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小升初英语衔接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小升初英语衔接论文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研究报告作者:巩全 王红梅 一、课题研究背景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初中课程门类增多了,而且每一学科的内容也接近科学的体系,因而逻辑性也越来越强;从学习方法态度上来看,初中生比小学生更需要有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不仅要主动地安排学习计划,而且要学会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由小学生的“他律”自然过渡到初中生的“自律”。因此,为了使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的教育教学得到顺利、快速的衔接过渡,让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迅速顺利地适应初中的学习,让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我校凭借六年级在初中上课的上课模式进行了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目标1.探索对六七年级进行衔接教育的最佳理论体系、教学规律及基本模式。2.发展学科间的联系,教会学生把知识作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延伸学科体系,拓展学科面,选择或设计出语文、数学、英语、心理活动课的衔接内容,尝试编写新课程目标下的校本教材。3.培养多样化能力。三、课题研究内容1.学科内容的重组和有机整合。找准学科内容上的衔接点,研究知识衔接点的简单渗透层次、整合层次、创新思维层次 ,重视对知识的系统性的研究,拓宽知识的横纵向迁移,在知识内容层面降低过渡的坡度.2.学习方法的衔接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恰当的学习方法,是衔接研究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3. 学习心理的衔接教育。应把握学生心理的变化,适时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确立远大理想。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了解把握学生在青春期前后的特征,结合课堂进行合理疏导和引领,让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并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四、课题研究的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表现获得有关实验的资料。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学生,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更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3.对比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的适应情况进行对比,获得实验效果。4.采用文献法,收集有关的学习资料,作为借鉴和参考。5.采用经验总结法,筛选和总结教学经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主要过程(一)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1.统筹安排,整合优势我校利用与小学同院,教委统一管理的优势,采取了逐步过渡的办法,把小学六年级搬入初中,这六年级就由小学毕业班变成了初中预科班。这一整合,为我们在教学内容、学习习惯方法等方面要做的衔接工作,提供了最大的便利。2.提前介入,多管齐下首先,选定教师,听课教研确定了教师人选,学校又制定了相关听课教研制度。衔接教师到小学听课不能少于15节;在此期间,与四、五年级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教研交流。通过听课和教研,提前“立体”地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对象,系统地了解掌握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小学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基本内容及要求,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给学生搭好过渡的金桥。其次,沟通家长,家校同向学校制定了家长看课制度。每月学校有两天是家长开放日。在这两天里,家长可以到任何一个初中的班级进行看课,了解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科目及作息制度,以便妥善调整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其次,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课程和主题家长会的渠道,给家长上好学生小升初的重要一课。(二)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月)1.学习理论,制定方案组织有关教师进行研究理论的学习,研究新课标的要求,找到衔接教育的薄弱点,制定各科的研究计划,为搞好衔接提供切入点。最后组织教师研究队伍,初步制定衔接教育研究方案。2.转变观念,减少梯度衔接教师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阶段教法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要在六年级“预科班”抓好“双基”的同时,着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学习、复习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运用不同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的梯度减小,逐步向初中的有效教法过渡,形成“扶—导—放”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让学生变厌学为爱学、变苦学为乐学、变拙学为巧学,以尽快适应初中教学的要求。3.学科教学,注重衔接①预科班的课程的整体安排与小学一致,只是相对英语这个薄弱环节,我们除安排三节正课外,又加了三节突出英语特色的活动课。②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是模块式推进的,而初中的知识点是系统化前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老师了解小学的知识点与初中知识点的衔接,在课堂中,注意引领和指导。教学中渗透主体三维概念,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的空间。③语文学科的学习,更多注重的是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写字教育、基础知识教育、阅读教育和作文教育,并积极将新课程理念付诸于课堂教学中。(三)总结验证阶段(2015年1月——2016年1月)通过研讨、剖析、验证、评估,逐渐完善研究成果。举办成果鉴定活动。(1)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2)优秀课堂教学展示活动;(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4)举办成果鉴定活动。六、课题研究的成效(一)衔接教育研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通过研究,我们总结了从五个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①自觉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②独立完成作业;③打好写字基础,做到字认认真真、规规矩矩地写;④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课堂上要大胆发言;⑤在学习上要有你追我赶的竞争精神。习惯的培养要从低年级抓起。(二) 衔接教育研究探索出了学生学习的途径在语文方面,除了字写端正清楚以外,普通话要说得准;多引导学生踊跃发言;鉴于学生作业中错别字较多的现象,应加强默写、听写的训练;要加强朗读训练和课外书的阅读指导;对于作文教学在语文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应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数学学科加强了计算能力的训练。学校多次组织了口算比赛,不断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正确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借助教具、多媒体等进行形象的教学,突破学生空间思维的难点,建立形象思维的空间。英语学科在小学阶段主要追求口语的训练,保证学生能读准每个音。更重要的必须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三)衔接教育研究探索出了教师的教学模式数学学科:(1)教学内容的衔接第一个衔接点:由“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第二个衔接点:由“数”到“式”的过度。第三个衔接点: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第四个衔接点: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2)教学方法的衔接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3)学习方法的衔接教师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4)学习兴趣的衔接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参与状态,防止学生兴趣减退,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提高参与质量。语文学科:研究出了十大衔接:1.注重了阅读、鉴赏的衔接教育。2.注重了学生学会记课堂笔记、整理笔记的衔接教育。3. 注重了学生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衔接教育。4. 注重了学生分模块学习与积累的衔接教育。5.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 6.寻找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措施。 7.温故知新,适当复习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 8.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衔接。 9.展开读写双翼,做好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衔接。 10.发扬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把写日记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根拐杖。英语学科:1.教材的衔接。实验教师认真分析小学教材和初中教材特点,找出小升初衔接的一些薄弱知识点,进行梳理,编排,逐渐摸索出一整套系统、合理的衔接教材,有承上启下学生的作用,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初中英语学习。2.教学方法的衔接。老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外,更要让学生夯实基础,加强读写练习。为此,我们展开多种形式的单词默写大赛,让学生重视背诵,重视听写。3.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的衔接.小学学生的学习内容简单,大纲要求低,学习方面不注重积累与背诵,课下学习的氛围差。因此,抓好中小学英语教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科: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3.发挥了“父母讲堂”的辐射作用;4.协同班主任与家长,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5.加强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七、课题研究的成果1.编写出了适合学生学情的小升初衔接教材语文、数学、英语和心理共四本。承担的《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在潍坊市初中“百校十题”的实验与研究中荣获一等奖。心理教案《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在潍城区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中荣获三等奖。《以六年级为衔接点,打好小升初过渡金桥》在潍城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燎原奖中获一等奖;考美花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解决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获山东省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获潍城区教科研培训中心校本课程三等奖;论文《学会方法,养成习惯,搞好小升初衔接教学》获山东省教科所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2012.12,《小升初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荣获潍城区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教师素质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理论得到提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3.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八、课题研究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1.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是学校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而且每一届的学生的特点又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 2.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我们的研究不能单停留在初一和六年级这两个层面,必须扩展到整个中小学阶段,这样的研究才是完整的。

英语教育论文范文2000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教育论文范文2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 浅析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等学习焦虑方面的问题,英语课堂教学因此存在着互动消极、教学反馈少、效果差的情况。游戏教学法从理论和实际效用上对于改善这种情况都是很好的应用。

关键词: 游戏教学法;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是当今世界通用语言,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地接触、使用到英语,学好英语对于当代中职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但是实际情况是,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存在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有的中职生,由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出现了对英语失去信心的现象,从而导致英语课堂教学开展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学生参与度低。中职英语教学课时有限,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时间。师生间互动教学以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为主,学生间生生互动以课文对话的替换练习为主,形式内容单调。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局面。有时上课还有学生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课堂效果非常不好。

2.教材设定的情景互动内容趣味性弱,学生参与度低下。现行教材中设定的情景练习以生活类英语会话为主,如购物、就餐、问路、看病等,缺乏趣味性。中职学生处于爱玩爱闹的青春期,此类会话练习难以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3.学生基础薄弱,有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在开展课堂互动时,中职生往往沉默应对,或是消极敷衍,鹦鹉学舌,应付了事。即使教师积极地鼓励学生,这种正面的评价也很难得到学生自己的认同。

二、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影响

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filter)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intake)。”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高情感过滤会限制习得,而低情感过滤则有助于习得。”情感因素则包括动机、自信心及焦虑程度。

英语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指学习者需要用英语这种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Horwitz等(1986)确定了语言焦虑的三个成因:交际畏惧、考试畏惧和负面评价畏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中职生的交际畏惧和负面评价畏惧表现得非常明显。交际畏惧是指尽管语言学习者有成熟的想法和意见,但因为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语言输出引发的焦虑。要克服这种畏惧心理,要求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负面评价畏惧则是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能力缺乏自信心,担心无法得到肯定评价,自尊心又导致害怕接受否定评价。针对这种畏惧,一个单纯反映语言输出效果,而不加人为评价的语言环境是比较有益的。

三、注意的规律和教学游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二是人的主体状态。注意的规律表明:(1)那些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2)新颖充实、难易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最能引起注意的是那些既使人感到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内容。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则符合“不断变化的刺激”这一无意注意的规律,能激发学生定向探求活动,不致使定向反射由于刺激物的习惯化而消失。中职生是爱玩爱闹的青少年群体,多数喜欢做游戏,对这种形式有较高的接受度和兴趣,并且教学游戏有多种变化形式,可以提供“不断变化的刺激”,非常符合无意注意的教学规律。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教学游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减轻学生负担。

四、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1)目标性原则:教学游戏的设计要以教学为中心,与其密切相关。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2)竞争性和协作性原则:游戏具有比赛的性质,这有助于学生克服害羞、怕说错的心理障碍;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的游戏要求每个成员积极参与,为了完成同一任务互相配合,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懈怠和懒惰情绪,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3)层次性原则:一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的游戏活动。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地开展游戏活动,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创新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不断地设计和创新新的游戏,让学生也参与到游戏的设计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游戏教学法实例。

(1)猜词游戏(词汇主题的练习)。游戏方法一:同学A对单词进行描述(Oral Description),同学B来猜测。如“It is a kind of fruit,it has green skin and red inside.”游戏方法二:用问答形式进行猜词。给出既定范围内的单词,比如交通工具类。同学A用规定的一般疑问句句型发问,如“Does the vehicle have wheels?”同学B只能回答“Yes”或“No”。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规定时间内猜出更多词汇的一组获胜。这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好方法。

(2)传话游戏(句子的口语练习)。学生分两组,教师把课文中的好句子或使用重点短语和词汇的句子告诉每组的第一位学生,这位学生迅速口述给第二位学生,一个一个往下传,让最后一位学生说出这句话与第一位学生所说的进行比较,看哪组传话传得又快又好,准确说出的小组为获胜者。这种方式可练习学生的听说能力,且能对课文的知识点掌握得更好。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在游戏中,就学到了很多短语和词汇,这是一举两得的好的教学方式。

(3)一站到底(文化类主题的练习)。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参加游戏,以抽签的方式产生一位擂主,其他同学依次进行挑战,挑战胜利者成为下一轮的擂主接受挑战,最后站在擂主位置的同学为获胜者。挑战的题目内容是与文化相关的,每个同学答题时间有一定的限制。如“When is Christmas?(圣诞节是何时?)Whatdo westerners use when they eat?(西方人用什么吃饭?)”

(4)“记忆达人”秀(以复习职业类单词为例)。教师快速呈现一组图片,其中包括职业类、食品类、运动类等,然后要求学生说出共有几幅关于职业的图片以及这些职业的单词,答出最多者为“记忆达人”。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比赛。答案正确,答对数量多者为优胜者,现场发“记忆达人”小红旗。也可以进行“记忆达人”挑战赛,最终获胜者,为“记忆达人”霸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单词接龙游戏。教师给出单词,如holiday,要求学生用尾字母作为首字母给出新单词,以此类推,单词不能重复。两组同学比赛,规定时间内说出更多单词的一组获胜。在此游戏中尽量鼓励学生给出新单词。这一游戏要求学生能迅速地听出前一个学生给出的单词,且对该单词的拼写要非常熟悉,这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其他的学生也可锻炼听力及巩固单词的记忆。这样既可活跃气氛,又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是学生喜欢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接龙游戏。

五、结论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干一件事时,创造性和主动性会得到高效发挥。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求知,去实践,并在成功的体验中收获学识增加、智力提高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变得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实践表明,这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游戏教学法是中职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情景教学方式,既可以优化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使中职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还可以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潜力,使学生改变以往消极懈怠的不良学习态度。总之,只要中职英语教师在实施游戏教学法时精心设计、运用得体,就能够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茹。浅谈课堂游戏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3)。

[2]孙杰。重视情感因素,激活学生思维:浅谈游戏教学法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2,(02)。

[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内容摘要】 今后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哲学范畴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生成观视域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以课堂教学为外在形式,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生成观”的角度来理解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对其价值导向、主体生成、生活属性等进行哲学关注,希望从理论上重新理清大学英语的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成观;大学英语教育;价值导向;主体生成

将英语课堂的视角投向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之外,从知识的传授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再从专业技能到健康和谐的心理活动的生成。今后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哲学范畴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生成观视域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以课堂教学为外在形式,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生成观的哲学阐释

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生成观的解释是:最为独立的“人”的存在,不能单纯的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将其看做是社会各自然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就是将“人”看做不断生长、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的产物。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每一个个体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社会性人的存在”,不再单纯将“人”看做生命机体的.存活,而是将其视为“生成性的社会存在”。在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从“生成观”的角度来理解教学过程就是:不再将课堂教学视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去分析其影响因素,从心里层面、社会角度去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的成长过程。从哲学的范畴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的客观性、社会性、过程性,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大学英语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都是在社会大背景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自然过程。从辩证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对完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对于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解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互动,大学课堂不再是大学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双向、多角度互动交流,将知识的传授变成交流互动的最终产物,这也是知识本身由来的客观性存在。二是从心理、文化、环境等多角度去分析教学影响因素,更加客观的评价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是受以上诸多因素影响的,不再单纯的去完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体系更加客观,更能综合性的分析评定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三是辩证理解学生及教师之间的关系。之前的教学活动,大学教师是教学主体,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大学英语的价值导向

首先,大学英语教育切合现实需求。在大学英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大学教材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评价等等都需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需求相吻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将知识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在这样的价值背景下,现实需求不是追求短期的经济需求,而是要将眼光放远,应用更加开阔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当前的英语教学过程。其次,大学英语教学合乎未来需求。在变化多端的社会活动中,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对当前的英语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探究,将教育活动最大化的与现实需求进行良性互动,最终能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的毕业时间往往与当前的英语学习有时间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是同时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知识的未来需求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习的内容合乎市场经济的未来需求。第三,大学英语教育要存些“功利心”。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在考试这一指挥棒下进行,这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忽略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知识架构和实践技能,最终能在毕业后得到合适的工作,在社会上能谋生。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在满足成绩的需求基础上,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创新变革,最终满足学生基本的就业需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生成

第一,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主体之一是教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完成本职工作,很少对教师的自身价值观念和知识架构进行评价分析。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外在形式与内心诉求有着统一性的表现。第二,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实践技能的提高都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成观视域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活动的范围内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讲自身的心理活动、学习环境、文化素质等等因素与自身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客观性的评价自身的学习行为,最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社会实践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属性

在生成观视域下,对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自然人社会活动的缩影。大学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存在的社会活动,这本很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都要本着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行,在良好的价值观引导下,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样往往能够达成最初的教学目标。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实践活动要本着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互动、多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及尊重知识的客观存在性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生成观视域下的教学活动其本质是探究知识存在的客观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及教师相互尊重,共同交流,在此基础上不断获取文化知识,提高社会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

摘要: 我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偏向于应试教育,学生更多地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过级,哑巴英语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英语教育在跨文化的视域下需要做好转型和改革。而且,高校英语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同时,高校英语教育还要注意互联网时代跨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跨文化;高校英语教育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文化的体现,同样,对于英语的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我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更重视的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比较差,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全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体传播以快速和便捷的优势迅速影响了全世界,互联网让全世界无论身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迅速地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在此大背景下,互联网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跨文化融合趋势愈加明显。区域文化和地区文化很容易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传播进入到任何国家,所以,高校英语教育也应该做好转型和改革,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促进高校英语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高校英语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特点是快速和便捷,高校英语教育是一种语言学习,而语言学习首先需要的是语言的氛围和环境的熏陶,以及多语言文化的了解。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英语教育应该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同时,教会学生在具备多渠道和传播优势的互联网上获取自身英语学习所需要的有效资料,丰富英语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应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高校的英语教育可以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性的教学,在互联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强化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很多人,对于高校的英语教育而言,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英语。客观地说,互联网为高校的英语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充实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丰富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在提高高校的优质英语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挑战。

二、高校英语教育要注意互联网时代跨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语言早已经成为了一种传播文化的有效工具,学习一国的语言也必须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随着全球的一体化发展,跨文化的思想也逐渐成为学习语言的一种障碍,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学,如果不能摈弃哑巴英语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不能在跨文化语境中有效地学习英语,就无法真正地掌握英语的精髓。因此,为了学好英语这门语言,就应该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英美思维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英语的精髓,才能确保英语学习效率。文化的接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学习和高校英语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跨文化的观念出发,借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做好自身英语的学习。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融合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对于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强化语言学习,而互联网时代恰好为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跨文化背景下的西方文化,便于自身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并且精通这门语言的学习。

三、结语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开始了应用型教育的转型,尤其是在互联网市场上,高等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做好高校教育的工作,英语教育亦是如此,英语教育不同于其他的高校教育,是一门跨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教育,因此,想要学会他国的语言,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该国的文化背景,那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在跨文化视域的背景下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欣.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对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研究[J].艺术品鉴,2015(5):215.

[2]李阳.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新思路探究:基于新课改文化教学政策性要求的反思[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109-110,125.

[3]武晓燕.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改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179-181.

[4]彭早.文化多元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4.

[5]臧轶楠.英语文化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20-121.

[6]赵耀.商务英语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82-184.

幼小衔接语言类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就是说,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工作,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幼儿能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健康成长,从幼儿园教育发展阶段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发展阶段,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应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幼儿做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入学准备。

一、认清处于衔接两端的教育差异

处于衔接两端的教育是有很大差异的。

①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是低年级接受教育的基础。相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小学低年级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由“朦胧”逐渐走向“清醒”。学校的环境发生改变,表面上跟社会生活相差甚远,但是从低年级生活、学习、作息时间的规范形式来看,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②幼儿园以“保教、抚育”为主,老师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实物以直观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进入小学后,每天上六七节课,许多事情让孩子独立完成。如果说幼儿园更多地强调“呵护”与“照顾”,那么一年级则注重“自理”和“自立”。幼儿园虽然也有规范的生活、行为、准则,但老师则更多地承担了“保育员”的角色。

③从心理角度来看,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远远低于“无意注意”。而一年级的小学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已经初步具备,需要的只是“点拨”、“约束”和“自律”,纪律约束则由“软化”向“硬化”转变。诚然,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生活的规范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但具备现实的生理基础,而对其今后的成长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积极实施新课改教育的今天,作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期的老师,特别要处理好这一阶段对孩子的引导,使其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扎实开展衔接课题的学习研究

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教育,就要认真地开展有关衔接课题的学习与研究,不断积累经验,大胆实践,从习惯、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等诸方面入手,探索实现幼小有效衔接的策略和途径,让幼儿进入小学后能尽快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变化,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我们结合实际,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出了幼儿目标培养细则,明确了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比如,小班以学习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为主,讲究卫生、尊敬长辈、懂得礼貌等;而到了中班,就要重点培养幼儿的礼貌交往习惯;到了大班,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书写姿势,守时、守纪、爱学、好问等习惯。虽各有侧重,但这些内容都要从小班开始渗透。如果一开始不教育,一旦形成了不良习惯,再纠正就难了。经过教育,大班幼儿的一些习惯、能力等都会有明显的进步,这就为幼儿上小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着重培养幼儿听说写看的能力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他们听、说、写、看的能力。

①专心听话的能力:可以通过大班的日常教学进行幼儿专注听话的训练

②流利说话的能力: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才会自由地和别人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经验。

③自如书写的能力: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训练手指的灵活度,从而锻炼幼儿自如书写的能力。

④正确看书的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幼儿阅读,使幼儿逐步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

四、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小朋友在园中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远远超过低年级的小学生行为。古人云“养其习于竟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意思说:孩子的启蒙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则为其成就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入手培养,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加强行为训练和习惯培养,促使孩子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如:学会整理学习用品,教育孩子遵守纪律,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培养文明行为,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等。为了能够给幼儿搭建平台,满足幼儿渴望实践操作的要求,可以开设室内外区域活动,如班级围绕主题开设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建构区等。通过与幼儿的集体讨论设立各区域的进区规则,如按各区域规定的人数进区活动,不吵闹,玩完后将物品放回原位等。幼儿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从而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大班幼儿对小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不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小学活动:一是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活动室、电脑房、舞蹈房、书画室、手工室、中队活动室等。二是让孩子们观看小学生上课,看着大哥哥大姐姐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孩子们都会十分崇拜。在参观活动中,孩子们初步感受到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不同之处,消除了小学在他们心目中的焦虑:原来小学和幼儿园一样漂亮,一样好!这些活动的开展会让大班小朋友更加向往小学生活。

五、锻炼幼儿自我控制的意志能力

幼儿入小学后,即要担负紧张的学习任务,不仅需要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还要控制自己在上课时间不随意讲话,不做与上课无关的小动作。因此,在幼儿园大班的学习阶段锻炼幼儿意志,对其自制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自制力及其责任感。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要尽量放手让他们独立地去完成。如午休前整理自己的衣物,参与分发点心和学习用品,摆放桌椅。游戏活动后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等。对于有畏难情绪、依赖心理、做事马虎草率的幼儿,要及时进行正面教育,逐步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意志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听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的习惯;爱好学习用品,保持书本、作业整洁的习惯,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和听信号迅速行动、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等。

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的转型,将成为孩子真正走向社会的重要起点,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浅尝辄止,而要不断研究有效促进幼小衔接的途径与方法,为幼儿尽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 本文指出了当前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中的问题,提出了几点促进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

关键词: 幼小衔接;问题;对策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质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教师重点关注。

1.幼儿教育存在小学化的倾向。家长和教师将读书识字和数学课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幼儿未入学就已经提前进行了知识学习。这种现象导致幼儿在入学后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对其环境适应能力和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为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弊端。学校教材下移看似是让幼儿提前适应学校环境,尽早接受知识,实际上是对幼儿阶段教育的误读。幼儿把知识先学一遍,然后重新再学一遍,重复的学习内容和枯燥的学习氛围使其日后的学习后劲不足,在应该学习的阶段容易产生被动心理。一旦储备知识用完,幼儿后期的知识使用就会出现困难,导致负面效应。

2.幼儿园阶段过于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对课堂纪律和规则意识的教育相对缺乏。这种情况会导致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未得到应有的锻炼。例如,刚入学的幼儿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缺乏时间观念,不了解准时上课的重要性等,出现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其感情、动机、意志和爱好等因素缺乏关注,仅仅强调知识的讲解和积累,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日后的学习成绩。

3.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对其进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幼儿教育大多以游戏为基本内容,随意性较强。进入小学后,幼儿出现了使用学具后不能将学具还原的情况,以及汉字书写不规范、笔顺错误、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过于依赖教师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对策

1.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幼小衔接”的核心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增加一个环节。幼儿园与小学在作息制度、学习环境、学校纪律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要认清其中的差异,并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做好衔接和过渡工作;同时,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使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2.理性面对“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在“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我们开展教育的最佳契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过程,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他们的成长点。幼儿园教育以游戏活动为主,而小学教育则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两个阶段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正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教学要形成一定的专属模式,对两个阶段的教育不必过于迁就,要注重教育目标,避免影响到各自的教育目的。幼儿常规意识和常规习惯的遵守虽然能够迁移,但幼儿教育中主要强调的还是生活和游戏中的规则,而对小学教育中经常出现的教学规则问题却没有涉及。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内容、目标和方法等问题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予以解决,不能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实施集中训练。

3.发挥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引导家长重视和关注“幼小衔接”工作;其次,教师应帮助家长了解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差别,明确小学对新生的要求,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法;再次,家长要安排好幼儿的假期生活,制订科学的作息计划,使其生活和学习形成一定的规律和习惯,并进一步加以巩固;最后,家长要在幼儿的营养和健康方面多加关注,对幼儿进行正确地启发与引导,使其学会与人交流,处理矛盾,主动寻求帮助。

三、结语

总之,“幼小衔接”在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幼小衔接”是重要环节。因此,只有提高“幼小衔接”的专业化水平,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小衔接”教育,才能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33).

电大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回答者: zzyzzy118 - 三级 2010-3-31 19:21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具有很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据专家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保持在十分钟左右。因而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共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但是他们一入小学就要从幼儿比较自由的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学习转入小学以多门学科知识和各种能力培养为主的学习,并且最先要学的是非常抽象的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它本身没有意义,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并且在拼音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地度过幼小衔接的这一个多月呢?这是我多年低段语文教学中一直思索着、探究着的,也是实施新课程后继续思考着、摸索着的。从汉语拼音本身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还是比较有效的。一、创设情境学习汉语拼音1.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学习拼音。比如在学习韵母“a、o、e”时,我就以书中的情境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朋友、小动物们都起床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大家多开心啊!瞧,小姑娘来到河边的草地上练起了嗓子,aaaa a----aa aa a---在黑板上出示a(我们小朋友也来唱一唱,就在这个环节中渗透a的读音,练读a)。大公鸡也在草地上练起了嗓子,听!oo o---oo o--(出示o,多好听啊,大家来学一学,在这个环节中渗透o读音,练读o)。大白鹅在水里快活地游着,看着自己在水里的美丽倒影,不由得也唱起了歌,e---e--,我的身子多么白,我的嘴巴多么红,我是快乐的大白鹅(出示e,教学e)。小河的清晨好热闹啊!学生在听听、学学、练练的过程中掌握了aoe的读法,学得主动积极、兴趣浓厚,同时也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2.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来学习拼音。在教学翘舌音zh、ch、sh、r时,考虑到这四个声母的读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招待客人”的情境。今天啊,有四位客人来我们这里做客,依次出示四位“客人“,即头戴zh、ch、sh、r头饰的四个学生客人来了,我们要打招呼啊,今天这几位客人的名字很特别,叫的时候要把舌翘起来(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读zh、ch、sh、r,当学生会读之后,就请客人(学生戴头饰)进门,请进门的过程中又巩固了zh、ch、sh、 r的认读)。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加强了zh ch sh r的认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多读多练,轻松有趣地突破了翘舌音认读的难关。二、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习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韵母,根据音节猜图画等)传一传(一个接一个把看到的音节传下去)变一变(用电线折成字母)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声母一生出韵母,拼成音节读出来,谁读得快又准,谁就赢了、拔河比赛(易混淆的字母写在黑板上,两组小朋友分立两边读卡片,读对的卡片贴在该组绳上,哪边多哪组就赢)小白鸽送信(信封上用音节写着送信人名字,读对了就能送对,给送对的一份礼物)长颈鹿请客(叫出用音节标出的菜名)考一考(拿卡片去考别人)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三、手脑并用亲密接触汉语拼音 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用肢体来演示字母,用小手来做做字母,用身边可利用的东西来摆摆字母,用橡皮泥来捏捏字母,用纸来制作拼音卡片等,让抽象的拼音字母变得形象直观、可以触摸,使学生感受到拼音字母就在我们的周围。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动手能力,有开拓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四、联系生活多渠道学习汉语拼音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课程来源生活,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学习应该重在运用。在学完了全部声母之后,我就让学生为身边的一些物品标上音节做成卡片,然后贴在上面,有贴在家里的,也有贴在教室里、寝室里的,给学生营造出拼音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时刻能见到拼音,在多看多读中熟练掌握音节的拼读。我每天送学生一首诗,让他们自己去拼读;还鼓励学生试着用音节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写得好的帖到墙报上展出;在图书角上摆上拼音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五、以小组合作,优带差的方式学习拼音由于智力发展、思维能力等的个体差异,学习汉语拼音时有些孩子接受得快,有的孩子接受得慢,如何做到培优又辅差呢?课堂上我通常采用学生互帮互学的学习方式,有同桌互读的,有四人小组互读的,在互读的过程中引导优生教差生,差生学优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后还让优生带差生看拼音读物,既提高了优生的拼读能力,增设了他们学习课外知识的渠道,又带动了差生,提高了差生拼读积极性。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她永远具有不完美性。新教材拼音和识字是同步进行的,一个多月教学下来,发现该会认的生字很多学生还不会认。如何在拼音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具有很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据专家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保持在十分钟左右。因而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共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但是他们一入小学就要从幼儿比较自由的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学习转入小学以多门学科知识和各种能力培养为主的学习,并且最先要学的是非常抽象的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它本身没有意义,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并且在拼音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地度过幼小衔接的这一个多月呢?这是我多年低段语文教学中一直思索着、探究着的,也是实施新课程后继续思考着、摸索着的。从汉语拼音本身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还是比较有效的。一、创设情境学习汉语拼音1.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学习拼音。比如在学习韵母“a、o、e”时,我就以书中的情境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朋友、小动物们都起床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大家多开心啊!瞧,小姑娘来到河边的草地上练起了嗓子,aaaa a----aa aa a---在黑板上出示a(我们小朋友也来唱一唱,就在这个环节中渗透a的读音,练读a)。大公鸡也在草地上练起了嗓子,听!oo o---oo o--(出示o,多好听啊,大家来学一学,在这个环节中渗透o读音,练读o)。大白鹅在水里快活地游着,看着自己在水里的美丽倒影,不由得也唱起了歌,e---e--,我的身子多么白,我的嘴巴多么红,我是快乐的大白鹅(出示e,教学e)。小河的清晨好热闹啊!学生在听听、学学、练练的过程中掌握了aoe的读法,学得主动积极、兴趣浓厚,同时也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2.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来学习拼音。在教学翘舌音zh、ch、sh、r时,考虑到这四个声母的读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招待客人”的情境。今天啊,有四位客人来我们这里做客,依次出示四位“客人“,即头戴zh、ch、sh、r头饰的四个学生客人来了,我们要打招呼啊,今天这几位客人的名字很特别,叫的时候要把舌翘起来(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读zh、ch、sh、r,当学生会读之后,就请客人(学生戴头饰)进门,请进门的过程中又巩固了zh、ch、sh、 r的认读)。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加强了zh ch sh r的认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多读多练,轻松有趣地突破了翘舌音认读的难关。二、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习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韵母,根据音节猜图画等)传一传(一个接一个把看到的音节传下去)变一变(用电线折成字母)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声母一生出韵母,拼成音节读出来,谁读得快又准,谁就赢了、拔河比赛(易混淆的字母写在黑板上,两组小朋友分立两边读卡片,读对的卡片贴在该组绳上,哪边多哪组就赢)小白鸽送信(信封上用音节写着送信人名字,读对了就能送对,给送对的一份礼物)长颈鹿请客(叫出用音节标出的菜名)考一考(拿卡片去考别人)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三、手脑并用亲密接触汉语拼音 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用肢体来演示字母,用小手来做做字母,用身边可利用的东西来摆摆字母,用橡皮泥来捏捏字母,用纸来制作拼音卡片等,让抽象的拼音字母变得形象直观、可以触摸,使学生感受到拼音字母就在我们的周围。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动手能力,有开拓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四、联系生活多渠道学习汉语拼音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课程来源生活,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学习应该重在运用。在学完了全部声母之后,我就让学生为身边的一些物品标上音节做成卡片,然后贴在上面,有贴在家里的,也有贴在教室里、寝室里的,给学生营造出拼音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时刻能见到拼音,在多看多读中熟练掌握音节的拼读。我每天送学生一首诗,让他们自己去拼读;还鼓励学生试着用音节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写得好的帖到墙报上展出;在图书角上摆上拼音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五、以小组合作,优带差的方式学习拼音由于智力发展、思维能力等的个体差异,学习汉语拼音时有些孩子接受得快,有的孩子接受得慢,如何做到培优又辅差呢?课堂上我通常采用学生互帮互学的学习方式,有同桌互读的,有四人小组互读的,在互读的过程中引导优生教差生,差生学优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后还让优生带差生看拼音读物,既提高了优生的拼读能力,增设了他们学习课外知识的渠道,又带动了差生,提高了差生拼读积极性。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她永远具有不完美性。新教材拼音和识字是同步进行的,一个多月教学下来,发现该会认的生字很多学生还不会认。如何在拼音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小升初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研究论文

学生在小学阶段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定义、法则、公式、例题的识记,在做题中模仿的因素较多,严重忽视了知识的形成,忽视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教学,导致学生进入初中成绩大幅下滑,甚至会出现对中学数学学习的不适应。我感觉到要做好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正确的利用好六年级的新课标教材新人教社六年级教材重心放在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过渡上,这就要求教六年级数学的教师,一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要充分认识新课标、新理念的具体要求;二要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中小学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三要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提高数学教学的艺术和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亲和力。更要树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着想,树立一种大数学意识。2.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延伸。 在学习新知识时,初中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逐步消除负迁移,这是解决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的有效途径。同时教师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采用比较的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衔接的又一途径。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代数”的解法要比“算术”解法好处,帮助学生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把“未知”上升到与“已知”平等的地位,培养“方程化”思想。 3.教学方法的衔接与提升。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注重的是观察、操作、等直观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中学要加强培养学生探究、归纳、猜想、证明的能力。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创设数学情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把证明看作数学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且把数学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指点,一切教学都围绕数学活动展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般地,只要我们从挖掘教材、内容的衔接与延伸、方法的衔接与提升三方面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每一个学生升入初中后能较快地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稳步提升。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实验学校 张汉忠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跨进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但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对数学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一些小学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学生、家长的苦恼。在这个转折关头, 如何做到小学到中学数学学习的自如衔接, 保证中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 是摆在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就自己的认识谈一些体会。 一. 产生衔接不当的主要原因 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因素很多,既有学生的问题,也有我们中小学教师教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方面。小学的数学知识少、内容浅、难度低、知识面窄。教材的坡度缓,直观性强,易于模仿掌握。而初中数学内容多,知识面宽,比较抽象,也触及到抽象的数学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逻辑推理、较复杂的空间立体图形等,教材还突出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些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一下子转过弯来,理解并掌握教材,决非易事。例如:小学数学中数的部分只涉及了自然数和分数的有关知识,而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增加了“负数”,有理数的计算有了符号的变化,对学生注意力的分配要求明显变高了。接踵而至的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知识有了一些抽象思维的要求,部分学生更是丢三拉四,无从下手.进入八年级又引入了无理数、实数概念,与其相关的综合题也越来越复杂。 2.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小学数学周课时多,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少,难度小。老师对难点、重点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学生可以反复的练习,从而各个击破,效果极佳。甚至有的小学生老师对学生是一步一步“护着走,甚至抱着走,嚼着喂”,以至于学生对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性,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差。而初中的数学周课时少,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多,且运用灵活,难度大,教学进度快,无法反复讲练。教师只是通过设问、设导、设陷、设变进行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去思考,去解答,并逐渐学会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彻,应用要灵活,注重对知识运用的归纳和总结,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断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换句话说,初中生由老师引路,学生自己走路。 3. 学生的思维方式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依赖机械记忆,很多知识是通过背诵来获取的。初中学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当然仍有一些机械性的记忆)。目前的小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很多知识是通过图片、表格来给出的,趣味性强,结论也容易记忆。而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有些知识往往通过类比、归纳给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深入探究。这些对七年级新生而言,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4. 中、小学老师交流与沟通方面。中小学教学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教学目标,很少有中学教师主动去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更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甚至有不少初中数学老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经常是“望数兴叹”,他们只会列方程解,而不会用算术法分析解答,常常埋怨:“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扭都扭不过来。”小学教师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也很少去想我目前教什么,学生以后会学什么,也很少去想怎样把现在和以后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总认为:我们辛辛苦苦地工作,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对学生的提问有问必答,我们都是他们心目中的知心人,初中教师怎能用学校教学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来否定我们的小学教学。试想在这种状况下,“衔接”的问题又从何谈起? 二.加强衔接教育的策略 在当今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脱节问题已经凸显,从关心学生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作为数学教育阵地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明确育人目标,改变教学观念,多角度、多层面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1. 教学内容的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很多衔接知识点。现在的数学体系分成了四大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内容从一年级一直贯穿到九年级,涉及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但相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初中各章节内容是从初中的客观需求出发,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与衔接。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同时,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和更新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出错、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和比较,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建立中小学数学知识网络。 2. 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而言,内容拓宽,知识深化,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增加了许多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对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而言,有些内容如绝对值、相反数等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保持住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3.学习方法的衔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习惯,往往重说数,轻探究。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体系,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的听课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课后巩固、温故知新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思、勤思、深思、善思和反思,并将这些好的学习方法渗透到自己“凝神、动笔、思索、质疑”的每一个环节中。 4. 明确育人目标,改变教学观念。义务教育阶段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做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全盘考虑的育人目标,中小学老师都应当清楚,我们的教学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因而,小学老师要克服短期行为,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常看看课标中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与标准要求。初中老师也应了解小学数学知识的体系,从小学生原有的思维方法出发,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结合学生的差异,寻找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害基础教差的学生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必要时中小学教师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特别是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低年级的老师更应该自觉、主动地彼此沟通、相互学习,一起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衔接问题,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方法措施。 总之,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中小学教师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方能帮助学生平稳度过中小学的衔接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使紧张、难忘的中小学学习阶段成为学生培养人格、塑造人生的重要阶段.

幼小衔接的论文参考文献

《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可以很好地适应小学。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是重要的转折点,儿童所面临的活动规则、学习方式、交往对象以及生活环境等均有了明显变化,具有坡度性,正因如此,很多儿童都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疲劳心理以及学习兴趣低落情绪。想要改善这一问题,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要在孩子幼儿阶段中,做好相关疏导和培养工作。坚持在大班儿童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各项能力,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该文中,笔者就对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衔接 能力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35-02

当前形势下,学前教育已经和小学教育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的整体,二者不仅具有阶段性,更具有密切的连续性。阶段性要求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运用符合幼儿发展的方法、途径。而连续性要求幼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幼儿的小学阶段做准备,提升幼儿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以及各种能力。幼小衔接是实现儿童连续性教育教学的关键,必须要将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完善幼儿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每一名幼儿的潜能。下面笔者就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1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薄弱

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阻碍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主要因素。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十分熟悉幼儿教育,而对于小学教育却十分陌生。而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熟悉幼儿教育的教师很少,幼儿园教师与教学教师之间均无法了解彼此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方法。除此之外,由于幼儿一直在接受幼儿园教师,对于小学教育知之甚少,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感到十分陌生。再加上他们的身心并不成熟,他们对于幼儿园的同学以及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中,等同于重新开始生活,很多儿童都表示出不愿意进入小学阶段。这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甚至影响到了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1.2 过于注重“智”的衔接

在很多幼儿园里,幼儿教育均趋向于小学化,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喜欢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幼儿。例如:要求幼儿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不能说话和“捣乱”等等。这些规范在幼儿身上使用十分荒.唐。在《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三名学者记录了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真实生活镜头,而我国幼儿园的严密管理和纪律秩序受到了美国和日本知名教育人士的强烈谴责。他们认为,我国的幼儿园管理过分严密,导致我国的幼儿园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而非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秩序,会摧残幼儿的创造性。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是如此压抑,没有自发的行为,孩子们太驯服、太克制和太被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仍然运用灌输式方法,缺少运用色彩、图案、游戏来进行教学,使幼儿教育过于趋向成人化,忽略了儿童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阻碍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1.3 沟通不当阻碍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和小学均各自为政,缺少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幼儿的家长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身的作用,很多幼儿的家长平日里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幼儿园便不了了之。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教育均是由学校来进行管理和协调。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幼儿园很容易忽视幼儿进入小学的衔接问题。即便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均积极衔接和沟通交流,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的教学理念十分不同,这二者很容易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样不仅无法保障了学生的入学,更是使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失去了本有的作用和意义。

2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对策

2.1 喜欢富有活力的孩子

教师要对有活力的儿童表达喜爱,通常情况下,教师大多数喜欢高智力型、规范型的学生,而高创造型、调皮型的学生并不受关注,因为富有活力的孩子思维和行为常常会表现出独特,甚至有的教师将其看作是怪异,这些孩子并没有高智力型和规范型学生那么听话、乖巧和循规蹈矩,这些孩子甚至在有些时候不受老师喜欢。其实,孩子自身便具有调皮的特点,富有活力的孩子并非故意“捣乱”,而是喜欢用一些新奇的渠道和方式来表现自己,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样的孩子看问题和事物的角度不同,更加具有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培养这样的孩子,使其将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可以让这类孩子设计黑板报和墙报,还可以在组织活动之前,听取这类孩子的建议,这类孩子的建议往往更符合幼儿的心声。

2.2 创设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

幼儿本身与一粒种子无异,他们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对其进行施肥、灌溉,这样才能够使种子生根、发芽、开发和结果。在《幼儿园工作章程》中,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出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不仅要创设精神环境,还要创设物质环境。从特定的角度来看,教育其实是环境,环境能够反应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虽然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教育,但是,幼儿教育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再加上受到了具体条件限制,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有些教师则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更谈不上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儿生长和发展的环境,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环境也无从考究。

想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必须要从幼儿园整体环境以及幼儿班级具体环境着手。幼儿园整体环境需要幼儿园完善管理,而班级环境需要幼儿教师重视和关注。幼儿教师要鼓励和着重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孩子的建议,注重倾听孩子的新建议和新点子,在幼儿学习和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谅解和宽容,即便孩子失败了,也要引导孩子注重明确失败所具有的价值,教师要注重幼儿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还要为幼儿营造团结和安定的环境。安定和团结的环境能够使幼儿集中精力积极开展学习活动,使幼儿之间相互激励,激发每一名幼儿的能力。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带领幼儿到公园参观,组织幼儿绘画春天,每一组提交一个绘画作品,要求全组同学都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情绪高涨,在同一副作品中,有的孩子画蝴蝶,有的孩子画草坪,有的孩子画蓝天,甚至还有的孩子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筝。每一组的作品都不同,而且均充分展示出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更可以使幼儿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任务,与同学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2.3 具备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

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主要指开展教育的意图、动机以及愿望,幼小衔接教育意识已经成为对幼儿进行培养的基础。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幼儿的具有很强的潜力,与听话和乖巧的孩子相比较,那些幽默、调皮、古灵精怪的孩子更加具有潜力,需要教师去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教师还要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并非培养出存储知识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人才。教师要清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有能力的儿童,通过正确的认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自身教育素质全面提升。

3 结语

综上,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孩子最初的教育阶段,更是小学教育准备的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未来成长。在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中,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正因如此,幼儿园、小学以及家庭三个方面都要保持高度的配合和协调,旨在帮助儿童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保护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进而有效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身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将幼儿作为根本出发点,帮助幼儿缓解压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使其拥有良好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颖,赵磊.浅析首都地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密云地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07-208.

[2] 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85.

[3] 钟家莲,孙聪,叶新源.“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8-10.

[4] 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0-154.

[5] 崔哲.幼小无痕衔接 教育受益终身――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构建新型的幼小衔接课程模式[J].创新人才教育,2013(4):69-74.

[6] 葛雪梅.探因找路巧架设,互动沟通无痕――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19.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就是说,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工作,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幼儿能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健康成长,从幼儿园教育发展阶段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发展阶段,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应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幼儿做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入学准备。

一、认清处于衔接两端的教育差异

处于衔接两端的教育是有很大差异的。

①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是低年级接受教育的基础。相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小学低年级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由“朦胧”逐渐走向“清醒”。学校的环境发生改变,表面上跟社会生活相差甚远,但是从低年级生活、学习、作息时间的规范形式来看,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②幼儿园以“保教、抚育”为主,老师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实物以直观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进入小学后,每天上六七节课,许多事情让孩子独立完成。如果说幼儿园更多地强调“呵护”与“照顾”,那么一年级则注重“自理”和“自立”。幼儿园虽然也有规范的生活、行为、准则,但老师则更多地承担了“保育员”的角色。

③从心理角度来看,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远远低于“无意注意”。而一年级的小学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已经初步具备,需要的只是“点拨”、“约束”和“自律”,纪律约束则由“软化”向“硬化”转变。诚然,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生活的规范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但具备现实的生理基础,而对其今后的成长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积极实施新课改教育的今天,作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期的老师,特别要处理好这一阶段对孩子的引导,使其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扎实开展衔接课题的学习研究

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教育,就要认真地开展有关衔接课题的学习与研究,不断积累经验,大胆实践,从习惯、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等诸方面入手,探索实现幼小有效衔接的策略和途径,让幼儿进入小学后能尽快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变化,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我们结合实际,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出了幼儿目标培养细则,明确了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比如,小班以学习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为主,讲究卫生、尊敬长辈、懂得礼貌等;而到了中班,就要重点培养幼儿的礼貌交往习惯;到了大班,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书写姿势,守时、守纪、爱学、好问等习惯。虽各有侧重,但这些内容都要从小班开始渗透。如果一开始不教育,一旦形成了不良习惯,再纠正就难了。经过教育,大班幼儿的一些习惯、能力等都会有明显的进步,这就为幼儿上小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着重培养幼儿听说写看的能力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他们听、说、写、看的能力。

①专心听话的能力:可以通过大班的日常教学进行幼儿专注听话的训练

②流利说话的能力: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才会自由地和别人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经验。

③自如书写的能力: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训练手指的灵活度,从而锻炼幼儿自如书写的能力。

④正确看书的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幼儿阅读,使幼儿逐步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

四、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小朋友在园中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远远超过低年级的小学生行为。古人云“养其习于竟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意思说:孩子的启蒙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则为其成就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入手培养,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加强行为训练和习惯培养,促使孩子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如:学会整理学习用品,教育孩子遵守纪律,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培养文明行为,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等。为了能够给幼儿搭建平台,满足幼儿渴望实践操作的要求,可以开设室内外区域活动,如班级围绕主题开设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建构区等。通过与幼儿的集体讨论设立各区域的进区规则,如按各区域规定的人数进区活动,不吵闹,玩完后将物品放回原位等。幼儿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从而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大班幼儿对小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不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小学活动:一是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活动室、电脑房、舞蹈房、书画室、手工室、中队活动室等。二是让孩子们观看小学生上课,看着大哥哥大姐姐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孩子们都会十分崇拜。在参观活动中,孩子们初步感受到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不同之处,消除了小学在他们心目中的焦虑:原来小学和幼儿园一样漂亮,一样好!这些活动的开展会让大班小朋友更加向往小学生活。

五、锻炼幼儿自我控制的意志能力

幼儿入小学后,即要担负紧张的学习任务,不仅需要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还要控制自己在上课时间不随意讲话,不做与上课无关的小动作。因此,在幼儿园大班的学习阶段锻炼幼儿意志,对其自制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自制力及其责任感。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要尽量放手让他们独立地去完成。如午休前整理自己的衣物,参与分发点心和学习用品,摆放桌椅。游戏活动后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等。对于有畏难情绪、依赖心理、做事马虎草率的幼儿,要及时进行正面教育,逐步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意志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听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的习惯;爱好学习用品,保持书本、作业整洁的习惯,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和听信号迅速行动、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等。

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的转型,将成为孩子真正走向社会的重要起点,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浅尝辄止,而要不断研究有效促进幼小衔接的途径与方法,为幼儿尽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 本文指出了当前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中的问题,提出了几点促进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

关键词: 幼小衔接;问题;对策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质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教师重点关注。

1.幼儿教育存在小学化的倾向。家长和教师将读书识字和数学课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幼儿未入学就已经提前进行了知识学习。这种现象导致幼儿在入学后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对其环境适应能力和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为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弊端。学校教材下移看似是让幼儿提前适应学校环境,尽早接受知识,实际上是对幼儿阶段教育的误读。幼儿把知识先学一遍,然后重新再学一遍,重复的学习内容和枯燥的学习氛围使其日后的学习后劲不足,在应该学习的阶段容易产生被动心理。一旦储备知识用完,幼儿后期的知识使用就会出现困难,导致负面效应。

2.幼儿园阶段过于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对课堂纪律和规则意识的教育相对缺乏。这种情况会导致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未得到应有的锻炼。例如,刚入学的幼儿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缺乏时间观念,不了解准时上课的重要性等,出现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其感情、动机、意志和爱好等因素缺乏关注,仅仅强调知识的讲解和积累,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日后的学习成绩。

3.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对其进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幼儿教育大多以游戏为基本内容,随意性较强。进入小学后,幼儿出现了使用学具后不能将学具还原的情况,以及汉字书写不规范、笔顺错误、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过于依赖教师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对策

1.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幼小衔接”的核心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增加一个环节。幼儿园与小学在作息制度、学习环境、学校纪律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要认清其中的差异,并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做好衔接和过渡工作;同时,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使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2.理性面对“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在“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我们开展教育的最佳契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过程,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他们的成长点。幼儿园教育以游戏活动为主,而小学教育则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两个阶段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正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教学要形成一定的专属模式,对两个阶段的教育不必过于迁就,要注重教育目标,避免影响到各自的教育目的。幼儿常规意识和常规习惯的遵守虽然能够迁移,但幼儿教育中主要强调的还是生活和游戏中的规则,而对小学教育中经常出现的教学规则问题却没有涉及。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内容、目标和方法等问题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予以解决,不能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实施集中训练。

3.发挥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引导家长重视和关注“幼小衔接”工作;其次,教师应帮助家长了解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差别,明确小学对新生的要求,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法;再次,家长要安排好幼儿的假期生活,制订科学的作息计划,使其生活和学习形成一定的规律和习惯,并进一步加以巩固;最后,家长要在幼儿的营养和健康方面多加关注,对幼儿进行正确地启发与引导,使其学会与人交流,处理矛盾,主动寻求帮助。

三、结语

总之,“幼小衔接”在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幼小衔接”是重要环节。因此,只有提高“幼小衔接”的专业化水平,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小衔接”教育,才能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33).

初高中英语衔接论文学术价值

学术价值"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1、学术价值是指科研成果的权极作用,其最基本的要求和特点是创新,知提出了新问题,开拓了新的领域,或提出了新观点,构建了新理论,或发掘了新谁料,作出了新论证文献来源2、学术价值是指对客观事物认识研究的深入程度,即揭示其所反映的客观规律性.社会价值是指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辞书学研究既有学术价值,更有重大的社会价值文献来源3、学术价值是指史学自身发展中的价值而言,是从学术这一角度来衡量和评判历史研究成果的标准,史学研究一旦在史学领域的理论、史实与方法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那么它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献来源4、所谓学术价值,就是指某项成果对本学科领域,本专业现有的科学理论的创造、深化和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者经过周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对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文献来源5、所谓学术价值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实验和调查”等.学生通过化学课程里STS内容的学习,可以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文献来源6、文科学术论文学术价值的体现所谓学术价值,是指“有系统的、较为专门的学问.”[1](P3193)《说文解字》云:“‘学’觉悟也文献来源

【摘 要】本文分析探讨了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问题,主要从了解学生实际、教学策略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这三方面入手探索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对策。【关键词】初高中英语 教学衔接 教学策略 学习方法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的一个转折点;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因为环境的改变、心理的放松等种种因素造成了英语成绩的大幅度下降,一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那么,在新课标下怎样做到使学生成功地从初中英语学习过渡到高中英语学习,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掌握高中英语学习规律,使学生搞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而轻松地学呢?在教学中笔者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了解学生实际后,发现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如下 1.初高中教学内容的变化:在初中阶段,教材浅显易学,内容丰富有趣,大多阅读课文篇幅较短,并且课堂上保证了充分的学习时间,一般不需要课前预习,学生便对所学内容很熟悉。但进入高一后,高中英语的特点是教学任务繁重,知识容量加大,难度增大,知识的综合性、系统性显著增强,能力要求提高。所以有些学生课后自习时间不足,没有计划,不做合理安排,没能及时有效组织预习和复习,几单元过后心中便没底了,从而出现了高中英语生词难记、语法难用、课文难懂、练习难做的局面。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及心理的变化:一些学生会萌发这样的念头:“终于告别初三进入高一了,可以好好地松一口气,考大学还是很遥远的事。”故产生放松心理,尽情发展自己的爱好。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心理上也有一个质的变化,许多学生一反初中在课堂上主动积极、踊跃发言、主动参与的好习惯,而变得腼腆、上课不发言的被动接受。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养成不善交流的自闭的坏习惯。 二、针对初高中英语衔接思考良好的教学策略 1.改变以往的教师观:现在教师的作用要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教师要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而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观,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所以只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很好完成教学目的。 2.从学生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教材:过去在教师的观念中,认为教材、计划、大纲就是课程,是既定的和封闭的。新课程启动并且高中英语又换了教材,许多英语教师都反映教材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极可能完不成所有的教学内容。这一观念是因为过去实施单一的课程和单一的教材,教师把教材当成法定文化,不敢增删,盲目遵循其规定的教法造成的。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面对每一个学生,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态度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4.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正确的评价观需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在于确定任务,以充满激情的活力感染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如何学,有效的引导学。还应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这些都是英语教师应承担的责任。 三、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1.下定决心,坚持不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要通过大量的训练和练习才能掌握的。英语学习的原则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坚持每天学习英语,战胜自我,肯定会有收获。 2.注意方法,循序渐进:下定决心后,就要注意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情况和不同的学习目的,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但学习英语一定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即,发音要正确,基本词汇要掌握牢,基本句式要熟练,基本语法要会用。 3.重视提前预习,有的放矢:作为学生,在每次上课前,都要对要学的课文提前预习。借助课文的注释或辅导材料,预习一遍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师讲课时注意听这些地方。 4.认真听课,积极配合:课堂是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掌握、运用知识的主要场所。作为起主导作用的老师,引导学生搞好课堂教学是很必要的,但也需要学习者的积极配合。上课要专心听讲、做好笔记、认真操练、积极思考,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没有讲到的,要向老师提出,把问题搞清楚。 5.完成作业,找出问题:学完每一课,要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对于作业中出现的不明白的问题,应该记下来,等下次上课时提出来。做作业是英语学习很重要的环节,是消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因此,一定要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 6.及时复习,巩固知识: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有遗忘现象是正常的。我们要善于类比,总结知识,把新旧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与联系,建立错误档案记录,加深印象,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及时复习对于记忆非常必要,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中,掌握学生的心理,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是衔接教学的基础,选择教学策略和指导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衔接教学的要害,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是衔接教学的目的。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够把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工作做好,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

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撰写技巧:

1、系统掌握一两个工具理论,学科内与学科外均可。

任何一种有质量的学术研究总是要借助一定理论原理的,比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结构功能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等,传播学研究中的媒介环境理论,还有用于文化分析方面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民族主义理论、女权主义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等。

2、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做学问的难点。

通常讲的学术创新,其核心正是在于提出问题。所谓问题意识,一体现在能够超越现有知识,能够质疑批判;二体现在关注现实社会,积极发现与归结现象,提出观点。这要求大学生们要关注前沿问题与热点现象,与时代同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