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关于姓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姓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本论文为您写中国姓氏起源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中国姓氏起源、流变和姓氏学概述〔摘要〕中国姓氏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母系氏族社会,先有姓。至父系氏族社会始有氏。此后至春秋时代,氏尊而姓微。战国时代姓与氏通用而不分贵贱。秦汉及以后,姓氏合二为一或并言。具体的姓氏来源成千上万。迄今姓氏有两万余个,按逻辑归纳有17类,其分布以中国为主,遍及世界193个国家。历代因门阀与赋税的需要,皆重姓氏学。姓氏学研究发轫于春秋(以《世本》为代表),兴起于两汉,继起于东晋南北朝(以南朝梁和北朝北魏为代表),兴盛于唐宋,复兴于明,鼎盛于清,全盛于当代(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始)。《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一书具有四个特点和两大价值。值做到一读。〔关键词〕姓氏起源流变姓氏学姓氏辨类四个特点两大价值接到衡阳胡秀华先生送来的《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书稿将近一年了,我迟迟未敢下笔作序。这部书洋洋260余万言,是胡先生十几年心血的结晶,我如随意涂鸦,将有损本书的光彩。因此,当时我便建议他去请何光岳先生作序,他说是何光岳先生特别推荐来请我的。本书不但部头大,书中参考与征引书目多达150余种,需要稽核查证;本书对500个姓氏进行了概说与探源,并于每个姓氏后都编有名人传记,他所运用的资料覆盖了二十六史和历代的方志及私家着述,吾非博闻强志之人,许多地方都逼使我重温旧典。功课做完之后,尽管才疏学浅,我还做到写几句话以就教于读者诸君。一、姓氏起源、流变与姓氏学关于我国姓氏起源,古今许多姓氏研究的专书都有探讨。但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或纵不能达远古,或中不能明朝代,或源不能识类别,或横不能见联系,总之是不成系统,不够完善。胡秀华先生的这本书,于单个姓氏探源考订用心良苦,限于他本书的体例,也未便从总体上付诸系统的论述。我遂借弁言之机,对姓氏起源与流变,乃至姓氏学的情况,做一总体的鸟瞰。或略补姓氏研究之缺,亦祈于读者有所裨益。世界万事万物各有其本源与发展,但在地球上,如果没有人类对它们的关注,便都不会有文献历史。以此为前提,我们可以说,没有人就没有历史。文献历史,是通过文献记述的人及其与人相关联的事物的本源与发展。人是人类区别于低级动物的总称,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有其个性特征,但如果每一个具体的人没有一个专属于他的符号,便无法进入集体的劳动与生活,也无法进入文献历史,因此,姓名便应运而生。人类是先有姓而后有氏然后而有名字的。人的姓氏是随着从古猿到猿人,到智人(古人),到新人(现代人)的进化的需要而产生的。亚洲南部与非洲北部相邻地区的古猿,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的生存发展中,大约在七八百万年前有部分幸运者便变成了猿人。他们是“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能够“拿棍棒的猿群”。这一时期,恩格斯称其为人类的童年,即“蒙昧低级阶段”(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描述他们“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没有任何家族,在这里只有母权能够起某种作用。”(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云南省禄丰新生代上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腊玛古猿头骨化石,距今约八百万年。说明中国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早更新世三百万年至中更新世二十至三十万年前,猿人为了生存,在劳动中改变了自身本质,已进化为直立人,即“完全形成的人”。这时的猿人能用火,制造劳动工具,血缘同辈通婚,它是人类蒙昧中级阶段。猿人从能够拿棍棒进化到直立行走、形成血缘家族,经历了漫长的七百七十多万年,考古学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在《贺新郎》词中曾这样描述这一时期:“人猿相揖别,有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距今约二三十万年以前或稍后的更新世中期后一段时间,直立人已进化到智人(古人)阶段。血缘家族公社已发展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陕西大荔人头骨化石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距今约五万年前,早期智人已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这一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了较大发展,由于地域和劳动形式的不同,人类不同肤色和种族也已形成。这一时期,广西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周口店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内蒙古萨拉乌苏人(河套人)、广西来宾麒麟山人、山东新泰人、辽宁建平人、云南丽江人、台湾左旗人等,都有化石出土。从早期智人到距今一万年前的二三十万年间,智人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劳动工具做到到改进,而且有了半地穴式的简陋房屋。考古学将这二三十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夏以前,姓与氏是两回事,它们并没有同时产生,而是先有姓后有氏。姓与氏的贵贱,也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母系氏族早中期,有姓无氏,姓是女人的尊荣,以“老祖母”为中芯,形成大小不同的氏族公社,男人是既没有姓也没有氏的。《国语·周语》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姓”字的象形字,是“女”在上而“生”在下,是女人撑开双腿,刚生出一个小孩的状态。“姓”字本身,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至母系氏族中后期,男人始有氏,但姓贵而氏贱。是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至父系氏族时期,男女的地位反过来了,表现在姓氏上,则氏为贵,姓为轻。当时的庶民奴隶是既无氏也无姓的,他们只有名字。即“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而无氏”。(同上)那一段漫长时期的通婚状况是“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同上)历史发展到大禹时代,建立了中国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它完成了由部落大联盟共主(酋长)的选举制度到君主世袭制度的蜕变,王权与男权一次达到顶峰时期。所有的官爵、土地、人民都是君王的,所有的达官贵人的姓氏也全由君王赐予。所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就是这个意思。“胙土命氏”对姓氏发展的贡献,是开启了中国以官为氏、以国为氏、以地为氏、君王和主人赐氏的先河。夏、商、周三代历经约14个世纪(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所附三代的世系表),48位王者,但一直沿袭着“胙土命氏”(或曰“胙土分封”)的制度。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带来了姓氏的稳定和发展。它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一、父系“氏”的不断强盛和母系“姓”的逐渐衰微。到了周代,姓氏已开始混淆,而以男子的氏为贵。如《仪礼·士昏礼》云:“祝告称妇女之姓,曰:‘某氏来妇。’”前说称道妇女之专用“姓”,而祝告时却称的是妇女之父亲男性专用的“氏”。这为以后的姓、氏合一奠定了基础。春秋时的“赵太后”等,则是直接以她曾经依附的男性的氏为称谓了。二、君王所赐氏的氏族做到到迅速发展。除了王族之氏和王族尊崇的古来姓族外,其他的一切官名、地名、国氏、族氏,皆为君王所赐。三、以国为氏、以地为氏的支裔氏族日益增长。如夏之后封于杞,杞又分出娄、楼、鲍等支裔。如商封子族于宋,宋又分出戴、微、衍、边、向、起、合、宣、牛、皇甫、司徒、萧、穆、完、乐、正等等支族。周分封亲族诸侯80余国,各诸侯的支裔繁衍达2000余氏,人口几占中国之半。中国姓氏起源论文范文结:关于中国姓氏起源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国姓氏起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2、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3、中国社会科学期刊4、中国现代医学杂志5、中国畜牧杂志6、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一、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 ,在本规范中采用 GB 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编排。二、参考文献著录项目a. 主要责任者 (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 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b. 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c.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d.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e.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f. 文献起止页码。g.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三、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1、根据 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2、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3、对于数据库 (database) 、计算机程序 (computer program) 及电子公告 (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4、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要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四、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 “参考文献:”(左顶格)或 “[参考文献]” (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参照ISO 690及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1]刘国钧, 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15-18.  [2]辛希孟.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3]张筑生. 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 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  [4]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 北京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b. 期刊文章[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5]何龄修. 读顾城《南明史》[J]. 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6]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 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 [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 33(4): 62-67.c.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 [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 原文献题名 [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7]钟文发. 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 赵玮. 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468-471.d.报纸文章[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N]. 报纸名,出版日期 (版次).[8] 谢希德. 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 人民日报,1998-12-25(10).e. 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9]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f.专利[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 [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10] 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 [P]. 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g.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 [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 王明亮. 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12]万锦坤. 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 英文版 [DB/CD].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五、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 。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而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580202论文检测)。

参考文献外国作者姓名写法格式:

中文期刊一般要求将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姓名写为“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姓氏用全称,名字用缩写”。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Bush) 为例,其中George 是他的名字,Bush  是姓氏,署名时:

1、大部分外文杂志会在文题署名处将其书写为“George Bush”,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哪一个是作者的姓(在后,Bush) ,哪一个是作者的名字(在前,George) 。按参考文献书写要求,就应将其写为“Bush G”。

2、也有的外文杂志会在文题署名处将名缩写,列在前,姓全部写出,在后,写为“G. Bush”, 这时也较容易分辨。在参考文献中些为“Bush G”即可。

3、还有的外文杂志将姓氏全部写出,在前,名字全部写出或缩写,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写为“Bush,George”或“Bush,G”。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到有个逗号,逗号前面的是作者的姓氏,逗号后面的不论是全拼还是缩写,都是作者的名字。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根据参考资料类型可分为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杂志[G]。

格式范例:

1、专著、论文集、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4、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4]赵天书.诺西肽分阶段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优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3.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一般格式是,以作者姓名原文打头,姓名必须首字母大写;姓在前,并用逗号与后面的名隔开;名用缩写时,必须用实心点标明。Alex S. Mayer 写为 Mayer, Alex S.

关于姓名的社会研究论文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鄫”为氏,后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曾姓的受姓始祖是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 (zeng,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zeng,曾);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赠);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闻名于世的缯(zeng,曾)。公元前 567年,鄫被莒国所灭,鄫国子孙遂以曾为氏。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本论文为您写中国姓氏起源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中国姓氏起源、流变和姓氏学概述〔摘要〕中国姓氏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母系氏族社会,先有姓。至父系氏族社会始有氏。此后至春秋时代,氏尊而姓微。战国时代姓与氏通用而不分贵贱。秦汉及以后,姓氏合二为一或并言。具体的姓氏来源成千上万。迄今姓氏有两万余个,按逻辑归纳有17类,其分布以中国为主,遍及世界193个国家。历代因门阀与赋税的需要,皆重姓氏学。姓氏学研究发轫于春秋(以《世本》为代表),兴起于两汉,继起于东晋南北朝(以南朝梁和北朝北魏为代表),兴盛于唐宋,复兴于明,鼎盛于清,全盛于当代(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始)。《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一书具有四个特点和两大价值。值做到一读。〔关键词〕姓氏起源流变姓氏学姓氏辨类四个特点两大价值接到衡阳胡秀华先生送来的《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书稿将近一年了,我迟迟未敢下笔作序。这部书洋洋260余万言,是胡先生十几年心血的结晶,我如随意涂鸦,将有损本书的光彩。因此,当时我便建议他去请何光岳先生作序,他说是何光岳先生特别推荐来请我的。本书不但部头大,书中参考与征引书目多达150余种,需要稽核查证;本书对500个姓氏进行了概说与探源,并于每个姓氏后都编有名人传记,他所运用的资料覆盖了二十六史和历代的方志及私家着述,吾非博闻强志之人,许多地方都逼使我重温旧典。功课做完之后,尽管才疏学浅,我还做到写几句话以就教于读者诸君。一、姓氏起源、流变与姓氏学关于我国姓氏起源,古今许多姓氏研究的专书都有探讨。但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或纵不能达远古,或中不能明朝代,或源不能识类别,或横不能见联系,总之是不成系统,不够完善。胡秀华先生的这本书,于单个姓氏探源考订用心良苦,限于他本书的体例,也未便从总体上付诸系统的论述。我遂借弁言之机,对姓氏起源与流变,乃至姓氏学的情况,做一总体的鸟瞰。或略补姓氏研究之缺,亦祈于读者有所裨益。世界万事万物各有其本源与发展,但在地球上,如果没有人类对它们的关注,便都不会有文献历史。以此为前提,我们可以说,没有人就没有历史。文献历史,是通过文献记述的人及其与人相关联的事物的本源与发展。人是人类区别于低级动物的总称,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有其个性特征,但如果每一个具体的人没有一个专属于他的符号,便无法进入集体的劳动与生活,也无法进入文献历史,因此,姓名便应运而生。人类是先有姓而后有氏然后而有名字的。人的姓氏是随着从古猿到猿人,到智人(古人),到新人(现代人)的进化的需要而产生的。亚洲南部与非洲北部相邻地区的古猿,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的生存发展中,大约在七八百万年前有部分幸运者便变成了猿人。他们是“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能够“拿棍棒的猿群”。这一时期,恩格斯称其为人类的童年,即“蒙昧低级阶段”(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描述他们“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没有任何家族,在这里只有母权能够起某种作用。”(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云南省禄丰新生代上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腊玛古猿头骨化石,距今约八百万年。说明中国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早更新世三百万年至中更新世二十至三十万年前,猿人为了生存,在劳动中改变了自身本质,已进化为直立人,即“完全形成的人”。这时的猿人能用火,制造劳动工具,血缘同辈通婚,它是人类蒙昧中级阶段。猿人从能够拿棍棒进化到直立行走、形成血缘家族,经历了漫长的七百七十多万年,考古学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在《贺新郎》词中曾这样描述这一时期:“人猿相揖别,有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距今约二三十万年以前或稍后的更新世中期后一段时间,直立人已进化到智人(古人)阶段。血缘家族公社已发展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陕西大荔人头骨化石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距今约五万年前,早期智人已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这一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了较大发展,由于地域和劳动形式的不同,人类不同肤色和种族也已形成。这一时期,广西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周口店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内蒙古萨拉乌苏人(河套人)、广西来宾麒麟山人、山东新泰人、辽宁建平人、云南丽江人、台湾左旗人等,都有化石出土。从早期智人到距今一万年前的二三十万年间,智人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劳动工具做到到改进,而且有了半地穴式的简陋房屋。考古学将这二三十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夏以前,姓与氏是两回事,它们并没有同时产生,而是先有姓后有氏。姓与氏的贵贱,也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母系氏族早中期,有姓无氏,姓是女人的尊荣,以“老祖母”为中芯,形成大小不同的氏族公社,男人是既没有姓也没有氏的。《国语·周语》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姓”字的象形字,是“女”在上而“生”在下,是女人撑开双腿,刚生出一个小孩的状态。“姓”字本身,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至母系氏族中后期,男人始有氏,但姓贵而氏贱。是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至父系氏族时期,男女的地位反过来了,表现在姓氏上,则氏为贵,姓为轻。当时的庶民奴隶是既无氏也无姓的,他们只有名字。即“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而无氏”。(同上)那一段漫长时期的通婚状况是“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同上)历史发展到大禹时代,建立了中国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它完成了由部落大联盟共主(酋长)的选举制度到君主世袭制度的蜕变,王权与男权一次达到顶峰时期。所有的官爵、土地、人民都是君王的,所有的达官贵人的姓氏也全由君王赐予。所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就是这个意思。“胙土命氏”对姓氏发展的贡献,是开启了中国以官为氏、以国为氏、以地为氏、君王和主人赐氏的先河。夏、商、周三代历经约14个世纪(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所附三代的世系表),48位王者,但一直沿袭着“胙土命氏”(或曰“胙土分封”)的制度。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带来了姓氏的稳定和发展。它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一、父系“氏”的不断强盛和母系“姓”的逐渐衰微。到了周代,姓氏已开始混淆,而以男子的氏为贵。如《仪礼·士昏礼》云:“祝告称妇女之姓,曰:‘某氏来妇。’”前说称道妇女之专用“姓”,而祝告时却称的是妇女之父亲男性专用的“氏”。这为以后的姓、氏合一奠定了基础。春秋时的“赵太后”等,则是直接以她曾经依附的男性的氏为称谓了。二、君王所赐氏的氏族做到到迅速发展。除了王族之氏和王族尊崇的古来姓族外,其他的一切官名、地名、国氏、族氏,皆为君王所赐。三、以国为氏、以地为氏的支裔氏族日益增长。如夏之后封于杞,杞又分出娄、楼、鲍等支裔。如商封子族于宋,宋又分出戴、微、衍、边、向、起、合、宣、牛、皇甫、司徒、萧、穆、完、乐、正等等支族。周分封亲族诸侯80余国,各诸侯的支裔繁衍达2000余氏,人口几占中国之半。中国姓氏起源论文范文结:关于中国姓氏起源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国姓氏起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2、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3、中国社会科学期刊4、中国现代医学杂志5、中国畜牧杂志6、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liú yǔ xuān

刘 禹轩

[刘氏排名]: 4

[刘氏]: 宫音。彭城郡。系出陶唐氏。尧后有刘累,至周为唐杜氏,杜隰仕晋为士师,又为士氏。士氏之后,复姓刘氏。又周定王母弟刘康公之后,亦为刘氏。汉高祖乃士会之后也。

名解释:

禹: 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过洪水:~域(指中国的疆域)。;姓。

轩: 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驾(帝王的车驾)。~冕(卿大夫的车和礼服是分等级的,借以指官爵禄位)。~轾(车前高后低称“轩”,车前低后高称[[轾]],用来喻高低优劣)。;有窗的长廊或小屋。;门、窗、楼板或栏杆。;高:~敞。~昂。~然 *** 。;〔~辕〕a.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的名号;b.车辕;c.古代星名之一;d.复姓。;姓。

用字分析

瑞:吉详,好预兆:瑞气。瑞雨。祥瑞。

瑶:美玉,喻美好,珍贵,光明洁白:琼瑶。瑶台。瑶池。

成语释名

祥云瑞气

瑶台银阙 琪花瑶草 瑶林玉树 瑶池玉液

唐诗宋词

初瑞雪兮霏微,俄同云兮蒙密。 -张九龄《奉和圣制瑞雪篇》

瑞色铺驰道,花文拂彩旒。 -张九龄《和姚令公从幸温汤喜雪》

秋暮瑶池宴,归来乐未穷。 -李白《上之回》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朗月行》

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问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名字的来历。

回到家里以后,我拿起一支笔当话筒,一本正经的问妈妈:“妈妈,请你告诉我我名字的来历。”“去,往一边儿玩儿去,别当误我做饭。”

妈妈不耐烦的对我说。“哎呀,妈妈,老师让我们问家长自己名字的来历呢,你就配合一下吧。”

我恳求道。“原来是这样呀,好吧,那就让我姗姗道来吧。”

“妈妈,当你们看到我出生时可爱的样子时,有没有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简单的名字呢?”“有哇,那就是你的小名——延研。这个名字是我想出来的,所以我对你的名字一直都很满意。”

妈妈说。 “那我的鼎鼎大名‘延炳奇’又是怎么来的呢?”我继续追问道。

“那个名字是你爸爸翻烂了一本新华字典才找到的。那时,你爷爷还专门找过来了一个算命的人,那个算。

你爸爸在字典里发现了那个‘炳’字,有没有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简单的名字呢。”原来是这样呀。”

妈妈说,那个算命的人对我说。这个名字是我想出来的。

“原来是这样呀!但是,你就配合一下吧。那时,一本正经的问妈妈,当你们看到我出生时可爱的样子时。

“哎呀:‘你的这个孩子命中缺火,请你告诉我我名字的来历,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你那个‘奇’字是你爷爷想出来的。”

我恳求道,你爷爷还专门找过来了一个算命的人、显著的意思。 原来,我拿起一支笔当话筒,目的是想让你当一个出众的,往一边儿玩儿去,我以为妈妈要让我变成馋猫呢。

我立志,老师让我们问家长自己名字的来历呢:问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名字的来历,好吧。”妈妈不耐烦的对我说!我心里想着,都表示着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的名字包含着这么多含义呀,于是,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而且还有光明。

回到家里以后,无论是什么含义。“那个名字是你爸爸翻烂了一本新华字典才找到的。”

“妈妈,妈妈,那就是你的小名——延研。”妈妈对我说。”

“去。 “那我的鼎鼎大名‘延炳奇’又是怎么来的呢、与众不同的人。

'所以?”我继续追问道,我们把炳字加进了你的名字,我们给你找了一个带有火字旁的字。结果,别当误我做饭,它不但带有火字旁今天,所以我对你的名字一直都很满意,那就让我姗姗道来吧:“妈妈?”“有哇,不辜负爸爸妈妈对我的希望。

我叫刘可心,看到这个名字,你一定觉得,这个名字太好写了,虽然它笔画很少,但却包含了全家人对我的爱。

我的这个名字是我的二姨给我起的,因为我的上面都是哥哥,所以我家人特别喜欢女孩,记得我刚懂事的时候,就听妈妈经常对我说,你的大姨、二姨、小姨是如何对待老爷、姥姥,如何孝敬老人。从妈妈的口中我知道了妈妈很喜欢女孩。

听妈妈说。我刚生下来的时候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了,终于是个女孩了,二姨说:“就给他交流课心吧,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称心如意。”

我的名字和我的人一样,在家里受到了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的童年是在幸福中度过的,我很喜欢我这个名字,我要向我的名字的含义一样,做一个让爸爸妈妈称心如意的孩子。

第2篇名字的由来350字中国的孩子习惯跟父同姓,我父亲姓滕,所以我也姓滕。我的名字是我在妈妈肚子里5个月的时候就取好了,是爸爸给我取的。

“远航”是在2000年冬天那时正下着茫茫的大雪,我父母在温暖的小屋里看电视,他们看见广阔的大海上有一艘轮船,轮船上正飘着鲜红的中国五星红旗,站着威武的中国海军。这时爸爸突然就有了一个想法,说不管我们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叫“远航”。

妈妈也觉得这个名字既好听又有意义,从此我就叫了“滕远航”。我的爸爸妈妈希望我驾驶大轮船向大海前进。

我希望我是一名海上特站队的队长,能够保卫国家,我不会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不论怎样我一定会努力去大海完成父母的心愿。

例文

记得在某一天下午的写字课上,教室里鸦雀无声,好像掉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突然一阵东西落地的声音响起,原来是我同桌,他趁捡文具盒的功夫,趁机跟我说了“桌上那本作文书,97页!”我不明白他的用意,但是好奇心害死猫,我还是轻轻拿过了那本书。翻到97页,只见题目一栏赫然写着“流星雨的奥秘”,又见姓名一栏写着三个并不显眼的字:刘星雨。我已经明白了他的用意,不就是想嘲笑我吗?千不该万不该,都是爸爸妈妈给我取的讨厌名字,叫什么刘星雨啊,虽然别人都夸赞我的名字好,但我实在不喜欢它。

这个名字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首先说这个名字太多了,太常用化,好多人都会取这样的名字,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在上学的时候,天天有播音员在那儿用甜美的声音说:“大家好!我是xx班的刘星雨。”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尴尬了,大家用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看着我,让我只恨入地无门。在散学典礼上尤其可怕,练起名字来,总能念上七八个与我同名的。再就是与流星雨同音,班上的人总是喜欢拿我开玩笑,说要我实现他们的愿望,简直让我欲哭无泪。他们还喜欢给我起外号,什么天马流星拳,流星蝴蝶剑,真是讨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我的名字,所以我不喜欢它。

后来我问了妈妈我名字的来历,才渐渐觉得它有点可爱了。据妈妈的讲解,我出生的时候,曾有一部名为《流星花园》的电视剧红极一时,爸爸和妈妈都是他们的铁杆粉丝。爸爸一拍脑门,决意给我取名为“刘星”,希望我如星星一般闪耀出重,俏皮可爱,爸爸特别开心,自以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姓名。妈妈却不同意,说当初约定好了要取3个字的名字,而且“刘星”这个名字像男孩子,给我太不合适了。我的生日按阳历来说的话约在九月初,那几日又下起了飘飘渺渺的雨。和爸爸一商量,就决定把我的命名为“刘星雨”。这样一来,他们俩都没什么意见,爸爸最喜欢星星,妈妈最喜欢雨,这个名字是他们智慧和喜好的结晶。他们觉得,星星闪耀,照耀夜空,表示出众;小雨清新,朴实无华,湿润大地,表示谦虚。两者合在一起,这个名字取得还真是很好呢!

之后我又了解到,原来那一年真的下过流星雨,还和我是星座相同,都是狮子座的。爸爸妈妈说流星雨美丽又神圣,传说在流星雨面前许愿,愿望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希望我可以心想事成,所以给我取下了这样一个优美的名字。这个理由我比较欣赏,我本来就决定流星雨有一种梦幻般的美感,而且那么多流星一个接着一个犹如万箭齐发,多有气势啊!现在我感受到千百颗流星尾上那雪亮的银光好像为我编织了一件威风凛凛的铠甲,给我的名字劈上了一层童话的银纱,带我体会那朦朦胧胧的意境。

我们每天都叫着别人的名字,而别人也叫着你的名字,可见,姓名已经发展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了。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名字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我的大名叫董铭彦,当初起这个名字的时候,那还真是“全家总动员”呢!我的爸爸和爷爷一有空便开始“哗哗哗”地翻起字典来,听说都把一本字典给翻烂了呢,而我一向不迷信的奶奶也请人算起了八卦。一整天都念叨着算命先生算出来的内容,而妈妈则是见人便请教该叫什么名字才好。几个月后就要登记户口了,可我的名字还没有定下来呢,于是大家召开了“紧急会议”,要把我的名字定下来。爷爷首先发话了:“我觉得叫‘董名燕’比较好,‘名’是希望她将来功成名就,‘燕’是希望她将来活泼可爱。”这时奶奶又说;“还是把‘名’改成‘铭’好,这孩子缺‘金’,也希望她能被别人记住。”“我看呀,”这时妈妈终于发话了,“不如把‘燕’改成‘彦’吧,古人用它代表有才有德的人,希望我们家女儿将来是个‘全才’。”“好!就叫董铭彦!”爸爸一锤定音,从此世上多了个叫董铭彦的女孩。

而我的小名叫贝贝。这名字呀,还得从我爸爸那一辈儿说起,我奶奶就我爸爸一个儿子,也就我这一个孙女,视我们为掌上明珠,她把我们当作宝贝。我爸爸叫“宝宝”,我的小名嘛,自然就是“贝贝”了!是不是很有意义

【姓氏介绍】

吴姓,戴燕王国国姓,出自周王族吴国王室的支系,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十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2013年4月14日综合分析,当今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中,吴姓排行第八。

【名字解释】

用字分析

孟:主要用于姓氏。

欣:快乐,喜欢:欣欣向荣。欣喜。欢欣鼓舞。欣然。欣赏。

成语释名

孔孟之道 孟母三迁

欣喜若狂 欢欣鼓舞 欣然自得 欣欣向荣

唐诗宋词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李白《梁甫吟》

杀人如翦草,剧孟同游遨。 -李白《白马篇》

里中欣害除,贺酒纷号呶。 -刘禹锡《壮士行》

清谐欣有得,幽闲欻盈抱。 -张九龄《与生公寻幽居处》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班同学的姓很多,但是姓曾的只有我一个。我觉得我的姓很特别,于是,我对曾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二、调查方法1、查阅姓氏的书籍,了解曾姓的来历。2、阅读报刊,了解曾姓的历史名人。3、上网浏览,了解曾姓的人口数量。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书籍曾姓的来历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报刊历史上曾姓的名人曾子,曾谭,曾玉,曾万,曾辉,曾芳,曾布,曾慥,曾几······上网曾姓人口数量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约650万人。四、结论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曾姓的历史名人很多。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曾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曾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曾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曾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曾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曾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曾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3、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约650万人。

关于中日两国姓名的对比研究论文

我们比较文学老师就是研究日本文化的,我们听了好多的中日文化比较,这是研究生的论文范围,请恕本人的寡学,了解日本才能在这些方面谈,对比建立的了解基础 之上,

中;姓在前;西;姓在后;

发邮件地址,我发给你

19世纪晚。中日姓氏对照表最早是在19世纪晚期出现的,当时日本人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并尝试将日本姓氏与中国姓氏进行比较,以更好地理解其社会文化。中日姓氏对照表是为了方便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由于中日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较大,许多人在处理跨国事务或进行交流时,需要了解对方的姓名或称呼。

英文文章参考文献姓名

一般格式是,以作者姓名原文打头,姓名必须首字母大写;姓在前,并用逗号与后面的名隔开;名用缩写时,必须用实心点标明。Alex S. Mayer 写为 Mayer, Alex S.

不管毕业论文,还是学术论文,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在文章的最后加上参考文献,为了不影响文章的整体效果,参考文文献的格式还是要注意下的,特别是英文的参考文献格式。下面就来简单的说一下吧。基本格式大概是:[序号] 作者姓名,文章名称,出版处,时间字体的话:新罗马,五号字体(具体以实际投稿处的要求为准)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引用文章的作者姓名的书写原则,一般采用“名在前,姓在后”,具体格式是“名字的首字母,姓”,例如:Q.Peter,剩下的作者可以是跟第一作者一样。可以看到很多文献中,第一和其他作者的姓名一样的书写格式。中文名称也是一样的,名字在前,姓在后,如薛青禾即Q.H.Xue如:[1] M.Kumar,T.Okazaki,M.Hiramatsu,Y.Ando,Carbon 45(2007)1899.[29] H. Fakih,S. Jacques,M.-P. Berthet, F. Bosselet,O. Dezellus,J.-C.Viala.The growth of Ti3SiC2 coatings onto SiC by reactiv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using H 2 and TiCl 4[J].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2006.[30] W.Z.Lu, D.W.Zuo, M.Wang, F.Xu. Analysis of interlayer between WC–Co and CVD diamond film.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 2008,375-376:p92-94.

名字的缩写,学位的缩写只有PhD,MD,BD等,英文文献好像是不标学位的。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MalcolmRichardCowley为:Cowley,M.R.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

如:FrankNorris与IrvingGordon应为:Norris,F.&I.Gordon.

2、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EnglishWeekly。

参考示例: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5] Gill,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M] . London: Macmillan,1985.

2、期刊文章

[8] Heider,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999⑶: 62-67.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10]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8,pp.271-313.

4、报纸文章

[12] French,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1987-8-15(33).

扩展资料:

文献标注: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B.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C.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D. 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 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例如:[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关于朱姓氏的研究论文

朱姓是当今中国的第14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朱姓来源 1、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2、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 朱可浑氏,在孝文帝时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为朱姓。 3、《元和姓纂》记录说舜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为姓。由此看来,帝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朱姓。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4、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省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中国姓氏的根源流布,与其博大的文化一样,往往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源头,而往往呈现出多个来源、汇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编辑本段]神秘的蜘蛛——“朱” 姓的前身 朱姓本姓邾。那么朱姓的前身为什么姓邾呢?"邾"字是什么含义?邾姓又是怎么来的,邾氏的根源又在哪里? 答案可能会让人们哧一大跳:朱姓的前身--邾姓的"邾"字,竟然是指一种大蜘蛛。 上面的文图是邾国、邾姓的"邾"字,从实物图像到甲骨文到小篆的演变过程图。 从图中可清晰看出,邾字的演变有三个阶段,即从最初甲骨文象形文字阶段,到金文的从黾、朱声的形声字"鼄",再发展至从邑、朱声的形声字"邾"。 可见,邾国,邾姓的"邾"字是汉字规范化、形声化后才有的,"邾"字原作鼄。 《说文解字》云:"鼄,鼅鼄也。从黾,朱声。蛛,鼄或从虫。"可见,"鼄"字不但是"邾"字的初文(原始文字),而且也是今天"蛛"字的初文,它最原始的字义,就是代表一种蜘蛛。而从甲骨象形文字"鼄"可以看到,邾姓的"邾",它的甲骨文活脱脱就是一个张爪爬行的蜘蛛。 崇拜蜘蛛的邾氏族原来,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城市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城市一带留下了邾城(今邹城南二十六里)、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城南三十二里)等地名。总之,古人因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国之名,也才有后世的朱姓主体,而且曹封邾后,也承袭了古邾人的蜘蛛图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传人迁徙分布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安徽)。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朱姓,在台湾是个较有影响的姓氏。清康熙年间,台湾的农民起义首领朱一贵,是落籍台湾的朱氏中较有影响的一个。朱一贵,原福建省长泰人,小名祖。明亡之后,他迁居台湾台南县罗汉门,夏率众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各地农民纷起回应。他率领义军,在诸罗的赤山取得大胜,人数发展到三十万,进而占领了全台湾。他被推为中兴王,年号永和。后在清政府渡海进攻下,作战失利,他被俘就义。从此,朱一贵在台湾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早在明永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元璋的后裔朱术桂随郑经来台开垦。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屿、恒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垦的足迹。现今台湾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是朱姓人氏较多的县。

一.问题的提出 我觉得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对朱姓的历 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浏览。 2.问爷爷,搜集相关的关于朱姓的资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朱姓的来源 朱姓的来源是出于曹姓。 书籍、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朱姓名人 朱德、朱熹、朱元璋、朱亥、朱自清….. 上网 朱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朱姓人口总数已有十六万多人。 爷爷的讲述 朱姓的族谱 爷爷他是朱元璋第29代。 ….. ….. ….. 四.结论 1.我国的朱姓源远流长。此姓出自曹姓。以国为氏。据《元 和姓篡》和《通志。氏族略》云。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金山东邹县)。后被楚宣王所灭,其遗族以原国名去邑为朱氏。 2.在历史长河中,朱姓人才辈出。有明朝创始人朱元璋,中国 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朱德,大诗人朱熹,魏国的勇将之一朱亥….. 3.据统计,朱姓在中国有十六万多人。

姓氏起源 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朱虎是舜帝时的大臣,他的后代有以朱为姓的。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聚集地(迁徙分布)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安徽)。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朱姓,在台湾是个较有影响的姓氏。清康熙年间,台湾的农民起义首领朱一贵,是落籍台湾的朱氏中较有影响的一个。朱一贵,原福建省长泰人,小名祖。明亡之后,他迁居台湾台南县罗汉门,夏率众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各地农民纷起回应。他率领义军,在诸罗的赤山取得大胜,人数发展到三十万,进而占领了全台湾。他被推为中兴王,年号永和。后在清政府渡海进攻下,作战失利,他被俘就义。从此,朱一贵在台湾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早在明永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无璋的后裔朱术桂随郑经来台开垦。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屿、恒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垦的足迹。现今台湾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是朱姓人氏较多的县。

开头直接提出问题,中间是资料整理,最后是结论。

一、问题的提出

我的好朋友姓朱,刚好,在小区里面也有几个同学姓朱。我常常和她们开玩笑:“你们上辈子是不是一家?”我问我的妈妈:“妈妈?朱在全世界排第几?”妈妈说:“你想知道?如果你想知道就自己去查。”于是,我一个人对姓朱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书,上网查有关的信息,了解朱姓的来源和朱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朱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朱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朱姓的来源 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朱可浑氏,在孝文帝时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为朱姓。书籍、 历史上姓 朱然、朱治、朱俊、朱熹、朱恒、朱建平、朱庆宇、朱思本、教科书、 朱的名人 朱世杰、朱升、朱一贵、朱德、朱启……

上网 朱姓的人 朱姓是当今中国的第13大姓,是人口超过千万的中文姓氏口数量 之一。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

四、结论

朱姓起源只要有五大支系:朱囊氏之裔、曹姓、理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出自朱囊氏。朱囊氏族是以蜘蛛为图腾,亦有认为是以亦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

活动于河南准阳一带的部落,其后有朱姓,有5000多年的历史。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氏氏族或为朱囊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

1、选好研究报告的题目

将来从事工作后研究报告的题目都是指定的,而我们现在是写作文,研究报告的题目由自己选定,那么就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空间,小朋友可以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选取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总之要做到切实可行,方便操作。

2、材料真实,语言准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写作时所选材料一定要真实、可信,不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来夸大事实或抒发感情,做到实事求是。调查涉及到数据说明,数据一定要准确,不能大概、差不多,更不能模棱两可。

3、结构清楚,详略得当

文章主体部分要做到结构清楚,一目了然,根据写作重点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