ed.African American Literary Theory,New York University Pre【关 键 词】,2000,p.1,p.5,p.11.)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蕴涵于黑人文学典律中的社会政治亚文本(subtext)的文化内涵。例如,批评家把黑人丧礼作为文本,以此阅读和分析美国黑人文化,目的是为了挖掘出文化和美国黑人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扩大我们对黑人经验的理解。至此,黑人文学理论不仅成为抵制美国主流话语的文化策略,而且使少数族群和边缘文化得以重新认识自我及其民族文化前景。移民过去的生活 和文化冲突 建议你去看有关马丁·路德金的纪录片。给你推荐几部黑人电影:1.《神探沙夫特》Shaft(1971)2.《灼热的马鞍》BlazingSaddles(1974)3.《猜猜谁来吃晚餐》4.《循规蹈矩》DoTheRightThing(1989)5.《像我一样黑》BlackLikeMe(1964)6.《超级苍蝇》Superfly(1972)7.《斯维特拜克之歌》Sweet,Sweetback’sBaadassssSong(1971)8.《根》Roots(1982)9.《蓝调女士》LadySingsTheBlues(1972)10.《一个国家的诞生》TheBirthOfANation(1915)

去李阳英语网,哪儿里有参考资料!

黑人独特的文化,在长期被人歧视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自卑与自大共存的一种性格,一种被迫抱成团,被迫形成肤色团体的无奈,还有黑人团体内部的相互依赖、信任和关怀。这些都很好。推荐电影:《当幸福在敲门》主演是威尔史密斯和他的宝贝儿子

黑人文学论文题目

An Analysis of English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幽默Dark and Melancholy in The Scarlet Letter—The Interation Between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The Scartlet Letter沉郁的《红字》——论纳塞尼尔?霍桑和《红字》之间的相互影响Symbolism Enbodied in the Heroes of Lord of the Flies 人物象征在《蝇王》中的体现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Marriage Between the Tujia and Englang 小议土家族与英格兰婚俗之差异On the Mea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On the Emotional Variation of the Ghost in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中鬼魅的情感变化Problems Existing i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双语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On the Character of Blifil in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ing 浅析《汤姆?琼斯》中布力菲尔的人物性格On the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Refor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浅析中美教育改革的差异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epositions试译介词的翻译The Study of Culture on Dining-table in English-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China 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肢体语言的对比研究On the Ideals of Modern Women from the Scarlet Letter 从《红字》中看现代女性意识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浅谈大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The Study of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意义研究021021016 杜 娟 Translation of Culture and Facsimile of Culture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The Revel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二语学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The Chang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fter September 11th 9.11 之后中美关系的变化Culture Difference in Pragmatics从语用看中西语言文化差异Analysis on Football and the Competitive Spirits Embodied in the Games 解析足球及比赛中体现的竞技精神On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Situation on English Teaching试论语言环境对英语教学中的影响Th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Trademarks and Advertising Slogans汽车商标及其广告主题句的翻译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imal Idioms浅谈英语动物习语的特征The Building of Poe’s Horror爱.伦坡的恐怖营造手法Radical Henry in The Picture of Dorain Gray《道林?格雷的肖像画》中极端的亨利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的主题探讨The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有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On the Theme of King Lear论《李尔王》的主题思想On the Changes of Marner’s Characters论织工马南的性格变化The Comparison of Several Negative Forms in English 英语中若干否定形式的比较Culture Difference and Dfferent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商务礼仪的不同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merican Legal Culture论美国法律文化的特点Isolationism Tradition in 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美国外交史上的孤立主义传统The Study of Culture of Flowers in Western Countries 浅谈西方国家花的文化On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UCP500浅议《UCP500》的语言特点Differences of American Dream in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and in Reality 论”美国梦”在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和现实中的差异性On Feminists in Uncle 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人物研究On Women Characters in Sons and Lovers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On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Bussiness Contract 论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和翻译The Arts of Body Langue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艺术The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 Under the New Curreculum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课堂互动On th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与翻译On Eternal Life of Helen Burns in Jane Eyre论《简?爱》中海伦?彭斯生命的永恒性The Effect of Chinese Action Film to the Film Indurstry of Hollywood 中国动作片对好莱坞电影业的影响On the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Question Rais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Teachers中美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比较The Connection Between Rock Music and American Culture摇滚乐与美国文化的联系On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多媒体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On the Symbol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e Petit Prince 浅析《小王子》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parative Sentence Patterns浅谈比较句式翻译中的几个问题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Realistic Films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从中西现实主义电影看文化差异The Common Features of American Favorite Chinese Movies美国人喜爱的中国电影的共性Skopos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翻译目的论与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An Analysis of Three Women’s Tragedies on Sons and Loves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三个女人的悲剧On Pound and the Contingency of Language 浅谈庞德与语言的偶然性The Comparision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Eva in Uncle Tom’s Cabin《红字》中珠儿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娃的对比The Comparision of Character Between Beeky Sharp and Scarleet O’Hara in Vanity Fair and Gone With the Wind《名利场》中蓓基?夏泼与《飘》中思嘉?奥哈拉的人物性格On the Gothic Features in Short Stories by Edgar Allan Poe浅谈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特点On Dreiser’s Realism in Jennie Gerhardt德莱塞《珍妮姑娘》的现实主义研究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ane Eyre and Qing Wen简爱和晴雯人物性格比较The Love Concept of William Butler Yeats from His Early Poetry从叶芝的早期诗歌看他的爱情观On Transfer of English Learning 英语学习迁移问题研究Knowing About the American Culture from Jazz Music从爵士乐看美国文化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eremonial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礼仪用语的英汉对比Potia and Ophelia-Two Kinds of Women Character in Shakespeare’s Work鲍西娅与奥菲利娅——莎士比亚笔下两类不同性格的女性角色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America in 1949—1979 浅析1949年至1979年台美外交关系的发展Mother Tongue Influences on Learning English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Effect on Advertisement Originality from Different Chinese-Western Modes of Culture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On the English Abbrevia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浅谈国际组织名的英语缩略方式The Us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On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f Business Letter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Mus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美国乡村音乐在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The Reflection of Realism in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现实主义在《双城记》中的体现The Psychological Variation of Mr. Dimmesdale in The Scarlet Letter论《红字》中狄梅斯迪尔的心理变化历程On the Religion Belief of Silas in The DA VINCI Code浅谈《达芬奇密码》中塞拉斯的宗教信仰The Impact of Slavery on American Black People in 》看奴隶制对美国黑人的影响021021076 夏 静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Scenic Spot Introduction Materials动态等值论在旅游景点材料翻译中的应用A Study of Emerson’s Views on Nature爱默生的自然观研究Comments on Hemingway’s The Snow of Kilimanjaro海明威《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的评述Prage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On Female Struggle in Marriage from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论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在婚姻中的挣扎On the Origins of Pecola’s Tragedy佩科拉悲剧的起源The Stylistic Study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的风格研究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Style浅谈隐喻与文体的关系Glanc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ET-4 and CET-6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guage Testing 从语言测试的发展看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改革与发展A Research on Foreign Automobile Trademarks 外国汽车标志探源On the Two Generation’s Views of Love in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论《终成眷属》中两代人的爱情观Meaning of Foreign National Flags浅谈外国国旗的喻意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How Pre-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s Facilita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浅谈第二语言习得如何促进英语学前教学On Love Concepts Between Scarlett and Lady White Snake论郝思嘉与白素贞的爱情观Symbolism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意义Self-assess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中的自主学习A Stylist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dvertising English广告英语的文体学研究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mbodied in Diplomacy 中美文化差异在外交上的具体体现On the Interactive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浅谈中学英语的互动教学The Biblical and Symbols in The Grapes of the Wrath浅谈《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典故及其象征意义Task-based Teaching and Task-based Testing基于任务的教学与基于任务的测试The Racial Problem in Light in August论《八月之关》的种族问题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logies讨论中美互动教学差异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Struggle and Growth Under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意识流下的抗争与成长

一、 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一)选题的依据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当代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蓝登书屋出版公司的我、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科教授。在过去四十年中,莫里森已经创作出版了《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等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十部和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莫里森的小说具有浓郁的黑人文化特质,主题思想深刻复杂,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叙事话语凝重而不失活泼。这些小说阐释了一个个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真实与魔幻之间的黑人故事。这些故事既塑造了一个个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也勾勒了一幅幅悲凉、悲壮的美国黑人生活画卷。由于文学创作领域的杰出贡献,莫里森先后荣获了美国小说类图书奖(1978)、普利策文学奖和肯尼迪奖(1988)、诺贝尔文学奖(1993)、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杰出贡献奖(1996)和美国国家人文奖章(2000)等。 本课题借用列斐伏尔空间理论框架解读莫里森的小说《爱》。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并非理论猜想、空间话语、或者抽象模式,而将抽象思考与日常生活体验、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相结合,囊括“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及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 三环节,同时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辩证关系,以此阐释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 列氏的空间概念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拒绝区分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空间在他看来,几乎都是社会空间,因此,空间就等于社会空间。其二:空间主要包含相互间关系,空间不再是静态存在,而动态体现社会现实,展现精神和社会关联。 《爱》是莫里森于2003年10月发表的又一部力作,被评论界誉为“从痴迷、奴役到解放的优美史诗”,是她的写作巅峰。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是爱。新作《爱》中讲述了一个黑人家族在民权运动中的兴衰演变。莫里森遵循一贯的寓“政治”于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小范围的大故事。小说以“爱”的异化为线索,涉及到种族、性别、家庭、遗弃、恐惧等,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权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状况。 其依据:一方面,《爱》的空间社会性更加突出,体现着虚拟世界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小说《爱》没有孤立刻画某一人物或事件,人物和事件总是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空间关系之中,其中种族意识形态、种族主义话语是空间分隔的密码,空间关系突出体现种族现实。小说的种族空间政治潜藏于情感表文本之下。 另一方面,美国后资本主义时期,种族对立不再那么严格,而阶级对立日益明显,性别对立则一如既往。《爱》反映了美国最近种族空间秩序的发展和演变,“丝镇”的空间历史演变体现文本化的美国空间历史,通过分析美国黑人以空间为媒介和工具,以空间占有以及空间秩序的修改为目标的种族出路探寻,从黑人的个体及族群空间体验中,探索莫里森的空间政治书写。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莫里森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而基于空间视角的研究还很少,尤其目前空间研究呈多样化发展态势,空间是一个很好解读莫里森这类经典作家的方向。 本研究主要从故事空间着手分析,小说《爱》中虚构世界的空间关系比莫里森前几部小说更体现种族现实。从莫里森的写作生涯来看,《爱》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人文关怀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前几部作品所反映的结构社会空间的各种因素在《爱》中被糅合在一起,各种力量相互交织、共同构建社会空间的本质。从空间角度观察种族问题,能更加切实了解、加深认识种族现实,以其能以更加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种族问题。空间与身份、空间与种族之间的关联在小说《爱》中有十分重要的体现。莫里森阐明了种族、性别及阶级意识形态的空间结构动力作用,为弱势群体变革空间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从空间角度观察种族问题,能加深认识种族现实,以其能以更加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种族问题。 此外,虚构世界中的各种空间改造之成败得失引导我们持续思考莫里森为解决种族问题而进行的各种探索。 创新点: 传统的非裔文学批评常常注重语言、叙事和声音等非裔主体构建策略,本研究认为:空间也是非裔民众构建主体的重要媒介和策略,空间与身份、空间与种族之间的关联值得重视。从空间这一本时代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来研究莫里森的著作,一方面可以为理解作品提供不同视角;另一方面,可以从空间解读中反观人类切实的空间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与互动机制中的一个侧面。文明的发展带给人类全新的空间体验,空间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些体验,而文学空间问题研究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出版的《空间的生产》,开创了通往空间性三元辩证法的道路,即空间实践、空间表征与表征空间,即坚持思考空间的每一种方式,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社会的,都应同时被看作既是真实又是想象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实在的又是隐喻的,同时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辩证关系,以此阐释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 爱德华•索亚(Edward W. Soja)在继承列斐伏尔的空间基础上提出了的“第三空间”概念。索亚强调,在第三空间里一切都汇聚在一起,既是生活空间又是想象空间,它是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本体论前提,因此第三空间将永远保持开放的姿态,向新的可能性和去往新天地的种种旅程。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空间、知识、权利》中强调空间的重要性:“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空间也是任何权利运作的基础。”此后福柯又提出了最有名的理论和概念是“空间、权利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异托邦”,即异质空间”。 目前,“空间转向”催生了空间研究热潮。当下空间研究形式多样、角度多重、术语繁多,看似庞杂繁复,却有着相似的本质,即空间表意研究。 (2)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谢纳在《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书中以空间生产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文学在文化表征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表现、再现、想象、隐喻、象征等表征方式对空问进行意义的编码重组,揭示现代性空间重组的文化政治内涵及其社会历史意义。 包亚明在《空间文化与都市研究》中指出空间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我们思考社会、历史和空间的共时性及其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影响。 王笛《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通过分析各阶层民众公共生活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阐述了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产空间和文化传统,又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此外,国内还有一些“空间书写”和“空间隐喻”方面的研究成果,总体的空间研究呈多样化发展态势。 (二)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莫里森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期,20世纪70年代对莫里森的研究刚刚展开,也就是莫里森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面世5年后,有了第一篇较系统的研究论文《莫里森的小说: 对受挫情感的研究》( The Novels o f Toni Morrison :Studies in Thwarted Senstivity ),分析了《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两部作品中两位女主角“受挫的情感”。(2)升温期,20世纪80年代末很多黑人美国文学、黑人女性文学专著也都着力探讨莫里森小说,1985年还出现了第一部莫里森研究专著:《莫里森的世界:文学批评探索》。此后,莫里森的研究数量和批评视角呈逐年增长态势。(3)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莫里森研究逐渐走向繁荣。随着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更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发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认同,此后,对莫里森的研究和评论呈逐渐增多和加深的趋势。 纵观莫里森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主义与黑人女性主义 1977年芭芭拉•史密斯发表了《走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分析了《秀拉》中的黑人女同性恋元素,探讨了小说中黑人女性的经历和女性之间的友谊问题。 2、黑人文学传统与非洲渊源 特鲁迪尔•哈里斯(Trudier Harris)的《虚构与民间传说:托尼•莫里森的小说》(Fiction and Folklore: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1991).希金斯(Therese E. Higgins)的《笃信、宇宙论与民间传说: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非洲影响》等。(Religiosity,Cosmology and Folklore:the African Influence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探讨了从非洲文化、历史、奴隶制、黑人音乐等角度影响着莫里森小说的创作。 3、心理分析 布兰奇(Eleanor Branch)的《穿过俄狄浦斯之谜: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自我追寻》(《Trough the Maze of the Oedipal : Milkman’s Search for Self in Song of Solomon》)运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自我发展理论等进行了对美国黑人和个人家庭世界的相关解读。 4、生态批评 因为莫里森小说中的自然总是与宗教、种族主义等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勒庖(Lauren Lepow)的《失乐园与复乐园:托尼•莫里森柏油娃>中的二元对立与伊甸园神话》。就从自然与宗教角度探讨了美国黑人的力量与堕落、自然与伤痛的弥合等问题。 5、比较研究 将莫里森与其他黑人作家、女性作家或其他经典作家进行比较的研究不少。如威廉姆斯(Lisa Williams)的《托尼•莫里森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作为局外人的艺术家》(《The Artist as Outsider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and Virginia Woolf》)、麦克(Patricia Mckee)的《生产美国种族:亨利•詹姆斯、威廉•福克纳以及托尼•莫里森》(《Producting American Race : Henry James, William Faulkner, Toni Morrison 》)等。 6、专著、工具书等 《托尼•莫里森百科全书》(The Toni Morrison Encyclopedia)、《托尼•莫里森参考书目》(Toni Morrison: A Bibliography)及《托尼•莫里森世界:小说人物及地方指南》(The World of Toni Morrison:A Guide to Characters and Places in Her Novels)及《托尼•莫里森访谈录》(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综上,国外莫里森研究已经成为显学,评论界对莫里森作品的整体评价和诠释一直处于多样化的发展变化之中,其研究视角、方法和切入点都在向丰富多元化发展。 国内莫里森研究: 国内莫里森研究晚于国外,中国对莫里森的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杜志卿在2005年发表了《国内托尼•莫里森译介述评》,详细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莫里森译介情况。在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柏油孩子》、《爵士乐》、《天堂》等中译本相继出版后, 90年代初,国内莫里森研究才逐渐呈升温状态。但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宠儿》、《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上,对莫里森的近作的相关成果更少。21世纪开始,莫里森研究已经成为热点。通过查阅CNKI等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期刊论文达到6000多篇,还有十几部专著。国内的主要研究状况如下: 目前国内出版了十几部对莫里森研究的专著,其中王守仁、吴新云发表了《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族裔问题的背景下,研究了基于种族、性别问题下的作品与文化的关系。唐红梅发表的《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研究》将两位极具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进行对比分析,论述了作品中人物身份认同的困境与身份构建的努力尝试。章汝雯的《托妮•莫里森研究》则系统的分析了《所罗门之歌》、《宠儿》、《秀拉》和《爱》几部小说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视角。 以莫里森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有20多篇,且目前正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曾梅的《冲突的思考,融合的启示:托妮•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从种族主义为出发点,探讨了莫里森这类经典作家在艺术创作中思想、情感的表达和定位。 国内与国外研究成果的接轨较晚,研究现象相对集中,发展、创新不够。 (三)对《爱》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外文网上搜索及百度上查找,很多期刊都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评论,总结如下: 《芝加哥太阳报》( Chicago Sun-Times)评论被商业作家一再浪漫化的“爱”的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笔下剥离了层层伪装,让人感到切肤之痛。 亚马逊网站(Amazon.com)肯定了托尼•莫里森的作家地位,称在世作家里,小说开篇写得最值得回味的,除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就是托尼•莫里森。 《观察家》( Observers)评论莫里森“当她开口讲话,整个美国都洗耳恭听”。她是奥巴马、希拉里、厄普代克、拜厄特的文学偶像。 《新闻周刊》(News Week)评论这本小说像一颗致密的星辰,它惊心动魄,又洗练完美,堪称莫里森巅峰时期的成熟之作。 《ELLE》(美国版)称莫里森笔下斑斓世界,丰富的语言,表现人类痛苦、渴望与失落的质感十足的场景,令《爱》充满魅力。 美国总统 奥巴马称她优雅、智慧,是引人瞩目的作家,也是引人瞩目的女人。 美国前第一夫人 凯瑟琳•布什称“她的每一部小说里,爱都是那么艰难、复杂而浓烈,犹如一条深邃湍急的河” 。 托尼•莫里森本人接受访谈时称我写这本书,是想让人回忆那种“不顾一切‘全副身心,没有任何负担地去爱一个人”的感觉。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称爱是一部深刻的小说。莫里森像一个生动的画家描绘人的情绪,通过一个个精美的隐喻,将舒适开放的风格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另外,亚马逊网上书评人E.Brooke Gilbert对该书的风格、主题、人物刻画、叙事方法以及文本内容也多有赞誉。 (2)国内研究现状: ○1 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的解读: 唐红梅在《论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历史反思与黑人女性主体意识》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声音,指出只有建构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冯丽芬在硕士论文《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建构》中继续关注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下的黑人女性的成长和黑人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李秀清在《女性主体的沦丧与回归——评莫里森的小说爱>》中从黑人内部问题入手, 表明威胁女性主体意识的根源是种族内部的阶级与性别压迫及女性主体意识的丧失。 ○2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 赵莉,崔楠的《种族性别和谐——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从种族和两性冲突二元制思维模式下女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等视角解读莫里森的政治思想: 以促进种族、性别和自然的全方面和谐发展,让爱起到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生活状态。 ○3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 成思明的《论托妮•莫里森《爱》的叙事技巧》主要从小说多重叙述视角和碎片化的时空机制分析了《爱》中后民权时代的黑人的思想变化。 ○4 从性别研究解读 夏鸿猷在硕士论文《对托妮•莫里森《爱》的社会性别研究》中通过探讨黑人社区里不平等的两性关系,阐述莫里森为重建和谐的男女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苏婷婷,杜志卿的《无法走出过去的阴影——托妮•莫里森笔下的比尔•科西》通过分析一位心灵扭曲的黑人男性形象说明黑人只有重新审视历史,勇于面对过去,才能克服“身份焦虑”,实现自我身份认同。 ○5 从种族、阶级方面解读 肖腊梅《爱与政治——评莫里森的小说爱》将爱恨置于民权运动这个政治语境下,因而带有浓厚的对种族、性别问题的思考意识。 王守仁 吴新云的《对爱进行新的思考——评莫里森的小说爱》探讨了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权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状况。 ○6 心理分析解读 言捷智在硕士论文《论畸形的爱——托尼•莫里森 爱> 的心理解读_》以心理学家弗洛姆和罗杰斯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美国黑人在种族、阶级压迫下畸形之爱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阿卫星在《对莫里森小说爱>中爱的缺失的心理阐释》中通过黑人女性之间失败的友谊以及畸形的婚姻,展示了黑人女性在充斥着父权制和种族歧视的社会中的命运。 ○7 伦理学解读 王瑜在《托妮•莫里森爱>中的伦理解读》中从道德伦理、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三个共时的维度分析小说中人物的伦理观。 ○8 其他方面研究 翟文婧在《价值的载体与欲望的对象———托尼•莫里森小说 爱>中的女性身体》中将注意力放在主体性建立的物质基础即人的肉体之上。在伊里加蕾理论的关注下,通过解读灵魂和肉体的分离,揭示女性对自身身体控制的脆弱导致女性无法在沦为 “他者” 的身份中构建自身主体。 王玉括在《爱的魅力与困惑—托妮•莫里森的新作 爱>》中把母爱和自爱作为黑人社区改善男/女、个体/群体关系的建设性力量。 三、课题研究拟采取的方法: 1、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杂志等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材料,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充分的论据和理论基础来论证观点。 2、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是指反映客观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从客观世界(即研究对象)的整体与要素,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出发,揭示事物的整体关系与整体特征。系统分析法运用到本课题研究中来,就是要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理清文本内部的层次,发现每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发挥其对主题论证的支持作用。 3、文本细读法 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其基本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通过文本细读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理论指导文本细度,文本细读阐释理论、发展理论,力图做到文本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主要难点 1、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理论难题 (1)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空间理论,属于哲学范畴,使得文论理解起来难度加大。 (2)空间理论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原来一些术语的解释有了新的阐述,在运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区。另外,在理论与文本的结合方面,也有不易把握的因素。 2、相关资料的搜集较难 由于国外对于卡托妮•莫里森的《爱》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相关研究资料的数量还很有限,尤其是国外的参考文献,收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解决的办法 1、对于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理论难题解决的方法有: (1)借鉴前人分析类似的文本时的思路,寻找灵感和线索多维度地进行分析。 (2)刻苦研读空间理论,找出该理论在文本分析研究中的侧重点。 (3)通过向导师请教,弄清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难点。 (4)向本学科中有造诣的专家、学者请教。 2、对资料搜集较难的问题,其解决办法有: (1)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寻求资料。 (2)利用我校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3)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亲自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4)认真研读文本,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在广度有限的情况下,在深度上下功夫。 五、论文工作日程计划: (一)20XX年9月—20XX年11月:论文开题阶段。 广泛阅读相关论文,完成调研报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二)20XX年1月—20XX年3月:理论准备阶段。 研读列斐伏尔的相关理论,寻求该课题的理论支持,细化论文提纲,填充必要内容。 (三)20XX年4月—20XX年6月:资料收集阶段。 通过上因特网、本校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寻求该课题的佐证材料,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事实依据。 (四)20XX年7月—20XX年8月:材料分析和理论总结阶段。 将文本及相关资料与理论相结合,探讨不同的人物主体空间诉求和空间实践的过程。确定详细提纲。 (五)20XX年12月前:完成初稿阶段。将相关理论重新梳理,认真修改理论与文本结合分析的不妥之处,完善论文的合理性。 (六)20XX年1月:校订、修改论文。 (七)20XX年3月:定稿,准备答辩。

《美国历史发挥作用的黑人》美国南北战争 亦称“美国内战”(1861—1865),美国北部诸州同南部发动叛乱的各奴隶制州之间的战争,是资本主义北部同奴隶制南部之间对抗性矛盾激化的结果。在美国历史上,黑人的作用比较明显的在体育运动上外,在政治上、宗教上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这种在政治上的地位黑人已经达到了巅峰;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考:1、在美国黑人政治地位明显提高,从林肯总统呼吁并解决对黑人的奴役和歧视被暗杀到现在出现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可以看作是美国国内人权进步的一种象征。2、南北战争时期《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后积极参军,击败南方政府,促成国家再统一和强大;美国南北战争 约有19万黑人(其中72%来自南部各州)入伍,25万黑人在后方勤务部队中服役。3、人种融合,使用社会的发展,20世纪前绝大部分黑人生活的处境,他们先是充当奴隶,后来成为谷物分成制佃农,而后者是20世纪的产物,是农村黑人大规模迁往城市带来的后果。在这样两种环境下,黑人既吸收了白人文化,又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亚文化。一方面,黑人接受了美国民主信条中的平等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面对不平等和不为社会接受的现实。这促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共同体的形成。4、身体素质良好,推动了美国体育发展;这个比较多的,资金找找补充。5、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为美国民主献出生命,马丁·路德·金为黑人谋求平等,发动了美国的民权运动,功绩卓著,闻名于世。金在成为民权运动积极分子之前,是黑人社区必有的浸礼会的牧师。民权运动是美国黑人教会的产物,本文记叙金的第一次民权演说,揭示了民权运动与黑人教会的关系。6、马尔科姆·艾克斯于1925年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东部的奥马哈市,少年时期是个不学无术的街头混混,贩毒、吸毒、滥交、抢劫、杀人几乎无恶不作。终于自食恶果,被抓入监狱。入狱后,他居然从看字典开始,学习了世界历史,哲学,政治,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参加了黑色穆斯林组织。出狱后,他投身黑人运动,成为声望仅次于马丁·路德·金的黑人运动领袖。

黑洞毕业论文

随着我们对宇宙更深入的了解,天文学家们确认一项令人非常惊讶的事情:

每个星系中心,似乎都存在着这么一些超级黑洞,它们的质量,往往是太阳的数百万到数十亿倍的超级黑洞。

就比如,我们银河系中心最大的黑洞,我们最早发现的sgr A*,其质量就有着约400万个太阳般的质量。

可这些超级巨大黑洞,人们发现它们的诞生的时间,居然是宇宙形成的最早期,甚至是在宇宙还没有达到现在年龄的10% 之前......

这个观测结果 ,也产生了给 黑洞理论 ,产生了 最大的冲击 !

在过去的理论中,我们总以为黑洞的形成,是由于超大恒星的衰老坍缩而成,然后是小黑洞们相互吞噬,然后合并成大黑洞。在更多的时光岁月中,超级黑洞,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可事实上,据传统的理论,依据对黑洞增长速度的了解。就会存在一个非常让人迷惑的悖论:自宇宙大爆炸以来,这么短暂的时间,应该没有足够的时间,让黑洞变得如此巨大。可事实上, 它真就发生了 !!!

这客观结果的背后,星系中心,那些大得难以想象的超级黑洞,它们的存在,就不可否认地证明了一个事实:一定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奇怪事情,曾发生过......或与我们所理解不一样的科学理论机制不断演绎着。

对此,在2021年4月份的 《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就大胆提出了一个新理论:

很显然,这个新黑洞形成机制,从理论角度,也算是给解析 宇宙大爆炸后,在仅仅 8亿年内,就已形成的 超大质量黑洞 的天文现象,一个“合理”的答案。

但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快速成长的……依然是一个缺乏直接科学证据的宇宙谜团。但,新的学说,也为人们探讨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原因,以及早期宇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与方向。

作为宇宙中,甚至比黑洞还不可捉摸的东西。哪怕是天文物理学家们,目前,也只能以 盲人摸象的方式 ,去表述我们对它的认知。

因为,我们唯一能探知到它幽灵般的存在方式:目前,也只能借助于 引力透镜 、宇宙中 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微波 背景辐射等方法和理论来探测暗物质 。

按照学术中,最主流的大爆炸宇宙学 中经常用做的索引模型( ΛCDM模型 ),由 普朗克卫星 探测的数据得到:整个宇宙的构成中,常规物质(即 重子物质 )占 4.9% ,而暗物质则占 26.8% ,还有 68.3% 是 暗能量 ( 质能等价 )。

而按照目前的科学理论,暗物质,它与宇宙中正常的重子物质,能被观测到的相互作用,唯一方式是 引力作用 (我们所能看到的所有东西,其实,都由重子物质构成)。

说得再通俗一点,理论上,它应该存在着,但我们就是 不知道它是什么 ,也不知道它由 什么组成 。但由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透过 重力 产生的效应,理论计算得知,咱们的 宇宙 中,应该大量存在于 宇宙的“暗物质”!

借助于所有物质、天体之间的这种引力 相互作用 ,我们通过可“ 观察 ”的,比如,星系的旋转,光线沿强引力场的弯曲方式,从这些天体间的引力效应现象,再减去普通物质的引力效应,得到暗物质所产生的理论上的引力效应,从而推理计算出暗物质的含量。

人们确认了这么一个事实: 大多数星系,都存在着大量暗物质 !

这也引出另一个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这种宇宙中最奇怪、又广泛存在着的东西,在宇宙相关天体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有会对它们的形成产生什么至关重要的作用呢?

还是说,位于银河系中心的超级黑洞,所有星系中的最早诞生的巨大黑洞,都是由它直接喂养出来的天体呢?

这个理论的支持者,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余海博在自己的论文中阐述一个最大的话题: 为什么早期宇宙的黑洞,都会如此巨大 ?

要得出这个结果,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这些黑洞从诞生之初,还处于“种子或‘婴儿’期,就是质量巨大的,这是它的DNA所决定;

第二,这些黑洞与我们如今所认知的不一样,它的生长速度,远远要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快。

又或者是,这两种可能,同时兼有之!

那核心问题就来了,是什么东西的DNA,或者什么样的独特的养分,才能喂养出这样怪物级的黑洞呢?

而目前人们所认知到的物质,似乎都无法满足这个条件!传统的黑洞理论,更无法得出合理的推理结果。

所以,研究小组把焦点转移到新发现的暗物质身上,你试想一下:若这样的超级黑洞中子,是从一个暗物质密集的晕中,就开始形成......

暗物质,会构成的稳定星系内核,其周围弥散着稀薄的暗物质晕,这些内核可能会变得非常稠密,一旦达到临界阈值,就会坍缩成超大质量黑洞。

且相比于常规物质之间会有相互作用的斥力,与物质的引力对抗,没有这样“天敌”的暗物质,反而能在早期宇宙,靠引力快速聚集在一起。越聚越多的暗物质,也让引力不断几何级地增加的情况下,暗物质晕中心凝聚的粒子就会加速,最终,它将在自己的质量下塌缩,形成黑洞的种子。

这样的 种子 一旦形成后,引力作用下,也能把除暗物质粒子之外的常规物质——重粒子同样吞噬增加,促成黑洞的快速成长。

研究小组认为:黑洞坍缩形成的过程,重子粒子物质的存在,也是关键养分之一。同时,这一过程中,各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粘滞,从而驱散中心晕的角动量,进一步帮助崩溃过程......

而且,这种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方式,很可能比其他黑洞形成机制,理论上会更快发生,使早期宇宙中的超大质量黑洞,在它们栖息的星系形成之前,就已形成!这个理论观点,也彻底颠覆了目前的主流观点。

不过,研究小组坚信这新模型、新理论机制,具体过程中所展现的物理现象或特征,他们也能在未来更精密、灵敏的天文仪器设备能帮助捕捉到相关数据和信息,从而验证他们的模型与推理。

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新的形成机制,也为早期宇宙中出现的超大质量黑洞,是如何形成?提供了一个自然的解释。而在这一形成中,不需要恒星先形成,也不需要借助种子黑洞,不断吞噬合并,然后才会产生超大质量黑洞。

参考资料:

1、Seeding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with Self-interacting Dark Matter: A Unified Scenario with Baryons 相互作用下的暗物质:或是超大质量黑洞的源起的种子,也是重子的统一场景;

2、《 科技 日报》3月2日刊,超大质量黑洞可由暗物质直接形成;

3、新疆大学 王同征(硕士毕业论文)大质量双黑洞形成的新通道——黑洞吸积暗物质;

4、Wikipedia, 暗物质 (英语:Dark matter) 相关释义。

#全能创作者#

时间简史,万物简史。《时间简史续编》 是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睿智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 《时间简史》 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性。该书本来就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绞尽脑汁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只能当科幻小说看。《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拟空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进化原理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间简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统一理论,这是爱因斯坦未竟的梦想。霍金在本书中坦言,不能用单独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预测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为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原理决定了宇宙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统一的。在本书中,霍金通过地图模型来说明宇宙的多样性可能需要一族理论来进行描述。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他个人认为这只是研究理论物理目前的最小单位)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极端与极端的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史蒂芬·威廉·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饶有有趣的问题。 《果壳中的宇宙》该书是霍金教授继《时间简史》后最重要的著作。霍金教授在这本书中,再次把我们带到理论物理的最前沿,在霍金教授的世界里,真理和幻想有时只是一线之差。霍金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提示我们对宇宙的展开充分的想象,并以他独特的热情,邀请我们一起展开一场非凡的时空之旅。《时间简史——从宇宙空间大爆炸到黑洞》(1988年撰写)这本书是霍金的代表作。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40种语言。 在这本书中,霍金将试图勾勒出我们心目中的宇宙历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并有机结合各类宗教学理论。在第一讲里,他将简要地回顾过去关于宇宙的构想,并说明我们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图像的。这或许可以称之为宇宙史的历史。 第二讲将解释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两种引力理论何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宇宙不可能是绝对静止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胀,或是收缩。而这又意味着,在前200亿年到前100亿年之间,必定有某一时刻,那时宇宙的密度为无穷大或是脱离了某个空间,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大爆炸。它极可能就是宇宙的开端。 第三讲将谈谈黑洞。黑洞是当某个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体,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缩(塌陷并紧缩)时形成的(另一种猜测:黑洞是脱离了某个集合空间中的某一元素)。综合感性的哲学理论,“任何事物在时间和空间的洗礼下必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可能正是白洞产生的原因。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及狭义相对论,宇宙中可能存在无数黑(白)洞,(也可能我们存在的世界正是黑(白)洞的某一分支)。而有关他们的历史,可能是某一领域的终结,也或许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知识领略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知道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广(狭)义相对论是经典理论(因为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的理想状态),包括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 第四讲将讲述量子力学如何允许能量从黑洞泄漏出来。黑(白)洞并不像人们所描绘的那样可怕。 第五讲将把量子力学思想应用于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这就得出了这样的设想:时空可能在范围(维)上有限,但没有边缘。这或许类似于地球表面,但它多了两维。 第六讲将说明这个新的边界条件如何能用现有的知识结构解释这个问题:尽管物理学定律是时(空)间对称的,但根据化学理论中的微观粒子守恒,任何物质(包括真空状态等),即使是“最”稳定的,也会在本质上发生“相对微小”的变化(具体解释请见化学领域的微观粒子(带电粒子的绕核“行星”运转)。 最后,第七讲将讲述我们正如何试图找寻一种统一的理论,如何能把involve量子力学、引力(etc.)的物理学及其他学科(“包括”很智慧地谈到“人”有不灭灵魂的宗教学)真正大一统地联系成一“片”知识的“海洋”。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也许就能真正理解了宇宙(involve natural power),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interesting的theories和discriptions。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 史蒂芬·霍金与第一任妻子珍·王尔德 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空)间、有黑(白)洞引起的初始宇宙,维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在三年工作量并不巨大的学习之后,他获得了一等自然科学荣誉学位,之后进入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当时牛津大学还没有宇宙学这个专业,于是他试图努力开创。尽管他希望能够跟当时在剑桥的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身边做研究,但是他的导师却是丹尼斯·西艾玛(Dens Scama)。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成为一名研究员,后来成为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Gonvlle and Caius College)的教授。 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做,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时间简史》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编》是为向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 《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中文版发行于2008年年初,这本书由史蒂芬·霍金、其女儿露西·霍金、其学生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所著,是史蒂芬·霍金的“儿童”时期“科普三部曲”之一,这本书当中论黑洞以及很多部分都简述了霍金的新想法,这本书在国内外好评如潮。 新纪录片《跟随霍金进入宇宙》10年4月25日在美国探索频道播出。2004年-斯蒂芬·威廉·霍金的霍金悖论与信息守恒2004年7月21日,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的“第17届国际广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大会”上,霍金的态度来了个180度转弯,表示自己原来的观点错了,信息应该守恒。宣布了他对宇宙黑洞的最新研究结果:黑洞并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数物理学家以前认为的那样,对其周遭的一切“完全吞食”,事实上被吸入黑洞深处的物质的某些信息实际上可能会在某个时候释放出来:信息守恒。原因是先前把黑洞想得太理想化了,把黑洞热辐射也想得太理想化了。不过,霍金一直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来支持自己的新观点。索恩表示此事不能由霍金一个人说了算,他仍坚持信息不守恒的看法。普瑞斯基则表示没有听懂霍金的演讲,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赢了。目前,这一牵扯到量子论基础的敏感问题还远未解决。 黑洞理论的研究已经超出了黑洞本身,它不仅通过信息疑难触及了量子论的重要基石——幺正性,而且掀开了探讨时间性质的新篇章。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黑洞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最初人们认为黑洞是一颗死亡了的星体,什么东西都可以掉进去,但任何东西都跑不出来。1974年霍金证明黑洞有温度、有辐射。霍金辐射的发现使黑洞和霍金本人都变得家喻户晓。 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洞研究的重点逐渐从温度转向信息佯谬。人们早已知道,黑洞外部观测者会失去形成黑洞以及后来落入黑洞的物质的几乎全部信息,这就是“无毛定理”。著名的“霍金辐射”理论.所谓“毛”是指“信息”。黑洞只剩下总质量、总电荷和总角动量3根“毛”可以被外界探知。人们最初认为,虽然外部观测者不能探知黑洞内部物质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并没有从宇宙中消失,只不过隐藏在了黑洞的内部。霍金辐射发现之后,人们知道黑洞中的物质最后将全部转化为热辐射,而热辐射几乎不带出任何信息。这样,形成和落入黑洞的物质的信息将从宇宙中消失,信息不再守恒,不仅重子数守恒、轻子数守恒等定律不再成立,量子论的幺正性也将受到破坏。面对如此严重的理论困难,物理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理论物理学家大都相信信息守恒,坚信幺正性这一量子论的基石不会被破坏。总之,信息应该守恒。以霍金和索恩为代表的相对论专家则认为信息不一定守恒,幺正性完全有可能被破坏。为此,霍金和索恩与坚信信息守恒的普瑞斯基打赌。 "这种理论从诞生之初就遇到了麻烦:它同很多科学家坚持的"信息守恒定律"互为矛盾.这一度被人们称为"黑洞悖论". 如同19世纪的科学家断定了能量守恒定律一样,20世纪的许多科学家提出了信息守恒一说——假如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信息守恒定律"无疑将成为科学界最为重要的定律,也许比物质,能量守恒定律的意义更为深远.霍金的黑洞理论引起的激烈争执就是"信息"在黑洞中是否能够保存,守恒."

应该是黑洞周围想要逃逸出去但是无法逃逸出去的光,在黑洞周围就汇成了视界。

黑洞的视界是指黑洞的封闭边界,边界以外所有的物质包括光线和辐射都可以被吸进边界内部去,但边界里面的东西却不能出来。而且这也是在进入黑洞前所能传递信息的临界点,在这个边界内部发生的事情,在边界外部都无法观测到。而科学家通常说的黑洞的大小,其实就是指黑洞视界界面的大小。

当一个事物接近视界时,随着黑洞的引力扭曲事物本身发出的光,目击者会看到该事物变红和变暗,到了视界之后,事物将会逐渐消失至不可见的状态。在视界内,人们会发现黑洞的奇点,此前的研究认为,黑洞的所有质量都坍缩到这个密度无限大的奇点中,这也意味着奇点周围的空间和时间结构也弯曲到一个无限的程度,所以在奇点附近,我们现在所知的物理定律完全无用武之地。

视界的直径大小取决于黑洞的质量,而黑洞的引力大小取决于跟黑洞之间的距离,离黑洞越近,引力就越大,但因黑洞的质量也会对引力大小有影响。黑洞通常是旋转的,导致旋转黑洞的视界呈椭圆形,在两极出现扁扁的挤压,在赤道处出现膨胀。

旋转黑洞的视界分为外视界和内视界。这样一个黑洞的外部视界就是一个临界点,就像一个非旋转黑洞的视界一样;而旋转黑洞的内部视界,原因就不再必然先于结果,过去也不再必然决定未来。在非旋转黑洞中,内视界和外视界重合。

黑板擦毕业论文

论文答辩是不能在黑板写字的,但你可以自己写一些可能会提问的问题,因为答辩时可以带自己的论文。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答辩前的准备,对于校方来说,主要是做好答辩前的组织工作。这些组织工作主要有:审定学员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资格,组织答辩委员会,拟订毕业论文成绩标准,布置答辩会场等。1.必须是已修完高等学校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应届毕业生和符合有关规定并经过校方批准同意的上一届学生。2.学员所学课程必须是全部考试、考查及格;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学员必须获得学校准许毕业的学分。3.学员所写的毕业论文必须经过导师指导并有指导老师签署同意参加答辩的意见。

说到抹布,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抹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大家一定认为,抹布只是一件小小的,用处不大的物品吧,那就让我来赞一下抹布吧!抹布在人们的眼中始终是渺小的,它的外表并不美丽,而且给人的触觉也不好,还经常与油腻的东西、脏的东西打交道。但是,这都是为了让一切更干净而做的付出。在家里擦窗户时,抹布把玻璃上的脏东西带走,让玻璃变得干干净净。擦饭桌时,把桌子上的油腻带走,让饭桌变得干干净净。在茶几、桌子上有水时,还是抹布把上面的水带走,让它们变得干干净净、、、、、、。更重要的一点是抹布可以循环使用,当抹布脏了以后,我们可以洗一洗,消毒后继续使用。这样,既节约又环保。而且还可以废旧利用呢,我们用过的毛巾、做衣服的下脚料等等都可以用来做抹布。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抹布,那将会是怎样呢?玻璃上会是厚厚的一层土,桌子上的水将没法擦干,一不小心还会弄到衣服上。如果没有抹布,凳子上的灰尘就会跑到我们的裤子上。如果没有抹布,那饭桌岂不是油腻腻的,以后还怎么吃饭呢?时间长了,也不卫生啊!如果没有抹布,那我们周围的东西都会脏兮兮的,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空气都会受到影响。

感到奇怪!抹布在, 会"飞"来呢?又不是童话!但是事情的确是这样--抹布"飞"来了.暑假有的一个早晨,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一边放书包,一边照例互相询问着借抹布......值日的一位同学怀者尝试心理打开壁橱门,想找块抹布,可奇迹出现了,只见壁橱了挂着一排虽然旧却洗得干干净净的抹布.唉,是谁收集的旧抹布,又洗得那么干净,放得如此整齐的呢?面对一个难以解释的迷,一片赞叹声、一阵议论声随之响了起来.互相询问,都说"不知道".这些不禁使人想到过去,黑板擦"飞跑了",抹布飞跑了,问谁都说"不知道". 记叙部分有两个“不知道”以作对比,看来末尾的议论也应抓住这两个“不知道”,从从中生发出议论来,而且议论要扣住对集体利益的态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