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新青年杂志的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

新青年杂志的重要意义

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宣传西方民主的社会制度的科学的思想文化,提倡简单的白话文,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进行一次洗礼,所以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史第一次空前的思想文化大改革,对“五四”运动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

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

《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新青年》杂志创刊的时代,正值辛亥革命失败之后,中国文化正由以封建专制为主体的旧文化向以近代民主政治为主体的新文化转型。

崇尚科学,提倡创新意识是《新青年》编辑群体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认为,“文明进化之社会,其学说之兴废,恒时时视其社会之生活状态为变迁。”(注: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号。)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既不要被古代的先贤“所拘囚”,也不要被近代的圣人“所支配”。要发扬《新青年》倡导的民族创新精神,提倡的学术开放意识,“一勿尊圣,二勿尊古,三勿尊国”。广采博纳,吸取其精华,营造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时代氛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新青年的创办有什么历史意义有奖励写回答共3个回答硅谷创业快讯高粉答主2019-04-19醉心答题,欢迎关注关注成为第4051位粉丝《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青年杂志封面意义

因为托尔斯泰的整体形象和意志符合青年杂志的主题。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能够入选《青年杂志》封面的人物多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或其作品体现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抗,《青年杂志》选入这些封面人物的原因在于通过他们的精神或作品鼓舞国民,寄托了编者对国民的期望。

新青年杂志的新年贺词

2021年新年贺词有:

大家好!2021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我在北京向大家致以新年的美好祝福!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

有逆行出征的豪迈,有顽强不屈的坚守,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有英勇无畏的牺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动。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

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向所有不幸感染的病患者表示慰问。

向所有平凡的英雄致敬!我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而骄傲,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

贺词

是祝贺喜庆之事的一类应用文。以函件形式送达的贺词通常叫作贺信,借助电报发出的贺词通常称作贺电。贺信、贺电都是贺词,贺年片也属贺词范畴。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88年第4-5期谈贺词。

回望2013,有失落,有收获,有希望,一如每个走过的年份,但始终感恩有您陪伴。同时,人类前行都是因为有希望与光亮在前方,真心祈愿新年里,中国更开明,更富强,人们更幸福,更有尊严,每个个体更健康,更快乐。《新闻周刊》祝您新年好,咱们2014再见。

1、做生命的舞者,只要心跳还在,演出就没有落幕。2020你好~2、你真诚地接纳自己,你更能真诚地接纳别人。2020你好~3、是谁当初先言爱,最后又是谁与你相伴。2020你好~4、我深信,除了我爸我妈,主动给我打电话的人,只有10086.2020你好~5、是谁弄伤了谁的心,是谁写满了谁的回忆。2020你好~6、简单地生活,要做的事,保持一点点就好。7、我把年轮写进日历 我把2020也交给你8、珍惜、享受、体味独处的时间。9、我们是,除夕夜在街头放飞理想的有志青年!10、2020,要找一个像太阳的人,晒一晒所有不值一提的迷茫。11、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阅历过可怜和痛苦。2020你好~12、玉人如花,闺中好年华。掩了窗纱,隔了月牙。青丝换白发,不过人生刹那。2020你好~13、伤感一类的情绪,是对短暂的生命的浪费,实在没必要。2020你好~14、某某、我会好好的珍惜你,直到我停止呼吸的那一刻。2020你好~15、由于生疏,所以英勇,由于间隔,所以漂亮。2020你好~16、你的付出是我们壮大的石基,你的努力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你的幸福是我们追求的目的,你的快乐是我们一致的心意。2020到了,祝你们新年快乐,工作顺利!17、时间记录了你的脚步,业绩证明了你的努力,所有的骄傲和成功只能代表过去,新的一年,还要马不停蹄,再接再厉,创出佳绩,2020年,让我们事业再上新台阶,创造更辉煌的明天!18、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有我对你最深的思念。让云捎去我满心的祝福,点缀你那甜美的梦,只愿你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新春!19、花开花落,此消彼长,云卷云舒,又是一年。愿时间更替带给你漂亮心情,飘送着我的祝福,萦绕在您的身边。祝你新年快乐!快乐每一天!20、鲜花缤纷美酒醇,举杯同庆业绩高。掌声不息泪花闪,你的辛劳我知道。成功之路汗水铺,拼搏换来事业傲。愿你再接再厉不骄傲,新年再把新功建!

恭贺新禧 百事可乐 万事芬达 虎虎生威 如虎添翼 ·····

《新青年》杂志pdf

新青年原文可以从各大网页搜索看,如豆瓣读书。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新青年》 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新青年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辨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出版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无论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还是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大家都无一例外地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重要时段来考察。而要考察五四新文化运动,谁也不能忽略《新青年》这个杂志。这个杂志的出现及其所凝聚的力量、所产生的影响,都太大太重要了。它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光芒四射的一页,对此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新青年》创刊的背景《新青年》的创刊,最大动因是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导致政局混乱、民怨沸腾,让人们普遍感到失望。先进知识分子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到一个新的出路。辛亥革命的主动力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其领导的武装起义严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力量。但清室退位后,全国政权却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手中。袁世凯在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先是取消国会中国民党议员的资格,紧接着就解散国会,把立宪派也踢到一边。表面上,袁世凯似乎使天下“定于一”了,实际上他的有效统治只限于北方数省。革命党与立宪派分别在南方数省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但真正拥有权力的,除了袁世凯的势力,是各地大大小小的军阀、政客。承清末数十年腐败政治,加以数年革命与动乱,人民早已穷蹙不堪。当时的中国外债累累、外患频频,内战不断、灾荒连年。于是,变乱迭出,土匪遍地,民不聊生。身历清末民初革命、改革与动乱的梁启超有一段话,最能表明当时人们的失望心理。他说:“我国民积年所希望所梦想,今殆一空而无复余。惩守旧而谈变法也,而变法之效则既若彼;惩专制而倡立宪也,而立宪之效则既若彼。曰君主为之毒也,君主革矣,而其效不过若彼;曰乱党为之梗也,乱党平矣,而其效不过若彼。二十年来朝野上下所倡言之新学、新政,其结果乃至为全社会所厌倦所疾恶。言练兵耶,而盗贼日滋,秩序日益扰;言理财耶,而帑藏日益空,破产日益迫;言教育耶,而驯至全国人不复识字;言实业耶,而驯至全国人不复得食。其他百端则皆若是。”他形容当时社会之险象“譬犹悬千石之钟于坏宇,而恃一发以系之,旁无化身,而后无替人,天下险象孰过于是”。可以说,当时一些人心理上都以为中国必亡。另一位身历当时种种艰难困苦的陈独秀也说:“自国会解散以来,百政俱废,失业者盈天下。又复繁刑苛税,惠及农商。此时全国人民,除官吏兵匪侦探之外,无不重足而立,生机断绝,不独党人为然也。”在这种状况下,先进知识分子们秉承中国历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苦苦寻觅国家和民族的出路。《新青年》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创办起来的。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陈独秀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特别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人。他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党人,但却不曾参加过同盟会。“二次革命”后,他就想到要办杂志,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入手,为国家和民族寻找走出愚昧、穷困、动乱并朝向长期发展的道路。他到上海,对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说想要办一个杂志,“只要十年、八年的工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他创办《青年杂志》的最初动机。为什么以“青年”为刊物的名号呢?这是因为,当时头脑比较清醒的人都认为,中国社会积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抵都为旧污所染、旧习所困,唯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一线生机所系。李大钊说:“国中分子,昏梦罔觉者去其泰半,其余丧心溃气者又泰半。”希望只能寄托于青年。陈独秀认为,当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所以他说:“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就连梁启超也是这样认为的。他对青年学生们说,“以诸君一己之命运,即吾中国之命运也。我辈年已老大,对于国家已负莫大之罪孽。国家之所由致此者,皆吾辈中年人之责也。而吾国将来唯一之希望,即未来之学生,即今日在座诸君是也。”他断定“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陈独秀等人都认为,创造一个新国家,求得真共和,只有把希望寄托于青年。所以,他们的杂志主要是面对青年说话。其创刊号所登的《社告》第一条即明言:“国势凌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而这一期上的重头文章,就有陈独秀的《敬告青年》、高一涵的《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汪叔潜所写的《新旧问题》,实际上也是向青年说话,文章最后一语即请“吾社会未来之主人翁”对新旧问题要“急择所趣舍”。陈独秀翻译的《妇人观》,无疑也是对青年女子说话。此外,还有自署“一青年”翻译的美国人的《青年论》。我们从《青年杂志》和后来改名《新青年》的“通讯”专栏内容中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刊物感兴趣的、作出回应的恰恰主要是青年人。他们有问求学门径的,有希望介绍新书的,还有讨论卫生问题、女子问题、文学问题、统一国语问题、政党问题、国体问题、对孔子的态度问题等等的。《青年杂志》出版后很受青年人的欢迎,第一卷第二号已登出在全国各地有代派处76处。据当时的亚东图书馆编辑汪原放回忆,《青年杂志》初办时每期只印千余册,后来增加到一万五六千册。这一万五六千册的数字,应该是到五四前后的时候了。但从第二卷改称《新青年》后,发行量应有较大增长。《青年杂志》改称《新青年》,原属偶然。负责印行《青年杂志》的群益书社受到了教会方面的压力。教会方面借口教会办有《上海青年》,反对他们用“青年”的名号。群益经理人遂提议改名《新青年》。没想到,这恰好正中陈独秀及其朋友们的下怀。《新青年》带动了受新思想、新观念影响的一代新青年出现。个性主义和世界化《青年杂志》和《新青年》是用什么样的新思想、新观念熏陶出来、鼓动起来一代新青年的呢?多年来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人一致认为,《青年杂志》和《新青年》所倡导的新思想、新观念最主要的是科学与民主。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科学与民主作为一种观念在清末已经比较普遍流传,只是在新文化运动中这两个概念变得充实和深刻得多了。如果仔细考察《青年杂志》和《新青年》所着力倡导并加以深刻论述和身体力行的,我觉得还可以有更具涵盖力、也更容易与清末以来先进知识分子们所大力宣扬的东西有所区别的说法。这个说法,可以用个性主义和世界化来概括。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所发《敬告青年》一文,实际上相当于发刊词。他提出六条倡议:“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里的第二、第三条即“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和“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基本上是进化主义观念,在清末已经相当流行。第五条“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与嘉道时期以来的经世致用思想显然有相承的关系。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上面已说过。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陈独秀所表达的是个人主义的精义。因个人主义在汉语文献中经常被扭曲,故《青年杂志》和《新青年》的作者们更多地使用个性主义的提法。这种个性主义观念,清末虽有梁启超宣传过,但不曾普及。《青年杂志》和《新青年》的作者们把个性主义看成是青年们能否觉醒、民主制度能否在中国得到落实的最大关键。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应当说是比较新鲜的提法,而且它可以涵盖更多东西,其基本要义是开放的观念。个性主义追求的是人的解放,主要是个人的解放和个人创造精神、创造力的解放。世界化追求的则是与世界文化的充分互动。人家有好的东西,我尽量地学习借鉴;我们自己有好的东西,则要尽量地介绍给别人,完全打破“夷夏之防”,消除“中西文化”的困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解放自己每一个成员的创造力,又能够轻松地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还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其进步与发展呢?可以说,这就是当年陈独秀他们及其所呼唤的新青年们热烈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要传递给全体中国人的主要的新思想、新观念。

《新新新青年》(吴琦 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新新新青年

作者:吴琦 主编

豆瓣评分:7.0

出版社:理想国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8

页数:384

内容简介:

把年轻还给年轻,让青年回答青年

1.《单读》历史上最年轻的作者群,将“何为青年”的解答权,交还给年轻人——本辑《单读》聚集了它历史上最年轻、尚不为人知晓的作者,他们同时是还未毕业的大学生、海外求学的写作者、无名摇滚乐队的歌手,在家庭生活、桌边闲谈、学术会议之中,他们观察 、思考、记录,将其化为故事、随感和书信。面对这个被贴上太多标签而没有一个标签真正适合的群体,《单读》决定将解答权交还给他们。这是一场冒险,更是一种探索新方向的尝试。

2.全新设置“新青年”和“公开信”栏目,多样的文体形式、丰富的作品来源,呈现我们时代的“新青年”——《单读》在互联网上持续了一年多的“新青年”和“公开信”计划,为本辑杂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是更年轻、更广泛、更多样的作者,也是与我们长期保持对话与沟通的读者,这一次,《单读》继续它追踪一代年轻人精神轨迹的使命,尽可能以充满新意的方式呈现这些尚未被确认的声音,它们正有力地表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症候。

3.许知远寻找谭嗣同,一百二十年前的中国青年拥有怎样的别样人生?——许知远追溯谭嗣同的生死足迹,寻访浏阳、长沙、上海、北京各地的教授、学者、研究者,尝试探知谭嗣同是怎样的一个人,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隔着一百二十年的时光,从谭嗣同的命运当中,我们重新思考有关青年与时代的问题。

4.作家、译者陈以侃对大行其道的“写作课”的调侃鞭辟入里,英国观察者王梆将笔头转向更为人忽视的老年群体——本辑《单读》收入了常年从事文字创作的作家陈以侃对“写作课”的评论,“还有哪个能赚得到钱的产业在营销上比‘写作课’更自甘堕落的吗?”这篇俏皮戏谑的文章意在讨论一个严肃的话题:写作是否可以被学习和被教授。《单读》作者王梆的英国观察愈发深刻、充满警示,从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老人的生存现状中,我们窥得见自己的未来。

5.单向空间和理想国继续联手,打造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2019,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隘的年轻人——乡村建设实践者欧宁的田野书写,诗人朱朱的诗歌,青年非虚构写作者刘博智的“下乡”艺术家故事,《单读》主编吴琦对姜文电影的评论,这一辑《单读》继续发表可读性与思想性兼具的小说、随笔与评论,分享他们的全球观察和个体经验。

作者简介:

涂俊南,丢莱卡乐队主唱,暂停酒馆掌门。

赵蕴娴,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失眠俱乐部成员。面部常年处于失调状态, 难以体现内心的波澜。

戴琳,1994 年出生于呼伦贝尔,鄂温克族。 路丁,一个宽松世代。

晓宇,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在读,共识学社创办人和撰稿人,想把深刻的观 点写成好读的故事。

任宁,风投基金 ONES Ventures 管理合伙人,ONES Idea 媒体实验室主理。

张晓,2005年毕业于烟台大学建筑设计系,现居成都。在2009年成为摄影艺术家之前,曾于《重庆晨报》担任新闻摄影师。2018年,张晓获得哈佛大学罗伯特•加纳德摄影基金。张晓的“海岸线”系列曾获得法国汇丰银行摄影奖(2011)、法国才华摄影基金中国区冠军(2010)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2009),“他们”系列则在2010年获得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张晓曾参与尤 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展览“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及包括瑞士摄影基金会的“Unfamiliar Familiarities”和法国巴黎布朗利码头博物馆的“Photoquai 2015”在内的多个国内外展览。

刘宽,波士顿大学新闻硕士,《单读》副主编,导演,特稿作者。长期为《人物》《南方周末》《端传媒》、T Magazine、ELLE 等撰稿;纪录片作品曾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展映。目前的个人创作集中在探索影像和诗歌的边界。

王梆,出版有电影文集《映城志》、数本短篇小说绘本集以及漫画故事《伢三》等。电影剧作《梦笼》获2011年纽约独立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纪录片《刁民》亦在数个国际电影节参展。小说作品散见于《天南》、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中国当代文学选集》、美国“文字无边界”文学网站、2016 年秋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故事新编”中国当代艺术展等。作为自由记者,为海 内外媒体撰写欧洲时政评论。译有英国当代诗人理查德•贝伦加滕诗选《改变》、英国当代诗人彼得•休斯诗选《贝多芬附魔曲》等。

欧宁,艺术家,策展人,编辑。2003 年在广州拍摄的纪录片《三元里》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2005年受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资助拍摄的纪录片《煤市街》在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首映。2005年至2010年创办和策划三届大声展,2009 年出任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2011年出任成都双年展国际设计展策展人。2011年至2013年创办和主编共16期《天南》文学双月刊,2009 年主编的《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和2013年主编的《刘小东在和田与新疆新观察》在莱比锡获两届“世界最美的书”奖。2010年在安徽黟县发起乡村建设项目“碧山计划”,2016年在山东烟台发 起历史街区活化项目“广仁计划”。 2016年至20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学院任教。曾任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 Benesse大奖评委(2009),日本横滨国际影像节评委(2009),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委员会成员(2011),第22届米兰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电影节评委(2012)和里斯本建筑三年展Debut大奖评委(2013)。

朱朱,中国当代诗人。著有诗集《驶向另一颗星球》(1994年)、《枯草上的盐》(2000年)、《皮箱》(2005年)、《故事》(2011年),艺术评论集《个案——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2008年)等,并曾与人策划多场中国新艺术展览。其诗作被译为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语种在国外发表,获安高诗歌奖(Anne Kao)、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亨利•露斯亚洲诗歌写作与翻译奖(Henry Luce Foundation)等荣誉。

刘博智,媒体人,非虚构写作者,话剧制作人,关注戏剧,当代艺术,教育领域,也写小说,曾出版小说《双橙记》。

陈以侃,青年翻译家,书评人,译有《人性的因素》《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寻找邓巴》等著作。

陈儒鹏,爱丁堡大学文学与现代性专业研究生,对伍尔夫和她的一切满心欢喜。前《单读》实习生,如今是个小评论员。

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青年杂志》《敬告青年》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又见《独秀文存》卷1。《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根据百科发布信息显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陈独秀,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