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诺贝尔文学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正式)论文的基本格式:一、题目作者:论文题目(宋体二号、不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宋体四号(单位全名 部门全名,市(或直辖市) 邮政编码) 宋体小四 二、摘要关键词:摘要宋体四号:摘要内容宋体小四号关键词宋体四号:内容宋体小四号 三、引言部分: 宋体小四号四、正文部分: 正文文字宋体小四号,单倍行距五、标题部分:1一级标题宋体三号标题11.1二级标题 宋体四号标题21.1. 1三级标题 宋体小四号标题3六、图片格式:正文文字中,先见文后见图,全文统一按顺编号, 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分辨率为400DPI以上。七、注释文献:[注释] 宋体五号①注释1宋体小五号②注释2宋体小五号[参考文献] 宋体五号 [1]参考文献1 宋体小五号[2]参考文献2 宋体小五号(正式)论文的格式要求:一、题目、摘要、关键词 1.论文题目,按常规学术论文标题作出。 2.论文摘要,要求摘出(或者说“提取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者选摘出文中最重要、最具有新意的某一个或两个观点,不必追求全面反映文章的概貌;客观地把文中的观点摆出来,不以介绍的口气叙述自己的文章讲了哪些内容。摘要篇幅100-300字。 3.关键词:3至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概念等。 以上三项置于论文之首。 二、论文中“注”和“参考文献”的区别 1.“注”指作者进一步解释 自己 所要表达的意思,文中标码 ① ,注释内容统一置文末,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 2.“参考文献”指作者引文所注的出处,一律放文末,文中设序号 [1] ,文献说明统一置文末,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页码置于文中序号之后,例: [1](P12) 。 3. “参考文献”也指虽未直接引述别人的话、但参考了别人著作和论文的意思,应在段中或段末设序号 [1] ,并在文末注明。本项与第2项不必分列,交叉排序即可。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此种情况可以不注明页码。 4.同一参考文献多次被引用,文末只标一个序号,文中应多次出现同一序号,在文中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所引文献的不同页码或篇名。 三、文末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 [序号] 作者.书名〔标识码〕.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 [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89 .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56 . 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选、邓选以及《鲁迅全集》、《朱光潜全集》等每一卷设一个序号。 2.译著 [序号] 国名或地区 (用圆括号) 原作者.书名[标识码].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1] (英)霭理士. 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 北京: 商务印务馆, 1997 . 3.古典文献 文史古籍类引文后加序号,再加圆括号,内加注书名、篇名或页码。例如: 文中 “……孔子独立郭东门。” [1] (《史记•孔子世家》) 4.论文集 [序号]编者. 书名[标识码].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 [1] 伍蠡甫.西方论文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论文集中特别标出其中某一文献 [序号]其中某一文献的著者.某一文献题名[A]. 论文集编者.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 出版单位,出版年. [1]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A].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5.期刊文章 [序号]作者.篇名[标识码].刊名,年,(期). [1] 叶朗.《红楼梦》的意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2). 6.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 篇名[标识码].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1]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7.外文文献 要求外文文献所表达的信息和中文文献一样多 ,但文献类型标识码可以不标出。 [1] Mansfeld,R.S.&Busse. T.V.The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nd discovery, Chinago: NelsonHall, 1981. [2] Setrnberg,R.T.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Yong,L.S. Managing creative people . Journal of Create Behavior, 1994,28(1). 说明 : 1.外文文献一定要用外文原文,切忌用中文叙述外文,如“牛津大学出版社,某某书,多少页”等等。 2.英文书名、杂志名用斜体,或画线标出。 四、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参考文 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 文章 期刊 文章 学位 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词典 资料 文献类 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Z 五、作者简介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省、市或县)、工作单位(包括邮政编码、所在城市)、职称、学位(何种学科的学位)等。 六、年代和数字用法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分数、小数、百分比等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不能用 96 年、 97 年等。星期几一律用汉字。中华民国和日本明治以前历史纪年用汉字,括号内注明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中华民国纪年和日本明治以后年号纪年用阿拉伯数字,括号内注明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如秦文公四十年(公元前 722 年),民国 37 年( 1948 年),昭和 16 年( 1941 年)等。 约数用汉字,如“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整数用阿拉伯数字,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 所引古籍的数字用汉字,与所据版本一致,如: 许慎 . 说文解字号[M]. 四部丛刊本,卷六上,页九. 《朱文公文集》卷三六 七、外国人名的表述 外国人名在论文中第一次出现时,中文译名后用括号注明外文,例如:当代经济学家诺斯( Douglass C. North )、科斯( Ronald H. Coase ) ; 社会学家泰勒( Charles Taylor ) ; 墨西哥 1991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巴斯( Octavio Paz )等。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例如马克思、列宁、黑格尔、康德、罗素、杜威等,当今经常在新闻中出现的政治家,例如克林顿、布莱尔、布什等,毋须注明外文。 希望可以帮到你!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率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可以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2、论据(用什么证明)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3、论证(怎样证明)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 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⑵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4、议论文的结构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⑵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6、驳论文的阅读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7、常见考点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老人与海开题报告:不能被失败所打倒---读后感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 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 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 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灵魂”,当你阅读一本书时,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觉当中,陷入了那个书中所构想的世界。 开题报告 欧佩霞的开题报告 题目:“The Awareness of Death” under the “Iceberg” --- Analysis of Hemingway’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 的: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老人与海》这一作品,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进行了探讨。本文着重分析了该原则的四大构成要素。通过详细分析“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提出作品中所反映的人物、感情和象征意义,进一步反映作者本人的“死亡意识”,以此揭开其“以少见多”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以及折射出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文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在美国及世界文学上和社会意义上的贡献。 理论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老人与海》,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进行探讨研究,有利于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从理论的高度上加深是创作者和其他读者对这一创作原理的认识。 现实意义:通过对《老人与海》的深入研究,结合现实,引导创作者进一步探讨海明威创作原理“冰山原则”,揭开其“以少见多”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以及折射出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掌握这一原理的实际应用技巧,进行更好的创作。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盛行的日益繁琐的文学写法的偏离和背叛。国内外的文学批评家对其大加赞赏,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英国著名的评论家赫 •欧 •贝茨和我国的知名作家马原。“冰山原则”是时代的需要,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开创了一代文风,但在实际中还有一些残缺,作为一种创作原则 ,“冰山原则”的影响是永恒的。本文就是通过中外批评家的观点,集合海明威自己看法,以《老人与海》这一作品为例,从批评的角度分析“冰山原则”,着重分析其冰山下隐藏的“八分之七”,及其严谨简练“电报式”的文体 ,普遍、生动的生活语言 ,寓繁于简 ,寓多于少的表达方式,使这种具体的写作方式最终像巴尔扎克、狄更斯的写作方式一样 ,被后人以新的方式取代,并且发挥地更好。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 1. Introduction 1.1 The “Iceberg Theory” 1.2 The western critics’ discussion 1.3 Four basic ingredients of the theory 2. The awareness of death expressed b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2.1 The main idea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2.2 The awareness of death 2.2.1 Santiago 2.2.2 The Marlin 2.3 General review of the awareness of death 3 The influence of Hemingway’s style 4. Conclusion 5. Reference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式,通过阅读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和专著,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为文章的阐述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老人与海》这一作品中隐藏的死亡意识,进一步探讨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针对该内容,需要大量国内外中英文文献资料,主要为冰山理论与海明威个人研究方面的专著和文献资料。 存在问题:专著和文献资料方面比较充足,但国内外最新研究资料信息仍无法及时获得。 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 研究进度安排 (1)论文指导第一周(学期第八周):学生完成初稿。 (2)论文指导第二周(学期第九周):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后发回修改。 (3)论文指导第三周(学期第十周):学生交论文第二稿。 (4)论文指导第四周(学期第十一周):指导教师审阅第二稿并发回给学生进一步修改。 (5)论文指导第五周(学期第十二周):定稿 (6)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交定稿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本。 (7)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本周星期五至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周)星期五,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写评语,学生做好答辩准备。 (8)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十四周):星期三至论文指导第八周(学期第十五周)开展答辩工作。 3.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8条) (1)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gird ed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P,1963. (2) Beegel, Susan. Hemingway's Craft of Omission: Four Manuscript Examples. Ann Arbor: UMI Research P, 1988 . (3) Brenner, Gerry. Concealments in Hemingway's Works. Columbus: Ohio State UP,1983. (4) Hemingway: Death in the Afternoon. New York: Scribner's, 1932. (5) Plimpton, George. "Ernest Hemingway: An Interview." Paris Review (Spring 1958): 61-89. Reynolds, Michael. Hemingway's Reading, 1910t-1940: An Inven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81: (6) Smith, Paul. "Hemingway's Early Manuscript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mission:'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10.2 (1983): 268-88. (7) Chang yan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2nd Edition[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3 (8)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America: Simon & Scribner Inc., 1952 (9)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Zhang Guojing. Trans. Tianjin: Tianjin 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3. (10) [美 ]欧内斯特 •海明威 .“冰山”理论及其他 [A ] .崔道怡 ,朱伟 ,王青凤 ,等 .“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 [ C ] .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86 :60 92 .

zz:如何写开题报告 2009-10-13 12:50 | (分类:默认分类)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 下面是详细的看人家如何叙述什么是开题报告以及怎么写: 1.什么是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 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 要点。 2.撰写开题报告有什么意义? 撰写开题报告,作为多层次科研工作的第一个写作环节,非常重要,这是因为: 通过它,开题者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认识理解程度和准备工作情况加以整理、概括,以便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步骤、方法、措施、进度、条件等得到更明确的表达; 通过它,开题者可以为评审者提供一种较为确定的开题依据。“言而无文,其行不远”,以书面开题报告取代昔日广为运用的口头开题报告形式,无疑要切实可靠得多; 如果开题一旦被批准,课题得以正式确立,则还可以通过它,对立题后的研究工作发生直接的影响:或者作为课题研究工作展开时的一种暂时性指导;或者作为课题修正时的重要依据等。 总之,科研开题报告是选题阶段的主要文字表现,它实际上成了连接选题过程中备题、开题、审题及立题这四大环节的强有力的纽带。 在当今世界搞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如果不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即使是有名望的研究者,也不免有科研课题告吹的命运。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实 例:美国科学基金会曾同时收到关于同一科研课题的两份开题报告,一份是获得过诺贝尔奖金的西博格写的;另一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一位青年研究者写的。经过专 家们的认真评议,结果批准了那位无名小卒的申请,把这一课题的研究经费拨给了他。所以,在美国,许多科学家每年几乎要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从事课题建议书(即 开题报告)的起草工作。就我国情况看,关于科技工作者要写“科研开题报告”,大学研究生、本科生申请学位要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等规定,都已经处于实施 之中。今后,随着科研管理的加强,在开题报告写作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3.开题报告的各个栏目怎样填写? 3.1开题报告封面各栏目的填写方法 封页各栏目由开题者(学生)填写。 其中“ 年 月 日”栏目:在开题报告封面下方,应填写开题报告实际完成的日期。实际完成日期一般应学校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此项工作。逾期即被视为未按时完成开题报告工作。 3.2“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依据和意义”栏目的填写方法 综述(review)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使文献资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 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对各家学说、观点进行评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填写本栏目实际上是要求开题者(学生)写一篇短小的、有关本课题国 内外研究动态的综合评述,以说明本课题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研究本课题有什么学术价值。 3.2.1 综述的主体格式 综述的主体一般有引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 3.2.1.1引言部分 引言用于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定义,综述的范围、有关问题的现状、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综述内容有一个初步轮廓。这部分约200—300字。 3.2.1.2 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主要用于叙述各家学说、阐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其叙述方式灵活多样,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模式,常由作者根据综述的内 容,自行设计创造。一般可将正文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标上简短而醒目的小标题,部分的区分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国内研究动态和国外研究动态,有的按 年代,有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观点,有的按发展阶段,然而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包括历史背景、现状评述和发展方向三方面的内容。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研究成果如何?他们的结论是什么?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又分三层内容:第一,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亮出作者的观点;第二,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引出论据(包括所引文章的题名、作者姓名及体现作者观点的资料原文)。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正文部分是综述的核心,篇幅长约1000――1500字。 3.2.1.3 总结部分(不是必须的) 在总结部分要对正文部分的内容作扼要的概括,最好能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特别交待清楚的是,已解决了什么?还存在什么 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解决它有什么学术价值?从而突出和点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与引言相当。短篇综述也可不单独列出总结, 仅在正文各部分叙述完后,用几句话对全文进行高度概括。 3.2.1.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原始素材,也是综述的基础,置于开题报告最后面,此处从略。 3.2.2 综述写作步骤 3.2.2.1确立主题 在开题报告中,综述主题就是所开课题名称。 3.2.2.2搜集与阅读整理文献 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因而,要求搜集的文献越多越全越好。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文摘、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也可以采用微机联网检索等先进的查阅文献方法。有的课题还需要进行科学实验、观察、调查,取得所需的资料。 阅读整理文献是写好综述的重要步骤。在阅读文献时,必须领会文献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做好“读书笔记”,并制作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所 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摘录文献的精髓,为撰写综述积累最佳的原始素材。阅读文献、制作卡片的过程,实际上是消化和吸收文献精髓的过程。制作卡片和笔记 便于加工处理,可以按综述的主题要求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和条理化。最终对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 3.2.2.3撰写成文 撰写综述之前,应先拟定写作提纲,然后写出初稿,待“创作热”冷却后进行修改成文,最后抄入开题报告表的“综述本课题国内外动态,说明选题依据和意义”栏目内。 3.2.3 撰写综述的应注意事项 3.2.3.1撰写综述时,搜集的文献资料尽可能齐全,切忌随便收集一些文献资料就动手撰写,更忌讳阅读了几篇中文资料,便拼凑成一篇所谓的综述。 3.2.3.2综述的原始素材应体现一个“新”字,亦即必须有最近最新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将教科书、专著列入参考文献。 3.2.3.3 坚持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避免介绍材料太多而议论太少,或者具体依据太少而议论太多,要有明显的科学性。 3.2.3.4 综述的素材来自前人的文章,必须忠于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不可阉割或歪曲前人的观点。 3.3“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栏目的填写方法 本栏目由开题者(学生)填写。“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内容上虽然紧密相关,但角度不同,在填写时,可以分别表述。 3.3.1 “研究的基本内容”的填写方法。 “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论文(设计)正文部分的内容,是研究内容的核心。正文内容又分为若干部分和层级。填写此栏目实际上是编写论文基本内容的写作提纲。 基本内容提纲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标题法,即用一个小标题的形式把一个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标题法的长处是:简明、扼要、能一目了然。短处是:只能自 己理解,别人看不明白,而且时间一长,自己也会模糊。另一种是句字法,即用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一个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句子法的长处是:具 体、明确,无论放下多久,都不会忘记,别人看了也明白。短处是:写作时不能一目了然,不便于思考,文字也多。上述两种写法,各有优缺点,用哪一种好,还是 混合使用好,这由作者自己确定。 不管是文科论文,还是理工科论文写作提纲,都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模式,一切视研究内容的需要而定。以下介绍两个案例,供填写“研究的基本内容”栏目时参考。 3.3.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的填写方法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论文的主攻方向、研究目的。具体是指开题者预先设想的、将要在论文中证明的某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或某一个新的技术问题,或 某一个新的方法问题等,以及开题者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填写此栏目,就是要求开题者用明确、具体的文字(力求用一、两句话)把论文题目中的上述信息传达出来。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论文正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论述这一主要问题,而主要问题的解决,将得出研究成果。 一篇论文只有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不管文章长短,材料多寡,但主题只有一个。集中也是深刻的保证,只有集中于一个主题,才能论述深刻。如果一个课题, 要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要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主攻方向不明确,在论述过程中发生种种困难,或观点冲突,或逻辑混乱,或主次不分。所以,一般情况下,一篇 科研论文论述一个基本观点,解决一个主要问题。 3.4“研究步骤、方法和措施”栏目填写方法 本栏目由开题者(学生)填写。要求回答本课题怎样研究的问题。可以分三个层次表述:即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研究措施。 3.4.1 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也称写作步骤、写作程序等,具体指从提出问题到撰写成文的各个阶段。填写时可以如下表述:第一步,选题;第二步,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第三步,证论与组织(拟写开题报告);第四步,撰写成文;第五步,论文修改与定稿;第六步,外文翻译。 为了使同学们对六个步骤有一个明晰的印象,以下逐个给予简单的介绍。 第一步,选题。 即选择研究课题,确定主攻方向,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选题必须符合选题原则。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选题有导师命题分配和学生自拟自定两种方法。题目选择恰当,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 第二步,搜集与阅读整理资料。 论文题目选好以后,接着就要搜集资料,进行知识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搜集资料要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二是科学实验、观察、调查。 先谈谈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是前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总结。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着继承性和连续性。我们要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 和现状、掌握动向、吸取经验教训、开扩思路、进行比较、做出判断等等,都需要参考资料,从中得到借鉴、印证、补充和依据。这些都是写作论文的必要素材。 再谈谈搜集科学实验、观察、调查材料的问题。科学实验是人们为暴露事物内部矛盾,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发现其内部的矛盾而进行的变革研究对象的一种 操作和活动。由于实验是在受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将尽量排除外界的影响,因此,人们有可能对研究对象做细致、周密的观察,从而找出事物内部的联系。我们要 取得实验的第一手材料,就要进行科学观察。科学观察应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和保密性。客观性,是指不要先入为主,戴有色眼镜看待事物,而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 来面目。系统性,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连续、完整地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而不至于漏掉重要的细节。严密性,是指观察要一丝不拘,注意任何微小的变 化。在观察中,往往会发现意外的情况,这种偶然的发现叫机遇,这种机遇我们不要轻易放过,在其中可能蕴藏着重大的科学发现。观察要及时、准确地把观察到的 现象、数据、结果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我们写论文的素材,科学实验必须借助实验原料、仪器、设备等才能进行,不同的材料、设备,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 这些科学实验使用的器材,同样属于写论文需要体现的素材。 不论是社会科学的课题,还是自然科学的课题,有的素材必须通过调查才能取得,它是对客观事物自发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的科学研究活动(参见任务书中有关“调查研究类型”的介绍)。 从各种途径获取的资料,必须加工整理,包括:检查资料是否齐全,重不重要;对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最好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方法分类,以使资料分类标准化, 如果按自己方法分类,最好能坚持始终);编制资料索引,进行加工,做到统一化(如数据、年份、术语要统一,便于比较)、序列化(如年代中断要想办法排 齐)、典型化(即对同类资料进行筛选,找出有代表性的资料)、形象化(即把一些数字通过图和表表示出来)等。 搜集和整理资料是异常艰苦和细致的工作,要具有吃苦精神。达尔文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规律或结论。”他自己就是在整理了大 量的文献资料,搜集了大量的动物标本之后,才写成了伟大的著作——《物种起源》的。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花了四十年心血,他阅读了浩如烟海的理论著 作、事实材料、统计数字等等。钻研和摘要过的书籍达1500多种,为此他还学了好几种外国语。在《资本论》中引用和提到过的著作达505部,所有英国的议 会报告和其他官方文件59种,报刊56种。列宁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产生过程作了精辟的说明,他说:“《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推积如山的实际材料 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相联系的思想’。”我们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学习这些伟人的科学精神、吃苦精神。 第三步,论证与组织。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方法论。其次,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第三,确立论点,其中包 括中心论点(或总论点)与分论点。第四,选择材料拟写提纲,对全文的内容作通盘的安排,对结构格式作统一的布局,规划出论文的轮廓,显示出论文的条理层 次。论证与组织的过程,也是撰写开题报告的过程。 第四步,撰写成文。 搜集了资料、确立了论点、选择了材料、填写开题报告之后,就进入了论文的撰写阶段。 第五步,论文(设计)修改与定稿。 论文(设计)写好初稿后,必须从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上进行修改。修改论文是很细微深入的工作。论文经过多次修改后,就可以打印定稿,在排版时一定要符合文面的要求。 第六步,外文翻译: 翻译是本科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翻译的主要用途是获取和传播最新的学术信息,一般要求做到忠于原文、通顺流畅。 3.4.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分析论证课题时的思维方法,它属于认识论范畴。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 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自然也就不能获取研究成果。因此,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选择了好的研究方法,也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 科研方法很多。按照人的活动区分,可以分为两类:即实践(经验)性方法;理论性方法。前者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后者如抽象方法、假说方法。各 种科研方法按照适用范围区分,可以分为三类:即适用于一切学科领域的哲学方法;适用于众多学科领域的一般方法;适用于某些具体学科领域的特殊方法或专门方 法。这里只能列举部分研究方法,并按适用范围将科学研究方法分三大类介绍,其中有些方法是所有专业适用的,有些是部分专业适用的。 3.4.2.1 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最为概括、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适用于各类学科,各个专业。 3.4.2.2一般思维方法 一般思维方法是哲学方法与专门分析方法的中介,是取得经验性知识及发展理论性知识的一般方法。又分为:归纳与演绎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历史与逻辑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3.4.2.3 专门分析方法 又称特殊研究方法。专门方法很多,不甚枚举,各个学院、系甚至专业可以结合院、系、专业的研究特点,介绍一些专门的研究方法,例如: 理工类专业的常见专门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而在物、化、数、生等学科中又有各自的更加专门的方法,如物理学研究中的光谱分析法,化学研究中的比色法等等。 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门研究方法有计量经济法。 法学专业常见的专门方法有历史考证法、比较分析法、社会分析法、规范解释法、经济分析法等。 文艺学类专业常见的专门研究方法有“文学——历史”批评法、社会批评法、传统研究法、精神分析法、原型批评法、符号学研究法、俄国形式主义研究方法、英美新批评法、结构主义法、阐释学法等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门研究方法有推理与议论法、证明与反驳法、传统考据、考证、考订、点评等方法。 心理学专业专门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等。 在同一论文中,各个部分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各种方法互相补充,互相协调,才能揭示研究对象各个侧面或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进而证明总论点。 对于初学写论文的本科生来讲,有的不知道有哪些研究方法,写论文不讲方法;有的不问清红皂白,生搬硬套,乱用研究方法;有的虽然知道一些研究方法,但 在论文中往往只局限于一种方法,思维单一,视野狭窄。为此,开题者(学生)首先应该学习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第二,开题者(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应该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灵活地使用各种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位论文获诺贝尔奖

科斯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是:《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罗纳德·科斯,193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1951年获博士学位。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务于英国政府以外,科斯一直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先后在英园的利物浦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等任教。1951年移居美国,先后在布法罗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1961年后任美国《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主编。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提问有误。莫里斯·德布罗意是获得诺奖那位德布罗意的哥哥。诺奖得主全名是路易斯·维克托·皮雷·雷蒙·德布罗意,就是现在所称的路易斯·德布罗意

威廉·康拉德·伦琴,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lhelm Konrad Ro tgen, 1845---1923),以表彰他在1895年发现的X射线。

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845年3月27日生于莱因兰州的伦内普镇。3岁时全家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

1865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声学家A.孔脱(A.Kundt)的助手。

伦琴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工作,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现象等。

诺贝尔奖最短毕业论文

其实这些东西稍微在百度上收索一下就知道了啊~~~~~~~~~~~哥们儿~~~你那罗贝尔了??

科斯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是:《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罗纳德·科斯,193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1951年获博士学位。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务于英国政府以外,科斯一直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先后在英园的利物浦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等任教。1951年移居美国,先后在布法罗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1961年后任美国《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主编。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百度中搜索一下啦

学位论文获得诺贝尔奖

科斯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是:《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罗纳德·科斯,193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1951年获博士学位。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务于英国政府以外,科斯一直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先后在英园的利物浦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等任教。1951年移居美国,先后在布法罗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1961年后任美国《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主编。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诺贝尔奖的毕业论文

在百度中搜索一下啦

07年11期的《发现》上有一篇题为“3篇地球人都知道的论文”的文章,原载《大学生》。文中提到的3篇论文,有一篇地球人是都知道的,就是爱因斯坦有关狭义相对论论文,但地球人不一定都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的这篇论文是当年发表的五篇论文之一,题目叫“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而另外二篇就相对就要生疏多了。但作为物理教学工作者,一般可能都会听说过这“一页多的诺贝尔奖论文”。源于《发现》的这一篇“3篇地球人都知道的论文”,我想在此特意介绍一下这“一页多的诺贝尔奖论文”。一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巴黎。一样的延续着千百年的灯红酒绿,香榭丽舍大道上散发着繁华和暧昧,红磨坊里弥漫着躁动与彷徨。而在此时的巴黎,有一个年轻人,名字叫做德布罗意(De Broglie),从他的名字当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贵族,De 是法国贵族的标志,像德国贵族的“冯(von)”一样。事实上德布罗意的父亲正是法国的一个伯爵,并且是正是一位当权的内阁部长。这样一个不愁吃不愁穿只是成天愁着如何打发时光的花花公子自然要找一个能消耗精 力的东西来磨蹭掉那些无聊的日子(其实象他这样的花花公子大约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德布罗意则找到了一个很酷的“事业”——研究中世纪史。据说是因为中世纪史中有着很多神秘的东西吸引着这位年轻人。时间一转就到了1919,这是一个科学界急剧动荡动着的年代。就在这一年,德布罗意突然移情别恋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尤其是感兴趣于当时正流行的量子论。具体来说就是感兴趣于一个在当时很酷的观点:光具有粒子性。这一观点早在十几年前由普朗克提出,而后被爱因斯坦用来解释了光电效应,但即便如此,也非常不见容于物理学界各大门派。德布罗意倒并不见得对这一观点的物理思想有多了解,也许他的理解也仅仅就是理解到这个观点是在说“波就是粒子”。或许是一时冲动,或许是因为年轻而摆酷,德布罗意来到了一派宗师朗之万门下读研究生。从此,德布罗意走出了一道足以让让任何传奇都黯然失色的人生轨迹。二历史上德布罗意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读他的研究生也许已经很难说清,事实上德布罗意在他的5年研究生生涯中几乎是一事无成。事实上也 可以想象,一个此前对物理一窍不通的中世纪史爱好者很难真正的在物理上去做些什么。白驹过隙般的五年转眼就过去了,德布罗意开始要为他的博士论文发愁了。其实德布罗意大约只是明白普朗克爱因斯坦那帮家伙一直在说什么波就是粒子,(事实上对于普朗克大约不能用“一直”二字,此时的普朗克已经完全抛弃自己当初的量子假设,又回到了经典的就框架。)而真正其中包含的物理,他能理解多少大约只有上帝清楚。五年的尽头,也就是在1924,德布罗意终于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只有一页纸多一点,不过可以猜想这一页多一点的一份论文大约已经让德布罗意很头疼了,只可惜当时没有枪手可以雇来帮忙写博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只是说了一个猜想,既然波可以是粒子,那么反过来粒子也可以是波。而进一步德布罗意提出波的波矢和角频率与粒子动量和能量的关系是:动量=普朗克常数/波矢能量=普朗克常数*角频率这就是他的论文里提出的两个公式而这两个公式的提出也完全是因为在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的时候提出光子的动量和能量与光的参数满足这一关系。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博士论文会得到怎样的回应。 在对论文是否通过的投票之前,德布罗意的老板朗之万就事先得知论文评审委员会的六位教授中有三位已明确表态会投反对票。本来在欧洲,一个学生苦读数年都拿不到学位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时至今日的欧洲也依然如此。何况德布罗意本来就是这么一个来混日子的的花花公子。然而这次偏偏又有些不一样——德布罗意的父亲又是一位权高望众的内阁部长,而德布罗意在此厮混五年最后连一个Ph.D都没拿到,双方面子上自然也有些挂不住。情急之中,朗之万往他的一个好朋友那里寄了一封信。当初的朗之万是不是碍于情面想帮德布罗意混得一个PhD已不得而知,然而事实上,这一封信却改变了科学发展的轨迹。三这封信的收信人是爱因斯坦。信的内容大致如下:尊敬的爱因斯坦阁下:在我这里有一位研究生,已经攻读了五年的博士学位,如今即将毕业,在他提交的毕业论文中有一些新的想法………………请对他的论文作出您的评价。另外顺便向您提及,该研究生的父亲是弊国的一位伯爵,内阁的**部长,若您能……,将来您来法国定会受到隆重的接待朗之万在信中,大约朗之万的潜台词似乎就是如果您不肯给个面子,呵呵,以后就甭来法国了。不知是出于知趣呢,还是出于当年自己的离经叛道而产生的惺惺相惜,爱因斯坦很客气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该论文里有一些很新很有趣的思想云云。此时的爱因斯坦虽不属于任何名门望派,却已独步于江湖,颇有威望。有了爱因斯坦的这一封信,评审委员会的几位教授也不好再多说些什么了。于是,皆大欢喜。浪荡子弟德布罗意就这样“攻读”下了他的PhD(博士)。而按照当时欧洲的学术传统,朗之万则将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印成若干份分寄到了欧洲各大学的物理系。大约所有人都以为事情会就此了结,多少年以后德布罗意那篇“很新很有趣”博士论文也就被埋藏到了档案堆里了。德布罗意大约也就从此以一个PhD的身份继续自己的浪荡生活。但历史总是喜欢用偶然来开一些玩笑,而这种玩笑中往往也就顺带着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在朗之万寄出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份来到了维也纳大学。四1926年初。维也纳。当时在维也纳大学主持物理学术活动的教授是德拜,他收到这份博士论文后,将它交给了他的组里面一位已经年届中年的讲师。这位讲师接到的任务是在两周后的seminar(学术例会)上将该博士论讲一下。这位“老”讲师大约早已适应了他现在这种不知算是平庸还是算是平静的生活,可以想象,一个已到不惑之年而仍然只在讲师的位置上晃荡的人,其学术前途自然是朦胧而晦暗。 而大约也正因为这位讲师的这种地位才使得它可以获得这个任务,因为德拜将任务交给这位讲师时的理 由正是“你现在研究的问题不很重要,不如给我们讲讲德布罗意的论文吧”。这位讲师的名字叫做——薛定谔(Schrodinger)在接下来的两周里,薛定谔仔细的读了一下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其实从内容上来讲也许根本就用不上“仔细”二字,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只不过一页纸多一点,通篇提出的式子也不过就两个而已,并且其原型是已经在爱因斯坦发表的论文中出现过的。然而论文里说的话却让薛定谔一头雾水,薛定谔只知道德布罗意大讲了一通“波即粒子,粒子即波”,除此之外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两周之后,薛定谔硬着头皮把这篇论文的内容在seminar上讲了一下,讲者不懂,听者自然也是云里雾里,而老板德拜则做了一个客气的评价:“这个年轻人的观点还是有些新颖的东西的,虽然显得很孩子气,当然也许他需要更深入一步,比如既然提到波的概念,那么总该有一个波动方程吧”多年以后有人问德拜是否后悔自己当初作出的这一个评论,德拜自我解嘲的说“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吗?”并且,德拜建议薛定谔做一做这个工作,在两周以后的seminar上再讲一下。两周以后。薛定谔再次在seminar上讲解德布罗意的论文,并且为德布罗意的“波”找了一个波动方程。这个方程就是“薛定谔方程”!当然,一开始德布罗意的那篇论文就已经认为是垃圾,而从垃圾产生出来的自然也不会离垃圾太远,于是没人真正把这个硬生生给德布罗 意的“波”套上的方程当一回事,甚至还有人顺口编了一首打油诗讽刺薛定谔的方程:欧文用他的psi,计算起来真灵通;但psi真正代表什么,没人能够说得清。(欧文就是薛定谔,psi是薛定谔波动方程中的一个变量)故事的情节好像又一次的要归于平庸了,然而平庸偏偏有时候就成了奇迹的理由。大约正是薛定谔的“平庸”使得它对自己的这个波动方程的平庸有些心有不甘,他决定再在这个方程中撞一撞运气。五上面讲到的情节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中来看就好像是湖水下的一场大地震——从湖面上看来却是风平浪静。下面请允许我暂时停止对“老”讲师薛定谔的追踪,而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两年发生物理学界这个大湖表面的风浪。此前,玻尔由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启发提出了著名的“三部曲”,解释了氢光谱,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当中,由玻尔掌门的哥本哈根学派已然是量子理论界的“少林武当”。1925,玻尔的得意弟子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矩阵力学,进一步抛弃经典概念,揭示量子图像,精确的解释了许多现象,已经成为哥本哈根学派的镇门之宝——量子界的“屠龙宝刀”。不过在当时懂矩阵的物理学家没有几个,所以矩阵力学的影响力仍然有限。事实上就是海森堡本人也并不懂“矩阵”,而只是在他的理论出炉之后哥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弟子玻恩告诉海森堡他用的东西在数学中就是矩阵。再回过头来再关注一下我们那个生活风平浪静的老讲师薛定谔在干些什么——我指的是在薛定谔讲解他的波动方程之后的两个星期里。事实上此时的他正浸在温柔乡中——带着他的情妇在维也纳的某个滑雪场滑雪。不知道是宜人的风景还是身边的温香软玉,总之是冥冥之中有某种东西,给了薛定谔一个灵感,而就是这一个灵感,改变了物理学发展的轨迹。薛定谔从他的方程中得出了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六倚天一出,天下大惊。从此谁也不敢再把薛定谔的波动方程当成nonsense(扯淡)了。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玻尔更是大为惊诧,于是将薛定谔请到哥本哈根,详细切磋量子之精妙。然而让玻尔遗憾的是,在十天的漫长“切磋”中,两个人根本都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在一场让两个人都疲惫不堪却又毫无结果的“哥本哈 根论剑”之后,薛定谔回到了维也纳。薛定谔回到了维也纳之后仍然继续做了一工作,他证明了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他的波动方程表述的量子论其实只是不同的描述方式。从此“倚天”“屠龙”合而为一。此后,薛定谔虽也试图从更基本的假设出发导出更基本的方程,但终究没有成功,而不久,他也对这个失去了兴趣,转而去研究“生命是什么”。历史则继续着演义他的历史喜剧。德布罗意,薛定谔都在这场喜剧中成为诺奖得主而名垂青史。尾声其实在这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历史当中,上帝还是保留了某种公正的。薛定谔得出它的波动方程仅在海森堡的矩阵力学的的诞生一年之后,倘若上帝把这个玩笑开得更大一点,让薛定谔在1925年之前就导出薛定谔方程,那恐怕矩阵力学就根本不可能诞生了(波动方程也就是偏微分方程的理论是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熟悉的,而矩阵在当时则没有多少人懂)。如此则此前在量子领域已辛苦奋斗了十几年的哥本哈根学派就真要吐血了!薛定谔方程虽然搞出了这么一个波动方程,却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方程精髓之处,而对它的方程给出了一个错误的解释——也许命中注定不该属于他的东西终究就不会让他得到。对薛定谔方程的正确解释是有哥本哈根学派的玻恩作出的。(当然玻恩的解释也让物理界另一位大师—— 爱因斯坦极为震怒,至死也念念不忘“上帝不会用掷色子来决定这个世界的”,此为后话)。更基本的量子力学方程,也就是薛定谔试图获得但终究无力企及的的基本理论,则是由根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少壮派弟子——狄拉克导出的,而狄拉克则最终领袖群伦,建起了了量子力学的神殿。仅供参考

科斯获得诺贝尔奖的是《企业的性质》《美国广播业:垄断研究》《联邦通讯委员会》等。罗纳德·科斯(1910年12月29日-2013年9月2日),出生于伦敦,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家。按照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公告,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罗纳德·哈里·科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揭示了“交易价值”在经济组织结构的产权和功能中的重要性。他的杰出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交换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